体育与健康课堂十篇

2024-09-10

体育与健康课堂 篇1

上好每节体育与健康课,教好每个学生,是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目标之一。经历了几十年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要成为一个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称职教师,必须坚持体育与健康教学规范。回顾我的执教经历,规范课堂使用以下八法,自感效果显著。

一、备课周密法:

备课前认真阅读钻研课堂标准和教材,确定好教学目标,分清教材重点与难点,选择好的教案格式、教学手段,编制技术要领口诀,安排好练习次数和组数。另外,对天气、气温等自然条件和学生的水平差异要做到心中有数,场地器材选用要兼顾全局。这样才能写出一份比较详细周密的教案,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运动负荷、备场地器材……

二、行为楷模法:

体育与健康教师的师德品行、穿着、举止是自我形象的塑造,因为其行为规范、上课着装、讲话态度、面部表情时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故不论是校内校外、课内课外,教师都应起到以身作则的楷模作用,让学生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领悟到名师出高徒的道理。

三、语言规范法:

首先,要坚持使用普通话上课。坚持普通话的使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优化教学环境也是尤为重要的。其次,教学中的语言运用要简明扼要。建议使用规范的动作术语和教学口诀,这样可节省时间,又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示范优美法:

教师的示范动作是为学生提供直观教学的良机,因此教师示范力求准确无误、优美潇洒、动静相宜、快慢分明。教师在课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尤其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更要示范准确才能增强学生练习的信心和勇气。

五、锻炼科学法:

体育与健康课是通过有效锻炼来增强学生体质的,但由于中学生的身体尚未发育完全,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负荷安排上必须充分体现科学化。既要有合理的密度、运动量,又要控制好强度和学生最高心率的限度及出现的次数、持续的时间。千万不可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防止造成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事故发生。所以体育与健康教师既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又要在教学中练就一套应变本领,以防不测。

六、竞赛公平法:

当今游戏、竞赛法普遍出现在课堂教学之中,我观摩过不少公开课和日常课,发现竞赛不公平的例子经常发生。如人数不一致,规则不统一,教师对学生“投机取巧”不指正,男女无区别,一时以快决胜负,违反“公平、公正、公开”三原则,这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也是不利的。因此,体育与健康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力求竞赛达到公平的有效目的。

七、分组合理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课的类型,选择灵活多样的分组形式,如耐久跑教学时按健康状况强弱分组,球类教学时按水平高低分组,艺术体操和广播体操学习时按男女分组等等。这样学生的兴趣浓厚,各得其所,避免失落感和自卑感的心理现象发生。

八、场景美化法:

学生上体育与健康课一看到宽敞的场地或新颖的器材就会在心里产生一种享受感和求知欲,自然萌发出跃跃欲试的学习动机。因此,体育与健康教师必须在课前周密设计、准备好场地、器材。即使是与前一节课上同样的教学内容,也要不时改变场景,突出一个新字。如进行速度跑可设计圆形、放射式、对角式场景,切忌临渴掘井,草率马虎,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望。

通过以上自我执教规范八法的运用,不但使课堂教学纪律严明,效果好,而且密切了师生关系,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互相关心、学会创新锻炼的良好习惯。

摘要:常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体育与健康课的课堂规范,是经过多年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完善起来的,对体育与健康教学课堂走向科学化、规范化起过积极的作用。体育与健康课堂常规是体育与健康课一个应有的也是必要的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体育与健康课堂 篇2

一、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

在追求文化课升学率和优秀率的今天, 不是主要学科的体育课显然得不到师生的重视, 有时甚至会被其他学科取代, 上课可能采取“放羊式”的方式让学生自由活动, 虽然这节课让学生感到了快乐, 但长期下去, 学生的整体身心素质还是得不到系统全面发展的, 这样的体育课是不合格的。 要让学生全面, 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 在全面发展思想的指导下, 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教师始终要把学生安全放在教学第一位

安全是一切工作的保证, 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虽然要按照自己设计的教案进行教学, 但应切实把学生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 因为体育课大都是在室外进行, 学生活动的空间和运动量相对较大, 相互之间接触都比平时多。 在这一过程中, 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 一旦出现事故, 不但会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 而且可能在社会上造成不利的舆论影响。 所以, 在课堂上体育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安全。 要做到保证学生的课堂安全,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设计合适的安全预案, 切实做到预防为先。

三、教师要创造条件改进体育课堂教学

只改革才会有发展。 体育教师要让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除了要有一颗热爱教育、 热爱学生的心灵外, 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开拓精神。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改进课堂教学, 不断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学生是喜欢运动的, 特别是到了中学阶段, 正处于青春期, 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好奇, 为了上好体育课,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互动的方式实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 如在进行跑步训练时,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分组比赛方式进行, 如可以组成男子组、女子组、男女混合组或自由组合等不同形式, 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比赛方式, 尽量让学生感觉到比赛是快乐、自由、平等的。

普通中学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 影响了快乐和谐体育课堂的开展, 如学校操场不够平整, 缺乏活动器械, 等等。 据网络报道, 即使是目前条件较好的一些学校, 有些塑胶跑道也不够规范, 其中一些材料甚至有损学生身心健康,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受到诸多限制。 这时教师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动手, 搜集身边一些废旧物品, 做一些简单的体育玩具。 如在我所任教的班级, 一位学生家长开了汽车维修店, 他就从家中有带来不少废弃轮胎, 在体育课开展有趣的游戏比赛;还有学生从家中带来一些食用过的奶粉盒做成“铁制”高跷。 这些材料虽然简陋, 但是这是他们自己设计的, 在课堂上, 他们就会感觉有一种成就感, 自然这也就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四、在体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体育课中, 不同学生的表现不同。 特别是在活动中,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从心理上疏导一些特殊学生, 不让他们有自卑感, 而且要主动地和全体学生一起活动, 细心的教师还应仔细观察个别学生的表现, 从细节中捕捉学生的内心, 尽量让他们都玩得开心。

五、教师要做好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

有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快乐地玩, 至于对学生的评价是无所谓的事。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观点, 中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训练不像其他学科成绩体现得那样明显, 教师仍要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比如在长跑、跨栏、篮球比赛等活动中, 教师就应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 让学生从心理上感觉体育课堂和其他课堂不仅存在联系, 而且有等次之分, 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体育教学中的互动和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不尽相同。 由于体育课教学空间大, 组织繁杂, 师生受到外界的干扰多, 因此学生的思想不像学习其他学科那样集中。 针对这些问题, 教师还应应加强与学生的联系, 帮助他们找出学习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 这样学生才会在快乐的环境中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初中教育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过于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这些无疑使学生身心受到损害。 而体育教师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上好体育课的重任, 为培养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这样才能无愧时代对我们的期望。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1, 2.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规范探析 篇3

[关键词]课堂规范 备课周密 示范优美 语言规范 科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060

体育与健康课的课堂规范在目前的教学实践工作中存在被忽视的不良现象,分析其原因结果发现,个别教师思想上认识不清楚,把体育与健康教学应有的课堂规范当作负担或累赘,甚至认为课堂教学规范早就应该从教学环节中取消了。对教育教学工作得过且过,不求进取,表现出:备课不认真,必要的组织教学工作可有可无,上课时不整队,师生无问候,不报告人数,教师不穿运动服和运动鞋(对学生更缺乏这方面的要求),简化教学程序,不做课前准备,不布置场地器材,有时连教具也是要学生临时去拿,下课时不做必要的结束工作和小结……试想,如此下去教学工作的质量在哪里?又有何素质教育结果可言?其实, 现实生活中出现过的一些教学事故, 不正是由于忽视必要的课堂规范而发生的吗?

上好每节体育与健康课,教好每个学生,是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目标之一。经历了几十年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要成为一个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称职教师,必须坚持体育与健康教学规范。回顾我的执教经历,规范课堂使用以下八法,自感效果显著。

一、备课周密法:备课前认真阅读钻研课堂标准和教材,确定好教学目标,分清教材重点与难点,选择好的教案格式、教学手段,编制技术要领口诀,安排好练习次数和组数。另外,对天气、气温等自然条件和学生的水平差异要做到心中有数,场地器材选用要兼顾全局。这样才能写出一份比较详细周密的教案,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运动负荷、备场地器材……

二、行为楷模法:体育与健康教师的师德品行、穿着、举止是自我形象的塑造,因为其行为规范、上课着装、讲话态度、面部表情时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故不论是校内校外、课内课外,教师都应起到以身作则的楷模作用,让学生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领悟到名师出高徒的道理。

三、语言规范法:首先,要坚持使用普通话上课。坚持普通话的使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优化教学环境也是尤为重要的。其次,教学中的语言运用要简明扼要。建议使用规范的动作术语和教学口诀,这样可节省时间,又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示范优美法:教师的示范动作是为学生提供直观教学的良机,因此教师示范力求准确无误、优美潇洒、动静相宜、快慢分明。教师在课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尤其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更要示范准确才能增强学生练习的信心和勇气。

五、锻炼科学法:体育与健康课是通过有效锻炼来增强学生体质的,但由于中学生的身体尚未发育完全,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负荷安排上必须充分体现科学化。既要有合理的密度、运动量,又要控制好强度和学生最高心率的限度及出现的次数、持续的时间。千万不可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防止造成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事故发生。所以体育与健康教师既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又要在教学中练就一套应变本领,以防不测。

六、竞赛公平法:当今游戏、竞赛法普遍出现在课堂教学之中,我观摩过不少公开课和日常课,发现竞赛不公平的例子经常发生。如人数不一致,规则不统一,教师对学生“投机取巧”不指正,男女无区别,一时以快决胜负,违反“公平、公正、公开”三原则,这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也是不利的。因此,体育与健康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力求竞赛达到公平的有效目的。

七、分组合理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课的类型,选择灵活多样的分组形式,如耐久跑教学时按健康状况强弱分组,球类教学时按水平高低分组,艺术体操和广播体操学习时按男女分组等等。这样学生的兴趣浓厚,各得其所,避免失落感和自卑感的心理现象发生。

八、场景美化法:学生上体育与健康课一看到宽敞的场地或新颖的器材就会在心里产生一种享受感和求知欲,自然萌发出跃跃欲试的学习动机。因此,体育与健康教师必须在课前周密设计、准备好场地、器材。即使是与前一节课上同样的教学内容,也要不时改变场景,突出一个新字。如进行速度跑可设计圆形、放射式、对角式场景,切忌临渴掘井,草率马虎,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望。

通过以上自我执教规范八法的运用,不但使课堂教学纪律严明,效果好,而且密切了师生关系,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互相关心、学会创新锻炼的良好习惯。

体育与健康课堂 篇4

体育与健康校园课堂、社区课堂

1、校园课堂

A、主题内容:

初中:健美操、天罡武术、篮球、乒乓球、游泳、田径

高中:街舞、健美操、体育舞蹈、篮球、天罡武术、乒乓球、游

泳、田径

B、实施形式:学校或年级协会、俱乐部

C、展示方式:汇报演出、比赛、竞赛成绩等。

2、社区课堂(研究性学习)

A、主题内容:初中:体育锻炼与终身发展、美食与健康、运动

与快乐

高中:CBA与NBA运营模式的比较、乒乓球赛制

运营模式及推广、终身体育锻炼与美好生

活质量

B、实施形式:学校或社区研究小组

体育与健康课堂 篇5

1、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堂教学管理性策略应用的重要性

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堂教学管理性策略的应用,对于促进大学体育教学工作发展来说,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意义。本人认为,大学体育应用管理性策略,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了以下几点:

第一,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体现出“健康发展”这一理念。体育的本质在于增强体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管理性策略,可以保证课堂教学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范围内,可以对相关健康知识进行有效传导,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体育健康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体育”与“健康”进行紧密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更好地树立体育健康价值观。课堂是体育教学工作的主渠道,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随着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教学环境受到外界干扰较大,其主导作用逐渐丧失。这样一来,势必会影响到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加强管理性策略的应用,将体育教学与健康课程教学进行紧密结合,才能够充分实现“理论+实践”的教学目标。

第三,增强体育实践的理论基础,充分体现出“健康”这一观念。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实践成为教学工作关注的要点,但是实践活动过程中,若是没有理论支持,并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健康课程课堂教学管理性策略的应用,充分将理论知识进行传授,发挥理论知识的基础性作用,以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

第四,发挥健康课程课堂教学的牵引作用。结合现阶段大学体育教学工作发展情况来看,理论研究与课程实践脱节的现象较为明显,没有理论的指导,势必会导致实践工作缺乏方向性。管理性策略的应用,重视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的结合,充分发挥“牵引性”作用,实现教学目的。

2、现阶段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堂教学管理性策略应用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体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如何把握管理性策略,发挥管理性策略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了最终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管理性策略应用,仍旧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了以下几点:

2.1、教学要求与学生行为之间存在偏差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大学体育教师的要求过于严格,与课程教学的宗旨存在违背的现象。例如教师要求学生的体育动作过于高标准、对大学生的要求以体育专业的学生看待,这样一来,严格的要求根本无法得到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要求过严,对体育课的兴趣丧失,从而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效果,也使得体育教学工作的本质脱离了教学目标。

2.2、学习兴趣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体育课是否感兴趣,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目前来看,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主要侧重于篮球、足球等大型体育活动,对其他体育项目,像是排球、羽毛球等运动缺失兴趣。这与当下体育活动的氛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我国大学校园中,随处可见篮球、足球活动场地,但是像是其他体育活动的设施较为缺乏,这就限制了体育活动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了体育选课。缺乏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就会突出地表现出来,例如注意力不集中、逃课现象等。

2.3、教学条件制约

在上文中,从学习兴趣这一角度来看,影响学习兴趣的因素很大一方面在于教学条件。很多大学院校在发展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经费以及学校领导意识影响,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较差,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条件。体育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基础设置,会导致相关体育活动无法施展,从而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来说,也起到了较大的阻碍作用。

2.4、教学过程中教师本身的问题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如何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直接关系到了体育教学的效果。在管理过程中,体育教师过多地强调于体育成绩,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忽略,从而限制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课程设计,不能够很好地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课程教学,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同时,教师的教学态度,对教学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在设置问题时,缺乏对问题进行有效考虑,不能够很好地对知识点进行表述。除此之外,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师生之间沟通不畅,从而影响到最终的管理。

3、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堂教学管理性策略探究

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对策构建,要注重立足于“管理”,通过有效管理,保证大学体育教学工作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一过程中,要切实把握管理性策略的应用,并保证策略选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3.1、加强课堂行为规范

课堂行为的规范,要切实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相关目标,能够对学生个体性差异进行把握,这样一来,才能够保证体育教学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体育教学过程中,坚持开放性,并且加强课堂行为规范,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有效约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起到带头作用。同时,教师要注重对相关规范进行讲解,能够使学生对课堂行为规范有一个明确的认知。通过构建有序地课堂行为规范,能够有效地保证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更好地被学生学习和掌握。

3.2、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把握

体育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堂教学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对此,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增强课程课堂教学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能够从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进行考虑,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

3.3、加强体育教学条件完善

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而体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建立在活动场地、活动设备、活动规则的基础上,这要求对体育教学条件进行不断的完善,教学条件的完善,要注重为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各个大学院校在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加大教学投入,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现阶段体育教学设施存在的不足问题进行弥补。教学条件的完善,要加强针对性,能够结合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爱好。在此基础上,要注重做好体育调研工作,根据学生的学习爱好,有侧重地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突出重点,从而保证体育教学工作能够获得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3.4、教师应加强自身素养提升

教师素养的提升,不单单要提升其专业水平,还要注重提升职业道德水平。教师在加强自身素养过程中,要注重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堂实际情况,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1)利用正确的教学组织方法。

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对教学组织方法进行有效选择,能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进行积极沟通,能够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计,并且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解答学生的疑问,提升教学效果。

(2)把握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健康课程课堂学习,关键点在于“健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这一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在采取管理性策略过程中,对学生的身体情况以及兴趣爱好进行把握,课程讲解过程中,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健康课堂课程学习。

(3)灵活地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在处理课堂问题行为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采取“管理+预防”的方式,能够降低课堂问题行为出现的几率,从而保证课堂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状态。课堂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处理问题过程中,要注重效率和质量,通过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地沟通,妥善地对问题进行解决。

4、结束语

总之,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堂教学的管理性策略实施,要立足于当下大学体育教学工作发展实际情况,保证在对问题处理过程中,能够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考虑,切实保证问题的解决具有合理性。同时,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堂教学的紧密集合,要注重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真正地促进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和进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细谦,杨文轩.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发展策略[J].体育学刊,2012,01.

体育与健康课堂 篇6

一、厘清《课标》中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内容

1.《课标》中水平一至水平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内容的递进关系。《课标》中水平一至水平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内容均呈现为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的具体目标, 在下位水平目标中进行有一定内在逻辑关系的递进式描述 (见表1) 。

2.《课标》中水平一至水平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内容的教学关联要点。对《课标》中水平一至水平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项具体目标内容进一步分析, 在不同水平、不同下位具体目标中提炼出一些可转化运用于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文字呈现与课堂实施指导语言的教学关联要点 (见表1) 。如, 水平四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不同具体目标内容的教学关联点,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是“果断、决策”, 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是“积极、应对、挫折、失败、稳定、心态”, 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是“树立、集体、共同、胜利、同伴”, 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是“形成、迁移、公平、诚实、友爱、礼貌、尊重”。这些教学关联要点有的是学生学习的态度, 有的是学生学习的行为, 有的是学生内心的活动, 有的是学生形成的能力等, 但其为《课标》与体育教学设计、课堂实施之间搭建了桥梁。

因此, 厘清《课标》中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项具体目标内容的逻辑递进关系和教学关联要点, 体育教师在制订学段、水平体育教学的计划时, 在教授不同学段、水平的学生时, 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内容的布局规划、侧重整合工作。

二、挖掘运动项目中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教育因素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 各级各类学校结合本地区和本校的文化传统、经济发展和教育特色, 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 开展了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中小学体育课程, 进而不同运动项目也均面临着更新和充实、开放和放开、引进和淘汰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 我们要思考的是不同运动项目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内容达成有什么影响?

1.无论体育课程如何变革, 不同运动项目进入体育课堂的首要条件是以教育为目的, 且必须根据教育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造、组织和加工。这里的教育是包含着育体育心育人, 而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教育因素一定是附着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被呈现的。

2.人类几千年来创造出的体育运动项目很多, 各个运动项目包含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教育因素远多于《课标》中提及的那些运动项目及其附载的教育因素。因此, 在不同的学段、水平, 那些负载着被学生需要的、被学校接受的、被区域认可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因素的运动项目进入体育课程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3.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因素呈现出“一项多因”和“多因一项”的特性, “一项多因”是说一个运动项目可以呈现多个教育因素, 如, 篮球可以培养人的拼搏、竞争、意志、团结、友爱、服从等多个方面, 而“多能一项”是指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因素的互相替代性, “拼搏”在篮足排大球项、乒羽网小球项、跑跳投田径项、游泳滑雪滑冰项均有被呈现的可能性。

4.不同运动项目存在着共性与个性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教育因素。如, 共性教育因素有运动后的肌肉酸痛、运动中小伤病的困扰、严寒酷暑中的运动、个体差异造成的利弊长短、运动项目规则的遵守、公平竞争后的胜败等。个性教育因素, 如, 单双杠、跳箱等器械的恐惧, 心理拓展训练项目的高峰体验, 足、篮、排球等集体性项目的合作, 短跑、游泳、技巧等个体性项目的自我挑战等。虽然每个运动项目负载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因素均非常丰富, 如, 足球的团结协作、公平竞争、自信心、坚韧意志、遵守规则、体育文明、责任心、情绪调控等教育因素, 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肯定会有关注度不一的情况出现。也就是说每个运动项目因场地器材、活动人数、项目特性、教学方式的不同会呈现出一些比较凸显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核心教育因素。

因此, 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充分挖掘不同运动项目中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各类教育因素, 如, 每个运动项目写出6~8个教育因素;区分不同运动项目及其附着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特性, 如, 区分足球头顶球的恐惧、双杠杠上前滚翻的恐惧、心理拓展训练信任背摔的恐惧、田径跨栏的恐惧是源于技术、心理、器械哪个层面的原因;还要抓住各个运动项目的核心教育因素, 最终目的是在不同项目课时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中达成有所差别的教育因素, 在单个项目单元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中达成不同的教育因素, 在不同项目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中结合项目特性, 分别达成侧重点不一样的若干教育因素。

三、融合课堂实施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环节载体

《课标》提出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具体目标内容的文本要求, 运动项目本身负载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教育因素, 而这些要求、教育因素也就成为体育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在体育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中。中小学体育教师主要将其归类至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呈现与相关达成活动。本文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的维度划分, 可将这些拼搏、竞争、勇敢、顽强、毅力、意志、忍耐、团结、友爱、好学、服从、组织性、纪律性等思想、行为、品质培养内容进行打包, 即“体育品德与精神”, 并根据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内容的特性, 将其在课堂实施中的教学行为界定为“体育品德与精神渗透”, 具体可将目的任务融入到队列队形、技术教学、游戏比赛、“课课练”等各个主要教学环节中, 在这些教学环节中要重点抓住教学时机与方法把握、学生表现关注与行为引导两个载体。

1.体育品德与精神渗透的教学时机与方法把握。如何确定相关的教学时机, 把握教学方法呢?

确定体育品德与精神渗透的教学时机, 首先注重体育教师自身榜样或引用一些名人轶事的教学时机, 如, 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与精神面貌, 运用体育先进事例渗透爱国主义精神等;其次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渗透, 如, 在跳跃、障碍跑或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中渗透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球类项目教学中渗透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最后要结合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渗透, 如课堂常规教学中渗透遵守纪律、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精神;在分组教学中渗透相互尊敬、助人为乐的精神;在游戏或比赛教学中渗透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布置场地、器材和使用、送还器材中渗透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精神等。

把握体育品德与精神渗透的教学方法, 可以引进创新一些教学方法。其次还得关注教学方法的使用效果, 制订体育品德与精神渗透教育效果的衡量尺度表, 在体育学习锻炼中科学评价学生的相关行为表现, 并适时将其引导至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2.学生体育品德与精神的表现关注与行为引导。根据《课标》中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呈现的4个具体目标, 我们也可将学生体育品德与精神的表现主要划分为相应的4个层面。

首先, 关注学生敢于拼搏的精神, 引导学生的坚韧行为层面。利用鼓励性语言激励, 如, 加油、我们是最棒的等;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如, 清晰而适宜的目标等;运用外界环境的影响力, 如, 依靠集体和同伴的力量、融入集体性比赛等;选用自我激励游戏法, 如, 60秒PK法等。

其次, 关注学生的各类情绪表现, 引导学生学会调控情绪层面:注重学生的各类情绪体验, 如, 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欢乐与痛苦、公正与偏袒等;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教授各类调控情绪的方法, 如, 呼吸调节法、暗示调节法、活动调节法、激励调节法、自我宣泄法等。

再次, 关注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引导学生形成集体主义精神层面。设计合作学习环节,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分工意识, 如, 在进行短跑练习时, 分组进行接力跑比赛;安排群体性游戏, 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与社会意识;开展体育竞赛活动,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集体责任感。

最后, 关注学生的体育品德与行为表现,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品行层面。关注学生的良好体育品德, 如, 诚实公正、吃苦耐劳、好学勤思、开朗豁达等;引导学生的良好体育行为, 如, 善于承认错误、听从指挥、默默忍受、不耻下问和善观察、从容面对挫折等;将良好体育品德与行为进行教学联系, 营造知行结合的教育情境。

综上所述, 要想改变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方面的目标呈现类似、内容设计单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融入牵强等现状, 必然要通过厘清《课标》中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内容, 挖掘运动项目中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教育因素, 融合课堂实施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环节载体这条教学路径, 体育教师也要在这条教学路径上清晰4个具体目标不同水平间的逻辑递进关系以及教学关联要点, 挖掘出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不同运动项目负载的教育因素, 围绕学生体育品德与精神渗透的教学目的任务, 抓住教育时机,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关注学生发展, 进而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从《课标》文本的文字描述鲜活地融入到中小学体育课堂实施中, 充分发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应有的“育心育人”学科价值, 真正承担起体育学科指向针、导航仪、助力器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陈雁飞.新课标视域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内容[J].中国学校体育, 2012 (8) :20-22.

[2]毛振明, 于素梅.体育教学内容选编技巧与案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体育与健康课堂 篇7

1. 以竞技形式展示项目魅力

定向运动作为一种新的运动项目被引进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 为了让该项目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 需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定向运动的意义与优点, 以加深学生对新运动形式的了解, 进而激发学生参与该运动的积极性。但是, 口头宣传的形式显得有些虚幻, 不如让学生以实际体验来感受定向运动的魅力。

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定向运动的竞技特性, 为学生设计了一场惊险刺激的游戏, 该游戏以真人CS为蓝本, 并加入了定向运动的一些内容与元素。在游戏前, 笔者请初中学生准备了绘图纸、铅笔、直尺、红蓝颜料及水枪, 以学生熟悉的真人CS形式将学生分成多个4人小组, 每两个小组相互对抗, 利用淘汰模式最终选出钻石战斗组。在具体的分组决战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绘图纸上绘制地图并科学布点, 然后为他们布置100米飞夺路牌、8分钟救火、30米定点取球等场景。在对决过程中, 各个队队员不能被对方队员的水枪射中, 并且同队队员应相互掩护, 如果谁被水枪射中前胸、后背一次或者被射中腿部两次的话, 须退出对决。学生虽然尚不清楚定向运动的理论, 但是瞬间被CS对决模式点燃了热情, 都积极地参与比赛活动, 亲身体验了游戏的冒险性、竞争性、趣味性。在游戏中, 笔者刻意引导学生学习了定向运动的基本理论及技能。游戏结束后, 学生们都意犹未尽, 我趁机向学生们介绍游戏并不是纯粹的CS对决, 而是融入了一些新的定向运动项目的特色元素, 而真正的定向运动比真人CS游戏更有趣、更刺激, 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定向运动项目的积极性。实践证明, 学生通过参加定向运动项目的亲身体验, 使得他们在后来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中都能热情参与教学活动, 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以寻宝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磨炼学生意志的重大任务, 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 最终提升学生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男生与女生在心理及生理上的差异, 教师可利用定向运动的娱乐性与趣味性, 制订分层教学方案, 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耐久力。比如,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其都具有很强的好胜心,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以“寻宝游戏”为载体, 恰当设计教学计划。教师在教学中可将学生分为4人组, 两组对决:一组绘制地图并定点藏宝;另一组根据地图提示, 科学设计寻宝路线并完成寻宝任务。为了加快游戏进度, 教师还可为寻宝一组规定寻宝时间, 如果超过时间还没有寻到宝藏, 就算输。为了充分发挥女生细腻的性格优点及男生体力上的优点, 教师在分组中应注意男女搭配问题。新颖的“寻宝游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耐性, 而且还让学生体验到了寻宝成功后的成就感, 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信心。

3. 立足校本, 开展分层教学

定向运动模式, 是借助指南针与地图等工具, 要求参赛者在规定时间内依照一定条件完成若干任务。因此, 在实际操作中, 开展定向运动的学校应充分利用校本资源, 在周边环境基础上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恰当安排活动内容, 确保定向运动顺利、安全开展。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积极将多媒体引入课堂活动中, 以生动、灵活的形式向学生讲解定向运动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确保学生熟练掌握实物符号、地貌符号、地形特点、绘图技巧等内容。教学效果表明, 分类、分层教学法可同时满足多种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 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中引入定向运动, 不仅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意志力, 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由此可见, 定向运动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践行新课改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方面彰显出明显优势, 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心平.定向运动引入初中体育健康课堂与教学的研究[J].文理导航 (中旬) , 2015, (8) .

[2]李爱萍.定向运动引入初中体育健康课堂教学的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 2013, (12) .

体育与健康课堂 篇8

关键词:高中体育;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33

高中阶段,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压力,重视对文化课的学习,忽视了体育与健康教育等课程。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体育锻炼,高中体育教师就要对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构建高效的体育教学课堂,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一、注重情感教育

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后,学习压力增加,面临高考时,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加。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没有考试的压力,因此大部分的学生不能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要性,甚至有部分学生会占用体育课的时间用于学习文化课,对体育课缺乏学习的热情。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在教学中存在动作不协调,不能掌握教学内容,而对体育课产生抵触心理。为了避免同类现象的产生,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参与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乐趣和加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能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1]。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体育代表人物或是奥运会冠军以及运动团体的事迹,如中国女排精神等,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教师还可以结合体育与健康的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多方面的因素,建立起体育教学与学生实际的情感结合点。

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有关于排球课程的教学内容。这一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的体能,锻炼人的反应能力,还能加强团队之间的合作。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使学生分组组队,在反复的技能练习后进行分组对抗比赛。学生通过比赛,不仅进行了身体锻炼,还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有效地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二、应用先进的媒体设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充分应用先进的媒体设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图片或者播放一些视频资料。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视频资料,如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中的一些精彩的片段,如羽毛球男单比赛、乒乓球女单比赛等片段,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该运动的规则和战术的了解,并且,惊心动魄的比赛过程也会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教师向学生讲解该运动相关的规则、技术要点以及战术时,学生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

教师也可以通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课件,应用多媒体中对图片、声音以及影像处理的软件,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演示,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构建起高效的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课堂[2]。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完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掌握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开展教学活动,让其他组的学生对该组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并评价其中哪位学生的动作及技术较为良好,哪些学生的动作和技术存在问题,指出该学生可以改进的部分。这种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体育技术和战术的理解。

也可以将这种形式演变成一对一评价的形式,学生在互相点评交流的过程中,也会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互相学习优秀的技术技巧和经验。

教师在评价结束后,要给予及时的反馈与指导。部分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对一些体育技术和技巧的掌握存在困难,评价成绩不理想,教师就要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情况,并指导学生练习,提高学生的水平。对一些评价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行积极鼓励,树立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信心,激发其不断参与和挑战的积极性。

四、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有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也有利于其成长发展[3]。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对行为活动有正确的判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对抗性的练习和教学,使学生能够渐渐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方面,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学生在实践体育技术和战术的时候就会比较容易完成。学生完成任务后比较容易获得成就感,可以增加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鼓励学生,可以使学生参与到示范活动中,增加学生挑战体育技术和战术的勇气。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进行适当的“抗挫”教育,锻炼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对体育技术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如篮球对战战术的练习中,亲身参与其中,并指导相关的学生共同完成。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面对挫折会激发其求胜的心理,并能使其积极地探索方法来应对教师的“攻击”与挫折。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制定积极的战术,充分发挥掌握的体育技术。并能帮助学生提高其抗挫能力和抗打击的能力,使其乐观地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失败。

五、结语

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媒体设施。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强体质,还能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朱其颂.让体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略谈高中体育合作探究教学法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5).

[2] 赵丽苹,毛春来.一堂记忆深刻的体育室内课带来的思考——高中体育室内课现状与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8).

[3] 娄晓红.浅析高中新课程改革下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变化[S].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体育与健康课堂 篇9

摘要:新课程大纲赋予体育教育以新的时代内涵,“学生主体、健康第一”的授课理念要求体育教师对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有建设性地突破和变革,努力创设适用于当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课上的适时引进,对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推动中学体育课程内容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探究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上的应用内容、应用方法、应用意义,有利于更好地指导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拓展训练;初中体育;方法;策略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后OutwardBound的管理培训,并于70年代中期被正式引入中国,其实训环节分为: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而这些环节的设置又与初中体育教育的新课程目标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教育部对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规划原则主要包括:教育性与发展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可行性、健身性与文化性、统一性与选择性。将拓展训练有机地融入到初中体育课堂中,对整个体育教学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应用内容――因时因地制宜

围绕“学生主体,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拓展训练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课程的渴望度,又要保证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身心健康得到长足的发展。拓展训练主要包括“海陆空”三类,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还要考虑时间、地点的制约因素。水上类拓展,游泳、跳水、皮划艇等项目,只能在夏季进行,其它季节水温较低,场地选择有限,不便于拓展活动的顺利开展。新课程纲要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达到全面锻炼身体、增进身心健康、掌握基本技能、提高体育与健康意识的结果,因此,在拓展内容的选择上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依时间、地点和课标而定;在体育课程的时间规划上,春秋季节以团体户外活动为主,如踏青、春秋游、中长跑接力拉练等拓展训练内容都是比较合适的。夏季以水上活动的选择较为适宜,如游泳、龙舟。冬季以户外冰雪活动为主,考虑到户外冰冻严寒的情况,可将拓展训练场所安排在室内,进行团体互动心理游戏训练。二是依教师所掌握的拓展课程而定;不论哪位教师,在课堂之外都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擅长的活动项目,在拓展内容的选择上,体育教师应该尽可能挑选自己熟悉的活动项目进行,既能考察和总结活动带来的实际效益,也能在活动中检验教师掌握活动细节的程度。三是依学生年龄、心理特征而定。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而当下独生子女较多的背景环境下又极容易形成“早熟”的心理状态,他们渴望去接触异性又为此种行为感觉到害羞和难堪,纠结的心理状态势必会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针对学生特定的心理发展状态,或者拥有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制定面向全体学生的.团体体育课程教案,将有针对性的拓展训练穿插其中,在体育课进行的过程中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达到教学与心理疏导的双重作用。

二、应用方法――因人因材而异

如何将拓展训练应用到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上,其中,在课程规划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拓展内容为主线,体育课程为目标。在这一类型的课程设计中,拓展训练占据整个课程的全部内容,拓展的目的又是围绕着新课程大纲目标而进行的。如拓展训练中有名的“求生墙”活动,在没有任何器械协助的情况下要求团队中的某一位成员顺利翻越4米高的围墙。在这个活动项目中,课程的目标是建立自我管理、甘于奉献、乐为人梯的团队协作精神。二是课堂为主线,拓展为穿插;这种应用方式是把拓展训练带到体育课堂上来,如:在一节篮球训练课中,教师可以适当穿插“三人双脚”的拓展项目,以此来协助学生建立团队间默契的人际关系,使得学生在篮球练习赛过程中形成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局面,从而实现锻炼加学习的双重教学目标。三是以解决特殊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为主线,体育活动为穿插。这类拓展训练主要是发挥集体的力量去解决少部分学生的心理困难。如破冰之旅这样的项目,可以适当运用在解决性格孤僻内向、沉默寡言学生问题的解决中。以达到心理疏导、锻炼学习的双重目的。

三、应用意义――传承于创新并举

将拓展训练融入到整个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上去,主要能带来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使体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变得丰富多彩,符合新课程大纲“多样化”的要求。传统体育课包括“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尽管这些内容依然能体现出它强大的推动力和进步力。但21世纪新时期的教师团队面对的是数字化、信息化环境下成长的新型学生,采用多种多样的课程实施方法,给学生带去不一样的课程体验,对于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具有重要意义。二是给中学体育课的授课教师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教学授课方式,通过对拓展训练地深入研究,并将此类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总结推广,将推动整个体育教育事业在21世纪的中学校园里更好地开展下去。

著名心理学家费茨和波斯纳将人类学习动作技能的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认知、联系形成和自动化。“6+1”家庭结构下的中学生,在拓展训练的过程去认知和掌握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树立团队协作的思想观念,培养形成自动化模式的行为习惯,对当代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郑厚成.体育与健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季浏,孙麒麟.体育与健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浅议健康体育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篇10

健康体育的概念和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重新定义, 突破了传统的“健康”概念, 把身体的健康与心理及社会适应紧密结合, 注重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状态或生存质量。健康体育就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体育教育活动, 促使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降低生存风险, 减少发病率, 提高生存质量。大学体育是提升大学生良好身体素质的主渠道, 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陶冶大学生的情操, 完善大学生个性的重要阵地, 因此, 要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 不能不提到健康体育, 健康体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 而人的健康是实现创新和创造的基本前提, 也是人服务于社会的基本保证。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 劳动者的脑力劳动时间大大延长, 体力劳动、身体活动的机会逐步减少, 尤其是大学生, 从事脑力劳动的时间更多更长, 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和身心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纵观国内外现代体育教学, 尤其注重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 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素质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增强学生体质, 提升健康水平, 掌握健康体育知识和方法, 养成终生健身意识、能力和习惯为内容, 最终实现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

健康体育的目标和功能

1.增强体质, 促进健康

健康体育首要的目标就是增强体质, 促进健康。大学体育教学应以强身健体为出发点, 才能达成体育教学的长远目的, 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 就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形式, 进行体育锻炼、体育竞赛与体育训练, 对身体系统施以定量的运动负荷, 促进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等发生系列积极的适应性反应, 达成身体的健康与体质的增强, 为生存与竞争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2.促进心智发展, 调节情绪

体育教学, 是大学生身体直接参与的活动, 在运动、训练与竞赛中协调自己的身体, 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刺激, 作准确的感知、分析和判断,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 锻炼其敏感性和耐受性, 从而调节情绪, 改善其心情状态。在体育活动中, 运动能使脑刺激强度得到变换, 起到改善、调节脑功能的重要作用;而且运动中身体内分泌“腓肽”的一种激素, 被称为“快乐因子”, 能缓解压力, 让人保持平和的心态。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 身体产生的腓肽效应能愉悦神经, 甚至可以把压力和不愉快带走。

3.增强规范意识, 提高人际适应能力

现代社会是人际交往频繁的社会, 任何时候都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 而人际冲突却是大学生心理适应中常见的问题。大学生离不开交往、交流、竞争和合作, 这是现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 与此类似的是在体育训练与竞赛中, 人际间的互动十分频繁, 既有冲突和竞争, 也有合作和协商, 还有体育竞赛的平等、公平原则等规范的落实, 这些都是健康体育的重要功能。在运动和竞赛中, 大学生学会了人际交往技能, 学会了遵守规范和处理冲突, 逐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助于实现心理保健, 获得支持的力量, 同时满足大学生的归属感、安全感、自尊、自信等多种心理需要。

4.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耐受性

竞争失败后能以一种健康的心态, 适度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 就是承受挫折的能力, 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具有应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就会应对各种挫折环境, 宣泄消极情绪, 减轻精神压力, 预防心理失调。竞争是体育的显著特点, 体育竞赛的结果有优劣和胜负, 自然有胜利后的愉快和欢乐, 也有失败后的沮丧和痛苦, 在体育运动和竞赛中经受的强与弱、胜与负客观结果和情绪上的跌宕起伏, 以及所承受的生理负荷与心理负担, 就是对大学生的磨炼与考验, 需要极大的意志努力, 学生的果断、忍耐、坚持的意志品质在其中得到培养, 极大地提高他们应对未来挫折的适应能力。

健康体育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贯彻和落实

1.变革指导思想, 建设全新课程体系

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要由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为主向健全人的身心为目标的强身育人教育转变;健康体育是大学体育落实“强身育人”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大学体育教学要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其心理健康,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需要改革原来的课程体系, 建设具有较强实用性、较高锻炼价值的课程体系。应选择难度适中, 实用性、娱乐性强, 易开展并且增强体质效果显著的体育活动, 如体操、球类、有氧健美操、韵律操与舞蹈、传统养生运动、民间体育等。注重培养学生健康体育意识, 健康体育能力, 全面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是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

2.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健康体育意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动力;大学生能否增强身体素质, 学会锻炼技能, 形成锻炼习惯, 促进心理健康, 兴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健康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培养运动兴趣并形成锻炼习惯, 是大学生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学生的运动和锻炼兴趣, 能让学生爱上体育课, 乐上体育课, 把健康体育和自己的生活、学习、将来的工作联系起来, 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习惯和方法, 终身受益, 最终实现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目的。

3.寓技术教学于娱乐健身体育之中

大学体育教学从掌握技术为主向娱乐健身为主转变, 是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重视娱乐健身教学并不是忽视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 而是寓技术教学于娱乐健身体育活动中, 把体育知识、技能教学和丰富趣味、娱乐健身的体育游戏相结合, 是体现大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实践民主型的教学模式, 享受运动乐趣, 轻松把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新型教学方法。有利于大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 学会自我学习、自我设计、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 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自觉地投身于全民健身的行列中去。

4.注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灵活多样

贯彻健康体育理念, 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教师不仅要加强教法研究, 还要加强学法的指导,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上, 可根据自愿和兴趣的原则, 组成学习小组, 将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结合, 来满足兴趣和促进技能水平的提高, 由小组决定互动的形式和内容, 教师指导和协调, 以改变依靠纪律约束, 分步教学的陈旧教学组织形式, 形成以诱导启发学生积极性为主要方法的新组织形式。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激发了自身体育健身的兴趣, 课内体育健身教学能自然延续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 有利于学生在多样化、游戏化、趣味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得到体验、熏陶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晓春.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J].体育科学研究, 2002, 10 (3) .

[2]王献军.浅论高校健康体育课程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08 (3) .

上一篇:诗化教学下一篇:网络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