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五篇

2024-05-14

物理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篇1

关键词:网络信息,纸媒生活服务类报道,人文关怀,相互依存,新闻实效性,服务实用性

网络时代, 信息以碎片化的形态集中、海量地呈现在受众面前。相比之下, 传统纸媒在信息的深度、广度及权威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尤其在生活服务类报道方面, 纸媒可以通过版面语言、视觉效果、编辑思想等有形、无形的元素彰显出独特的人文关怀。同样是一条信息, 因这份关爱而有了性格与生命, 受众面对这样的信息, 感受到的是平等与贴心, 而新闻的时效性与服务的实用性也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是海量、迅捷的网络信息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一、版面也是有性格的

生活服务类信息, 因为“生活”与“服务”, 所以与老百姓距离很近, 有时甚至是“零距离”的。与网络信息的集中“轰炸”不同, 报纸在处理与民生有关的信息时, 一定要体现编辑思想, 也就是要有人性的东西体现在版面上。换句话说:版面也是有性格的。这种性格, 不是网络机器传递出冷冰冰的信息, 而是带着编辑人性关怀的温暖。

2013年, “交不起学费, 儿子竟起诉父母”这样一条信息通过网络传递给受众, 其效果是“奇闻”与“花边”, 是吸引眼球的社会新闻。而报纸编辑在处理这条信息时, 只是把它当成一个背景资料, 真正解读的是《孩子18周岁后, 父母还有承担抚养义务吗?》这样一个和每个家庭息息相关、但却很少有人会关注的法律问题, 由一个“花边”信息引申到传统伦理亲情与法律法规的矛盾上来。报道通过调查及法规解读, 阐述了“抚养是亲情、独立更重要”的观点。

这样的关怀也体现在其他版面语言上, 比如标题制作。信息化时代, 标题制作完全可以突破传统的模式, 不必对仗工整, 也不必强求押韵优美, 用老百姓的语言, 简单、清晰、一目了然, 也可以运用一些网络时髦语言, 如“伸懒腰不是懒是日常保健”、“大妈跳广场舞大爷去哪儿了”等。

二、正本清源引领生活方式

生活服务类报道不是人生导师, 重点在“服务”, 在指南, 正本清源, 引领健康生活方式。

网络信息快捷、大量的同时, 也会“乱花渐欲迷人眼”, 良莠不齐, 真假难辨。纸媒尤其是党报, 因其权威性与公信力, 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当受众被海量信息所困扰时, 纸媒的优势突显。比如, 网上曾经流传很久的“饮食禁忌法则”:螃蟹与柿子不能同吃、大葱蘸蜂蜜断肠等。纸媒适时采访权威专家, 站在科学的角度, 重新解读这些所谓的“法则”。这样的报道与网络信息相比, 权威、专业, 澄清误区, 贴近生活, 实用性强, 怎能不受欢迎。

在与网络信息“PK”的过程中, 掌握好科普宣传的角度与范围, 可以起到“决定性的胜利”。比如, 山西男童小斌斌被“挖眼”后, 很快有香港专家称有望以电子眼为其恢复视力。啥是电子眼?真的能恢复视力吗?纸媒及时在第一时间采访相关专家, 以严谨、科学的态度, 通俗化的语言, 解读了何为电子眼, 并得出结论:“电子眼”用于临床尚需时日。以科学的严谨给予受众一个清晰的解读。

植物与生活息息相关, 可是除了专业学者外, 谁能说清楚植物的各种特性?每到春暖花开时节, 都会有许多人在网上大量晒各种植物、花朵的照片。媒体适时采访植物学家, 以《重新发现身边植物之美》做一篇报道, 优美的图片和通俗的语言相结合, 带来的是一场让人愉悦的阅读体验。

三、在互相依存的“PK”中发挥各自优势

一直以来, 都有人在营造一种传统纸媒与新媒体“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其实, 虽然好像是处于“PK”的两方, 但却是各有短长、可以互相依存的。纸媒的许多新闻源来自于网络, 优势在于可以做纵深报道。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李开复患癌一事。首先, 微博爆出消息, 纸媒紧跟。但是, 作为周期比较长的生活服务类版面如果再做新闻就毫无意义了, 此时, 有纸媒做了这样的选题:《沿着李开复的“微博心路”剖析淋巴癌》, 逐一分析、讲解李开复公布病情后自己发在微博的每一条内容。版面处理上也采取一条微博带一段内容的形式, 生动、准确、有针对性地对淋巴癌这种疾病进行了解读。可以说整个报道, 以网络信息为脉络, 清晰细腻地向受众讲解了淋巴癌这种疾病, 直观而亲切, 读后让人印象深刻, 过目难忘。

2014年夏天, 旨在救助“渐冻人”的慈善公益接力游戏“冰桶挑战”在微博上很“火”, 名人和普通人都纷纷加入, 以当头浇一桶冰水为时尚。纸媒在第一时间及时跟进, 进行策划, 并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不是谁都能潇洒浇一回》上, 从健康的角度对这一“接力”慈善活动, 给出了专业的解读和温馨的提醒。

马航飞机失事后, 一个名为“人生黑匣子”的网站出现在网络上, 主要是通过网络保管个人重要信息、记录提前写好的遗嘱等。网上立遗嘱可行吗?以此为由头, 纸媒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度报道, 其结论也很清晰:网络遗嘱不具备法律效力。

物理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篇2

一、项目学习让学生走进物理

1.项目学习让学生愿意学物理

笔者平时总在反思:为什么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兴趣度会越来越低呢?对每一届刚升入八年级的学生,笔者都会问一个问题:如下图所示,将两支一长一短的蜡烛,点燃后放在倒扣在水槽中的玻璃杯内,哪支先灭?学生的猜想当然不尽相同。这时,笔者会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回家用杯子和蜡烛做一下实验。每次都会接到家长欣喜若狂的电话或短信说:以前学生放学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视,今天回家后放下书包就开始做实验。以上的案例,说明学生是喜爱物理、喜爱实验的。物理本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这正好符合初中生活泼好动、喜爱探求未知的特点,这也是物理学科吸引学生的优势所在。

综观我们平时的教学,学校的实验器材和技术装备较过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实验方法也越来越优化。但是,由于过多地依赖实验室中已有的实验器材,结果呈现给学生的物理现象反而离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越来越远,甚至让学生感觉是造假;同时有些教师对实验教学的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动手的机会越来越少,使学生失去了体验实验过程的乐趣,在某种程度上泯灭了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性。如果将项目学习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必将促使物理教育“返璞归真”。

比如在《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出示了自制的照相机,并演示给学生看。这样一个变废为宝的自制照相机立马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笔者不失时机地问学生:你们想自制一个这样的照相机吗?那镜头应该选择平板玻璃、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呢?这时,为了能尽快地动手制作,学生的思维已经完全地被调动起来了。然后,笔者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器材(两个直径相差不大的废旧日历纸卷,其中稍粗的纸卷一端固定好凸透镜,双面胶,保鲜膜)自制照相机。最后用自制的照相机来观察远近不同的物体,观察保鲜膜上的像是否清晰;如果不清晰,看看如何调节才能在保鲜膜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笔者通过上述自制照相机,并利用照相机观察远近不同的物体的体验,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经意地就掌握了照相机的构造、原理,以及通过改变像距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胶片上成像清晰的方法。这种项目学习的教学方式真正诠释了“做中学”“玩中学”的最高境界。试问,这样的课堂有哪个学生不愿意进,这样的物理课有哪个学生不愿意学呢?

2.项目学习让学生愿意用物理

“学而不用,学它何用?”我们学习物理,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更重要的是将物理知识与技能应用到生活中,用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对生活的认识态度和价值观。要想真正地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关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同等重视,绝不能纸上谈兵。

比如在《变阻器》(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二节)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以前先是通过回顾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长度来改变电阻是最简单有效的,进而让学生观察看书了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最后通过将四个接线柱中的两个接入电路并左右移动滑片,从而归纳出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滑动变阻器的原理还是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看似都是由学生自己分析并归纳得出的,但在以后的练习过程中,有部分同学遇到“滑片向左移,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如何变化”的问题,或者“向右移动滑片,要使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大,该如何连接滑动变阻器”的问题,错误率还是很高。经过反思不难发现,上面的知识点都是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缺少了自己的思考,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为此,笔者运用了项目学习的教学方式。首先给每组学生连接了一个模拟调光台灯的电路,电路由电源、开关、电位器、小灯泡、导线组成,然后告知学生闭合开关并旋转电位器,观察现象。然后,让学生猜想电位器的构造。接着,让学生拆开电位器验证猜想。紧接着提出问题:能否用给定的器材设计一个元件来代替电位器?很快有同学从给定的器材中选择了铅笔芯接入电路,并达到了改变灯泡亮度的目的;很快又有同学在实验中发现,由于铅笔芯比较脆易断,提出了改用电阻丝来代替铅笔芯,但发现为了能改变灯泡的亮度,需要的电阻丝比较长。于是又想到了将电阻丝绕在塑料水管上,从而构建出了滑动变阻器的初步模型。通过这样自制滑动变阻器的过程,学生无论对滑动变阻器的构造还是对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都已经完全理解,对于滑动变阻器的连接也就水到渠成地掌握了。最后让学生将自制的滑动变阻器代替电位器接入电路,既巩固了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又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制滑动变阻器,进而改装调光台灯,从而实现了将所学变为所用,将物理与生活有机结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也为学生在今后的生活过程中积极地利用物理奠定了基础。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一名称职的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谈到:今后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和学了知识不会应用的人。学会学习,这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项目学习就是以此为契机,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一个主导地位,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二、项目学习让物理更贴近于生活

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现象和规律,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物理知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可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虽然也能注意从生活走向物理,但是由于受到分数指挥棒的影响,总在有意无意间脱离生活实际。

比如在杠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建立杠杆模型的时候都能通过生活中的物品引入,可是当我们讲到杠杆原理的时候,我们就是纯粹地在进行实验探究。学生通过探究,也是比较容易地就得出了杠杆平衡条件。可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题时,计算类型的题目正确率还不错,可是那些和生活应用息息相关的题目就是错误百出,有的甚至不需要学习物理,只要有生活经验都能做得出。例如,一把杆秤由于秤砣的磨损,测量结果会偏大还是偏小呢?通过这类现象,我们不难发现,正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是为了得出杠杆平衡条件而进行探究,才使学习远离生活,变得枯燥而无味。如果我们改用项目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制一把杆秤,通过这个项目的完成,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就会有一个彻底的认识,上面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项目学习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在完成产品的过程中获得物理知识,让物理学回归生活和社会,能充分体现物理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巨大推动作用,使学生领会到物理学的价值,同时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兴趣,品味物在理前开道,理在物间流淌的意境。

物理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篇3

摘 要:生活现象与高中物理力学概念教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高中阶段,教师应该充分结合生活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物理概念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是目前保障高中物理力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本文以生活现象与高中物理力学概念相结合的教学对策进行几个方面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生活现象;高中物理力学;概念教学

日常生活中会涉及很多物理知识概念,而其中力学概念占据很大比例,高中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生活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力学概念,这样才能够奠定学生的物理学习基础,如此才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铺平道路,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

一、力学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相关性

高中物理力学与生活关系不可分割,力学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常见。与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的实践性更强,而物理概念也更加抽象。因此,高中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借助生活实践,为自己的学习服务。而高中物理教师应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让高中物理中的力学概念更急具体化、形象化,以此提升学生对力学概念的理解。比如,力学中的“万有引力”概念,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苹果下落,搬运物体难度很大,但是利用一些工具,比如铁锹等,运输就会省力等现象,与力学概念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具体。

二、如何将生活现象与高中物理力学概念教学相结合1.主动将生活中的现象与力学概念进行联系

因为高中物理学中的一些概念都比较不易理解,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困难,进而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进而会影响物理知识的学习。所以想要让学生能够很好的学习物理知识,应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能够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主观性,这样就能够快速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教师想要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加深物理概念理解,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中的与物理概念相关的现象引入到课堂学习中,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将原本概念的理解难度降低,进而学生能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更好的理解物理概念知识。如,教师在给学生讲摩擦的概念时,学生可能会感到很茫然,感觉这个概念很难理解透,这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举一个生活中的摩擦现象,进而让学生按照概念和这个实际现象联系,进而对比着学习摩擦的概念,学习起来就会更加轻松。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一些摩擦现象,并且对这些摩擦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如汽车在进行刹车制动时就会发生摩擦现象,这时候不同的汽车之间所产生的摩擦现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对多种汽车的刹车制动进行观察之后,就会发现,汽车的质量不同以及速度不同都会影响汽车刹车之后的滑行路程,这就是因为产生摩擦力的原因,如图一,这样学生在对摩擦力的这一现象观察之后,就能够对摩擦概念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图一是一辆向左行驶的汽车刹车过程中所产生的摩擦现象,汽车在刹车时,会受到很大的压力,车轮与地面之间的压力也随之变大,进而产生的摩擦压力就会变大,原本由正常行驶中的滚动摩擦变成了滑动摩擦,实现刹车的目标。对这个刹车过程中的受力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在A点上,会受到一个方向向上的摩擦力,在车轮与地面的连接点B会受到一个方向向右的摩擦力,两者之间的摩擦力作用,将车停下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汽车的速度越大,刹车之后所滑行的距离越长,汽车质量越大,所具有的惯性也越大的原因。将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引入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现象更好的理解力学摩擦的理论,知道物体产生的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系。这些生活现象的引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能力,更好的理解物理现象,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物理的习惯,进而能够主动将生活现象与物理知识相联系,进而更好的理解学习物理知识。

2.改进学习方法,重视扩展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有良好的学习动力之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够更高效的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果,高中物理力学的学习更是如此,学习方法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关键的要素。

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万有引力的概念时,教师按照平常的教学方法教学,学生按照传统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学生就会产生很多的疑问和不解,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将万有引力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在下落过程中的万有引力现象,进而更好的理解万有引力知识和概念,通过与实?H生活联系之后,学生能够降低对力学知识学习的压力,进而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将力学知识学习的更好,能够通过与实际生活联系解决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力学知识,进而能够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知识,将自己所学习到的力学知识形成一个系统。

再如,学生在理解重力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重力的概念和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并且可以适当的开展研究,找到为什么不同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是不同的原因,物理所受到的重力与万有引力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通过对这些扩展性问题的研究和学习,学生能够对力学知识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能够根据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进行重力的实验,进而根据自己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更好的理解力学知识。

3.重视对所学物理概念的总结归纳

学生在借助生活现象学习力学概念后,要将自己看到的生活力学现象和测量结果进行归类、总结,然后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权威概念进行对比,改进自身的不足之处。在概念的总结中,要主动锻炼自身的概括能力,能够运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概念,解释其中的关键词。如现实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这些受力现象的受力方向基本一致,一般为竖直向下,其中主要影响因素为受力大小及物体质量、距离地球的高度等,针对这些受力现象可以用“重力”来进行概括。

三、结语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生活现象与高中物理力学概念的教学进行分析,第一部分分析了生活现象与高中物理力学概念的联系,第二部分阐述了具体的实施对策,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的高中物理教育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物理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篇4

要想直接利用Excel中的原始数据来创建图表必须有一份原始的数据文件,然后进行如下步骤的操作:

第一步:打开PowerPoint,依次点击“插入/图表”插入一张图表幻灯片,此时会 PowerPoint会自动插入一个图表的实例,别管它,直接点击工具栏上的“编辑/导入文件”,就会弹出一个“输入数据选项”对话框,选择需要制成图片的工作表,如果只需要导入工作表的一部分内容,单击“选定区域”前面的单选按钮,并在后面的文本框中输入要导入的区域。例如,我们要导入工作表中的前两列(整个工作表有10条数据),可以这样表示“A1:B10”。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选定区域必须是连续的单元格或行列,最后勾选“覆盖现有单元格的内容”,点击“确定”按钮即可。

第二步: 当我们按照上述方法导入数据以后可能发现幻灯片中的图表和我们要求的相距甚远,如所有的柱状图都收缩到一起了,这就需要我们适当调整。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数据表中的A列前面有一个列,这是用来显示坐标轴的数据用的,将其选中后单击菜单“编辑/删除”将它删除,为了使数据系列正好显示在图表正中,然后我们还应该在数据表中删除多余的空行,

然后单击菜单“数据/列中系列”,让图表按列分类显示,怎么样,整体效果已经出来了吧!

二、在Excel与PowerPoint数据表之间建立链接

上面的操作是将Excel中的数据直接复制到了幻灯片中的数据表中,以后改变Excel中的数据,图表幻灯片也不会跟着改变,那如何才能使图表随着Excel数据的改变而随时改变呢,我们可以通过在Excel与PowerPoint数据表之间建立链接的方法来实现,这样当源数据改变时,能够马上在图表幻灯片中显示出来,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在Excel中选择要与PowerPoint中数据表建立连接的数据范围,单击菜单“编辑/复制”。

然后新建一个PPT文档,点击“插入/图表”插入一张图表幻灯片,并清空弹出来的“数据表”输入框中所有的数据,再单击菜单“编辑/粘贴链接”,此时Excel中的数据就会出现在数据表中了,其它操作方法和第一种一样。

以后如果我们在Excel中更改数据,则PowerPoint中数据表中的数据也相应的改变,同时图表也跟着改变。利用上面两种方法可以免去我们重复输入之苦,有这方面需要的朋友不妨试一试。

物理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篇5

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完美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还可以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建立新型的教学结构。同时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个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平台,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着手,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之后,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的活力所在,真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课不同”,而能令其“点石成金”的“点金棒”就是现代信息技术,我会尽最大努力让它与语文课堂完美结合,交相辉映!

关键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语文课堂教学 完美结合

曾几何时,为了寻找机会,我们苦苦等待;曾几何时,为了与时代接轨,我们苦苦求索;曾几何时,为了每一名学生的成功,我们煞费苦心。终于有一天,网络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为我们的教学增光添彩。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让我们的头脑充实,心灵得以陶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让它变得枯燥无味,如何让它真正展现自己的魅力,是我们语文工作者探索的关键问题,为此,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终于找到了吸引学生眼球的授课方式,那就是信息技术,它让语文学科充分地展示出了自身的活力。第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丰富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鸟的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适时播放了课前编辑的鸟活动时的声像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第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

我们都知道,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而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教学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如在教学杜牧《山行》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深秋时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教师诵读全诗,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演示课件,在红红的枫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

第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操作平台,教学活动基于网络环境下,在交流、讨论、启发等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如教完《草船借箭》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三国演义》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三国群英传”的板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生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第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新的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被动地参与多。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如在《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教学前,我发现学生对红军革命战争时期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以革命战争为线索,上网行拓展阅读。当学生坐在电脑前,便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没有陌生感,没有约束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学习。这样,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第五,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建立新型的教学结构。

众所周知,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另一部分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环境的设计实际上是要求设计出能提供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例如创建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以及组织合作学习等等。

如:《雨中》的导语:“同学们,你们听过雷锋叔叔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聆听《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动人的旋律,去感悟那一幕幕助人为乐的场景。”这样入情入境的导语,为理解课文主旨、突破难点做了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在课文的最后,配上《爱的奉献》歌曲的画外音。学生用自己的话作旁白,阐释探究结果,这样不仅升华了情感,使学生受到“助人为乐,不求回报”高尚情操的陶冶,而且又一次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在学习《荷花》一课时,首先是创设情境请同学们欣赏荷花,谈谈自己的感受。课件展示“一池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曳,碧绿的荷叶滚动着晶莹剔透的露珠”,让学生初步感受满池的荷花千姿百态,生机蓬勃,在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形态之美,增加学生的表象储备。

又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有关录像,提供了思维的材料,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自学、质疑青蛙的外形、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学生兴趣盎然,对青蛙与蝌蚪的特点有了完整的认识。多媒体阅览室,这是让学生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并在计算机上进行阅读的场所,学生将学到的操作技术在机上操作应用,如遇到问题能及时向老师求助。这样,学生便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中自由查阅与语文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学习天地,能自由自在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

可见,学习环境是促进学习的外部条件,是外因。另一方面,由于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这就要求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是诱导学生的学习、自主构建的内因。我认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中的内因和外因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以往我所执教的一节课上,一开始,我便创设了一个情境,“小朋友们喜欢夏天吗?看,夏天来了,它是个充满欢乐、充满活力的季节,大地上的草儿换上了青翠的衣服,一朵朵鲜花露出了美丽的笑脸,池塘里,漂浮着又大又宽的荷叶,挺立着粉红的荷花,远处的山一座连着一座,山下房屋整齐,树木枝叶茂密„„”这样的导言设计体现了《课标》指出的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这里我借助课件及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感受夏天的美景,学生此时都在聚精会神地聆听,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紧接着我启发谈话,“夏天美吗?你们在这美丽的夏天做些什么有趣的事呢?”这里我依然运用课件演示,创设了一种更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学生讲述夏天有趣的事,观看画面,以此来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触发他们的灵感,使他们在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话题,使他们有话可说,“不吐不快”。

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的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必然会体现得越充分。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整合,要坚持信息技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原则,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个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平台,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着手,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空间。这是学科整合最根本的目的,也是我们要做到的。

上一篇:经济测度论文下一篇:体育拓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