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教学十篇

2024-06-20

九年级化学教学 篇1

下面, 我就如何上好九年级化学习题课, 提高教学效率谈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科学性

1. 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 已经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对化学概念、特征和本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不能因此就把经典的中考试题、综合试题一步到位地摆在学生面前。我们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考查的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选择习题, 所选习题应能体现分层教学, 适合不同层次思维能力的学生。

2. 习题选择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选择习题时, 首先要紧紧围绕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这个中心, 使学生在练习中不仅能够巩固知识, 还能拓展思维。其次, 要围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设计出实用性题目, 真正达到巩固双基的目的。再次, 设计难度较大的习题时, 应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有效地增强知识连贯性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习题选择要注意可行性

所选习题过分简单, 会影响学生思维的质量, 思维活动不能充分地展开, 结果导致学生在机械的训练中既浪费了时间, 又磨灭了激情;难度过大的习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喜悦,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对化学课丧失自信心。所以, 题目的设计既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为本, 又要体现综合性和创新应用性。由于每个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一定差别, 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处理, 既要创设舞台让优生表演, 展现其风采, 又要给后进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使其不觉得自己是门外汉。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 形成梯度, 虽然起点低, 但最后要求较高,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后进生不至于“陪坐”, 优等生也能“吃得饱”, 使部分和整体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1. 以生为本, 以师为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是合作者和引领者。在习题课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 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 让他们在主动探索和讨论中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练习反馈的信息, 积极组织学生讨论, 适时启发点拨,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 归纳总结, 突出思路教学

在习题课教学中, 重视题意的分析,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审题, 让学生归纳每类习题与哪些概念、理论、公式和哪些物质的性质有关, 进而找出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 然后根据习题特点, 找出解题的要害, 从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 把握解题方法, 并能列出解题格式、要点和注意事项。如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思路为: (1) 审题, 从中找出已知和求解的关系。 (2) 列已知, 设未知。 (3) 列出比例式、求解。 (4) 写出答案并验算复核。

三、教学手段重视化学的学科性

1. 利用化学学科特点,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在化学学科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首先, 将习题和实验操作有机结合起来, 将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成果和改进实验改造成实验题,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其次, 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链接, 解决现实问题。溢满生活气息的化学, 才能让学生感到化学的价值, 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

2. 加强解后评析, 注重思路启迪, 提高解题效率

习题解后的评析, 在习题课教学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经过前面的做题已经对同一类习题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法, 教师这时候只需“点睛”就可以了, 帮助学生及时理清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 方法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把知识讲活, 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 开拓学生解题思路, 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九年级化学教学 篇2

一、明确课时教学目标, 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初中化学教材知识面非常广, 安排的教学课时又不多, 因此, 要求教师必须掌握课程标准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要求, 并结合学生实际, 以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为基础,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对教材进行合理组织。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师对知识点的教学难度必须有效控制。教材编入的“资料”“化学*技术*社会”“讨论”“调查与研究”等内容, 语言叙述丰富有趣, 学生愿读、易懂, 且常常以形象逼真科学的图表进行描绘。这些内容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如果把这些内容同以往教学一样放在课堂上由教师讲, 既造成教学课时上的紧张, 又发挥不了教材特点。因此, 教师在教学上要灵活处理, 采用讲授与学生自学、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法, 既能解决课时紧张的矛盾, 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若把“拓展性课题”的相关知识全部教给学生, 势必会增加难度, 让学生望而生畏。在“拓展性课题”的处理上, 有些教师把知识全部抛给学生。这种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随意拓宽与加深理论知识的做法, 势必造成学生厌学的不良后果, 继而丧失继续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最后导致教学失败。

二、了解学情,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学生读到的学习内容, 能记住10%;听到学习内容, 能记住20%;边看边听学习内容, 能记住50%;说出学习内容能记住70%;做中学能记住90%。为了避免“上课一听就懂, 题目一做就错, 定时一测就失误”,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1.

精心深入了解学生, 熟悉和了解男生和女生化学学习心理特征、学习行为;了解产生男、女生学习心理差异的原因;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等, 这样才能做到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辅导有针对性;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遇到突发事件时仍然具有保持镇定、随机应变、从容应对的教学机智;才能使自己具有耐心、恒心、意志力和执著精神。

2. 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没有特殊的方法, 就没有特殊的效果”。

每节新课都有一部分教学内容, 学生已经会了, 因此不该讲的不讲, 不浪费时间, 不采用喂的方法, 否则课堂教学低效。因此, 选择教学内容时, 我始终坚持四比一的原则, 即上课有四分之一内容不讲。

3. 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方法。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印象深刻。所以, 教学内容设计要尽量用实验、多媒体呈现;要多用、用好图片, 一幅好图胜过千言万语;要勤思考多动脑, 考虑多教会学生一些方法;耍精心设计问题。如有的问题设计要循序渐, 深入浅出, 先易后难, 先慢后快, 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有的问题设计成“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等。要让在同一堂课上的不同学生各有所获,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 精心设计生生、师生互动交往的方式。

因为学生是主体, 所以, 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不浅问浅答与满堂问答。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四人一组, 设小组长, 组长起组织作用, 组内每位学生将自己的答案说出来, 然后进行总结, 最后汇报。做到好学生吃饱, 后进生吃到, 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加强师生的交流与沟通, 以有利于激发课堂教学活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 教师要做到:语言上、情境上、心灵上激励学生。语言激励是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爱想、爱说、爱做, 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获取强烈的兴趣。例如, 面对学生的成功, 教师应该着重表扬其思考的过程。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 教师要说:“北大、清华的料子。”面对学生暂时的失败, 教师应热情引导:“很好!很认真思考。错了没关系, 重在思考。”这样, 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 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情境暗示能够培养学习兴趣, 增进知识的理解, 提高教学效率。

三、恰当的教法、科学的学法是提高有效教学的关键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必须结合教学实际, 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与组合, 使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 立体结合。探究法, 利于调动积极性、自信心、求知欲, 并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探究的机会。如讲到环境时, 教师可让学生回去各自村中采集水样本到实验室集体进行实验探究。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对于陈述性的知识, 没有探究的必要。讲授法, 短时间传递信息多, 效益高, 学习目标明确、集中, 但是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 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很多教学内容只能用讲授法, 因此,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重启发、比喻的应用。通过教师的讲授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 便于学生掌握。例如, 在学习原子结构时, 将原子的大小与乒乓球相比就像乒乓球与地球相比。讨论法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但课堂纪律难以控制, 使知识缺少系统性。自学辅导法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活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但只适合于较简单的内容。教学中,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使学生有适合自己的一套科学学习方法, 不断提高辨别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对学生加强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如何进行化学实验观察, 学会提出问题 (逆向思考, 提出问题;觉察异常, 发现问题;善于对比, 发现问题;穷追不舍, 刨根问底;联系实际, 发现问题) , 学会加工 (学会类比, 学会比较, 学会质疑) , 学会阅读 (学会速读, 学会精读, 读思结合) , 学会利用化学课本空白栏 (利用空白栏记录预习时的疑点, 利用空白栏记录教师讲授的重点和所得到的启迪, 利用空白栏记录课外补充材料, 利用空白栏作好学习总结) 。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要求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通过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 教师要结合化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求知欲, 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学会做人, 学会创造。

摘要: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并牵扯到方方面面。本文从课时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后反思等方面阐述了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杜义芳.“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化学教学, 2001.

[2]王祖浩, 张天若等.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九年级化学教学探讨 篇3

九年级化学课程是学生的入门课程,学生由开始时学习热情高涨到后来兴趣减弱,直至普遍对化学的学习感到困难与吃力。原因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及时的解决,会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对他们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文章主要分析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几点方法。

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使学生获得多么高的分数,而是要使学生的化学素质和修养得以提高,以适应今后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正是为了激发教与学中居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领悟、体会化学学习的快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进而培养能力,形成化学素质,提高化学修养。

一、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增强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使暂时联系的形成。例如:镁带的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PH色板与酸、碱、盐的作用等实验现象,使学生感到世界是这样的奇妙。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更易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例如:学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实验,设计这样一个实验问题:在装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然后通入二氧化碳,同学们会发现紫色石蕊溶液会变成红色,再把变红的紫色石蕊溶液进行加热同学们又会发现红色又会变成紫色。又如,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制备的实验的方法,把大实验划分成小实验,先让学生思考每个小实验中的实验要点和要掌握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先把大实验划分成: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怎样检验氧气?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再比如:学习制作过滤器及过滤时的注意事项,设置的问题为过滤混有少量泥沙的氯化钠溶液,看谁用的时间最少,看谁得到的溶液最清澈。通过设置实验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断理解和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深入钻研、主动创造的精神。

二、加强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往往使学生听得入神、想象丰富。首先,讲课时语言要准确科学;其次,要生动形象。例如:讲述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时,借助比喻: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就好比吃饭饱不饱与吃饭多少的关系,吃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多,没有吃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少。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就会豁然开朗,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又比如,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化学变化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是质量守恒定律的核心内容。将化学变化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比作学生调座位,有助于对这一核心内容的理解。联想调座位的过程中,学生的类别(男、女生)、人数、体重不变,很容易理解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通过运用比喻,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学生更易于理解所学的知识。

三、丰富课外活动

根据中学生普遍喜欢化学实验这一特点,平时结合教学内容,或穿插复习学过的内容及相应的实验,随机性地开展课外活动,以便使学生学有所用,活跃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自制水果电池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氧气的制取、性质时,可参观氧气厂,亲眼看到制氧的全过程,目睹液氧和固氧都是蓝色的;在讲化肥的制取时,可到化肥厂参观,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还可进行化学专题讲座、专题报告、开展化学游戏、办化学小报等。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密切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进行化学史教育

化学史知识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适当地选插有关的生动史实,创设诱人的知识情境,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空气的成分时,选插氩的发现史实:英国科学家瑞利从测定出来的氮气密度的微小差异中,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氩,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家诚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思维方法。再如,学习碳酸钠的有关性质、用途后,接着向学生介绍我国着名化学家侯德榜在改进碱的生产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过程包括预习、阅读、解题和观察、记忆、思维等。如记忆过程,将抽象难记的知识,采用一些窍门记下来。例如:把化合价,酸、碱、盐溶解性表编成“口诀”、“顺口溜”,学生兴趣浓厚,记忆效果就好。学生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知识就能掌握得牢、用得活,就能获得知识内在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巩固学习兴趣、爱好。

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初中化学的探究活动,选题可以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力求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和化学息息相关。例如,通过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雨水(河水)PH的测定的探究和对水资源的调查等,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发现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活动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培养了学生的技能和才能。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将会有更高的积极性。

七、强调学习目的性教育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篇4

岳麓区坪塘镇白泉学校盛桂芝

一、试卷结构

2009年下学期期终试卷从内容到形式比较新颖。全卷分值为100分,共分五个大题,25道小题。选择题(45分)、填空题(18分)、分析题(14分)实验探究题(15分)、计算题(8分)等题型,突出考查学生综合探究问题的能力。试卷还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和知识归纳能力。试卷图文并茂,符合初三学生特点。文字阅读量大且信息丰富,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试卷体现了试题的时代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试题特点

1.本次调研检测试卷的命题是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为依据,重点考查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对化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2.试题有利于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命题采用主题设计,突出“化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思想。“生活-化学-社会”的基本思路贯穿整份试卷。

4.试卷在重视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设计了科学探究题,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5.体现学科渗透,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

三、答卷情况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从我班考试学生成绩进行试卷分析。从总成绩上看,全班40人参考,90分以上的有6名,占15%,80分以上的有10名,占25.4%60分以下2人,占5%,因此总的来说成绩还不太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1、选择题 选择题共15道小题,每题3分,总计45分。基本上是基础知识,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题也是得分率较高的一道题,有2人得到了满分,占5%,优秀率达到了25%。其中错得较多的是第7、9、10、15题。

2、填空题

填空题共3小题,满分18分。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得分率较低。少数学生得到了满分,错得多的是16、18(1)小题。

3、分析题

分析题共有3道小题,满分14分。相对来说简答题难度较大,第19(1)题得分率较高一些(2)小题很多同学未配平,20题学生回答较好。本题只有15名同学得到满分,占50%。21题错得最多,许多同学看不懂题目的意思,只有10名同学得到满分,占25%。

4、实验探究题

实验探究题共有2道小题,满分15分。第22题得分率能较高,第23(4)小题的失分率较高,本小题只有10名同学得到满分,占25%,说明我们的学生在实验方面的能力还不够,对一些实验设计的用途,头脑中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5、计算题

计算题共有2道小题,满分8分,24属于送分题目题。满分人数为20人,占50%;从总体情况上看与预期目标基本一致。25题许多同学方程式写错,纯物质与不纯物质相混淆。从本次考试的试卷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教学还应加强

本次考试由于是全员参与,复习课本,因此基础知识部分比重偏大,从答卷情况上看,基础知识部分很多同学还存在着对知识点掌握不全面、不准确的情况,在各道题上都有表现。从本次考试中暴露出的问题有:化学用语的描述、实验过程的设计、水污染的防治、基本的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等。特别是化学用语这部分内容,从总体上看学生掌握的情况最不好,不仅成绩低的学生失分,甚至高分段的学生在这部分也有失分,在查阅试卷的过程中我就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所失的两分就失在化学用语上。

2、学生的一些习惯不规范

做为即将升入高中的初三学生,有很多习惯应该养成,在本次考试的试卷上,卷面随意涂抹、勾改;字迹潦草、错别字;大量使用涂改液等现象十分的严重。这些看似小毛病,但可能在中考时可能就会成为学生失分的原因。虽然说现在接近离中考,但是还是能形成一个好的习惯,改掉一个坏的习惯的。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做好以下几点:

1、重视“三基”脚踏实地打好基础

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一定要注重知识点的全面性、准确性、系统性。初三的知识点多而且相对较深,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知识点的讲解必须全面,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而且讲解必须准确、无误;初三的知识点间联系较为密切,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形成一个系统,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述要准确、切中要害。

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在基本方法方面的培养,现在的中考比较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而这又是我们学生比较欠缺的。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敢于分析、善于分析。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除了通过习题来练习外,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去主动思考教学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分析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

2、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牢固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还要能够正确的运用这些知识点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果说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需要重视,那么应用已有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需要我们重视。现在的中考往往会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考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就要求学生不仅对知识点的掌握要牢固,还要能正确的运用。

3、关注社会热点,收集多方信息 化学和社会、生活、工业、农业等各方面的联系很密切,社会上很多的热点问题与化学都有联系,而这些问题往往在中考中都能体现出来。关注这些社会热点问题,不仅能帮助我们应对中考,而且通过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分析还能培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九年级化学教学 篇5

二氧化碳气体的一系列性质,如:密度大于空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烧;能和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且生成的酸性物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科书是通过多个实验装置得出CO2的这些性质,通过改进后的一套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就可以把CO2的上述性质全部体现出来。

(一)仪器:吸滤瓶、分液漏斗、球形干燥管、三通管、酒精灯、烧杯、导管和橡皮管若干

(二)药品:燃着的木条、蓝色石蕊试纸、澄清石灰水、干燥剂

(三)实验装置

(四)实验操作步骤、现象和结论:

1. 按上图实验装置连接仪器,装入药品,将三通管和桌面呈垂直状态。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观察到吸滤瓶中产生较多量气泡时,将两只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在三通管的上、下口处,观察到上口处木条不熄灭,下口处木条立即熄灭。证明了CO2的密度大于空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烧的性质。

2. 调节铁夹,将三通管和桌面呈平行状态。在三通管的甲端放一张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乙端放一张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一会儿观察到甲端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不变色,乙端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证明了CO2和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性质。

3. 取一只燃着的酒精灯,用外焰对准乙端变红的石蕊试纸加热,观察到试纸由红色重新变为蓝色。说明生成的酸性物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4. 移走酒精灯和试纸,在三通管甲端套上一段带弹簧夹的橡皮管,起密封作用。乙端套上一段带导管的橡皮管,并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打开分液漏斗,一会儿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了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

(五)注意事项:三通管的长度不能过短,要控制产生CO2气流的速度

(六)实验改进后的优点

和教材多个实验装置相比,改进后实验装置简约化,而且节约药品。一套装置能达到教材多个装置才能达到的实验目的。

二、铵态氮肥的检验(研磨法)的实验教学改进(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11年11月第4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202页)

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研磨,生成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同时固体表面变潮(有H2O生成)。利用这个性质可以检验铵态氮肥。

(一)仪器:研钵、研杵、钥匙

(二)药品:Na OH、Ca (OH) 2、(NH4) 2SO4、NH4NO3、CO (NH2) 2、Na NO3

(三)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改进如下

将药品两两一组配成几个组合,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学生4~6人,每组只配给一个组合的两种药品(建议学生实验操作时,相互观察现象。这种做法既节约了药品,又能较全面地观察现象)。药品组合:Na OH和NH4NO3;Ca (OH) 2和(NH4) 2SO4;Na OH和(NH4) 2SO4;Ca (OH) 2和NH4NO3;Na OH和CO (NH2) 2;Ca (OH) 2和Na NO3。建议各组学生将本组的两种药品取两钥匙左右(药品的量不能取得太多,防止生成较多的污染性气体;也不能太少,否则不易观察到固体表面变粘,即水的生成现象)。研磨之后,让不同组的学生说出本组观察到的现象及所用的药品。教师有目的地如下板书:

Na OH+NH4NO3(有刺激性气味,固体表面变粘)

Ca (OH) 2+(NH4) 2SO4(有刺激性气味,固体表面变粘)

Na OH+(NH4) 2SO4(有刺激性气味,固体表面变粘)

Ca (OH) 2+NH4NO3(有刺激性气味,固体表面变粘)

Na OH+CO (NH2) 2(无刺激性气味,固体表面不变粘)

Ca (OH) 2+Na NO3(无刺激性气味,固体表面不变粘)

(四)实验改进后的优点

根据实验现象及教师的板书,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含有NH4+的物质和碱研磨都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同时固体表面变粘,即有H2O生成。如果有学生提出水可能来自于Na OH固体吸收空气中的水,可请学生观察Ca (OH) 2与(NH4) 2SO4及NH4NO3的研磨,Ca (OH) 2不会吸收空气中的水,但和含有NH4+的物质研磨时,固体表面也会变粘,说明反应有水生成。而不含NH4+的物质和碱研磨则不会生成NH3和H2O。教师以Na OH+NH4NO3为例讲解,OH-和NH4+结合生成H2O和NH3,这个反应可能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学生很快就能判断出是复分解反应,产物Na NO3顺理成章就能写出来。课程标准中指出,铵盐和碱的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是一个难点,然而通过上述实验改进,学生结合实验中的明显实验现象及教师的恰当引导,掌握起来就轻松多了。

参考文献

[1]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M].第7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40-43.

[2]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下册[M].第4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202.

九年级化学两个小实验的改进 篇6

实验1:硫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有一定的污染,在做这个实验时作了以下改进,并将模拟酸雨的危害一起探究。

实验2: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按教材上的操作方法,我们观察到天平不再平衡,只能从理论分析是因为二氧化碳飘逸至空气中,但没有用实验证明。

二、实验用品

实验1 :集气瓶、小燃烧匙、皮塞、导气管、气球。

实验2 :天平、矿泉水瓶、小试管。

三、实验内容及操作

实验1:把一个小燃烧匙的柄固定在橡皮塞上,在集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倒入少量的水,放入一片锌片、一小块大理石以及一片花瓣 ( 如图1所示 )。将少量的硫在燃烧匙内点燃,马上观察火焰的颜色后,伸入集气瓶,塞上橡皮塞,观察火焰颜色变化( 如图2所示 ),熄灭后振荡, 一会就可以看见锌和大理石表面有少量气泡冒出,花瓣发黄 ( 如图3所示 )。

实验2:往矿泉水瓶中加入适量碳酸钠粉末,小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用一根细线使试管固定在瓶盖上不与碳酸钠粉末接触;将矿泉水瓶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 如图4所示 );将其倾斜,使小试管中的盐酸与矿泉水瓶中的碳酸钠粉末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把矿泉水瓶放在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取下瓶盖放在托盘天平上,再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 如图5所示 )。 由此分析同一实验差异的原因所在。

四、注意事项

实验1:使用表面粗糙的大理石、锌片,聚集的气泡较多,便于观察。

五、讨论与研究

绿色化学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化学的新发展和重要特点。化学实验绿色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需要,也是了解现代化学发展和趋势的需要。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常常是有毒的物质参加反应,若处理不当,对环境会造成污染。针对这一问题,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创新,对实验进行绿色化设计。

实验1:硫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有一定的污染,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只提到二氧化硫形成酸雨级酸雨的危害,没有用实验证明。在做这个实验时作了以下改进, 并将模拟酸雨的危害一起作,该实验集几个实验于一体, 验证了氧气的性质,酸雨的成因和危害,消除了实验中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实验中的花瓣代表植物,大理石代表建筑,锌片代表金属制品,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及观察这三种物质在实验中的变化,相比教材上的几张图片,更直观、更有效地让学生对酸雨的形成及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九年级化学实验的探索与改进案例 篇7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索,改进,案例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学科发展的生命源泉, 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清晰、生动、神奇的化学实验现象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积极性, 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下面谈谈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演示实验的一些改进。化学实验改进案例实验改进主要是从实验效果、低成本、微型化、绿色化、安全性、环境的保护, 污染少, 操作方便, 实验过程快速等方面去改进。

一、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

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 并做上记号。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 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 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

【实验分析】

(1) 实验的成败关键是实验装置的气密性。 (2) 红磷燃烧后, 先不要马上松开止水夹放水, 等白烟消失后, 五氧化二磷全部溶于水, 再松开止水夹。 (3) 实验原理:红磷在充满空气的密闭容器里燃烧时, 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充分反应。由于容器内氧气耗尽, 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极易溶解于水, 使溶器内气体压强小于容器外的大气压, 打开止水夹后, 水被吸入容器。根据容器内吸入水的体积 (为集气瓶中剩余容积的1/5) , 可以知道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建议】

制作集气瓶上的刻度, 可用大张口取纸带胶的四边长条纸来做, 用量筒量取集气瓶的总体积, 在将其分为所需要的等份, 用带胶的纸条来做刻度线, 最后用宽透明胶带贴在刻度线上, 这样长期使用。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把一根光亮的细铁丝盘成螺旋状, 下端系一根火柴, 点燃火柴, 待火柴快燃尽时, 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气瓶底部要放一些水或细砂观察现象。

【实验分析】

(1)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火星四射, 放出大量的热, 反应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2) 铁丝可用比较软的石棉网的铁丝, 也可用铁纱窗上的铁丝, 总之铁丝要细一些。 (3)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 所以集气瓶底部要放一些水或细砂, 以防生成的四氧化三铁熔化溅落在集气瓶底部, 使瓶底炸裂。 (4) 本实验选用的集气瓶要大一点, 一是贮氧气量大实验明显, 二是可避免燃烧的铁丝溅在瓶壁上炸裂集气瓶。另外做这一实验时, 铁丝要悬放在集气瓶的中央, 不要触及瓶壁, 否则炸裂瓶壁。 (5) 为了减少火柴梗燃烧消耗氧气, 预热铁丝的火柴梗应在大部分烧去后再将铁丝伸进瓶内。缠绕铁丝时可将火柴头朝上, 这样如果没缠紧, 加热时也不易脱落。

二、燃烧的条件的实验

在500ml的烧杯中, 注入400ml的热水, 并放入用硬纸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 盖一片薄铜片, 铜片上一端上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 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 观察现象。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 通入少量氧气, 观察现象。

如图所示:在烧杯中放一支小试管, 小试管里注入与烧杯相同水温的热水, 将一小块儿白磷加入小试管中。改进后的优点是可防止白磷熔融后, 易分散到烧杯底部, 便于操作。

【实验分析】

不一会儿, 可看到铜片上的白磷产生白烟, 开始燃烧, 而水面下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当给水面下的白磷通入氧气时, 水下的白磷也开始燃烧。 (1) 白磷的着火点很低, 只有40℃, 由于铜片被水蒸气加热, 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 同时又跟空气中的氧气接触, 具备了可燃物燃烧必备的两个条件, 所以, 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水面下的白磷, 已加热到着火点, 但由于缺少氧气, 所以不能燃烧。红磷的着火点较高, 为240℃, 它虽然暴露在空气中跟氧气接触, 但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 所以, 也不能燃烧。当给水下的白磷通入氧气时, 水下的白磷开始燃烧, 是因为即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也充分的和氧发生了接触触, 满足了燃烧的条件, 所以, 水下的白磷也能燃烧。 (2) 说明要使可燃物燃烧, 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要使氧气接触;二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3) 白磷的着火点较低, 在空气中切割时, 会因摩擦生热而引起燃烧, 所以, 要在水下切割。白磷在冷水里很脆, 切割时易裂成碎块儿, 所以, 切割时要把白磷放在温水里 (水温25~30℃为宜) 切割。再放在冷水里冷却后即可使用。 (4) 不能用手接住白磷, 要用镊子, 以防手被烧伤。 (5) 取用的白磷不宜过多, 避免反应过于剧烈。用滤纸吸去白磷表面水分时, 切勿摩擦, 以防因摩擦生热引起燃烧。 (6) 实验完毕后, 等烧杯里的热水温度下降后, 用镊子取出白磷, 放在冷水中冷却, 再移入贮磷瓶中。烧杯里的水要进行过滤, 滤渣、滤纸应放在通风处的石棉网上烧掉。 (7) 实验中的薄铜片不宜过大, 否则因散热过快而达不到白磷的着火点。 (8) 即使是小块儿白磷掉在地上, 也必须加以处理。

初三学生的好奇心强, 富有参与精神, 我们要让学生感到化学演示实验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教学内容, 在演示实验中力争达到知识, 方法, 能力, 素质等多方位的教育。这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能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尤其是当实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时, 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钻研科学实验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石震雨, 杨笑天, 张赞同, 等.论如何改进九年级化学实验案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0, (12) .

九年级化学课前教学设计初探 篇8

关键词:课前教学;实际需要;设计教学

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如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参与,思维处于抑制状态;课堂气氛沉闷,那么教师就很难教学,更谈不上课堂教学效果。而课题教学效果又取决于课前教学的设计,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谈谈课前教学设计的一点体会:

一、根据学生生理要求设计教学

从初中学生的生理特点看,学生正处于大脑发育时期,学生大脑的可塑性很大,如果引导不好就会抑制学生的大脑,使学生大脑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就会在课堂上感到疲倦,学生就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那么你这堂课就是你在唱独角戏,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根据学生的生理先从有趣的实验、讲授有关的化学史的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大脑处于积极活跃的兴奋状态,产生求知欲,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

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由宏观到微观,如果符合这个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难度就会降低。例如在教学中从学生已知的事实来说明未知的道理,那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我在氧气的应用过程中推理得到氧气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的性质;从二氧化碳灭火的应用,推理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的性质等。任何学习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先前的经验,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

如果一堂课不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把知识点设计的高高的,学生好似听天书,照搬教学环节,不根据学生实际教学,课堂就会变得死板僵化,从而失去活力。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问题情境,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交流、讨论活跃思维,使他们能主动参与在教学中,这样教学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总之,在教学设计中一定不能只是以教师的单方面去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的心理、认知规律、实际需要来设计,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绍凯.初探提高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策略.课程与教材研究,2011(12).

[2]田我兵.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设计的探讨.陕西教育教学,2010(9).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篇9

——解答习题要多角度

在平日解答习题时,大多数同学往往就题论题,不多加思考即快速写出答案了事。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它会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零乱分散,不能形成系统性,也会使学生的思维空间缩小。解答习题时应善于借题发挥、扩展思路,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即通过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及多种可能的结论,这样能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多解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又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而在应用多种解法中选择更简、更优的解法,有利于优化思维品质。就一典型知识题而言,可将已知与求解进行多角度的变换,如变换物质,变化变量,变数字为字母,变换题型,变换顺序,以引导学生对变换后的题型进行比较、对比、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题一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

1、兴趣:学习兴趣是我们教师工作的动力基础,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调节课堂气氛的能力,要敢于和学生说笑话。天南的、地北的、国内的、国外的、与化学有关的、无关的。有的学生说水是由H2 和O2组成的,我说“那坏了,H2 和O2是气体喝一口你就飘忽,喝一杯水是不是就有坐飞机的感觉,如果喝的再多可能就会飞向美国了。同学们想,如果在空中点火抽一支烟,什么结果?”,同学们吆喝“爆炸”,因为H2 和O2遇火可能发生爆炸,我说那只有唱“伤心太平洋”的份了,生哈哈大笑。

学生要喜欢这课,肯定要先喜欢老师,如果哪位老师很幽默,学生肯定喜欢与他交流。喜欢老师,就会主动接近老师,肯定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受到我校演讲的刘文老师的启发,我就经常对学生说:“你敢不敢喊老师‘我爱你’,怕什么?你是老师的孩子。”

2、激情:热爱所教的学科,要找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找一种与学生分享快乐的感觉;用吴老师的话说“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3、契机:抓住每一个教育的契机,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的最佳机会。如:作为一名新的任课教师,用最短的时间认识所教的所有学生,晚自习快下课时不看座次、不看花名册认识各位学生,“张三,你很聪明”,“李四,第二节课你就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五,„„”,实在没有话说,就“认识你很高兴”,利用这短短的5分钟,让学生知道老师很了解他们,加强了师生间的联系。

再如:老师检查目标作业时,有的学生自信地说“老师,你看”,有的则说“没问题!”,再看部分没有做完作业的同学只有不好意思得份了,老师则说“很多同学作业写得很好,老师都很鼓舞,一定尽心教好同学们,你不受鼓舞吗?下次作业你能主动给老师看看吗?”

4、悬念:课堂教学要有悬念,要利用问题或问题组给学生提供闪光的机会,让学生告诉学生。如:10毫升水和10毫升酒精混合体积如何?猜一猜,有猜大的,有猜等于的,有说不知道的,但有许多学生说“小于”,而且还能说的同学们心服口服,一个小问题就能增强好强心、好奇心,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下课前留一些新颖、难度较大的小题目,告诉学生“老师等待着你的结果”,往往是当天就有许多学生在课间围着老师,“答案是几?”“我做的对不对?”,热情特别高。

5、规矩:教师的教学要有特点,形成规矩,并且要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教师的教法。①课堂新授教学时,争取当堂内容当堂掌握,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轻松、愉快。最本的办法:讲完后领学生集体读一遍、集体背一遍、个别学生再检查一遍。②课前作业必检查,哪怕写一个或几个关键字,也能显现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③习题讲评课,要求学生拿起笔,把题目种的关键字、关键话划出来,把牵扯到的计算式子列出来,答案自然就明确了,下次再见到类似的题目,眼睛肯定会一亮。

九年级化学教学 篇10

误区一:目的与手段的主次颠倒

简单地说, 课程教学是圆心, 其他辅助教学手段均应该围绕课程教学这一中心而展开。多媒体辅助教学到底是手段还是目的呢?可能每位教师都知道它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却又往往把它作为一种门面装饰, 认为能用多媒体上课就证明自己已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并做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化学学科而言, 比较抽象的概念、微观结构、用一般的教学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 原子结构、分子和原子的运动、化学反应的实质、复分解反应的离子组合、溶液形成过程等微观世界的知识, 可以利用动画模拟演示, 使之直观形象和便于理解。但如果用常规教学方法就能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内容, 则就完全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因为那样只能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 而且教学效果未必就好。一节课的优劣在于看有没有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作为指导以及相应的教学效果怎样, 而不是在于是否使用了何种媒体。

误区二:教与学的偏重不当

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件时, 大多是为自己的“教”而精心策划, 大开方便之门, 减轻了课堂上的语言表达、板书的书写, 一节课下来, 笔者所听的课例中曾有多位老师手上仍是干干净净的, 此时的课件仅辅助了教师的“教”, 帮助教师节省了时间、节省了体力, 而围绕学生的活动却少之又少。有些教师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件时没有忽视课件的“交互性”, 即使有“交互性”的课件也是在教师设想范围内的“交互性”。为了事先设置好的课件能够顺利播放完毕, 教师千方百计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自己设好的圈套, 甚至于根本不可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在一次县级公开课中, 课题是气体的制取和除杂, 教师讲解、演示了一套实验仪器组合问题的多种可能, 课前预演非常成功, 但是在课堂上却节外生枝, 有一学生提出了另一种组合方式, 而电脑却不能演示, 这位教师只好运用他驾驭课堂的“技巧”, 十分勉强地将这一尴尬情形掩盖。这种信息技术的运用仅满足于教师的“教”, 以“教”为中心, 以“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核心, 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学”, 运用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思想却仍然是陈旧的。

误区三:用电脑模拟代替学生实验

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一些演示实验、学生分组的实验, 借助实物样品能够讲清楚的, 都无需使用电脑, 而且还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许多课例中都出现过这样的现象:从上课“欢迎xxx”到下课“同学们再见”, 整课堂都是教师在使用电脑媒体, 电脑成了电影, 教师成了放映员, 学生成为观众。笔者认为, 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应尽可能将各种教学辅助仪器进行最佳组合, 模型展示、实物观察、实验探究等会带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同时在能力方面也会得到较多的煅炼, 这些都是计算机无法替代的。当然在九年级教材中, 课堂上不能演示的实验和有环境污染的实验, 如高炉炼铁、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酸雨的探究实验等可制作相关电脑模拟实验, 以加强学生的直观理解和记忆。但不可一味地全盘取代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 这样反而会本末倒置。

误区四:突出艺术性, 忽略科学性

许多教师在相互讨论时多以制作是用PowerPoint、Flash还是用Authorware做出的软件漂亮为话题, 诸如所做出来的课件色彩是否亮丽、鲜艳, 图案结构是否匀称、美观, 殊不知这些亮丽的课件吸收学生注意并给学生带来美感的同时, 却极大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反而忽视了知识的学习, 有些课件上甚至还人为地添加了“掌声”、“鲜花”、“很好”等语言评价。一次公开课后, 走在我前面的两位学生在讨论“课前的音乐和下课时的音乐哪首更好听”, 估计这两位学生整节课全沉寂在音乐中了, 至少教师课上讲了些啥, 对他们来说倒无关紧要了。信息技术作为教辅工具, 其科学性原则有二:第一, 它必须符合学生心理智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势利导, 水到渠成;第二, 它不应当以牺牲科学性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形象和生动。教师课堂所使用的课件应该是一个友好界面的、操作简单而方便的, 切不可一味追求课件的完美、音像俱全, 否则会失去其原本应达到的作用, 甚至会导致反作用, 干扰了课堂教学。

如何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 走出信息技术与九年级化学学科的课程整合的误区, 适应国家教育部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要求, 充分认识到中学化学教学的需要, 从而积极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功效, 是我们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研究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范杰.化学优质课评比与化学教育改革.中学化学。2001.2

[2]马春生, 杜鹃.CAI课件的基本结构与化学课件制作.化学教学.2001.7

[3]江苏省电化教育馆.现代教育技术.苏州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样板戏下一篇:长期照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