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十篇

2024-09-08

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 篇1

1.1 信息接触量较大, 心理压力增加

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更多的依赖于互联网, 新闻和信息的获得大都通过各类电子杂志和新闻网站, 然而, 由于现阶段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网络上的信息很多都是以匿名的形式发布, 真假信息混淆难辨, 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让其消化不良, 甚至产生认知让的麻痹心理, 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 长时间的沉溺在互联网络中, 会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他们的感知能力, 加之, 在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时, 大学生往往难以在较短的实践内就理解和接纳所有信息, 但是这种超过他们正常负荷的信息, 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无形的压力, 对于一些价值观较为薄弱的学生, 甚至会产生心理思维上的混乱, 干扰他们的正常学习, 影响他们的思维深度, 降低他们的思维能力, 对互联网上的信息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

1.2 人际交往能力不高, 性格孤僻

虚拟交际代替真实人际交往导致性格孤僻, 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在新媒体时代, MSN、QQ、微信、微博等社交形式不断增多, 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与更多的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交流, 而且在互联网上的人际交流大都是采取匿名方式进行, 所以很多人可以毫无顾忌的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内心想法, 这也使得互联网成为很多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借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理想选择。但是与此相对应,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很多人在网络世界里放纵自己的情感, 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却疏于表达自己, 与现实生活相隔离, 进而导致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对自我评价较低, 情绪低落, 性格孤僻。

1.3 受网络信息影响, 价值观功利化

网络上的各种不良思想侵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使大学生的取向更加功利化和世俗化。在新媒体时代, 受互联网上各类信息的影响, 很多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向世俗性、功利性的方向偏移。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内容的公开性, 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信息, 满足自己的信息需要。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公开性, 网络上充斥着大量宣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信息, 而这些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 当代大学生有很多人都喜欢从网络上收看好莱坞电影, 电影作为一种娱乐手段无可厚非, 但是, 在这些电影中往往贯穿着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 诸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将会使我国从小注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逐渐从大学生的脑海中淡化, 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培养。

2. 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 引导大学生参加集体社会实践活动

各大高校应该进一步增加校园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校园活动的开展中, 教师可以进行朋辈心理辅导, 所谓朋辈心理辅导, 是指心理健康教师邀请受过专业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非专业人士给大学生提供类似朋友和同辈的心理辅导,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文化氛围中, 潜移默化的受到朋辈辅导员在心理上的帮助, 并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此外, 学校还可以以宿舍为单位,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宿舍是学生的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 舍友是他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人, 所以学校可以通过倡导建设和谐文明宿舍的方式, 加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 让舍友之间相互理解, 并在活动中享受宿舍的集体荣誉感, 让大学生的宿舍生活更加丰富,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面对电脑玩游戏, 舍友之间毫无交流的状态, 以此推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2 加强心理辅导课教学

针对大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高, 容易自我迷失的问题, 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心理辅导课教学, 制定学生应遵守的社会行为准则, 强化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制, 注意自我约束, 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行为, 让同学之间相互监督, 相互影响, 进而帮助其免受各种负面信息的影响。

2.3 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学校应该立足于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在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上, 心理健康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使用新媒体的习惯,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会如何筛选正确的权威性的信息资源, 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学校开展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与此同时, 在课堂教课中, 应该转变他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歧视, 让他们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预防和治疗对策等等, 让他们可以有效的应对心理上出现的困惑, 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自我调适,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会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前途, 为此, 各大高校应该及时对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教育, 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不断向社会各界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摘要: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创新心理教学理念, 提高心理教学成效, 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为社会各界提供具有较高心理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梅家斌, 曹剑文, 王丽.大学生专业素质现状调查及模糊综合评价[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11 (04) .

[2]黄银菊.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缺陷与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发挥[J].情报探索, 2011 (09) .

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 篇2

写日记是进行自我沟通,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加强自我修养的有效途径, 有人称写日记是“开辟心理赛场”, 是进行“道德长跑”, 这是很有道理的。我大力倡导学生写日记, 本班学生几乎都有写日记的习惯, 大家都把日记当作自己最知心的朋友, 可以毫无顾忌地向它倾诉自己内心的一切。通过写日记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剖析、自我协调、自我激励、自我教育, 从而达到自我完善。

二、师生间的沟通

建立和谐、平等、民主、正常的师生关系, 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至关重要。老师应主动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如果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 一定要及时进行个别谈话, 查清原因, 不管原因有多复杂, 不管原因是来自学校还是家庭, 是来自社会还是来自学生自身, 都要采取恰当的方法及时彻底地解决。此外, 本人还利用课堂和开展各种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 几句赞扬、几声鼓励、一张纸条、一点暗示、一个微笑等等, 都能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 都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和激励作用。

三、学生之间的沟通

学生之间存在着大量的自发的沟通交往活动。任其自由发展, 不如通过组织领导, 使之走上更健康、更有益的轨道, 我的做法是:

(一) 结对子、交朋友, 开展谈心活动。

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只靠班主任是不够的, 还要促使学生之间进行心灵沟通, 他们的年龄、学识、阅历等相似, 共同点多, 极易沟通。我鼓励同学之间开展交朋友和谈心活动, 特别是对那些有过过节的、有自卑感的学生, 鼓励他们与相关同学结为对子、交朋友, 进行沟通和交心, 让他们相互帮助, 取长补短。老师要及时了解他们的进展情况, 及时指导和总结。

(二) 召开班级心灵沟通座谈会。

一般一个月左右, 我就会召开一次班级的心灵沟通座谈会。会上, 大家都能畅所欲言, 把自己的心理困惑一一道出, 然后发动大家集思广益, 尽可能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觉悟和智慧来解决心理问题。老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发言和对关键问题进行评判。经过讨论或争论, 最后基本都能统一认识, 解决问题, 使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

(三) 开辟《争鸣园地》。

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认识自我和提高自我的机会, 我在墙报上开辟了一个《争鸣园地》, 同学们可以在这里“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大到国家大事, 小到班级小事, 可以集中命题。如“命运掌握在谁手中”、“现在发奋学习是否为时已晚”等专题来供大家讨论。也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材, 一事一议。老师对每一轮争论都要予以关注, 不断地澄清糊涂认识, 净化学生的心理。

(四) 开展丰富健康的课外活动。

心理学家早已证明, 枯燥、沉闷、忧虑和紧张等, 是一些人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为了预防学生消极心理的产生, 加强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 我经常开展一些丰富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故事会、演讲会、赛诗会、联谊会、生活座谈会、读书心得会等。由于指导思想明确, 准备工作充分, 同学们积极参与, 每次活动都进行得有声有色。常常使学生激动不已, 留下大量的沟通话题, 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四、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能否健康发展的又一关键所在, 所以必须重视学生与家长的沟通, 以改善家庭的育人环境。

(一) 教给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方法。

做好日常的沟通, 有些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处不好甚至紧张, 是有一些较长期、较复杂的原因的。必须查清原因, 把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教给学生。比如让学生主动沟通, 沟通时注意自己的身份、态度、表情、口气等等, 对于个别学生要经常询问和指导。一般来说, 经过指导, 学生都能尝到大小不同的成功喜悦。

(二) 三人同面的家访。

有些学生与家长很难沟通, 甚至把关系搞僵了, 这就需要老师与学生一起家访。我总是在家长面前赞扬学生的长处, 鼓励学生上进, 从不告状。过如需要, 我会很有分寸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及家长教育的不当, 这样, 对学生和家长都有很好的启发和帮助作用。

(三) 让学生给父母写信。

有些学生不善于口头表达, 或有的父母主观武断, 不给孩子发言权。在这种情况下, 我就支持并指导学生给父母写信, 让他们把自己内心里想说的话开诚布公地写出来, 做到情真意切, 有感染力。不少家长反映, 他们是通过这封信才真正地了解和理解了自己的孩子。

(四) 召开学生和家长共同参加的座谈会。

为了更普遍地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为了在横向交流中相互学习并在一些共性问题上达成共识, 促进两代人的协调与理解。我召开了全办同学及其家长同时参加的座谈会, 会议通常由学生主持。会上, 两代人进行着坦诚而友好的心理沟通, 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对学生的鼓舞很大, 家长的感触也颇多, 这种形式, 很受家长与学生的欢迎。

五、与社会的沟通

(一) 开展丰富有益的校外活动。

这些活动主要有:参观先进单位、走访本地名人或成功人士、搞社区服务和社区调查、做环境卫生的监护员、到村上助农及作社会调查、走访派出所了解社会治安及青少年犯罪情况、到幼儿园、敬老院等单位义务服务等。这些活动极大地打开了学生的眼界, 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 开展有关的社会成员参加的大型心灵沟通会。

关注学生心理,培养健康学生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策略

健康是整个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世界卫生组织(WHO)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加大,学生身上寄托着家庭、学校、社会给予许多的厚望,在成长过程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据报道:中国有3000万青少年儿童心理亚健康,约五分之一的孩子有抑郁倾向,自闭、沟通障碍、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情况在青少年身上广泛存在。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完善、健康的心理,培养健康的学生呢?

一、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客观因素

(1)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离异、关系紧张、家庭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正值青春期的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异常和行为异常。(2)学校环境,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例如,校风学风不正、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整,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3)社会环境,社会生活中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不良的社会环境,严重地影响、毒害着学生的心灵。影视剧中黑帮称王称霸的镜头,游戏中的置人于死地的“斗狠”,都在青少年的心灵深处留下不良记录,为他们的模仿提供了鲜活的“榜样”。学生处于青春期,情绪上容易冲动,紧张事件的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等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2.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来看,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亦出现厌学情绪。据统计表明,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中学阶段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部分学生出现的厌学现象,如果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此外,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挫折适应等问题也在严重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二、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是先决条件。教师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教师应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稳定心理素质、崭新教育理念、科学教育方法,使自己能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家校合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

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教师和家长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成才极为重要。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很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3.对学生施以“真爱”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作用

爱,是教育的真谛。它能产生育人的正确动机,能产生关心、尊重、信任学生,要适度地严格要求学生的正确行为。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教师对某个问题如何处理?“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做到心理换位,就能体会学生的苦恼,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只有与学生同乐、同忧、同悲,学生才会感到教师是“自己人”,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这样教育效果就会倍增。爱学生,才能走进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矫正心理偏差。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健康成长。

作为教师,帮助学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多给他们一点关爱,多一点帮助,让学生心中多一份阳光,多一份驱走心灵黑暗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玉洁.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32).

[2]刘春玉.浅谈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 [J].教育与职业,2008(8):127-128.

[3]徐鸣.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N].重庆日报,2000.

[4]达文.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实施[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论文集,1999.

大学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篇4

大学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体育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将非常有效.本文作者结合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对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探讨,以供体育教学人员参考.

作 者:张团亭 李晓红 ZHANG Tuan-ting LI Xiao-hong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系,陕西,西安,710055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3)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体育 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

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探析 篇5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达到了巨大的发展,而且也进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范围之中,而且到现在为止,我国已经开始面临着转型。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大学生们每时每刻都享受着现在的快乐生活,对人格并没有太多的思考,而且现在大学生对精神方面的思考少之又少,在现在的中学思想品德的课本上,应该有这么一个例子,那就是刘洋的例子,刘洋为了研究大熊猫的反应,把硫酸泼到大熊猫的身上,这可以看做是一个典型的人格问题,而且这种性质的例子不只是一个,所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格之路,任务非常的艰巨。

1 人格的概念及大学生健康人格特征

人格的含义是十分复杂的,包含的东西也十分的多,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多种,在心理学中,人格的形成不只是后天的因素,先天在人格的形成上也是有一定的因素的,在遗传的基础上,加上后天所形成的心理上的因素,合起来才形成人格,但人格中最重要的是性格,下面就进行详细的分析。

因为人格的形成是先天和后天所共同决定的,所以这就意味着,人格和时间是一对一的关系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时间,可能就会有不同的人格,随着环境的改变,心理就会可能发生改变,所以,人格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另一方面,对于健康的人格的使用,也是有很大的歧义的,本文只给出几种理解,来对人格的特点进行诠释,下文便以奥尔波的理论说明,第一点,健康的人格是要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的,那个目标就是人们奋进的动力,不达到目标便不会认输,这是坚定的人格。第二点,是对自己的管理能力,也就是常说的自律,能够很好的进行自我管理,也是一种良好人格的体现,当然,在对自己的控制中,人格也会变得越来越健康。下一点,讲的是用客观的角度对自己做出最正确的评价,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对健康人格的生成有积极地作用。第四点,是处事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学到的东西要比在课本上学到的要多得多,所以,交流是形成健康人格必不可少的一条途径。最后一点,具有现实知觉,古人讲求淡泊名利,现在社会,淡泊名利也同样是我国的良好的美德,这里的知觉,是不要忘记本心,不要忘记现实。

下面介绍第二种对健康人格的观点,该观点是以罗杰斯为例,在他看来,拥有健康的人格,必须拥有以下的几种特征,首先,拥有健康人格的人是不会太过于自私的,也就是说,如果有什么经验的话,他不会把经验藏起来不公开,第二点是不断地吸取经验和教训,做到吃一堑长一智,并且很好的与自身紧密的联系起来,不断的完善自己。第三点是要时刻注重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客观的评价,所以,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不需要总是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是完全的不关注,而是关注的很少,不把别人的评价看得很重。这里的最后一点,是和别人的相处情况,一个拥有健康人格的人,他会和大部分的人交流的很好,相处非常的融洽,不会有很多的不愉快存在。

虽然不同的人对健康人格的解释有所不同,但其中的相似点却是很多的,下面本文进行简单的列举,第一点共同点是,拥有健康人格的人,都能够较好的从客观上看待所遇到的人和事,而且对自己的未来都拥有较明确的目标,那是他们前进的动力。第二点,就是他们的心境都比较好,都十分的健康向上,都能够乐观的去面对生活中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乐观的心态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每天都闷闷不乐,每天都生活在黑暗之中,那么他是不可能形成健康人格的。第三点,那就是坚韧的意志了,这里的意志可以分为两个大方面。第一个,是对自己的目标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第二点,那便是对自己的管理,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往往能够很好的做到自律,把握好自己的生活节奏。最后一点那就是有健康人格的人都比较清楚自己的潜力所在,都对自己比较的了解,而且还能不断的挖掘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实力,把自己的智慧和实力都运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去。

2 大学生不健康人格的成因分析

人格上的畸形发展趋势是大学生不健康人格的突出集中表现,它的现象一般有自卑,感情淡薄等,这些表现对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会使大学生的行为过为偏激,甚至会影响以后的人生,影响不健康人格产生有很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还是遗传因素,后天的环境以及教育因素相互交错影响。

2.1 个体方面

2.1.1 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进入大学就意味着我们一只脚已经迈进了社会,我们开始半独立的参与社会生活,在此过程中,大学生总会遇到各种冲突和矛盾,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充满困惑和诱惑的社会使准备不充足的大学生受挫,接而自尊心容易受到打击,自信心也会因此而减弱,就会否定现实处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人格的畸形发展。

2.1.2 学业困惑和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大学教育比较注重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中学教育主要以老师教学为主,大学新生因为习惯了中学时代的填鸭式的教学,习惯了老师的一板一眼的教学,而大学内师生关系远远不如中学时代的师生关系密切,所以在面对新问题时学生显得很措手不及,从而心理有点不平衡。

2.1.3 面对就业压力的困惑

由于就业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市场的自我调解功能,高校学生的就业也越来越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在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调整不断进步的情况下,高校学科建设却进步不明显;大学生就业困难,就业岗位不完善,许多大学生在很早就感觉到了这种压力,本以为努力就有收获,但真正进入社会时,真正面对现实时,那一丝仅有的自信也被消磨没了,从而变得胆怯不敢面对现实,从而越发消沉。

2.2 社会方面

2.2.1 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面向全世界,相应的西方的文化也大量的融入中国,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西方的一些全新的概念和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思想不断地产生摩擦,但外国文化不可能替代中国文化,两者只是并存的关系,所以这就造成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2.2.2 学校教育不能够满足健康人格形成的需要

现在我国教育的特点,是重理论,而其余的都是可有可无的,这不仅仅是对初中说的,高中和大学在这方面的表现也是相当的明显的,在这种状况下,便对健康人格的形成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所以,现在的很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走向社会的时候,就会连连碰壁,处处都是困难,再加上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很好的进行交流,这就使得这些大学生很容易陷入自闭之中,都未来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再者,现阶段部分大学所体现的价值观不能使得大学生很好地适应,使得大学生们存在了一定程度上抵触。

现阶段的大学生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也就是说,当他们接受教育和文化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中国的文化,其中便包含着部分的外国文化的气息。所以要探讨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时,一定要把大学生放置在一个比较复杂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人格不断变化的路线,下文在四个方面阐述该部分的补充。第一个方面是内心世界和真实的外部世界的反差,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会发现,我们的内心世界是那么的单纯和幼稚,因为外部世界会有很多想不到的突发事件,现在的社会是技术和信息来掌握一切的社会,而且当今社会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科技更新换代快,而对大学生来说,他们能够很快的就适应这个新的科技或者是技术,所以,大学生这一类在信息化时代的生存能力是其他人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对一些大学生来说,他们不能很好的来辨别新的科技,可能会盲目的信任一个不健全的科技,而丢弃了原来的完美的。不就后发现自己的错误决定,然后就会对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所怀疑。第二点,是大学生们普遍都存在十分强烈的时代性格,当然这个概念也是包含很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便是改革的意识,大学生年代是对社会现状感慨最大时期,所以,每个大学生的脑海中,都会或多或少的改革冲动,其二便是创新意识,分析我国的创新结果,很明显的就会发现,在所有的创新中,大学生占有了绝对的地位,大学生能很好的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当中,但是作为大学生来说,他们却不能很好的把握住多元文化,面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种种的比较,很容易的产生一些消极的观点,所以这就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在政治方面上不能有很坚定的观点。第三点,现在的大学生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对于自身的期望值都比较的高,也就是他们都很在乎自己目标的实现,他们看重自己能力的提升,因为现在的国情,对大学生的压力比较大,大学生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所以大学生一定要学会艰苦奋斗,敢于面对挫折和落后,这是他们的优点,但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现在的大学生不喜欢进行很深入的思考,而且虽然他们拥有自己的目标,但这些目标并不能算是成功的目标,因为对这些目标的实现是比较容易的,他们没有深层的理想追求,对于理性方面,大学生明显做的也不够好,做起事来总是比较的盲目,不能进行足够的理性分析,往往会做错事,而对心理,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最后一点,大学生的思维非常的灵敏,但是在责任心方面,两者可是天壤之别,大学生对责任心的感悟是相当低的。现在的中国是在处于转型和非转型的中间阶段,而且,现在是我国文化和国外文化相互碰撞的时期,这也就导致了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情绪,甚至有些大学生将自己置之度外,不关心国家,把肩负国家使命当做是耳旁风,相应的,这些大学生就不能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联系起来。

3 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与措施

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它是一个大工程,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系统。要完美的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需要的不只是学校,还要有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协助,当然,学校、家庭和社会单方的责任也是应该明确的。下文给出的是以学校的责任为例,探讨如何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第一方面,要让大学生们有这样的一种认识,拥有健康的人格是成才的根本,没有一个健康的人格是不可能成才的,把培养健康人格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大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培养成健康的人格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只是这样是一定不够的,所以,还要把人格培养分成小部分小部分的逐步完成,比如分成知识方面的培育,在一方面是工作方面的培养,明确这两方面的目标,利用二者相辅相成,推动健康人格的形成。做任何事情不能盲目的去做,首先要分析,而分析的目的就是找到其中的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人格的形成不是别人强加给的,而是看自己的思考和领悟,当遇到某件事情有所感悟时,人格的发展也就不知不觉的开始了,所以,要培养健康的人格,就要把以人为本当做是行动的原则,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而且要经常的表扬学生,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那么健康的人格便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

“熏陶”是指被一种好的思想、品行、习惯、风气所濡染而渐趋同化,对被熏陶的对象而言,这是一个将外在影响逐渐内化的过程。人格培育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及内产生心灵感动,从而影响其品德、提升其人格境界的过程。因此,“内化”是二者的契合点,熏陶是人格培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传统道德教育一向倡导道德内化,重教化、正礼义一直是传统儒家一以贯之的教育传统,儒家文化倡导的“诗教”、“乐教”就是通过诗歌、音乐来陶冶人的性情。具体言之,就是借助审美的熏陶,澄净内心的渣滓,感发人的善性,达成内心的纯净与和谐,在潜移默化中起到道德教育铸造人格的作用。因此在人格培育中,往往“欲速则不达”,道德律令的直接灌输可能起一时之效,但如果缺少心灵和情感的根基,就难以转变为受教育者的人格内涵。因此,在人格培育中应撇开一些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观念,而注重发挥好熏陶的作用。从熏陶的意义上讲,人格培育的过程应当既是人与环境互动的过程(既人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浸染又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周围环境),也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教育客体因主动参与组织活动变成教育主体)。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被教育者就可以实现认知、践履、体验、升华这一完整的教育过程,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梁漱溟说:“道德习惯非美德。”“道德为理性之事,存在于个人之自觉自律。”但从现实道德教育的实践来看,却存在着仅仅满足于道德习惯的浅层的倾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处于主客体对立的位置,忽视了由外及内的心灵体验和人格境界的塑造,长此以往,必然弱化道德教育的效果。另外,从大学生自身特点来看,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反差太大,一方面拒斥框框、说教、约束,表现出极强的自主意识;另一方面,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基本公德意识又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心理健康问题较多。

大学的校园文化品位,既可以从校园的硬环境上体现出来,也可以从大学的人文传统和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人格魅力、工作理念、目标、方式、作风,以及各种制度等软环境中体现出来。其三,要运用多种途径鼓励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体验、内化来促进自我完善,逐步培养自己与众不同的人格特色。德育是一种体验和实践,情感体验是构成品德的重要因素,也是行动的动力之一。让学生参与同专业相关的文化活动,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享受,在这种愉悦的精神文化享受中陶冶人格、升华境界,获得启示,思想政治工作的客体就成为了主体。锻炼大学生健康人格最好的方法是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也锻炼了学生缺乏磨砺的道德人格,使之变得坚强而富有韧性,同学们沉浸其中,既锻炼了能力,又陶冶了人格,升华了境界。最根本的是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其中寓含的是人格培育不再单是政工人员和教师的事,而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在创意、组织、参与、体验等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过程中,不仅能力获得锻炼,人格也得到无形的培育。最后,本文从多个方面探析了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性和措施,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具有积极地意义。

摘要:大学生如果人格不健康,那么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众多的,首先人格会影响到学习上的方方面面,其次就是生活上的,当学习和生活上都出现问题时,往往就会使得学生们作出一些不该做的错误的事情,所以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已经成为现阶段社会上所非常重视的事情,在培养人格时要注意很多事情,比如要把握人格培育的规律,注重发挥熏陶的作用。要把健康的人格看做是成才的必要条件,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把培养健康人格当做是一种习惯来看待,真正达到让健康人格无处不在,让健康人格融到现实生活中。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徐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2,(3).

[2]余祖伟.从埃里克森的青年期人格理论探讨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广西高教研究,2001,(3).

[3]赵立军.文化、自我概念与健康人格[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 篇6

大学生,处在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期。就中国国情而言,大学教育是真正促使人发展为健全的社会人的现实过程。因此,对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就处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任何价值观的培养都有其不同的时代背景,我们在谈及这方面的问题时,无可否认地要考虑自身置于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在社会环境复杂变幻的条件下,大学教育应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在知识教授的手段下,综合利用各种方式,完成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价值观的塑造,这成为关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灵魂。

当代社会正处在一个物质条件日益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各个方面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不可控性极大增强。因此,这就需要教育从根本上对之给予足够的关注,以知识塑造和价值观的培养为两条主线,两者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只有配合恰当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当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主要因为部分人还未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相结合的思路方式。事实上,只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和具体情况来考虑,我们不难因势利导,发挥人才的自身优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依托,从而真正实现其独立的精神内质,完成教育的根本任务。

一、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现状及问题

(一)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现状

1. 价值观的类型

根据现有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因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心理应对,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有自己的特色,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六种:

a理性价值观,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具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于一切;b美的价值观,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把美和协调看的比什么都重要;c政治性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把权力和地位看的最有价值;d社会性价值观,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e经济性价值观,实惠为中心;f宗教性价值观,以信仰为中心,认为信仰是最有价值的。

2. 价值观的冲突

个人主义让人们追求个人的利益,群体主义要求人们创造群体的利益;功利主义教给人们满足需要才有价值,道义主义告诫人们违背伦理道德的生活没有意义等等。不同价值观间竞争,对立价值观间冲突,各价值观在对立和冲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2]当今社会异质化程度渐强,随之而来的是价值观的差异。大学生群体中,价值观的冲突因主体具有紧跟时代潮流、更了解新鲜事物的特点,因此表现更为明显,差异性较为突出。

3. 价值观现状

大学生自身处在精英阶层的养成阶段,但其身心发展尚不完全,因此思想存在许多不合理因素。比如,理想化程度高,未从实际出发,目标设立高于能力范围,自己给自己设置巨大压力,同时因此烦恼不堪;激进性明显,大学生针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往往不够全面,只从自己的好恶出发,因此发表某些过于激进的观点,从而导致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孤立现状,这非常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容易产生相关心理健康问题;因高考模式下单一目标教育,导致学生出现没有理想,人云亦云,从根本上就是其未能形成独立的人格等等。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现状不容乐观,应当从各个方面加强引导。

(二)大学生价值观培养面临的问题

1. 主流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入方式不健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3]这种体系本身的提出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但其具体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提高。总结来看,其针对大学生的教育方式仍然保守,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仅依靠相关公共课程的开设完全不能满足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需要,而且教师素质仍有待提高。

2. 校园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影响力度有待增强

目前据在校学生反映,其对于学校网站的关注程度有限,相关网站信息未能起到吸引学生的目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虽从一定方面丰富大学生生活,但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许多学生在其中不能自拔,导致如“网瘾”现象的广泛出现。学校的相关媒体理应在这方面学习商业经验,吸引学生,加强对其思想引导,继而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 校园活动注重形式,忽视实际意义

大学生在校园中面临诸多活动,极大丰富其生活方式。但,这样的成绩背后往往不能真正达到培养大学生素质的目的。面临大学中奖学金评定,优秀活动的评比等诸多现实状况,学生因此采取一种为奖励而活动,为活动而活动的应对方式。这样形式主义的作风极大地影响校园的良好风气,同时因为这样的结果反作用于学生,导致一种恶性循环。这样的举措明显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无丝毫利处,反而会催生其对于自身的价值怀疑,促使其形成一种不自信,不诚信的道德缺位。

4. 职业价值观不明,心理学习动力不足、心态不积极

当前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单纯为谋求稳定工作和较高薪酬而选择专业,同时面临就业压力又往往选择相关规避措施。这种现实情况的推动下,大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往往不会具体思考自己本身的职业价值观。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价值观就成为一种潮流,这极不利于学生自主性意识的发挥,不能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大大影响学习效果,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学生因对专业的厌恶进而产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又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抑郁等疾病。

5. 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功用仍不够显著

朋辈心理辅导员具有生活经历类似,言语障碍小等优势,对有关学生的发展具有规范价值观的作用。我国高校的朋辈心理辅导虽已开展,但成效仍不显著。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朋辈辅导员本身心理学知识匮乏,无法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二是学生不认同朋辈辅导员能帮助自己,不愿意敞开心扉。[4]这样的诸多原因,造成辅导工作开展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困难,体制下功用的发挥程度极为有限,有关人员无法通过有效沟通达到帮助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

二、大学生价值观培养问题解决性探究

(一)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入机制

首先,对于大学相关必修课程的开设情况,学校应当积极引进具有相关较为先进思想的教授授课。一方面加强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进而促进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教授与基础本科教育的双向互动,形成一种良好的学风。

其次,学校的团委和学生会等服务于广大青年的学生组织,应当多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使青年在服务中收获成长,懂得奉献的快乐。这样的意识培养对于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能够促进其积极践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再次,学校老师应当定期同学生谈话,扩大谈话范围,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真正做到关心的全面性。教师通过这种形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主体意识,了解其思想动态,做到价值观正确,心理问题早发现,早解决,进行理性情绪辅导。

最后,应当做到对于马列主义的合理引导,切忌进行过度教育导致学生的反感情绪。比如说目前的教育模式,就是每个年龄段都要进行相应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但,这样的教育似乎不是起到的是叠加的积极效果。过度的类似教育已经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反思。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内容应当提升思想的高度,让学生产生兴趣,而不是对中学教育的重复。这方面就需要从教师的素质方面着手,帮助学生建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树立正确价值观,保证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及时更新校园媒体对新闻时事的追踪,优化形式加大影响力

学校的网站应当通过与学生主流电子通讯方式的联合实现自身影响力的增强,因学生已有固定的习惯,所以因势利导的效果无疑是最为明显的。学校应当从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工作、生活方式等内容出发,吸引学生关注于自身有关的近期信息,从而加强学校的宣传力度。同时,鼓励普通同学向网站发稿,加强参与度,进而提升学校媒体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三)改革考核机制,组织具有较大实际效果的活动

首先,学校应该从上而下进行改革,改变过于关注材料审核的评比模式,转而采取直接考察效果的方式,从具体的考察方式上改革机制,促进学生观念的转变。

其次,表彰一批平凡工作,热衷本职的学生代表。宣传先进典型,进行理想教育,通过典型塑造工作的实施来弘扬一种踏实奉献的精神。从这样的举措入手,可以具体来影响青年大学生的精神状态的正确培养。因此,各方面的工作都能够加强务实态度的内在构建。

(四)加强对相关职业价值观的培养,人人形成各自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一个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从业根本,如果没有相应的价值观,也就没有一个踏实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的工作意识。具体来讲:

一是加强职业认知教导。职业认知教导可以使大学生客观深入的认识职业社会,明确选择职业的价值和意义,把自己的选择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做出科学选择。二是加强择业心理教导。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控制科学有效的择业方法,还可以造就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抗挫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5]学校是教学的阵地。对于职业价值观的养成,学校起到一个最为关键的作用,大学具有一流的师资力量,理论基础强大,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这一方面的目标。

(五)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专业水平

针对心理辅导员普遍的业务素质较低的现实状况,学校应当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作为这部分学生的选修课,从而吸引同学们从事这一职业,同时也进一步完成素质教育的有关培养,可谓一举两得。

同时,可以邀请相关的心理学教授、专家开设相关的讲座,提升人们的相关认知程度。

朋辈心理辅导员要定期下寝,了解同学的思想动态,做到心理问题的及时解决,并定期举行有关娱乐活动,使同学们愉悦身心。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内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在小范围内得到良好的解决。

总之,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合作。但我们可喜地看到,这样的行为是极为必要的,并且能够取得相当大的成效。

价值观的培养是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认知水平。我们有理由相信,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必将极大地降低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几率。而且,这种方式的采用能够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根本之所在,从源头上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这是教育的最大成效,是社会的进步之基。

参考文献

[1]王涛,戴均.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轨迹及其规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7-13.

[2]赵彩莉.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党史博采(理论),2011(10).

[3]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出版社.

[4]黄雪梅.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广东珠海,R 395.6 B 844.2 R 493.25.

谈思品课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篇7

关键词:道德,健康心理,教育,培养,心理品质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一直以来, 思想品德课在学校德育工作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中都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特别是在新形势下, 学生接触社会的渠道多了, 在与社会生活中一些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的相互碰撞过程中, 产生了许多困惑, 也导致了一些错误的认识。这些问题影响了部分中学生身体、心理的健康成长, 也给社会、家庭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道德和心理问题, 学校教育负有不可替代的重任, 有着特殊的功能。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对提升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质量, 深化学校德育的实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对如何利用课堂教学, 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做了些探索, 下面简单谈一些体会。

一、认真探究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育人理念

思想品德教材的核心理念和总的目标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 基于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发展, 为了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 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培养良好的品德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课程培养目标方面除了关注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外, 还非常关注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 社会道德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社会责任感,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还特别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求在教育教学中从实际出发,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以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以人为本, 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 依照教育教学的规律, 研究各种心理现象, 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 塑造学生健全的个性尤为重要。

二、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灵活地处理教材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教学内容主要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人际交往、心理疏导、法律法规、社会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其中有很多的观念、行为和规定是带有成人色彩或理想化的, 是不切合当地学生社会生活实际的。因此, 我们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要从科学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 要使思想教育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 避免空洞的说教和灌输, 并注重把道德教育点和生活中的正面与反面现象结合起来, 与学生的认知程度及一些错误认识结合起来, 与学生的需要和追求结合起来。相关教育点的教育活动设计, 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所见所闻出发, 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去认识, 这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如课程里有一个知识点是“正确认识自己”, 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的形象在同学中是怎样的呢?你希望同学对你有怎样的评价?如此让学生们在他人的评价中自觉规范自身行为, 优化自身形象。

三、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把心理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中

思想品德新教材, 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探索问题, 通过学习探究, 自己去感悟生活中的道理。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同时鼓励学生质疑, 提倡合作探究, 设立小组学习记录本, 使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不流于形式。教材以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生活情景为载体,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展, 在发展中学习。教材改新了, 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不新不行。在教学中, 我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 并结合课堂的小故事、小品、情景研讨, 课后写感想、演讲稿等, 使学生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 动手动脑, 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教师在感情、语言、教态、自身素质等方面感染学生, 以平易近人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心理得到良好的调适。经常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 激发起良好的道德情感, 提高健康心理素质, 接受道德观念, 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 自觉履行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义务, 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也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教材大多以故事、事例为载体来传授某种道德观念。上课时, 教师可以播放课本剧或适合课文内容的动画片, 把课文单调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富有生机的立体场面,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在“情、景、理”的相互交融之中明白道理, 培养情操, 指导行为, 从而升华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导行训练时, 通过利用多媒体手段把生动的视听教材与常规的教学手段巧妙结合, 让学生有声可学, 有形可仿, 各种感观主动参与, 并充分调动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 自觉地落实到行为实践, 在潜移默化中将感知内化为自觉行为和内在素质。

四、在教育教学中把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

道德教育只有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培养出明事理、辨是非、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意识的公民。思想品德教育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 它就失去其实用价值, 也就不能培养出可适应社会生活的人。人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 才可能具有免疫力, 也只有在充满各种诱惑的环境中, 才能生长出抗拒诱惑的能力。所以, 我们的学科教学更应该坚持以做人为本, 从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和责任等方面的教育, 为社会培养出一个个合格的公民, 以追求更高的学科价值。

在教学中抓住品德教育点, 拉近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产生认同, 达成共识, 引起共鸣, 这是实现品德实效的关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从学习身边的社会实际出发, 从就业形势、人才需求及知识与就业机会的关系等方面给学生们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引导学生了解报纸上的招聘信息, 明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中启发学生认识到, 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使自己更适应社会的需要。以此让学生明确该如何为自己将来的就业作准备, 懂得自己应该怎样做, 这比讲大道理更具实际效果。让学生明确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国家要强盛, 就必须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来支撑。再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稳定、经济、国防、科技教育等方面迅速发展的事实, 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正在强大起来, 我们应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结合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 让学生明确,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作为政治教师, 我们应当利用各种机会,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建设实践, 结合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利益的冲突给学生带来的思想困惑, 结合国内国际社会发展的形势, 反复向学生灌输上述思想, 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上进、遵纪守法、热爱祖国等高尚的道德情感,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明确、校正自己的奋斗目标, 从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把现实中的问题与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社会主义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同时, 一些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 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 这些给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加上互联网上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影响, 部分未成年人的心灵受到伤害。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 一些未成年人精神空虚、道德低下、行为失范, 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得不引起学校、老师的重视。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 在道德教育中采用禁止、防堵, 甚至管、卡、压作为教育手段并不能解决问题, 也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因而, 紧密结合发生在学生身旁的一些社会现象, 特别是一些反面现象, 让学生去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危害性。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抓住要害, 让每一位学生明确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一不小心就可能触犯法律, 而且将给自己及家人带来不良影响, 从而起到警示作用。而在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评价过程中, 要努力让学生学会从道德、法律、社会规范中去认识。注重引导学生去认识问题、感受问题, 从而形成正确的观念, 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然而,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健康心理培养的问题带有很强的社会性, 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健康心理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它的问题不是思想品德课教育所能完全解决的, 思想品德课教育只能在学校育人工作中起辅助作用而已。要抓好这项工作, 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及各有关部门都来关注和重视, 都来加强和改进各自的工作, 共同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这样才能全面做好新形势下的育人工作。当然, 学校必须给学生补充足够的心灵营养, 把握学生的精神脉搏, 矫正学生的人生方向, 把道德和健康心理教育落实到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 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 才能达到学生的学习素质及心理品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林福兰.社会信息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与教育对策.中国教育学刊, 2004, (2)

[2]张圣乒, 邓加航.坚持“三位一体”增强德育实效——对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教育的思考.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5, (1)

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篇8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接受学习的模式。儿童所学的东西的全部内容是以确定的方式由家长或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学生无需进行任何独立的发现。而只要接受。这就是称之为“授人以鱼”的教育方式。但是我们所需要的是“授人以渔”的方式。

一、培养善于探索的精神

这是一节一年级的识字课,我在学生感知了课文内容,基本识记了一、二类字,并利用“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做例句进行了“谁在哪里干什么”的说句训练后,设计了一个游戏来巩固“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我出示了一块画有结满了词语果子的智慧树的小黑板,并在黑板上画了几个盘子,对大家说:“现在我们要把智慧树上的聪明果摘下来,放在盘子里,作成‘谁在哪里干什么的水果拼盘,小朋友可以自由组合,几个人一组,先商量好了再上来,看看哪个组的拼盘做得又漂亮又新颖。”

教室里先是一片寂静,这时有几个大胆的学生走上了讲台,顿时,教室里热闹了起来,黑板上每个盘子前都挤满了学生。不一会儿,学生已经顺利地拼出了“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小鱼在河里游。”、“鸟儿在天上飞。”和“爸爸在家里看书。”这几句文中出现过的或按常规思维不难拼出的句子。

我从一个盘子里拿起“我”和“坐”,对大家说:“刚才大家拼得真不错,不过,我们再想想办法,还能拼出更有创意的拼盘。除了‘我能在小小的船里坐,还有谁能在呢?我在小小的船里除了‘坐,还能干什么呢?”各小组的学生又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随着词语果子位置的调动,盘子里出现了“爸爸(小鱼、鸟儿)在小小的船里坐(看书)。”、“我(小鱼、鸟儿)在家里看书(坐)。”、“我(小鱼、爸爸)在天上飞。”、“我(爸爸)在河里游。”等充满了想象活力和纯真童趣的优美句子。从此例我们看到尝试教学法激活了儿童自身的潜能,应用尝试教学的手段,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树立充分的自信

在教《乌鸦喝水》(苏教版小语第二册)这篇课文时,当乌鸦想出了用小石子放进瓶子里让水升高,终于喝着水了,我继续问:“还有哪位小朋友能帮乌鸦想想办法,让它能喝到瓶子里的水?”有的小朋友讲:“那还不容易,用杯子灌!”“乌鸦是动物,它没有手怎么拿杯子呢?”“是呀,乌鸦没有手,乌鸦又小,拿不动杯子,怎么办呢?”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学生不停地对每一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它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对同伴的各种意见进行分析思考,争论和批评,“办法”越来越多,不管是合理不合理,不管是可行不可行,教师都给予肯定,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潜能。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的自信,是让他们在尝试成功中感知到什么是自信。孩子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教师如何对待很重要,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困难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孩子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全部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习困难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模糊的激励性评价。“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孩子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孩子的进步,并使孩子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三、增强受挫承受力

挫折是指个体为达到目标而进行的活动受阻。当客观事物使主观感受受到挫折时,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发生不同类型的心理反映。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儿童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而且要让他们更多的尝试到“失败的痛苦”,只有在这些“痛苦”中他们的受挫能力才能获得加强。在把乱词排句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正确地把词语排成一句通顺的话,如:“星期天——我和妈妈——去——公园——看花。”把词打乱了。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然后让每个小朋友拿一个词语卡片,根据上面的提示,扮演各种小动物,让他们做“坐火车”的游戏,然后让其他小朋友评一评,他们坐的车厢位置对不对,对了就练习几道题。乱词排句虽然是一个比一个较抽象的,排起来比较困难,但是我坚持他们“尝试失败”,让他们体验“失败”,使他们的受挫能力增强,逐渐感悟排序的方法。

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 篇9

1、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1.1、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短缺

一项工作要想顺利开展,首先要保证开展工作的人员数量。同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实施也需要足够数量的教师。但是,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短缺,尤其是专职人员极为匮乏。据资料显示,国外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与在校学生比大致为 1:1 000。在 年对全国 62 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与在校学生比约为 1:9 250,大约不足 10% 的高校能达到 1:5 000,甚至有的高校师生比约为 1:30 000。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与在校学生比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师资力量的不足仍然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瓶颈。

1.2、部分教师专业水平较低,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多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学生科教师兼任,有的是辅导员兼任,有的则是其他专业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尽管有丰富的学生工作或教学经验,但却严重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按照老一套的思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但没有从心理上给予学生帮助,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其心理问题的加重。

1.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费不足

国家教育部要求每年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投入每生 10 元的专项经费,但在实际工作中,经费往往无法落实,下批的经费也只够刚刚满足现有活动的开展。资金的相对短缺也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全面开展。

1.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范围不明确,缺乏考核和激励机制

由于安排不合理,很多心理健康教师都身兼数职,整日忙于日常事务,无暇深入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学校也缺乏对心理健康教师的考核和奖惩机制,这也使得教师的工作缺乏动力。考虑到目前我国各所高校的实际情况,应合理借鉴欧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经验,提倡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模式,并且建立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素养要求

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兼具高校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双重身份,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既不同于普通的高校教师,又有别于社会机构的心理咨询师。他们除了应具备高校教师的一般职业素质外,还应符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特殊要求。

2.1、专业技能及知识能力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对科学性和技术性要求很高的工作,这就要求从业者不但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还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还要拥有良好的`教研能力,掌握娴熟的助人技巧。

2.2、个性品质及人格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自信、开朗,有合作精神,亲切和蔼、真诚善良。这样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给学生以信赖感,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

2.3、行为规范及职业素养方面

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双重角色决定了他们在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时,不仅要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甘于奉献,还要尊重来访学生的人格和意愿,尊重他们的个人隐私,注意遵守保密原则。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3.1、抓好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定期地、有计划地、阶段性地接受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辅导方法、心理危机干预方法等。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才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顺利开展。学校也应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纳入学校整体师资培训计划中,鼓励心理健康教师参加全国心理咨询师执业证书考试,稳步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

3.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制度

首先,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综合类大学至少应配备 3~4 人,高职院校不少于 2 人,并应纳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管理序列,评聘相应的教师职称。其次,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辅导人员,应按学校有关规定计算工作量并给予报酬,其工作量的计算标准不应低于本校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标准。

3.3、建立规范的心理咨询督导制度

心理督导的目的是帮助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督导通常由资深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组成,一般情况下应该坚持每月进行督导,通过督导来保障心理健康教师的高水准专业化行为。

3.4、建立管理和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有必要通过各种管理和激励机制来调动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学校要对工作有突出表现的教师给予教育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配合有关部门,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资格审查,审查不合格者取消其资格;心理健康教师可优先外出进修、培训、参加各类学术会议。

3.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互渗透

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 篇10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 教师要认真、冷静、诚恳地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 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 教师要从心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第三, 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发自老师内心的真诚的爱。在课堂上, 教师要面带微笑, 并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 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 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被老师关爱、被老师关注着, 从而达到“亲其师, 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英语教学内容

(1) 培养英语学习兴趣, 克服英语学习困难。兴趣是中学生学好英语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首先,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 如在商店购物时和售货员之间的对话, 向外国朋友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家乡等, 让学生分角色对话, 真正意义上地实现学以致用, 把语言学好、学活的教学目的。其次,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辅助工具, 如录音机、英语电影、英语报、英语动漫等, 以最直观、最形象的形式, 既能使枯燥无味的语言变得生动易学, 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浓厚。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 也在所难免, 所以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学习借鉴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新目标英语》Go for It九年级Unit 1《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中, 要让学生知道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东西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会遇到困难的, 关键是要找到合理的方法去克服困难。也可以找一些英文格言, 如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learning. (学无坦途) Never say die. (永不放弃) Learning any language takes a lot of effort.but don't give up. (学习任何语言都是需要花费很多努力, 但不要放弃) 这样, 学生就会重建学习信心, 自觉探索新的学习方法, 克服困难。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变化, 对他们取得的进步要给予合理的评价。

(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知道,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 要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 就必须要先学习其国家的文化, 了解外国的文化、习俗, 了解外国人的生活及行为、方式、方法, 这对于学生的英语的学习和交流有着很大的作用。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视野, 加深了学生对英语的理解, 而且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人格。

要让学生意识到, 英语国家与我们国家在口语交际文化方面礼仪方面、生活习性、社会交往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比如英国人见面喜欢谈论天气等, 当学生意识到这些差异后, 就会加深英语的理解, 同时也在全方位学习和应用英语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健康的人格。

(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注意习惯的养成, 比如预习的习惯、晨读的习惯、读英语报刊的习惯以及和别人用英语对话的习惯。同时, 还有积极参与课堂上英语学习的好习惯, 比如积极发言、朗读表演、对话演习、情境对话等。这些习惯的培养, 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 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所在。

三、开展英语课外活动

英语课外活动包括英语朗诵、唱英文歌、讲英语故事、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英语角、英语墙报英语、课外读书活动等。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接受最美、最善良、最高雅的文化熏陶, 会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切身感受语言的魅力, 体验语言的内在美, 这将十分有利于造就他们一生高尚幽雅的人格。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 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 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当今社会, 各种不良思想时刻在影响着学生。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要结合我们英语教学的特点,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快乐成才为己任, 不仅关注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更要关注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健康的价值观, 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拥有崇高的道德品质, 高雅的审美情趣, 真挚的、有爱国情感的人, 这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潘玲霞.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J].学园, 2011 (3) .

上一篇:学校发展下一篇:多功能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