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引导论文十篇

2024-09-12

科学引导论文 篇1

然而,笔者在江西省南城县的部分农村走访时发现,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缺乏理财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情多多。近年来,农村人情风愈刮愈烈,婚丧嫁娶、修房建屋、升学、过生日都要摆席设宴,赠送礼金,且礼金数额越来越大。二是攀比爱面子。一些农民把盖房子、修院子看成是财富的标志,手里有了钱就先盖楼房,并进行攀比。房子要比别人高,装修不能比别人差,钱不够就向别人借,而盖好的房子却有相当部分被闲置了。还有一些村民看到邻居有高档品牌、新式商品,自己也不甘落后,有钱就买,没有钱向亲戚借也要买。此外,还有少部分农民沾染了赌博恶习。

与此同时,投资理财渠道匮乏也是农民遇到的普遍问题。一些不法分子针对农民急于致富的心理,以合伙做生意、高息借款为借口,实施非法集资,使许多农民多年的积蓄毁于一旦。

科学引导论文 篇2

关键词:小学科学,兴趣引导,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是一门知识涉及面较广,内涵底蕴深厚的综合性学科。由兴趣启发作为教学切入角度,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科重视,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兴趣能让学生学习吸收越过表层,到达深度,进一步调动起科学学习意识,科学探究思维。教师要尽量在课堂融入新颖、趣味、启发元素,让学生在开阔的学习视野、宽松的学习空间下进步。

一、创设情境,激发了解兴趣

了解是投入学习的第一步,只有充满了解欲望,才能够调动起主动深入学习的意识,因此要为学生导入兴趣,首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来引起学生们的了解关注。情境的生动牵引,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是兴趣激发的有效渠道。

1.设置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是小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情境能够让学生们跳出课本,走进熟悉的认知中,因而是对抽象知识和形象认识之间的有效转换。创设情境的方法也有多种,其中的问题情境最具思维牵引力,不仅可以将知识点立体化展示,让学生形成了解欲望;问题的关联设置,还可以梳理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地开启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再被动听讲, 而是参与进课堂,主动探究,在轻松有序的学习引导下强化知识吸收。在实施中,教师要注意问题设置要有明确的方向性和层递性,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还要渗透启发,尽可能地贴近学生认知,柔和创新元素。例如,在学习《观察水生植物》 时,教师首先提出:现在最火热的湿地公园里,最多的是什么植物?“水生植物。“”那水生植物里,同学们最熟悉的又是什么?属于哪个家族呢?“”荷花“”、水藻“”这也分家族啊?”学生们反应不一,但是都兴致勃勃继续探究,问题情境就像导火索,一击即中将学生们的探究热情引燃。

2.注重生活情境

科学都是来自生活中的提取,课本知识点虽然规范系统,但是对好奇心重,理解分析能力不足的小学生来说,难免枯燥。因此,教师需要将学生引向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从近在眼前的具体印象中获取知识灵感。生活情境一方面能够将毫无色彩的课本描述优化得生机勃勃,充满了生活气息, 让学生很容易增进了解,完善知识学习;另一方面,生活情境能够将学生日常熟悉的科学元素一点一滴地组合到一起,对学生形成共鸣感,让他们更有追求知识的动力。在实施过程, 教师要注意生活元素的提取要有代表性,不能过于繁杂,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范围。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们总结了一组生活静电现象: 梳头时头发毛躁竖起,收拾小纸屑时常常粘在手指上,穿脱毛衣时会擦出细微火花等。这些生活情境让学生们都兴致高涨,有的积极认同经常遇到,有的甚至马上试验起来。可见, 实实在在的生活元素能够让学生们更有靠近知识的情绪。

二、放手实验,提升实践兴趣

实验是科学教学中分量较重的内容,也是颇受学生欢迎的环节,实验让科学学科的科学性、求真性展露得更加明确, 实验教学也能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从而对知识掌握更加牢固。教师为此也要抓住实验对学生们的吸引力,有序、 开放地组织实验操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享受到科学学习的兴趣,让单一的“听讲”模式拓展出更自由、灵活、快乐的空间。实验由动手兴趣激发出更重要的手脑结合,学生们能够拓展视野,扩大收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开放的观念出发,大胆对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主导实验的全过程。 例如,在进行《观察描述矿物(二)》的实验教学时,教师安排学生分组合作,运用多种工具、物品进行实验操作,宽松无限制的实验要求让学生们动手欲望强烈,并且在操作过程中, 学生还主动运用起课外知识,如,有学生对用电筒照矿物的角度、距离就别有手法。自主的氛围下,课堂自由交流,轻松积极。

三、人文融入,优化感知兴趣

科学学习也不是一味地追求逻辑、观察,验证等条理性内容,相反,新时期开放化教育思想引导下的科学教学,更加注重学科的综合性。科学不是单一存在的,它也和其他学科文化紧密相连。因此,科学教学中的人文因素也是应当被重视应用的。在教学中融入人文知识,能够让科学学习层次性、 严肃性的固定感知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更能增加学生的感知兴趣,促使他们从其他角度去关注科学,拓展科学的深度探究。科学学习不仅要靠记忆、分析,更离不开感知,人文知识的融入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动起情感思维,从而从更全面的认知中完善科学兴趣。例如,在学习《杠杆的研究》时, 教师不仅详细讲解了科学原理,还用著名的“金字塔之谜”来调动起学生们求知、探究欲望,教师用“后人推断,巨大的金字塔有可能是用巨大的杠杆加上大量的人力来建造的,大家认为有可能吗?”让学生在人文与科学的结合下积极思考,课堂也取得了满意收效。

兴趣引导科学学习 篇3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创设好的情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情绪和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积极思考,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智慧潜能的发挥,诱导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可以创设下列情景:我们先来做一个比力气的游戏好吗?请大家分别推荐一位力气最大的同学和一位力气最小的同学上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将短铁棒搁在小铁块上,组成一个杠杆,另一同学手指按在力臂长的一端,同时向下用力,结果产生与大家预料完全相反。这时学生脑子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力气大的同学比不过力气小的同学呢?这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等等。”除了游戏还有猜谜、儿歌、实验等等。这些方法自然在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就会积极活动起来,对上述疑问作出积极反应,设法努力思索和主动探索和主动探究其中的奥秘。

二、教学得法,学而有味。

科学课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课,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儿童的年龄特征,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水的浮力》一课,要让大家了解到放在水中的物体(包括沉与浮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可以让分组实验、分组讨论的办法,首先通过实验掌握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具有浮力后,然后提出疑问:那么沉在水底的物体是不是有浮力呢?让大家根据问题进行讨论,做实验、得出物体的沉浮条件。最后设计一对实验:一团橡皮泥和一只有盖玻璃瓶,放在水中有什么现象?能不能改变这一现象,让沉的变成浮的,让浮的变成沉的呢?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学习兴趣倍增、自主探究的欲望非常强烈,教师可以全放开,让学生边讨论边设计方案边实验。这样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民主教学。同时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提供了条件。

三、精心选择,探究材料。

小学生生性好动,把材料放在学生的面前,就会吸引他们,激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学生在摆弄材料,在按各自的想法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实验中就会形成感觉、表象,即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研究材料的特点,选择那些与揭示科学概念有关的,有吸引力的,使用时有安全感的并适合儿童自行探究的材料。而且教师课前必须实验过的效果要明显,实验要容易,成功率要高的材料。学生通过操作材料的实践活动获取丰富的感性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可以形成科学概念和得出科学结论。同时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例如:在教学《热气球》一课时,为学生提供的探究材料是:蒸发皿、酒精、木片、玻璃钟罩、塑料袋。使用这些材料能使学生做成功塑料袋升空的实验。把玻璃钟罩放在燃烧的酒精火焰上空,下垫两块木片便于空气对流,再把塑料袋套在玻璃钟罩空气出口上,即可完成实验。通过这些材料,学生能比较准确研究出热气球升空的原理。

四、善待发现,经常鼓励。

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和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见解,成功的尝试,思维合理的成份以及每一点细小的进步,都适时地给予热情的鼓励和必要的肯定,特别是注意保护创造型的学生,他们的特点是好奇,想象力丰富,常有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他们思想敏捷,发散快,好刨根究底,发表意见,但又往往比较淘气顽皮,因而常被人视为捣乱分子,教师不能用传统的眼光看待他们,必须改变评价学生的观念,爱护学生积极性,爱护创造型的学生,要顺势引导,鼓励探究,例如:《光》一课,利用放大镜能聚光的实验研究时,在小组汇报中,都说放大镜不但能放大物体,而且能聚光产生热量,使易燃物着火。但有一位学生却说不一定,他的理由是如果没有太阳,放大镜就不能聚光,从表面上看,他是多余的话,故意捣蛋,但仔细分析,他已掌握了这一原理,这是一种发散性的思维方式来分析事物现象。于是我马上给予表扬,既让学生增长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自序:让科学引导教育 篇4

学习改变命运!这是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口号。

这体现了电视人对知识和学习的理解,这两句口号已经浸入了我的心扉。

经过几年在中国教育报教育科学版的编辑生活,我还希望加上一句话:让科学引导教育。

也许这句话不能作为一句电视口号,因为电视的表现形式更加口语化;也许这句话也不能作为中国教育报的一项追求,因为这毕竟只是我在编辑教育科学版的几年中迷迷登登的想法。

在这本精华集成稿之后,总想找到一句响亮的口号,说明这本书的最终目的,自己感觉“让科学引领教育”最为恰当,因为虽然自己没有达到“让科学引导教育”的要求,然而却是自己以后的努力方向,同时也希望这能转变为报纸的要求,教育界的要求,社会的要求。

曾经有学者提出教育科学首先要在教育界普及,我甚为赞同,因为实践中不按科学办事的地方比比皆是。教育行为、教学行为、管理行为、行政行为中常常有违背科学常识的地方,其背后就是缺乏足够的科学精神。

作为大众传媒之一的报纸是最应该传播科学的地方,因为其易于保存,便于阅读。现在有些人将报纸定位在娱乐工具甚至于传播小道消息的地方,与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相去甚远。

新闻媒体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作为面向教育专业市场的中国教育报,承担起“让科学引导教育”的责任,无疑符合时代的主旋律。

现在提倡新闻传媒要“三贴近”,我想最主要的应该是贴近读者的心灵,而不仅仅贴近读者的身体。走向实际、走向实践也许可以贴近读者的身体,这是必要的;然而,我想,走向实践的目的更应该是贴近读者的心灵,在读者的心灵深处发挥影响。而这,就需要科学精神对实践的把握。

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常常听到读者批评新闻媒体,你们不要瞎起哄,这也许是对有些媒体不顾基本的事实,没有基本的科学精神,片面炒作的批评。这也是对我自己的一个提醒,那就是所编写的文章既要吸引读者,更要符合科学精神。

也许这就是新闻的眼睛和新闻的灵魂的关系。编或写一篇文章,在完稿之后,需要为文章取一个好的题目,这就是画龙点睛。有了新闻的眼睛,就有了吸引读者的前提。然而,画龙点睛,毕竟是为龙点的睛,因此,画龙是前提。

没有龙,再好的眼睛也只能让人反感。实践中,就有一些媒体,读其文章只能读一个标题,因为其中空洞无物。如果需要画一条好的新闻“龙”,这条龙必须具有新闻的灵魂。在这里,新闻的灵魂需要科学的主导。其中必须充满了科学的灵气,包涵着科学的内容。

用“让科学引导教育”来审视教育,我们也许会发现,科学能不能引导教育、科学愿不愿意引导教育,这些工作需要以教育实践界的心态为基础,更是需要教育理论界完成的任务。作为媒体,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提供一个平台。

愿所有读者均能关注这个平台,支持这个平台。

寻求教育大智慧

教育科学版过去得到了读者的厚爱,有幸在编辑部读者调查中被读者评为最喜爱和最希望增加的版面之一。在这里,我要道一声:谢谢您,支持了我们;希望您,继续支持我。

经过几年的摸索,教育科学版的定位更加专一。作为报纸的一个专业版面,教育科学不是万能的,只能在某一个方面有所作为。基于此,编者已经在教育科学版的报头表明了自己的心声:重大教育问题的理论分析,教育科研信息交流与服务,这是教育科学版关注的主要内容;用概念系统表述,用思想深度分析,这是教育科学版的表述风格。这就是几个月来教育科学版不断改版的结果,也是今后教育科学版的采编重点。写到这里,编者突然想到了几年前读过的一本书:《寻求证券市场大智慧》,是否可以用这个标题作为教育科学版今后的业务定位和采编要求!

证券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大智慧代替小聪明。教育科学版不耍小聪明,教育科学版需要寻求大智慧。这是由教育科学版的雄心壮志所决定的:占领教育理论宣传制高点,成为教育界的思想库,构成本报作为读(一般而言,都市报浏览即可,作为面向教育专业市场的报纸,不仅需要提供信息、供给消遣,更需要供读者仔细阅读——编者注)的报纸的重要部分,反映先进教育理论的发展方向。通俗点说,教育科学版就是要为读者提供大餐。众所周知,小吃人们喜爱,大餐人们也喜爱。如果每天每餐均是小吃,人们会感到营养不良;如果人们每天每餐均是大餐,则会营养过剩,同样败坏人们的胃口。我们希望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提供大餐给读者,以改善本报读者的饮食结构,从而达到平衡膳食。

为此,教育科学版在配合政策宣传进行组稿时坚持的理念是:教育理论要配合政策进行宣传,然而其主要职能是在进行政策解读之外,补充、支撑政策,让读者有一种正好需要的感觉。教育科学版希望说到读者心坎里去,当然教育科学版是严肃的,决不图一时之口快,提供的思想在现实中是可行的,力图让读者有一种我需要、然而我尚未能明确说出来的被教育科学版说中了的感觉。

科学引导论文 篇5

一、摆正“双主”关系, 凸显主体地位, 教会学生科学方法

物理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要创新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形式, 尊重学生的情感爱好,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参与物理学习的情感。另一方面要学习和掌握新型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 整合和梳理教材内容, 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细致组织物理实验, 以自身的物理学识、教学风格影响和带动学生走进物理殿堂、探究物理现象、汲取物理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要从学习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 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整合教学资源, 搭建学习平台, 提供学习时机, 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探究意识, 创新意识,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学习知识, 提升能力。预习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照学习要求, 积极开展预习, 对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时“搞不清、弄不懂”的问题标志出来, 留待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在课堂上要有针对性地听讲, 特别留心自己的薄弱环节, 让自己的思维与老师、同学的思路进行对比, 取长补短, 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课后要用时反思、总结, 对一些薄弱环节进行完善、提高, 使自身的思维层次、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创新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过程, 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创新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用饱满的热情、丰富的学识、引领学生去探索物理的奥秘, 将一些鲜活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要运用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媒介提高物理的生动、直观程度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难为易, 引发学生求知欲, 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发散学生思维, 开启学生心智, 让学生体验方法新颖, 氛围融洽, 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为学生提供问的机会, 想的空间, 教师要关注学生知识生成和认知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探索发现的视角和方法获取知识, 让学生感悟知识的要素及特征, 使学生经历发现的过程, 以逐步发现丰富感知过程, 探索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发现过程、实验的设计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 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受书本、权威束缚, 学会学习, 灵活多变、发散思维。笔者在教学中, 鼓励学生在迁移的同时进行变式运用, 引发学生学会创新。如, 在组织学生学习“平抛运动”内容后, 我有意让学生探究“斜上抛运动”, 有的学生受“平抛运动”的启示, 把斜抛运动分解成水平方向匀速直线, 竖直方向竖直上抛;有的学生思路被运动分解思想激活, 把斜抛运动分解为沿初速方向的匀速直线和沿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甚至有的学生超出我的想象, 思维更活跃, 将斜上抛运动的前半段逆向看成平抛运动来研究。我在肯定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上, 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在斜面的顶端水平抛出一小球, 问小球何时距斜面最远?最远距多大?”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求解, 学生热情高涨, 兴味盎然,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三、灵活运用方法, 引领学生成长, 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 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类比, 以旧带新, 启发思路, 让学生用已知理解新识。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发展智力、提升能力, 提高物理新课程的学习效率。高中物理有许多物理量和物理规律之间具有可比性。德布罗意在光的波粒二象性启发下, 运用类比提出了“物质波”假说。戴维孙、汤姆孙受X光晶体衍射的启发完成了电子束晶体衍射的实验。因此, 有效地运用类比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 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对晶体与非晶体、超声波与次声波、凸透镜与凹透镜、反射规律和折射规律等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比较, 让学生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解答, 使形象思维和类比思维碰撞, 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内容教学时, 为帮助学生区别振动图象和波的图象, 我用多媒体为给学生播放一段单人舞视频, 接着又为学生展示一张全班集体照, 启发学生类比, 学生激动地指出:振动图象与单人舞录像相似, 波的图象与集体照相似。为帮助学生掌握波的传播方向与各质点振动方向之间的关系, 我引导、启发学生把波的图象想像成“山坡”, 让学生逆着传播方向“爬坡”, 理解、体会上坡处质点向上振动, 下坡处质点向下振动, “即上坡上, 下坡下”。通过形象的类比, 帮助学生度过了学习难关, 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懂得形象思维和类比思维是学好物理知识的重要方法途径, 引领学生探求物理奥秘, 学会学习, 快乐成长。

用科学发展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篇6

一、科学理论对学生指导意义的体现

1. 认识社会规律, 把握前进方向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过去三十多年的得失, 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更是年轻一代的幸运。它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认清方向, 明辨是非选择正确道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一方面, 它重视每个公民自由、全面的发展, 这为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 它还强调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这又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即要把个人的奋斗与人民的幸福融合在一起, 克服极端的个人主义。

2. 全面审视自己, 加强自身建设

当前,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先进与落后并存, 新旧矛盾交织, 文化价值观多元化。大学生群体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人生道路的选择呈现出多种取向, 自身成长过程伴随着多重矛盾的出现。如:是与非, 感情与理智, 欲望与自制, 自我与社会等。由此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以下问题。1.人生目标不明确。学习缺乏动力, 沉迷网络游戏、盲目恋爱或混混沌沌, 无精打采。2.缺乏健康的人格。心智发育不健全, 意志品质脆弱。行为盲目性很大。3.能力发展不协调。智力发展较强, 其它方面较弱, 如: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养、法律素质、身体素质、交往合作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相对较弱。社会发展有其规律性, 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发展也有其规律性, 也应按发展规律塑造自己。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发展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它可以指导学生提高觉悟, 全面审视自己, 弥补缺陷, 发展优点, 从而推动健全个性与人格的发展。

二、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树立科学理念的自觉性

如何让科学发展观理念在学生中入脑、入心、入行呢?为此在教学中, 我们非常注重这方面内容的拓展。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学生的头脑, 把理论和学生的发展相结合, 并运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用科学方法去观察社会和人生。如:在社会发展中运用了龙江第一村的案例, 在个人发展问题上运用了案例《被毒害的青春》。视频展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后一案例学生反映更为强烈。

“被毒害的青春”是央视今年3.16《今日说法》节目。26岁的毛苒, 风华正茂。她从小聪明过人, 品学兼优, 十五岁考上西安大学预科。英语八级水平, 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工作并提拔为部门经理。后来在做翻译工作中, 遇到了一位外国男子OBI, 交往后, 受其欺骗和诱惑携带毒品, 并发展两个女孩为下线 (后1人死缓、1人无期) 。案发后, 毛苒和OBI被捕了。在审讯期间, 毛苒坚决否认OBI和此案的关系, 最后OBI因证据不足被放而后秘密出逃。最终毛苒被判处死刑。

镜头中女主人公毛苒轻松的表情和无辜的心态, 让人感到心情沉重。在狱中给父母亲人最后的话, 更让学生泪流满面“对不起, 我很后悔……我是独生子女, 没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谁来照顾你们?……我很快就会“回家”了, 你们懂吗?……”镜头里镜头外的哀伤和哭泣, 让学生懂得了人生责任, 一场盲目的爱情和私欲的膨胀, 葬送的不只是自己的人生, 还有全家人的希望。

这个视频节目让学生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在讨论时都认为这是他们最受教育的一课。它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科学发展观对人生的指导意义。这个案例还让我们认识到:

1. 个人的发展绝不能损害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个人应该在维护社会利益、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推动社会进步和自身的发展。那种盲目自信, 离开道德和法律要求随心所欲不是聪明是最大的愚蠢。

2. 个人的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引导论文 篇7

小学科学主要是开发学生智力方面的课程,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实验教学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怎样才能适应新的要求, 是目前小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问题。

一、目前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虽然学生对实验有很高的兴趣, 但目的性和计划性不明确。科学课的实验活动大部分学生都是很感兴趣的, 它的可操作性会深深吸引学生, 进而为顺利开展科学实验创造了条件, 但是课程所研究的问题却被忽略。

2.实验的开放性和方式的科学性相矛盾。新课程的教学中, 要求实验课要具有较高的开放性, 学生要自主地进行问题探究, 这样就使教学方式更加开放, 但这就让教师在指导上和准备教材上有了困难。

3.小组合作有形式倾向, 造成实效性很难突显。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教学目标之一, 而科学实验活动的展开一般来说都是实行分组制学习, 但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好玩, 实际掌握到的知识很少。

4.课外探究的主动性不高, 实验完成的情况不乐观。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连续的, 不可能在一个课时内就得到解决, 因而需要在课外继续开展。但是, 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自主地去进行实践, 加上很多学生缺乏毅力和耐心, 很难养成自主开展实验的好习惯。

二、引导学生参与实验的方法

(一) 重视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生活是一本应有尽有的教材, 包含着科学方面的知识, 只要好好利用, 自然就会给实验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观察, 善于把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这样就会发现在我们校的身边其实存在着许多的教学实例与可探究的现象。如在教学“淀粉”时, 教学目的是要通过实验探究淀粉与唾液相混合后的结果。因此, 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布置任务给学生, 让学生带少量馒头、马铃薯、米饭、面条、玉米等到课堂上, 或者教师也可以自己搜集, 然后把所有的学生分成小组, 让学生自己来确定哪些食物中淀粉含量多。在进行探究的时候, 让学生结合相关方法进行实验, 这样的科学实验课才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体会到科学的乐趣。

(二) 注重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新课标倡导小学的实验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所有的教师应当提高对学生参与性的重视度, 然后给学生提一些能够激发其兴趣的问题, 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鼓励学生积极观察、探究和思考实验的过程。如在讲述“绝缘体和导体”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先虚拟出导线被老鼠咬断的情景, 此时, 小灯泡是熄灭的, 那么还能用另外的什么东西来替代导线从而使小灯泡再次发亮呢?学生就会进行讨论和思索, 各抒己见, 最后在教师帮助下设计实验的计划, 再进行操作。这样, 学生通过自主动手、分析、观察、以及论证来检查自己得出的观点, 并不断地进行尝试, 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 适当地应用多媒体提供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的手段也在不断地变化, 多媒体的应用在科学与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投影仪在教学的演示过程里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 如在演示“解剖桃花”的时候, 其过程就可以利用投影仪来进行放大, 这便于所有学生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操作过程, 甚至还可以看到放大了20倍的胚珠。利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远远比教师自己演示, 然后学生自己观看老师演示的效果要好, 既能节省时间, 又能降低材料的损耗。

对于没有这些条件的一些学校, 或者遇到操作过程较复杂的时候, 教师还可以借电脑动画来演示科学实验的操作过程, 以便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的印象。如自然科学的很多动态教程在一般的情况下都难以表现出来, 如《光怎样行进》等课文中的知识, 但是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这个障碍, 教师能够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光运行的方式和太阳运行的图像, 从而把抽象的知识用简洁、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不仅直观真实, 而且充满乐趣。

总之,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 通过进行实验的演示与实验的操作,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又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 教师要深入贯彻新的教学理念, 从周围事物入手, 注重培养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模式。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科学实验, 而科学实验是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科学知识与检验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试验中, 教师必须要充分准备好课前的工作、激发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兴趣、教会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给学生更多参与相关实验活动的机会、利用先进的多媒体使课程更生动。但是, 在当前的教学中, 实验目的性、方法的科学性、合作上的实效性以及延伸的主动性等一些方面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要优化教法、加强教研, 并且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参与、交流以及感受实验教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大伟.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发展新趋势之我见[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4 (03) .

[2]聂有礼.浅谈小学科学实验课堂学生探究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01) .

善待谎言 科学引导学生成长 篇8

【关键词】初中 班主任 德育教育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肩负着教育者的责任,对学校工作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只有用心地经营和构建,才能在初中生的成长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好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目标。

一、目前在初中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观念比较落后

在初中德育教学中,班主任只是停留在说教的理论表层,使学生对德育有所了解和认识。但是德育包括的不仅仅是德育认识,还包括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只是道德认识并不能够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也并不一定会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说教式的德育只能教会学生如何去“说”道德,对德育取得的实际有效效果并没有很大的作用。因此这样的德育并不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2.班主任德育理论水平低

一个班主任的德育水平高低的标准,需要从班主任对待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以及日常行为的处理办法等方面来考察。目前大多数的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没有针对性,没有站在高中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不同的个体采取针对性的教育。这样就会导致班主任的德育水平较低。

3.班主任的教育科研能力薄弱

传统的班主任的角色一直是强调学生的成绩,因此,班主任一般只注重学生成绩的好坏,成绩好的学生如果出现了不良的表现行为,班主任一般就会采取一带而过的方法或者视而不见。班主任在高中生的教育中只充当着“教书匠”的角色,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改要求中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可行的实行方案,德育的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二、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1.转变德育观念

德育观念往往能够反映人们对德育教育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在推行德育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长期的传统的教育离理念是“重智轻德”。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再适应教育的发展,因此,首要的就是要转变教育理念。作为一名班主任,整个班级的德育发展与班主任的思想德育工作是密切相关的。班主任要明确德育的重要性,重视德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并且坚定信心和信念,做一个能够在行为和学习上科学引导学生发展的好教师,为学生构建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的德育观。这其中教师要与家长和学校主动接触,形成合力。一方面可以根据学校的德育教学目标,与家长一起了解学生的德育状况,然后才去指定相应的方案。另一方面,从家庭互动的角度出发,家庭发展影响子女的价值观,子女的成长也会影响家庭的价值观。提高家长的德育素质,运用恰当的德育方法教育孩子。比如在初中生的成长阶段中,家长会提出有的学生说谎的问题。在对待孩子说谎的问题上要正确的引导,最好是采取既能够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到说谎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又能够让孩子受到教育,在成长的过程中被积极地看待。

2.调整德育目标

随着国家教育目标的调整,德育目标也要及时的调整,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但是德育调整的关键是拓展德育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德育目标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播和传授,改变德育目标就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价值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

(2)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在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中都学会去帮助他人和关心他人。

(3)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从小就有忧患意识,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就会树立起风险意识,在经受挫折和困难时就不会被脆弱的打倒。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坚强的信念和意志,排除困难,在困难和挫折中勇往直前。

(4)树立竞争与合作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学习中还是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竞争,要正确的看待竞争,一味的竞争对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有弊端的,那就要学会合作,在合作中能够体会到一人战斗所不能够体会到的满足与荣辱。

3.探索德育新方法

德育方法也是搞好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教育方法。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态度会影响到采取的德育方法,而且科学的教育观和教育目标更加能够通过适当的方法得以实现。因此,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应该注重德育方法的创新,如何做到德育创新,需要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1)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德育的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就要想方设法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在主动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约束。以学生说谎为例,学生只有在主动的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才能在心中树立起道德的底线,说谎是一种不好的习惯,表现的是孩子不诚实的一面。自我约束,认识到说谎的弊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态度积极健康向上。

(2)在孩子发展的过程中最先接收到的是来自家庭的影响,而且家长是伴随在孩子一生的发展中最常时间的角色。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3)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教育。体现在班级的环境,不仅要包括班级美观的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隐形的班级和谐,积极向上和凝聚力强的环境。

总结

班主任在学校的教学中发挥着骨干的作用,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具有很大的作用。在德育教育中,班主任要用心的去经营,尊重和爱护学生,让德育教育成为班级发展和学生成长中的情感线,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彭娜. 浅析中职学校班主任与后进生的交往艺术[J]. 科学咨询,2011,17(36):67-68.

[2] 孟成峰.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1,18(12):56-57.

[3] 张秀慧. 浅谈高校班主任班级管理[J]. 赤峰学院学报,2011,14(3):57-58.

科学引导论文 篇9

科学课的实验研究是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以探究的问题为载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下面以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教材《常见的力》单元教学片断为例,谈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一、把握目标,准确探究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把握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准确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我在《力的现象》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做出了以下的尝试:指名一学生把自己的课桌往前推及往后拉,再观察课桌有什么不同的运动结果,如果换了用绳子拉,并对课桌施加的拉力不一样,再观察课桌有什么不一样的运动结果。让学生学会观察,从观察中感知推力和拉力的存在,并得知对被施力物体所施加的力不同,箱子的运动速度也就自然不一样。

二、情景导入,激发探究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更是说过:“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时最重要动因。”因此,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这种动力和愿望我们可以先从导入这一环节着手,让学生在接受新课前,先在其心中播下求知的种子,然后再悉心地加以浇水和施肥,让学生这种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心中茁壮成长。

(一)创设生活情景,在悟中探究

孩子的思维是灵活的,孩子的触觉也是敏锐的,我们要善于利用孩子们的这一特点,把他们每天每日累积的生活经验也运用于课堂,点燃他们思想的火花,让他们的课堂思维与生活经验得到一个碰撞,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在教授《大气压力》一课中,为了使本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情景相联系,我特意把家中的.高压锅端到课堂中,并设置了两个问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能告诉老师用高压锅煮饭与电饭锅煮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哪位同学能说出高压锅煮饭比电饭锅快的原因吗?

把生活中最常见不过的物品带进课堂能增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亲切感,此时再加上适当的问题的导入,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必然被激发到最高点。同时也很自然地导出了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目的――大气压力。

(二)创设实验情景,在玩中探究

好动,好奇、喜新,这是每个孩子独有的天性。导入新课时我们要善用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适当地创设实验情境,不但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重力》一课的实验导入情境:让学生把乒乓球往高处抛,再观察其结果。《浮力》一课的实验导入情境:让学生把乒乓球往水里压,再观察其结果。(学生动手实验,寓学习于游戏当中,亲自感受不同力的现象,激发学生对新课的探究兴趣)。通过上述多种实验情景的导入,学生对新课兴趣盎然。教师再适时地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小结:在我们的大千世界里,有阻力、重力、浮力、弹力等存在,力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力的原理,并巧妙地把它们加以运用,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必能更加得心应手。

三、引导质疑,灵活探究

(一)提出问题,激发思考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普列汉诺夫也说过:“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可见,提出一个有价值性的问题是多么的重要。如经过上述的实验情境导入新课,必能激发学生的无限思考空间。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后,很自然地会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我们无论把乒乓球往哪里抛,它总会往地上掉?明明我们已经把乒乓球使劲地往水里压了,但是为什么它总会往水面上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狠抓学生心中的疑团,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的方法来解决。

因为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那么“探究―思考”的欲望也就可想而知。学生会通过问同学、问老师及上网查阅等不同渠道去探究他们心中的不解,进一步激发他们对这些自然现象的思考,知道了乒乓球总往地上掉的原因是因为地心引力的存在,也明白了乒乓球总往水面上浮的原因是因为浮力的存在。我们教学的目的也在学生主动的探究中达到了。

(二)举一反三,灵活探究

“举一反三者,博学;举己得三者,多学。”学生通过提问,能够激发思考,通过思考又能激发新一轮的提问。而且经过深思细密的思考后,提出的问题必然具有更高的探究价值,甚至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在《力的现象》一课中,学生在了解地心引力和浮力的基础上,又会产生如下疑问:当拍打皮球时,皮球为什么能够弹起呢?风帆能在海面上前进靠的又是什么力呢?磁铁能把铁吸住,究竟又是什么力的作用呢?“一石击起千层浪”,同学们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有了上述解决问题的经验,他们也很快能“举一反三”,知道了力的现象包括:摩擦力、引力、拉力、推力、弹力、浮力等。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这样一步一步地引着学生提出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思考,他们才能更主动更灵活地进行科学探究。

四、融入实验,扎实探究

(一)小组探究,明确目标

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育都必须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育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取决于学生对教育过程是否参与、怎样参与以及参与了多少。教学过程中取用小组探究的方式能更有效地扩大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率。如在教学《大气压力》一课中,我们把学生分成六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学习并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最终集思广益确立本节课要探究的两个目标:

1、为什么吸盘在表面光滑的物体上吸得紧,表面粗糙的物体上吸不紧?

2、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大气压力的大小?

围绕这两个问题,在小组中再交流个人的看法,为下一步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

(二)巧设实验,激发探究

科学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活动,使他们与教师和同学一起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为了激发学生探究大气压力的存在,我巧设了如下实验:用手中的吸管矿泉瓶中的水,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这是生活中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同学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只要不断地吸,水就会通过吸管源源不断地往嘴里送。理所当然,同学们对实验结果的猜想都是正确的,但我们不能到此罢休,必须顺势而导:是什么原因导致水能够源源不断地往嘴里送呢?生活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现象吗?同学们探究的欲望一下子被激发到最高点。通过探究同学们知道了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存在,并激发学生做出新一轮的实验探究。

实验①:同学们找来一段半米左右的塑料管,塑料管的一端接着装满水的玻璃缸(玻璃缸要放在稍高的位置),塑料管的另一端接着洗手盆(位置要比玻璃缸的位置稍低一点)。实验结果――水缸里的水没发生任何变化。

实验②:指名一学生往塑料管里吸气,然后把塑料管的另一端尽量往洗手盆的低处压。实验结果――玻璃缸里的水沿着塑料管住洗手盆里徐徐流出。这样学生通过两个不同的实验对比,知道了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存在。并从此推理出,水龙头、护士输液用的针、高压锅等等都是压力在生活中应用的原理。

(三)对比实验,扎实探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我认为这也是验证真理的辅助方法。如在进行《大气压力》一课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吸引学生,让学生把探究中的疑问扎扎实实地解决。通过吸盘操作感知大气压力的存在,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学生由于受生活经验的影响,把大气压力对吸盘的作用力误认为吸盘或是玻璃的吸力。同时大气压力看不见摸不着,又增加了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为了让学生弄明白这个问题,我选择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我认为这种方法有它的优势,因为如果你单独用能吸住玻璃板的吸盘来引导,学生会把吸盘变扁的原因解释为手给了它一个压力,并且这个力会持续保持在上面,而不会想到手松开以后,还有一个力作用在吸盘上面。所以当学生有这样的想法时,我马上展示用对比实验中的吸盘在木板上吸不住的现象给学生看,并问学生:这个吸盘我也给了它的力,它怎么没有继续被压扁呢,这时学生恍然大悟:看来这个压扁的力,并非不是由于手的力的继续作用,而是另外一个力,这个力就正正指向大气压力。这样纠正了学生认知上的误区,也就突破了难点。通过对比实验,我们慢慢地让学生累积了一个经验:以后碰到科学问题,就不能太多地依靠直观生活感觉,应该多想几个为什么?这样,学生也必能在以后的探究学习中打下扎实的基础。

科学引导论文 篇10

一、树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观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 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即强调两个“中心”:一是以学生为中心, 着重强调自主生成;一是以教师为中心, 重点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请看案例:

《二氧化碳与石灰水》教学 (片段)

教师出示一支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插入一支塑料管, 让一位学生D上台演示, 向塑料管中缓慢地吹气, 让学生观察.

(过程一:石灰水变浑浊.过程二:浑浊的石灰水又变澄清.)

师:请同学们说说刚才看到的现象.

生A:D吹气的时候, 澄清的石灰水中有许多气泡冒出, 慢慢地, 澄清的石灰水逐渐变浑浊, 而且带有一点乳白色.

生B:接着浑浊又变澄清了.

在此实验教学过程中, 我们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 并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 这样融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 不仅刺激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形成了自我对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现象的深刻认识, 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建构的要求.

只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形成“自我学习”的意识, 才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 成为认识事物环境的主体, 并且在探究中产生乐趣, 并随之不断深入, 激发出灵感和创造力.

二、创建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让位给“师生互教互学”, 最终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而这个共同体对教与学而言, 意味着人人参与、人人平等的精神交流.

在案例《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教学中, 接下来出现了如下的学习活动:

(教师继续让学生说出教学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生C:浑浊的石灰水当然要变清了, 因为沉淀沉下去了啊!

生F:怎么可能?现在是清水一杯, 完全没有一点沉淀啊!

学生纷纷议论:

“老师, 肯定是你搞错了!”

“是啊, 书上只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没有提浑浊变澄清.”

“老师, 你的实验是不是做错了, 怎么与书上的不一样?”

(根据书本的设计要求, 我们只需观察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的过程, 而不用观察浑浊变澄清的过程, 所以学生认为是实验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这个问题的出现恰好给我们提供了师生合作学习的机会.)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是保证有效教学的主要条件.在本次教学活动中, 居然有学生大胆质疑:老师你弄错了!说明教师和学生是处于融洽的氛围之中的, 而融洽的氛围也创造了畅所欲言地质疑及积极思考的环境.为此, 教师要放下架子, 了解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兴趣和困难, 向学生表达积极的情感.

于是, 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是一口否定, 而是提出:

师:你们观察得十分仔细.是啊!我们的实验和书本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 有可能是我们的实验步骤完成的顺序产生了问题, 该怎么办呢?

生:再来试一试.

(当我们再次仔细地按照课本的试验步骤重新完成试验时, 可以发现, 所有的结果和现象依然和第一次一样.此时, 轮到学生面面相觑了.)

师:我们仔细地按照正确程序操作了一遍, 结果依然一样, 那到底怎么回事呢?

生 (非常疑惑) :不知道, 要不就是书本出现了问题吧?难道还有其他原因?

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灌输原理的渠道, 更是情感体验的场所.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应主动地创设一定的情境, 优化教学环境, 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 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以适应教学过程中认知的需要.在刚才探究性的课堂中, 教师就创设了一个和谐、轻松、平等的学习环境, 积极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接纳学生的不同见解, 引导学生进行深刻反思和大胆创新.

三、预设情境, 把握契机, 合理引导

科学有效的情境预设, 是创造合理引导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现象引人注目, 这样教师可以在进行科学概念或规律教学时, 利用演示实验来揭示科学现象中的矛盾, 把学生引进变化纷繁的科学世界,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并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进行合理地引导, 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的生成.如,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的“浮力的原理”一课, 可以引入名著《论浮体》中的一个故事:阿基米德如何在洗澡时发现辨别真假王冠的方法.然后提出:为什么这种方法可以辨别真假王冠呢?其原理是什么呢?我们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教师此时可乘势导入《浮力原理》的新课.

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 对教学的过程要精心准备, 科学设置.有效的思考和精心的设置不仅能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 而且又能促进师生在教与学中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四、积极评价, 促进自主生成

《科学新课程标准》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中指出: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 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学习和发展的状况, 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 最终实现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可见, 积极的评价也是促进学生自觉投入到科学学习活动中来从而生成新的知识或者技能的重要手段.如在《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教学中, “你们观察得十分仔细”“真棒!这位同学猜得非常正确.”等语句就是教师给予学生的最积极的评价, 使得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继续愉快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从而促使新知识的生成.当然, 评价不是唯一的.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进一步激发不同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参与热情.如将即兴评价和延缓评价相结合, 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灵感参与课堂的交流, 促使学生提高自主生成的有效性, 并使课堂呈现更多、更丰富的灵活性、生成性.

上一篇:合作学习与英语写作下一篇:日常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