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超越十篇

2024-07-27

技术超越 篇1

2009年3月2~3日, IIC-China 2009年春季展在西安绿地笔克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其中关于超越3G的未来通信技术的讨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随着4G高速宽带标准 (例如WiMAX与LTE) 的问世, 终端消费产品具备无所不在的无线通信连网能力已逐渐成为可能。实现这一梦想的系统产品具体设计要求, 包括多种通信制式、产品价格与功耗大小等问题逐渐成为各公司的研究热点。流媒体视频、网络视频会议和即时网页下载等应用的普及, 标志着移动宽带的时代已经到来。对更高网络传输速率的需求正在改变传统的基站无线通信架构。采用射频电路来设计富有性能优势的下一代无线网络设备 (3.5G/4G-长期演进) 将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而面向4G终端的低功耗SDR (软件无线电) 技术的发展, 许多新技术的突破, 或将缩短4G的进程。

最近中国移动 (采用自主开发的TD-CDMA技术) 44亿美金与中国联通 (采纳WCDMA技术) 15亿美金招标工作的展开, 已清晰地表明中国积极发展3G无线通信网络市场的决心, 并将在长期演进 (LTE) 标准研发领域投入巨资。与现有基于高速分组接入 (HSPA) 技术的3G系统相比, 业界期待LTE技术能够让消费者感受到更佳的移动宽带体验。

技术超越 篇2

特点IXR技术具有双信道 (X、R) 抵消功能, 能够发现并抵消X (导磁性) 和R (导电性) 信号, 仅保留需探测的金属污染物信号, 并且不会对外来金属确定相位, 也不会将其忽略;智能IXR可在非工作状态时调整产品抵消值, 跟踪这些产品信号, 以确保长时间发挥高性能。

应用专用于奶酪、面包、矿泉水和婴儿用湿巾等产品中的金属检测。

超越模仿的技术 篇3

井上达彦告诉我们,伟大的公司都是在模仿中诞生。多次进行产业革新的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曾说过:“我做的事多半都是模仿别人。”大和运输因为旗下快递品牌黑猫宅急便在日本享有盛名,这家日本最大宅配快递品牌,更是中国快递企业宅急送、星辰急便、肯德基宅急便等模仿的对象。你可能不知道黑猫宅急便的创意是从吉野家诞生出来的。创立大和快递的小仓昌男在其所著的《小仓昌男经营学》一书中说,当时他看到将牛肉饭做到极致的吉野家不断成长,便产生了把货物运输做到极致的想法 。

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形容模仿者的词语都充满了负面的意思。而且一般认为模仿会失去独特性和创造性。在日本用“猴子学样”、欧美用“copycat”等词语形容模仿。那如何才能规避这些模仿的副作用开创新局面呢?在书中,作者井上达彦提出了“守破离”理论:首先是彻底的模仿,然后在此基础上突破从样本中学到的教诲,最后确立自己的方式。“守破离”是以禅学为基础,从能乐到茶道到武士道的学习方法,其含义是首先忠实于师傅的教诲,然后突破师傅的规则,最后取得自身的发展。

为了解释这一禅学观念,作者举了星巴克咖啡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到2011年为止,星巴克在全世界50个国家开设了1.7万家咖啡连锁店,不过1971年创立时,星巴克不过是

美国西雅图一家贩卖咖啡豆的小店。1983年,星巴克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被派到米兰出差,在米兰,他被意式咖啡馆的浪漫气息所打动:迎宾员微笑着迎接,店内苗条的招待热情问候。咖啡师傅制作咖啡的动作优雅华丽。在米兰,不管是华丽的店铺还是面向工薪阶级的朴素小店,每家店都有水平超高的招待,而且熟客在里面谈笑风生。

舒尔茨于是产生了向美国人介绍咖啡魅力的想法,最初,他想把意大利咖啡店完全引入美国,他亲自去意大利,仔细观察了500家左右的咖啡店,还拍照和摄影记录,努力在美国重现意式咖啡店。在西雅图的1号店内,没有椅子,全场站着喝咖啡,菜单也是意大利语,店内装饰也是意大利风格,还整天播放意大利语歌剧,招待们全都打着领结。这可谓是彻头彻尾的守。但是舒尔茨发现,彻底的模仿未必是好事,在美国,客人受不了意大利语歌剧,想要把椅子坐下来休息,还需要英语菜单。而陶制杯子,虽然能够保证咖啡的美味,但是去不能外卖,因此舒尔茨又通过采用外卖用的纸杯,进入了破的阶段。

为了适应美国化,舒尔茨发现,要想创造星巴克的独特味道,就要创造让美国人觉得舒适的场所。在他的著作中,舒尔茨用四个关键词说明了星巴克的魅力:品味浪漫 触手可及的奢华 绿洲和轻松的交流场所。此后,星巴克致力于为人们提供了“第三场所”,与第一场所家庭,第二场所办公室不同,第三场所是可以让人无忧无虑的所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第三场所的需求量却大量提高,在家里工作的人越多,这些人也需要与人交流,这时候他们就会来星巴克。

超越技术 篇4

其实,足球是什么活,关我BIRD事,我的世界充满了code和thinking,足球,对我而言,它只是一种娱乐一种放松。在我的世界里,技术是主要的,技术无处不在,我被技术所迷惑,也被技术所困惑,在中国这个乱七八糟的软件市场上,以技术为导向的软件企业往往很快就面临危险。技术对企业来说是装点门面,似乎深不可测有利可图,但关起门后,却暗然神伤,还是回到如何快速致富的思维上,因为企业也和人一样,每天都要吃喝拉撤,有谁愿意养着你,让你静下心来好好研究三五年的技术?

我在此呼唤超越技术,并不是不重视技术,而是更加注重技术如何为客户带来利益和价值,同时也是企业本身带来利益和价值,

我是技术出身的,多年来与CODING关系甚密,前些年心血来潮勇敢创业,后来关门倒闭灰心丧气,现在又开始折腾,象我这样的人,天生苦命,劳碌奔波,上下求索,左右求源,永无宁日,也就是为了混口饭吃,何苦呢?我的优势是技术,劣势也是技术,技术成了我继续发展的一个障碍,由于太深,我很难完全摆脱技术的影响,我的管理我的观念我的思维我的一切都带有浓厚的技术特色或痕迹,程序员、技术人员或许很爱我,但市场人员、客户未必爱我,这就是问题。有问题就象程序有BUG一样激动人心,程序的BUG可以通过娴熟而富有经验的DEBUG技术解决之,但别的问题不能DEBUG,怎么办?

亲爱的同学,此时此刻,你需要超越技术,需要打破已经形成的常规思维,突破固有的经验,需要不断地向你的对手、你的客户和你的合作伙伴学习,需要不断地创新。超越技术实际上是将技术看成是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的工具,重视技术的目的是为客户的需求服务,技术只有与许多非技术的重要因素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利益和价值,最终服务于客户,受益于自已。

超越交流,超越设计,超越空间 篇5

展示空间设计与多媒体技术应用、开发如何融合?三维展示空间如何塑造?

梅赛德斯奔驰是一个汽车行业的神话, 它们的展厅设计师是否也与众不同?

本次《第一人物》带您走入梅赛德斯奔驰车展指定设计公司首席设计师的设计世界, 探寻他在设计中的设计思想、理念、设计方式、技术应用, 为中国“Spatia communication”这个亚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主要经历

2010年至今达姆施塔特应用科技学院建筑教授

2006年至今马格赋 (德国) 设计师事务所首席创意设计师及常务董事

2002-2009年美国俄勒冈州大学、尤金大学、波特兰大学建筑设计及数字媒体设计副教授

1999年成为德国注册建筑师及规划设计师

1996-2006在马格赋 (德国) 设计师事务所从事建筑及展览设计

1996年斯图加特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工程学博士

1995年俄勒冈州大学建筑硕士

199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Morphosis 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

1993年斯图加特Auer+Weber+Partners建筑事务所

1992年Fulbright奖学金

精选项目

斯图加特梅赛德斯奔驰“Legend 6”永久性展览

慕尼黑柏林梅赛德斯奔驰艺术馆概念商店

德国法兰克福IAA 05梅赛德斯奔驰展厅

巴黎、伦敦、米兰、北京梅赛德斯奔驰展厅

梅赛德斯奔驰Bionic巡回展“Copycats welcome!”

德国莱比锡波恩“At 17...”展览

达姆施塔特德国电信体验中心

汉诺威德国电信展厅Ce BIT pavilion 2007

德国达姆施塔特德国电信Futurezone, T-Online AG

德国汉诺威戴姆勒Expo 2000 LAB.01

德国慕尼黑德国博物馆“Transport Center”展览

住宅项目:Presche Stuttgart;Haus Kaiser Ludwigsburg

主要奖项

ADC, DDC, IF Design Award, Deutscher Designpreis

作品发表

作品曾经在美国Interior Design杂志, 阿姆斯特丹Frame, 汉堡HAUSER, 巴塞尔form, 斯图加特AIT design report发表

近期评委工作

斯图加特Quartier am Karlsplatz建筑设计比赛, 与诺曼福斯特事务所Rafael Vinoly, Richard Meier, Sauerbruch Hutton,

伦理的超越 篇6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文学伦理学,伦理道德

19世纪后半期, 随着内战以北方军的胜利结束, 美国的劳动力和市场问题得到解决, 工商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随着疆土的迅速扩张, 美国的经济似乎处于全盛时期, 恰如马克·吐温描绘的“镀金时代”。在这里, 传统的理想主义被抛弃, 社会习俗、道德习惯都被置于不顾。[1]因此, 许多现实主义作家认为文学应当正视、如实反映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从而突出道德的社会地位。亨利·詹姆斯就是这些作家当中的一个, 而和其他作家不一样的是, 詹姆斯在他的作品中, 对道德的强调与重视更为, “他努力使生活中道德伦理方面的内容能借助于高度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2]亨利·詹姆斯是美国19世纪后半叶小说家, 他在小说里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 如中篇小说《黛茜·米勒》里的黛茜、长篇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伊莎贝尔和《金碗》里的麦琪等。这三个主人公都天真纯洁、美丽聪慧, 有着独特的个性。她们都符合亚里士多德的伦理道德标准, 符合柏拉图的有关“好人”的哲学理念———“正直、儒雅、好学”。但是, 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去研究, 就会发现她们的行为或思想在很多地方、很多时候是不符合当时, 甚至不符合现在社会的伦理道德的。

在罗马, 黛茜与一个名叫乔万尼利的意大利男子打得火热。黛茜还与她的朋友沃克太太约定, 将带她的意大利朋友去参加沃克太太的社交聚会。之后, 黛茜便在“车辆、行人、漫步者极多”[3]的时分, 由温特伯恩陪伴去见在大街上等她的乔万尼利, 打算一起前往品钦花园散步。黛茜把两个青年男子分别向对方作了介绍, 然后便在两人中间徐徐漫步着, 一路谈笑风生。这在当今社会也许不足为奇, 可是在19世纪的欧洲, 在维多利亚时代, 这种惊世骇俗之举必然被视为伤风败俗的行为。在欧洲旧世界里, 妇女的行动受到陈规陋习的束缚和压制, 已婚女子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露面, 身边得有丈夫跟着, 以保持尊严。而像黛茜这样一个未婚女子, 如果没有女保护人的陪同, 更是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随意与男人相伴而行了。更何况黛茜的行为还要过分, 由两个男人, 还是陌生的男人, 相拥而行。很明显, 黛茜的行为已经严重地违背了当时欧洲的伦理道德了。在黛茜身上, 存在着一种混合的性情:她表面上是无辜的, 可她同时又是无知和鲁莽的。生于长于美国的黛茜, 根本捕捉不住欧洲这一充满了经验的土地上的世故。[9]如果黛茜能去适应她所处的新环境, 她也许就可以和在她的祖国一样, 生活得很快乐。不幸的是, 她美国式的道德观阻止了她这样做。又比如说沃克太太在看到黛茜的行为后, 为了挽救她, 驱车前往黛茜在的大街, 希望把她带回家去。在几次善意地劝说无效后, 沃克太太要求黛茜上她的车, 结果黛茜回答道:“我从来没有听见过这么死板的话!如果这样是不成体统的, 沃克太太, 那么我整个人就是不成体统的, 那你就该不理睬我。再见;我希望你一路顺风。”[3]沃克太太的好心被黛茜浪费了, 也被黛茜伤害了, 暂且不说黛茜的举动在当时的欧洲社会是怎样得不合适, 即使是在现在的社会, 这种行为也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不懂礼貌的。甚至我们可以说, 黛茜最后的“凋零”根本上是由她的这种“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所导致的。

而伊莎贝尔, 虽然在欧洲的行为要比黛茜收敛许多, 但是她居然拒绝了富有的沃伯顿勋爵、能干的戈德伍德, 却接受了奥斯蒙德, 一个“没有职业, 没有名声, 没有职位, 没有财产, 没有未来, 没有一切”[4]的人, 一个所有求婚者中最可能不仅毁掉她的自由而且毁掉她个性的人。当然, 她的这一选择也并没有触犯到他人的利益, 被爱情冲昏了头脑, 不顾一切, 这在当今社会也是常有的。可是她的选择是所有人反对的。她的姨妈阻止她, 她的表哥劝说她, 沃伯顿勋爵和戈德伍德苦苦地追求她, 可这些都没有使她放弃自己错误的选择。而且所有的人都知道, 奥斯蒙德是非常不合适的人选, 他娶她只是为了她的财产, 而只有她被奥斯蒙德虚伪的外表所迷惑了。她情不自禁地想他就是她的梦中王子, 决心与他共同步入神圣的婚姻殿堂, 为他奉献自己的一切。然而, 她却就这样伤害了所有爱她的人, 也许她对于自己的结婚怀着很好的目的, 可是这却导致了很坏的结果, 即她最后的悲剧。她最初的自信看来是一种轻率和幼稚;嫁给吉尔伯特·奥斯蒙德的决定表明她无可挽回地上了当;无力弃绝奥斯蒙德也没能公然反抗他, 只能说明她的儒弱。归根结底, 最后悲惨的结果虽然不是伊莎贝尔一手酿成的, 但是与她的自由观和个性密不可分的。直到最后, 她才认识到:在这样一个走向毁灭的世界中, 自己幸福的破灭是一场很自然的灾难。[4]

而麦琪, 因为母亲去世, 从小和父亲相依为命, 所以她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和父亲在一起度过的。婚后, 麦琪不想让父亲觉得受到冷落, 因此, 更多地与父亲在一起, 照顾父亲, 尤其是小王子出生以后, 父亲亚当更是取代了丈夫阿美力购的位置, 常常与麦琪和小王子呆在一起, 在其他人的眼中, 形成了一种半乱伦的、畸形的关系。例如, 兰斯夫人就认为, 麦琪应该像其他女人一样更多地与丈夫呆在一起, 而威威先生 (即亚当) 的大门也应该向其他女性敞开。兰斯夫人的到来他们意识到了这一点, 麦琪也发现自己和父亲把其他人拒之门外, 实际上使他们自己沉浸在自恋的情绪当中。于是, 她建议父亲娶她的同学夏洛特, 而她的父亲为了取悦女儿, 也就真的娶了夏洛特;可是他们谁都不知道夏洛特曾经是阿美力购的情人。虽然他们采取了行动, 让他人也进入他们的生活, 可是实际上, 父女俩仍然保持着他们的“默契”而不是建立新的自我之间的关系, 所以在他人的眼中, 他们的关系仍然不正常, 仍然是乱伦的。[6]显然, 麦琪虽然并不想, 但是她的行动在别人看来却是违背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结过婚的女人, 不论是在什么时代, 都是应该多和自己的丈夫在一起, 而不是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多于和丈夫在一起的时间。正是她的这一违背伦理, 导致阿美力购和夏洛特的旧情复燃, 最终私通。其实, 像他们这种情况, 被他们弃之一边的配偶, 即使不是旧情人的关系, 也自然地会结成同盟, 发生通奸, 出现实际的乱伦。显然, 麦琪虽然并不想, 但是她的行动在别人看来却是违背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这样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非常严重的, 即使是在现今的社会, 这样的行为也是不可取的。

但是如果我们把三个女主人公放到一起进行和对比, 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女主人公伦理道德的一种发展与超越。

在沃伯顿勋爵住在花园山庄时, 有一天晚上, 花园山庄的主人和客人在愉快地交谈着, 时间不知不觉地就到了深夜了, 那晚, 杜歇夫人提醒伊莎贝尔该去休息了, 可伊莎贝尔意犹未尽, 杜歇夫人像《黛茜·米勒》中的沃克太太一样进行干涉了。可结果却是完全不同的。当伊莎贝尔最终跟随姨妈上楼去休息时, 她们进行了一小段对话:

“你当然会对我的干涉感到恼火。”杜歇夫人说道。

伊莎贝尔仔细考虑了一下之后, 说道:“我并不感到恼火, 只是有些意外———非常困惑, 留在客厅有什么不妥吗?”

“噢, 不, 在这儿, 在体面人家, 年轻女孩是不能单独和男人待得太晚。”

“您告诉我这些太对了, ”伊莎贝尔说道, “我不懂, 但我很高兴知道这些。”

“我会常提醒你的, ”姨妈说道, “无论什么时候我看见你行为过于任性, 我都会提醒你。”

“恳请您这么做!……”[4]

同样是善意的提醒, 同样是为了自己好, 可黛茜和伊莎贝尔两人采取的态度却完全相反。一个根本不听, 另一个非但不恼火, 还恳请自己的姨妈时常这样做, 以便她可以知道这些以前她所不知的习俗礼仪。如果黛茜像伊莎贝尔一样乐于学习, 那么她便不会以一种些许无知和粗鲁的形象展现出来, 也就不会客死异乡了。

而在故事的结尾, 伊莎贝尔选择回归罗马, 也体现了伊莎贝尔为他人着想的一种伦理思想。当时欧洲社会所盛行的是边沁和穆勒的功利主义的伦理思想, 而伊莎贝尔体现的恰恰是穆勒的伦理思想, 因为穆勒的伦理思想中包含有利他的因素。穆勒不仅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每个人的道德行为准则, 而且把牺牲自己的福利而获得的高尚道德看作是最高的幸福。[2]伊莎贝尔重回罗马, 就是穆勒“把牺牲自己的福利而获得的高尚道德看作是最高的幸福”伦理思想的体现。伊莎贝尔虽然不得不重回罗马, 可是在经历过生活的严峻考验之后, 她已经明确意识到:自由同时也是一种承担和责任, “一个人必须接受自己行为的后果。当着全世界人的面我嫁给了他, 当时我未受任何约束。再没有比那更慎重的考虑了, 我已不可能改变”。[4]生活对于伊莎贝尔来说, 依然是痛苦的, 可是她却在痛苦的背后看到了因美德上升而所得到的幸福与希望。伊莎贝尔回到奥斯蒙德身边:第一, 对她自身而言, 是她个人追求快乐和幸福的体现, 虽然她回到的是自私、虚伪的奥斯蒙德身边, 两人之间也毫无感情可言, 但她成熟了。在心理上, 她已站在新生活的起跑线上;在思想上, 她变得更为自由了, 因而也更为快乐和幸福;第二, 对帕茜来说, 伊莎贝尔的决定有利于帕茜的幸福, 帕茜需要她;伊莎贝尔对帕茜的教导, 会使帕茜成为像她一样纯真、善良而又富于道德感的姑娘, 而不是像她亲身母亲莫尔夫人那样奸诈、工于心计的人。而这在一定程度上, 是伊莎贝尔牺牲自己的福利所带来的结果;第三, 对于莫尔夫人, 她也会因为伊莎贝尔的选择而感到幸福的, 因为她一开始“谋划”这场戏, 就是希望伊莎贝尔的到来, 能给自己的女儿帕茜一份丰厚的嫁妆;而现在, 她的愿望也因伊莎贝尔的决定而有望实现。

但是, 伊莎贝尔也并不是就完全很好了, 她置身于古老的欧洲文化氛围, 无形中又接受了欧洲的传统价值观念, 她向往自由, 然而她缺乏冲破传统约束、抛开顾虑大胆追求自由的勇气, 同时并不反对社会的正统权威强加在女性身上的传统价值及品德规范。[7]正是她这种对传统的价值既肯定又否定的矛盾使她深陷传统势力的泥淖。

而在麦琪身上, 在延续了伊莎贝尔这种利他的功利主义伦理道德的基础上, 又明显地展示出由于具有较高道义而承担四人之间被破坏的道德次序的一种高大的形象。她一方面开始关心丈夫, 了解丈夫, 并对之报以持之以恒的信任, 使丈夫回心转意;假如她发泄“直接的报复性的观点、怨恨的权力、嫉妒的怒火和激情的抗议”, 那将“意味着放弃他们 (夏洛特和王子) ”。[5]放弃他人, 就意味着放弃两个家庭。显然, 她不愿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另一方面她采取了两面的态度, 既同情夏洛特的痛苦, 同时与她说话又缺乏诚意。其实麦琪这样做并不是出于报复, 而是替夏洛特着想, 给夏洛特留面子。她不想使夏洛特感到难堪和紧张, 而这就是麦琪的“我为他人”的思想在起作用, 这是一种无私与大度的表现。[6]而这引起的最终结果就是威威先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和夏洛特回了美国, 而麦琪和阿美力购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麦琪很聪明, 她轻易地解决了伦理上的难题, 既孝顺了父亲, 又挽救了自己的婚姻。

我们可以看出, 詹姆斯在作品塑造黛茜、伊莎贝尔和麦琪这三个主人公时, 虽然赋予了她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但从发展过程上看, 她们不论是人物形象、道德观、伦理观还是个人素养都是在层层递进、不断提高的, 这显示了詹姆斯在不同时期所持有的不同道德标准。从黛茜到伊莎贝尔, 再到麦琪, 我们发现, 詹姆斯的思想是在进步的, 要求也是在提高的。他希望用自己的文学作品来唤起人们对于伦理道德的重视, 以此改变社会中“过分强调个人利益, 缺乏同情心”、“冷酷无情, 极端自私”的现象。在这样的一个行为过程中, 他本人的伦理观是在不断超越的, 就好像他的作品一样。

参考文献

[1]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95.

[2]聂珍钊.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616, 25.

[3]亨利.詹姆斯著.赵萝蕤, 巫宁坤, 杨岂深译.黛茜.米勒.亨利.詹姆斯中篇小说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8, 45, 52.

[4]亨利.詹姆斯著.吴可译.一位女士的画像.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0:569, 222, 563, 71.

[5]Henry James.The Golden Bowl.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2000:459.

[6]王敏琴.亨利.詹姆斯小说理论与实践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150, 151, 152.

[7]陈丽.伊莎贝尔的自由观——亨利.詹姆斯的《一位女士的画像》.外国文学研究, 2002, (12) :84, 85.

[8]吴彩亚.清新而执著的雏菊——论《黛茜.米勒》中的黛茜形象.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 (6) :13.

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篇7

在我国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 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会计信息化等会计标准体系基本建成, 并正在持续平稳地有效实施;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注册会计师行业蓬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 一段时期以来, 我们的会计标准建设, 以及会计学术研究和会计实务, 考虑外部投资者、社会公众和外部审计较多, 而服务内部管理决策不够, 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 为单位发展提供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未得到充分有效发挥。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 主要服务于单位 (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管理需要, 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 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 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工作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是顺应会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实现中国特色会计体系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必要举措, 是推动中国会计工作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大力发展管理会计, 一方面是服务于单位内部管理, 为决策提供支持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的总体需要。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此前曾指出:打造中国会计工作“升级版”的重点就在于大力培育和发展管理会计, 其重要方向就是建设中国管理会计标准体系。随着管理会计日益重要, 其顶层设计也要升级提升。

此次财政部出台《指导意见》, 已将管理会计上升为一项系统工程而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 奏响了我国管理会计大步向前发展的开篇序曲, 还为随后一系列具体举措的出台奠定了基调, 标志着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顶层设计的纲领性文件已完成, 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指导意见》提出“坚持立足国情, 借鉴国际;坚持人才带动, 整体推进;坚持创新机制, 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这四项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原则;而“4+1”理论框架体系包括:理论体系、指引体系、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加咨询服务, 争取在3~5年内, 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 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 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理论体系建设是基础, 指引体系建设是保障, 信息化建设是支撑, 人才培养是关键, 咨询服务是外部支持, “4+1”理论框架体系的各个部分既自成一体, 又相互融合, 共同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 在会计领域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要求, 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大力加强管理会计工作, 通过强化管理会计应用, 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实现管理升级, 增强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 进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更加科学、全面地衡量企业绩效, 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指导意见》作为建设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纲领性文件, 为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规划了科学的蓝图。这份纲领性文件是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和完善的起点, 更多更好的期待是实务工作者的操作方案和实际行动, 理论界系统整合理论研究资源、总结提炼实践做法经验、研究开发管理会计课程和案例。

超越自己,超越功利,享受过程 篇8

在平凡生活中的我们常常抱怨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的比牛多,吃的比猫少。民间鸡汤大师们会出来开解:“不问结果,享受过程。”

馋嘴的狐狸看着果园里晶莹剔透压弯枝头的葡萄,奈何被高高的篱笆墙挡住,它上蹿下跳折腾半天,还是没有得手,悻悻说句虽然没吃着,我享受的是过程。一股掩饰不住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味道扑鼻而来,这话鬼才信!

2002年韩日世界杯,西班牙队、意大利队纷纷倒在昏哨之下,这时对他们说不问结果,享受过程,恐怕人们会嗤之以鼻:站着说话不腰疼。

不是说只有赢得世俗的成功或者竞技的胜利才有资格说享受过程,而是超越自己、超越功利才能真正地享受过程。背负夺冠希望的巴西奥运足球队两战皆平,小组出线堪忧。如果这时你去安慰巴西头牌内马尔说“享受过程”,恐怕他想用洪荒之力毁了你的心都有。因为他知道,这不是桑巴舞者巴西队的真实水平,这也不是身价过亿的自己的真实水平,那种无力回天的窝囊劲,如何享受过程?他自己也说,平局对巴西来说就是失利。巴西球迷甚至嘲笑他还不如女足的玛塔。背负着重重压力,不能超越胜负的功利,内马尔就和我们那些失利之后一个劲儿地说对不起祖国、对不起人民的运动员一样,不可能做到真正地享受过程。

不过,中国奥运代表队肯定不在此列,从他们奥运开幕式为西红柿炒鸡蛋“代言”的出场就可以看出,他们真的是来享受过程的。广西合浦出生的女足姑娘谭茹殷无疑也是来享受过程的,否则她也不可能舉重若轻,中圈附近一脚40米开外吊射破门,被网友戏称“预定了本年度和未来十年女足最佳进球”。

游泳小将张雨霏无疑也是来享受过程的,否则她也不会大大咧咧地宣告“哪吒该上场了”。“飞鱼”菲尔普斯肯定也是来享受过程的,拿到个人奥运累计23块金牌的同时,还不忘记赤裸裸地为中药拔罐“代言”。

被人们尊称为“丘妈”的41岁的乌兹别克斯坦体操选手丘索维金娜,迄今分别代表前苏联、独联体、乌兹别克斯坦、德国共七次参加奥运会,过去为了给身患白血病的儿子筹钱参赛,如今儿子痊愈,她继续参赛,“我觉得年龄只是个数字,我继续体操生涯,也不是为了生计,而是因为我真的热爱这项运动。”谁说这不是享受过程呢?

平凡如你我,没有竞技场上的万众瞩目,没有荧光灯下舞台之上的人气爆棚,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之间忙忙碌碌,能够安然地不问结果,享受过程吗?

法国乡村邮差费尔迪南德·薛瓦勒自己捡石头,用33年的努力,在距里昂90公里的奥特利维村,建起了一栋奇特的建筑:仿佛罗马的神庙,又仿佛印度的宫殿;仿佛来自天方夜谭,又仿佛来自玛雅神话——它被人称为“薛瓦勒的理想宫殿”。他在理想宫前立碑铭刻:“1879年—1912年/33年的挣扎与坚持/10000天/93000个小时/让那些认为他们可以做得更好的人,都有勇气一试。”假如这宫殿在即将建成之时崩坍,或者遭遇刀兵火劫毁于一旦,费尔迪南德·薛瓦勒还能够不问结果享受过程吗?

能!因为那一天天壮观起来的建筑点亮了他內心深处的一星火光,即使这建筑倒塌,心里的火光却永不熄灭。这火光就是勇气,是理想,是坚持,从几千年前奥林匹斯山燃起,在每一代每一个人的心中潜藏,不管是奥运选手,还是草根小民,你都可以比自己更高、更快、更强!人的成功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你是什么。超越自己,超越功利,像傅园慧,像丘索维金娜,享受过程,快乐生活,你也可以。

技术超越 篇9

——《超越智商》读后感

原创: 龚为国

人们或多或少会表现出一些理性障碍的原因是:我们因种种缘由,过于看重智力测验所测量的那些思考能力,而看轻其他至关重要的认知机能,比如理性思考的能力。理性思考,意味着树立恰当的目标,基于目标和信念采取恰当的行动,以及持有与可得证据相符合的信念。给予智力一定程度的关注是必需的,然而,忽略另一种至少同样重要的能力——维持理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是不合理的。理性障碍指的是智力水平较高,但却无法理性地思考和行动。理性使我们获取更多的知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行为、情绪以及掌控世界。它使人能够改造自我,进而从实际及象征意义上超越动物的状态。认知科学家把理性分成工具理性与知识理性两类。工具理性可被定义为以最优化的方式实现个人目标。理性的另一面被认知科学家称为知识理性。知识理性所关注的是个体信念与真实世界之间的一致程度。知识理性与工具理性两者之间关系密切,二者之间的桥梁是对未知事件发生概率的预估。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信念不会偏离现实太远,也都希望自己的行动能带来最优化的结果。理性与智力则完全不是同一回事。每当学者们发现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与智力水平出现分离时,就感到有强烈的使命感和义务去创造出一种新的障碍分类,对这种分离现象进行命名。作者所创造的“理性障碍”也正是基于上述逻辑。认知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证据都支持这样一个结论:大脑的运作可分为两种不同的认知过程,功能各不相同,各有优劣。类型一加工的本质特征是其自主性。类型一也常常称作启发式加工,意指其速度快、自动化、计算负荷低,以及无须对所有的可能性情况进行大量分析。类型二加工是基于语言和规则的,心理学家称之为控制加工。第一,具备中断类型一加工并且抑制其反应倾向的能力。第二,具备了抑制类型一加工的能力,同时自身所独有的假设性推理和认知模拟。

智力测验仅仅测量了那些能够体现个体差异的认知功能。就好像是刊登在报纸上的个人广告,关注的是个体与众不同的地方,而不是他和其他人的相似之处。智力测验测量的是本章的焦点之一——认知去耦。在心理模拟过程中,必须不间断地进行大量的去耦操作,维持模拟的同时保持去耦表征,这些操作体现了大脑的计算能力,也是智力测验评估和测试的能力。反省心智关注于系统目标、与目标相关的信念以及基于当前系统目标和信念的最优化的行动。只有在反省心智分析层面,理性才会参与其中。更为重要的是,算法心智的效率可以被量化评估,但理性的效率却无法被评估。思维倾向的个体差异可以通过对反省心智操作的测量而得出,具体包括:目标管理、认识价值观、自我管理认识论等。以上这些心理特质是支撑理性思维和行动的基石。现行的各种智力测验所评估的都只是算法层面的认知能力。当前得到广泛应用的智力测验丝毫没有涉及对理性思维和行为的评估。

理性的结构比智力的结构更具包容性。理性要求个体必须具有正确的信念,并基于信念采取合理行动以达成目标,两者都是反省心智的属性。除此之外,个体也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算法心智机能,使他能够对环境信息进行适当的加工并付诸行动,确保个体能够做到明思善行。反省心智的思维倾向构成了支撑个体理性思维的心理机制体系。而目标实现的过程有赖于明智决策和信念与证据的优化契合。反省心智的思维倾向是通往这些目的的手段方式。反省和灵活性都是“好”的认知风格(由于多数人欠缺这两者因此会形成“越多越好”的错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追求这两种思维倾向的最大化。如果想从统计学角度精确预测某个人的理性思维和行为,此时,不仅要考虑到他的智商状况,还要将反省心智情况也纳入考量。如果不明确要求被试在非正式推理情境中放下既有信念和观点,那么,智力水平与无偏见推理倾向之间几乎没有关系。现实生活中,我们身处没有“指导语”的世界中,没有人时刻提醒我们要进行无偏差思维。真实情境与研究情境之间的不同,意味着实验室研究也许高估了智力对理性的贡献率。我们已证实理性需要有三种不同的心理特征。首先,需要具备算法心智层面的认知能力,以维持压制和模拟活动。其次,反省心智必须需具备以下两个特点:

1、发起对自主心智产生的劣质反应的压制;

2、发起产生优化反应的模拟仿真。最后,在模拟活动过程中,可以获取理性反应计算所需的心智程序。

认知去耦是导致个体一般智力产生差异的关键认知操作,加之在模拟和假设性思维方面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它的关键性地位。传统的智力测验以及MAMBIT汇聚于心理生活的重要方面,它们 是一系列科学研究成果的代表,在恰当、重要的节点上逐步对智力进行分解。拥有认知去耦能力并不意味着这个人也可以产生理性的想法,做出理性的行为。智力测试评估的是认知去耦能力,不可否认这种心智技能非常重要,但是,它只不过是理性思维和行为所必需的三个要素之一。另外两个要素是心智程序和思维倾向,这两点才是滋养理性思维的温床。

大脑有两个特征致使人类不够理性。一个是处理信息方面的缺陷,另一个是内容缺陷。对于这两种认知缺陷,智力均未提供让人类能够不受影响的免疫力。人类在思考问题时,大脑对认知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极为吝啬,我们称为“认知吝啬鬼”。由于人类大脑默认的加工模式是低能耗的类型一加工,这种对简单认知机制(认知吝啬鬼)的默认偏好,意味着人类通常是不够理智的。类型一加工过程所能够提供的通常是与最佳反应接近的快速解决方案。但是,现代生活对于信息加工的准确性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以至于现代科技社会的危机四伏。

人类总在想尽办法减轻认知负担,试图让自己尽可能地处理更少的信息,然而,正是这种想法致使我们常常会深陷不理性的泥潭。人类为什么是认知吝啬鬼,而不是完全理性人?一言概之——进化。进化塑造了人类今日的认知机制,进化造就了人类的非理性。每个人在思维过程中都会受到认知吝啬鬼的影响,这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人类心理特征。与之类似,心智程序故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多数人思维特征的一部分。简单来说,所有人都是认知吝啬鬼,都经历过心智程序问题所导致的认知谬误。理性障碍应该是一种不受智商高低影响的普遍现象。换句话来说,如果非理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并且与智商之间仅有微弱相关,那么高智商群体中的非理性行为绝非罕见。提高理性有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避免先天的信息加工缺陷(即认知吝啬鬼),第二条途径是给自己大脑安装好的心智程序,抵制坏的心智程序。

人类大脑所遵循的准则是:能不用,则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在真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过度概括的替代属性策略常常会导致严重的误差。如果一个事件的结果集合中,包含另一个事件的所有结果,两者之间即是支配关系。当人们对较小结果集合的估值或概率估计高于较大结果集合时,就是违反了支配关系原则。资源经济学中一项公众对环境破坏评估的研究也发现,情感反应会干扰人们处理重要量化信息的能力。认知吝啬鬼对信息的生动性和鲜活性异常敏感。非理性行为和信念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发生,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无法抗拒那些活灵活现却不具代表性的数据的影响。启发式加工常常被用来指代类型一加工,这种加工速度快、自动发生、计算简单并且不会充分分析所有的可能性。因此,一种用来形容认知吝啬鬼的方式是:它大量地依赖启发式加工。当一个情境需要精确反应而不仅仅是一个快速、粗略的回应时,启发式加工未免太过概括笼统。认知吝啬鬼剥夺个人自主性的另一种方式是过度使用“默认启发式”这种信息加工方式。默认启发式的操作遵循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则:如果你获得了一个默认选项,持有到底。认知吝啬鬼使用启发法加工以减轻认知负担,这种做法是否有效主要有赖于环境是否是良性环境。简而言之,极端的认知吝啬鬼全然没有“独立之思想”,决定他们的心智如何加工信息的是眼下最生动的刺激、最唾手可得的信息或是最与众不同的线索。认知吝啬鬼会被那些掌握了如何标签化、如何设定锚定值、如何控制信息生动性的人占尽便宜。

在认知科学领域,人们往往会对本质相同但表面看起来不同的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这种现象称为“框架效应”。框架效应违背理性的选择。在决策理论的技术性文献中,对这种违背的指责被称作“描述性不变原则”,即人们的选择不应该因为问题的表述方式发生变化而改变。人们的选择偏好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那些有权力塑造环境,或是决定问题措辞方式的人),而非基于个体内部的心理特征及偏好,这个一直潜藏在我们身边的问题着实让人不安。由于绝大多数情境都可以基于多个框架,这意味着与其说人们有着稳定的个体偏好,不好说是环境的引导方式不同,引导过程决定了所谓的个体偏好。

我方立场信息加工不仅会损害我们客观评价证据的能力,对我们产生证据的能力也有负面影响。从他人立场考虑问题是一件很耗费认知资源的事情,这一点我们早已熟知。因此,人们不愿意从他人立场出发去考虑问题也情有可原,我方立场信息加工是认知吝啬鬼的基本属性。我方立场信息加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们对事件控制力的不合理自信。即人们误以为自己的能力、技巧可以决定随机事件结果。那些屈从于控制错觉的人,常常会基于错误的因果关系理论而采取行动,最终导致差强人意的结果。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教育领域中有大量的文献资料都在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就是在关注如何避免自然我方立场偏差。

随着现代文明的日益繁荣,人类行为变得越发不理性,不合乎常理,与文明的进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多数情况下,这些非理性行为并非是无心之过,而是在人们能够意识到行为后果的情况下,依然执意而为。当无意识心智左右了被试的行为反应时,个体常常觉察不到,反之,他们还常常为此而争辩,认为他们做出的决定是经过审慎思考的、有理有据的选择。人们为无意识行为虚构解释理由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阻碍认知方式发生改变。因为只有当人们意识到大脑正在使用自动化子系统时,认知方式才有发生改变的可能。心理学家区分了有情绪负荷和相对来说无情绪负荷的想法,认为压制情绪对思维的污染效应是“暖加工”的一个例子。但是,即使在没有情绪卷入的情况下,即心理学家所谓的“冷加工”,有意识思维也常常会被无意识思维所取代。事实上,即使是在我们清晰地意识到何为最佳答案的情况下,依然有可能让无意识信息加工过程肆意控制行为。

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思考时并没有尽力而为。当人们深陷于我方立场思维时,常常并没有察觉到自己也可以基于其他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当我们使用锚定和调整策略,或是思维方式受到信息生动性的影响时,我们对其他可能的处理方式毫无觉察。为了增强长期目标的动机性力量,我们对问题进行了重述,使得它有实力与短期的本能欲望搏斗一番。我们可以用语言为工具来设定规则,以将未来可能做出的所有行为都“捆绑”在一起,进而使个体可以获得足够强大的动机性力量,以压制当前可能对长期目标产生威胁的行为。在有些情境中,个体想要压制自动化的反应,但苦于还未加载适用于当前情境的心智程序。这是导致非理性行为发生的一个心智问题,我称它为“心智程序缺陷”。

“心智程序”是指个体可以从记忆中提取出的规则、知识、程序和策略,以辅助决策判断和问题解决过程。除了认知吝啬鬼,心智程序出现问题也是导致不良决策的重要原因。有时,个人是因数没有安装足够的心智程序,即心智程序缺陷,如忽略备择假设,不擅长寻求证伪焦点假设;有时,是安装了污化的心智程序,如相信占星术和笔迹学。人们未能达成既定目标的原因在于心智程序出现了问题。人们未能采取优质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原因有二,第一,个体的心智程序还未获得足以支持理性的规则、策略和知识;第二,心智程序中的某些知识本身就是导致非理性行为和思维的罪魁祸首。人们在尝试依据备择假设评估数据时,会觉得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同样的道理,人们在寻找有可能会推翻焦点假设的证据,并检验这个证据时,也会感到非常困难。原因在于,人们天然的思维倾向是寻找证实假设的证据,而非证伪的证据。在推理过程中,寻求可证伪性是一条非常有用的原则。对于多数人来说,寻求证伪性证据的心智程序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理性思维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在预估未来事件时能够使用正确的基础概率值。有趣的是,研究发现人们很擅长处理“隐含的”概率信息(只需自主心智即可获取的信息),但是,当需要个体进行具体推理时,就破绽百出了。

人们之所以常常获得污化心智程序,原因在于它通常被包裹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并且,这个故事常常很复杂。那些低智商的人对这类复杂的故事往往并不买账。然而,复杂的心智程序对中等智商或商智商的人而言,却很有诱惑力。进化只保证人类在当地环境中是基因适应最优者,而不保证他们在真理或有用性上达到最大化,而这恰恰是理性所要求的。信念无须为了增强适应性而用最精确的方式认识世界。因此,进化不保证人类拥有完美的知识理性,也不确保人类会获得最佳的工具理性。文化复制子一词指的是通过非基因手段传播的文化元素。文化复制子的替代词——模因这一概念所引发的基本观点是:能够传播的信念,未必正确,也未必有利于传播者。模因不一定是为了帮助它们所寄生的宿主而存在的。它们存在的原因在于:在模因进化过程中展现出了绝佳的多产性、长寿性和复制的忠诚性,而这些正是成功的复制子所具有的决定性特征。寄生心智程序致力于寻找增加自己生存时限的法子,而不是帮助宿主。破坏宿主的评估计划是寄生心智程序安装在我们认知结构中的一种常见方式。在科学中,一个理论在告诉我们应该发生什么事的同时,还必须提出不会发生什么事。如果理论认为不会发生的事真的发生了,那么,我们就可以明确地说:这个理论出错了。相反,一个不可证伪的理论没有具体说明哪些观点可以用来作反驳的依据,因此,排除了改变的可能性。我们可以说这些不可证伪的理论是无法被评估的。通过拒绝评估,它们防止科学家用新的理论取代自己,但这是以科学发展的停滞为代价的。智力测验并不能评估对理性思维至关重要的心智程序,也不能评估阻碍理性思维的破坏性心智程序。智力测验对理性思维相关的思维倾向也没有加以评估。这些都与以下倾向有关:使用(或避免)类型二加工战胜类型一加工的策略。总而言之,思维可以有很多种犯错方式,而不仅仅只有智力测验评估的那几种。

被试从给定的焦点规则出发,沿着规则为真的思路展开联结思维,这种处理信息的方式就是连续性联结认知。虽然这个任务使用了类型二加工,但是却没有建立起对备择世界模型完善的认知模拟。在这种思维过程中,认知被禁锢于给定模型起始点的联结模式,着实是一种较为肤浅的思维形式。在选择任务中,被试全盘接受了给定规则,包括对给定的规则形式也没有试图进行修改,即假设它为真。然后,他们基于这个焦点模型展开推理,从这个焦点模型中系统地产生联结,却完全没有考虑到其他的情境建模方式。作者把这种思维方式称为“带有焦点偏差的连续性联结认知”。

认知吝啬鬼的第三个特征是压制失败。压制失败的吝啬倾向最小,因为在此过程中有类型二认知去耦化的参与。该特征是指类型二加工试图压制并取代自主心智的类型一加工,结果却失败了。虽然压制类型一加工的尝试失败,但认知去耦化过程确有发生。心智缺陷越少,他所犯的错误归因于压制失败的可能性越大。拥有大量心智程序的人犯了错误,那么,这个错误多半要归咎于压制失败,而非心智程序缺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达到节省资源目的的主要方式就是鼓励从我方视角构建心理模型。由于我方立场偏差是在自利动机驱动下的“自我”心智程序和计算能力驱动下的焦点偏差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因此,我方立场偏差也是多因素共同决定的思维谬误。斯波克先生问题在高智商群体和低智商群体中的发生率相仿,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该问题与智力之间的相互独立性。来自自主心智(比如情绪管理模块)的输入信息不足(或是输入不正确)是导致此类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自主心智子程序加工方面的个体差异与智力是相互独立的。框架效应是认知吝啬鬼进行焦点偏差加工的典型例证。对框架效应的个体差异进行研究后发现,这种思维偏差是独立于智商的。被试内研究发现,避免框架效应影响的倾向与智力之间关系微弱。在非理性框架效应方面,高智商群体与低智商群体表现无异。因此框架效应导致的理性障碍非常常见。理性是一个多维度概念,而不是单一的心理品质。理性需要多种思维倾向共同发挥作用,以战胜认知吝啬鬼信息加工倾向。理性还依赖于与概率思维和科学思维有关的知识库。所有的这些因素都无法使用智力测验进行评估。智力测验无法评估自主心智启动的压制反应倾向,也不能评估个体是否进行了充分的认知模拟。仅从智力测验评估的晶体能力,我们无法推测个体是否拥有理性思维所需的特定心智程序。最后,智力测验也不能探明个体是否拥有污化的心智程序。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聪明人做出愚蠢举动时,人们理应平静对待。但是,人们对这种现象表现出的惊讶,实际上恰恰说明人们高估了“智力”,把智力测验没有评估的心理品质也归于“智力”。

5G:超越4G的存在 篇10

在今年2月举行的西班牙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 5G仍然延续着1月份美国拉斯维加斯电子展上势不可挡的热度。华为、中兴通讯、爱立信等全球领先的通信厂商和各国的电信运营商一起, 纷纷宣布5G研究和测试的各种进展, 集体为5G造势, 对5G的重视和共识可见一斑。从目前进展看, 距离4年后的2020年实现5G商用的目标已经不远。

5G的意义并不仅局限于“面向2020的移动通信技术”, 它的作用一方面是先导性的——5G的出现, 让物联网真正成为可能, 也让用户对“云”的访问变得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差异感;另一方面, 只有5G网络才能承载物联网产生的庞大的井喷式网络流量和在同一瞬间产生的海量网络请求。

点评:5G是超越4G的存在, 其意义不在于网络速度有多快, 而在于与物联网的契合, 可以说是连接人与智能系统、智能系统与智能系统之间的部件。

上一篇:嵌入式控制技术下一篇:播种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