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危机三篇

2024-05-24

海洋危机 篇1

1 海洋危机的概念释义

要解释海洋危机的概念, 首先必须理解危机和公共危机的内涵。在《现代汉语词典》里, 危机是指“危险的祸根”, 或“严重困难的关头”。危机由“危”和“机”两个汉字组成, 可以完满地表达危机的内涵, 即“危险与机遇”, 这表现了危机内在的辩证关系。菲克也说过, 危机是组织命运的“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1]。最初人们对危机的关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危机和组织危机尤其是企业危机上面, 到了18—19世纪, 危机的概念逐渐被引入到政治和社会领域, 因此公共危机的概念开始出现。目前对公共危机的普遍理解是, 它首先是危机的一种形式, “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行为准则和社会秩序等产生严重威胁, 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景下, 需要由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系统作出决策来加以解决的事件”[2]。公共危机按照其发生的领域不同, 可以具体分为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教育危机、卫生危机和环境危机等, 而如果公共危机发生在海洋领域, 那么这种公共危机就体现为海洋危机。

海洋危机的概念可以表述为, 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引起的, 发生在海洋领域内并对海洋权益、海洋产业、海洋环境以及相关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的公共危机。从海洋危机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 首先, 海洋危机是一种公共危机。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一个沿海国家所管辖的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是这个国家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国土, 而未被划入一个国家管辖的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成为全世界所共同拥有的地区, 所以海洋领域内的危机需要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来共同面对。而就海洋危机的载体——海洋资源而言, 其是典型的公共资源, 其产权难以界定且具有较强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共享性。因此, 无论从海洋危机发生于公共领域来看, 还是从危机载体具有公共属性的特点来看, 海洋危机都是一种典型的公共危机。其次, 海洋危机就产生的原因而言, 主要是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 有些海洋危机是两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进入20世纪, 随着人类开发海洋的升温和提速, 海洋危机中人为因素的比例开始逐渐扩大。最后, 海洋危机出现后会对海洋权益、海洋产业、海洋环境以及相关人员带来严重的威胁和影响, 如果解决不好, 可能会威胁到整个世界的安全和稳定。如, 当前海平面上升正在威胁一些岛国和沿海城市和乡村的命运, 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的话, 世界地图将逐步被其涂改, 最终陆地和国家将不复存在, 地球也将真正成为一颗“蓝色的星球”。

2 海洋危机的特点分析

海洋危机作为一种公共危机, 具有和体现公共危机的一般特点, 如, 突发性和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影响社会性和决策非程序性等, 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对于陆地上的公共危机而言, 这种特点体现得尤为明显。

2.1 危机发生几率高

海洋占地球表面70.8%, 就可能发生危机的区域大小而言, 其发生危机的可能性要比陆地大的多。而且海洋自身的自然地理属性决定了其与陆地不同, 世界各大洋之间彼此是沟通的, 陆地却被广阔海洋分割和包围着, 形成了几大洲和无数大小不等的岛屿, 因此陆地上危机的引发因素往往局限于一个陆地的领域内, 而海洋危机的引发因素就广阔得多。另外, 当今世界人口数量剧增、陆地资源锐减、环境污染严重, 各国纷纷把目光投向海洋, 海洋权益的矛盾和争夺日趋激烈。同时,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濒临海洋, 从而造成了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和城镇集中, 生产力水平较高。据有关资料显示, 在距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大约集中了世界1/2以上人口[3]。这样, 密集的人口和频繁的海洋经济活动, 一方面加剧了海洋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危机的损失。

2.2 危机影响范围广

全球海洋是相互连通的一个整体, 尤其是海洋沟通性使海洋成为全人类所共有的唯一海洋[4]。虽然沿海国家分别管理自己所属的海洋领土, 但一方面, 划定海洋领土的领海基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它不是划在陆地上或其他物体上的实实在在的线, 而只是在理论和法律意义上存在, 尤其是大陆架重叠地区的划界和争夺问题至今仍然存在, 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海洋资源的发现而愈演愈烈。另一方面, 海水及其生物是流动的, 凭借国力和人的意愿是阻止不了这种变化的, 这是海洋国土区别陆地国土最大的地方。因此, 海洋问题无国界, 保护海洋环境, 防止海洋自然灾害, 开发、分配和管理公海的资源都是国际问题, 与各海洋国家的利益有直接关系。而对于海洋危机而言, 一个海域发生危机, 往往会扩散到周边, 甚至有的后期效应还会波及全球。因此, “沿海问题一般产生区域性和全球性影响, 使政府间合作成为必然且必须”[5]。

2.3 危机持续时间长

危机持续时间长主要源于2个方面的原因。 (1) 海洋是地球上地势最低的区域, 危机因素一旦进入海洋很难再转移出去, 只能由海洋本身来消解, 而不能溶解和不易分解的物质在海洋中越积越多, 从而使危机在海洋内持续存在。如, 1991年, 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 约1 100万桶原油泄漏, 溢油污染对海湾沿岸资源造成了长达10年的损害, 直至2003年仅沙特阿拉伯800多千米海岸仍有约800万立方米的油污尚未消除, 整个海湾生态恢复目前仍未见明显效果[6]。 (2) 海洋危机的衍生性高。海洋危机往往通过海洋生物的食物链作用而在体内逐渐放大, 使危机持续存在, 并引发次生危机。如, 赤潮危机, 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 尸体分解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 又会导致鱼类、贝类的窒息死亡, 引发海洋生态危机, 而如果人类误吃了有毒的鱼类或贝类又会导致食物中毒, 社会卫生突发事件就难以避免。

2.4 危机防治难度大

海洋危机的国际性特点, 一方面导致了其影响的广泛性, 另一方面又带来了防治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国际社会和各国的通力合作, 本身这种合作就需要高昂的协调成本和漫长的交易程序, 同时一些利益得失的考量和“搭便车”行为都会成为这种合作的阻力。而且海洋危机很大一部分体现为海洋自然灾害, 而各种危害人类的自然灾害如地震、飓风、洪水、干旱、海啸、滑坡和泥石流等, 目前凭借人类已有的科技手段是无法完全阻止其发生的[7]。最为关键的是, 要有效预防和控制海洋危机必须对作为危机载体的海洋有充分的了解, 但海洋对人类来说至今还是一个谜。人们常说“下海比上天更难”, 确实海洋特殊的性质和环境造成了人类认识海洋的诸多困难, 因为海洋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复杂的, 也是严酷的, 最突出的就是海水压力的过大、海底光线的缺乏、海洋温度的过低和海洋腐蚀性太强等问题。因此, 即使海洋探测技术日益发展, 人们对海洋的认识还只是冰山一角。源于认识的局限和信息的缺乏, 使人们对海洋危机的防治难度就会相应增大。

3 海洋危机的分类研究

3.1 按起因分类

引发海洋危机的起因不同, 可以分为:人为的海洋危机和非人为的 (自然) 的海洋危机。人为的海洋危机主要指人类在涉海活动中, 出于主客观原因而导致的危机, 如, 海上战争、海洋权益的争夺、海上石油的泄漏和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等。如果从人类的动机方面进一步进行划分, 人为的海洋危机又可以分为:过失的海洋危机和故意的海洋危机, 前者如一些海难事件, 后者如海盗劫持人质事件。非人为的海洋危机主要指一些由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引发的海洋危机, 如风暴潮、海啸和海冰等海洋自然灾害等。人为的海洋危机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造成的, 如果能提前有效获取相应情报或发现危机隐患, 是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清除的。而非人为的海洋危机多数是难以避免的, 但如果能有效预警并做好准备, 危机发生后是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的。当然, 只是简单将危机用二分法分为人为和非人为的还是不够的, 因为有时海洋危机中既有人为的因素, 又有非人为的因素。例如, 在一起海难事件中, 人为因素有被忽视的安全隐患, 自然因素有海上的恶劣气候, 它们共同造成了这起危机事件。

3.2 按影响范围分类

有学者按影响程度将危机分为6个层次:全球和区域危机、国际危机、国家危机、地区危机、组织危机和个人危机[8]。

海洋危机由于危机的载体——海洋本身具有“大”、“深”、“沟通”的特点, 尤其是海洋的沟通性造成了按影响范围进行分类的难度。有时候发生在某一海域的海洋危机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 (这种控制有时也是很难的) , 可能发展到地区性甚至全球性的海洋危机。但从海洋危机静态角度进行影响范围的分类还是可以的, 这样海洋危机可以分为:局部性海洋危机 (一个行政区管辖的海域内, 如, 广东海域的危机等) 、区域性海洋危机 (几个行政区管辖的海域内, 如, 南海海域的危机等) 、国家海洋危机 (涉及整个国家的海洋利益, 如, 海岛主权的争夺等) 和国际海洋危机 (需要国际社会共同面对, 如, 海平面上升和海洋污染等) 。按照影响范围分类, 一方面有利于明确相应的海洋危机的危害程度和大小, 另一方面便于确定危机管理的主体及其责任范围。

3.3 按复杂程度分类

根据海洋危机的复杂程度可以分为:单一型海洋危机和复合型海洋危机。前者指某一海洋危机事件是单一形式存在的, 其影响局限于危机本身, 也就是不构成其他危机事件的成因, 没有引发继发的危机, 如,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海洋自然灾害等。后者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危机构成的, 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主要是由于海洋危机涟漪效应又引起了其他的继续性危机。这种继发性的危机既可以发生在海洋, 如, 海上石油运输船的海难事件造成石油泄漏, 而污染海洋环境和生物的危机也可以发生在陆地;海啸过后, 大量人员和牲畜死亡, 如果防范措施不及时, 往往容易引起瘟疫等流行病。对于单一型海洋危机, 防范和应对的目标明确, 见效较快, 而对于复合型海洋危机, 还要注意研究原生性危机以往的处理经验, 充分考虑到原生性危机出现后可能引发的各种继发性危机, 以免继发性危机出现后束手无策。

3.4 按照发展速度分类

根据海洋危机发展的各阶段, 尤其是发生前和发生后的速度, 将海洋危机区分为4种类型: (1) “快—快”型海洋危机, 即海洋危机来得快, 去得也快, 如同龙卷风一般, 而且危机解决以后不留后患, 如一般的海难事故。 (2) “快—慢”型海洋危机, 即危机突然爆发, 但其影响和后果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而难以消除。最典型的就是海上溢油危机, 一旦发生, 对局部海域的影响是长期而严重的。 (3) “慢—快”型海洋危机, 即海洋危机是逐渐发展起来的, 但爆发后就很快结束了, 如一个海盗集团逐渐发展壮大, 但在一次重大的抢劫后被一网打尽, 就属于这种类型。 (4) “慢—慢”型海洋危机, 即海洋危机爆发前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酝酿时间, 而爆发后也需要一个较长时间才能逐渐消除。如海平面上升, 主要是工业的快速发展, 煤炭和石油燃烧过多导致气候变暖, 继而冰川融化和海水升温, 从而海平面逐渐上升, 但其上升是一种缓慢的过程,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8年10月29日发表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指出, 近30年来, 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 平均每年上升3毫米。即使其发展变化缓慢, 但这种危机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其影响却是广泛而深远的。当然, 海洋危机无论发展快慢与否, 其都会对经济和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威胁, 了解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施危机的监控和应对。

3.5 按所涉及人群的倾向分类

按照海洋危机涉及人群的倾向和态度是否一致, 可以分为:利益一致型的海洋危机和利益冲突型的海洋危机。前者所涉及的所有人利益基本是一致的, 不存在利益冲突, 所有人都会共同关注和应对海洋危机, 如海洋自然灾害危机和意外的海洋事故危机等, 最典型的是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特大地震海啸灾害, 国际社会开展了史无前例的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 共承诺援助资金达到40亿美元, 表现了空前的团结和人道主义精神[9]。而利益冲突型的海洋危机指所涉及的人群利益不一致, 两个或多个群体之间各自对危机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 这种利益和态度的差异往往成为海洋危机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如由于海洋权益的争夺而产生利益冲突和对抗的海洋危机事件。

3.6 按照海洋危机的内容不同

按照海洋危机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5种类型, 它们既符合海洋危机的一般规律, 也有自己的特殊性。 (1) 海洋灾害危机, 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而引发的海洋自然灾害。如, 风暴潮、海啸、台风和海冰灾害等。 (2) 海洋事故危机, 主要是发生在海上的交通和海洋工程及设施的危机。如, 海难事件和海底光缆的破坏等。 (3) 海洋安全危机, 主要指威胁海域管辖国家和地区安全的海洋权益争夺和侵犯危机。如海洋战争和海岛争夺等。 (4) 海洋环境危机, 主要指人类不适当的开发和利用海洋, 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这里又可以分为海洋环境破坏危机和海洋环境污染危机, 前者如围海造田和修筑堤坝等, 后者如向海洋排放污水和赤潮灾害等。 (5) 海洋生物危机, 主要是影响到海洋生物资源存在和发展的危机。如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海洋渔业资源的枯竭等, 有学者指出, 全世界35个主要海域都已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 如, 黑海90%水体已经变成植物无法生存的死水, 波罗的海的各种海洋动物数量急剧减少和濒临灭绝[10]。

根据海洋危机内容不同进行分类, 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海洋危机, 并为海洋危机的分类和具体研究提供了理论前提。

总之,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解决人类社会当前面临的各种困境的必然要求, 也是社会生产力快速进步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海洋危机的普遍存在和频繁发生不仅阻碍了人类发展海洋经济的步伐, 而且还会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谨慎对待海洋开发, 并加强对海洋危机的理论研究。在海洋危机的理论研究中, 解决海洋危机的概念、特点和分类等问题是开展海洋危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 希望理论界的学者们能在海洋危机视域内继续开展海洋危机的运行规律分析、海洋危机的影响分析、海洋危机的管理研究以及海洋危机的历史、比较和实证研究等课题研究, 并在海洋学科群中逐渐形成一个有关海洋危机及其相关科学的学科群。

参考文献

[1]菲克.危机管理[M].韩应宁, 译.台北:台湾经济与生活出版事业公司, 1987.

[2]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259.

[3]申长教, 刘进新, 左立平.时空海洋——生存和发展的海洋世界[M].北京:海潮出版社, 2004:23.

[4]李隆平.海洋通论[M].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5.

[5]John G Field, Gotthilf Hempel, Colin P Sommerhayes.2020年的海洋——科学、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M].吴克勤, 林宝法, 祁冬梅, 译.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4:159-160.

[6]张兆康, 伍亚军, 宋威.应尽快建立近海岸滩溢油应急响应新思路[N].中国海洋报, 2008-09-09 (3) .

[7]王绍玉, 冯万侠.地方政府应急体制建设理论与实务[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 2005.

[8]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对策研究中心.国际危机管理概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3.

[9]陈福今, 唐铁汉.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395-396.

海洋危机 篇2

海洋化工业是指以海盐、溴素、钾、镁及海洋藻类等直接从海水中提取的物质作为原料, 进行的一次加工产品的生产活动。海洋化工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海洋产业, 其特点是充分利用海洋资源, 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冶金、轻工、医药、食品、建材、石油、感光、消防、军工和国防等行业, 是国家产业政策亟须扶持开发的重要产业。我国海洋化工产品主要有纯碱、烧碱系列和藻类等。烧碱是盐化工的两碱之一, 在烧碱生产过程中, 产生大量的氢气和氯气, 由于氢气和氯气的附加值高且不易运输, 需要进一步加工成下游产品, 如液氯、盐酸、次氯酸钠等及有机氯中的聚氯乙烯 (PVC) 、环氧化合物、含氯中间体等。所以, 人们通常把烧碱及氯加工业称作氯碱工业。

2 我国海洋化工发展现状

2.1 产业政策

1) 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纯碱工业建设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的指导意见。该“意见”规定:对没有自备盐场、不能实现原盐自给的扩建、新建纯碱项目停止核准和备案等;2008年环境保护部颁布了《清洁生产标准——纯碱工业》, 该“标准”按3个等级对纯碱行业的氨耗、盐耗、新鲜水耗和综合能耗以及废水排放量等进行了规定。“意见”和“标准”的实施将对我国纯碱工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批不能实现原盐自给、工艺设备落后、能耗高的企业可能将面临被淘汰的局面。

2)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7年12月1日起实施新的《氯碱 (烧碱、聚氯乙烯) 行业准入条件》, 该条件不但要求新建氯碱企业应靠近资源、能源产地、生产工艺等技术改造外, 还对新建、改建烧碱装置单位产品能耗标准作了规定。根据《氯碱行业准入条件》的规定, 今后推行循环经济理念、生产环节中实施热电联产和废水、废渣综合利用的氯碱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 而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高的企业产能将受到限制。

2.2 发展状况及消耗结构

2.2.1 纯碱

近年来, 我国的纯碱产能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 2008年达到1 831万t, 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5%, 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纯碱生产大国。纯碱出口量在170万~210万t之间。近年来我国纯碱进、出口情况见表1, 2008年1—6月主要纯碱企业生产量见表2。我国在海洋化工方面的纯碱生产工艺是氨碱法和联碱法。

纯碱主要用于制造平板玻璃。由于近年来房地产业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 带动了纯碱行业的快速发展;另外, 纯碱还是生产合成洗涤剂、硅酸钠、三聚磷酸钠、硼砂和氧化铝等的主要原料。2007年我国纯碱消费构成见图1。

2.2.2 烧碱

2007年我国的烧碱产量达到1 759万t, 出口量144万t, 烧碱产能及消耗量已超过纯碱, 成为我国第一大盐化工行业。目前我国已有200余家烧碱生产企业, 年产量在20万t以上的企业有20家。国内烧碱主要生产厂家统计见表3;我国近年来烧碱生产和出口情况见表4;2007年我国烧碱消费构成见图2。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5—2007年.

2.2.3 海藻类化工品

海藻类化工产品也属于海洋化工产品的一种。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进行了从海带中提取褐藻胶、甘露醇和碘的综合利用研究, 60年代末我国开始投入工业性生产。海藻加工产品主要是褐藻化工产品, 主要有褐藻胶、碘和甘露醇等。我国的海藻类化工企业主要集中在山东沿海地区。褐藻酸钠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物质以其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 以及良好的增稠性、成膜性、稳定性、絮凝性和螯合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药、食品等领域。

2.3 生产技术

2.3.1 纯碱生产工艺

1) 氨碱法。

氨碱法是以盐和石灰石为主要原料, 以氨为中间辅助材料生产纯碱的方法。原盐用水溶解后成为粗盐水, 经过精制去除其杂质, 进入吸氨塔内吸氨制得氨盐水。氨盐水在进入碳化塔内吸收二氧化碳, 生成碳酸氢钠液体, 这种碳酸氢钠液体经过滤机得到滤饼, 滤饼再经过煅烧后即为纯碱。煅烧后的二氧化碳气体返回到碳化塔内继续循环使用 (图3) 。

2) 联碱法。

联碱法从工艺上讲, 主要是分为:一过程生产纯碱, 二过程生产氯化铵。原料二氧化碳进入碳化塔与塔顶的氨母液进行化学反应生成纯碱滤饼, 滤饼再进行煅烧即可生产出纯碱。来自真空过滤机过滤的母液经吸氨、换热后, 在结晶器中析出氯化铵;来自结晶器的母液与加入的盐继续反应析出氯化铵晶浆体, 再经过分离干燥生产出氯化铵产品, 在结晶器排出的母液可循环使用 (图4) 。

氨碱工艺和联碱工艺各有优势, 氨碱工艺适合规模较大, 如年产量100万t纯碱以上的企业。联碱工艺的特点是适合小规模纯碱生产, 年产30万t是经济规模。

2.3.2 烧碱的工艺技术状况

烧碱的主要生产工艺是电解食盐水溶液制取氢氧化钠, 同时生产出氢气和氯气, 我国烧碱生产工艺主要有隔膜法和离子交换膜法。

离子交换膜法是20世纪70年代新发展的工艺, 用这种方法制得的产品比用隔膜法电解生产的产品浓度大, 纯度高, 而且耗能低, 是目前最先进的烧碱生产工艺,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烧碱生产技术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 我国离子膜烧碱总能力超过1 000万t, 占烧碱总产能50%以上。2008年我国96%以上新增烧碱产能都是采用离子膜交换法生产工艺, 隔膜法烧碱所占比重将会逐步缩小。

2.4 山东省是我国最大海洋化工生产的基地

山东拥有中国沿海最丰富的盐业资源。盐是纯碱工业、氯碱工业的基本原料。2006年山东海盐产量1 950.96万t, 居全国第一位。在山东沿海地区除了海水晒盐之外, 经勘探和调查查明:莱州湾卤水矿区总面积约为1 500 km2, 这一带地下卤水净储量达74亿多m3。卤水不仅含有丰富的钠、氯、钙、镁、钾等元素, 而且还含有经济价值更高的碘、锂、铀等稀有化学元素。海盐、卤水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发展海洋化工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鲁北地区, 尤其是在潍坊北部沿海地区, 依托卤水开发, 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海洋化工产业集群。其中原盐生产规模占全国的1/3, 是国内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纯碱生产能力400万t, 占全国总产量的1/4, 是世界上最大的合成碱生产基地;溴素生产能力9万t。目前, 山东已形成了以纯碱工业、氯碱工业和以卤水为原料生产溴化物及海藻化工产品的海洋化工工业体系。其中, 山东海化集团是全国的海洋化工重点企业, 纯碱产能居世界第一。

3 金融危机对我国海洋化工的影响

从2008年10月以来, 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 海洋化工产品呈现出市场萎缩、价格暴跌、开工不足和亏损增加等困难的运行状况。在短短的3个月内, 纯碱价格从2 400元/t下跌至最低不到1 000元/t, 截至2008年12月中旬, CFR (成本加运费) 亚洲价格从10月初350美元/t下跌至200~250美元/t。就目前市场经济低迷, 市场需求疲软等现状, 国内有的企业已停产、减产;正在建的纯碱、氯碱企业有的已停建、缓建。

3.1 纯碱行业

2009年以来, 我国的纯碱行业开工率由不足70%逐渐上升至5月的80%以上, 纯碱价格已经跌至谷底, 全行业亏损。2009年一季度仅山东全省累计生产纯碱55.6万t, 同比下降31.5%[2]。2008年四季度后, 随着大批纯碱项目投产, 行情迅速走弱;2009年新投产项目产能逐步发挥, 市场供需格局严重失衡, 市场竞争加剧。作为大宗基础化工原料, 纯碱行业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大, 目前全球经济好转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 因此纯碱行业将不容乐观。

3.2 氯碱行业

2009年以来, 氯碱行业生产运行仍然困难, 产品产量下降, 销价低位震荡, 企业普遍亏损。一季度仅山东全省累计生产烧碱达93.2万t, 同比下降4.4%。30%隔膜碱开车率维持在30%~50%左右;32%离子膜碱开车率目前上升到了80%~100%;PVC:电石法开车率50%。主要表现:① 烧碱, 价格整体小幅回落, 由于出口减少, 产品多转为内销, 主要是通过沿海、运河跨地区销往长三角和珠三角。山东省内30%隔膜碱490~530元/t, 32%离子膜碱550~580元/t。三月下旬产品销售小幅回升, 短时期内拉升了烧碱的价格, 32%的离子膜碱达到了600元/t以上。② 氯气, 春节后全国性的抗旱拉动了对塑料管材的需求, PVC产品生产率开始上升, 用氯量也随之增加, 液氯价格小幅上涨到了1 100~1 150元/t, 但好景不长又降到了600元/t以下。总之, 氯碱企业仍将渡过一段艰苦的岁月。预计2010年上半年离子膜烧碱装置的开车率可维持在80%左右, 隔膜法烧碱在50%左右, 企业可保本运行[3]。

4 金融危机下我国海洋化工的发展对策

4.1 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产量

2007年以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 受主要下游行业迅速增长拉动的影响, 我国的纯碱行业步入了一轮新的行业繁荣周期, 纯碱产品价格, 行业的盈利能力都处在历史最高水平。在需求迅速增长的同时, 受到高利润率的刺激, 生产企业对纯碱行业未来发展过于乐观, 出现了极大的投资热情, 新项目、新装置一窝蜂式的上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纯碱供求紧张的局面, 但过剩的产能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造成房地产行业低迷, 下游有效需求不足, 国内石化景气度大幅下降, 化工产品销售严重受阻, 库存大量挤压, 目前纯碱下游玻璃行业低迷, 开工不足, 无法消化新投入的货源, 市场饱和现象较为突出。中国氯碱协会的负责人曾说过。“这种一窝蜂式的上马使纯碱行业的产能过剩隐患非常大, 早在2008年年初, 纯碱协会就提醒过企业不要盲目扩产和上马新项目”。

减产措施仍需坚持。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 政府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和传导还有一个过程。2009年1月纯碱价格相对稳定, 减产是第一大功劳。但这个相对稳定是很脆弱的, 在下游产品没有启动迹象之前, 纯碱行业仍需坚持采取减产措施[2]。

4.2 增加内需、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国家连续出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是促进行业发展的利好因素。在困难面前政府连续出台的政策措施, 涉及面之广、之深, 投资额之大前所未有, 历史罕见。媒体已见诸多好评, 市场也已有积极反应。在全国上下共同落实这些政策措施的过程中, 定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纯碱、烧碱是基本无机化工原料, 以纯碱为原料的化学品种类众多, 包括助洗剂三聚磷酸钠STPP、4A沸石、硅酸钠 (水玻璃) 、小苏打 (碳酸氢钠) 、过碳酸钠、硝酸钠/亚硝酸钠、重铬酸钠 (红矾钠) 和硼砂 (四硼酸钠) 等。其消费比例约占全国纯碱总消费的30%以上。此外, 与我国纯碱工业密切相关的化学品还有氯化钙和氯化铵等。以烧碱为原料的化学品种类和配套氯化工项目及下游深加工项目有:微粉级氢氧化铝、纳米氧化铝、活性氧化铝和铝钙水泥等产品种类等。配套化学品氧化铝产品项目;聚合氯化铝等。可发展上述产品的产业链, 从事深加工, 不仅消耗纯碱、烧碱, 还提高产业的技术附加值。如在硅化工方面, 以硅酸钠为原料生产的品种很多, 有偏硅酸钠系列、硅胶系列、层状硅酸钠和白炭黑等。其中层状硅酸钠、纳米白炭黑、气相法白炭黑生产技术目前属于高、精、尖技术, 其产品有广阔的市场领域。

总之, 海洋化工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行业看, 纯碱、液碱工业是基础原料产业, 处于整个产业链条的上游, 是受影响比较大的行业。影响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从外部讲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影响纯碱、液碱和以纯碱、液碱为原料的下游产品出口。从国内因素看, 我国GDP增速放缓, 国内需求减少, 一批新建、扩建项目的建成又加重了行业的产能过剩。因此, 调整、减产和拉动内需是海洋化工行业应对危机的有效措施。

摘要:海洋化工业是海洋新兴产业之一。文章综述了我国海洋化工业近年来的产品生产、技术和消耗状况及金融危机给我国海洋化工业带来的经济损失, 提出了金融危机下我国海洋化工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纯碱工业,氯碱工业,海藻化工

参考文献

[1]中国纯碱协会.国内烧碱主要生产厂家统计表[EB/OL]. (2009-11-13) .http://www.chinasoda.com.cn.

[2]中国日用玻璃协会.纯碱行业的2008年回顾与2009年展望[EB/OL]. (2009-02-23) .http://www.glass.cn.

海洋危机 篇3

海牛患上乳头瘤病毒

不久前,美国佛罗里达的兽医兼海洋动物病理学家马克·洛德为一头患溃疡病的海牛清理完疮口,将组织样本送到佛罗里达大学海洋动物研究所标本检测中心鉴定。化验结果让他和所有的同事都大吃一惊,是乳头瘤病毒。这是以往从未发生过的事,原本就已濒危的海牛,岂不更是亟亟可危了?

乳头瘤病毒可引发疣状物和良性瘤,具有传染性。在人身上这种病毒有100多种类型。最可怕的是,妇女一旦感染这种病毒,可引发宫颈癌。全球每天因此感染癌症的妇女有上千例,是女性癌症中的第二大致命疾病。

早在7年前,马克就在奥兰多市“海洋世界”一头名叫“凯格”的海豚身上发现过这种病毒。马克使出浑身解数挽救“凯格”,遗憾的是,3个月后“凯格”的疮口转成了鳞状细胞癌,4个月后“凯格”出现了极度贫血现象,是癌症病毒转移到了骨髓。以后又陆续出现过乳头瘤病毒感染其他动物的报道,但是感染海牛却是人们从未想到的,因为海牛具有超一流的抗感染能力。“海牛有高度完善的免疫系统,强大的免疫力使它们不会死于普通病症,它们通常死于衰老或人为原因。”马克说,“就连那些被摩托艇锋利的螺旋桨几乎劈成两半的海牛,经过抢救都能活过来。”可是小小的乳头瘤却会轻易置海牛于死地,同时可能使人类保护海牛的几十年的努力顷刻间前功尽弃!

海牛是种什么样的动物

海牛既是海洋中的稀有动物,又是海兽中的最小家族,总共才有4个品种。它们以海藻为食,与陆地的牛非常相似,所以动物分类学家称它们为“海牛”。海牛体型庞大,行动迟缓,常年生活在浑浊的环境中。繁殖能力又很低,小海牛的哺乳期2~3年,每年有30%的海牛死于人为的意外事故,而小海牛的成活率还要低于这个数字。所以海牛成为濒危动物是很自然的事。

一头大海牛足有1400公斤重,每天要吃掉近100公斤的海藻。坚硬沉重的骨骼不仅用来支撑庞大的身躯,还能在潜水时克服肥厚脂肪的自然浮力,起到下潜的作用。海牛的性情温和乖巧,很愿意与人类亲近。研究人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教会了它们配合自己的研究,如它们会听话地抬起胸鳍让人采集血样,还会打滚和往标本杯中排泄等。

因与过往的渔船、快艇发生碰撞,每年都有数百头海牛死于非命。为了探明海牛的聚集地,以限定船只的最高时速,科学家在20头野生海牛的尾巴上安装了一个套,从这个套上伸出一条硬挺的系锁托住在水面上的一个电子发报机。这个发报机会发送电子信号给人造卫星,这样科学家就会清楚地了解海牛在哪里待的时间最长。

经过深入研究,科学家逐渐掌握了海牛的其他秘密。它们不仅不具备像鲸鱼、海豚那样的回声定位系统,视力也很微弱,基本上就是瞎子。不能听又不能看,那海牛是靠什么寻找食物的呢?

原来,在海牛身上散布着3000多根触毛,每根触毛的毛囊上都有20~50条神经纤维将外界的信息传达给大脑,而一般的哺乳动物的毛囊上只有5~10条神经纤维。尤为神奇的是,海牛脸上的触毛比身体的其他部分多30倍。嘴和鼻子多肉的宽大空间叫口区原面,此处散布着大约600根粗壮的触毛。马克·洛德在研究中发现,每当寻找食物时,海牛就让这块口区原面紧绷发光,然后闭着眼摸索。马克说:“如果它们喜欢感觉到的东西,它们就会像婴儿那样试着嚼一嚼。味道如果不对,就吐出来。”生长在上下唇的较长较硬的触毛还能伸出去抓东西,就像嘴边长着几双小手一样。

有了这些触毛,海牛就不用看也不用听,毛囊周围的神经纤维会清楚地告诉它们水下压力波的运动,而这种压力波就是海牛的耳朵和眼睛。

稀疏而灵敏的触毛能够帮助海牛感觉水流和潮汐的变化,分辨靠近自己的动物、食物和礁石等活动的或固定的物体。具备这些简单的功能已经足够了,因为海洋中像它们这么大的食草动物,根本没有具有威胁的竞争者。

海牛的致病因竟是经济衰退

海牛命运最悲惨的时期是20世纪初,肆意捕杀、频发的与船只的碰撞、钓线的缠绕及防洪闸门的挤压几乎让它们消失殆尽。后来美国等国家发起拯救海牛运动,制定了严格的相关法律法规,其中包括对故意伤害海牛的行为严加惩处、在海牛活动的水面限制所有船只的航行速度等,才使海牛的数量有了显著的增加。就在人们对海牛的命运稍稍松一口气时,突然传来海牛感染乳头瘤病毒的消息,让人们还未放下来的心一下子又悬了起来。

美国的海洋生物保护机构立刻聘请以马克·洛德为首的专家组着手调查海牛染病的原因。让很多人没有料到的是,造成海牛厄运的竟是美国的经济衰退。

原来,在海牛的体内早就存在乳头瘤病毒,它们与海牛共同生长进化恐怕已有成千上万年的时间了,在海牛保持正常体温的情况下,它们共生共存,互不干涉。后来,经济衰退导致一些发电厂和造纸厂关闭,而过冬的海牛恰好是依靠这两种工厂排放的热水来保持体温的。(也正是这种人为的温暖,改变了海牛过冬迁徙的习惯。)于是意外的寒冷导致海牛体质虚弱,病毒便乘势而发。海牛的最佳生存水温为25℃,23℃还能勉强对付,一旦低于22℃,它们身体器官的功能就会明显减弱。每到这个温度时它们便会挤在一起相互摩擦,借以取暖。乳头瘤病毒是传染性很强的病毒,一头海牛在另一头海牛身上蹭的时候,病毒就会通过伤口或擦痕传播。不仅如此,马克认为只要一条鱼在某头海牛的疮口处咬上几口,然后再去咬另一头海牛同样会造成病毒的传播。

上一篇:野外钻探施工下一篇:微软在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