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创业课十篇

2024-09-13

如何上好创业课 篇1

随着创业成为越来越多在校大学生的选择, 开展创业方面的指导和服务变得愈发急迫, 尤其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后, 创业教育更是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创业教育并不是新生事物, 很多高校设立的创业工作室、训练营、孵化器都属于创业教育, 但明确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还是首次。创业课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将更具系统性, 涉及师资力量、课程体系、效果评估、学分设定等多个方面, 比作为一个项目、活动要复杂的多, 对现行的培养计划、教育资源都将产生新的要求。创业课谁来上、怎么上、怎么考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研究探讨, 但不影响它迅速成为近期学校师生和社会层面热议的话题。

自己没有创业经验怎么教别人在实际工作中, 很多就业指导课老师都觉得就业指导课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创业知识越来越多的需求, 也难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创业指导, 如果能有专门的课程来指导学生创业那就太好了, 但现在创业课真的要开起来了, 让老师们是既有欣喜又倍感压力。“自己没有创业经验怎么教别人”, 这是老师们压力或不自信的主要来源, 也是社会舆论的疑虑所在。

高校开设的大部分课程一般都没有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有相关经历, 只要能将理论知识讲明白就能上好课, 但人们更希望创业课的教师有创业经验, 或者最好是创业成功者。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与创业突出的实践特点是分不开的。创业不是求解公式, 也不是理论分析, 创业的体验感更强, 经历过和没经历过的人往往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和体会, 如果只是照本宣科, 创业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以及最终的效果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要求从业教师全部都有创业经历确实有难度。

针对校内教师在经历和经验方面的欠缺, 创业教育起步较早的国家多采取校内教师和业界导师相结合的方式来构建师资队伍, 我国部分已经开设创业课的高校也多采取这种模式。校内教师善于理论研究和课程讲授, 时间也相对固定, 便于日常排课, 但对创业缺少亲身体会, 而业界导师在创业经历和实践经验方面有优势, 但基本属于个案经验, 不能代表全部, 将两者取长补短相互配合, 既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理论支撑, 又有鲜活的实践案例, 那么, 创业课的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

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

教师有压力, 社会有怀疑, 学生有期许,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好创业课, 首先要解决师资队伍问题, 但打造一支胜任创业课的教师队伍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并不简单, 想要做好更难。如果以现有的就业指导课教师为基础组建创业课教师队伍, 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角色的平顺转换, 可以业务培训, 也可以集中备课, 还可以到有经验的院校交流, 总之, 就是要尽快实现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同时, 还应将专业课教师纳入到视野中来, 创业所需的管理知识、财务知识等专业方面的知识都可以借助专业课教师的力量来培养。

除此之外, 还需要根据业界导师的特点, 探索新的课程模式。因为创业和管理都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 愿意到高校参加教学活动的创业者可能不会太多, 这就限制了业界导师的筛选范围, 再加上他们的授课时间难以固定, 有可能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 难以满足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的要求。目前已经开设创业课的学校在选配业界导师过程中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比如加强与创业校友的联系, 从中聘任业界导师;以不定期讲座的形式来安排业界导师授课;以座谈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 或者组织学生到创业现场走访参观, 让学生亲身感受创业的环境和氛围。

不同的教师讲授不同的内容, 这也许是创业课与一般课程的又一个明显不同, 一般课程可能一个学期只有一位教师, 但创业课将会是不同方面的教师交替授课。虽然是不同的人来讲, 但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 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在课程的什么阶段讲什么内容, 让理论和实践相互配合, 让讲的内容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类似公共课, 但更需要针对性

创业课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 让没有创业打算的同学觉得可能要增加学习的负担。有同学说, 自己不太适合创业, 想在毕业以后继续读研, 如果不能读研也想直接工作, 不想在创业课投入太多的精力。有这种想法的同学可能不少, 表面上看是开设创业课必要与否的问题, 实际上是对创业课个性化有更高要求的问题。

创业课尽管不是某个专业的专业课或基础课, 但仍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 类似大学的公共课。如果认为创业课只能提升创业的成功率, 肯定是不全面的, 提升创业成功率是创业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但不是创业课的全部。创业课还有创业精神培养和职场能力锻炼的功能, 对促进就业也很有帮助, 据调查数据显示, 参加过创业相关课程或项目的学生在领导力、执行力, 以及语言表达方面都有显著提升, 即使没创业, 也更容易就业。这不难理解, 创业所需的素质并不全是创业所独有的, 很多都与就业是相通的, 创业课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更贴近实际的锻炼环境。

创业课对学生的创业和就业都有帮助, 但只有具备更高的针对性和个性化才能发挥作用, 对需要的同学讲的再多都不多, 对没有创业规划的同学就要讲究适度。创业课应该和已有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有区分的组织创业课教学内容, 对于已经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并有创业意愿的同学可以提供全面的、高阶的创业课, 对于没有创业意愿和规划的同学可以提供普及类的课程。

提升针对性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 提炼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课程内容, 弄清楚什么应该放入创业课, 创业课里的什么内容针对什么类型的学生。创业课虽然已在部分高校开展, 但对绝大部分高校来说还是零基础起步, 需要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学生的特点、专业的特点进行课程安排, 有很长的路要走, 更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创业课的考试不简单

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 尤其是作为必修课, 考试是必不可少的, 但创业课的考试怎么考, 学生的成绩怎么给, 教学的效果如何评价, 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 既然是必修课, 就像其他课程那样试卷考试就可以了, 也有人说, 既然是创业课, 那就应该用创业的形式来考试, 也许, 考试的问题不能这么简单的认识。

创业课有知识传授, 但类似专业课的考试又不能有效匹配创业本身的特点, 因为创业还有很强的实践特点, 但创业的实践又不同于一般的科学实验, 用实验课的方式也不能有效考核。创业本身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各种因素综合作用, 失败的概率很高, 上了创业课不一定就能全部创业成功, 创业不成功就是考试不合格, 肯定不能这样认为。

创业课的考试评价体系应该作为一个课题深入研究, 总结其内在规律, 对其中知识的部分可以采取类似文化课考试的方式, 对于其中实操的部分可以采取实际动手的方式来考核, 比如做一份创业计划, 或者做一次投资介绍演讲, 总之, 就是要贴近创业的实际来评价, 让学生能够真正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欠缺的方面, 更好的学习提高, 也让教师能够了解学生需要加强的方面, 指导今后的教学, 让创业课进入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

如何上好创业课 篇2

1. 深钻教材, 吃透课标, 明确教学目标, 因材施教。

在吃透课标精神、深钻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教案内容包括确定教学目标, 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 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 分析评价其结果的过程等。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 先要确定好教学目标, 然后再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结构, 选择教学方法和采取教学手段, 从而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备课的过程中还应设计好采取怎样的措施手段和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并对各种可能性做出充分的估计, 思考各种情况出现后采取的应对措施。只有精心的设计才能够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 教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2. 研究学生, 了解学情, 做到因人而教。

只有对学生有了准确的把握才可能找到适用于他们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前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 现有的认知能力, 身心发展及其特点, 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等来设计出富有情趣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 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上完课后都感觉有所收获, 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学习才会有更大的动力。

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精彩的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导入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的基础。良好的导入可以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 也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导入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现象导入新课, 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使用故事导入新课, 利用诗句导入新课等等。例如:讲基因重组的时候我们可以讲一个故事导入:美国著名的作家肖伯纳年轻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名漂亮但头脑简单的舞蹈演员给他写了一封信, 说道:“我希望与你结成美满的夫妻, 将来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像我的脸蛋那么漂亮, 像您的头脑那么聪明……”萧伯纳的回信十分风趣, 他在信中写道:“万一将来我们的孩子像我的脸, 像您的脑子, 那该怎么办呢?”学生在笑声中引发了对基因重组知识的探究。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 图文声像并举, 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还可以增大信息量, 有效扩展课时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 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表现出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 高中生物课上要讲解很多的生理过程:光合作用、DNA复制、基因表达等, 如果仅从理论上讲解是非常费劲枯燥和难以理解的, 此时就可以借助Flash动画化静为动, 化抽象的想象为具体的图像, 让学生真切的看到生理过程的进行, 用了最少的时间, 轻而易举地达到了突破难点, 方便记忆的目的。多媒体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享受知识的乐趣。但是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也要注意把握好应用的尺度, 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手段。而且课件不能做的太花哨, 喧宾夺主,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堂好课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或者讲的有多好, 而是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我校采用“四步十六字”课堂教学模式, 即目标展示、自主合作、探究解疑、反思提高。上课时学生先依照老师提供的目标导学进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 或阅读, 或思考, 或记忆或讨论。小组讨论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由全班讨论解决。如果学生仍有质疑再转入老师的“探究解疑”。

三、教师要用积极情感促进教学

我国古语中有“亲其师, 信其道”之说, 学生只有在情感上去接纳教师, 才能听从他的教诲, 模仿他的言行。学生喜欢既是师长又是朋友型的教师。当一个教师满怀自信、面带笑容走进教室, 他的力量是无限的, 也因此, 他在教学方面的一切优势得以发挥, 他的课才有可能成为一节好课, 反之, “好”字也就无从谈起!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可以使学生胆子更大, 信心更足, 脑子更灵活。这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基础。

1. 调整情绪, 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地踏上讲台。

“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尊重”、“多一点赞美”, 教师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能感染学生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 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不良情绪则会诱发学生紧张、焦虑的心理, 使课堂气氛压抑、沉闷。

2. 恰当地运用教师的语言, 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充满情感、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能创造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思维活跃的气氛。

3. 及时恰当地鼓励学生的进步, 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真诚和恰如其分的褒奖, 能让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因此, 老师要不吝表扬和鼓励, 尤其对于一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 要多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 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增强他们的信心。学生只要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 便会激起进一步求知的意念和力量。即使是一点一滴的进步, 也使学生感到愉快, 并成为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

如何上好一门课 篇3

如何上好这门课?笔者认为,应多方面着手、全方位努力、全身心投入。首先,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熟悉课程教学大纲和导游专业的教学计划,了解所上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课程的重点、难点所在,以便高屋建瓴,从一开始就能站在较高的层次上,从全局理解、把握好这门课的全部教学内容和所有教学环节。二是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基本信息和该课程开课前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风貌等,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这样才能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自觉性和针对性。

一、搞好导游教学的组织设计工作

众所周知,最基本的教学过程是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总结,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如何上好《导游实务》这门课,笔者在这里想重点说一说教学的组织设计。在进行教学组织设计时,笔者注意了以下五方面的问题:

第一,采取校企联合团队教学,统一理论和实训教学大纲,进行一体化教学,自编试题库和案例库,构建能力为本位的开放的、全程化的考试系统。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二,联系我国旅行社企业对导游人才的需求实际,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案例教学、课堂及小组讨论的研讨式教学、校内和校外情景模拟教学等,并开展经常性的教学研讨,同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三,以主讲教师讲授为辅,教师指导学生训练和自主学习为主,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训相结合,建立实训为主的课程教学体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知识的吸引力,也增加教学的灵活性。

第五,专门成立学生导游管理委员会,指导学生利用双休日、假期、黄金周等课余时间参加一线的实习锻炼,以达到把课堂知识应用于工作实际的目的,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实践教学上,通过校内、校外两个环节并举,在校内拥有模拟导游实验室,在校外建立一批稳固的实习基地。

二、进行模拟导游训练

上好《导游实务》课,除进行有效的教学组织设计外,组织进行“模拟导游”活动,也十分关键。《导游实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论结合实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行模拟导游训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训练:

1.语言交际技能训练

这一项内容主要包括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和导游词讲解能力。大多数情况下,导游员提供导游服务要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实现,因而普通话口语表达技能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很难把课堂当中所学的知识与导游词巧妙结合起来。他们讲解空洞乏味,自己不知所云,游客也没有兴趣听。其实这倒不是他们不愿意说,而是缺乏现场训练。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现场导游”的模拟训练,创造出一种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导游讲解能力的目的。其中,具体包括普通话口语表达训练、普通话与口语表达技能结合训练、外语口语表达训练、导游词编写与讲解训练。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写导游词,经过反复修改,最终确定好自己的导游词。在课堂上,笔者通常会让学生分组对每一个标准化的模拟导游进行比较和点评。针对讲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或通过启发进行诱导。经过反复训练,学生们克服了课下倒背如流、现场磕磕巴巴、千篇一律的讲解弊端,逐步做到了讲解的口语化和艺术美感。

2.综合文化素质训练

这一项内容主要包括导游人员所必需的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地理、建筑、宗教、艺术和民俗等方面知识的综合,旨在为学生出色地完成讲解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就要求专业老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富有知识,是从事导游工作的起码条件。导游业务知识是导游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导游员应非常熟悉旅游路线、交通、餐馆及宾馆、旅游商店、停车场甚至厕所的方向位置,才更有利于做好导游工作。为此,笔者常组织学生对秦皇岛的旅游资源和著名景点进行考察,使他们熟悉、掌握各景点的间隔距离、门票、参观所需时间以及其它规定情况。另外,秦皇岛的市内各大娱乐项目、价位、特点,以及各大饭店的价格、接待量、设施条件、服务水平、位置、级别等,都是考察的具体项目。通过这样的活动安排,使学生在亲身的考察与比较中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学条件。

成功的导游讲解必须以渊博的知识做后盾。笔者认为,应把旅游文化与人文知识相结合作为讲解训练的重点。例如,在进行“靖江王陵”导游讲解时,要求学生既要纵向讲解靖江王陵的历史特点及游览价值,又要横向与我国陵墓建筑相联系,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和不同。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丰富了学生有关历史、地理、建筑、宗教等方面的知识,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3.导游服务技能实训

这一项内容主要包括對学生进行导游服务程序与规范、人际交往和与人合作规范、个性化服务规范、特殊问题(事故)处理规范等方面的实际训练。实习、实训是中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实际的主要机会。为此,应加强实践性教学设施建设,建立并健全模拟企业服务流程的实习中心,为学生强化技能训练提供必要的条件。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全方位的结合,笔者将主要做法总结为以下三点:

(1)案例教学。在完成常规教学内容教授的同时,每个专题都应穿插案例教学的内容。笔者将自己在专业报刊、互联网以及自身的实践中收集到的真实案例搬上课堂,与学生共同分析,以增强学生对导游工作的感性认识。

(2)校外实训。在一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选择秦皇岛当地有代表性的景点,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观摩和讲解,进行导游服务全过程的规范训练。例如,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天下第一关、老龙头等旅游景点做实践导游,让学生模拟导游服务程序中的各个环节。这样的教学方法能给学生一种真实感,为学生提供许多重复的机会和随时进行评价的可能性。为保证实训效果,笔者一般都提前一个月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例如,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景点导游词,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讲解,过关的同学才能参加校外实训。

(3)校企结合。仅仅通过学校的多媒体实验室和语音实验室来强化学生服务技能,是不够的。它限制了学生与社会的接触、交往。因此,与各酒店、旅行社、景区、铁路机场等旅游企业部门携手,开辟实训基地,既可以解决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能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接受学校教师的言传身教外,还有机会接受旅行社经理及一线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指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以上的课程安排,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并领会旅游服务行业的精髓,熟悉导游工作程序,并掌握旅游景点的导游内容和方法。这样,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到导游之间的过渡期,从而受到各旅游企业的欢迎。

如何上好识字课上好识字课 篇4

上好识字课,不仅要拥有一套好教材,而且要掌握好灵活运用教材的方法,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达成目标。

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便是系统、全面的了解教材的结构特点及内容特点(参见《教师指导用书》第6页)。

从结构上看,《识字儿歌三百首》每首儿歌包含四个部分:标题、儿歌正文、插图、“请你认”。

从内容上看,这四个部分又分别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来说说标题。

《识字儿歌三百首》总共收录了328首儿歌,每首儿歌以一个重点字作为标题。作为标题的300多个汉字都是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汉字。这些汉字又按类别进行划分,具体包括数字、身体器官、方位、颜色、自然天象、学习生活、植物、动物、家庭人物等16个主题,如此划分便于孩子集中了解某一类的事物,也便于幼儿园及学校开展主题教学。这些汉字作为标题,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儿歌当中出现的、要掌握的生字与其有字形、字音、字义上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标题就是母亲,诸多生字就是她的孩子。

其次来看看儿歌正文。

教材收录的300多首儿歌都具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即将一组汉字按造字规律编成一首儿歌、将近2000个必备常用字按主题汇集成300多收儿歌,这些儿歌包含了儿童必备的多元文化知识。例如,“贝”和“见”这两个字在字形上有相似和不同之处,“见(见)”其本义与眼睛(目)相关,“观、现、视、觉”这一组含有“见”字的字其意义也与眼睛相关。我们来看看《识字儿歌三百首》上册第29页的儿歌《见》。

贝和见,差一点,仔细观察能发现。

看电视,不睡觉,容易变成近视眼。

这首儿歌不仅提醒小朋友要仔细辨别事物的异同,而且要告诉小朋友要注意用眼卫生。最重要的是,儿歌巧妙的将“贝、见、观、现、视、觉”这一组字编在一首儿歌里面了。

同样,一首描绘儿童月下嬉戏的儿歌《亮》(上册第61页):小月亮,高高挂/月光照在凉亭下/凉亭下,三个娃/分享快乐忘回家。儿歌将“亮、高、凉(京)、亭(停)、享”这样一组含有共同部件的汉字编在了一起,让孩子通过观察、对比来学习和记忆。

儿歌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就儿歌类型来说,主要包含摇篮曲、数数歌、问答歌、连锁调、绕口令、游戏歌、谜语歌等七种。

1.摇篮曲,又称催眠曲。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一个静谧、恬美的世界,为孩子能安然入睡创造出恬静的环境。如上册的《睡》、中册的《蓝》等。

2.数数歌。如四川儿歌《数蛤蟆》,儿歌巧妙地通过数数的方式来念唱,并启发儿童进行一些简单的运算。如下册的《袜》、《个》等。3.问答歌。这类儿歌通过自问自答,引发儿童的兴趣与思考,告诉了儿童事物的特征。如中册的《叶》、《会》、《不》等。

4.连锁调。指采用顶真的修辞方法,将诗句组接起来,形成环环相扣、句句相连的结构形式。所谓顶真,就是上一句(或上一节)的末尾,做下一句(或下一节)的开头。如中册的《学》、下册的《蛙》等。

5.绕口令,又叫拗口令、急口令,其特点是把许多近似的双声、叠韵词组织在一起,使之读起来十分绕口,稍不留意,就会读错,是训练儿童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好帮手。如四川儿歌《布补鼓》:“墙上一面鼓,鼓上画老虎;老虎抓破鼓,买块布来补;不知是鼓补布,还是布补鼓。”中册的《楼》、《瓜》、《梨》、下册的《狮》等。

6.游戏歌,即是配合游戏动作的儿歌。如《找朋友》,许多幼儿园的孩子都喜欢做这种“找朋友”的游戏,一边做游戏,一边唱着这首儿歌。这类儿歌还包括颠倒歌,如下册的《哥》、《拍》等。

7.叙事歌。以歌谣形式叙述一个简单有趣的故事。这类儿歌很多,如上册的《今》、中册的《兵》、下册的《国》、《抬》等等。

不同类型的儿歌有不同的朗读方式和教学方法,会给孩子们带来不同的乐趣。这一点在具体的教学当中将会讲到。

再次,我们来看看“请你认”。

这是针对每首儿歌出现的生字和词提出的建议性的教学重点,供老师参考。在实际教学中,每位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特点及学习情况进行调整。例如《二》,“请你认:

二、两、对、双、只”,除了提出的这几个跟二相关的量词,还可以教孩子们掌握“鞋子、老虎、脚、羊”,以及一些由“二和一”组成的成语,如:一清二白;一干二净;一不做,二不休;独一无二;数一数二;一清二楚……

再如《见》,除了认识“贝、见、观、现、视、觉”以外,老师可以根据孩子们的能力情况延伸出与“贝”(金钱)相关的一些汉字如:财、贪、败、赚……

最后,我们来看看儿歌的插图。

儿歌的插图具有四种功能:

1.解释儿歌;

2.看图组词;

3.看图说话。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具体要求也不一样。比如,小班的孩子,目标是要求孩子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到相关的事物或者局部说出图画描述的事物;中班的孩子,目标是让孩子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描述图画的内容;大班的孩子,目标是让孩子能完整的描述图画的内容,并能发现图画间所隐藏的逻辑关系。

4.涂色。教材使用黑白插图,决不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减轻教材使用者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为孩子提供涂色的素材。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使用蜡笔或着彩铅,给自己喜欢的图画图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这样更能充分体现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上好识字课的第二步是通过自身体验,逐步掌握儿歌识字的教学流程(参加《教师指导用书》第13页)。通常情况下,一堂识字活动课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环节:导入,儿歌识字,游戏。

第一阶段“导入”,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将儿童原有的经验于当前的学习内容联结起来。

课堂导入的方式有很多,下面我们来简单地介绍集中常用的方法。

故事导入法。通过自编的故事,融入本次课相关的学习内容,巧妙的引出要学习的儿歌。这种方法不仅要求老师有很强的编故事的能力,而且要会讲故事。编故事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将儿歌扩充、改编成故事。比如儿歌《兵》,其故事主要情节为某一天蚂蚁兵外出找食物,看到了一个白色的乒乓球,他们以为是鸡蛋,他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鸡蛋运回去。他们请来蚂蚁皇后、蚂蚁王国的皇亲国戚来分享一顿美餐,结果可想而知。讲故事的时候,老师要充分利用肢体语言,用丰富而夸张的表情、动作、声音来描绘这个略带滑稽的故事,老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逐个讲要学习的生字“兵、丘、乒、乓、宾”板书出来并同时出示相应的字卡,很自然的就能过渡到下一个学习环节。

游戏导入法。当孩子们精力不够旺盛或者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手指游戏或身体游戏来(参见《教师指导用书》第21页)加以调动。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游戏来复习上一次课所学的内容。

谈话导入法。上课前,老师可以和孩子们就天气、节日、某些新近发生的事等等展开讨论,讨论的内容最好是与当天的学习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和孩子们谈话时,一定要随和、随便,老师就如同一个娱乐节目的主持人,平等、自由地和孩子们交谈,千万不可一板一眼。

第二阶段是“儿歌识字”。从形式上讲,这个阶段包括:老师朗读儿歌、儿童指读儿歌、自由朗读儿歌、辨析生字、识记生字、组词、造句、看图说话、汉字书写等环节。从内容上讲,这个阶段是“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方法也是如此。对于不同的汉字,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孩子来识记汉字的字形、读准汉字的字音、理解汉字的意义。

首先来说说形式上的安排吧。

1.老师朗读儿歌。在没有出现文字和图片资料的情况下,老师用适宜的语速和语调给孩子们背诵一遍儿歌,然后出示自制的儿歌挂图,请孩子们和老师一起看着挂图指读。一遍,两遍,还是多遍,完全由老师们自己掌握。在第二遍朗读儿歌的过程中可以把重点生字板书出来。

2.指读儿歌。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翻开书,找到要学习的儿歌。此时,有经验的老师是不先急着让孩子们直接指读儿歌的,而是请孩子们通过“找朋友”的方式找到老师写在黑板上或出示的字卡上的汉字。然后,再在老师的带领下“划指”儿歌。

3.辨析生字。这是最体现老师教学功力环节。首先,我们提倡“发现学习”(参见《教师指导用书》第14页),引导孩子发现所学习的一组生字字音、字形、字义上的规律。如《一》中与“一”意义上有联系的有“冠军”、“第一”、“最大”、“最小”等等;形状上有联系的是笔画“横”。与“1”意义上有联系的是数字的排列;形状上有联系的是笔画“竖”。又如《火》,与“火”字字形有联系的是“人”以及笔画“点、撇”;与其意义上有联系的有火字旁的一系列字:燃、烧、焰、灯、炮……其次,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分析汉字字形特点的时候,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汉字字形上的规律有许多种(参加《教师指导用书》第15页),如具有相同部件(高、京、亮、亭、享);象形、会意、指事三种造字法造出的汉字字形、字义上有着明显的特点;形声字表声表义的规律;形近字的特点(人和入、士和土、兔和免);一些合体字含有独立成字的部分(尖、秋、硬、赢、骑)。对于具有不同特点的汉字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加以辨析(参见《教师指导用书》第18页),这些方法包括直观演示法、举例法、形象展示法、奇特联想法、字理辨析法、系统归纳法、猜谜法、口诀法、组字法等等。对于这些方法,老师们要熟记于心,灵活运用。最后,我们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不管使用何种方式讲解汉字字形结构及其读音、意义,都得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及经验水平。对于汉字字形的讲解要生动、形象(但千万不可胡编乱造),如“闲人免进”,孩子可能会以为是“闲人兔进”,对于“免”和“兔”这两个字的对比解释,我们应该抓住事物的特点,即“兔子有个短短的小尾巴(点),免得少一点”。又如 “力”和“刀”,可以这样给孩子解释:一撇力气很大,把上面都顶破了。对于汉字意义的讲解要通过具体的词语、句子进行,切不可晦涩难懂(参见《教师指导用书》第20页)。

4.识记生字。让孩子们识记生字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在孩子理解汉字字形、字音、字义的基础上,通过变换方式多次点读儿歌和汉字。具体来讲,可以通过模仿小狗读、模仿小熊读、模仿大象读、模仿小鸡读……男孩读一遍、女孩读一遍、高的读一遍、矮的读一遍、胖的读一遍、瘦的读一遍……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可以穿插一些自编的小游戏。

5.组词造句,看图说话。组词造句的方式有很多,在讲解汉字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也可以在看图(包括自制的词卡图片)的过程中进行。前文已就如何引导孩子看图说话做出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6.汉字书写。对于尚未达到书写能力的学前孩子,我们不提倡让孩子们写字,尤其是抄写生字,至多写少量的字,如自己的名字或极其简单的字(参见《教师指导用书》第14页)。其次,我们来说说这一阶段内容上的安排吧。

正如上文所说,教孩子识字、阅读,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实践、总结、提高,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带来理想的效果。一位好的语言教师要想练好深厚的教学内功,就得自己不管的研究和学习,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参考《教师指导用书》第8页)。

现如今,网络资源极其发达,老师日常教学所需要的参考资料在网上基本上都搜到。书店资源也非常丰富,只要老师们耐心去寻找,都能找到你所需要的资料。不要怕花时间、花精力、花钱,因为你所付出的一切都会给你带来无穷的财富的。没有勤奋、没有付出,就不会有回报。

第三阶段是“游戏识字”。这一阶段既可单独存在,也可以融合在前面两个环节当中,其主要目的就是透过游戏的手段,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参见《教师指导用书》第23页至42页)。

开展游戏识字需要注意三个问题。其一,《教师指导用书》收录了60多个游戏,这些游戏不要求每个都做,老师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及孩子的喜好,做好20来个就足够了。一些游戏只要稍稍变换一下形式和内容,就能保持游戏的新鲜感和趣味性。其二,既然是游戏,就一定要好玩。老师要把自己变成孩子,跟大家一起无拘无束的玩,要忘情得投入其中。如果老师自己都体会不到游戏的乐趣,孩子们也一定不会获得快乐的。其三,一定要按照教参的说明准备好足够丰富的材料,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

下图是儿歌识字全部流程。上好识字课的第三步,希望老师能主动去学习和掌握有关汉字起源、发展、演变的知识,了解当前社会上流行的各种识字方法。

从小,老师就没有教我们汉字到底是什么来的。它与我们的祖先的生活、与我们现在的生活到底有什么联系?其实,只要认真的去看一看有关汉字研究的书籍,就会被汉字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深深吸引(参见《教师指导用书》第11页)。一些关于汉字研究的书籍写得非常非常好,如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汉字王国》(瑞典,林西莉)、学林出版社出版的《汉字密码》,还有就是《说文解字》等等。可以把一些有趣的、简单的甲骨文字、金文描下来,在上课的时候一遍讲一遍拿给孩子们看,既生动、有形象。

没有一种识字方法能解决认识所有汉字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需通过学习了解多种识字方法,吸收各种方法的经验和精髓,结合自身的经验,加以灵活运用(参见《教师指导用书》第8页)。正如前文介绍,儿歌识字本身是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中本身就融入了当前较为成功的各种识字方法,如集中识字、字理识字、阅读识字、韵语识字、听读识字等等。《识字儿歌三百首》为教学提供一套便捷的材料,只要将它与教师本身的经验、与各种适宜的方法相结合,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

上好识字课的第四步,就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切实可行的教案。

能否把识字课变为语言课、能否把枯燥乏味的纯认字变为生动有趣的汉字学习、能否把识字课变为语言思维训练活动,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细分(参见《教师指导用书》第3页、第42~45页)。

首先说说教学内容的选择。我们以《一》和《二》为例加以说明。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内容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从每首儿歌中挑出重点识记的汉字(以及跟其中某些汉字在字形、字义、字音上有联系的字)、词语、句子;

2.汉字本身蕴含的文化知识;

3.汉字的读音及在不同词语、不同语境中的意义;

4.汉字的笔画名称、书写笔顺;

5.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像力、创造力等;

6.学习者“听”的能力的训练;

7.学习者表达能力训练;

8.学习者理解能力的训练;

9.学习者阅读能力的训练。

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的目标通常是教师最为重视的目标,它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在语言教学上,认知领域的目标的设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参见《教师指导用书》第3页)。

情感领域的目标通常为教学者所忽略。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厌恶等。人的情感会影响人做出的行为选择。由于人的情感反应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内部心理过程,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和抽象性,因而这个领域的学习目标相对难以编写。概括起来,识字教学在情感领域的目标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A、激发学习者学习汉字的兴趣,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B、激发学习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C、培养学习者良好的行为习惯

D、培养学习者良好的道德品质

E、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心理素质

最后,我们来看看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

识字教学中,“读”和“写”是两大重要的动作技能。以往,识字教学以“四会”,即“会读、会讲、会写、会用”作为识字的质量衡量标准。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识字教学要求简化为“认识”和“会写”,认写分开,多认少写。会认的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要求会写,这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

“读”的教学目标包括:

A、汉字的音与形没有联系,要逐个认读、记忆;

B、结合字义、字形认读同音字;

C、根据词义读准多音字;

D、在部分方言地区,通过训练,区分n和l,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由于低龄儿童手部肌肉和神经发育不够完善,写起字来比较费尽。因此,识字的总目标是“识写分开,多人少写”。“写”的教学目标包括:

A、掌握汉字的正确书写笔顺;

B、会“对空写字”;

C、会写自己的名字和少量笔画简单的汉字

D、要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一些汉字的具体含义,使学生掌握传递情感的动作,包括动词及表达情绪(如喜、怒、哀、乐、忧、愁、等)的形容词。

有了教学内容,有了教学目标,老师就可以充分的准备好教学材料,并写出相应的教学方案。教案写的越详细越好。但是教案只是一个教学活动的提纲,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变动,做到随机应变、灵活处理。

下面是一个示范教案。

禾叶黄,像着火,秋季稻熟种子落。

粮和米,瓜和果,装满一筐又一箩。儿歌简析:儿歌描绘的是秋收的情形。稻子熟了,禾叶黄了,远远看去,就像是稻田里着了火。各种粮食、瓜果蔬菜也都大丰收了,把箩筐装得满满的。

教学内容

1.通过秋收认识秋天

2.学习与庄稼有关的禾字旁的常用汉字:禾 火 秋 季 稻 种子 和

3.适当延伸其它禾字旁的字:秀 稼 香 秧 科等

4.看图组词、看图说话

5.请孩子自己描绘秋天的情形,可以是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绘画来描述

教学目标

1.理解所学习汉字的基本含义;

2.学习归类;

3.通过细致的观察,能发现画面细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能看图组词、造句、说话;

4.喜欢学习汉字、喜欢朗读儿歌;

5.能给黑白图画涂上恰当的颜色。

教学材料

1.准备一些秋天的照片,尤其是稻田的照片 2.有条件的,准备一些稻穗、大米

3.图书人手一册;

4.自制儿歌小挂图

5.自制小字卡

6.涂色工具(最好是彩色铅笔)教学过程

导入

讨论

1.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吃的米饭是怎么来的吗?

2.展示图片,并做简单的讲解

秧苗――禾苗――稻谷――大米――米饭

3.到了秋天,田里的稻谷熟了,农民伯伯收割稻子,把稻谷运回家,再把谷子外面金黄色的壳去掉,就成了雪白的大米了。秋天,不仅是稻谷熟了,其它的粮食也都熟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秋天的儿歌吧!

儿歌识字

1.老师朗读一遍儿歌 二

禾叶黄,像着火,秋季稻熟种子落。

粮和米,瓜和果,装满一筐又一箩。

2.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儿歌所表现的秋天的情形。

3.用图书法和系统归纳法教授汉字

A、禾-火-秋

a)禾:木加一撇变成禾苗的禾字

解析:甲骨文,下部分“木”,表示植物,上部分像是沉甸甸的谷穗。简体字“禾”上面的一撇我们可以想像成那是禾苗的尖尖的叶子。

b)秋天,包括禾苗在内的许多植物的叶子都变黄了,远远地看去,就像着火了一样,因此,“禾”加“火”就是秋天的秋。

B、季 稻 种 和 香 秀

a)给孩子们呈现这一组汉字,请小朋友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原来它们都有一个“禾”字旁,这些字啊,都跟农作物有关。季节的季:小小的禾苗,春夏秋冬有四季

水稻的稻:我们吃的大米就是水稻结出来的

种子的种:稻谷是禾苗的种子

祥和的和:在古代人看来口中有东西吃了(禾),家里就会和睦、祥和

香:下面本来是一个“甘”现在变成一个“日”了,就好像嘴巴和小舌头,大米吃起来,当然是香喷喷的了

优秀的秀:稻谷嫩嫩的时候,里面有好多白色浆,就像奶汁一样

4.指读儿歌。老师伸出左手食指,将书正对着小朋友,老师示范一边读儿歌一边指汉字(划指),然后请小朋友跟老师做,读一遍或两遍儿歌(先慢后快)5.请几个小朋友起来诵读儿歌,并认读一下汉字

6.看图说话

用填空的形式逐步培养孩子看图说话能力,并引导孩子学会仔细观察。

中飞着的是什么?它要飞到哪里去?

识字游戏

(识字游戏可以放在下一次活动,用它来复习汉字)如《摘果子》

〔目的〕

1.复习本课所学汉字

2.观察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准备〕自制的字卡

〔玩法〕将字卡贴在黑板上。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边唱儿歌一边点字卡,说一个字点一下:金果果,银果果,摘到哪个吃哪个。说到最后一个字时停住,请孩子们认读最后点到的汉字并组词。待孩子们熟悉规则以后,请两个小朋友上台,其中一个背向黑板,另外一个孩子点豆豆。最后请背向黑板的孩子猜点豆豆的小朋友最后点的是哪一个字。猜中的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奖励。

课外涂色游戏

让孩子把书带回家,除了把儿歌或朗读或背诵给爸爸妈妈听,还要在家长陪同下,给黑白图片图上颜色,使它变成彩色图书。

上好识字课的第五步概括起来只有三个字:上好课。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教学风格。对于幼儿园来说,我们更愿意把“课”称之为“活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活动”的“活”是希望老师在教学中要活泼、幽默、风趣,肢体语言要丰富,语言要丰富、生动、形象,别像中小学老师那样一板一眼,直白地说,老师要像主持人毕福剑、崔永元、吴宗宪那样,为教学营造一个快乐、宽松、自由的环境。“动”,既要求老师积极地穿梭在孩子们中间,也要让孩子们充分的运动起来。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的了解孩子(参见《教师指导用书》第1~2页)。

有关上课的方法就先写到这。其实,这也不过是我们的一些教学心得体会,写下来,既是对自己以往工作的简单总结,也是希望它能给老师们带来一些启发。

如何上好高中篮球课 篇5

(一) 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制订教学计划。

以往的教学出于体育达标和大纲的教学要求, 教师基本上都是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学计划, 很少为了个别学生作出调整或改变进度。但在新课标要求下, 我们首先要主动地摆脱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束缚, 多为不同的学生着想, 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必要时要适当地调整进度。这种调整, 不是对学生无原则地迁就和退让, 而是为化解诸多不利于课堂教学的主客观因素所采取的有目的、有效果的行为。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前, 都要先去做个调查, 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基础, 要聆听他们对自主学习内容的要求与想法, 最后设置符合学生实际的课题和可以达到的目标。结合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有所侧重, 如在弹跳练习中, 对男生的要求要高于女生, 而在柔韧度强化练习中, 对男生则可适当放宽要求。

(二) “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我们倡导的“自主学习”,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本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使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老师“教是为了不教”, 学生“自练通行, 自学得之”。“授之以渔”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方法。理论教材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据, 在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才能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知识与技巧。课堂上老师不要急于讲授新知识, 而是让学生自由反馈, 形式不限。这种强化课前预习的尝试, 对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帮助, 也是一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式。二是教会学生科学有效的练习方法。篮球是大众化的运动, 学会容易, 学好、学精难。体育老师不是专业教练, 当然不能苛求学生, 但不同的内容练习方式应不同,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练习, 启发学生进行自由组合的互助练习, 互促互进, 相辅相长。

(三) “1+1>2”, 组建团队更有助于自主学习的开展。

篮球运动人数很灵活, 两个人就能够组成一个小组, 这也算是一个最小单位的“团队”了。在学校里, 学生对“团队”的概念并不陌生, 从小老师就经常教导他们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要有团队精神。在日常篮球教学中, 老师可以通过语言激励, 使学生们产生强烈的“自我效能感”,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篮球的基本技术和简单的攻防战术的练习。学生在团队中学习, 不但能增加趣味性, 同时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敢于拼搏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使他们不断提升学习要求和改进技术水平, 体会到体育运动的魅力。教师可以在小组练习中穿插介绍篮球规则和运动保健知识, 同时可以见缝插针地安排一些素质练习或者体能练习, 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四) 坚持“健康第一”, 适度安排运动负荷更有益于教学。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事实上, 篮球是一个以跑、跳、投为主的综合性运动, 一堂课下来是有一定的运动强度的, 但上课时学生总会觉得:怎么时间过得那么快?那是因为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 调动起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是连贯的、合理的、有效的, 前面的每一分钟都能为后面做铺垫, 给人的感觉是灵活的、一气呵成的, 所以, 才会感觉时间过得飞快。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能够保持学生的热情, 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动起来, 无论游戏还是比赛, 大家都是快乐的。当兴致起来的时候, 哪怕再多跑几个回合也不会觉得累了。

(五)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开展自主学习。

第一, 给学生空间, 让他们自己往前走。在教授新技巧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摸索要领, 在讲解难点和重点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办法, 培养和活跃其创造性思维。例如, 教师提出在半场3打3的分组后, 让学生把老师讲过的配合战术如掩护配合、传切配合等等, 进行实战运用。老师只注意观察不同水平的学生对所学技术的消化程度, 邀请配合成功的队伍为大家做示范, 从中继续灌输、深化技术的重点和难点, 这样更易于学生掌握知识要领。

第二, 给学生时间, 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在教学中, 除了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外, 还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 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老师要相信学生有能力支配自己的时间, 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要彻底改变“齐步走”的状态。上课后, 教师可以利用3—5分钟时间,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活动。可做游戏或进行运球练习、篮板球接力练习、小组间花式篮球练习等等。下课前, 预留3—5分钟来做个课堂小结, 主要是让学生回味学习过程, 总结学习方法, 检验学习效果。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分享学习心得。这样, 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才是由老师进行小结评价, 肯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浅淡如何上好一堂课 篇6

上好一堂课, 首要条件是备好课。教学前的备课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 除了取决于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是否心中有数、对教学内容是否熟悉、能否恰当地运用教学艺术驾驭课堂、是否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之外, 还与教师是否充分做好了教学的备课密切相关。而在平时的教学中, 常见一些教师对教材钻研不够, 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不当,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流程不够科学, 教学策略捉襟见肘。这就导致一节课下来, 学生不知道究竟学到了些什么,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心中无数。长此以往, 学生在母语学习中只能越来越“茫然”。因此, 在备课这一环节中, 建议每一位语文教师要通过收集资料、处理教材、确定教法, 并将以上多个环节融会贯通后, 形成比较成功的教学设计, 最后才能定型为教师上课使用的教案。只有做到这些, 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备课, 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用浓缩的精彩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上好一堂课,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它对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达成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可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 有时会看到这样一种景象: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甚至连嗓子都讲哑了, 可学生在下面却无动于衷, 有的要么东张西望, 要么自娱自乐, 有的看似听得很认真, 却也是人在心不在, 还有的耷拉着脑袋, 精神不振, 甚至进入了梦乡。面对这些情形, 我们在责怪学生的同时, 其实也要反思自己。学生每天要上七八节课,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很容易疲惫和精神溜号, 尤其是刚上课的三五分钟里, 很难集中注意力。因此, 教师首先必须精心设置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在第一时间里, 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将学生引入新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直接简单而又迅速地进入预设的思维轨道中去。其次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艺, 密切师生关系。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 教师不仅要具有崇高的师德、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艺、精粹的语言和幽默的谈吐, 还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 使自己产生亲和力, 这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从而提高听课效率。最后还要巧妙组织课堂, 调动学生情绪。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这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快乐, 学生才会真正主动、长久地参与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来。

上好一堂课, 需要激情。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有了激情参与, 才有认知的渴望, 才有表达的欲望, 才有智慧的灵动。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学校迎接上级检查的材料没做规范正焦躁不已, 上课的时间又到了, 我便匆匆忙忙去上课。当天上的课文是《我们家的男子汉》, 这其实是我喜欢的一篇课文, 但因为自己焦躁的情绪, 开课5、6分钟后, 我自己都感觉到我的脸是板着的, 我的音调是干巴巴的, 学生的目光是茫然的, 他们的表情是麻木的。我突然醒悟过来, 课堂不是供教师宣泄情绪的, 它应该是师生和谐共同融入课文的圣地。我赶紧停下自己如同嚼蜡的讲授, 布置学生小组合作, 说说自己的或其他孩童的趣事。我也走下讲台, 不时驻足聆听。在这当儿, 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 和学生们一起, 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当课堂上再一次发出师生会心的欢笑声时, 我知道, 我的激情回来了。教育需要激情, 以心激心, 以情感情, 我们的课堂才会因激情而精彩!

上好一堂课, 需要教学机智。我们上课前即使是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 对课堂教学的过程设计得“滴水不漏”, 课堂教学也不可能按照预设的“美梦成真”。在实际的课堂中, 有时会有突发情况出现。如案例:上课伊始, 吴老师刚要导入新课, 突然教室里尖叫连连, 原来一位学生的书里趴着一只壁虎, 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后来壁虎虽被“请”了出去, 但教室已很难肃静下来了, 学生们针对此事议论纷纷。看到大家难以抑制的热情, 吴老师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 笑着对学生们说:今天教室里来了一位不请自到的“客人”, 它的出现使我们大家感到很意外、很新鲜, 这节课我们就以这位“不速之客”为题材, 按照口语交际的要求, 同学们自拟题目说一段话, 注意要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喧闹的教室立刻恢复了平静, 学生们陷入了深思, 继而纷纷举手发言。吴老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改变了预定的教学内容, 并利用这个偶发事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表现生活, 使原本可能尴尬的一节课却变成了别开生面的口语交际课。因此, 当我们面对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时, 首先需要冷静, 再发动智慧, 或因势利导, 或抛砖引玉, 或移花接木, 巧妙地把话题转移, 或解决问题, 这当然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如何上好初中化学课 篇7

传授新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定的化学概念、化学性质、化学定律等知识,教师如果不注意讲授艺术,只是照本宣科或只是进行简单粗糙、千篇一律的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进行一般化的讲解,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劲头.如果我们能够在传授新知识时适当地讲一些故事,通过生动形象的奇闻趣事渗透一些所要传授新知识,教学过程就会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学生就会把学习当成乐事,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富有情趣、难以舍弃的教学活动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学习缓慢氧化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用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采取边讲故事边传授的方法进行趣味教学: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战舰片刻之间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准确地找到了“纵火犯”——草料.草料怎么成了“纵火犯”呢?化学家们这样解释:草料会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这种氧化反应进行得很缓慢,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地发光发热,叫缓慢氧化.物质在缓慢氧化的过程里也产生热,不过放热速度很慢,平时觉察不到.由于“欧罗巴”号船舱里堆放的草料太多太实,空气不流通,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越积越多,温度逐渐升高,达到了草料燃烧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而可燃物燃烧,只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氧气接触,二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因为这两个条件都具备,所以草料不经点燃,便自行燃烧起来,发生了自燃现象,成了“欧罗巴”号的“纵火犯”.

二、精心导入,水到渠成

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引入犹如乐曲中的前奏,起着提示主题、激起兴趣、进入情境的作用,设计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不但可以让学生将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化学的环境中去.例如,酚酞遇氨水变红色;淀粉遇碘变蓝紫色等.取一张白纸,用酚酞试剂写一封信,晾干后放在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口熏,立即显示出红字迹.放在通风处,稍等一会又变成无色.可以反复若干次.用稀淀粉溶液在白纸上写字,干后无字迹,用碘水涂抹,显出蓝色字迹,放在火焰上方烘,蓝色又褪去,也可以反复若干次.

三、联系实际,感悟生活

化学与生产生活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现代物质文明的提高都离不开化学科学做出的贡献,我十分注意把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用途,从而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在讲授“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三者之间的转化”时,我巧妙地引用了明代诗人于谦的古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先让学生分析以上四句话分别体现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再想想化学变化涉及到了哪些反应,能否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这时,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变得非常活跃,学生经过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得出了以下化学方程式:

于是进一步讲解:自然界中的石灰石经高温煅烧得到了生石灰,我们熟知的熟石灰是怎么来的?是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的.熟石灰吸收了空气中的CO2,生成了碳酸钙和水.同时也指出墙上白色坚硬的固体物质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

四、教学评价,重在反思

教学活动实施后,要针对教学过程及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活动,这对于教师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学效果的评价,最关键的是要看每一位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是否都有提高和进步.同时,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方案中将教学实施的详细情况进行记录整理,特别是学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观点,并且对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的设计是否真正做到了基于学生的经验,具有基础性、现实性、现代性;学习任何和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否具有驱动性,吸引学生参与,是否探查了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了解了学生想要探究的问题;学习活动组织和管理形式的设计是否有效;教与学的材料的设计是否充分、适合等.

参考文献

如何上好一堂课 篇8

一、遵守上课的基本程度

众所周知,每上一堂课,总少不了开头、展开、结尾。故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譬。

上课,开头开得好,形式活泼,内容新颖,几句开场白,就可建立讲者与听者的同感,扣人心弦,使其感到讲课者可亲、可敬、可爱;还可以打开场面,切入正题;不仅能够先声夺人,造成听众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又能引人入胜,进入氛围,拉近授课者与听课者之间的距离,造成良好的第一印象。

上课,开头开得好,还可起到交待背景,渲染气氛,说明缘由,点明主题,掀起高潮,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石,顿时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可见,精彩的开头,就象凤凰之冠那样小巧美丽,叫人一见倾心。

导入新课后,及时展开主题,这是一堂课的灵魂。传授知识在此,设疑、答疑在此,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此。

巧妙的结尾,给听课者留下思索的余地,促使人们去思考、回味,在思索中升华思想,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的良好效果。经验证明,精彩的结尾,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加深记忆,弥补听课遗漏;有利于强化后期教学效果,给人以遐想和启迪。

精彩的结尾,应当像“豹尾”那样挺拔显神,又如撞钟那样余音绕梁。

二、明确上课的基本要求

上好一堂课,基本要求是讲清楚、讲准确、讲深透、讲精炼、讲生动。

讲清楚,这是授课的最起码要求。是指每堂课讲授内容要像孤立的小山那样独立完整,重点问题要像山尖那样突出鲜明,层次要像黄瓜那样有条有理,连结要像一根线似的严密自然,发音要像播音员那样字正腔圆、清晰悦耳。

讲准确,就是要讲得正确,写的正确,演示得正确。要求讲授内容确切无误,决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也不能拖泥带水。

讲深透,就是把道理讲明白,使学生有形象感、真实感。讲明白,就是把深奥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讲清楚,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学生学后能运用自如,举一反三。

讲精炼,是指讲授内容要精,运用语言要精。用尽量少的语句包含尽量多的内容,能一句话说清楚的不说两句话,语言简捷明了。古人曰:“言不在多,达意则灵。”

讲生动,是讲述中借助形象化的语言,绘声绘色绘景绘情地讲解,使之有身临其境之感,触动听者的心灵。

三、掌握上课的基本技巧

熟练掌握授课技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

讲究课堂语言艺术,教师授课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没有语言这个桥梁,就不能称其为讲课,没有语言艺术,主不会有讲课的成功。因此,每个教师都应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授课语言准确、生动、通俗、精炼并富有节奏感。

注重课堂形象艺术。是指教师的个体的举动和活动变化的姿势状况,通称态势语言。多是通过眼神、表情、手势传情达意。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眼睛这扇窗口,师生间有效地交流了大量的情感信息。在课堂上,教师的目光要始终注视着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处在教师的“注意圈”之中。

表情,是授课者在上课过程中面部表情显现出来的喜怒哀乐等感情。当一个眉飞色舞、喜笑颜开的时候,你就知道他的心情非常高兴;当一个面色铁青的时候,你就知道他正在愤怒;当一个人蹙额锁眉的时候,你就知道他在忧愁悲伤。

举止,是指一个人的头姿、步态、手势。其中手势又成为视觉的中心。手势语的表达非常普遍、鲜明生动,富有主体感。就其动作而言,手势可分为点、划、挥、压、劈等象征性动用。教师应用适度的张力、适中的幅度,以及准确地把握动作的范围,使手势语汇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教学艺术功能。

注意课堂板书艺术。板书,是课堂教学的文字语言。它与讲述、演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起着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

板书的形式有:左右式、上下式、演绎式、提纳式等。

板书的作用在传授知识中,能较好地突出授课重点和难点,便于讲授和记笔记,易于起到释疑和强调的效果。

板书的要求:规范、简要、醒目。

如何上好一堂课 篇9

荆 磊

“如何上好一堂课”,要讲的内容很多,我就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1、精心设计,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分析评价其结果的过程。教学设计分为教学目标的编制、教材的分析和处理、了解学情研究学生,教法的选择、教案的编写五个部分。

2、吃透大纲,明确培养目标,围绕目标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只有明确目标,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特别用目标教学法时更是如此,教学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三大类”。

3、深钻教材,把准重点、难点、关键点,做到因材施教。“重点”是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各科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理、重要方法和公式等都是重点,它是我们学习后段内容的基础,具有常用性和应用性。如“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权的巩固”这节课中,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重点。“难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二是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如“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权的巩固”这节课中,巩固政权的措施尤其是对民族资本注意工商业合理调整就是难点。“关键”是指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掌握它如同掌握了一个钥匙,其余内容便会迎刃而解。教学中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就是在教材的重要部分,舍得花时间、下力气,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它,如“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权的巩固”这节课中,为了讲清合理调整工商业,讲解了当时的背景、具体的做法、这样做的结果怎样。突破难点常用的方法有:①分散难点,逐个击破。②创设情景,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抽象到具体。③运用直观方法加强学生的感知。④对于容易混淆的内容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区分各自的特点。教学内容不同,课的类型也就不同,因此要因材施教不能将理论课改为实验课,复习课改为技能训练课等。

4、研究学生,了解学情,做到因人而教。

我们一般都是教同一科目、同一年级,因此年年都是抄教案,下载教案,殊不知学生不同,教法也就随之不同。如:体育班与音乐班同上一节数学课,采用同一方式、方法显然不合适。

5、精心备课,不打无准备之仗。

在吃透大纲,深钻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认真编写教案。

怎样上好一堂课

杨宇宁

编者按:我们仁兆中学组织了全体任课教师们认真探讨了“怎样上好一堂课“的问题,教师们积极发言,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现将研讨情况整理如下:

1.葛锡俊的观点:

我认为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后再制定教学预案,最后教师还要有坚实的教学基本功。

代美娇的回应:

深入挖掘教材固然没有错,坚实的基本功也离不开,但我认为好的一堂课离不开学生的情绪,如果老师你准备得好好的,在课堂上学生不配合,不积极,可想而知,效果肯定不好。相反,学生状态好,回答问题积极,就算他们所提的问题不是老师所预料的(但与课文有关),只要师生能共同完成,就是教学目标没有达到,我认为,这也应该算是一堂好的课。

冷学新的回应:

代老师的想法很有见地,让我想起了“怎样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在线研讨时,一个教师提到的课堂教学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还要注意学生的情感起点。君老师这里讲的学生的情绪就是指学生的情感起点,要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教师需要操纵好各种教学变量。如教师的情绪、语言、教学手段、对学生学习评估的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的调动、师生情感的沟通、教学秩序的管理等等。

孙正巨的回应:

学生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课堂上教师如果不能驾驭教材,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那么你的课堂就不会吸引学生,学生怎么和你配合默契,这堂课怎么能成功呢? 冷聪新的回应:

是啊,对这个观点,我感触很深。今年我接的这个班,整体上孩子不会听课,而且学会了装模作样,装着认真听课的样子。后来被发现了,我找了几个学生问了一下,他们的回答让我郁闷,他们说,他们用眼睛看着黑板和老师的动作,心里想着今晚回去上网玩什么,打游戏哪里升级……

学生们的心不再此了!我们首要的,应该先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我们的课堂上来,这样才能发挥我们的预案功效,光是对教材的把握,没有对学生随时的听课状态进行调控,是很难上好课的,弄不好会出现独角戏的悲惨下场

张克远的回应:

我赞同冷老师的看法,一个老师如果对教材不熟悉,或没吃透教材,即使设计的再多样效果肯定也不好.我觉得一个老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很重要,做到游刃有余,这确实要有坚实的基本功.所以还的多学习.

冷臻花的观点: 对于怎样上好一堂课,其目的课堂上既注重大部分的有效教学也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因材施教。学生获得了发展,才是最终的评价标准,而这个评价内容短时间是不容易发现的。

曹振民的观点:

两天来听了几节课,我觉得上好一节课,教师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通过挖掘教材内容,预设恰当的情景;上课时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当然教学中需要教师具备丰厚的文化功底,富有激情的言语以及敏捷的判断力,教师要善于扑捉课堂中亮点,把握亮点围绕教学目标借题发挥,也许一堂课中能出现几次高潮,处理的恰当,这节课就是成功的好课。

王仁海的回应:

这里预设的适当情景应该是更符合教学内容,更能够体现教学要点,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以教学意图为基础的教学情景的良好预设有利于课堂的艺术教学!

孙展廷的观点:

要想上好一堂课,教师的基本功也很重要,要喜欢教育事业,就要全身心投入,奉献爱心,上课之前做好充分准备,这样才能上好一堂课。

孙欣福观点:

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是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了解学生,只有对学生有了准确的把握才可能有适用于他们的教学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有好效果。

曹瑞贤的观点:

一节好课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前几天一个朋友说“我班孩子上完一节公开课,好多知识还不懂,还得重新上一节。。。”看出所谓的那节公开课,作秀的成分太多了,孩子只沉醉在课堂表面的热闹上。我想通过今晚的学习,会让自己的课更扎实。

董晨敏的观点:

我觉得体育课是学生与老师互动的过程,老师要想上好体育课一定要和学生有很好的沟通,在上课前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教学。

吴美芝的观点:

上好一节课我认为不能浮表面,有些老师的课,看上去十分的阵容豪华,花样很多,可是当平静下来的时候其实发现没有什么内容,所以我认为,一节好的课应该是“繁华”尽退后的踏实,是浮华表面下的稳重。

曹瑞贤的观点:

上好一节课,教师的状态很重要。我最深有感触的是,如果满怀激情地走进教室,那就有可能上好这节课;反之则不然。

冷学新的回应: 同意曹老师的观点!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在上课之前,老师应该有上课的热情和欲望,“带着良心和智慧走进课堂”。教师有了热情,学生的热情也会被感染,让教学成为与自己的生命价值相融合的一件事,不仅容易激发教学的创造性,也能减少职业倦殆情绪的产生。

荆磊的回应: 当一个教师满怀自信、面带笑容走进教室,他的力量是无限的,也因此,他在教学方面的一切优势得以发挥,他的课最有可能成为一节好课,反之,“好”字也就无从谈起了!

代美娇的观点:

要想上好一堂课,老师的精神是否饱满很重要,如果老师情结低落,教学进不了状态,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的效果肯定不大。

孙锡成的回应:代老师说得对,只有以情激情,以爱唤爱,才能让师生在课堂上经历生命体验的过程,收获才会丰厚.

荆晓娟的观点:

上好一节课除了准确解读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外,教师还要有成本观念,这就要控制教学投入及时间成本,避免脱课产生无效劳动。大家都知道,教学时间消耗与问题设计难度呈正相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难度适中,这样能减少教学消耗,增强课堂时效性。

孙淑琴的回应:

是的,提出问题、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引导读书、思考、讨论、解决,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指标。

王德学的观点:

要上好一堂课,就要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下功夫,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没有时间和空间方面的改革开放是不行的。

第一、让学生有时间“读”。“读”能培养语感,积累语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里的“百”其实是时间的积累。而“读”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诸如自由朗读、齐读、默读等,只有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才能达到训练目标。

第二、让学生有时间进行独立思考。“满堂灌”的课,教师讲得多,即使也有提问让学生思考的时候,但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所以,学生得到的仍是教师教给的现成答案。现在,我们强调要让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就是要在把问题交给学生后,有时间进行独立的思考,并能拿出属于自己的见解。

第三、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交流。新教育理念倡导学生要进行合作学习。有合作,就一定要有交流和讨论。因此,当一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就必须有相当的时间让学生在合作小组内、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同时,在空间方面,我们可以让学生与同桌、与前后左右的同学、或是超组越行地进行交流和讨论。

李月华老师的观点:

要上好一堂课,不是简单的一件事情,首先老师要读透“两头”。

一、老师要读透学生,学生是老师施教的对象,如果不了解学生的情况而教学,那是无的放矢,收效一定不大;

二、老师要读透教材,只有对教材了如指掌了,教学中才能运用自如,才能是为有源头活水来。

葛锡俊的观点:

教师灵活多样的驾驭,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首先,教师要驾驭好自身的角色形象。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督促者。参与,这就是以学习者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你得和学生一起去探索和学习;督促,就是对课堂中的纪律、学生投入状态进行适时、适度的调节和把握,尤其要督促下层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教师还应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和点拨者。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信息,有责任规范学生的学习体会,有责任引导学生拓展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对学生的疑难之处,更有责任进行友好的点拨。其次,要善于把握好各环节的进程及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操作环节构建而成的。每一个环节多长时间,学生该做什么,教师要怎么样,要进行恰到好处的把握; 另外,在教学手段上,即使是条件十分落后的农村学校,也要努力丢掉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作法,让音乐、图画进入语文课,从右脑开发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表演、辩论、演讲等进入语文课,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提高学习兴趣,等等,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手段,都可以用起来。

再次,要发挥随机评价的调节功能。评价的原则是重表扬和鼓励,严禁呵斥和一棍子打“死”。评价的内容主要是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对知识的应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投入的情感和态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等;不能只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口头上的表扬,也可以是一阵掌声、一个大拇指、一个赞赏的眼神等肢体语言,还可以是学生的相互评价。

杨言风的回应:

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尽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赞同!

这如同整合了的艺术课程,那就是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手段,从视觉、听觉、嗅觉乃至味觉上去调动、感染学生。

身为一个教师,如果不打算加入到与不同差异的学生个体中,进行不同的价值分享和理解过程,只停留在自己课堂上所谓的知识传授过程,那充其量就只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旁观者。

荆磊的观点:

我觉得上数学课,在上课之前,教师应十分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把握好这三点,然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也能够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思路,从而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养成与别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抽象概念和现象,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可以使课上的更好。

老师怎样上好一堂课2

杨宇宁

坚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贯彻“八自主”教学思想:

1、只要学生能感知的,就让学生去自主感知。

2、只要学生能观察的,就让学生去自主观察。

3、只要学生能想象的,4、就让学生去自主想象。

只要学生能操作的,就让学生去自主操作。

5、只要学生能通过探究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6、只要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去自主解决。

7、只要学生能表达的,就让学生去自主表达。

8、只要学生能评价鉴赏的,就让学生去自主评价鉴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很重视教学基本功的练习,如朗读、板书、绘画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师新的技能将应运而生,比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比如,地理课程增加了电子地图、遥感技术等最新科技发展的成果,教师对这些新知识、新领域、新发展要有所了解。

过去,中小学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而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低。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成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备齐的教科书,而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

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过去,教科书是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编写的,如今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比如,音乐《划船》课,过去只要教会学生唱这首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如今,还要求教师要创设不同的环境与情景,使学生体会在风平浪静里划船、碧波荡漾下泛舟、急风暴雨中拼搏、龙舟竞赛时奋进的不同感受。同是教一首歌,不同的教法,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是大不一样的。这就是教师对课程的开发、整合能力,同是一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有不同的上法。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许多形式都是首次出现,新颖、独特,每一节课都充满新意,教师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这也对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挑战。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它的核心技术是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ents)。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整合”是个新概念,要有新思路。“整合”中“整”这个语素,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整合”一词,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强调了改革的力度。“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是要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 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什么是学科的整合呢?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功能,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要多发挥信息的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别的方法、甚至是比较原始的方法上效果更好,那就不必用机器摆花架子。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也会各有不同。用不用,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科学探究的方法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对于使学生认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体验学习的中情感因素、学习学习的方法、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等方面都比讲授来得实在,是讲授法所不可替代的。但科学探究法的效率并不高,这是大家都有共识的。所以,使用探究学习的方式要选择适合的内容,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学习的。因为它并不高效。

讲授法的效率高,对那种由概念到概念的内容的学习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但它却达不到形成科学态度、体验探索过程、合作交流、协作解决问题等教学目标。考试有其双重功用,一是诊断、反馈、改进;二是作出鉴别。但考试并不能分出学习的效益。效益是要根据既定的目的的实现程度来衡量的。目的不同,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其效益。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三维一体的,也只能在一体化的目标实现中才能说效益问题。

如何上好数学复习课 篇10

一、寓教于乐, 调动学生的复习兴趣

复习课效果的好与坏, 关键取决于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能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在平时讲授新课时, 新鲜有趣;复习时, 要重复已学的内容, 有的学生会觉得单调、枯燥无味,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要根据复习目标, 遵照新课标的要求主动驾驭教材, 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教材中的复习题, 使之切合学生的实际, 适应教学的需要, 让学生感觉到一些新意, 而不是老生常谈,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使他们由感而发, 由趣而学, 集中注意力, 那么复习的效果便有了一定程度的保证。这样一来既让学生能在抓住基础的同时又加强了知识的系统性训练, 从而使知识的学习得到深化。

二、系统梳理原有知识, 有计划地进行复习

梳理是复习中的重点。复习课要引导学生把各知识点分类整理, 形成完整的网络,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把握好复习材料, 选取有效的复习内容, 梳理已经学过的知识, 整合成适合班级学生使用的课堂教材, 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 达到最高的复习效率。当然, 这些需要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来进行:

1. 明确复习目标, 有的放矢进行系统复习。

上课开始, 教师直接出示复习课题, 这需要注意: (1) 目标全面。所谓“全面”, 就是指按照数学教学大纲上的要求, 针对性新课标三维目标提出复习要求, 不能厚此薄彼, 甚至只提出知识技能方面的复习要求, 把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丢在一边。 (2) 目标明确。即针对性要强, 目标中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要求要准确, 三者之间不能混淆。教学目标不仅是向学生提出的, 也是对教师提出的。复习课上教师应紧紧围绕着目标组织教学, 就像写文章不能“跑题”一样, 复习课也不能“离标”。

2. 精选练习题, 查漏补缺进行高效复习。

复习课中的练习与新授课或练习课中的练习都有明显不同, 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这就必须精心设计练习题, 做到精讲精练, 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使知识的应用更具综合性和灵活性, 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好选取能够让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题目去研究, 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还能促进学生探索能力、解题能力的提高。

3. 布置作业, 巩固复习成果。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 一节好的复习课就必须要有合适的作业用以巩固本节复习的内容。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出现一两道拓展提高题, 以适合各层次的学生不同的需求, 既能全面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又有利于拔尖。另外, 我吸取其他教师的经验, 在检查完作业之后提倡学生整理改错本, 收集错题并分析错误的原因, 有意识地加强对易混、易错部分的辨析, 使错题收集在有限而紧张的复习阶段中成为他们进行复习的重要途径。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 我就是按照以上两大步进行, 力求把复习的机会还给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只要教师大胆放手, 学生将带给你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惊喜。总之, 数学复习课要真正上出实效并不容易, 需要我们根据本班实际, 因人而异, 灵活多变, 促进复习课走向实效。

摘要:数学课的教学大致可分为新课教学和复习课教学两种, 新授课固然重要, 然而复习课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是以巩固梳理已学的知识, 使之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基本技能, 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到目前为止, 复习课还不像新授课有一个基本公认的课堂教学结构。因此, 许多数学教师认为“复习课最难上。”这是经常发出的感叹。

上一篇:金融危机背景研究下一篇:基础生活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