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与影响论文十篇

2024-09-12

现状与影响论文 篇1

在改革开放的30年时间里, 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GDP增长了8倍多, 从3645亿元 (1978年) 上升到了302853亿元 (2008年) , 是我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也是近代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而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 我国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并在最近几年变得越来越严重。根据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丛亚平和李长久报道, 我国基尼系数在2007年已经达到了0.48, 经过这两年的发展, 已超过了0.5, 大大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 社会处于可能发生不稳定现象的边缘。宋晓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如今我国的收入分配情况是“10%最富的人占有45%的财富, 10%最穷的人只占有1.4%的财富”。这种收入分配状况将造成居民消费比重的严重失衡, 进而影响到宏观经济的投资与消费比例, 甚至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未来的长远发展。

数据来源:联合国大学统计数据库和国家统计局

纵观我国近40年的基尼系数变化可以发现, 在2000年之前, (除去个别极点) 我国的基尼系数有涨有落, 虽然整体上仍是上涨的趋势, 但其增长幅度并不很大, 在1970—1999年的30年期间, 增加了约10个百分点。而进入21世纪之后, 我国基尼系数的增长趋势变得非常明显, 增长速度也变快很多, 在2000—2008年9年时间里增长了近9个百分点。根据库兹涅茨的“倒U”形理论, 我国目前正处于“倒U”形左侧的上升阶段, 未来一段时间收入分配的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收入分配问题是关系到人民根本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本文将以实证模型来分析引起收入分配不均的根本原因, 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二、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了泰尔指数作为衡量地区内收入分配不均等的指标, 通过计算全国31个省市2003—2008年的泰尔指数, 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我国各地区的收入分配状况。我们利用欧阳志刚教授在《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特征及其地区差异》中使用的泰尔指数计算方法, theil=P1*ln (P1/V1) +P2*ln (P2/V2) , 其中theil为泰尔指数, P1是城镇收入占地区总收入的比例, P2是农村收入占地区总收入的比例, V1是城镇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V2是农村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在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分析上,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总结, 笔者选取了地区开放程度、地区生产技术水平和地区第三产业比重3个指标作为收入分配的解释变量。其中, open (地区开放度) = (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国际旅游收入) /地区GDP;tec (地区生产技术水平) =地区工业总产值/就业人数;ind (地区第三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增加值/地区GDP (所有数据均来自中经专网的地区年鉴和2004—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

三、实证分析

本文采取国际上通用的Panel Data面板数据, 因为Panel Data既包括时间序列数据又包括截面数据, 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为我们的分析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 我们采用双对数方程形式, 这样估计参数就是各个解释变量对应被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 更容易看出各影响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程度。

(一) 模型估计

Lntheil=c+1Lnopen+c2Lntec+c3Lnind+ε

我们用eviews 5对方程进行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估计。

注:*、**分别表示系数的t统计值在1%、5%的水平上显著。

表1显示, R2=0.998, 表明该模型的拟合程度非常高, DW统计量=1.667, 比较接近2, 表明模型不存在一阶序列自相关。所以模型整体的估计效果较好, 对被解释变量 (收入分配不均程度) 具有比较强的解释能力。

(二) 单位根检验

我们用LLC方法对上述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所有统计量的检验结果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 即各序列都为平稳序列, 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三) 协整检验

我们先对模型的回归结果做残差, 并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用5种协整检验方法所得的统计量结果都非常显著, 并且其相对应的概率值较小,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 该模型的各截面残差不具有单位根, 即这些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所以面板数据序列“lntheil”“lnopen”、“lntec”、“lnind”存在协整关系。

四、实证结论分析

由上述实证分析可得以下两个结果:

(一) 地区开放度对收入分配不均的影响是负效应的, 地区生产技术水平和第三产业比重则对收入分配不均有着正效应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 开放度的增加会减小收入分配不均的情况, 而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或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则会导致收入分配不均的加剧, 这为我们下一步制定政策时提供了依据。

(二) 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对收入分配影响最大, 其次是生产技术水平, 最后是地区开放度。之所以形成这样一种关系, 笔者认为, 近几年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是导致第三产业收入剧增, 进而导致收入分配出现明显差距的主要原因, 而开放度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并不显著。这是因为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实行了全面开放政策, 全国的开放程度日渐趋同, 开放度不再成为各地区之间的主要区别。

五、政策建议

(一) 对部分第三产业, 尤其是房地产、金融等行业进行适当的抑制

我国目前正处于房市过热、股市不稳定的状态, 不少人因为股票而一夜暴富, 同时有更多人因为股票而倾家荡产, 这不仅恶化了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 更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所以, 对部分发展过快的虚拟资产进行适当的抑制是我国缓解收入分配压力的重要途径。

(二) 中西部地区需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 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收入差距, 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地区内收入分配差距。但针对目前中西部“共同贫穷”的状态, 需要其依靠引进先进技术,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在扩大地区内收入分配差距的同时缩小全国层面的收入分配差距, 然后再由先富带动后富, 缩小地区内差距, 走向共同富裕。

(三) 进一步增大开放力度

现状与影响论文 篇2

一智能电视机的发展动因

智能电视机的出现可以归因于四方面因素:

首先, 电子科学技术, 特别是芯片技术的进步为智能电视机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拥有强大计算能力的中央控制芯片是电视机智能化的物质基础。

第二, 智能电视机是计算机产业, 互联网产业和广播电视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成功运营, 谷歌、苹果等产业巨头将目光转向了拥有更大显示屏幕的电视机上, 与此同时, 拥有大量内容资源的互联网企业, 也不满足于将电脑作为其内容输出的唯一渠道, 谋求在电视机上开辟新的市场。

第三, 电视机制造商希望借助智能电视机实现产业升级。目前电视机整机制造业已经成为微利行业, 受苹果公司运营模式的启发, 电视机制造商希望实现从单纯的“硬件”盈利模式向“硬件+内容+服务”复合盈利模式转变, 销售智能电视机, 不仅能够获得比传统电视机更高的利润, 还能够建立起围绕智能电视机的产业生态链, 通过应用软件下载和内容服务获得持续性盈利。

第四, 智能电视机顺应了用户对电视机多功能化的内在需求。电视机是家庭中屏幕最大的显示终端, 用户已经不满足于电视机仅仅能够收看电视节目, 他们还希望电视机成为各种视听娱乐项目的统一承载平台, 乃至智能家居的核心设备。

二智能电视机的主要特点

智能电视机的生命力在于其系统的开放性和可交互性。开放性是指它能够通过安装软件实现功能扩展, 可交互性包括智能电视机与人的交互、与其他电子设备的交互和与网络的交互。具体而言, 智能电视机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具有操作系统, 可以通过安装软件扩展功能。这是智能电视机与传统电视机的根本区别, 也是其相比于互联网电视的优越之处。由操作系统统一管理设备的软硬件资源, 能够有效隔离硬件的复杂性, 降低应用程序开发的难度。通过提供软件开发工具包 (SDK) , 可以让软件厂商开发各种应用程序来扩展电视机的功能。

二是能够连通互联网络。借助于网络, 智能电视机不仅能够搜索获取互联网内容, 还可以实现观众与电视节目, 观众与观众之间的双向互动。

三是更加自然的人机交互方式。智能电视机通过识别语音, 人的动作、表情、姿态等, 使得人们能够以更加简单有效的方式来操作电视机。

四是具有丰富的输入输出接口, 能够以多种方式与其他电子设备进行交互。如在电视机、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之间实现多屏互动, 或者更进一步, 通过连接其他家电设备, 共同构建智能家居系统。

三智能电视机的发展现状

智能电视机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IT巨头推出的智能电视机, 这类智能电视机更类似于机顶盒, 它们本身不带屏幕, 而是带有视频输出接口, 通过将信号输出到其他显示设备来显示图像。另一类是家电厂商推出的智能电视机, 这类智能电视机外观上仍然是传统的电视机形态。

1. IT巨头推出的智能电视机

IT巨头推出的智能电视机以谷歌电视、苹果电视为典型代表, 它们都是机顶盒形式的智能电视机。

2010年5月, 谷歌公司发布了谷歌电视 (Google TV) 。谷歌电视基于英特尔Atom芯片和Android操作系统, 具有丰富的互联网功能。它不仅能够通过下载基于Android系统的应用程序来实现功能扩展, 还可以观看海量的网络视频, 并借助于内置的Chrome浏览器在电视屏幕上浏览网站。

由于谷歌电视的业务模式伤害了传统电视行业的利益, 美国三大电视巨头全国广播公司 (NBC) 、美国广播公司 (ABC) 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CBS) 相继封杀了谷歌电视, 使得用户无法通过谷歌电视收看这些公司的在线视频, 再加上价格较高等原因, 谷歌电视推出以来市场表现不佳。

2010年9月苹果公司推出了第二代苹果电视 (Apple TV2) 。Apple TV2基于苹果公司的A4处理器和iOS操作系统, 非常小巧精致, 其大小仅为98×98×23毫米, 重270克, 可以轻松握在手掌中。

Apple TV2采用租赁模式获取内容, 其设备内部不提供用户存储空间, 用户在苹果网络商店选定影视作品后, 即可通过网络进行流媒体播放。除了能够通过苹果网上商店租看影视作品, Apple TV2还支持Netflix公司的流媒体服务, 以及YouTube、Flickr、MobileMe等网络媒体。

2. 国外电视机厂商推出的智能电视机

传统电视机制造商将智能电视机看成是实现产业升级的一次机遇, 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智能电视机产品。在国外厂商中, 以三星公司的行动最为积极, 它于2011年4月高调推出智能电视 (Smart TV) , 全面覆盖其LED和等离子电视产品, 并且还推出了全球首个电视应用程序商店。

索尼公司是谷歌公司推出谷歌电视时的主要合作伙伴, 2011年11月, Sony公司在日本正式发布了自己的谷歌电视产品NSX-GT1。不同于机顶盒形态的谷歌电视, NSX-GT1具有标准的平板电视外观, 包括24、32、40、46寸四款不同屏幕大小的产品。不过, Sony公司在智能电视方面观点相对保守, 2011年9月索尼中国区总裁永田晴康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画质仍是消费者对电视的最根本的需求, 未来Sony仍然会重点考虑这一因素。

3. 国内电视机厂商推出的智能电视机

2010年以来, 长虹、康佳、海信、创维、TCL等电视机厂商均推出了智能电视机产品。

康佳于2010年推出网锐系列LED智能电视机, 并在网上建立了称之为“锐族馆”的应用程序商店, 提供软件下载服务。创维在2011年自主研制成功“支持社交网络的新型智能电视系统酷享TV”。TCL于2011年7月推出搭载Windows+Android双平台的智能3D电视, 具有语音、手势识别等人机交互功能。

四智能电视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2010年12月中国电子商会发布《2010年智能电视消费者市场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显示, 在未来一年内打算购买平板电视的消费者中, 64%对智能电视有认知度, 但打算购买智能电视的却只有17%, 高认知度和低购买预期之间的反差说明消费者对智能电视仍处于观望状态。谷歌电视在美国市场的表现, 也表明智能电视机及其业务仍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总结起来, 影响消费者接受程度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用户体验不好。一方面, 互联网视频的图像质量仍然无法与数字电视媲美。另一方面, 现有智能电视机的人机交互方式并没有革命性变化, 传统遥控器无法满足电视新功能的需要。

二是应用非常有限。电视机最大的优势是大屏幕, 人们使用电视的主要目的还是观看高质量的视频内容。目前智能电视上的很多功能扩展只是手机, 电脑上已有应用的简单复制, 缺乏切合智能电视特点, 充分发挥智能电视优势的杀手级应用。

三是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目前智能电视机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 厂商根据各自的理解推出产品, 其中不乏概念炒作, 令消费者无所适从。同时, 各厂商采用不同的操作系统和软硬件接口, 令应用软件互不兼容, 不利于做大市场, 形成规模效益。

智能电视的核心技术是中央处理芯片和操作系统, 在智能电视的核心处理芯片方面, X86, ARM, MIPS三种处理器架构三足鼎立, 在操作系统方面主要有Android系统, Linux系统, iOS系统等, 这些关键技术都不掌握在国内厂商手中, 这将会制约我国智能电视机产业的未来发展。

国内电视机制造商对这一问题有所认识, 也进行了一些努力。如海信自主研发了HiTV-OS智能电视操作系统, 长虹主导研发了中国轩辕电视操作系统 (TVOS) , 并被列入国家“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中。同时, TCL、长虹、海信还共同发起了中国智能多媒体终端技术联盟 (中智盟) , 联合推进技术标准化, 产业链建设等工作, 并于2011年8月10日发布的第一个相关技术标准“智能电视应用程序商店技术标准SDK”。然而, 国内在掌握智能电视关键核心技术方面, 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能否建立我国自主的智能电视标准和统一的软件硬件技术平台对智能电视的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五智能电视机的未来影响

智能电视机虽然面临诸多问题, 但随着技术及产业链的逐步完善, 其可能会对广播电视行业造成深刻影响。

一是智能电视机会越来越智能, 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智能电视机的“智能”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层面的含义是指智能电视机在不改变硬件平台的情况下, 能够通过软件灵活地扩展功能。更高层面的含义是指智能电视机具有人工智能, 能够根据人的要求, 有时甚至是模糊的要求, 可以自主性地去完成特定功能。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 电视机的智能化程度必将进一步提高。

未来的智能电视机具有更加简单有效的操作方式;能够在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之间无缝切换, 提供更为丰富的视听节目内容;电视台也会根据智能电视的特点创造出具有双向互动特征的电视节目, 让电视观众更好地融入到电视节目中, 实现电视节目观众看, 观众演;智能电视机还可能成为人与智能家居系统的主要交互和控制界面。

二是智能电视机可能给传统广播电视业带来冲击。

电视终端是传统电视业的核心环节之一, 与电视台、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共同构成传统电视服务业的完整体系。而智能电视的出现, 使得以智能电视为核心, 整合互联网内容资源和互联网传播资源形成全新的视听服务模式成为可能, 这种视听服务模式一旦形成规模, 会对传统电视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形成严重冲击。

三是智能电视机可能对国家舆论和文化安全造成影响。

四川人口素质现状与影响因素 篇3

四川人口素质现状

人口素质低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四川人口文化素质有一定程度提高,但是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59年,与全国相比、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相比,依然偏低。突出表现在:

文盲人口偏高。2005年四川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人口比重为8.31%。2009年则进一步升高到了9.17%,在全国排第8位。

四川省6岁及以上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省6岁及以上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大多集中在小学与初中,占到了总比重的74.68%,高中水平仅占10.52%,大专及以上仅占5.2%,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1)。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仅为35%。四川劳动力素质层次较低导致产业结构失衡、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仅为35%,与发达国家75%差距巨大,难以有效拉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以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占86%,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难以实现劳动力梯次转移,制约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占73%,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年,难以为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摆脱低端“世界工厂”地位提供必要技能人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程度相对较高,高中以上占60%,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但仍然不能为以金融和信息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提供必要人力资本支撑。人口素质总体不高,制约产业结构升级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四川人类发展指数2008年在全国排第24位。人类发展指数根据平均预期寿命、识字率、国民教育和生活水平计算出,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进行国与国间的比较。由于人均GDP并不是衡量人类发展的唯一指标,因此人类发展指数还另外加入反映人口素质的健康和教育指标。从2008年的人类发展指数看,四川2008年排在全国第24位,2012年排到了第23位。从绝对数值看,四川仍然处于全国人类发展指数的第二梯队,紧跟全国发展。虽然比起2008年有所上升,但是上升程度不高。这也表明:一方面上升不足,另一方面上升空间很大。

人均收入和教育投入对人力资本的影响随时间而变化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四川人口素质提升的分析中不可忽视。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也将成为影响人口素质提升的重要方面。基于此,以人力资本角度的素质提升为例,进行建模分析,选择四川人均GDP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选取四川财政预算教育投入来反映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选取全省在读学生人数以及已毕业学生人数来反映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应用时间序列状态模型分析现实四川人口素质提升状况。

人均收入对人力资本的影响随时间变化先波动后逐步增强

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看到sv1弹性的变化,表明人均收入对人力资本的影响随时间变化而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990~1999年为第一个阶段:在该阶段sv1大致处于-1

2000~2011年为第二个阶段:该阶段sv1大于1处于富有弹性阶段。说明人均收入的增加能有效增加在校生人数,进而增加对人力资本的影响。在该阶段,尽管2008年汶川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是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良好,经济持续增长势头强劲,该阶人均收入对人力资本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教育投入对人力资本的影响随时间变化逐渐减弱

从sv2的波动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990~1999年为第一个阶段:尽管该阶段sv2波动较大,但是总体保持了在0到3之间的波动,表明教育投入能够有效的对人力资本产生正向作用,增加教育投入能够有效增加在校生人数。

2000~2011年为第二个阶段:在该阶段sv2呈现出总体小于零的态势,同时sv2大于-1说明sv2处于缺乏弹性的阶段。这表明教育投入在该阶段对人口素质的作用产生了减弱,大于-1说明处于缺乏弹性阶段,影响作用较小。

对比sv1与sv2可以发现,人均收入与教育投入产生了“剪刀”型趋势的动态变迁过程。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四川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增加已经能够有效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教育投入作用产生衰减,说明应该加强教育投入力度。同时,这也说明随着经济增长人均收入增加,受教育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基于此,未来提升四川人力资本,一方面必须增加民众可支配收入,另一方面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也不可忽视。

提升人口素质对策

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对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文盲半文盲率较高、基础教育薄弱的地区,要继续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使“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搞好“两免一补”,推进寄宿制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解决好适龄女童、残疾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问题。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深化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营造终身学习氛围。

挖掘人口红利,增加人均收入。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人力资本的收益率越来越高,优先投资于人更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的公共投入应该有所侧重,建立优先投资于人的发展战略。逐步实现由“廉价规模劳动力”向“技能劳动力”再向“知识劳动力”转变,实现质量对数量的替代,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中人力资本的优势。

此外,提高人口健康水平以及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

我国水资源现状与影响因素 篇4

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淡水,包括冰川、河流、湖泊以及地下水等。水是生命之源,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离开水,生活、工农业生产都无法正常进行。同时,水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与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水资源危机日益加剧,与此同时,水资源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水资源短缺与污染之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已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按照自然界的动态平衡规律,水资源是可以循环使用的,但由于人类数千年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打破了这个循环体系,致使自然界无法靠自身的调节能力来满足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长久长来,人类将水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免费产品,肆无忌惮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导致全球性缺水,如果不再合理开发利用现有的水资源,那么将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健康、世界粮食安全及自然生态系统等一系列问题,人类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地球十大生态

【1】灾难中水资源危机首当其冲,科学家预言,21 世纪水将成为人类最为匮乏的资源。只有对我国水资源有全面的认识,了解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才能做到有据可依,统筹规划和合理设计。这对于一个给水排水工程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重要意义。我国水资源状况及影响因素如下:

一、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少。

3根据最近水利部水资源评价的结果,我国的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约为6万亿m(648mm),其中54%即3.2万亿立方米左右通过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布又回到大气中,余下的约有2.8万亿立方米绝大部分形成了地面径流和极少数渗入地下。这就是我国拥有的淡水资源总量,这一总量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仅仅从总量上看,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只占世界淡水量的7%,淡水资源少,可开发与利用的的总量也少。加之我3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大,从人均的角度看,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200m,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3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m,我国669个城市中有逾400个城市供水不足,约200个城市严重缺水;在32个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约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在46个重点城市中,45.6%水质较差,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9个严重

【3】缺水。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城市缺水最为严重。再从亩均来看,我国耕地亩均占3有水量为1700~1800m,是世界亩均的71%~75%。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3[2]源量将降到1750m。我国未来水资源的形势是严峻的。因此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为此,中国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13个个贫水国之一。

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

时间上,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年际和年内分配不匀。例如2011年,全国平均年

3降水量582.3mm,折合降水总量为55132.9亿m,比常年值偏少9.4%,比2010年减少16.3%,是1956年以来年降水量最少的一年。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江苏和陕西偏多40%~60%;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3个省

[4](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和贵州偏少40%~50%。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但是这一规律并不固定。由此可见,我国水资源年际分布不均匀,这给水资源的预测和估计带来困难,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不利影响。年内分布则是夏秋季水多, 冬春季水少,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 短期径流过于集中,既不能及时截留利用。例如,今年7月份成都市短时间大面积强降雨后,岷江水浊度上升至1万多NTU,造成的岷江自来水厂短暂停水,给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短期径流过于集中还易于造成洪水灾害的发生,今年我国就有多个城市足不出户可“看海”,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年内降水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到了秋冬季节,许多河流断流,一些地区饮用水都成问题更别说工农业生产了。常有山村的孩子到离家很远的地方给老人背水喝等类似的新闻见诸报端,而我们也常常被感动着。可是,如果政府、社会给这些地区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少一些这样的感动,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是不是会更加和谐、幸福呢?

空间上,存在着“南多、北少;东南多,西北少”的格局,且相差非常悬殊。全国全年平均径流深284mm,其中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流域、浙闽台诸河和西南诸河等南方四片,都在500mm以上。北方六片中,淮河流域最大为225mm,约为全国平均的80%,黄河、海滦河、辽河、黑龙江和四片均在150mm以下,仅约为全国的11%。除了水资源本身地区分布不均匀外,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人口和耕地分布很不相应。南方四片面积占全国面积的36%,人口占全国的54.4%,但是水资源总量却占81%,而土地平坦耕地多的北方只占全国的18.7%,这一地区分布的不均匀性更突显了北方和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的紧缺。而北方地势平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和工业基地,北方的严重缺水给工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造成区域水资源分布不均,进而造成大部分地区受旱灾、水灾影响的土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旱灾受灾面积远大于水灾的受灾面积。其中北方和西南地区是旱灾受灾显著增加区域。部分区域由于是重要的产粮地区,如黑龙江,而这些区域却日益受旱灾

[5]影响,因而会影响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一处抗洪,一处抗旱”和“一时抗洪,一时抗旱”在中国不断上演,令中国百姓疲于奔命,生活和生产受到严重威胁。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效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地表水水资源污染现状为:

1、河流水质:全国全年Ⅰ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4.6%,Ⅱ类水河长占35.6%,Ⅲ类水河长占24.0%,Ⅳ类水河长占12.9%,Ⅴ类水河长占5.7%,劣Ⅴ类水河长占17.2%。从东、中、西部地区分布看,我国西部地区河流水质好于中部,中部地区好于东部,东部地区水质相对较差。

2、湖泊水质:全国103个主要湖泊的2.7万km2水面,全年水质为Ⅰ类的水面占评价水面面积的0.5%、Ⅱ类占32.9%、Ⅲ类占25.4%、Ⅳ类占12.0%、Ⅴ类占4.5%、劣Ⅴ类占24.7 %。其中河北的白洋淀,江苏的滆湖、洮湖,安徽的天井湖、巢湖,江西的西湖,湖北的南湖、南太子湖、墨水湖,云南的滇池、杞麓湖、异龙湖富营养化程度较重。

3、水库水质:全国471座主要水库中全年水质为Ⅰ类的水库21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4.5%;Ⅱ类水库203座,占43.1%;Ⅲ类水库158座,占33.5%;Ⅳ类水库52座,占11.0%;Ⅴ类水库16座,占3.4%;劣Ⅴ类水库21座,占4.5%。

以上是水利部2011年对我国水资源的评价,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污染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湖泊和水库水资源污染极其严重,同时发达且需水量高的东部地区污染比欠发达的西部的地区水污染严重,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特别是大城市周边的水质不理想,城市供水存在安全隐患。究其原因,在工业上,我国长期以来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废水乱排乱放,而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我国废水处理率一直很低,我国每年约有l/3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江河湖泊等受纳水体[6],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在农业上,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农民一味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其中不少是高毒农药,这些农药在进行虫害防治时,除被生物吸收、挥发分解一部分外,大部分残留在土壤和水分中,然后经农田排水和地表径流排入自然水体,造成地下水污染,使湖泊、池塘、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营养化,施用的氮肥有一半以N2O形式挥发到空气中,造成温室效应,形成“从地下到空中”的立体污染。在政策上,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重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产品产量、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等指标,没有把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纳入经济核算体系。这种只重产出不讲投入的低效发展模式使得水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不断恶化。除此之外,人民的素质也是原因之一,总体上,我国公民环境管理薄弱,环保意识淡薄。居民也常常随意倾倒生活垃圾,致使城市雨水口成为污水的排水承受口,进而成为新的污染源。在缺水、污染严重的同时,普遍存在水资源浪费、3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等不合理的现象。目前,全国农业灌溉年用水量约3800亿m,占全国总用水量近70%。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40、50年代就开始采用节水灌溉,现在,很多国家实现了输水渠道防渗化、管道化,大田喷灌、滴灌化,灌溉科学化、自动化,灌溉水的利用系数达到0.7~0.8,而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3~0.4。其次,工业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 目前我国

3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约80m,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我国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中国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 据统计, 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仅跑、冒、滴、漏损失率为15%~20%。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用水水平,我国的用水效率还很低。

水资源问题将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问题,水资源危机将会给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威胁。中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年内分配集中,北方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水资源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全国范围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21世纪中国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和强有力的措施,必须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工业,提高用水效率,加强水污染防治,大力开发非常规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科学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引入市场机制,改革水价形成机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缓解供需矛盾,促进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维护我国的水资源安全, 以缓解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武文慧.浅析我国水资源现状[J].资源调查与评价,2005,22 [2] 引自中国水资源公报.[3] 孙贵军.我国水资源现状及水土保持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3 [4]201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现状与影响论文 篇5

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提高中医医疗服务水平逐渐成为中医医疗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关键就是达成医疗服务的目标和获得患者满意, 在这一过程中, 患者服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医疗服务的效率和服务水平不仅取决于医生的技术水平,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接受服务的对象——患者的影响。患者是否服从医生的指令和要求, 配合医生完成服务过程, 直接决定了服务的生产和传递能否完成, 服务目标能否实现, 以及服务的生产效率与服务水平。

尽管患者服从是所有医疗服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但其重要性在中医医疗服务中尤为突出, 原因就在于中医医疗服务具有与一般医疗服务不同的特征。首先, 中医治法讲究病证并治, 其中“病”包括了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病规律和转归的整个过程, “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概括 (张喜德, 1999) , 正因为如此, 中医治疗过程一般是较为长期的过程, 例如, 当前方所治之病既对因又对证, 或者患者服前方之后, 虽症状有所变化, 但病因未除, 证候未变时, “守方”就成为患者所必须坚持的。其次, 中医在疾病观上讲究“未病养生”的预防观念, 秉持发掘正气潜能、自稳自组自调节的治疗原则 (张其成, 1999) , 因而, 遵循医生指导调整生活方式是中医服务有效生产与传递的重要方面。再次, 中医讲究法随证变的恒动观, 要求医者临证时要不断把握患者出现的新情况, 新变化, 随时调整治法 (张喜德, 1999) , 因而患者的复诊行为在中医治疗中尤为重要。

2中医医疗服务患者服从的现状与影响因素

本文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门诊部对接受中医医疗服务的患者进行了调研, 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00份。在有效样本中:性别结构为男性患者占46.50%, 女性患者占53.50%;年龄结构为20岁以下患者占11.50%, 21-40岁患者占20.50%, 41-60岁患者占35.00%, 60岁以上患者占33.00%;学历结构为初中及以下学历患者13.50%, 高中学历患者占20.50%, 大学学历患者占49.00%, 硕士及以上学历患者占17.00%;收入结构为平均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占24.50%, 2000-3999元的占37.00%, 4000-5999元的占22.50%, 5000元以上的占16.00%。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中医医疗服务患者服从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如下。

2.1 中医医疗服务患者服从的现状

从整体来看, 在200个有效样本中, “一直服从”的患者占18.5%, “有时服从”的占81.5%, “一直不服从”的为0。可见, 尽管在中医医疗服务中患者几乎不会出现一直不服从的情况, 但服从的程度却不容乐观, 绝大多数患者有时服从, 而一直保持服从患者的仅占很少部分。

对于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患者而言, 服从现状有所不同。

从性别来看:在男性患者中, “一直服从”的占13.98%, “有时服从”的占86.02%, “一直不服从”的为0;在女性患者中, “一直服从”的占22.43%, “有时服从”的占77.57%, “一直不服从”的为0, 如表1所示。这说明, 在中医医疗服务中, 与男性患者相比, 女性患者更倾向于服从, 其原因可能与女性的心理特征有关。

从年龄结构来看:在20岁以下的患者中, “一直服从”的为0, “有时服从”的占100.00%, “一直不服从”的为0;在21-40岁的患者中, “一直服从”的占21.95%, “有时服从”的占78.05%, “一直不服从”的为0;在41-60岁的患者中, “一直服从”的占25.71%, “有时服从”的占74.29%, “一直不服从”的为0;在60岁以上的患者中, “一直服从”的占15.15%, “有时服从”的占84.85%, “一直不服从”的为0, 如表2所示。这说明, 在中医医疗服务中, 中年患者更倾向于服从, 其原因可能与中年患者的心理成熟稳定以及服从支付能力较强有关。

从学历结构来看:在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患者中, “一直服从”的占3.70%, “有时服从”的占96.30%, “一直不服从”的为0;在学历为高中的患者中, “一直服从”的占9.76%, “有时服从”的占90.24%, “一直不服从”的为0;在学历为大学的患者中, “一直服从”的占23.47%, “有时服从”的占76.53%, “一直不服从”的为0;在学历为硕士及以上的患者中, “一直服从”的占26.47%, “有时服从”的占73.53%, “一直不服从”的为0。这说明, 学历越高的患者越倾向于服从, 这可能与高学历人群更具有服从习惯有关。

从收入结构来看:在平均月收入为2000元以下的患者中, “一直服从”的占6.12%, “有时服从”的占93.88%, “一直不服从”的为0;在平均月收入为2000-3999元的患者中, “一直服从”的占9.46%, “有时服从”的占90.54%, “一直不服从”的为0;在平均月收入为4000-5999元的患者中, “一直服从”的占42.22%, “有时服从”的占57.78%, “一直不服从”的为0;在平均月收入为5000元以上的患者中, “一直服从”的占25.00%, “有时服从”的占75.00%, “一直不服从”的为0。这说明, 中高收入人群更倾向于服从, 这可能与中高收入人群服从支付能力较强有关。

2.2 中医医疗服务患者服从的影响因素

根据对患者进行调研的结果, 影响中医医疗服务患者服从的因素主要包括医生因素和患者自身因素两个方面。

如表5所示, 在医生因素中:认为“医生对服从结果的强调”和“医生对不服从结果的强调”会影响服从行为的患者最多, 分别为139人和127人, 说明患者服从的重要动机来源于对服从结果的期望, 希望通过自身的服从行为获得更好的医疗效果, 或由于担心影响疗效而产生服从行为;认为“医生是否专家”会影响服从行为的患者也比较多, 有99人, 调研中很多患者表示会对专家医生产生更多的服从行为, 这说明专家权威会促进服从行为的产生;认为“医生的态度与亲和力”会影响服从行为的患者有78人, 调研中一些患者表示有时会因为医生的态度生硬而终止服从行为, 并重新选择合适的医生。另外, 认为“医生的学历”对服从行为有影响的患者最少, 说明学历并不是医生引导患者服从的重要因素。

如表6所示, 在患者自身因素中:认为“对医生的信任”会影响服从行为的患者最多, 有156人, 说明信任是影响患者服从的最关键因素;认为“对服从的支付能力”会影响服从行为的患者有132人, 由于中医治疗过程较长, 一些患者支付能力有限, 难以承受治疗所需的费用, 因而无法一直保持服从;认为“是否有时间完成服从行为”和“是否有精力完成服从行为”是服从影响因素的患者分别为87人和79人, 这也跟中医治疗过程较长、复诊次数较多的特征有关, 一些患者因此不愿意长期坚持服从。另外, 认为“是否听清医嘱”、“是否听懂医嘱”和“是否知道如何服从”会影响服从行为的患者较少, 分别为17人、23人和13人, 尽管关于患者服从的已有研究中常常提到这三个因素是患者服从的重要因素, 但本次调研结果反映出患者认为这三个要素并不是影响自身服从行为的主要因素, 这可能与本次调研是以神志清楚的患者为调查对象有关。

根据上述调研结果,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患者角度来看, 在医生因素中, 医生对服从与不服从结果的强调、医生是否专家以及医生的态度是影响患者服从最重要的因素;在患者因素中, 对医生的信任、对服从的支付能力以及完成服从的时间和精力是影响患者服从最重要的因素。

3提高中医医疗服务患者服从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3.1医生应注意策略性引导患者服从行为并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

由于对服从结果的期望是患者服从的重要动机来源, 因而为了提高患者服从水平, 医生可以在治疗过程中采用不同方式反复强调服从与不服从带来的结果, 可以为患者举例描述服从带来的种种好处, 诸如更快的痊愈、更少的痛苦、更多的医生建议等等, 并在治疗的不同阶段用患者的亲身经历对之前的描述进行印证, 从而获得更高水平的服从。同时, 医生应注意服务过程中的态度, 提高自身亲和力,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加强信任, 提高患者对医生策略性引导行为的反应水平, 因为当患者对医生充分信任时, 医生所描述的服从或不服从的结果会使患者产生较强的服从动机, 而信任不足时, 同样的描述可能无法引起患者足够的服从动机。

3.2 医生应注意自身专业性的展示

在中医医疗服务中, 患者对专家表现出更多的服从是由于他们认为专家代表着更优的知识和技术能力, 即精通某种特殊问题 (Stewart, 1989) , 有更优的专业性表现。因此, 医生应注意展示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资质, 比如可以将个人履历、各种证书、奖状、奖杯、锦旗等陈列在医疗服务场景中的适当位置, 也可以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适当列举以往的服务经历以及取得的成果, 来提高患者对其专业水平的感知。另外, 医生还应注意自身的着装打扮, 使用规范的专业语言, 遵循一定的专业程序进行服务, 从各个侧面展示自身的专业性, 以提高患者服从的动机水平。

3.3 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患者支付能力

中医医疗服务的特征之一就是治疗过程较长, 尽管单次诊疗费用并不高, 但须长期坚持, 使患者总体治疗成本较高, 同时, 由于近年来中药材价格大幅上涨, 使患者治疗成本进一步提高, 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患者形成了较大的经济压力, 从而无法保证服从行为。因此, 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患者的支付能力是促进患者尤其是低收入患者提高服从水平的重要途径。一是政府应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 更多分担患者的治疗费用;二是医生可以在治疗效果影响不大的情况下根据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适当调整药方, 降低低收入患者的治疗成本;三是应加强对中药材市场的监督管理, 防止中药材价格非理性上升, 防止由于中药材价格因素导致的诊疗成本大幅提高。这些措施将有助于避免由于支付能力导致的不服从行为。

参考文献

[1]张其成.模型与原型:中西医的本质区别——兼论走出中医现代化悖论的怪圈[J].医学与哲学, 1999, (12) .

[2]张喜德.论中医治法的特点[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9, (2) .

现状与影响论文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从北京市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各随机抽取2个区, 每区随机抽取2所高中、2所初中, 共6个区24所学校。每所抽中学校每年级分别调查40名学生, 合计每所学校调查120名, 每区调查480名, 全市共2 880名。采用自填式的问卷调查方式, 于2013年9—10月进行调查。共回收问卷2 688份, 能够准确回忆视屏时间的学生1 126名。其中男生603名, 女生523名; 初一学生304名, 初二学生210名, 初三学生193名; 高一学生174名, 高二学生130名, 高三学生115名。

1. 2方法本研究的视屏时间指调查前1周内平均每天看电视、用计算机、玩游戏、用电子设备进行阅读的时间, 由调查对象进行回忆性填写。将视屏时间大于2 h /d定义为视屏时间过长。通过自制问卷对调查对象年龄、性别、年级以及父母基本职业、教育水平等基本信息, 调查对象和父母、同学之间关系以及自感被认同感等问题进行测量。

1. 3统计学分析采用Epi Data 3. 1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和核对。应用SPSS 16. 0进行统计分析, 对中学生的视屏时间、社会人口学特征、社会支持程度等进行统计描述, 计算均值、百分率, 并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检验水准为α = 0. 05。

2 结果

2. 1视屏时间现状所调查对象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 ( 1. 44±1. 50) h, 最大值为10. 17 h, 最小值为0 h。其中男生平均视屏时间为 ( 1. 60±1. 73) h, 女生为 ( 1.37±1. 23) h ( t = 2. 509 , P < 0. 05) ; 初一学生平均视屏时间为 ( 1. 24±1. 33) h, 初二为 ( 1. 38±1. 45) h, 初三为 ( 1. 53±1. 47) h, 高一为 ( 1. 88±1. 78) h, 高二为 ( 1.48±1. 41 ) h, 高三为 ( 1. 71±1. 77 ) h ( F = 6. 075, P <0. 05) 。视屏时间过长比例为20. 5% , 其中男生为23.2% , 女生为18. 9% ( χ2= 3. 227, P < 0. 05) 。见表1。2. 2视屏时间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以视屏时间 ( > 2 h = 1, ≤2 h = 0) 作为因变量, 以社会人口学特征、和父母的沟通情况、自感支持等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其中自感不被理解、自感孤独等变量程度由低到高分别赋值为1 ~ 5, 结果表明, 性别、年级、家长文化程度和学生视屏时间有相关性 ( P值均 < 0. 05) 。男生视屏时间过长率高于女生, 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子女的视屏时间过长率越低, 高中生视屏时间过长率高于初中生; 和父母多交流、父母关系良好、父母积极的鼓励、父母限制视屏时间、有自控能力是视屏时间的保护因素 ( P值均 < 0. 05) ; 自感孤独、习惯使用网络交流、在网络上有被认同感以及害怕做困难的事情是视屏时间的危险因素 ( P值均 <0. 05) 。见表2。

2. 3视屏时间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以视屏时间作为因变量, 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Backward LR方法, 进入标准0. 05, 排除标准0. 1) 。模型检验中, χ2=98. 982, P < 0. 01。结果显示, 和父母交流少、习惯使用网络交流、在网络上更被认同、习惯上网搜答案是视屏时间的危险因素 ( P值均 < 0. 05) ; 自感被同学理解、父母限制视屏时间为视屏时间的保护因素 ( P值均 < 0. 05) 。见表3。

注: ( ) 内数字为报告率 /% 。

注: 和父母交流程度以经常为对照。

3 讨论

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 中学生平均视屏时间为1. 44 h, 低于罗春燕等[6]研究结果的2. 83 h, 可能是因为本研究采 取了较传 统且国外 研究目前 应用较多[11,12,13]的视屏时间定义, 将看电视、用计算机、玩游戏、用电子设备进行阅读的时间作为视屏时间, 而没有将手机使用也纳入了视屏时间中。现在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 对计算机、电视等其他屏幕设备的使用都有一定的替代作用, 在今后视屏时间的计算上可能需要考虑加上手机使用相关行为。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中学生每天视屏时间过长的比例为20. 5% , 与罗春燕等[6]的研究结果类似, 比美国[4]、加拿大[5]等发达国家的学生视屏时间超标率低, 可能与中国学生课业压力重、家长限制严格、网络普及率相对低等因素有关。

本研究需要调查对象回顾之前1周的屏幕使用情况, 随着年级的升高, 课业压力加重, 调查对象应答率下降, 致使各年级学生样本量出现差异。但在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时年级因素被排除, 说明本次样本的年级分布并未影响到研究的结果, 提示在今后对中学生群体进行研究时要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应答率的问题, 对高年级样本量进行适当扩大。

相关研究表明, 社会支持在青少年身心发育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4], 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发生和缺少社会支持有关联[15]。一般认为, 社会支持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客观支持包括和家人、朋友等的关系; 主观支持主要体现为个人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同等[16]。本研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控制了性别、年级、父母文化程度等社会人口学因素后发现学生从家长处得到的支持越多, 视屏时间越短; 自感被同学理解为视屏时间过长的保护因素, 在网络上更被认同为视屏时间过长的危险因素, 学生从现实中获得的认同感少就会转向网络等其他渠道寻找认同感从而增加视屏时间, 反之如果学生在现实中可以找到认同感会减少视屏时间; 父母对子女视屏时间的限制是视屏时间过长的保护因素, 说明家长在控制学生的视屏时间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同时, 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也会对视屏时间有影响。

现状与影响论文 篇7

一、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含义

关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首先要明白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含义。媒介素养一般是指人们使用和解构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这一概念最初由英国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 旨在倡导社会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提高媒介信息辨别和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传统素养仅限于一般的听说读写等能力, 而媒介素养还包括人们对媒介信息的理解和辨析, 有利于提高大众对传媒的认识, 从而有选择性地去观看、收听各种媒介所传输的信息。

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目的, 是指导大众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 普及媒介的基本知识, 培养民众的批判和监督意识, 能够理性、客观地认识媒介信息, 让民众不仅能够从网络、广播等媒介传播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还能够借助媒介来指导生活, 监督媒介, 发展自我, 为社会发展营造一个积极的媒介环境。

二、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的教育体系。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讲, 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 帮助他们有效地理解、辨别网络信息, 构建自主意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能够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正确使用媒体, 使其可以有效地利用媒介信息去接触并了解社会。

三、当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媒介素养教育仅限于理论研究和介绍。大学生对传媒的认识和运用能力普遍较低,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大学生对媒介的传播内容缺乏辨别能力

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 社会实践不够, 对事物的认知主要是靠学习、阅读、浏览网页等方式获取的, 通过学习、浏览的途径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作为学生, 做到这样已经算是比较优秀的了, 但这种认知方式有一个弊端, 就是缺乏亲身体验的感性认知, 仅仅是停留在理论上的。理论的获取一般都是通过非亲身经历获取的, 如果要保证大学生最终形成的价值观是健康积极向上的, 那么势必要求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是正确且客观的。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互联网信息泛滥, 鱼龙混杂。很多大学生阅历不够, 缺乏实践, 对这些信息根本没有判断能力, 是非对错全盘接受, 全部当成真理接受, 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2. 大学生的媒介道德意识有待提高

媒介道德意识有待提高, 探讨的对象是使用媒介的传播者, 而非媒介本身。作为一个媒介的传播者, 必须具备这样一些品格:诚实、正直、有正义感、能够传播正能量。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这个媒介发出的声音是客观且积极向上的, 为社会秩序的发展起到正向的引导和借鉴作用。媒介的力量是强大的, 因为它所影响到的范围极广。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用得好, 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大帮助;如果用得不好, 将为我们生活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目前, 大学生根本没有这种责任感, 他们对于自己所传播的信息, 没有甄别和严格的筛选, 无论是非对错, 想当然地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互联网渠道发布出去。他们没有严格地按照真实客观的要求来发布信息, 也没有去认真考虑这样做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在发布信息时, 如果是不假思索地转发或评论, 其实是不负责任的, 更无媒介素养可言。这种状况, 影响极其恶劣, 势必会给他们的发展带来阻碍, 甚至对整个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 大学教育中大学生媒介道德意识迫切需要提高并强化。

3. 大学生对媒介知识运用能力不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全面均衡地对所学有一个客观的认知, 这样也就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课本上的理论媒介知识, 为自身的成长及社会的发展作贡献。大学是一个学习的地方, 由于大学的这种属性, 很多大学生学习的知识主要还是停留在理论上, 缺乏实践。尽管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也鼓励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但这种实践毕竟只是体验性的。与此同时, 在实践时间上, 对大学生来说也是短暂的, 因为目前的大学体制, 学生还主要是在校园听课阅读学习。由于实践经验少, 欠缺对大学生媒介素质培养的指导, 大学生对媒介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普遍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四、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是未来各种媒介的掌控者和操作者, 当然对于信息发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面提到, 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信息环境, 主要在于提高信息传播者的素养, 所以, 现在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需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首先, 普及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基础课程。让大学生对与媒介相关的基本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对媒介的作用、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大学生对于媒介相关的基本理论, 如“大众传播学”“新闻理论”“广告学”等基础课程, 要进行深入了解。

其次, 深入社会, 结合社会实际, 培养大学生媒介实践能力。将社会中新发生的有关媒介案例整理出来, 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互动,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 学校可以整合社会上与媒介相关的工作, 作为大学生的大学实践课程, 要求大学生亲身实践接触,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全方位地学习使用媒介知识。

再次,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大学生的生活, 主要是在学校这一狭窄的区域。而同一个大学同一个专业相同的教师教育出来的大学生, 最后踏入社会之后, 成就依然千差万别。这足以说明, 学生的学习, 除学校教育之外, 还有其他诸多影响因素。其中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对这种差异就起到了重要影响作用。所以, 对于学生教育而言, 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三者孤立开来, 这种做法是片面的。三种教育必须相结合, 只有这样, 才能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良好的帮助。大学生教育如此, 媒介素养的教育, 也是这样, 需要三者结合, 共同教育,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力, 培养出优秀的媒体人。

最后, 要努力营造良好校园媒介氛围。教育方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对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很重要, 与此同时, 良好的校园媒介氛围也同样很重要。俗话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其本质上说的就是氛围。大学校园的良好媒介氛围营造起来了, 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正向积极的媒介文化, 而文化可以深入影响人的意识,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意识形成了, 那么让他们学习和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媒介观也就变得容易了。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事关学生的健康发展, 甚至影响到未来社会的整个媒介环境, 意义重大。大学生目前媒介素养教育相对滞后, 跟不上媒介的发展速度, 所以, 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迫在眉睫, 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闫晋瑛.青年群体新媒体素养提升:学会批判性信息识读[J].传播与版权, 2014, (4) .

[2]顾斌.媒介素养教育的多维视野[J].传媒教育, 2006, (3) .

[3]袁宏刚.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 (1) .

[4]赵广香, 郭广春.近年来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综述[J].池州学院学报, 2009, (4) .

[5]任志明, 王文昇.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与方式探究[J].当代传播, 2009, (4) .

现状与影响论文 篇8

关键词: 小学生 课外辅导 现状 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人们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为了使孩子的成绩更进一步提升,统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家长们的需求,纷纷将孩子送往课外辅导班进行额外学习。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基础教育问题上一直倡导素质教育,减轻小学生负担,禁止有偿服务类型培训班。但是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依然存在,而且愈演愈烈,我国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人数越来越多,课外补习现象不断升温,甚至成为很多家长和学生竞相追逐的对象。现在课外辅导逐渐成为家长们教育投资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一领域。

一、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现状

1.课外辅导班越来越多,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规模宏大。

经调查发现,现如今几乎所有小学生都参加过不同种类的课外辅导班。一直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面对补习热的状况,“减负”教育举步维艰。大部分小学生周一到周五都奔波在学校和课外补习两个课堂上,即使本应该休息的周末,也被家长安排的各种辅导班排得满满的,令孩子们不堪重负,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其实我对这种现象深有体会,我所在城市各种课外辅导班遍地都是,大大小小,类型众多。曾经在一个辅导班兼职当过老师,辅导班的孩子从二年级到六年级都有,每学期都会有新学生加入,辅导班就在一个小学附近,周围开设了很多不同类型大大小小的辅导班。参加辅导机构是小学生接受课外辅导最普遍的形式,学生参加校外辅导的类型,以学科知识辅导和补习为主,且人数远多于兴趣爱好和才艺培养的人数。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家庭可能更重视兴趣爱好与才艺培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2.学生参与课外辅导的强度大、时间长。

大部分家长让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的目的都是“提高孩子的薄弱项目”和“巩固孩子的优势学科”,因此,孩子接受的课外辅导以“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学科为主。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很多孩子参加的课外辅导班不止一个,一般在2~3个。就拿我以前所在的辅导班学生来说,有些孩子除了每天在辅导班接受“语数外”作业辅导,还要参加专门的“作文”辅导班、“钢琴班”、“书法班”等。有一次一个学生和我说,他好想把作业快点做完然后回家,我就问他回家是不是有什么事,他告诉我他回家后还要练琴,我当时就很吃惊,因为他们每天在辅导班把作业做完回家已经九、十点了,回家还要练琴,那什么时候才能休息?他告诉我他每天早的话十二点多睡觉,晚的话一、两点也很正常,早上六、七点起床上学。我当时真的吓着了,天哪,这比高三学生过的日子还苦,孩子还这么小,就承受着这么大的学习强度。“减负”似乎只是空口号,孩子的学习压力和学习时间有增无减,实在为现在小孩子的健康担忧。

3.参加课外辅导的支出过高,给部分家庭带来负担。

经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可观,但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本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硬是克服经济困难,把孩子送进课外辅导班。殊不知,这样不仅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影响家庭生活,还会给孩子造成精神和学习压力。

4.有些家长选择课外辅导班存在盲从心理,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意愿和兴趣,因此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的效果不理想。

很多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班根本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都是受父母所迫没有办法,家长给孩子选择课外辅导班的时候不考虑孩子的想法,自认为有前途的、有发展的就让孩子去学,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有些家长则根据自己孩子的薄弱学科让孩子接受相应的课外辅导,不问孩子喜不喜欢。有些甚至照搬别的家长的做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这样不可能从根本上帮助自己的孩子得到提高,反而可能给孩子带来压力和逆反心理。以我所在辅导班为例,有一次,我问坐在我旁边的同学,是不是每天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很多,所以他们每天才在辅导班那么晚回家,他说其实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多,很快就可以做完了,相反,辅导班这边的作业很多,每天六七点就可以把学校作业写完了,但是要把辅导班布置的作业写完才能回家,所以一直到很晚。他告诉我都是他爸妈强迫他参加课外辅导班的,他自己一点儿都不想来。

二、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的影响

1.有利影响。

首先,小学是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关键期,是很重要的。因为随着年纪增长,所学的东西越来越多,时间也会越来越紧张,所以小学阶段最适合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小学阶段,让小孩子参加某些兴趣辅导班,可以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把它们培养成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业余生活。根据小孩子的兴趣参加课外辅导班,还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孩子的智力,树立他们的信心,对其他方面学习有所帮助。

课外补习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有效帮助学生学到课堂之外的知识,有利于正规学校教育的顺利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经过调查,大部分课外辅导班本着认真负责、切实提高孩子成绩和能力的理念教育孩子,许多学生经过课外辅导后,一方面巩固了自己学过的旧知识,使这些知识得到了更好的理解和吸收,另一方面通过在辅导班提前学习新知识,为以后在学校中正式学习这些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这个角度看,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是有利于他们学习成绩和能力提高的,而且可以减轻正规教育中教师的教学负担。

2.不利影响。

首先,加重学生的负担,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小学生本来在学校经过了一天的长时间学习后,身心已经疲惫,需要在放学之后得到休息,可是因为各种课外辅导班,马上投入到新一轮学习当中,不仅失去了玩耍时间,而且承受着沉重的学习压力,不少学生觉得作业太多,每天要做到很晚才能休息。绝大部分孩子都戴上了眼镜,而且睡眠严重不足,在辅导班做作业的时候经常一副很疲惫、无精打采的样子。这种高强度学习已经超过了他们身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种摧残。

其次,影响正常学校教学。有些小学生因为参加了课外辅导,提前学习了新知识,所以在学校课堂上就会很容易不认真听讲,影响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和上课秩序。而且辅导班老师的讲课方法可能与学校老师的讲课方法不一样,这也会影响教学及学习。另外,当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进度不一致时,知识水平和基础就存在差异,从而让老师不好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重难点,给正常课堂教学造成困扰。

参加课外辅导班费用过高,给家长造成经济负担。义务教育阶段,虽然国家正规的学校已经免除学杂费,但各类课外学习的支出在教育支出乃至家庭消费支出中占据重要位置。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学习资料等的花销远远超过了小学生接受正常教育所需的费用,加重了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很多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的发展不管费用高低和家庭经济状况都把孩子送去学习,从而带来一系列弊端。

最后,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可能会进一步导致学生之间出现两极分化。经调查发现,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成绩优异或者中上游的,希望通过课外辅导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成绩。而成绩中下游的学生则不太愿意参加课外辅导,认为自己的基础太差了,即使参加课外辅导也起不了多大作用,所以选择放弃。长久下去的结果就是学生之间出现两极分化,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显然不利于学生个人发展,同时不利于整个学校教育发展。

总的来说,课外辅导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其利弊。家长在给孩子选择课外辅导的时候,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意愿,正确选择和学习才能使课外辅导达到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光琴,陈世荣.浅谈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的现状及对策[J].文山学院学报,2016(02).

[2]陈传锋,陈怡.中小学生课外学习的应试性特点与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05).

[3]沈磊.浅析我国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的现状及其利弊[J].中国校外研究,2014(02).

现状与影响论文 篇9

一、前言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二、课题的研究

1.概念定义:

2.研究状况

3.理论依据

4.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

三、传统信仰分析

四、圣经文化影响下的宗教信仰特点(本部分可以网上查找有关河南具体某一个地方的特点)

1.人员结构:信教人员(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身份、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等)

教职人员

2.传播途径

3.教义(接受的圣经教义)

4.消极作用

5.积极作用

6.原因分析

7.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8.教众的信仰认识分析(对传统的认识、对圣经宗教文化的认识的对比)

9.发展趋势

五、措施与建议

六、研究的不足

(主要从宗教信仰与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河南汉民信仰现状及其影响,从而提出有利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对策。)圣经文化影响下的河南农村汉民宗教信仰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前言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二、课题的研究

1.概念定义:

2.研究状况

3.理论依据

4.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

三、传统信仰分析

四、圣经文化影响下的宗教信仰特点(本部分可以网上查找有关河南具体某一个地方的特点)

1.人员结构:信教人员(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身份、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等)

教职人员

2.传播途径

3.教义(接受的圣经教义)

4.消极作用

5.积极作用

6.原因分析

7.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8.教众的信仰认识分析(对传统的认识、对圣经宗教文化的认识的对比)

9.发展趋势

五、措施与建议

六、研究的不足

现状与影响论文 篇10

为了改善广大中 学生的体 质健康状 况 , 中共中央 国务院于2007年发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但实际开展情况并不理想,大部分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仅通过学校的体育课和大课间, 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非常少。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开展中学生体育锻炼活动,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鞍山市6城区11所初中的学生。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

3、结 果与分析

3.1、鞍山市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

(1)初中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

调查表明:有89.0%的男生和63.3%的女生选择了喜欢或非常喜欢,说明了,初中生从他们主观意识还是愿意进行体育锻炼。相对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 这与其男女生性格特点和生理特点有定的关系初中生对体育锻炼必要性选择参加体育锻炼重要和非常重要所占比重最大(如表1)。从表2中看到,大部分学生赞成或者比较赞成初中生应该具备和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知识和技能。调查表明:大部分初中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是积极地,愿意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2)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时间。

男、女生每周锻炼在3次或以上仅有15.6%和11.3%。男生中有20.2%每次锻炼不到30分钟,而女生这个比值要多出近男生一倍,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次数与相关要求相差甚远,而男生的体育锻炼情况也不是很乐观。(如表3、表4)

(3)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项目。

调查显示:篮球、足球、羽毛球是男生选择前三位的项目,女生前三位是健美操、散步和跳绳。由此可见,男女生在喜爱运动项目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男生更喜欢有一定竞技对抗类的项目,女生则更倾向于一些委婉、无对抗类的项目。

(4)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场所。

调查表明, 学校体育场馆仍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运动场所。因此,应对学校的体育运动场馆和器材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以保证初中生体育锻炼的需求。

3.2、鞍山市初中开展体育活动的情况

调查了解:现阶段初中体育课每周安排2学时,其中有一定比例的理论课;遇到天气等特殊原因,不能正常进行体育锻炼。由于场地、器材等因素,一些教学内容和活动不能正常实施。总之,体育课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 锻炼身体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各学校每天上午安排一次“大课间”活动,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但个别学生因为种种原因,不参加活动。“大课间”由于全校学生都参与,造成场地、器材短缺,学生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体育锻炼。

3.3、鞍山市组织 、提供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活动和场所情

(1)组织初中学生体育锻炼活动。

除了学校自身组织的一些体育活动, 鞍山市教育局和体育局每年还会组织“冬季三项”比赛、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元旦长跑比赛、乒乓球、篮球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的丰富了初中生体育锻炼的内容,激发了他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些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局限性, 紧有一小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进来,全员参与的能力不够。

(2)提供初中生体育锻炼活动的场所。

学校操场都对外免费开放, 公园和社区也安装了一定数量的体育锻炼器材,免费为大家使用,还有收费健身俱乐部。这些都为初中生体育锻炼提供了一定场地器材。但对于一些免费开放的场馆,由于客流量大、使用频率高,造成一些设备和器材的损坏,加之没有及时的修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锻炼器材的短缺。

3.4、阻碍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

(1) 学生自身对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意识不够。很多学生认为,参与体育锻炼,就是让自己尽情的放松,尽情的玩,而缺乏对体育锻炼持之以恒的态度,没有足够的意识,身心健康是体育锻炼持之以恒的结果。

(2) 对电子娱乐产品的兴趣胜于体育锻炼的兴趣。95%以上的初中生,课余休息时间都进行电子娱乐,更有25%的学生全部课余休息时间都放在了电子娱乐上。也是现今初中生身体素质不佳,近视率增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3) 大量的文化课学习时间 , 占据了体育锻炼时间。调查中了解:大部分学生每天完成学习后,睡觉的时间在10点后,而第二天早7点左右就要到学校上自习课, 初三的学生学习的时间会更加延长,周末还有至少半天的文化课补课时间,真正留给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还有多少。

(4)缺少可参与体育锻炼的场所。除了学校作为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外,他们也课余到社区和健身俱乐部参与体育锻炼。但是,社区的健身器材面向广大市民开放,有限的健身器材,广大健身人群,对于初中生来说,没有时间等到自己锻炼的那一时刻。而去价格不菲的健身俱乐部锻炼,对于没有经济来源不太现实。

(5)缺乏体育专业人士的专业指导。很多初中生渴望在他们喜爱运动项目上的得到专业的指导,教授他们如何欣赏运动项目,如何获得该项目的运动技能,如何提高他们的运动水品。很多初中生最初凭借对项目的喜爱参与其中,但当遇到困难或问题的时候,没有得到专业的指导而让其了最初的喜爱项目。

4、结 论与建议

4.1、结 论

(1) 大部分初中生本质上喜爱体育锻炼 , 也渴望参与体育锻炼;

(2) 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不够理想 , 女生情况更不乐观 ,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仍占一定比列;

(3)学校和社会虽开展一些初中生体育锻炼活动 ,但活动有一定的局限性;

(4)阻碍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因素。

4.2、建议

(1) 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 , 加大体育课教学辅导的功能 , 丰富课余体育活动内容,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

(2)公益锻炼的场所提供专供初中生锻炼的场地区域或时间区域,以保证初中生不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等场地等器材上;

(3) 面向广大初中生开展体育锻炼活动 , 增强活动的全民性 ,淡化活动的竞技性;

(4) 社会、学校要进一步重视初中生体育锻炼的开展 , 注重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

(5)面向初中生 ,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体育锻炼交流会或讲座 ;

上一篇:土地修复论文下一篇:地域性品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