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静脉炎的护理十篇

2024-07-05

神经内科静脉炎的护理 篇1

1 置管方法和步骤

选用单腔、双腔、多腔导管。常规备皮、消毒手术野、铺无菌巾, 静脉穿刺成功后, 置人导引钢丝, 应用皮肤扩张器, 扩张皮肤、皮下组织后, 置入静脉留置导管适当深度, 退出导引钢丝, 缝合静脉留置管, 即可应用于临床。

2 置管方式

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股静脉穿刺置管为常用置管方式, 还有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 (peripherallyi nsertedcentralca theters, PICC) 。常用三种置管方式各有利弊, 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选择, 不宜硬性要求。单腔导管置入首选锁骨下静脉, 患者舒适方便, 容易固定, 其次为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置人, 首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 因导管粗、留置时间长, 易压迫损伤血管。颈内静脉导管位于中心循环, 药物起效快并可测中心静脉压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 , 相对安全, 并发症少。锁骨下静脉不易插漂浮导管, 常在颈内静脉穿刺困难时选用。股静脉用于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 可在短时间内建立维持时间较长的静脉通路, 适于休克衰竭状态及浅静脉穿刺困难时抢救输液, 但是不宜行全胃肠外营养 (total parental nutrition, TPN) 疗法, 易受腹压的影响, 不适应CVP的监测, 下肢血运障碍者不宜采用。有气管切开时不宜选颈内静脉, 有下肢活动受限、长期卧床不宜选择股静脉, 有精神障碍或行为失控者慎选股静脉。

3 护理措施及体会

3.1 术前准备

(1) 对适合深静脉置管者会同主管医生与患者家属交谈,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置管的目的、优点、适应证、实施过程要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耐心向患者讲解置管的目的、作用和注意事项, 以取得患者合作, 减轻患者紧张情绪;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由深静脉置管护理小组成员做好穿刺前的健康教育, 评估患者血管情况。 (3) 置管前房间用紫外线消毒30min, 室温不低于20℃;备齐用物, 检查无菌包的有效期;帮助患者取合适的体位。 (4) 穿刺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正确选择穿刺点, 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3.2 置管时常见问题处理

(1) 穿刺失败:穿刺前一定要充分选择好血管, 可有计划地选择导管型号、穿刺角度、穿刺部位, 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 (2) 导管异位:穿刺前进行充分评估, 包括预穿刺途径、有无感染源、外伤史、手术史、放疗史、静脉血栓形成史、患者的配合程度、穿刺部位的活动程度。 (3) 误穿:熟练的穿刺技术可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导致血管损伤或误入动脉, 可减少置管引起的出血、血肿, 也有部分患者因凝血功能差而致出血, 此时应局部压迫止血30 min后用沙袋压迫12 h以上, 必要时可静脉滴注凝血酶原复合物等止血药。若置管位置在股静脉, 应嘱患者尽量减少活动[1]。

3.3 穿刺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观察

3.3.1 穿刺部位出血及血肿

熟练的穿刺技术可避免, 穿刺毕嘱患者避免肢体过度活动, 局部加压包扎, 观察有无渗血及血肿, 置管术后24 h可适当握拳, 做肢体屈伸活动。

3.3.2 静脉炎

置管早期出现的静脉炎通常与穿刺插管过程中静脉壁受到刺激即机械性损伤有关, 为物理性静脉炎, 如操作中损伤血管内膜、手套上滑石粉未冲洗干净、患者血管条件差、深静脉置管后血流缓慢、导管在血管内导物刺激有关;后期出现的静脉炎与化学刺激及病人的特殊体质有关, 如尖端不在中心静脉内的导管输入刺激性药物, 或是在小静脉内放置过大的导管而引起静脉炎, 为化学性静脉炎。预防措施:建立最大无菌屏障;严格无菌操作;减少机械性刺激;选择合适导管;如果病人有静脉炎史, 应告知医师, 以便使用非类固醇消炎类药进行预防或辅助治疗;加强置管后的护理[2]。

3.3.3 导管堵塞

与导管的正确维护、输入药物种类及输注血制品有关。常见于血凝块堵塞, 静脉高营养时部分静脉营养物质粘附于管腔内壁所致的堵塞。置管后同时使用正压接头, 所有导管均应接上肝素帽, 掌握正确的冲管封管技术, 输液前后必须用肝素液脉冲式冲管, 使冲洗液在管腔内形成湍流, 清洁和漂净导管, 注意药物之间的不相容性,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 注意药物间配伍禁忌, 再次输液时, 要先回抽, 检查管腔有无栓塞。输血制品、高浓度药物尤其是脂肪乳、完全胃肠外营养后应及时用生理盐水冲管。为避免造成导管内凝血阻塞, 输液过程中应注意管道衔接处有无脱离。

3.3.4 导管移位或脱出

深静脉置管后应妥善固定。在留置中发生滑脱, 除了导管固定不妥、病人意外拔脱等原因外, 病人用力咳嗽使胸内压瞬间升高, 导管向外退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预防:应加强巡视, 做好床边交接班, 将导管留在皮肤外的刻度列入交接班内容, 以便于及时确认导管有无移位;固定好导管, 缝皮时应打双结固定, 换敷料时动作应轻柔, 适度按压;除穿刺点用敷贴固定外, 在距穿刺点5cm处再用胶布固定, 固定部位避开关节和凹陷处;若发现导管已向外滑脱, 经严格消毒后方可送入血管内, 当导管外移抽回血不利及输液不畅时, 必须拔除导管, 必要时重置。

3.3.5 导管相关的感染

深静脉置管引起的感染可归纳为两大类:内在因素是患者年龄过大、体质差、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低下;外在因素是护士操作不规范、消毒不严格、日常护理不到位。深静脉置管是一种有创的侵入性操作, 因此在置管过程中及置管后的换药、更换输液接头等应严格无菌操作, 选择合适的皮肤消毒剂及皮肤消毒方法, 选择有弹性、粘性大、透明、透气好的敷贴, 每周换药不少于2次, 怀疑有导管产生败血症时应从导管处及置管对侧各抽10 m L静脉血进行细菌培养, 确认发生导管所致败血症时应拔除导管, 并行导管细菌培养, 全身应用抗生素。

总之, 深静脉置管在需要长期输液的神经内科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 避免了反复穿刺给病人造成的痛苦, 而且在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有效地保护了病人的血管, 保证了输液安全。细致全面的导管护理对于成功的穿刺置管至关重要, 否则可因各种并发症而拔管, 导致留置导管失败。因此做好深静脉置管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做好导管维护是深静脉置管在临床能够成功应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NICHOLSON T, ETTLES D, ROBINSON G.Managing inadver-tent arterial catheterization during central venous access proce-dures[J].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 2004, 27 (1) :2125.

神经内科静脉炎的护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2年8月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病人112例, 均意识清楚、感觉及语言表达能力正常、能配合完成问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 对照组男31例, 女25例;年龄15岁~86岁 (55.02岁±23.56岁) ;肺炎14例, 急性支气管炎12例, 支气管哮喘4例,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15例, 胸腔积液7例, 上呼吸道感染3例, 支气管扩张1例;文盲20例, 小学10例, 初中13例, 中专及高中11例, 大专及以上2例;务农40例, 工人6例, 干部2例, 学生8例。观察组男30例, 女26例;年龄15岁~89岁 (63.82岁±23.90岁) ;肺炎13例, 急性支气管炎13例, 支气管哮喘3例,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16例, 胸腔积液6例, 上呼吸道感染5例;文盲20例, 小学13例, 初中13例, 中专及高中5例, 大专及以上5例;务农43例, 工人6例, 干部3例, 学生4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职业、文化程度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见下。

1.2.1.1 输液前的舒适护理干预

①环境准备。室内清新的空气、适宜的光线和温湿度、整洁的被褥、软硬合适的床垫、墙上悬挂温馨图画和健康宣传资料、床旁呼叫装置等, 均能给病人以舒适的感官刺激, 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②护士准备。护士淡妆上岗, 微笑服务。尽管在输液病人人数较多时, 护士稳定的心态、有序的安排、简洁明快的谈吐, 给病人传送一种无声的信息, 给病人以尊重、信任、安全和美好的感觉。③病人准备。输液前病人排空大小便, 冬天为血管不充盈的病人准备好热水袋热敷穿刺部位, 使静脉充盈。对无陪护的病人, 将其所需物品, 如水杯、便器等放于伸手可及之处, 方便病人取放。对气胸、胸腔积液的病人取侧卧位, 在肘下、膝下垫以软枕, 对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取半卧位, 以改善呼吸困难, 使病人感觉舒适满意。④健康宣教。护士应主动与病人沟通交流, 讲解与所患疾病相关的防治知识, 输液目的、药物名称、作用、输液总量、大约需要的时间、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增加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度, 使其以良好的心态,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1.2.1.2 输液过程中的舒适护理干预

①认真选择血管, 掌握穿刺技巧。从肢体远心端向近心端, 选择粗直、弹性好、针头相对不易滑动易固定的静脉, 避开关节和静脉瓣, 护士双手轻柔欲穿刺血管, 使血管充盈, 扎上止血带后, 绷紧穿刺部位皮肤, 使血管固定, 迅速准确地将针头刺入血管, 运用此法可减少皮肤机械性的损伤, 病人仅有轻微疼痛感;使用留置针时, 在见到回血后, 打开调节器, 右手缓慢抽出留置针针芯, 同时左手推外套管沿血管向前滑行稍许, 此法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减少病人痛苦。②严格遵守查对制度和操作规程。药液尽可能实行现配现用, 并注意配伍禁忌, 根据药物特点,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 对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如加氯化钾的液体、左氧氟沙星等, 适当减慢速度或抬高输液侧肢体, 减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程度, 促进舒适感。③注重人性化和心理护理。由于输液所需时间较长, 可向病人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免费提供报纸、书刊等;对年老体弱病人, 气温较低情况下, 又无禁忌, 可将液体适当加温, 以减少冷刺激给病人带来的不适感;输液过程中根据病情及病人需要, 协助病人挪动输液侧肢体的位置, 以减少疲劳感和肢体僵持感;按时巡视病情, 观察病人局部和全身有无不良反应, 随时解答病人疑问, 针对性的给予安慰、解释, 同时消除病人及家属紧张、焦虑情绪, 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输液。

1.2.1.3 输液后的舒适护理干预

①输液结束, 快速拔针后立即用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两处针眼, 教会病人正确的按压方法, 切忌边压边揉, 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 凝血机制好者连续按压为3 min~5 min, 凝血功能差者可延长至5 min~10 min, 确定按压位置正确及无出血时方可停止按压[2], 嘱病人不要用力揉搓, 以免导致皮下淤血。②观察药物的疗效, 交代注意事项。使用扩张血管的药物后要观察测量血压, 告知病人起床速度要慢, 以防止血压下降引起头痛不适而导致意外;使用退烧药后要测量体温, 告知病人注意休息, 多饮水;输注抗生素和有致敏作用的药物, 输液毕30 min不宜外出等。

1.2.2 评价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静脉输液病人满意度调查表”, 包括环境满意、态度满意、巡视满意、技术满意、介绍药物知识满意、介绍疾病的防治知识满意、解决问题满意、回答问题满意、观察药物疗效满意、交代注意事项满意、关注病人情绪和安慰满意等, 按照满意、不满意进行评价。该量表经专家评定, 符合一般量表使用要求。采用“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进行舒适度评价, 该量表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和环境4个维度, 共28项, 采用1~4 Likert Scale评分法, 1表示非常不同意, 4表示非常同意, 分数越高说明越舒适。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 舒适护理提高了静脉输液病人的满意度

我科通过对静脉输液病人进行舒适护理干预, 输液前做好环境准备、病人准备、护士准备, 并加强健康教育;输液中掌握穿刺技巧、严守操作规程、做好人文关怀和心理护理;输液后正确按压血管、观察药物的疗效, 交代注意事项等, 使病人在输液过程中心理、生理、精神上处于一种舒适状态, 同时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增强, 重视护理新知识的学习和技术操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使病人产生安全感亲切感和信任感, 促进了护患关系, 从而真正达到了提高病人满意度的效果。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舒适护理提高了静脉输液病人的舒适度

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病人在输液时的舒适度高于对照组 (P<0.05) 。其原因在于舒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是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处于健康状态的综合体现。舒适护理是一种创造性的、个性化、整体、有效的护理模式, 其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 是科学与人文相互交融, 是实现人文关怀和整体护理的有效途径[3,4]。静脉输液是一种侵入性操作, 给病人造成活动受限、干扰规律生活等, 影响病人舒适[5]。护士通过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使病人在接受静脉输液过程中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输液, 舒适度明显提高。

因此, 在呼吸内科静脉输液病人中实施舒适护理, 使病人在良好的环境氛围和最佳状态中完成治疗和护理, 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和舒适度。

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呼吸内科静脉输液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将112例呼吸内科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的满意度、舒适度。[结果]观察组病人的满意度、舒适度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在呼吸内科静脉输液病人中应用舒适护理可提高病人的满意度、舒适度。

关键词:呼吸内科,舒适护理,静脉输液,舒适度,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陈丽卿, 杨伟花, 方月梅, 等.舒适护理在门急诊静脉输液患者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 2009, 20 (7) :155.

[2]唐琦, 石春凤, 程莉, 等.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26) :112.

[3]孙百华, 宋守华.舒适护理在手术护理中的应用[J].家庭护士, 2008, 6 (1C) :249-250.

[4]王琼, 杨燕.舒适护理在膝关节粘连松解术后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8, 6 (27) :620.

神经内科静脉炎的护理 篇3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的临床应用已日趋广泛,也日趋成熟。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诊治手段,静脉留置针具有操作简单,不易损害血管,保证输液顺利安全,同时可减轻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的痛苦和持续保留静脉通路,便于抢救和用药,尤其是在抢救危重患者时优点显现发挥,越来越被医护人员及患者的認可,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静脉留置针同时也减轻护士工作量,避免了护士被针刺伤,提高护理质量,并减轻了各种药物对血管的损害,保护了静脉,还能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时用药,提高抢救速度和成功率。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应用静脉留置针老年患者260例,男110例,女150例,年龄40~86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70例,急性左心衰30例,冠脉介入160例,抢救15例。留置针穿刺部位大部分为上肢静脉,留置时间3~5天,平均4天。采用一次性Vialon材料制成BD静脉留置针(22G或24G),根据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留置针型号。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与准备:我科为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在我科住院患者占很大一部分。老年患者因病程长、疗效慢、花费大,许多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甚则抵触的情绪,所以在操作前应向患者充分解释应用静脉留置针的目的,优点及必要性。因为老年人血管比较细,脆性较大,弹性差,又因留置针的套管比头皮针要粗长,如不能够1次穿刺成功,静脉留置针的套管在血管内的保留是否对血管有损伤,操作失败后费用等因素,在很大一定程度上造成患者的担忧。所以在操作前一定要与患者沟通、交流,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血管情况,用药特点,选择合适的静脉留置针,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取得他们的理解及配合。对于血管不充盈,外周循环欠佳者,可先行热敷以利穿刺。

操作方法

血管的选择:原则上应选择粗直、弹性好、相对固定,避开关节和静脉瓣[1]。长期输液者,还应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血管,应从远端开始。另外,为避免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对老年患者应首选上肢静脉,应尽可能选择直径≥3.0mm的血管,如头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的患者应首选左上肢静脉。

留置针的选择:根据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静脉留置针型号,如无特殊要求,应尽量选用小号留置针,以减少对血管的损伤。我科选用的是一次性Vialon材料制成BD静脉留置针(22G或24G)。此静脉留置针不仅有更利穿刺成功的好处,还避免了护士被针刺伤的优点。

消毒与穿刺:首先连接好输液器,排尽输液管内的空气,按选择好的血管,常规消毒穿刺部位,消毒面积≥8cm×8cm,由于老年人皮肤老化而至皱褶增多,污垢容易沉淀在皱褶里,所以消毒的时候,要把皮肤绷紧后在消毒,消毒面积应比一般人大一些[2]。可以采取非握拳法穿刺法,使患者手背向上,5指自然向下弯曲,护士轻轻握住患者的手,并用手指顶住患者的手心,拇指绷紧穿刺处下方皮肤,这样不仅使血管更充盈、显露,更有易于固定的优点,便于穿刺成功,同时,护士握住患者的手,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的恐惧心理。也可采用增加输液管道负压法,既在穿刺时反折输液器,通过增加输液管道的负压,使管道内的压力明显低于静脉内的压力,当留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既迅速虹吸留置针套管内,标志穿刺入血管成功[3]。右手持留置针针尖斜面向上,以15°~30°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将角度调整到5°~15°,顺静脉走向再缓缓进针少许,然后要边退针芯边置入套管,待完全将套管植入后,拔出针芯。这样避免了针芯触及血管壁,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

固定:穿刺成功后用3M无菌透明敷贴将穿刺部位固定,并在无菌透明敷贴上标明穿刺日期和时间,时间要具体到分钟。

封管液的选择及方法:①采取肝素钠盐水封管液:0.9%的氯化钠100ml加肝素钠0.6ml。②封管方法:输液完毕,用5ml注射器抽取肝素钠配制液3~5ml,常规消毒肝素帽2次,将注射器针头刺入肝素帽内,先抽一下回血,如有回血,在采取正压脉冲式封管法,即便推药便停顿,这样可以使封管液在套管内产生漩涡,使药液不会附着在管腔上,同时要切记推药速度易慢,还要注意在给药压力的同时,及时加闭延长管上的小夹子,要注意是卡住延长管的近心端,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血液倒流的机会。

护 理

置管期间的护理:连续输液者应每天更换输液器,并根据患者心肾功能,药液性质,刺激强弱调整输液速度,避免输液过快造成急性肺水肿;每次注射药物或输液前必须严格消毒肝素帽,避免感染和静脉炎的发生;及时正确封管以防留置导管堵塞造成留置针使用寿命缩短;封管后的静脉留置针再使用时应先抽回血,见回血后方可接上液体。如没有回血。应先用肝素钠配制液冲一下套管,先抽出血凝块,待血凝块溶解后,在往套管内推少许肝素钠配制液,不宜用注射器强行将血凝块推入血管内,以避免造成静脉血栓。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方法:⑴静脉炎的预防方法:药物对血管壁刺激过大,输注药物的浓度、PH值、渗透压等静脉血管的刺激等发生化学性静脉炎等;所以输注刺激性药物时,要严格控制速度和滴速。另外也可因为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反复穿刺,造成患者血管损伤;穿刺操作时消毒不严,容易造成细菌性静脉炎;要加强护士的穿刺技术。穿刺前,要选择合适的留置针型号,在不影响输液速度,也没有特殊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选用小号留置针和选用相对粗大的静脉,因为小号留置针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能减少机械性摩擦造成的血管壁损伤,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因此,及时控制引起静脉炎的因素,避免静脉炎的发生则可延长留置时间。⑵加强穿刺部位的护理:应严密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保护3M贴清洁干燥,如果穿刺部位的出现红肿痛,应及时拔管,并给与局部冷敷,用硫酸镁冷敷,也可以涂抹如意黄金散,也可以用直径≥3cm的土豆片贴服。庄倩等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应用“三消法”消毒皮肤[4],即穿刺前消毒、穿刺后消毒、拔针前消毒,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延长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同时也要勤更换3M敷贴,每周至少更换2次,以避免3M敷贴脱落,留置针滑出血管外。如有贴膜脱落应及时更换,避免静脉炎的发生,延长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寿命。⑶留置针的注意事项宣教:①在静脉留置针留置期间,要明确告诉患者留置针不影响正常的肢体活动,但应避免穿刺手臂剧烈活动及过度用力;洗澡时要注意保护穿刺手臂,避免敷贴脱落;睡觉时,穿刺手臂不要枕到头下或身下,不要压迫穿刺血管,以免压迫引起导管内回血。②在更换衣服时,手臂活动的幅度要尽量小一些,注意不要把留置针勾出或拔出。穿衣服时,先慢慢的穿带有静脉留置针的手臂,再穿健侧。脱衣服时,应先脱健侧,再脱带有留置针的手臂,以免把留置针拔出。

静脉留置针具有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刺激性低、不易穿破血管,同时有减轻护士的工作量,避免护士被针刺伤等优点,逐渐成为是头皮针的替代产品。在进行静脉留置针操作前,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输注药液的量及性质,应选择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但避开关节及静脉瓣的上肢静脉血管。但是,使用静脉留置针也有很多弊端及并发症。所以静脉留置针的应用,离不开正确的使用方法和优质周全的护理,有了正确的使用和优质周全的护理,才能减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发挥留置针持续留置的优点,也可以降低患者的痛苦,提升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李小萍.基础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 张海丽.老年患者静脉穿刺的护理.中华现在护理杂志,2010,16(2):177-178.

3 王义芳.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回血速度的技巧和方法.安微医药,2009,13(6):709-710.

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内科的护理 篇4

给予必要的护理能使并发症大大减少。

本文就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应用护理体会做一总结。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操作方法;封管;护理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是一种先进的新型输液器材。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既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特别是危重患者,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早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1]。

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如感染、堵管、渗漏、静脉炎等,我科通过对1 256例留置静脉留置针患者给予必要的护理措施,使并发症大大减少,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月~10月,我科共对1 256例患者输液中采用了静脉留置针,年龄20~88岁,男800例,女456例,平均留置3 d,均取得满意效果。

1.2 操作方法

1.2.1 血管及留置针型号的选择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宜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管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

发生在下肢静脉血栓比上肢多3倍[2],一般情况下选用上肢静脉。

在满足输液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用最短、最细的留置针。

儿童输液24G;成人输液22G。

1.2.2 穿刺方法选择粗直、弹性好且活动方便的血管,距穿刺点10~15 cm扎止血带,使肢体远端的静脉充盈度达最佳状态是穿刺成功的关键[3]。

消毒穿刺部位(消毒范围直径不少于8 cm×8 cm),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翼直刺血管的正上方,角度为15°~30°,注意进针速度不能太快,从导管观察回血,见到回血后降低角度至5°~15°,再进针少许,2 mm左右,确保外套管针进入静脉。

右手持针翼不动,左手将套管全部送入静脉(注意针芯暂时不要撤出),观察穿刺成功后,将针芯笔直撤出[4]。

1.2.3 妥善固定通常采用与留置针配套的透明贴以穿刺点为中心做封闭式固定。

再用填写好日期的胶布固定三叉接口,为换药、拔管提供依据。

1.3 封管

1.3.1 封管液的种类即等渗盐水(原液)和稀释的肝素溶液(即一支肝素1.25万U稀释于125~1 250 ml生理盐水中,浓度为每毫升含有10~100 U,根据患者的年龄及凝血成分的不同选择高低不同的比例)。

1.3.2 封管液的量及封管时间生理盐水5~10 ml,停止输液后每隔6~8 h封管一次。

肝素溶液封管用量2~5 ml,输液结束后冲管,抗凝时间可持续12 h以上。

1.3.3 封管技术封管的关键是正压封管,将针尖的针面插入肝素帽内,应缓慢推入封管液。

封管过程中先将针头拔出至仅剩针尖,推注封管液剩0.5 ml后,一边推一边拔出针头,使留置针腔内充满封管液,避免血液凝固阻塞针头。

同时左手迅速卡住小夹子。

1.4 护理

1.4.1置管前指导护士应告诉患者置管的优点及常见并发症,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给予正确处理。

避免碰撞或用手按揉局部,洗漱、淋浴时防止局部进水引起感染。

适当限制肢体活动。

1.4.2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使用留置针进行输液时,应使用正确穿刺方法,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留置针留置期间,每周更换透明贴2次,同时进行皮肤消毒,更换贴膜后,也要记录当时穿刺日期。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3~5 d[5]。

如果注射药物刺激性小且在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下操作,可适当延长保留时间至7~9 d [6]。

1.4.3密切观察每次输液前后应当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询问患者有关情况,发现异常时及时拔出导管,给予处理。

保护使用留置针的肢体,不输液时,也尽量避免肢体下垂姿势,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

输液完毕后,应妥善固定留置针,避免脱出。

1.4.4 及时巡视,加强宣教护士应及时巡视病房,发现并发症及时处理,加强健康教育,争取患者积极配合,严格交接班,做好全面护理。

2结果

本科1 256例患者留置针留置期间,发生静脉炎16例,约占1%,一般以留置时间稍长或静滴刺激性药物有关;套管堵塞26例,约占2%,一般以封管剂量过少或体位不当有关。

3讨论

静脉留置针在本科的应用使并发症大大减少,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了血管,同时便于给药和抢救。

患者在输液时感觉更为舒适,提高了护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护理质量,给医院带来了良好的声誉。

[参考文献]

[1]宋士霞.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3(2): 15-16.

[2]张友华.静脉套管针引起的静脉血栓1例报告[J].实用护理杂志,,15(12):41.

[3]陈英,于晓锦,沈宏,等.浅静脉输液技术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37(11):853-854.

[4]刘清芳.静脉留置针在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全科护理,,7(23):2119.

[5]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72.

神经内科静脉炎的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378例, 其中男247例, 女131例, 年龄最小的16岁, 最大的75岁。其中脑外伤106例, 脑出血165例, 脑血管病39例, 其他68例。

1.2 方法

1.2.1 置管前与患者 (神志清醒) 及家属沟通:

详细介绍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的目的、意义、必要性、注意事项、简要过程、置管所需时间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使其了解锁骨下静脉置管的相关知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其紧张情绪, 以取得患者配合。在患者及家属同意的情况下签订知情同意书。必要时遵医嘱抽血查出血凝血时间, 抗生素皮试等。

1.2.2 根据需要备好所需各种用物:

深静脉穿刺套管一套, 穿刺包1个, 无菌手套2副, 2%利多卡因5mL, 肝素钠1支, 0.9%生理盐水20mL等。

1.2.3 穿刺部位:

一般选择右锁骨下静脉置管, 若右锁骨下置管失败或右乳腺癌术后患者则选择左锁骨下静脉置管。

1.2.4 手术医师:

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专业医师操作。对于穿刺过程不顺利或多次穿刺者, 术后可行胸部X线照片确定导管位置。

1.3 结果

1.3.1

一次穿刺成功335例 (88.6%) , 二次穿刺40例 (10.6%) , 置管失败3例 (0.8%) , 自行拔出导管2例 (0.5%) , 置管管道阻塞2例 (0.5%) 。置管时间为32h~14d, 平均时间为10d。

1.3.2 并发症:

穿刺点局部渗血、血肿24例 (约为6.3%) , 误穿入锁骨下动脉8例 (2.1%) , 局部红肿5例 (1.3%) 。378例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术并发症发生率为9.7%。

2 护理

2.1 置管前护理

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前与患者 (神志清醒) 及家属沟通:详细介绍说明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有关事项如如何配合操作、穿脱衣服时避免牵拉管道、洗澡时避免浸水, 发现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痛或胸闷等不适立即报告医务人员。做好解释工作, 介绍成功病例现身说教, 消除其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使其配合置管。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意识、肢体及穿刺部位皮肤情况, 采取合适的体位并固定, 作好相应的护理措施。

2.2 置管中配合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停止清扫等工作, 尽量减少人员走动;光线充足, 协助患者取合适的体位, 密切配合手术者, 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鼓励神志清醒者, 做好心理护理, 分散其注意力,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昏迷患者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 出现异常及时处理。置管成功后, 详细记录置管原因、日期、时间、部位、深度等。

2.3 置管留置期间护理

2.3.1 保持导管通畅, 防止导管内凝血堵管

严格掌握输液速度及顺序, 一般应达到80滴/分, 如滴速<50滴/分, 提示导管堵塞[3]。每次使用中心静脉导管 (输液、输血、肠外营养等) 前检查导管是否通畅, 是否有导管阻塞 (血块、纤维蛋白等) , 一旦发现及时处理, 不可强行加压推注;输液途中经常巡视, 密切观察滴速是否正常, 穿刺处有无肿胀渗漏, 导管是否扭曲、折叠及脱出, 及时换瓶;输液完毕, 用生理盐水将残留在导管内的药物缓慢推注直至完全进入血管内再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 并记录封管时间, 做好交接班;输液间隙, 每8~12h再封管一次;尽量避免在导管处采集血标本。发现滴速改变时, 首先检查导管是否扭曲、打折, 患者体位是否恰当, 嘱患者咳嗽、深呼吸、改变体位以调整导管位置[4]。导管一旦发生堵塞, 可先用注射器先抽出堵塞物如小血块, 再用生理盐水轻轻推注, 如管道仍不通畅, 则停用该接头做好标记, 从毗邻接头向导管内用药, 需要时及时拔管, 更换穿刺部位。

2.3.2 妥善固定导管, 防止导管滑脱

一旦确定置管成功, 用缝线做皮肤固定导管, 进一步降低导管滑脱发生率;每日更换敷料时注意避免将导管脱出;密切观察皮肤缝合固定导管处是否牢固、有无松动, 缝合线有无断裂趋势, 是否需要补缝;对昏迷躁动不安的患者适当约束双手, 防止躁动时无意识拔掉导管;预防并及时治疗便秘和感冒等症防止胸腔、腹腔压力过高。一旦发现导管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本组有2例意外拔管, 由于及时发现, 予以加压包扎, 未造成不良后果。

2.3.3 预防感染

由于危重患者免疫力低下, 对穿刺所造成的静脉壁创伤修复能力差, 对细菌所致局部炎症的抵抗力下降, 易导致局部发生感染[5]。严格无菌操作;穿刺成功后, 导管固定牢固, 防止松动、滑脱、潮湿污染;置管期间穿刺处每天用无菌敷料更换一次, 隔日更换一次无菌透明敷贴, 如有潮湿或污染及时更换;保持中心静脉导管外露部分清洁干燥无污染, 按时更换中心静脉导管;输液器每日更换一次。

2.3.4 预防气胸血胸

熟练掌握解剖位置, 置管操作时准确选好穿刺点, 掌握穿刺进针方向, 以防穿刺不当导致气胸、血胸的发生。

2.3.5 预防空气栓塞

输液时加强巡视, 加强观察, 及时换瓶封管, 防治液体滴完, 导致空气栓塞。

2.3.6 做好基础护理

置管期间经常巡视病房, 做好基础护理, 满足患者生活所需, 关心患者, 耐心倾听患者主诉, 为其解决实际困难。注意观察患者全身情况及治疗效果, 如发生胸闷、呼吸困难或穿刺侧呼吸音降低时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4 拔管护理

导管留置时间一般为7~14d, 临床根据使用说明书及病情决定拔管时间。拔除导管时, 先消毒再按外科方法拆除缝线后, 轻轻拔出导管并用无菌纱布压迫止血10min以上, 达到充分止血, 再用无菌敷料包扎。检查导管是否完整, 有无缺损或断裂。并协助患者抬高术侧上肢, 观察有无渗血,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嘱患者卧床休息;3~6d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不得弄湿或污染附近皮肤。并详细记录拔管原因、日期、时间、以及拔管时全身及穿刺局部情况。

3 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对策

3.1 局部渗血、血肿

原因可能是静脉压过高或误伤毛细血管所致。对策:少量渗血, 无需特许处理, 轻压即可止血;如出现持续渗血, 可采用在穿刺点上环导管缝1针, 尽量用力压迫, 可达到止血目的;发生血肿时, 还应判断是否为损伤动脉形成假性动脉瘤, 必要时行B超及X线胸片检查观察导管位置。本组病例发生渗血、血肿24例 (约为6.3%) , 原因为凝血功能下降、误伤毛细血管或静脉压过高所致, 通过压迫即止血。

3.2 误入锁骨下动脉

原因为锁骨下动脉发育畸形所致。判断:穿刺时如抽出血液为鲜红色或注射器柄上感到有负压力推动, 导丝送入困难则提示误入锁骨下动脉;亦可立即拔出注射器, 穿刺针尾有鲜血涌出或喷出即可确认。对策:立即拔出针头, 局部按压10~15min, 8字绷带包扎加压止血, 更换注射部位重新穿刺。本组病例中有8例 (2.1%) 患者误入锁骨下动脉, 原因为锁骨下动脉畸形, 立即拔出导管, 局部加压包扎止血, 更换部位重新穿刺注射。

3.3 局部红肿、感染

原因为异物刺激、局部污染、消毒不严所致。对策:局部取样本、抽血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加强局部消毒、换药, 严格无菌操作;检查、固定导管, 防止松动、滑脱、潮湿污染;建立交接班制度, 班班交接;必要时拔管。本组病例中, 有5例 (1.3%) 发生红肿, 其中1例为外院带入, 另外4例为局部刺激或污染所致。经局部消毒、换药后症状逐渐好转。

3.4 误入胸腔

原因可能是体位及定位不准确、穿刺针多方向反复试穿致穿刺针进入胸腔。对策:误入胸腔时, 立即拔出针头, 密切观察有无气胸的症状和体征, 30min后行胸片检查, 出现异常及时处理。本组病例中未发现误入胸腔病例。

3.5 心律失常及心绞痛

原因是钢丝和导管的不良刺激及钢丝和导管置入过深引起。对策:将导管缓慢外抽2cm左右后症状即可消失。若症状不缓解, 则需全部拔出, 必要时更换部位重新穿刺置入。本组病例中未发生此并发症。

3.6 气胸血胸

原因多为操作不当、进针角度过陡所致。对策:给予胸腔闭式引流术后一般可缓解。本组病例中未发生此并发症。

4 体会

尽早快速建立通畅有效的静脉通路进行输液脱水降低颅内压, 是抢救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重要环节之一。临床上传统方法是经外周静脉建立1~2条静脉通路, 由于血管小、神经外科患者多有躁动不安难以配合, 往往出现针头滑出、液体渗漏、皮下血肿、管道堵塞、静脉炎、反复穿刺等, 输液速度不理想, 严重影响脱水药物输入, 影响治疗效果。而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不仅可克服上述缺陷, 还可监测血流动力学, 指导输液量;通过监测中心静脉压可及时调整输液量和输液速度, 避免输液速度过快、过多加重脑水肿和心力衰竭发生。为抢救急危重患者提供生命绿色通道。

临床实践证明:经锁骨下静脉穿刺进行上腔静脉置管术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1) 锁骨下静脉位于体表骨性标志锁骨之下, 位置表浅, 操作相对简易, 临床医师易于掌握。 (2) 锁骨区域皮肤平坦, 避免了经颈静脉、股静脉两种方法的缺点, 易固定、易消毒护理, 不易被污染, 不影响颈部及上肢活动。 (3) 经锁骨下静脉置入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内, 动态监测CVP较股静脉置管准确。 (4) 昏迷躁动不安患者, 头部摆动, 四肢乱动, 二便失禁, 行颈内、股静脉置管难度相对较大, 且不利于护理。 (5) 锁骨下静脉置管并发感染的发生率低于颈内静脉置管, 属保留中心静脉导管的首选[6]。故我科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时首选锁骨下中心静脉, 其次才是股静脉、颈内静脉。

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是一项新业务、新技术, 通过采用护理干预, 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保证了置管的安全性[7]。大大提高了危重患者抢救的成功率, 护理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广泛的提高, 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也相应的提高, 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值得推广。

摘要:总结378例探讨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护理经验。包括置管前护理、置管中配合、导管留置期间护理、置管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等。认为充分的置管前护理是保证置管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积极的术中配合及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准确的判断和正确的护理方法, 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是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导管置入术,锁骨下中心静脉,神经外科,护理

参考文献

[1]刘波, 李霞, 史忠, 等.422例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 2007, 36 (18) :1814.

[2]韦雪.深静脉穿刺置管CVP监测在重大手术中的应用[J].医学文选, 1999 (4) :668-689.

[3]黄秀红, 赵莉.PICC原位置管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7) :20.

[4]王丽娟.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与堵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5, 2 (3) :48-50.

[5]汪守风, 江宾, 邓德明.外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6) :372-373.

[6]王淑霞.2种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11) :46-47.

神经内科静脉炎的护理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2年3月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2500例。

1.2 方法

观察、记录并总结。静脉炎判定标准分3度, 1度:穿刺局部轻微疼痛、红和 (或) 肿;2度:穿刺局部红肿, 经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 顽固性疼痛;3度:穿刺局部红肿, 顽固性疼痛不能忍受, 局部皮肤水疱形成, 静脉有条索状改变, 可触及硬结[2]。

2结果

2500例患者中, 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400例, 发生率为16.0%, 明显高于其他临床科室重症患者。

3原因分析

3.1 应用静脉留置针

观察中发现, 重症监护患者100%应用静脉留置针, 应用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患者, 主要与穿刺部位选择不当有关, 如选择上、下肢浅静脉穿刺, 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另外, 静脉炎的发生与穿刺点消毒不严格或留置时间过长、留置期间护理不当、穿刺点不能保持无菌有关[3]。

3.2 药物刺激

3.2.1 甘露醇:

20%的甘露醇注射液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规用药, 为过饱和溶液, 其渗透压接近血浆渗透压的4倍, 具有脱水及渗透性利尿作用, 静脉给药后留存于血液中, 并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 使组织中的水分向血浆转移而产生脱水作用[4]。一般认为, 血浆渗透压的增高是导致静脉炎的主要因素之一, 当输注高渗液体时, 血浆渗透压升高, 导致组织渗透压随之升高, 血管内皮细胞脱水, 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 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 使静脉壁通透性增加, 白细胞浸润, 并产生炎性反应, 使静脉收缩变硬[5], 表现出静脉炎症状。

3.2.2 脂肪乳:

是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基本营养药物, 为机体提供能量和必需脂肪酸, 且无氨基酸和糖类溶液高渗透压的缺点, 是静脉营养的组成部分之一。但由于其浓度较高、刺激性大 (静脉输注时易对血管产生刺激) , 加之液体中存在非代谢性微粒, 随药物进入血液后易引起静脉炎的发生[6]。

3.2.3 抗生素:

长期大量静脉输入各种抗生素也是引发静脉炎的重要原因之一。

3.3 体位

静脉回流缓慢和半坐卧位与下肢静脉炎的发生密切相关。人体下肢的静脉瓣最多, 血液回流最慢, 输液时, 液体和药物滞留于下肢静脉的时间比上肢静脉长, 所以易致下肢静脉炎。颅脑损伤和脑出血患者术后常取头部抬高卧位, 由于重力关系, 部分血液滞留在下肢, 使静脉回流量减少, 增加了下肢静脉炎的发生率。

3.4 免疫力低下

免疫力低下也是发生静脉炎的重要因素之一。多数颅脑损伤患者因摄入不足及高热等消耗能量而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免疫力显著低下, 对穿刺所造成的静脉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机械性刺激 (留置导管所造成的) 、化学性刺激 (药物及液体引起的) 及细菌所致局部炎症的抗炎能力也随之降低, 在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时较易发生静脉炎。

4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 正确选择静脉穿刺部位, 提倡使用静脉留置针。但对于病情危重、血管情况不理想者, 可选用锁骨下和股中心静脉穿刺或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PICC) , 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和损伤。还要严格根据置管天数和指征拔管。

根据药物性质、渗透压、浓度、不良反应及医嘱等调节液体滴速, 如脂肪乳为高营养药物, 需用微量泵严格控制在10h以上输完, 输注其他药物前、后均需用0.9%氯化钠溶液20ml冲管, 对须快速滴入的高渗液体 (如20%的甘露醇) 输注前、后均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20ml, 以稀释局部静脉内的残留液, 使渗透压降低,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掌握药物的性质, 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用药前应了解药物的毒性作用, 在使用某些易诱发静脉炎的药物时, 应特别注意药物性静脉炎;在用药过程中, 应严密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在联合用药时, 应先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做到合理安全用药, 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7]。

严格控制微粒的输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加药时避免反复穿刺, 尽量使用侧孔针头以减少橡胶微粒, 临床配药时要充分溶解, 减少大分子结晶微粒, 重症监护患者可选用精密滤过输液器, 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5小结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因静脉留置针的应用、药物刺激、静脉回流及长期卧床、免疫力低下等原因, 静脉炎发生率高于其他临床科室患者。通过避免感染、根据药物的性质调节输液速度、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等措施, 可以预防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静脉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显春, 封悦, 宋爽, 等.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1) :42-43.

[2]林桂荣, 刘京风, 王恒珍.20%甘露醇致静脉炎损伤的防护[J].中华护理杂志, 1998, 33 (2) :71-72.

[3]何署云, 刘宇英, 温冬梅.静脉注射溶液过滤前后不溶性微粒的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3) :220-221.

[4]任旭东, 曲在屏, 杨霞, 等.甘露醇静脉注射对兔外周静脉及周围组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3 (2) :68-70.

[5]韩红芳.临床输液不溶性微粒危害及其预防[J].护理研究, 2003, 17 (14) :812-813.

[6]欧丽萍.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防治进展[J].护理研究, 2007, 21 (18) :1599-1600.

神经内科静脉炎的护理 篇7

1 材料与方法

选用2.5~3.0 kg体重健康大白兔30只, 雌雄不限, 异氟烷吸入麻醉, 俯卧位固定, 后肢剪毛, 10%硫化钠脱毛, 在大腿上部用止血带, 在外踝上1.5 cm, 小腿中下段后外侧沿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走行设计远端蒂皮瓣, 皮瓣面积6.0 cm×1.5 cm, 皮瓣长宽比例为4∶1 (见图1) 。先切开皮瓣近侧缘, 结扎小隐静脉, 分离、切断腓肠神经, 由近及远切开皮瓣两侧缘, 从深筋膜下掀起皮瓣直至蒂部 (见图2) 。将兔30个皮瓣蒂部随机分为三组处理, 每组10个皮瓣。第1组远端蒂部不做处理保留小隐静脉的流入;第2组于外踝后方蒂部分离、结扎小隐静脉;第3组在外踝后方蒂部穿刺小隐静脉并注入0.1 mLα-氰基丙稀醇异丁酯栓塞。完成对小隐静脉的操作后, 放松止血带, 观察皮瓣的血液循环, 将皮瓣原位缝合。术后肌肉注射青霉素80万IU, 常规分笼饲养。术后每天对比观察三组皮瓣的颜色和肿胀情况, 术后第7天分别测量、计算皮瓣成活面积, 因皮瓣收缩面积缩小, 故以计算皮瓣存活面积的百分率作比较。在术后7天切取第3组2条皮瓣远端小隐静脉, 经组织学切片观察小隐静脉栓塞效果。

2 结 果

2.1 一般观察

放松止血带后, 第1组小隐静脉由远向近逐渐充盈, 静脉逐渐扩张乃至怒张;皮瓣边缘逐渐渗出暗红色的静脉血, 术后观察可见皮瓣肿胀、青紫 (见图3) 。第2组与第3组术中所见相似, 皮瓣的静脉充盈较慢, 可达皮瓣中部, 边缘渗血不明显, 小隐静脉略有充盈, 术后皮瓣略肿胀。第2组皮瓣远端略苍白, 后期部分坏死 (见图4) ;第3组皮瓣远端后期无坏死 (见图5) 。

2.2 皮瓣面积存活率

30只兔30块皮瓣, 3只兔死亡, 4块皮瓣因术后发生感染统计时均将其剔除 (见表1) 。经t检验, 皮瓣存活率第3组 (87.5%) 与第1组 (62.3%) 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 (P<0.01) 。第3组 (87.5%) 与第2组 (81.5%) 差异有着显著意义 (P<0.05) 。

2.3 组织学检查

经组织学切片观察见小隐静脉远端栓塞, 血栓充满小隐静脉管腔 (见图6) 。

3 讨 论

3.1 浅静脉干在远端带蒂皮瓣的作用与处理方式的选择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不损伤主干血管, 切取容易, 在踝周、足跟、足底、足背及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获得了广泛应用。但是由于该皮瓣蒂部包含的小隐静脉近端流出道已切断结扎, 静脉血不能沿小隐静脉逆向回流[3], 小隐静脉对皮瓣的灌注, 使静脉血在皮瓣中积聚, 皮瓣淤血、青紫、肿胀, 因此导致皮瓣坏死病例在临床不为少见。在远端结扎小隐静脉阻断静脉回流或将小隐静脉与受区静脉吻合促进皮瓣静脉回流, 可有效减少皮瓣淤血、坏死并发症[4], 但对于小隐静脉远端是否需结扎阻断仍有争议[5,6,7]。Nakajima等[8]经解剖研究发现浅静脉干营养血管丛存在于它两侧各10 mm范围的筋膜蒂内, 小隐静脉血流可经周围血管丛迂曲回流。因此, 浅静脉干周围血管丛不仅参与远端蒂皮瓣的动脉血供, 对其静脉回流亦有重要作用。在筋膜蒂部小隐静脉与腓肠神经伴行密切, 两者之间为伴行营养血管, 分离、结扎小隐静脉有误伤蒂部营养血管的危险;在近端吻合小隐静脉与受区静脉建立静脉血的流出通道的方式, 在受区常常难以找到与之匹配的静脉, 临床使用机会极少, 而且增加手术难度和手术时间, 使手术复杂化, 增加感染风险。

3.2 本实验的临床意义

本实验结果表明,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小隐静脉 (第1组) 能将肢体远端的静脉血倒灌入皮瓣, 导致皮瓣淤血、肿胀甚至坏死, 对皮瓣存活有不良影响。采用远端小隐静脉结扎或栓塞方式阻断其静脉回流 (第2、3组) , 其不良作用则不复存在, 逆行皮瓣无明显肿胀, 成活率明显增加。但在远端结扎小隐静脉组 (第2组) 皮瓣远端有供血不足的表现, 后期皮瓣远端坏死面积扩大, 说明在远端蒂部分离、结扎小隐静脉有可能损伤筋膜蒂部营养血管的危险性。本实验的临床意义在于施行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时, 提供了一种更为简单的小隐静脉处理方法, 即穿刺注射α-氰基丙稀酸异丁酯栓塞小隐静脉的方法。既阻断小隐静脉远端回流对皮瓣的灌注, 又避免了结扎小隐静脉损伤蒂部营养血管。对于减少皮瓣淤血肿胀、坏死并发症, 提高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成活率有一定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Masquelet AC, Romana MC, Wolf G.Skin islandflaps supplied by the vascular axis of the sensitivesuperficial nerves:anatomic study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he leg[J].Plant Reconstr Surg, 1992, 89 (6) :1115-1121.

[2]庄蕾.远端蒂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筋膜皮瓣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8, 128 (2) :216-218.

[3]张世民, 刘大雄, 张连生, 等.远端蒂皮瓣的血液循环特征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98, 16 (2) :103-106.

[4]倪东亮, 曹杨, 陈中.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静脉回流的解剖与临床对比研究[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7, 30 (1) :55-57.

[5]李光早, 徐静, 张莉, 等.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蒂逆行皮瓣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6, 29 (2) :81-83.

[6]张世民, 顾玉东, 李继峰.浅静脉干在远端蒂皮瓣中作用的逆向造影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4, 22 (1) :8-9.

[7]王华柱, 赵建勇, 刘志波, 等.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失败原因分析及技术改进[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5, 28 (1) :70-71.

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篇8

【关键词】静脉炎;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201-01

静脉炎对人体的危害是很严重的:患上静脉炎会出现发红、肿胀、发硬、结节、痉挛性疼痛等症状,并伴有全身不适,皮肤升温;严重者可发展为深静脉炎,患肢皮肤聘同褐色红斑,继而紫暗红肿,溃烂,肌肉萎缩坏死,周身发热、不适,患肢剧烈疼痛,而行动不便,甚至最终截肢。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损失,只有积极的预防和良好的护理静脉炎,才能消除患者的痛苦,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

1 研究对象

资料来源于2010年10月~2011年2月,我院呼吸科住院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静脉炎患者17例。按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的静脉炎分级指标共分Ⅲ度,其中Ⅰ度10例,Ⅱ度5例,Ⅲ度1例。男6例,女11例,年龄13~79岁,平均44.2岁。

2 研究方法

对17例静脉炎患者进行评价,分析17例静脉炎患者的发病原因,根据病情轻重程度选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预防和护理,并进行疗效观察。

2.1 Ⅰ度10例采用红外线灯照射疗法,每日2次,每次20~30min,红外线的热作用能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而止痛;红外线照射后,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扩张,皮肤乳头层水肿,血管周围白细胞浸润,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增强,使免疫能力加强,炎症产物及代謝产物加速吸收消散而消炎。

2.2 Ⅱ度和Ⅲ度静脉炎采用硫酸镁湿热敷,疗效较好,镁离子能降低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使血管舒张。或者将喜辽妥涂抹按摩4小时/次治疗静脉炎疗效确定。或者用新鲜土豆片汁沿血管走向均匀敷于炎症部位,每3~4h1次,并将患肢抬高,在涂抹喜辽妥按摩后配合红外线照射15~20min,必要时配合应用抗生素。

3 评价方法

国际判断静脉炎分级:

0度无临床症状

Ⅰ度红斑伴有或无疼痛,有或无水肿

Ⅱ度红斑伴有或无疼痛,有或无水肿,静脉条纹形成。

Ⅲ度红斑伴有或无疼痛,有或无水肿,静脉条纹形成,可触及索状物。

4 研究结果

4.1 引起静脉炎原因分析

5例患者输注普通药物(如阿奇霉素、克林等)导致,6例患者输注刺激性药物(如氯化钾、浓氯化钠等)导致,5例患者输注刺激性药物(如氯化钙、浓氯化钠等)导致,1例患者输注利福霉素钠导致。

4.2 疗效观察

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护理17例静脉炎患者均治愈;一例患者穿刺处有脓包经外科引流后治愈。

5 讨论

静脉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其病理变理化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血流缓慢。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水肿。以后逐渐消退,充血被色素沉着代替,红斑转变成棕褐色。少数病人可引起反应,如发冷、发热、白细胞增高等,患者常常陈诉疼痛肿胀。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如创伤、手术、妊娠、分娩、心脏病、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及长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受潮湿等,较常见是各种外科手术后引发。我们观察发现输液中输入刺激性药物最易引起静脉炎。护理人员应采取预防性措施降低静脉炎发生。

5.1 静脉炎的预防静脉炎多是由于选择静脉血管不当,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未执行无菌操作,或者同一静脉反复多次穿刺造成的静脉感染,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因此,我们在护理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

5.1.1 静脉的选择:血管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避免多次穿刺,对长期输液的患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应从远端向近端,避开靠近关节、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1]。

5.1.2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掌握消毒液的有效期和使用浓度,盛放消毒液的容器应每周更换2次。一次性棉签在有效期内使用,打开棉签时开口不宜过大,能取出即可,开包后应在短期内使用,避免使用开包时间过长的棉签。消毒时棉签蘸消毒液不宜过多,以湿透棉花一半为宜,剩下部分让其自动浸湿,然后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外旋转涂擦,直径在5cm以上。

5.1.3 输入高浓度及刺激性较强药物的护理[2]: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时,在穿刺前5min用热毛巾湿热敷穿刺部位及穿刺部位近心端,也可以在穿刺前5min用2%山莨菪碱外擦穿刺点及穿刺点近心端20cm局部浅表血管,能使局部浅表血管扩张,对减轻血管刺激症状,保护静脉、减少损伤疗效显著。也可将甘露醇加热至28℃左右,输入恒温的甘露醇可使血管受热后管腔增大[3],液体的黏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而使滴速加快,也是预防机械性和医源性损伤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有研究表明,甘露醇对局部的损伤作用与连续使用同一局部静脉血管次数有关。因此尽量减少同一静脉连续性注射的次数。

5.1.4 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外周静脉留置套管时,在穿刺前应检查静脉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禁止使用有破损及过期的留置针。穿刺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規程,穿刺完毕用透明胶布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和及早发现静脉炎[4]。留置针期间隔日按外科换药法更换胶布1次,胶布不粘或被污染时,应随时更换。在输液过程中穿刺肢体持续用热疗法,采用干热疗法,尽量不用湿热疗法,以免浸湿床铺,用热水袋水温60℃~70℃能使患者感觉舒适,还能改善血液循环,加快静脉回流,增强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增强了患者局部的抗炎能力

5.2 静脉炎护理

Ⅰ度10例采用红外线灯照射疗法,每日2次,每次20~30min,红外线的热作用能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而止痛;红外线照射后,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扩张,皮肤乳头层水肿,血管周围白细胞浸润,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增强,使免疫能力加强,炎症产物及代谢产物加速吸收消散而消炎。Ⅱ度和Ⅲ度静脉炎采用硫酸镁湿热敷,疗效较好,镁离子能降低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使血管舒张。或者将喜辽妥涂抹按摩4小时/次治疗静脉炎疗效确定。或者用新鲜土豆片汁沿血管走向均匀敷于炎症部位,每3~4h1次,并将患肢抬高,在涂抹喜辽妥按摩后配合红外线照射15~20min,必要时配合应用抗生素。血管疾病的许多治疗和护理方法有其一定的特殊性,有严格的适应证。如动脉供血不足,患肢应处在低于心脏水平,则症状可以减轻。而静脉疾病则正好相反,弹力绷带对静脉疾患有促使静脉回流和保护、支持作用,但若使用不当,反而会加重血液淤滞。选择正确的休息姿势对静脉疾病患者至关重要[5]。所以保持患肢的组织完整而进行的护理措施是细致而琐碎,贯穿于病人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病人也必须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教育,才能配合执行各项护理计划,学会进行长期的自我健康训练。

参考文献:

[1] 路必琼,老年病人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的血管选择.护理学杂志,2005,18(2):19.

[2] 刘足荣,乙醇湿敷预防大剂量氟尿嘧啶灌注化疗所致静脉炎.护理学杂志,2005,17(9):11.

[3] 施庆芳,山莨菪碱扩张局部皮肤浅表血管防护甘露醇所致静脉损伤,实用护理杂志.2007,17(6):49.

[4] 邵红娟,麝香状骨膏预防静脉损伤延长静脉留置时间方法,实用护理杂志.2004,18(5):53.

神经内科静脉炎的护理 篇9

【摘要】目的 探讨ICU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并总结相关护理对策。方法 抽选我院ICU静脉留置针150例患者,按护理方法差异分为2组,常规护理为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方法中结合预防静脉炎发生相关护理措施,观察患者静脉炎发生人数以及原因。结果 观察组中,I、II、III度静脉炎分别4例、2例、0例,总发生率8%(6/75),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种原因可导致ICU静脉留置针过程中发生静脉炎,针对诱发因素提高护理质量,可起到有效预防作用。

【关键词】ICU;静脉留置针;静脉炎;原因;护理对策

静脉留置针即是将柔软的套管针固定于患者静脉内,此方法操作简便,可有效减轻穿刺过程中对血管的损伤程度,套管留置时间较长,可减轻患者因多次换管产生的痛苦。现在临床ICU已经普遍使用静脉留置针,尤其适用于患者接受输液治疗或提供营养[1]。可由于临床技术操作差异以及置管期间护理不及时,也会出现相应问题,静脉炎即是其中最常见并发症,是引发ICU护理纠纷主要因素之

一。本文通过观察ICU静脉留置针,护理干预对静脉炎的影响,对原因进行总结,并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以数字法抽选2012年2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150例ICU患者,均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患者年龄18~86岁,平均(43.4±2.4)岁,静脉针留置时间为6~12天。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平均为每平方米(24.7±5.6)kg,文化程度不一,以抽签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留置时间、输液量等各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以ICU内静脉留置针基础护理方案为主进行护理。

1.2.2 观察组 针对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发生可能因素,结合多方面护理措施,主要包括:①穿刺前护理 留置静脉针穿刺进行前,先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评估,对于年龄较大、体质较差患者视为静脉炎高发者,强化相关护理。仔细检查穿刺器具是否正常,是否发生粘连。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考核,使其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血管难寻者,可由经验护师指导,并由专业性强、经验足的护理人员护理,以提高穿刺率。②穿刺过程护理 严格控制穿刺过程速度,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减少对血管壁的摩擦。确保穿刺整个过程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穿刺前保证穿刺部位皮肤干燥,以免消毒液等沿着针眼进入静脉,引发静脉炎。对于刺激性强的药物使用前先稀释并注意配药及用药规则,以免发生过敏反应。③穿刺后护理 应按时检查穿刺部位是否固定牢固,保证敷料处干燥,平衡套管内压力,减少血液回流量,避免发生套管内血液凝固。通过饮食等调节,适当增强抵抗力,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的重要环节。按时用生理盐水或含肝素钠生理盐水对套管进行正压冲洗,避免冲洗力度过大,造成导管移位。

1.3 参考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静脉炎标准[2],观察静脉炎程度:Ⅰ度:以自感疼痛为主,红肿不明显,静脉未见条索或结节。Ⅱ度:以自感疼痛为主,并见红线出现,与静脉走向相同,未见条索或结节。Ⅲ度:疼痛之外,出现条索或结节病变。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采用SPSS15.0进行,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χ检验(%)和t检测(±s),结果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中,I、II、III度静脉炎分别4例、2例、0例,总发生率8%(6/75),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个组别临床治疗效果对比[例(%)]

组名

观察组

对照组 例数 75 75

-Ⅰ度 Ⅱ度 Ⅲ度 0(0)3(4)<0.05 总发生率 6(8)15(20)<0.05 24(5.33)2(2.67)7(9.33)5(6.67)<0.05 <0.05 P值

3讨论

静脉留置针作为一种新技术,优点较多,其留置时间较长,不必反复进行穿刺,是患者合理用药和营养供给的重要保障,成为ICU内主要方法。此方法可有效减轻ICU内临床护理工作量,深受医护人员及患者认可。但由于工作人员穿刺技术差异,穿刺部位、患者体质不同以及所选套管针型号差异等多种原因[3],可影响置管时间和置管质量,可出现多种常见问题,静脉炎发生率较高,加重患者治疗痛苦。

经临床总结ICU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原因在于:①工作人员技术不熟练,不能严格掌握穿刺速度及角度,损伤血管。②可因穿刺过程中,行管速度较慢,导管因摩擦发生扭曲而受阻,液体流通不畅或者外溢,损伤皮肤。③穿刺过程中对血管壁摩擦损伤可导致静脉炎;置管期间,因注射药物刺激性强弱程度不同,可刺激血管壁,发生静脉炎[4]。此外,ICU内患者免疫力差,营养供给不足,体质虚弱,也是静脉炎发生的常见原因。针对以上因素,加强护理质量,整个操作过程动作应熟练并谨慎,注意进针、退针芯时的速度,用力均匀适度。日常做好相关护理工作,提升护理质量,维持病室卫生环境,经常消毒,并且将室温调制适当水平,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变化情况,同时对于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抚平其情绪,加强患者免疫力,均可预防静脉炎发生[5-6]。本研究中,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中,I、II、III度静脉炎分别4例、2例、0例,总发生率8%(6/75),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再次证实,总结ICU内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原因,并且根据原因加强护理措施,是预防静脉炎、降低患者痛苦的重要环节,对患者治疗起到关键性辅助作用,意义显著,值得其他病室参考。

参考文献:

[1] 杨小铃,李国蓉.ICU留置针所致静脉炎患者的护理和预防[J].求医问药,2011,9(12):350.[2] 宋瑰琦,乔晓斐,郭摇兵,等.静脉留置针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

报,2008,15(2):11.[3] 曹艳冰,李柳英,戴红霞,等.手术病人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J].现代临床护理,2009,5(3):63.[4]沈娟,丁建生,邢爱平,等.不同方法预防甘露醇外渗的对比研究[J].右江医学,2011,39(5):567.[5] 何春渝,周海英.前导后冲法静脉输注加温20%甘露醇预防静脉炎的临床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1(2):33.

静脉炎患者的护理 篇10

1临床资料

我科于2007年1月-2009年1月收治住院采用静脉输液的患者17 095例, 发生静脉炎的13例, 其中Ⅰ度7例, Ⅱ度5例, Ⅲ度1例, 均治愈。

2预防性护理

静脉炎多是由于选择静脉血管不当, 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时间太长, 未执行无菌操作, 或者同一静脉反复多次穿刺造成的静脉感染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护理:

2.1 静脉的选择

血管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较粗、便于观察和穿刺的部位, 避免多次穿刺, 对长期输液的患者, 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 应从远心端向近心端移动, 避免靠近关节、瘢痕、受伤及感染部位的静脉。

2.2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严格掌握消毒液的有效期和使用浓度, 盛放消毒液的容器应每周更换2次。一次性棉签在有效期内使用, 打开棉签包时开口不宜过大, 能取出即可。消毒时棉签蘸消毒液不宜过多, 以湿透棉球一半为宜, 剩下部分让其自动浸湿, 然后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外旋转涂擦, 直径>5cm。

2.3 输入高浓度和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在穿刺前5min用热毛巾湿敷穿刺部位及穿刺部位近心端, 也可用2%山莨菪碱外擦穿刺点及穿刺点近心端周围20cm处的局部浅表血管, 能使局部表浅血管扩张, 对减轻血管刺激症状, 保护静脉, 减少损伤疗效显著。刺激性强的药物对局部的损伤作用与连续使用同一局部静脉血管的次数有关, 因此尽量减少同一静脉连续性穿刺的次数。

2.4 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禁止使用破损及过期的留置针, 穿刺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留置针期间隔天按外科换药法更换胶布1次, 胶布不粘或被污染时, 应随时更换。在输液过程中持续用干热疗法, 用热水袋水温60~70℃, 能使患者感觉舒适, 改善血液循环, 加快静脉回流, 增强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有助于血管型创伤的修复, 增强了患者局部的抗炎能力。

3治疗与护理

静脉炎分为3度:Ⅰ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 静脉无条索状改变, 未触及硬结;Ⅱ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 局部条索状改变, 未触及硬结;Ⅲ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 静脉条索状改变, 可触及硬结。采取的护理治疗措施为:Ⅰ度静脉炎采用红外线灯照射疗法, 每天2次, 每次20~30min。红外线的热作用能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而止痛, 红外线照射后, 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扩张, 皮肤乳头层水肿, 血管周围白细胞浸润, 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增强, 使免疫能力加强, 炎性产物及代谢产物加速吸收消散而消炎。Ⅱ度、Ⅲ度静脉炎采用硫酸镁湿热敷, 疗效较好;或者将硫酸镁和甘油配成甘油硫酸镁乳剂, 持续外敷, 每天更换1次;或者用鲜芦荟汁沿血管走向均匀敷于炎症部位, 每3~4小时1次, 并将患肢抬高, 在局部敷药的同时配合红外线照射15~30min, 必要时配合应用抗生素。

上一篇:美术教育技能论文下一篇:学生个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