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专业机械制造十篇

2024-07-27

中职学校专业机械制造 篇1

一、学生学习现状

在课余与很多学生探讨学习过程的过程中, 大部分学生无法提起对专业课的兴趣, 首当其冲的原因是认为所学知识没用,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学生在进校之初如果就没有兴趣或者觉得没有用处, 为什么又有这么多学生选择机械专业?笔者认为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听说”机械专业好就业, 一味跟风。

2. 在学习的前期没有认识到基础课的重要性, 以至后面的课程越发听不懂, 进而产生厌学现象。

二、要以就业为导向, 进行分类教学

由于传统的思想观念影响, 绝大多数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而惟一途径是读普高升大学。于是就有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显然进入普通高中成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首选, 考不上普高的初中生才读职高是不争的事实。职高生的生源, 主要是初中阶段的中下生, 以及一部分“差生”。随着近几年普通高中办学规模的扩大, 职业高中生源差的压力将越来越大。这就给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很大负担, 特别是专业教学更是难上加难。因为专业开设的课程, 基本是大学、专科学习的课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基础知识跟不上, 势必产生厌学情绪, 造成学生学习效果较差。因此机械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通过近几年职中毕业生的安置情况来看, 我们培养的学生很难做到“适销对路”, 主要原因是学校总体办学缺乏与社会的沟通。可以说职校有点闭门造车, 未处理好当前的教学与学生未来就业的关系, 缺乏与劳务市场、人才市场的沟通, 不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仍然依据旧的教学模式运行, 而不是依据市场的需求,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综合水平, 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这样必然导致办学盲目性、随意性、滞后性, 缺乏超前性。通过对前几年专业毕业生安置情况的了解及从劳动力市场了解的信息得出, 专业人才的需求市场可以分为三类: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熟练的技术装配工人, 即操作工;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维修技术技师, 即技术员;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社会综合知识的电子方面销售人才, 也即专业销售员。学校的专业教学, 应当了解市场、了解人才需求, 这样, 依照人才供求规律, 做到以“需”定“产”, 满足社会要求就可, 扩大我们的办学成果。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自身综合素质以及未来就业的打算, 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依据上述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分类, 把学生相应地分为上述的三类进行教学试点改革。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操作工”:注重专业基础课学习, 加强动手能力练习。“技术员”:注重专业课的学习, 注重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专业销售人员”: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和综合机械信息的学习。

总体上, 我们认为专业学生学习的知识太多, 学生未来就业用到的知识有可能是所学知识的一部分。这样根据个人特点水平, 分类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出市场需求的人才。

三、以综合素质为目标, 进行专业课程改革

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服从市场需求, 以学生综合素质为依据, 改革目前的教学模式。现行的教学模式都是以前形成的定向教育模式, 即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 各门课程的设置及学时安排, 都是依据学科地位而定, 而忽视学生特点及社会所需的要求, 这就难以满足多元化发展。势必为未来毕业生的就业设置了绊脚石。我们的做法是依据未来学生工种的特点, 合理安排课时比例。总体上满足全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需求, 同时克服了未来就业面窄的问题。

四、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1. 无论学生选择机械专业的动机如何, 让学生在学习正式课程之前认识到机械专业基础课程 (机械制图、公差) 的重要性, 这类课程难度并不大, 结合就业实际让学生明白课程的重要性。

2. 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内容讲解相关课程, 而不是完全围绕课本进行教学, 某些知识点理论性很强,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如果引申一些工厂实际, 便于学生理解, 也便于教师教学。在网络上下载一些相关的资料、图片, 而不是将教学仅仅局限于粉笔板书。

3. 融洽师生关系, 为教学打好基础, 潜意识中随时对学生灌输一些工作中的事情,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还有欠缺的地方, 需要去充实自己的理论以及言行举止, 其实, 每一个环境都可以成为课堂。

4. 备课时精选教材内容, 最基础的内容单列出来扎实地讲, 实用性强的内容精讲细讲, 不常用的内容只要求学生有印象。学生是未来的技术工人, 这是教学中必须强调和贯彻的重点。

中职学校专业机械制造 篇2

一、专业群的内涵

1. 专业群的定义

对职业教育来说,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

2. 专业群的特征

第一,专业群内的专业往往是围绕某一行业设置形成的一类专业。 第二,专业群内的专业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 依托某一学科基础较强的专业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类专业,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即坚持“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 进行划分的,分设大类,下设二级类。专业大类中的二级类专业体系可称为专业群。

3. 专业群的构建思想

专业群的构建主要是围绕产业链、职业岗位群、学科基础来构建专业群。因此,依据中职专业目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设。常德财经学校过去一直是一所以文科专业为主的学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从2004年开始,学校大力发展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十年磨一剑,形成了以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为核心,数控应用技术专业、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等齐头并进的加工制造类专业群。试点进行专业群建设工作,受到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二、学校机械加工类专业群建设的思路与做法

1. 依托政府平台促建设

2004年,为服务好常德“工业强市” 的战略部署,助推湖南省常德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学校与几家机械制造企业联合向常德市政府写出专题汇报,请求政府支持学校开办模具制造技术专业, 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不久,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并形成会议纪要,将此专业建设列为市级重点项目,作为“工业强市”工作的组成部分,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要求学校开设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建成全市数控模具实训中心。十年来,国家、省、市三级对机械制造类专业群共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新建、 改造实习实训场地近3000平方米,购买教学设备3000多万元。2007年,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成功立项为省首批精品专业,2008年和2010年,数控应用技术专业实训室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实训室先后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 2011年,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成功立项首批湖南省特色示范性专业。通过一系列专业项目建设,学校机械制造类专业群迅速发展和壮大。为了支持学校办好专业,市政府还在专业人才引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意学校引进企业工程师为在编专业课教师。近5年来,共引进企业工程师5名、双师型教师12名, 为办好专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使学校实现了由单纯文科类学校向文理兼备的综合类学校的转变。

2. 依托校企合一谋发展

(1)联合办学奠基础。初办模具专业时,缺乏师资、设备和经验,学校选择了与广东三星模具公司联合开办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学校出场地、并负责招生宣传等工作,广东三星模具公司选派优秀员工来校担任专业技术教师,并投入了一批生产型实训设备,公司还接受学校教师、学生实习培训。通过联合办学,为专业的跨越式发展开辟了一条捷径,此专业开办仅三年就成为了省级精品专业。

(2)校企合作促发展。学校与华富高科有限公司、常德诚信液压有限公司、常通空压机厂、中联混凝土机械有限公司等多家本地企业密切合作,每年进行模具研发、产品加工、人员培训、 技术咨询和应用技术推广服务等活动。 如2014年,学校与湖南兴业肉类机械有限公司联合成功研发了自动劈半机器人,该成果在第十二届国际加工和包装机械展览会上展出。此项合作的成功不但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激发了教师参与研发应用的积极性。

(3)兴办企业强实力。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实现了依托产业办专业向依托专业办企业的发展转变。学校还利用专业群设备、人员、技术的优势,独资注册成立了常财机械模具有限公司和常德市安全生产培训中心两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校办企业。模具公司按照市场化运作,承接来料加工、学生校内实训、 社会技能培训、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和科研攻关等业务。现能为在校学生进行课余实践生产提供30多个工作岗位,以企业员工标准来管理实训学生,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企校文化的深度融合。2012年,学校以常财数控模具有限公司为依托,利用专业技术和教学资源优势,创办了安全培训中心,成为常德市劳动局、安监局等部门确认的主要培训基地,重点开展了电工、焊工、钳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等培训,每年培训人数超过12000人, 既为学生零距离上岗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又为学校创造了可观的收入。

3. 依托改革创新树品牌

(1)狠抓教师学习实践,重组专业群师资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重点专业建设的关键内容之一。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系统设计、重点突破,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重视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建设,确保每一个重点专业有1~2名优秀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能力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第二,强化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每一个重点专业都能有3~5名高素质、高水平、 高学历的骨干教师;第三,加强“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既有足够数量的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又要有一定比例具有丰富生产管理和业务经验的兼职教师。同时对专业带头人在参加学术研究、教研活动经费、奖励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除了破格引进、公开招考教师外,学校强化专业教师的培养,要求所有专业教师每2年脱产培训1次,每年下企业顶岗实践1个月,同时积极派教师参加各类各级比赛和教研活动。近3年间,该专业群老师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 编写了7本校本教材,1人参加中国数控技能大赛职工(教师)组的比赛并获奖,1人获湖南省 “黄炎培杰出教师奖”, 荣立三等功, 4人次获常德市政府嘉奖。 现在,除2名省级专业带头人外,还有多名教师成为技能能手、指导学生的专家和课题研究的行家,逐步建设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品德高尚、技能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大胆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第一,要以“能力本位”观为主导,广泛吸收多种课程的长处,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取向。学校坚持以企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精简课程内容。第二,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第三,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第四,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 考核方法。新课程体系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评价体系由若干模块组成,例如,在技能考核上,结合国家职业工种技能鉴定和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确定某一专业的技能考核内容。 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答卷考试的考核方法,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将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对基础课程, 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对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合作企业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我们每年滚动修改实施性教学计划,大胆更新课程设置,大量使用校本教材,建立了与职业标准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完成了省精品课程“机械制图与Auto CAD”、核心课程“数控铣模块化实训教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微课等网上课程,实现了随时随地交互式学习。学生学业合格率达100%, 中级技能等级证通过率达96%;对口就业率达95% 以上,技能抽考通过率100%,优秀率多年一直保持全市第一。

(3)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效果显著。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专业群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专业群的教学内涵建设上,首先要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准确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满足构建知识技能模块、职业资格考证和学分制管理的要求。坚持“双轮驱动”教学。学校始终坚持把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未来建设者作为根本,牢固树立全面育人的质量观,长期坚持文化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双轮驱动”。注重立德树人,保证文化基础课时占总课时三分之一,开足语文、英语、数学等文化课。改革实训课,推行实训周和项目教学法,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学生连续6年代表湖南省参加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技能大赛,共在全国获奖16人次,获得省级一等奖14人次。2014年10月,在全国第六届数控技能大赛上学生郭竹先获得了中职组第6名。同年12月,在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中望杯” 全国机械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杨彪同学在全国106所职业院校200多名选手中夺得学生组一等奖。

中职学校专业机械制造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法

中图分类号:TH16-4;G712

前言:中职学校是保证我国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机构,提升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增强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十分重要,目前,已经有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者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法探讨作为工作的重点。

一、中职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基础课程教法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缺乏足够的针对性

当前,很多中职学校在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对课程设置的重视程度不足,在实施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针对二者之间的实际关联进行课程设计针对性的提升,造成很多的课程难以在机械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关联性机制的构建,最终导致很多的课程设置情况无法适应课程的针对性要求。还有一些中职学校的教师在进行课程细节设计的过程中,虽然根据问题的要求进行了针对性设计,却无法保证全部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结合,最终导致很多的问题仅仅能够适应系统化知识的处理要求,难以保证同多种多样的业务岗位形成一致。还有一些课程的设计在系统化方面仅仅能够保证教学的学科具备完整性,难以结合中职学校的具体教学目的进行实际工作细节的处理,最终导致很多的教学内容难以同中职学校的学科完整性取得高度适应,无法从根本上增强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的内容缺乏连贯性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在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仅仅能够将课程的细节设计作为基础性内容,难以保证将机械制图或金属材料质量控制工作进行连贯性处理,使得很多的课程设计活动无法在众多基础知识的有效联系之下实现运行水平的提高。还有一些教学人员仅仅根据课程的设计方案进行机械制造基础知识的传授,并没有结合日常生活的具体需求,对课程的内容实施完整的设计,最终导致很多的课程设计方案无法适应机械制造基础的实际要求。还有一些基础知识的设计存在学科跨度过大的问题,导致很多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只能对某一部分的知识进行教学针对性的增强,无法保证所有的基础知识都能在连贯性模式的带动下进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中职学校教学活动的沟通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在开展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机制进行教学内容的处理,并没有保证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能在教师同学生的有效交流之下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使得很多的教学活动依然由教师进行诸多教学内容的承担,无法保证专业课程能够在有效的沟通机制影响下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一些中职学校虽然进行了沟通机制的建设,却难以保证所有的基础知识能够在教学内容的有效影响下进行沟通机制的完善,导致很多沟通机制仅仅能够对基础性知识进行正规化处理,无法适应基础理论的应用要求。

二、提升中职学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增强课程设计的针对性

首先,在进行机械专业基础教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所有的课程都能在具备针对性的情况下实现运行水平的增强。此外,要使用图纸教学等重要的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的细节加以设计,保证所有的教学活动可以适应图纸阅读的要求。可以根据当前市场环境中對课程设计活动的具体要求,对全部的机械零部件造型设计活动加以处理,使后续的图纸阅读教学能够使中职学生更加巩固的掌握阅读并理解图纸的能力,保证全部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解决机械制造领域的实际问题。可以将机械制图的教学同机械零部件加工的教学进行结合,使教学活动可以将二维制图和三维制图进行综合处理,保证为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课程设计内容,以便学生可以将课程设计理念进行有效的分析,提升中职学校每一项教学工作的质量。中职学校的教师需要将教学工作的核心理念进行完整的设计,保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程设计方案基础,使学生可以在造型技术的有效应用之下进行测绘技术的科学处理,使学生可以在产品资源的具体优势影响下进行教学活动针对性的提高,使用图纸这一具备较强直观性特点的物品进行造型技术的合理运用,使测绘技术的实施可以适应课程设计活动的技术性要求。

(二)提高课程设计的连贯性

首先,每一位中职学校的教师必须加强对机械基础知识教学模式的重视,使全部的教学活动都能在开展之前对程序进行合理的设计,提升课程的连贯性等级。此外,要根据机械综合分析机制运行过程中的实际要求,对全部的应用性机制处理特点加以处理,保证所有的教学活动能够适应机械综合分析机制的处理要求。可以结合机械运行过程中的具体原理特点,对所有的机械设备互换性基础资源实施质量控制,使机械基础知识教学能够将工程力学和机械设备分析等不同累别的基础知识进行综合处置,保证所有的课程设计活动可以适应教学程序规范化处理的具体要求。要根据机械分析技术的实际特点,对课程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维护管理意见进行处理,保证所有的维护技术都能适应中职院校的机械专业教学要求,以便机械类基础知识的处理活动可以在维护机制的有效帮助之下进行故障性因素排除机制的构建,增强课程教学活动的连贯性水平。

(三)完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沟通机制

首先,每一位中职学校的教师都要加强对沟通机制的关注,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有效领导和协调之下将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内容进行合理处置,并使全部的教学活动能够适应机械零部件加工机制的要求。

结论:机械制造专业基础的课程教育直接关系到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水平,因此,对机械制造专业基础课程实施完整的分析,并对相关课程的教法进行制定,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飞.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李俊伟,魏敏,罗昕,王卫兵.针对材料学专业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2015,07:148-150.

中职学校专业机械制造 篇4

摘 要:机械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一门非常重要的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原有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阶段中职教育的需求,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进一步提高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文章作者分析了现阶段机械基础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措施,希望可以提高机械基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一、我国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1.学生自身的基础较差

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一些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这些学生普遍来说自身的基础比较差,学习的习惯也比较差,因此他们也很容易出现自卑的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机械基础课程的学习没有兴趣。

2.教材五花八门

现阶段很多中职学校使用的教材都是各学校自行订的,教材五花八门,版本不一,有些是太简单了,知识点没讲清,有些则是本科教材的压缩,因此理论知识难度很大,使得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地进行结合。所以选用合适的教材很重要,教材的选用与内容的组织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

3.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学生对机械基础课程没有兴趣

很多中职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导致其教学观念跟不上现阶段的要求,这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这种方式使学生完全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学方式的单一和内容的枯燥,导致学生对机械基础课程缺少学习兴趣,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过程中师生缺少互动,课堂参与率低

教师在进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由于机械基础课程的知识面广、课程内容多,课时又是有限的,因此,教师为赶进度不停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述,跟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很多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全身心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

二、改进和创新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效率

1.凸显教学重点

机械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常用结构、液压传动、机械传动以及常用结构四大部分,这其中常用结构以及机械传动又分为很多种类,这就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这部分内容很繁杂,容易出现畏难情绪。想要学生掌握传送知识整体,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将常见的往复式四冲程内燃机作为重点内容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在进行一种机构的学习时就可以联想到另外几种机构,并进一步去引导学生对各种机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

2.使用多媒体以及网络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

随着我国近年来教学的不断改革,中职课程系统也有了进一步的调整。当今世界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水平越来越发达,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对于中职机械基础教学来说,将多媒体、网络与传统的教学进行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将机械的图片、文字以及声音结合起来以PPT 的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方式更加生动、活泼、形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采用相关的动画、微课小视频等来进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这样可以将学习的内容更为直观、清晰、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抓住重点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对机械基础课程的理解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3.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见到机器和机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课程内容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教师再进行课堂知识的讲解,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分析以及实际操作,从而达到学习机械基础课程的最佳效果。目前,广东省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已经具有多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教室,很多机械类的专业课程都可以在这些教室里进行教学,如在《平面连杆机构》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理实一体化教室里配备了牛头刨床横向进给机构、惯性筛以及剪板机等机构和机器,在课堂上让学生自行分析其所属机构,这就使学生对双摇杆机构、曲柄机构以及曲柄摇杆机构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讲的理论知识少了,但学生却学习和掌握到了更多的知识。

4.采用教学模型

在机械基础课程中,所有的知识都和现代机械工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都是建立在生产和实践的基础之上。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在进行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电化教学、实物直观演示教学以及现场参观教学的方法,让传动系统运动起来,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对系统的运动特?c和工作原理进行领悟和理解。

三、加大实习教学,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加强各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与“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以及“机械制图”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进行机械基础的教学时要与这些课程的内容进行结合,例如,在《轴》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这几门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再以车床主轴箱为例进行轴的讲解,车床主轴箱这个例子涉及前面我们提到的好几个学科的知识点,即轴和齿轮等零件的尺寸确定、零件的结构图、热处理方式的选择以及加工工艺、末轮转速计算等。将各科之间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重新将原本孤立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进行实习教学,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

中职教学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在初中时接受的大多是理论知识,因此在升入中职后实践动手的能力就会比较弱。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听与练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中进行学习。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去仔细地观察演示操作,观察完后再进行实际的操作,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期间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巡回指导。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领悟程度来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对于那些动手能力和领悟能力差的学生一定要耐心地进行指导,让尖子生和学困生可以共同进步。

总之,笔者认为一个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师一定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并能够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进行突破和创新,将教学重点凸显出来,能使用多媒体以及网络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机械基础知识的兴趣。教师要利用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领悟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法,耐心指导每一个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对机械基础的理论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让学生能够树立起良好的专业意识,同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全方面地进行发展,为自己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中职学校专业机械制造 篇5

课程包括的内容较多, 有工程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液压与气压传动等, 各部分之间既存在独立性, 又存在联系性。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使松散的课程有机地连接起来, 并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导者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也是管理者。教师的个人品质、精神状态、知识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是否喜欢上这门课、能否学好这门课。《机械基础》课程涉及面广, 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多, 实践性强,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具备“双师型”能力, 应满足以下要求:

(1) 具有良好的行为品质和职业道德, 而且还要具有模范的职业修养和高尚的育人风格;

(2) 必须具备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教学能力;

(3) 必须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熟练指导学生实验、实习 (实训) ;

(4) 必须具备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 独立制作课件。

作为《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师, 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能够利用形式多样、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专业知识的乐趣, 并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 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或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完备的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21世纪规划教材, 但实验实习指导等辅助材料 (实验实习指导书) 需要教师依据大纲的要求编写符合本校条件, 简练、切实可行的指导书。此外, 教师还应做到提前准备好教学课件。

完备的教学设备 (教学用具)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直接的影响。

(1) 模型、示教板、实物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这些均属于课堂教学用具和设备, 它们的有效利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推动作用。

(2) 实验设备是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操作的前提条件, 要想搞好实验就必须具有相应的配套设备。

(3) 实物是直观的教具, 同时可为学生演示机械传动或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提供材料。

三、抓好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要提高教学质量, 就必须上好课。《机械基础》课程涉及面广, 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多, 实践性强, 而近年来中职学生素质普遍下降, 文化基础知识较差, 又缺乏机械方面的感性认识, 对中职学生来说无疑是大难度的课程。因此, 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大多数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学习动力上都存在着一些欠缺。许多学生不是因为自愿来中职学校的, 对机械专业根本不了解, 在专业课学习上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教师首先要稳定他们的情绪, 让他们知道他们的选择是对的。为达到此目的, 教师上好第一堂课非常重要。绪论是整个课程的引入, 讲授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机械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汽车、自行车、钟表、照相机、洗衣机、冰箱、空调机、吸尘器等融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树立学好《机械基础》的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动力之源。当一个学生对某一课程产生兴趣时, 他就会心情愉快地、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机械基础》不同于《数学》、《语文》、《物理》等课程, 内容松散且不说, 很多内容枯燥乏味, 在课堂教学中, 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因此, 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1) 借助模型、实物等加强直观教学。

在《机械基础》教学中, 学生接触最多的是零件、机构、传动等, 在引进一个新的内容时, 可借助模型或实物导入, 让学生经过动感来激起兴趣, 利用他们的好奇心, 结合演示进行教学内容讲授, 可增强直观教学效果。如教师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时, 采用演示的方式结合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缝纫机、汽车前窗刮雨器、公交车门启闭等配合教学;讲授键连接、螺纹连接、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等则配备整套的实物;利用自行车来讲解链传动;通过电影放片机的卷片机构引入槽轮机构等等。

(2)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能够表现常规手段不易表达或无法表达的内容、展示实物观察不清楚的细节、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的画面, 并以图文、声像、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 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如讲解齿轮传动、螺旋传动、蜗杆传动、凸轮机构、铰链四杆的演变等机械运动过程, 利用多媒体可同时进行作图、动作演示和讲解;讲解液压传动系统时, 密闭的系统使我们根本看不到液压系统的内部结构, 如果利用多媒体演示配合, 学生可以直观看到液压系统的工作过程, 便于掌握抽象的知识并加深理解。

(3) 实施恰当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围绕教学目的把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 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 (通常为书面形式) , 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 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如讲授液压传动相关知识前, 可以液压系统组成为例组织学生实地考察, 在组织学生研究、讨论后, 通过演示数控机床、挖掘机等液压系统分析液压系统的组成元件。

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学校应具备模拟的车间、模型和实物, 学生在此实验、实习就像在真实的环境中工作。如讲授铰链四杆机构特性时, 让学生观察牛头刨床的工作过程, 理解急回运动特性;让学生使用缝纫机体会曲柄摇杆机构的“死点”。在此情境下,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再配合教师利用示教板或多媒体演示及讲解, 让学生深刻地记住知识点。

项目教学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 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 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 体验、感悟、论证、探究。如讲授联轴器、离合器、液压缸和液压泵等内容时, 教师讲解后由学生自己设计拆装方案, 然后分组讨论确定最后方案。按预定方案拆装和运行后, 教师和学生予以总结和评价, 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体会互相学习和动手实践的快乐。

四、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当前的中职学生有一部分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自己主动坐下来温习功课的可能性也不大, 再加上学生的学习基础、态度、兴趣和爱好的不同, 学习效果自然就会不一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由于时间的限制, 教师不可能完全兼顾这些差别, 面面俱到。再者, 教学过程中或因教师知识的局限性或因教学方法的不当, 失误是难免发生的。可以说课外辅导也是教师修正讲授失误, 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重要途径。对此, 教师必须重视并加强课外辅导。

教师在课外辅导中, 要采用灵活的方法, 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 有的放矢。辅导形式要多样化, 做到既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又可补查课堂教学中的漏洞, 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实践证明, 提高认识、目的明确、态度端正是教师搞好课外辅导的根本出发点。

五、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深入和总结

本课程不但有较强的理论性, 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应该是本门课程教学的主线, 教学中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教学法,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生活经验与理论相结合, 逐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钢的牌号、性能和用途这部分内容比较枯燥, 教师可采用一体化教学的形式在实验室进行, 通过教师的讲解, 由学生动手对不同的钢材做拉、压、扭、弯和硬度等测试, 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材料的不同金属特性。在组织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实训场所和实习工厂, 做好每次实验和基本技能操作训练, 适当组织学生到有关工厂参观或进行现场教学, 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 拆装简单的机械设备, 以获取直接参与的经验。如联轴器、离合器、液压缸、液压泵等内容, 只是在课堂讲授远不能达到要求, 应该让学生在实验室或实习工厂亲自动手, 在指导教师或工人师傅的协助下进行装拆, 学生会在装拆过程中直接感受这些部件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使用与维护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又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也可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同时学生的职业技能也得到一定的训练。在《机械基础》课程结束后, 可撰写论文、实习报告等。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应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意识,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途径,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对此, 教师应努力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 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 完善教学方法, 将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 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更加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李世维.机械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林英.技工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海峡科学, 2008, (9) :88-89.

[3]孙向东.中职学校《机械基础》教学方法探究[J].学园, 2010, (5) :165.

[4]许彬.提高《机械基础》教学效果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 2011, (7) :218-219.

[5]admin.《机械基础》教学改革初探[EB/OL].骆驼论文网, www.luotuo.net.cn, 2010-10-29.

[6]bruce.如何进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EB/OL].阿尔法互动教育网, wwww.edualpha.net, 2010-12-29.

[7]童果.中职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初探[EB/OL].学海网, www.xuehi.com, 2009-05.

中职学校专业机械制造 篇6

中职学校创办至今, 一直以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 职校教育也是致力于满足企业对员工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要求。机械制图, 作为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 也是培养技术性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阵地。随着企业对机械技术员工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要求的提高, 中职学校的机械制图教学需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生产实际, 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 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制图岗位一般都会要求更高学历的毕业生, 而中职学生从事制图工作的数量较少。中职机械专业的学生大多在毕业后走向一线操作岗位, 因此, 对学生的能力的要求主要是读图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对国标的掌握, 然而, 这些方面又往往是目前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弱项。为了适应企业的需求, 使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更好地就业, 教师应该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思考

1. 明确教学任务, 设计课程定位。

机械制图作为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的专业知识、基本作图方法和有关的国家标准, 以及熟练地读懂复杂程序的零件图和一般装配图。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空间想象力以及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能力等。为了使职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贴近于企业对机械技术员工的要求, 在机械课程教学过程中应以课程任务与企业需求结合为切入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满足企业对机械加工的岗位需求。在学生毕业离校时应该可以较顺利地读懂一般零件图和较简单的装配图。可向学生发一些小装配图, 引导学生看什么和如何看, 通过学生自己多读图与多讨论, 搞清楚零件的装配关系、各种尺寸及技术要求等。

2. 教师要善于整合知识, 教学详略得当。

为了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 为中职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制图教师应善于整合教材内容, 有主次地进行教学安排。制图教师可把那些中职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放到一起, 用较短的时间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然后将需要重点培养的空间想象能力、识图能力及绘图能力相关章节放在一起, 用较长的时间来完成教学。也就是说, 上制图课的时间分配应当像写作文一样, 要详略得当,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更大的收获。

3. 深入企业实践, 把握市场信息。

中职学校的机械制图教师应经常地进入机制类企业深入实践, 在丰富自己的制图知识的同时, 把企业里最需要的人才信息带到课堂上, 以便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制图课的重要性的同时, 知道学什么才是最有用的;作为校方, 中职学校应为机械制图教师和机制类专业学生提供方便, 应积极联系企业, 让机制专业学生可以有时间到机制企业生产一线上观察和学习, 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与企业需求现状间的差距, 在以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 并力争能进行有一定深度的学习。

4. 迎合市场需求, 培养应用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 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方案必须不断地修正。第一, 应加强对学生手工绘图能力的培养。手工绘图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功,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多安排学生进行手工画图, 以提高学生绘图的效率及正确率。同时还应组织学生进行徒手绘画的练习, 培养学生用草图进行思想交流的能力。第二, 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毕业离校时应该可以较顺利地读懂一般零件图和较简单的装配图。可向学生发一些小装配图, 引导学生看什么和如何看。通过学生自己多读图与多讨论, 搞清楚零件的装配关系、各种尺寸及技术要求等。第三, 培养学生的现代绘图能力。教师应进行计算机绘图教学,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绘图的基本原理, 熟练掌握绘图软件的用法, 可安排学生多进行上机练习, 使其熟练掌握各种绘图命令及编辑命令等, 并能正确标注尺寸和完成整张的图纸。第四, 要加强学生测绘能力的培养。要提高绘图能力必须进行实物测绘练习, 因此应在零件图的学习中安排学生对一些简单零件进行测绘, 完整清晰地绘制在图纸上, 并合理标注尺寸。第五, 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对一些基本知识及一般概念的教学内容列出自学提纲, 使学生能在课余时间自学掌握知识, 其后再通过提问及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及掌握情况。这样不仅能节约教学实践, 还对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及良好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第六, 应加强对学生手机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些稍难的问题, 可组织学生积极展开讨论, 并查阅资料, 再由教师做最后点拨并给出答案。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 优化教学手段, 善用教学技巧。

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是最能体现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环节, 也是提高学生掌握机械制图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为了符合社会与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不断地使其创新,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变灌输式教学为讨论式教学, 或其他教学方式。教师们可以通过企业实际的生产图样, 或机械工程生产中的实际零部件和机件, 要求学生对这些教学载体的工艺、功能、构型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尽量利用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讨论, 使其自主地分析与解决机械制图中的实际问题, 以提高其绘制图样与阅读图样、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培养空间想象力, 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使其真正成为机械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与技术性人才。

6. 课后作业的布置与选题。

为了提高学生读图与绘图等方面的熟练程度, 巩固机械制图的专业知识与应用方法, 教师需要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 并对作业内容的选题进行严格的筛选。其实, 中职学校的机械制图课程与一本、二本高校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区别。前者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操作水平, 后者则侧重于理论和学术。自然, 课后作业的布置和选题也会有所不同。中职学校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 既要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也要兼顾理论知识的掌握。因而, 作业内容应该结合企业生产劳动中机械工程岗位的实际需要, 布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例如, 教师在讲授零部件的绘制方式与方法后, 作业内容可以是给学生提供一些零部件的结构与形状, 让学生找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由于零部件的视图表达方式并不是唯一的, 这样的作业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以及了解机械零部件的表达方式, 满足学生实际生产劳动的需求。

三、结束语

为了满足社会与企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中职学校中机械制图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绘制图样与读懂复杂图样、掌握机械零部件或机件的表达方式以及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 应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导向, 有目的地实施卓有成效的教学策略, 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与技术性人才, 真正地满足于社会、企业以及机械工程岗位的需求。

摘要:随着企业对技术性与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 对机械技术员工的应用能力及操作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职业教学应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全面培养为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机械制图教学中, 应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导向和目标, 通过各种教学策略全面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机械制图,应用能力,课程定位,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史素华.《机械制图》课程的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5, (02) .

[2]郭耀彩.机械制图能力培养方式探讨[J].广西农业机械化, 2005, (04) .

[3]何育慧.在机械制图课教学中传授知识与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 2005, (27) .

中职学校专业机械制造 篇7

一、加强学习目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 必须在学习此课程前带领学生参观有关的工矿企业或校办工厂, 对照实物讲解其工作过程和原理, 启发学生思考,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机械基础的兴趣。其次, 要清楚明确地告诉学生, 学习机械基础是后续课程的需要, 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这些专业知识包括:

(1) 构件的受力分析、基本变形形式和强度计算方法。 (2) 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应用和热处理。 (3) 机械零件的工作特性、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及运动特点、液压和气压传动工作原理及特点等。 (4) 机械设备的使用及维护的知识和技能。

还可以再举一些学生身边熟悉的、生动有趣的例子, 使学生感到机械基础和专业密切相关, 从而觉得这门课程的学习很有必要。

二、加强实训课的教学, 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

实训课是不可替代的实践环节, 通过它可以强化技能训练, 培养动手能力, 是体现中职学校教学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训前提出思考题, 让学生多动脑, 对实训步骤说明清楚, 让学生心中有数。在实训过程中加强指导, 根据实训进程不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 启发学生思考。结束后, 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实训报告。

讲授课堂理论知识时, 要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或教具进行教学。因为, 直观鲜明的实物或教具, 能唤起学生注意, 达到清楚地表现或者论证理论知识的目的。如讲圆轴的扭转, 可通过教具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它的变形特点,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事实证明, 适宜有趣的教具演示能把抽象的内容赋予直观、明了的形式, 学生不但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而且印象十分深刻, 学习效果比单纯听课要好得多。

三、改进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 而且还要讲究教学方法以及娴熟地运用各种教学法。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法都要精心设计, 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抓住重点、难点和疑点, 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学。机械基础的教学和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 具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随着课程的深入, 大量的抽象概念和复杂公式相继出现, 一部分学生就会感到力不从心, 难于招架, 进而产生畏难情绪, 学习兴趣因此一落千丈。这时, 教师应改变原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其他有效的教学方法, 降低知识难度, 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难点。如教学生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 使学生能从各种变化和复杂公式中找到内在联系,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以降低听课难度。对于难记的公式, 采取多写多记, 多做练习等手段, 加强学生记忆。对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可采用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比喻加深理解, 化难为易。教师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因人而异, 对症下药。总之, 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走出低谷, 解决学习上的疑难。当学生在克服困难获得成功后, 就会兴趣倍增, 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加强作业批改, 改进辅导方法

辅导是机械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并使之巩固和提高,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如何正确辅导呢?首先, 要求学生自己先想一想, 经过反复思考, 实在想不出来才问。其次, 如果学生是经过苦思冥想以后才提出来的问题, 也不应把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而只是提示, 告诉学生应从哪方面去想, 去思考, 如有条件还要多观察一些实际结构, 多查找一些参考资料, 启发他们自己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和答案。学生在做完习题后, 教师还要严格要求, 认真批改。对能够正确解题的学生, 还要启发学生再从其他途径思考。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于做错了的地方, 要在错的地方或旁边写上适当的提示,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 认真改正过来。对于普遍性的错误, 要在全班进行辅导, 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中职学校专业机械制造 篇8

【关键词】机械制图课程 教学方法 绘图读图能力

机械制图课程是中职学校机械,数控类专业的主要基础课,担负着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能力的重要任务,工程图样是机械加工的技术语言,而机械制图课程是解读这门语言的钥匙。因此机械制图教学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后的从事机械加工的能力。

机械制图课程是学生进入中职学校首次遇到的专业技术课程,但最初学生对《机械制图》的基本概念难以理解和记忆,空间想象思维难以形成,所以导致一些学生厌学现象。因此,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把教材中理论概念结合具体实例向学生传授,易于他们的理解、记忆与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一、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提高学生学习制图的兴趣

《机械制图》一向是许多学生畏惧的学科,不但需要学生记忆那些基本概念、投影规律,更需要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如何使他们很好地记住这些概念、投影规律及标准,更容易理解并掌握这些内容,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只有教师讲,单一的沉闷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最烦,最易疲倦,也是最缺乏思维、积极性和主支性的一种教学,教学效果最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使教学在轻松、愉快活泼气氛中进行,让学生思想情绪和学习气氛互补、互齐、互相调节,互相促时,使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如在制图室中实践画图,让学生讨论,各抒已懈,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也最有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可开展其它教学形式。如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参观,组织专题讲座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学生板演与提问,以此调节学习气氛,克服厌学情绪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制图课程自觉性、主动性。学生对课程有了兴趣才会将课程学好。

二、巧妙运用教具和电教手段,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要书写大量的板书,画大量的图,重复劳动多,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下,往往无法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

因此应采用图物结合来进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过程,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模型、示教板、挂图等教具能使学生更直观的观察物体的主要特征及各种事物之间联系,教师对这类教具的选用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的将同一内容往往要多次重复演示。教师可采用课件,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这一辅助手段适时地穿插于教学之中,与模型、示教板相结合,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不仅具有较强表现力,可以用来直接完成教学任务,还能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得视觉、听觉、角觉多种知觉系统协同参与学习,有助于知识获得的精确和完善性,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机械制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把许多文字教材表达不清楚的内容,通过PPT或幻灯片进行微观和宏观、表态和动态相互转化,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整个教学,内容的连续过程,更突出表现教学对象的本质特征,把细致入微之处,关键转变点充分突现出来。同时对重点、难点可重复播放,加长停留时间、增强教学效果,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易接受,大大提高了短时记忆容量,促进长时记忆。此外利用预先设计的多媒体习题库可以让教师根据需要多举实例,也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较多练习。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交互,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同时,结合黑板作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三视图的建立与投影规律,投影作图、剖视等都可自制多媒体习题课件应用于教学中。

三、结合实际图例培养学生实际绘图读图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有能力,能力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形成。实践绘图课堂化就是将绘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项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到具有优化环境的制图室去面对实物进行实际绘图。教师仅提出要求,作一些必要的指导,学生可讨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三视图书、剖视、剖面、零件图、本专业准件等章节都可进行。绘图是《机械制图》特有的实践教学。通过绘图不仅可以检查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更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应用过程。学生只有经常不断地练习,才能在绘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巩固了知识,促进知识的获取,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还可促进知识的发展,发生飞跃的认识,培养起创造能力与个性品质,在今后实际生产中进行技术革新、小发明、小创造。

此外教师还可以找来实际加工零件图纸,将同学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分析零件的结构以及形状尺寸,位置尺寸。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只用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将所学机械制图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才能达到机械制图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目标即绘制图,读懂图。

四、开展计算机软件绘图课程,升华机械制图课程知识体系

计算机绘图的三维绘图和三维实体造型技术可以进行三维曲线、曲面的绘制,还可以组合造型,这样就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形体分析方法和训练空间构思能力,通过多种媒体的设计,展现几何形体的结构特征,以此来使学生在这种特殊的“情景”中,将大脑中的各种简单形体的认知联系起来,形成对复杂几何形体的认知,从而正确理解利用二维图形对三维几何形体的表达。还能使学生更全面的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内容和技术技巧。为此,我校开设了CAD,CAXA,uG等软件课程将枯燥的机械制图课程从单一的笔,纸绘图升华到鼠标、键盘绘图,这种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的热情。而且利用三维实体造型软件Pro/ECAXA、uG等制作三维电子模型,并通过使用特殊插件,能够在网络上实现电子模型的仿真模拟,能够随意旋转、移动、翻转模型,使学生通过对电子模型的研究,达到对真实形体的理解,从而较快建立空间概念,培养空间想像能力。使学生懂得只有学好机械制图基础课程才能为以后学习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四种教学方法,我校数控类,机械类学生近几年来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的热情逐年提高,对本专业的相关知识的掌握也有了长足进步。多名学生在省市级各类机械加工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学生毕业就业率显著提高。

中职学校专业部职责 篇9

专业部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的最基础组织。专业部应以学校管理为重心,围绕学校工作重点,开展教学教研和教学理论学习等工作。职责如下:

(一)、教学部分

1、严格遵守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保质保量完成学校职能部门下发的各项任务。

2、依据专业指导计划,结合社会和用人单位要求,及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协助教务处进行教师分工、编排课表,配合实训处搞好实训室建设,落实本专业部上课、实训工作。

3、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组织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制定本学期实施性教学计划,对照计划落实教学及学期末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质量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4、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学科特点,申报专业部教研课题,教师围绕专业部课题申报子课题,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题研究与教学经验交流,力争学年结束有成果。

5、每月至少开展2次教研活动,学习教学理论,研究职业教育教育对象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行分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

6、夯实教学环节,落实常规管理。

(1)每周进行一次教案检查,对备课情况做详实记录。要求教师备好每一节课,课前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分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教案中有体现有做法。

(2)专业部每天进行巡课检查,做到心中有数,发现问题及时与当事人沟通并解决,要求课堂教学容量适宜,教学方法得当,气氛活跃,力争所有的学生都能课有所得。

(3)每月进行一次作业批改检查。作业批改要求格次分明,对错标记明显,有激励性语言。

(4)协助教务处组织期末考试的命题、考试、阅卷等工作。

(5)配合教务处做好每月一次“满意率”、“收获率”的双率调查活动,对于双率较低的教师,认真反思,分析原因,及时整改。

7、学期初制定本专业教师听课计划,要求40岁以下教师每学期上好一节汇报课,课后及时点评,经推荐选一名代表参加校级赛教活动,择优参加省教学设计大赛,赛教结果纳入专业部当年量化考核。

8、建立省市技能大赛训练长效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专业部积极督促检查,强化过程管理,提高训练实效,力争国省市技能大师赛再创佳绩。

9、负责本专业学生的技能训练与竞赛的管理,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专业技能比武及学期末专业技能考核测评。

10、负责师德师风的教育与管理。用职业道德标准规范教师言行,用教学管理制度约束教师教学行为,充分发挥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

(二)德育部分

1、组织专业部教师对入校新生进行深入的专业思想教育,帮助

学生树立个人理想和奋斗目标,提高对本专业的认识。

2、充分发挥学生会和班、团干部的作用,加强学生干部的引导培养工作,提高学生的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

3、根据专业特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优生的帮带作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4、加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养成教育,开展专项检查评比活动,完善班级量化评比制度。

(三)招生就业部分

1、在招生就业办指导下做好本专业的招生工作,根据学校的招生计划及专业设置,有效地组织实施。

2、配合招生就业处,做好本专业的需求预测,对专业设置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主动联系企业,获取企业用工信息,做好学生实习前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推荐等。

中职学校专业机械制造 篇10

在机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比较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什么是比较教学法

所谓“比较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寻求事物的特点,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较教学法的整个过程,是在教师主导下由学生自主地感受问题和发现问题到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精神,不仅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客观事物总是千差万别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又呈现出共同性;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让学生从认识事物的特殊性入手,通过比较找出某类事物的革命性,从而更深刻地把握这一事物的本质特点,从而找出它们的规律。

二、了解比较教学法的主要形式

简单地说,比较教学法的主要形式有:

1、类比:

教师将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组学习材料一起陈列出来,启发学生加以比较,引导学生辨析、确认学习对象的异同及其本质。

2、对比:

教师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正反分析,使彼此对立的事物能把各自不同的特征与本质鲜明地显示出来。

3、横比:

教师引导学生对同类事物在同一发展阶段上的状况进行比较,了解各自的特点。

4、纵比:

教师引导学生对同类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状况进行比较,了解变化的原因。

三、在机械专业课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习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学生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知之不正确、知之不完全到科学认识,从感性认识到到理性认识再到应用,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事实上,在机械专业课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或手段才行。下面,笔者就简单地谈一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1、比前创境

人们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和相互关系,往往是通过比较来实现的,可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的结果并非一蹴而就、随手可得的,在进行比较前,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梳理相关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复习、提问、练习的形式进行,充分利用接近率、相似率、对比率、因果率等规律,为开展比较教学创建情境、提供条件,这样才能使比较事半而功倍。

《机械制图》中剖视图的标注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一直搞不太清楚,经常在是否需要标注、应该标注哪些内容等方面犯错误,其实剖视图标注的关键环节是理解剖切面,因为剖视图剖切时,只会涉及到单一剖切面、几个平行的剖切面、几个相交的剖切面,总共只有三种剖切面,而除了单一剖切面外,后面两种剖切面都是需要进行标注的,标注时需要注上剖切符号(表示剖切位置)、名称(A-A)、箭头(表示投射方向),最多是在按投射关系配置时可以省略箭头而已,而剖切符号总是与名称同时出现的,将这些内容讲清楚,学生就不难理解了。

2、比中找异

在机械专业课中,虽然很多知识点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相似,但实质上有很大的区别,比较时,首先要搞清楚从哪几方面着手、哪些比较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差异和关系,然后再从这些最能体现比较意图的环节展开进行比较,找出差异,这样就容易接受了。

《液压传动》课程中,各种控制阀的知识对职校学生来说非常难理解,这主要是他们缺乏生产实践的过程而导致的,不过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类比、横比的方法找出各种控制阀之间的差异,知识点的把握就没有什么难度了。如果教师只是将溢流阀、减压阀、顺序阀的概念和工作原理平铺直叙地介绍给学生,相信教学效果不会很好,通过比较教学法,可以先对三种阀在图形符号、作用、阀口开启情况、泄油方式、控制信号来源、进/出油口压力等进行一定的比较,如下表所示,这样就可以认清三种阀之间的共同特点都是利用了液压作用力与弹簧力相平衡的原理工作,然后再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阀口开启、泄油方式、控制信号来源、进/出油口压力,图形符号自然也就不难记住了。

3、比中求新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品质是观察敏锐,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从中有所发现新的知识或闪光点。如果能够经常组织学生不断地进行有意识的对比观察、对比思考、对比练习,将现象比较与本质比较相结合,这样才能在比较中发现新的知识、新的方法,这对于提高观察力,发展创造力将会大有裨益。

《机械制图》课中的补图补线,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即使教师在课堂上讲过几十个例题,但有些学生一遇上新的习题,就无计可施了,这是因为未掌握解题方法的问题。

通过大量习题的对比、纵比,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新大陆:原来几乎所有的补图补线题解题的过程在本质上都可以归结为找“类似形”的过程,这是因为对一个平面形来说,不管是与投影面是平行、垂直或是倾斜,三个投影中总有一个是平面形(真实形或类似形),把握了这一点,求解补图补线题就不再困难了。

4、比为不比

“比较”教学在选择比较对象时,应注意两者(或更多)之间是否确实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否又因物而异,还需要分析讲解时有无“比较”的必要的性。如果不比较也可以很轻易地让学生理解,不比较也不致于相互混淆,则大可不必为“比”而“比”,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在《机械基础》的机械传动部分,带传动和链传动,从表面上来看十分相似,但细一分析又有明显的不同,因为带传动是摩擦传动,链传动是啮合传动,接下来可以再对这两种传动的传动特性进行比较,例如“传动比是否准确”、“传动是否平稳”等,这样就很容易理解摩擦传动与啮合传动的区别与联系,最后即使不去比较也可以得出结论,这就是所谓的“比为不比”。

5、比后有结

在进行比较时,往往可比较的知识点是多而分散的,其中有重点比较,也有较为次要的比较,因此我们要注意比较后的结论,在比较结束后指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否则就失去了比较的意义。

在“齿轮传动”这一节,斜齿圆柱齿轮、直齿圆锥齿轮、蜗轮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是一个比较难的内容,当教师将将三种传动的圆周力、径向力、轴向力以列表比较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后,一定要说明斜齿圆柱齿轮与蜗轮蜗杆传动中,只有主动轮的轴向力才可以使用左右手法则进行判定,而从动轮是不能使用的;直齿圆锥齿轮的轴向力方向是由小端指向大端,平行于轴线,这样学生的记忆会更深刻、更持久。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虽然教师在“比较教学法”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不能忘记起主体作用的始终是学生,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能唱独角戏,对于比较的结果,要避免直接告知学生,而要尽量指导学生推导、分析得出最后的结论,当然教师的穿针引线、点拨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不仅学生学习兴趣浓,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对比较的结果也能理解透彻,今后也不易遗忘。

摘要:本文针对机械专业课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比较”法进行有益的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途径。

上一篇:防腐蚀工程论文下一篇:图书馆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