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中小企业板的现状六篇

2024-07-30

国内中小企业板的现状 篇1

(一) 国内企业网络培训市场空前发展。

2007年, 全球互联网网民突破11.5亿, 中国网民数则达到1.262亿, 2007年一2008年中国网络教育产业报告指出, 市场规模从2004年的230亿美元, 增长到2007年的600亿美元左右。2007年中国网络教育市场总体规模接近300亿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7月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称:截至2008年6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 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 网络教育的使用率为18.5%, 用户量达到4669万人, 近几年来持续增长。

目前中国网络教育市场处在一个从卖方到买方市场的过渡阶段,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社会非学历教育需求的进一步扩大, 加之中国网络应用环境的完善, 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培训市场将空前繁荣。

(二) 主流企业网络培训平台各具特色。

在国内, 企业网络培训起步较晚, 目前国内推行的主流企业级网络培训平台约有十几家 (不包括各类网校、普通教育领域中的教学平台产品) , 其中一些常见网络培训平台有:学习系统上海易而学在线教育公司的Socrates1.0、北京傲姿时代教育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紫晶学习管理系统企业版、企业版汇思软件 (上海) 公司的Wiz Bank, IBM公司的Learning Space5.0、美国Oracle公司的i-Learning平台等等。

在我国推行的主流企业级网络培训平台其研发模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模式是指国内公司自主设计研发的产品, 自主知识产权, 市场占有率约为70%, 如校际通、网梯、北大在线、安博、傲姿时代、拓林思、汇思等, 这类产品通常针对中国企业的管理和运作模式, 能够定制开发。功能基本涵盖网络课程开发和管理、培训资源管理、学习和教学过程、教务管理、考核和反馈、在线学习和离线跟踪等主要功能, 技术路线以J2EE体系为主。

第二种模式是以国外公司为核心技术的产品, 包括两种情况, 一种是国外公司在中国创办的独立分支机构:另一种是国内外企业合作但以国外产品为软件技术核心, 这部分平台的市场占有率约为30%。据最新统计, 目前国外在中国大陆推广的厂商品牌主要有5家:即Motorola中国公司的课程、IBM公司的Learning Space和Knowledge Producer, Oracle公司的i Learning, Sun公司的Learn Tone、三星SIDSedu Port, Intra Learn公司的Intra Learn等。

(三) 网络课程购买为主。

国内实施网络培训的企业由于缺少资源和素材积累, 以及教学设计理论、课程制作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基本上都是采用购买网络课程的方式。目前, 在企业网络培训领域中流通的课程主要有符合相关标准 (计算机管理教学标准) 的课程、基于WEB的网页课程、流媒体课程三种类型, 其中以符合相关标准的课程为主流, 代表未来发展的方向。

(四) 标准符合但缺认证。

目前, 在企业网络培训领域中, 主流标准为AICC标准, 它是美国航空工业计算机辅助训练委员会 (简称AICC) 最早提出的计算机管理教学标准, 通常版本号是1.30。

仅就平台类和课程类产品而言, 目前, 国内企业E-learning领域内, 现行的平台类和课程类产品绝大多数均符合AICC1.3标准, 但是几乎都没有经过国际标准的官方相关认证, 目前尚没有出现能够大规模推广的符合SCORM标准的相应产品;国内自主产权的产品得到国际认证的更是微乎其微, 而国外的同类产品得到认证的比例明显高于国内, 有些企业直接参与了标准制定工作

二、国内企业网络培训面临的问题

企业实施网络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企业管理和企业人文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网学”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 具有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定位, 在学员的学习风格、认知建构等许多方面都需要重新定义。这决不是一套单纯的软件系统所能够解决的问题, 而必须以系统思维来通盘考虑, 定位于应用和实施层面而不是简单的软件采购。

(一) 企业网络培训在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国内企业网络培训在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员工认知和接受度低、网络覆盖面窄、网络速度慢、投入成本高费用大、缺乏针对性的培训课程、网络培训平台不成熟、公司领导对网络培训有看法、员工语言水平参差不齐。

(二) 国内企业网络培训在实施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企业在网络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通常都存在着一些典型问题, 主要有:企业投入不足、人才缺乏、企业IT技术应用能力落后、在线学习的标准化方面存在限制、学习习惯和文化的需改变、资源缺乏且重复建设以及如何提供有效学习的环境。

三、提高企业网络培训效果对策

企业网络培训打破了时空界限, 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选择网络培训, 但是企业网络培训的效果却不尽人意, 为了提高企业网络培训的效果, 需要注意以下方面问题:

(一) 利用网络能够实现对员工多种技能的培训。

(二) 企业在实施网络培训之前, 需要和培训涉及到的各成员 (培训项目干系人) 充分沟通。事先向员工阐明通过网络培训的意义、价值, 让他们接受网络培训非常关键。

(三) 企业在实施网络培训之前, 需要对企业的网络学习环境进行分析, 对员工现有的知识水平进行分析, 为网络培训的开发和实施做好准备工作。

(四) 培训内容必须精心设计。没有人会对组织混乱的学习内容感兴趣。而且即使内容是符合学习者的需要, 也必须以一种恰当的方式来表现 (交互性、生动性) , 组织混乱的知识只会让学习者望而生畏, 对企业的网络培训失去信心。

(五) 及时对员工的学习进行跟踪。企业在进行网络培训时需要及时跟踪学习者的学习, 对他们的知识迁移进行评判。

(六) 企业网络培训是一个系统化的循环的过程, 也是一个和经验密切相关的过程, 企业在实施网络培训的过程中, 根据得到的反馈不断修改培训过程, 并且随着技术和知识的发展, 修改培训内容, 使之符合企业的需求, 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摘要:网络技术飞速发展, 互联网 (Internet) 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对企业网络培训基本理论进行分析研究, 着重分析了中国国内企业网络培训的现状, 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企业网络培训现状存在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l丁新, 聂瑞华, 卢和淡.远程学习方法与技术.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7;

[3]互联网实验室.2007年一2008年中国网络教育产业报告http://wivw.chinacem.com2007.12;

[4]张小明.网络培训一职业培训新革命.成人教育.2000.1;

国内中小企业板的现状 篇2

随着国际石油市场的开放, 中国石油不断涌进, 石油企业的职业健康工作逐渐趋向从简单的职业医学的领域慢慢转变成与满足外向型企业的经济需求、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生产安全的相结合模式。本文主要是解析国内外石油企业的职业病的危害特征以及其国内外职业健康的管理现行状况, 探讨了国外的相关成功经验。

2 国内外石油作业的特点及危害

2.1 石油企业工作的特征

石油的开采主要有勘测、钻井、修井、测井以及采油、建设油田、输送油气等工作。修井、采油、钻井等工作实务要接触到原油、许多有害气体与有害化学剂, 同时还有噪声和振动等有害因素的暴露;在测井时经常使用有放射性的放射源, 像中子源的其它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等物质。工作的地点大多是位于沙漠、草原、盐碱地、沼泽以及人口比较稀少的山区等偏远地区, 工作有员经常是暴露在紫外线强烈、高温、风沙等恶劣的气候条件, 经常会碰到毒蛇、山洪、地震、暴风雨等等自然灾难的发生。

2.2 石油企业和员工对职业病的认识明显不足

因为职业病的发展都比较缓慢, 其对身体的影响在短时间里难以发现, 因此企业人员不清楚本职业的工作性质会导致什么疼痛, 哪些是自然生成的疾病, 哪些又是由职业工作导致的都缺乏基本的认识, 而且患了职业病后也没有正确的评估, 各种需要的措施都没有采取, 企业的教育不到位, 组织预防严重匮乏。

3 国外石油企业职业健康管理现状

(1) 在职业健康管理上, 国外的石油企业非常重视职业健康管理, 一直将此作为主要事务, 并投入了足够的物力和人力, 还运用研讨、论坛的方式来加强管理人员的相关意识, 在国外的石油企业已经将此信条作为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 列入到核心价值观体系中。

(2) 在组织结构上。国外石油企业不断的根据需要调整职业健康管理的模式, 从而满足商业的重组和组织机构的要求, 总体上, 国外的石油企业管理组织小, 但人员精, 要求每位管理者都是HSE的负责领导人, 并主管所在单位业务的HSE业务, 具体设置了HSE的审计管理部、安全管理部、应急响应的管理部、环境管理部。

(3) 在职工的承诺上。国外石油企业要求以人为本, 注重职工的主动性以及培养职工的意识, 因此国外石油企业中各职工执行HSE的理念意识比较强, 公司要求职工注意关注和报告身边的潜在危险事项, 并要求每位职工在一定的时期内报告一定数量的潜在危险事故。在这报告过程中公司采用奖励的方式来提高职工参与的积极性。

(4) 在环境的保护上。国外石油企业强调环境管理问题, 其所关注的环境领域从最初的工业污染治理转变到工业的生态学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领域, 比如一些石油企业就制定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措施。同时, 国外石油企业将环境保护中的法律作为前提, 必须以守法为前提。

(5) 在实施运行上。针对相应的业务过程中, 国外石油企业大多数制定了详细又系统的HSE程序和使用指南, 这些过程都是很有效的管理措施, 比如化学药物的使用管理、有害物质的管理、排放物的管理和事故管理等程序都有准确规定。国外石油企业将HSE体系考虑的十分紧密, 完善了自场内到场外的扩展, 公司投入了许多资源到HS E系统中, 并设立评估和奖金制度。

4 国内石油企业职业健康管理现状

(1) 在职业健康管理上。国内石油企业虽然有职工健康管理的承诺, 但是形式化的现状导致企业缺少兑现承诺的意识和态度。石油企业的最高管理人是该体系的责任负责人, 要通过企业领导的挂点承包制度来组织生产的安全化, 并将环境保护责任落实检查, 但是国内相关业务部门在这模块上意识薄弱, HSE和业务的结合也处理不好, 并且大多职工管理人员将HSE视为附带的责任。

(2) 在组织结构上。HSE的具体设置在国内是十分受重视的, 一般是按级设置对应的机构, 职工人数较多, 含有HSE的专业管理机构以及监督机构。像逐级设立了HSE委员会来担任处理单位模块的HSE决策的问题以及对应的策划。

(3) 在职工的承诺上。国内石油企业常常要求职工严格按照标准去执行, 实施的方式是采用从上到下的模式工, 这样就导致职工的意识相对比较低。虽然企业也强调说员工积极参与HSE的管理过程中, 比如月度的HSE活动开展班的前后班会等, 但是职工对此的参与度并不高。国内石油企业也给予了职工的入职HSE培训, 但是在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效果上还需要改进, 国内石油企业一般是采用职工健康管理风险抵押金, 并依据职工的表现分发奖励。

(4) 在环境保护上。目前国内石油企业一直在积极寻找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领域, 但是许多石油企业只是为了满足政府的要求和法规的限制作为基准, 将防治污染工作作为重点。

(5) 在实施运行上。国内石油企业基本建立起了文件化的工作程序与工作指南, 对于工作指南上的一些具体方面, 职工健康管理是偏于考虑场内, 而对于场外的HSE问题的关注度还是远远不够的。一般企业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企业管理体系与制度, 但是大多管理体制的HSE是在其原来的基础是引进的, 因此与对应业务的结合度不是很好, 从而出现了通常所说的“两张皮”现象。投入的方式是采用设立安措费、安保基金和环措费等。

5 结语

国内外石油企业的勘探、钻井、管道、钻井等基本是野外的露天作业, 工作地也经常搬迁, 职工的变动也较频繁, 又加上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和其各阶段性发展的特点, 其中为获得各项职工卫生的数据是比较困难的。在不断深化企业卫生改革进程中, 根据国内外石油企业生产的不同特点, 大力进行技术指导和卫生技术培训, 对于职业病的预防体制不能只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实施短期行为, 应当协助石油企业加强治理职业健康危害, 消除职业病,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石油企业的生产工作条件。

摘要:为了探究石油企业的职业健康工作经验, 作好职业健康的工作, 通过了解职业健康的工作现状与分析这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其是国内外企业的内部职业健康的工作现在情况, 从而提出了要不断加强企业的领导意识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本文通过探析了国内外石油企业对于职业健康现状旨在引进国外企业的职业健康管理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石油企业,职业健康,管理现状,国内外比较

参考文献

[1]廉小芳.石油企业职业病的防治及职业健康管理[J].2011, (05) [1]廉小芳.石油企业职业病的防治及职业健康管理[J].2011, (05)

[2]王国彬.基层职业卫生管理模式的探讨[J].职业与健康, 2005, 7[2]王国彬.基层职业卫生管理模式的探讨[J].职业与健康, 2005, 7

国内企业间合作问题研究现状概述 篇3

[关键词]企业合作 合作动因 伙伴选择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复杂,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从对立型竞争向合作型竞争转变。这种合作竞争不仅对企业的经济行为产生影响,对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几年,我国学者对企业之间的合作问题进行了探讨,尤其是基于战略联盟、供应链、虚拟企业的合作问题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我国研究企业间合作问题的基本状况

我们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社会科学、经济范围内的全部文献进行检索,检索项选“题名”,检索词为“企业合作”,通过精确检索之后,一共检索出245篇文献。另考虑到CNKI没有收录部分权威杂志,故我们又检索了《经济研究》、《管理工程学报》等期刊,数据采集时间是2006年11月,此刻,CNKI只录入到2006年9月刊物的文献,而且这是全国文献的不完全统计,所以本文只能给出研究的概貌。

除去非论文文献以及内容与企业之间合作无关的文献,1997年至2006年历年发表的题名含“企业合作”的论文共计120篇。其中2006年各刊物发表的论文总计10篇,因其不能反映2006年全貌,故我们只画出截至2005年论文发表数量的统计图。(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2000年之前,历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少,而且1997年至2000年数量平均,几乎呈水平直线;2000年之后,论文数量开始增多且逐年稳步递增,2005年达到高峰。从整体看呈上升趋势,这说明进入21世纪,随着企业间的合作越来越多,我国学者也越来越重视企业之间合作问题的研究。

通过阅读这120篇论文,我们发现在宏观层次上,学者们侧重于对虚拟企业、战略联盟以及供应链这三个领域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合作问题的研究(具体比例分配见图2)。在微观层次上,研究则主要集中于企业合作内涵与模式、企业合作动因、合作伙伴选择与评价、合作关系协调与管理等四个问题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我国学者普遍采用实证分析和定性归纳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企业间的合作关系问题。

由于篇幅以及笔者水平有限,我们只能选取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来加以简单的总结和概述。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进展

1.企业合作的内涵与模式

在现有文献中,专门研究企业合作内涵和模式的论文几乎没有。企业合作的概念在理论上也并没有严格的限定,贾若祥在《企业合作模式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把不同的学者对企业合作的不同解释进行了总结与归纳。罗定提指出“企业间的合作是指企业之间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达成的长期合作安排”。李秋容提出了虚拟企业合作的概念,认为“虚拟企业合作指当某种市场需求出现时,为了应付这一共同目标,各个主体集中核心优势,对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进行动态配置和优化组合,共同及时的开发生产、快速地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暂时的联盟形式”。衡朝阳认为“互补是企业合作的基本前提,双赢是企业合作的结果,市场是解决竞争与合作矛盾的关键”。比较公认的概念是:企业合作指在某种经济体制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等特定目标而建立的超越正常市场交易而又没达到一体化程度的以经济交往为主、同时包括技术、资金、信息、人才交流在内的密切往来关系。

在企业合作模式上,我国学者们是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来讲的,但都有较一致的看法。合作模式按企业间合作程度可分为市场交易、固定的供应商和销售商网络、松散的合作网络、中心转包人、许可协议、战略联盟等;按企业间关系方向的不同分为:横向合作(与替代者或互补者合作)、纵向合作(与供应商或顾客间的合作)和网络型合作(既有横向又有纵向);按合作内容可分为生产合作、研发技术合作、销售合作、资金合作;根据企业经营目标的不同,合作还可以分为能力聚合型、能力提升型、能力创造型和能力补充型等四种类型。

2.企业合作的动因

目前,我国学者大都围绕着国外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合作动因展开探讨,同时还有规模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专业化分工等理论流派。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战略选择、代理理论、学习理论与制度理论等多种理论。以下笔者就以交易成本理论为主对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

(1)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的概念是由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科斯率先提出,后来,威廉姆森对交易成本的概念进行了补充并正式提出交易成本理论,为我国学者分析企业合作动机提供了理论基础。

王砾认为“寻求交易关系的稳定和交易成本的降低是企业从竞争走向合作的内在动因”,他从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决定因素来研究得出:①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可以促使“组织学习”,减少因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同时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最大程度的控制了因机会主义行为而产生的交易费用;②企业间的合作能充分利用合作组织的稳定性抵消外部市场环境中的不确定性,进而减少由不确定性引致的交易费用。何苏华也指出企业通过建立长期的信任与合作关系,有助于降低契约谈判费用,简化协调过程,增加关系性专用资产投资,最终达到降低总体交易成本的目的。张浩成在研究企业合作动机上提出新视角即企业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追逐产品的兼容性和互通性是促成企业间研发合作的主要因素。罗炜等认为“合作协议使合作伙伴共同进行资源投入,形成了一种相互抵押的激励机制,迫使合作企业按照事先商定的协议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2)其他理论

首先,是规模经济理论,何苏华认为企业间通过合作能最大限度地使用其他企业的经营资源,无需通过设施、组织和机构的扩张就能实现企业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等功能的扩大,实现了规模经济的扩张。其次,企业合作能使分工更加细化,有利于企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罗炜等提出“在异质性资源基础上合作产生新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参与合作创新的一个主要动机”。

总之,无论用哪一种理论来解释企业为什么要寻求合作,归根结底有以下几点:第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第二,降低交易成本,共同分担经营风险;第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第四,提升企业实力,实现规模经济。

3.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评价

在现有文献中有63%的论文是研究合作伙伴问题的,统计表明合作伙伴选择问题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焦点。刘希松通过模型提出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流程即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对通过检测的企业进行综合评价以及优选三个阶段。AHP层次分析法、DEA数据包络分析法以及两者的综合是学者研究合作伙伴选择与评价问题采用的主要方法。

AHP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 Satty 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法。其基本思想是把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在最低层次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各目标权重后得出加权值,然后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比较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对上一层的因素排序,得出加权值,逐层计算排序权值,得出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后即可用于决策。邵良杉等在《AHP法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中详细介绍了AHP法,提出了伙伴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一种基于AHP的多目标决策评价策略,并结合实际验证了该策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和Rhodes等人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效率评价方法,其实质是关于一组多输入、多输出的观察值来估计有效生产的前沿面,并据此进行多目标综合效率评价。DEA模型有很多种如CCR、CCW等被我国学者广泛运用于合作伙伴选择的研究。刘希松运用数据包络分析CCR模型对合作伙伴的选择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根据选择流程对每一个阶段逐步进行评价最后择优。当然,数据包络分析法偏向定量方面的因素,忽视了“信用”、“文化”等非定量因素。

郑政平等认为AHP法过于依赖决策者的主观判断,而且当决策者数目过多时,决策者很难给出满意的决策结果。而DEA方法的评价结论则又完全依赖客观数据,往往不能反映决策者对各准则的偏好程度,所以他将两者结合,建立了含AHP约束锥的DEA合作伙伴的评价模型,很好地解决了两种方法的不足。

张丽梅从理论上提出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4个一般原则即核心能力原则、总成本核算原则、学习能力原则、风险最小化原则。同时,要注意合作伙伴是否具有突出的互补或相似资源,基本价值观是否一致。万映红等也指出选择合作伙伴是关系到合作成功的关键所以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要注意双方共同战略和企业文化的匹配性,从而优化双方的合作。我国学者对合作伙伴选择和评价的研究尽管论文数量较多,但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创新性低,大部分都是实证分析,对方法的实际验证较多。

4.合作关系的协调与管理

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过程中,分析企业间的合作过程,设计有效的合作方式,并加强对合作关系实施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是建立合作关系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我国学者运用博弈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该问题。王永平等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企业合作竞争的动态过程,结果发现,该系统的演化方向与博弈双方的支付矩阵相关,并受到系统初始状态的影响。另外,合作产生的超额利润、双方因合作所投入的初始成本以及其贴现因子是影响供应链合作竞争关系演变的重要参数。只有遵从合作利益的极大化,建立良好的合作环境以及坚持长远的观点,企业才能建立和保持稳健的合作伙伴关系,达到双赢的境界。刘松先则从战略联盟的角度对联盟内各企业成员间的合作进行了博弈分析,得出建立合作博弈关系的六个约束条件,特别强调博弈必须是无限次重复博弈才有合作的可能,在合作中有效信息沟通和信任关系的建立是合作稳定而长久的前提。

冯春花把企业合作看成委托代理关系,她认为企业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基于此基础去与其他企业合作,所以企业之间是通过一种协商机制来谋求共赢的目标,而能力强居于主导地位的一方为委托方,能力较弱的一方则为代理方。委托方要设计一种合作方式使对方在合作中参与并积极参与,双方必须通过协商或者讨价还价最终形成一种使双方都满意的合作方案,从而双方的利益能互相均衡。该委托代理模型有时候不存在最优解,只有次优解。从动态博弈的角度来看,企业间的合作带有不确定性,合作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企业间的合作不应该追求合作的最优解,而是寻求合作的动态均衡。

赵忠华建立了合作伙伴合作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信任程度、和谐度、积极性、满意度、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伙伴企业的竞争力与运营能力六大指标,并应用多级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合作效果进行了评价与验证,为我们评价企业合作效果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三、结论

近年来,研究企业合作问题的论文数量逐渐增多,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大都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虚拟企业、战略联盟以及供应链下企业之间合作的动态过程。可以看出,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评价以及合作过程的管理成为学者研究的焦点。在合作伙伴选择的问题上,学者们把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通过实证分析,构建了非常有效及可行的分析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为企业决策提供了很好的方法。由于企业合作过程的复杂性,合作效果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因而对合作过程的研究我国学者还仅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缺乏大量的、实证性的定量分析。如何在理论基础上作更深层次的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是我国学者今后在研究企业合作问题上的又一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贾若祥等:企业合作模式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5.7第24卷第4期:P641-651

[2]罗定提:企业间合作关系理论研究现状[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1第19卷第1期:P1-7

[3]李秋容:中小企业虚拟合作成功因素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第7卷第2期:P47-51

[4]衡朝阳:企业合作竞争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2:P55-58

[5]王砾:浅议企业竞争优势中的合作协同作用 [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9第28卷第5期:P132~136.

[6]何苏华:企业合作网络的成因及其运行机制 [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第21卷第3期:P1~3

[7]张浩成:企业合作研发动机研究的新视角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3:P26~28

[8]罗炜唐元虎:企业合作创新的原因与动机[J].科学学研究.2001.9第19卷第3期:P91~95

[9]贾若祥刘毅:企业合作问题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5:P30~36

[10]刘希松陈蕊:灵捷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研究[J].商业研究.2005.5总第313期:P19~21

[11]邵良杉等:AHP法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4第24卷第2期:P214~217

[12]郑政平周燕飞:含AHP约束锥DEA模型在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中的应用[J].现代机械.2005.1:P43~44

[13]张丽梅:虚拟企业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与管理[J].国际商务研究.2003.3:P24~28

[14]万映红李江:企业合作策略动机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0.4:P82~86

[15]王永平孟卫东:供应链企业合作竞争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4.2:P96~98

[16]刘松先:基于合作博弈的企业战略联盟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7(下):P153~154

[17]冯春花.供应链企业合作的动态均衡分析[J].市场周刊.2004.10:P32~34

[18]赵忠华: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的合作效果评价[J].社会科学辑刊.2005.2总第157期:P184~186

国内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现状 篇4

截至2005年底,我国经工商部门注册的民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民营企业创造的最从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9%,上缴税收占53%,吸纳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员。由此可见,我国的民营企业正以其规模小、数量庞大、行业分布广泛、经营灵活等特色以及同大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民营企业如果能保持正常比例的人才流通(通常情况下是15%以内)奖有利于企业的再造血和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然而,我国的民营企业犹豫社会、历史和自身等诸多方面的愿意,是的其地位、环境、条件和实力在竞争中均处于弱势地位,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据有关统计,近年来我过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动率达到50%,有的企业甚至达到70%,这些人当中交大比例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的中坚力量。犹豫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流程简单,人才往往能独当一面,企业也不会像大型企业一样拥有比较丰富的人才储备,一旦这些人才流失了,必将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存经营和发展。

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失呈现出以下特点:

1、流向三资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这些企业相对于中小企业,不仅是市场的竞争加剧,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的争夺也因此加剧。这些公司在中国人才的本土化方面发展迅速,国内大量的优秀人才从民营企业流向三资企业,或被高薪聘请,或被委以重任。长久以来,民营企业似乎成了外企的人才培养基地。

2、流向发达地区

从地域看,人才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从我国中西部地区流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越是发达的地方企业越能吸引人力资源。

3、不同行业的人才流失情况存在着较大差异

从行业看,竞争激烈的行业、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往往是人员频繁流失的行业。

4、高层次人才及年轻人流失比重达

这是有高学历人才本身条件的优越性决定的。研究表明,高层次人才在同一个岗位上稳定工作的时间大约是2年,如果他觉得在该岗位上没有发展前途,就会重新寻找更新更高的职位。同时与年龄有关,人员流失与年龄呈负相关。年轻人学习、适应力强,对企业的依附性小,同时家庭负担也相对较小,因此他们选择跳槽时顾虑相对不大。

5、呈羊群效应------集体跳槽行为

一名或数名具有影响力的员工带头离职,带来的集体跳槽行为。结果造成岗位的确实,严重的将造成企业生产的瘫痪。

6、与人才职业发展有关

国内中小企业板的现状 篇5

1 国内产品的申报情况

2009年在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推动下, 批准生产上市的药品申请达3100件, 其中包括2008年集中审评后续批准的过渡期品种2300多件, 按照200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 审批并批准新药、改剂型、仿制药和进口药共792件, 其中批准上市的化学药品548件, 占总批准量的69.2%, 仿制药将近一半。而2010年与2009年相比, 虽然总批准量有所回升, 但新药所占比例明显下降, 仿制药批准则明显增加。2011年, 共批准药品注册申请718件, 其中批准境内药品注册申请644件, 包含化学药品569件, 占药品注册申请的88.4%;从注册分类看, 境内药品注册申请中, 仿制药436件, 占67.7%。与2010年比较, 批准化学药品仿制药的数量减少, 批准新药的数量有小幅增长[1,2,3]。详情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 我国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剂仍然以仿制药为主, 创新药品的研究和开发的力度还不够, 需要加大对新药的研发, 形成以仿制药为主, 创新药为辅的发展态势。

2 制剂产品在国外的申报情况

中国药品生产企业一直都是药品原料生产的大国, 而制剂的生产在国际上才刚刚起步, 2008年, 浙江华海药业有限公司口服固体制剂车间通过美国FDA检查, 标志着中国药品生产企业已经迈入国际市场。由表2可见, 目前国内药品生产企业通过一系列主流国际认证的情况, 比如英国MHRA固体制剂的认证、WHO认证、澳大利亚TGA和欧美法规机构的认证等。

注:仅供参考

目前全国4000多家的药品生产企业中, 通过欧盟质量体系认证的制剂企业仅有35家, 中国制剂出口企业还不超过10家, 制剂出口总量还没有达到我国原料药出口总量的10%[1]。其中大部分生产企业是以药品委托加工为主, 以自主品牌生产的制剂出口到国外的寥寥无几。

2005年11月国家出台了“接受境外制药厂商委托加工药品备案管理规定”, 并于2011年7月发布“关于加强接受境外制药厂商委托加工药品监督管理的通知”。而国内一些药品生产企业通过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药品质量体系认证后, 并未立即生产并销往海外市场, 而是当作了接受境外制药厂商委托加工药品的通行证。由于中国国内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明显的竞争优势;另外许多境外生产企业虽持有药品上市许可, 但不具有相应的生产设备或技术, 不得不委托第三方企业进行委托生产, 因此制剂的境外委托加工仍是我国目前制剂产品出口的主要形式。

制剂的境外市场很大, 但是国内的药品生产企业的整体质量标准体系和GMP规范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 欧美市场对于药品的生产有着严格规范的市场准入条件。而中国的药品生产企业要想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需通过美国FDA、欧盟药品管理局等法规机构的GMP认证, 整个工厂的质量管理体系及研发体系要符合目标市场的法规要求。目前, 国内制剂药厂通过境外认证和注册, 从而寻求制剂外销的产业才刚刚开始发展, 国内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 另外, 能提供经欧美GMP体系注册认证 (如DMF备案) 的原辅包供应商、委托检测机构、咨询代理机构数量稀缺, 这需要长期的发展和市场培育才能改善, 所以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制剂的出口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3 我国制剂出口面临的问题

3.1 国内药品质量标准体系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

2011年3月1日新版GMP实施, 既是制药工业升级的里程碑, 同时也加快了企业的优胜劣汰。虽然目前我国的质量管理体系正在慢慢的与国际接轨, 但是对于企业来讲, 需要一定的适应期, 就是造成法规要求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不匹配的主要矛盾。对于国内生产企业而言, 需快马加鞭, 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企业药品生产的工厂和整个质量管理体系及研发系统要符合目标市场的法规要求。即质量体系和注册文件要得到目标国家的许可, 并且要有与企业战略匹配的进入目标国家的分销渠道。

3.2 配套产业的发展较落后

目前, 国内通过欧美等国家药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药品原辅料和包装材料 (如DMF、EDMF的备案) 的制造企业极少, 能提供符合欧美标准服务的第三方检测和服务机构也很少。制剂出口企业不得不从国外获得所需的原辅包材和相应服务, 增加制剂药品的成本, 削弱药品的竞争力。

3.3 目前国内药品定价和招标制度从客观上对药企的境外注册构成了阻碍

在药品定价中, 低价策略导致目前处方药市场价格波动, 跟不上制药成本的变化, 制药企业的利润越来越小, 发展能力受到限制。以浙江华海制药有限公司为例, 制剂车间为了通过美国FDA认证, 花费约5年的时间, 耗资近2亿元的费用[4]。目前国内通过欧美等发达国家质量体系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无一不是花费了大量的经费、时间和人力、物力, 升级硬件、完善软件才能通过认证的。所以国内药品生产企业通过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质量体系认证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

3.4自主品牌和技术不足

我国是仿制药大国, 目前生产的化学药品绝大多数是仿制药;获批新药数量不少, 但是多数结构低, 1类新药所占比例不到10%。通过境外注册的制剂品种, 也以低利润的仿制药和口服制剂为主;企业通过制剂产品的注册, 也是为了获得出口代加工的“准入证”, 自主品牌药品直接面向境外市场的很少, 相对利润较高的专利药和注射制剂更少。高新技术和技术人才及熟悉境外注册的专门人才十分缺乏, 限制了制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拓展。

4 总结

目前, 国内的制剂生产企业已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但是层次较浅。成功外销制剂的厂家不多, 而且同国内市场注册的情况类似, 出口制剂还是以仿制药甚至代加工制剂为主, 能够出口专利新药、自主品牌或无菌制剂等高利润产品的厂家稀缺。要想从国际市场获得更多的份额和利润, 就必需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和质量管理理念, 加快自身发展, 建立与国际发达国家接轨的质量和生产体系。进一步加大新药研发, 加强自身品牌建设, 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才能在国际市场的大舞台上占有更大的空间。国家有关部门, 也应努力扶持相关产业发展, 鼓励中国的制药企业走出国门。中国, 不应该只是一个关起门来的制药大国。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9年药品注册审批年度报告[S].北京, 2010.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0年药品注册审批年度报告[S].北京, 2011.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1年药品注册审批年度报告[S].北京, 2012.

国内中小企业板的现状 篇6

宏达股份胡瑾

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下半年波及国内磷肥行业。从此,国内磷肥行业的春天悄然不在。纵然2011年磷肥行情一度转好,也仅仅维持不到一年时间。在这短暂的回光返照之后,2012年到现在,国内磷肥行业已经持续疲软三个年头。认清磷肥行业及自身企业现状,才能找到生存发展之道,脱危济困,奋发图强。

国内磷肥行业现状

现状一:磷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2014年4月11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2014石化产业发展大会上发布了石化行业产能过剩预警报告。报告显示,全行业出现普遍性产能过剩,传统产业和部分新兴产业产能过剩严重。其中,炼油、PTA、尿素、磷肥、甲醇、氯碱、纯碱、电石、轮胎、氟化氢等过剩程度十分严重,已经影响了行业的盈利情况,如尿素行业2013年利润率仅

2.31%。

2013年,全国磷酸一铵产能约1750万吨(实物),产量1168万吨,平均产能利用率为66.7%,磷酸二铵产能约1950万吨(实物),产量1544万吨,平均产能利用率为79.2%,国内需求约800-900万吨(实物),产能均已超过国内需求100%,企业库存大幅增长,利润普遍下滑,产能过剩已严重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建磷铵产能83万吨,规划产能超过200万吨,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和湖北部分新发现磷矿资源的地区。而磷肥的市场需求由于受到耕地面积所限,将基本保持稳定。后期,随着国家大力推广生态观光农业、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等,不排除国内化肥需求量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将会导致磷铵行业产能过剩将进一步恶化。现状二:磷肥出口国际市场无利可图。

由于产能严重过剩,磷肥企业期望通过出口国际市场缓解压力。但是,国家基于资源层面、行业角度、农民利益等方面综合考虑后做出的现行出口政策,不足以支持大量出口的方式释放国内磷肥产能。出口实行淡旺季窗口期的政策,致使磷肥出口国际市场无利可图。有种说法是只要中国出口窗口期打开,国际肥料价格必然下跌。这在磷酸二铵产品上也表现得格外明显。2013年中国出口二铵总计382万吨,在全球贸易中占到27%。在窗口期未开始之前,中国的二铵出口价格是500多美元,但窗口期结束时这个价格下跌到了400美元左右。业内人士也纷纷呼吁政策层面要看到当前氮、磷肥产能过剩所带来的低迷,给予更加宽松、更加合理、稳定的出口政策。预计未来化肥出口关税政策调整幅度不大。近几年来,磷肥国际价格与国内形成非对称影响关系,即如果国际价格低迷,则国内价格也会低迷,如果国际价格拉升,但国内价格变化并不明显。加之今年国际需求总量变化不大,全球磷肥供应量却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激烈。因此,期望出口形势好转带动国内市场很不现实。

现状三:硫磺价格对磷肥产品成本的决定性作用还将长期存在,硫磺价格频繁、剧烈波动严重影响磷肥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

最近20年来,硫磺对于国内磷肥产业的作用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无关紧要-次要因素-决定性因素。上世纪末,国际硫磺的低廉价格吸引国内硫酸企业纷纷把投资较大的硫铁矿制酸改为硫磺制酸。现在,硫磺制酸占磷肥需酸量的一半以上。2013年全球硫磺贸易量约3000万吨,仅中国就1000万-1100万吨。原本作为废物排放的硫磺产业,迎来了其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经历价值被忽略的低价期,被疯狂爆炒,价格暴涨近10倍。2007年开始,随着进口硫磺价格持续上涨,硫酸甚至取代磷矿成为决定磷肥企业生产成本和盈利情况的决定性因素。硫酸市场价格乃至于磷肥的价格只有跟着硫磺的价格走,使磷复肥

成本受制于硫磺的价格。于由国际硫磺供应商的操纵,国内磷肥企业在硫磺原料方面一直是被动的,很难对上游形成有效的制约。

未来五年,硫磺市场供求平衡将趋于稳定,产能过剩的影响将从2015年开始显现。随着国际硫磺供应量进一步扩大,国产硫磺自给率不断提高(2013年国内硫磺自给率为33%),国际硫磺供应商对价格的操纵能力是否逐步削弱呢?国内磷肥企业进口硫磺话语权和可控性是否会逐步增强呢?我们还有待观察。至少在三五年内,硫磺对磷肥价格的主导和驱动作用不会改变。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硫磺价格的频繁、剧烈波动,已经严重影响到磷肥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给国内磷肥生产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现状四:磷肥企业大面积长期亏损。

大部分磷肥企业从2012年开始亏损,去年亏损额度增大,今年扭亏的可能性依然渺茫。国内磷肥企业经营状况大体分为三种:

一、部分磷铵厂家拥有磷矿资源,加上硫酸来自于自身矿砂制酸,或者使用冶炼酸。这部分企业能够盈利。在整个行业里占很小比例。

二、复合肥生产规模大,能够消化自身生产的部分磷铵或者磷酸,通过较为稳定的终端产品销售利润转移磷铵的亏损。这类磷铵厂家占一定的比例。

三、没有资源优势,硫酸来源于硫磺制酸,加上到目标市场运距远,产品单一,这种中间产品加工型的磷铵厂家处于严重亏损。这类磷铵厂家占很大比例。

磷肥企业生存之出路

面对磷肥行业现状,国家要求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按照尊重规律、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总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加强行业自律,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积极构建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推进行业加快转型升级。

身处行业困境,磷肥企业应该如何生存发展,脱危济困、奋发图强呢?

一:首先要坚持生存下来。国家化解产能过剩,调整结构是长期持久的过程。磷肥企业还要经历长时间亏损的煎熬和阵痛。没有雄厚资金实力的企业熬不过去,自然淘汰出局,产能过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化解。坚持生存下来,才有继续发展的机会。

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调整产品结构、生产有特色的优势。国家化解产能过剩,不会采取行政命令的行为,将会通过环保、税收、信贷资金、产品质量监管、市场环境净化等市场的、经济的手段,引导、重新配置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没有优势的磷肥企业在综合的市场经济手段调控下,自生自灭,实现自然淘汰出局,从而到达国家化解产能过剩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调整企业产品结构、生产有特色的优势产品,才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抓资源,实现矿酸肥有效结合。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不是磷肥企业最根本的制胜之道。磷肥市场的竞争最根本的是拼企业的独占优势:磷矿资源和廉价硫酸的有效结合。磷矿资源、硫精砂制酸、冶炼酸、运输、技术产品创新等几方面或者全方面的结合,是制胜王道。仅单方面的优势,不是长胜之道。

随着国家调整产能过剩进程的逐步推进,出口政策的合理调整,硫磺价格的理性回归,加上磷肥企业提高自身的修为,我们坚信磷肥行业一定会迎来春天。

上一篇:设计结构平台下一篇:语文学科导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