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林业科技三篇

2024-06-12

荒漠化林业科技 篇1

1 从理论上支持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荒漠化的危害有目共睹。对此, 林业科技人员已做了大量的调研, 写出了一大批具有科学价值的论文, 并通过媒体公布于众。这些论文内容广泛, 见解新颖。当前, 我们从网上看到的这些论文主要是围绕土地荒漠化危害情况、形成机制、发展趋势、演化规律、渐进机理、治理途径、保护利用、环境监测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这些为防治荒漠化提供了理论依据。理论先行, 防重于治。荒漠化的演进已是愈演愈烈, 如不采取科技手段综合治理, 那么大面积国土的荒漠化将是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为此, 我们必须有所警觉。

2 从舆论上确保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我国荒漠化的进程日益加快。近几年来, 北方沙尘暴的暴发频率明显提升。这至少从物候方面说明, 三北地区, 特别是西北和华北地区的沙化现象极其严重, 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为了引起全民的重视, 我们应该利用一切宣传舆论工具, 加以传播, 教育我们的干部群众, 重视荒漠化, 动手参与治理荒漠化。比如拍摄一些防治荒漠化的影像片和电教片, 制作一些宣传挂图, 设立永久性标语牌匾。此外, 印发一些宣传手册和宣传资料。总之, 宣传要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 行之有效。要教育我们的干部和群众, 如果大家都不重视荒漠化的治理, 总有一天, 我们的家园将丧失殆尽, 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无立足之地。宣传的舆论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比如我们的计划生育持续宣传20多年, 收到了惊世之效, 就连联合国都公认中国创造了奇迹。假使我们不去宣传, 不做舆论引导、教化的工作。那么, 今天的中国就会多出至少2亿人。计划生育宣传舆论引导教化的成功经验, 应该引入到土地荒漠化综合治理的工作层面上。宣传要持续, 教育要先行。让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荒漠化已经触及了自身的核心利益, 大家就会自觉地参与到综合整治的活动中去。再辅以机制制度、规章法度的力量, 沙漠化防治工作必然会取得显著成效。

3 从技术上确保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荒漠化是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矛盾的一个方面。而以林木草禾作为武器治沙造林、治沙种草则是我们主要的技术手段。近几年来, 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重点主要围绕新品种展开, 引进和培育了很多新的树种及草种。更新了荒漠化治理的模式, 使用了植被覆盖技术、水分平衡技术、抗旱造林种草技术、森林保护技术、高效节水技术, 这些综合性的技术措施, 作为一种科学机制的干预, 使得沙尘暴不能像过往那样肆意猖狂。在一些治理荒漠化较好的地方, 沙尘暴已经有所减轻, 成效显著。

4 从机制上确保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在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区域, 我们总能隐约看到畜牧业发展的轨迹。一些地方不加控制地大力发展畜牧业, 致使植被惨遭破坏, 山石裸露, 经风沐雨, 形成沙化。因此, 我们要从机制和政策上入手, 适当做出调整。强化荒漠化的综合治理, 往往机制比人治还管用, 还可靠。对于草场、山场、林场、河畔等地要控制牛羊业的发展。要鼓励农民采用玉米秸秆实施氨化技术喂养牛羊。对那些正在恢复植被的区域, 严格杜绝大牲畜放牧。一般说, 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与荒漠化的防治看似矛盾, 其实, 只要把机制制度、政策处理好, 是完全可以相互促进, 相互激励, 相互作用的。如黑龙江省宾县, 作为养牛大县, 就是大面积实施玉米秸秆氨化手段进行黄牛饲养的, 这就解除了黄牛上山的棘手问题。机制就是制约, 就是激励, 就是调整, 就是发展。在治理荒漠化的问题上, 要注重科技含量, 机制作用。要引入专家评估和鉴定机制, 用科学决策指导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5 从收益上确保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荒漠化已给不少地区带来了贫困, 防治荒漠化紧靠贫困地区的民众是不行的。要动员亿万群众广泛参与这一伟大的社会实践。比如动员群众包山、包林, 在五荒地上种草、种树, 通过引进果林和药材新品种帮助农民与公司建造无公害绿色果树和药材基地。此外, 通过营造沙地生物圈林草间作模式, 种植地产果、山杏、文冠果等生态林木, 还可以大量种植草禾, 发展特色特业生产。

6 从典型上确保荒漠化防治工作

应该说, 我们在治理荒漠化方面是卓有成效的。比如黑龙江省宾县一些乡镇村屯就创造了成功的经验。他们以种草种树为主要治理手段, 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奋斗, 终于使昔日的荒滩变成了绿洲, 有的甚至成了瓜果飘香的塞北江南。这些成功的经验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应与全民共享。我们要把那些好的经验推而广之, 遍地开花。大面积实施荒漠化治理, 必须运用市场的、典型的、效益的、机制的、政策的、宣传的多种手段, 最大限度地调动种树大户、种草大户、包山大户、果林大户大面积实施长时期持续不断的治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三北地区山川秀美、空气鲜新、环境怡人的美好前景必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实现。典型的力量总是无穷的。一个典型可以带出一大片典型。如我们看到的一些治沙英雄, 同时也是致富能手, 一些荒漠化地区已经被改造成了旅游观光的景区。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只要我们将沙漠化治理坚持下去, 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绿色梦想。

摘要:我国北方省区荒漠化土地面积日益扩张。风蚀类、水蚀类及盐浸类面积也在急剧增加。荒漠化的总体特征是面积大、发展快、危害严重。特别是近几年春夏的一系列沙尘暴, 已向人类亮出了“黄牌”。在生态环境方面, 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本研究着重阐述了防止沙漠化的措施。

关键词:林业科技,荒漠化,生态环境,防治

参考文献

荒漠化林业科技 篇2

关键词:林业建设;石漠化;治理;措施

1.林业建设在石漠化综合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1投入的资金不足

石漠化区域的经济发展落后,其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主要依靠中央财政,相比石漠化严峻的形势,其资金投入可以说严重不足,治理力度也十分有限,使石漠化的扩展速度远远大于有效的治理速度。现在的石漠化土地变成了造林困难地,然而由于现有的单位造林补助得不到保障,致使治理的成效很难得到保障。

1.2石漠化综合防治不积极

治理石漠化土地的難度很大,因为这些土地的土层较浅,并且土被间断,基岩裸露严重,另外此类土地的坡度很大,再加之人们对石漠化治理的认识不够,没有了解到治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缺少恢复石漠化地区脆弱生态有利的具体措施和扶持政策,石漠化治理的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含量整体较低。参与石漠化治理的社会组织少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1.3治理任务艰巨

通常,石漠化土地的土被不连续、基岩裸露度高、肥力低、土层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这些点都会使生态修复的任务十分艰巨,另外那些潜在的石漠化土地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以确保整体生态治理的任务能够较好的完成。

1.4土地环境的承载量超限

石漠化地区还存在缺柴少粮的现象,群众生活贫困,这是由于人口密度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石漠化土地的环境承载量大大超出了它本身所能承载的量,最终出现毁林开荒等现象,使治理的成效难以保证。

2.林业建设在石漠化综合防治中的总体思路

岩溶地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要结合实际,防与治并重,以科学为基石,并应当深入思考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问题与矛盾所在,治理水土流失以防治土地的石漠化。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提高科技含量为前提,以法律为保障,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来努力造林育林。大力发展林业资源,不仅要保护岩溶植被的覆盖面积,更要恢复、扩大此类植被的数量,把试点地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林草植被保护作为突破口,把区域经济发展、林业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相结合,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功能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林业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首先,要遵循综合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的规划大纲,以对现有的林业生态建设能够有个统筹规划以及整合,利用各类资源以加速岩溶植被的生态修复,并推进石漠化林业的生态治理。其次,石漠化林业生态治理属于社会公益性的事业,所以要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努力引入多方投资主体投入到石漠化的治理中,以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专项投入。再次,要突出效益、防治结合,避免产生新的石漠化,切实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采取封山的方法畜养林草,以及人工造林的方法使石漠化土地的林草植被能够快速地得以恢复,以防止石漠化进一步扩展,同时得以构建稳定的岩溶生态系统。治理林业的生态也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林业生态治理的综合效能,在注重短期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保护长远的利益。最后,要大力提高科技在石漠化防治中的含量,应用和推广先进的技术,以保障治理成效。依法防治土地石漠化,严格遵守和执行各类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3.林业建设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石漠化的综合治理需要构建稳定的岩溶生态系统,恢复岩溶林草植被,更要以林业建设为中心。另外,发展生态旅游、经果林等产业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林业建设的主要措施有封山育林育草、植被管护、人工造林、科技支撑和生态旅游业等。

封山育林育草能够使生物的多样性增加,植被和林草的恢复速度加快,优化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这一方法的优点就是投资较少,并且用工也不多,但是效益高、见效快。下一步的建设需要设立封山育林的标牌和标志,落实封育的范围,落实管护人员,建立封山育林的管护机构。结合实际,准确地确定封育方式。消除可能抑制幼树生长发育的灌木和杂草,对密林和疏林进行抚育间伐或补植补造,全面提升其自我修复能力。

目前对岩溶地区的森林以及植被的保护很有效的手段就是依法对植被的管护,其工作内容是管护生态质量较高的岩溶地区潜在石漠化土地中的疏林地、有林地、灌丛地以及灌木林地等,严厉治理滥樵、滥垦、滥牧和滥采等类现象,以避免新的石漠化,以及森林的病虫害和森林火灾。这就需要我们落实管护的人员和机构,设立宣传的标志和标牌并制订管护的措施。

人工造林要结合当地的环境和实际,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还应当认真考察土壤、气候和地貌等条件,努力在轻、中度石漠化的土地上建造生态经济林与生态林等。其他地区按土地利用规划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林草植被以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科技支撑要做到充分地利用目前的技术储备和研究的成果,使工程建设的过程都存在科技的支撑,抓好示范园区的建设,大力提高相应的技术推广,加强技术培训。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区以加快开展科技推广,培育适合岩溶地区的种苗,筛选适合岩溶地区的树种,研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林草植被的恢复等方面的技术,全面提高林业生态治理的科技含量。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生物景观和岩溶地貌景观的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降低群众对土地的直接依赖性,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重点打造结合了岩溶景观的生态旅游项目,例如,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一定要杜绝大面积破坏林草植被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要以生态优先为原则。政府也应当从政策方面进行引导和扶持,通过招商引资的方法来发展生态旅游业。

综合治理石漠化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森林的生态效能,而修复生态系统的关键就是林业建设。综合治理石漠化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生态环境现状,兼顾国家、民族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重要决策。综合治理石漠化的过程中,其中的林业建设是区域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处于核心地位,能有效增加林草植被盖度,净化空气、保持水土、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加快了区域社会的经济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4.结语

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综合治理总体思路,以岩溶地区林草植被恢复为中心,结合岩溶地区“新农村”建设,辅以基本农田建设、生活能源建设、草食畜牧业发展等,合理落实与配置治理技术措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必定能够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改善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和谐、稳定和繁荣的岩溶“新农村”,为我国石漠化的全面治理树立典范,积累治理经验。

参考文献

[1]胡培兴,彭继平.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已探索出路子—来自广西平果、阳朔县的调研报告[J].中国林业,2002,(24).

[2]李瑞玲.贵州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形成的自然背景及其空间地域分异[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

[3]喻甦,但新球.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模式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03).

水土流失荒漠化科技报告 篇3

可是,在我们开始迈入小康生活时,我们惊异的发现: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母亲河,不仅传承着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而且也养育着祖国9.2%的人口。然而,目前黄河的生态危机正在日益加剧,并面临着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面积增大,水污染严重,断流加剧,生存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交织的严峻形势,给流域人民乃至整个国家都发出了严重的警示。大地的黄色变成了焦黑,河流的靓丽身影已不复存在……原来由于我国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面对这千疮百孔的地球,我们不禁要暗暗深思。如何防止水土流失所导致的悲剧呢?我觉得,水土流失是可以用科学方法解决的。

在玛曲县黄河大桥南岸的一块沙化现场。车一过大桥,那种和风旭日的风光忽然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漫天飞舞的尘土,向远方望去,早已看顺眼的绿色丘陵不知怎的却变成了一个个沙包。,不久前,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同时随着县生态稽查大队等专职管理机构的成立,目前玛曲黄河首曲沙化的现象已经开始得到遏制,过去在草原上滥挖药材,过度放牧的行为已经得到制止,现在风蚀作用已经成为黄河首曲沙化进度加快的最大元凶。站在一个沙丘上,深秋和冬季的大风刮起来,人想站在沙丘上都很困难,伴随着大风的呼啸,已经沙化的地方腾起一股股沙尘,飘向不远处还未被沙化的土地,在风力的作用下,黄河首曲岸边的沙丘地带正在缓慢的向前推移。在现场,已沙化和未沙化的草场只相隔一条公路,县上准备把已经沙化的草场承包给当地牧民负责治理,由牧民自己来捍卫他们的家园,但前提是治沙的方式必须简便、可行,牧民群众能够方便地掌握。承包后,政府每年根据植被的成活率对牧民进行奖惩,付给钱款,充分调动当地牧民治沙的积极性。随着近年来草原沙化现象的加剧,玛曲县曼日玛和欧拉两乡的可利用草场面积正逐步减少,沙区的2500多牧民,16.8万头只牲畜已完全退出沙区,沦为贫困人口。当地牧民已经深刻的认识到沙化给他们今后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发动他们投入到治沙活动中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上一篇:ALT算法下一篇:营销研究与科学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