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十篇

2024-09-12

中西文化比较 篇1

―、中西方舞蹈在语言组合原则上不同

第一,西方舞蹈已经向人体艺术方面发展,注重展现人体美,偏重研究动作的抽象逻辑性和组合中的几何性;而中国舞多注重人们的情感表现力。

第二,西方舞蹈多为乐体化,音乐性很强,节奏偏快,发展出组合舞蹈语言;而中国舞蹈多为诗体化、诗意化,以起、承、转、合等观念语言组合成舞蹈语言,音乐含蓄内敛、雄浑苍劲,多配以中国民族乐器、民族音乐。

第三,西方芭蕾交响乐的发展较好;而中国舞蹈在向中国戏剧借鉴的过程中,有较多板腔体的痕迹。

第四,西方芭蕾在运用人体语言的同时,注重舞台特技及灯光的效果,以达到情景合一;中国舞蹈则利用舞美布景的效果,推动剧情的发展,增加舞蹈的亮点。

二、中西方舞蹈在形态上不同

第一,西方芭蕾注重肢体表演,动作多围绕下肢腿部展开,如大跳、“阿拉贝斯”等动作都是靠下肢来完成的;而中国舞的上身肢体动作多于下身肢体动作,多以面部表情及道具(扇子、手绢花、水袖)等来渲染舞台气氛。

第二,西方芭蕾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纯粹舞蹈艺术,有着自己完善而规范的动作语汇;而中国舞蹈的戏剧性语言多于舞蹈技术性语言,许多传统舞蹈常常都是戏曲的组成部分,大量的舞蹈动作都是由戏剧动作演变而来的。

第三,西方芭蕾舞主动追求动作的外向性,人在一位站立时要尽最大可能做到外开180度,伸展、大跳、旋转呈现出放射状;而中国舞蹈主静,讲究拧、倾、曲、圆等,造型多于动作,其动作走向多是内向型的,舞者重心偏低,动作的雕塑感强。

第四,西方芭蕾舞蹈和中国舞蹈对于演员的审美条件、审美要求、审美角度不同。对于西方芭蕾,人们在挑舞蹈演员时会从下往上,从脚尖、脚背到头;对于中国舞蹈,人们在挑演员时则从上往下,从脸蛋到上半身再到腿。

第五,西方芭蕾讲究直线美、不对称美,无论造型还是动作,皆为直线走向。而中国舞多讲究曲线美、对称美,舞姿造型多为“三道弯”。当然这些也都是相对而言的。

三、中西方文化的艺术精神不同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第一,外射与内收。西方文化精神主外,一切思想意识与表现均以外在事物为追求对象,这种思想体现在芭蕾技术上并不意外,其动作多是离心的、放射的;而中国文化精神多是主静的,体现在舞蹈上也恰好与芭蕾相反,其动作特质是向心的、集中的,两腿弯曲且多交叉或盘坐,动作感觉是集中于中心一点的。这种内向的表现也符合中华文化精神,即以仁道为中心,具有内省之功夫。

第二,示形与示意。西方芭蕾基本是以示形为主,舞蹈动作与姿势基本不含任何意义,主要表现动作的形式与技巧,动作的意义是舞者根据不同的需要而赋予的,其动作的形成是通过向外界模仿和演变而来的,以形式与技术为主,本身无含义;而中国舞以示意为主,舞蹈动作均有其表现意义,动作本身即为示意而形成,是将有意义的动作美化而成的舞蹈动作。

第三,中西方舞蹈的动作姿势在基本原理上有所不同。西方古典技巧对姿势的要求是以弧线为主,身体的线条均表现在圆弧上,而姿势的移动均以角度与直线为准,且表现在方正上,在动的形上有圆的感觉,在形的动上又有方的原理;而中国舞与之完全相反,在姿势的表现上是直接的,在姿势的移动与双臂的动作上又是弧线,在动的形上是方的感觉,在形的动上又是圆的路线。

第四,中西方舞蹈动作的重心感不同。西方芭蕾的动作重心比较高,使动作呈现出自由灵巧的感觉并表现动作的特质,尤其是脚尖的直立更具有上升感;而中国舞蹈动作的重心偏低,表现了平衡的特质。

第五,一元动作与多元动作。西方芭蕾的动作是一元的,不分男女,无论表现任何故事都是一组动作;而中国舞蹈则完全不同,男女各有不同的一系列动作,文舞与武舞也各不相同,都有自己基本的动作而不能混用。

第六,技术层次与独立表现。西方芭蕾动作是多层次的表现,技术在同一动作中有不同层次,由易到难有不同的技术层面;而中国舞蹈则是单层次动作技术的表现,每一动作只有一种做法。

第七,超现实的动作与生活中的动作。西方芭蕾舞的动作多是超现实的,在现实社会中不曾发生过,动作完全脱离了人的生活范围,在一个独特的表现领域中建立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中国舞蹈与之完全不同。中国舞蹈的动作完全来源于生活,也是在人类生活中自然产生和发展的。

中西文化比较 篇2

1 茶文化之中庸与咖啡文化之理性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方,面向大海,地域广阔,物产丰饶。中国文化生长于一个既相对封闭又十分广阔的地理空间,文化传统受半封闭的、农业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即“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所决定。千百年来,中国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首当其冲是以小农经济为背景的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其特点是 “中庸” “守常” “平衡” “对称”。儒家把 “中庸”思想引入中国茶文化。

茶生于山林中,承甘露滋润,其味苦中带甘,饮之可令人心灵澄明,心境平和,头脑清醒,茶的这些特性与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相符。通过饮茶可以自省,也可以养廉,赋予茶以清廉、高洁的品性。儒家学说认为通过饮茶可以沟通思想,增进彼此的友情,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和谐。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而茶文化中从采茶、制茶、煮茶、点茶、泡茶、品饮等一整套的茶事活动中无一不是渗透着和的思想。在泡茶时, “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待客时 “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 饮茶时 “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 品茶的环境与心境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这些都体现了儒家中庸、明论、谦和以及俭德。

西方文化的萌生、发展于相对开放的地理环境,没有具备像中国那样的可以左右整个文化动向的典型的农业区域。西方文化的发源地是古希腊、罗马,地中海北岸的岛屿和半岛,海岛文化不是靠农业,而是靠充满竞争的经商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的海洋地理环境使西方人的性格外向、好动。他们有独立不羁的人格、开拓精神和交易观念。西方诸国是在征战、竞争、奋斗中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生产力畸形发展不容西方人 “三思而后行”,必须当机立断作出判断和行动。欧洲各国的国土比较窄小,无法形成像古代中国那种自给自足的长期闭关锁国的自然经济条件,国界的变迁,民族的迁徙,古老习俗、神话和民间传说的一致性,为它们之间的文化交流及相互往来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也造成了文化的开放精神。西方哲人把理性作为人区别于禽兽的一个根本性的标志,这就奠定了西方文化理性的基调,西方文化是理性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旨在自我意识中构建一种抽象的理念世界,以抽象的主观规律作为世界的本质,进而达到对世界的理性异化。这也体现在咖啡文化中。咖啡的冲泡从研磨咖啡豆到器具,再到水温比例都有严格的要求,冲泡出来香味馥郁,口味浓厚。这些都体现了咖啡文化的理性主义。

2 茶文化之天、地、人合一与咖啡文化之天人二分

茶文化是天、地、人合一的道家学说。道家认为天、地、人三者是平等的,应适应自然,主动认识规律,这样人才会得到最大的满足。茶产自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雨露,正蕴含道家 “淡泊” “宁静” “返璞归真”的神韵,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传统的文人士大夫虽然接受的是儒家教育,但在政治上受到挫折时,道家的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思想就会影响他们,故而他们普遍遵循的一种处世模式即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文人们以茶诗来追求心融于山水的理想境界。通过茶这种饮品,去感悟茶道、天道、人道。

咖啡文化主张天人相分,二者是对立的关系。人要生存就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西方人崇尚个体主义,在思想上集中体现在它的人道主义的传统上,在行动上集中体现在自由竞争上,突出表现为对个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等多方面的肯定,对人的个体独立性的尊重与倡导。西方哲学则追求对自然的认识,对万事万物发展规律的把握。为了征服自然,则以实证和严密的思辨手段,明确区分天人、主客、物我,以求达到对自然本体的认识。

3 茶文化之禅宗与咖啡文化之基督精神

佛教禅宗修行的内容,分为戒、定、慧三种。所谓定与慧,即要求僧侣坐禅修行,息心静坐、心无杂念,以此来体悟大道。由于长时间坐禅容易产生疲劳,不少僧侣为打瞌睡而烦恼,而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的药理功能,因此茶与佛教的结缘,最早的契机是茶的解睡功能。随后佛教僧侣对茶有了进一步认识,他们发现茶味苦中微甜,茶汤清淡洁净,适合佛教提倡的寂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加上饮茶有助于参禅悟道,于是佛教对茶的认识从物质层面又上升到精神层面。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古代名茶,最初是在寺院种植、采摘并加工的。如唐代最有名的茶“蒙顶茶”,相传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亲手所植,是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茶树。佛教寺院不仅种植茶树,茶事也成为佛寺日常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名寺大庙里,都设有茶堂或茶室,还有 “茶鼓”和 “茶头”。寺院中的茶叶,称作 “寺院茶”。茶在佛教寺院中还起到融洽寺内僧众关系,使僧众之间的感情联系得更加紧密。此外在佛的圣诞日,专人以茶汤沐浴佛身叫 “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

根据基督教世界流传的说法,在北非的埃塞尔比亚的卡发省发现的,有一名叫科迪的牧羊人,某日如常出外牧羊,突然发现羊群在蹦蹦跳跳,异常活跃,他仔细一看,发现它们在吃地上的红果实。他估计是这些红果实使得羊如此兴奋。于是,他带着红果实去找修道院的一名神父求教,神父听了牧羊人的话,好奇心骤起,于是把数颗红果实往嘴里送,不一会儿,神父也变得生龙活虎。自此,所有神父在做弥撒前都会吃下几颗红果实,后来命名其为加法果,就是咖啡果了。由此可见咖啡在西方基督教徒中也用于提神。西方文明源于古代的中东、希腊和罗马,宗教和世俗的意识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基本框架。西方人认为上帝看重个人的灵魂,人的肉体和灵魂、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对抗的关系。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西方人有很强的个人奋斗和竞争意识。对西方人而言,生活就像煮咖啡,如果做过的事情失去了原本的新鲜感,就换一种,重新开拓,重新冒险,就像咖啡冲泡过一次之后,就失去了它原来的风味,在口味上变得清淡无味,那就丢弃再换新的开始煮。

4 结论

茶文化是中庸文化,中国人喝茶追求的是静心,静身,修身养性。西方人喝咖啡追求的是激情,热烈,奔放,方便,快捷。两种文化的人相遇时,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就难免互相埋怨对方失礼,准备不周,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人类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有助于民族间的相互沟通,促进友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中西文化禁忌比较 篇3

[关键词] 禁忌 文化 比较

近年来,随着国际间的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 跨文化交际的机会越来越多,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被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词汇。领导人进行政治谈判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与外国商人谈生意也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去国外旅游、留学或接待来旅游、来留学的外国人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在互联网上与外国人聊天也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学是研究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冲突,以及如何决绝这些问题和冲突的一门学问。跨文化交际学在英语中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也被称作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Hall 的《无声的世界》一书出版后,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跨文化交际学在欧洲发展得比较晚。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已经有两百多所大学开设跨文化交际学的课程。目前,位于美国的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与它在欧洲、亚洲等地建立的十几个组织正在跨文化交际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跨文化交往中,禁忌是最敏感的话题。文化禁忌的研究也因此成为了跨文化交际研究者的重要内容。所谓禁忌就是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或忌讳人们做的事情或说的话。禁忌的英语对应词是taboo,严格的说来,禁忌仅仅包括属于人或物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有这种性质所引起的禁制作用;经由禁止作用的破坏而产生的神圣性(或不洁性)。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不同罢了。禁忌几乎是无处不在,从日常生活,到政治经济的各个方面,我们这里只涉及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最重要的方面。

一、社交礼俗禁忌

在西方,拜访某人需要事先预约,切忌突然造访。因为突然造访打乱了被访者的工作安排,给他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而中国人近年来虽然也在商界、政界甚至日常生活中开始预约,但没有那么严格,突然造访的事情不被看作是那么严重的侵犯。还有人用突然造访给人惊喜,完全不觉得这是对对方的极大的不尊重。另外,在到访时间上中西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果约定为十点,中国人认为十点是最终期限,最晚十点到达,最好提前几分钟,因为不能让主人久等;而西方人认为十点是可以到达的最早时间,最好推迟几分钟,因为要给主人充分的准备时间。

在谈话的内容方面,西方国家严禁涉及个人隐私,不能问年龄、收入、婚姻、恋爱、财产、胖瘦等等。个人隐私被放置在极高的位置,甚至可能涉及个人隐私的所购物品的价格、个人时间的安排都可能会被看作是侵犯隐私,由此看见西方的个人主义、自我中心是多么的严重。在中国,谈论收入、年龄、婚姻、身材等是非常正常的事。电话中最常问的话就是“在哪呢?”,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在一些农村地区更是把他人家的事当作是自己的事来办,首先考虑的是怎样帮助对方,不考虑对方的意愿,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事。在中国的谈话内容中禁忌的是所别人的短处,所谓“打人不打脸,说话别揭短”,中国人好面子,批评的话不能直说,要委婉地表达。

另外,在公共场所进行交谈时,西方绝对禁止大声喧哗,人们安静的交谈,避免自己的交谈影响他人。中国的很多公共场所人声嘈杂,如果不大声嚷嚷,就互相听不见,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嗓门大的习惯,有时在安静的西餐厅,也会不自觉地大声说笑。

西方文化中有严格的1米线的禁忌。 在银行或海关等,人们会严格遵守秩序,并与前一位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对别人的交谈和事务有意回避,不干涉不参与意见。中国则没有这方面的禁忌,排队时人与人的距离很近,有时还会提供意想不到的热心帮助。

二、饮食习惯禁忌

饮食禁忌既包括饮食的内容,也包括饮食的方式。伊斯兰教徒忌吃猪肉,印度教的教徒忌吃牛肉,佛教徒忌吃各种肉类,西方人吃饭时刀叉忌出声,中国人吃饭时忌用筷子敲打盘碗。

具体的讲,西方人忌吃肥肉、鸡鸭的皮,动物的内脏,忌吃狗肉、蛇肉等他们常用来做宠物的动物的肉,忌吃大蒜等味道过于浓烈的调味品;在饮食方式上,西方人喝汤时忌出声;进餐时,忌狼吞虎咽,尤其禁忌用刀叉弄响水杯,那会招来厄运;吃自助餐时,禁忌自己盘中剩下食物。中国人吃饭时,忌座位没有尊卑长幼、不分主次;忌把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晚中,因为那是给过世的人的祭品;忌把空碗反扣在桌上,因为那是诅咒她人生病;忌用筷子敲打空碗,因为那是乞讨者的行为;在海边居住的人们,吃鱼时忌把鱼翻过来,因为这样表示翻船,会给渔民带来厄运。饮酒方面,西方的酒类繁多,忌滥用。饭前吆喝开胃酒,饭中要喝佐餐酒,饭后要喝鸡尾酒或威士忌,庆祝胜利要喝香槟酒。中国人一般不会在一次宴会中饮用多种酒。

三、节日庆祝禁忌

圣诞节是西方的重大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做布丁,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搅动布丁并许下一个心愿。忌讳的是:千万不可以逆时针搅动布丁,只能顺时针,并且自己的心愿不能告诉任何人,否则就不灵验了。元旦这天,西方人认为第一个来访的人会决定新的一年的运气,因此不希望一个长着红头发、面目不端正、或女子拜访,因此,他们常常会邀请一个男性朋友第一个来家里做客。中国的春节是最重大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忌讳说“完了”、“没了”等,忌打破物品,如果打破了,一定要接上一句“岁岁平安”,正月初一忌扫地倒垃圾,怕把好运倒掉。

节日期间人们总会有些礼物往来。西方人忌送重礼,因为送重礼可能被认为是一种贿赂行为,会给受礼者带来很多麻烦。在商务交往中,忌讳送有自己公司标志的便宜物品,表示你没有诚意或是在给你的公司做广告;男士忌给女士送化妆品、衣物、香水,那表示他对女士感兴趣。西方人常以鲜花作为他们的礼物,而且送花非常有讲究。首先,送花不能送双数,因为双数会带来厄运。并且,不能送白色的花,在他们看来中国婚礼经常用白百合不可思议,因为白色的花总让人想起医院、葬礼等,是送给病人和去世者的花种。中国人送礼忌过轻,那样会让受礼者感觉你瞧不起他;送礼讲究因人所需,别人需要什么送什么,并没有太多的忌讳。

四、宗教禁忌

宗教禁忌是人们生活中遵守的最为严格的禁忌。 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西方人们主要信奉基督教,其包括天主教、信教和东正教。在中国,人们主要信奉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

西方的基督教徒不可敬拜偶像,不可妄称上帝的名,印度的基督教徒忌晚上举行婚礼,汤加的基督教徒忌星期日的时候离家外出工作。天主教教师不许结婚。纳斯拉夫的天主教徒忌在星期二星期五举行婚礼。在葬礼后的两三个星期内,死者家属忌见客人,一年之内不可举办晚会。新教徒不可以崇拜一切偶像,不可崇拜其他的神,饭前睡前要祷告。

中国的佛教徒忌饮酒、杀生,不可食用肉类。不可结婚,不可接受任何财物,不可贪图人世间的一切享乐与荣华富贵。道教教士的禁忌与佛教相似。伊斯兰教忌食用猪肉、动物血液,忌酒,送礼物忌送带有动物形象的礼物,忌穿鞋进入清真寺,忌用左手进食或触碰食物。

五、语言禁忌比较

语言禁忌是社会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带来了最多的语言禁忌。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上帝的名字耶和华(Jehovah)是最大的禁忌语。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不说、不滥用上帝的名字。另外,类似的宗教词汇,如:上帝God、魔鬼devil、天堂heaven、地狱hell、基督Christ、耶稣Jesus等也只能用于严肃的场合。中国忌讳对自己信奉和崇拜的神的任何不敬。姓名方面,中国古代有五忌:国讳、官讳、家讳、恶人讳,就是说不能取和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字,触犯国讳要引来杀身之祸;不能取和达官贵人一样的名字, 也不能取和圣人,如孔子、老子、孟子等,那样会认为是对圣人的不尊敬,还不能取和家长、老师一样的名字,避讳家讳是敬祖德的表现,最后因为讨厌恶人,因此不能取和恶人一样的名字。西方文化中,种族歧视是禁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用来称呼黑人的negro 带有很强的侮辱性,应该称为black,boy用来称呼美国黑人时,有称他们为奴隶的意思,也要避免。

六、其他细节禁忌

在颜色方面,中国人忌用红颜色的笔写信或自己的名字。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革命,因此在丧礼上禁用红色。黄色在古代中国是帝王的象征,其他人仅用黄色,如果用了黄色,则意味着他要杀君篡位,会被处以极刑。在现代中国,黄色尽管谁都可用了,有了光明的寓意,但还在某些时候用于贬义,如:黄色书刊、黄色电影则指淫秽的书刊、电影。

在数字方面,数字4在中国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原因是它的发音和“死”很相似,车牌号码、电话号码等有4的都不受欢迎。人们尤其要避开14,因为启发音像“要死”。在西方文化里,星期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常说“黑色星期五”,因为星期五是耶稣受难日,并且,亚当和夏娃也是在星期五这一天被逐出了伊甸园。西方文化里,数字13是个令人恐惧不安的数字。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尽量避免13。吃饭时避免13个人坐在一起,门牌、房间号等避免13号。原因是耶稣和其弟子共进晚餐时,第13个人是犹大。犹大为了30块银币出卖了师傅。耶稣在13日星期五被定死在十字架上。人们据此产生了对基督教的恐惧。

中国人忌讳的年龄数字有几个,55和66被认为是可能有难,俗语说:人活五十五,阎王数一数;人活六十六,不死也要掉块肉。还有73和84,中国人认为这是难过的生命关口。另外,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了,也不能说,因为“千年的乌龟万年的精,一百年的老刺猬”,似乎活到100岁就成了动物了。过了一百岁就可以正常地说年龄了。

总之,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人们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达到交际的成功,一定要了解对方的文化禁忌。文化习俗仪式在人们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它以巨大的力量促进人们按照本民族的习惯进行交际。文化习俗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处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这就要求人们对其进行研究,建立良好的习俗差异意识,尽量避免交际中可能产生的误解、冲突或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杨宗聂家恩郭全盛:中国实用禁忌大全[C].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

[3]李振澜:外国风俗事典[C].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4]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中西文化比较 篇4

1.逻辑推理最重要的特点是客观性、形式化和确定性;重视定理、公理、演绎、推理和抽象思维。

2.西方法律的第一要义是天赋人权,第二要义是人人平等。

3.分离主义的政治态度和自由主义的生活信念构成了希腊城邦社会的重要特征。4.中西民族不同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同的生产形式,中国是农耕文明,西方是商业文明。

5.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分别被视为两种文化精神的核心。6.古希腊文化中,人的动物性与理性并列存在,表现为狄奥尼索斯代表的激情的创造精神和阿波罗代表的和谐的理性精神的并存。

7.中国哲学思维偏好运用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西方偏好细剖静析的逻辑分析。8.英语是直线型思维模式,闪语是平行型思维模式,东方语言是螺旋型思维模式,罗曼语、俄语是曲折型思维模式。

9.东西方两大系列六种高级宗教,包括东方系列的佛教与印度教,西方系列的梭罗亚斯德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

10.在任何一种民族文化中,法律和道德都是其社会成员行为模式的最基本规约形态。

1、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它以个体经验与智慧直接切入事物本质。直觉思维是非逻辑的思维,十分重视为认知者留下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有极强的主观性,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

2、文化: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人类的各种各样机会中的文化状况,在其可能按一般原理加以研究的范围内,是一个适合于研究人类思想和行动的规律的课题。

3、逻辑分析:逻辑有极强的推理认知的作用,作为思维规律可以被人们共同掌握,成为思维外在化的工具,从而使思维这种主观性的活动能够被传达、被理解、被记录、被检验。它把一切的经验和技能都转化成可以交流和传承的知识。本质被现象包裹着,要认清本质必去除表象,这种去伪存真的方法就是分析的方法。分析的方法成为西方哲学认识的心理基础,由此发展出追求精密分析和严谨逻辑的科学文化形态。

4、礼:礼是中国古代社会较早确立的社会规范体系,其中以公元前1000年左右由周公旦主持制定的礼较为完善。这是一整套以外显的仪式与规范程序确定下来的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方式,其背景是以血缘谱系为前提的宗法观念和等级秩序,基础是以宗法管理和道德约束为手段的德主刑辅之治。

5、个体本位: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上,西方文化把肯定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看作人类社会结合的基础。以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商业原则促进了希腊人个体一时的觉醒和成熟,由此孕育出西方人个提本位的文化精神。个体本位文化精神在伦理观上的体现,是所谓的合理利己主义的人际关系原则在西方社会得到较普遍的认同。

6、中庸和平:中国文化从自己的群体价值日标出发,必然把协调人际关系放在首位。由此生出“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和人格标准。所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的核心便是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归结到对个体人格的要求,则是要为人庄重、谨慎,节制个人的情感、欲望,反对固执一端的偏激片面,以达到处世通达圆融。儒道两家的中道观长期影响铸造了中国人和平文弱的文化性格。中庸和平精神渗透到文学艺术创造中,便形成了中国艺术特有的中和之美。

7、西方科学精神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理性精神、客观态度与探求真理的执著。(1)理性精神即所谓“阿波罗精神”是西方精神的核心。它表现为承认客观自然世界的可认知性,在各个领域中对形式逻辑的推论和证明法则的普遍遵从,在科学及学术活动中对概念、范畴的建立和理论抽象的偏好,对真理的虔诚信念,以及在日常行为方式中的工具合理性原则。(2)科学精神还表现在对待事物的客观态度上。西方人为实现驾驭自然的目的,强调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这在科学研究中则表现为注重实验与实证。(3)科学精神中还包含着不断探索科学真理的执著态度,它不盲从传统,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已取得的经验与结论,总之,它敢于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旧有的一切观念和成就,甚至怀疑自己。

8、中国的“家天下”与古希腊的城邦政治有哪些根本差异? 中国: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1)实行“家天下”的宗主统治。(2)讲究事君如事父的忠孝原则。(3)大一统的专制政体。a有能力的皇帝往往乾纲独揽,兼听万事。b权力中心始终向皇帝侧近的机构和侍臣转移。c中国皇帝不仅是政治权力至高无上的代表,也控制着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和学术秩序。d统治者以严密的行政组织限制黎民百姓的个人自由。

古希腊: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1)在政治上实行以巴西勒斯为首领、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掌握最高权力的军事民主制。(2)与古代希腊城邦制的发展伴随而生的是民主政治体制的建构。全体公民都有被选举权,设立了公职津贴和戏剧津贴等,鼓励公民担任公职和参加文化活动。(3)显示了契约原则。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条件便是作为公民社会最高形式契约的法律对个人政治权利和平等地位的肯定。

9、“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

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天与人,或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关系问题。(1)作为宇宙观照的自然观,“天”是化生万物的本源,人是 天工造化之物。所谓“天人合一”是人与天道本性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整

一、协调、有机的联系。(2)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天”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则是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3)作为社会观照的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性的实体,它是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道法则与社会法则、天道模式与社会模式的一体性。(4)作为对神秘力量探测的宗教观,“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命数”、“命运”。所谓“天人合一”是说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天人是共运的关系。“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痛恶分裂,也不尚竞争;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反对空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和纯思辨的轻视。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包含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也有老道圆滑的一团和气和息事宁人的柔顺。它也是“文以载道”,情景交融,文质彬彬的艺术追求和人的精神与九天的同流贯通。

10、简述中西宗教文化的主要差异:

(1)两种不同的宗教态度。中国文化体现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具有人本的价值尺度;西方文化表现出对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的向往,在价值上是以神为本的。(2)两种不同的宗教信念。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宗教观念和信仰体系由于整个文化彻底的“人本化”转向而一直保持在前轴心时代自然宗教的水平,表现出信仰的多元化、泛神化和服务于社会主导价值等他为的特征;在西方,早在轴心时代就完成了从自然宗教到伦理宗教的过渡,一元神的上帝观念成为西方文化价值的根基和支柱,在西方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3)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在强调现世人伦的中国文化中,不同宗教信仰体系都十分注重人的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追求知性知天、穷神达化的境界,从而达到现世人生的最大快乐。这种追求乐感的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4)在王权与教权的关系方面:在中国古代,王权在社会生活当中处于一种绝对至上的地位,而宗教则受到世俗王权的操纵和支配,一直处于附庸的地位:而在西方,教会与王权分庭抗礼,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教权高于王权。

12、结合中西神话的特征对二者进行比较:

(1)中西神话中的神性与人性。中国古代神话由于世俗化和历史化的影响,保存较零散,未能在后世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西方神话则以其丰富的形象,成熟的形式和对社会生活无所不在的广泛渗透,成为滋润西方艺术和文学创造的源泉。

(2)中国神话(主要指汉族)的大部分作品属于原生态和过渡态神话,具有以下突出特征:a描述自然现象、表达人类征服大自然愿望的作品异常丰富。b神灵大多是自然神。c神话的单一性。d中国神话关于神袛的记载非常简单,是零星的、片段式的有关事件的概述;希腊神话的主要表现有:a折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作品居多。b神灵大多是自然神兼社会神或比较纯粹的社会神。c神话的内容相对集中,风格较为统一,有完整的谱系。d希腊神话在流传过程中,一般都有比较完整、有起有落的故事框架。

(3)希腊神话的感性化特征成为希腊人和后来的西方人的向往,中国神话则由于其历史化的变形而成为中国人世代敬仰的道德楷模。

11、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西方的思维模式以分析为主,辅之以少量的综合,而东方的思维模式则以综合为主,佐之以少量的分析。

(2)中西语言一个重词汇,一个重语法。即西方语言是典型的语法型语言,汉语是典型的语义型语言。语法型语言与语义型语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编码方式、结构框架和基本结构单位不同。a语法型语言中现实的特征是通过问接或曲折的方式反映的,语言范畴和概念范畴是不一致的,语法型语言以形态体现跟概念范畴相对应的语言范畴。语义型语言采用直接编码的方式,现实的特征在语言中得到直接的反映,语言范畴和概念范畴保持一致。b语法型语言的结构框架是“主语—谓语”,语义型语言的结构框架是“话题—说明”。c西方语言以“句”为本位,以词为句法结构的基本单位;汉语的情况刚好相反,“字”是汉语最小的句法结构单位。(3)从构成方式来看,西方语言是形合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西方语言句子的构成主要依据形态规则和形式的方式,而汉语句子的构成主要依据语境等语义因素,是依靠语义的方式。

(4)从语法范畴分析,西方语言是严式语言,汉语是宽式语言。语言严式与宽式的差异源于形态的差异。西方语言是一种形态语言,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5)中西语言——思维模式存在着“整体领悟·类比联想”和“构造分析·逻辑演绎”的对立,这种对立在语言层面也有明显的表现。

(6)语法型的西方语言的句法结构,具有层次线性、结构封闭的特点,而语义型的汉语的句法结构,具有层次立体、结构开放的特点。西方语言与汉语在句法结构上呈现着焦点视与散点视的特色,西方语言的句法结构以焦点视为主要特征,汉语句法结构则以散点视为主要特征。西方语言与汉语在句式类型上的显著差异是:西方语言主从句发达,汉语对偶句发达。西方语言具有虚拟语法范畴,汉语缺少虚拟语法范畴。

(7)在修辞方面,西方语言显得较为精准、周严、直露,汉语则显得较为模糊、简约、含蓄。在语言风格上,西方语言与汉语呈现出精准与模糊、周严与简约、直露与含蓄的差异。在语篇修辞上,英语句子的典型模式是直线型结构,而汉语句子的典型模式是螺旋型结构。

一、填空题:

1.逻辑推理最重要的特点是客观性、形式化和确定性;重视定理、公理、演绎、推理和抽象思维。

2.西方法律的第一要义是天赋人权,第二要义是人人平等。

3.分离主义的政治态度和自由主义的生活信念构成了希腊城邦社会的重要特征。4.中西民族不同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同的生产形式,中国是农耕文明,西方是商业文明。5.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分别被视为两种文化精神的核心。

6.古希腊文化中,人的动物性与理性并列存在,表现为狄奥尼索斯代表的激情的创造精神和阿波罗代表的和谐的理性精神的并存。

7.中国哲学思维偏好运用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西方偏好细剖静析的逻辑分析。

8.英语是直线型思维模式,闪语是平行型思维模式,东方语言是螺旋型思维模式,罗曼语、俄语是曲折型思维模式。

9.东西方两大系列六种高级宗教,包括东方系列的佛教与印度教,西方系列的梭罗亚斯德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

10.在任何一种民族文化中,法律和道德都是其社会成员行为模式的最基本规约形态。

1、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它以个体经验与智慧直接切入事物本质。直觉思维是非逻辑的思维,十分重视为认知者留下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有极强的主观性,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

2、文化: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人类的各种各样机会中的文化状况,在其可能按一般原理加以研究的范围内,是一个适合于研究人类思想和行动的规律的课题。

3、逻辑分析:逻辑有极强的推理认知的作用,作为思维规律可以被人们共同掌握,成为思维外在化的工具,从而使思维这种主观性的活动能够被传达、被理解、被记录、被检验。它把一切的经验和技能都转化成可以交流和传承的知识。本质被现象包裹着,要认清本质必去除表象,这种去伪存真的方法就是分析的方法。分析的方法成为西方哲学认识的心理基础,由此发展出追求精密分析和严谨逻辑的科学文化形态。

4、礼:礼是中国古代社会较早确立的社会规范体系,其中以公元前1000年左右由周公旦主持制定的礼较为完善。这是一整套以外显的仪式与规范程序确定下来的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方式,其背景是以血缘谱系为前提的宗法观念和等级秩序,基础是以宗法管理和道德约束为手段的德主刑辅之治。

5、个体本位: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上,西方文化把肯定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看作人类社会结合的基础。以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商业原则促进了希腊人个体一时的觉醒和成熟,由此孕育出西方人个提本位的文化精神。个体本位文化精神在伦理观上的体现,是所谓的合理利己主义的人际关系原则在西方社会得到较普遍的认同。

6、中庸和平:中国文化从自己的群体价值日标出发,必然把协调人际关系放在首位。由此生出“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和人格标准。所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的核心便是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归结到对个体人格的要求,则是要为人庄重、谨慎,节制个人的情感、欲望,反对固执一端的偏激片面,以达到处世通达圆融。儒道两家的中道观长期影响铸造了中国人和平文弱的文化性格。中庸和平精神渗透到文学艺术创造中,便形成了中国艺术特有的中和之美。

7、西方科学精神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理性精神、客观态度与探求真理的执著。(1)理性精神即所谓“阿波罗精神”是西方精神的核心。它表现为承认客观自然世界的可认知性,在各个领域中对形式逻辑的推论和证明法则的普遍遵从,在科学及学术活动中对概念、范畴的建立和理论抽象的偏好,对真理的虔诚信念,以及在日常行为方式中的工具合理性原则。(2)科学精神还表现在对待事物的客观态度上。西方人为实现驾驭自然的目的,强调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这在科学研究中则表现为注重实验与实证。(3)科学精神中还包含着不断探索科学真理的执著态度,它不盲从传统,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已取得的经验与结论,总之,它敢于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旧有的一切观念和成就,甚至怀疑自己。

8、中国的“家天下”与古希腊的城邦政治有哪些根本差异? 中国: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1)实行“家天下”的宗主统治。(2)讲究事君如事父的忠孝原则。(3)大一统的专制政体。a有能力的皇帝往往乾纲独揽,兼听万事。b权力中心始终向皇帝侧近的机构和侍臣转移。c中国皇帝不仅是政治权力至高无上的代表,也控制着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和学术秩序。d统治者以严密的行政组织限制黎民百姓的个人自由。

古希腊: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1)在政治上实行以巴西勒斯为首领、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掌握最高权力的军事民主制。(2)与古代希腊城邦制的发展伴随而生的是民主政治体制的建构。全体公民都有被选举权,设立了公职津贴和戏剧津贴等,鼓励公民担任公职和参加文化活动。(3)显示了契约原则。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条件便是作为公民社会最高形式契约的法律对个人政治权利和平等地位的肯定。

9、“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

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天与人,或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关系问题。(1)作为宇宙观照的自然观,“天”是化生万物的本源,人是 天工造化之物。所谓“天人合一”是人与天道本性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整

一、协调、有机的联系。(2)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天”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则是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3)作为社会观照的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性的实体,它是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道法则与社会法则、天道模式与社会模式的一体性。(4)作为对神秘力量探测的宗教观,“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命数”、“命运”。所谓“天人合一”是说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天人是共运的关系。“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痛恶分裂,也不尚竞争;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反对空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和纯思辨的轻视。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包含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也有老道圆滑的一团和气和息事宁人的柔顺。它也是“文以载道”,情景交融,文质彬彬的艺术追求和人的精神与九天的同流贯通。

10、简述中西宗教文化的主要差异:

(1)两种不同的宗教态度。中国文化体现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具有人本的价值尺度;西方文化表现出对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的向往,在价值上是以神为本的。(2)两种不同的宗教信念。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宗教观念和信仰体系由于整个文化彻底的“人本化”转向而一直保持在前轴心时代自然宗教的水平,表现出信仰的多元化、泛神化和服务于社会主导价值等他为的特征;在西方,早在轴心时代就完成了从自然宗教到伦理宗教的过渡,一元神的上帝观念成为西方文化价值的根基和支柱,在西方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3)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在强调现世人伦的中国文化中,不同宗教信仰体系都十分注重人的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追求知性知天、穷神达化的境界,从而达到现世人生的最大快乐。这种追求乐感的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4)在王权与教权的关系方面:在中国古代,王权在社会生活当中处于一种绝对至上的地位,而宗教则受到世俗王权的操纵和支配,一直处于附庸的地位:而在西方,教会与王权分庭抗礼,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教权高于王权。

12、结合中西神话的特征对二者进行比较:

(1)中西神话中的神性与人性。中国古代神话由于世俗化和历史化的影响,保存较零散,未能在后世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西方神话则以其丰富的形象,成熟的形式和对社会生活无所不在的广泛渗透,成为滋润西方艺术和文学创造的源泉。

(2)中国神话(主要指汉族)的大部分作品属于原生态和过渡态神话,具有以下突出特征:a描述自然现象、表达人类征服大自然愿望的作品异常丰富。b神灵大多是自然神。c神话的单一性。d中国神话关于神袛的记载非常简单,是零星的、片段式的有关事件的概述;希腊神话的主要表现有:a折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作品居多。b神灵大多是自然神兼社会神或比较纯粹的社会神。c神话的内容相对集中,风格较为统一,有完整的谱系。d希腊神话在流传过程中,一般都有比较完整、有起有落的故事框架。

(3)希腊神话的感性化特征成为希腊人和后来的西方人的向往,中国神话则由于其历史化的变形而成为中国人世代敬仰的道德楷模。

11、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西方的思维模式以分析为主,辅之以少量的综合,而东方的思维模式则以综合为主,佐之以少量的分析。

(2)中西语言一个重词汇,一个重语法。即西方语言是典型的语法型语言,汉语是典型的语义型语言。语法型语言与语义型语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编码方式、结构框架和基本结构单位不同。a语法型语言中现实的特征是通过问接或曲折的方式反映的,语言范畴和概念范畴是不一致的,语法型语言以形态体现跟概念范畴相对应的语言范畴。语义型语言采用直接编码的方式,现实的特征在语言中得到直接的反映,语言范畴和概念范畴保持一致。b语法型语言的结构框架是“主语—谓语”,语义型语言的结构框架是“话题—说明”。c西方语言以“句”为本位,以词为句法结构的基本单位;汉语的情况刚好相反,“字”是汉语最小的句法结构单位。(3)从构成方式来看,西方语言是形合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西方语言句子的构成主要依据形态规则和形式的方式,而汉语句子的构成主要依据语境等语义因素,是依靠语义的方式。

(4)从语法范畴分析,西方语言是严式语言,汉语是宽式语言。语言严式与宽式的差异源于形态的差异。西方语言是一种形态语言,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5)中西语言——思维模式存在着“整体领悟·类比联想”和“构造分析·逻辑演绎”的对立,这种对立在语言层面也有明显的表现。

(6)语法型的西方语言的句法结构,具有层次线性、结构封闭的特点,而语义型的汉语的句法结构,具有层次立体、结构开放的特点。西方语言与汉语在句法结构上呈现着焦点视与散点视的特色,西方语言的句法结构以焦点视为主要特征,汉语句法结构则以散点视为主要特征。西方语言与汉语在句式类型上的显著差异是:西方语言主从句发达,汉语对偶句发达。西方语言具有虚拟语法范畴,汉语缺少虚拟语法范畴。

中西爱情诗比较 篇5

关键词:爱情诗,情感,意境

一、引言

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 诗歌的发展历史悠久, 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正如圣人孔子对他儿子所说过的:“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不学诗, 无以言”, 而在诗歌中, 爱情诗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中国文学还是西方文学, 爱情诗都是诗歌中的一块瑰宝。古往今来, 无数文人墨客不断讴歌爱情这一伟大主题并为此极尽言辞之美。由于人们情感表达的相似性, 中西方爱情诗在表现方式上存在共同之处, 但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使得爱情诗在意境和表现方式上具有自身的特点。

二、相同的情

人类的情感具有共同性,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人们对真挚美好爱情的向往从未间断过, 中西方脍炙人口的爱情诗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征服了人们的心, 成为千古绝唱。

中西爱情诗在表现手法上具有相似性, 这是由于人们对世界和情感的认识具有共通性。英国诗人罗伯特·彭斯以爱情诗而享誉文坛, 久负盛名的《一朵红红的玫瑰》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这首诗取自苏格兰民谣, 语言清新质朴, 意象生动简洁, 诗人首先直抒胸臆, 用西方爱情的象征—玫瑰这一简单意象来描述爱人, 歌颂爱情的真挚热烈;其后用借用一系列自然界意象——大海、岩石、太阳等大自然中永恒不变的事物为喻体来表达爱情的海枯石烂,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文学中, 《上邪》是一首经典的爱情诗, 它源于汉乐府民歌的《鼓吹曲辞》;诗歌短小精悍, 结构简单, 多以短语出之, 气势滂沱如高山流水;诗人反面设誓, 借用了自然界不可能发生的意象“山无棱,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表达女主人公对爱情坚贞不渝的态度。两首诗歌中诗人都借用了看似很非常通俗简单大自然的意象来表达爱情的坚定永恒足以说明爱情在其心目中的位置, 诗歌的意境也因此简单意象变得深广、严肃而古朴。

纵观中西方爱情诗, 有诗人对于爱情的宏观描述也有自身情感的具体表达, 比如中西方都有诗人对爱人寄托思念和情感的爱情诗。约翰·多恩久负盛名的爱情诗《告别辞:莫悲伤》就是写给妻子的, 它是诗人在离开英国随其恩主德卢瑞爵士前往法国之前的爱情宣言, 诗歌表现了爱情的坚定和纯净, 这种爱情心心相印、不在乎距离的阻隔;他认为真正的爱情不在乎长相厮守, 只要两个灵魂融成一体, 就不在乎暂时分离, 因为即便一方走到天涯海角, 两人的关系依然会像两脚圆规那样互相依靠、互相牵制。同样的, 苏轼的《江城子》也是一首感人肺腑的爱情诗, 诗歌描述了诗人对爱妾王朝云的思念之情, 诗人对爱人的感情有多深, 可从诗歌开篇“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看出, 阴阳两隔数十年, 诗人仍无法忘怀两人相濡以沫的真情, 诗人思念深切, 爱人在梦中又回到了自己身边, 对着轩窗整理妆容,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美好温馨的画面一去不复返, 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三、不同的境

虽然中西爱情诗都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但相比较而言, 从表达方式看中国爱情诗较含蓄婉约而西方爱情诗较坦率直白。柳永的《蝶恋花》是一首表现思念情感的诗歌, 诗歌开始写登高望远, 离别愁绪油然而生——“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 “春愁”, 即离别之苦, 思念之愁;接着, 是“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望断天涯, 无人应对之苦;为了缓解离愁之情, 主人公决定借酒浇愁,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 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最后“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表明坚定执着的决心——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整首诗歌向读者传达了一种相思之苦, 诗人没有直接表达如何思念伊人, 而以含蓄婉约的语言以及消极负面的情感 (离愁之苦) 表现了主人公的强烈感情, 尽管诗歌没有出现“想”、“思念”以及“爱”这样的字眼, 但思念之意尽在其中。诗歌的题目《蝶恋花》更体现了含蓄的爱情观—蝴蝶对花的爱恋正是自己对伊人的爱恋。此外,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给丈夫赵明诚的悼亡诗《武陵春》也很是凄婉感人, 从而表达了两人浓厚的感情;整首诗中根本没有两人恩爱的话语和场景, 但诗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却在含蓄婉约的语言清晰可见。相比之下, 西方爱情诗要更为坦率直接一些, 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真正的爱》是一首经典的爱情哲理诗, 诗人对于爱情的表述比较直白, 先从反面假设“如果当外界发生变化, 爱情也随之变化, 那就称不上是爱情;或者当情况发生变迁, 便屈从于变化”;接着正面描述爱情“爱是恒久不变的标记, 它凌驾于风暴之上, 巍然屹立;对于迷舟, 它是指引方向的星宿”“爱不随光阴荏苒改变, 他将延续到生命终点”;love一词不断出现在诗歌中, 诗人对爱情这一主题用简单具体的物象进行坦率直接的比喻, 读者易于理解且印象深刻;诗歌最后的假设像是诗人在对天起誓, 使诗人的爱情观得到进一步验证和升华。再来看看叶芝给心目中的恋人毛德·岗写的情诗《当你老了》, 诗歌温馨柔美, 弥漫着诗人一缕淡淡的忧伤。诗歌开始运用假设手法想象爱人老年时的温馨画面, 头发白了, 睡意酣沉, 在火边打盹, 读着书回忆着当年的温存;第二节中诗人对自己深刻的爱进行了坦率直白的描述, 别人爱的是优雅姿态和美貌, 而诗人爱的是她的灵魂和忧伤, 甚至当爱人满脸皱纹时他的爱也矢志不渝;诗歌最后一节又回到炉火边的场景, 诗人感怀爱情的消逝, 惆怅落寞之情溢于言表。诗歌中诗人没有用晦涩难懂的意象比喻爱情, 取而代之的是简单朴素直白的语言和意境, 像是在讲故事, 语言表述简单明了但感情之热烈使读者深刻体会到诗人恒久不变的爱。

诗歌主题的表达离不开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烘托, 由于不同民族思维方式以及语言心理倾向的独特性使得中西方爱情诗的意境表达具有差异性。中国爱情诗喜用典故以及亭台楼阁, 高山, 月亮, 美酒等意象营造一种浪漫朦胧幽远的意境, 意境中对人对情的描写比较间接, 笔墨不多, 寓情于境;西方诗人也善用自然景物营造意境, 比如大地、月光、树林、海滩、岩石等, 但意境的描述往往穿插人物的介绍, 寓情于境的同时寓人于境, 且对景物意象的描述比较具体直接, 意境恍惚飘渺, 诗歌有时充满了迷离朦胧之美, 托马斯·哈代的诗作《无韵歌》就是其中之一;诗歌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和对往事的回忆表达诗人对爱情的独特见解:第一节描绘了一幅具体可感的冬日萧条残败的景象, 太阳苍白、泥土干枯、落叶凋零, 使人的心情变得抑郁沉闷;中间部分诗人回忆两人的约会, 他们的约会不像其他情侣那样充满恩爱温馨, 取而代之的是苦涩、惆怅以及对爱情的捉摸不定;诗歌最后一节抒发感想, 爱情的骗局带给了诗人无尽的心酸和悔恨, 尽管如此, 诗人对当年景物和情人却记忆犹新。诗人的视角不断转换, 从对情景细致入微的描写到人物事件的具体刻画和心理描写, 最后再回到冬日残败的景象, 时间随着诗人内心变化而转换, 忽而眼前忽而回忆, 忽而景物忽而人物, 思维的跳跃性使得诗歌的意境扑朔迷离, 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再来看看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歌中共有四个意象也即四个典故, 包括:“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意喻深远的意境道出了诗人的愁苦与落寞, 最后一句再次点题说明诗人的惆怅情怀。这首诗将朦胧的情思寓于朦胧的境界, 通过含蓄暗示的表现手法表达人生的哲理, 展示诗人的内心世界。再如元稹的《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意为看到过沧海之水的波澜壮阔, 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陶醉过巫山之云的梦幻, 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虽常在花丛里穿行, 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 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 一半是因为心里的你。这是何等的意境, 诗人没有过多对人对情的言辞, 取而代之的是三个寓意深广的意境—沧海、巫山和花丛, 诗人的情感已完全融入其中, 读者无不被那份沧桑深刻的感情和而感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中西爱情诗都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态度、见解或经历, 在情感上具有共通性, 但表达情感的方式也具有差异性, 比如, 中国爱情诗含蓄内敛婉约, 意境中对人对情的描写笔墨不多, 多寓情于境, 而西方爱情诗则坦率直白, 意境的描述往往穿插人物的介绍, 寓情于境的同时寓人于境。中西爱情诗还存在其他异同之处, 这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当然, 上述差异性是相对的, 比如中诗也有热烈直白的爱情诗, 而西方也不乏含蓄内敛的爱情诗作等。然而, 无论差异是什么, 只要读者用心去感受就一定会被诗人那份情感所感动。

参考文献

[1]吴维中等选编:《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兰州大学出版社, 11页。

[2]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

中西文化比较 篇6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天龙八部》,悲剧,英雄

在接触比较文学之前,我们许多人似乎对之有所误解,以为随便找两个作品,一个外国的,一个中国的,拿来对比,指出其同其异就是比较文学了。但是这些异同说明了什么呢?异同分析对文学研究又贡献了什么呢?其实任何两个作品拿来做比较,都可以分析出一些相同点,一些不同之处。这些只能算做文学比较,未必是比较文学,甚至可能和比较文学完全无关。比较文学是致力于深层同构和异构关系的研究,表面的相似,不足以成为比较的理由,然而对文学深层的同构和异构关系的察觉、论证却是要在比较中才显现得出来的。

比较文学分为很多派别,其中主要包括法国学派,美国学派等等。法国学派重影响研究。比如歌德对法国文学的影响;西方是怎样发现和接受Dostoevski的;中国诗歌对日本和歌的影响如何;Whitman对郭沫若、英国浪漫派对徐志摩、法国象征派对戴望舒、或者T.S.Eliot等英国现代派对中国三十年代诗人的影响等。这个学派重事实源流,寻求各国文学间的相互联系。

美国学派则是重平行研究,例如中国跟西方歌颂爱情的诗歌之异同;道与逻格斯———东西方思维方式之不同;各国宫廷诗的比较研究;东方的多神教跟西方的一神教思想文化之不同等等。由此看来,影响研究务实,平行研究务虚;影响研究近于史,平行研究类乎理。

平行研究有求同和求异两个方面。求同:比如诗经中的比兴类似的诗歌手法在西方民谣中也有发现,而与日本和歌中的序词(jokotoba)更有相同之处。这样的研究旨在揭示人类诗歌发展的一般规律(各国文化和学术的特点)。求异:比如在爱情主题上比较中国和西方的诗歌,你会发现中国爱情诗歌的贫乏,但是中国文人之间互相酬唱,吟咏友情的诗歌又非其他国家可比。从这里可以看到各国诗歌的特点和文化背景。求异的目的,是相互阐发,找出各自的文学传统的独自性和不可替代性,因为其中的很多特点乃身在此山中,只有以“他人”的视

课堂小结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机。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生物知识,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

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探究角来看,才能察觉的。

在“以悲为美”方面,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里和观念中并不曾有过真正的以悲为美的时期,中国的文化有人曾形容是圆圈文化,一切都要最终归到正途,因此尽管过程可能出现悲剧的样式,但结局一定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切终归正果,这在我们的文学里就属于美的样式。而我们看西方的悲剧,是以英雄的死来产生悲的美感,或者是人在极尽全力也未能改变命运的结局来产生悲的美感,在西方的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如在石头下的小草似的人物,他在重压下是如何费尽精力想要破土而出却终不可得的过程,这期间里充满了奋斗,充满了打击,充满了命运的戏弄,在各种矛盾的剧烈冲突中遭到不应有的但又是不可避免的失败、痛苦乃至死亡从而引起人们的悲痛、同情与共鸣。

但是这些悲剧并不是传统美学严格意义上的悲剧,悲剧的定义是崇高美和优美的被毁灭。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把人类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悲剧的前提是“美好事物”(崇高美或优美)的被毁灭。这里的崇高并不只在所谓正经人身上,而是任何人,无论是好人坏人,某时某地具有的正面素质。在我国古代文学里很少能看到草根式人物在善与恶的决断时因选择了善而产生的悲剧,只有到近代才出现了一些。悲的美在于它以奋战的形式体现了人类正面的、积极的不屈的意识形态,而这正是我们人类从古至今都在一以贯之地对待自然、对待未知命运的方式,我们认为它美,不如说我们以悲剧的形式在净化我们的心灵,以它的形式来重新寻回最初意义上的“人”的定位。

西方文学中的悲剧作品很多,只是由于时代的发展会有所变化,古希腊悲剧就与莎士比亚悲剧有所差异,古希腊悲剧中强调得更多的是悲剧人物的无法改变的命运,最经典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古希腊悲剧作品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通过描写人与命运之间的矛盾冲突,揭示出一个深刻的命题:命运是如此捉弄人,在压倒一切的命运的力量面前,人是那么渺小、无力,无法把握自己。

在这部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十全十美的悲剧”中,“命运”被描写成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像一个魔影,总在主人公行动之前设下陷阱,使其步入罪恶的深渊。在诗人索福克勒斯的眼里,命运的性质是邪恶的,不可顺从的,命运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命运的根源是神秘的、不可解释的。因该剧主要表现了人的意志和命运的矛盾冲突,所以也被称为“命运悲能力。

总之,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自主探究教学又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学习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剧”。中心人物俄狄浦斯王是个英雄而不是个弱者,他在邪恶的命运面前总是努力抗争,而不是消极顺从,并且毫无犯罪动机,在竭力摆脱厄运之中不知不觉地犯了罪,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是无罪的。诗人通过主人公极力逃避犯罪,认真追查凶手和严厉地自我惩处,充分表现了他诚实、正直、善良、坚强的优秀品质和敢于直面严酷,勇于承担责任的刚毅精神,加强了作品人物的悲剧性。

这种人物与命运相抗争的主题在其他国家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也有看到,但其表现方式各有不同,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就有这方面主题的呈现,他的经典之作《天龙八部》中虽然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场面阔大、背景复杂,但是当我们超越这部小说的具体细节,从较远的地方观察它,并逐渐剔除枝叶,留下主干时,就会发现作品中三个主人公段誉、乔峰、虚竹身上都有俄狄浦斯的身影。他们都在与命运的不幸作抗争,但他们无法战胜命运,最后都和俄狄浦斯一样被一种不可知的力量以玄妙不可解而又不可避免的方式操纵着,从而走向更深的不幸的深渊。如果我们再向后退一步,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则会感受到一种古希腊悲剧中所特有的恐怖与悲悯,金庸似乎和索福克勒斯一样在讲述一个由命运之神造成的古老而又遥远的不幸的故事。

在《俄狄浦斯王》中,索福克勒斯主要是通过俄狄浦斯一人的悲剧展示了人与命运的冲突和命运对人的捉弄;而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则塑造了三个主人公:段誉、乔峰、虚竹。这三位主人公都和俄狄浦斯一样在邪恶命运的摆布下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与不幸,他们各自具体的命运悲剧虽然不能等同于俄狄浦斯的神话,但是在他们身上都能找到俄狄浦斯的身影,而金庸正是通过这三位主人公的命运悲剧之共同揭示了与《俄狄浦斯王》同样的主题。因此,我们可以把《天龙八部》中的主人公段誉、乔峰、虚竹的命运悲剧分别看作是俄狄浦斯神话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三个不同的变体,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古希腊悲剧对金庸小说人物塑造的影响。

《天龙八部》中的第一位主人公段誉是大理国的皇太子,与俄狄浦斯对“弑父娶母”的恐慌一样,他的江湖之行使他不断地陷入难以自拔的乱伦的恐惧,段誉先后接触的几位姑娘都被证实为同父异母的妹妹。当母亲临终揭开他的身世之谜:他的生身之父不是段正淳而是“四恶之首”段延庆时,乱伦的恐惧才消失了。但是,命运把段誉的不幸安排得天衣无缝,他还没有获得从旧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的喘息机会,便又陷入了新的痛苦。段誉虽然没有像俄狄浦斯一样犯下逆伦的罪孽,可当他发现恶贯满盈之首段延庆正是自己的生身之父时,邪恶身世的负罪感使他陷入了同俄狄浦斯一样的悲苦和绝望的境地。

乔峰是《天龙八部》乃至金庸全部武侠小说中最完美、最有魅力的侠义英雄,也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少有的悲剧英雄的类型。他与俄狄浦斯一样,从一出生就开始受到命运的摆布,在身处人生最辉煌之时遭受到命定的苦难与不幸。乔峰本是中原武林个个倾慕的英雄、丐帮上下人人拥戴的帮主,但是在杏子林中却突然被揭露他不是中原子民,而是与汉人有世仇的异族后代--契丹人。突如其来的现实灾变使乔峰难以置信,像俄狄浦斯查找杀害拉伊俄斯的元凶一样,乔峰开始了追索身世之谜的艰难历程。但是,他矢志追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纯粹失去自我的过程。种种事实证明了当年他家世的惨变和他无法改变的契丹血统,他由乔峰变成了萧峰,由丐帮帮主变成了丐帮及中原武林乃至整个大宋的敌人,而他的恩人、师长又都变成了当年误杀他父母的仇人。乔峰对真实的追求把自己逼向了毁灭的边缘,在痛苦与茫然中,他自愿放弃了丐帮帮主的地位,成了孤苦无依的流浪英雄。他的身世使他无法继续生存在汉人世界,他的教养又使他无法进入契丹人的生活,无尽的诬陷、侮辱、误会也接二连三地降临到他的头上,天地之大,竟无容身之地。最后在宋辽两军阵前,乔峰以一己之勇协迫辽王百年之内不犯宋境,以保辽宋边土平安,之后悲壮地自尽身亡。乔峰和俄狄浦斯一样以自己的生命挽救了国家的灾难,当他在雁门关前把两截断剑插入自己的心口时,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俄狄浦斯用两枚金别针刺瞎双眼,走向喀泰戎山的身影。然而,乔峰也和俄狄浦斯一样是无辜的,他的契丹血统并不是他的罪过,而是父辈的罪孽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乔峰杀死了自己的爱人,俄狄浦斯却娶了自己的母亲;乔峰苦苦追寻的仇人是自己的父亲,俄狄浦斯却发现杀死自己父亲的正是他自己;乔峰如果放弃寻仇和阿朱到塞外牧羊不会有后来的悲剧,俄狄浦斯如果不是一心查明事实结果也不会那么凄惨。屈服于命运随波逐流的人是无法成为英雄的,想成为英雄,惟有抗争。作为一个英雄,他必须有自己坚守的原则和信念,不必和社会的价值观等同,不能屈服于命运,可以被命运击败但绝不能被命运击倒。英雄的价值体现在抗争而不是体现在胜利上面。

《天龙八部》中的第三位主人公虚竹从小在少林寺出家,自以为是无父无母的孤儿。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神功,被迫当了逍遥派的掌门人,接着身不由己地连破少林戒律,进而成了灵鹫宫的主人,最后被逐出少林寺门。然而对于虚竹来说,神功、权势、富贵并不是他的追求,少林寺才是他安身立命之所。可当他千方百计、不惜一切代价地想回归少林之时,他的身世之谜揭开了。他的生身之父就是从小与他近在咫尺的玄慈方丈,生母则是杀人魔王“无恶不作”叶二娘。玄慈方丈与叶二娘的结合犯了禅家之戒,而虚竹也就成了邪恶的孽子。玄慈引咎自杀,叶二娘随之而去,虚竹解开身世之谜之日,也是他与父母永别之时,他成了真正的孤儿。虚竹的悲哀在于他无法把握自己的人生自由和选择,就像俄狄浦斯一样在命运的捉弄下,变成了不能掌握自己的莫名其妙的东西。在孤立无助的人生长旅中,他就像一只被厄运挟迫的羔羊,控制不了自己的方向。

之前对段誉、乔峰、虚竹的悲剧命运的分析表明,这三个变体虽然具有自身独特的人物命运,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它们受俄狄浦斯神话影响所隐含的内在一致性,反映出了俄狄浦斯神话的基本文化形态。《俄狄浦斯王》是人与命运发生冲突,并困惑于命运的神话表现形式。而当我们把三个变体整合为一体时,金庸的小说就表现为一部现代人的神话,一部人生的悲剧寓言,它反映了现代人对命运的思考和面对命运的不可知的困惑,延续着千百年来人类对自身命运的关心和求索。

在《俄狄浦斯王》中,命运表现为一种无法逃脱的神秘而可怕的力量。一些西方哲学家看来,这种神秘可怕的力量就是异化。当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成为人的时候,就开始与异化自身的力量作斗争,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社会斗争的历史。然而在斗争中,面对自然社会的强大,人类不断地遭受着无可逃循的痛苦、折磨乃至死亡,这些在人的头脑中会很自然地转化为命运观念。正如朱光潜在谈到古希腊悲剧时所说:“从整个古希腊悲剧看来,我们可以说它们反映了一种相当阴郁的人生观,生来孱弱的人类注定了要永远进行战斗,而战斗中的对手不仅有严酷的众神,而且有无情而变化莫测的命运,......既没有力量抗拒这种状态,也没智慧理解它,他们的头脑中无疑常常会思索恶的根源和正义的观念等,但是却很难相信自己能够反抗神的意志,或者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各种异化自身的力量面前,人是那么渺小、软弱,在不可知的命运面前,人是那么无能为力,难以把握自己。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向人们展示出了一部现代人的神话,当他在作品中对现代人的命运进行思考时,面对异化自身的物质世界,不可避免地要陷入与索福克勒斯同样的悲观和困惑,而当他带着这种情绪寻找悲剧命运的根源时,便自然而然地接受潜意识里古希腊神话的影响,唤醒了沉睡于他思想深处的“俄狄浦斯”。

参考文献

[1]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2]书写的神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3]希腊神话与传说.学苑出版社,2002年9月.

[4]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中西音乐治疗之比较 篇7

一、发展历程的比较

在国外, 音乐治疗以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3万年前的原始人以敲击石器伴奏舞蹈来治疗疾病, 古埃及人通过巫医治疗等等。说明了音乐治疗在国外就有很早的发展。音乐治疗是在1940年在美国兴起的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的学科, 在美国的近80所大学就已设立了有音乐治疗专业。在国外的发展成果据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统计, 在目前世界上共有45个国家开展音乐治疗, 150所大学开展了音乐治疗教育, 在这短短半个世纪, 这门新兴的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说明它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心理健康的需求。在欧美发达国家, 音乐治疗以初步形成了一种社会职业, 见美国就有4000多名注册音乐治疗师在各种医疗部门工作[1]。可见音乐治疗这门学科已得到相应的认可, 同时在国外, 音乐治疗已发展成为临床应用性很强的实用学科。

在我国, 是音乐治疗发源地最早的国家。在古代就有相关文献的记载关于音乐治疗的论述及临床案例, 如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中医书《黄帝内经》就有提到关于五音和五脏的关系, 显然, 在我国古代就很早有了音乐治疗的意识和思想。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我国的音乐治疗起步较晚。中国当代音乐治疗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 它的诞生是在1980年, 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美籍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先生, 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了讲学活动, 首次把音乐治疗介绍到中国。此次讲座开启了我国进入音乐治疗领域的大门。在不到30年的时间, 我国的音乐治疗就有了出乎意料的研究成果。有早期的五行音乐治疗法, 通过五音对人体五脏的对应属性来治疗, 以五音调式编配的各种乐曲, 可以通过这种共同的属性而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五脏系统。认为还有许多理论书籍, 如王旭东主编《中医养生康复学》, 张鸿懿著《音乐治疗学基础》, 石映照著的《音乐处方》等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二、中外音乐治疗法方法的不同

音乐治疗方法已不再是简单的、欣赏式的聆听音乐, 而还有让病患者参与到活动当中去, 一起唱歌、跳舞等等, 方式是很多样的。包括模仿、律动、音乐创作、唱歌、器乐表演、即兴表演和听音乐等等, 不局限于只是被动性的音乐治疗形式。还有主动性的音乐治疗形式 (参与式疗法) , 它是国外神经病院和康复医疗机构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就是直接由病人参与到表演活动当中去, 第三种, 属于综合式疗法, 就是以上两种治疗方式的结合或以感觉式为主, 参与式为辅;或以参与式为主, 感觉式为辅;或采用两种治疗同时并重的形式, 可将两方面内容穿插交替进行, 使患者身心得到全面调节和康复。

而在我国音乐治疗的临床方式中, 据何化均等《音乐疗法》、王旭东《中医养生康复学·音乐疗法》等人的总结, 有以下六种:1.感受式治疗。2.参与式治疗。3.综合式治疗。如中国音乐学院和国奥心理医院、北京廻龙观医院等单位以参与式为主, 辅以感受式治疗。4.音乐电治疗。5.音乐联想疗法。6.音乐气功疗法。在以上六种方法里, 音乐穴位/经络电疗法、音乐气功疗法是我国独有的方法。很有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音乐疗法, 虽然中国在音乐治疗领域方面发展比较晚, 但研究出很有特色的治疗方式, 在我国古代的中医学上, 就采用了以“五行音乐疗法”的治疗方式。

三、理论成果

在国内音乐治疗学科虽发展比较慢, 也相对于西方来说, 缺乏了理论研究, 缺乏系统而科学的分工, 没有整体的明晰的发展规划, 但是有一定令人欣慰的是, 音乐治疗的实用性研究却是如火如荼地蓬勃展开。在临床治疗方面和理论研究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沈建军著的《音乐与智力》《音乐与科学》都是科普著作, 是属于音乐益智的医学范畴。王旭东主编的《中医养生康复学》是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国家级医学教材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音乐疗法。在作品方面, 丰富了西方的养生音乐, 增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 如五行养生音乐、理疗养生音乐等, 还包括有中国的乐器:古筝、琵琶在内等。

在西方国家, 音乐治疗发展在美国发展比较早, 也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开设了音乐治疗课, 开展了音乐治疗教育, 在日本、美国等国家也开始普遍, 形成很多流派, 还有在音乐作品方面, 出现大量作为音乐治疗的音乐使用, 对不同病情的病人进行有效的治疗。然而, 在音乐治疗学发展的领域方面:包括儿童的音乐治疗、精神病的音乐治疗等等。也编著大量的书籍, 如约瑟夫.英雷诺编著的, (英) 帕夫利切维奇编著的《音乐治疗理论与实践》, [英]梅塞德斯编著的《音乐治疗理论与实践-现代心理疗法》等等。

四、结语

总之, 音乐对人心身的调整是肯定的,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音乐疗法, 都是为了达到治疗的作用。但由于国内在音乐治疗方面发展较晚, 但是还是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得需要向西方学习, 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 泥补自身的不足。还有, 中国在音乐治疗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笔者认为音乐治疗在心身疾病治疗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 篇8

在跨文化交际中,价值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地域文化往往具有一定的民族性,饮食文化同样也受到了长期以来历史的熏陶。通常中国吃是一种“共享”,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桌上,主人的好客的问候下,提高筷子开始他们一起“消除”板块,场景很活泼,最后结账争相支付,这可能是“饮食所以请求”的结果集体主义思想,强调“关闭”这个词是什么。这种“接近”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在一千年前的历史。在中国,群体文化,也就是集体主义,是主导价值观,从“一个字,”“在这些,相依,咦,咦,等等,因为把所有的华人社区和文化。而在比较崇尚自由和个人主义的背景下,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在聚餐时往往会人手一个盘子,点好自己喜爱的食物,不必考虑他人的喜好,再坐在一起享用自己盘子里的食物,在结账时也多采用AA制(all apart全部分开),自己付自己的。这也充分体现出了中国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的明显差异。

二、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食物吃,所以吃大块肉、整块鸡,牛肉和其他“硬食物”。和中国菜美味的调味料等材料在中国烹饪,细腻,有多达几十个调味:许多西方人是弃儿,在中国优秀的原材料,如家禽、脚和内脏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个中国厨师的手,通过煎卤化物和其他进程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西方饮食特征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为了节省时间,但营养不能比在中国使用新鲜食物美味的食物和味道是一样的。由于他们国家的人吃肉比中国更一般的健康:身材高大,长腿,宽阔的肩膀和发达的肌肉,但中国人一般薄,窄肩腿短,颜色黄色。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的特点,被称为中国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围着圆桌大家团团坐,共享一席。这是中国古代信奉的价值观,和齿轮。美味佳肴在圆桌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情感沟通的媒介。有深厚的酒文化,中国人民一直有或没有酒没有席位。人们彼此互相敬酒,食品,食物,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反映了中国的思想和解。

西方餐饮,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不是宴会的核心。该宴会的核心是友谊,通过与客人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宴会和舞蹈类比,所以它可以表示,中国宴会就像集体舞蹈,和西方宴会就像男人和女人跳舞。它也反映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是非常不同的。尽管中国宴会和西方宴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之间的交流,只有中国宴会更反映在梅里马克河交流,但西方宴会更多反映在邻近的客人之间的友谊。与中国饮食的差异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更明显。自助餐是把食物盘子放在桌子上,按照个人爱好自由获取食物。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需要把所有放在桌子上,也显示了西方人尊重个性,自我。但各有各的,互相不干扰,缺乏一些中国谈欢》的情调,没有吃饭。

四、饮食的地位不同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在《礼记》中认为人生的两件大事即“饮食”、“男女”。“饮食”是基本的生存温饱问题,属于物质需求;“男女”则是康乐问题,属于精神需求。在中国,饮食已经是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这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它所代表的含义和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早已超越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人们在寒暄时“你吃了没?”,把职业称为“饭碗”,思维是“咀嚼”,经验被称为“品味”,嫉妒叫“吃醋”,幸福是称为“醉”,常见的名字“常态”,容易叫“一块蛋糕”,饮食对人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厨房里的桌子,但项目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吃在表单包含丰富的心理和文化意义以及人们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为了获得更深刻的社会意义,所以“吃”也是各种各样的理由。出生要吃、满月要吃、周岁要吃、升学要吃、结婚要吃、升职乔迁要吃,六十、七十、八十大寿要吃的觥筹交错,而且要大张锣鼓、欢天喜地地吃,甚至去世了“红白喜事”中摆酒也是必不可少得程序,而这时吃也渐渐流于形式,它的社会意义超过了其现实意义。

而西方人则简单得多,饮食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并没有那么丰富的社会意义。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著名的需求定律中将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饮食则被划分在第一层,即作为人类的最低级的需求,在此之上还有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西方人仅仅认为吃只是为了基本的生存,吃了才有营养工作和生活。饮食在西方同样也作为一种交际方式,但“吃”在交际过程中所承载的“使命”就少得多,吃多半为了感谢他人的优质服务或为庆祝一笔交易的顺利,单纯是出于礼节上的需要。

五、饮食的气场不同

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显然比西方人要复杂的多。中国人也许最讲究气场的,对于设宴吃饭,主人的真实心态永远不是大家有没有吃饱,而是餐桌上的排场够不够足,够不够气派,只要给自己挣足了面子,这餐饭的目的便达到了。菜肴更加丰富,更珍贵更能体现主人的好客和客人的身份,和食品的数量将大大超过主机和客人可以使用,否则就不足以显示主人的好客。这可能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结果,”冯生活废物,热情好客。这种“讲排场”的习惯。而大多数西方国家则没有这种观念,他们认为饮食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解决人的温饱,吃的形式和内容以是否吃饱、是否营养健康为标准。在美国,朋友之间聚餐则采用大家“凑饭”的形式,即每个人带一两个自己觉得不错的、有特色的菜,聚在一起共同分享。比如一个人带些印度菜、一个人带份比萨饼、另一个人则带些中国的广东菜,主人则提供一些简单的小菜酒水和甜点,大家就这样聚在一起分享丰富的菜肴了。可见,西方人吃一样的机会交流和聚会,是一个机会回顾旧的友谊,结交新朋友,和访问信息,吃是很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更不会去狗和互相竞争。所以在西方宴会,主人会尽力营造出轻松、和谐、自由的气氛,充分利用宴会的机会来促进大家的交流。

综上所述,中西饮食存在的差异但具有相对性。全球化下的跨文化交际、多样性的饮食文化增加了互补性和兼容性。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的饮食文化碰撞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将会出现新的特点,产生新的变化。它会更加帮助一方面中国饮食文化在交流,碰撞。不断完善发展,始终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将促进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于兴兴,郝爱娟.《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礼仪》.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2]陈洁.《得心应手——西餐礼仪》.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3]Martin Boyle.《英国原来是这样》,外文出版社,2009.

[4]胡幸福.《欧洲旅游文化见解》.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中西文化比较 篇9

成绩: 99.0分

1中国古代社会能够产生最好的统治者是因为中国社会的()。1.0 分 A、官本位思想的极端发展 B、科举制度的合理运用 C、大家族社会结构的影响 D、集权制度发展完善 我的答案:C 2社会达尔文主义冲上的原则是()。1.0 分 A、五秒规则 B、丛林法则 C、高德温法则 D、阳光16法则 我的答案:B 3中文的语音特点是()。1.0 分 A、多为单音节,闭音节 B、一字单音或多音,多向性 C、一韵一字,音义象构性强 D、具有规则性,轻重音表语调 我的答案:C 4马克斯主义被()所接纳利用,成为拯救中华文化的方法之一。1.0 分 A、国粹派 B、理想西化派 C、现实西化派 D、以上都正确 我的答案:B 5西方文化中的征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成为西方工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1.0 分 A、制造业 B、轻工业 C、重工业 D、军事工业 我的答案:D 6西方文化中倾向将象形文字符号化是因为符号化后()。1.0 分 A、视觉上更为美观 B、交流上便于沟通 C、政治上统治需要 D、书写上节约时间 我的答案:D 7导致地球10万年左右的周期性冰期变化的是()的循环。1.0 分 A、地球与太阳 B、太阳系与银河系本星系团 C、本星系团与银河系 D、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我的答案:B 8()主要强调某些汉字如果发音很相似,那么他们的含义也很相似。1.0 分 A、音韵学 B、音切学 C、音转学 D、音义学

我的答案:C 9中国的文化发展与气候变化关系逐渐脱离是在()之后。1.0 分 A、明朝建立 B、清朝建立 C、闭关锁国政策确立 D、鸦片战争 我的答案:D 10与文化的关系特别密切的地理环境要素不包括()。1.0 分 A、地形 B、地质 C、气候 D、资源

我的答案:B 11世界各地的文化从大体上看都是()。1.0 分 A、不断循环的 B、横向发展的 C、纵向发展的 D、相互融合的 我的答案:A 12根据辜正坤老师的观点,中华文化大概存在了()左右。1.0 分 A、3000-5000 B、5000-7000 C、7000-9000 D、9000-10000 我的答案:C 13中文的在语义上的特点是()。1.0 分 A、一音多义,多分类义 B、多义字少,模糊义多 C、字义简洁,多综合义 D、多清晰义,可选择的音节多 我的答案:C 14关于中西方文化核心区域的地理环境说法正确的是()。1.0 分 A、中国东方和南方较为开放 B、西方的北部开放而南方屏障较大 C、中国整体地理环境较为封闭 D、西方北部屏障较多而南方较为开放 我的答案:C 15与英语相比,汉语的记忆书写速度特点是()。1.0 分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更快 D、更慢

我的答案:A 16儒家大同社会的思想中主张选贤与能,其中贤指的是()。1.0 分 A、才华横溢的人 B、有一技之长的人 C、品德高尚的人 D、民主选举出来的人 我的答案:C 17人从动物中分化出来是因为有了()。1.0 分 A、伦理 B、智慧 C、力量 D、合作

我的答案:A 18中国产生了专制皇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了制约传统中国太强的()。1.0 分 A、自由自治意识 B、人生哲学思考 C、平等民主心态 D、官本位思想 我的答案:C 19不属于中国儒家价值系统的是()。1.0 分 A、智 B、恭 C、廉 D、德

我的答案:D 20辜正坤教授认为,从逻辑判断的角度来说,避免鸦片战争悲剧的途径是()。1.0 分 A、增强武化程度 B、提倡技术之上 C、降低道德文化 D、以上都正确 我的答案:D 21中式的民主强调()。1.0 分 A、以礼为本 B、以德为本 C、以民为本 D、以法为本 我的答案:C 22长期来看,人对于事物的喜好,最容易被()影响。1.0 分 A、事物的外表 B、蕴含的意义 C、接触的频率 D、他人的喜好 我的答案:C 23日本“和魂汉才”中居于核心的是()。1.0 分 A、民族血统 B、地域特征 C、民族精神 D、国家领土 我的答案:C 24彭加勒认为基本原理来自()。1.0 分 A、先验 B、经验 C、社会约定 D、实际实践 我的答案:C 25针对于西方来说,分析地形对文化的影响时应该选取的区域是()的产生区域。1.0 分 A、古希腊罗马文化 B、日耳曼文化 C、希伯来文化 D、基督教文化 我的答案:A 26中国哲学是倡导()。1.0 分 A、气一元论 B、精神论 C、原子论 D、客观论

我的答案:A 27在年龄较小的人群中适宜采用死记硬背的记忆方法的原因是他们()。1.0 分 A、机械记忆能力强 B、理解记忆能力强 C、理性思维能力强 D、感性思维能力强 我的答案:A 28 宋朝欧阳修以来,“小学”的内容不包括()。1.0 分 A、文字 B、音韵 C、训诂 D、礼教

我的答案:D 29现代社会的君主或统治者是以()为主。1.0 分 A、法治 B、德治 C、礼治 D、武治

我的答案:D 30认为选举出来的精英与传统的统治者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两样的人是()。1.0 分 A、阿多诺 B、布迪厄 C、帕累托 D、马尔库塞 我的答案:C 31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的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是()。1.0 分 A、笛卡尔 B、霍布斯 C、洛克 D、斯宾诺莎 我的答案:C 32属于Saussure所指概念的是()。1.0 分 A、音响形象 B、对应 C、概念 D、符合

我的答案:C 33中国政治的实施路径采用的是()。1.0 分 A、民主 B、法主 C、道主 D、德主

我的答案:D 34中西文化演进的七大律不包括()。1.0 分 A、互根律 B、互抗律 C、互助律 D、互证律

我的答案:C 35认为一切知识当以数学为范型,肯定理性为正确知识的来源的理性主义代表人物是()。1.0 分 A、笛卡尔 B、霍布斯 C、洛克 D、斯宾诺莎 我的答案:A 36一个民族的思维结构很大程度上容易受到()的控制。1.0 分 A、语言文字结构 B、文化结构 C、文学传统 D、习俗传统 我的答案:A 37William Jones在1786年提出()是同源的。1.0 分 A、日耳曼语、拉丁语、希腊语 B、梵语、拉丁语、日耳曼语 C、梵语、希腊语、日耳曼语 D、梵语、拉丁语、希腊语 我的答案:D 38西方产生了帮主制主要是为了约束太强的()。1.0 分 A、理性主义 B、唯物思想 C、专制心态 D、共和意识 我的答案:C 39中国当代提倡年轻化的重要原因是把()代替了政治传统。1.0 分 A、军事传统 B、经济传统 C、文化传统 D、思想传统 我的答案:A 40西方哲学基本出发点是()。1.0 分 A、人 B、物 C、理 D、情

我的答案:B 41下列表现近古音的语音著作是()。1.0 分 A、《佩文韵府》 B、《中州音韵》 C、《中原音韵》 D、《新刊韵略》 我的答案:C 42关于托克维尔的民主思想说法错误的是()。1.0 分 A、三权分立也不能完全维护社会正义 B、认为民主制度的假设前提是多数派总是对的 C、少数派在民主中无法保障自己的自由 D、民主制度有利于遏制中央集权 我的答案:D 43事物的发展更倾向于向()个方向发展。1.0 分 A、2 B、3 C、4 D、5 我的答案:D 44辜正坤教授认为,西方人无法彻底理解气功理论的重要原因在于()。1.0 分 A、翻译的误区 B、文化的差异 C、体质的差异 D、环境的影响 我的答案:A 45西方哲学倡导()。1.0 分 A、气一元论 B、精神论 C、原子论 D、客观论

我的答案:C 46关于辜正坤教授对于社会和法律的见解正确的是()。1.0 分 A、社会越安定法律的作用越小 B、法律特别发达的社会意味着社会中的暴力行为很多 C、古罗马的法律之所以完善是因为奴隶反抗强烈 D、社会混乱程度与法律衰弱程度成正比 我的答案:A 47一般来说,关于西方人和中国人对哲学看法的异同,说法正确的是()。1.0 分 A、二者都首先强调人对外部世界的反思 B、二者都首先强调对人与世界的交流 C、西方首先强调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其次才是对人生的看法 D、中国首相强调对人生的看法,其次强调人对客观事物的影响 我的答案:C 48对于审美的改变,说法错误的是()。1.0 分 A、审美是可以改变的 B、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审美都是可以被强行改变的 C、人的喜好是受传统影响的 D、审美可以在短时间自行改变 我的答案:D 49西方文化中排名首位的因素是()。1.0 分 A、理智 B、利益 C、勇敢 D、博爱

我的答案:C 50受到语法的影响,印欧语系语言具有()的特点。1.0 分 A、活用功能,词达理清 B、直观综合,一语中的 C、定位功能,比类条分 D、用词严谨,使用灵活 我的答案:C

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

1相较于西方,中国注重讨论精神与物质的主次关系。()1.0 分 我的答案: ×

2法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事物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朝向组织化、有序化和规则化。1.0 分 我的答案: ×

3相较于西方学者,中国学者缺少的是理性的逻辑梳理能力。()1.0 分 我的答案: √

4相较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除了理论外还强调实践。()1.0 分 我的答案: √

5古代西方对于遗产主要采用均分制。()1.0 分 我的答案: ×

6印欧语系的语言侧重于逻辑思维,所以造成使用印欧语系语言的人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过程。()1.0 分 我的答案: ×

7西方的二元对立思想导致他们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是由绝对的正确和绝对的错误。()1.0 分 我的答案: √

8在分析地形对文化的影响时,应该考虑该文化影响到的全部区域的地理环境。()1.0 分 我的答案: ×

9西方印欧语系的特点会着重培养人的线性思维()。1.0 分 我的答案: ×

10中国人适于死记硬背的方法,应当大力弘扬强调,完全不必学习西方人的理念。()1.0 分 我的答案: ×

11相较于中国,西方更强调代购,关注对立的青年和老年。()1.0 分 我的答案: × 12哲学研究中,笛卡尔和洛克属于理性主义的代表,坚持经验是不可靠的。1.0 分 我的答案: × 13 《易经》通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方式展示其中道理的方式。()1.0 分

我的答案: √

14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人们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来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1.0 分 我的答案: ×

15明朝的文化相较于同时代的其他地区而言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气候温暖适宜农业发展。()1.0 分 我的答案: ×

16审美递增递减规律指的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1.0 分 我的答案: ×

17莱布尼茨对于中国的文化了解不多,主要集中于太极的相关内容。()1.0 分 我的答案: ×

18理想西化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最为彻底,契合的方面远少于现实西化派。()1.0 分 我的答案: ×

19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更加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这样才能更加展示创作的独特性。()1.0 分

我的答案: ×

20与索绪尔的观点不同,辜正坤老师认为,在一切社会机制中,语言是最不适宜于创制的。1.0 分

我的答案: ×

21中国古代史书记载的隶农、隶工等称呼证明中国古代是有奴隶的。()1.0 分 我的答案: ×

22Saussure提出语言符号具有确定性。()1.0 分 我的答案: ×

23汉语最终会按照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最终演化为符号文字。()1.0 分 我的答案: ×

24不同于印欧语系,传统的中文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系统。()1.0 分 我的答案: √

25科举制度可以看作是一种实现民主的方式。()1.0 分 我的答案: √

26西方的土地较为贫瘠,不适于农业耕种,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商业的发展。()1.0 分 我的答案: √

27全盘西化派产生于戊戌变法时期,强调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抵抗侵略。1.0 分 我的答案: ×

28中国历史上确定存在的是奴隶现象,而非奴隶社会。()1.0 分 我的答案: √

29中国哲学与道德伦理同源。()1.0 分 我的答案: √

30中国式的思维主要强调直观性的东西。()0.0 分 我的答案: ×正确答案: √

31中原文化强调礼治为主,法治为辅;西方文化强调法治为主,礼治为辅。()1.0 分 我的答案: ×

32艺术强调个性的创造和表达,不受社会规范的制约。()1.0 分 我的答案: ×

33牟宗三先生认为,儒家的学说是性理之学,道家的学说是玄理之学,佛家的学说是空理之学。()1.0 分 我的答案: √

34相较于西方人,中国人说征服自然中的自然强调的是内在的自然。()1.0 分 我的答案: √

35中文可以通过组合现有的单字来表达新的事物,避免创造过多的新字和发音。()1.0 分 我的答案: √

36中国古代不强调自由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自由比较普遍,所以不会特别强调这个方面。()1.0 分

我的答案: √

37西方的科学搜到语言语法严谨性的影响,更倾向于逻辑性的科学。()1.0 分 我的答案: √

38黑格尔认为,中国的文字对于科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1.0 分 我的答案: ×

39辜正坤老师认为,长城在历史上是中国闭关锁国的重要符号象征。()1.0 分 我的答案: ×

40所谓的科学其实是一种真理,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方法。()1.0 分 我的答案: × 41 辜正坤教授认为,超过人类正常生活需要的技术发展通常会阻碍德行的发展。()1.0 分

我的答案: √

42地形因素不仅仅会对民族文化造成影响,也会对民族共同心理造成影响。()1.0 分 我的答案: √

43儒家的大同社会主张锄强扶弱。()1.0 分 我的答案: ×

44中国哲学是和气功紧密相连的。()1.0 分 我的答案: √

45伏羲六十四卦最早在欧洲出现的时间要略晚于莱布尼茨发表关于二进制算术的文章。()1.0 分

我的答案: ×

46佛教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众生自己创造的。()1.0 分 我的答案: √

47快乐源于自身的修养,与承载的形式与价值无关。()1.0 分 我的答案: √

48中国古代因为皇帝的集权导致缺乏权力监督机制。()1.0 分 我的答案: ×

49白话文更适用于传输科学技术类的内容,并不适用于文学艺术。()1.0 分 我的答案: √

中西文化比较 篇10

企业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一方面受企业管理者自身的性格影响, 但归根结底是本民族文化的影响, 一个成功的企业其企业文化必然吸取了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以海尔公司为例, 张瑞敏领导下的海尔集团就带有鲜明的儒文化特点。

1.1“忠心”思想, 集体观念

海尔集团非常重视员工的企业归属感, 要求它的员工忠实于本企业, 对待工作尽职尽责, 集体的观念在海尔处处得以彰显, 例如一旦成为海尔员工, 就会立马领到一本员工手册, 手册的开头就是“欢迎成为海尔大家庭的成员”, 海尔的“忠心”思想不仅体现在海尔对于员工的要求, 也体现在海尔对于员工的回报, 像海尔的员工手册上就对员工的休假以及休假的福利做出明确的规定与保障, 同时海尔还有内部的人才数据库, 保障员工的升迁,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海尔的企业文化有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一体”思想的强烈色彩。

1.2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自强不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很大的领导地位, 海尔能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张瑞敏倡导的自强不息精神功不可没, 而在这其中, 著名的“怒砸冰箱事件”, 至今被作为成功的经典案例, 为人称颂。

20年前海尔还仅仅是一个资产只有300万元, 亏损147万元的濒临破产的集体所有制小厂, 张瑞敏临危受命出任青岛电冰箱厂厂长。一天, 张瑞敏的一位朋友要买一台冰箱, 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 最后勉强拉走一台, 后来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 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 有人提议将这些有缺陷的冰箱便宜处理给职工, 但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 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于是挥动大锤, 砸掉了76台质量有缺陷, 但仍可作为二等品出厂的电冰箱。这些电冰箱对于一个负债累累的企业的份量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就是这样“逼上梁山”的狠劲, 激发了海尔员工拼搏与奋斗的气概, 海尔的发展平均保持在8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 成为中国企业的佼佼者, 甚至走出国门, 走向国际。

1.3“仁”思想的体现

海尔非常尊重员工, “仁者, 爱人”, 海尔集团处处体现着“人尽其才”的氛围, 最大限度的保留员工的自主, 鼓励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海尔每个月都要搞一次“竞选”, 人力资源中心把空岗位情况公布于众, 每个人都可以上擂台。这是一种激励, 激励一大批人向新高地冲击;这更是一种尊重, 尊重每一个人自我价值得到最大体现。这样的文化氛围能吸引人才也能留住人才。可以说, 海尔用人、管理人, 都处处体现着“仁”的思想。

1.4 诚信思想

海尔集团的口号“真诚到永远”大家都耳熟能详, “人无信而不立”, “诚者, 圣人之本”,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核心, 而海尔则从制度到文化都体现了对“诚信”的极度忠诚, “砸冰箱”事件是海尔人的背水一战, 奋发自强, 也是海尔人注重诚信、“先卖信誉, 后卖产品”的体现, 一个以“为用户创造价值”作为服务目标的企业, 必定能得到消费者的信赖与支持。

2 日本企业

日本的企业文化中对于员工的忠诚感也十分看重, 但是日本企业的忠诚文化独特在企业的家族化, 日本把家的概念推广为企业和组织, 强调企业是一个大家庭, 雇员和管理人员之间是有一种亲属式的团结, 职工之所以效忠于本企业, 是因为日本企业对员工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在企业的决策方面采用的是禀议制, 征求各级管理人员意见, 以保证群体的亲和感。

日本企业工会成员仅限于科长以下的职工, 一旦晋升为科长, 就不再是工会的成员, 不同于西方工会, 日本的企业工会却和企业管理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因此企业的经营者不仅代表企业同时代表工会, 尽管工会和企业的管理者是同一命运的共同体, 企业工会也要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数据起到监督的职能, 以防止经营者滥用职权, 损害职工的利益。在企业处于困难时期, 企业工会会采取一些方法激励工人为企业尽力。

而日本企业的拼搏文化, 更多的体现在了“忍”字上, 在不利于民族生存、发展的外部自然环境中, 每个人都得面对大海和贫乏的自然资源去获得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忍”字精神和“拼搏”文化一直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显著特点, 也是其能长久发展的必要精神支柱。

3 美国的企业文化

3.1 重视个人

如果说中国和日本强调的是集体, 那么美国企业非常重视个人, 与中国、日本企业文化强调团队精神不同, 美国企业文化不着眼于集体, 而着眼于个人, 鼓励个人努力奋斗, 突出个人能力, 强调个人负责, 个人决策, 企业与员工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契约关系”, 不受人情的影响。美国公司都把“尊重个人”作为其核心价值观, 对于激励则往往是针对个人而不是集体。

美国的这种“强调个人”的企业文化的形成, 与美国的历史和理论体系有关,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一切从头开始的个人奋斗和生活磨练形成了美国人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 同时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提倡个人主义, 没有封建思想的束缚, 因此美国的企业文化强调个人, 强调实际。

3.2 重视理性, 强调契约关系

与日本的“终身雇佣制”最大的不同是, 美国的企业文化非常注重效率, 美国企业的员工采用“合同雇用制”, 企业会根据实际生产情况来决定雇佣工人或解雇工人, 人与人的关系是契约关系, 而不讲究人与人之间的情面, 如美国通用公司每年对所有的员工打分, 选出20%的最好员工, 选出10%的最差员工, 排在末位的10%员工通常会被立即解雇。

3.3 敢于冒险, 刻意创新

中国和日本的企业尽管也注重创新, 但中心得“求稳”思想不变, 但是美国的企业文化对于“追求卓越”有着一种飞蛾扑火似的迷恋, 美国通用公司曾经有2000万美元投资计划因不可预测的市场原因而导致失败, 执行此次计划的人却得到了奖励, 其经理的职务不降反升, 通用公司的CEO韦尔奇说:“只要你的理由和方法是正确的, 即使结果失败, 也值得奖励。”正是那种强烈的求新、求变精神和竞争意识, 使许多美国企业家敢于创造和引进新方法, 不断发明新产品, 这也是美国企业永葆青春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刘建军.美国、日本、德国企业制度比较及其经验借鉴[A].北京:北京理工大学

上一篇:大学毕业下一篇:代谢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