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企业发展战略十篇

2024-09-06

零售企业发展战略 篇1

一、通过规模经济降低运营成本

商业规模经济可分为单店的规模经济、企业集团与连锁的规模经济和商业集聚的规模经济这样三个层次。建立在不同层次上的规模经济, 是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重要基础。美国《财富》杂志的数据表明, 世界排名前200家的贸易公司全都是连锁集团。沃尔玛在全球15个国家开设了超过8000家商场, 员工总数210多万人, 每周光临沃尔玛的顾客2亿人次。沃尔玛2000年销售规模超过1913亿美元, 其销售规模比我们国内连锁企业前100名销售总额的10倍还多。

1. 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

大批量的采购能够显著地降低单位商品分摊的交易费用, 降低单位商品的经营成本, 更重要的是大批量的采购能使企业享受较大的批量折扣, 降低单位商品的购进成本。企业的促销费用在其经营成本中占很大的比重, 通过大规模的商品销售, 是降低单位商品的促销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2. 大批量运输和储存的经济性。

运输和储存是商业企业经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运输工具的额定运载能力一定的前提限制下, 商业企业的运输批量越大, 就越能降低单位商品的运输成本, 特别是大批量运输还能取得整车运输和利用先进运输工具、装卸设备的经济性。

3. 商业企业内部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性。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许多小企业中由一个人承担的多方面的工作可能会分离开来, 由不同的人专门从事, 如由特定的人专门从事市场调研、采购、销售、储存和管理等经营管理活动。这一方面会提高各专业人员的工作熟练程度进而提高其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也给发挥个人的专长, 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了条件。

4. 大规模企业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经济性。

小规模的商业企业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 尽管也能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 但由于其经营规模的限制, 使其单位商品所分担的安装和运行成本过高, 相比之下, 大企业更有条件动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如营业现场的实时销售系统 (POS) 、后台管理信息系统 (MLS) 、决策支持系统 (DSS) 以及大规模连锁企业所必不可少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 由于有大规模的购进与销售为后盾, 故而其单位商品所分摊的安装与运行成本要比小企业少得多。

因此, 扩大规模经营, 实现规模效益, 以求降低成本是国内零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途径。为了适应竞争需要, 国内中小型零售企业可尝试在不改变现有设施、不进行大量投入的条件下, 以连锁经营的形式改造现有的零售组织形式, 实行横向一体化经营, 冲破单体销售增长的极限, 形成规模;国内大型零售企业则可探索以资本为纽带, 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 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的混合型商业企业集团。

二、发展现代物流, 降低流通成本

国内零售企业大都没有将物流看成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 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 被动地为生产、销售服务。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 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由于物流活动跨职能、跨部门设置, 各部门各自为战, 且缺乏对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物流财务分析, 致使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低下。以物流总成本为例, 根据1997年IMF的数据, 美国的占GDP的10.5%, 日本的占GDP的11.4%, 而中国的却占GDP的16.9%, 且中国业内人士估计可能在20%或以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零售企业必须将物流活动进行统一管理, 通过一体化物流, 既提高顾客服务水平, 又降低物流总成本, 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现代物流中, 配送是整个物流系统中挖掘第三利润源泉的突破口。它是一种综合的物流活动形式, 是包含了物流中若干功能要素的物流活动。

对零售业物流配送中心来说, 零售业物流配送的作业特点, 决定其配送作业的实施需以高额的成本为代价, 因此为增强企业竞争力, 对配送成本进行控制就显得非常重要。降低配送成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优化配送作业。主要是采用差异配送方式, 按产品的特点、销售水平来设置不同的配送作业, 即不同的库存、不同的配送方式以及不同的储存地点, 或几个企业联合, 集小量为大量, 共同利用同一配送设施配送。实现战略运作层次上的共享, 降低成本。 (2) 运用系统分析技术, 选择配送线路。实现货物配送、优化配送路线的合理与否, 对配送速度、车辆的利用效率和配送费用都有直接影响。合理配载以后, 应选择适当的配送路线, 按顺序把物资送到用户手中。其目标是在保证生产供应的前提下, 实现运输的距离最短, 运输的费用最省。在进行配载时, 不但要考虑到物资的品种、数量、重量、体积等因素, 也要充分考虑到运输路线的因素, 将车辆的配载和运输路线的选择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 (3) 建立通畅的配送信息系统。在配送作业中, 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 需借助于通畅的信息系统, 导入自动化仪器, 做到配送中心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节约人力资源成本, 简化订、发货作业, 制定最佳的配载计划和配送路线, 最终降低配送成本。在物流方面沃尔玛最为优秀。其独特的配送体系, 大大降低了成本, 加速了存货周转。这套“不停留送货”的供货系统共包括三部分:高效率的配送中心、迅速的运输系统和先进的卫星通讯网络。为了降低成本, 沃尔玛建立了一个“无缝点对点”的物流系统, 能够为商店和顾客提供最迅速的服务。这种“无缝”的意思指的是, 使整个供应链达到一种非常顺畅的链接, 沃尔玛的供应链是指产品从工厂到商店的货架的整个链接。沃尔玛进行物流业务的指导原则是, 不管在美国还是在世界上其它地方, 都建立百分之百的一致和完整的物流体系。不管物流的项目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 沃尔玛必须要把所有的物流过程集中到一个伞形结构之下。

三、利用信息技术降低运营效率

信息技术是支撑零售业高效运营的重要基础, 主要包括自动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XML、GIS与CPS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等。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应用在成本领先战略中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及通信网络资源, 提高交易双方信息的传输效率, 降低企业自身及供应链网络中的运作成本。XML数据交换技术是在传统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中引入XML与互联网的相关技术, 可让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从传统的链式状态数据交换变为网状式数据传播方式, 提高了数据的可持续性, 又降低了由于商业规则上的变化所引起的额外应用成本。电子订货系统是指企业利用通讯网络和终端设备, 以在线连接的方式进行订货作业和订货信急交换的系统。电子订货系统有利于减少库存水平, 提高管理效率。对于供应链整体来讲, 可以实现实时分析商品订货信息, 准确判断畅销品和滞销品, 有利于调整生产计划, 为供应链中成员提供及时准确的销售信息, 从而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零售巨头沃尔玛在信息科技投入方面不惜代价, 配备了一整套先进的供应链管理 (SCM) 系统, 辅助全过程商品管理可提高月平均资金周转次数5至6次, 使其平均利润率增加一到两个百分点。此外, 还需要将供应链协同运作技术运用到库存领域, 常用的有ABC分类分析法、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JMI、CPFR方法等。JMI是一种基于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办法, 是为了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 为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而提出的。是一种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 它能同时降低销售商的存货量, 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CPFR最大的优势是能及时准确地预测出各项促销措施或异常变化带来的销售高峰和波动, 从而使销售商和供应商都能做好充分准备, 赢得主动。比如, 沃尔玛和Sara Lee服装公司通过采用CPFR方法将库存减少了14%, 销售收入增加了32%。

四、内外结合系统优化

实施低成本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内外结合, 进行系统规划。系统化低成本是一种企业发展策略和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的必然选择。系统化低成本规划包括整个产业链和管理系统的优化, 如零售企业采购系统、配送物流系统、门店营运管理系统、财务资金流运作系统和与之对应的信息沟通系统。一些简单化的成本控制手段, 如裁员减薪、节流支出等, 从当前和局部来讲, 也许会对降低成本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从整体和长远来看, 不一定就是合理的。尤其在企业面临发展或者危机时刻, 资金相对紧张时, 对企业的运作有很明显的调节作用, 但长期将对企业效率无实质性帮助, 如果操作不当, 还有可能导致不良结果。比如有些零售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断压缩员工数量, 最终使得卖场中没有足够员工为顾客提供服务;有些甚至关闭中央空调、电梯等来降低成本, 但从全局来讲, 有可能导致顾客的忠诚度下降, 顾客流失, 反而加大了开发新顾客的成本。反之, 在系统化低成本规划中, 初期需要大量投入, 但一旦完成之后可以大大提高整个企业的运营效率。如零售企业配送中心的建立, 在初期可以说投入非常大, 不仅需要建造仓库, 购买设备, 雇用大量技术员工, 还需要对物流信息系统投入大量的资金。沃尔玛与休斯公司合作, 花费2400万美元建造了一颗人造卫星, 前后共花了6亿多美元建起了目前的电脑与卫星系统, 堪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运营效率的范例。

实施系统化成本领先战略, 对内要引入全员营销的管理方法。零售企业要对企业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 (4P) 和需求、成本、便利、服务 (4C) 等营销手段和因素进行有机组合, 达到营销手段的整合性, 实行整合营销。零售业的主要任务是销售, 因此销售部门是企业的核心部门。零售企业在管理中要突出销售部门的核心地位, 销售、采购、物流、财务各部门要通力合作, 以防部门间的内耗导致成本增加、效率下降。要发挥每一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人把效率、成本、满意度做自己行为准则的出发点。要以顾客为导向开展工作, 实现营销主体的整合性。各部门及所有员工都要关注和支持企业营销活动的分析、规划、指挥、协调和控制流程, 尽量为顾客创造最大的价值, 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使顾客满意度最大化。

零售企业发展战略 篇2

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发展现状

进入我国较早, 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上世纪90年代中期, 外资零售企业纷纷进入我国的个别沿海较发达城市, 其新型的销售模式一经问世便很快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可。相对于目前一些著名的内资零售企业如华联、好又多、家世界等在1996、1997年才开设连锁商场, 麦德龙、家乐福等已提前于95年来到中国, 但其初期发展速度并不快。随着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逐渐被世界瞩目, 外资零售企业纷纷加快开发中国市场的步伐, 尤其是入世后发展速度惊人。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显示, 2007年新进入中国的外资批发和零售企业比2006年增长35.89%。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 在未来几年, 外资零售企业在销售额和门店数上都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数量普遍较少, 但规模比较大

目前, 内资零售企业在门店数上要远多于外资企业, 尤其是大型企业, 如苏果超市有限公司、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在全国门店数已分别达到了1503个和1937个, 但其规模却无法与外资企业相比, 一般内资零售企业的门店占地面积普遍集中在5000平方米左右甚至更小, 而外资企业如家乐福的门店面积则集中在10000平方米左右。占地规模上的优势创造出了销售规模上的优势, 虽然在销售额总数上与内资企业相差无几, 但其平均单个门店的销售规模确远远领先于内资企业, 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2005年中国百家快速消费品连锁零售企业基本情况中, 家乐福、易初莲花、沃尔玛、麦德龙、欧尚等5家外资企业门店数只占百强的0.75%, 但销售额则占到了12.46%。截止2004年, 5000平方米以上的外资大型超市在较先开放的城市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厦门、大连、上海、天津和北京的外资大型超市的销售份额分别为97.3%、43.4%、39.3%、35.3%和28.0%, 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经营策略各具特色, 经营质量普遍较高

内资零售企业的整体经营策略比较类似, 企业集约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和管理水平都比较低, 企业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多数属于经验型人才, 其发展由于受到文化层次、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制约, 经营管理能力和应对国际化竞争能力的上升空间有限。而外资零售企业在经营策略上则各具特色:沃尔玛苛刻地挑选供应商, 顽强地讨价还价, 不搞回扣, 也不需要送货, 但要得到最低价, 所以才敢对消费者打出“天天低价”的口号;家乐福更强调灵活性, 适应当地的文化氛围, 虽无法形成规模优势, 但注意提高毛利, 大张旗鼓地销售自有品牌, 定期利用邮报来宣传“超低价产品”;麦德龙则独创了“现购自运”经营模式, 远离市中心, 对企业发放会员卡, 不提供免费的包装袋和送货服务, 按照大的区域设立采购中心, 并且都有自己的物流配送方式。在门店的形态上也有别于内资企业, 国际零售业前三强均有不同的业态, 其中沃尔玛有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店和社区店等;家乐福有大卖场、冠军超市、折扣店、现购自运店等;麦德龙有现购自运制商场、大型百货商场、超大型超市折扣连锁店、专卖店等。同时, 外资零售企业的经营质量都很高, 在资金周转率方面, 内资企业为4.24次/年, 而外资企业为6.25次/年;2005年内资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0.91%, 而外资企业为2.2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零售研究中心2005年进行的一项顾客满意度调查显示, 顾客对外资零售企业的满意度指数明显高于内资零售企业。

外资零售企业对我国零售企业的巨大影响

对内资零售企业的巨大刺激和推动作用

外资零售企业的门店形式开张后以其开放的购物环境和丰富的商品种类迅速受到了国内消费者的追捧, 销售规模节节攀升, 受到这种巨大的商业利润的刺激, 国内一些仍然采用传统销售模式的企业纷纷效仿, 从1996年至今, 内资零售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经营理念日趋成熟。外资零售企业对内资零售企业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外在客观上, 外资企业首先占领的是东部中心城市及经济发达城市, 然后向内地中心城市推进, 这使得内资企业也首先在省会中心城市抢占市场, 在数量上大幅增加。外资企业连锁经营的方式也使得内资企业注重了规模上的扩展, 很多内资企业都已经独霸一方, 初具规模, 销售额也相当可观。第二, 内在经营上, 外资企业各具特色, 但其鲜明的企业文化和高效的营销质量都对内资企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内资企业从简单的效仿到探索独立的发展之路, 在物流环节降低成本、简化采购过程;在管理手段上引进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人员队伍建设上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其综合素质;在营销技术上敏锐捕捉市场需求, 提高运用多种营销技术的综合能力。

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外资零售企业可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市场经济是开放的。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将取决于更加有效地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 利用外资是扩大对外开放的一种有效途径。从我国目前的制度安排来看, 外资零售企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FDI) 的具体表现, 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显示, 2008年外商直接投资在批发和零售业上的项目达到了5854个, 在所有20个行业中仅次于制造业。其次,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 消费者选择的标准首先是较低的价格和较好的质量, 还会考虑到地理位置、规模大小等因素, 众多零售企业要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将其购买欲望转化为购买行为, 就要在成本控制、物流环节、电子商务等诸多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 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机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最后, 市场经济同样重视品牌效应。外资零售企业通常在全球都使用统一品牌, 其之所以能获得竞争上的优势, 全球知名的品牌的效应功不可没, 而我国目前尚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零售巨头, 市场竞争中单打独斗的局面使得内资零售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品牌知名度和忠诚度都相当弱, 外资零售企业在品牌建设上的这种做法已经促使我国做出了一些制度安排上的改变。另外, 外资零售企业在控制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创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也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起着一定作用。

促进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第一, 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后普遍遵守诚实信用的经营准则, 自觉维护我国良好的经济秩序, 但也不排除个别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我国已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何能更有效的让外资企业遵守、规范他们的经营行为、真正保护消费者权益、排除在特许经营领域因立法滞后而出现的混乱、整治损害供货商利益的行为如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等, 这些问题值得立法部门研究和思考。第二, 在市场准入规则方面, 由于我国流通业的对外开放的渐进性特点, 决定了不同阶段的市场准入制度也不同, 在加入WTO过渡期基本结束后, 根据承诺, 将进一步取消对外资流通企业的准入限制, 而针对外资进入的新形式和出现的新问题仍存在法律空白, 急需要我国完善已有法律或出台新的法律。第三, 由于目前部门利益的不同, 使得信息的开放程度很低, 政府与零售企业之间、零售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以及零售企业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存在, 各交易主体也因为这种市场经济失灵而互相隐瞒、欺诈, 导致流通秩序混乱, 而在这方面法规的缺失更是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可见用法律来建立行业信息共享机制、规范行业经营秩序十分必要。

启示

浅析零售企业自有品牌战略 篇3

[关键词] 零售企业 自有品牌 战略

零售企业自有品牌战略,是指零售企业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消费者对某些商品的需求特性的信息,提出新产品功能、价格、造型等方面的开发设计要求,进而选择合适的生产企业或自己进行开发生产,最终由零售企业使用自己的商标对新产品注册并负责销售的战略。自有品牌概念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自有品牌商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呈逐年上升之势。发展至今,自有品牌已经成为西方零售企业最重要的战略之一。如英国的马狮百货集团实现了所有的商品都使用公司自己的品牌——“圣米高”牌,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没有工厂的制造商”。在我国推广实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战略是有着深远意义的战略问题。

一、零售企业实施自有品牌战略的意义

1.零售企业实施自有品牌战略,能有效提高竞争力

伴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跨国零售巨头的相继涌入,国内零售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有零售企业都不遗余力的展开激烈的竞争,力图在竞争中取胜,先是疯狂的“圈地运动”,然后是血腥的“价格战”,结果是企业实力大伤,利润率急剧下降,于是许多本土零售企业转变竞争思路,开始尝试自有品牌战略,形成自我特色,跳出“红海战略”。零售企业自有品牌是零售企业的经营理念、商誉、实力与服务的综合体现,信誉卓著、有口皆碑的零售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程度高,影响力大,因而形成零售企业特色,获取差别竞争优势。

2.零售企业实施自有品牌战略,能有效掌握市场控制权

零售企业和制造商一直在通过对供货商品讨价还价的斗争中抢夺对市场的控制权。如采用制造商品牌,制造商占主导地位,利润分配是多向厂家倾斜的,采用零售企业品牌,零售企业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营销优势采取适合的策略,把市场主动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在与制造商的竞争中占主导地位,制造商必须依赖零售企业才能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正如商战中,“终端为王”

3.零售企业实施自有品牌战略,能有效培养忠诚顾客群

目前,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喜欢认牌购物。牌子的有无,牌子的大小成了拷掠的重心。零售企业开发自有品牌,进行特色经营。通过品牌的魅力,产品的特色,价格的优势,服务的保证,就可以满足目标市场的认牌购物需求,牢牢吸引住顾客,因此培养出一批自有品牌的忠诚顾客群,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顾客的分流,从而也使零售企业的形象更加突出,更有利于充分发挥无形资产的优势,使企业的实力更加强大,吸引到的顾客更多,形成良性循环。

4.零售企业实施自有品牌战略,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因为零售企业长期直接接触目标消费者,所以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把握他们的需求变化,从而提出产品设想,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和研发费用,再加上零售企业直接向厂方进货或订货或自行生产,节约了中间环节的流通费用。再凭借零售企业经营的优势销售出去,也大大降低了销售成本。因而大大提高了零售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运行成本。

二、零售企业自有品牌战略实施现状

1.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商品普遍缺乏特色

由于是零售企业,受到技术、人员、生产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自有品牌商品主要是一些技术含量不太高、消费者重复购买率比较高的产品。例如食品、日化用品、生鲜产品,普通服装,袜子等。如在唐山的远洋成店保龙仓超市有保龙仓纸品,食品,洗涤品,又如在唐山家世界也有家之选纸品,食品,洗涤品等。一般这些产品的品牌忠诚度不高,有的消费者喜欢挑选和尝试新产品。但用过之后又会更新品牌。因而零售企业自有品牌产品同质化严重,基本是模仿现有的商品,只是品牌不同,价格不同,根本没有形成企业之间的差异化,缺乏特色,缺乏创新。而且产品品种单一,没有形成系列,缺少整体的规划,所以不能给消费者形成整体印象,造成强烈刺激,消费者也就无法对自有品牌产生持续的兴趣,也就无法形成对整个零售企业的忠诚。自有品牌战略的效果就大大折扣。

2.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商品普遍缺乏有效营销

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商品为了实现价格优势,即比同类品牌拉开20%~30%的价差,大多数的零售企业都通过简化包装、减少广告和营销费用实现自有品牌商品的低价。自有品牌产品一般都是简易包装,店内广告很少或没有,陈列时也不会放在有利的位置,造成了顾客寻找的难度。由缺乏有效宣传,许多消费者更本就不知道有自有品牌这种商品,更不知道这种产品有什么优点。因而造成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商品知名度较低,也就对零售企业品牌塑造缺乏有利的支持。

3.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商品质量缺乏有效保证

目前,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商品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质检人员监督生产加工过程,另一方面一般有实力、大型的制造商是不甘于为零售企业生产贴牌产品的,而愿为零售企业贴牌生产的,多是给不起昂贵的超市入场费、或是自建销售渠道不畅通的中小企业,相对而言,这些企业技术设备、卫生条件等都不如有实力的制造商,因此,导致出现许多质量事件。如由宁夏新华百货夏进乳业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家乐福纯牛奶不合格,“家乐福”定牌的镇江市源春肉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水晶肴肉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分别是强制性国家标准限定值的14倍和1.5倍。2006年1月~3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对30家典型超市、20位经营者进行调查,发现超市食品投诉一半源于烧烤、蒸煮、凉拌、压榨等自制品。针对目前超市自有品牌商品行业出现的无质量法规约束,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已经提出申请制定“超市自制食品”国家标准。

三、如何有效实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战略

1.严把质量关,突出产品特色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质量也是品牌之根。自有品牌要想实现零售企业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和提高顾客满意度就必须严把质量关。随着我国国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改变,质量已经逐渐取代价格,成为消费者购物最关心的因素。自有品牌产品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质量水平。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商品一旦出现质量事故,就会严重影响自有品牌的信誉,从而影响零售企业的信誉。此外,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零售企业应该利用自己对市场的了解,通过分析消费者的购物规律,从种类、规格、款式、功能、系列等方面不断的创新产品,不再局限于常见的那几种商品,可以向小百货、手工编织品、流行时尚商品发展,这样才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也才能不断的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走出模仿制造商品牌的阶段,形成自有品牌产品在价格以外的差异化。如南京中央商场自行开发的“紫晶色”、“祖母绿”系列首饰,款式新、成本低、价格低,年销售近千万元。

2.发挥优势,创新促销

零售企业都已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一定的形象,这是销售的优势,但自有品牌商品对大部分消费者而言还是新鲜事物,所以我国零售企业为了实现自有品牌的快速渗透,加大自有品牌影响力,就应该在发挥优势的基础上,创新促销。比如DM海报的大量介绍宣传,以及POP广告的精心策划,除此之外,零售企业应该对自有品牌产品进行生动化陈列,企业可以用自有品牌商品和质量相當的制造商品牌一起陈列,突出自有品牌高的性价比。或者开辟自有品牌商品专区,加大自有品牌商品的冲击力,扩大自有品牌的知名度,不断强化顾客对自有品牌的认知,强化购买,产生忠诚。

3.走出误区,提高性价比

低价是自有品牌的基本特征,但不等同于低价的产品,更不等同于质次价廉。自有品牌的低价是相对的,是相对其质量的,零售企业应该把价格和质量联系在一起考虑,追求高性价比,物美价廉才是最受消费者喜欢的。零售企业应该以同等质量的制造商品牌产品作为定价的标准,利用自己在其他方面节约的成本,给产品定一个相对较低的价位,用最高的性价比作为自有品牌产品的最大卖点。自有品牌应该和制造商品牌一样,可以有不同的定位,只要产品够好,自有品牌的价格甚至可以超过制造商品牌。

总之,零售企业在当前实施自有品牌战略是必须的又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战略任务,但战略的实施是长期和艰巨的。零售企业需要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加深对自有品牌的认识,尽快走出误区,找到适和的途径,修整战略,实现我国本土零售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跳出“红海”从而自由自在的在蓝海里遨游,也能够在与跨国零售巨头的竞争中取胜。

参考文献:

[1]周树清:超市营销的秘诀与实例[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2]王吉方:连锁经营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现代小型药品零售企业发展战略 篇4

现代小型药品零售企业发展战略
苏雪映

摘要:现代小型药品零售企业目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小型药品零售企业如 何在激烈而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应认清现代小型药品零售企业发展情 势,改变原有的经营观念,总结中外药品零售企业的经营模式和市场营销经验, 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科学灵活的发展战略.品牌药品代理, 连锁经营, 绿色营销, 医改合作, 拓广药品货源及周到的售后服务将是小型药品零售企业生存和发展主 要途径.关键词:市场竞争;小型药品零售企业;生存;发展;品牌药品代理;连锁 经营;绿色营销;医改合作;售后服务近几年来,国内医药企业通过购并,重组形成了一些大公司,大集团,出现 了一些全国性龙头企业和一批区域性龙头企业, 这些企业相对占有了更多的社会 资源,在市场占有率,市场掌握能力,企业赢利水平方面优势明显,具有举足轻 重的行业地位;国外资本也逐步通过独资,合资,控股的方式向中国市场渗透, 强大的研发能力和高效的营销水平,将会对中国医药市场产生剧烈冲击;整个行 业的层次也随之有了质的提升,综合实力之间的竞争将成为行业竞争的主流.小 型企业如果应对无力,在竞争中也将难逃被兼并或被淘汰出局的命运.近来每年 都有一些中小型药品销售企业被排挤出市场, 这足以说明小型药品零售企业面临 着非常严峻的生死存亡的挑战.根据调查了解,这些中小型药品销售企业的经营 观念陈旧,营销手法死板,没有足够的药品货源,售后服务很不周到,为了眼前 小利而不做好品牌药品代理, 还有是进行不正当的价格竞争, 最后导致成本过高, 无利可盈,最终被淘汰出局,走向破产.现代小型药品零售企业要在这么严峻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应认清 现代小型药品零售企业发展情势,改变原有的经营观念,总结中外药品零售企业 的经营模式和市场营销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科学灵活的发展战略.一,改变原有的经营观念.思想决定行动,经营观念决定经营成败.目前我国药品年交易额在 2000 亿 元人民币左右,药品批发企业有近万家.截止 2004 年 11 月底,全国 8057 家药 品批发企业中已有 7237 家通过 GSP 认证,还有药品零售业,目前已有药品零售 连锁企业 400 多家,连锁门店 7800 多个[1] 拥有如此众多的药品零售批发企.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不言而喻.药品零售批发行业已进入微利时代.在如此严峻 的形势下,经营者如果还停在陈旧的经营管理中,必然在竞争失败.只有不断的 更新理念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适者生存”是市场竞争不变的规律,顺应市场 就要有最佳的服务,最少的成本,贯穿药品从采购到最终客户的整个过程.在药 品零售企业市场营销

中应体现以下几个理念: 一是改变过去以自己为中心为以客 户为中心,永远把顾客当上帝;二是改变以往被动市场需求为准绳为主动市场需 求为准绳;三是确定绿色营销理念;四是与药品批发企业,药品供应商及药品零 售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尤其是要跟药品来源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友好关 系;五是加入连锁经营提高竞争能力,优化企业物流配送,最大降低营运成本;
-1-

六是建立老新客户档案资料尽力确保客源, 并运用信息网络和会员制不断扩大客 源;七是要有真心为客户服务的精神,这点是现代小型药品零售企业能否生存的 关键;八是主动运用各种途径调查了解及分析市场最新信息,并及时制定出应对 策略.相信经营者只要具备以上八点经营理念,那么在竞争中就具备有利的思想 条件.二,拓广药品货源,做好品牌代理.许多药品零售企业没有积极拓广货源,只是保持原有货源,最后导致货源不 足,市场急求药品没货可售,市场过剩的药品又积压很多,结果赢利少,资金回 笼慢,造成进货少,因此也失去原有部分货源,货源越来越少,在竞争中失去竞 争力最终被淘汰.拓广货源是现代小型药品零售企业生存的保证.只有跟多多的 药品货源供应商合作,才能确保药品种类齐全,确保药品的新鲜度,才能吸引住 顾客,提高竞争力.同时要跟多种品牌药品供应商长期合作,做好品牌代理是长 期盈利的战略.在深圳做品牌成功的中型药品批发企业有深圳金活医药贸易公司 代理京都枇杷膏,深圳市延风医药有限公司代理赛尼可,贺普丁等.可见药品代 理商为中型药品批发企业首选之路, 更是现代小型药品零售企业必选之路及生存 之道.经营者只有积极拓广货源, 做好品派代理, 才具备竞争中有利的物质条件.三,加入连锁经营,实行绿色营销.我国药品零售业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引入连锁经营模式, 目前已有药 品零售连锁企业 400 多家,连锁门店 7800 多个.采用连锁经营模式能够方便药 品企业监督和认证,有利于规范药品购销渠道和保证药品质量,还能有效地提高 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因而连锁经营将成为我国药品零售业发展的趋 势.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3 年将开放药品分销服务行业,我国药品 零售市场将由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主宰.因此,现代小型药品零售企业要想争取市 场份额,提高盈利水平和竞争水平,就必须加入零售连锁企业.反之,现代小型 药品零售企业将被孤立被排挤,最终被吞并或被迫退出市场.小型药品零售连锁 企业由于资金有限,可以避开经营费用较高的城镇地区,发挥自身小巧灵活的经 营优势,在农村开设连锁药店.例如,2000 年 9 月成立的民营企业广东柏康连 锁

锁药店就将农村作为根据地, 所开设的 40 多个门店全部深入到村一级农村腹地,.取得了可喜的销售业绩[2] 绿色是现在和以后时代的主题.现代小型药品零售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如果 不顺应时代要求推出绿色营销就会被时代淘汰及人们的抛弃.绿色营销,是指企 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 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通过绿色 营销活动,协调了企业利益保护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使经济的发展既能满足 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后代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和威胁,即实现社会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21 世纪将是绿色文明的世纪和绿色经济的时代,绿色营销必将成 为 21 世纪的经营理念[3].药品销售企业是最佳实施绿色营销的行业,现代小 型药品零售企业要想发展就务必实行绿色营销.绿色营销的做法简单列举一下, 如:倡导的绿色文明,绿色卫生,大力推出绿色药品产品,实行绿色价格,坚持 进行绿色售后服务等等.四,迎合国家医改,争取医改合作.医改主要的方向是走全民医保之路, 这是现代小型药品零售企业必须争取的 发展机会.如果能争取到政府的支持,加入医保队伍,那就是争取到大批固定客 源,也就是不可估量效益.虽然政府给医保药品出的价格低点,但是还是有赚,
-2-

不过效益不仅在这里,而且是在扩大本药品零售企业的知名度,是政府出钱给你 做广告,如果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事都不做,那就别想在竞争中生存了.因此,小 型药品零售企业要尽力争取医保合作, 这是在现在和将来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的一个有力保证.五,建立客户档案,做好售后服务.会员制是现代企业最常用而很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那么会员客户就应该要 建立档案资料, 为方便信息沟通服务, 凡大小优惠活动都必须及时通知会员客户, 优先为其服务.这点现代小型药品零售企业也是不可或少的.不但要建立会员档 案,还要建立非会员客户档案,这是为了做好售后服务做准备的.建立以人为本 的经营服务团队, 给客户人性化服务而不是单纯的商业服务.常与客户信息沟通, 尽最大能力帮助客户解决有关疑惑,提供有关医药知识和健康卫生知识,为顾客 提供高质价廉的药品,争取更多的客户加入会员.每争取多一个会员,就可能为 你带来无数的客源.因此,做好顾客档案和售后服务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不可忽 略的.药品零售企业可以利用商业经营特点,发挥可提供多种特色服务的优势, 开展医院药房不便开展的服务业务.第一,采取多种售药方式,最大限度方便消 费者,开展预订药品,电话购药,免费送药上门的速递服务和邮递药品业务;第

零售企业发展战略 篇5

连锁零售企业主要是靠规模在市场当中获胜,企业的规模和自身资源与能力相比之下较为匹配。但是,近些年,因为经济市场的不断改变以及连锁零售企业的持续快速扩张,大规模跨地区开店,盲目追求扩张现象为企业形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伴随着连锁零售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自身必须认识到所面临的困境,并针对困境的形成原因设计针对性破解方式,以此保障连锁零售企业在市场中长远发展。

二、连锁零售企业发展之困境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进度放缓,连锁零售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从近些年连锁零售企业的实际情况也直观体现了连锁零售企业所遭遇的困境。例如近些年前百强企业门店的扩张速度、销售额增长速度、销售额占市场消费总额比例均有直观体现。2010年,前百强连锁零售企业销售总额约为1.8万亿元,同比整张保持在10%以上。在2013年,百强连锁零售企业的销售规模约为2.0万亿元,同比增长不足10%,销售增幅是连锁零售企业在我国十多年的发展中首次出现个位数整幅,也是自统计以来首次创增幅最低。2014年,百强连锁零售企业得到企业销售额占社会整体销售中总额的8%,不断降低。自从2010年以来,连锁零售企业的门店就在以飞速的扩张,销售增幅与销售额占比却一直下滑,这也说明连锁零售企业近些年并不景气,处在明显的困境之中。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14年我国零售百强企业实现销售额33741.0亿元,同比增长26.2%,增速较上年加快6.4个百分点,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4.2个百分点。但是,到2016年,总额增速不高于10个百分点,这一特点说明伴随着连锁零售企业的不断发展和扩增,零售企业内部必须建立相应且合理的结构。

1. 经营模式滞后

连锁零售企业的经营模式仍然是以产品为核心,这一种经营模式在零售市场资源稀缺的环境下能够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收益,但是在如今的零售市场中,零售服务企业越来越多,原本的卖方市场逐渐成为买方市场,连锁零售企业逐渐失去了原本的市场占有率,传统的以产品为核心的经营模式逐渐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和客户的参与积极性成为连锁零售企业的经营挑战之一,必须针对性转变经营模式。于此同时,某些连锁零售企业虽然意识到了经营模式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改善措施,但是在具体的实施操作以及营销理念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仍需改进。

2. 人力资源应用与管理存在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一旦存在问题必然会对企业的发展形成较大的威胁,在连锁零售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将会直接导致销售业务无法长远发展,对连锁零售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显著的制约性。就目前而言,连锁零售企业的参与人数并不少,至少有几百万人,但是其中能够真正推动企业发展的人数并不多。销售业务普遍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时间,这对于销售人员的考验非常明显,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挑战,当前许多连锁零售企业都会选择在同行业中挖掘成熟人才作为人才引进措施,进而忽略员工的培养工作,导致销售业务工作人员无“新血液”。与此同时,许多销售业务人员都是从信贷员调过来的,其对销售业务的整体掌握能力并不高,业务方面的创新并不足,这对于销售业务的长远发展也有明显的影响。

3. 连锁零售企业内部结构存在问题

连锁零售企业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单部门、单职位的,会涉及到许多部门和相应的职能,新门店的开设问题较多并且约束条件非常多。这一种内部组织结构的繁琐性、复杂性也会导致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足,工作效率较低,促使客户选择更加高效、顺畅的网络零售服务,最终导致连锁零售企业失去市场份额、流失对公客户。

三、连锁零售企业发展困境的破解策略

1. 创新经营模式,改变经营理念

将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应用科学的经营理念以及完善的营销流程,认真分析客户对零售行业的需求以及期望。在调查市场中客户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并按照客户的需求设计针对性服务产品和营销渠道,合理的定位产品价格,在营销策略完成之后开展回访工作,并按照回访信息对经营模式和产品内容进行合理调整。统计并整合城市综合性连锁零售企业经营、销售方式,了解客户需求和分布状况,按照实际状况明确清晰销售内容与业务。只有通过这样的改变,才能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明确客户的需求,完善产品的信息,优化经营、营销手段,保障销售业务在连锁零售企业中的发展质量。

首先需要做好连锁零售企业的经营方式创新,在流通领域中,某些基础性的产业需要考虑为交换而并不是主导生产,也不是现生产后交换。传统的营销方式主要是以4P理论为主,现在逐渐转变为4C理论。所谓的4P理论就是市场营销当中的价格、渠道、促销以及生产手段,而4C理论则是先不考虑生产,先针对客户的需求,先不计算产品的价格,先考虑如何降低成本,先不考虑销售渠道,先考虑如何为客户创造便利。这一种方式与营销策略和手段并不相同,这一点更加注重市场的反馈和客户的需求。与此同时,还需要做好20%顾客的服务工作,并借助这20%带动其余80%的客户。充分尊重消费者,开设会员制,并且是开设等级式的会员制,不仅需要将客户当做是经济收益的来源,还需要真正将客户当做是家人,让他们习惯在连锁零售企业总消费。再例如,推动五个零销售活动,也就是顾客与企业零距离,销售与供应中间零环节,消费行为零风险,消费之后零遗憾,对客户零歧视。只有在连锁零售企业真正为客户着想的时候才能真正接近商业的成功,掌握市场中大多数客户。

营销模式的转变必须要求连锁企业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真正从客户的需求为思考角度,满足客户的各种实际需求,商业是城市的核心,社区的连锁零售企业便是其中的创新方式之一,其是否能够最大程度的方便消费者,便是该连锁行业是否长存的关键。

2. 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优化门店开发

为了连锁零售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构建相应的培训机制,力求培养业务能力充足、营销策略新颖的销售业务人员团队以及新门店的服务团队。首先,可以定期开展销售业务的相关信息分析和教育,提升销售业务人员对销售业务专业知识的掌握全面性。其次,完善奖励机制,在销售业务人员获得相应绩效的情况时,必须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也需要建立明确的考核制度,提升考核的指向性,考核不仅仅是短期的考核,也有质、量、长期的综合性考核。与此同时,还可以构建业务人员难度考核评价档案,实行分级评级,对表现不足的人员给予相应的培训和学习,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员需要给予提升与鼓励。培训工作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需要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设计个性化的培训机制,同时也可以定期开展技能比赛和优秀服务评选等竞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强化员工的内在潜力,优化业务能力。与此同时,为了规避人才被其他机构挖走,必须构建相应的保障体系,对于优秀人员给予充足的生活补助和精神奖励,同时还可以挖掘其他部门的优秀人才。除此之外,也可以借助二八定律,将80%的精力和空间放在20%优秀员工上进行针对性培养,并借助这20%的员工推动门店发展的80%。相对应的,企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必然需要集中优秀的工作人员,并集中配置人力资源,优化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3. 连锁零售企业建立全新营销方式,做好线上线下内外关系,协调自身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多个方便:(1)做好连锁零售企业与连锁业之间的内外关系。充分体现和应用营销学的二八定律。例如为供应商创造80%的利润,团结供应商,注重与处理20%的干部管理问题,并通过这20%带动80%的员工主动、积极工作。20%的商品营销利润,80%的商品低价甚至平价,应用薄利多销的销售策略,将利益偏向于民众。首先,必须要协调自身状况,不能盲目的开设新门店,必须按照实际的利润增长状况为基础,新门店周边消费者购物需求为根据,综合性考虑开设新门店,并在开设新门店时充分考虑资源、货物的配送成分和供应能力。除此之外,连锁零售企业必须主动追求占领空白的经营领域,尤其是当前电子商务没有占领的空间,这一点对于开设新门店而言更加重要。其次,即使是在竞争当中也需要考虑服务的差异型与产品的特点,因为市场是无限的,想要在竞争当中寻求差异性和经营特色,必须遵从有情、有信、有心、有客和有特的原则;(2)连锁零售企业必须与时俱进,根据主流消费群体的消费特点,合理的分析未来的局部情况,尤其是当前的90后与80后,这一群人在不久之后就会成为消费的主流群体,根据这类人群的喜好特点,在网络上开创开放式的信息交流平台,借助移动网络终端和现代化通信工具,应用品牌、网络、呼叫中心、会员制争取更多的主流消费群体。连锁零售与与电子商务本质上并不冲突,而是一种互补的联系,电子是一种方式和手段,能够促使传统的商业模式变得更加现代化,体现连锁行业的配送优势与品牌忒单,结合网上网下,实现虚拟、显示一体化经营销售模式。除此之外,还应当做好电子商务的调整,不能因为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否定传统连锁零售方式的存在意义,也不能因为电子商务的短板固步自封。应当正确的认识电子商务与连锁经营之间的关系,将电子作为手段,连锁作为模式,体现两者的优势,创建全新的手段与模式;(3)注重细节与客户体验。最大程度展现连锁优势的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控制经营成本。不断的推动服务与产品优化,为消费者提供快捷、便利、是会的生活方式,满足他们对零售行业的实际需求。例如,近些年社会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婚礼会馆,主要是将举办婚礼作为消费者的关注重点,满足许多人的现实需求,现在仍然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在扩展过程中,连锁零售企业必须同时发展实体店的经营与虚拟化网络经营,有效的结合线上线下,实现资源的合理应用,降低成本。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伴随着电子商务与移动终端支付交易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连锁零售企业必然会发生彻底性的改变。连锁不再是传统意义的连锁,不再仅仅是实体门店,也需要包含线上线下的结合,并作为一种实体商业模式,这一种商业魅力并不应当跟随人们的消费方式而改变。相反,假设连锁企业能跟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使用更加多元化、多层面的经营模式,不断控制运营成本,体现连锁的品牌优势以及供应链优势,必然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确保连锁零售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摘要:连锁零售企业在近些年发展速度非常快,主要是因为快速复制、连锁布局经营、产品标准性高、品牌优势以及统一管理等特点。但是因为零售危机的影响,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相应的困境,这为连锁零售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对此,为了确保连锁零售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本文详细分析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的困境以及相应的破解策略。

关键词:连锁零售企业,发挥困境,破解策略

参考文献

[1]周素伟.连锁零售企业发展之困境及其破解[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4,1(3):88-91.

[2]王忆南.连锁零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探析——以浙江为例[J].江苏商论,2011,1(12):29-31.

零售企业发展战略 篇6

1我国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经营产生行业背景

从我国整个家电行业的销售模式来看,很长一段时间,家电企业采用的是传统的批发零售模式。这种方式的销售模式基于多层次的框架下降低了渠道的效率,增加了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时间,致使厂家不能及时掌握消费者的信息,造成了企业逐级向下游企业延迟商品,产生库存[1]。表面上看,生产厂家把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出去了,降低了自己的商品库存,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实际上这种生产经营方式造成了一种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各级家电销售商会产生库存,整个产业链上的总库存并没有因为生产企业的库存降低而降低,相反,当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时,商品的总体成本增加,使市场的竞争力减弱,家电销售企业出现了滞后的情况。

近年来,我国家电销售企业在家电市场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家电行业中的国美、苏宁和山东三联以及北京大中等大型家电销售企业,它们努力扩张自己的实力,进行了一系列的规模扩张运动[2]。就在这些家电连锁零售企业有了一定规模时,就纷纷采用由销售商直接下订单,进而牵动生产企业进行生产的新型生产经营方式。这种新型的经营方式是直接和消费者有关联的家电销售商给企业下订单,同时也由家电销售商确定产品的款式、型号、规格、此款规模的采购情况等,让厂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根据这些信息合理指导生产的环节,并且广告费也大大减少,还节省了产品推广费和仓储费等。另外,我们还要看到我国的流通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已经不再是传统的销售代理型了。这种商品经营方式说明了家电企业的销售部已经不单单是商家了,考虑更多的是满足顾客需求的多样化。

2我国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的特点

2.1 物流配送具有及时性的特点

其实,零售企业是一个需要快速发展的行业,家电行业也更应该如此。本来利润就不高的家电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利润还将会下降,如果在短时间内能进行货物的快速周转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销售量大增,这样商家就获得了争取资源的有利武器。物流取得胜利的关键是实现实时化,要想对我国家电行业的物流配送模式进行评价的话,可以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其物流配送模式。这是由于在我国家电物流内部,采购、销售和售后早已是一个整体。现在,国美、苏宁等一些大型的家电连锁零售企业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建立了自己的供应系统,这样做的目的是实现整体上的良好运作。现在网络化技术的应用,使得采购、销售和售后过程都实现了实时化和可视化。另外,可视化技术使得物流操作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商品的库存信息、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的配送要求以及消费者的信息情况,这样有利于家电生产企业做出及时的反应。

2.2 我国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模式以自营配送模式和供应商配送模式为主

自营配送模式和供应商配送模式各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说,我国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最主要的方式还是自营配送模式。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自营配送模式不是一种先进的物流配送模式,这主要是由企业自身的物流配送模式所决定的。一方面,家电连锁零售企业还在初期发展的阶段,而物流自营配送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好地适应了这种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模式,这样能够更清楚地掌握自己的情况,及时得到准确的信息,以便灵活做出决策。

3我国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的发展

3.1 发展现状

我们说一下我国几大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的模式,以国美为例,国美电器的物流配送有哪些特点呢?国美电器在合并一个家电企业后,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物流模式,它规划建立具有全国统一性质的物流配送模式,要建立大型区域性的现代物流配送基地。在规划中,把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建成现代物流基地,初步规划在5年内建立30个大型物流基地。这些大型物流基地将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把过于分散的物流模式进行整合,使得整合后的物流配送模式具有城市配送和区域调拨的配送功能。

国美电器在配送货物流上采取的是自建网络和第三方物流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国美现在已经有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和香港等具有成熟物流经验的物流中心,另一方面,它们还采取租用邮政体系的车辆以及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结合的方式。国美具备完善的物流系统,国美的各个物流中心联系紧密,它们之间由ERP系统连接,通过这个系统对商品进行在线查询。国美销售的商品可以在ERP系统下传送到物流配送中心[4],然后由配送中心把商品配送给顾客,这样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3.2 发展探索

要想加快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关键一点是建立健全物流配套体系。在家电连锁零售企业内部管理不断完善和发展下,现代家电连锁零售企业必不可少的几项是物流配送的模式、售后服务和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3.3 发展方向——精捷化

我国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配送模式是一种战略化的方法,同时这也是一个战略目标。最初国美电器对物流配送体系的探索是从免费送货和免费卸货服务开始发展的,它坚持调动社会资源,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过程,最后在全国建立了众多物流配送中心,形成了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

相对来说,苏宁电器从多个方面认识到了物流配送体系的重要性,从服务于消费者的城市配送中心到现在的升级的物流结点,具备了各级功能的物流配送体系。到2009年,苏宁在全国范围内拥有三大物流配送基地,众多的区域配送中心和城市配送中心以及多个城市配送点。

4结束语

我国家电连锁零售企业正在以扩张的步伐不断前进,怎样建立一整套的物流配送环节,然后在这种基础上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能够建立一套真正有竞争力的连锁体系。从整体上说,我国物流行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现在的家电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模式有独特的特点,不过这不能代表所有的企业的物流配送模式。我们应该在不断扩大和改进自身的基础上,建立适合自身的物流配送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摘要:目前,中国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配送模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自营配送模式、供应商配送模式、共同化配送模式和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其中自营配送模式和供应商配送模式是中国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的两种主要模式。文中通过论述我国家电行业连锁零售企业经营产生的背景和大型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的特点,阐述了中国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模式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家电连锁,物流配送,配送模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向博.我国家电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研究[J].企业论坛,2010,(07):114-115.

[2]刘彦平.物流外包边界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08):69-72.

零售企业发展战略 篇7

人类跨入21世纪之际, 世界经济发展便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 经济全球化这柄双刃剑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日益加深, 它既给本土企业带来了“走出去”的机会, 也给本土企业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经济服务化的趋势, 零售业在社会经济的地位逐渐提高, 外商以大型超市为主要市场业态, 使得本土零售业的竞争环境变得更加激烈。如今, 许多外资零售业巨头纷纷入驻中国, 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等世界零售企业的龙头老大均加快了在中国的发展步伐, 挤占本土零售业的市场份额。而国内本土的零售业面对外资的强势入驻显得略有被动。经调查, 近几年外资零售业的销售额远超本土企业。但令人欣慰的是, 福州本土零售业在福州本地依然占有着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永辉超市依然是福州地区零售企业的老大, 说明福州本土零售企业具有一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但是随着外资零售业在福州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 我们必须居安思危。

福州本土零售业与外资零售业在观念、管理、规模、融资、营销等方面均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们通过具体分析了解到, 进入我国内地的外资超市普遍以战略和理念为先导, 以资本的运作为核心, 以物流为中枢, 以技术为力量, 以统一的标准制度为基础, 大量的现代信息技术被应用到商品采购, 供应门店管理, 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 这些给本土零售业带来了可供借鉴的学习模板, 但也同时给本土企业带了严峻的挑战。外资超市相对于本土超市, 在资金实力、管理理念、领导团队等方面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它们在中国的成功经营说明了这些企业经营理念的优越性。

面对愈演愈烈的国际化商业竞争与本土地区存在的生存挑战, 福州本土零售企业唯有增强核心竞争力, 化被动为主动, 改变以前只重视国内、不看国际市场的陈旧观念, 摒弃传统的只重视促销、不在意经营战略选择的错误理念, 在提高本地市场占有率的同时, 也要学习外资企业, 努力寻求向国外拓展的道路, 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会, 逐步参与全球化进程, 充当祖国其它地区的零售企业“走出去”的先驱, 加强国家综合国力,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福州零售企业可以借鉴外资企业伸入别国发展的经验, 改正不足, 发扬优点, 提高企业竞争力, 利用多年来自身累积的实力, 走向世界。

二、国内、外相关零售业发展趋势理论

零售国际化发展趋势理论的研究、发展与零售国际化时间活动的发展基本一致, 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后, 许多零售国际化的研究理论出现了。其中尤属特雷德卡尔 (Treadgold, 1988) 、萨蒙和托得杰曼 (Salmon and Tordjman, 1989) 最具代表性。他们开始研究在跨国环境下零售商业发展的本质, 将跨国零售商业的活动置于模型化的框架中加以分析。他们的研究成果指引了这一时期零售国际化扩张的方向。

关于零售国际化的发展阶段, 亚历山大 (Alexander, 1997) 对它进行了详尽的探讨, 他将零售国际化的过程分成六个阶段, 即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发展阶段、危机阶段、复兴阶段、区域国际化繁荣阶段。

进入21世纪, 范围更广泛的零售业国际化出现了, 国际零售商们开始关注一些新兴的市场, 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也更加深入具体。人们也越加重视各大零售商对亚洲市场的开拓:戴维斯 (Davies, 2000) 研究了在亚洲经济危机时欧洲零售商是如何进入亚洲市场的。欧扬 (Au-Yeung, 2002) 则研究了国际零售业开拓中国市场的措施和手段。

相对而言, 由于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比西方国家落后许多年, 研究文献就不太丰富。现在, 中国学者针对本土零售企业国际化的研究把重点主要放在本土企业跨国经营的驱动因素、战略方法和与外来零售业相竞争这两个方面。关于本土零售业成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要采取差异化竞争实现区域性发展;企业参与自愿连锁经营实现成长等。学者们的研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第一, 对零售企业国际化概念的界定有些片面, 一些学者甚至认为跨国经营就是国际化;第二, 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 缺少必要的定量研究;第三, 没有系统性的研究方案, 有些观点一再被提出和研究, 而有些观点却无人问津;第四, 针对本土零售业国际化的研究仍处于低级阶段。

综上所述, 对于零售业的国际化发展中外学者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和探讨, 对于本土零售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 我们也发现外国学者对零售企业国际化成长的研究也并不充分, 国内学者针对该问题的研究目前也只是出于起步阶段。鉴于此, 本文试图以福州本土零售企业为例, 对其未来国际化发展方向可能性与企业成长可能性进行探讨, 以求抛砖引玉, 引起广大学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深入探讨。

三、厦门、福州、上海三地调研考察成果总结与分析

为了开展此次论文的调研工作, 我们分别到了厦门、福州、上海三个城市进行了实地考察。

进入21世纪以来, 厦门的零售市场驶入良好有序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处于过渡中一线城市的厦门以其经济快速发展的独特魅力及良好的投资环境引来国内外各零售巨头的关注。自2000年来, 沃尔玛、麦德龙、乐购等世界知名零售企业先后进驻厦门, 对本土零售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极大地改变了厦门零售业的格局。在国内外零售巨头的联合夹击下, 厦门的零售业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零售市场的集中度明显提升, 厦门出现了外资、本土零售业均分天下的局面。

福州市的零售业新格局正在努力构建当中, 形成了由城市综合体、大型超市、中小社区超市和便利店等组成的立体商业网络, 给百姓生活创造了巨大便利。从我们的实地走访来看, 每家超市或百货商店都给我们不同的感受。麦德龙、沃尔玛、家乐福、乐购等国外零售业巨头都在福州打下了自己的一片江山, 而永辉、新华都、东百等福州本土企业市场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上海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我国零售企业的发展进程中, 上海的零售业在规模和水平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作为国内零售业态发展异常迅猛、成熟、活跃的代表城市, 上海的各类高档百货、大卖场、本土连锁超市及遍地开花的便利店已将上海的零售业态挤占得密不透风。上海市民在购买主副食品时非常重视大型综合超市, 其中食品类、饮料类等商品的经营比重一直是呈现稳中上升的趋势。

因此, 从这三个地方的调研我们可以看出, 本土零售业与外资零售业相抗衡不无可能。外资零售企业可以做到的国际化道路, 正寻求机遇与市场的我国本土零售业亦可值得效仿。

四、零售企业海外市场选择

(一) 选择合适的国际化路径

在向国际市场进军过程中, 零售企业运用到以下两种路径:全球化扩张和区域化发展。百货商店在我国属于发展成熟的零售业态, 经营管理经验丰富, 人才储备较多, 大型的百货集团一般是上市公司, 融资比较便利, 而且得到国家政策支持。还有超市和便利店的产品和服务必须满足目标市场的消费者的需求, 由分店的管理人员根据当地市场的特点, 选择供应商、产品的类别以及服务的特色。对于百货商店、超级市场和便利店这几类零售企业开展跨国营销时, 适宜采取区域化发展的国际化路径。而福州本土零售企业代表商新华都和东百在百货业态、永辉在超市业态发展成熟, 因此福州本土零售业选择区域化发展。

(二) 选择合适的目标国家

零售商海外扩张时一般率先进入与本国具有邻近性的市场。理想的海外目标市场应该与本国市场在地理、文化、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具有邻近性。根据市场邻近模型以及世界零售业发展的经验和方向来看, 现阶段中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目标市场应选择在亚太地区经济增长较快, 有关贸易和投资法规政策日益完善, 但零售市场起步比较晚的国家, 如印度、俄罗斯, 还有一些东南亚国家, 例如越南、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下面我们将对东南亚市场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1. 宏观环境分析:

我们将主要采用PEST模型来进行宏观环境的分析。福州本土零售企业想要打入东南亚市场, 要利用特有的亲缘、地缘、文缘、业缘、商缘, 以充分发挥华商网络的优势。

(1) 政治法律环境:

根据我们了解到的关于东南亚, 尤其是新马泰三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我们将从以下两点进行阐述:

(1) 劳动力状况

新马泰社会基本上是充分就业的。由于工资的增长比生产力的增长要快, 政府鼓励生产商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国家劳动力咨询委员会开始推行一种与生产力挂钩的工资制度指导方针, 以协调有关工资问题的各方会谈。

新马泰是国际劳工组织的成员。国内的劳资关系总体来说较好, 占劳动力总量10%的工会组织也比较认真负责。政府不鼓励罢工, 而提倡通过谈判或由工业法庭仲裁来解决纠纷。劳资纠纷一旦提交到工业法庭处理, 劳资双方都不许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2) 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政策

在新马泰还有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政策。在区域发展方面, 针对东马地区和马来半岛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 新马泰鼓励外商和本地投资者在东马的沙吧和沙捞越州及新马泰半岛“东部走廊”地带投资, 政府在所得税等方面给予特别的优惠。新马泰政府向外公开对经济贸易事务的管理。在税收方面, 新马泰政府对内资和外资企业基本上一视同仁。公司税的税率是30%, 但石油加工业的税率是40%。

所以, 综上所述,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中国与新马泰之间的经贸往来越来越频繁, 中国 (未计港澳台地区) 已成为新马泰的第5大出口国家和第4大进口国, 2005年, 新马泰成为中国的第8大贸易伙伴。由此可以看出合作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2) 经济环境

(1) 东盟

东南亚各国近年来贸易发展迅速, 主要贸易伙伴有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及东南亚联盟内部成员。东盟在与我国的双边贸易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2010年、2011年双边贸易额同比增加37.4%、23.9%。2011年东南亚联盟是我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双边贸易额达3629亿美元, 仅次于欧盟5672亿美元, 美国4466亿美元, 其中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尼分别是我国第五、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大贸易伙伴。

(2) 各国经济发展情况

2009年印尼的经济增长率为4.9%, 速度在20国集团中仅次于中国和印度。2010年这个步伐又加速到6%, 而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虽然未像其邻居一样坐拥人口与市场优势, 甚至此时的越南还处于与通货膨胀压力顽强抗争中, 但是三国经济增长仍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城市化发展, 人均收入和个人消费在三国中的GDP总量中均占到了七成, 而且这个比例还有望继续提高。据瑞穗证券的推测, 预计到2020年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5个东南亚国家零售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万亿日元, 是2010年的1.6倍。

另外, 东南亚国家人均GDP较高。如图示1, 2011年新加坡位居第一, 人均GDP为52569美元, 第二为文莱, 人均GDP为45753美元, 第三则是马来西亚, 人均GDP为9193美元。当收入增加时, 更多购物者愿意驱车前往宽敞大气、空调开放的超市, 然后满载而归。

2011年各国人均GDP (单位:美元)

(3) 文化环境

(1) 人口因素

东南亚总人口约5.3亿, 大部分为黄种人。华侨、华人约3000万人, 是世界华侨、华人最集中, 人数也最多的地区之一。新加坡的华人比例占70%以上, 其次是马来西亚, 约占30%, 泰国则占了14%左右。此外, 值得一提的是华人的经济实力。以马来西亚为例, 据马来西亚《商业》月刊按2002年马来西亚工商界人士拥有的净资产额统计, 前40位富豪所掌握的资产达500.19亿马币。其中华人富豪31位, 掌握资产约354.43亿马币 (约合93.27亿美元) , 占前40位富豪总资产的70.86%, 占马来西亚当年GDP总量的9.8%。此外, 除了华人的经济购买能力, 马来西亚人口2000多万, 劳动力超过700万, 60%的劳动力在15-34岁之间, 接受至少9至10年的普及教育, 素质较高。较早实行开放政策, 其管理人员的水平与国际商界比较接近, 对国际市场的了解较深, 应变能力较强。独特的社会结构使国内居民有多种语言能力, 大部分会2-5种语言, 即英、汉、马来语、泰尔米语、日语的交际能力, 沟通交流方便。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离不开人才。

(2) 价值观

东南亚国家是个宗教信仰十分浓厚的国家。新加坡当中有宗教信仰的新加坡人占人口的83%。新加坡每年都有着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新加坡佛教是全国第一大宗教, 约占人口的33%。新加坡道教占人口的11%。天主教与基督教教徒占人口的18%伊斯兰教占人口的15%, 教徒约有65万人。印度教信徒约10万人, 占人口的5%。马来西亚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的居民达到一半之多;1/3的居民信奉佛教, 少数人信奉印度教或基督教。泰国是世界上的佛教强国之一, 大多数泰国人信奉作为国教的上座部佛教, 佛教徒占全国人口95%以上。福州本土零售企业进入东南亚市场应特别注意宗教信仰习俗对东南亚消费群体的影响。

2. 微观环境分析:

我们将采用SWOT模型分析福州本土零售企业的内外部环境。

(1) 优势分析

(1) 政府的政策支持

2001年, 实施“走出去”战略被正式列入我国“十五”计划。为了鼓励

企业“走出去”, 商务部放宽了对各类行政项目审批的限制, 同时大大简化了对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的程序, 力求建立并完善国际环境下的情报信息网络。政府不断加快海外投资的立法速度, 同时制定并完善跨国经营的相关政策法规, 以形成系统配套的法律保护和支持体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国内大型零售企业, 以使本土零售企业尽快成长壮大。如2005年5月, 商务部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流通业发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 国家开发银行将重点支持国内大型流通企业的发展。

(2) 零售市场和企业的发展

近年来,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 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不断上升, 逐渐出现了零售业高速发展与消费大幅增加的现象, 产业实现稳步增长。1997至2006年间,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实际增长速度超过10%。2004年以来, 居民消费结构逐渐升级, 促使了消费品市场增长速度稳步提升。2007年上半年,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 达到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幅。本土零售企业得益于我国零售市场的快速发展, 它们不仅逐渐积累起丰富的经验与资本, 同时也积累起了在国外市场发展的基础。

在本土零售企业逐渐壮大的同时, 中国零售行业呈现出迅速发展、兼并重组加快和多业态经营等趋势。零售业中逐渐出现了许多具有一定规模、实力的零售企业, 如上海联华等。这些企业在经营管理的理念、零售设施的布置等方面都已经接近了先进水平。根据我国零售百强企业的统计数据, 2007年百强企业中采取多业态经营的企业数量上升至58家, 与上年增长了14家, 并且首次超过单一业态发展的企业数量, 完成销售额5722.17万元, 占零售百强销售总额57.1%。2006年国美电器以52.68亿港币收购永乐电器, 到2006年底国美在全国的门店总数达820家, 门店总数几乎翻了一番, 一跃成为全国零售额最大的企业。

(3) 内向进行国际化相关经验

在中国加入WTO之后, 面对逐渐对外开放的零售业市场, 我国本土大型零售商积极与外资零售商在市场中竞争, 同时不断地与外资零售商相互学习、交流、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 本土零售企业渐渐形成了有特色的现代化管理方法与营销手段, 并逐渐累积了一些跨区域发展经验。

如沃尔玛的信息和结算系统, 麦德龙的法人会员制等都是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后带来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外资企业的进入使本土零售商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其先进之处, 同时锻炼了本土零售企业的经营能力, 促进了本土零售企业的成长, 也为跨国经营积累了丰富的前期经验。

(2) 劣势分析

(1) 自有品牌竞争力不足

福州本土零售商在自有品牌上存在明显的短板, 经营规模和收益不足使本土零售商自主品牌开发落后, 营销策略的缺位造成自有品牌生命力虚弱。因此本土零售企业还未真正形成产销一体化的“正循环机制”, 品牌影响力不足。

(2) 缺乏理性市场调查

福州本土零售企业要进入东南亚地区, 对当地市场环境不熟悉, 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不深, 对消费者的行为特点不够了解, 可能会导致盲目投资, 不易找到企业生存的立足点。大国本位主义造成对东南亚民族特性的忽视, 而当地居民可能对外来企业也有一种自然的抵御。

(3) 营销渠道单一, 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

较大一部分我国本土零售企业具有比较落后的经营观念, 在具体行动上表现为营销手段较为单一, 不懂得积极开展售前售后服务, 而是一味地打“价格战”, 造成“多败俱伤”的局面。另外, 零售企业采取的不加选择的“引厂进店”方式, 使得假冒伪劣产品乘机而入, 严重败坏了商家声誉。

(4) 物流采购配送系统不完善

我国零售企业缺乏雄厚资金购买物流采购配送系统, 又无能力进行自行开发, 故造成本土零售企业的物流配送系统的信息化程度低, 一般只停留在POS的水平, 社会物流配送支出约占GDP的20%, 发达国家零售企业只占10%左右。

(5) 零售国际化的现有政策体系不健全

与零售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实践要求相比, 现有的零售国际化的服务支持体系、管理体制和保障制度等依然相对滞后, 难以满足企业国际化经营迅速发展的实际需要。比如, 我国零售企业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小, 国内融资渠道不畅;有关零售企业的海外投资融资担保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等。

(6) 许多国家限制外国的商店规模

在越南, 外国的商店要开设第二家或者任何一家分店, 都需要获得当地政府的批准。泰国则限制外国商店可以开设店铺的区域。

(3) 机会分析

(1) 东南亚经济上升势头强劲

金融危机之后, 人们认识到东南亚经济有极强的恢复能力, 因为存在一个庞大的并且正在继续扩大的零售市场。东南亚经济的强劲增长潜力, 让东南亚股市“涨”声一片。地理位置的近水楼台以及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消费需求, 使得越来越多想要打开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开始向东南亚市场投石问路, 希望能赶上东南亚经济的新一轮上升潮。

(2) 东南亚与福建亲缘深厚

有大量的华人目前生活在东南亚, 尤其有许多福建人移民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这就带来了一个庞大的市场。由于共同的血缘和乡土情结, 福州本土的零售企业可以以这些具有特殊联系的群体为基础, 为他们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因而可以优先确定在华人集聚地区作为目标市场, 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消费偏好的惯性作用和民族感情等因素, 有助于我国零售企业减少经营风险, 稳步发展, 待时机成熟后再向外辐射。

(3) 零售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目前福州零售业正处于多元化发展的阶段, 大型购物中心、百货、超市、专卖店、专业店、便利店等各占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在未来的时间里, 福州零售业将会体现出更加明显的多元化结构。百货将逐步从传统经营向现代模式转变, 超市、大卖场将进一步巩固各自的行业地位, 各种专卖店、专业店、便利店和线上零售等新兴业态将会不断涌现。

(4) 威胁分析

(1) 竞争者

日本永旺将出资200亿日元收购家乐福马来西亚业务, 永旺在马来西亚的销售规模也将达到1200亿日元, 成为当地最大的零售业企业。永旺收购家乐福马来西亚业务也是日本零售业企业在亚洲的最大收购案例。同时, 永旺计划2014年将进军越南、柬埔寨和印尼市场。

此外, 日本最大便利店7-11截止到今年6月份在东南亚国家开设的店铺数量已达到了9416家, 计划在越南、缅甸等国新设便利店;全家已于10月份在印尼开设第一家店铺, 计划未来10年内在东南亚国家新开2000家店铺;罗森也计划继印尼之后进军缅甸市场;优衣库已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4个东南亚国家开设店铺, 正准备进军印尼市场, 计划到2020年除中国以外在亚洲国家开设店铺数量达到2000家;同时, 无印良品、高岛屋、三越伊势丹等日本零售业企业均积极开拓东南亚国家市场, 加快进军步伐。面对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新马泰地区的市场扩张, 本土零售企业须认真分析竞争者的优劣势, 做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三) 选择合适的经营业态

根据零售业的生命周期理论, 向目标国市场输出在国内处于成熟期的零售业态, 可以适当延长该种零售业态的生命周期, 是国际零售企业进行国际扩张的主要方式之一。

自唐以来, 中国广东、福建地区的沿海居民便开始迁居至马来西亚, 与当地人共同开发马来西亚。大多数马来西亚华人生活在大城市和城镇, 例如吉隆坡 (Kuala Lumpur) , 新山 (Johor Bharu) , 槟城 (Pulau Pinang) , 马六甲 (Melaka) 。而在泰国境内的华人主要分布在曼谷、清迈等地。

在福建省, 百货商店是一类成熟的零售业态, 超市也是发展比较完善的零售业态。东百百货商店定位的档次较高, 消费群体主要是高收入群体, 可以考虑在新加坡开拓市场。新华都百货发展也很快, 面向普通收入群体, 可以考虑从马来西亚和泰国的较小城镇开始做起。永辉对超市的运作方式、流程控制等管理能力较强, 并对国内供货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价格有很大的控制权, 可以做到保证货源。并可设在华人集聚地区, 比如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新山、槟城、马六甲, 泰国的曼谷、清迈等比较有优势。永辉可以主要以华人为服务对象, 销售商品也大多数是在当地超市中没有售卖的中国副食品和日用杂品。如果在这些地区提供质量可靠、价格更为合理的商品, 将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 选择适当的市场进入模式

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可以根据市场进入的难易程度和文化差异的大小来考虑。选择许可、租约、附属经营、特许经营、合资、并购、自我进入等方式中的哪一种, 要根据自身实力和外部市场的环境及特定零售商规模、专业技能、国际化经验等具体情况酌情而定。

合资和连锁店并购这两种方式被很多跨国零售企业在进入东道国时所采取, 以降低因市场进入障碍和文化差异等带来的风险。特许经营或者挂靠的方式主要适合进入门槛不高但文化上有较大差异的市场。当市场准入较容易, 文化上的差距也较小时, 采用独资扩张方式, 可以最大限度地掌握控制权和赢利。由于独资方式要求资金雄厚, 规模实力强大, 不符合中国零售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 因此不宜采用。本文认为在目前可以进入的东南亚国家的市场中采取合资的方法最为合适, 这样既能规避文化差异和市场不确定性的风险, 又能解决我国企业普遍融资渠道狭窄、资金不足的问题。

五、总结

随着国家于2001加入WTO, 国内经济愈加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各类本土企业一方面积极应对外资企业进入本国市场的竞争加剧, 一方面壮大自身, 积极寻求“走出去”。为此, 我们在实地调研与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对福州本土零售企业“走出去”的可能性方向与成长空间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以求为本土零售企业的“走出去”国际化战略照亮前进的明灯。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知道, 未来零售业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但我们本土零售企业不打无准备之仗, 扬长避短, 分析利弊, 本土零售企业将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林瀚.《中国大型零售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2]李铤.《中国大型零售企业跨国营销的目标市场战略》[D].广东工业大学2006

[3]李雪岩.《中国企业拓展马来西亚市场的营销策略探索——“东南亚市场品牌战略研究”系列之二》[J].《商业时代》2010 (34)

[4]王静.《中国零售业走出去战略》[J].《中国商界 (下半月) 》2010 (11)

连锁零售企业要求新求变 篇8

8月16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发布了《中国连锁零售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报告2011- 2012》。

中国连锁零售企业作为先进的零售经营模式,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开展连锁百强排名以来,百强规模从2001年的1620亿到2011年的1.65万亿,十年间持续高速增长,翻了9倍多。然而,2011年下半年开始,特别是2012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影响,连锁零售企业普遍出现明显的销售增长乏力甚至负增长现象,同时人工和房租等成本继续大幅上涨,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多家企业爆出盈利警告,开店速度明显减缓,资本市场也频频跳水。而另一方面,受物价上涨和对经济前景不确定性影响,消费者消费信心不足,消费意愿减弱,表现出各种业态的来客数减少。而与此同时,网络零售等新兴零售模式的快速发展和扩张,传统连锁零售企业的经营受到冲击。而由于早前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商业地产过度开发,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监管,造成网点的不合理分布和恶性竞争,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合理布局。

在宏观经济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国连锁零售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客观上要求企业转变经营理念,寻求新的经营模式,进行业态创新,挖掘新的增长点。例如,百货业开始自采自营探索,寻求经营模式的转变;超市积极发展自有品牌;便利店延伸服务内容;家电专业店加速渠道下沉等。如何在经济整体呈现下行的趋势下实现增长,是中国连锁零售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2年初所进行的行业调查,共获得177家有效企业样本和150个典型店铺样本,同时走访大量企业,访谈企业高层,于2012年5月发布2011年中国连锁企业百强。结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德勤的行业研究观点,对过去一年中国零售业的整体环境和主要业态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总结,双方联合发布此报告。

报告涵盖了下列问题。

中国连锁零售业近期政策变化及影响:

增值税改革利于零售企业税负优化;刷卡手续费率降低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新刺激消费政策出台拉动内需市;预付卡监管加强或将影响企业现金流;促销服务费管理力度加大以协调零供关系。

中国连锁零售企业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成本上升不可避免。2011年连锁零售企业人工费用上涨26%,租金成本上升10%。2011-2015年将是门店租赁到期的高峰时期。

二、销售增幅减缓。高通货膨胀抑制消费意愿;网络零售冲击传统零售;监管加强(限制购物卡发售)。

三、商业地产过热。重复建设;扩张超过消费水平增长;管理能力欠缺。

四、效率有待提升。促销常态化;成本控制有待提升。

中国连锁零售业发展趋势:

一、业态创新初显成效。网络零售售是现有渠道的补充还是新增长点和必争之地?

二、并购整合方兴未艾。国内并购重区域,外资并购重市场,海外并购重品牌。

三、转变经营模式势在必行。转向自主经营模式,选择性地发展自有品牌。

四、消费者变化推动行业转变。食品消费安全观、自身价值观体现、媒体与科技应用。

五、供应链进化提升效率。

六、渠道下沉步伐加快。

大型超市及超市企业经营情况:

通过开发自有品牌提升利润空间;扩大生鲜规模;调整盈利模式;区域性企业战略选择明显分化。

企业的销售额增幅远高于门店数量、营业面积以及员工数量的增幅,企业单店经营明显提升。

2011年员工工资总额有较大增幅,单位人工成本的上升及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致使人工成本和房租成为企业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

百货企业经营情况:

百货业格局生变;购物中心迅速发展,特别在二、三线城市;自采自营提升利润空间。

便利店企业经营情况:

同质化经营不利于业态长期发展;缺乏物流优势;外资加快布局;拓展延伸服务。

家电零售经营情况:

零售企业发展战略 篇9

(一)国内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发展历程

我国商家生产和销售自有品牌商品的传统由来已久,如北京的“同仁堂”中成药、“内联升”的鞋,杭州的“张小泉”剪刀,老商家这种“前店后厂”、产销结合的模式己颇具现代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商品的雏形,当然这种形式与现代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整体内涵还存在一定差距。

时至今日,一些企业也开始了自有品牌的经营。创建于1937年的上海开开百货商店(现为开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1987年开始实施品牌战略,使“开开牌”产品获得名牌称号,其中开开牌衬衫荣获“中国十大名牌衬衫”,开开牌羊毛衫也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的殊荣。“开开”以商业为龙头,积极向生产领域拓展,从“前店后厂”,发展到“头脑在上海,生产在沪郊和江浙,销售在全国”。上海的“恒源祥”自实施自有品牌战略后,由过去的仅180平方米的绒线商店发展到现在拥有5家工厂、2万多锭子、30多条生产线,占地250亩,厂房面积达5万平方米,工人3000多人,形成年产万余吨绒线的生产能力,并在全国30多个省中建立了2000多个销售网点的企业。北京糖业烟酒公司、上海联华超市、北京燕莎友谊商城、南京中央商场等己加入到该行列,自有品牌经营在这些企业取得了初步成效[8]。如涉足自有品牌商品较早的华联超市于1996推出了标有“勤俭”牌商标的小商品、面包糕点等系列产品,1998年,“勤俭”牌商品的销售额达到了1.5亿元。北京的华联超市自有品牌自2000年发展至今已经开发20余个品牌156个品种,创下年销售3500万元的业绩。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零售企业经过了二十几年的飞速发展,产生了一批地方性甚至全国性的连锁超市企业,但他们销售的产品仍以制造企业品牌的商品为主,自有品牌商品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如上海华联、南京苏果、上海农工商等本土超市,所推出的自有品牌商品品种较少,并且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商品上,销量不大,销售额比例不超过2%。绝大多数超市对自有品牌商品的开发还处于试探性的阶段[2]。而进入我国零售市场的外资企业正是看到了这一市场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发展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大力推广在中国零售市场的自有品牌商品,如法国家乐福在中国市场开发了超过800种自有品牌商品。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店也都开始自制部分商品,但水平低,甚至缺乏商品品牌,属自有品牌的无名产品阶段或店牌品牌阶段,它们一般集中于烤制食品、生活用纸、粮油、针织品这类投入资金少、技术要求低、见效快的产品上。

但也存在发展自有品牌较为成功的企业———专业店的屈臣氏。屈臣氏连锁店是目前亚洲区最具规模的健与美连锁店,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以来,一直为顾客提供多元化种类的商品。屈臣氏还调整产品结构,向内地引进国际品牌,将自有品牌的数量增加25 %。直至2006年,屈臣氏在个人护理产品的销售市场中占据了21%的市场份额;自有品牌品种数量由最初的200多个产品类别,迅速增长到

1000多个;其自有品牌产品由于良好的性价比赢得了消费者对屈臣氏更多的认同和信任。

我国零售企业的自有品牌商品开发与西方国家相比,从品质和数量上都有较大的差距,但无可厚非的是开发自有品牌已经成为了我国零售企业发展的新机遇。并且在我国经济还不够发达,中低收入消费者占绝大多数消费市场,这部分消费者对物美价廉的商品有着强烈的需求,这给自有品牌商品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二)国内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特点

1.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与国外零售业自有品牌相比,国内对自有品牌的研究只是近几年的事,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的来说多限于一般性的理论阐述,缺乏更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国内部分学者提出通过建立自有品牌以提高国内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如吉福林(2003)的“实施自有品牌战略是零售企业业应对入世挑战的必然选择”和罗伟光(2001)的“开辟零售业的第三战场”。这多是从建立自有品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上进行分析,或是对国外己经实践较久的营销手段进行简单的引入,而基于国内实际情况的对自有品牌系统的战略模式的体系性研究较为缺乏,从零售企业的角度出发的对自有品牌具体实施对策的研究则更为缺乏。

2.发展水平依然很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零售企业仍以销售制造企业商品为主,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几乎是制造企业商品一统天下。对零售企业自由品牌自有品牌的认识还处于探索阶段,自有品牌的发展水平依然很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冠以自有品牌的商品品种少;二是自有品牌商品都是些低价值的日用品;三是其市场占有率低[9]。

3.自有品牌产品相对处于无名产品阶段或店牌品牌阶段

上海华联、南京苏果、上海农工商等本土超市,所推出的自有品牌商品品种较少,并且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水平低的商品上,甚至缺乏商品品牌,相对处于无名产品阶段或店牌品牌阶段。它们一般集中于烤制食品、生活用纸、粮油、针织品这类投入资金少、技术要求低、见效快的产品上。如联华、物美等超市及大卖场推出的自有品牌产品,只涵盖食品、服装、化妆品、日用品等几类产品。

4.自有品牌商品的种类及数量少、市场占有率低

即使是势力较强的中百仓储,和其它几个外资零售企业比起来,不仅自有品牌的数量少、占总量的比例小,而且自有品牌的商品主要集中在一些简单的低端产品上。

(三)国内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

国内在开发自有品牌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功之处,如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润、发挥了无形资产的优势等,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开发自有品牌的基础薄弱

首先是缺乏自有品牌的观念,目前除了华联、联华、华润万家等少数零售企业拥有一定数量的自有品牌商品外,多数商家还没花力气去开发;其次,缺乏自有品牌商品的研发人才、经验。

2.简单仿制制造企业产品,导致产品销售不畅

在自有品牌开发中零售企业将制造企业的某品牌产品作为目标,简单仿制目标产品的配方、包装设计。因此,我们经常看到类似飘柔的去屑洗发水、貌似奥利奥的饼干、看似喜之郎的果冻等零售的自有品牌。“拷贝”是最安全的方法之一,但是有“误导消费者”和“偷窃制造企业品牌价值”的嫌疑,最后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导致产品销售不畅。

3.本土零售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9]

4.质量控制是本土零售业自有品牌能否得以成长的关键因素[9]

零售企业发展战略 篇10

近年来, 零售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于1992年开放了零售业, 在这中间, 我们经历了中国的入世, 零售业全面开放也已成为了不争的事实。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速, 外资零售企业迅速发展, 由最初进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到现在往西部内陆地区大规模扩张。西安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 已然成为了外资零售企业在西部内陆地区抢滩登陆的前沿。到目前为止, 20多家世界知名连锁零售企业已相继在西安落户, 导致西安零售市场的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迫使一些零售企业不得不兼并、整合、重组。随着零售业并购速度的加快, 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连锁业份额最重的零售业将面临重新“洗牌”。

因此论文将以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框架为基础, 把产业组织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相关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以分析外资零售企业进入西安零售业市场的历程、现状及原因为开端, 然后以产业经济学中有关市场结构的基本理论为分析工具, 对外资零售企业进入给西安零售业市场结构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的理论论证。此外, 论文还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以所学计量经济学知识为工具, 利用计量软件Eviews6.0, 通过对市场集中度 (CR8) 的测算以及对相关数据的剖析, 从实证角度对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 从而更好的说明了本文所论述的问题。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市场结构影响的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有关外商直接投资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体系, 主要有垄断优势理论、凯夫斯的产品差异能力论、尼克博克的寡占反应论、费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及邓宁的二阶段市场结构效应模型。研究结论也已经非常成熟, 为我们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但是国外学者有关外资企业对本土某一产业市场结构影响的研究还没形成定论, 研究成果也比较少。

国内学者有关外资零售企业对本土零售业市场结构的研究比较多, 比如陈飞翔 (2002) 认为随着跨国公司的进入, 我国某些产业甚至是国家战略产业已经被外资所垄断, 甚至已经形成了高度垄断的局面, 这种局面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马海、张玉柯 (2004) 也认为跨国公司天生具有垄断的倾向, 进入中国市场后凭借自身的各种优势, 迅速建立市场主导地位, 并构筑起难以逾越的进入壁垒, 凭借这种方式来巩固自己在中国的垄断地位。总之, 他们的研究结论大部分是外资进入给中国市场结构带来了不利影响;胡志宝 (1998) 认为随着跨国公司的进入, 尤其是进入到规模经济比较显著的行业, 我国的市场结构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了, 再比如江小娟学者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当然这种分歧与外商直接投资对市场结构影响的复杂性、多层次性以及学者的研究视角是分不开的, 虽然研究结论没有达成共识, 但是这仍为我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契机。本文通过搜集大量数据, 构建计量模型, 试探性的将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市场集中度的关系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希望能弥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三、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对西安零售业市场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 数据的筛选及指标的选取

本文中模型的解释变量除了外商直接投资额FDI外, 在进行实证分析的过程中还选取了以下变量:

1. 新厂商净加入率 (NEW)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进入壁垒对市场集中度有着显著的影响, 因此应该将该变量考虑到模型之中。通常情况下, 进入壁垒用新厂商净加入率来表示NEW来表示, 该值越小, 进入壁垒越高, 反之亦然。NEW的含义是年度间该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变化率, 公式为: (t期企业数- (t-1) 期企业数) / (t-1) 期企业数。

2. 零售行业就业人数 (People)

市场集中度与零售企业的规模有关, 本文选取零售行业就业人数作为衡量零售企业市场规模的指标。

(二) 实证检验

本文利用逐步回归法建立回归模型, 选取2004年到2012年的时间数列数据, 以外商在零售企业的实际投资额 (FDI) 、新厂商净加入率 (NEW) 、零售行业就业人数 (People) 作为解释变量, 零售行业市场集中度 (CR8) 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首先, 对市场集中度和FDI进行一元线性回归, 利用极差法对CR8与FDI进行相关度分析, 相关系数公式如下:

通过计算得出r=0.847574, 说明市场集中度与FDI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再对CR8与FDI进行一元线性回归, 然后将新厂商净加入率 (NEW) 引入模型中, 进行二元线性回归, 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 加入变量NEW后, R2=0.777387, 拟合优度有所提高, 说明二元线性回归的结果要好于一元线性回归。本文选取α为0.5, 由表1可知, 新厂商净加入率 (NEW) 的T检验值:-1.261089>t0.25 (7) =0.711, 说明NEW通过了T检验。由公式计算得知, 市场集中度与新厂商净加入率 (NEW) 的相关系数r=-0.159584, 说明市场集中度与新厂商净加入率存在低等程度的负相关性, 与预期相符。这也可以从NEW的回归系数 (-0.032289) 得出相同的结论。

最后, 在表1的基础上再引入变量零售行业就业人数 (People) , 进行三元线性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得出:CR8与FDI、NEW、People的三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由上述可知, People的T检验值:-0.476849<t0.25 (7) =0.711, 说明该变量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不显著, 所以在回归模型中不予考虑该变量。从现实的理论角度看, 企业的规模与市场集中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但是在本文的分析中, 该变量并不显著, 这可能是由于样本数量较少, 或者统计不准确造成的, 这也是本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综上所述, 利用逐步回归法得到的最优回归模型是式 (2) , 利用该式可以较准确的反应市场集中度与外商直接投资额及进入壁垒的影响。从式 (2) 的回归结果可知, 外商直接投资额 (FDI) 每增加1亿美元, 市场集中度将提高0.408个百分点, 由二者的相关系数可知, FDI与CR8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 新厂商净加入率 (NEW) 与市场集中度的关系不是太显著, 二者只存在着较低程度的负相关。

(三) 实证研究的结论

通过以上部分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安零售业市场集中度 (CR8) 的提高。

由相关系数r=0.847574, 说明市场集中度与FDI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当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时, 拟合优度R2=0.718, 拟合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说明外商直接投资是影响西安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确实对西安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 FDI只是影响CR8的因素之一, 还有其他影响市场集中度的因素未纳入到模型中, 当把这些变量纳入到模型进行逐步回归后, R2提高到0.777, 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确实导致了西安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 但是并未形成垄断, 因为还有其他因素对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产生作用。

2. 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西安零售业的进入壁垒。

由回归结果可知, 代表进入壁垒的新厂商净加入率 (NEW) 与市场集中度的回归系数为r=-0.159584, 说明市场集中度与新厂商净加入率 (NEW) 存在低等程度的相关性, 并且从T检验值可知, 虽然NEW通过了T检验, 但是并不是特别显著。理论上, NEW越小, 进入壁垒越大, 市场集中度越高, 但是回归结果显示, 新厂商净加入率 (NEW) 对市场集中度的显著性很小, 这说明新厂商净加入率 (NEW) 对市场集中度提高的贡献并不大, 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西安零售业的进入壁垒。

3. 零售行业就业人数 (People) 虽然代表了外资企业的规模水平, 但是零售业不同于其他行业, 制造业从业人员越少说明行业技术水平越高, 进入该行业也就越困难, 而零售业要提高服务水平, 就需要更多的从业人员, 零售业对技术水平的要求要远远低于制造业, 因此, 零售业的进入壁垒较低, 从业人员的多寡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四、建议与对策

由本文以上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 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后, 提高了西安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 这对西安零售业市场结构的优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 与世界上的发达经济体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相比, 西安零售业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并且在外资零售企业不断进入、零售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 只有不断加快发展, 才能在市场中立足。

上一篇:建筑初步下一篇:唱歌教学中的情感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