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教学管理十篇

2024-08-14

农村中学教学管理 篇1

一、农村中学后勤管理的现状

1.农村中学后勤管理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陈旧的管理思路,无法跟随现代社会和学校发展的步伐。

2.农村中学后勤管理工作未能受到学校管理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导致管理人员不足和管理知识匮乏,导致管理人员工作的消极和懈怠。

3.农村中学后勤管理工作的制度和规范不健全,导致后勤管理工作的质量相对较差。

4.农村中学后勤管理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存在服务形象差和工作行为散漫等行为。

二、提高农村中学后勤管理效率的策略

1.提高对农村中学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视

后勤管理部门是学校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不仅承担着为学校教育提供物资的重任,还肩负着创造优美校园环境的重担。作为学校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后勤管理人员管理和服务的培训。校方要在师生之间大力宣传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引导广大师生尊重后勤管理员工的劳动付出, 并以此调动后勤管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持久性。

2.建立并完善全面的、系统的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后勤管理都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在约束员工工作行为的同时,规范师生在校的日常行为,使学校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得以发展。后勤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要以学校的实际为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后勤管理要在规章制度的规范和指导下,以科学、民主、实际的工作方式处理学校后勤工作中的一切事务,使后勤管理工作有章可依、有度可循。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使各部门、各职员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使在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能够正常化、秩序化、规范化。建立完善、全面的后勤管理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制度化、系统化,提高后勤管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益和效率,做好学校育人和发展的坚强后盾。

3.重视后勤财务管理和用途方向,管好学校的钱财和物品

后勤管理掌握着学校的资金,掌握着学校的公用经费。作为后勤财务管理人员,要贯彻法律法规,认真学习学校的财务制度。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做到账目清晰,无死账,无坏账,做到每一笔支出都有目的、有计划、有文件、有收据,做到每一笔钱都是用在实际需要上。后勤管理不仅要重视教学物品的采购,还要做好物品的管理工作,在发放物品时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明确物品数目和类型,明确物品的出入库记录,做到勤俭节约,严格管理,使学校能够在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下正常运转。

4.树立正确的后勤管理思想和管理观念

传统的农村中学后勤管理观念和思想已经无法满足农村中学发展的需要,已经无法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作为后勤管理部门的领导者,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意识,形成正确、科学的后勤管理思想和管理观念,摒弃陈旧、落后的工作思想,在发展中求共存,在实际中求进步。以正确、先进、 科学的思想观念指导员工,调动员工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实现管理工作在质上的真正转变。

5.提高后勤管理员工的综合素质

农村中学的后勤管理,要注重后勤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注重后勤管理队伍的培养。必须注重员工的工作思想和工作素质,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后勤管理员工的工作行为,强化员工的政治素养和文化水平,强化员工正派、公道的办事行为。作为后勤管理员工,要时刻树立为学校、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发挥自身无私奉献的精神,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刻苦性,保障后勤管理各方面工作的到位和实效。

农村中学教学管理 篇2

加之中学数学本身就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 很多农村学生都不喜欢学习, 有趣的数学游戏、益智的图形关系、严谨慎密的逻辑推理, 在学生看来简直是无字天书, 那么, 怎么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用好数学, 下面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要开放教学观念, 注重思想教育

爱学生, 多交流, 和谐师生关系, 不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的标准。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 教会学生做人, 培养他们爱国的热情、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做事作风。

二、要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一方面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 走进从生活中找数学, 学生活中的数学。力求从生活实例出发, 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人学习的主题, 因此在上课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景。另一方面, 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 有助于展现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归纳能力, 提高他们的数学感。同时, 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自动参与意识, 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者变为现在的主动参与者, 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

三、课堂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 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 更重要的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不应过分强调严肃性和纪律性, 争取在教育中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教师走下讲台去, 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建立崭新的师生关系, 允许学生质疑, 允许学生犯错误, 使学生自由的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热情的吸取知识, 发展能力。农村中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孩子, 疏于管教, 态度、情绪、心境变化快且大, 所以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 与学生交朋友, 生活上多关心, 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 对所爱老师所教课的爱。同时,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跳一跳摘果子”,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快乐, 树立自信心, 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会学生会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中, 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作为目标, 教会学生学习。目前来看, 学生学习没有耐心, 易失去信心, 且没有学习方法。基于此, 作为数学教师, 要切实做到因人施教, 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不同要求, 同时做到以下几点: (1) 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 圈定范围, 指导学生阅读, 让学生弄清知识原理, 学会例题, 完成练习。 (2) 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 将数学中蕴藏的数学思维过程, 通过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 增强求知欲。

五、恰当应用多媒体

创新农村中学教学管理 篇3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的办学理念、人格魅力、学识水平、领导艺术和管理能力,不仅引领着学校的办学方向,也决定着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在学校管理的决策中,充分发挥班子领导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充分信任班子成员,对他们有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他们有职有权,放开手脚大胆地开展工作。在民主管理过程中,不搞“一言堂”、个人独断独行的家长式作风,团结班子成员,才能实现学校既定目标。我校经过多年的教育管理实践,在汇集班子成员的团队智慧并充分汲取广大教职工合理建议,使学校各项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使学校各项工作出实效、出高效。

二、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做到教师管理的创新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重要的是体现以老师为本,重视和强调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意识与创新意识,让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开好教代会,听取并采纳教师的建言献策,这也是教师在学校管理中主体性、主人翁精神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校长和教师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绝不能把这种关系简单地看作是支配和服从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的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而且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广大教师渴望参与管理,参与决策,他们所表现的主人翁意识,是学校成长进步、创新发展的精神财富。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因此,我们要信任教师、依靠教师、培养教师,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对社会与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满足他们的正当需求,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教师,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让广大教师获得精神上的追求和获得成功的愉悦。同时帮助教师树立宏伟目标和健康的心理,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此外,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营造团结协作、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教学氛围,促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始络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做到学生管理的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要把课堂看作是创新学习的主渠道。创新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创新学习的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他们树立创新精神,增强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作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工作,应紧紧围绕创新学习,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努力探索轻负、优质、高效的教改之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立足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应不断创新。一方面在教法上求新,应在新字上下功夫。提倡课堂丰富多彩,尽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答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求异思维。另一方面在学法指导上求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链式型、阶梯型、包袱型、尝试型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查资料,去讨论与探索。通过教学改革创新,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开阔学生视野,达到十八大报告中要求“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的目的。

四、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做到学校管理的创新

农村中学教学管理 篇4

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红岩二中的音乐教学工作。工作期间,发现当地音乐教学工作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针对问题提出一点如何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见解。

中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经,它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有重要的作用。”

在农村中学的我们应该看到当地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村中学的学生音乐知识极其贫乏,学生识谱能力普遍较低。绝大多数学生根本不识谱,没有受到过系统的音乐知识教育,因为农村的大部分小学师资力量不足,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无法开设音乐课,有的学校即便开了,也只是课表上有,除此之外,音乐学科没有系统的考核方式来检测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对学生产生不了评价、激励、促进作用。还有农村家长、学校和一些教师也对音乐课有偏见,认为学好语文、数学、英语就行了,学音乐那是不务正业,还会影响学习成绩,加上学校对音乐成绩比较漠视,导致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消极情绪。

其次,中学课业负担重,每班每周一节音乐课(40分钟)

课时不够,初三下学期就不开音乐课,文化科占了学生大多数时间,因此,教学任务就仅限于一周短短40分钟。教材又没有新颖性更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

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也缺乏创新和活力,都是一个模式。即:“师生问好—发声练习—节奏练习--教授新歌—反复练习课堂小结”这种模式无法上出音乐课的特色,更谈不上音乐课的“美”和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这种学生基础本来就差的情况下,很难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作为农村音乐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教材、全面分析学生、精心设计教法,在培养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完善音乐课程体系、促进美育的发展,是广大农村音乐教学工作者值得商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中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活动中非常活跃的因素,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渠道、多内容、多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参与情感体验 孕育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有组织的声音塑

造音乐形象,抒发情感,并以此感染听众、教育听众,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参与,强调感受和体验,在感受、体验中引起情感共鸣,孕育学习兴趣,以达到音乐教育“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急剧发生变化和学习压力日趋加重的时期,他们需要多彩的生活,需要情感交流,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他们喜欢的、贴近他们生活的通俗歌曲,如《爱的奉献》、《家乡》、《真心英雄》、《同桌的你》、《童年》等歌曲来演唱,引导他们从音响感知入手,通过聆听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让音乐点燃他们情感的火花,打开心灵之窗,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为孕育音乐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结合现实生活 诱发兴趣

音乐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代社会生活伴随着大量的音乐现象,如用于节日庆典的礼仪音乐;用于广告、舞蹈的实用音乐;用于休闲、影视的背景音乐等,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由此可见,音乐不仅能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还能点缀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它已走出供人们娱乐、欣赏的圈子而体现出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性。

有专家曾做过实验,给母鸡放音乐能提高产蛋量,给奶牛听音乐也能增加产奶量,看来我们需要另眼相看“对牛弹琴”了。再看音乐用于医疗的菜单:《春江花月夜》、《平湖

秋月》、《军港之夜》治疗心情不安症;《匈牙利狂想曲》、《喜洋洋》治疗精神抑郁症;《月光奏鸣曲》、《步步高》治疗烦躁、易怒症等等,结合生活中的这些音乐现象,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主动探究、思考音乐对人生的意义,诱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具体的、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3.丰富教学手段 巩固兴趣

随着中学学科的增加和分化,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会出现不稳定性,这就要求教师要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富有激情,讲授生动、唱奏优美,学生的兴趣会逐渐浓厚并得以巩固。如有位教师在讲授“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时,将音乐作品与学生熟知的历史事件相联系: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松花江上》;“一二九运动”华北危机——《毕业歌》;“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太行山上》等,这样将音乐、历史相互融合,不仅掌握了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而且也理解了音乐的时代风格,使学生感到这种教学方法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性。

4.运用学科综合 稳定兴趣

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使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在教学时找出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音乐教学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势,以稳定学生学习

音乐的兴趣。

4.1将音乐学科的不同内容综合。在歌唱教学、欣赏教学及基本乐理教学中,可将音乐的不同知识点相互融合、融会贯通。如歌唱与欣赏结合、音乐理论与欣赏结合,还可以将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与音乐的表现要素(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调试、和声等)相互综合、互相渗透,加深理解。

4.2将音乐与姊妹艺术结合。诗歌、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音乐的姊妹艺术大都有视觉的可感性或文字的语义性,这些恰好与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非具象性相互补充,将其综合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使绚丽多姿的综合艺术又满足了人的多方面的审美需求。

4.3将音乐与其他非艺术学科相综合。音乐与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如音乐与语文中的诗词;音值、节奏与数学中的数量概念;节奏与自然现象、人的生理现象;节奏与体育的广播操、韵律操;音乐的风格特点与其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特点、生活习俗等各不相同,在教学中将音乐与它们综合起来,不仅突出了音乐文化这条主线,而且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了音乐文化素质。

第四、营造音乐氛围 发展兴趣

除了利用音乐课堂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外,教师还可利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难点 篇5

一、教学现状及原因

(一) 学校的阅读资源欠缺

不少农村学校缺乏资金, 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 藏书数量少, 种类不全。有的学校的图书室藏书还算丰富, 但疏于管理, 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 不向学生开放。这就造成了农村学生想读书却没有书可读的局面。

(二) 教师的阅读教学缺乏有效措施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使得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无法自主阅读书籍, 无法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出现了教师讲得辛苦, 学生学得浅薄的情况, 使得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中。此外, 有些教师忽视了课外阅读, 认为只要弄懂书本知识, 完成相关练习即可, 这使得学生失去了锻炼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机会, 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三) 学生存在阅读量少、阅读兴趣低、阅读时间少等问题

1.学生在校期间不重视课外阅读, 忽视知识的积累。中学生阅读量的不足, 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文现象, 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又显得尤为突出。由于农村的教师和家长普遍不重视课外阅读, 再加上学校和家庭无法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书籍, 使得学生不重视课外阅读, 不重视知识的积累, 导致了学生阅读能力不高, 阅读教学效果差。

2.电视、游戏及通俗读物的冲击使得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如今, 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 镇上游戏室、网吧遍地都是, 使得不少学生把课余时间都花在了看电视、玩游戏、看通俗读物上, 不再愿意阅读难以理解的文学名著和其他经典作品。

3.课业负担过重使得学生没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尽管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说要推行素质教育, 教材多次改革, 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但最终还是靠考试分数定乾坤。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 进行的仍然是应试教育, “题海战术”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 使得学生没有精力和时间来阅读课外书籍。

(四) 家长没有为子女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程度不高, 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受错误的思维影响, 大多数的家长反对自己的孩子买课外书, 他们认为课外书是闲书, 会影响学习, 学好课本知识就可以了。这使得学生受家长的影响也不再重视课外阅读了。

三、解决方法

(一) 学校要加大对阅读资源的投入, 同时加强语文阅读教学的管理力度

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 没有找到要读的书刊, 学生有再大的阅读兴趣也是徒然。因此,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 完善图书馆与阅览室的创建。图书馆条件欠缺的学校可集中各个班级的力量建立班级图书角, 让学生自己交换手头的阅读资料, 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 谈心得, 写体会,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水平。

(二) 广大的农村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改变教学方式

要想转变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首先需要转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因为落后的教育观念严重阻碍了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那么, 该如何转变观念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吃透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 真正转变阅读教学观念,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具体来说, 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抛弃旧的阅读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首先,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学习目的和方法策略, 了解学习对象及方式, 预知和设想学习的结果。这样就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其次, 要坚持“以读为本”, 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在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朗读自悟提升自己的语感, 尊重学生的阅读感悟。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因此, 学生应多读书。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 不仅有利于感悟和积累, 还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

2. 加强引导, 克服阅读中的不良习惯。

在现实中, 不少学生的阅读效果不尽如人意, 主要是因为他们阅读方法不当, 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 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 应对学生出现的不良习惯和错误倾向及时予以纠正。

3.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促进课内阅读。加

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 是课程改革的要求, 是语文教师的分内之责。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 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语文、用语文。因此, 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课外阅读时间, 然后对课外阅读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 使学生不至于盲目阅读, 打击其阅读的积极性。

(1) 调动学生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 树立起榜样, 让学生认识到读书对于成才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介绍身边一些学业有成的人的读书事迹, 用活生生的实例对学生进行引导。此外, 在课文教学之余, 教师应引导学生扩展阅读与课文有关的书籍资料。

(2) 引导学生掌握拓展阅读的方法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手, 文质兼美, 教师应让学生把它们记下来, 通过多读多记, 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 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储存库。

(3) 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阅读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教读课文时, 教师应由意识地让学生向课外相关内容链接, 适时进行扩展性阅读,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还得让学生学会从多种途径去阅读。“深入社会生活”是最主要的途径。这就要求教师以课内阅读教学为核心, 开辟课外校外阅读的阵地, 深入社会生活, 捕捉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走大阅读教学之路。此外, 借助多种媒体进行课外阅读也是一条重要途径。

(三) 学生应积极主动增强自身的阅读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应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 课下应写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笔记是保证读有所得, 读书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笔记记录了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以及明白的道理等方面的内容, 还有文章中的优美词句,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定了基础。此外, 学生还可在课外组成语文阅读兴趣小组, 加强彼此间的学习交流, 提高阅读水平。

总之, 要走出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的困境并非易事, 它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农村中学教师应从实际出发, 尊重农村中学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 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 探求新教法, 让农村中学生阅读更有兴趣, 更有收获。这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的现状,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张翼翔)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原因, 使得学生存在阅读量少、阅读兴趣低、阅读教学效果差等问题, 造成语文阅读教学水平较低。解决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应从增加学生阅读资源, 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以及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等方面做起。

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初探 篇6

一、发挥教师在实验探索中的组织引导作用

1. 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农村实验资源,发现问题

农村的天然物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农村化学教师要利用好这一天然资源,将相关的天然物质变化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不少的化学变化在实验室很难做,但在农村却随处可见,随处可取,农村化学教师应根据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现象.

为了验证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将一个新鲜鸡蛋放入足量的稀盐酸的玻璃杯中,可观察到鸡蛋一边冒气泡(CO2),一边沉到杯底,一会儿又慢慢上浮,到接近液面时又下沉.

2. 创设实验情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赋予教师的职能不止是向学生传播知识,更主要是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学会终身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课题引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打击封建迷信,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选择仪器.如,制NH3的装置:固体加热制气体所需的仪器,激活进一步探索所需的知识和经验;再如,用锌与稀硫酸制氢气的仪器选择.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得出结论,体验快乐.如,钠与水反应,有的观察到溶液立刻变红,有的观察到熔化现象,有的听到有“咝咝”的声响等,应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反思自己的不足.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实验中的困难.不是所有的实验都能获得成功,所有的实验现象都明显,因而引导学生反思实验,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比实验本身更重要,这样会使实验教学效果最大化..

二、学生积极有效参与是实验教学的核心

1. 学生参与实验,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形式,而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给每位学生平等的实验机会,包括操作、交流、探究、获取知识技能,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生与后进生,多给他们以实验,给同一位学生不同的操作,全面培养学生,发展学生.

2. 学生积极有效参与化学实验教学,确保实验教学三维目标的最大化实现

实验教学学生喜欢但限于条件容易搞成一两个学生操作,其他人看热闹的情况.因此实验时要精心分组,合理分工,团结协作,实验时情绪饱满,兴趣浓厚,专心听讲,冷静操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应付式参与实验.只有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实验才能有效使实验顺利完成并取得成效.有效参与实验是学生自我动手、动脑,思维活跃参与实验,这样能获得实验策略,探究现象之后的本质,使学生创新素质与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三、实验是教学中求知、激趣、循理、培养科学品质的重要载体

1. 实验应关注农村并结合学校实际.

实验是实施教学有效开展的载体,做好实验的选择与准备能发挥学生积极能动性,实验目标更易达到.挖掘生活中的探究活动,让实验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化学知识走进生活根据学校配备,做好演示实验.演示实验起示范、启发作用,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规范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师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设计好学生的实验操作,这样既提高了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又能让学生从快乐中得到知识.

2. 做好典型实验,让学生触类旁通.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学化学就实验内容来说可归为以下几种类型:有关制取实验、性质实验、生还实验、概念定律阐明实验、定量计算实验等,而每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都有规律可循,因而应做好典型实验,由典型实验引导、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要处理好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实验后注意实验的归纳反思,使实验目的更清晰,效果更优化.

3. 做好实验分析、开发与拓展,使实验根植于生活

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初探 篇7

一、改进演示实验教学, 师生协作, 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实验。所以教师的示范是无可非议的, 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求教师在整个示范过程中都要做到一丝不苟, 有条不紊, 符合操作规范, 即使是一些细微的操作也不得马虎, 但我们这样做还不是实验的目的, 真正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做实验的要领和技能, 达到操作的规范、准确, 并能独立完成实验。但作为农村中学, 有一套演示实验就算不错了, 要让学生分组独立完成实验, 那是条件所不允许的,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巧妙地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演示或让学生上台演示。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动手的机会, 又便于师生协作, 发现问题及时矫正, 又弥补了我们实验条件的限制, 增强了学生的新鲜感和兴奋点和探索问题的欲望, 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例如:在学习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钾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时, 由于钾与水反应的实验与该章第一节学过的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原理基本相似, 若仍然让教师演示, 学生看的方法, 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能力就较差, 如果让学生演示, 教师在一旁引导其他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是否正确, 并及时矫正, 效果更好。由于是学生演示、学生看, 台上学生做得小心翼翼、力求规范, 台下学生带着挑剔的眼光看得认真仔细, 如身临其境、兴趣倍增、影响更深。

教材中的许多演示实验的基本原理相似, 都可以采用上述的方法, 即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进行重点演示、详细分析实验的特点, 使学生掌握一类实验的原理和要领。遇到类似的实验放手让学生做, 让他们亲身体验实验的乐趣、领悟实验要领, 掌握实验原理和规律, 为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打好坚实的基础, 让农村中学有限的资源让学生充分去享受。

二、充分利用自制的药品和仪器

作为农村中学, 实验不能做的一个根本的原因是资金缺乏, 从而导致实验药品的购买不足, 使学生分组实验或演示实验不能全部开设, 这样我们的教师就只能讲实验、画实验、让学生背实验。但它直接影响学生以下实验兴趣。

(1) 感觉兴趣; (2) 操作兴趣; (3) 探究兴趣; (4) 创造兴趣。

我们不能等、不能靠, 要和学生一道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见用品和生活中一些废弃物品, 自制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用品, 这样不仅能找到我们所差的仪器和药品, 又能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增强环保意识, 同时, 在仪器和药品自行研制或寻找代用品的过程中, 又能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些能力的形成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和创造能力的塑造, 也为学生以上兴趣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例如, 我们可以用暖水胆碎片制硝酸银, 从废干电池中提取初中实验常用的锌粒及碳棒, 以及铜、二氧化锰和

氯化铵等, 供我, 们实验所用用输液瓶代。替细口瓶装液体药品农村

教三、改革实验设计方案材上的实验方案的设计固然重要。中它可以教给学生如何使用仪器但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如何实验的整体思维。学能能力力, 。知那识我应们用就能要力进, 行实自验行操设作计能实力验和, 创通新过化自或可行充以设分减计利少实用资验自金, 制投把的入教仪购材器买上进仪复行器杂设。的也计设能, 计这为简样学单我生化们提学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夯实了基供操作空间和掌握相关知识, 础为, 提供了条刘培养学生的◇实件。在进行设计时, 要源于教材, 教师可向海验项。从而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学生介绍每步设计的具体实施, 要让学生把方步骤及注意事教案处思或拟考改定、独进之立的后分优再析先交和等给解。教这决师样实审可验阅以中, 培纠出养正现学其的生错各认误种真之问学现题, 者使。学生亲自探索新知识例如:我们可以用如下, 设计方案制取使学生成为发初实验氢气, 室制法我们用。把小试管正立放于下方大小不同的试管来代替氢, 里面气的探装反应药品, 大试管倒扣于小试管上, 当在

收集氢气时把大试管自下向上慢慢移动, 从而制备并收集氢气。这样既简单又快捷, 减

少资金的投入, 当向学生分析后学生才恍然大悟, 认识其操作的可行性, 并逐步培养学生如何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适当把演示实验引向反面, 加强对学生科学态度的认识

作为教师做的演示实验, 教师应向学生示范规范化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要求教师在整个演示过程中都应做到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动作规范, 即使是一丝细微的操作也不可以马虎, 但在示范的同时, 学生对我们所分析强调的错误操作带来的严重后果, 只能是纸上谈兵, 我们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 有意识地把操作弄错, 让学生观察分析, 得出结论, 再去分析其错误操作的危害, 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例如:做氢气点燃之前, 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 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 移开拇指点火, 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就表明氢气不纯。必须再收集再检验, 且要用拇指堵一会儿后再收集再检验, 才能使试管内未熄灭的氢气火焰因缺氧气而熄灭, 否则氢气火焰可能会点燃氢气发生器里尚混有空气的氢气, 使氢气发生器发生爆炸, 产生危险。但学生认为小试管内的氢气很少, 会很快燃完, 不堵试管口也不碍事, 对其真实性不太相信, 我们何防不与正确操作背道而驰 (但氢气先要纯, 上述操作有轻微爆鸣声才纯) , 用排空气法收集后验纯, 不堵试管口, 再去收集, 学生会看到产生的氢气立即在小试管内燃烧, 产生淡蓝色火焰, 向学生分析这是错误操作的结果, 如果在较大空间点燃, 达到爆炸极限会爆炸。这让学生认识了不按科学的操作带来的可能后果, 我们必须用严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任何实验操作, 加强了安全教育。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广大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由于资金缺乏受到很大的影响, 充分用好演示实验和自制药品和仪器, 改革实验设计方案是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农村中学化学,化学实验教学,实验初探

参考文献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英语口语;知识掌握;词汇学习;兴趣培养

一路走来,我们教师都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都在思考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的方法与策略。反省自己的不足,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以下是我教学过程中存在并需改进的一些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英语口语用得不够多

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没有英语语言环境,没有CCTV-9,没有收音机,不知VOA、BBC。只有教师的磁带和录音机,可以听听英语。所以,我们英语教师要创设语言环境,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那么我们就应该全英语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听英语的机会,创设语言环境。教学中我们应该对七年级的新生,说一遍英语,说一遍汉语。对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表达天气、心情等题外话时,可以只说英语,他们能听懂多少都没关系,关键是练习听力了。日积月累将是一股巨大的力量。教学效率也提高了,何乐而不为呢?

二、我们英语教师会口误,但不能对口误掉以轻心

不要以为学生听不懂就可以将错就错。多听几遍,哪怕是又难又生的单词,他们再遇到,会很快入口。而且教师的这种将错就错的做法会潜移默化成学生开口乱说(不经思考)的坏习惯。

三、想不起某个单词要用同义句或同义词

教学中,我们常遇到想不起某个单词或突然不知怎样表达自己的时候,这时我们要用同义句或同义词。例如,我想说It’s difficult for us to study English. 时,突然想不起difficult,可以用hard来替换。

四、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好知识“过手”的问题

每次期末考试,看到考题都觉得这些知识是我们反反复复学习的。但学生考试结果并不理想。我想,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基础上,设计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很多内容,我觉得重要但简单,就行云流水,快速前进。结果学生掌握得并不好。所以,要了解教材,更要了解学生。

五、教学活动中,我要么兴趣不足,甚至沉闷;要么为兴趣而兴趣

有的课文内容及我们的方法设计得一板一眼,使多数学生做机械重复运动,缺乏再创造的乐趣。以后我在布置对话等教学内容时,可增加灵活性、机动性、弹性,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对知识掌握得好的学生要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例如,学习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 1c时,用上前几个单元的知识,学生趣味更浓。例如,A:Excuse me. What’s your name? B:I’m Xiaoxiao. How about you? A:My name’s Yangyang. Nice to meet you. B:Nice to meet you , too.(握手) A:Is that a pencil?(放只鉛笔在桌下) B:Where? A:Under the desk. B:Oh,yes, it’s a pen. What’s that in your desk? A:Oh, it’s my schoolbag.

我们在学习中还存在为兴趣而兴趣的问题。如,我们处理练习中加入游戏的成分,每个学生讲解一道题,结果每个学生只关注自己该讲的那一题,别人讲时只是笑,玩。我感觉真是失败。

六、没有利用好奖罚机制,给予学生精神鼓励不够

在学生面临困难时,希望得到我的帮助和支持。在学生获得进步时,希望得到我的表扬和肯定。这些细节,我没有十分重视,总是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应该耐心开导,让学生明白困难的暂时性和成功的曲折性,帮助他们找到学习上的难点,引导他们慢慢克服。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我应该当面表扬,而不是吝啬表演,并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七、没有做好分层要求学生

平等对待学习程度、学习能力不一样的学生,以鼓励和表扬为基本的处理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采取不同的教学要求。对英语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要选取难度较低的问题,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和努力,让他们在享受进步的快乐中满足对成功的情感需要;对英语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适当增加问题的难度,让他们感受到挑战难题的成功和喜悦。这样因材施教,符合学生学习的情感规律,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保持充足的学习动力。

八、对学生词汇学法的指导需要加强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按课文逐一讲解新词,对所谓的重点词汇进行拓展延伸,并呈现例句。学生就忙于把这些内容记在笔记本中,然后进行识记。但最终单词还得由学习者个人来学习,我们必须教会他们怎样学更有效,比如指导学生根据读音规则记忆单词,通过构词法、对比、联想、分类等策略提高单词记忆的速度和效率。例如,如讲到Let’s go, shall we?和Let us go,will you?时学生总是记不住,记住了,又容易混淆。我们就记成“乐死(let’s)小伟(shall we)当时学生哈哈笑,笑声中记住了。考试考到这个知识点时,全部都对。

农村中学教学管理 篇9

四十铺中学 姬存义

内容摘要: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学生对作文教学缺乏兴趣,作文素材匮乏,不能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写作,致使写人、记事、抒情,摹物、言志等多有不切合实际,内容虚假空洞;教师指导作文方法单一,教学模式陈旧,作文教学缺乏活力。为此,教师应摈弃学科本位、课程本位、课堂本位的传统意识,因地制宜,深入考察,延伸教学,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模式,把农村资源融进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乡村的自然景观中发现习作资源,沟通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地方文化底蕴为背景,了解地方历史文化,拓宽习作天地,增强作文内涵;在感受乡俗民情中,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趣,从而使学生乐于写作。

关键词:农村资源 农村中学 作文教学

农村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字等农村文化资源。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本文单就家乡的农村资源在作文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我们的家乡陕西绥德,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千百年的农村文化,有它独特的风格,这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得天独厚的育人条件。在作文教学中,有效地开发和运用本地农村文化资源,创造性的开展活动,就能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发现丰富的写作资源,感受到浓厚的农村文化,从而增强写作兴趣,提升作文素养。

一、走马观花,从乡村的自然景观中发现习作资源

绥德以农业为基础,加之现在退耕还林的国策以及当前社会天翻地覆的变革等等,习作的题材俯拾皆是。各地又有不同的自然景观,千姿百态,风格独特,美景遍地,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故乡之中,对故乡的自然景观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学生以美的熏陶,教师要把学生智慧的双眼从狭隘的课堂解放出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去寻找美、发现美,并及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笔触来表现美。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一)观自然景观之美

美莫过于自然,“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我的家乡没有高山流水的高雅之美;没有海涌浪涛的雄浑之美;没有冰雕玉砌的玲珑之美,但却有着“西北旱码头”的美誉;有着“四省通衢”的地理之美;有着“蕲王故里”、“秦汉名邦”、“西北革命摇篮”的历史之美。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是陕北文化的集中地,唢呐、秧歌、纸剪、民歌、石雕是陕北的非物质文明遗产„„各地景色千姿百态,一年四季,景色错落有致,总有写不完的美景。更有丰富多彩的农作物密布于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红枣、萝卜、玉米、小米„„它们把这片土地装扮得更加迷人秀丽。任何一样经过细心观察,皆可入文。教师只要引导学就地取材,从平常之景中发掘出美点就可写出优秀的习作。这种指导学生亲迈自然,观察自然,发现自然之美丽的方式,突破了传统作文教学奉行“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作文书为中心”的模式,它将作文教学由课堂延伸到社会,由作文书延伸到生活,由教师延伸到学生,从而改变以往农村中学作文教育的陈旧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形成有特色的作文教学风格。不但吸引了学生写作兴趣,拓展了学生写作素材,而且也让学生在发现自然之景中,受到了美的熏陶,久而久之,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了学生的作文素养。

(二)写家乡变化之快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国家惠民政策的普及,家乡面貌呈现出喜人的变化。昔日子黄土岭山下的土窑洞如今变成了的高墙敞院,昔日泥泞的小路如今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大道.昔日杂草丛生的土地如今变成了一片片丰沃的良田;昔日古城低矮的土屋草棚如今变成了一幢幢高楼瓦房„„天堑变通途,家电迎进门,传统与现代接轨,旧容与新貌共存。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农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同时农村社会在发展中,由于受到许多狭隘的思想影响及对国家政策理解研究得不够透彻深入,在发展中造成了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如:过量的开采造成地表破坏,企业发展造成环境的恶化,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民族文化的破坏等。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这一变化,从培养学生农村情感的角度入

手,引导学生做细微观察,抓住家乡的变化,通过今昔比较,用心体验,这样写出的作文才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作文才能与时俱进,写作题材才能永远保持新鲜;同时又将具有活力的农村资源引进作文课堂,这样极大拓展了原有狭窄的写作思路,使作文写作一下鲜活起来;也改变了以往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弊端,为学生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一个大的舞台,从而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如我曾带领学生在乡村中进行观察,并让学生给我介绍他们村庄近年来的变化,之后学生在习作中涌现出如:《我家门前的那条路》、《乡村四景》、《哭泣的无定河》、《我家小院》等优秀之作,在写作中孩子们也看到了家乡的未来和希望,萌发了浓浓的爱乡之情。

二、走街串巷,用乡村的历史文化丰富作文内容 如果把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比作一轮皎洁的明月,那么各地独特的历史文化无疑是捧起这轮圆月的一颗颗璀璨的明星。经历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积淀,家乡同样有着久远的农村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神奇的神话传说,有着杰出的英雄史诗,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有着沧桑的岁月柔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语文教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素材,并形成作文的能力。教师可带领学生做这方面的资料编辑整理工作,分门别类,做专题积累,为

学生作文积累素材,并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同时学生在对这些资料整理的过程中,也可在旁边作批注或写一些心得,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寻访历史古迹,了解乡村历史

我的家乡有许多历史遗迹,它们经历了凄风苦雨冲刷,风刀霜剑的打击,在发黄的卷经中深藏着它们不平凡的故事,黄河象传颂着人民的辉煌成果,无定河诉说着两岸百姓创业艰难,刘志丹的故事把我们引进那段烽火连天的战斗岁月,韩世忠的英雄事迹又让我们一次次由衷赞叹华夏大地人杰地灵。教师可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通过查阅县志和走访老人,将与家乡有关的历史人物、民间遗迹及其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故事简要地记录下来,让学生不仅通过课本学习历史,也通过生活学习历史,学生头脑里储备的素材多了,知识丰富了,才能写出内容丰富的作文来,他们在寻访中所得到的这些真人真事,或神话传说,睹物思人,常常让学生们喜悦自豪,浮想联翩,萌发出创作的冲动,教师指导学生把这些素材作为事例用在作文当中,对这些英雄人物及历史事迹加以描绘,对他们的精神加以赞扬,作文内容也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

(二)采访农家老人,了解家传历史

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经历过辛酸的往昔。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修路造桥、开河平地、重建家园„„一个个凄惨的故事,一幕幕苦难的历史,催人泪下,促人奋进。让学生去问问前人的创业史和光荣史,感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之艰难,懂得祖辈“背灼炎天光,足蒸土暑热”的艰辛,激发对先辈创业的感激之情,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学生的采访下,他们是怀着无比真诚、激动的心情娓娓倾诉。学生通过采访,对家乡的历史了解的更加清楚了,对生活的体验更加深刻了。“作文如同做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质非常重要,这说到底也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利用学生采访到的这些事例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以此来端正学生的文风,让作文凸显健康、积极、乐观、上进的主题思想。如《父亲的脊背》、《爷爷是个劳动能手》、《农家新变化》、《崛起的工业园区》等。这些作品无不凸显真善美的思想,作文的主题鲜明,内容充实,体现出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积极地探索精神。

(三)走访街巷传闻,了解物象历史

家乡历史传闻实际上是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夏日傍晚,暑气渐消,清风徐来,许多老人都能手握烟杆,吸上一两口烟,讲上一两个传闻故事。通过访问,学生受益匪浅。一个平淡无奇的石磨、一口老态龙钟的古井、一棵枝叶扶疏的老树、一间残垣断壁的老屋,一块锈迹斑驳的犁铧,一扇雕工精致的窗棂,一个古朴陈旧的老柜„„都深藏着一个个动人的传奇或故事,它们往往是联系村人与整个乡村历史的精神纽带,这种微妙的情感和独特的体验学生很难体会到,教师要引导学生观看这些独特的带有浓厚农村文化气息的精神产品,听听历史见证者的讲述,那么这些具体的物象在学生的心中就得变亲切熟悉,富有生命,富有情感。因而他们面对这片诗意的栖息之地时,也如同凭吊古战场一样顿生“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复杂感情,由此而引起的学生对生活,对人生更深刻的思索自然会诉之笔端。普通的家乡景观有了丰富的历史底蕴,有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思考,作文中的这些物象也更加逼真形象,习作也为之增色,内容更加充实,思想更加丰富,或干脆根据传闻梗概再创作一番,也是一种创新,别有风趣。

三、走进生活,从乡风民俗中激发写作情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情感是人们对客观外界刺激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过程,对学生而言,情感是行为的动机,它能指导学生的行为,调节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作文教学作为一种创造思维的过程,本身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活动,中国古代有“为情造文“之说,法国文学家狄德说过,“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农村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相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节日文化之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因此学生在对乡景乡史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要真正打开作文写作的思路,要真正打动读者的心灵,教师必须先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的情感,在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让学生走进乡村,走进生活,体味生活,近一步体味乡

风之淳,感受乡俗之美,让学生在作文中大胆抒发这种乡思乡情。

(一)体会风俗民情,抒发生活美感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于漪老师曾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农村文化负载着民族文化,是根之根。”千百年来积淀的农家文化,民俗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在历史的进程中它起到了支撑并构成了民族文化这座大厦的作用。我们在远观这座大厦之雄伟壮观的同时,还要近查其构造之奇异独特,我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当地文化的责任。在地方文化的开发中,榆林地区的民俗文化得到了保护,绥德自古就有“五绝”,即唢呐、秧歌、纸剪、民歌、石雕。这些在历经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后,移风易俗,吐故纳新,竟然汇聚成了一种地方文化。唢呐沁脾,秧歌喜庆,民歌沁心。显示的是农人朴实而丰富的生活,吹拉弹唱,欢声笑语中传达着农人对生活的向往。更有辞旧迎新的正月,细雨纷纷的清明,粽子溢香的端午,举家团圆的中秋,便插茱萸的重阳等,孩子们自小就耳濡目染这些活动,这种农家之情,乡仪之美,节日之乐领会在他们的心里,保存在他们的记忆里,牵动着他们对故乡的情感,而且农人之间的感情,农家人的生活特点,性格品质,传统美德都体现在这些民俗风情当中,对孩子们来说,是他们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的事情,他们将更加乐于在作文中去描绘这些场面,抒发情感,这样的作文将更贴近生活,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

(二)体验劳动情趣,歌颂农人品质

农村与城市相比,自由它的落后陈旧,贫穷闭塞的一面,但也有

它朴实真挚,简单丰富的一面,农村人正直厚道,善良豪爽,对于农民的后代来说,劳动的机会唾手可得,可是许多学生写劳动,只言片语,写得不生动、不实在,推本究源,是因为他们只是劳动的旁观者,往往对农村社会及农村人的这种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充耳不闻,视若无睹。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们走进乡村、走进生活、体味生活,让他们投入到农村的生活中去体会农人性格品质,让他们在劳动中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用一颗善于捕捉文学、捕捉语文的心灵,去寻找写作的素材。翻地、浇水、播种、收割等等农活,蕴含着许多农艺农技,也体现出农人的精神风貌,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身体力行,去领悟劳动之苦、收获之乐。除参与农活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去尽情体验乡间“闲趣”:捕蝴蝶、捅马蜂窝、钓鱼虾、捕泥鳅等等,然后把这些当作素材来写成习作。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就会摆脱“无米之炊”的困境,也就不会为“言之无物”而苦恼,这样不但扩大了写作范围,同时还增进了学生对劳动的兴趣与热情。作文中抒情也就有了依据,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美文。

(三)搜集农村语言,品味地方风味

劳动人民的语言是生动、优美、丰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学习这些语言。近年来农村社会开始对外交流,对外开放,农人接触了许多新的事物,劳动人们使用的语言词汇也越来越丰富了,在他们的语言中常常会出现方言与普通话交融,口语与书面语并存,俗语与俚语结合,它们经过相互接纳、吸收、融合然后变成了独特的乡村土话。这种经过时代相传的语言和外来词汇里往往反应出农村社会的发

展历史,体现出农村社会里不同类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情感,精神品质,教师应该动员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不同类型人物的语言,观察各种人物形象,如当地人使用的语汇里有“脑畔”、“疙瘩”“圪旯”“圪痨痨里走”这些词就更符合农村的真实景致,这些具有农村风味的语汇扎根于农村,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学生平时善于观察生活,搜集农人精彩的语言,把搜集到的精彩语言摘录在练习本上;其次,把这些语言词汇和普通话中的相同意义的词汇进行比较,提高语言理解能力,仔细品味农村语言的内蕴美,去领悟语言背后所包含的独特的农村文化,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创作的才情,让作文内容弥漫着浓浓的农村情感。

(四)品味农村生活、谱写爱的旋律

日常生活也是农村习作题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探索和研究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在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及授课过程中,首先要让自己扎根于实际生活,结合日常生活,不断探索、尝试、淘汰、吸收,检验自己的作文教学方法,逐渐提高自身作文教学水平,针对农村各种各样的生活景象可做专题化的写作,使作文教学更加具体,更加科学,更加有条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农村社会生活”、„„形成了一个系列的写作指导,从教学内容的延伸,到教学材料的拓宽,最后到教学方法的开放„„在研究的新课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更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力,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相长,才能与新课程

同行。近年来农村人外出打工,造成了农村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他们往往情绪波动较大,教师可作心理辅导工作,同时指导学生扑捉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有些学生埋怨学习生活紧张,没有时间关注生活,教师可启发学生,学习生活虽然是紧张的、单调的,但如果稍稍留心,就会深深体会到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着至爱亲情。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观察、剖析家庭,可以窥见社会这个大家庭的全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体会家中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的一举一动,以及他们与外界发生的联系。爱是无声无息的,是无怨无悔的,只有用心去体味才能感受得到。如一位学生以前总觉得妈妈在家整天唠唠叨叨,叫人厌烦。可有一次,当她作业做完睡下时,“猛然觉得热水袋已经对我这双冰冷的脚不起任何作用了”。在“我”冷得瑟瑟发抖时,妈妈重新把热水袋装好,“使我感动不已,在内心真正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正是抓住了家庭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她真切地写出了母亲的深情,甚至母亲那唠唠叨叨的噪音也成了“我喜欢听的美妙动听的音乐”了。“问渠哪的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若让学生作文里的情感像溪水一样长流不竭,必须引导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去发现亲情,品味亲情,这样才能让作文中始终荡漾着爱的涟漪。

步入新世纪,家乡更是日新月异。踏遍家乡这方热土,把美景看了,把村史明了,把农家之苦乐尝了,农村学生习作的水龙头活水便汩汩而流了,学生的习作也不再难了。这难道不是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最有效途径吗?学生在广阔的农村是生活

中可以随处找到作文资源库。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这块土地上,去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去关心祖祖辈辈耕耘于这块土地上的普通人民、父老乡亲,还要和他们一起感受生命的快乐和痛苦,从中领悟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并将这一切融入自己的灵魂与血肉中,使之成为自我生命的底蕴与存在之根。这就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丰厚的精神底蕴。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P15 2001.7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P17 2001.7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

农村中学美术课堂营销式教学 篇10

一、课程安排上, 可将一堂课尽量分成独立但又服务于主题的几个环节

教育心理学有个重要观点, 就是“一般青少年的注意力持续集中只有10~30分钟左右”, 所以将美术课可以分解成理论知识讲解、自己实践以及理论与实践分析三个小节, 每个小节时间分配最好是1:2:1, 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一是充分给予学生自己动手时间, 将其能动性发挥到最大;二是实现从理论、实践再到二者结合总结分析的高度上来。三是在每个环节都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 提高学习效率与教授知识浓度。

二、每个小节都要有开始结束承前启后的故事或总结, 吸引学生注意力, 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理论知识讲解之前, 最好是能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开始故事、人物或其他景物, 或者说在整堂之前, 需要教师为每节课的主题做好设计。先从贴近主题的实物开始, 让学生有主动思考和认知的机会, 然后再开始进入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可以侧重点明晰, 对后面实践用到的知识要相对详细, 但不要啰嗦。进入实践时段不必将实践的内容过于限制, 可以给一个大范围的主题, 比如说《校园伙伴》, 校园伙伴学生可以选自己身边的同学, 当然这个主题也可以适当的再扩大到学生自己最熟悉的人, 或者学生认为自己最亲近的人。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自己选择的意愿和专心实践的想法。

三、评价学生实践作品, 要评价学生的特色, 不以单一标准衡量, 鼓励学生敢想、敢画的积极性

笔者认为, 应试教育考量学生的标准归结起来说, 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目标简单化、手段统一化、标准局限化, 教师为了完成任务也成了固定的脸谱角色, 学生成了僵硬个性缺失及创新能力缺失的考试机器, 这也是后来从应试到素质教育转变的原因。美术教育作为艺术学科, 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鼓励学生敢将自己理解的主题通过画表现出来, 最后也可以让学生再讲述对画的感受, 自己的体验等等, 更多层次的加深对美术课的理解和培养学生从画中来, 到画中去的自如。还需要注意的是, 其一, 每堂课实践的作品可以评选后, 最好都可以用公开观赏的方式来保存, 这样可以更认真的去实践, 希望自己能有作品“上墙”, 而且可以逐渐让学生养成事事都专心的习惯。其二, 学生作品的评价, 可以从特色上来评价, 而不是最好, 因为所谓的“最好”, 也是摈弃一些标准, 选择评价人主观认为重要的一些标准而已。因此, 对学生作品评价以鼓励为主, 以技法等知识评价为辅, 从心理上培养学生发挥能动性、主动性的意愿, 营造课堂“游戏”氛围而非枯燥昏昏欲睡的填鸭教学。其三, 尽量鼓励学生每堂课作品当堂课完成, 所画的作品可大可小, 但不管是局部还是整体, 最好是完整的, 不要半途而废, 这样也能让学生养成日事日毕的好习惯, 也不会占用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

四、作品选材要注意因时因地而宜, 就地利用身边熟悉素材

对有条件的农村中学, 美术教师要尽可能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让学生多看相关的教学视频, 如:名家绘画的视频等。笔者认为, 教学条件稍差的农村中学美术课同样别有洞天, 因为城市里更多是高楼大厦, 不断的城市化让自然风貌越来约珍贵, 而我国农村有着鲜明的风景特色, 所以说即使是先进教学设备配套少的农村中学, 美术教学反而有更丰富的自然和社会风貌。以笔者所在的中学为例, 柏梁乡位于中原腹地, 有着悠久花木种植历史, 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 是“鄢陵腊梅冠天下”的发源地, 素有“花乡”之美誉;目前绿化苗木、盆景盆花、鲜花切花、草皮草毯等2300个品种, 拥有的景点有中原花木交易博览园、花乡农家乐、花都庄园、鄢陵县花木盆景园、桧柏艺术园等。因此, 笔者所在中学美术课有着丰富的可取素材, 不同季节都可以组织到附近的景点或地头观察植物花卉, 画出不同季节的风景。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画、多问, 因地取材更容易让学生去不断揣摩身边素材, 不仅画其形, 更显其神韵。

总之,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接受过程, 如何在实践中将学生作为一个营销对象, 将知识用学生喜欢接受、愿意接受的方式和途径传达给对方, 是笔者以及广大的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摘要:农村中学美术课向来被学生及家长认为是“副课”, 很难给予足够的认知和实际的重视, 但美术课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也对中学美术教育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方式方法等多方面做了指导性的意见。笔者就自己教学体验提出对学生的营销教学, 从心理上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热爱。

上一篇:国内外大学生诚信教育下一篇:水池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