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设计的地域性八篇

2024-05-15

广场设计的地域性 篇1

城市广场的设计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和魅力。城市广场作为一座城市的名片, 能够有效地展示城市居民的生活状态和城市的精神风貌, 因此对城市广场的设计和规划就显得格外严谨和重要, 不仅要体现景观景致的设计美感, 更要突出城市的底蕴和个性。这就需要设计者充分的重视对城市地域性特色的融入, 做到相得益彰、恰到好处。而在实际案例中, 城市广场的地域性却往往被设计者所忽视。因此, 如何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中恰如其分的融入地域性元素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城市文化, 是当今设计界所专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城市广场是指在城市中的一块公共活动空间, 该空间通常以特定主题将景观、公共设施以及道路等进行自然的规划融合, 用来为市民提供活动空间, 为城市提供展示精神风貌的平台。好的城市广场是一张耀眼的城市名片, 不仅能够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而且是该城市对外展示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窗口。而其设计的关键, 在于有限的空间里同时兼顾自然环境的美感和该城市文化内涵的表达, 从而达到和谐统一。

2 国内城市广场设计现状

城市广场普遍存在于国内的各个城市中, 一个最小的地级市往往还有两个以上的城市广场。然而这些广场的功能却因地方的经济水平和自然环境而千差万别, 好的城市广场在设计上不仅和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 在满足居民活动需求的同时成为城市的旅游象征和文化代名词。而差的城市广场设计往往缺乏设计主线和对该城市文化历史的理解和传承, 仅仅达到了正常的居民集散的社会功能。

处于这两者之间的设计, 大多偏重设计或者侧重社会功能, 仅仅是对好的设计作品进行模仿借鉴而不是理解后的再创造, 缺乏独立意识, 更谈不上创新, 因此难以体现出美学设计, 使得其设计美感和社会功能未能达到平衡统一。

3 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地域性

地域性的内容广泛, 一切能够反应出该城市独特的自然、民俗、文化、历史和价值等的元素都可以包含在内, 简而言之, 就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地域性能够彰显出该地区独特的审美观念与个性特质。鲜明的地域性设计, 总能够使人对城市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 能使空间和居民自然地产生对话与共鸣。

自然需求是地域性的最基本要求, 一个城市广场的设计首先必须满足的就是空间所在的地域自然环境, 如地势、气候、山水植物等。其次要恰当的融合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如果说自然空间的设计满足是对物质文明建设的要求, 那么对风土人情、文化底蕴的设计需求则是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这种具有城市特色的精神文明元素的融入是地域性的核心也是难点所在。因此, 它对设计者的要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对美学特质的需求, 而更多要求设计者具备艺术、文学甚至历史方面的素养。

在城市广场设计中成功融入地域性元素后, 它所能带来的效益已经远远超出了城市基本功能的满足, 无形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应将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展开, 随之可能带来周围商圈的蓬勃发展, 对外旅游业的新鲜活力, 当地居民归属感和荣誉感的快速提升以及该城市认可度和知名度的显著提高, 这些附属效应才是城市广场地域性设计的真正意义所在。

4 把握城市广场地域性的特点

城市广场地域性特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自然特点和文化特点。其中, 自然特点又以气候环境和地势环境为主。文化特点又包括横向的民俗风情和纵向的历史文化。

4.1 自然特点

自然环境是城市广场设计所需考虑的首要基础, 没有自然环境的物质元素为基础, 更高层次的精神表达也就无从谈起。地理地势的环境在每个城市都存在差别, 有的高低起伏, 有的广袤平坦, 有的横贯交通, 有的曲折迂回。怎样因地制宜, 结合地势的特点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二次改造、自然的处理好过渡和衔接, 更好的与周围地势保持一致, 是设计者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这其中不乏多种手法, 如平台、斜坡、台阶、曲回、陡变等, 具体的情况需要设计者酌情处理。其次, 地方季节及气候也是在自然特点中最容易被设计者所忽视和难以把握的, 季节气候的把握不像地势那样容易和显而易见, 它更多的存在于侧面的烘托和呼应中, 如风雨季节较多的城市用风车和艺术帐篷进行布置会有很好的效果, 亚热带沿海的季风气候城市则以热带植物如棕榈树、椰子树等烘托尤佳。无论如何, 合理的定位, 准确的规划, 将地势环境和气候季节完美的结合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 文化特点

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从意识形态上讲,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它可以涵盖特定区域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价值观等。而一个城市广场要想将这么多抽象的意识形态用有限的具象的物质表现出来, 这里面既要有对该城市深刻的理解, 又要能够用活泼而不牵强的手法表现出来, 并获得大家的共鸣和认可, 对于设计者而言可谓是个很大的挑战。

设计者可以从历史文化入手, 这其中包括历史名人、历史古迹、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传说, 都可以作为城市文化的象征和体现。如哈尔滨市中心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广场的改造, 就是在充分的修复和改造原有历史古迹的同时将其融入当下时代的环境和氛围之中, 使其重现昔日的光彩;又如襄阳市的诸葛亮文化广场的设计, 就是用隐喻的设计手法重温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或者著名的历史事件, 使得人们自然体验到超越时空的历史延续感 (图1、图2) 。

设计者同样可以从民俗风情入手诠释城市广场的文化特点, 民俗风情可以是地方的特色节日或者特色活动, 可以是地方特色的婚礼或者庆祝习俗, 它更多的是一种动态的文化, 充满着有活力有特色的居民气息。它可能源自地方千百年来的文化和历史传承, 也可能是地方居民时下流行的民间活动。城市广场设计中充分运用生活气息的人文元素和充满着气息的市井元素才能够引起当地居民的情感共鸣。例如, 在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应多理解和融入当地特殊的习俗和节日, 挖掘和发扬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 促进城市广场发扬自身独特的魅力。

5 实例分析

5.1 恩施市政府广场设计概况

5.1.1 项目概述

设计场地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城市开发新区的龙凤大道和城市快速路的交汇处。主要道路将规划区域划分为面积不等的3块, 南北地块的地势高差较大, 约10m左右,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5.1.2 设计理念

整个恩施市政府广场依托恩施市政府大楼而建造, 交通干道贯穿南北。设计着力突出地域性, 打造与自然山水相结合并富有恩施民族文化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同时利用恩施政府广场的设计机会对具有特定地域特点的地区城市广场进行深入研究 (图3) 。

5.1.3 功能分析

恩施市政府广场设计主旨非常明确, 即为市民提供一个有恩施地域性特点的公共空间。该城市广场主要分为行政广场、文化广场和滨水休闲广场3个部分, 在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的同时辅以政府威严和城市象征的特有属性。

5.2 地域性在恩施政府广场设计中的体现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北省西南部、东联荆楚、西通川渝、南接湘粤、北控三峡, 居住着以土家族、苗族人民为主体的390多万各族人民。恩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独特的地理环境, 因此恩施政府城市广场设计是一个难度相对较大的实践课题。

5.2.1 恩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设计思路

恩施市是我国典型的山地城市, 鲜有平坦的广场用地。行政办公楼所在的区域和南部的广场区域在规划中存在十几米的落差。这是原始的地形地貌所决定的。针对它特有的地形地貌特点, 在广场设计中应尽量保持自然地形并与环境有机结合, 创造多维复合空间。

由于政府广场有较多人群集中活动, 或者是大型活动的预备用地, 因此以一定规模硬铺为主并辅以少量可以活动的树池和绿地。山地城市靠山临水, 地形复杂, 交通不便, 地势高差较大, 因此在本设计中可以根据城市广场的功能分区采用坡地、台阶、台地的形式。此外在设计中采用空间的层次感来迎合广场特有的地势落差, 用平台、阶梯和斜坡相互结合的方式使人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丰富的空间感受, 从立面造型上创造出独特的山地城市广场多维复合空间。设计中还注重通过流水和小桥的引用来适宜这种过渡, 达到自然过渡而又景致丰富的效果。在本设计中地势高差较大的地方将此处设计成台地和坡地相结合的地形, 使行政大楼在高地俯瞰整个广场, 给人们带来庄严威武的视觉感受 (图4) 。

5.2.2 恩施独特的社会文化要素和设计思路

恩施州是巴蜀文化的发源地, 巴人的祖先廪君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 创造了悠久的巴文化。本案设计要能够将巴文化的特色自然地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成为恩施人民乐于活动和自豪称道的城市空间, 成为恩施州展示自己对外媲美的城市名片和精神象征。

(1) 恩施市政广场在设计中通过挖掘和传承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甚至历史传说作为文化烘托的主线, 通过景观小品、文化墙、文化雕塑的具体形式让有限的空间散发出悠久的历史气息, 例如将巴文化的祖先廪君被作为一篇主题重点进行描述:分为廪君出生、五姓结盟、开发清江、盐水之战、建都夷城, 白虎归天。于此同时廪君是白虎的象征, 寓意着世世代代保佑着恩施人民在这片沃土上安居乐业 (图5) 。

(2) 在市民广场入口处以恩施当地多民族的文化为元素设计了6根图腾柱。内容上雕塑题材分别围绕恩施州当地的土家族、苗族、蒙古族、汉族、侗族、白族不同的民族图案为设计原型, 设计上图腾柱在广场中是点睛之笔, 使得原本不同的文化主题和表现形式向该中心统一凝聚了起来, 贯穿历史和文化主线, 使得人文和艺术的结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图6) 。

(3) 在滨水景观带上结合当地一年一度的女儿会设计了相亲走廊, 在满足活动用地的情况下, 用绿地将空间划分成一块块相对私密的广场, 供恋爱中的情侣约会和交流。为此, 设计要反映当地居民的民俗特色和精神风貌。

6 结语

巴文化是中华名族文化珍品中的瑰宝, 是中华名族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区别于每个历史古城或者文化名城, 恩施有着得天独厚的特点和优势。作为设计者, 如何将其理解、把握并表现出来, 是我们需要长期思考并实践调查的, 这其中准确地把握其地域性特色是本案的关键所在, 也是城市广场设计的灵魂和趋势所在。

参考文献

[1]季蕾.植根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D].南京:东南大学, 2004.

[2]张蓉.城市行政中心变迁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一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 2006.

[3]王霞.地方行政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一行政广场中的“空间情节”[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4]冯伟.县级行政中心广场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展示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5]张艳双.地域文化在景观中的表现与设计——以南京六合滁河环境整治工程景观规划设计为例[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9.

[6]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7]薛健著.绿地·广场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广场设计的地域性 篇2

关键词:城市广场,景观,地域性,规划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广场是城市构成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起到组织交通、改善美化环境、突出城市个性特色、提供社会活动场所、城市防灾、组织商贸交流活动等作用。除单纯的使用功能外, 城市广场及其代表的文化是城市地域性表达的突出呈现载体。

1.2 存在问题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城市的开发建设日益蓬勃, 大量的城市广场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欣喜的同时也看到了一系列凸现的问题。

1.2.1 雷同

我国的城市广场正越来越多的陷入雷同的误区, , 陷陷入入这这种种误误区的广场整体风格平淡、区域特色不突出。植物布置、整体色彩、突出标志物等广场景观要素千人一面, 盲目追求国际化、现代化, 使得广场景观与城市的整体形象缺少衔接, 显得生硬、突兀。越来越国际化的表现形式上以及越来越现代化的功能设计或许会在一段时期内带来新鲜感, 但这种“拿来主义”更多的是“只见其表, 未见其里”。设计者们在设计中比较多的借鉴了西方公共空间的形式、色彩等外在要素, 却较少思考我国城市广场应表达出的深层次文化含义和在城市中存在的意义, 而此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城市广场, 常以西方广场“复制品”的形象出现在了城市当中。

1.2.2 功利

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 城市广场的受关注程度也日益增长。不同种类的广场所起到的功能虽有所不同, 但建造城市广场的初衷仍应是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近期, 我国的城市广场在规划设计中时常被掺杂较多的政治因素, 使得建造的广场呈现出较多的功利性, 甚至以牺牲广场的社会功用为代价。决策者为凸显城市现代化和繁荣景象而盲目攀比, 这常体现在对广场体量的过分求大和对现代风格的盲目追求上。

1.2.3 粗糙

设计本身是一项劳动成果, 是需要花费一定量的时间经过反复修改、斟酌而完成的, 设计也并非完全来自于“灵光一闪”———它需要严格遵循设计规范、城市总体规划, 需要尊重城市文化。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不少城市广场是作为城市发展的献礼工程而产生的, 紧凑设计时间难免导致设计方案不尽完善, 这直接导致严重忽视对细节的处理, 很多设计作品因此看起来粗糙、缺乏设计, 而细节恰恰是建立与公众亲和感、实现人与广场的互动、体现地域文化的有效手段, 是衡量一个城市广场甚至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 仓促完成的作品则很难达到这一要求。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 以建筑、道路、景观、地形等围合, 由软、硬质景观构成, 以步行为交通手段, 具有一定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表现城市的地域特性是城市广场的软功能, 也是城市地域性延续的表现载体。

对城市广场的分类有很多种, 常见的有:按照城市广场的性质、功能分为市政广场、纪念广场、文化广场、商业广场、交通广场等;按照城市广场空间平面形态的不同, 存在线形广场和点式广场两种基本形态;根据城市广场剖面形态的不同又可分为平面型广场、立体型广场等。

2.2 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不同地域因所处的位置不同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导致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方面的地域差异。地域性伴有强烈的区域性色彩, 且充分体现在当地物质生活和非物质生活的很多方面, 不仅能凸显出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 也体现一个地区的历史进程和审美观念。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鲜明的地域特色总是能够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亲近感。如北疆冰城哈尔滨, 冬季漫长、气温较低, 人们充分利用自然带来的特殊资源,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冰城”特色, 将气候条件带来的局限转变为城市独具魅力的地域特色。

2.3 广场地域性形成因素

2.3.1 自然生态因素

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来自于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变化, 这些因素包括:地貌、气候气象 (温度、湿度、降水量、风向等) 、植被及资源分布等。自然生态因素对景观形式的形成起到直接影响。如意大利传统园林形式———台地式园林, 带有浓郁的意大利地形特色 (见图1) 。

2.3.2 社会文化因素

广场以自己特有的形式表述一个地区、地域的文化特征。从形式上讲, 现代城市广场对传统文化的表达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形式的提炼、继承上。对传统形式的提炼、借鉴不仅体现在整体风格上, 还包括对形式的抽象变形, 如中国的皇家园林。现代城市广场对传统文化的表达还可以靠塑造场所精神来实现, 如法国的凡尔赛宫 (见图2) , 通过强烈的轴线对称构图, 结合草坪、树木、雕塑、喷泉等的布置, 形成了气势磅礴、布局严密的景观形象。

2.3.3 经济因素

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是构筑城市广场特色的重要手段, 而经济因素是决定技术和材料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经济红利带来的新技术和新材料给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可以在色彩、肌理、功能等方面营造出更鲜活的地域特色。

2.3.4 历史因素

历史是设计风格演变的深层次原因, 也是城市广场形成地域特色的重要因素。在19世纪的西方, 新古典主义和新浪漫主义混杂风格占据主流, 而到20世纪则是新艺术运动占据上风。历史的发展形成新的文化, 而城市广场是文化物化体现的一个突出载体。

3 哈尔滨城市景观地域文化特点

哈尔滨———中国东北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中国北方寒冷地区的特大城市。从地理角度来看, 哈尔滨地势平坦, 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冬长夏短, 以冬季的冰雪景观和夏季的凉爽气候闻名。从文化背景来看, 哈尔滨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众多文化交织的城市:有弥漫欧陆风情的外来文化、齐鲁燕赵的汉文化、蕴含八旗遗风的旌旗文化等, 众多文化相互交融, 形成了哈尔滨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3.1 外来文化

自1898年哈尔滨成为中东铁路的交汇枢纽和路局管理中心后, 便开始了大量的城市建设和近代建筑活动, 建造了大量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优秀建筑。建筑多以欧式古典风格为基调, 汇集了新艺术运动、巴洛克、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等多种艺术风格, 从教堂、商铺、银行到住宅, 修建了大量不同用途的纯正欧式建筑, 这构成了哈尔滨当年的主城区建筑, 也奠定了哈尔滨的城市基调和主体形象。

3.2 冰雪文化

寒冷的气候特征赋予了哈尔滨独有的冰雪魅力。与其他同处寒冷地区的城市相比, 哈尔滨对于冰雪艺术的诠释更加自然、更加紧密, 可以说是我国冰雪艺术的发祥地。哈尔滨将冬天从局限转为资源, 赋予了城市独特的寒地地域特色。

3.3 夏季文化

哈尔滨是一座沿江而建的城市, 凉爽的夏季是哈尔滨的又一特色。城市的滨水景观从建造者到使用者都充分彰显了哈尔滨的夏季文化, 活动空间与景观特色相结合, 是哈尔滨地域文化的又一大成因。

4 彰显地域文化的景观规划原则

4.1 自然启迪

自然的多样性形成了地区的地域性, 因此, 体现景观地域性的设计多来源于大自然的启迪。如中国古典园林讲求的“天人合一”, 着意在运山布水中突出意境, 设计作品处处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诠释。

4.2 精神延续

传统精神的表现客观体现在景观要素的布局、组合、位置等方面, 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因此, 体现传统精神的延续可通过对地域标志要素有选择的保留和继承来实现, 以达到凸显场所地域特性的目的。

4.3 隐喻

隐喻是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设计手法, 在传达作品内在含义上起着重要作用, 它通过唤起使用者的联想、暗示来表达实际上看不到的内容。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中, 常采用符号、空间、几何形体等形式来表现设计者的设计理念, 力求使用者能够在使用过程中自主感受到场所的地域文化。

5 结论与展望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如何突出城市的地域特性日趋成为城市设计者着重考虑的重要方面。理论结合实际, 从理论上理清设计原则, 在设计中体现设计意图, 从使用感受 (POE) 中不断提高进步。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应在继承中求发展, 于变化中蕴传统, 实现景观地域化的充分表达。

参考文献

[1]蔡永洁.城市广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浅谈城市文化广场的地域性设计 篇3

城市文化广场不仅是一个具有人群集散、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地域精神的一张城市“名片”,它以自然和艺术交融的手法塑造着美的空间。本文通过例举当下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杭州下沙围垦文化广场为例,分析其发展历史和现状,并归纳总结,探讨城市文化广场地域性设计的重要性,并寻求城市文化广场的地域性设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城市文化广场 地域性 公共空间

广场从广义上来讲,是经精心规划和设计后,由建筑物、构筑物和绿化等围合而成的,提供市民休闲、娱乐、活动、学习的具有多重社会文化含义的一种现代开放空间。它不仅仅是一个由自然和人工环境简单围合的三维空间,还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模式、心理活动以及城市的文化底蕴,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

1.当下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设计定位过低,地域文化体现不够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文化广场设计方案被提出并建成落地。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广场建设起步较晚,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文化广场设计大都简单地模仿西方的广场设计理念,缺乏新意,千篇一律。设计者大都忽略了城市广场除了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休憩空间之外,还承载了城市特有的文化内涵。我国大多数城市文化广场在设计初期就背离了城市的发展脉络,割裂了城市历史文化,丧失了地域特色,致使大部分的城市文化广场大同小异。

1.2缺乏考虑对地域人群的行为关照

公共空间作为人类活动的承载者,与人的行为活动密不可分。许多广场在设计时缺乏考虑人作为广场活动的主体,是受服务的对象。人的行为与空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人的行为选择空间,空间又影响着人的行为。缺乏考虑对地域人群的行为关照,意味着切断了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而地域人群的行为模式对公共空间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地域的人群和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对活动空间的要求各有不同,例如小孩的嬉闹、青年的散步、中老年的锻炼等,这也要求广场根据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做出合理的设计。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人们对空间尺度的感受存在着某些共性,不符合人体尺度的空间会让人产生不适。当设计者忽略了从不同人群对空间尺度需求去设计积极或消极空间时,环境因素无法适应人群活动的需要,导致无法建立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广场环境。

1.3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管理及维护水平滞后

城市文化广场服务设施不完善将极大地制约其服务功能的全面发挥。国内许多广场设计时由于服务设施设置不到位,使得广场服务功能无法良好发挥。广场在建成后没有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维护水平滞后。虽然许多广场在建设初期在硬件设施方面投入了较大的成本,但后期维护及管理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广场当中已损坏的设备设施未能及时得到更换或维修,广场整体环境无法达到协调统一,其整体性遭到严重破坏。

1.4广场尺度空间不合理,利用率不高

目前国内许多中小城市的广场在建设时盲目追求广场的的宏大气派,没有系统科学地界定广场的空间尺度,空间布局不合理,广场尺度与地域空间不匹配,导致广场大而不当,失去了亲和力,使得广场部分空间利用率底下,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损失。

1.5植物配置不合理,缺乏空间层次

在对广场进行植物配置时,追求一时的美观,将不适合当地气候的植物移植到广场中,忽视了植物地域性生长的特点,使得广场建成一两年后,部分植物死亡,导致广场呈现一片荒凉与衰败的景象。许多广场在设计时将大片的装饰性草坪、工整的修剪图案置于设计中,使得广场缺乏空间立体层次的变化,造成了广场景观的单调和机械。

2.城市文化广场地域性设计的立足点

杭州下沙围垦文化广场位于钱塘江北岸的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六号大街与沿江大道交叉口,于2008年由下沙经济开发区投入建设,包括雕塑群,公共设施及绿化等多个项目,绿地面积约40000平方米。下沙围垦文化广场交通便利,北边靠近中兴景冉佳园,江语海小区等,南边有朗诗国际小区,梦琴湾小区,多蓝水岸小区,伊萨卡国际城小区等。围垦文化广场工程是一个结合休闲娱乐、围垦文化展示、群众集会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下沙围垦文化广场在设计上深入挖掘了地域文脉,凸显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在用地受限的情况下,极力满足当地人群的功能要求,合理地把握空间的尺度,与其地域空间相匹配。

2.1凸显城市地域的文化特色

城市文化广场作为一张城市的“明信片”,是人们认识一座城市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弘扬地域文化,宣传城市历史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个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广场能展现其所在城市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这座城市的生命,对这座城市留下深刻的记忆。杭州下沙围垦文化广场是以在围海治江造田的过程中孕育生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围垦文化为主题,在设计初期较好地抓住了钱塘江北岸“滩涂变良田”的历史文脉,将围垦文化融入到广场设计当中,充分挖掘自身特有的文化脉络,较好地把握广场定位,以透过城市的建造和人类的活动来回顾城市的发展轨迹。在利用大型围垦文化主题群雕与农作物体现设计主题,顺应了围垦的设计出发点的同时,赋予了广场新的文化内涵,将当地的历史文脉与周边环境特色融入到设计当中,在大的时代潮流背景下,寻找自身独特的文化加以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图1)

2.2满足地域人群的功能要求

城市文化广场在除了弘扬地域文化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休憩停留、市民交往、交通枢纽等功能,使之成为区域环境的核心空间。建立一个具有地域认同感、归属感的城市文化广场,在赋予它场所精神的同时,还必须满足各类人群地不同活动的需求,做到形式与功能的结合。杭州下沙围垦文化广场较好的体现了对所处地域人群需求的关注,在设计中把握了人的主体地位,按照使用者的实际要求,更好地发挥其存在的价值。根据对下沙围垦文化广场进行数月的实地考察,对活动人群访问以及问卷调查的结果总结分析,下沙围垦文化广场除了文化展示的功能以外,还结合了群众休闲娱乐,群众集会等功能,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性广场。广场上在特定时间段内,如早晨、傍晚时段内都会有大量中老年人群集中晨练或是跳舞,也有少部分人进行轮滑、钓鱼、散步等娱乐活动。同时,广场整体被一条城市主干道划分,广场因地制宜,根据地形与周边交通环境与小区环境划分成南北两个空间,依河而建。各个空间都预留了大面积的空间提供给市民进行集体活动,同时预留小面积空间提供给游人休憩。这样的规划既满足人群活动的需求,也较好地缓解了周边交通环境拥堵问题。(图2)

2.3营造整体环境的和谐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设计需考虑与周边建筑环境的关系,注重广场整体环境的协调统一。在植物配景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地域性特点合理配置植物,注重植物栽植的自然性,形成主次分明,层次丰富,季相鲜明的广场绿地景观。除了植物对景观的营造之外,硬件设施和艺术作品对环境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深刻广场设计的主题思想。另外合理把握广场的空间尺度,与地域空间相匹配,提高广场的利用率,达到整体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尤为重要。

杭州下沙围垦文化广场在设计时以植物造景为基础,减少了硬质铺装的比例,增加绿色植物面积。广场植物配置和谐统一,从下沙当地的水土条件及气候特点考虑,对观花观叶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的搭配,考虑不同季节的色彩和季相的变化,植物背景层次丰富,具有较好的起伏感和韵律感,同时增设特定的农作物,瓜果蔬菜,丰富植物种类的同时,较好地契合围垦文化的主题思想。广场设置了一批以围垦文化为主题的雕塑群,雕塑群的设计风格谐趣,紧扣城市的环境和历史,体现着城市的精神与追求。在突出主题,回顾历史的同时,丰富、美化了广场景观空间。雕塑群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为广场增添了一丝活力与生气。下沙围垦文化广场规模与广场的功能、级别、位置等因素相协调,在规划时有意将广场分为南北两部分,在北部广场设置开敞的绿地空间,南部广场设置多处积极的小空间,绿地与活动空间合理分配,打破了连续绿化的单调,同时南北的分割也有效地疏导了交通,使得广场整体环境达到和谐统一。(图3)

3.城市文化广场的发展趋势

3.1整体布局的系统化、完善化。

城市文化广场发展应该同城市发展定位相一致,在城市文化广场的建设中,应结合自然、人文、以及现代文化广场的设计原则,使之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协调。城市文化广场整体设计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与城市发展的脉络和肌理习惯相一致。同时把握广场的整体布局需要抓准活动人群的需求,根据活动人群的现实需求,考虑人群在驻留、休闲、交流沟通时需要的可能性,完善广场中的基础设施,并从人性化角度出发,设置无障碍设施,为特殊人群提供方便。完善照明配套设施,兼顾夜间活动,塑造夜间城市形象。

3.2突出地域的个性化、多样化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独有的文化资源,它具有独一性和专有性的特点,把握其独有的文化脉络,才能够將一个地方同其他地方区分开来,树立地域独有的文化内涵,为城市的贴上一个个性化标签。除考虑地域文化外,广场建设还应当考虑地域地势地形、气候因素等条件,把握地域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将自然与人文特色融入到设计的构思当中,塑造有特色的文化广场。

3.3功能的复合化、立体化、多元化。

城市文化广场的面向群体不应该是单一的,应为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层、不同生活方式的广大群众的多样化活动提供支持。在城市空间利用已经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应运用多向穿插和层叠的方法,发挥城市空间的潜力,进行地上地下多层次的同步开发。同时,广场的活动边界将变得更加模糊,广场活动空间将渗透到其他公共空间当中,这些空间将承载一定的特殊活动内容。广场也将变得更加开放,广场的活动空间将承载更多的活动诉求。

杭州下沙围垦文化广场设计顺赃了下杀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定位,与其总体规划相协调,设计打破了大而空的广场的传统形式,充分利用居民区与江边留下的部分闲置空间,在不破坏周边布局的情况下,为城市空间添加丰富的景观,使得广场真正拉近与^们的距离;围垦文化广场将当地的历史文化融入到广场的设计构思当中,以适应当地的风土人情,增强了城市的亲和力,给人留下个性鲜明深刻的印象;围垦文化广场的开放性设计使得活动场地不仅仅局限于广场有限的空间内,广场的活动边界向外延伸,广场的活动空间与周边空间相互融合、渗透,使其在有限的空间内承载了更多的活动诉求。

4.结语

室内的设计现状与地域性室内设计 篇4

多元化已成为今天信息时代设计的主流,但在当前“多元化”的背后,不是百花齐放的繁荣,而是各行其是的芜杂,新颖时髦的词汇掩饰不住模仿的痕迹,我们共享着西方的可口可乐与各种小汽车及好莱坞大片,但别人却不共享我们的格律诗与儒家理学。“每一个设计师都被鼓励去发现一个轮子,要滚动,但却不是圆的”。我们的设计要“以人为本”很多残疾人厕所放在离入口最远处,说这样好看点;要“地域性”么,几十吨的云南巨石放到北方办公大楼的大堂;要“生态”么,北京小区庭院里设计了很多喷水池有水,最后我们能见到的就是干涸的充满灰尘沟槽;要“前卫一点”么,我的屋顶墙面全都是玻璃制造(不管气候地点是否适宜)。现在,我们很多设计师没有从特定的空间特定的功能出发,用最接近原创语言的去设计,而是在根据互联网上和杂志的图片进行拼贴想象设计。9月份现在北京正开幕的中国建筑艺术双年展,我们的设计师清一色地展示着设计成品——效果图和模型,而外国大腕们像库哈斯、赫尔佐格却将自己的设计过程解剖给大家看。这中间反映出一些中西设计理念的差别,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看出,我们的有些设计作品不敢展示其设计过程,怕暴露其作品借鉴模仿的过程。天下文章一大抄,盗版的“kpf”、翻版的欧陆风格、复制的西方建筑符号、流行的细部装饰,电脑的简单复制使我们的城市与城市,我们的街道与街道,逐渐变得越来越相似。黑兹设计了一个金茂凯悦酒店,全中国饭店餐馆天花藻井都是金色菏叶边。室内设计要高档,那就是全部石材加装饰纹样满贴金箔。我们的室内设计经历了全民榉木和全民黑胡桃,今天又正在金色天花、金色墙面,一片“金碧辉煌”天下笼罩着。这种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拾人牙慧的设计现象,不值得我们深深地反思吗?

王受之教授在《世界设计的历史及其现状---兼谈设计教育》一文中谈到“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生存的手段。”中国人又是如何认为设计的呢?中国室内设计从建国初期至今,从无到有,从肤浅到深入,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势头猛进,然而我们自己的原创建筑空间少而又少。面对信息时代对我们的影响,传统的建筑艺术如何继承与发展?除去大屋顶和明式家具,我们能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设计吗?

布正伟在其《自在生成论》中认为建筑个性的艺术表现有三个层次:“与使用性质相适应的艺术气氛,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与生活前进步伐相一致的时代气息”。其中第二条“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说的就是建筑要表现出地域性特征,多年以前梁思成先生倡导建筑设计以“中而新”为上,力求设计中要强调地方文化,6月的《北京宪章》再次肯定“建筑是地区的建筑(建筑的地理时空观)”。贝聿铭也说:“对建筑创作者来说,更为重要的则是找到正确的民族化道路,使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与风格。”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说过,对中华文化的吸收利用而不加以提炼,只能作为“孝子”对家业的保守与继承,努力学习外来文化而忘记自己是一中国人,只是一“浪子”,吸收优秀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进行优化发展,即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到 “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品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人民的生活才是一切文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有了批判地继承,创新才有基础;有了创新,批判地继承才有现实的价值。才能创造出“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联合国组织各国出巨资保护世界各地文化遗产,目的是提倡在现代文化创作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的神韵,保持地域文化的特点,“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地域性是民族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中借鉴传统文化,强调地域性,用全新的建筑语言表达传统的建筑语汇,是室内设计的一个较好创新途径。在设计中强调地域性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室内设计中的亮点话题,强调地域性与民族风格也就是通达设计的世界性。

文化是近几年设计行业向甲方及外界宣传的噱头,室内设计中强调文化内涵,不是靠喊或借用几个装饰符号就是有文化性。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与市场经济的碰撞交融有其特殊性,但文化中的气势、魄力、疏旷、雄浑、朴茂等基本都与意境有关,所谓“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国维人间词话),没有意境就没有感染人的力量。意境是室内设计的灵魂。“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隐短其脉,则远矣”。曲径通幽,一波三折,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情趣。

《时代广场的蟋蟀》导读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封面让学生自己学会选书;

2、通过精彩片断的阅读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关注细节,体会友谊的价值;

3、激发学生阅读《时代广场的蟋蟀》的兴趣,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这本《时代广场的蟋蟀》大家应该都粗略地翻阅了一下,你能说说在看故事时,你发现这只蟋蟀与别的蟋蟀不同的地方吗?

这只蟋蟀曾经可是在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美国纽约的时代广场上住过哟,现在就让我们与它亲密接触一下吧。

二、理清故事情节。

1、谁能说说这本书的大概内容。(你发现内容梗概就在书的封面上,我们来听听书上是怎样归纳概括的。)

蟋蟀柴斯特从没想过离开康涅狄格州乡下的草场,可它却因贪吃跳进了一个野餐篮,被带到纽约最繁华的地方——时代广场的地铁站。在人情冷漠的纽约,幸运的柴斯特遇到了聪明又略带市侩的塔克老鼠和忠诚、憨厚的亨利猫,还遇到了爱它的主人——男孩玛利欧。蟋蟀柴斯特用它绝妙的音乐天赋回报了朋友们的真诚友情,帮助玛利欧一家摆脱了困境,自己还成为了震惊整个纽约的演奏家!然而功成名就的柴斯特却满心失落,思念起乡下自由自在的安静生活来。在朋友们的理解和帮助下,它终于回到了自己深爱的故乡„„

三、看封面,学会选书

1、封面上不仅藏着内容介绍,还向我们特别推荐了这本书,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我们看的书,你发现了吗?

(1)它是国际大奖小说珍藏本,边上还有一个金色的奖章来证明呢;

(2)这本书荣获1961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的银奖;

(3)它是20世纪全球五十本最佳童书之一。

以后你们去书店选书时,可以找找有这样记号的书,(书脊上就有)看看你喜欢吗。

四、认识主人公

1、请大家再看看封面上的画面,你能发现这本书的几个重要角色,他们是

(1)时代广场地铁车站的一个废弃排水管中的一只老鼠--------塔克

(2)来自康涅狄格州乡下草场的一只小蟋蟀-----------------------柴斯特

(3)时代广场上的一只流浪猫、塔克老鼠最要好的朋友--------亨利

2、你能亲切地和他们打个招呼吗:

嗨!()的蟋蟀——柴斯特

嗨!()的老鼠——塔克

嗨!()的流浪猫——亨利

嗨!()的玛利欧

在人情冷落的纽约,幸运的柴斯特遇到了聪明热情的塔克老鼠,和忠诚大度的亨利猫,还遇见了善良、处处呵护着他的小主人玛利欧,正是太幸运了。

他们之间的友谊是怎样的,你能填上一个词,说说你对他们之间友谊感受。()的友谊

3、看到了封面上的插图,让你想起了哪些故事情节?

(第十章晚宴)

五、走进重点章节。

这次的晚宴是三个好朋友竭尽所能,使出浑身解数才获得的,读读文章中的描写,把你最感兴趣的,挥之不去的情节勾画出来,一会儿和同学交流。

其实三个朋友之间还有一次宴会,又是一场怎样的宴会吗?

于是这三个朋友便蹦着、跑着,静悄悄地进了塔克的家里,共度了一个很愉快的惜别宴会,大家都非常尽兴。

(第十四章奥尔甫斯)

柴斯特意外地被人从乡下带到纽约,经历了遭人驱逐的悲苦,也享受了一夜成名的荣耀,但最后仍然选择离开,你认为柴斯特离开的原因是什么?你赞同他这么做吗?

友谊是什么?

封底——书评给了我们答案。

1、一只蟋蟀、一只老鼠和一只猫咪之间的真挚友情足以温暖这个冰冷的世界。——《出版者周刊》

2、该书入选“1900~1999全球五十本最佳童书”——亚马逊书店

任何读过这本书的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会永远记得那只叫柴斯特的蟋蟀,记住它的嘹亮而韵味无穷的鸣叫。——《旧金山纪事报》

看完了十四章,我们带着对书的好奇,听故事和阅读故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我们更加需要的是一种精心的品味。

六、指导读书方法

我们刚才都关注了书的封面,发现了书的内容梗概,书的获奖情况,还关注到了什么?你还关注了什么?

(1)前言(一辈子的书)梅子涵)

(2)(其实,书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即书的目录)目录是一本书的缩影,看懂它就能读懂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看着这本书的目录,你对哪一章节最感兴趣呢?

(3)作者简介

(第154页,个别读)

你有什么发现?

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惊喜,一种莫名的顿悟,原来童话就在我们的身边,原来我们都可以变成童话故事中的一员。(也出身在康涅狄格州)

乔治塞尔登在纽约定居后,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时代广场的蟋蟀》是他的代表作。他在纽约工作和生活时,每天乘坐地铁上下班。一天晚上,他回家路过时代广场地铁站的时候,意外地听到了一只蟋蟀的鸣叫,一股暖流不期然地涌入心底,让他想起了遥远的康涅狄克州,他的故乡。于是写下这本书,寻找回家的感觉。乔治塞尔登曾经养过一只蟋蟀。至今,那只蟋蟀一直躺在《时代广场的蟋蟀》这本书里。

(4)书评:出名与自由

七、过渡:

据我所知,在美国,《时代广场的蟋蟀》这本书已经成为公司员工、政府机关公务员、军队官兵等人手一册的国民教科书,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吸引着他们的目光呢?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教学设计 篇6

1、认识4个生字,能借助词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好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以作者为榜样,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生活中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古罗马露天竞技场的图片,。

2、出示罗马城图片并简介罗马

3、出示罗马广场地图,引出 “条条道路通罗马”

4、板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小时候在马到成登塔时,父亲教导我“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多人生活中经历的两次困难中,深刻地体会到父亲的话是对的。)

三、明确要求,自读感悟

1、学法引路

出示第四组课文的学习要求: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2、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属于略读课文,板书:﹡,学习略读课文,就要围绕阅读的提示来学习,请同学们翻开书本,读一读,从这段阅读提示中,你们知道该怎样学习这篇课文吗?

出示(1、读读课文,说说“我”是怎样克服遇到的困难的?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的含义。)

3、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一)第一个困难

现在同学们带着阅读提示的要求自由读课文的4——11自然段,出示表格:思考三个问题:碰到的困难是什么?(用横线划出),怎样克服?(用波浪线划出)结果怎样?(用双横线划出)”

学生读文,完成表格,学生交流

出示:

1、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指导朗读

出示:

2、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

指导朗读

师:在作者一筹莫展之计,父亲的教诲在她的耳边响起:

出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一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师:同学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自由读父亲的话,在旁边写出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

出示: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师: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流出了什么?(大量的时装)作者又收获了什么?(成功的喜悦和寻求发展的信心。)此时的作者心情怎样?仅仅是高兴吗?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分享作者的成功。齐读

生齐读父亲的话

师:读着父亲的话,你们会想到什么诗句或成语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绝处逢生,另辟蹊径,峰回路转)

(二)第二个困难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12、13自然然,完成表格。

出示表格

学生交流

出示作者简介,

师生合作配乐读诗

四、回顾文题,体会寓意

师:齐读课题,同学们,此时广场还只是广场吗?是什么?路又是什么?

板书:成功,理想,梦想。 路: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

师:父亲的教导,不仅让文中的作者一生受用不尽,相信也让我们终生受益。学完这课,今后我们在平时的学习或生活中,如果也遇到困难,那时,你会对自己说什么?学生交流

师总结

六:运用学法,拓展阅读

1、读选读课文的第四课《鞋匠的儿子》,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读后有什么启发?

广场设计的地域性 篇7

摘要:社会在发展,城市在更新,我们的生活环境每天都在发生着改变,变得日益现代化和国际化。这种变化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进步,但同时,城市景观风貌也因此变得缺乏个性和特色,空间营造方式相似,设计手法雷同,造成了场所精神的缺失。如何避免诸如此类弊端,创造出富有特色和内涵的城市空间环境,本文结合潜江石油广场的规划设计谈几点感受。

关键词: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的概念源于建筑现象学,挪威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于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诺伯舒兹认为“场所是自然的和人为的元素所形成的一个综合体,系建筑现象学相结合的主体事物”。场所精神主要表现为“方向感”和“认同感”,即场所的环境特征能让人知道自己身处何种场所,并明确自己与场所有之间有何关系。

场所精神决定了场所的本质和特性,代表着场所特有的氛围,不同的场所因人们的活动需求不同,其内容、特性和所表达的情感不同,所具有的场所精神也就不同。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场所精神体现为尊重场地的地域特征、景观特征和文化氛围。人们需要通过空间体验来感知场所精神,规划设计的任务是营造不同类型的场所空间以带给人们不同的体验感受。潜江石油广场规划设计实践

一、项目背景概况

江汉油田地处湖北省江汉平原,油田主要矿区分布在湖北潜江、荆门等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论证了江汉平原是我国东部石油勘探的远景地区之一。1958年,周恩来总理一声令下,十万余人参加了声势浩大的石油勘探大会战,随后江汉油田进入正式生产阶段。

江汉油田曾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石油基地,拥有半个多世纪的开采历史,留下了具有亚洲和中国多项“第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矿业遗迹。为了使这些珍贵的矿业遗迹得到有效的保护,潜江市政府开始了潜江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石油广场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矿山广场位于潜江新城,东临清远路,西临襄河大道,规划净用地面积为13.5h?O,石油广场现状场地较为平整,场地内有七座抽油机井,其中六座仍在正常运行。

石油广场作为潜江新城城市绿地的一部分,在满足为市民提供休闲、运动、娱乐场所等功能的基础上,努力展示潜江的石油矿业文化,体现石油和工业特色,体现场所精神,将工业遗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新旧融合,使其共生共荣。

二、场所精神的构建策略

1.突出主题,整合场所空间

石油,是潜江最?槿怂?熟知的城市符号之一。潜江的城市文化属性中最鲜明的标记便是石油工业文化。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场所记忆的主人,经调查走访发现,绝大多数的潜江人对潜江的认知印象就是城里的石油工业工厂及田野中一座座不停运转的“磕头机”,这些都承载了几代潜江人的记忆。

规划设计过程中充分分析了场地特征,采用保留、利用和改造等手段,整合场地资源,力求用小广场讲述大故事,讲述江汉油田的石油工业文化(如图1)。

(1)主题。设计方案的主题为“汇聚”:平面布局采用“一轴四线”的构图形式,“一轴”指主入口到博物馆的主轴线,“四线”指江汉油田开采之初全国人民汇聚江汉进行石油勘探大会战,同时彰显着潜江的包容精神。对“四线”通过水景形式的表达,寓意石油的流淌和石油工人汇聚到潜江。

(2)抽油机。抽油机又叫磕头机,设计中将抽油机作为典型石油工业景观保留下来,保留其生产功能的同时使之成为了场地上运动着的“雕塑”,有着强烈的工业力量美感,成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石油工业景观(如图2)。

(3)计量站与输油管道(如图3)。新的石油计量站选址在广场的西北角,占地面积4500?O,设计保留了其生产功能,将其融入到广场景观中去,作为石油工业景观的一部分。输油管道暴露在观者面前,并在边上设置特色护栏和岩芯铺成的游步道,可供游人参观,也是此石油广场的一大特色;输油管道连接六座抽油机,将抽上来的原油输送到广场西北角的计量站。抽油机、暴露的输油管道、计量站等共同构成了石油广场的标志性景观。

设计方案对抽油机、输油管道和集气站的处理是兼顾工业生产的可行性,基于审美上和功能性上对其进行整合,将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两个看似矛盾的事物融合在一起。

2.传承文化,保留场所记忆

情感的植入是营造场所精神的较好方式。每个场所因为其自身存在的历史而拥有了记忆,保留这些记忆,就会使场所精神得以延续,这包括将一些具有历史记忆的物件进行原样保留和变换形式出现两种方式,用具有代表性的物件来隐喻某种思想和文化内涵,引起观者情感共鸣从而体现场所精神。

(1)钻井(磕头机是具有强烈石油工业特征的设备,井架高高耸立于油田之上,形态宏伟壮观,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人们一看到他们便能联想到它们所代表的石油工业。此设计手法通过对场所中带有典型工业行业特征的景观要素,完整的保留其外貌和实体,而不经过任何设计的重构手法。

(2)“齿轮”亭是以齿轮为设计元素做成的休憩亭,结合底部的螺丝造型的坐凳,富有工业特色,夜晚内部还能产生发光的效果(如图4)。

(3)“历史方阵”用废旧的钢板组成,上面记载着矿山公园重要油井的开采日期、产量等历史信息,记录了江汉油田的发展历史。

(4)在设计中,特意在场地东南侧设置了一处展示广场(如图5),展示方法分为原真性展示和隐喻象征性展示。原真性展示又叫真实性展示,即是把工业生产中的生产设备、机械等真实的展示在观者面前,矿业废弃设备设施的陈旧感、锈蚀效果等矿业遗迹都成为了有历史信息的原真性的一部分。对工业废弃设备、设施进行艺术的再利用、再加工,通过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矿山设施设备能够勾起人们的回忆,即是隐喻象征性展示,同时还能产生良好的工业美学特征,对这些废弃设施设备的再利用也体现了低碳生态的原则。

3.营造气氛,强化场所特征

每个场所的规划设计都应是慎重而独特的,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性质,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性格。场所精神是通过场地的各要素及场所特征的综合体现,强化场所特征也就是对场所精神的强化,对场地气氛的营造。场所中设置的不同材料、颜色和质地的景观元素都给置身在其中的人们强烈的空间特色,只有当人们对这些实实在在的物质有了认同感,才会在空间场所中定位自己,也便形成了具有场所精神的空间。工业化时代强调用机器代替人力,强调机械性,机械设备可以说是工业行业特征的重要提示性要素。这些作为场所精神提示性的要素,可以是完整的个体,或者只是一个局部,甚至只是一个残留的片段,都能成为场所精神的重要载体。

在潜江石油矿山广场的设计中通过提炼一些石油工业化生产的符号,包括磕头机、齿轮、石油管道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元素,清晰的诠释出场所的类型特征,使人们认知到场地的性质和功能,加深了场所认同感。

街心广场教学设计 篇8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街心广场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街心广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情境图,提供了广场、花坛、地板砖的长和宽的信息,并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能顺利地计算出广场、花坛的面积,进一步讨论“怎样计算出地板砖的面积?”,从而引起学生对广场、花坛、地板砖的长和宽加以比较,并探索0.3×0.2的结果。

二、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1、小组活动:探索0.3×0.2的结果。

2、汇报探索过程。

3、小结: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4、根据探索结果,共同列竖式。

三、试一试:

通过两组有联系的乘法计算,引导学生发现计算小数乘法,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四、填一填:

利用上面发现的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乘数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五、作业

完成练一练

街心广场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观察,学会总结。

3、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一张测量表:这是小强学习测量以后,课外测量的几组数据。你能根据这些数据算出它们的面积吗?

街心广场长30米宽20米

花坛长3米宽2米

地板砖长0.3米宽0.2米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汇报。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出3个算式:

街心广场:30×20=600(平方米)

花坛:3×2=6(平方米)

地板砖:0.3×0.2=?

二、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位数之间的关系。

1、讨论:街心广场和花坛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长与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总结:长与宽都扩大到原来10倍,面积扩大——100倍;长与宽都缩小到原来10倍,它的面积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缩小到原来的100倍也可以说是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2位。

2、小组讨论:我们应用刚才发现的现象,来比较花坛和地板砖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地板砖与屏幕相比,长和宽都缩小到原来的10倍,它的面积也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所以它的积也会缩小到原来的100倍。结果是0.06平方米。

3、这种方法得出来的结果是否正确?你能用其它的方法验证吗?(可以引导学生从直观涂一涂的方法来验证刚材的结论是否正确。)

4、引导学生总结:在小数乘法中,我们可以先把它们看成是整数来算,然后再看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的末尾数出几位小数点上小数点。

三、尝试练习,再探规律。

1、试一试:根据第一算式求下面2个算式的积。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的。

2、填一填:将上一题的计算结果填入表格中。然后观察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第一个小数的位数与第二个小数位数加起来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根据上面的规律,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第2题。

四、全课小结。

街心广场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课本P42~43的街心广场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结合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教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口算

0.3710 5.610 8100

0.6810 3510 70100

师:请同学们直接在练习本上写出结果。(学生口算)

师:我们一起开火车订正答案。

生1:3710=3.7(其它学生判断对错)

生2:5.610=56

师:请你说说70100=0.7,你是怎样想的?

生:70除以100也就是把70缩小到它原来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所以等于0.7。

师:计算这6道题,我们是利用什么知识来解决的呢?

利用了前一课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二、情境导入

(出示街心广场情境图)

师:这是美丽的街心广场,街心广场的中间是花坛,花坛周围铺满了地砖。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你从图中还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街心广场,花坛,地砖都是长方形。

生2:我还知道了它们的长和宽.街心广场长30米,宽20米;花坛长3米、宽2米;地砖长0.3米、宽0.2米。

你们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师板书问题)

生2:街心广场的面积是多少?地砖的面积是多少?

三、学习新知

1、计算街心广场、花坛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快速计算一下: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花坛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并计算)

生1:街心广场是长方形所以它的面积等于长乘宽,3020=600(米2)

生2:花坛也是长方形所以它的面积等于长乘宽,32=6(米2)

师:地板砖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们,快速地列出算式,不计算。

生:0.30.2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算式与前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这个算式与前两个相比,它是小数乘法。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那你们会计算小数乘法吗?(会)请你们利用我们前面所学过的知识,想办法计算出0.30.2的积。

学生动笔计算,师巡视。

2、交流计算方法

生1:我把0.3米变成3分米,0.2米变成2分米,32=6(分米2)

6分米2=0.06米2 所以:0.30.2=0.06(米2)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3、三个长方形长之间、宽之间、面积之间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观察前两个算式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师边说边指算式)

生1:3与30比较,缩小到原来的1/10,2与20比较,缩小到原来的1/10,6与600比较,缩小到原来的1/100。

师:后两个算式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师边说边指算式)

生2:0.3与3比较,缩小到原来的1/10,0.2与2比较,缩小到原来的1/10,0.06与6比较,缩小到原来的1/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师:通过两组长方形的长之间的比较,宽之间的比较,面积之间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1:长缩小到原来的1/10,宽缩小到原来的1/10,面积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

师:是不是这样,我们一起再来验证一下。(指着两个算式进行验证)

师:两个乘数分别缩小到原来的1/10,那么它们的积将缩小到原来的1/100。

4、感知规律。

(出示小黑板)师:请你利用刚才找到的规律,完成课本P43的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汇报计算结果。

生1: 43=12 40.3=1.2 0.40.3=0.12。

师:0.40.3=0.12你是怎样想的?

生1:43=12,0.4与4比较,缩小到原来的1/10,0.3与3比较,缩小到原来的1/10,所以积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0.12。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第二组。

生2:132=26 0.132=0.26 0.130.2=0.026

师: 0.130.2=0.026 你是怎样想得?

生2: 132=26 , 0.13与13比较, 缩小到原来的1/100,0.2与2比较, 缩小到原来的1/10,所以积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0, 0.026。

师:通过计算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请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师巡视)

生1:我们小组发现,一个乘数缩小到原来的1/10,另一个乘数也缩小到原来的1/10,积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

师: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指着第一组算式,学生说)

生2:我们小组还发现,一个乘数缩小到原来的1/100,另一个乘数也缩小到原来的1/10,积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0。

(师指着第二组算式,学生说)

师:你们还有其它发现吗?

生3:我还发现,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加起来,就是积的小数位数。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通过填表一起来验证看一看。

5、得出结论。

完成填一填。

让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再全班交流表格中的内容。

师:(师并指着表格说)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表格,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生1:我发现第一个乘数的小数位数加第二个乘数的小数位数,就等于积的小数位数。0+1=1。

师:是不是?(是)

学生全体都说:1+1=2 2+0=2 2+1=3。

师:那你们的意思就是说,(并板书)

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四、巩固运用

师:那你们能利用这个规律来做题吗?

做课本P43的练一练第1题。

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师:3.62.4的积需要计算吗?

生:不需要,我们可以用第一栏的积,再数两个乘数共有两位小数,从右向左点数两位点上小数点。

后面3栏就很快写出结果。

师:同学们,在街心广场这一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生:学到了小数乘法。

师:学到小数乘法的什么呢?

生:怎样点积小数点。

师:积的小数点与什么有关呢?(与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和有关。)

生:学习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师板书课题:《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师:利用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请你帮助淘气解决一个问题吗?完成P43练一练的第2题。

五、全课总结

街心广场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的关系。

2、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观察,学会总结。

3、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出示一张测量表:这是小强学习测量以后,课外测量的几组数据。你能根据这些数据算出它们的面积吗?

街心广场: 长30米 宽20米

花坛: 长3米 宽2米

地板砖:长0.3米 宽0.2米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汇报。

2、教师板书出3个算式:街心广场:(1)30×20=600平方米

花坛:(2)3×2=6平方米

地板砖:(3)0.3×0.2=?

二、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位数之间的关系。

1、讨论:礼堂面积和屏幕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长与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2、总结:长与宽都扩大10倍,面积扩大——100倍;长与宽都缩小10倍,它的面积就缩小100倍。缩小100倍也可以说是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2位。

3、小组讨论:我们应用刚才发现的现象,来比较屏幕和地板砖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4、地板砖与屏幕相比,长和宽都缩小了10倍,它的面积也就缩小了100倍。它的积也会缩小100倍。结果是—0.06。

5、这种方法得出来的结果是否正确?你能用其它的方法验证吗?(可以引导学生从直观涂涂的方法来验证刚材的结论是否正确。)

6、引导学生总结:在小数乘法中,我们可以先把它们看成是整数来算,然后再确定积的大小。

三、尝试练习,再探规律。

1、试一试:根据第一算式求下面2个算式的积。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的。

2、填一填:将上一题的计算结果填入表格中。然后观察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第一位小数的位数与第二个小数位数加起来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4、根据上面的规律,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第2题。

板书设计:

街心广场

30×20=600(平方米)

3×2=6(平方米)

0.3×0.2=0.06(平方米)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结构比较合理。从整数乘法中找出规律再应用这规律去推算小数乘法的结果。再用直观的方法验证比较好。这一节课的内容同学们都能掌握,但在数小数位数的时候还有错,主要原因有的学生不会数位数。

街心广场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小数的面积模型,探索简单的小数的乘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探索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个关系进行简单的小数乘法计算.教学重点:

明确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小数乘法.学情简析与常见问题:

学生在学习“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之前,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了相关的算理,这为学习该内容奠定了基础.但小数乘小数,学生也能理解其算理,但计算出结果后,小数点的位数应放在哪个位置上合适,是学生常拿不准的问题,也是该课应该重点关注的.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目标课件页码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

0.86×10

3.5÷100

你会计算上面的算式吗?能说说理由吗?

2、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小数的乘法.学生回顾知识后回答.0.86×10就是把0.8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3.5÷100就是把3.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复习激活原有认知,为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做好铺垫.二、自主探索

1、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情境图.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由已知信息,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根据以上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吗?

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你能告诉我求面积需要注意什么吗?

请分别求出图中各部分的面积.2、汇报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

30×20=600

3×2=6

0.3×0.2=0.06

师生总结积和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观察思考后回答:街心广场长30米,宽20米.中心花坛长3米,宽2米

广场上的地砖长0.3米,宽0.2米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学生回顾反思.学生独立计算.首先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再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全班同学分享.观察乘数和积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厘清小数乘小数与整数乘法的联系.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离不开小数乘法.三、课末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学生总结回顾形成知识体系.巩固教学重点.

板书设计:

街心广场

30×20=600

3×2=6

0.3×0.2=0.06

在乘法算式中,一个数扩大10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10)另一个数也扩大10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10)积就扩大100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100)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练一练的第1————4题

上一篇:500kV变电站下一篇:英语写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