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文学的艺术责任三篇

2024-08-21

电影与文学的艺术责任 篇1

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美文学是英美两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也是英语专业学生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英美文学系统地反映了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了解英美国家的基本情况,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 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因此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有助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学好其他的专业基础课。

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目标在于, 对英美两国文学史进行介绍, 使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学发展的历史及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主要作家、作品及其创作特点;通过阅读、分析一定数量的英美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 提高口头与书面表达等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发散思维, 使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文化的理解, 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英美文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传统英美文学课教学缺乏趣味性。

由于历史跨度大, 英美文学流派众多, 作家风格纷繁多样, 以及不同时期复杂的历史社会背景等因素, 加之英美文学课教学的传统模式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和单一的“教材+黑板+粉笔”的灌输式教学, 这些较为单一的方式通常难以产生多种的感官刺激,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大容量的知识, 往往感觉枯燥乏味, 难以调动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也常因此而事倍功半。

(二) 数字化影像教学虽然激发了学生兴趣, 但效果不够理想。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变革, 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之前, 学生往往不能在英美文学课堂上积极进行深入有效的互动。传统的教学方法现在得到了一定改进。在英美文学课的教学中, 使用英文原版电影进行辅助教学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电影提供了直观的艺术形象, 使文本变得形象、具体、生动, 从而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改善了课堂气氛。通过观看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 学生可以直接感性地了解相关作品, 提高自身对作品的感受力及英语听力。因此, 电影教学具有可行性及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度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作为形象文化的影视与作为文本文化的文学毕竟是有差距的, 若只停留在看电影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影视只是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一个手段, 并不是最终目的。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不应成为教授文学作品的“快餐”。教师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应注重其实效性, 只有正确借鉴电影这一形象化的表现形式, 进行有效的课堂活动, 将电影与文学作品、欣赏电影与欣赏文学作品结合起来并使其互动, 才能使学生成功地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 体验到经典文学的美妙。

三、实现电影与文学的结合, 兴趣与内容的统一

虽然电影和文学作品都属于艺术, 但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 它们的表达方式存在着差异。文学的传达媒介是文字和语言, 它们与艺术形象的关系是间接的。而电影的传达媒介则是直观运动着的影像。文学为电影提供了大量素材, 很多优秀的电影都改编自文学作品, 电影的成功又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同时, 应让学生了解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的本质区别, 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绝不能用电影去代替文学作品。

(一) 教学前, 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 一定要把好选片关, 尽量选择那些忠于原著的影片, 因为它们最能体现原著精神, 从语言、情节到主题都对原著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对一些经典的作品, 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反复观看。

其次, 在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前, 一定要让学生先读原著, 这样可以避免先看电影所造成的先入为主的弊端。而且, 电影作为改编后的艺术, 存在忠实性的问题, 即改编后的电影与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背景、时间、空间等不一定具有完全一致性。因此让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再看改编的影视作品, 既可以对作品和影视艺术有双重了解, 又能受到视听冲击力, 从而激发情感, 启迪想象和联想, 增强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饶有情趣的状态下进入作品意境。影视作品本身也是一种艺术的升华, 可以加深对原著的认识和理解。

再次, 播放影片前, 教师应围绕作品的欣赏重点, 将背景知识、剧情梗概和艺术特色、作家等相关内容简要介绍给学生, 导入对该作品精彩片段的阅读与欣赏, 并就作品主题、人物形象等提出相关问题, 供学生课下讨论,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并围绕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布置思考题。这是正式进行课文教学前的必要铺垫, 可以避免学生在观看影片时一味追求故事情节而不加思考的被动状态。如在欣赏《飘》时, 首先应向学生介绍该作品的历史背景, 即美国南北战争, 在此社会条件下, 学生才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主题。

(二) 教学中, 情节与教案相结合。

观看影片时, 可以在观看英文原版电影的基础上, 把光盘上的有关情节和教案相结合, 制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师分析情讲解后再欣赏相关的电影剪辑, 学生能更充分地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教师与学生的看、听、说、写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从而加强了英美文学课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另外, 除了从头到尾地为学生放映影片外, 可以摘取一些精彩片段重点讲解, 作为作品中最精彩内容的节选, 它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和文学欣赏的重点, 这些经典的画面、语言和镜头, 足以代表这部作品的艺术水准。对于这些精彩片段, 教师可以把电影节选和文本选读结合起来讲解, 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哈姆雷特》中著名的内心独白时就可以播放电影的相关片段, 这比教师朗诵或让学生朗诵的效果要好得多, 能收到声情并茂和身临其境的效果。

(三) 教学后, 布置作业及其他教学活动。

观赏完影片之后,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影片, 选取不同的切入点,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分析评论法,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 让学生对作品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展开探究和讨论。如在欣赏《阿甘正传》时, 要让学生重点体验剧中人物的语言及内心世界, 分析人物形象, 就阿甘成功的秘诀进行深入讨论。学生通过分析能得出, 阿甘的傻, 其实是一种保持孩童般的纯真及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电影通过阿甘的传奇经历, 重新定义了愚钝与智慧, 肯定了旧的道德及社会主体文化, 宣扬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同时它又否定了其他前卫的新文化。另外, 通过将影视与原著欣赏相结合, 可以使用比较法。首先要从主题方面比较。影片是否忠实于原著精神实质。比较的目的应是强化原著的主题, 而不是喧宾夺主地突出电影的主题。其次要从语言上比较。一般而言, 名著的语言都有精炼、个性化、生动等特点。改编成电影电视后, 不仅具有原来的色彩, 而且经过编剧、导演和演员的艺术处理, 常常是更加精彩感人, 富于魅力。通过比较, 学生能更加了解语言的表现力, 也更能体会原著语言的精妙之处。另外, 还可以对由同一作品改编成的不同电影版本进行比较。

四、结语

当然, 对待不同的影片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切忌教条化和单一化。除了以上提供的方法, 通过对文本的阅读, 对声像的欣赏, 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外, 教师还可以在这三者基础上组织其它教学活动, 使课堂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从而取得更好的互动效果。

参考文献

[1]郑亚玲等.外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

[2]王松林.20世纪英美文学要略[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1.

[3]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电影与文学的艺术责任 篇2

任何艺术,都不是孤立的。它不仅仅是作为艺术家个人的一种主体意识的表达,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境界的表达。每个艺术家的艺术作品,都应该贯彻这样一种精神。

一、社会伦理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社会伦理具有一定的历史时期性,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伦理价值,这些伦理道德被当时的文学作品所记载或作为创作素材。例如明朝时期正是中国封建制度开始解体,治本主义萌芽萌发时期,生产关系的改变导致传统封建礼教制度下被压迫的人性开始复苏。社会伦理道德的风向开始改变,人们开始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寻求个性解放,追求个人幸福。《牡丹亭》正因时代需求而被汤显祖所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婚姻度的浪漫主义理想和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抨击与嘲讽。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旧的社会伦理成为作家笔下批判的对象、成为作品中主要的矛盾、成为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桎梏和枷锁,最终对旧的社会伦理的成功挣脱成为《牡丹亭》成功的关键。

二、社会伦理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社会伦理的价值取向决定了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社会伦理成为电影探讨的对象,对社会伦理或歌颂赞美、或批评否定、或陷入道德困境左右为难。爱情、婚姻、家庭、宗教、代沟、社会问题等 ,始终是社会伦理的道德基础同时也是电影的主要感情线索,这些感情关系到电影里主人公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等多种社会伦理矛盾关系。社会伦理的矛盾成为电影故事张力的主要推动力,矛盾激化戏剧冲突加剧故事推向高潮;矛盾被调和故事情节变的缓和舒畅。

下面就分下一下社会伦理对电影《霸王别姬》人物矛盾的影响:

电影《霸王别姬》Farewell My Concubine 1993具有一种史诗叙述的雄心,它以北洋军阀统治、日本入侵、国民党统治和共产党专政的四个历史时代为经线,叙述京剧艺人程蝶衣和段小楼一生的悲剧,将他们悲剧性的戏剧人生揉合在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的跌宕之中。《霸王别姬》套用了传统京剧故事。《霸王别姬》讲述的是秦汉之际楚汉相争的大历史与英雄的悲剧命运。电影一开始一曲追光努力要透彻幽深无比的历史,去追究和探索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1.程蝶衣(真虞姬)

一个戏子,一个旦角,一个为情为戏而生的赤子,一个重情重戏的同性恋,一个敢爱敢恨的人!在妓院长大孩子,自然而然的有了过多的脂粉气,加上美丽母亲的良好基因,让他看上去已然是个活脱脱的温柔的女子。被母亲狠心的砍断六指,再抛弃于陌生之处,梨园的艰苦生活,同龄孩子的嘲笑,让敏感的他有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于是柔弱的他和着一股与生俱来的倔强,本能封闭起自己,其实,他只是在保护自己。

2.段小楼(假霸王)

一个极端矛盾的人,他为了救别人自己挨打,却在被打时口口声声的求饶。他突兀而梗直的惹恼日本人,却在文革期间出卖了他一生的挚爱!看似不可思议,却件件都在情理之中。他的爱也让人恼火,他爱师傅,更爱师弟,他爱京剧,更爱女人,他爱妻子,却更爱自己。留情太多,是他的错。说道他对程蝶衣的感情,我更愿希望是爱情。是的,他是爱他的,袁四爷出场时前的那一幕,让我们更清楚的看到这一点。程蝶衣的双手从身后圈住他,轻柔的移动在他的腰间,而后有意的轻触,玩笑间,两人都怔住了,迷失在对方的眼中。他是怕,怕被一分不正当的感情捉住,无法自拔,于是他救了菊仙,又娶了她。

3.菊仙(真正的人)

菊仙是唯一的女性,她爱的执着,爱的热烈,爱的深刻,爱的勇敢。有时女性才是最坚强,最聪明,最有能力的一个。程和段都有性格上的缺陷,而身为女人的菊仙,给了他俩最无私的爱,她柔韧圆滑的处世风格僻护了两个最脆弱的男人。然而她是为爱而生的,她永远无法承受无爱的段小楼,所以她自己结束了生命。

三个人中,程蝶衣爱的最苦,段小楼爱的最累,菊仙爱的最真。三个人中,程蝶衣活的最伤感,带着无尽幽雅的伤感。段小楼活的最可悲,带着满身无奈的可悲。菊仙活的最勇敢,带着坚贞顽强的勇敢。错综复杂的人物伦理关系,构成了故事的主要的故事脉络,以《霸王别姬》这出戏京剧,暗示了程蝶衣一生的命运同虞姬一样都以死亡告终。程蝶衣的命运既是个人道德情感性倒错的错误,也是战争的炮灰,同时也是众人失去理性道德沦丧的祭奠品。在整部电影里程蝶衣成为社会伦理的批判和同情的对象。段小楼是一个刚愎自用、始乱终弃的假霸王,他虚假一生最后两个爱他的人都离开了他。段小楼是社会伦理的否定的对象。菊仙这个妓女出身的女人成為影片中唯一被伦理歌颂的对象,她坚定,智慧,敢爱敢恨是唯一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故事始终围绕社会伦理道德展开批判和歌颂。

三、结语

英美文学电影与文学作品的联系 篇3

随着电影业的发展,其逐渐具备认识、教育和审美等其他功能。这些功能主要体现在电影与文学作品的有机结合上,这种结合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

摘要:随着电影业的迅速发展,很多文学作品都逐渐被引用到电影剧本中。通过电影的拍摄来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节立体化,这种行为使得电影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很多英美文学电影都是依照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拍的。本文主要是通过介绍几部英美电影来探讨英美文学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的紧密联系,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电影 文学 英美文学 文化

一、电影和文学作品存在紧密联系的原因分析

电影和小说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电影和小说作品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上。电影和文学作品存在联系的原因在于两者之间存在许多共通点,这些共通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电影和文学作品都是以可以感觉到的形象来表现编剧或作家希望表达的感情。文学作品主要是以语言和文字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而电影则运用演员、布景和道具来塑造影视形象;2.两种艺术形式都包含人物、语言、情节和结构四大因素;3.两者都属于叙事艺术。叙事即叙述故事,对故事进行描述,其是作者将不同的情节联合进行描述。文学作品和电影都包含四大因素,即人物、语言、情节和结构。文学作品和电影都需要叙述,但是相比之下,电影艺术对故事和情节的要求更多;4.两者都具有假设性。假设性属于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其主要是指以假乱真的表现方式。艺术形象并不是直接复制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来源于生活又需要超越生活,这便是电影和文学作品的假设性。5.两者都属于时间艺术。时间是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因素,是这两种艺术形式不可或缺的条件。

以上五种便是电影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共通点,这些共通点决定它们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英美文学有着十分辉煌的历史,因此英美很多电影公司根据文学作品和电影之间的联系来拍摄优秀的电影作品。

二、文学作品为电影拍摄提供了经典素材

随着电影业的飞速发展,很多电影都开始引入十分经典的文学作品。随着这类电影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文学电影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也愈来愈紧密。目前,这两种联系在英美地区得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下面笔者便从几部电影作品中来分析文学作品在电影中的运用。

1. 电影作品《黛洛维夫人》 电影《黛洛维夫人》是根据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同名小说《黛洛维夫人》来进行拍摄的。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伦敦文学界的中心人物,是布卢姆茨伯里派的成员之一。电影作品《黛洛维夫人》讲述的是在伦敦1923年的夏天,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5年,主人翁Dalloway回想起1890年夏天十分年轻、美丽的自己。电影的成功是剧本、导演、演员、后期制作等方面来决定的,小说《黛洛维夫人》则为电影提供了十分优秀的剧本,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电影的成功。

2. 电影作品《三颗翼动的心》 著名导演伊恩·索弗特利拍摄的电影作品《三颗翼动的心》,是根据美国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而成的。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威尼斯的爱情悲剧,小说中展现了令人难忘的浪漫情怀。通过英国演技派女演员海伦娜·博纳姆·卡特精湛的演技,来将小说中的人物鲜活化、情节立体化。小说《三颗翼动的心》出版之后便受到读者的喜爱,而将其选为电影剧本取材也是看中其经典所在。一方面将小说以电影的形式展现给读者,另一方面让更多人能够通过电影认识和理解小说,是文学作品和电影的典型结合。

3. 电影作品《巴里·林登》 1975年,英国Hawk电影公司制作出了经典文学电影《巴里·林登》,这是根据著名作家萨克雷的小说《巴里·林登的记忆》改编拍摄而成的。通过电影让小说人物更加鲜活,将其坎坷的命运更加明了地展现给观众。小说《巴里·林登的记忆》将主人翁的经历描写得十分精彩,由于导演和演员将其生动地表现出来,即使是3个小时的电影也不会觉得漫长。这部电影曾获得最佳摄影、最佳导演奖、4项奥斯卡奖等14个奖项,是电影行业难得的完美作品。

以上三部电影作品的共同点在于将电影和文学作品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转换艺术形式,让其能够获得更多观众的喜爱。作家在编写小说时,注重的是故事情节、人物的动作、对话;而导演在拍摄时,注重的不仅仅是整个故事情节,还需要考虑到电影的拍摄效果、演员的演技及其整个拍摄团队的合作。通过将电影和文学作品这两种艺术形式有效地结合,将经典深入人心。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为电影提供了优秀的电影剧本,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电影业的进步。

三、电影促进了文学作品的推广

1. 英美电影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在高校促进了英美文学作品的推广 英美文学是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这项课程的目的在于让我国学生能够有效地了解英美文化。目前,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主要是为学生介绍英美文学史上的很有影响力的作家的经典著作。但是由于英美名家名作资料繁多,教授起来会比较麻烦。加上很多学生对著作的学习兴趣并不大,自然也不能很好地了解英美文学作品。电影是一种兼具视觉、听觉、时间和空间为一体的艺术形式,通过演员的演技让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更加明了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通过播放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来辅助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化的`兴趣,也能全面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和理解能力。由此可见,电影确实能够很好地促进英美文学作品的推广。

上一篇:绿色持续创新下一篇:生命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