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使者七篇

2024-05-02

中国文化的使者 篇1

2004年11月, 世界上第一家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正式挂牌。2010年底, 全球已建成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达700所左右。孔子学院正在给世界一个温暖而积极的中国。

>塑造中国的文化形象

孔子学院的由来是有渊源的。一些西方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和西班牙曾经在世界各地建立过语言与文化机构, 以传播本国语言和本国文化。从2004年开始, 中国在借鉴英国文化委员会、德国歌德学院、法国法语联盟和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等机构经验的基础上, 开始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取名为“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章程明确规定, 孔子学院作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 其宗旨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 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 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国际交往日益广泛。因此, 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孔子学院走向海外, 正是满足了这一日益增长的需求, 同时也更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在日本, “汉语热”直追“英语热”, 成为继英语之后的第二大外语, 学习汉语的人多达200万左右。据悉, 美国公立中小学学习汉语的学生在2004年有2万多名, 到2006年则猛增到5万多人。2003年, 美国有200所中小学校开设中文课, 2006年增长了3倍。据国家汉办统计, 2004年, 中国派出69名对外汉语教师, 2006年派出1000名志愿者和1000名教师;2005年, 海外有近3万人参加汉语考试, 2006年则翻了一番。目前全球学习汉语者超过了3000万人。

国家汉办副主任、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赵国成表示, 在海外创建孔子学院的目的是传播包括汉语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 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塑造中国的文化形象。如今, 伴随着世界“汉语热”, 孔子学院遍及世界各地, 为世界各地了解中国文化、学习汉语的人们打开了一扇窗户。甚至连印度的媒体和学者也开始建议印度政府学习中国的经验, 设立类似“甘地学院”之类的机构。

>孔子学院成为“走出去”的符号

孔子学院的建设始终是世界舆论广泛关注的焦点。《华尔街日报》发表评论说, “中国政府的汉语推广战略的高明之处在于, 推广教育和语言有助于加深外部世界对国家的了解, 是扩大一国影响力的最有效途径。战舰能让别国人民暂时臣服, 而让他们理解你的语言却能使大家成为朋友。”

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 “孔子学院的推广, 有助于外界了解中国, 消除外界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误解。”2006年1月,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又一热门出口产品:汉语》的评论, 其中引用当地一所汉语研究机构负责人的话说:“中国正在用汉语文化来创建一个更加温暖和更加积极的中国社会形象。”

孔子学院建立后的7年虽然世界各地的分枝“长势喜人”, 但有学者建议, 孔子学院的摊子虽然大, 但其深度远远不够, 仅仅是教汉语和练太极拳之类, 因此要更进一步地传播中国文化, 而不仅仅是教授语言。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化机构, 除了提供语言学习班外, 还常常组织各种极具本国特色的文化活动, 包括展览、讲座、沙龙、音乐会、电影放映、戏剧表演和研讨会等。这些做法都值得借鉴。

也有学者建议, 孔子学院的运作方式应该做出改变, 以更利于传播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张蕴岭认为, 办孔子学院是一件好事, 不仅在世界上推广了汉语学习, 而且也有助于让国外更好地了解中国。但是, 靠国家汉办这样的政府机构直接操作的方式应当作出改变, 最好转为基金会管理。这会为孔子学院打开可持续发展的大门, 其活动范围也可以拓宽。

中国文化的使者 篇2

1962年出生于沈阳的孙屹,是个非常不安于现状的人,风华正茂的青少时代,正值“文化大革命”,力求上进的她凭自己的努力,从辽宁省委党校经济管理大专班毕业,此后她加入了中国致公党,成为一名致公党党员。

1980年,第一次参加工作的孙屹,来到了沈阳市煤气公司当了一名工人,但改革开放的大潮,时常冲击着她的心灵,使她处于人生的风口浪头,使她处于人生的诀择之中。她感到,人的一生要有高远的志向,要有点儿精神,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会扼杀自己的人生创新与灵感。1997年,孙屹离开煤气公司,自筹资金创办了以服装厂为主业的沈阳万龙科工贸实业有限公司,企业由小到大,由几名员工发展到四五百名员工,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企业不断壮大。此时的孙屹在中国服装贸易进军海外的步伐中,看到了良好的国际市场前景。

2001年,孙屹前往美国,她希望自己企业的服装也能迅速融入国际贸易的潮流,她的愿望实现了。在她成功的同时,她看到了中国与国外的先进技术的差距,但她也在中国的不断崛起中,看到了未来的光明。从上个世纪起,国际上的中国文化热潮就不断高涨,孙屹从服装的艺术灵感中扩展开来,她的触角又延展到其它艺术领域。她认为,一个中国人,首先要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才是一个永不忘本的中国人;一个企业,只有立足于本土,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03年,孙屹回到祖国,她先后创立了沈阳花卉博览中心、沈阳三鲁园古玩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业。孙屹一头扎到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堆里,不可自拔,这种令人敬佩的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她独具慧眼地获得了巨大的商机。面对自己的故乡沈阳,孙屹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沈阳的历史。沈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它与众多中国古城不同的是清代文化的特色,而其它古城多是单一的汉文化文明。二是沈阳的地理。沈阳是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交通大动脉的枢纽,沈阳在东北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三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对文化产业的需求越来越强,特别是古玩产业将拉动古城的更大市场。

2003年,孙屹投资3000余万元人民币,建设了东北地区最大规模的古玩花卉市场——沈阳鲁园古玩城。这个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营业大厅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位于沈阳市商业繁华、环境优美的全国文明城区——和平区的古玩城,南临鲁迅美术学院,西临鲁迅公园,古玩城与其构造了沈阳南湖地区的“三鲁文化”特色。区域内服务设施完备,环境优雅,院内地摊万余平方米,设有阳光板大棚,千余摊位,现已形成周六、周日自由交易市场,周一至周五地摊全天开放,古玩中心为商家玩家提供着良好的服务。现代化多功能展销厅、拍卖场配以中央空调、电子视频安全检测保安系统,及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各销售展区内还配有功能齐全的商务中心、商务洽谈室、食堂、服务区、休闲岛以及大型停车场。宽带网络时时沟通、传递信息,资深专家为业户提供技术支持,业户服务部常年为业户排忧解难。现代化的物业管理制度,公开透明的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沈阳广大古玩界、收藏界爱好者提供了安全保证,同时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交流需求。

这个经营项目由最初的花卉批发、零售,扩展到古玩、书画、花卉等综合经营的市场,经过4年的努力,成为东北地区有着很高知名度的古玩经营地点,它与北京潘家园、上海城隍庙、天津沈阳道,被业界并称为“中国四大”古玩市场。

每当回顾起鲁园古玩城的创业,孙屹都会满怀深情。在其经营之初,花卉项目是其重点,那一年,沈阳北站经营文房四宝、石雕、玉雕、木雕、牙雕、古瓷、古画等诸多工艺品及古玩的三百多业户,因为经营场所的一场火灾一时无业可就,危难之际,心中想着几百名下岗职工困苦的孙屹,为了减轻政府与社会的负担,为了让业户早日能够谋生,她决定为这些没有着落的古玩经营者提供廉租场所,为其解决燃眉之急。在三百多名业户来到鲁园花卉中心时,经过孙屹的努力,先后邀请了古玩界知名人士、书画家、有经济实力的收藏家来到古玩城经营自己的事业,招纳产品档次高的业户加入古玩城的经营,孙屹的企业也随着市场经营方向的转移,将重点成功转移到文化产业上来。

孙屹在远瞻市场走向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前和谐社会的大背景,广泛吸收有觉悟懂时事的业内人士组织成领导班底,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牢牢把握住人们的思想脉络加以积极引导,在遵纪守法上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孙屹发现古玩个体经营者大部分人自由、散漫,没有一个很好的组织来维系他们。在经营的过程中,个别人以假充真,哄抬艺术品价格的现象屡屡发生,为了减少负面影响,本着对社会负责,对经营者负责的精神,在政府的支持下,她着手成立了沈阳市古玩行业商会,并出任第一届会长。商会陆续开展各种培训、信息交流等活动,以此来提高经营者的职业道德,让他们严格自律,诚信经营,为沈阳古玩行业加强行业管理,实行规范有序经营,创建和谐市场,创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沈阳鲁园古玩城的行风得以纠正,业界人士思想水平不断提高,经营风气赢得了各界的好评。

在文化交流方面,古玩城依托沈阳“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的历史文化,充分发掘其悠久历史,丰富文化底蕴,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孙屹多次与东南亚文化交流人士研讨,磋商在国际上举办中国文化艺术品交流活动,特别是与日本古玩界东京收藏协会联合在日本古玩城数次举办了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和大型展览,吸引了中国古玩行家与收藏者专程前往日本交流。中日文化交流活动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关注,新闻媒体纷纷报道,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圆满完成弘扬中国文化的使命。

由于沈阳鲁园古玩城的快速发展,古玩城周边辅助行业被迅速带动发展起来,餐饮、旅游、文化、娱乐不断向四周扩展,世界各地旅游观光人士到此,络绎不绝。到沈阳必来古玩城参观、购物,成了沈阳特色的一大景观。

目前,古玩城向社会提供的千余个就业岗位,招聘员工优先考虑下岗职工等,都能看出孙屹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极大热忱。

2004年印尼海啸,孙屹带动公司员工捐款10万元。

2005年,孙屹携企业与沈阳南湖街道办事处、沈阳收藏家协会、辽宁不老松画会联合开展“扶贫义捐献爱心”活动,现场捐献书画作品18幅,所得资金全部作为专项扶贫基金资助南湖地区特困家庭,扶助弱势群体。活动在省、市有关领导的支持下,社会各界近千人参与了行动,省、市多家新闻媒体专题报道了这次义举。

2007年6月2日,孙屹作为沈阳市总商会古玩行业商会会长、中国致公党沈阳市委员、沈阳鲁园古玩城总经理,主动与沈阳儿童活动中心、沈阳市儿童福利院南湖街道办事处、沈阳人民广播电台娱乐台欢乐调频104.5、辽宁省青年美术家协会、沈河区文化馆书法美术学校、南宁幼儿园实验分园联合展开“为了我们的孩子”主题书画义卖活动,省市领导及书画界知名人士大力支持,此次义卖资金全部捐献给沈阳市儿童福利院的孤儿。

鉴于孙屹的出色表现,她多次获得省、市有关部门、行业协会授予的“优秀民营企业家”、“文化产业带头人”等荣誉,被推举为沈阳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2006年孙屹领导的古玩城被辽宁省文化厅命名为“省民营文化企业示范基地”,沈阳市文化局将其评为“沈阳十佳美术品经营单位”。

导学案:做文化往来的使者 篇3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我们对待不同文化应有的正确态度和应对方法。

2、理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3、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的原则和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开放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 难点:开放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

三、教学过程

环节

1、小雪和mary的故事,你如何看待Mary的这种待人处事的方式?

我们能以“好”或“坏”来评价吗?

得出答案:不能,因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待人处事的方式

引出问题:对于不同的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办? 引出新课,展出自学指导:

1、对待多元文化的正确态度和应对方法是什么?

2、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3、面对文化差异怎么办?

学生看书后,回归小雪和mary的故事中的问题:对于不同的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家大门常打开,敞开怀抱,等你来”,我们要打开大门,敞开怀抱,欢迎不同的文化进来,及我们要有开放胸怀。

环节

2、开放的胸怀

探究:开放的胸怀要求我们怎么对待外来文化?

1、对不同的文化,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过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

2、要善于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

3、要尊重、珍惜和保护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

对照P61、62的情景和材料,分析其分别对应了上述那一点? 其中梁思成的故事中:

讨论:梁思成问什么要保护奈良城?

因为奈良城中有我国唐代高僧设计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因为任何民族文化的精华,都是全世界的,都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讨论:假设奈良城没有我们华人设计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我们还要不要保护奈良城?

不能,因为二战期间日本对我国犯下了滔天大罪,我们跟日本有血海深仇。

能,因为任何民族文化的精华,都是全世界的,都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教师引导:我们要爱国,但更要看到任何民族文化的精华,都是全世界的,都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一旦毁灭,不仅对其国家,对整个人类都是一大损失。

环节

3、搭起文化的桥梁 做友好往来的使者,还要求我们要搭起文化的桥梁,继承、宣传、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说说身边的外来文化(师生共同探讨)问题:我们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1、学习外来文化,不能一味排斥,也不能照抄照搬,更不能迷失了自我,失去自身独特性,而要批判地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图片展示中外的文化交流活动,说明如何在中外文化加搭起桥梁。环节

4、如何面对文化

探究:课本P64中国小留学生的困境,解决后面问题

1、小留学生为什么会遭遇困境? 中外文化的差异

2、面对中外文化的差异,你要如何处理(对待)?

(1)、应该尽量消除误解,尽量保持客观宽容的态度,提高对其他文化的鉴赏能力;(2)、不采取防卫心态,多关注他人的经验和看法,避免妄下断言;(3)、寻找能联结双方的相似点;(4)、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5)、探索有效的沟通技巧;(6)、在交往时,不卑不亢,以礼相待„„

环节

5、课堂知识总结 环节

6、课堂训练

《同步解析与测评》P36-37第6、7、8、11、12、13.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情景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力求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认知,达到教学效果。

做津门文化传承的“小使者” 篇4

一、在活动中体验

2010年,市区团委、少工委下达了关于体验本土文化,通过开展“红领巾小导游”活动,对少先队员进行爱津城、传承家乡文化教育的工作指示,学校少先队以此为契机,广泛开展“五大道文化知多少”活动。

2010年9月,学校少先队开始筹划成立文化传承队伍,弘扬家乡文化。少先队大队查阅大量资料,走访“五大道”街区,到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联系,经过精心准备。2011年4月25日,新华南路小学少先队文化传承“小使者”正式启动。5月1日,部分文化传承“小使者”首次走上“五大道”,向来往游客宣传介绍百年名街“五大道”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人文,正式开始了文化传承之旅,自此,新华南路小学少先队文化传承“小使者”队伍成为“五大道”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为了让更多世界各地游人了解天津、了解和平、了解“五大道”,学校发挥双语优势,短短几个月时间,“小使者”们的导游词也由中文发展到中英文双语。9月24日上午,第八届中国天津“五大道”旅游节在和平区“五大道”上拉开帷幕,学校少先队近百名少先队员参加了此次文化交流盛会。20名少先队文化传承“小使者”穿着节日盛装加入到游行队伍,尤为引人注意的是,8名双语小导游用中英文为大家献上精准的导游解说,体现了我校少先队员传承文化的热情和信念,除此外,我校还有30名少先队员为众多领导和游客献上了精彩的演出,15名队员加入到摄影行列,展现了我校队员们的精神面貌和艺术、英语特色的名校风采。

二、在体验中热爱

学校少先队文化传承“小使者”队伍自成立之日至今的几年来,一届届文化传承“小使者”们积极投身于了解天津历史,传承家乡文化的活动中,他们积极参与小导游培训、实践,有组织地走进“五大道”捡脏护绿、擦洗雕塑,向四方游客介绍美丽津城和“五大道”历史,并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走上街头宣传天津历史,让一批批中外游客更好地了解了天津的历史文化,并随之爱上这座美丽的城市。

在“五大道”旅游节上、在成群的游客面前、在载满幼儿园小朋友的马车里、在苏格兰和美国等学访团的伴行导游中间,处处可见飘扬的红领巾和孩子们洋溢的笑脸。“小使者”们用标准、纯熟的双语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介绍“五大道”文化,数千名队员在亲身体验中加强了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加深了自身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积极地将自己掌握的“五大道”知识向周边的人们传递,所经之处观者如云、赞声不断。

在对外交流工作中,“小使者”们已多次圆满完成接待国外友人介绍天津文化的任务。2014年4月16日下午,苏格兰“汉文化交流”学访团一行人来到我校进行参观交流。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校少先队文化传承“小使者”陪同来自异国他乡的客人们游览了“五大道”街区,“Good day,everyone,We are‘(Little) Messengers of Cultural Inheritance’from Xinhuanan Road Primary School,We are going to introduce……”他们用纯正、流利的英语向客人们介绍“五大道””沿途的名人故居和小洋楼文化。孩子们礼貌大方的待客之举、熟练的导游形态、精准的导游用语得到了客人们的好评。

不久前,新一批苏格兰学访团到校期间,“小使者”们热情的接待更是让客人们连加赞赏、感慨颇多。苏格兰校长感叹道:“我们的孩子对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某些领域或名人感兴趣,甚至很有研究,但他们却对自己的国家和家乡的历史知之甚少,对比你们这些孩子对家乡的热爱、对文化的熟悉以及言语中所展现出浓浓的民族自豪感,我们深感不及。本次回国以后,我们一定要学习你们的做法,加强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认知教育。”

三、在热爱中传承

这些年,队员们由组织加入文化传承活动到爱上并主动参与到文化传承活动,他们在参与的态度上悄然发生着改变,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与日俱增,一次次体验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受益匪浅。正如他们在活动有感中写到的:“作为少先队文化传承‘小使者’、首批‘五大道’双语小导游,我收获颇丰。三年来,我积极参加每一次活动,努力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讲解,宣传‘五大道’的历史,宣传‘五大道’的文化。能让世界了解天津、了解和平、了解‘五大道’,已经成为我的责任。我陶醉其中,感到无比快乐与自豪。”

发展至今,“小使者”们不但喜欢上了文化传承,还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培养了志愿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在津召开期间,学校少先队致信市政府,表达了“小使者”们想以红领巾志愿者身份向国外友人介绍天津文化的意愿。在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少先队文化传承“小使者”承担了夏季达沃斯论坛的迎宾任务。历经一个多月的精心准备,2014年9月11日,“小使者”们如期来到“新领军者年会文化之夜”现场,友好地迎接了达沃斯论坛主席施瓦布夫妇,并用流利的英语向与会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介绍了家乡文化,向世人传递了天津的友善和悠久的文化,让客人们更为深入地了解了天津这座美丽的城市,“小使者”们的表现得到了宾客们一致好评。

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教后反思 篇5

在此次国培学习完《上课基本功》这一模块后,我提交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的教学设计,后来又进行了再一次修改,现将教学反思记录如下:

第一: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线索明了

这节课思路比较清楚,教学重点难点突出: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马可・波罗主要活动及贡献,分析世界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树立国际交流的意识。各个环节之间联系紧密,知识内化较好,层层递进。

注重新旧知识联系对比,如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史内容,分析元朝时期外国商人、使者频繁来往元朝的原因。

第二:设计问题能引发学生兴趣,比较问题教学发散学生思维。

如设计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流有那些历史意义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的提示很有必要,比较不同交流方式的结果,是得出结论的一种好方法,学生容易理解。还有你打算如何做国际交流的使者?做一件事情或一份职业,联系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呼吁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做和平交流的使者。

第三:注重思维拓展和精神品质的学习

如马可・波罗一行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来中国的.事迹给了你什么启示? “《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有何影响?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给了你哪些启示等,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

又如我们知道了古代文明交往两有种方式,哪两种呢?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各民族各地区交流愈来愈频繁、方便的今天,世界依然存在着强国与弱国,依然有着另一种交流的方式――暴力战争。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联系暴力冲突带来的结果来比较、看问题。

第四:讲练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在改进中,我增设了课堂练习这个环节,使学生注重联系学习内容,温故而知新,再次简单回顾课本知识,也使课堂效率有所提高。

文化使者“中英”题材卡 篇6

本次发行的《上海——伦敦地铁文化交流》纪念地铁卡共2枚,分别采用了1幅上海画家的“都市里的纵横交错”和1幅伦敦画家的“地铁里的泰特美术馆”作品,其主题自然是与地铁紧密相联。鉴于首套内地发行的中外联合题材地铁纪念卡亮相,其究竟有些什么样的看点值得咀嚼,成为了众多集藏者探究的焦点,笔者了解和分析之后认为,从全套卡的设计与构思上,发现不少有趣的地方,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题材的同一性。整套地铁纪念卡的题材,主要是反映地铁文化为主,但却通过纵横交错的地铁线路作为图案,以此体现出地铁在现代化城市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方面,反映英国伦敦的地铁卡以写实的表达方式展现,而在反映中国上海的地铁卡上,则采用了较为虚拟的线路图手法,两者虚实结合,相映成趣,简洁中烘托出以地铁为媒介,作为上海与伦敦文化交流的使者的意境。

二是设计的抽象化。这2张地铁卡在设计上定位于抽象构思,其中上海的这一枚通过画面饱满的布局,采用隐约的四通八达地铁线路呈现地铁沟通城市每个角落的含意,中间那绽放的白玉兰则明白无误地点明了上海的地铁线网;而伦敦的那一枚则以变形的地铁线路勾勒出闻名遐迩的伦敦泰特美术馆轮廓,含蓄地折射出地铁文化的设计主旨。如此设计上海地铁卡上的“满”与伦敦地铁卡上的“空”,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是两幅实与虚相结合的抽象画,两者的实虚构思与题材的虚实正好形成了反衬,起到了互补的效果。

三是安排的合理性。此套地铁卡在整体安排上也花了一番心思,如2枚卡采用一横一竖,不仅避免了雷同感,而且也在视觉上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尤其是伦敦的这枚卡,如果采用横式布局,则难以宣泄画作的意境,而更像是一幅地铁线路图卡,但安排成竖式则形成了疏密有致,与横式的上海地铁卡形成了有机的对比,既避免了单调,又体现了抽象艺术的灵性,安排上可谓匠心独具,珠联璧合,在视觉上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如此合理的安排,不但表达出西方艺术的特征,也同时融合了东方艺术的精髓,成为了中西合璧的杰作。

由此不难看出,地铁纪念卡发行部门在构思、设计与安排这套卡时,颇费了不少的功夫,而且也不是单纯地采取拿来主义,简单地进行布局,却专门邀请知名画家进行针对性的创作,形成了十分有吸引力的视觉效果,且2幅画的表现手法均非常的前卫,代表了地铁作为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高科技交通工具,是社会发展弄潮儿的角色,如此将各种元素结合并浓缩在2枚地铁纪念卡上,实在是一种高超的表现手法,自然其含蓄反映地铁文化的主题,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同样也让集藏者体会到抽象艺术的真谛。

从“洋笑星”到“中国使者” 篇7

情定汉语

22年前,一个金发碧眼的小伙子从渥太华飞到纽约,从纽约飞到汉城,又从汉城到香港,再从香港坐火车到广州,最后抵达北京。经过这样一趟长时间的“折腾”之旅后,小伙子终于将双脚踏踏实实地踩在了中国的土地上。看着眼前来来往往的黄皮肤黑头发中国人,听着他们口中说出的流利汉语,他的心中升起了一种巨大的喜悦感。是的,他来到了中国,来到了北京。

这个小伙子名叫马克·罗斯韦尔(Mark Rowswell),还有个中文名叫“陆世伟”。但很快,这些名字都迅速被人遗忘,他以“大山”的名号红遍了整个中国。刚来到中国的他,只是个对中国有好感的青年,和许多年轻人一样,追随着自己的梦想而来。在他的心中,北京就是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神秘而陌生的地方。

大山与汉语、与中国结缘,可以追溯到他的祖父那一辈。早在1922年,在加拿大还被中国人称作“英属卡拿塔”的时代,大山的爷爷就受教会组织的派遣来到中国,带着他的妻子和3个孩子在河南商丘教会医院行医。因为姓Rowswell,当地人都亲切地叫他饶大夫。几十年后大山和父亲一起整理爷爷的遗物时,还发现了一张写有“饶大夫”的名片。“饶大夫”当然不会想到,60多年后他的孙子会再次来到这片土地,成了一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外国明星。大山自己认为爷爷的经历同他学习中文并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这样似乎更能够说明,他与中国的不解之缘早已注定。

大山学习中支的原因非常简单,他在渥太华读高中的时候,课余常去一家照片冲洗店打工,刚巧有个工友是华人。大山对工友讲的中文很好奇,就央求他教几句。这位工友讲的是粤语,大山学中文也就从粤语开始。很快就学会几句粤语的大山总会和来店里冲洗照片的华人们聊两句,惊讶之余的顾客们都夸大山中文讲得好。这样一来,这个高中生学习汉语的劲头更足了。但大山还是经历了一段是否学习中文的矛盾期,而促使他最终决定的,还是《加拿大商业》(Canadian Business)杂志的一期封面。画面是用石头雕出来的两个大字“中文”,寥寥几个人站在这两个字上,一大堆人站在下面仰望,画面下方则写着:“将来我们最需要的语言,恰好是我们目前学得最少的几种。”

1984年,大山考入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开始进行中国研究。1988年,甫一毕业的大山片刻也没有耽搁,申请了前往北京大学进修中文的奖学金,马不停蹄地只身前往中国。

意外得名

不论是在加拿大还是在中国,大山学习生活的转折点总是伴随着姓名的变化。大山本名马克·罗斯韦尔,进入多伦多大学正式开始对汉语的学习后,老师又为他起名叫“陆士伟”。可惜大山的父亲总分不清“土”和加减号“士”的区别,大山也解释不清,索性就把“士”改成了“世”。这也似乎暗含着大山人生追求的变化,由“士”到“世”,从小小的个人到大大的世界。

来到北京大学后不久,时任北京大学留学生办公室负责留学生文体活动的王文泉(大王)老师一天路过北大勺园3号楼5层的水房,看见一位留学生一边洗衣服一边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便问:“你叫什么?干吗呢?哪个国家的?”“我叫陆世伟,在学习中国话,加拿大来的。”大山一一回答。多年后大王老师回忆当时的情景,仍忍不住称赞大山“特有灵气,眼睛有神,又透着真诚和淳朴”,就这样记住了这位加拿大小伙儿。此后没过几天,留学生排练节目,大王老师—下子就想起了大山。再后来,大山经老师推荐担任了北京电视台一台中外歌手交流晚会的主持人,那是外国人第一次在中国的电视栏目上主持大型晚会。因为主持这台晚会,一个月后他又被中央电视台的导演选中出演元旦晚会节目,一句“玉兰,开门哪!”让全国观众笑得前仰后合,这便是让大山一夜走红的小品——《夜归》。

在这个重要的转折点上,大山的名字也终于出现了最重要的一次变化。他在小品里扮演的角色原叫“许秋佳”,但大家都觉得这个名字有点拗口。一天正在学校食堂讨论这个问题时,突然听到厨房里有人说:“大山,快点上菜。”众人拍案叫绝:“不如就叫许大山吧!”原来北大食堂里正好有个厨师叫许大山。节目播出后,“许大山”这名字一炮打响,很多观众纷纷来信,信封上写着“北京大学留学生处转许大山收”,结果全都转到了食堂厨房,厨师许大山很纳闷,信的内容也让他一头雾水。多年过去,大山每次回北大都会去看看那个给了自己名字灵感的厨师许大山师傅。大山的师傅姜昆也对这个名字赞赏有加,他风趣地评论道:“这名字好记,没‘二狗子’那么土,又比‘富贵’通俗。”

相声界里的洋弟子

一次偶然的机会,大山听到了姜昆老师和唐杰忠老师表演的相声《特大新闻》。出于对相声艺术的喜爱和对中国传统曲艺的强烈求知欲,他决定拜姜昆为师。在大王老师的引见、策划和组织下,名为“名笑星收徒,洋弟子拜师”的拜师大会在北京大学勺园2号楼举行,大山正式成为了中国相声弟子的第九代传人,侯派相声的第四代传人,也是中国相声界的第一位洋徒弟。尽管相声业界对此议论纷纷,批评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但大山的师傅姜昆却对他信心满满。此后,大山的相声事业大获成功。几年后,大山去曾经质疑过他的侯宝林老师家里为他拜寿时,侯老师还拍着他的肩膀说:“这是我的第四代。”

除开前辈相声大师的谆谆教导,大山自己为说好相声也下了不少苦功。刚拜师的时候,大山的汉语还不是特别好,于是大山开始利用一切机会练习汉语。他最初学中文的进度很慢,一篇朱自清的短小说就让大山学了整整3个星期,他每天只学3句话,认真地逐字学习。平时,大山从不去独立的留学生食堂吃饭,而专门买了饭盒和中国学生一起打饭,努力体验和融入中国学生的日常生活。当年的同学们想起这事还常常打趣大山:“大山啊,当年你一个金发碧眼的小伙子挤在长长的队伍中打饭,可是食堂里的一道风景啊。”在那个年代,每个人的饭票都是定额的,大山的饭票常常不够用,于是就经常去找女生换饭票,在换饭票中既培养了感情,又练习了汉语。当然,大山在汉语学习中也闹了不少笑话。一次,有个同学说他妈妈要过生日,大山脱口而出:“哎哟,那你妈过生日我给她送个花圈吧。”当时他根本不知道花圈和花篮有何区别,后来才知道犯了大忌。即使成名之后,大山也经常利用出差到中国各地坐火车的时间学习“中国难字表”。提升汉语的同时,大山也不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当时在北大的他经常请教北大中文系教授、著名曲艺理论家汪景寿先生,从先生处受益匪浅。

大山自知,相声是一种活着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最直接地反映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各方面。同时,相声又是一种演员和观众直接交流的艺术形式,没有观众笑声的相声段子最多只能算是个半成品。观众以他们的笑声直接参

与相声段子的表演是至关重要的。按照相声艺术的要求,演员必须谈一些观众关心和喜闻乐见的话题,说出一些观众心里的话,演员和观众之间心有灵犀,才能创作出一个完整的、成功的相声段子。对一个外国人来讲,学好中国的相声的难度就在这儿,益处恰恰也正在这儿。大山从不否认自己是个外国人,但他持之以恒地将中国观众与外国演员的距离拉到最近。这是使大山的表演得到观众认可的最重要的原因。日后,大山的师傅姜昆用相声式的段子给了大山一段形象风趣的评价:“徒弟大山,长相一般;眼睛带色儿,头发带圈儿。说中国话,把大褂穿;学演相声,笑话连篇。”

“大山”变身“大桥”

正如将名字从“士”改为“世”那样,大山并不仅仅满足于个人的相声事业,而更希望致力于中加两国的文化交流。他—直希望能做个文化交流的使者。虽然最受大家认可的是他演的相声、小品等节目,而百姓也把他定位为一名演员。但他觉得表演只是—方面,更多的应该是促进东西文化的交流。

当年加拿大驻华大使碧福(Fred Bild)从电视屏幕上认识了这个在中国深受欢迎的加拿大老乡。他评价道:“如果有一个人能帮助我们在中国宣传加拿大,帮助中国人更好地了解加拿大,那就是大山。”于是他专门为大山在使馆新开设了一个工作岗位,叫做“大使公共事务助理”。在大使馆工作期间,大山主要从事文化和学术交流项目。他创办了《枫窗》特刊以反映中加关系各方面的新动态,还编写了第一本专门针对中国大陆读者的《加拿大旅游指南》。时任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Jean Chretien)先生在1994年首次访华后亲自给大山写信,称赞道:“加拿大在中国的友好大使莫过于大山。”

在大使馆工作3年多后,大山希望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双向交流的使者。他意识到中西之间的交流渠道已经发展得非常多元化,不像建交早期那样主要依靠少数官方交流项目,自己在民间交流领域中更能发挥优势。1995年,大山离开了加拿大驻华大使馆,注册了“加拿大大山有限公司”,公司的宗旨是“为中国人介绍加拿大,为加拿大人介绍中国”,大山从此开始了“自由职业”的生活。

大山对教育领域情有独钟。他开始帮助中国人学英语,编写了大量英语读物与教材;又投身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为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编写和主持了系列节目。大山还热衷于公益事业,基于他在这方面的突出贡献,加拿大癌症协会授予他“杰出贡献奖”;同时,大山还应邀担任中华环境联合会理事,并义务出演了中加两国环保部门合作在中国推出的6个宣传环保的公益广告。2008年,大山出任“北京奥运会加拿大队特使”;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的新闻报道中,大山担任了中央电视台的嘉宾主持,通过电视信号向中国的观众报道他的祖国举办的体育盛会;在即将落幕的2010上海世博会中,大山又以加拿大参展方总代表的身份出现在加拿大展馆,继续他的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事业。鉴于大山对中加交流事业的积极投入和杰出贡献,2004年,大山被评为“北京十大杰出青年”;2005年,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市向大山颁发了该市最高荣誉“城市钥匙”,以表彰大山在促进加中友谊和交流方面做出的努力;2006年,大山又获得了加拿大国家级最高终身成就奖“加拿大勋章”。

上一篇:多元化融资机制下一篇:错误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