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歌七篇

2024-09-11

白居易诗歌 篇1

白居易的《白氏文集》是在日本平安朝时期流行起来的, 受白诗的影响, 平安时期的诗风趋向平易、晓畅、易懂。尤其是菅原道真、纪长谷雄、三善清行等人的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等, 都从不同侧面大量吸收了白诗的营养, 从而使这一时期的日本汉诗更显得具有中国风格。并且, 在当时, 不但出现了侍读《白氏文集》的专业户, 还有些日本人还有些日本人组织了诗会——“尚齿会”, 来专门学习白乐天人格风骨的。日本从平安朝起, 由于贵族文人在情感、艺术上都开始倾向于白居易, 因而开始自觉地模仿白居易的诗作, 并且也开始大量运用白居易诗中定型化的“意象”去做诗。这类诗可以统称为“白体诗”。它可分为以下三种形态:第一是模仿白居易诗歌形体的诗歌, 可称为仿体诗, 主要是对白居易诗歌外部艺术形式的模仿;第二是采集白居易的经典诗句, 可称为仿句诗, 我们前面说过的有些诗人直接从白诗中摘取诗句译成日文作为自己的诗名的, 就属于这种仿句诗;第三是融合白居易诗歌的主题或意境的诗歌, 可称为仿意诗, 这类诗作是“白体诗”趋向成熟的诗歌。

下面我们来分别探讨几位日本诗人和诗集受白诗的影响:

一、《本朝丽藻》等集子

《本朝丽藻》的编者为高阶积善, 他是唐诗尤其是白居易的热情追随者, 甚至把白居易奉若神明[1], 其生卒生不详, 主要活动在一条朝, 是一条天皇为首的宫廷汉诗沙龙的主要成员。《本朝丽藻》的作者喜好句题诗, 即以前人佳作中的隽语秀句为题。那么由于白居易诗歌在当时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凡是《本朝丽藻》中有出处可考的句题, 多数都摘自白居易的《白氏文集》:例如《春色无边畔》这一句题, 是取自《白氏文集》卷二十三所录《和<望晓>》一诗;《门闲无谒客》这一句题, 是取自《白氏文集》卷二十五所录《与僧智如夜话》一诗;《醒时心胜醉时心》这一句题, 是取自《白氏文集》卷十五所录《仇家酒》一诗。

而由藤原公任所撰之《和汉朗咏集》, 又称《和汉朗咏抄》、《和汉朗咏》、《倭汉朗咏集》等, 此集专萃适宜朗咏的汉诗、和歌佳句。在所收的587名汉诗佳期句中, 白居易的佳期句达成142条, 居全集之首。而被很多中国人所熟悉的日本作品《源氏物语》也和白居易的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源氏物语》的作者是紫氏部, 原姓藤原, 名不详, 是平安时期著名的女作家, 其父亲也是当时比较有名的中国文学学者。据资料统计《源氏物语》全书引用白居易诗句的达到了108处[2]。

二、菅原道真的汉诗创作

菅原道真在日本被誉为文学之神, 他生于公元845年, 卒于903年, 活跃于贞观、延喜年间, 被认为是日本汉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3]。他的著作主要有诗文集《菅家后集》、《菅家文草》等。菅原道真自幼接受儒教伦理道德的教育, “治国平天下”是道真施展抱负、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境界, 也是他作为一名儒士不容推辞的责任。道真的诗中洋溢出的抒情情调, 给予了日本后世文学以深刻影响。他在贬谪时期创作的讽谕诗, 以诗可叱贪官、憎暴敛, 一心为民请命, 使得其诗歌创作贴近劳苦大众的生活, 取得了他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

菅原道真的诗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有多种原因, 这里不仅有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的观念意识, 还有白居易那种“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文学观念。他的诗歌诗歌创作受白居易的影响很大, 且其成就最高的讽喻诗很大程度上是对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学习, 而关于菅原道真的创作与白诗的关系, 早在日本元庆七年 (公元883) , 渤海大使裴颋出使日本时, 就曾指出:“道真文笔似白乐天也。”[4]而当代日本学者藤原克己则指出:“道真的诗, 不受白诗的影响或者与白诗没有亲缘关系的, 实在不多。”[5]

道真曾两次被贬谪, 也就是这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 其中《寒早十首》、《舟行五事》、《路遇白头翁》、《叙意一百韵》等最为著名。《寒早十首》创作于仁和二年 (886) , 是他谪居赞州第一年。其中三首是:

何人寒气早, 寒早夙孤人。父母空闻耳, 调庸未免身。葛衣冬服薄, 蔬食日资贫。每被风霜苦, 思亲夜梦频。

何人寒气早, 寒早药圃人。辨种君臣性, 充徭赋役身。虽知时至採, 不疗病来贫。一草分铢缺, 难胜箠决频。

何人寒气早, 寒早钓鱼人。陆地无生产, 孤舟独老身。袅丝常恐绝, 投饵不支贫。卖欲充租税, 风天用意频。[6]

从外在的创作形式上看, 道真《寒早十首》是模拟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的句式创作出来的。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中的第三首是这样写的:“何处春深好, 春深执政家。凤池添砚水, 鸡树落衣花。诏借当衢宅, 恩容上殿车。延英开对久, 门与日西斜。”

显然, 从句式上看, 菅原道真的“何人寒气早, 寒早……人”等句子套用白居易的。从内容上看, 道真笔下的孤儿、药圃人、钓鱼人等, 都是生活在最底层且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穷苦百姓, 而这些劳苦大众的人物形象, 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白居易的讽喻诗《卖炭翁》和《采地黄者》。“岁晏无口食, 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 持以易餱粮。凌晨荷锄去, 愿易马残粟, 救些苦饥肠” (《采地黄者》) 。从道真的这首诗不难看出, “充徭赋役身”、“不疗病来贫”的药圃人与“岁晏无口食, 田中采地黄”者的境遇是如此地相似。同样, “卖欲充租税, 风天用意频。”的“钓鱼人”与“心忧炭贱愿天寒”、“一车炭, 千余斤”、“半匹红绡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的“卖炭翁”的形象也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 菅原道真诗歌创作是在在实践着白居易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创作主张, 以达到“比兴美刺”创作效果[7]。

白居易在《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一诗中, 凭借自己的想像, 描写了元稹的谪居生活:“官舍黄茅屋, 人家苦竹篱。白醪充夜酌, 红粟备晨炊。寡鹤摧风翮, 鳏鱼失水鳍。暗雏啼渴旦, 凉叶坠相思。”这里前四句, 与道真“叙意”诗中有关太宰府谪居环境的描写十分相似, “移徙空官舍, 修营朽松橼。荒凉多失道, 广袤少盈廛。井壅堆沙甃, 离疏割竹编。”白诗的后四句是写元稹的“鳏居之恩”, 这一点在道真的“叙意”诗中也有所体现, “瘦同失雌鹤, 饥类哧雏鸢”即是同一意境的再现。

再者, 道真所写的百韵长诗与白居易写的百韵诗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

生涯无定地, 命运在皇天。贬降轻自芥, 驱放急如弦。牛涔皆陷阱, 鸟路总鹰颤。宛然开小阁, 睹者满遐阡。与谁开口说, 唯独曲肱眠。

——道真《叙意一百韵》

穷通应已定, 圣哲不能逾。即日辞双阙, 明朝别九衢。大道全生棘, 中丁尽执殳。时遭人指点, 数被鬼揶揄, 万里抛朋侣, 三年隔友于。

——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

以上几处, 尽管有些词句略有差异, 但意境却是相同的。道真的, 《叙意一百韵》、《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的意境, 以之渲染了诗歌的悲剧气氛。

在日本的众多诗人中, 道真是学白居易诗风学得较好的诗人之一, 这也和他本身深厚功底分不开。其他诗人, 如岛田忠臣, 在同时代学白的诗人中, 虽谈不上大家, 但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其《春日雄山寺上方远望》一诗云:“不是山家是释家, 危峰望远眼光斜。今朝无限风轮动, 吹绽三千世界花。”这俨然是白氏的口吻。

其他诗人中, 如《本朝王粹》卷一, 日本兼明亲王《忆龟山》词是模仿白居易《忆江南》而作的, 首末两句“忆龟山”和“能不忆龟山”就是仿照白居易的“忆江南”和“能不忆江南”而来。另有藤原忠通、嵯峨天皇、“六歌仙”、都良香等众多诗人的创作都深受白居易的影响。

三、白居易对日本诗歌创作影响大的原因

(一) 白诗产生的社会环境与当时的日本社会相似

从外部的社会生活条件看, 白居易所生活的中唐, 是整个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 虽然表面看来社会发展还是很繁华的, 但是藩镇割据的情况已经存在, 唐中央政府已无实权,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 社会必然是朝着衰退的方向发展的。而当时正处于平安朝的日本呢, 天皇的权利逐渐被各大武家政权分解, 中央集权被严重的削弱, 这和唐朝的藩镇割据局面极为相似。天皇和身边的那些空有头衔的大臣们无力反抗权贵家庭, 只能是每天饮酒吟诗, 徒具风雅了。

(二) 白居易的生平和很多日本文人相似

白居易在当时的唐代也算得上是著名的诗人了, 而且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最后虽然是被贬谪江州, 也还是个司马。这和菅原道真等日本文人的经历十分相似。而且, 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 已经到了“老妪能解”的程度, 这使得无论是喜欢他文采的文人志士, 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 都能朗朗上口, 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层面。而当时的日本文人墨客们也并不全是风雅名士, 白居易的这种雅俗共赏也正是他们所喜欢的。

(三) 白居易的审美情趣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相似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之所以能对日本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不单单是白氏诗歌本身的魅力, 还与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有关。日本人喜欢具有感伤、宁静的作家及其作品, 日本人具有所谓“幽玄”的审美境界。白居易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闲适、讽谕、感伤、杂律。而日本人只喜欢前三类诗作。并且白居易在创作闲适、感伤类诗歌时, 常常用自然界中那些幽寂、宁静的景象去创造自己的意境, 比如《琵琶行》中的“月”、“水”等意象, 去间接表露对人生的苦闷与内心的伤感。日本古代文学中的“幽玄”是日本美学观里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意识, 以“物哀”、“闲寂”等为核心, 讲究“境生象外”, 意在言外, 追求一种神似的淡美。白居易感伤诗歌中表现的凄楚、忧伤等感情色彩, 虽然与日本古代文学中的“幽玄”不完全相同, 但却十分相近, 所以了很容易在古代日本文人们中间引起强烈的共鸣。正因为如此, 他的诗作比同时期其他中国诗人, 更能为日本人所接受, 对日本的诗歌创作和发展才会有如此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萧瑞峰.论《本朝丽藻》的时代特征[M].文学遗产, 1999.

[2]谢东芹.白居易诗歌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影响[J].剑南文学, 2011 (8) :74-76.

[3]高文汉.道真文学与白居易诗歌[J].文史哲, 2008 (6) :67.

[4]日.猪口笃志.日本汉文学史[M].东京:角川书店, 1984年, 第142页.

[5]日.猪口笃志.日本汉文学史[M].东京:角川书店, 1984年, 第142页.

[6]日本汉诗百首·早寒十首http://www.blogbus.com/westcre ek-logs/34945795.html.

论白居易诗歌中的女性观 篇2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女性观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62-02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如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氓》中被抛弃的妇女,《伯兮》中思念远戍的丈夫的妇女,《静女》恋爱中的女子等。唐代是诗歌一个繁盛的时代,杜甫、李白也写过许多有关女性问题的诗篇,但无论数量还是深广度都不如白居易。白居易关注各阶层的女性生活,有描写农妇、弃妇、宫女、妓女等诗篇。从他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看,整体上白居易还是有着比较进步的女性观,他对那些遭遇不幸的妇女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一、对不幸农妇深切同情

中唐时战争频繁,老百姓兵役、徭役等都比较沉重,老百姓的生活比较困苦,特别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妇女。她们有的饱受战乱困扰,离乡背井,家破人亡;有的为生活所迫而不得去做妓女。唐代很多诗人都十分关注劳动妇女的疾苦,给予了深切的人道主义同情,写出了很多同情劳动妇女的诗篇,如李白的《长门怨》,杜甫的《新婚别》等。白居易亦如此,他关心民瘼,写了很多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名篇,其中也有部分专门写贫苦农妇的。如: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观刈麦》)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述了一位贫苦农妇的形象,揭露了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给劳动妇女所造成的深重灾难。作者对自己不事农桑、岁有余粮的感慨,更加深了我们对这位不幸农妇的同情。在《策林》、《缭绫》、《红线毯》等作品中,都描写了农妇生活的艰辛,表达了对她们深深的同情。

还有关于女性婚姻、嫁娶方面的作品。由于在唐代男子娶妻十分看重女方门第,豪门、富于家庭的子女好出嫁,而家境贫寒女子的婚姻却面临很多困难。

……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红楼富家女,金缕秀罗。见人不敛手,娇痴二八初。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蜘躇……富家女易嫁,嫁早轻其夫。贫家女难嫁,嫁晚孝于姑。闻君欲娶妇,娶妇意何如?(《议婚》)

在《议婚》中,作者对当时崇尚的婚姻观作了一番评论,对当时受门第观念影响重财轻人、攀附达官显贵的恶俗进行了揭露与批判,劝人们娶妻宁择不易嫁出的贫家女,并对难于出嫁的贫家女寄予了同情。由此可见,当时有些劳动妇女因为贫困嫁不出去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二、对弃妇的不幸命运寄予深切同情

在重男轻女的男权社会里,妇女被遗弃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存在着不平等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贵族妇女,有时也摆脱不了年轻时被玩弄、人老色衰被遗弃的悲惨命运。妇女要遵从“三从四德”,从一而终,而对男性却没有什么约束,抛弃不满意的妻妾并不会受到过多的谴责。唐代诗人对被丈夫抛弃的妇女是十分的同情,《全唐诗》中题目带有“弃妇”、“弃妾”字样的诗共有十多首。白居易的《太行路》就是这样一首诗:

太行之路能推车,若比人心是坦途……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再如《母别子》: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苦声苦……迎亲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路牵人衣。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在《太行路》中,诗人以少妇的口吻,倾诉了妇女被遗弃的苦难,道出:“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余由他人。”这两句话道尽了封建时代广大妇女人格上处于依附地位的黑暗社会生活现实。①“生而为人,实在不要作女儿身。女人可怜,一生中的苦乐,全由男子安排,多悲哀,少欢乐”。这两句诗是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广大妇女命运的高度概括,体现了诗人对当时妇女问题的总体认识。

《母别子》描写了骠骑大将军因为战功获得二百万金钱的奖赏,在洛阳娶了如花似玉的新人,于是将原来的妻子抛弃了。弃妇哭诉道:“迎亲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路牵人衣。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同时还有《井底引银瓶》、《琵琶行》、《妇人苦》、《续古诗十七首之七》等作品,都对负心人予以谴责。《井底引银瓶》中叙述妇女为了爱情私奔,结果却无处可去的不幸,并劝诫痴情女:“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妇人苦》批评了在婚姻上男女的不平等,男子可以喜新厌旧,女子却从一而终,女子丧夫要终生守寡,男子丧妻却可以很快续娶,诗人对女子的地位和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三、对宫女的悲惨命运深表同情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宫女是中国封建社会皇宫里特有的现象,尤以唐代为最。宫女实际上就是皇帝的性奴隶,她们没有人身自由,皇帝可以随意把她们作为物品一般赏赐给他人,甚至处死。这就决定了很大一部分宫女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她们的命运也引起诗人们的注意,《全唐诗》中涉及宫女的诗就有800多首,如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以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深残此身。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苦……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日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诗人并没有罗列众多宫女的种种遭遇,而是通过描写一位上阳宫女长达40余年的幽禁遭遇,重点叙写了她的垂老之年的绝望之情,揭示了“后宫佳丽三千人”的悲惨命运,对封建帝王强制征选民间女子以满足自己淫欲的罪恶行径进行了控诉。这位悲苦的女性竟还是当年“同时采择百余人”里的唯一幸存者,那么广大宫女的悲惨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再如《陵园妾》:endprint

陵园妾,颜色如花命如叶。命如叶薄将奈何?一奉寝宫年月多。年月多,时光换,春愁秋思知何限?青丝发落从鬓疏,红玉肤消系裙慢。忆昔宫中被妒猜,因馋得罪配陵来,老母啼呼趁车别,中宫监送锁门回。山宫一闭无日开,未死此身不令出……三千人,我尔军恩何厚薄?愿令轮转直陵园,三岁一来均苦乐。

唐代法律规定,凡遇皇帝皇后死亡,宫人没有生子的,全部发配到先皇陵墓守陵。这是十分残忍的,《陵园妾》就描写了这样一个群体。

此外还有描写宫女悲惨命运的,如《请拣放后宫内人》:“上则虚给衣食,有供亿糜费之烦;下则离隔亲族,有幽闭怨旷之苦。”

四、对妓女的矛盾心态

白居易所生活的中唐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歌妓大行其道,唐代官员、地主阶级、富商大贾都普遍拥有家妓,蓄妓的风气非常盛行。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把这些当作是“风流韵事”,产生了很多描写妓女的诗篇,《全唐诗》中描写妓女的诗就有1000多首。199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第七册,白居易妓女题材的诗歌就有85首。作为一个封建文人士大夫,白居易也有很多家妓,并写了许多相关的诗篇。从他写的妓女的诗来看,白居易对妓女的认识并没有超出当时建士大夫多少,而且看到他对妓女的态度是很矛盾、复杂的,有时表现出对妓女的同情和宽厚,有时则不然,如《感旧石上字》:

闲拨船行寻旧池,幽情往事复谁知?太湖石上镌三字,十五年前陈结之。

再如《不能忘情吟》:

鬻骆马兮放杨柳枝,掩翠黛兮顿金羁。马不能言兮长鸣而却相顾,杨柳之再拜长跪而致辞。辞曰:“主乘此骆五年,凡千有百日,衔橛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年,凡三千有六百日,无违无失。今素貌岁丑,未至衰催……吾疾虽作,年虽颓,幸未及项籍之将死,何必一日之内,弃骓兮而别虞兮。”

白居易将家妓的名字刻于石碑上,可以看出他对家妓还是比较尊重的。细细品味《不能忘情吟》这首诗,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多情”。但是《不能忘情吟·序》中说道:“乐天既老,又病疾,乃录家事,会经费,去长物……籍在经费中,将放之。”诗人在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书的身份正式退休,这样他的俸禄就会减少,不得不节省开支。可见,白居易“弃骓兮而别虞兮”是出于无奈,但多少还是有些绝情。还有《听催七妓筝》,诗人从弦筝的哀愁中,体会出这名妓女痛苦的内心世界,使他头发都白了,不忍再听下去。白居易85首妓女诗中,也有相当诗篇在对待妓女的态度上表现出冷漠的一面,如《江楼宴别》:

楼中别曲催离酌,灯下红裙间绿袍。缥缈楚风罗绮薄,铮鏦越调管弦高。寒流带月澄如镜,夕吹和霜利似刀。樽酒未空欢未尽,舞腰歌袖莫辞劳。

妓女们在寒冷的冬天穿着薄薄的舞衣歌袖,作者也明知道这种天气寒冷,却因为“樽酒未空欢未尽”,力劝“舞腰歌袖莫辞劳”。由此看出,这是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妓女们的痛苦之上。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白居易所秉持的女性观有其进步的一面,他对农妇、弃妇、宫女寄予的深深的同情还是值得肯定的,有人抨击白居易对女性残忍、伪善,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注 释:

①王汝弼.白居易选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7.

参考文献:

〔1〕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王汝弼.白居易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蹇长春.白居易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汤华泉.白居易诗选[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5〕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高世瑜.唐代妇女.[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7〕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0.

〔9〕张浩.试论白居易妇女诗的思想意义[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7,(2).

白居易诗歌 篇3

1、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2、三月尽是头白日,与春老别更依依。——白居易《柳絮》

3、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白居易《浔阳春三首》

4、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____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5、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6、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白居易《李夫人》

7、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

8、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9、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白居易《观游鱼》

10、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白居易《村夜》

11、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白居易《雪夜小饮赠梦得》

12、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白居易

13、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白居易

14、称其任,则政立;枉其能,则事乖。——白居易

15、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6、不饮浊泉水,不息曲木荫。所逢苟非义,粪土千万金。

17、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18、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19、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20、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 —— 白居易《彭蠡湖晚归》

21、低眉信手细细弹,似诉平生不得志。转轴拨弦三两声,说尽心中无限事。

22、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白居易

23、逝者绝影响,空庭朝复昏。 家人哀临毕,夜锁寿堂门。 无妻无子何人葬? 空见铭旌向月翻。 ——白居易 《夜哭李夷道》

24、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

25、我心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白居易

26、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27、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白居易《与微之书》

28、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29、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买花》

30、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行》

31、临别慇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32、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33、与君结发未五载,忽从牛女为参商。——白居易

34、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白居易

35、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白居易《轻肥》

36、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采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白居易

37、南陌伤心别,东风满把春。莫欺杨柳弱,劝酒胜于人。——白居易

38、一日不见如三月,一月相思如七年。——白居易

39、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白居易

40、两枝杨柳小楼中,袅袅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白居易

41、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白居易《红线毯》

42、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白居易《别元九后咏所怀》

43、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

44、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白居易

45、平易近人,人心归之。——白居易

46、入君旅梦来千里,闭我幽魂欲二年。莫忘平生行坐处,后堂阶下竹丛前。——白居易

4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48、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49、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篇4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白居易的诗论主张,与正统的儒家诗论一脉相承。主要体现于他的《新乐府序》和《与元九书》中,而以《与元九书》为最全面、最系统。主要内容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即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负起“俯察时事,泄到人情”的政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補时阙”、“上下交合,内外胥悦“的政治目的。也即《新乐府序》中所说“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将诗歌与政治、人民生活结合,这是他诗论的核心。重为实:再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上,他认为文学根植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策林》六十九云:“大凡人之感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尚通俗: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实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连。即诗歌创作须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老妪能解”。如《新乐府序》:“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伦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专信也;其主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强调讽论:认为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论。如《策林》:”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補察之义废矣。”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脱离内容而从事形式。《新乐府序》云:“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藏也。……其主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也。”所以,他“不务宫律高,不务文字齐”,力求做到平易通俗,音节和谐婉转影响:一方面有积极意义:白居易较为系统的诗歌理论以其突出的现实针对性和通俗化倾向,事得诗歌更更加接近社会现实,以至于干预政治。这一理论是对儒家传统诗论的直接继承,也是对杜甫为实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有局限性:过分强调诗歌的现实功利色彩和讽刺功能,忽视了诗歌的抒情意义,审美功能和悦乐功能,影响了诗歌的艺术价值。因评价标准过于狭严,导致大量优秀的作家和作品被排除在外。

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在《与元九书》中将其诗歌分为讽喻、閒适、伤感、杂律四类。其中最受白居易重视的是分雨是与閒适诗,他体现了白居易思想中“兼济”与“独善”两个不同的侧面。閒适诗:意在“独善其身”,“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表现出淡泊平和、閒适悠然的情调及对“帝都名利场”的厌倦,对生活的满足。浅近平易的语言风格和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为人称道。但诗中表现的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更符合后世文人的心理,影响更为深远。讽喻诗最有代表性的是《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内容有四:一是及时反映土地和赋税问题,表达对臣民的深切同情,如《重赋》《红线毯》《缭绫》等。二是揭露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欺压人民的罪行,如《伤宅》、《歌舞》、《买花》、《卖炭翁》、《宿紫阁村》等。三是宣扬爱国主义,反对侵略战争。如《西凉伎》、《缚戎人》、《新丰折臂翁》等。四是妇女问题及其他社会问题。如《上伤白鬓人》、《母别子》等

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篇5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他曾将自己五十一岁以前写的一千三百多首诗编为四类:一讽谕、二闲适、三感伤、四杂律。

四类中,价值最高,他本人也最重视的是第一类讽谕诗。

这些讽谕诗,是和他的兼善天下的政治抱负一致的,同时也是他的现实主义诗论的实践。

其中《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更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杰作,真是“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丰富的现实内容。

从“惟歌生民病”出发,讽谕诗的第一个特点是广泛地反映人民的痛苦,并表示极大的同情。

这首先是对农民的关切。在《观刈麦》中,他描写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勤劳动的农民,和由于“家田输税尽”不得不拾穗充饥的贫苦农妇,并对自己的不劳而食深感“自愧”。

在《采地黄者》中更反映了农民牛马不如的生活,他们没有“口食”,而地主的马却有“残粟”(余粮):“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所以诗人曾得出结论说“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苦辛!”对农民的深厚同情使诗人在《杜陵叟》中爆发出这样的怒吼: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狗爪锯牙食人肉!

这是农民的反抗,也是诗人的鞭挞。

在封建社会,不只是农民,妇女的命运同样是悲惨的。对此,白居易也有多方面的反映,如《井底引银瓶》、《母别子》等。对于被迫断送自己的青春和幸福的宫女,尤为同情。

如《后宫词》:“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

白居易不只是同情宫女,而且把宫女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认为“上则虚给衣食,有供亿糜费之烦;下则离隔亲族,有幽闭怨旷之苦”,要求宪宗尽量拣放。

《上阳白发人》: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唐诗中以宫女为题材的并不少,但很少写得如此形象生动。“宿空房,秋夜长”一段,叙事、抒情、写景,三者融合无间,尤富感染力。

人民的疾苦,白居易知道是从何而来的,他曾一语道破:“一人荒乐万人愁!”为了救济人病,因此讽谕诗的另一特点,就是对统治阶级的“荒乐”以及与此密切关联的各种弊政进行揭露。

中唐的弊政之一,是不收实物而收现钱的“两税法”。这给农民带来极大的痛苦。中唐的另一弊政,是名为购物“而实夺之”的“宫市”。所谓宫市,就是由宫庭派出宦官去市物。

这遭殃的虽只限于“辇毂之下”的长安地区的人民,问题似乎不大,但因为直接关涉到皇帝和宦官的利益,很少人敢过问,白居易这时却写出了《卖炭翁》,并标明:“苦宫市也!”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篇中“黄衣使者”和“宫使”,便都是指的宦官。此诗不发议论,更没有露骨的讽刺,是非爱憎即见于叙事之中,这写法在白居易的讽谕诗里也是较独特的。

作为讽谕诗的第三个特点的,是爱国主义思想。这又和中唐时代国境日蹙的军事形势密切相关。

《西凉伎》:

自从天宝干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

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

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在艺术形式方面,讽谕诗也有它自身的.特点。这是由这类诗的内容和性质决定的。

讽谕诗约有以下一些艺术特点:

一、主题的专一和明确。一诗只集中地写一件事,不旁涉他事,不另出他意,这就是主题的专一。白居易效法《诗经》作《新乐府》五十首,以诗的首句为题,并在题下用小序注明诗的美刺目的,如《卖炭翁》“苦宫市也”之类;同时还利用诗的结尾(卒章)作重点突出,不是惟恐人知,而是惟恐人不知,所以主题思想非常明确。

二、运用外貌和心理等细节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例如《卖炭翁》,一开始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样两句,便画出了一个年迈而善良的炭工;接着又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来刻画炭工的内心矛盾,就使得人物更加生动、感人,并暗示这一车炭就是他的命根子。这些都有助于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化。

三、鲜明的对比,特别是阶级对比。他往往先尽情摹写统治阶级的糜烂生活,而在诗的末尾忽然突出一个对立面,反戈一击,这样来加重对统治阶级的鞭挞。

四、叙事和议论结合。讽谕诗基本上都是叙事诗,但叙述到最后,往往发为议论,对所写的事作出明确的评价。这也和他所谓的“卒章显其志”有关。他有的诗,议论是比较成功的,如《红线毯》在具体生动的描绘之后,作者仿佛是指着宣州太守的鼻子提出正义的诘责,给人比较强烈的印象。

五、语言的通俗化。平易近人,是白诗的一般风格。但讽谕诗更突出。这是因为“欲见之者易谕”。他仿民歌采用三三七的句调也是为了通俗。

讽谕诗的这些艺术特点都是为上述那些内容服务的。当然,也不是没有缺陷。主要是太尽太露,语虽激切而缺少血肉,有时流于苍白的说教。

讽谕诗外,值得着重提出的是感伤诗中的两篇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

《长恨歌》是白居易三十五岁时作的,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一方面由于作者世界观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由于唐明皇这个历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又是一个所谓“五十年太平天子”,因此诗的主题思想也具有双重性,既有讽刺,又有同情。

诗的前半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劈头第一句就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喝起,接着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兄弟皆裂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讽意是极明显的。从全诗来看,前半是长恨之因。

诗的后半,作者用充满着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紧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是长恨的正文。但在歌颂和同情中仍暗含讽意,如诗的结尾两句,便暗示了正是明皇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

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诗的客观效果是同情远远地超过了讽刺,读者往往深爱其“风情”,而忘记了“戒鉴”。这不仅因为作者对明皇的看法存在着矛盾,而且和作者在刻画明皇相思之情上着力更多也很有关系。《长恨歌》的艺术成就很高,前半写实,后半则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

没有丰富的想象和虚构,便不可能有“归来池苑皆依旧”一段传神写照,特别是海上仙山的奇境。但虚构中仍有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人物形象生动,使人不觉得是虚构。语言和声调的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融合无间,也都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琵琶行》是白居易贬江州的次年写的,感伤意味虽较重,但比《长恨歌》更富于现实意义。琵琶女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反映了当时风尘女子共同的悲惨命运。

一种对被压迫的妇女的同情和尊重,使诗人把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至于叙述的层次分明,前后映带,描写的细致生动,比喻的新颖精妙——如形容琵琶一段,使飘忽易逝的声音至今犹如在读者耳际,以及景物烘托的浑融,如用“惟见江心秋月白”来描写听者的如梦初醒的意态,从而烘托出琵琶的妙绝入神,所有这些则是它的艺术特点。

他的闲适诗也有一些较好的篇章。如《观稼》:“饱食无所劳,何殊卫人鹤?”对自己的闲适感到内疚。《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一诗中,诗人幻想让大禹作唐代水官,疏浚江湖,使“龙宫变闾里,水府生禾麦”。也表现了诗人不忘国计民生的精神。但历来传诵的却是杂律诗中的两首。

一是他十六岁时所作并因而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另一是《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那首七律: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闲适、杂律两类在他诗集中占有绝大比重,象这样较好的诗却很少。其他多是流连光景之作,写得平庸浮浅;还有很多和元稹等人的往复酬唱,更往往不免矜奇衔博,“为文造情”。这不能不影响诗人的声誉。

白居易最大的贡献和影响是在于继承从《诗经》到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现实主义诗歌运动,即新乐府运动。他的现实主义的诗论和创作对这一运动起着指导和示范的作用。

新乐府运动的精神,自晚唐皮日休等经宋代王禹称、梅尧臣、张耒、陆游诸人以至晚清黄遵宪,一直有所继承。白居易的另一影响是形成一个“浅切”派,亦即通俗诗派。由于语言的平易近人,他的诗流传于当时社会的各阶层乃至国外,元稹和他本人都曾谈到这一空前的盛况。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6

一、白居易诗歌介绍

(一)白居易背景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王”之称。仕途上,其官至翰林学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其许多诗词歌赋被列入《唐诗三百首》,以供后人学习和背诵。

(二)白居易诗歌分类

白居易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受诗和杂律诗。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迄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务牵於外,情性动於内,随感遇而形於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短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馀首,谓之杂律诗。”由于杂律诗中的艺术特色难以用言语来表述,讽喻诗过多涉及政治观点,所以本文将原有分类稍加修改,从养生诗、闲适诗、亲情诗三方面来讲述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白居易养生诗艺术特色

(一)白居易养生诗的体裁特色

白居易养生诗体裁包括五言古体、五言律诗、七言古体、七言律诗。其中占比较高的是五言古体。白居易的《仲夏斋戒月》描述的是其通过吃素进行养生的一种生活状态,体裁为五言古体。白居易写诗讲究随性自然,不拘泥于刻板的格律,喜欢创新体裁,这也反映了白居易爱好自由,不受约束,闲适养生的生活状态。

(二)白居易养生诗的题材特色

题材就是指诗歌作品在创作时所选取的材料。白居易养生诗的题材大多都是平常会经常看到和接触到的东西,而不是一些遥不可及的东西,他更注重自身修养。

1.选材的日常化、生活化

白居易的养生诗所描述的都是一些生活琐事,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描述自己对一些事情的喜怒哀乐的心情,所以其选材更贴近于日常生活。例如,他在描写自然景色时,大多选取田园间常见的小花小草、小鱼溪水,甚至是一些农作物或者家禽;在描写事物时,选取的都是日常吃穿用住的东西,包括书、蔬菜、围栏等。白居易养生诗的选材虽日常化、生活化,但其并不注重突出民生疾苦,是纯粹的对生活随时进行描述,安于养生。

由于白居易选材的日常化,使我们后辈在阅读他的诗歌时,可以很容易地从中发现他的日常生活方式,就连他经常吃什么、做什么、对什么有偏爱。例如,从《斋月静居》中可以了解他喜爱吃斋,以及他吃斋时的一些感受;从《从老子》中可以发现他喜爱读圣贤书,对这些书的观后感也一目了然,甚至可以隐约看到他自己的有关主张。有时候连自己今天晒太阳有感而发也可以作诗一首,半夜惊醒、早起梳头等生活细节也能变成一首首诗歌。

有些读者会觉得白居易的诗歌选材过于简单,没有内涵,没有雄心抱负,更没有对世风世俗的描述及感慨。其实,这正是白居易的特点所在,虽然他不能从选材方面打动读者,却能以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吸引读者,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表现生活的诗意化

白居易注重生活细节,诗词歌赋以描述生活为主,所以他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美的眼睛,他看待事物常常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养生生活诗意化。如《新沐浴》中描写到“先进酒一杯,次举粥一坂。半甜半饱时,四体春悠悠”,这是沐浴前吃饱喝足的写照,短短两句,尽显诗情画意,可见白居易的养生生活充实有诗意,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养生大家。

(三)白居易养生诗的语言特色

1.喜用口语

白居易的养生诗大多浅显易懂,喜欢用一些口语化的词,使诗词明白晓畅。在白居易的养生诗中处处可见像“渐觉”“不如”“不必”“可以”“只有”等口语化的词,例如在《因沐感发,寄朗上人二首》中“应是烦恼多,心焦血不足”“只有解脱门,能度衰苦厄”,就用到了“应是”和“只有”两个口语化的词。因为白居易作词大多都是即兴有感而发,所以诗句更像是一种口语描述,意思通俗易懂。

像这种通俗化的诗句往往不被一些诗词大家所采用,更多的是流传于一些下层百姓口中。白居易的口语化式诗词歌赋更能贴近人们的生活,更能发挥其娱乐大众更娱乐自己的作用。白居易的这种独辟蹊径的创作手法,体现出了他为人率真、不争不抢,以养生为最高境界的生活状态。

2.语近思深

白居易的养生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修饰,有的只是平淡的描述,却包含着无限的韵味。养生注重自我修养,不被世俗所染,白居易通过描述清风明月,彰显自己豁达平静高雅的情怀,用诗词来描述自己的人生,真正做到诗意人生。与华丽的诗词歌赋相比,白居易的养生诗更具吸引力。

(四)白居易养生诗的意象特征

1.酒是伴侣

从古至今,吟诗作画始终与酒相伴,白居易在作诗时也常常小酌。都说酒能消愁,白居易在养生诗中常提到自己感慨世态时举酒邀月,也常把自己对好友的牵挂寄托于酒中。所以酒是白居易不离不弃的伴侣。

2.琴是知音

朋友易找,知音难遇。白居易一生知音甚少,且相聚时间非常短暂,所以他寄情于琴中。他曾在《北窗三友》提到,琴是他的“三友”之一,在心情不适时,可以弹琴以净化心灵,抒发悲愤甚至不满之意。晚年时,白居易身体不佳,行动不便,那时琴更是他所离不开的知音。 3.“松、竹、莲”是人格的写照

在古代,植物的一些特殊品质常被诗人用来表述自己的品质。白居易一生热爱种植,其生活的四周种满了各式各样的植物,但在其诗作中描述得最多的就是“松、竹、莲”。松、竹位列岁寒三友之列,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毅力,而莲出淤泥而不染,自珍自爱,正直坚贞。这些其实都是白居易自身人格的真实写照,他将自己的人格意于“松、竹、莲”之中,既含蓄又明显。

三、白居易闲适诗艺术特色

白居易的闲适诗与养生诗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同点,所以本文关于白居易闲适诗艺术特色的描述着重于与养生诗的不同点,主要是遣词用句及修辞手法。

(一)白居易闲适诗的遣词用句

1.叠字的使用

叠词,顾名思义就是重复、重叠的词,例如“声声、皎皎”等。叠词是一种很常见的修辞手法,它的特点就是利用汉语音节,使诗词在结构上显得更加工整,在节奏上显得更加有韵律美。使用叠词描述声音时,会使声音更具真实性;使用叠词描述景物颜色时,会使景物带给人们更多视觉上的美感。白居易的闲适诗中通过使用叠词,使其看似平淡的生活更显趣味,也更具有吸引力。

2.喜用数量词

数量词的运用,会使得整首诗更具带入感,“两只”“一双”等数量词的简单使用,会使得诗词所描述的画面更具真实性。读者在品读诗句时,可以在脑海中将诗句化作一幅图,形象又生动,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白居易闲适诗中常常使用数量词,这不仅与其描述的内容有关,更与其自身生活特点及人格特点有关。

(二)白居易闲适诗的修辞艺术

首先是浅显的比喻。白居易闲适诗的创作仍以日常生活为题材,讲究写实,虽然他不会过多地运用夸张的比喻,但他还是会运用一些浅显的比喻来给自己的诗词润色,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关注度。白居易主张平淡闲适度日,又不失对人生的思考,为了使其写作风格与其个人人格相符,他摒除了使用华丽及夸张的修饰,而是转用易于被大家所理解而又不失诗人风范的浅显的比喻。这种比喻方式在白居易的诗中经常可见。

其次是平易的`典故。古代的用典就是运用各种典故来讲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为自己的诗词润色。如果只是粗略地品读白居易的闲适诗,很难发现有用典,但如果细细品味,其用典之处还是相当多的。这说明白居易有着丰富的典籍知识,能熟练透析地了解典故的内容,从而将其中更为平民化的小点运用到自己的诗词中,使得自己的诗词既能达到平易近人之效,又能运用典故阐明自己的观点。

四、白居易亲情诗艺术特色

白居易的亲情诗主要是讲述他对亲人的关爱及思念,虽然其艺术特色也有与上述两种诗相类似的地方,但它也有其特殊之处,主要就是其在亲情诗的创作中,在抒情时不忘讲明道理,喜欢运用主客颠倒的“对写法”。

(一)抒情中偏爱说理

白居易的亲情诗从表面看是抒发对亲人的思念及关爱,但细致品读不难发现,其大多数诗词在后半段更加注重的是说理。也就是一首亲情诗的前半段描述思念,后半段以对亲人的思念有感而发,引出相关哲学、心理学甚至佛学的道理,使得思亲有情有理。白居易这种亲情诗的撰写方式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也不会被后人定位为“无病呻吟”,也能以其独特的方式与其他诗词区分开来。

(二)“对写法”的运用

所谓对写法,就是“主客颠倒”,将原本的抒情主体和抒情对象相调换。这是古代描述思亲诗句中常用的写作手法。白居易的亲情诗中,绝大部分描述的都是他的友人或者亲人在某地思念他,很少描写他对亲人和友人的思念,这就是典型的对写法。这种手法的运用可以更加强调诗人对友人与亲人的思念,有一层递进的关系,就是你在想念我的同时,其实我也非常地想念你。这种反弹琵琶式的抒情既达到了抒发思念之情的效果,又不会显得自己柔弱不堪,不会现出自己的寂寞与孤独。

结语

白居易刘禹锡诗歌往来 篇7

在贞元二十一年(永贞元年)正月唐德宗卒,顺宗即位,二月,以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革新,刘禹锡是革新派里重要一员,身兼屯田员外郎等职。不到半年,革新由于藩镇和宦官的极力反对终告失败,革新派人士有的被赐死,有的被贬谪。刘禹锡于这年九月贬连州刺史,人到江陵时追诏再贬郎州司马,这一贬郎州就是十年。

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年(8)因宰相武元衡遭暗杀事在第一时间上疏唐宪宗,要求急捕凶手以雪国耻,这原本是正义之举却遭到陷害打击,先是贬为江州刺史,还没到任又追诏再贬江州司马,这一贬江州就是四年。

白居易虽没有直接参与永贞革新,但内心是支持的,与刘禹锡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永贞革新失败后不久,白居易曾寄诗百首给刘禹锡,刘禹锡曾做《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读作kuàng,当赠,赐讲)》诗:

吟君遣我百篇诗,使我独坐形神弛。

玉琴清夜人不语,琦树春朝风正吹。

郢人斤斵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

世人方内欲相寻,行尽四维无处觅。

(斵,读作zhuó,当砍,削讲)

其实在这首诗里,刘禹锡高度称赞白居易的诗如同仙人不用刀尺做的衣服,没有一点瑕疵,世上少见,由此可知他们二人早年就有诗文交往。

后来白居易在杭州和苏州刺史任上,刘禹锡在和州刺史任上,二人有了较多的诗文来往。宝历二年(826年)十月白居易因病罢苏州刺史,刘禹锡也离任和州,二人在扬州相遇。这可能是他们二人第一次见面,因而更是亲热无比,悲喜交加。宴会上白居易亲自把箸击盘,慷慨悲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见《白居易集》第853页)。在这首诗里,白居易认为刘禹锡的诗堪称“国手”,意思就是一流。其实何止诗是一流,刘禹锡的人品更是一流。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人却被贬谪远郡长达二十多年。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深为同情,认为这对刘禹锡太不公平,“二十三年折太多”,损失太大太大了!刘禹锡听了白居易所吟之诗非常感动,即席回赠白居易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都是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在诗里在对自己的遭遇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哀怨的同时,也表示了自己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历经千年传唱不衰的经典诗句,就是这种精神的准确写照,同时刘禹锡也对白居易的慰藉和关怀表示了感激之情。

自此以后,他们二人不管同居长安或同居洛阳,不管分居两地(白居易一直生活在洛阳,刘禹锡先后在苏州、汝州、同州任刺史),其诗文交往从未间断过。大和五年(831年)十月,刘禹锡由礼部郎中、集贤学士转任苏州刺史,在赴任途中路过洛阳停留了十五天,与时任河南尹的白居易朝觞夕吟,谈诗论文。临别时二人难分难舍,白居易冒雪专门在福先寺为刘禹锡饯行,席间白居易吟咏《醉中重留梦得》诗:“刘郎刘郎莫先起,苏台苏台隔云水。酒盏来从一百分,马头去便三千里。”(见《白居易集》第903页)。刘禹锡随即吟出“洛城洛城何日归?故人故人今转稀。莫嗟雪里暂时别,终拟云间相逐飞”四句诗来酬答白居易。白居易在诗里劝刘禹锡“莫先起”,因为这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刘禹锡在诗里劝慰白居易这是“暂时别”,终究还是要见面的,到那时咱们二人就能“云间相逐飞”了。由此可以看出白居易与刘禹锡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

刘禹锡知道白居易爱鹤,到苏州后设法弄到一只华亭鹤寄给远在洛阳的老友白居易。白居易非常高兴,随即写诗感谢刘禹锡,说这只华亭鹤“一只重千金”(见1019页)。刘禹锡知道白居易爱喝酒,又有自己酿酒的技艺,还从苏州专门寄来上等糯米。正好在浙东观察使任上的李绅给白居易寄来杨柳枝舞衫,白居易见到这两件东西高兴得手舞足蹈,在《尝酒试衫辄成长句寄谢之》(见《白居易集》第1040页)一诗里写道:

柳枝慢踏试双袖,桑落初看尝一杯。金屑醅浓吴米酿,银泥衫稳越姓裁。

舞时已觉愁眉展,醉后仍教笑口开。惭愧故人怜寂寞,三千里外寄欢来。

白居易一边喝着自酿的糯米酒,一边穿着杨柳枝舞衫“慢踏试双袖”,那情那景着实让人眼热口馋。

白居易与刘禹锡二人间唱和诗很多,大和三年(829年)白居易辑录《刘白唱和集》上下两卷。他在这年三月五日写的《刘白唱和集解》(见《白居易集》第948页)中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至大和三年春已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因命小侄龟儿编录,勒成两卷,仍写二本:一付龟儿,一授梦得小儿仑郎,各令收藏,附两家集。”三年后,白居易又续编《刘白唱和集》为上、中、下三卷,开成元年(836年)刘禹锡罢同州刺史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二人同居洛阳,白居易居履道里,刘禹锡居集贤里,于是“履道、集贤来往频”,“百余步地更相亲”(见1037页《和刘汝州.....因书集贤坊盛事,对而问之》),二人见面更方便,唱和更频繁,这年《刘白唱和集》第四卷《汝洛集》编成。

白居易和刘禹锡在诗歌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一个是诗魔,一个是诗豪,然而他们没有忘记相互学习。白居易的竹枝词就是从刘禹锡那里学来的。

晚年的白居易和刘禹锡体弱多病,但是,兼济天下的宏愿大志并没有泯灭。白居易以施财凿通龙门八节石滩的善举诠释了“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的美好心愿;刘禹锡则以“聆朔风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秋声赋》)为喻,期望为社会、为国家继续出力。这两位中唐时期的大诗人自青年而老年心心相印、志同而道合,时人把他俩相提并论,称为“白刘”。会昌二年(842年)七月刘禹锡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二岁。白居易闻听挚友谢世痛心不已,挥泪写下《哭尚书刘梦得诗二首》(见《白居易集》第1124页):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同病退闲日,一生一死临老头。

杯酒英雄君与曹,文章微婉我知秋。

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

今日哭君吾道孤,寝门泪满白髭须。

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齿已枯。

窅窅穷泉埋宝玉,骎骎落景挂桑榆。

夜台暮齿期未远,但问前头相见无?

(窅窅,读作yǎoyǎo,当深远讲骎骎,读作qīnqīn,原意是马跑得很快的样子,这里是说时间过得很快)

诗中,“尚书刘梦得”就是刘禹锡。梦得是刘禹锡的字。刘禹锡于开成四年(839年)加尚书衔,所以白居易称刘禹锡为尚书。这首诗白居易以“百年交分”肯定他与刘禹锡之间的非同一般的深厚友情,对老友的去世深感极度伤心。如今。老友走了,自己也垂垂老矣,很快也要追随老友而去,担心到了“夜台”会不会见到老朋友。意思是说,活着我俩是志同道合的挚友,死了也照样是好朋友。

上一篇:医院档案管理网络化下一篇:心理健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