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准三篇

2024-08-06

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准 篇1

关键词:教师,师德,社会责任

国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 教育是爱的事业, 教师是爱的职业, 教育是真正触摸到学生心灵的活动, 教师的言行极大地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才智的发展。教师只有勇敢的担当起社会责任, 用“爱心”去呵护学生的成长, 才能让学生逐渐拥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行为、聪明的才智,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 服务于社会, 进而为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师德, 一般地讲, 它是指教师职业道德。但是如果从教师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角色的地位和社会对教师人格的期望评价, 以及众多教师的素质表现, 可以看出, 师德的“德”已远远的超出了教师职业一般道德范围。师德不仅含有道德, 也含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立场和态度、法纪观念和行为等。

然而, 就在当前, 有些教师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为了金钱而不惜丢掉了社会责任, 一味去迎合应试教育的需求, 甚至以放弃教师师德为代价, 把经济效益凌驾于社会责任之上, 以“知识”作为卖点, 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比如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公开课做秀、考试帮助学生作弊、乱收费……教师自身行为的过分功利化, 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教师只有承担起自己所应负的社会责任, 才能走向成熟, 才能树立起良好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也才能够真正以师德的力量推进社会文明与进步。

教师的社会责任有很多方面, 比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为人师表等,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播科学文化和新思想道德的重任, 而且在社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作为教师要时刻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才能真正为家庭、社会、国家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下一代, 为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那么, 怎样才能使教师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呢?

首先, 重视教师师德建设。要切实从“根”上抓起, 从师范院校的学生抓起, 对其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 培养其对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的信奉。教师职业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职业, 从业者需要有坚定的职业理想、信念和操守, 及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要不畏清贫、不谋私利, 要惩恶扬善、为人师表。“亲其师, 则信其道;信其道, 则循其步”。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 是教师之灵魂。

其次, 教师要严格自律。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 教书和育人同等重要。要练就一套过硬的基本功, 基本功扎实过硬, 才可能达到本专业的较高水准。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 要看到他们的闪光点, 既要关爱又要严格要求。然而作为市场经济社会中的普通一员, 教师在工作实践中时常面临职业责任和道德责任的冲突, 那么当职业责任和社会道德发生碰撞时, 教师该作何选择呢?一个优秀的教师, 首先应当是一个优秀的人。因此, 他无论在何时都应将社会责任、社会公德放在首位。清清白白做人, 端端正正为师, 严谨治学, 求真务实, 勇于创新;真正做到对学生平等、尊重、信任、理解, 不因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学习成绩不同、学生家长的社会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不违反规定乱给学生订购各种复习资料, 不接受可能影响到公正公平的礼物馈赠和宴请, 不以学生的事情要挟家长谋取私利;淡泊名利, 廉洁从教,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严格自律, 坚决杜绝学术腐败, 坚决杜绝以教谋私, 坚决杜绝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旧道德观念, 以人为本, 热爱学生, 不断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 就是后天的国力, 就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再次, 要注重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个贫困大学生回家要零花钱, 父母说:“咱家哪有富余的钱, 你上学的钱还是和别人借的。”孩子不领情地说:“你没钱干嘛要生我!”诸如这样情感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今天的青少年, 就是明天社会的建设者。合格的建设者, 除了应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之外, 最主要的还是要有一颗健康的心灵, 一颗感恩的心。其实, “感恩”并非专指对父母养育或对其他恩人的大恩大德怀有感激之心, 其含义应当包括责任和一种精神境界。当你想到自己的成长以及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都来自亲人以及他人的辛勤劳动时, 就会油然而生一种幸福之感, 从而珍藏这份幸福, 温暖人生。同时, 也会使你意识到你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约束你走好人生每一步。这样, 在感恩的氛围中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 为自己创造了健康美好的人生和和谐的成长环境。

最后, 为社会输送身心健康的有用的合格的人才。2010年校园血案频发, 引发全国上下一片恐慌, 先后发生多起针对学校未成年人的恶性袭击事件。报复社会杀人, 是不可赦之恶;拿最无辜、最脆弱的孩子下手, 更是万恶不赦。面对频发的校园血案, 我们一方面要认清目前的治安现状, 要在这个基础上关注社会动态, 杜绝社会不公正现象, 把构建和谐社会落到实处;更重要的还要反思我们的教育。今天的杀人犯当年也曾是单纯的青少年学生, 现在的学生将来也会步入社会。现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不少隐忧, 法律意识也比较淡漠。从一项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 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交往适应障碍、学习困难、情感挫折、不良习惯等, 这些心理问题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儿童少年心理成长的冲击。据全国公安部门的抽样调查:在全国犯罪总量里有一个“17岁现象”, 就是说17岁左右的犯罪特别多, 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中, 18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达80%以上。这些惊人的数据, 暴露出我们教育的巨大失误。“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 打破人的身心发展的平衡和个性发展的和谐, 容易造就只会考试, 不会做人做事的书呆子的人才。每一次悲剧的发生, 都给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带来灾难, 给社会带来灾难, 这其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灾难。一个孩子的失败, 对一个教师来说, 只是几十分之一的失败, 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 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 对于社会来说, 他就是一颗威力无比的定时炸弹。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 环境, 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 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 健康快乐地走好人生每一步, 学会面对生活的挫折, 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 学会做一个与人有益的人, 学会寻找幸福和快乐。

文明: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的标志 篇2

霍布斯最早进行系统研究

在西方,文明一词究竟何时出现,一直都存有争议。张金华等学者在《文明与社会进步》一书中提到:“在西方,英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已于1651 年写就《利维坦》一书,提出了文明社会的概念,可以说他是西方思想家最早使用文明一词的人。”

法国文明史研究专家张泽乾认为,“法国是诞生‘文明’词语的故乡。1756 年,法国政治经济学家、重农学派经济思想的先驱者老米拉波在其著名的《人类之友》 中,正式使用了‘文明的原动力’一词,此后,该词逐渐为人们普遍接受。”

政治学者虞崇胜则认为“文明”一词可追溯得更为久远,他在《文明的科学涵义探微》一文中,提出早在公元前 4 世纪,古希腊人修昔底德在其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就已经使用了“文明”一词。此外,中世纪人文主义大师但丁也曾使用过civilita一词,后来这一词语又演化出另一新词civilisatie,在词义上已与“文明”相近。

霍布斯是否是最早提出“文明”一词的人,也许还需要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西方最早对人类文明进行系统研究的人。伴随着近代商品经济和启蒙思想的发展,霍布斯最早提出了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国家状态是人类文明的起点的观点。

1755年,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提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两面性的观点,成为文明批判论的先驱;1756年,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发表《论风俗与民族精神》(即《风俗论》),该书虽未使用“文明”这一词语,但被公认为是阐述文明通史的启蒙之作。1770年,英格兰18世纪最伟大的史学家吉本在其传世之作《罗马帝国盛衰史》中,也提及了“文明”的概念;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于1877年出版了《古代社会》一书,专门探讨了人类文明起源问题,他认为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氏族的解体和国家制度的建立,国家的建立是人类进入政治社会的标志,亦是文明的标志。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重视对文明的研究。恩格斯在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具体考察了人类社会由蒙昧时代到野蛮时代再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文明的内涵、文明的基本特点和文明的发展规律。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文明以及文明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文明发展的规律就是在不同文明的交锋中,总是较高程度的文明取得胜利,最终“文明能够逐步发展到共产主义”。

尽管西方对“文明”的系统研究有各种各样的学派和理论,对“文明”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文明”都具有以下的基本含义:文明是和蒙昧、野蛮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类的一种进化状态;文明和政治同源,文明具有政治的意义,具有价值、制度、组织等多方面的含义。

中国对“文明”概念的阐释

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文献中,就多次出现过文明这个概念。《尚书·舜典》中就有“睿哲文明”之语。《易经·乾卦》中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的说法。《易经·贲卦》中也有“文明以止,人文也”的说法。这里的“文明”意为文采光明,文德辉耀,主要指政治上道德上的明朗、德治等意思。《史记·乐书》中有“是故情深而文明”一句,指的是音乐、歌咏、舞蹈等文艺活动的感人状态。清初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辟草昧而致文明”。这里的文明,就包含有与落后、荒芜相对立的进步、昌盛等含义。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受西方文明观的影响,逐渐将文明解释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民主法治的发展。梁启超在分析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因时说:“大抵一社会之进化,必与他社会相接触,吸受其文明而与己之因有文明相调和,于是新文明乃出焉。”他以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不同发展道路为例证,指出:“欧洲各国所以进化无已,而我国所以数千年凝滞不进者,则与他社会接触之多寡难易使然也。”他还认为,社会原因也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对文明概念阐述最深刻的人。早期,在文明问题上,他和卢梭一样,认为文明具有两面性,“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文明给人类带来幸福,也带来了人类的不平等。“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造成不平等世界。”他甚至认为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实行民生主义解决社会问题比发达国家要容易,“因为社会问题是文明进步所致,文明程度不高,那社会问题就不大 ”。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没有出现孙中山所预想的前景,这促使孙中山对自己的文明观进行反思,他认为人的文明程度如果没有达到一个高度,会使建设无成。“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残酷的现实促使孙中山去寻找问题的症结。他经过深入的反思后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人的心理建设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他在此基础上,孙中山提出了“心性文明”的概念。在《建国方略·自序》中他说:“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 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

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要求,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在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会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此后,两个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便成为人们的普遍话语。

善恶评价的标准与社会进步的标准 篇3

善恶评价的标准与社会进步的标准

善恶评价的标准是判断道德行为或观念善恶的标准.社会进步的标准则既包含物的.尺度,又包含人的尺度,不仅包含物质文明的进步也包含精神文明的进步.因此,善恶评价的标准与社会进步的标准并不存在二律背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我们并不否认物质进步与道德进步之间的分离,但这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作 者:倪愫襄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2刊 名:东南学术 PKU CSSCI英文刊名: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年,卷(期):“”(1)分类号:B82-052关键词:善恶评价的标准 社会进步的标准 二律背反

上一篇:防灾发展趋势下一篇:神经网络PID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