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合作十篇

2024-08-09

国际金融合作 篇1

合作制实际上是一种产权制度安排, 而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信社自产生那一天起就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性质, 在历次制度变迁中演化为政府部门或国家银行的附属机构, 产权不明晰, 激励与约束机制缺乏, 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大量不良资产沉积, “信用合作”有名无实, 使农信社已无力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信贷需求。更为严峻的是, 不少地方的农信社想急于甩掉“农”姓帽子, 借体制改革之际, 实现向商业银行的蜕变, 致使农信社成为农村资金非农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农信社在支持“三农”、缓解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在逐步下降。

2 合作金融的典范——德国农村金融制度

德国是信用合作运动发源地。德国的信用合作组织共分三级机构, 从中央到地方依次是:德国合作社银行;地区性合作银行;地方性基层信用合作社。100多年来, 信用合作组织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地, 成为一个具有世界规模的运动, 德国的合作金融组织已经形成遍布城乡的合作金融组织网络和健全的合作金融管理体制。

德国的合作金融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是因为:

(1) 坚持合作金融的核心原则。合作金融的核心原则是由入股社员所拥有、由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等, 信用社不论其规模有多大、业务范围有多宽、联合层次有多少, 只要体现了这一核心原则, 仍然是合作金融组织。

(2) 建立自上而下、自成体系的合作金融组织体系。德国合作金融组织采取多级法人制度, 各级之间都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自主经营权, 每级组织均由各自成员入股, 实行自上而下的控股制度, 形成一个独立的组织体系。

(3) 合作金融的生命力在于其组织体系内的相互合作关系。在保证各级合作金融组织自主经营的前提下, 其组织体系内部在资金融通、资金清算、信息交流、人才培训等方面开展相互合作, 能够有效地促进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

(4) 合作金融组织在合作本质的前提下, 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和手段, 实行业务上的商业化经营。德国的合作银行是一种综合性的商业银行, 在金融业务上与其他商业银行没有多少区别, 在政策上对合作银行已经没有什么优惠。因此在德国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合作银行充分发挥合作制优势, 根据客户的需要不断拓宽业务领域, 完善服务职能, 努力办成综合性的商业银行。

(5) 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的管理手段, 对合作金融组织进行监管并提供法律保障。德国合作社法规定, 各类合作社企业, 每年都要接受行业审计协会的审计。严格的行业审计制度, 保证了合作银行依法经营和健康发展。

3 对于我国农信社改革的建议

我国国情与德国明显不同, 但是根据德国的经验, 我们也有可借鉴之处。

首先,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无论从功能还是性质定位, 都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不能搞“一刀切”。尤其在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看, 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下去, 绝大多数地区农民仍然需要有深入农村、贴近农民、提供及时方便服务的金融机构, 实行合作制的农村信用社在中国农村还是有很大需求的。

其次, 建立全国性的垂直型农村信用社体系。农民是我国的弱势人群, 主要由农民投资人股并为农户服务的农村信用社必然是一个弱势组织。农村信用社在各地各为法人, 相互分割, 不成体系, 且网点大多在基层, 地位较低, 利益容易受到侵蚀等问题, 总分行制纵向管理体制恰恰能有效地规避地方行政干预和分散风险, 增强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 以银监会合作部管理人员为基础, 组建全国性的不经营金融业务的集管理与服务于一体的中国农村商业银行总行。省级行也是管理行, 县级行才开展业务。

再次, 农村信用社改革应该与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相配套。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三个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了农村金融的重要性以及政策上向农村金融的倾斜。特别是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要求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指出“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 农村微小型金融组织可通过多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就目前农村金融需求来看, 仅仅依靠农村信用社显然难以独立支撑。因此, 无论是从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来看, 还是从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来讲, 农村金融改革都应该避免形成独家垄断格局, 应实现多样化, 保持竞争性。

摘要:目前, 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问题, 改革模式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从德国合作金融经验角度出发, 针对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问题, 提出一些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合作金融,农村信用合作社,产权

参考文献

[1]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 2001, (1) .

[2]郭玮.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问题与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4) :7-10.

国际金融合作 篇2

后金融危机海峡两岸金融合作的必要性

金融服务业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它支持着产业发展的经济命脉。就两岸经济而言,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贸易、金融和生产全球化趋势在进一步发展, 两岸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方兴未艾。大陆现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09年超过了50%, 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强引擎。

首先, 两岸金融交流将有力地推动两岸构建更深层次和更加紧密的制度化经贸合作关系。两岸金融业发展的互补性是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的客观基础。一方面, 台湾金融业在市场化、自由化、对外开放、国际接轨的时间与步伐方面都先于大陆, 在金融创新与管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金融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 可以为大陆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发展提供一定借鉴;另一方面, 大陆市场规模与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日益发展的金融需求市场与正在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 可以为台湾金融业提供广阔的合作空间。两岸金融业发展的潜在互补性与互利性, 既是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的内在动力与需求, 也是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的客观基础。

其次, 两岸利益的互补性是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的主观动力。一方面, 对台湾来讲, 台湾的金融业在国际上并不具有国际竞争力, 但相对于大陆还是存在比较优势, 台湾可以从两岸的金融合作中获益。两岸双方语言文化和社会结构具有诸多相似之处, 随着两岸的经贸关系日益密切, 台商对大陆市场和资源的情况已经非常熟悉, 因此, 相比于在大陆发展的西方金融业, 台湾金融业在大陆发展将更具优势。

此外, 目前台湾金融业由于本土过度竞争且没有得到保护, 生存环境较为恶劣, 台湾岛内现有金融机构450多家, 分支机构约6000余家, 由于台湾地域小且市场容量有限, 岛内金融机构存在过度竞争状况, 生存空间逐渐萎缩, 如果不开拓市场空间, 岛内许多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 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困难。因此, 台湾金融业进入大陆市场拓展, 就有机会改善竞争激烈的现状, 提高业绩。台湾金融业走出去将得到更大的盈利空间, 而大陆正好为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大陆经济成长率近年维持10%以上的幅度, 金融业的发展空间很大, 大陆金融市场对于台湾金融业而言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当前大陆日益发展的金融需求市场与正在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 可以为台湾金融业提供广阔的利益与合作空间, 台湾金融业如果到大陆经营肯定有发展的基础, 如果错过两岸间金融合作的机会, 对于台湾而言, 大陆市场就有可能全部被外资抢滩。因此, 台湾金融业人士看好大陆金融市场, 企盼开拓大陆金融市场的欲望正在不断增加。两岸金融交流理应成为台湾整个全球布局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海峡两岸金融合作的现状

两岸金融交流的历史已久, 1995年和1997年, 具有台资企业背景的协和银行与华一银行就分别在宁波及上海设立并营业, 随后台湾银行业者积极前往大陆发展, 有7家台湾银行业者分别在大陆成立办事处, 引发了保险业、证券业的效仿, 台湾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纷纷到大陆成立办事处。2008年以来, 台湾提出了与大陆共创双赢的新经济策略, 两岸经济合作呈现出新的格局。在两岸经济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 金融合作尽快步入制度化轨道, 已成为双方业者最大的期盼。2009年4月份, 海峡、海基两会在南京举行会谈, 双方正式签署了《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 就包括金融监督管理和货币管理以及机构准入在内的金融合作、金融监管资讯的交换、推动双方商业性金融机构互设、依行业惯例与特性对互设金融机构检查的实施以及业务交流等方面达成合作协议。《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的签署, 将是破解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的制度瓶颈, 也是加强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的关键。

目前, 台湾已有7家银行、14家证券公司、14家保险公司在大陆设立了代表处, 1家两岸合资的寿险公司在大陆设立并运营;9家台资企业已实现A股上市, 两岸商业银行也已经开始了直接业务往来。

与此同时, 大陆的银行也对到台发展有极高的兴致, 其中已获大陆官方批准的浦东发展银行、工商银行香港子公司 (工行亚银) 、福建兴业银行与深圳招商银行等银行, 这几家银行均已提出赴台设立办事处的申请。2010年9月台湾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宣布核准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来台设立代表处。这将是大陆地区商业银行首次来台设立分支机构, 也是两岸金融市场双向往来的重要一步。台湾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表示,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来台设立的代表处将从事非营业性活动, 包括联络台湾地区银行业者与客户及搜集台湾地区金融市场信息等。台方将依据两岸金融市场双向往来的金融法规及管理措施, 对其进行监督与管理外, 大陆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招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 也纷纷表态有意赴台设立办事处。

两岸金融合作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两岸贸易与台商对大陆投资的发展而言, 两岸之间的金融合作则严重滞后, 远不能适应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据台湾经济部投审会统计, 2009年前五个月核准台商赴大陆投资案件主要仍以电子零组件制造业 (3.57亿美元) 及计算机、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业 (2.30亿美元) 为主, 金融保险业虽然增长势头较强, 但是份额仅占总投资金额的1.91%。后金融危机时期, 台资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经营活动严重萎缩, 因此, 两岸金融合作显得更为迫切, 当前的种种形势促成了两岸加快金融领域合作的步伐。

由于国际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两岸金融合作也必然具有较高的难度, 比起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合作, 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因而, 区域合作需要全盘运筹、谨慎策划。而金融海啸已经不是单纯可以用一国自身之力能够解决的经济问题, 还需要海峡两岸金融政策上的相互协调。

两岸金融合作展望

后金融危机时代, 两岸金融的交流与合作是大势所趋, 如何吸取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 积极稳妥地构建共赢的金融合作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首先, 海峡两岸应营造有利于两岸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环境, 创造符合时宜的总体金融法制及租税环境;健全两岸金融监理制度, 强化金融机构体制以及金融监理制度, 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控管能力, 有效处理金融机构不良债权, 加速制定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金融人才培育, 继续推动金融人才的交流与培育, 提高金融专业水平, 完善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环境;健全保险市场与债券市场, 强化金融服务业支持产业发展的功能;加速金融法规松绑, 推动金融自由化;强化风险管理, 推动金融纪律及信息透明化;两岸应同时鼓励创新, 加速与国际接轨;积极发展资产管理业务、放宽相关限制, 以提高金融业竞争力。

其次, 要加强两岸金融的行业规范和金融体制建设。大陆应该加强金融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为进一步加深两岸金融合作打好基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金融监管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关于新的制度安排的方向, 双方要对所有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监管的目的就是要把责、权利安排好, 监管的内容不但包括对传统的银行业务进行监管, 而且要包括对创新的金融业务、金融活动进行监管。在推进两岸金融合作的过程中, 可能需要创新金融工具, 这就必须做到事前能把握金融工具的风险, 尽量做到规避风险, 而不是转嫁风险;对创新金融工具的信用评级, 应采用危机后制定的新标准。两岸金融业的会计制度要尽快和国际银行业会计准则统一, 这样既能有效降低银行跨境经营的成本, 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监管效率。

再次, 在总体格局上, 两岸应尽快整合相关金融服务法令规章及制度, 扩大金融业规模与竞争力;提升营运效率,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租税环境, 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两岸金融信息交换和金融监管合作, 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资讯交流, 双方监管机构做到相互信任, 信息共享, 加强沟通与协作, 商谈建立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监管合作机制。建议两岸金融的监管方式借鉴危机后国际公认的新标准。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维护两岸金融机构稳定健康运行。

国际金融合作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信用货币;信用货币制度;国际金融合作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lO)01-0070-05

始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经过世界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正在得到缓解。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世界性的危机已经过去,相反,在全球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预期增加和国际金融体系弊端没有消除的情况下,世界经济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为了确保世界经济稳定,尽快恢复世界经济的发展,消除金融危机的根源,有必要进一步分析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探讨彻底根除全球金融危机的出路。

一、信用货币的发展及其产生的问题

信用货币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扮演着中心角色。货币是一个受历史演变支配的十分复杂的社会产物,货币的变化过程,对于确定我们经济的增长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信用货币与现实经济结合从来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一方面,信用货币无疑是一种公共财产,货币的流动畅通和价值稳定可以为人们提供不可剥夺的重大利益;另一方面,货币又始终具有私人商品特征。既然当今大多数货币形式(如信用支票)是由商业银行在借贷活动时发放的,因而受银行利润目标选择的影响,具有周期性特征。在经济过热时期,乐观主义盛行,典型的结果是贷款过多,比如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的房贷;相反,在低迷时期,又会出现恐慌,引起严重的信贷紧缩,因此引起美国的房价暴跌,借款人还不起贷款引发了金融危机。 长期以来,美国对全球金融体系保持着实际的垄断控制,这是美国战略目标对货币管理的根本所在。但多年来,这种垄断受到全球经济发展的挑战。在信息革命和通讯技术的支持下,各国的商业银行都引入了自动差损补偿金和基金电子转账,以便向客户提供越来越多的流动资金管理方面的服务。其中,最庞大的要数欧洲市场和其他国际交易市场的银行间票据交换支付体系。信用货币形式和支付项目相对来说不太受规章的制约,货币创新的大量繁衍,强化了货币作为私人商品的特征。今天,世界上货币创造要受到银行和借款客户利润动机的牵制,而不是完全束缚于美国的控制之下,而且信用货币本身也成为产品革新的对象。面对新出现的电子货币,这种货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的一般表现形式是自动柜员机、信用卡、在家中通过银行信息网络操作的银行交易,甚至还有近期发展起来的为用户服务的电子支票体系。电子货币的诸种形式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由银行管理的支票补偿机制衔接在一起。这些对美国全球货币的垄断能力形成了一种新的致命威胁。随着全球新的货币革命,全球金融机制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创造新货币与信贷扩张之间的一种联系,使货币本身变成一种金融资本,一种更特殊的、利息记在商业银行头上的借贷资本。货币从一种商品转变为一种信贷关系,这种转变保证了货币的弹性供应,使经济主体对资金的需求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满足,新的货币体系在把银行的私人货币上升到中心角色的同时,也通过一整套复杂的规定,抵消了货币创造受商业银行利润驱动而不稳定这一根本性质。根据规定,商业银行有别于其他中介金融银行,美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介入国家债券市场,这种做法与其他工业国家不同。美国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是公开市场业务,或以最高封顶利率形式通过储蓄利率和银行借贷利率进行调节。这些手段使联邦储蓄银行一般保持了较低利率,同时保证了各银行获得储蓄利率和借贷利率之间的利率差额收益,当各银行受到无支付能力的威胁时,政府便启动最终借贷人的多种机制,以防止金融事件蔓延,导致严重干扰经济的情况发生。

任何国家的金融机构,都期待灵活地管理信用货币,营造一种借贷人即使支出超出自己资源也可以不断得到资助的银行体系,这种管理是依靠自动注入流动资金来支持这些贷款的。债务货币化起初并未引发问题,但发达国家形成了长期的预算赤字。来自商业银行的新的货币形式大量繁殖,这种状况使央行更难以保证货币作为公共财产和私人商品这种矛盾达到平衡。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把对银行一贯实施的价格监控以及限制创造金融产品的政策取消,促成了新一代生息货币的产生。由于美国的商业银行新的货币资产把交易动机和投资动机结合在一起,因此新的货币形式具有利率变化大的弹性特征,利率的变化可能会出其不意地对新的货币形式的增长和发展速度发生作用,而这种不稳定性使依靠国家央行准确地调节国内货币总量变得更难了。

二、美国货币政策与全球金融危机

1美国政府宽松的货币政策

由于对信用货币放宽管制加剧了全球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因此,各国政府不得不去救援处于困难中的银行,以保障货币作为公共财产的质量。遗憾的是,美国对全球经济的干预总是加剧这种不稳定性。但美国的商业银行却一直认为他们有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的帮助,美国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经常试图施行更大的风险战略,这种战略若行得通,其收益会很高,如果行不通,损失则可以转嫁到别人身上。美国人这种侥幸心理本身就说明,当美国的银行无限度地扩大其活动范围时,放宽对银行救援行动的管制要付出潜在的社会成本。更合理的做法是用恰当的规章制度,首先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通过市场加强对货币的调节,人们不得不为经济付出重大的社会成本,这些成本现在看来远远超出了增长的系统风险。现实经济除银行提供的服务费用大大增加之外,甚至日常业务,银行的信贷都变得更昂贵了,因为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货币管制以来,存款和贷款利率时涨时跌。由于美国银行粗暴地采用了浮动利率贷款体系,因此它们得以把很大一部分与价格相关的风险转嫁到它们的借款人身上。又由于企业和消费者对信贷的依赖,这种风险转移提高了从金融部门引起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近几十年来,高利率水平实际上是美国放宽对本国银行政策监管的结果。华尔街认为价格在美国的监控之下,政策放宽肯定对美国的金融业更有利。美国人是表面上把权力交给市场,其实际目的是加大金融资产持有者与不拥有金融资产的人之间在财产分配和收入上的差距。这方面的两极分化对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日趋产生负作用,特别是当再分配问题影响了掌握生产资源的

人,并且优先照顾那些金融流动资产借贷的时候,不拥有金融资产的人,最多只是间接地与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创造联系在一起。人们非常有理由把这种“食利者”的再生指责为美国让美元统治了天下的根本利益所在,美国人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就是这样在全球巧取豪夺的。这种倾向在很长时期内不能得到抑制。凯恩斯在他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我把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利益阶级看成是一种过渡现象,它完成了其使命以后便消亡。食利者阶级一经消亡,资本主义的其他方面将会有重大的改变。此外,我的主张还有另外一个极大的好处,即:食利者阶级和毫无用处的投资者的消亡,不是急骤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然而,发展经济的能力取决于能否有效地创造出日常消费需求以外的剩余,并把它积累起来用来进行生产投资。 2美国货币政策导致美元信用膨胀,引发金融危机 2007年7月,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前,美元汇率已经从2002年的最高点累计下降了约20%。5年时间内,美元币值下降了25%。美元对欧元贬值更加明显。几年来,欧元逐渐享有一种还很模糊的保障稳定和投资收益的货币地位,其吸引力不断上升。2002年欧元对美元汇率曾经是1:0.86。2008年3月17日,其汇率为1:1.60,之后稳定在1;1.58。对日元的汇率也出现了同样的下滑趋势。而人民币汇率浮动之后,到2008年对美元汇率为1:6.83,而且人民币仍然呈升值趋势。无论如何美元贬值,最深层次的原因都产生于美元的信任危机。

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前,货币投机已经产生了不可抵御的诱惑力,金融自由化是全世界对美国金融霸权的让步,但美国人自己把事情做过了头。当美国商业银行的货币基本上成为“无国籍”的在全世界广泛流通的货币,并且,始终追求着更高效益的时候,我们的国际货币体系却好像以美元为基础。美元事实上已被当作国际货币使用,但美国自己却不为此而负责任,却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制造各种金融衍生产品而形成泡沫,最终使人们丧失了对美元的信任。当泡沫破裂的时候,美国的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研究思路,就是要研究资本主义为克服自身矛盾所使用的一系列手段。危机之所以出现,是因为资本主义经常性的过度积累,按凯恩斯的话说就是过度投资。危机与资本主义共存,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为了资本而生存,而不是相反;生产手段是以不断扩大的形式实现社会的利益”,资本坚守在攫取无偿劳动的基础上,因此,资本生产的价值便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除了价值实现困难这一顽症外,资本主义社会还有其资本利润率下降的难题,用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中的这样一段话去评价美国的金融霸权再准确不过了:现代资本家“是靠占有他人无偿劳动发财致富的,而所有这些剥削形式彼此不同的地方只在于占有这种无偿劳动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今天的金融自由化也使美国占尽了好处,美国的大公司利用美元涉足几乎全球各地,但是当美元泛滥,而处于无可挽回的信用崩溃的局面时,损失利益最大的也只有美国人自己。

三、美国经济虚拟化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

1华尔街热衷于虚拟经济 现在全球经济被卷入一种联动之中,华尔街仍在利用美国的大公司不断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强金融和财政部门的联系,甚至是捆在一起,以面对不稳定的金融形势和极度变幻莫测的外汇市场的挑战。与此同时,华尔街当然是金融市场的主角。然而它们的参与加剧了金融的不稳定性,因为这种参与使国家货币几乎变成了简单的金融资产。华尔街主导的大企业集团的工业投资水平和投资方向日益受这种态势的影响,并反过来加剧了经济的停滞。

几年来。全球经济在美国所倡导的金融自由化的主导下,工业集团的大公司也越来越多地围绕外汇交易市场组织金融活动,因为外汇市场上的机遇与风险往往高于工业活动。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制度建立和实施以来,外汇交易市场逐渐成为跨国集团关注的焦点,近20年来逐步形成全球化金融体系中心。汇率的不稳定使产品和服务方面的每一笔交易,紧紧地系在金融交易的链条上,随着持续不断的金融改革和日益迅速的通讯和管理手段的运用,这个链条拉得越来越长,对许多跨国集团来说,任何一项工业方面的决策,即使是短期前景决策,都要考虑各种各样的金融变量,诸如根据期限国别考虑汇率变化、比较利率等等。这些变化对集团营业额与成就作用影响相当惊人。大的跨国公司的营业额已经高于许多发达国家的GDP,它们影响着数额巨大的日常交易和跨国资金运动。

耐人寻味的是,《财富》杂志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尽管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风险极大,被问及的美国主要200家企业的大多数领导层,仍不打算放弃衍生产品市场,他们认为,这类市场依然是美国大企业长期经营战略的一部分。美国的大公司特别是工业公司参与金融市场的投资与投机活动,会导致经营管理成本上升,例如在法国,当初要得到6个月内1美元兑换5.30法郎的担保,就要支付合同名义总额的2.6%,两年内的合同要支付4.4%。在利率期货买卖上,要确保利率在6.5%,两年期合同要支付1.7%的费用,5年期合同要支付6.5%。衍生产品保险的平均费用大约占合同总额的3%~5%。此外,规定过高的费用又会促使参与者增加在市场炒作的数额,这一切也就是持久性地抬高了靠借贷和多种保险进行融资的各种工业方案的经济收益门槛,这也相应地鼓励了持有流动资金的集团把资金投放到金融市场上,以期在选择的期限到来之时获得一笔收入。在欧洲几乎所有的大工业集团都深深地卷入到金融市场的投机之中。当今社会,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向金融资产倾斜的程度最高。

2美国资本的金融形式与实体经济相脱离

事实上我们看到:近年来的美国经济正以越来越奇特的方式变化着,美国的大企业正在一天天地远离制造业和商品生产,美国的决策者和经济学家们也称这是发达经济进程中所谓正常、自然的转换。目前,美国的出口额占进口额的51%~60%左右,对于这样的全球经济大国,生产性投资不断下滑,而金融投机资金的比例不断上升,我们不知道美国人会不会感到这是危险的。但也有一些美国人认为企业的全新的行为方式,即先扩大资源,再把它们变成各种形式的金融资产。人们不该低估这种行为方式造成的长远影响。根据这种行为方式产生的债权和所有权的广泛流通,不但使债券和所有权的价值膨胀,大公司资产负债表上金融资产的不断增长,使资产的流动与纯生产性资本运动极度脱节。这样,资本的金融形式与生产形式基本脱离。

马克思和凯恩斯都曾对金融资本的地位作过分析,马克思认为,资本作为商品的资本或者说货币作为资本也变成了商品。因为,首先,货币作为资本,取得了能够生产利润这个追加的使用价值,

货币作为一定价值额的独立表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变成了一个能够自行增值的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变成了资本。这样,货币除了作为货币具有使用价值以外,又取得了作为资本来执行职能的使用价值。其次,货币资本的所有者本人并不使用这个资本,而是把它们作为可能的资本,作为具有生产利润能力的价值转让给职能资本家。在这里,它们的使用价值正在于它转化为资本而产生利润。这次金融危机使人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一些企业的生产活动处境十分艰难,有时甚至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但是与此同时,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都获得了巨大利益。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人的损失和收获,我们是很难评估的。

四、全球金融危机的出路

全球金融危机使人们又不得不在货币制度改革上进行考虑,当前各国都在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摆脱经济危机,以避免全球金融市场形成进一步的通货紧缩的压力,这样做确有可能加速全球的产业重组,使金融资本转向支持工业资本稳定的增长。全球各国谁能把这一事情做得更快,谁摆脱金融危机的速度就会更快。为此,世界各国需要以新的方式协调起来,创立新的货币制度。

1各国之间要协调货币体系改革

目前,金融机构和市场正在全球重新整合,科技的进步也使人们得以绕过地理上的障碍,无论美元、欧元、人民币和日元都争取作无国籍货币。并且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大公司都在实施自己更大范围的生产和销售网络的投资战略,他们的金融总投资资产都布署在跨国证券交易市场上,高度发达的电讯技术手段把这些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外汇交易市场上的日均交易总额仍在14000亿美元左右。其中大部分是为了短期利润目标,这表明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的组织已经达到了很大规模。今天当商业银行货币基本上成为无国籍货币在全世界广泛流通,并追求更高效益的时候,世界就逐步形成美元、欧元、人民币和日元的多元货币体系,无论美国是否愿意,金融市场再也不是美元独霸的天下了。随着各国和地区经济实力的变化,各个经济板块都在激烈竞争。如果在国际范围内通过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确实有可能稳定关键汇率的话,那么国际间的投机行为就会得到抑制,当汇率和利率稳定的时候,投机活动会失去很多活力,竞争者要承诺通过制度化的合作和协调共同管理外汇交易,尽管现在做起来还有困难,最大的问题是美元的衰败问题,而美元目前还处于中心货币地位,但这种地位正在越来越弱,取而代之的是全球协调和合作的机制。 2各国央行要采取协调合作的干预措施 这次金融危机,各国政要和央行行长们普遍的共识是:要避免危机进一步扩大,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发展中的大国要协调合作,加强对危机的治理能力。随着每一次重大世界金融危机的出现,央行作为最终贷款人采取的干预措施也扩展到了国际上。美国的五大投资银行在危机之中垮掉三个,另外两个也步履维艰,花旗银行作为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在200712008年度的一年时间里,股票市值缩减为原来的1/10,致使美国不能不与其他国家采取合作的态度。为了能够治理世界性的债务危机而重构国际金融秩序,各大国央行共同注入大量流动资金,以提高对金融危机的干预能力。这次金融行动最迟缓的就是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因此,美国的金融资产也受到巨大损失。 3要制订新的国际金融条例,化解金融危机 要整治金融的不稳定性,最好要用合适的市场行动及合理的监控措施来保持金融稳定性。这里的问题是,过去的金融管制条例已经过时,应当被新的更恰当的规则所取代。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发生时,各国政府也应保证向那些有竞争力但面临暂时困难的企业提供费用低廉的信贷渠道,不论是由国家保障的借贷形式,或是以补贴以及制订条例规定侧重社会效益好的银行贷款形式。这次金融危机让人们看到美国金融系统大量形形色色的问题和不足,美国当前针对金融衍生产品制订适当的条例十分必要,美国在这方面也应该与其他国家建立广泛的合作,建立真正有利于全球经济的规则,而不仅仅对美国有利。 4建立协调与合作形式的国际货币机构来治理世界的支持体系

国际金融合作 篇4

一、验收依据

按照科技部有关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规定和《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对科技部正式批准立项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组织验收。

二、验收内容

1.项目实施内容考核 2.项目实施目标考核

3.项目任务合同书规定的考核指标的考核 4.经费使用情况考核 5.其它内容考核

三、验收申请及审批程序

项目组在项目合同规定结止时间后一个月内,准备结题验收相关材料,报送项目组织(推荐)部门,提交材料包括以下内容:

材料1:《验收申请表》(附件一),一式两份;

材料2:《项目结题验收报告》(附件二),一式一份(包括基本信息表、正文、成效报告、项目参加单位及人员、固定资产明细表、经费决算书等相关内容);

材料3:任务合同书中规定应提交的项目成果、技术报告等相关材料,一式一份;

材料4:《项目变更申请表》(附件三)及《重大事项变更评议意见书》(附件四)相关批示文件,一式一份(若存在重大事项变更行为)。

项目组织(推荐)部门审核验收申请的相关材料后,只需将材料1(《验收申请表》)一式一份,提交科技部,材料2~4由项目组织(推荐)部门留存或返还项目单位。对于申请通过的项目,由科技部拟定验收日期和验收方式,并发布验收通知,进入验收程序;对于申请未通过的项目,由项目组织(推荐)部门提出具体意见,要求项目单位修改、调整。

四、验收方式

科技部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组成验收专家组进行项目验收。验收专家组一般由5~9名专家组成,其中,3~7名同行评议专家,1~2名国际合作管理专家,1名财务管理专家。

1.会议验收

会议验收专家组至少由7人组成。其职责为:听取项目组结题汇报,审查项目验收有关文件材料,对项目进行评议,并形成书面专家组验收意见。对采取现场会议验收的项目,还应对项目执行、完成情况进行现场考察。

2.网上验收

网上验收专家组一般由5人组成。其职责为:通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管理系统,对项目验收有关文件材料进行网上审查,经网上答辩,对项目进行评议,形成并在线提交专家组验收意见。

五、验收前准备材料

1.验收会汇报PPT(应包括项目实施战略意义,项目执行与任务完成情况,国际合作成果、技术突破及创新点,国际合作对项目实施所起的关键作用,项目实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及外交方面的支撑和推动作

用,知识产权获取、保护情况以及经费使用情况等内容)(会议验收用)

2.草拟专家组验收意见(附件五)

六、项目验收审批

在验收结束的一个月内,项目组根据会上(网上)答辩过程中的专家意见,将修改后的结题验收报告最终版本及《专家修改意见处理情况表》(附件六)(若有修改),一式两份,通过项目组织(推荐)部门审核提交科技部。

经科技部审核确认后,下达《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结题验收意见书》(附件七)。对于申请复议的项目,按照科技部相关管理办法规定,由项目单位在首次验收后的半年内再次提出验收申请,由科技部再次组织专家对其进行验收。

最终应提交的结题验收材料见《材料确认单》(附件八)。

七、保密规定

按照科技部关于国家科技计划保密规定的相关要求,内部及涉密项目不得通过网上上传,需要通过离线填报软件(刻录入光盘),并按有关保密规定上报。

在验收评议活动中,验收专家必须维护验收评议对象的知识产权和技术秘密,妥善保管验收评议材料,并在评议活动结束后将其全部退还咨询评议工作组织方,不得复制、扩散与验收评议有关的材料,对验收评议所涉及项目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概算方案等进行保密;不得向验收评议工作组织方(含科技部相关司局)以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扩散验收评议活动中获取的数据、信息、验收专家意见和验收评议结果等有关情况。

八、验收注意事项

为做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验收工作,突出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的特点,项目验收应注意以下事项:

1.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验收有别于其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验收,既是科研活动的总结,更是国际科技合作活动的总结。因此,在组织验收材料、参与验收会议时,项目组应重点对国际科技合作所起的作用与影响进行陈述;验收专家应在评议合作研发成果的同时,着重对国际科技合作的成效进行评议。

2.在项目验收报告、成效报告的编写,PPT准备、讲解(会议验收)过程中,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理、汇报:

 项目实施的战略意义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对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及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创新能力建设的促进作用;

 对照任务合同书中规定的相关考核任务、内容及目标,简述项目的执行和完成情况;

 国际科技合作对项目完成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起的关键(或特殊)作用,包括优秀人才、关键技术引进,特有科技资源利用,重要信息资料分享、获取等方面;

 项目在解决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和关键瓶颈问题等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成果、技术突破,尤其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的成果;

 项目实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及外交方面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以及合作成果具体应用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 项目所涉知识产权获取、保护与管理情况,包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成果取得、知识产权保护、成果分享、纠纷处理等情况。

九、验收纪律

根据“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及“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专家咨询费发放应符合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且不得支付给参与项目组织实施及其管理相关的人员。否则,按照违反国家财经纪律行为处理,同时,项目验收作不通过处理。

为保证项目验收评议的公正性,项目申报人员及参加人员、合作外方不能作为验收评议专家参加验收工作;与项目申报人员(曾)同一单位(大学或研究所)或有师生关系的验收专家,在评议相关项目时应主动回避。

验收专家除领取规定的专家咨询费外,不得索取或者接收项目单位以及相关人员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可能影响公正性的宴请或其他好处。

附件列表: 附件

一、验收申请表 附件

二、项目结题验收报告 附件

三、项目重大事项变更申请表 附件

四、项目重大事项变更评议意见书 附件

五、草拟专家组意见 附件

六、专家修改意见处理情况表 附件

七、项目结题验收意见书 附件

国际金融合作 篇5

1.资本外逃严重, 企业贷款困难

俄罗斯的经济本来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就很高, 国际金融危机又触发了大规模的资本外逃。2008年资本外逃总量高达1300亿美元, 同时“外债危机"一并上演。在本国利率远高于国外银行利率的情况下, 俄“天然气工业"、俄石油等大企业和商业银行以股票作为抵押借了大量短期外债, 总数额达到5000亿美元, 2009年又是债权人要求还款的高峰年。俄罗斯联邦政府副总理伊戈尔·伊万诺夫在国家杜马“政府时间”框架内发表讲话时指出:“经推算, 2009年工业贸易部、航天署和国家原子能公司所属企业需求的贷款额为2950亿卢布。现在国防工业综合体各企业正在经受贷款难的实际问题”。

2.卢布贬值加速, 价格指数上涨

自2008年9月底以来, 卢布兑美元汇率的跌幅在30%左右。为了支撑不断贬值的卢布, 俄罗斯不仅上调了基准利率, 而且还抛售了2000亿美元资产, 这些资产是前几年依赖石油美元堆积起来的外汇储备, 相当于全部储备的三成。据《今日俄罗斯》 (RussiaToday) 报道, 仅在2009年1月12日至16日一周的时间内, 该国央行就耗费了303亿美元来防止卢布进一步贬值。1月22日, 俄罗斯央行设置了1美元兑36卢布的上限, 但是, 到了2月2日, 该汇率已经突破了该上限达到1美元兑36.35卢布。随着卢布的下跌, 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了6.2%。与此同时, 俄罗斯国内的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缓慢, 供应不足, 造成进口大量增加,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俄罗斯国内物价如水、电、天然气、供暖费及食品价格的上涨, 从而使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

3.失业人数增多, 社会动荡不安

2009年3月6日, 俄罗斯卫生和社会发展部部长塔季扬娜·戈利科娃在联邦委员会发言时称, 该部提高了2009年失业人数预测数字, 将其增加到220万~280万人。她指出, 官方原先预测的2009年的失业人数保持在220万人的最低限。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2月, 仅登记在册的俄失业人口就增加了110万人, 还有580万人没有固定收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 作为计划经济的遗产, 全俄目前还有100多座单一产业型城市, 如果停产, 会造成整座城市瘫痪。目前解决失业问题已引起俄当局高度关注。经济危机期间, 包括莫斯科及圣彼得堡在内的20多个城市分别举行游行示威抗议政府反危机措施不当, “梅普组合”面临严峻考验。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中俄经贸合作契机

1.俄美对抗, 俄欧对峙, 俄中对话, 预示着中俄未来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会找到更多的契合点

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 曾一度倒向西方。然而, 俄罗斯急需的西方恩赐不但没有如鱼得水, 相反在国内借用休克疗法和大肆渲染民主几乎将整个俄罗斯陷于瘫痪状态, 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接踵而至, 同时, 西方变本加厉在国际上通过北约东扩、科索沃战争、中亚颜色革命, 竭力蚕食俄罗斯国家利益, 危及俄罗斯国家安全。就在西方为自己向着既定目标迈进而连连喝彩之时, 俄罗斯以多年来少有的威武之势和迅猛武力击碎了格鲁吉亚和西方的如意盘算。之后的俄乌天然气之争, 将欧盟置于中间作“人质”, 一度使俄欧的关系处于僵持境地。而就在俄美对抗、俄欧对峙之时, 俄中之间的对话却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俄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就任后首访的独联体以外国家就是中国, 这表明了俄罗斯对华关系的高度重视;两国元首于2008年共举行了5次会晤, 这认证了双方的交好在不断升温;俄罗斯向中国移交两岛, 这说明了两国历史遗留问题在逐渐化解。尤其是, 2008年10月27日, 正值金融危机向世界各国蔓延之际,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抵达莫斯科, 对俄进行正式访问, 并举行俄中总理第十三次定期会晤。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13份经贸合作文件, 这预示着特殊情势下中俄经贸合作会找到更多的契合点。

2.俄对中积极务实的外交理念, 有望打破双方一直以来“政热经冷”的局面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下, 中俄两国的贸易合作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同时, 在这挑战的背后也凝结着许多机遇。自危机爆发以来,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 基于俄对中积极务实的外交理念, 两国的经贸合作可谓上了一个新台阶。从“石油换贷款”能源协议尘埃落定, 成为俄罗斯管道石油输送在东方市场上零的突破, 到接踵而至的包括油气、电力、核电在内的一系列重大能源合作协议。从俄始终强调加强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 但在一系列重要的技术或经济合作中为中国设置障碍到如今积极主动提出核电、大飞机等新领域的合作;从俄一直以来怕中国控制远东的经济发展到主动拟定俄中边界合作计划。这一切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去预示未来的中俄经贸合作也会随着双方政治的升温而逐渐升温, 有望打破双方一直以来“政热经冷”的局面。2009年3月1日, 滨海边疆区已开始正式恢复向中国供应电力, 电力供应根据合同如期进行, 电力是从布拉戈维申斯克电站通过220千伏电网输送到距离俄罗斯边界几公里之遥的中国黑河市爱辉变电站。据悉, 2009年俄罗斯将对华出口10亿千瓦小时的电力。

3.经济危机下, “民生”成为两国政府反危机核心。由政府牵头, 企业自行运作的大型“合资企业”有望成为未来中俄经贸合作的主流

客观而言, 俄罗斯政府应对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各项措施是积极主动的。当人们刚刚意识到金融危机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时, 俄政府立即着手制定和落实针对能源、农业、汽车、航空、军工、建筑等支柱行业的救援计划。俄政府不仅表示重点支持1500家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的企业, 而且还承诺提供3.57亿美元向俄罗斯小型企业提供帮助, 承诺向就业安置机构追加500亿卢布的拨款, 帮助失业者解决就业问题, 鼓励个人创业, 同时为将会失去工作的人提前进行其他职业培训, 并公布了提高失业补贴额度、退休金和工资等涉及民生领域的一系列举措。普京也多次表示, 俄罗斯将努力“把危机变为提高经济效益的契机”, 并指出, 俄政府当前主要目标是“改善民众生活”。然而, 面对肆虐的经济危机, 原油价格指数一跌再跌, 卢布贬值速度一路飙升。俄政府的援助计划对于正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俄罗斯企业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 暂解燃眉之急。众所周知, 俄罗斯之所以在短短10年间如此快速崛起, 不只是因为俄自身经济全面的振兴, 而是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和外销了大量的军火所赚来的钱带动了俄经济的发展。如今世界经济低迷之际, 各国都在为自身的生存问题而疲于奔命, 俄罗斯也自然失去了大部分收入的来源和经济发展的支柱, 加之俄罗斯人口稀少, 仅靠拉动内需和国家援助是无法盘活目前经济窘境的。惟一的权宜之计是寻求合作伙伴, 为企业注入新的血液, 逐渐改变现有的依靠国际高油价和企业海外举债的经济增长模式, 这也是俄政府在危机压顶时刻最深刻的感悟。相得益彰, “民生”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重中之重, 发展经济, 搞活企业, 寻求对外合作伙伴共同携手度过危机, 同样是我国政府的头等大事。

4.金融危机下仍要加强中俄经贸“优势互补”, 同时要借助危机加速双方合作由互补型合作模式向战略型模式转变

长期以来, 中俄经贸合作模式惯用“互补性”作解释, 具体而言, 中俄经贸合作应立足于资源禀赋的差异, 在此基础上选择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分工与交换。即: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而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于是中国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如纺织、服装、鞋帽) , 换回俄罗斯的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 (如石油、天然气、铁矿石、木材等) ;中国在低端制造业方面拥有比较优势, 俄罗斯在核能、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拥有世界先进水平, 因此, 中国应向俄罗斯出口家电等日用工业品, 而从俄罗斯进口军工等高科技产品。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 双方的贸易额均有所下降。在这期间, 我们应把危机转化为契机, 继续深化中俄互补合作, 越是危机时刻双方互补优势越能发挥超乎寻常的效应。我们可以借助互补优势换取我们的能源储备和能源安全, 而他们可以借助互补优势获取物美价廉的生活必需品, 以最大限度抵消卢布贬值带给人们心里的恐惧。因此, 我们要利用一切有利时机继续巩固在石油、电力、矿产、木材等优势互补产业的投资合作。同时, 我们也应认识到中俄这种互补性贸易的特殊性:中国出口产品对俄罗斯来说是高度可替代的, 而俄罗斯的自然资源的替代性则较低, 相互依赖程度的不对等决定了双方经贸关系的不稳定。中俄不断的贸易摩擦就是最好的佐证。鉴于此, 我们应借危机之际和两国交好之时, 加速双方的战略性合作进程。具体来说, 我们不仅基于现有的静态比较优势, 而是根据动态比较优势, 立足于国家整体利益, 着眼于长远战略利益, 目的是获取动态收益递增与较高的社会收益。我们应积极与俄在投资、高新技术、航天、核能及军事领域开展合作, 可以灵活运用“捆绑效应”, 有理、有利、有节地调整中俄贸易结构, 以实现其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最大效益。俄政府在积极酝酿的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发展战略中提出了俄中边界合作协议, 此协议包括能源、交通, 社会经济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三个主要部分。除此之外, 2012年, APEC会议将在俄罗斯远东城市海参崴举行, 将投资61亿美元进行大桥、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俄石油管道设施建设;2014年俄罗斯索契市将举办世界冬奥会等, 这些建设, 将需要大量基础材料和产品, 比如水泥、装饰材料、家具、灯具等, 这些都为中俄合作提供了契机。

三、把握契机, 抓住商机, 实现中俄经贸合作新转机

1.重视发挥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的核心作用, 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

一直以来, 中国在对俄走出去的项目存在小项目多、大项目少;传统项目多、开发资源项目少;劳务项目多、高科技合作项目少的特点。这三多三少的问题除俄罗斯方面的原因外, 中国的企业走出去的信心不足, 决心不大, 缺少项目合作的信息平台, 尤其是如今在经济危机的阴霾下, 如果没有政府的牵头把关, 很少有企业去铤而走 险, 也是其中主要原因。因此, 在特殊时期, 我国要重视发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核心作用, 积极为中俄贸易发展搭建“合作的平台”、“监督的平台”、“发展的平台”。

2.重视俄应对危机的举措及相关政策的调整, 为企业“走出去”谏言

鉴于俄罗斯的经济、政治、法制等一些软环境缺乏一定的稳定性, 建议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应及时关注俄应对危机的举措及相关政策的调整, 由政府出面组织相应领域的专家学者收集信息, 并通过论坛等方式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 为企业“走出去”指明方向、规避风险、保驾护航。尤其在当今这个特殊时期, 能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就能为自己多赢得一次机会。两国经贸合作能否顺利进行, 政策对接是至关重要的。同时, 还应该拓展合作研究的层次和范围, 比如两国特定地区间以及特定合作项目的研究, 以便为两国经济合作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3.重视两国经贸合作的信誉质量, 为企业“落地生根”施肥

必须重新审视俄罗斯市场, 制定适应性较强的市场发展战略。消除投机取巧的短期行为, 强化以质取胜意识。实施名牌战略, 严把质量监督关, 加大打击伪劣产品的力度。为民间对俄出口的产品建立监督监管机制, 严把产品的质量关, 同时要使对俄出口产品的种类专业化, 进货渠道固定化, 以实现产品经营的规模化, 从而产生品牌效应。加强对民贸市场的管理力度, 树立边境贸易、互市贸易与国家贸易同等的质量观念, 重塑我国商品在俄罗斯的形象。采用合法清关方式, 走正规贸易渠道。总之要做到市场定位科学化、经销方式正规化、贸易发展规模化、企业经营国际化, 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的长久化。

参考文献

[1]程伟.中俄经济合作应从互补型走向战略型[D].第三届中俄高级经济论坛“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俄经贸合作”会议论文.

[2]杨学峰, 王世才.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研究[J].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国际合作项目推荐 篇6

(2012-289-英国-172)

传统的大型传感技术如悬臂、声表面波、石英晶体微天平等技术的根本问题是, 它们没有自我补偿系统 (也就是说, 它们需要严格的环境控制或外部电补偿) 。例如, 非特异性的影响如在温度变化时非特异性的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显著地影响谐振传感器的灵敏度。目前,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一种新型谐振传感器, 这种技术的优点包括:

a) 固有的设计和性能特点, 与现有的基于谐振结构的传感器相比, 意味着两阶级灵敏度的增加;

b) 一个内置的补偿机制, 针对非特异性相互作用;

c) 尺寸和几何形状特别适合多传感器和多分析阵列的发展。

该成果已经有欧洲和美国专利, 加拿大和日本的专利正在申请中, 并已经小规模生产。

无线联络项目

(2012-300-英国-176)

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运用简单、安全和便宜的方式进行远程数据交换的技术。该技术通过采用超长介质和运用新发现的支持电磁波的人造磁共振的性能, 可实现电子装置之间的动力和数据快速交换, 而不必使用传统的受限技术。因为电气装置的使用无处不在, 该技术的应用领域将来可能特别广泛。

该技术是国家和PCT专利申请的技术之一, ISIS将对感兴趣有关方实行技术许可。

专为建模能源过程而开发的西格玛流程软件包

(2012-320-叶卡捷琳堡-011)

开发了一种西格玛流程软件包, 可对流体动力学、复杂的传热、传质进行数值模拟。数值计算方法是基于结构的多块网格有限体积法。使用非正交曲线网格, 计算域的边界相结合, 可以模拟几何形状复杂的物体变化过程, 近似微分方程高精度秩序。分裂原程序, 使得实现成本效益的稳定算法领域的物理量 (温度, 速度, 压力, 密度等) 列入非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实现软件模块, 可模拟:

●液体和气体的三维固定流动

●层流和湍流

●多孔介质中的流动

●化学反应和多组分混合物的混合过程

●气体, 液体和固体燃料的燃烧

●对流, 传导和辐射传热

●运动分散相中的载流 (固体, 滴)

●干燥和裂解, 分散相的化学反应过程

技术和经济优势:西格玛流软件包是独立开发的CFD通用软件包, 因此仍有进一步发展空间 (物理, 化学和数学模型的改进) , 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专门面向客户的软件产品。

应用领域:该软件包专为广泛研究流体力学、热加工工艺而设计, 可优化电力系统、水电及核电的技术设备, 并可完成流体力学, 热质交换, 化学反应, 气体和固体燃料燃烧的计算研究。

该实验室成果寻求国内合作, 外方提出合作方式:技术转让、技术入股。

新型宽带天线阵列

(2012-326-英国-195)

曼切斯特大学发明的一种新颖、成本低、重量轻、极宽带阵列天线具有双偏振能力的天线阵列。该天线阵列的频率比>3:1, 使其应用范围可以扩展到更多领域。它可以作为一个可操纵的阵列 (发送, 接收或两者) , 并具有低的交叉极化水平。同时它也可以进行多种传输服务。该天线应用领域包括移动/海洋通信, 国防/安全, 雷达成像, 医疗保健监测等。其频率可扩展到3.0 GHz、10 GHz, 甚至上限可达60至120 GHz。此为, 它还具有成本低、易于制造、尺寸小、重量低、易于安装等优点。相对于现有的技术, 它具有多功能性, 能实现更高的分辨率, 具有较大带宽和可扩展性, 可以提高数据通信速率。目前这些技术特点已经实现概念证明 (范围为400 MHz的1.4千兆赫) 和可扩展性证实。

已获得PCT申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正在积极寻求合作伙伴, 在通信和国防市场进一步发展再许可的技术, 并把它推向市场。

视觉图像处理集成芯片

(2012-325-英国-194)

曼切斯特大学发明的一种S/W可编程CMOS芯片, 能够对图像传感器的每个像素点进行集成处理, 具有低功耗和低成本特性, 应用领域包括机器人, 汽车, 自主车辆, 机器视觉, 图像识别, 智能安防, 人工视网膜等, 是一个综合成像和高速数据处理在一个单一芯片上的设备, 可实现内部处理+低功耗设计。

已经具有经过验证的功能齐全的样品, 拟开展许可合作。

非接触I C介质及其应用技术

(2012-102-日本-009)

外方公司成立于1972年, 职员358人。主要从事系统软件技术开发和应用, 是富士通、NTT等公司合作伙伴, 是一家有较强实力的系统软件技术开发企业。

非接触式IC卡较接触式IC卡具有小型化、防磨损、功能更强等优点。该技术提供通用型优良的非接触式IC卡, 并提供有更多附加价值的应用系统。

该技术已在日、美、欧以及中国、韩国取得专利。

该公司代理此技术转让。

基于LiDAR的虚拟现实地质工作室软件包

(2012-324-英国-193)

曼切斯特大学开发基于探地雷达 (LiDAR激光雷达) 提供观测、数据处理和解释的软件, 能够使进行矿区地质三维地质数据获取, 存储和分析, 了解具体的地面位置的结构和功能的信息。应用领域包括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勘探, 采矿等行业。优势是能够完全集成激光雷达扫描数据与其他字段数据, 使结构更完整, 分析更准确。寻求许可。

低成本超声波扫描设备

(2012-288-英国-171)

曼切斯特大学开发基于探地雷达 (LiDAR激光雷达) 提供观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开发医用的超声扫描装置, 经多年创新, 其在声纳信号处理方面已取得成绩。目前的高端的超声设备一般价格范围在20000-200000英镑之间, 低端设备也要5000英镑。目前, 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研究出一种价格绝对低廉的手持设备, 可以替代那些昂贵的设备。

目前该产品正在申请专利, 已进行小规模生产, 外方期望以技术转让、技术入股、合作生产等方式展开合作。

纳米呼吸图像扫描仪

(2012-062-奥地利-001)

纳米呼吸图像扫描仪, 可通过测量恒温状态的空气压力变化, 经过一系列的机械和电子元件来检测生物体 (包括昆虫、小块组织、干细胞) 消耗氧气或释放二氧化碳的量, 监测精度可达纳升级, 监测数据可传输到电脑, 并通过软件显示。

中国-中亚边境金融合作研究 篇7

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是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点推进的核心区域, 我国与中亚国家在技术、贸易、金融合作领域具有良好的经济互补性和发展前景。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往来逐渐密切, 在我国的进出口中也占有很大比重, 然而我国和中亚国家的金融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金融合作是在经济合作基础上形成的, 又会极大地促进经济合作, 为经贸往来提供便利与支持。因此,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 深化我国与中亚五国的边境金融合作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内容, 是促进我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 维护国家经济、能源安全, 实现向西开放的重要途径。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不是一气呵成的, 要有步骤、有重点的进行。首先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等方面下手。同时, 要借助中国-亚欧博览会金融发展与合作论坛的作用, 推进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和区域性国际合作基金平台的建设, 以深化区域边境金融合作, 促进新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和核心区。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 理论基础

1、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 是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经济合作区域, 大致在古丝绸之路范围之上。包括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五省区, 西南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四省市区。2013 年由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

2、货币金融合作。货币金融合作就概念外延上来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货币金融合作特指汇率合作机制, 即旨在谋求各成员间货币汇率稳定的一系列制度性安排, 包括为保证汇率稳定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协作。广义的货币金融合作包括在货币金融领域的、旨在发展货币金融市场的所有性质、所有类型的合作, 包括简单的人力资源培训、信息交流和观点交流, 也包括严格的汇率目标区、统一货币安排。

(二) 相关文献。我国研究边境金融合作的学者很多, 近年来研究我国与中亚五国边境金融合作的文献逐渐增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玛依拉 (2013) 分析了新疆与中亚五国金融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要为新疆与中亚五国金融合作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的空间的建议。李翠花 (2013) 从政策平台、区域间贸易及经济开放度对中国与中亚五国进一步深化金融合作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邢辉 (2014) 认为从中国与中亚金融合作机制、金融机构、金融合作内容等来看, 中国已具备对外金融合作的良好基础。陈文新 (2010) 、阿布都瓦力·艾百 (2015) 和陈玉芝 (2015) 都从地缘优势、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资源的互补等方面对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的潜力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姚德权 (2014) 从金融合作的外部环境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合作面临的挑战。马广奇 (2015) 从政治因素, 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服务平台三方面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合作的主要瓶颈, 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秦放鸣 (2015) 以中国和中亚国家1992~2012 年的实际人均GDP为样本数据, 运用共同趋势和共同周期理论, 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周期同步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长期内经济周期有共同的随机发展趋势, 在短期内经济周期波动不同步, 目前不具备实现货币共同体的条件。

从总体上来看, 国内立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环境, 分析边境金融合作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因此, 本文拟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视角对我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的边境金融合作进行分析, 并提出边境金融合作的愿景。

三、中国- 中亚边境金融合作现状

2010 年6 月22 日新疆作为全国第二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省区开始运行, 2010 年9 月新疆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准开展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的试点省区, 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往来提供金融便利。新疆已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五国开展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011 年6 月28 日中国银行在乌鲁木齐、伊犁、博尔塔拉、塔城四地同时推出了人民币与哈萨克斯坦货币坚戈的汇率挂牌。2012 年9 月, 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金融监管机构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意见》, 为把喀什和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提供了金融保障。2013 年9 月, 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新疆也适时的抓住这一契机, 提出建设中亚地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突出乌鲁木齐金融中心和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 着力构建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和“国家金融改革开放综合配套创新试验区”。此外, 新疆还将积极打造新疆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商业银行, 推动区域内金融机构深化改革, 做优做大做强。创新金融品牌, 建立、健全国际化多层次金融市场服务体系。

当前, 新疆与中亚五国的边境金融合作处于良好发展的前景。但是, 也应该看到其当前金融合作中存在的不足, 从而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契机, 实现中国与中亚五国的互利与共赢。

四、中国- 中亚边境金融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我国与中亚国家以及中亚国家内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和经济特征存在差异, 既有处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阶段的哈萨克斯坦, 又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吉尔吉斯斯坦。导致其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不同, 进而其金融诉求的不同, 使得我国和中亚五国的金融合作长期处于初级阶段。例如, 中亚五国偏好现金交易, 信用卡、支票、电子转账、自动取款机等金融工具还不是很普遍, 这种偏好、习惯不利于边境金融合作的开展。

(二) 融资主体单一、规模较小。目前, 我国在哈、乌、吉、塔等国注册的独资、合资企业数量虽已逾千家, 但生产规模较小, 经营效果不甚理想。新疆和中亚五国以间接融资为主, 资金相对不足, 中小企业长期融资较难。民间投资局限于短期、小额、低风险的项目上, 不利于规模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强的跨国公司的发展。我国在中亚五国注册成立的独资、合资企业数量虽多, 但生产规模较小, 经营效益较差。

(三) 金融管理体制不健全。中亚五国和中国在金融市场的开发度、风险控制能力、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模式等存在差异。封闭式的金融管理模式限制了区域间资金的自由流动, 也削弱了金融业对国家经济的重要作用。由于我国与中亚五国之间的金融监管体制不健全, 导致区域间金融信息交流受阻、资金流动不畅、金融风险较大, 限制了中国-中亚五国边境的金融合作。

(四) 银行结算体系的统一。代理行、清算行是中国与中亚五国的银行结算方式。其中代理行覆盖面狭小、时效低。银行结算体系的不统一阻碍了贸易的正常进行、增加了贸易的成本和程序的复杂。对于企业而言, 不能及时了解资金项目, 降低了管理资金账户的效率。由此可见, 银行结算体系的不统一直接影响了我国与中亚五国的边境金融合作。构建统一的银行结算体系是推动区域经贸发展的先决条件。

五、中国- 中亚边境金融合作构想

(一) 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契机, 推动我国与中亚五国的边境金融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深化我国与中亚五国的边境金融合作提供了机遇与挑战。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优势, 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门户, 是联系中亚五国的通道。因此, 新疆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国际金融中心, 构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 伊犁、喀什等地州区域为次中心的多层次金融体系。积极打造新疆金融集聚区, 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金融服务网, 增强新疆金融业在中亚地区的集聚效应, 形成产业新增长极。

(二) 拓宽金融合作主体。我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主体应该在政府引导下, 金融机构、企业、民间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为引导国内金融机构开展中亚地区业务, 政府方面可以推动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多方参与, 扩大金融合作的主体, 拓展融资渠道。发挥商业银行的信息优势, 积极推进我国与中亚五国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政府还可以积极推动促进边境金融合作的民间组织的建立, 建立政府机构与民间组织开展经常性对话的机制, 促进中亚国家提高政策和市场信息透明度、保持政策连续性、提升金融监管能力、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三) 创新金融管理体系。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 更好地加强我国与中亚五国的边境金融合作, 要创新金融监管体系, 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可以建立区域金融信息披露管理系统、区域征信体系等。构建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跨境危机处理机制, 共同维护区域金融市场的安全与稳定。

(四) 鼓励开展人民币跨境流通。据统计, 人民币在境外的总量中中亚地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带动下, 人民币在对外交易中将会占更大的比重。为使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 金融机构应重视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分支机构的建设, 除依靠自建分行、子行的方式外, 还可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拓展海外业务, 推出更多品种的人民币业务, 促进人民币在海外流通, 为当地居民持有人民币资产提供便利。

(五) 加强边境金融合作与交流。政府可推动定期举办金融合作论坛, 搭建我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的信息交流平台, 各国金融机构之间也要加强交流与合作, 学习和借鉴各自在产品开发、风险控制、信息技术、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的优势。加强边境人员培训和政策交流。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干部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以队伍建设和能力提高促进我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的发展。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大背景下, 我国与中亚国家的金融合作将会越来越密切。深化边境金融合作, 就必须推动人民币区域国际化, 构建良好的金融合作环境和健全的金融管理机制, 具备较强风险防范能力。加强与中亚五国金融人才、技术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秦放鸣.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定位和选择.新疆大学学报, 2013.11.4.

[2]推进金融合作一体化满足上合组织区域市场期许.新华网, 2011.9.

[3]朱显平, 张建政.“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目标及途径.东北亚论坛, 2007.5.16.3.

[4]何剑.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区域金融合作问题探析.中亚东欧市场, 2009.3.

[5]庞岩.推进新疆-中亚贸易发展的金融合作研究.当代经济, 2004.19.

[6]玛依拉.新疆与中亚五国金融合作问题探讨.经济观察, 2013.13.

[7]胡江龙, 李军.新疆与中亚国家的金融合作研究.金融发展评论, 2013.12.

[8]陈文新.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的可行性及对策.管理论坛, 2010.4.

[9]郑旭东, 饶国平.加强与中亚五国金融合作支持向西开放战略的实施.中亚论坛, 2008.9.

中美金融合作新空间 篇8

今年的四项议题也是如此。下面我就这些议题谈几点看法:

自贸区建设与中美金融合作

首先,关于中国自贸区建设对中美金融合作的影响这个议题,我本人持非常积极的态度。

就在前不久,我在会见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代表时,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尼克?拉迪(Nicholas Lardy)先生曾经问我如何看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进展,他在拜访其他机构时感受到了一些悲观的情绪。我的回应很明确,中国新一轮改革正在稳步推进。这一点在自贸区金融领域改革开放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在去年9月份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时,很多人都在担心政策落地问题,因为金融市场准入开放、放松资本项目管制、利率市场化相比其他领域的开放更具风险性,在推进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开放节奏和风险防控之间的关系。从中国政府已推出的一系列举措来看,自贸区金融改革步伐开放正在加快。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别发布了支持自贸区建设的意见,共计51条意见。上海有关部门在这些意见框架下积极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的制度和细则,在存款利率市场化、区内企业境外人民币借款、区内支付结算、企业资金管理、区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各类金融机构入区发展、区内企业境外母公司利用境内资本市场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创新。而且,备受瞩目的自由贸易账户细则已于5月22日出台,依托于该账户的多项金融服务开放将会很快铺开,包括非居民在区内开立自由贸易账户,按照准入前国民待遇原则,享受相关金融服务;自由贸易账户之间、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外账户、境内区外的非居民账户之间的资金自由划转,等等。

这些改革和开放举措对境外的跨国金融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正在产生积极的影响。说实话,半年多一些的时间就能取得这样的进展已经很不容易了,问题在于人们的期望总比实际进展超前许多,也许,这正是加快推进改革的动力所在。据我所知,德国奔驰公司作为区内企业的境外母公司已经发行了人民币债券。中国拥有广阔的金融行业发展空间,中美实体经济互补性高,资金往来密切,这些都是利用自贸区引领的新一轮金融开放推进中美金融合作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双边投资协定与跨境投资

其次,关于中美双边投资协定与跨境投资议题,我的意见是非常值得期待。

近年来,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据中国商务部统计,美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在2002年曾达到54.2亿美元的高点,但其后显著回落,到2011年降至23.7亿美元的低点。不过,最近两年来美国对华直接投资流量已显著回升,2012年为26亿美元,同比增长10%,2013年达到33.5亿美元,同比增长29%。比较起来,近几年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增长更为迅猛。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8年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流量首次突破5亿美元,2010年突破10亿美元,2013年又首次突破了20亿美元,达到22.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以上数字充分表明,除了不断扩大的双边贸易,相互直接投资也正在成为中美两国深化经贸领域合作的一条新的重要渠道。令人充满期待的是,中美双边投资的未来发展空间仍然十分广阔。

一是中美相互投资在各自FDI总量中的比例还比较低。据中方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存量为702亿美元,只占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529亿美元)的5.2%。据美方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存量为52亿美元,只占美国FDI存量(26508亿美元)的0.2%。按流量计算,2013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只占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76亿美元)的2.8%,来自中国的FDI只占美国FDI总流入量(1875亿美元)的1.2%。

二是中美两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对包括中美企业在内的世界各国企业来说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2013年美国和中国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6.8万亿美元和9.2万亿美元。作为全球经济体量第一和第二的两个国家,美国和中国同时也是全球前两大跨境直接投资目的地,2013年吸收的FDI流量分别达到1590亿美元和1270亿美元。此外,作为全球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美国的先进技术也是吸引中国企业扩大对美投资的重要因素,正因如此,收购和兼并已经成为中国对美投资的重要形式之一,此外也有一些中国企业与美国公司成立了合资企业以开展共同研发。

三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将为中国对美投资注入新动力。多年来,美国一直是全球第一大直接投资输出国,而中国也在2012年首次成为全球第三大直接投资输出国,2013年中国的对外投资继续增长,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到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7%。随着中国逐步从跨境资本的净流入国变为净流出国,作为全球最大市场的美国在中国企业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必将不断上升。

四是中美相互投资已经产生了互利共赢的效果。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8~2012年,在华美资企业累计汇回美国的投资收益接近400亿美元,加上220亿美元的利润再投资,合计收益超过600亿美元;同期,对美直接投资为中国企业带来的收益累计也超过了10亿美元。这些数字还远不能囊括直接投资给两国带来的所有积极影响。除了企业获得的丰厚回报,投资对东道国的就业、税收乃至产业结构的调整,都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是中美两国的投资环境都存在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例如,中国目前正致力于通过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尝试在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社会服务等领域进一步扩大投资准入,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

美国的一些行业,如航运、能源、金融、媒体、基础设施等,也存在对外国投资的这样或那样的限制,同样有扩大市场准入的空间。再比如,无论是对国外的还是对中国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都必须进一步加强,这对中国加快技术进步、促进中外合作、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十分有利的。美国的外资审查制度也需要提高透明度,明确判定跨境投资威胁国家安全的具体标准,以尽量减少政治因素对跨境投资的负面影响,降低外国投资者在赴美投资时面临的不确定性。

nlc202309021321

正在谈判中的中美双边投资协定正是为了给两国投资者创造一个更开放、更公平、更可预期的商业环境,它对于中美两国乃至全球经济都具有重大意义。市场准入的扩大和投资障碍的消除将为新一轮的中美相互投资开启大门,为两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增添新的动力,而全球经济两大引擎的稳定运转,势必会为世界各国创造更多的需求,推动全球经济从金融危机中加快复苏。另外,中美双边投资协定的达成也将为其他国家之间达成类似协定提供重要的示范,从而有力地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进程。目前,中美双边投资协定最终达成还有一些难点,如市场准入、劳工规则、知识产权、国有企业、国际仲裁等,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考虑到中美两国加强互利合作的大局,双方必将努力弥合分歧,早日达成一致。这也是中美双方企业界所期待的。

资本市场的合作前景

第三,对于有关资本市场的议题,我的看法是合作前景非常广阔。

一方面,中国高科技、高成长性优质企业利用海外资本市场融资的需求依然旺盛。5月22日,中国最大的自营电子商务企业——京东商城正式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融资18亿美元,超过预期。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企业阿里巴巴已于5月7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上市申请,并有可能缔造有史以来最大规模IPO。京东、阿里巴巴等企业的主营业务和主流客户都在中国内地,他们选择赴美上市,固然有中国资本市场及PE/VC行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但确也是资本市场全球化背景下的正常现象。通过在美国上市融资,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树立国际化的企业形象,有利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快速推进。

另一方面,近期的政策走势表明中国资本市场将更为扩大、更为开放。新“国九条”,即《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勾勒了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新图景。一些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业已出台,例如,新三板市场扩容;推出“沪港通”这一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的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向证券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及私募等资产管理机构放开公募基金业务等。更多措施正在酝酿中,包括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进一步改革创业板,放宽财务准入标准;建立创业板再融资制度;进一步扩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的范围等。这些措施无疑都与提高中国资本市场投融资的可及性、便利性和高效性息息相关。

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红利的真正释放还需各方的切实努力。中国资本市场正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不论是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国企改革的推进、混合所有制的发展,都赋予了资本市场各利益相关者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对于私募股权基金而言,新三板的扩容不仅使其成为中小企业实施定向增发、引入新投资者、进行股权转让的重要交易平台,而且为PE/VC机构增加了新的投资和退出渠道。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相信这正为有远见、有能力的金融界相关人士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美金融业面临的宏观经济抉择

最后,对于中美金融业面临的宏观经济抉择这一议题,我的想法是大调整、大协调。

当今世界正处于深刻变革的时代。全球经济仍处于政府债务危机的后期,复苏进程缓慢艰难,既缺乏明确的新增长动力,又面临原有刺激政策退出带来的挑战。随着美国经济的稳定复苏,特别是房地产和消费市场的增长,失业率的稳步下降,美联储从2014年1月开始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削减月度资产购买规模,加强对超低利率政策的前瞻性指引。在美国宣布和正式实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时候,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出现较大规模的资本流出和汇率贬值,给全球经济金融稳定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

中国经济仍处于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从要素投入驱动的粗放式增长向创新驱动的集约式增长的阶段转换期,正在经历着结构调整的阵痛期。目前正围绕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和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以结构改革推动结构调整。中国还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当然,在寻找新平衡点的系统转换过程中,由于市场预期不稳,经济运行具有不稳定性、脆弱性等特征,长期积累的潜在风险也会逐步释放。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下降到7.4%,但仍保持在年度预期目标范围;中国的经济结构呈现出一些积极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和对GDP的贡献,均超过第二产业,服务业快速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也取得积极进展;财政、金融、基础产业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简政放权等改革,为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但金融业面临的宏观形势较以往更为错综复杂,金融体系内生性的问题也在增多。一方面,实体经济压力进一步向金融体系传递,与房地产和产能过剩相关的金融风险有所暴露,不良贷款明显增加。中国的消费、出口、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等终端需求增速有所回落,制造业投资和工业生产放缓,部分企业运行困难加剧,资金链趋紧,信用违约风险加大。今年以来,中国还出现了一些风险事件,利率市场因此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有所增强,金融体系的信用扩张有所谨慎。另一方面,金融领域加速向市场化方向转型,非传统的投融资模式不断增多,交易对手更多元、违规操作更隐蔽,风险因素更复杂。但金融监管、宏观调控和稳定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金融体系的转变,需要管理好制度、政策在转型过程中的不协调风险。

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中美金融业的合作应顺应时代变化,进行较大程度的调整,更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对话,实现大调整、大协调、大发展。为此,有必要认真面对金融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的深刻变化,准确研判,出谋划策,为中美两国金融领域的调整和协调提出富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咨询意见。

国际合作交流处 篇9

2012-9-11

三年多来,国际合作交流处在上级外事部门的指导下,在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干部职工齐心协力,主动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我校的教育外事工作,努力推进办学的国际化进程,在合作办学、外教与外专的聘请、教职工出国访问交流以及外方高校人员来访接待等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不断提高外事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国际合作交流处自成立以后十分重视外事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参加上级外事部门举办的各种培训,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增强对国家外事方针政策的了解,明确外事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力争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外事无小事”意识;二是强化依法管理和服务意识;三是强化责任意识。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独立工作,互相配合。在处理一些意料不到的棘手问题时,我们既要掌握好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原则性,同时也要有灵活性,遇到一些重大问题时,能够紧紧地依靠上级外事、公安及安全部门,依靠学校党委和行政,妥善处理突发事情。

二、中外合作办学工作

几年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及《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扎实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我们不断增强了对中外合作办学在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建设中重要性的认识,保持和国外合作大学的联系,探索合作的新模式。在与澳 1

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UNE)的合作过程中,不断与对方大学的有关人员磋商,在相关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对已开展的国际课程实验班项目财务管理“2+2”的合作模式进行了调整,重新签订了基于“3+1”办学模式的合作协议,加大引进外方资源的力度,探讨并实施了两校的远程视频课程,协助相关部门编写了历年国际课程实验班的招生宣传材料,完成了4届共60名学生出国留学的指导任务和相关出国材料的办理,确保他们顺利赴澳学习。同时,保持和已在澳留学生的联系,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学生诸如学分转换、申请读研以及回校申请学位、毕业证书等相关问题,上报了学生已获得的外方学位证书在国内认证的材料备案。在与新加坡Genetic计算机学校的合作中,协助学院做好外方教师来校短期工作的接待与食宿安排,接待了该校领导和考试委员会成员来校为师生做讲座和为学生颁发奖学金,保证了项目的正常运行;在与印度NIIT的合作中,聘请了印度IT专业外教孟买大学硕士研究生Akash来校承担合作项目的教学任务。该教师工作勤奋,教学效果良好,受到了师生的好评,促进了相关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在与美国西北理工大学的合作中,不断保持与该校的联系,协助教务部门及时发布信息,帮助学生赴该校交流学习及做好准备工作。

我校通过合作办学项目的开展,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成绩:

1.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几年来,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我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在参与合作的学院中,出国培训的教师有10多

人。他们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高了教学能力。

2.促进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几年来,外方专家来校为教师培训和为学生短期上课的有10多人次;因项目外方来访的有几十人次;因项目我院出访的有10多人次。这些交流活动促进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3.引进了外方的教学资源

通过合作制定教学计划,引进外方教材,外方教师参与教学,外方培训我校教师等举措,达到了外方的优质资源为我所用,丰富了本科教育的办学形式,促进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4.为学生搭建了出国深造的桥梁

几年来,我校通过合作办学项目渠道出国留学的学生有60多人,经过嵌入式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有500多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

三、外籍教师和专家的聘请与管理工作

在省教育厅和省外专局等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我们按照“按需所聘,按聘所用,用其专长,提高效益”的原则,做好外教的聘用和管理工作。每年,我们都要从美国、英国、加拿大和印度等国家聘请10多人次的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完成了聘用计划,满足了教学的需求。同时,我们还依据国家有关外国文教专家管理工作的政策和法规,不断修订管理规定及合同文本,使之形成了符合我国法律的、具有我校特点的、措辞严密的、英文地道的外教聘用合同,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了外教的教学、工资待遇、医疗保险、食宿、交通、水电等方面的管理,提高了聘用效益。在所聘的外教中,涌现出一些表现突出的外教: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我院加拿大籍外教Kathy怀着对中国人们的深厚感情,踊跃捐款,事迹登报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赏;2010年5月,我校外教David 荣获淮安市“五一”劳动荣誉奖章;同年12月份,外教Loreta等应市公安局交巡警一大队的邀请在辖区的主要道口进行以“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为主题的交通安全宣传。这些有意义的活动给外教们搭建了了解淮安,了解当地社会的平台,同时也增进了友谊,丰富了外教的业余生活,调动了外教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安心在我院工作。

近二年来,我们也积极推进非语言类高层次外国专家的聘请。协助老师聘请外国专家来校开展科研或共同申报重点科研项目。从2011年开始,我们组织了有关学院向省厅申报了聘请外籍专家的项目,有关老师分别获得了省厅对“海外名师”项目和“学校特色”项目3年内每年分别10万元的资助以及学校常规项目5万元的资助,获得了省厅对聘请印度NIIT专业教师6万元的资助。今年,我们又组织6位教师申报了省厅杰出青年教师培育聘请外专项目及国际科技合作聘请外专重点项目。

四、教职工因公出国境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几年来,为了给越来越多的教职工因公出国境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不断规范了因公出国境及护照等的管理工作,协助做好各类人员,包括国家及省政府留学奖学金资助人员、有关领导和教职工因公出国(境)的各项手续的办理及服务工作,确保了每年10多个批次的人员出国进修、培训、参加国际会议、考察及从事科研工作。今年,我们又认真办理了院14名中层管理干部赴美培训的各种手续,确保培训团队能顺利出访。

同时,做好教职工出国前的外事纪律教育,确保其能按照审批规定的访问行程执行公务,按期回国,并在规定时间内将护照、赴港澳通行证上交我处统一保管,并将出国人员的《出访总结报告》,《因公出国(境)团组信息反馈表》及时反馈到省外办或省教育厅,指导出国(境)教职工回国后按规定申报和核销出访费用。

五、国外大学有关人员的来访交流与接待工作

国际金融合作 篇10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合作,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金融危机的频频出现对全球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于1999年成立的20国集团峰会在近些年召开了8次会议, 其成立和会议召开,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应对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这不仅是20国集团峰会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下的金融危机中抵御能力的体现, 更是国际经济新秩序初期阶段的象征。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概述

所谓经济全球化, 指的就是在世界各地之间建立起经济、金融和贸易信息网络, 使得全球成为统一的市场, 对各地资源进行分配, 以达到资源有效利用的目的,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 金融风险也随之被传到世界各地。随着金融业的蓬勃发展, 使其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主力军, 一些金融衍生品的诞生以及虚拟经济的发展, 在汇率、股票价格、利率和各类金融衍生品之间建立起一个信息网络, 以至于一个国家的金融风险很快就会传至他国, 甚至影响到该国的实体经济。一些金融投机资本就会利用某国的政策漏洞对其进行冲击, 造成市场动荡。

可见, 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管理机构, 共同抵御金融风暴, 规范市场秩序。在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 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加藤教授曾提出了关于全球性中央银行的建立。然而, 从欧盟几十年的发展来看, 其难度相当大, 欧盟虽形成了共同市场, 有欧盟中央银行和统一货币, 但无法实现财政政策的超国界, 英国至今仍是保持本国货币政策。因此, 经济全球化所要求的超国界经济政策调节在目前阶段是无法实现的, 应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无法实现的, 可以做的就是实行地区性或全球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 需要在经济实践中加强金融监管, 强化法制和政策等方面的透明度, 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预警制度, 在金融危机爆发时, 联手对抗风暴。

二、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思考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 国际上曾多次提出过对货币体系的改革, 其中主要分两个流派, 一种是推到旧体系、建立新体系的激进主张, 即意味着彻底推翻布雷顿森林体系, 重新构建国际货币体系。另一种则主张进行“渐进式改革”, 提出这种主张的人不仅是言者, 更是行者。欧元的诞生就是打破美元独霸地位的重大行动。与此之外, 英镑、日元等等都想保持和扩大其在国际货币中的影响, 印度的卢比、俄罗斯的卢布以及中国人民币都在加快国际化脚步。国际货币的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以下是应该注重的几个方面。

1. 改变传统世界经济秩序中决策权的分配格局

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的决策权是出自20多个董事国家, 其主要决策权分配是按照各国所缴纳的额份来执行的, 长期以来, 都是以美国为首的独霸局面, 美国具有一票否决权。当下, 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兴起, 在20国峰会第四次会议中已经提出了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表决权份额, 至少增加5%的国际货币基金和3%的世界银行表决权。会议对一些经济实力低于表决权的欧洲国家提出了让出一部分决策权的要求, 此次改革虽然没有明显的变化, 但也逐渐打开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 开始对旧体系的核心部位有了一定的触动。随着今后的发展, 相信定会逐渐改变“一票否决”的决策局面。

2. 促进金融监管全球化发展进程

首先, 各国要加强对本国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 对包括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和基金等在内的金融产品和一些衍生品实行全面监管, 实现金融市场监管信息的共享。同时, 推进金融监管全球化, 即进行金融监管的国际化合作,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前提是在监管理念、监管原则和监管方式等方面达成共识, 从而形成有力的国际监管机制, 实现信息共享和风险预警。当然, 强化监管的同时又衍生出金融创新问题。对于金融创新问题而言, 随着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出现, 导致了金融风险的层出不穷。为了控制金融风险, 各国都对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进行了严格的监管, 这也是当下非常有必要的, 然而, 金融创新以及衍生品的出现有利于资本融通, 因此, 要对当前监管体制进行分析, 分清临时性条款和应该纳入正常体制的条款, 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完善。

3. 建立与主权国家脱钩的国际储备货币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选择国际储备基础的本位币, 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源自美元主导地位的货币体制, 但目前很难找到能够作为国际储备基础的本位币, 美元之所以拥有主导地位, 还是取决于美国经济, 就目前来看, 这一主导地位很难被替代。而要实现国际货币体系的彻底性和全面性改革, 就必须建立一个与主权国家脱钩的国际储备货币。随着近年来各国货币国际化推进, 削弱了美元的主导地位, 这种与主权国家脱钩的国际储备货币必将得到广泛支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 对金融风险的防范需要全球范围的经济合作, 加快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在20国集团峰会的以往会议中, 已经大致给出了国际货币体制的改革方向, 只要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健康稳定地发展, 在今后的发展中, 出现一个崭新的世界金融体系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1]殷德生.权力、相互依赖与国际货币合作——基于国际货币体系史的考察[C].第二届亚洲研究论坛论文集, 2011:200-211.

[2]陈澍雨.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与中国未来发展[J].时代金融 (下旬) , 2011, (6) :78-79.

上一篇:体验型课型下一篇:扁平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