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机械毕业十篇

2024-05-04

大学机械毕业 篇1

长远来看,独立学院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如何去应对是摆在独立学院面前的棘手问题。生源尤其是优质生源是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没有生源就没有发展的保障。而要想争取到生源尤其是优质生源,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竞争力是最为有力和有效的手段。本文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机械与车辆(以下简称机械学院)为例进行阐述。

1 独立学院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

1.1 就业竞争力

就业竞争力是指选择和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之和,包括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反应能力、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它是一个人的行业认知、市场判断、智力、专业背景、文凭、情商、职业眼光、定位、经历、相关经验、业绩、综合素质、市场机遇掌控力、就业思路、求职技能和面试表现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一种合力。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主要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某所大学的信任。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竞争力”可以界定为“独立学院毕业生在人才供给日益增加的劳动力市场上获得工作机会尤其是与所受教育相适应的工作机会的能力”。

就业率是就业竞争力的一个直观反映。就业竞争力强弱决定了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质量的好坏,因此单纯就就业率高低去分析问题是片面的,应该从就业竞争力的角度去剖析问题,才能更好地寻求解决之道。

1.2 独立学院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现状

独立学院成立时间较晚,加上前期主要侧重于学院建设的资金筹措、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管理制度和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因此对毕业生的就业尤其是就业竞争力的研究和投入不是很多。另外,由于独立学院招生范围、录取标准、收费标准都相对独立,生源情况较公办本科院校要相对弱一些,大部分存在学习动力不足、主动性较差、动手能力欠缺、自学意识淡薄等共性问题。

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独立学院逐渐重视就业工作,开始制定和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简历制作、创业竞赛等活动,推动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近两年独立学院的社会认可度逐渐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为例,近两年的就业率都在95%以上,而机械学院的就业率则高达99%以上。

尽管如此,和公办院校相比尤其是与一本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工科学生就业竞争力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就业意识较淡薄,尤其是就业的竞争意识。截止到2011年11月,机械学院2012届学生中还有近70%的同学没有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制作好符合要求的简历,只有30%的同学参加过招聘会,近七成的同学对就业没有很强烈的意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武汉理工大学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学生除了保研、考研和出国外基本已经确定或者签订了协议。

(2)就业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到2011年12月份,机械学院2012届的毕业生只有不到50%的学生准备了求职的服装、公文包、相关证书等。

(3)就业自信心不是很足,专业基础不够扎实。有相当一部毕业生的就业信心不足,不敢参加一本院校招聘会,在大型招聘会的中大型企业面前怯步,甚至干脆不去参加招聘会。2011届毕业生中从辅导员手中领取广东省高校专场招聘会入场劵的只有不到10%,很多入场劵过期了也无人问津。有部分学生由于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技能缺乏应聘的时候屡屡碰壁。

(4)就业期望值较高,吃苦耐劳能力相对较弱。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以机械学院2011届车辆工程专业为例,仅珠海市4S店就能提供上百个工作岗位,但是却只有不到10位同学到4S店工作。事实上能坚持在4S店工作两到三年的都能有较好的发展。

(5)就业依赖心理较强。从机械学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利用家庭和社会关系就业占到了55.52%。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对200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也同样反映了这一问题,有65.8%的调查者选择了“家庭及社会关系”作为自己求职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

2 独立学院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的成因分析

独立学院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也是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综合的结果。

2.1 客观原因

独立学院办学定位不够明确,专业设置重复没有特色,培养计划较陈旧,师资力量不到位,实训设备缺乏,校风、学风和教风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传统;社会风气不良,家庭环境优越和家长的教育理念相对落后等都是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的客观原因。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辅导员或者教师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家长和全社会的事情。

一名工科学生从进校到走出校门,四年间学校的方方面面都会对其成长成才产生影响,也会左右其就业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工科学生需要实训的设备和场地,需要大量的实践,需要不断的锻炼才能成长为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2 主观原因

独立学院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除了受客观环境的制约外,其自身素质的提升也是重要的因素,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自身素质才是影响就业竞争力的根本原因。出现就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正确的学习观。独立学院生源大部分高中时就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群体,成绩中等偏下,家境相对较好,因此对上大学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明确,学习目标缺乏,动力不足,得过且过。这是毕业生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技能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2)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择业观念单一。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加上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对自己职业发展没有清晰的认识,也没有进行或者敷衍了事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由于自己大学的支出在10万元以上,因此对一般的工作不感兴趣,择业目标只限定于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单位。就业希望家里或者学校帮忙完成,自己不太愿意去闯荡。

(3)情商和逆商相对较低。由于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且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因此大学之前很少受过挫折,也很少受过苦,对社会和同伴的关注较少,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团队合作的能力也不足。

3 独立学院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的对策研究

针对独立学院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改善:

(1)调整独立学院的办学思路,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随着高考生源的锐减,考生、家长、企业和社会对高校的认识会逐渐理智,独立学院的竞争将会加剧。竞争的实质是独立学院办学实力的较量,核心是生源的争夺。只有注重质量,提升内涵,凝炼特色,创建品牌,在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制定、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和核心课程质量管理方面做好工作,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和社会需要,经得起实践和时间考验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密切联系社会和家长。独立学院尤其是工科类型的要办出特色和水平,一定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与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好应用型的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让企业了解学校和学生,让学生走进企业零距离接受培训,让学校和企业相互获得发展的资源和平台,这对企业、学校、学生和家长都有利;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密切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了解学校和学生,与学校一起在日常教育、学业和就业方面做好工作,共同呵护学生的成长。这有利于克服独立学院学生存在的问题。

(3)树立全员育人的氛围。从学生入学开始,独立学院认真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工作,从各个环节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这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具有很好的助推作用。

(4)扎实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从大一开始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择业观和就业观,并将整个教育贯穿大学四年,使学生不但具备求职应聘的素质也具有求职应聘的技能。

(5)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和技能竞赛,考取适当的技能证书。严格教学和考核环节,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让学生树立努力学习才能取得相应的学分,夯实专业基础。

(6)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综合素质,树立信心,逐渐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是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个系统的工程。独立学院不能仅仅关注就业率更应该关注就业质量,尤其是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这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夏.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楼锡锦,吴丽玉,周树红.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2:53-56.

[3]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8年第26号令.

[4]社会力量办学条例[R].国务院1997年第226号令.

[5]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R].教计[1993]129号.

[6]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4号令.

[7]楼锡锦,陈立明,陈艳.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劣势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6.2:323-325.

[8]蔡湘粤.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省独立学院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2011.

[9]杨琳.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独立学院就业指导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0.

大学机械毕业 篇2

从近几年来的填报高考志愿情况和人才市场专业招聘情况来看, 国家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 但是从机械专业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之后的反馈信息来看, 现在的机械专业毕业生并不能够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目前的问题是:一方面学校、学院和教务处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认识到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教学大纲屡屡被修订;另一方面, 部分老师却是很迷茫, 不知道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加强那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一些同学对所学课程也不是很满意, 学习目的不明确。有些用人单位也有意见, 花了很多钱招来的大学生还得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顶岗工作, 甚至有些需要从头培养。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矛盾, 为了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也为了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有必要对机械专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追踪调查, 全面了解毕业生就业去向发生的变化, 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 为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际的依据。

二、跟踪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机械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 重点调查河北省内各地市以及北京、天津、山东、山西等地。调查对象为近几年毕业的机械专业大学生, 历时半年多时间。为了确保调查的质量和真实性, 采用了集中调查 (座谈) 和分散调查 (问卷) 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1. 问卷调查。

为了给调查提供数据统计和分析依据, 我们在去年的七八月份, 组织一部分大学生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寄送了八百份调查问卷。对于毕业生的调查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 从事岗位。 (2) 专业工作。 (3) 教学要求。 (4) 具体要求。对于用人单位的调查, 也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 单位性质。 (2) 专业从事情况。 (3) 对我校机械专业毕业生的个体评价。 (4) 意见建议。本次调查得到了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问卷回收率达到了81.6%, 并且所回收的问卷均填写得比较客观认真, 所反馈的信息量比较大, 能够充分体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发展的关心和期盼。

2. 走访座谈。

除了开展问卷调查之外, 我们还与周边地市的一些用人单位的领导和毕业生进行了深入地、面对面地交流, 恳请他们详谈对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议, 并就教学计划制订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如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汇总情况来看, 无论是我们去单位走访, 还是请单位来学校座谈, 大家的收获都很大。所有接受调查的单位领导和往届毕业生都认为学校开展这样的活动很有必要, 非常有利于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联系, 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有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在调查中, 同志们的态度也都很积极, 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评价能够做到客观公正, 既肯定成绩, 也指出不足, 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三、调查中所反映出的问题

1. 对我专业学生的基本评价。

综合各方面的评价, 我校机械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大都能够做到服从领导、团结同志、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工作踏实。在专业知识的掌握方面:基础扎实, 能力较强, 能够快速进入到工作状态的毕业生占到调查总人数的35.2%;基础比较扎实, 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工作需要的毕业生占50.7%。在实际工作能力方面:独立工作能力较强, 能够独立承担生产、管理、设计、科研开发任务的毕业生占30.2%;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 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较好地完成任务的占54.9%。在行政工作方面: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的占8.1%;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的占28.9%。

2. 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评价。

毕业生对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进行评价时, 有约63.8%的同学认为专业知识的传授能力不够。认为在校期间所学的公共基础课知识对自己很有帮助和比较有帮助的分别占23.1%和41.7%;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课知识对自己很有帮助和比较有帮助的分别占25.9%和34.2%。有32.5%的毕业生认为应该加强机械制造方面的教学内容, 有21.2%的毕业生认为应该加强电气控制方面的教学内容, 有38.4%的毕业生认为应该加强电子与计算机方面的教学内容。有81.3%的毕业生要求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毕业生结合当前的工作和生活对母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中, 满意的占28.9%, 一般的占58.3%。对于母校的教学问题, 认为学院的教学安排太紧、负担过重的占78.4%, 认为适中的占11.9%。超过60%的毕业生认为课程设置有待改进。

3. 出现的问题和原因。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 我们认为, 当前普通高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以下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人才培养模式不清。目前国内高校对机械甚至工科学生的培养是既要求“通才”又要求“专业”。但是在座谈中, 很多毕业生都提出:在短短的大学四年时间里, 通过学校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 培养出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学术修养、较强的科研能力, 又有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能够现场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是不现实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经过查阅资料和请教专家, 我们找到了原因:在解放前我国对高校学子基本上是采用通才培养模式, 到新中国成立后, 为了适应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 借鉴了前苏联的专才培养模式。到改革开放后, 我国工科教育在“厚基础、重素质和淡化专业”的通才教育思想指导下, 无论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重点大学, 还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普通高校, 教学的总学时特别是专业课学时都被大幅度削减。然而由于高校扩招, 生源质量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 再加上机械类专业有着知识面宽、信息量大的特点, 按照目前的培养模式, 就出现了目前机械类本科人才“基础不厚、专业不精、素质不高”的特点。二是人才培养的模式单一。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机械工程类本科教学, 除少数5年制本科外, 4年制机械类本科专业所采用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以及教学内容非常近似, 导致学科与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但是从高考招生情况来看, 招生批次不同, 生源地不同, 造成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从用人单位来看, 需要有从事产品开发、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产品的营销与咨询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再加上用人单位的性质不同, 企业的现代化程度不同, 需要的人才和必须具备的技能也各有侧重。因此, 用近似的培养模式去培养不同的学生显然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人才的实际需要。三是人才培养的方法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在相当程度上是脱节的, 学校在教学中往往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及动手创新能力的教育。尽管近十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培养创新意识, 但是受主客观条件所限, 加上高校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比较严重, 基本上还是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和创新性教育都不够。

四、解决问题的建议

1. 细化学习方向, 因材施教。

在一般高校中, 机械专业大都是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名义统一招生, 统一培养。在“淡化专业”的办学思路中, 把同学们培养成“通才”。建议:根据学生的实际兴趣和自身条件, 对每个学生的学科发展方向进行细分。普通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 对于机械专业的特色、学科体系和应用范围等大都缺乏了解, 甚至是一无所知。但是当他们进入高校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后, 会对机械专业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此时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 对自己的学科发展方向做出一个定位。首先, 学生可以明确自己将来是做研究型人才还是做应用性人才。如果学生的兴趣是偏重于理论研究, 那么可以在培养时加强理论教学, 在大学四年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为其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提供帮助。如果学生的兴趣是偏重于实际应用, 那么可以在培养时加强实践环节, 尽可能地为他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为其走向工作岗位后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提供帮助。其次, 将专业方向进行细分, 可以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细分为三个模块: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和机械设计及理论。每个模块都可以再次分为不同的专业方向。例如,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学习方向可以有机械设备的研制和制造工艺的研究两个大的方向, 机械设备的研制又可以分为通用机床的维修和专用机床的设计等具体的学习方向;制造工艺的研究又可以分为工艺的规划、工装夹具的设计和刀具的研发等具体的学习方向。以此对师资力量进行调整和划分。高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大都有自己擅长的专业方向, 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向进行归类, 如:通用机床的维修方面的应用性人才、刀具的研发方面的研究性人才等。将老师的优势和学生的需求进行合理对接。同学们虽然有自己的兴趣, 但是感兴趣的学习方向并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因此需要有导师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审查和判断, 最终明确学生的学科发展方向。在老师方面, 依托自己的研究课题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

2. 合理规划专业课程体系。

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仅是培养复合型人才, 改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保证, 而且也是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基本条件。要想实现上述的因材施教, 合理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是重中之重。因此建议: (1) 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阶段, 按照传统的教学计划安排, 毕业设计都是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分配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非常普遍的现象是指导教师和毕业设计学生不匹配。例如:擅长理论研究的导师被分配指导喜欢动手实践的学生, 或者是对液压控制比较擅长的导师遇到了喜欢软件编程的学生。其结果只能是互相迁就, 但是这种互相迁就出来的教学效果就比较差了。因为老师也不是“通才”, 每位老师也只是在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上有着突出的造诣, 所以为了让老师们发挥出自己的学科优势, 让接受指导的同学们更好地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建议将毕业设计的开始时间提前。同学们可以在进入大学二年级的下半学期后选择自己的毕业设计研究方向, 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此时同学们已经学了一部分机械专业的基础课, 对专业研究方向不再是一无所知了。而指导教师在找到对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同学后, 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课、查阅资料、实习实践, 为最后的毕业设计提前打好基础, 对于某些合适的课题, 可以请同学们提前参与进来。 (2) 课程体系弹性化, 由于每位同学的学习方向不太一致, 需要学习的科目不太相同, 所以需要对整个机械专业的课程体系作比较大的变动。同学们所学的课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公共基础课, 如高等数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等十几门经典的机械专业基础课程, 这一部分课程是所有学习方向的同学都需要学习的, 其课时和学分可以保持不变。第二类是专业基础课, 如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机电传动控制、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优化设计等, 这一部分课程是所有学习方向的同学也都需要学习的, 但是对不同学习方向的同学的教学要求是不同的。以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和优化设计这两门课为例, 对于“机械电子工程”学习方向中偏重自动控制方面的研究型学生来说,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需要着重学习, 其课时和学分需要很多, 而优化设计这门课的要求就相对较弱, 其课时和学分可以压缩;对于“机械设计及理论”方向中偏重机构设计的应用型学生来说,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的要求就相对较弱, 其课时和学分可以压缩, 而优化设计这门课需要着重学习, 其课时和学分需要很多。因此, 这一部分课程的课时及学分设置需要弹性化, 需要在安排授课时有不同课时和教学要求的课程供同学们选择。第三类是专业方向课, 如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工程学、现代设计方法、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课程, 对于每位明确了学习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同学来说, 可以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 学习其中的某些课程, 甚至可以自学某些课程。例如某位指导教师指导微机电系统方面的课题, 需要学生学习量子力学方面的知识, 但是由于选课人数不够, 这门课无法开出, 于是可以让学生自学, 通过考试后依然可以给学分。

高等教育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共性”,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 只要我们注意学生们的个性发展, 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 大胆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 办出自己的特色, 就一定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吴启迪.发展高等工程教育, 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在第七次全国高等工程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5) .

[2]钟小勤, 瞿志豪.构建现代机械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11) .

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 篇3

关键词:机械专业毕业设计选题交流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毕业论文集中体现了本专业教育的要求和方向,是衡量大学生综合水平的重要实践环节,是检验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重要指标。毕业设计贯彻本科最后一个学年,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协作精神,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加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1,2]。

由于机械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也需要侧重实践能力的锻炼。机械专业本科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只能在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有限的几个环节中才能接触到专业技能的锻炼,没有其他更丰富的实践环节。而相当比例的学生在本科学习结束后就会进入工作岗位,毕业设计是这些学生工作前最后一次实践机会,因此,机械专业毕业设计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传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项实践教学活动。浙江省曾经从多个层面对毕业设计质量进行评估和分析,从抽查结果看,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单项指标中得分比例为76.86%,综合应用能力在单项指标中的得分比例为76.43%,这说明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相对较差,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不到位[3]。传统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工程经验和专业知识,拟出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并下达任务书,然后学生根据任务书自己查找资料开展毕业设计,在此过程中,教師定期对学生进行答疑并指导设计方向,如图1所示。针对传动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分析其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

图1传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传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中,教师的选题具有很强的个人性质,是教师根据自身的科研情况进行的选题,随意性较大,并且会受到教师自身水平的严重制约,难以保证毕业设计题目的质量。并且随着高校的扩招,教师队伍急剧扩大,这也使得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毕业设计选题模式的弊端也更加明显。例如,有的教师科研项目中衍生出来的选题会偏离学生的专业内容,增加毕业设计的难度,使学生难以上手;也有的教师毕业设计选题出自很早之前的研究内容,使其选题跟不上当前的研究形式,过于陈旧。

同时,传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中,学生和教师的交流采用的是定期答疑的方式,这种方式对教师和学生的约束力比较低,会造成学生和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的投入不够。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在选题、方向把握、技术手段指导等环节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这种交流方式对教师约束力很低,因此,教师投入不够会使学生放松,忽视毕业设计,进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对于学生来说,毕业设计与找工作的时间有所重叠,在此阶段,学生会将相当一部分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就业工作中。同时随着现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学生在大四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不是如果圆满的完成毕业设计。因此,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方式需要进行改进。

三、新型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

新型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中的选题方式应该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可以将毕业设计选题与学科竞赛、学生工作实际等相结合,拓展选题范围,提高出题质量,如图2所示。机械学科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各种类型的学科竞赛也很多,在大二、大三时期动员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逐步锻炼其思考和实践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学生研究的兴趣所在,为毕业设计提前打好专业基础。学科竞赛的时间处于毕业设计之前,大二、大三时期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专业知识,并且竞赛也需要老师进行指导,因此,学科竞赛可以认为是毕业设计过程的一个预演,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由于毕业设计和学生就业工作都是在大四阶段进行的,此时很多学生已经签订了就业合同,并且有些单位要求学生提前去单位进行实习。对于这类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可以从其实际工作中选择,这样既贴近生产实际又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图2新型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毕业设计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也需要进行改革,传统的指导模式下一个教师指导多个学生,导师对学生全程负责,这种交流模式对教师的约束力较低,毕业设计质量受到教师责任心的制约。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在传统指导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群体指导模式。由同一个课题组的方向相近的多名指导老师组成课题组指导模式,或者由一名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授和几名年轻教师组成小组共同指导毕业设计。这种群体指导模式有利于发挥各个老师的特色专长,并且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可以与多个老师进行交流,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鼓励学生加入到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课题组中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将毕业设计内容与导师的科研内容结合起来,增加导师和学生的交流机会。

四、结束语

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直接决定了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针对机械专业的特点,分析传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下选题和交流模式的缺点,探索新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对提高机械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庄未,刘海浪,李雪梅,对机械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指导验收的思考,装备制造技术,2010,8, 213-214.

[2]李慧,骆勇,高红丽,工程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现状及建议,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1(31),125-126

[3]冯莉媚,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点探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1),15-17.

机械专业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 篇4

本人在大学期间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熟练掌握了专业学科的各方面知识,主修了工程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塑性成形原理、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金属压铸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课程,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能熟练使用pro/E、AutoCAD、SolidWorks等机械设计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造。

在校期间,通过四年系统全面地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XXXX年四月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第三期党员基础知识培训,并成功通过党试考核,拿到结业证书,并将于今年XX月XX日光荣地成为中共党员。

自入校以来,我积极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团结同学,增强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做到有错就改,有好的意见就接受,同时我也能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不是盲目的跟从他人.在生活中也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获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支持.经过四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些,为自己取得了自信,养成了严谨务实、积级肯干、耐心负责的敬业精神,锻炼出较强的实践能力,有信心胜任将来的工作。

大学机械毕业 篇5

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是指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自主地开展课题研究和项目实践的教学活动。毕业设计既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全面总结, 也是学生对专业知识从融会贯通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升华。顶岗实习是提升高职生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实现从学校到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最有效方式。依托顶岗实习进行毕业设计, 将二者有机的结合, 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专业技术及岗位职能训练。因此, 依托顶岗实习的毕业设计改革十分必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以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传统毕业设计, 已经不适应现代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及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我们在毕业设计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把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深度融合, 本文重点探讨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思路与措施。

2 改革前的毕业设计模式与弊端

2.1 在选题方面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

改革前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来源于前几届学生做过的典型题目, 与学生就业岗位的贴近度低, 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 能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真题真做”的更是凤毛麟角。内容上轻技能、重理论, 设计资料往往沿用几届不变, 多年一贯制, 内容陈旧, 缺乏新意。

2.2 毕业设计成果单一:

毕业设计的成果大多采用传统的论文形式, 毕业设计还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无法全面、正确评价学生的真实能力。与企业生产实际严重脱节, 造成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的滞后于就业岗位, 不利于培养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能力。

2.3 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 综合设计能力不足:

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顶岗实习前, 这阶段是就业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开始忙于找工作, 已找到工作的学生立即要到企业实习并陆续就业。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 缺乏较为系统、全面的综合训练, 难以做出好的毕业设计。

2.4 实践经验丰富、素质高的指导教师偏少: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或缺乏企业生产实践经历, 或缺乏教学及科研经验, 指导教师队伍无论是能力上还是数量上都一定的缺失。导致在毕业设计阶段, 每位指导教师要带多个学生, 甚至多达十几个或更多, 同时这些教师还承担着其他教学工作。由于教师能力和精力有限, 无法满足指导高水平毕业设计的需求。

2.5 毕业设计质量低劣、流于形式:

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 使得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 加之教学资源的匮乏、管理不善等, 这些都给毕业设计的质量带来了先天不足。

2.6 毕业设计的成绩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过程管理难度大、质量控制有待加强。

3 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创新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用创新的思维构建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新模式, 将传统的学科体系毕业设计转化为依托顶岗实习的毕业设计形式。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通过专业技术的应用及实践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深化知识、提升素质、培养能力的目的。

毕业设计的改革要达到预期的效果, 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3.1 构建校企共管的毕业设计机制、优化流程与监控体系

推进依托顶岗实习的毕业设计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者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合作。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 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积极推进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进程, 构建校企共管的毕业设计管理机制。

毕业设计实施过程耗时长、人员分散、管理难度大, 因此其良好运转, 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系统化流程设置。构建由教研室、指导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多层次多角度的过程监控体系, 对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 如选题、开题、课题实践、答辩、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

3.2 毕业设计成果形式的突破

为了实现高职毕业设计这一重要教学环节的真正价值, 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 要打破毕业设计论文这样形式单一成果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学生特长与顶岗实习企业的实际情况, 由学生自主地进行课题研究或项目实践等活动, 制定出比较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实物成果测试与评价体系。

3.3 毕业设计选题机制改革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 设计题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兴趣及毕业设计的效果。通过校企合作, 将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技术性问题、工艺性问题纳入到学生毕业项目中, 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将问题, 归纳出与本地区行业、企业岗位联系紧密的典型课题类别, 建立内容覆盖面广、难度递进、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毕业设计题库。

依托顶岗实习选项目, 优化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机制, 完善毕业设计课题质量控制体系。淘汰与顶岗实习岗位贴近度不高、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 从源头上保证毕业设计环节教学质量。细化毕业设计课题各项指标, 以尊重学生兴趣为基础, 实现毕业设计课题双向选择。

3.4 构建专兼结合的导师团队搞好毕业设计, 指导教师是关键。

从企业一线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工程师和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指导教师, 鼓励专职教师到企业锻炼, 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高水平毕业设计导师队伍。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 由站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 在企业内完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制定《企业兼职教师考核管理办法》, 建立毕业设计环节校企共同指导、共同评价的运行管理机制。

3.5 毕业设计成绩评价体系与质量保障机制

成绩评定是检验毕业作业成果的重要一环, 细化评审指标, 量化毕业设计过程考核和答辩结果、评审标准, 组建由专、兼职教师、行业企业专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领导共同组成的成绩考评委员会, 对学生毕业设计及实物成果进行测试和评价。改变过去那种只有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书面成果进行“审问式答辩”的模式, 增加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进一步探索以就业为导向, 由指导教师、企业老板、行业协会领导共同参与的“毕业答辩—实物成果展示—就业招聘”三位一体的毕业答辩新模式, 以社会、企业和市场为标准, 来评价学生的作品, 进而实现毕业设计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6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毕业设计网络系统

顶岗实习期间, 学生分散到各个生产企业, 这给指导和答疑带来了困难。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 搭建师生远程互动平台, 构建“毕业设计资源库”, 为学生提供更方便与快捷的毕业设计学习系统, 实现自主式选题、网上答疑及资料查找等功能的一站式服务体系。

4 结束语

近几年,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的结合, 越来越多的在职业教育中受到关注和重视。在毕业设计改革实践中, 我们将遇到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法、对策及思路进行了阶段总结与归纳, 旨在进一步推进依托顶岗实习的毕业设计改革, 提高学生素质和专业技能、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以机械专业为例, 在分析了原有毕业设计模式与弊端的基础上, 依据我们多年指导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 提出了毕业设计在管理体制、流程监控、选题机制、师资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关键词: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机械类专业

参考文献

[1]曹苹.高职教育毕业设计的探讨[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3年8月.

[2]周志近.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J].生活教育, 2012年6月.

[3]王焱, 柳天杰.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 2010年4月.

大学机械毕业 篇6

一、参赛作品中普遍存在的不足

1. 设计者设计思路不够清晰, 设计目标不明确, 为了参赛而参赛

有些参赛作品只是多种无关功能的任意组合, 功能的冗杂导致结构的冗杂;有些参赛作品选题没有新意或结构太简单, 没有实际应用价值且缺乏创新空间。

2. 设计者缺乏系统观念

系统强调的是部分和整体的概念, 需要设计者综合考虑作品的功能、结构、所处环境、信息的获取、可操控性、纠错能力等各种因素, 系统科学强调的是整体性原则、相互作用原则、动态性原则等。但许多参赛作品缺乏这方面的观念, 设计者普遍注重的是预先设定的功能实现, 对其他因素考虑较少, 甚至没有考虑。如在结构设计方面, 很多作品没有考虑机构的优化, 最终使得作品拼凑痕迹明显, 结构臃肿。再如, 许多作品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使用, 对环境的适应性考虑不周, 换了环境或原先所设定的环境有所变化后作品就失去了应用平台。而在最能保障安全的纠错能力方面, 很多作品都没有考虑或涉及。甚至连大家普遍重视的功能设计环节, 也是要么考虑太过专一, 要么考虑太过庞杂。当然, 参赛作品并不是实际的产品, 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但是最终的作品作为一个系统的集成, 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以便为日后的完善过程提供接口。

3. 设计者机械学科基础不扎实, 对一些常见机构、零件的结构、功用、特性不了解或认识不深

有些作品在具体功能实现时机构选择不当, 机械结构方面对构件材料、形状、尺寸、加工方法、装配方法等考虑不周, 这说明设计者机械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仅表现在功能创新上, 对于机械学科而言, 它涵盖的范围应该更为宽广, 如功能确定后的原理方案创新、机构设计创新、材料创新、工艺创新等。这其中, 机构的创新设计又有两种:一是构造全新的机构, 二是对现有的机构进行变形创造。当然, 要创造一种人们从未见过的新机构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恰恰是这方面的创新才最能体现出机械创新的水平, 而大赛中很少有这类作品出现。

4. 实际工程设计能力不足

许多设计者都将设计重点放在了作品功能设计及实现上, 而对结构强度、材料性能等方面的考虑明显不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设计者缺乏实际工程设计经验。

5. 许多作品外观粗糙, 缺乏人机功能学方面的考虑

机械学科发展至今, 人们已经意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 外观设计也纳入了创新设计范畴。好的外观设计不仅表现在比例的优美、结构的完整、布局的合理上, 而且符合人机功能学要求, 能够给人带来精神及身体上的舒适和愉悦。但是, 许多设计者并不了解一些基本的工业外观设计原则, 如“结构符合功能”“少即是多”等, 也缺乏色彩学等一些基本的工业设计知识, 因而导致许多参赛作品要么对外观仅作了简单的处理, 把内部结构包住即可;要么过度装饰, 外观显得傻、大、粗、笨, 操作性及舒适性较差。

二、机械学科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从机械创新大赛参赛作品普遍存在的不足, 可以看出我国机械学科教学体系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 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

我国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通常包括实验教学、校内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虽然看起来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并不少, 但是这些教学环节的设置并没有完全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实验教学环节通常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偏重于理论的验证, 虽然也有机构组合实验等创新性实验, 但其实验平台有一定的局限性, 并不能等同于实际的工程设计。校内实习及毕业实习时间仓促, 学生往往只是走马观花, 而且这种实习环节多侧重于对生产过程的参观, 缺乏对设计、工艺分析等具体生产环节的参与。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环节往往也是要么设计目标单一, 缺乏创新设计的空间;要么设计仅仅停留在图纸上, 没有与现场工艺分析及制造实践环节相结合。总之, 我国现有机械类教学体系缺乏综合实践教学环节, 工程实践的机会较少, 因而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及设计经验, 工程设计能力不足。

2. 学科设立及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 专业课程设置较为单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 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机械学科, 机电液一体化乃是大势所趋, 而现有的教学体系要么不太合理, 无法与之相适应;要么就是机类及电类课程的简单生硬组合, 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因而导致学生在进行创新设计时理论知识匮乏, 系统设计能力欠缺。

3. 学校的创新教育缺乏引导性

当前各院校普遍都很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但如何培养、怎样培养却没有形成一种较为有效可行的长效教学机制。许多院校都借助机械创新大赛这个平台来鼓励并支持学生进行创新设计, 但在实际操作时却会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 使得学生既对创新方法没有概念, 又缺乏研究实际设计案例的经验, 最终导致学生的创新设计行为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其实, 不加任何指导地放手让学生去做并不是创新教育, 真正的创新教育是需要一种教学体系做支撑的, 并且应该有必要的教学模式与之相匹配, 这种教学体系应该包括创新方法、工业设计、现代设计方法、创新案例教学等一系列课程。

此外, 各院校在本科生的培养中普遍注重知识传播, 忽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互相协作配合的能力的培养, 而这些能力在创新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

三、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应加强的环节及应采取的措施

创新能力其实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表现, 它不仅需要有相关的专业工程基础和一定的人文素养, 还需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创造力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归纳起来, 创新能力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创新基础、创新才能、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必须在具有一定理论的基础上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在实践中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结合创新能力的内涵及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 目前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注意以下三个环节。

1. 改革和完善现有教学体系, 增强学生的实际工程经验,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这就要求学校丰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 改革已有的实践教学模式, 如吸收学生参与部分科研项目等。借助这些手段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程经验, 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和系统观念。

2. 在学生创新实践过程中加强引导, 增强他们的人文底蕴

帮助大学生明确设计目标, 学习必要的设计知识, 避免创新设计中的盲目性固然重要, 但同时还要增强他们的人文底蕴, 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开阔视野, 鼓励他们多涉猎一些色彩、造型、工业设计史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设计出较好的作品, 而且它向学生传达的理念中很多是可以直接套用到创新设计中的。

3. 改革考量机制

目前, 机械创新大赛的考量标准较为单一, 而创新设计的范畴是比较广的, 如功能创新、原理方案创新、机构创新甚至是外观创新等。所以, 鉴于这种创新设计的多样性, 考量标准也应多样化。只有标准明确了, 赛事才更具导向性, 学生的创新热情才会更好地被激发。

参考文献

大学机械毕业 篇7

我校2014届毕业生人数共计2980人, 截至2014年8月31日, 落实毕业去向的人数达到2643人, 去向落实率达到91.45%。其中升学484人, 升学率为16.75%;出国和自主创业人数相对较少;工作 (签就业协议及灵活就业) 2157人, 工作率为74.63%。

*去向落实率= (升学+出国+工作) /毕业生总数×100%

一、就业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1. 性别对就业的影响。

将研究对象按性别分为两组, 在α=0.05的检验水准上, 不同性别组间就业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513, P=0.474) , 可以认为性别对就业无影响, 结果详见表1.1。

2. 学历对就业的影响。

将研究对象按不同学历分为四组, 在α=0.05的检验水准上, 四个不同学历组之间就业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446, P<0.05) , 可以认为这四个不同学历组之间就业率不全相同, 结果详见表1.2。采用卡方分割法进一步对这四组就业率情况进行两两比较 (α’=0.008) , 发现专科组和本科组间的就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04, P=0.652) , 专科组和硕士组之间的就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864, P=0.353) , 专科组和博士组之间的就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776, P=0.05) , 本科组和硕士组之间的就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5.451, P=0.020) , 本科组和博士组之间的就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407, P=0.069) , 硕士组和博士组之间的就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4.954, P=0.025) 。对学历与就业率之间的关系进行趋势性χ2检验, 结果显示趋势χ2检验统计量为0.567 (P>0.05) , 在0.05的检验水平下, 可认为学历因素与就业率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趋势。

3. 毕业生户籍性质对就业的影响。

将研究对象按不同户籍性质分两组, 在α=0.05的检验水准上, 两个不同户籍性质组之间就业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784, P<0.05) , 可以认为户籍性质对就业率有影响, 结果详见表1.3。

4. 政治面貌对就业的影响。

将研究对象按不同考生类别分为两组, 在α=0.05的检验水准上, 两个不同政治面貌组之间就业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3.353, P<0.05) , 可以认为政治面貌对就业率有影响, 结果详见表1.4。

5. 学科对就业的影响。

将研究对象按不同学科分为五组, 在α=0.05的检验水准上, 五个不同学科组之间就业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6.894, P<0.05) , 可以认为这五个不同学科组之间就业率不全相同, 结果详见表1.4。采用卡方分割法进一步对这五组就业率情况进行两两比较 (α’=0.005) , 发现药学组和管理组之间就业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183, P=0.000) , 药学组和文学组之间就业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415, P=0.000) , 药学组和医学组之间就业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259, P=0.000) , 药学组和护理组之间就业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952, P=0.047) , 护理组和管理组之间就业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757, P=0.097) , 护理组和文学组之间就业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7.799, P=0.005) , 护理组和医学组之间就业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410, P=0.235) , 管理组和文学组之间就业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987, P=0.321) , 管理组和医学组之间就业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052, P=0.305) , 文学组和医学组之间就业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5.506, P=0.019) 。

二、就业率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为了控制可疑混杂因素的作用, 探讨各可疑影响因素对就业率的独立作用,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调查对象就业率的影响因素。采用向后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 无序分类变量以哑变量代入模型, 纳入标准和剔除标准分别是0.05和0.10。对因素分析的变量赋值见表2.1。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表2.2) 显示, 与调查对象就业率情况有关的因素是政治面貌、考生类别和学科。党员与预备党员的就业率高于其他;农村户口的考生就业率显著高于城市户口者;与医学专业考生相比, 药学专业的就业率较高, 文学专业的就业率较低。

三、健全就业体系的若干建言

1. 就业是办大学的重要内涵。

必须把就业工作提高到绩效考核重要指标和核心内容的高度;应当对各学院、各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招生部门根据分析结果对各专业的招生数量进行调整。学校的教学改革、科研开发、临床医疗、管理服务都必须服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构建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部门协调、全员参与、职责分明、灵活高效”的就业工作服务系统。

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核心。

在教学培养环节, 学校每四年对教学计划进行一次全面调整, 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广泛开设公共选修课、增加教学实践环节、设立大学生青苗计划 (与企业联合培养计划) 、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等渠道, 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在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性教学。通过网络等新兴手段将就业指导、职业测评贯穿于整个大学职业生涯体系。

3. 精干的就业队伍是支撑。

学校应高度重视就业队伍的培养与建设。除了校级就业部门的人员外, 各二级学院学生科科长为就业工作具体负责人, 加上每个学院的院级就业专干。组成了一支精干、高效的队伍。

4. 启用多样化的信息服务终端。

建立湖南中医药大学就业指导官方微信平台与APP手机客户端, 直接将就业服务传送到学生的手机终端

5. 学生参与全员化。

对就业创业学生组织采取学生会组织+社团“一体两翼”的管理模式, 在每个班设就业创业委员, 每个专业、年级、班级均有分布。逐步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深入、全程辅导的校园就业创业宣传、教育立体网络。

摘要:本文分析我校2014届本科毕业生的学历、专业、性别等因素与其就业率、就业形式、就业地域及就业单位性质之间的规律;同时给出了相关建言。

关键词:就业因素,毕业生,就业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津.2013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以天津城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青年与社会, 2014, (6) :282.

大学机械毕业 篇8

机械设计、汽车营销;汽车维修

电话:0351-0000000手机:1350000000邮箱:00000000@00000000 求职意向 机械工程师(汽车行业)、相关汽车行业工作

教育经历 2010年09月-2014年06月

汽车检测与维修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主修课程: 发动机维修汽车构造、汽车空调、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发动机维修构造

2013年09月-2014年01月

自动变速器维修 华北机电设备总厂(培训)

实习经历 2013年03月2013年11月

高级保修实习生 美国福特汽车有限公司实习基地

向保修经理及售后服务总监汇报每月各经销商的保修业务 处理福特汽车保修业务及技术与非技术培训 协同售后服务技术部门,共同处理相关的技术案件

社会实践 2012年07月-2013年12月

汽修厂假期实习学校培训合作基地 2012年11月学校安排在广西柳州市华力集团汽车维修部实习2012年12月在广西柳州市万通路桥汽车厂当临时工 汽车机加工件外厂家发放.验收检测与产品的加工进度确保产品按合同日期准时归厂 负责公司产品图纸的修改与辅助设计,统计图本明细栏上标准件的数量与汇总

技能证书 专业技能 CAD职业技能考试证书

UG软件初级工程师证书

Pro/Engineer等设计软件及办公软件

大学英语四级(CET-4)一级 通过 熟练 通过英语技能

兴趣爱好 体育运动、音乐

求 职 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衷心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求职信。

我叫茉莉花,是华中科技大学,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2014届毕业生。

虽然我很平凡,但我不甘平庸。我诚实稳重,乐观大方,积极向上且爱好广泛。大学四年,我不仅学好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全部课程,而且对计算机软硬件有一定了解,能熟练操作各类办公软件。短短的四年里,我始终以“天道酬勤”自励,积极进取,立足扎实的基础,对专业求广度求深度。在学好每门功课的同时,更注重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同时,除了认真学习课堂知识,还积极参与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通过不断的学习,我已变得成熟,稳重,具备了良好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也铸就了我坚毅的性格和强烈责任心,我坚信,也坚定的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

一滴滴汗水是面对昨日舒心的微笑,也是走向未来丰沛的信心。站在世纪的曙光中,面对新的考验和抉择,我无法退缩,也无法沉默,我要用我那双冷静善于观察的眼睛,那颗真诚而热爱事业的心,用那双善于操作而有力的手,那双发誓踏平坎坷的脚一如继行的发扬对工作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和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磨砺前行。为您,为我,为我们的共同事业创造新的辉煌。

诚然,缺乏经验是我的不足,但我拥有饱满的热情以及“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人才济济,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我仍然自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直是我的人生格言!

尊敬的领导,相信您伯乐的慧眼,相信我的实力,我真诚地期望能投足你的麾下,牵手事业路,风雨同舟,共同构筑美好的未来。

此致

敬礼

大学毕业生怎样参与人才竞争 篇9

中国人口众多, 劳动密集型企业甚多。中国每年从农村中将溢出2000多万劳动力, 在经济危机中, 劳动密集型企业备受冲击, 大批企业倒闭萎缩, 就业问题就凸现出来。

金融海啸和经济萧条当然是件不好的事情, 然而它也是一个客观的现象。经济危机中满目皆是的萧条和一系列下行的经济数据, 固然是经济萎缩、经济停滞、经济倒退的表现, 但从另一角度, 另一层意义上看, 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惩罚, 我们甚至可以从更积极的意义上说, 它是在修复我们的经济, 让经济今后更顺利更合理的发展。因此在通常的经济危机中, 经济数据的下滑, 一般不会去主观地加以硬性扭转, 下滑非但是正常的也是今后发展需要的。

对于市场来说, 可想而知, 将产生很大的压力和冲击。对于市场竞争,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才的竞争。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 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 对大学毕业生选择地区、单位、职业、岗位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复杂情况。任何单位或部门都需要接纳那些既有理论知识又要有聪明才智能干的人来工作;对于每一位有识之士也都想选择那些最有利于发挥自己才能的单位和岗位。社会需要人才, 人才也应接受社会的挑选。毕业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正确的对待自己、对待择业时遇到的挫折, 使自己适应人才竞争的环境。但是毕业生们仍然存在着很多不适应因素, 有的感情脆弱, 承受挫折能力差, 遇到不顺利的事就有情绪, 经受不起挫折的考验, 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 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现象, 而不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这主要是在教室里只重视理论学习, 忽视了或很少经历心理素质锻炼, 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调节情绪, 培养自己解脱困难境地的能力。这也不能责怪他们, 他们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在封闭的生活环境, 没有与实际相结合, 长期局限于专业基础理论和政治理论的学习。青年人持有跌宕性心理状态, 一时也剥夺不下来。为了迎接竞争与挑战, 作为高效应以大学生进校时就应开始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素质。

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看出来, 情况需要掌握, 条件需要创造、改善, 方法应得当, 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第一, 学校应设立专门机构, 或有人专管专作。

第二, 要经常地、及时地进行人才竞争情况和特点和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结合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特点, 及时地进行指导, 纠正不良心态。

第三, 应该设立心理课程或增加其内容和份量, 让学生懂得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从容镇定地对待青年时期出现的种种思想和心理变化, 调正波动情绪, 使之尽量减少心理障碍和多余的想法。

大学生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外部世界是精彩的, 会让你心旷神怡, 但也有荆棘之路, 会使你神情沮丧。心旷神怡而不忘乎所以, 神情沮丧不导致崩溃, 会靠自我心理调节, 心理调节是人生历练的必修课, 只有自己才是最好的心理医生。有心理障碍要会宣泄, 要会转移。生活情趣面应该广一些, 遇事不要钻牛角尖, 特别是在情场失意或碰事严重受挫时, 要学会“退一步”, “变个方向想一想”。能健康的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才能取得人生事业成功。

第四, 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他们朝着既要执着追求美好的未来, 又要正确面对现时生活中的暂时困难和挫折, 树立正确对待人生。

第五, 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进行困难挫折训练, 培养大学生的坚强意志, 树立新的人生世界观。

第六, 建立新型的就业推介平台。

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同时还链接就业联盟, 人才交流中心等网站, 全方位、多渠道搜集就业信息, 赢得就业主动权。除此之外, 还应实施人性化的就业帮扶, 对学习困难, 生活有困难, 心理困惑的“三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跟踪指导和重点服务。解决好“三困生”的就业问题。

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冲击困难, 带来的失业潮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的。面对问题, 不能急躁, 还要理性看待。即使未来的经济发展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失业人口的压力仍然存在, 中国的劳动力总量绝对的过剩。大学生的就业难会引发社会矛盾, 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应看到, 经济的稳定增长将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同时中小企业的市场化, 也可消化大量的失业人口。失天也蕴含着很多机会, 这是金融危机教给各国人民的共同道理。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提倡失业者和就业者独立创业。要充分发挥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优势, 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为海外留学人员报效祖国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也为其它海外人才来华工作, 提供了重要渠道。

经济的增长并不能够等同于生活满意度的增长。一个重要的例证就是房价。在京沪, 人均收入虽然比中国其它城市要高几倍, 但其房价比其它地区可能要高出十倍。考虑到生活成本的情况下, 一个地区人均GDP的高低就有可能与其居民生活满意度相背离。作为就业者也不能不考虑这一点。

积极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不但要去企业单位, 事业单位, 私有企业, 台湾企业集团, 还要鼓励引导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西部去, 到基层去, 到广阔的农村去, 也可以当村官, 到条件艰苦、贫困的地方去。

自主创业天地宽, 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创业, 不断的加大力度, 为学生就业赢得更大的空间。学校之间、地方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经验推动就业这条路的发展。世界本来就没有路, 走的人多也便成了路。在现代按着主观意识和客观需要, 用现代手段修筑一条高速路, 路越来越长, 越来越顺畅, 促成了各类事业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N].光明日报, 2009-07-18 (1) .

[2]淮阴工学院:“三大平台”促就业[N].光明日报, 2009-07-18 (7) .

[3]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对策[EB/OL].http://www.rky.org.cn/c/cn/news/2009-04/10/news_7109.html.

应届大学毕业生自我营销浅析 篇10

自我营销是一种由个人或者团体作为主体参加的活动, 个人或者团体通过自我介绍履历表等形式手段, 采用包括惊奇性、创意性、幽默性等策略, 展示自我形象、人品以及情感, 以达到个人或团体预期目的的活动。

二、自我营销的意义

自我营销对于个人而言, 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增加个人魅力及吸引力。自我营销可以帮助主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利于人际交往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销售顾客网络。自我营销作为一种成功推销的策略, 可以帮助主体成功展开推销活动, 有利于诸如为接近做准备而开展的一系列推销过程的实施, 使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三、应届大学毕业生自我营销分析

(一) 应届大学毕业生自我营销现状。

近年来, 随着高考录取率的提升以及扩招政策的实施, 大学教育普及率呈现上升趋势。与此同时, 就业困难的问题渐渐呈现白热化。据《科技咨询导报》统计, 2012年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80万, 2013年人数已达699万, 而2014年的高校大学毕业生达到了700万。如此巨大的数字, 使得高校学子们的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所以, 如何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 将自己的特长与优势发挥到极致, 是每一位毕业生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二) 应届大学毕业生自我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自我营销观念淡薄。

在校大学生自我营销意识相对薄弱, 并且了解自我营销真实意义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2012年暑假, 某大学教科院和管理学院的研究人员对南方某省10所高校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通过800份有效问卷, 充分表明大学生的自我营销意识淡薄。调查中表明, 73%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对于以后的就业只有模棱两可的计划和打算, 其中仅仅有22.8%的大学生有明确的人生规划, 而22.2%的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压力下, 没有做任何的打算和计划。同时, 还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很少对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详细的规划。

2、自我营销的目标过于理想化。

据《科技咨询导报》的相关数据显示, 有85%的同学表示自己在两年之内要做企业主管, 5年之前要成为年薪6, 000万元的职业经理人, 甚至有18%的同学表示, 毕业十年后要登上《福布斯》等知名杂志的富豪排行榜, 做一名享誉世界的风云人物。应届大学毕业生拥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固然是好的, 但是一味追求速成, 不切实际的空想, 必然会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欲速不达。

3、自我营销能力不足。

在大学生的自我营销过程中, 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 明显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不敢积极主动参与, 因而使自己陷于没有接受挑战就已经失败的尴尬局面中。并且, 大学生在获取职业信息后, 对于自身职业目标的确定比较模糊。

四、应届大学毕业生有效开展自我营销的对策

为了达到有效的自我营销目的, 大学生可以将营销理论运用到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的过程当中, 从自身条件开始着手, 清晰认识自我, 了解就业市场以及企业的需求, 合理的定位、定价, 通过多种渠道将自己顺利的推销给雇主。

(一) 明确就业规划,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应届大学毕业生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 需要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可以发现并准确的定位自身强项与优势, 在竞争中充分发挥潜质。一是要从实际出发, 全面衡量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步入社会后, 大学生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定位也很重要。初入社会的大学生, 普遍存在好高骛远的现象, 这就要求其把社会职业需求和个人的职业理想很好地结合起来, 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二是根据个人的潜能和特长来确定职业的发展方向。即在选择职业时需要量体裁衣, 明确自身的规划。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 正确判断与分析自己的潜能和特长是重要环节, 努力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要求;三是要有明确的竞争意识。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 只有有能力的人, 才会顺应时代的发展, 只有有能力的人, 成长的舞台才会更加宽广。因此, 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 继续保持在学生时代所养成的能力, 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 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二) 增强自我营销意识。

大学生们有必要在入学伊始就树立自我营销的观念和职业规划的意识。也只有这样, 才能够在即将毕业步入社会时依据自我营销的实质, 在“需求”导引下有意识的、有目的创造和实现个人价值, 最终实现自我就业推销。

(三) 加强营销实践, 提高自我营销能力

1、结合实际自我分析, 明确自身定位。

大学生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 切实地分析社会经济环境, 找到最适合自己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首先, 要明确自己的性格类型和天赋。以至于在求职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身优势与特长。其次, 在面对多行业发展的社会, 大学生需要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进行了解与分析, 以确定是否符合自身体质, 以助于进一步的自我发展与提高。最后, 大学生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职业定位,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与岗位。

2、运用营销组合, 积极自我推销

第一, 提高综合素质, 肯定自我价值。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营销的过程中, 其产品就是大学生本身。大学生所发挥的知识技能以及应用的产品策略应从两方面来体现:一方面是自我评估。大学生要从素质﹑能力、兴趣和学习、工作方式以及对工作的态度等方面考虑, 明确自己的定位。同时, 充分考虑与自己相关联的专业、家庭情况、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等因素, 尤其是在自我能力范围内以及对潜能开发有帮助的事;另一方面应届大学毕业生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就是要在自己的潜能与市场目标以及主客观条件之间谋求最佳匹配的平衡点。就应届大学毕业生而言, 它的市场定位所参考的依据是自己的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佳才能、最有利的环境等因素。在此过程中, 应特别注意的是:从客观现实出发, 考虑大学生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发挥自身优势, 弥补存在的不足。应届大学毕业生应对具有影响力的方面具体分析, 不刻意追求完美的职业, 不存在好高骛远的心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及时调整对策, 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合适的择业目标与方向, 不能偏执, 墨守成规。

第二, 根据自我价值与环境, 进行自我定价。作为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 在毕业后能否从薪水、发挥自身能力的平台、把握提高能力的机会这三个方面都有所收获与提升, 就必须学会合理的自身定价, 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对所处环境进行科学的调研与分析。首先, 在分析过程中就大学生所处的环境需要认真地分析, 明确所处环境对大学生的特殊要求以及有利或是不利因素。然后, 收集相关的职业信息,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特别关注所学的课程或是参加的活动。最终鉴别出最适合自己的, 同时也是自己力所能及的职业。

第三, 分析就业环境, 拓宽自我营销渠道。营销渠道是指产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者领域转移时所经过的途径或通道, 它有效地将产品、服务以及使用者结合起来。同时, 为了充分利用和应用最佳的自我营销渠道, 不同的场合、人群中大学生都可以灵活的应用自我营销渠道。当然, 大学生的自我营销渠道不应该是单调的, 以及模仿别人的, 而是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营销渠道, 并在实施过程中分清主次, 全方面的准备。

第四, 依据企业促销手段, 合理实施自我促销。投递自荐材料是平面促销的最主要方式。因为自荐材料是毕业生本人亲自制作的, 其内容充分表现了自身特点、特长, 是真实记录大学生活与经历的书面材料。平面促销过程中最核心, 传递信息最集中的部分是自荐信, 其主要内容有:一是说明自身具体的基本情况;二是自荐信的核心部分, 即说明能胜任某项工作的前提条件;三是介绍自己的工作潜能, 表明自身可以将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四是附上相关材料或文件;五是表达给予面谈机会的愿望, 热切地希望有进一步了解的机会。

大学生“自我营销”是一个相对较为耗时且漫长的系统工程, 因此必须在大学生进校初期就开始着手实施。除了大学生本人自觉地营销以外, 高校的学生工作者都有培养与引导大学生自我营销能力的责任。只有切实地发现大学生的特长与优势, 并且引导大学生进行市场实践调查与定位, 指导大学生进行符合自身要求的产品设计, 拓宽大学生自我产品销售的渠道, 辅导大学生“自我推销”技巧与能力等。最终, 大学生的“自我营销”才会是成功的, 学校生产的“产品”才会是适销对路的。

摘要:本文根据当前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 分析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自我营销现状, 提出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自我营销的建议, 希望能够对应届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自我营销,应届大学毕业生,营销观念

参考文献

[1]苏文平.自我营销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初探[J].企业经济, 2004.10.

[2]黎莉.新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自我营销[J].科技资讯导报, 2007.2.

上一篇:机房网络监控下一篇:泰中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