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经营与资产重组十篇

2024-07-15

资产经营与资产重组 篇1

重要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常常是通过重新配置经济资源而实现的[1]。有许多资产配置和治理模式匹配的例子,如开发新产业时,大企业让小企业先行,等到小企业技术开发出来后,大企业再将其收购,这体现了将新技术研发资产配置在特定治理模式(小企业)中。还有男女婚姻问题,一方牺牲自己的事业在家做家务照顾老人小孩支持另一方事业发展,这相当于前者为后者投入了专用性资本,如果没有婚约保障、财产分割、离婚赡养等保障机制,是很难想像前者会进行这种专用性投入的[2]。专用性投资很难在一般市场中获得,除非某种专门的治理机制[3,4]。专用投资的实质是其具有的转换成本和持有潜力[5]。

如果不需要配置资产,资产的专用性就不会产生作用,就不会有因之而生的市场合约问题。那么社会为何要配置资产及如何配置资产?造成资产配置机制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对于后者威廉姆森认为是资产专用性(在不牺牲其生产价值的前提下,某项资产被重新配置于其他用途的程度或者被替代用于其它用途,不牺牲其生产价值的程度)。对于前者本文认为要进行深入探讨,以揭示资产专用性所表达的更清晰内涵,对于后者本文认为定义的操作性还不够。

1 资产组合和治理选择匹配的框架

为了探讨资产专用性概念,本文拟在一个资产组合和治理选择匹配的框架内进行解构。首先,社会为什么要配

置资产?

命题1 资产配置产生更大效益。

证明 假定社会由x资产和y资产组成,如各自单独使用,比如在封建时代小家经济的情形,其相应效应函数分别为f(x)和f(x)。劳动的分工协作可看作资本的协同配置,即f(x+y)。为什么分工协作可看作资本的协同配置呢?因为不分工协作, 资产以xy的形式分开, 当协作时, 人们必须把资产配置在一起, 即分开的资产变为以(x+y)的形式存在。而分工带来效率的提高,即f(x+y)>f(x)+f(y)。证毕。

其次,社会如何配置资产?

假定某一产业活动需要XY两类资产的配置,实际经济中如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的配置。其中X={xi|i∈[1,n]且为自然数}, Y={yj|j∈[1,m]且为自然数}。资产的有效配置需要治理模式来保障(O.E.Williamson,2001), 在同一治理模式F下, 对于不同的资产组合, f(xi+yj)的效率是不同的,治理的目标是寻求优化的资产组合maxf(xi+yj)。对于相同的资产组合(x,y),治理的目标是在不同治理模式Fi(i=1,2,…,n)下寻求优化的治理模式maxfi(x+y)。因此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其改革任务一是在不能够更改所有制形式,难以改变治理模式的情况下, 寻求更有效的资产组合, 假定最优选择的效率为d1; 二是在不能够改变资产组合的情形下,寻求更有效的治理模式,假定此种情况下最优选择的效率为d2; 三是在无约束条件下,既调节资产组合,也调节治理方式,假定此时最优选择的效率为d3. 应该说第三种途径没有体制的束缚,更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能对经济环境形成快速反应。

为简化分析,假定社会总资产由X,Y两类资产构成,X={xi},i∈(1,2,…,n);Y={yj},j∈{1,2,…,m}。社会总的资产配置可能性可概括为以下n×m矩阵形式,该矩阵体现XY两类资产的配置情况。

C1n×m=[x1y1x1y2x1ymx2y1x2y2x2ymxny1xny2xnym](1)

又假定每种资产各属于一个厂商,且每厂商只拥有一种资产,因此上述资产分属于n+m个厂商。资产组合和治理选择匹配有三种模式:

①假定对于各种资产组合形式,所有厂商之间的协约形式均只有1种。这种协约代表一种治理模式F。同时这种治理模式又代表一种效益函数,效益函数以f(x+y)表,因此资产配置的效益矩阵为

C2n×m=[f(x1+y1)f(x1+y2)f(x1+ym)f(x2+y1)f(x2+y2)f(x2+ym)f(xn+y1)f(xn+y2)f(xn+ym)]d1=maxf(xi+yj)

②假定对于某种资产组合形式,厂商之间的协约形式有n×m种,那么治理安排的效益矩阵为

C3n×m=[f11(x+y)f12(x+y)f1m(x+y)f21(x+y)f22(x+y)f2m(x+y)fn1(x+y)fn2(x+y)fnm(x+y)]d2=maxfij(x+y)

③假定对于某一经济活动,所有的资产组合形式和所有的协约形式都可供选择并为该经济活动服务,那么治理安排的效益矩阵为

C4n×m=[f11(x1+y1)f12(x1+y2)f1m(x1+ym)f21(x2+y1)f22(x2+y2)f2m(x2+ym)fn1(xn+y1)fn2(xn+y2)fnm(xn+ym)]

d3=maxfij(xi+yj)

命题2 资产配置及治理模式匹配的不同,效益也不同。

证明 由d1=maxf(xi+yj), d2=maxfij(x+y), d3=maxfij(xi+yj), 同时, d1=maxf(xi+yj)≠d3=maxfij(xi+yj),d2=maxfij(x+y)≠d3=maxfij(xi+yj),命题得证。证毕。

推论1 资产完全配置,制度完全供给改革比单一进行资产配置改革或者制度供给改革更有效。

证明 因为maxf(xi+yj)≤maxfij(xi+yj), 且maxfij(x+y)≤maxfij(xi+yj),所以d3≥d1,d3≥d2. 证毕。

评注1 上述d1和d2都有其缺陷,能找到最优的资产组合,但不能最优制度实现,资源不一定能够发挥出最优效率;能找到最优的制度供给,但却有资源配置的瓶颈,经济发展同样受到制约。因此要达到威廉姆森交易成本论述中所说交易和治理的匹配,资源全流通重要,制度适应性重要;制度越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越高。

2 资产专用性解析

资产专用性强调当改变原有资产配置和合约时,给双方或者单方带来合约前后正的背约损失(王国顺,周勇,汤捷,2005),具体而言是指一项资产可调配用于其他用途的程度,或由其他人使用而不损失生产价值的程度。这两个“程度”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以及专用性的清晰的操作化定义是什么?本文试图用两个模型来解答。

2.1 资产专用性与资产的适应范围

式(1)对资产配置的描述较为一般化和理想化。实际经济中,技术上有效或者操作上有效的资产组合是有限的,而且因不同资产的特性而定。不同特性资产所能配对的组合数目是不同的,也即式(1)中有许多0元素。0元素的多寡由资产专用性特征决定。0元素越多的行说明其所在行的xi资产越具有专用性,0元素越多的列说明其所在列的yj资产越具有专用性。专用性案例的共同特点是:能够与某种专用资产有效配置的资产数目有限。专用性的这种适应范围特点可通过本文模型进一步分析:随意抽取式(1)中任一行或者任一列,比方说第1行行向量

Cm=(x1y1x1y2x1ym)(2)

在式(2)中,假定yi资产除配置给x1外不存在其它用途,那么yi资产具有高度专用性,因为其适应对象除x1外,别无其它用途。而且m值越大,yi越是竞争性专用供给。相对于y供应各类m的多少,x1分两种情况:①当m值很大时,x1成为通过性资产,它可以广泛使用于my资产。②当m值是一个很小的数,如1或者2时,x1的使用范围同样很窄,因此也是专用性资产。适应范围越小的资产越专用,适应范围越广的资产越通用。因为式(2)为从式(1)中任意抽取的行,所以以上结论对式(1)中任何行或列均成立。

任何一种资产之所以能够完成组合配置,并不完全是其物质本身,或者说物质本身仅有极为次要的意义。我们可从有形资产扩展到无形资产,在这方面威廉姆森显然注意到了,他认为至少包括人力资本、地点等。矿山的基础设施投资对矿山资源而言具有专用性,因为这些设施的适应对象仅限矿山,离开矿山这些设施将大幅度贬值。但设施的专用性并不体现在物质本身,这些物质是通用资源。矿山设施的专用性体现在地点上。又比方城市的道路设施,它和矿山设施用的建设材料一样,都是钢筋水泥之类,但矿山设施属于专用资产,城市设施属于通用资产,因此资产属性不同的原因决不是物质本身。是什么不同呢?假定矿山设施用x1表达,城市设施用x2表达,根据本文模型(2),它们的资产组合模式如下:

C1m=(x1y1x1y2x1ym1)(3)C2m=(x2y1x1y2x1ym2)(4)

不同是:m1=1,即矿山设施只能与一个对象组合,其适应范围为1;m2=+∞,即城市设施的使用对象众多,其适应范围广泛。是适应范围决定了资产的专用性。这样,当我们考察资产专用性时,可以进一步抽象为考察属性的专用性,如时间、地点、知识,方位,人物,频率,确定性等。对资产特性的考察转化为专用属性和适应范围的考察。

本文讨论专用性、配置、治理是以不同产权主体为基础,比如前面提到的n×m个厂商。考察资产专用性就是考察资产产权主体的专用性。资产专用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专用性。产权主体的专用性可表达为时间、地点、知识、方位、法规、习俗、人物、频率、确定性等与属性有关的专用性。

假定有两个产权主体AB都业余从事家教,A在晚上8点整到9点整有时间,B仅在晚上11点到12点有时间,而且假定AB在各自的时间段除非做家教,其它做任何事都不会有收益。A因为时段好可以获得大量的生源,任何一个学生不找他辅导都不影响他的生源。而B因为时间太晚,只有一个晚上下夜班后坚持自学的人来找他辅导,如果这个下夜班的人不找他,B将得不到生源,从而没有收益。很显然,B的资产组合模式完全类似于(3),因为他只有一个适应对象,m1=1;而A的资产组合模式完全类似于(4),因为他有大量适应对象,m2=+∞。因为适应对象的不同,具有同样知识水平,同样健壮身体的AB分属于具有不同的资产性质,A为通用性资产,B为专用性资产。B的专用性是因为其时间属性而导致的适应范围而决定的。

命题3 资产专用性与资产的适应范围紧密相关。

证明 考察用向量表达的资产组合模式:Cm=(x1y1x1y2 … x1ym),根据本文定义,m→1时,资产x1越具有专用性;m→+∞时,资产x1越具有通用性。由m值的大小决定资产的专用属性。

2.2 专用性资产与背约

在背约前专用性投资主体收益达到最大值,如果改变合约,其投资收益将会激剧下降,或者其投资成本将激剧贬值。对于通用性投资方而言,如果改变合约,其投资收益很可能会增加(按照理性原则,只有带来更优效益的合同,通用性投资方才会签订),即使减少,也不会象专用性投资那样急剧贬值,因为通用性投资者很容易在市场中找到合作方。对于合约双方而言,其投资收益互为对方投资的函数。设x方的投资收益函数为f(x+y),y方的投资收益函数为g(x+y),因为收益由双方协作而得来,故收益函数的自变量为x+y. 显然,如果为专用性投资,其收益函数一定为某个最大值,该值为毁约前的收益即maxf(x+y)或g(x+y)。而通用性投资的收益函数为不确定,可大于专用性投资方的收益也可小于专用性投资方的收益,其收益值为区间[0,+∞)。

再次考察

Cm=(x1y1x1y2x1ym)(2)

假定x1为专用性投资方, y1为其合约方, y1是x1投入成本后的最佳合作对象, 即x1在合作中取得最大值f(x1+y1)。但市场中因为背约风险,还存在着其它合约形式, 设各种合约形式给x1和yj带来的收益函数分别为f(x1+yj)和g(x1+yj)。 以f(x1+yj)为横坐标,g(x1+yj)为纵坐标作图1。

在图1中, f(x1+yj)在(g(x1+y1),f(x1+y1))点处取得极大值,在方框区域的右边不可能再取值,因为f(x1+yj)≤f(x1+y1)。在直线x=f(x1+y1)处,除(g(x1+y1),f(x1+y1))点外不可能取其它点,因为只要合约签订点偏离(g(x1+y1),f(x1+y1))点,已经投入专业资产(专为y1服务的资产)的x1方的资产将激剧贬值,而收益与资产价值正相关,所以x1和其它方合作产生的效益不可能达到f(x1+y1)水平。于是考察方框内的C类点和方框上的D类点。在D类点yi投资者取得了更好的收益,但却给x1投资者带来了专用性问题,后者在收益和成本方面都遭受了损失。又考察C类点,yi投资者取得了较y1投资者差的收益,而且也给x1投资者带来了专用性问题,双方都遭受了投资损失。

命题4 背约给专用性资产投资者一方或者双方带来损失。

证明 在图1中,因为maxf(x1+yj)=f(x1+y1),j∈{1,2,…,m};又因为f(x1+yj)<f (x1+y1),j∈{2,…,m},所以背约给专用性投资者带来了损失。在C类点,g(x1+yj)<g(x1+y1),所以背约也可能给专用性投资者的合作方带来损失。

3 专用性如何影响资产和治理的匹配

3.1 专用性治理与惩罚

一旦专用性资本被投入,买卖关系就会发生根本改变[2],因为专用性投资形成对投资关系的依赖,其退出成本高。专用投资需要一种治理机制使织免受机会主义侵害,如可信的承诺。合约签订点偏离(g(x1+y1),f(x1+y1))点时,收取保证金是一种典型的损害专用投资惩罚机制。

合约偏离点是专用性投资受到损害的资产组合点,考察合约偏离点,假设x1的专用性投资损失为Δf.如果在双方签约时规定背约的惩罚成本大于或者等于Δf,则至少可以弥补专用性投资损失。或者,假设yj投资者的背约收益为Δg,如果在双方签约时规定背约的惩罚成本大于或者等于Δg,则会使yj投资者背约无利可图。综合ΔfΔg可以得到一种对专用性头资更有利的治理模式,即设定惩罚成本为max(Δf,Δg),该模式使背约后专用投资方不但获得补偿,还可能获利,使背约方不但无利可图,还招致损失。图中C类点也适应于双方都投入了专用性投资的背约行为,显然无论是哪一方背约,都将招致损失,从而使合作机制趋于稳态。

命题5 治理模式的选择与能对损害专用性投资实施有效惩罚有关。

证明 设Δf1j=f(x1+y1)-f(x1+yj),j≠1,Δg1j=g(x1+yj)-fg(x1+y1),j≠1。设惩罚成本为max(Δf,Δg)。又考察图中C类点和D类点,在C类点,因为g(x1+yj)<g(x1+y1),因此Δg1j<0,同时招致Δf1j>0的惩罚,因此,yj投资者会选择与x1投资者重新合作,或者不敢背约。在D类点因为g(x1+yj)>g(x1+y1),虽然Δg1j<0,但同时会招致max(Δf1j,Δg1j)-Δf1j>0的惩罚,因此,yj投资者不但无利可图,而且还可能招致额外的惩罚,所以会选择与x1投资者重新合作,或者不敢背约。对于将C类点和D类点看作是y1背约后的其它投资组合收益,或者看作是x1投资者在y1背约后与其它yj的投资组合,都不影响本文的分析。证毕。

3.2 专用性治理与资产适应范围调整

Rodney L.Stump(1995)在研究中发现购买的集中性与专用言投资有关,具体表现为:①供应商数目减少,②采购数量在供应商间不平均分面,③对固定供应商的合同条款更多。如果缩小专用性资产投入方的合约方的资产适应范围,将其适应范围仅限于专用投资者一方,治理结构将如何呢?在上述例子中,如果下夜班者的知识仅家教老师B拥有,比如某种民间工艺。按照式(2),下夜班者的专业具有专用性资产属性,此时其专业组合对象数m=1。当双方达到的组合数m都等于1,且互相锁定双方时,有效的治理机制成立。

缩小合约方资产的适应范围可表述为取(1)中合约方所在的列向量,如取y1所在列向量(x1y1x2y1 … xny1),并让n=1,表示合约方将合作对象也锁定为唯一。当m=m=1时,相对稳固的治理机制形成。

范围调整角度的治理机制可用模型表述如下:

①据式(1)作下起始矩阵,考察与x1相关的行和列,其中行代表x1对市场其它yi资产的选择,列代表市场yi资产对x1的选择。

C4n×m=[x1y1x1ymxny1]

x1在市场中选择拟专用性投入的资产yi,比如y1,即令第1行中除x1y1外的其它元素为0,表述如下:

C5n×m=[x1y10xny1]

③建立保障专用性投入的机制,即使y1选择x1,令第1列中除x1y1外的其它元素为0,表述如下:

C6n×m=[x1y100]

对于n=m的情形,经过资产配置,治理机制的有效建立,如果所有产权主体都达成了稳定的结构,式(1)应变化成这样一个矩阵:每一个交叉行列只留有一个非零元素,该元素代表相应资产投资方的相互专用性配置。

命题6 治理模式的选择与能缩小合约方资产的适应范围有关。

证明 当m=n=1时,双方不再有其它投资组合,因此相互投入的专用性资产收益均有保障。证毕。

评注2 让专用性资产投入方的合约方也投入适应范围小的资产。最典型的是收取保证金,保证金之所以能有保证作用,最重要的并不在于其是金钱。按照式(2),保证金主要是适应范围小,m=1。保证金不可能再配置给其它人,其专用属性为惩罚成本。另外纵向一体化,特许权授予和部分整合[7]是m=n=1的典型形式。

4 结论和启示

资产组合和治理选择匹配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主要研究什么样的资产属性影响资产配置,对某种属性的资产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理模式使资产效益能够发挥出来,以保护投资者的收益。资产性质的研究很多,如产权经济学和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经济学。产权经济学从资产的产权属性角度研究资产配置,认为对不同产权性质的资产应采取不同的资产组合及相应的治理模式。而威廉姆森主要从资产的专用属性角度研究资产配置,认为对不同专用性质的资产应采取不同的资产组合及相应的治理模式。不过产权学派更强调资产配置前产权的划分界定,即事前的合约行为,认为一旦产权被界定清楚,并且确实获得保障,资源能够通过市场神奇的手自动配置[8]。而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则强调由资产专用性决定的事后治理,正如他论述私有化时所强调,要更多地对签约后的执行问题进行审慎地考察,对不同的问题采取有差别的步骤[1]。

资产可调配用于其它用途的程度或由其他人使用而不损失生产价值的程度这两种性质影响资产的配置及相应的治理模式。回到上文所提资产组合和治理匹配的三种模式[9],d1=maxf(xi+yj)体现专用投资者最大化惩罚成本max(Δf,Δg)以及使m=n=1的资产组合。d2=maxfij(x+y)体现专用投资者最大化惩罚成本max(Δf,Δg)以及使m=n=1的治理模式。d3=maxfij(xi+yj)体现整个社会投资者在进行资产配置时选择专用性投资或者选择通用性投资,以及选择相应治理模式。

资产专用性研究较为基础,但深入理解它对管理实践很有意义。比如中国国企改革的拉郎配现象,其失效的原因在于仅把资产组合在一起,而没有考虑到治理模式的相应匹配。单一进行制度供给而没有资产配置调整同样在中国国企改革中有体现,在激励管理制度改革方面,从固定工资制到资金分红制,再到股权分配制,经历了一次次管理改革的失效,最终还是挽救不了一些国企濒临破产的命运,最后政府终于开始进行资产剥离和改变资产配置方式的改革,将不同的资产组合进行不同的治理匹配,包括在一些非关键领域国退民进,才使一些国企脱困。

参考文献

[1]Williamson O E.反托拉斯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70~376.

[2]Williamson O E.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M].New York:Free Press,1985.

[3]Williamson O E.The vertical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market failure consideration[J].The AmericanEconomic Review,1971,61(2):112~121.

[4]Pagano U.Public markets,private orderings andcorporate Governanc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Law and Economics,2000,20:453~477.

[5]Porter M E.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NewYork:Free Press,1980:286~292.

[6]Stump R L.Antecedents of purchasing concentra-tion:a transaction cost explanation[J].Journal ofBusiness Research,1995,34:145~157.

[7]Rubin.Managing business transactions:controllingthe cost of coordinating,communicating and decisionmaking[M].New York:Free Press,1990:121~135.

[8]Coase.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J].J.Econ.Hist,1959,12(3):1~40.

资产经营与资产重组 篇2

一、固定资产直线折旧法

(一) 现行直线折旧法公式分析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 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确定的方法”也即折旧方法, 有平均折旧法 (或直线折旧法) 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平均折旧法又分为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目前教科书年限平均法一般公式表述为:年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 ÷预计使用年限;将工作量法一般公式表述为: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 ÷预计总工作量。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 上述公式只适用于新购置的固定资产, 以及固定资产在未来不发生减值且预计净残值和预计使用年限不变的情形, 不具通用性。具体体现在:第一, 不适用于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第十四条规定:“应计折旧额, 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 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显然, 上述公式未考虑减值准备因素。第二, 不适用于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变更的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第十九条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 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 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 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显然, 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时, 按重新预计的使用寿命 (或尚可使用年限) 和预计净残值来确定下期的折旧额或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二) 直线折旧法公式的改进

根据以上分析, 上述公式应做下列改进:年折旧额=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预计净残值) ÷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预计净残值) ÷预计尚可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总量。式中,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修改后的平均折旧法公式, 不论是新购置的固定资产, 还是已计提折旧的旧固定资产;不论是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 还是没有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也不论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是否变更均适用。

二、无形资产直线摊销法

(一) 现行直线摊销法公式分析

无形资产可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对于前者, 应将其价值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地摊销。摊销方法应反映无形资产有关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 无法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直线法也可分为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 (或产量) 法。目前教科书将无形资产年限平均法摊销一般公式表述为:年摊销额=无形资产原价÷预计使用年限;将工作量法一般公式表述为:单位工作量摊销额=无形资产原价÷预计总工作量。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 上述公式只适用于新取得的无形资产, 以及无形资产在未来不发生减值且预计残值和预计使用年限不变的情形。同样不具通用性。具体体现在:第一, 不适用于计提了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企业会计准则 (2006) 第6号——无形资产准则》第十八条规定:“无形资产的应摊金额为其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的金额, 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 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显然, 上述公式未考虑减值准备和预计残值因素。第二, 不适用于使用寿命、预计残值变更的无形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准则》第二十一条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 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和摊销方法进行复核, 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与以前估计不同的, 应当改变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显然, 企业至少应于每年年度终了时, 按重新预计的使用寿命 (或尚可使用年限) 来确定下期的摊销额或单位工作量摊销额。

(二) 直线摊销法公式的改进

根据以上分析, 上述公式应做下列改进:年摊销额= (无形资产账面价值-预计残值) ÷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单位工作量摊销额= (无形资产账面价值-预计残值) ÷预计尚可提供总工作量 (总产量) 。式中, 无形资产账面价值=无形资产原价-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修改后的直线摊销法公式, 不论是新取得的无形资产, 还是已计提摊销的无形资产;不论是计提了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 还是没有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也不论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是否变更均适用。通过以上改进, 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会计计量将更符合实际情况, 且具有较好的通用性, 能够更客观地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以及应计提的折旧、摊销额。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浅谈资产经营与资产重组 篇3

一、什么是资产经营与资产重组

国有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存量资产重组、产业结构优化的历史过程。长期以来被忽视的资本市场的启动和发展,为国有企业提供了迅速发展的良机。资产经营与重组促使一大批新兴的企业集团应运而生。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对产品经营而言,资产经营是指把企业拥有的一切有形和无形资产通过流动、裂变、组合、集中等方式进行有效的运营,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本增值。或者说,是以货币化的资产为主要对象的剥离、出售、转让、兼并、收购、破产、整合等形式的经营活动。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是实现生产要素组合以形成生产能力的载体,企业的功能在于把物质的、精神的、技术的、资金的多种多样的生产要素进行最佳组合,实现最有效率的生产与经营,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资产经营与资产重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是阐述问题的角度不同。资产经营侧重于资产流动与运作;资产重组则强调资产流动后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例如企业间的兼并、联合与分立,其内容和后果是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业务范围、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的调整和重新组合。由此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交易成本的降低、竞争能力的提高等等。总之,依靠资产经营与重组,可以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流动,推动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资本运作与重组的主要内容及模式

1.资本运作。

(1)兼并:分为划并、合并、控股。

(2)收购:分为负债;全面收购、控股收购(其中控股收购又分为两类:绝对控股、相对控股)。

(3)增资扩股:分为送股、配股、可转换债券。

(4)间接上市:分为买壳上市、借壳上市(资产置换)。

(5)公司制企业形式重组:分为有限责任变更及合并两类。

2.资产重组。

(1)剥离非经营性资产:主辅分离重组。

(2)把优良资产分离出来:可分为控股式分离和分立式分离。

(3)单个或整个企业资产重组形成规模效益:分为合并式重组和新设重组兩种。

(4)吸收新增资产分为:购买式重组;信贷式重组;合并式重组;股份化重组。

(5)组建母子公司。

三、资产经营与重组的特性

资产经营与重组是市场经济发育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企业扩张方式,是更高层次上的经营活动,在某种意义上是投资银行业务,带有很强的综合性、专业性、社会性和整合性。

1.综合性。资产经营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要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还要对企业的资产运行及运行质量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分析,同时,对资本市场、相关企业、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等都要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2.社会性。如果根据西方经济学中有关“企业是各种契约的集合,是市场的替代”理论,资产经营就是各种契约的重新组合,就会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和企业市场发生密切的联系,就会关系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如兼并、收购、破产就可能会引起一批职工的下岗、分流与再就业。

3.专业性。资产经营关系到行业、管理、财务、金融、法律、信息技术等宽厚的专业知识,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现代科学技术、企业经营方式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完善。

4.整合性。资产经营不是一蹴而就,短期操作,资产运作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产整合的质量。因此,在资产经营中注意消除摩擦成本,缩短整合过程,提高企业的重组效率。

四、资产经营与重组对企业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实现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企业规模的扩大,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自身的资本累计;二是社会资本的集中。组建大企业、大集团将是一个非常缓慢而艰巨的过程。反之,通过兼并、收购、控股等资产经营手段,是企业无须重复建设和大规模投资,就能够实现资本的迅速集中,以较低成本实现企业的超常规、跳跃式和跨领域的发展。同时,资产规模的扩张,是企业可以获取规模递增收益、节约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降低市场风险。国内外许多大企业的迅速成长都是得益于成功的资产经营。近年来,青岛海尔、深圳赛格、上海华源、中远实业等企业的发展,都有资产经营的成功案例。由此可见,资产经营是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的重要手段。

2.有利于加快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造进程。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既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鲜明特征的企业制度。资产经营的核心是企业的产权流动,产权流动的前提是要有界定清晰的产权。产权流动与产权清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是公司化改造和资产经营的内在需要。同时,不断完善和成熟的公司制企业又会促进企业大规模地从事资产经营。

整体资产转让与资产收购差别 篇4

资产收购是指一个或几个公司的资产和债务转让给一个新成立或收购前就存在的公司以取得各种形式的转让收入(包括股权、其他有价证券、现金、其他财产或债务的转让)。在资产收购交易中,转让企业可以在转让后继续存在,也可以通过清算将资产转让所得分配给原股东。因此,资产收购是一个外延范围较宽的改组业务,可能是整体资产转让,也可能是正式的依法进行吸收合并,还可能是非正式的经济性合并,或是企业分立。

要准确执行《股权投资通知》的有关规定,必须正确区分企业整体资产转让、企业部分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企业分立和吸收合并。

如果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部资产和债务转让给接受企业,且转让企业不解散,作为继续存在的独立纳税人的地位没有发生任何变更,转让企业在转让后只是由从事营业活动(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转变为投资活动(投资公司或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则属于《股权投资通知》规定的企业整体资产转让。

如果企业将“非独立核算”的营业分支,例如一条或几条生产线,多项固定资产、存货、投资等转让出去,换得接受企业的股权,则不属于整体资产转让,而属于《股权投资通知》规定的部分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要视同资产销售处理有关资产转让的收益或损失,并按规定征税。

如果企业将“非法人”的独立核算的分公司、分厂的经营活动全部资产和债务转让给一个或几个有法人资格的接受企业,并且将取得的接受企业的股权及其他非股权支付额分配给转让企业的原股东,转让企业解散(清算或者不清算),则属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合并、分立业务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9号,以下简称《合并分立通知》)规定的企业分立。

资产经营与资产重组 篇5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分别对两者的概念做了定义和说明:

固定资产, 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 且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

无形资产, 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

通过对比, 我们可以将两者的异同归结为“四同三异”。下面分别就此作出说明。

“四同”即:

(1) 非货币资产性。

货币性资产, 是指企业拥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 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以及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除此之外, 其他资产都归属于非货币性资产。由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具有不固定性或不确定性, 因此同归属于非货币性资产。

(2) 来源多样性。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来源途径广泛, 包括外部购入、自行建造 (研发) 、企业合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融资租赁等。来源方式的多样性以及涵盖内容的宽泛性也就决定了两者在企业经济资源中的重要地位。

(3) 动态性。

无论是固定资产还是无形资产, 在企业持有期间, 其价值都伴随着企业外部环境而处于一个动态变化之中, 例如机械设备的生产磨损和产品技术的更新换代都会导致其本身价值的变化, 其中由于无形资产通常表现为一项专利技术,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产品、技术的更新换代, 其价值变化程度相对于固定资产颇大。

(4) 持有目的性。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都是为了企业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的经营活动而持有的经济资源, 其持有的目的都在于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 促进企业的资金循环, 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

“三异”即:

(1) 是否具有实物形态。

这是两者最本质的差异所在。固定资产为有形资产, 而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 通常表现为一种权利, 依附于其他产品来实现自身价值。

(2) 价值确定是否复杂。

固定资产有明显的实物形态, 其价值通常可以根据市场上相关产品的价值来确定, 价值确定相对简单;而无形资产通常表现为一项权利或者技术, 其价值是通过该项无形资产将来能够为企业所带来的经济利润大小来衡量的, 不同技术之间无论是在价值方面还是在价值实现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异, 在市场上没有类似产品为参照, 因此企业在确定无形资产的价值时, 应当对无形资产在使用寿命内可能存在的各种因素做出合理估计, 并且应当有明确的证据支持, 相比复杂了许多。

(3) 利润或价值实现方式不同。

固定资产是通过实物价值的磨损或转移来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 (无论利润的增加还是支出的减少) ;而无形资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身所具有的技术等优势来为企业谋取利益的。

2 几种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

2.1 以矿井为例分析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账务处理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弃置费用, 是指固定资产在未来丧失使用价值而将其弃置时必须支付的费用。通常是根据国家法律或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 企业必须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将来要发生的支出, 是一种现时义务。我发现很多会计著作都没有涉及到矿井业务的处理, 下面以实例做一下分析说明。

例一, 2011年7月1日, 某企业经前期勘探, 于兴华市发现矿址, 并于15日向当地市政府进行申请开矿。7月16日, 兴华市市政府批准其申请, 当日该企业动工。计划工期5年。期间投入各项资金、材料共计3亿元, 预计企业应当承担的环境保护费用500万元, 植被恢复费用800万元, 煤矸石处理费用1000万元, 低洼填埋费用800万元 (注:以上弃置费用金额都为折现后金额) 。弃置费用所产生的利息费用400万元。依据以上业务做账务处理。

(1) 五年工期内的3亿元投入, 先确认为“在建工程”, 完工后转入“固定资产”;

(2) 与此同时, 由于弃置费用的金额通常较大, 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因素, 企业应按照其现值计入相关固定资产的成本, 并确认为预计负债。

借:固定资产 3100万

贷:预计负债 3100万

(3) 对于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 应当在发生时计入财务费用。

借:财务费用 400万

贷:预计负债 400万

(4) 弃置费用实际发生时, 会计分录为

借:预计负债 3500万

贷:银行存款 3500万

2.2 以奶业生产厂家为例分析无形资产侵权案的账务处理

2011年7月16日, 某奶业生产厂家金华奶业集团非法窃取了兴华奶业集团的有益菌发酵技术, 非法营利2000万元。2011年12月28日, 兴华奶业集团以侵权为由将金华奶业集团告上法庭, 法庭发来传票, 将于5日开庭, 金华奶业集团预计会赔偿兴华奶业集团的诉讼费用等共计约4000-5000万元, 其中诉讼费用3万元。2012年1月2日, 判决金华奶业集团赔偿兴华奶业集团4800万元, 金华奶业集团决定不再上诉。

(1)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定义, 或有负债, 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 其存在需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 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计量。

2011年12月31日, 需确认预计负债, 会计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诉讼费 3万

营业外支出 4497万

贷:预计负债 4500万 (注:1/2*[4000+5000])

(2) 2012年1月2日, 将实际发生金额与先前确认金额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支出。

会计分录为

借:预计负债 4500万

营业外支出 300万

贷:银行存款 4800万

2.3 以土地使用权为例分析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相互转化

土地使用权有多种处理方式, 有时归入固定资产, 有时归入无形资产, 还可能做投资性房地产处理。会计人员应根据经济实质作出判断。

(1) 自行开发建造厂房等建筑物, 土地使用权——无形资产;建筑物——固定资产;

(2) 外购的房屋建筑物及土地, 实际支付价款中包括土地以及建筑物的价值, 则应当对支付的价款按照合理的方法 (如公允价值比例) 在土地和地上建筑物之间进行分配;如果确实无法进行合理分配的, 应当全部算作固定资产;

(3) 房地产开发商取得的土地用于建造对外出售的房屋建筑物, 相关的土地使用权账面价值应当记入健在的房屋建筑物的成本——存货;

(4) 构建并用于出租的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

3 结语

资产是企业重要的资源, 代表企业的生产能力, 其核算是否正确, 关系着企业经营价值的实现, 关系着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经营决策, 因此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应当弄清两者的内在联系, 更好地抓住会计核算本质, 更好地为经济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服务。

参考文献

资产经营与资产重组 篇6

关键词: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问题,对策

近年来, 虽然我国农村的财务监督管理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是, 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 在一些地区, 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农村的财务监督管理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与此相关的大量乡村债务的累积, 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 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农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多年来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 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管好用好集体资产对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 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与监督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集体资产存量不实, 坏账损失严重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一是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随意性大、责任不明确。二是部分资产不入账, 使一些资产不能纳入财务管理之中, 光有实物而无价值, 造成资产损失。三是未处理的呆死账常年挂账, 虚增资产, 事实上已形成流失。而且农村集体资产利用率低下, 经营效益不高。资产闲置。突出的表现为固定资产的闲置, 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亏损现象严重, 收入少, 开支大, 集体的经营积累呈现负增长。

(二) 集体资产组织的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不扎实

目前。在不少的农村集体资产组织的财务管理中, 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普遍存在不扎实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在不少村级组织中会计和出纳岗位没有分开设置;二是有的村会计凭证和账簿保管不善。损坏、丢失严重, 个别村甚至连正式的会计账簿都没有, 大多用“本本账”、“包包账”代替;三是有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财务管理的要求设置总账、明细账, 导致会计事项核算不清, 会计信息失真;四是有的村违反有关现金管理制度规定, 现金总账与银行存款总账没有分开设置;有的村没有现金日记账或者虽有现金日记账但记账不清;五是有的村账务处理程序不规范, 不及时记账、算账、对账、结账, 导致账目漏记、账实不符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 集体资产组织的财务制度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

目前, 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都缺乏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有的地方虽有一些所谓的制度, 但这些制度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约束体系。在现实中, 不少地方的农村财务收支大多都是村支书或主任“一支笔”审批, 往往是村干部一个人说了算。存在着极大的个人主观随意性。再加上现行的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 许多地方的乡镇农经管理机构难以及时地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有效地履行监督职能。这客观上也给一些农村干部侵占、挪用甚至贪污集体财产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 集体资金管理失控、开支混乱

在不少地方, 由于财务制度本身的漏洞, 再加上财务人员把关不严或监管不力, 造成集体资金管理失控、开支混乱现象非常严重。有的收入不入账, 坐支现金;有的巧立名目, 以招待费、交通费、电话费、报刊费、考察费、工作补贴等乱支乱用;有的采取“大头小尾、虚报冒领、重复报销”等手法套取集体资金, 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工程费用已列支但尚未动工的情况。

(五) 财务公开流于形式、缺乏内容

财务公开、民主管理是新形势下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但现实中这项工作的开展并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开不及时, 不少村庄没有能够做到定期公开, 有的村甚至一年半载也难以公开一次;二是公开内容不规范、不全面。有的村只把收支余额进行公布, 没有逐笔逐项公布。更有甚者把一些重要的收支内容隐瞒不公开;三是财务公开的形式单一, 对群众的意见不采纳, 对反映的问题不及时进行整改。

(六) 农村集体组织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目前,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 尚没有形成有效的财务人员配置机制。农村基层组织的财会人员一般都是就地选用或由村干部指定。这些人往往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岗位培训就上岗工作。由于其中的大部分人员缺乏应有的财会方面和法律方面的相关知识, 不懂得国家农村政策和有关规定, 根本无法胜任财务会计工作。

二、导致农村集体资产的经营与财务监管问题的原因

(一) 农村集体组织财务管理体制不合理

在我国现行的农村财务管理体制下, 农村财会人员虽然在业务上归乡镇农经中心领导, 但在行政上要受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这种管理体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弊端。一是对有关经营活动的成本费用难以有效控制和管理。因为会计人员在村委会的压力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往往会放弃原则, 只按村委领导的意图办事, 根本不把有关规定放在心里;二是现行的管理体制对农村会计人员没有一套有效的考核和约束机制。许多农村财会人员缺乏应有的危机感和责任心, 主观上也往往会放任一些农村干部的违规违纪行为。

(二) 对农村集体组织财务的监管力量薄弱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乡镇机构改革削弱了乡镇农经中心的力量, 不少农经机构和人员被撤并, 导致农经人员队伍薄弱、力不从心;二是农村审计机构队伍建设长期滞后。不少地方都存在“三没有”现象, 即没有设立农村审计机构, 没有落实审计经费, 没有配备专职审计人员;三是现有的乡镇会计代理机构性质不明, 工作经费没保障, 代理会计兼职多且流动性大。所有这一切。都影响了对农村财务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三) 农村集体组织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制度执行不到位

目前, 许多地方并没有真正地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是新时期党的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其中, 财务公开、民主理财是这项制度的核心内容。在现实中。许多地方虽然名义上设置了所谓的理财小组, 但理财小组的成员大多不是经过民主选举的, 而是村两委班子指定的。即使是一些经过选举产生的理财小组人员, 由于不具备必要的业务知识, 也不可能很好地履行职能, 根本起不到相应的财务监督作用。

(四) 农村集体组织财务人员配置机制不健全

财务管理工作的性质要求财会人员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 目前一些地方农村的财会人员实际上大多都是由村干部指定的。用的往往都是自己的亲信。每逢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 出纳、会计常常也跟着换届, 出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也有一些地方, 在挑选财会人员时, 根本不从工作考虑, 往往只凭个人好恶、凭感情办事。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使一些业务素质低下甚至根本不具备条件的人被选拔到会计岗位上来。这些人在会计岗位上, 连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往往都不能胜任, 更不可能起到会计监督的作用。

三、加强农村集体组织经营与财务监督管理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一) 明确集体资产管理的主体地位, 切实履行其职责

要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逐步理顺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指导监督, 确保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全体群众的意愿, 有效行使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充分认识新时期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积极采取多种措施, 真正把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必要时, 可以把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 作为考核乡、村干部的重要内容, 定期进行监督和检查。

(二) 建立集体资产产权界定和登记制度、资产流转和评估制度、资产年检和报告制度

对集体所有的资产进行全面登记, 发放产权证书, 作为开展经济活动的依据。涉及所有权和使用权转移的事项, 必须履行民主讨论, 开展评估和向上一级集体资产管理机构报告的程序。集体资产和报告制度, 有利于及时检查农村集体资产的增减变化和保值情况, 切实掌握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情况, 纺织集体资产的流失。

(三) 加强对农村集体组织财务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 完善相关的农村集体组织财务管理制度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离不开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配合, 加强协作, 共同为推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献计出力。农业部门是农村财务的主管部门。应该切实履行其主管部门的职责;财政部门掌管着相关经费的拨付和使用, 应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和乡镇会计代理机构的工作经费以及有关人员工资报酬列入财政预算, 并予以足够保证;金融部门作为资金管理部门, 应对村级银行存款账户清理和审计调查取证给予积极支持和配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和有关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要继续完善会计委派制度。尽快建立起一支稳定的、具备较高业务素质的、严格按财务制度办事的农村财务管理队伍;要建立农村会计任用审批制度。农村会计的任用、调换要经过乡镇、街道或上级部门批准, 以稳定农村财会队伍, 保持农村会计工作的连续性;要进一步完善农村账务代理制度。通过对这项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使村级财务真正做到让内行人管, 并能够管得住;最后, 要建立健全对农村财务人员的激励约束制度。通过建立农村会计岗位责任制, 完善考核办法, 奖优罚劣, 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村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断提高其工作水平。

(四) 认真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

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 是为了把民主监督和民主理财真正地纳入到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首先, 在村组日常的财务支出活动中, 应制定明确的“一事一议”和专项开支一票否决的制度。对那些公益性、生产性等专项开支和大额开支预算, 必须首先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并定期对村干部使用资金的情况进行审核。这样, 就可以把民主监督由过去的事中和事后监督变为事前监督。其次, 每到期末, 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定期将财务收支情况、大额资金使用、干部报酬、个人借款、水电费、招待费、车辆费用等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村务公开栏等不同形式列项公布, 以增强财务工作的透明度。

(五) 认真总结我国各地农村集体组织财务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近年来, 我国许多地方试行的“村账乡管”、“村账站审”等模式, 对规范农村会计核算, 改善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状况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模式在运行中也暴露出了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今后, 要在认真总结近年来开展这些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补充、完善和规范, 积极寻求多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不同形式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

(六)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集体资产营运模式

农村的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村民自愿、量力而行、依法办事的原则进行。一是资产家底要清楚。二是执行政策制度要严格。三是改革运行方式要灵活。

总之,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事关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采取切实有效的监管措施管好、用活集体资产。

参考文献

[1]周春丽.浅谈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对策[J].China's Foreign Trade, 2011 (14) .

[2]郝志中.乡村闲置资产处置待规范[N].中国县域经济报, 2007-07-06.

资产经营与资产重组 篇7

电力行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 长期以来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电力股票也构成了我国证券市场上最重要的行业板块之一。电力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经济整体持续向好增长, 两网改造工程的逐渐推进, 城乡电力需求将相应提高。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电力行业的垄断地位逐渐被打破, 电力行业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历史转变, 逐步建立了竞争机制, 电力上市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伴随着11家新组建 (改组) 公司的成立, 中国的电力行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当前电力行业面临大规模资产重组和高增长的背景下, 对电力企业进行资产结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经济资源的分布即所谓的资产结构, 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占用经济资源的客观描述。资产结构具体体现为各种类型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价值比重, 以及各类型资产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的经营收益是各项资产综合运用的成果, 只有合理有效地配置各项资产,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项资产的功能, 创造最大的经营收益。资产结构对收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资产内部结构不协调, 致使某项资产占用过多, 另一项资产占用短缺所带来的损失。这种损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某项资产占用过多, 会使该项资金占用成本增加, 从而减少资产经营收益;另一方面如果某种资产占用过多, 则意味着其他资产占用过少, 这样就会影响企业资金的整体周转效果, 使企业无法实现预期的最大收益。

Czyzewski和Hicks (1992) 研究得出具有高资产收益率的企业也具有高现金资产比例和高其他流动资产比例, 而存货和固定资产占有相对低的比例, 应收账款没有确定倾向。G.Agiomirgianakis, F.Voulgaris (2006) 以希腊制造业为例, 采用回归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 公司规模, 经营时间, 出口状况, 销售增长, 公司负债、固定资产和投资的增加, 以及资产管理的效率影响着公司的收益率。国内也有不少学者探讨了资产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吴树畅 (2003) 分析得出, 流动资产比率对净资产收益率有显著影响, 并进一步指出资产结构比融资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大。逯全玲 (2004) 及刘猛、王婵 (2005) 的研究均得出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对企业绩效有一定影响。也有学者得出资产结构与经营绩效不具相关性, 如刘百芳、王伟丽 (2006) 发现山东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对企业业绩影响不显著。王怀明、闫新峰 (2007) 通过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发现, 农业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内部构成与公司绩效基本上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此外, 钭志斌 (2007) 发现汽车行业固定资产结构与经营绩效负相关。汤亚莉、刘桂宏 (2007) 发现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的流动资产比率与企业经营业绩显著负相关。白喜波 (2007) 以2005年1 33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 发现流动资产比率与ROE显著负相关, 而固定资产比率、无形资产比率与ROE均无显著关系。

综上所述, 我国的研究文献表明学者对企业资产结构和经营绩效的研究较为深入, 已经开始对各行业不同类别公司的资产结构和业绩相关性进行了探索。但是对于电力企业这一重要行业的深入研究还很少, 尤其是从微观的角度对企业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较少, 本文拟就资产结构对电力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作一研究。

2 研究假设

在企业的全部资产中, 流动资产比重越高的企业, 其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便越强, 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应变能力越强, 但若缺乏雄厚的固定资产作后盾, 一般而言其经营的稳定性则会较差。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的主要劳动工具, 是企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固定资产的不同类型决定着企业将要运用什么样的技术生产什么样的产品, 将要进入哪个市场等, 从而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一般而言, 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是以固定资产的规模为衡量依据的, 也就是说固定资产规模越大, 其生产经营能力也越大。固定资产表明的是一个企业的生产能力, 对企业资金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发挥着基础作用, 其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销售收入和最终财务成果;而流动资产更多的是帮助实现销售收入的形成, 并最终形成销售利润的资产, 它所起的作用只是协助固定资产实现了最大的生产能力。过多的流动资产占用, 会加大企业的资本成本, 降低企业的效益。因此, 企业的流动资产比例越高, 企业财务风险越小, 资金调度越灵活, 但在一定条件下越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上述特点在电力上市公司中反映尤为明显。电力上市公司业绩增长主要有两条途径: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增长和挖掘内部潜力的内涵式增长。在能耗和发电时间已接近极限情况下, 再依靠增加发电量和降低成本来挖掘潜力显得十分有限。因此, 规模扩张———在建和并购机组促进容量增长成为上市公司的首选。电力行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 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 规模的大小对经营效益的影响比较显著。一般而言, 电力企业规模越大, 效益就越好。因此, 规模越大的电力上市公司拥有更多的固定资产比重, 绩效也倾向于更好。

电力企业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商誉、服务商标、知识产权等。厂网分开和配电公司进一步独立后, 一定程度上买卖双方的竞争态势必会使电力公司在其消费者中产生不同的评价, 由此对电力公司形成程度不同的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 服务商标的价值也就自然产生。此外, 其他各种权利包括供电经营特许权, 土地使用权, 惠融资权益, 水、电、通讯使用权也能为电力企业带来超额收益。无形资产有利于加快有形资产的周转, 有利于与有形资产共同创造和增加企业价值。

综合上述分析, 现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电力上市公司流动资产比率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假设二:电力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比率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假设三:电力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比率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3 研究设计

3.1 变量选择及实证模型

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常用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 (ROE) 与总资产收益率 (ROA) , 本文采用修正后的总资产收益率 (Adjusted-ROA) 作为被解释变量, 原因在于:ROE仅反映了企业运用股权资金 (净资产) 获得收益的能力, 而ROA却能反映企业综合运用全部资产获得收益的效果。其次, 笔者在ROA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 从收益中剔除了营业外收支和补贴收入的影响, 之所以这样做主要考虑到营业外收支和补贴收入并不能体现公司的资产使用效率, 剔除后能更加科学地评价公司的经营业绩。此外, 借鉴其他研究经验, 本文引入以下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 反映电力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资产周转率, 反映电力上市公司的营运能力;公司规模, 反映公司规模的大小对经营业绩的影响;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反映电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具体变量描述见表1。

基于上述3条假设, 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式中, X1代表流动资产比率, X2代表固定资产比率, X3代表无形资产比率。

3.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6年1月1日以前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51家电力上市公司为样本, 样本数据取自中国经济研究服务中心 (CCER) 一般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的公司年报。为消除极端值的影响, 将7只ST、PT股票以及非主营电力等共11只股票从样本中剔除, 最终选定40家电力上市公司2006年度的截面数据作为样本。

3.3 描述性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 我国电力上市公司的修正总资产收益率平均值较低, 仅为5.67%, 而且公司间修正总资产收益率差距较大, 最高值为48.62%, 比平均水平高出42.95%, 最低值为-7.45%, 比平均水平低出13.12%, 总体标准差为8.44%。在电力上市公司资产内部构成中, 固定资产比重最大, 平均达到64.91%;流动资产比率次之, 平均达到24.63%;无形资产比率最低, 平均值仅为2.22%。此外, 从控制变量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 我国电力上市公司各项控制变量指标差异显著, 标准差均高于10%。资产负债率水平整体较高, 平均值为53.87%, 最大值高达90.83%。总资产周转率平均水平为26.26%, 且不同公司间的差距较大, 最大值与最小值差达71.14%。此外, 公司规模的差异最为显著, 标准差高达111%, 规模最大的达1 084.874 1亿元 (e25.409 9) , 规模最小的仅为7.779 7亿元 (e20.472 2) 。总资产周转率均值为37.49%, 公司间差异也较为显著。

四、实证结果

采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数据整理后如表3所示。

***表示1%水平显著, **表示5%水平显著, *表示10%水平显著, 均为双边检验;括号内为t值。

首先, 考察解释变量为流动资产比率的情况, 观察模型 (1) 部分的结果可得如下回归方程:

Adjusted-ROA=0.065 0-1.921 0×CA/TA-0.182 3×ALR+1.906 3×ATR+0.003 5×ln Size-0.040 4×LSR+ε

对模型 (1) 假设检验, F检验值是5.1429, 相伴概率在1%以下, 说明方程总体上是显著的。调整R2仅为0.346 9, 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度不高。流动资产比率的系数为-1.921 0, 并且在1%水平显著, 说明流动资产比率和经营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假设一得到验证。

另外, 资产负债率与经营业绩呈负相关关系, 通过5%水平检验, 说明电力上市公司的高负债水平对经营绩效有负面影响。资产周转率的系数通过1%水平检验, 说明良好的营运能力对电力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将产生正面影响。此外, 公司规模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但均为通过显著性检验。

其次, 考察解释变量为固定资产比率的情况, 观察模型 (2) 部分的结果可得如下回归方程:

Adjusted-ROA=-0.075 0-0.216 2×FA/TA-0.021 5×ALR-0.055 8×ATR+0.012 7×ln Size+0.037 6×LSR+ε

对模型 (2) 假设检验, F检验值是2.978 5, 相伴概率在5%以下, 说明方程总体上是显著的。调整R2仅为0.225 4, 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度不高。固定资产比率的系数为-0.216 2, 并且在5%水平显著, 说明固定资产比率和经营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 假设二没有得到验证。

另外, 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率与经营业绩都呈负相关关系, 但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此外, 公司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都呈正相关关系, 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通过显著性水平为5%的假设检验。对于电力上市公司来讲, 其第一大股东几乎全部为国有股, 说明国有控股对电力企业的经营绩效有促进作用。

最后, 考察解释变量为无形资产比率的情况, 观察模型 (3) 部分的结果可得如下回归方程:

Adjusted-ROA=0.054 6-0.464 3×IA/TA-0.175 0×ALR+0.159 5×ATR+0.003 4×ln Size-0.028 4×LSR+ε

对模型 (3) 假设检验, F检验值是2.962 5, 相伴概率在5%以下, 说明方程总体上是显著的。调整R2为0.303 5, 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度不高。无形资产比率的系数为-0.464 3, 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说明无资产比率和经营绩效不存在相关关系, 假设三没有得到验证。

另外, 资产负债率与经营业绩呈负相关关系, 且通过5%水平显著性检验。而资产周转率与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通过了10%水平显著性检验。同模型 (1) 类似, 公司规模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但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5 研究结论、建议

综合上述实证分析过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流动资产比率与修正资产收益率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我国电力上市公司没有高效利用企业闲置资金, 这可能与企业难觅良好的投资项目有关。 (2) 固定资产比率与修正资产收益率呈负相关关系, 与假设背离。这可能是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生产效率低下, 对外投资效率不高, 以及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所致。 (3) 无形资产比率与修正资产收益率不具有相关关系。这可能与电力企业市场化改革步伐较慢有关, 电力企业市场化进程中形成的服务商标、知识产权等优质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例普遍还较低。电力企业的无形资产尚未充分发挥为企业增值的功能。

因此, 电力企业优化资产结构成为企业营造与其他竞争企业相比具有差异性的价值链, 获取竞争优势, 以及谋求企业价值的必要手段。效益好、资金充足的电力上市公司可以将其短期闲置的货币资金进行短期投资, 开拓多种渠道获取收益, 使企业资产结构达到一种合理的状态。从长期来看, 电力企业应将更多的资金投放到固定资产上, 以最大程度地增加经营利润, 实现规模经济, 从而提高经营绩效。在电力企业市场化改革进程中, 电力企业应当尤其注意塑造企业形象, 积极创造品牌价值, 推进科研创新的步伐, 增加企业无形资产的比重, 充分发挥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增值作用。此外, 电力企业还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资产周转率, 努力扩大公司规模, 科学合理负债, 进一步完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 从多方位提升企业经营业绩。

摘要:对于电力企业而言, 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内部资产结构对企业长期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沪深股市40家电力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为样本,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电力上市公司流动资产比率、固定资产比率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无形资产比率与经营绩效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电力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不尽合理, 没有发挥对经营绩效应有的贡献作用。

关键词:资产结构,经营绩效,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妍.电力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05:13-29.

[2]王金莲.论优化资产结构[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7 (12) :83-84.

[3]王怀明, 闫新峰.农业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07 (2) :40-43.

[4]白喜波.资产结构与公司业绩[J].兰州学刊, 2007 (6) :67-68.

盯紧“中国资产”与“新兴成长” 篇8

确实,25%对于身处超级牛市的投资者而言,门槛定得太低,但之所以定得如此低,只是要告诫读者:投资心态一定要平和!而以平和的心态去投资往往会得到超乎想象的收益,这一点在2006年的股市已经得到充分的印证。

再进一步说,世界顶级投资大师巴菲特在过去的41年间,股票投资的年复合增长率也不过22.2%。想一想,如果你能保存实力,稳步前进,使你的资产每年保持25%的增长,那可是战胜了巴菲特,多么伟大的事情!

相对集中的组合投资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大凡论及投资必会谈及这一理念。这是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所提倡的分散投资、减少投资风险的做法。但也有相当的投资大师采取了与之完全相反的集中投资策略,即“把所有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然后看好它”。当然,分散与集中,孰优孰劣,不可一概而论,确切地说,应是各有利弊。因此,采取折衷原则,进行相对集中的投资原则不失为明智之举。

有例可以佐证。巴菲特之所以投资业绩远超市场平均水平,关键在于他的相对集中的投资组合策略:他将自己相对集中投资的股票数目严格控制在10只以内,“以合理的价格买入几家最优秀公司的股票”。事实上,他相对集中投资的股票平均只有8.4只,但占投资组合的比重平均为91.54%。

被称作世界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的彼得‘林奇也遵从“集中投资、适当分散”的投资策略。他认为,为了避免一些不可预见的风险发生,只投资一只股票是不安全的。但同样,为了单纯追求多元化而去投资一些不了解的股票也是不值得的。虽然,他执掌的麦哲伦基金在13年间曾买过15000多只股票,但他坚持将一半以上的资金尽可能地集中投资于优秀企业的好股票。

而如何确定一个较好的相对集中的投资组合方案?答案整齐归一,即:在风险尽可能小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收益。但这貌似统一的答案后面实际是千差万别、因人而异的。这不仅仅取决于您个人(家庭)的风险偏好、收入水平、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更取决于基于此选择的股票的投资价值,以及在市场上的表现。年纪较轻的投资者可能更愿意投资风险大些但较有进取性的股票;已婚和有儿女的投资者考虑的因素则要多些,相应就不愿冒太大的风险,除非他早已实现了财务自由,投资的盈亏不影响未来生活的质量;而退休的投资者,则更多地倾向于风险低、回报稳定的股票;收入丰厚又稳定的投资者,富有承受风险的能力,愿意作有较大风险的投资,来使其所拥有的资产迅速增值……

总之,投资者根据对证券投资收益的需求,尽量地规避风险,尽量地增加收益,使投资收益达到最大值,这便是最好的投资组合方案。

如何建立相对集中的投资组合

在投资领域,一个共同的矛盾是:理论相对易于理解,操作却相对要困难得多。因此,对于中小散户而言,一个可行、便捷的方式是学习并模仿成功的理财专家去建立自己的投资组合。这个成功的理财专家就是无时无刻不在投资者周围存在的基金——千点以来超级牛市的超级主导者。

基金在这一轮牛市胜出,得益于其专业、深入的研究和专家团队的精诚合作,更主要的是建立了能与市场产生共振的股票投资组合。我们不妨首先来模仿基金建立一个“股票池”,然后再从“股票池”中挑选几只自己中意的股票。

进入基金“股票池”的股票要符合许多条条框框,而每一家基金都因投资理念不尽相同,会设置不同的条件。中小投资者由于资金有限,组合中的股票远不如基金的众多。因此,“股票池”的界定范围应该更严些。比如,这家上市公司在10年后是否还存在?是否还是行业的龙头?当然,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公司目前多达几十家,再加上一些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可能也还会有几十家。那么,我们可以再追问两个问题:所处行业是否能最充分地享受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有无国际竞争力?一言以蔽之:选择龙头板块的龙头股。

如此这般地层层筛选,金融行业的中信证券、中国人寿、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地产行业的万科A、保利地产、金地集团、张江高科,三G行业的中国联通、中兴通讯,机械行业的振华港机、三一重工,钢铁行业的宝钢股份,电力行业的长江电力,消费行业的贵州茅台、五粮液、水井坊、新天国际,港口行业的上港集团、天津港,石化行业的中国石化,等等,这20多只股票初步被认为是可以进入“股票池”的股票。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A股市场主要投资机会依然来自于“新兴成长”和“中国资产”。中国经济持续20余年的外延式高增长,人民币升值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充裕的资金流动性,以及中国庞大的人口结构,所有这些均决定了中国金融业面临着长期的发展机遇。然而,当前,金融行业流通市值约2900亿元,仅占全市场流通市值的12.7%;金融行业总市值占全部A股市场的36.7%。从未来两年金融行业的盈利情况来看,其盈利增速也明显高于全市场平均水平:中国的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的成长空间,以及特大银行的改善空间;中国的保险行业,其稳定的竞争格局决定了前三甲将最大程度地分享中国人口未来10年的保险需求;中国的证券行业,那些在行业低谷区域已经完成行业整合的公司,将充分分享中国资本牛市的果实。因此,在我们的投资组合中,金融行业一定要配置,并且份额可以是最大,比例要占到30%~50%。

房地产行业虽然目前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但受惠于人民币升值的房地产业在未来几年内不会走下坡路,只会在行业内发生大规模的优胜劣汰的整合,而上市公司作为房地产企业的优秀代表,一定会是调控下的胜出者。此外,万科、金地这两家地产公司是从熊市中挺过来的,也就是说这种企业在10年之后一定不会消失,相反会越做越大。而张江高科作为园区型的房地产企业,其优势也非常突出。

此外,消费升级概念下的酒类公司、通讯业的三G概念股,以及钢铁行业、电力行业、石化行业的并购概念股,都是值得关注的。

两种组合供参考

至于具体采取何种相对集中的证券投资组合,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我们推出两个组合,以供读者参考。

其一是中信证券,投资比例为25%;中兴通讯25%;中国人寿20%;保利地产20%;贵州茅台10%。这是一个高价股的组合。不可否认,这些股票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内上涨幅度惊人,但同样更应当承认的是,它们却是目前行业中的“老大”、“老二”,在强者恒强的牛市中,它们只会以更凌厉的升势表现出来。

资产经营与资产重组 篇9

一、资产重组包括业务重组、人员重组、债权债务重组等。现在主要指以下两方面:(一)、扩张.有兼并与收购与发盘收购两种。其中,兼并主要指任何一项由两个或多个实体形成一个经济单位的交易。兼并有涉及到两个从事同类业务活动的企业的横向兼并、涉及到某项生产活动的不同阶段的纵向兼并和涉及到从事不同类型经营活动的企业混合兼并。在混合兼并中,又有产品扩张型兼并、地域市场扩张型兼并和纯粹混合兼并。

(二)、售出.在售出中,主要有分立和剥离两种类型。其中,分立是从母公司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新的法律实体,它的股份按比例分配给母公司的股东。剥离是将企业的一部分出售给第三方;剥离的另一种变形方式,是将企业的一部分权益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出售给外部人士。外部资本进入一个企业,这是对资产重组的质的规定性。因此是企业面临的战略性选择。由于不同的企业处在不同的生存发展阶段上,资产重组的目标差异自然显现。总的看,这种目标差异集中反映在企业的三大选择上:

1.技术与产品升级换代的目标选择:技术与产品的时效性,决定了企业在一定周期必须进行技术与产品的升级换代,否则市场需求下降,份额降低,效益下滑,已经形成的良好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市场运作,将因此受到冲击和损失。.在进行这种目标选择时,资产重组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以重组为切入点,对象性地引入新技术与新产品,改变企业中固定资本的技术有机构成,在不打破以目标市场和员工结构和企业组织构架的条件下,用生产技术与产品的更新,在原有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流程内,继续企业运营。如同土兵更换手中的武器,以提高其战斗力。许多企业的资产重组都源于这一选择。在这种目标选择中,资产重组的核心表现形式不是货币,而是以货币为支撑的新设备与新技术或新产品。仅仅有了扩大量的货币资本,只是具备了更换技术产品的资金条件,而不是重组的目的。在投融资市场上常常出现的“有钱投不出”的现象,就是货币资本没有选择到新的硬件性需求,即好的投资项目。

2.扩大市场份额的目标选择:企业的社会化生产必然是扩大再生产,因此就必须有扩大的市场份额,否则扩大了的再生产能力与规模都将被市场份额的瓶颈所卡住,使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使用价值得不到利用,价值和剩余价值也无法实现。由此,扩大市场份额又成为资产重组的又一目标选择。在这种目标选择中,扩大货币资金量是其核心表现形式,因为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市场上具有最直接、最便捷的交换能力,能最有效地转化成扩大市场所需的各种物质与非物质要素。在通常情况下,扩大市场的需求是以企业的技术水平高于社会一般水平为前提,以产品的效用优于同类产品为基础的,并且不存在调整企业组织构架、基本管理模式等情况。只是由于依靠企业进行资本积聚的速率不能满足扩张了的市场需求,又要求在短期内完成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才采取依靠社会资本的集中方式进行资产重组,用扩大了的货币资本量全面转化为扩大再生产全过程的各种物质需求。这与把引入新技术新产品作为资产重组首选的目标有质的差别。

3.扩大企业自身规模的目标选择:在上述两种目标选择之外,还有一种资产重组的重要选择,就是扩大企业自身规模的目标选择。当一个企业在自身规模已经相对优化,效益产

出与资本量比例得当,处在“小而实”或“中而实”的状态,而行业市场空间还较大,企业市场占有率相对偏低情况下,要想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就需在“快鱼吃慢鱼”的基础上,向“大鱼吃小鱼”过渡。只有形成在同行业中的规模经济效益,才能保持已有优势,掌控市场潜力。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重组的目标选择往往在同行业、同类产品的企业中进行,并以产品相同相近,技术水平、工艺流程与管理方式有高度融合性为基础,使资产经过重组后,能迅速将“上层建筑”的产权变革演化成“经济基础”的生产经营的能力。从而尽快建立并保持在同行业中的有利地位。同时以重组为契机、相应扩大产品的供应链与覆盖面。目前已经进行和正在进行的汽车产业的重组与联合等资产运作,就是扩大自身规模的目标选择的生动例证。国有企业通过成功地实施资产重组,并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从近年来国有企业的重组情况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仍未解决或未彻底解决的问题,随着重组的深入推进,还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妥善解决。就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现状看,要求有一个能够在较大范围内运作国有资产重组的主体,对资产进行重组。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国有条件进行国有资产重组的主体无非这两种:一是大型企业集团,利用其产权与经济优势,在较大范围内对国有资产进行重组,二是政府或各级国资委,利用其国有出资人代表的身份,在较大范围内对国有资产进行重组。笔者认为,虽然从长远上讲,对于资产重组主要是利用第一种主体,但在我国目前条件下,为保证资产重组的成功,应以第一种主体与第二种主体相结合为好。具体的结合方式就是以大企业集团为主体,以政府或国资委为主导,即由大企业集团负责资产重组的实施,政府或国资委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的代表,主要为大集团的资产重组进行导向与创造良好的条件及环境,弥补大企业集团在资产重组中的不足。2004年,在作为出资人的代表??国资委的主导推动下,国有大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工作取得明显进展。2004年末国资委公布了第一批49家中央企业的主业,从当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来看,将进一步以大的重组推进改制,这就要求国资委从出资人角度加大整合力度。因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不单纯是自身的问题,而是关涉到整个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这些改革仅靠企业自身是很难推动的,因此,必须由国资委从战略层面加大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整合力度。目前,国资委已初步明确了冶金,汽车、重大装备、商贸等21个主要业务板块的调整思路,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加入到公司制改组行列。而这种战略性的重组行动只有以政府或国资委为主导、以大企业集团为主体来实施,才能够保证重组的成功。国有企业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时,都拥有数量不等的辅业资产,因此为使股份公司符合上市要求和造就一个较好的股本利润率,就要科学地对辅业资产(包括非经营性资产和非主营资产)进行剥离。

1、非经营性资产的剥离国有企业的非经营性资产有两类:一是企业办社会部分的资产,通常由两大块组成,一块是企业承担社会管理职能所占用的非经营性资产,另一块是企业承担社会服务职能所占用的非经营性资产。二是企业为自身经营提供服务所占用的非经营性资产。由于股份公司属于企业法人,规范化的企业法人是营利性组织,因此,在企业改建为股份公司时,对上述两类非经营性资产应按不同方法剥离。对企业办社会的资产,应按归属原则,一次性移交给所在地区的国家管理机关。这种资产处置比较彻底,符合改革的方向,但目前实现起来还存在一定困难,主要是地方政府考虑会增加地方财政负担而不愿接收。如2000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改制重组后,本该剥离的企业办社会职能却一直未能剥离,只得作为存续单位留在集团公司,这样一来也给改组上市的石化股份公司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还有一点需要指出,过去这些办社会职能是作为国有企业的附属单位纳入企业的统一核算和管理的,而企业在重组改制后继续承担办社会职能又要面临着两个实际问题:一是存续企业收到上市企业支付的办社会职能经费后是否应缴纳营业税,二是上市企业承担办社会职能经费能否在所得税前列支。笔者认为这两个问题是在国有企业重组改制过程中引发出来的特殊问题,因此,在企业办社会职能暂时不能移交政府的情况下,应本着不增加企业税负的原则来予以解决。针对诸如石化集团公司等情况,政府应进一步发挥其在资产重组中的主

导作用,做好协调工作。实际上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地方政府并不会增加财政负担,对于地方政府担心的地方财政增加支出问题,也完全可以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加以解决。对企业为自身经营提供服务所占用的非经营性资产的剥离,可视企业具体情况而定。如果这部分非经营性资产数额不大,且的确为生产经营所必需,可以考虑不做剥离,如果数额较大,就要考虑不做剥离是否有利于股票的发行,也就是这种“包装”是否有利于投资者的认可和提高股票的发行价格。一般说来,这部分资产在拟发行股票公司预测利润较好的前提下,可以留在拟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之内,但如果效益预测不好,则可将其部分或全部从拟设立股份公司资产中剥离出来单独设立企业。股份公司可以通过协议稳定与该新建企业的协作关系,按市场化原则,接受服务,获取科研成果和进行人才培训等。

2、非主营资产的剥离企业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不仅存在非经营性资产剥离问题,同时也存在非主营资产(属经营性资产)的剥离问题。对于这类资产,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考虑按照两种方式予以剥离:一是对与主营业务关系密切的非主营资产在实行专业化重组的情况下予以剥离。比如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改组设立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时,将工程建设业务予以剥离,并将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北京设计院、中国石化集团北京石化工程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洛阳工程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和中国石化集团勘察设计院6个单位进行专业化重组,组建成新的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使之做强做大。二是对与主营业务关联不密切、适于分散经营,未来有一定生存发展潜力的非主营资产,应结合改制分流工作予以剥离。例如;2002年石化集团公司为进一步推进减员分流,盘活存量国有资产,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扭亏脱困,对直属企业的73个单位进行了改制分流试点工作,将部分此类非主营业务及相应资产,人员,改制为由相应职工完全拥有或绝对控股的独立经营的法人实体。改制分流是一项政策性强的工作,它涉及产权转移、股权设置、身份置换,治理结构设立等,要想通过改制分流的方式剥离非主营资产,就要求国有企业在资产重组过程中,对改制分流企业从组织保证与管理,与地方部门的沟通,内部市场与经营等多方面提供必要的扶持政策,使改制分流企业能够在独立走向市场后继续生存发展。资产重组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题.资产重组必须借助于成熟和完善的资本市场才能顺利进行,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的资本市场虽已建立,但其本身存在着诸如功能残缺、结构不合理、运作效率低下、监管不力等缺陷,难以满足目前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要求.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发展与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当前,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调整、改造和重组任务十分艰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重组完全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行为,政府的作用仅限于为企业提供和创造良好的购并重组环境,任何违背企业意愿的、行政性的重组行为(如出现所谓的“拉郎配”等),都是难以保证企业重组效率的。企业重组要依赖于生产要素市场的成熟与完善,尤其依赖于资本市场的发育成熟程度,离开了完善的资本市场,企业重组赖以运作的机制就无从建立,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资产)重组。资本市场之所以能承担推动企业重组的重任,主要是由资本市场所具有的内在功能所决定的。

二、资本市场的发展

(一)利用资本市场可以为企业重组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任何一种企业重组形式(无论是不良资产的剥离或是优质资产的获得)都需要一定的增量资金注入。而筹集资金是资本市场的最基本功能之一。在资本市场上,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使不可分割的实物形态的国有资产转变为股权、股份、债券、期权等价值形态的国有资产,进行出售、“转让”变现,可以广泛吸纳社会资本,达到迅速集聚资金的目的。1997年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发行规模达300亿元,实际在国内外筹资达1300多亿元。同时,通过资本市场,促进包括债权在内的产权流动,吸收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资产经营公司对企业的持股、参股,可降低国有企业负债率,帮助企业剥离长期积累形成的不良负债,改善企业资本金结构,使重组后的国有企业尽快走出困境。

(二)利用资本市场可以为企业重组提供市场化的交易机制。长期以来,国有资本被人为地框定在有限的区域内,难以在较大范围内流动与重组,形成企业之间兼并难、联合难、破产难、托管难。而通过资本市场,界定国有资产股份、股权的边界,量化企业与国家的资产关系,从而使原先“虚拟”的国有产权和“模糊”的企业产权变成明确的国有产权和清晰的企业产权,并通过引入新的出资人,打破原有的资本封闭状态和实现国有资本的有效流动、交易和相互参股,推动企业重组。与实物化的企业兼并重组相比,市场化的企业重组还具有两大明显的优势:一是在证券市场上可以采取控股投资,在数量上不必像实物化的兼并重组那样作出要么全部买下,要么不买的选择,只要掌握了控股权就达到了购并的目的,并能起到“四两拔千斤”的效果,迅速膨大企业规模;二是市场化的企业重组能在很大程度上超越时空的局限,使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兼并重组成为可能,从而能够打破条块分割局面,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国有产权的流动和重组。同时,利用资本市场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缩短企业并购时间,使重组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稿约 篇10

杂志现设置栏目:

专家视野:我国经济学界及财政学界著名专家学者的重头文章或专论。

热点透视:关注当前经济热点,观点鲜明,具有独特的见解。

资产管理:集中刊发有关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制、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产权管理等方面业务的研究性、经验型文章与学术报告。

绩效管理:追踪与评价各省市相关部门资产绩效管理与评价的最新方式方法。

公共管理:各省市公共理论研究学者、从事公共管理实际工作的专家,从不同视角对公共理论与资产管理的成果。

财会管理:集中刊发有关资产财务、统计等方面业务的技术性、专业性的研究文章与报告。

地方法规:各地出台的关于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方面政策性法规。

经济论坛:有关经济方面的研究性、经验型文章与学术报告。

财税研究:集中刊发有关财税方面的研究及报告。

资产评估:介绍有关资产评估的最新方法和案例。

比较借鉴:评价国外资产管理的做法,传递国外有关资产管理及财务最新动态信息,比较国内不同省市资产管理的运作模式。

信息化建设:关于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实践。

经验撷萃:介绍各地资产管理单位经验,或一事一议的短文。

工作动态:各地工作实时信息、简报。

杂志热忱欢迎从事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与财务工作的专辑和实际工作者不吝赐稿。来稿字数为5000为宜。

上一篇:尝试方式下一篇:体育论文的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