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方言三篇

2024-09-12

南通方言 篇1

在现代语言学时期,该地区方言的研究主要是对代表点(一般是城关)的方言进行描写和分析,一般详于语音和词汇的描写和比较,而略于语法。较早的研究有《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3],该书是在当时全国方言普查的背景下编写的,以江苏省和上海市的方言的为研究对象,其中也包括了南通地区的方言。该书除了《序》、《目录》和《引言》之外,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的分区”;第二部分“字音对照表”;第三部分“常用词对照表”。《引言》交代了三件事:(1)这一次方言普查的七十四个调查点(包括南通市的七个点)和使用的调查表;(2)本书的内容;(3)本书使用的语音符号。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叙述,又分成(上)(下)两部分。(上)“各区语音特点”分区叙述四个方言区的语音特点,其中启东、海门属于第二区,南通市区(崇川、港闸作一点记)、通州、如皋、如东、海安属于第三区。(下)“方言地图”四十二幅,图1-23是语音方言的地图,图24—42是词汇方面的地图,图前有说明、参考地图等。其中涉及的语言参项有“古入声今调类”、“古去声字今调类”、“古全浊声母”、“s、拶分混”、“尖团分混”、“‘徐、祥、详’声母”、“‘环’字声母”、“‘黄、王、杨’同音不同音”、“‘搬’与‘班’、‘官’与‘关’韵母异同”、“‘肩’与‘间’、‘嫌’与‘咸’韵母异同”、“in、i耷分混”、“‘马’字韵母”、“‘打’字韵母”(以上为语音参项)、“下雨”、“家”、“公鸡”、“锅”、“锅铲子”、“脸(洗脸)”、“知道”、“睡”、“喝酒”、“穿(穿衣裳)”、“宽”、“窄”(以上为词汇参项)。第二部分对照排列北京和二十个调查点(含南通市区、如皋、海门三点)的2601个单字音,表前有说明和二十点方言(含南通市区、如皋、海门三点)的声韵调表。第三部分对照排列二十一个调查点(含南通市区、如皋、海门三点)的567条常用词(包括词组),每条用通用的说法标目。该书反映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调查成果,在方言地图部分包括了南通市的七个点(崇川、港闸作一点记),第二部分的单字音对照表和第三部分的词汇对照表只包含了南通市区、如皋、海门三点,较早地对南通市的方言进行了系统的描写,并且将南通市的方言作了分区,其中启东、海门属于第二区,南通市区、通州、如皋、如东、海安属于第三区,只是将通州(当时为“南通县”)与南通市区、如皋等点划为第三区这一做法有不同观点[4]。与《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相仿的还有《江苏省志·方言志》[5]。该书将江苏境内的方言分为“江淮方言区”、“吴方言区”和“北方方言区”,其中南通市区、通州、如皋、如东、海安属于江淮方言区的通泰片,启东、海门属于吴方言区的常州片。

《通泰方言音韵研究》[6]一书也涉及了南通市方言的调查和研究,该书所涉及方言的地理范围与《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括》的第三区方言大体相同,共同之处在于两书所调查的对象都着重于城关方言的调查,其区别除了研究范围的大小不同之外,在研究方法上,《通泰方言音韵研究》不但着重于共时的调查和描写,而且从历时的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释。该书的主干部分是第二章至第五章。第二章“通泰方言语音系统”介绍了通泰方言的特征、内部分区和代表点语音系统。该章将通泰方言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其中东部包括南通及其周围乡镇,区分的标准是通泰方言东部古假摄有两类韵母形式,分为是[o]和[ɑ],而中部和西部只有一类;中部包括如皋、如东、海安(东部)等,区分标准是有声母[?],古假摄字在今方言中只有一类,而包括海安(西部)在内通泰西部方言无声母[?]。第三章“通泰方言的声母及其历史演变”将声母分为“帮非组”、“端组、泥组”、“精组、知系”、“见系”四大类对通泰方言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且对早期通泰方言的声母系统进行了讨论和拟测。第四章“通泰方言的韵母及其历史演变”将韵母分为阴声韵(果遇流摄、效假摄、蟹止摄)、阳声韵和入声韵(咸山摄、宕江、通摄、深臻曾梗摄)进行了讨论,并拟测了通泰方言早期的韵母系统。第五章“通泰方言的声调及其历史演变”则讨论通泰方言入声的言表、全浊上及浊去的演变,以及早期的声调系统。该书的研究不包括启东和海门的方言。而《南通地区方言研究》[7]一书则是迄今为止全面、系统地调查南通市方言的唯一著作,着重研究的有南通话、如皋话、海门话和四甲话,包含语音系统、音变规律、同音字汇,以及与北京音的比较和与中古音的比较等内容,另外还包括“南通方言字音对照表”、“南通方言词汇”、“南通方言语法”、“南通方言地图”、“南通地区方言标音举例”。总之,该书内容丰富而详实,不过该书对通州(金沙)方言的研究稍有欠缺,只是在字音对照表和方言地图中有所反映,实际上该方言和四甲话一样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处在通州市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采用地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南通方言目前有《江苏通州方言的过渡特征研究》[8]和《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学研究》[9],对南通市江海官话和吴语的交界地带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用方言地图的方式对调查结果进行展示,并对语言地图所反映的语言现象进行解释。地理语言学,又称为“语言地理学”或“方言地理学”,著名汉学家贺登松曾对地理语言学作如下的描述:(1)慎重遴选少量语音、词汇与语言片段到较多的地点进行调查,记录下其发音。(2)每个调查项目制作一张地图。这时,对语言资料不作任何修改,以实际记录的形式表示出来。(3)把词及其所指称对象联系起来,也就是要研究词汇中所反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文化现象。(4)对地图进行解释。对于语言学者来说这是最重要的工作,这是要以上述三项工作为前提的[10]。语言地图的作用是为语言(方言)间作比较、为语言演变的历史提供可靠的材料。由此,我们能够确定语言和文化的地理界限,也能够今而研究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的关系。

南通市境内分布了两种很有特色的方言:吴方言和通泰方言。南通市区方言有20个声母、54个韵母和7个声调;如皋方言有21个声母、48个韵母6个声调,如东方言有21个声母、49个韵母和7个声调,海安方言有20个声母、54个韵母和6个声调,启东市区方言有30个声母、46个韵母和8个声调,启东吕四方言有29个声母、49个韵母和8个声调,海门市区方言有30个声母、47个韵母和8个声调,海门四甲方言有29个声母、50个韵母和8个声调,南通通州区方言有29个声母、48个韵母和7个声调。这两种方言的语言特征在地理上是如何演变的正是语言学界要解决的问题。比如:(1)声调系统的考察。典型的吴语声调较多,如苏州话有7个声调,而官话方言声调较少,如北京话、徐州话只有4个声调,甚至更少的,如烟台话只有3个声调。而接触地带的方言如江苏如东(马塘)话在《中国语言地图集》[11]将其归入江淮官话,但据课题组调查,该方言有8个声调,且连读变调较为复杂,而具有相似情况的丹阳话却被认为是吴语。另外,江苏通州话虽已被认定为吴语,但其连读变调系统却较为简单,与典型的江淮官话南京话、扬州话在系统上较为接近。由此可见,吴语和官话的接触导致了接触地带的方言在声调系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2)声母系统的考察。吴语在声母上的区别特征就是“塞音三分”,但是在接触地带的方言也有可能产生例外,如上面提到的丹阳话。系统的考察接触地带“塞音三分”特征有利于我们认识这个从切韵时代保留下来的特征是如何演变的。另外,吴语中的浊音的不是典型的浊音,而是所谓的“清音浊流”。(3)韵母系统的考察。吴语的韵母系统表现为单韵母比较丰富,甚至不适宜用“四呼”的系统来分析,且有入声韵,但是一般没有儿化韵。典型的江淮官话在这方面介于北方方言和吴语之间。接触地带方言的元音系统如何转移,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如何互动等,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4)词汇系统的考察。应制订吴语特征词表和官话特征词表在吴语和官话接触地带的方言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结合语音特征编制词表,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考察官话词汇和吴语词汇的接触的现状。(5)语法系统的考察。应制订若干语法专项进行调查,主要有如下几项:否定词系统、反复问句系统、话题结构、“把”字句、“被”字句、补语结构等。这些语法专项都是语言学界甚为关注的课题,相信对吴语和官话接触地带方言的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采用地理语言学的视角对南通市境内的方言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其研究方法本身就是一次创新。前人的研究着重于语音系统的描写和分析,和北京音、中古音的比较,等等,而不重视语言特征在地理上的分布和演变,而地理语言正是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它通过有计划的调查,用绘制方言地图的方法研究某些语言现象(语音,词汇和语法)在各地口语里相同或相异的分布情况,或者说方言现象的地理分布情况,即某些语言特征在各地演变或发展的现状或动态。地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不但会加深对南通市境内方言的研究,而且会推动地理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远富.孙锦标与南通方言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2]万久富.孙锦标与《通俗常言疏证》[J].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3]江苏省上海市方言调查指导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60.

[4]颜逸明, 敖小平.南通金沙话的归类[J].方言, 1984, (2) .

[5]鲍明炜.江苏省志.方言志[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6]顾黔.通泰方言音韵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7]鲍明炜, 王均.南通地区方言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8]顾黔.江苏通州方言的过渡特征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5) .

[9]Richard VanNess Simmons, 石汝杰, 顾黔.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10]贺登崧著.石汝杰, 岩田礼译.汉语方言地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11]李荣, 熊正辉, 张振兴.中国语言地图集[M].香港:香港朗文出版社, 1989.

浅议普通话对南通方言的影响 篇2

关键词 南通方言;普通话;语音;词汇

中图分类号:H1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90-02

南通是江苏省的一个地级市,包括海安、如东、如皋、通州、海门、启东等6个县级市。所以广义的南通话包括南通地区的南通话、如皋话、通东话、启海话等4个方言小片,而狭义的南通话仅指今南通市区、通州市西部一带的语言。本文中的南通方言仅指狭义的南通话。由于地处北方方言区的江淮方言和吴方言的交汇处,再加上种种历史原因,因此,如今的南通方言既具有北方方言的特征,又表现出吴方言的某些特征,既接近吴方言,但又不具备吴方言的突出特征,词汇又基本属于江淮方言。同时,由于发音独特难懂,南通方言仅仅在南通市区这一不足100平方公里的地域流通。目前,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普通话对南通方言特别是青年人所讲的南通方言,在词汇、发音、句子结构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1 南通方言的特点

1.1 词汇来源特点

作为历史上有记载的公元4世纪永嘉之乱北人南迁后的犯人流放地,南通方言将江淮方言和吴方言的特点集于一体,拥有大量吴方言词和江淮官话词汇。并且南通的地理位置相对而言比较偏僻,导致南通长期与外界隔绝,所以南通方言里还有大量的独特的南通方言词汇。

1)吴方言特征词。南通方言中的吴方言词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历史上传入的吴方言,这些词现在已经频繁使用于日常生活,如渳(小口少量地喝)、促狭(调皮捣蛋,坏,狡猾)、嚼蛆(啰嗦,话多)等;另一种是近现代随着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从吴语言区传入南通方言区的,这些词数量少,流行范围不广,如该(欠,亏欠)、来事(有本领,有才能)。

2)江淮方言词。南通方言中的江淮方言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儿化词,如猫儿(猫)、伢儿(孩子)、勺儿(勺子)、牌儿(牌)、盘儿(轮子)等。另外一部分则是江淮方言人称词,如娘娘(姑姑)等。

3)南通方言特有词汇。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南通方言还有一些特有的词汇,如泥河(那里)、神尼(什么)、维嗲嗲(外公)、百百(叔叔)、净刊(脖子)等。这些词汇的起源很多,已经不可考了。

1.2 读音特点

南通方言读音独特,与江淮方言、北方方言的差别都很大,甚至其周围六县区的人都基本听不懂南通方言。

1)声母特点。南通方言与普通话发音的区别从声母上来说,南通方言有17个声母同普通话相同或相近,分别是b/p/m/f/d/t/n/l/g/k/h/j/q/x/z/c/s,当然具体发音稍有不同;但是,南通方言中没有翘舌音,即没有zh/ch/sh/r这四个声母;另外,在南通方言中,送气音声母和不送气音声母存在混淆现象,如b/p、d/j/q不分。

2)韵母特点。南通方言简化了许多汉语拼音中韵母的发音,如汉语拼音中的ia/ua及大部分的a音,在南通方言里发o音,如“拿”这个字在南通方言里不发为/na/而是发为/no/;同理,汉语拼音中的ai/uai/ue和部分ia/ie/e音在南通方言中发a音。另外,南通方言中的前后鼻音与普通话里的前后鼻音是相反的,这也是许多南通人说普通话不标准的标志之一。

3)声调特点。从声调上来说,南通方言有7个声调,分别是阴平(21)、阳平(35)、上声(55)、阴去(42)、阳去(213)、阴入(42)、阳入(55);而现在的普通话只有阴平(55)、阳平(35)、上声(215)、去声(51)四声。

1.3 句子结构特点

南通方言的句子结构和普通话基本上没有太大差别,可以用南通方言把现代汉语读本逐字逐句地读出来。此外,南通方言还保留大量古汉语的发音和结构,因此,还可以用南通方言将古代文学作品琅琅上口地读出来。

2 普通话对南通方言的影响

2.1 普通话对南通方言词汇的影响

任何一门活的语言其词汇必定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南通方言里也多了许多新鲜的、具有时代特点的词汇,如“笔记本”“和谐社会”“两会”“世博会”“光盘”等,所有新涌现的词在南通方言中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方言词。

2.2 普通话对南通方言读音的影响

相对于词汇对于南通方言的影响而言,普通话对于南通方言读音上的影响更大,毕竟,词汇的流行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而读音则不一样,有些读音的影响可以说改变了南通方言多年的传承。具体而言,普通话对南通方言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全替代原南通方言的发音。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和人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的影响,南通方言里一些原本有的词汇的发音受到普通话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大”这个词,本来读/ta/,但是现在基本都读/do/了,如果还有谁读/ta/,就会被认为是“乡下人”“老土”。同样的还有如“鸡腿”的“腿”,原先读/ta/,现在读/te/;“缸豆”的“缸”,原先读/jian/,现在则读做/gong/;等等。这些词汇本来方言中都有相应的发音,但是由于普通话的影响,渐渐都偏向普通话的发音了。这种影响是很显然的,如现在的年轻人未必能完全听懂八九十岁的南通老人所讲的南通方言。而这种影响还在继续,如“电视剧”这个词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出现的词,它并不属于南通方言中的老词汇,而“剧”这个词是有的,应读做/qiao/,因此它的发音应该按照对应的普通话发音分别读做/ti//si//qiao/;但是由于“剧”的普通话读做/ju/,因此许多90后都把这个字读成/ju/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老式发音的人会越来越少,而受到普通话发音影响的人会越来越多。

2)借代发音。借代发音主要出现在新生词汇中,即要读出原本南通方言中没有的词汇,而这个词的同音词在南通方言中又恰巧存在,那么就可以借助这个同音词的发音将这个新词读出来。例如,“和谐”对于南通方言而言就是一个新词,其中“和”的发音是有的,但是这个“谐”并不存在,那么这个字又该如何发音呢?由于在普通话里“谐”和“鞋”都是同音词,而“鞋”在南通方言中读做/ha/,因此可以推导出“和谐”的南通方言读音/hu//ha/。

3)原发音与普通话发音并存。普通话对南通方言读音影响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出现这么一种现象,即这个词可以这么读,也可以那么读,其实也就是原南通方言和普通话发音并存的现象。暂时这两种发音还没有分出强弱,普通话的发音还没有能取代原南通方言的发音,所以就出现并存的现象。例如,“学”这个字,原南通方言应发为/huo/,普通话发音应为/xiao/,现在在南通方言里这两者都存在,“上学”读/suo//huo/,而“学校”则读做/xiao//xie/,“学习”则既可读/huo//qi/,也可读/xiao//qi/。

2.3 普通话对南通方言句子结构的影响

和词汇及发音比起来,普通话的普及对南通方言句式的影响是最小的,这和任何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都是一样的。

当然,在句子结构上,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南通方言里有些句式现在已经不用了或者说用得很少了。例如,原先在南通方言里讲“A比B怎样”这样一个比较句时,用的结构是“A怎样+似B”。如说“小张比小李高”,在南通方言中应说成“小张高似小李”,但是现在一般不这样说了,而是直接说“小张比小李高”。

3 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话将对南通方言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南通方言本身又是南通人文历史的体现,如何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保护好南通方言,将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俐.南通方言本字考[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87-90.

[2]王柳依,蒋小可.浅谈南通方言[J]语文学刊,2009(3):115-116.

[3]周戬剑.谈南通方言和普通话句式的几点差异[J].科教文汇,2008(32):243.

[4]周远富.孙锦标与南通方言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3-87.

南通方言 篇3

(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南通方言属江淮官话区,其在语法上与普通话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从双宾语句式、被动句句式、反复问句句

式以及比较句句式四方面着手,分析南通方言和普通话句式上的不同点。关键词南通方言双宾语句被动句反复问句比较句

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08)11-243-01 文化研究

属江淮官话,但其古为吴语区,今又与北部吴语接

壤,因此充满吴语和江淮官话的过渡特点,非常值得研究。本文就 方言调查中碰到的一些南通方言和普通话在句式上的一些差异,作一点探讨。

一、双宾语句句式的不同

双宾语是指一个谓语动词带有两个宾语的句子。双宾语句中,通常是一个宾语指人。一个宾语指物。普通话和南通方言都有双宾 语句,如动词是表示“给予”的意思时,宾语在语序上有差别。普通话双宾语句的语序是:主语+动词+指人宾语+指物宾

语。如果把主语记作S,动词记作V,指人宾语记作O1,指物宾语作 O2。则普通话的双宾语句可记作:S+V+O1+O2。

南通方言双宾语句与普通话有别,通常把指物宾语O2放在前 面,用这样的句式:S+V+O2+O1。如: 普通话南通方言

我给他一只笔。我喊一只笔(喊)他。妈妈送我一双鞋。妈妈送一双鞋(喊)我。

小王借了我一百块钱。小王借了一百块钱(喊)我。

“V+给”的复合动词加宾语,普通话和南通方言也有区别。南

通方言要把动词和“给”拆开,使各带一个宾语,动词带指物宾语,“给”带指人宾语,用这样的句式“S+V+O1+喊+O2”。“给”相当于 南通方言中的“喊”[xɑ55]。如: 普通话南通方言

他送给我一只笔。他送一只笔喊我。妈妈寄给我一封信。妈妈寄一封信喊我。小王借给我一百块钱。小王借一百块钱喊我。

二、被动句句式的不同

普通话的被动句是通过介词“被”来表示(或用“给”“叫” “让”等)。而不少方言中是没有专有介词“被”的,大多采用表示 “给予”意义的动词来兼表被动,如广州话的“畀”,厦门话的 “互”,上海话的“拨”,孝感话的“把得”。南通方言用“挨[誽a21]”或 者[xɑ55]。如: 普通话南通方言

他被狗咬了。他挨/喊狗咬了。

他被老师批评了。他挨/喊老师批评了。玻璃被小张打碎了。玻璃挨/喊小张打碎了。普通话的“被”后面可以省略动作的施事者,但是“喊”后面一 定得跟上动作的施事者,“挨”不一定。如: 普通话南通方言

玻璃被小张打碎了。玻璃挨/喊小张打碎了。玻璃被打碎了。玻璃挨打碎了。

三、反复问句句式的不同

反复问句是疑问句的一种,普通话里的反复问句是用动词、形 容词肯定和否定的重叠形式来表示疑问。如: ①外面的天气好不好? ②你知道不知道那件事? ③你愿意不愿意嫁给我?

1985年朱德熙先生发表文章《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引起了研究汉语方言里的反复问句的热潮。目前学术界研究较多 的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的三种形式是“VP-neg-VP”式、“F-VP”式 和“VP-neg”式。其中“VP-neg-VP”式是反复句中最典型的句式,“F-VP”是常见于江淮官话和一些吴语中(如苏州),“VP-neg”式 是和“VP-neg-VP”式常常共存的一种比较简略的反复形式。

南通方言中的反复问句不采用“VP-neg”式和“VP-neg-VP”式,而 是用疑问副词“果”,“果曾”构成“果/果曾+VP”问句。其中 “果”问现在和将来的情况:如: 普通话:南通方言

她漂亮不漂亮?她果漂亮? 你去不去北京?你果去北京?

你愿意不愿意去图书馆?你果愿意去图书馆?

“果曾”问的是过去的情况。其用法和“果”一样。如: 普通话南通方言

你去没有去过香港?你果曾去过香港? 你吃没有吃早饭?你果曾吃早饭?

他听没有听见我说的话?他果曾听见我说的话?

值得注意的是,南通方言的是非疑问的句式表面上看起来和普 通话一样,实际上是不相同的。南通方言中表示和普通话的是非疑 问句一样的功效的句子,还是“果/果曾+VP”。如: ①你上街去啊? ②你已经来叨拉?

这些句子的句式样和普通话的是非疑问句是一样的,只是句末 不用“吗”,而用助词“啊,拉,哎”等。虽然句式一样,含义却不同,“你上街去啊?”很可能是在街上遇到时向对方打招呼时说的话。“你已经来叨拉?”则很可能是期待对方出现,已经见到对方时向 对方说的话。其实都是无疑而问,一般不需要回答。真正表疑问的,还是用“果/果曾”,这时需要回答,答案常是谓语动词或肯定或否 定。如:

①外头雨落得果大啊?(外面雨下得大吗?)大呀/不大。

②你果曾吃饭啊?(你吃饭了吗?)吃叨/不曾吃噶。

四、比较句式的不同

比较是辨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的异同,是语言中一种 很重要的语义范畴。

普通话中的比较句形式众多,它们都在南通方言中有不同程度 的使用,但是在方言词语上有差异。如: 普通话南通方言

我比你高。我比你高。

晚上做事情比白天做事情要累。夜里做事情比日里做事情 要吃力。

我和你一样高。我和你一样哩高。

南通话听起来和日本话一样。南通话听起来和日本话一 样哩。

这些人里面,强哥最厉害。这些人里头,强哥最厉害了。他跳舞不行,唱歌比什么人都好。他跳舞不行,唱歌比亨尼 人总好。

现在的孩子,一个比一个聪明。现在的伢儿呀,一个比一 个聪明。

天越来越冷了。天越来越冷呢。

从以上的差比、等比、极比、低比句来看,南通方言的比较句式 大多和普通话是保持一致的。但是南通方言有几种比较特殊的句 式。

(1)A+形容词+似+B(2)A+形容词+B+数量结构

以上两种原形上都是差比句,虽然南通方言可以说“A比B+ 形容词”和“A比B+形容词+数量结构”,但是更常用的是“A+ 形容词+似+B”和“A+形容词+B+数量结构”。如: 上海大似南通。(上海比南通大。)小王胖似小张。(小王比小张胖。)他高我一头。(他比我高一头。)他胖我两斤。(他比我胖两斤。)与普通话不同的还有“得过”“不过”这两个表示差比的否定 形式。南通方言中“得过/不过”比普通话要灵活得多。如: 普通话:南通方言

上一篇:甘肃成县下一篇:三维一体化后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