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兴隆垦区论文三篇

2024-06-02

红兴隆垦区论文 篇1

耕地是土地资源中最核心的部分, 也是最容易受到侵害的资源。近几年, 耕地的迅速减少, 为了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 保障粮食安全, 土地整理成为实现这一战略的重要手段.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超标和普遍存在的“空心村”现象展开的建设用地整理等是我国目前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内容.在整理实践中, 有效、合理地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进行估算, 是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的重要依据, 也直接关系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目标的实现。红兴隆垦区是国家主要的产粮基地, 但其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大, 利用效率低下, 因此, 全垦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较大。本文以红兴隆垦区所辖12个大型国有农场为研究区, 借助GIS技术, 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进行了研究和测算, 以期为当地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

二、研究区概况

(一) 自然状况

红兴隆垦区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中南部, 东临乌苏里江, 西至倭肯河畔, 南靠完达山, 北濒松花江、挠力河。所辖的12个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 (江川、二九一、宝山、曙光、八五三、八五二、五九七、双鸭山、饶河、北兴、友谊农场八分场) 与四市七县 (佳木斯市、双鸭山市、富锦市、七台河市。七县为:宝清、集贤、友谊、桦川、桦南、饶河、勃利县) 的土地穿插交错, 是黑龙江省占地面积较大的农垦分局之一。东西长330km, 南北宽170km, 海拔高度在40~800m之间, 总面积87.68万hm2。红兴隆垦区地势低平、土质肥沃、集中连片, 水源丰沛, 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下属9个分局中的农业大局之一, 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二) 经济与社会概况

2009年, 红兴隆垦区农业人口为34.68万人, 农户总数12.19万。全垦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2.55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4万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22.06万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31.03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24万元, 三大产业结构为59.7:16.9:23.4,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7亿元, 总播种面积438808hm2, 粮食总产量达318.4万t。

三、农村居民点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9年, 红兴隆垦区城乡建设用地面积19520.07hm2, 占土地总面积2.23%, 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2443.79hm2, 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63.75%, 占土地总面积的1.42%。从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 布局、效率、设施、规划、代价和意识等成为全垦区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开展整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 空间分布散。因传统耕作习惯影响, 农民为便利耕种, 散居而成的分布散乱、数量多、规模小的村庄, 村庄内部布局不合理。应用GIS技术分析, 全垦区范围内有近1278个独立的农村居民点斑块, 其中显示大于0.03km2的农村居民点斑块有603个左右, 约占总量的47.18%。

第二, 用地效率低。2009年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358.82m2, 户均用地1020.82m2;均远远高于《村镇规划标准》中规定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的最高限度140m2和户均250m2的平均标准。

第三, 基础设施差。对全垦区12个农场的100个行政村调查, 100个样本村的基础设施普遍没有达到《村镇规划标准》的要求, 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第四, 规划严重滞后。据统计, 全垦区近859个村委会, 编制规划的仅占1/10, 大量农村居民点没有规划的指导, 盲目发展, 无序建设。

第五, 整理成本高。根据有关测算, 平均整理每平方公里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投资远远高于村均村级经济收入。另外, 开展的问卷调查中可以得出资金不足同样是农民新建住房的首要困难, 其中以北兴农场最为明显, 认为资金不足为新建住房首要困难的村民比例高达71%。新建住房困难的问题导致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规划难以有效实施。

第六, 守土意识浓。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撤并, 牵扯到大量农村人口的迁移, 而受乡土意识影响, 多数农民不愿离开世代故居的土地。

四、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水平下, 从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 使农村居民点土地在提高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基础上挖掘用地潜力, 即增加土地有效利用面积。本文采用人均占地、户均占地和空闲地三种指标预测红兴隆分局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一) 以人均用地标准计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是《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手册》中规定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它依据居民点用地现状和国家规定的人均居民点建设用地整理标准所形成的理论用地面积的差值来计算整理潜力。这实际上是通过整理, 将人均超标的用地作为整理的潜力。

计算公式为:

式中, A为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潜力;A0为现状农村居民点面积;P1为人均用地标准;Q1为现有农村人口数。根据国家颁布的《村镇建设标准》规定, 人均建设用地大于140m2/人的应减至140m2/人以内。以此为标准, 式中整理后人均用地标准为140m2/人。

根据红兴隆垦区现状调查结果和统计年鉴, 2009年, 全垦区农村居民点面积S0为12443.79hm2, 农村人口34.68万人, 由公式计算得出,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为7588.58hm2 (下表) , 占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60.98%, 可见,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非常可观。

(二) 以户均宅基地标准计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通过现状农村居民点户均用地与国家规定的户均宅基地控制标准所形成的理论用地面积的差值来测算整理潜力。计算公式为:

式中, A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A0为现状居民点用地面积;H1:整理后户均用地标准;M1:现有农户总数。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及更新调查数据, 2009年, 红兴隆垦区农村居民点面积S0为15901.11hm2, 农户数为12.19万户, 按每户宅基地250m2测算, 由公式计算得出, 全垦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9396.29hm2 (下表) 。

(三) 农村居民点内部空闲地整理潜力

虽然农村居民点中人均占地面积严重超标, 但其内部的土地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存在大量的未被利用的空闲地, 有很大的整理潜力。从理论上分析, 农村居民点内部空闲的未利用地面积即是整理的潜力面积。

通过对红兴隆垦区居民点内部土地闲置率进行典型样点调查, 计算得出红兴隆垦区的土地闲置率为0.0851, 并以此测算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内部改造模式是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相对集约, 但不适宜大规模拆并的村庄, 针对农村居民点内部闲置的土地或“空心村”进行综合整治, 以此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计算公式为:

式中, A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A0为现状居民点用地;a:土地闲置率。

经测算, 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内部空闲地整理潜力为1058.97hm2, 虽然整理潜力远小于其他两种方法, 但这部分土地却几乎可以转化为现实的整理潜力, 可行性非常强。

五、测算结果分析

第一, 通过不同方法测算得到的红兴隆垦区所辖12个大型国有农场居民点整理潜力值差异很大, 按照人均和户均居民点用地标准测算出来的潜力值远远大于通过农村居民点内部空闲地抽样调查测算出来的潜力值。前两者分别是后者的7.17倍和8.87倍。“户均法”测算出的潜力值为9396.29hm2, 它是理论上的潜力, 代表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最大潜力;以“人均法”测算出的结果, 是每个农场必须达到的平均指标, 即为可实现的远期潜力。但这两种方法测算出的数值在较短时间内难以完成挖掘;以内部空闲地整理潜力测算出的数值为近期比较易挖掘释放的潜力, 几乎完全可以转化为现实的潜力, 其数值达到1058.97hm2。

第二, 不同整理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存在较大差异。经“人均法”与“户均法”测算整理潜力由大到小大体依次为八五二农场、八五三农场、五九七农场、二九一农场、北兴农场、友谊八分场、饶河农场、双鸭山农场、江川农场、曙光农场、红旗岭农场、宝山农场。无论是按照“人均法”还是按照“户均法”测算, 八五二农场整理潜力都为12个农场中最大, 分别是1699.19hm2和1982.64hm2;宝山农场整理潜力始终为12个农场中最小, 分别是5.06hm2和66.16hm2。

第三, 红兴隆垦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较大。三种测算结果表明, 全垦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为1058.97~9396.29hm2之间。

六、对策与建议

我国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在实践工作方面都尚处于摸索阶段, 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为了推进红兴隆垦区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顺利进行, 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 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并与相关规划衔接

红兴隆垦区应根据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 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进而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做总体安排和布局;在红兴隆垦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专项规划, 拟定重点整理区域, 明确需要整理的农村居民点的数量、规模及分布状况, 确定具体实施时序;各部门、各行业编制的城市、村镇、交通、水利、能源、旅游、生态建设等相关规划, 应与红兴隆垦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衔接。

(二) 拓展资金渠道, 保障整理顺利开展

农村宅基地整理经费支出主要包括拆迁费、复耕费、基础设施费、建房费, 资金的使用, 严格按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其他相关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坚持实行专户专款专用, 单独核算, 不截留, 不挤占挪用。坚持财经制度, 规范财务手续, 规范资金的正常运行, 保障整治项目的顺利实施。整理经费由农垦总局的拨款同时, 红兴隆垦区及各农场也可采用自筹出资和部分采用银行贷款等多方集资来解决资金问题。

(三) 实施挂钩政策, 建立指标周转制度

依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总量控制, 严格管理, 自愿合法, 维护权利”的原则, 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工作, 以“总量控制, 计划安排;周转使用, 封闭运行;定期评估, 到期归还”的原则探索建立挂钩周转指标的相关配套政策, 及时总结挂钩试点经验, 形成完善的居民点整理制度与机制。

(四) 完善宣传机制, 健全公众参与制度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深入对居民点整理的主要内容和土地基本国情和国策进行广泛宣传, 提高全社会依法依规用地意识, 增强全民对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资源重要性的认识, 使遵守土地利用法律、规划、政策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保障居民点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红兴隆垦区农村居民点整理过程中要扩大公众参与, 切实增强居民点整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在具体安排土地整理复垦方面应当广泛听取公众意见。经批准的居民点整理项目应当依法予以公告, 接受公众监督。

参考文献

[1]陈荣清, 张凤荣, 孟媛, 等.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4) :21

[2]王玉波, 雷国平, 唐莹, 等.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效益评价方法探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 29 (2) :4

[3]杨庆媛, 田永中, 王朝科, 等.西南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以重庆渝北区为例[J].地理研究, 2004, (4) :469-477

[4]张明举, 孙钰霞, 刘今朝.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实务全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2

[5]师学义, 陈丽, 杜轶, 赵敏.潞城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3 (3) :268-272

北大荒的绿色明珠——红兴隆 篇2

红兴隆的魅力就在于它有良好的生态和环境。这里地处世界三大著名黑土带,土地极为肥沃,难怪当初的开发者曾发出“捏把黑土流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的赞叹。由于开发历史较短,工业污染较少,生态得到有效保护,生产纯天然无公害的优质粮食和绿色食品的条件得天独厚,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绿色宝库,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这里依然田园锦绣,碧水蓝天,鸟翔湿地,鹿驰山林,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图画。现在,全局的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均实现了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绿色食品监控面积13.3万公顷,有机食品认证面积1.3万公顷,有37种农、畜、林和工业加工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一个“绿”字成为集团走向市场的通行证。

红兴隆的魅力还在于它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领军者。1954年,由中央决定,前苏联政府援助中国的第一个大型机械化农场——友谊农场就诞生在这里。黑龙江垦区历史上两次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机械设备,都是在此发端的。从约翰·迪尔公司到凯斯公司,当代世界最先进的现代农机装备在这里引进使用;保护性耕作、精量点播、变量施肥、叶龄诊断、航化作业等一系列耕作栽培新技术的推广,实现了这里从传统农业向现代精准农业的转轨。踏上红兴隆的土地,映入你眼帘的是沃野千里,林网如织,麦海中收获机劈波斩浪,豆田里喷灌机长虹吐雾,蓝天上航化飞机盘旋起落,一派现代化大农业的壮丽景象。红兴隆分局由此也肩负起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的重任,每年生产粮豆200余万吨和经济作物产品200余万吨。

红兴隆的魅力也在于它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所属的12个农场大多为王震将军率领的人民解放军复转官兵所创建。将军点燃了烧荒的烈焰,官兵们握枪的手又挥动起开荒的镐,荒原上崛起了一片机械化的农场群。支边的移民来了,科技人员来了,9万多名京、津、沪、哈等地的知青们也来了,他们在此流血流汗,放飞梦想。军旅文化、移民文化、知青文化在此交融,升华凝结为北大荒文化。电影《北大荒人》、纪实文学《在南泥湾的道路上》、长篇小说《雁飞塞北》、《大甸风云》,北大荒版画《第一道脚印》相继在此诞生。共和国的领袖们十分关注这里的发展,朱德委员长的肯定,董必武副主席题词,周总理批示,邓小平、李先念、万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这是巨大的关怀,也是有力的鞭策。红兴隆成为一片沸腾的沃土,这里是物华天宝之乡,是龙腾虎跃之地,是举世文明的北大荒精神的摇篮,红兴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座开不完的精神富矿。

红兴隆的魅力更在于它是一片充满希望、生机盎然、正在崛起的热土。步入新世纪,加速建小康,红兴隆人在实现“商品粮基地向食品产业基地转变,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中,跃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他们依托绿色有机生态的资源优势,全力打造四大食品加工产业——年屠宰10万头肉牛的北大荒牛业,年屠宰加工500万只白鹅的北大荒鹅业,年生产20万吨大麦芽的北大荒麦芽和年产糖近7万吨的北大荒糖业已成为拉动红兴隆经济增长的新的亮点,向全国人民奉献上绿色、安全、放心的产品。而小城镇带动战略的实施,也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红兴隆农垦城被命名为园林城市,成为国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红兴隆绿化典型材料 篇3

八五二农场

八五二农场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农场建设步伐,按照总局、分局党委提出的“绿满垦区,共建生态家园”总体要求,积极落实省委书记吉炳轩关于“大干三年,全面打一场植树造林人民战争”的指示精神,科学规划,周密部署,在全场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热潮。今年春秋两季,全场共植树203万株,建成绿色通道300公里、绿色城堡19个,见缝插绿面积420亩,11个居民区实现了绿篱化。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

(一)认识到位。近年来,农场的造林绿化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成绩,是与农场高度重视,并始终坚持大规模的开展林业生产基本建设和植树造林活动分不开的。农场党政班子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多次例会专题研究部署造林绿化工作,提出了“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林业发展思路,为高标准大绿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组织到位。农场成立了场长、书记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造林绿化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确立了“突出重点,兼顾全面,成片造林,提高标准”的造林绿化工作思路。各管理区也建立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各个部门齐配合的工作运行机制,并适时将责任心强、懂技术、会管理的干部补充到绿化工作领导机构中,有力促进了绿化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领导到位。农场党政主要领导带头参加植树,还经常深入造林现场帮助解决急需问题。各管理区领导则亲临现场,检查质量,把握进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高标准完成造林工作把好每一道关口。

二、科学规划,标准到位

(一)制定规划。农场制定了造林绿化三年规划,到2010年完成造林面积7620亩,植树364.6万株。计划三年时间完成“三绿”工程,即实现白色路面两侧营造宽10米以上的针阔混交或乔灌结合的防护林带,场部和管理区营区四周分别营造宽30米、50米以上的针阔混交防护林带,营区内街道两侧栽2—4行乔木,并适当配臵灌木、绿篱、花草,形成乔、灌、花、草立体栽培模式。两年内营区所有边角隙地、沙化地、水浊沟和小开荒等宜林地栽满栽严,绿篱全部取代园杖。最终使农场区域范围内营区和营区周边、路边、河边、水库边、畜牧小区全部达到高标准绿化水平,实现人在城中,城在绿中的绿化格局。

为保证三年规划的顺利实施,农场在第四管理区第五作业站建设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苗木繁育、展示基地,占地558.4亩,区划为生产区、功能区、品种展示区和绿化景区四个部分,总造价1054.81万元。目前,苗圃基地正在建设当中。

(二)加强指导。林业部门负责全程技术指导,帮助各管理区、作业站做好造林规划设计,明确具体的技术和质量标准,严格把好造林整地、打穴、运苗、栽植、补植抚育的关键环节。严格执行“四个不栽”、“五个统一”、严把“五关”。“四个不栽”,即更新林带不挖坑不栽,挖坑深度不够不栽,没有干部现场指导不栽,没有水车浇水不栽;“五个统一”,即统一思想、统一部署、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统一验收;严把“五关”,即严把挖坑关、苗木关、浇水关、检查验收关、管护关。确保造林成活率和绿化成功率,达到“栽一片、活一片、旺一片、绿一片、美一片”的效果。

(三)严格标准。为了保证植树质量,在标准上我们坚持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整理土地标准,在绿化通道建设中,要求公路两侧一律做成两沟一台,并达到台面平整,高出挖走低处填土补平;统一林带宽度,省级公路两侧植树宽度20米,场内专用路两侧植树宽度15米;统一树苗,树苗品种和苗木大小都由农场统一要求,并统一采购;统一栽植标准,要求各单位在栽树时拉上米字线,确保栽完后横、竖、斜成线。据统计,仅今年秋季植树,全场绿色通道就完成高标准两沟一台造林达到300多公里。

特别是依饶公路近50公里的八五二路段,西边与宝清县朝阳乡接壤。为确保植树标准一致,农场技术指导组应邀深入地方植树现场,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合理规划两沟一台技术标准,场县联手共把质量关。

三、措施得力,推进到位

(一)资金保证。资金是造林绿化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据统计,今年秋季农场筹集各项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苗木购买、机械整地等,保证造林绿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任务分解。农场按照分局的总体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决定以建设绿色通道为中心、以建设绿色城堡为重点、以实施绿篱工程为突破口、以见缝插绿工程为契机的工作思路,将造林任务通过文件形式层层分解到管理区,管理区落实到作业站,作业站再将任务分解到人头,做到级级有目标,人人有任务,从而保证了造林绿化工作的快速推进。

(三)明确责任。农场在实施一把手工程的同时,将造林绿化工作与干部考核、提升、立功受奖直接挂钩,实行一票否决。考核工作由农场绿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一查资料、二查管理、三查面积、四查成活率,进行监督检查、跟踪问效。同时,落实“四定三包一奖惩”,即造林绿化定地点、定数量、定质量、定责任人;包栽、包活、包管理;奖优罚劣。农场制定了《加强营区绿化管理和植树造林十条公约》,在植树承包地块立标志牌,写清绿化人姓名、亩数、株数。任务完成后,由专业人员统一验收,召开地头讲评会,并对苗木生长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农场还建立了绿化档案,实行计算机管理,实现了绿化资料整理规范、内容齐全。

(四)督办检查。为了抓好落实,我们采取日查日报制,造林绿化领导小组和包点成员每天都深入管理区、作业站一次,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工作难题。各造林绿化责任单位每天向造林绿化领导小组督办室上报工作进度,并将造林绿化工作列为重点督办内容,实行专项督办。

四、全场动员,参与到位

(一)宣传发动。农场把造林绿化工作纳入全场干部职工思想教育中,充分利用黑板报、标语和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植树造林的意义、政策、操作规程。农场电视台、八五二网站还在植树期间开辟专栏,每天播放植树一线的新闻。通过宣传教育,大大增加了干部职工的绿化意识和环保意识,激发了全场人民爱场意识和空前的参与植树造林热情,形成了植树造林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二)群众支持。建设绿篱工程、绿色城堡工程是总局、分局部署的重点工程,也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美化居民区环境,建设良好生态家园的重大举措。按照这一总体部署,农场、管理区积极响应,并按照长远规划要求,扎实做好道路拓宽、改造、拆除园杖、搬迁旧房、猪圈、仓房等基础工作。虽然难度大,但由于思想工作到位,群众理解支持,使该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群众的支持下,第一管理区第二、第六等10个作业站通过绿色城堡建设,站容站貌焕然一新,向生态垦区的标准迈进了一大步。

(三)全员参与。在植树造林工作中,我们坚持全场动员,离退休干部营造“老干部林”,退休职工营造“夕阳林”,党员营造“先锋林”、“模范林”,妇女营造“三八林”,共青团、武装营造“青年林”、“民兵林”,学生营造“红领巾林”。每年,全场上至各级领导干部下至职工群众,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干部、退休工人,下至十几岁的中小学生数万人都参加一线植树,在农场形成了植绿、爱绿、护绿的良好风尚。

上一篇:证明妨碍制度下一篇: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