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怎么去论文四篇

2024-09-10

南极怎么去论文 篇1

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 有高校过度扩招, 国民经济结构性调整造成的传统就业渠道萎缩, 学科设置不合理, 以及一些大学生眼高手低等原因, 但更多体现在一些大学生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 固守大城市、开放地区, 而不愿意去老少边穷地区和基层单位, 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湖北省人事部门曾对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过一次专项调查, 结果令人吃惊:在收回的2560份问卷中, 竟无一人选择到湖北省农村基层工作。另据最近一项调查表明, 相当多的大学生把到沿海开放城市和直辖市作为自己未来安身立命的首选场所, 达到35.9%和32.6%。另外, 愿意回家乡的学生也只有3.2%。在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倾向上,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三资企业是大学生职业选择的重要方面。从每年“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公务员报考热中, 我们也可窥见一斑。

一方面是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方面是在我国相当多的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 多年都无法引进一个大学生, 据有关方面称, 我国目前仅合格村官就需要500万名。大学生就业是“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状况并存, 教育部部长周济将这种现象概括为“有人没事干, 有事没人干”。

大城市、大企业的竞争如此激烈, 基层又“求才若渴”, 为什么许多大学生不愿“走下去”?除了因为一些毕业生不愿吃苦、求职挑剔, 这里还牵涉到大学生自身乃至其家庭的诸多因素。目前大学生对到农村基层工作普遍存在几大顾虑:在观念上, 一些大学生好不容易从农村考入高校, 觉得毕业再回农村没面子。对于许多农村来的大学生, 是把“上大学进而在城里找个好工作”作为自己唯一的人生选择。有的担心农村不能充分发挥才干;有的担心在农村工作后, 若想回城重新就业非常困难;还有的则是顾虑在农村工作, 恋爱、结婚、生子、赡养老人等方面的现实问题难以解决;更直接的困难是基层待遇偏低, 生活清苦, 收入水平相对于大学教育的投入不成比例。

大学生不愿到农村基层的现象, 暴露出一些地方在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方面措施的空白。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 而广大的农村基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又有迫切的用人需求。因此千方百计构建通畅的渠道,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合理配置大学毕业生人才资源, 应当是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 我们一方面要号召大学生到农村去, 同时, 我们更要解决怎么到农村去的问题。除了要引导大学生要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 更要从政策上给予支持, 并提供切实有效的社会服务, 逐步优化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环境和条件, 解决好大学生在基层就业的后顾之忧, 这样才能将众多的毕业生从就业压力大的大城市疏导至求才若渴的广阔农村。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里写道:“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积极创造是打破现存困境、磨砺智识人才的重要途径, 愿广大的青年学生真正能够“到农村去, 到民间去”——回到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家园中, 开垦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南极怎么去 篇2

几年前,李红荣跟朋友说自己想去南极时,“大家都觉得我疯了”,然而2013年她确实去了。

根据国际南极旅游业者协会(IAATO)最新统计,2013~2014年度,世界各国到南极旅游的总人数为37405人。其中,中国登陆南极的游客人数是3367人,是仅次于美国和澳大利亚、排名第三的国家。然而,在几年前,IAATO甚至没有单独统计过中国的游客人数。

去遥远的南极,变得越来越流行。

畅游南极不是梦

打开搜索引擎,南极旅游的广告随处可寻,报价从六七万到十几万元不等。早在2005年,分别有两家北京与上海的旅行社推出过南极游项目,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搁置。直到2007年,国内才有第一条正式成行的南极旅游线路。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了自己的南极行程。2015年6月,胡润研究院与亚洲国际豪华旅游博览(ILTM Asia)联合德迈国际旅行机构等3家高端旅行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南极旅游热度在持续上升,2014年,年人均旅游消费20万元以上的中国超级旅游者,其出境游主题以休闲度假和极地探索为主,分别占60%和28%。

德迈国际旅行机构极地项目经理赵喜坤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目前市场上操作南极游活动的旅行社越来越多,但真正有资源、有实力的只有几家。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建立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起,30年来中国在南极的活动主要都是国家组织的科学考察,“随着大家收入水平与消费意识的提升,尤其在北上广和发达的二线城市,高端旅游的需求变得显著,去南极体验、探险的人越来越多。” 赵喜坤说。

他说,去南极的人更多的是家庭、夫妻出游,另外,80后、年轻企业家、退休老人等群体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

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助理、泰山站站长、昆仑站站长魏福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每年中国长城站基本要接待700~800名中国游客。

据本刊记者了解,南极旅游主要有东西两线,西线经南美到南极半岛,占总旅游人数的90%以上。东线主要经澳大利亚、新西兰或南非到威德尔海、罗斯海附近海域和大陆。

赵喜坤透露,西线对于普通游客来说是最合适的线路。南极半岛最易达、耗时最短,而且具有丰富多彩的冰川景观,独特的动植物、冰川、峡湾、企鹅、海豹在南极半岛都可以寻到。

几年前,中国企业家王石曾完成“徒步一纬度”,即从南纬89度徒步走到南纬90度,抵达南极点。“到达南极点,一般是探险家、户外、极限运动爱好者的选择”,赵喜坤说,对于普通游客来说,这种体验并不好,旅程艰辛,而且深入到南极大陆后,可以看到的景观和动植物都过于单调。

从旅游方式上来说,既可以采取空中鸟瞰,也可以搭乘飞机直接到南极陆地游览。但从性价比、体验度上来说,几乎97%以上的游客还是选择乘船游览。

专业人士建议:不怕苦、不怕死

李红荣的南极旅游线路就是南极半岛游,在行程确定之后,朋友问他最多的问题是:“安全吗?要做什么准备?”

李红荣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去之前,她对南极的认识更多的是来自于有关南极的几部电影。撞击冰山、暴风雪、掉进冰洞,各种可怕场景,她都想过。

但这些情况,在专业的科考队员看来,都是“工作”遭遇的场景。

南极科考船“雪龙号”船长赵炎平近日在上海安利体验馆的南极科考分享会上说,去南极,要不怕苦、不怕死。赵炎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更多时间他们对家人只是报喜不报忧,危险不说,只分享开心的事情。

“野外工作具有不可预知性,虽然我们没有在现场出过人身事故,但曾发生过外国科考队队员掉进冰缝的事情。”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汪海浪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南极的海冰随着时间、季节复杂变化,将“雪龙”船上大量的考察物资、设备安全运到科考站,是我国每年进行南极科考时都要面对的难题。

魏福海告诉本刊记者,南极科考站每年的越冬时间基本保持在12个月到17个月之间。长达一年多的时间,伴随着科考队员的除了工作的焦虑,还要忍受孤独、思乡这样心理上的折磨。

每个科考队员在行前都需要进行一系列培训,其中有一项就是心理辅导与测评。“我们会请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老师对队员作出评价,考察其适不适合越冬。”魏福海说。

汪海洋也补充,“极地考察不是靠某个人的力量能够完成的,需要整个团队共同协作。但一个人的心理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现在我们对队员的选拔要求越来越高。”

南极内陆科考队每年7、8月份还需要在西藏进行高海拔适应训练。“由于内陆站条件艰苦,昆仑站海拔4000多米,科考队员需具备一定的高山适应能力。”魏福海说。

普通游客并无特殊的身体要求

与科考队员的严格选拔不同,普通游客的南极之旅较为轻松。赵喜坤接触到的去南极旅游的客人中,最小的7岁,最大的78岁,甚至还有坐轮椅到南极的客人。“对于游客来说,南极旅游对身体要求并没有特殊门槛。唯一可能需要担心的是你会过于兴奋,睡不着觉,因为南极空气的含氧量太高了。”赵喜坤说。

赵喜坤介绍,每艘去南极的游船都要经过许可,并且船上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探险队员。这些队员都是大气、地质、海洋等各个领域的专家。

李红荣向本刊记者描述南极之行时,用了“三惊”来形容,“惊讶、惊叹、惊喜”。十几万元的花费在李红荣看来,物有所值。

再被问及南极旅游可能遇到的困难时,李红荣认为是穿越德雷克海峡。两天的穿越时间,每个人基本都在晕晕乎乎中度过,一个大浪打过来,桌子上的杯子、盘子噼里啪啦掉了一地,防滑垫根本不起作用,而邮轮走廊里准备的呕吐袋越来越少,餐厅、讲座等活动也见不到什么人,大家都猫在房间里休息。

两天之后,真正进入南极地区后,一切不适随之消失,每个人都在兴奋中满血复活。

环保要求高

《中国奢华旅游白皮书》报告显示,吸引这些中国超级旅游者前往南极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地奇妙壮丽的自然景观,其比例达到49%。其次是罕见的动植物风景(19%)和行程新奇刺激(17%)。

然而,拥有独特自然风貌的南极,生态极其脆弱。这是人们去南极旅行饱受争议的主要话题。

为了保护南极敏感的生态和环境不受到旅游者的破坏,IAATO每年都会对开展南极旅游的船只、飞机、旅游方式、旅游人数等进行统计。“南极旅游是一个稀有资源,每年去南极有多少艘船,每艘船的船期是多少,都是严格控制的。”赵喜坤说。

IAATO还制定严格的探访规定。比如,禁止载客超过500人的船只在南极登陆,每个地点每次只能有一艘船只登陆,每次登陆的游客应限制在100人以内。登陆的岛屿也有明确限定,主要集中在南极半岛附近,数量十分有限。游客登岛时,距离企鹅不得小于5米,如果企鹅正处于换毛期或者孵蛋期,这个距离要扩大到10米。

游客在上船后都会被要求去听一场关于南极旅游须知的说明会,并且每人都要签字确认。如果在旅行中发生了破坏环境的行为,游客会在之后的行程中被禁止登陆。

另外,船方在游客上下船前都会对他们的鞋子进行清洗、消毒,确保不把任何物种带到下个岛上。而登陆南极时,探险队会划出游客规定的活动范围和行进路线。

据本刊记者了解,为了保护南极环境,“雪龙号”将重油更换成了轻油,并且开始在生活区施行全面禁烟。

南极怎么去论文 篇3

南极是世界的最南端,那里全年的气候寒冷,比北极还冷。相信大家都看过《伟大的故事》,这是从《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这本书上截取下来的片段。故事讲述一个南极探险队以为自己是第一群成功到达的人,可是到了才发现早已有探险队把旗子插在南极基地中。心灰意冷的他们在原路返回的时候遇难身亡。这是一个悲惨且伟大的故事。

也许你们会问:“为什么看完这篇悲壮的故事之后,你还想到南极呢?难道不怕遇险吗?”我可以斩钉截铁地告诉你们:不怕!原因很简单,探险队的故事是多年以前的故事,时代发展至今,我们有了更加先进的装备,还有更多的中国站点在南极上设立起来。现在南极上的资讯也更加发达,我们可以了解在极寒的天气下,是如何处理人体的排泄物,站点的工作人员的生活情况我们也可以在网上了解。

最吸引我去南极探险的,还有岛上那群可爱的生物——企鹅。圆滚滚的身材,成群结队在南极上生活,那憨厚的样子别提多可爱了。我希望我能在南极对企鹅做更深的研究。

这就是我想去南极的原因。在南极,我能感受到与平时截然不同的生活,还能见到更多神奇的生物,感受自然与生命的神奇伟大。

我为什么带孩子去南极 篇4

“妈妈,我是到南极年龄最小的孩子吗?”

“肯定不是。你想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不是。我只想知道,那些去过的小孩儿,都平安回来了吗?”

平生第一次,上路前,我失眠了。

我们这对拍档,搭伴走过欧亚一些地方,在瑞士圣莫里茨湖边住过,在斯里兰卡洪水泛滥的乡间住过,但远远没“凶猛”到徒步戈壁走遍藏区足迹纵横七大洲的程度,更何况远赴世界尽头之外的南极?

携子到南极,我的动力就是一份好奇:一个孩子,在鲜活生动的年龄,尚没有被世俗污染身心,当他在船头迎风而立,一个强大而神秘的南极扑面而来时,会发生什么?

放手,才有新风景

南极大陆的第一站,登陆尼克港(Neko Harbor)。

“我的身子都激动得发抖了!”儿子说。

不一会儿,他已和众人一起爬上山顶,然后从山上顺着探险队员开辟出来的天然雪道滑梯速滑下落。而我却在半山腰上战战兢兢。往上走,恐高让我心慌气短,往下退,我又不甘心错失风景。何况,我还惦记着早早和别人冲上山的Pony是否安全。

这状态,我不是第一次遇到,无论是生活还是教育,坚持还是放弃,你内心总有一种预设的评判告诉你,你本可以不这样选择,是不是另一条路上风景更好?但南极,它给了我另一种可能性:就此打住,停在那儿,试着在现有位置眺望风景……

此时,团团乌云漫卷天空,南极没有了前方后方,它弥漫在四面八方。这时候,没有手机铃声,没有喧哗人语,没有照相机高速快门的咔咔声,不远处,冰川在断裂,冰山在翻转,发出巨大的声响……这一刻,生命与喧嚣无关,与现实无关,与一切微小、僵硬、世故无关,它只存在着,自然敞开,像南极的云和海,漫过了日常经验的边线。

下山来,Pony早已在岸边:“妈妈,我滑了三次雪道,差点冲到海里!”

这三次,我都没参与,没看见,没有照片留念。但是我和他都不遗憾。我放了自己一马,才看到此行最难忘的美景;我放了儿子一马,他和南极大陆有了一次私密的体验。

旅行,让他有学习爱的机会

晚上十点。船驶入了拉美尔水道。几乎所有人,包括船员,都拥上甲板。

Pony十分善解人意地要求留在船舱里:“妈妈你去拍照吧,我自己睡觉。”

拉美尔水道,昵称“Kodak Gap”,1600米宽,11000米长,船行其间,两岸雪山相对处,美不可言。船长细心地计算好时间,赶在日落前驶入,他特意降低了船速,以便我们有充足的时间欣赏这条“十里画廊”。

当最后一片日落余晖的玫瑰灰掠过海面,我转身走向船的左舷,一抬头,一轮圆月挂在了天上,仿佛谁的素描习作钉在那里,月亮上还横扫着炭灰的笔调。浮冰上,一只海豹懒洋洋地翻了个身。

从晚上十点一直到凌晨一点半,我一直站在甲板上,当觉得冷时,寒冷已经浸透。回到船舱客房,儿子已呼呼酣睡,床边茶几上赫然放着一个银色托盘,里面是全套红茶茶具和我最喜欢的橘子茶包,茶壶里的水还滚热!

我坐下来,沏一杯橘子茶,慢慢喝,身体由内而外暖起来。正想感叹船家的管家式服务如此周到,我忽然看到了茶托旁的东西:在船方提供的便签纸上,儿子用圆珠笔画了一瓶花。Pony从小不善绘画,画一瓶花,是要费些工夫的。这花告诉我,茶不是船上的例行服务,是儿子为妈妈准备的礼物。

这壶茶,这瓶花,这一次南极月夜的爱之教育,是我在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收获的一份最温暖的礼物。它让我知道,一切旅行,不过是真善美的诉求,对于孩子,旅途中,看过多少美景,记住多少知识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天地之大給他仁者之心,让他有学习爱的机会,有爱的能力。

担心太多,不如让他试一试

南极行开始时,一到登陆,我就手忙脚乱,叮嘱Pony戴帽子戴头套戴眼镜,两个人都整出一身汗;登陆后就总担心,担心相机设置不对镜头焦距不够,担心他错过看企鹅看海豹看各种该看的东西……殊不知,孩子有他自己的尺度,Pony的南极旅行清单上中,没有标注“南极十大不可错过体验”之类的东西,也没有举着旗帜摆拍各种“到此一游”照片的既定任务。

在半月岛,Pony用徕卡相机孜孜不倦地拍企鹅,因为他想回去让同学看看“企鹅肚子下面的世界”什么样;他在船上向同行的摄影师叔叔学习如何拍摄飞鸟,然后一两个小时都在甲板上实践练习,拍了一千多张照片,没几张清楚。但那段时间里,他仰望了多少飞翔的鸟儿啊。

在拉克罗港 ( Port Lockery )体验南极“购物瘾”后,Pony告诉我:“南极让我学会了一个词,Try!妈妈,你就不懂得去试一试?”

作为父母,我们总鼓励孩子去试,可没想到,很多事,自己有没有去尝试,其实更重要。

我试了。在南极,我没有登顶那么多山,也没有拍那么多照片,但我告诉自己,我做了一个最大胆的尝试——把儿子带到了这里。

让他选择,奇迹就会出现

如果这世界有末日,场景模板之一,可能就是南极的迷幻岛(Deception island)。

登陆迷幻岛鲸鱼湾前,每个游客都被告知:如果不想错过在南极最刺激的活动之一——下海游泳,一定要提前将泳衣穿在里面。

真正下海还是需要极大的勇气,虽然火山使得这里的地热资源十分丰富,随便在沙滩上挖个坑,里面汩汩而出的水都烫手,岸边海水混合了温泉,水温尚可,可是走下海十几步远,水温骤降,那绝对是冰火两重天啊!

出发去南极前,Pony还在感冒,鼓励他下海会不会引起生病发烧?一旦在旅途中生病,可怎么好?可是不让他试,万里迢迢来南极,就是为了对他多说一次“No”吗?

我转悠到废弃油桶那里大拍特拍几只傲慢海鸟,想再给自己一点犹豫时间,作为妈妈,何时说Yes何时说No,时机把握,是个大智慧。可是一回头,Pony已经在沙滩上脱光了,这一回,他自己做主了!

接下来是典型的电影快进镜头:儿子把南极当泳池,冲下海,跑上来,再冲下海,再跑上来……快门声伴着尖叫声,喝彩声混着大笑声,儿子得到了“企鹅跳水俱乐部”会员资格。没感冒没发烧,这次经历让他自信满满,回来后赢得很多女孩的“友谊”。

究竟,带孩子到南极会收获什么?知识?经历?意志力?还是成长中的记忆?

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那部分东西。

南极行,起初我想做船长,引儿子看世界。慢慢地,我知道了,为他开船,不如教他掌舵;给他铺路,不如教他辨认地图;告诉他方向,不如让他懂得选择;让他选择,他得先有选择的能力;他要有选择的能力,得先知道什么是真善美。

天地之间,地球之上,没有几个地方,除了南极,还存有巨大的真、善、美。

很多人问Pony:“南极好玩吗?”他说:“南极不是游乐场,但是,南极会让你学会思考。”

上一篇:精益化生产线论文下一篇:会考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