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策略十篇

2024-09-11

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策略 篇1

一、激活情致, 演绎活度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想方设法,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虑, 畅所欲言。为此, 在教学中应善于捕捉、创设一些情境, 挖掘学生的兴奋点。

在《彩色的非洲》教学时, 在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先为非洲的“蓝天骄阳”做做广告。顿时课堂情趣盎然, 简直成了欢乐的海洋……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浮想联翩, 把课堂当成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几分钟后, 该是“收场”的时候了, 因为下一步预设是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第三自然段。但孩子们却意犹未尽, 怎么办呢?于是我说:“同学们, 大家的情绪很高涨, 我替非洲的老百姓谢谢你, 但是这篇课文单单写了非洲的蓝天骄阳吗?就学这些行吗?”“不行”, 正想切入重点段的时候, 一个学生说“老师, 我们也能给非洲的绿树、红土、鲜花做宣传呀!”对呀何不让学生自己来学呢?于是笑着问:“你们怎样才能把它介绍美呢?”“通过读呀!”“抓句子体会。”“抓关键词品读。”……就这样, 老师在课堂上时而点拨, 时而倾听, 课堂又一次成了欢乐的海洋。既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 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又学习了第三自然段, 体验了非洲的风情美景。一举多得, 何乐而不为呢?

这一生成的教学环节无疑成了整堂课的高潮。这未曾预约的精彩应该说和我原先的预设异曲同工!这样“演绎”了此起彼伏的课堂, 学生趣意盎然。看, 学生小脸通红, 小眼发光;学生小手直举, 小嘴常开;学生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学生如沐春风、如痴如醉……

二、反复诵读, 诱发宽度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诚实的孩子》是人教版第三册中的课文, 在处理打碎花瓶后孩子们的回答段落时, 如果采用单纯的说教, 学生是很难体验列宁和表兄妹内心的世界。如何让学生自然情感得到自然流淌, 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情感的升华, 从而感受列宁的情感波澜?让学生反复诵读是最佳的选择, 因为这部分的内容非常简单, 学生一读就会明白, 但是其中隐藏的情感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发现了列宁和表兄弟、表姐妹回答的语气是不一样的。于是就抓住学生这一生成资源, 进行质疑:“为什么朗读的语气不一样?找找词句。”于是, 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生成了感悟:细心的孩子从省略号体会出此时列宁的内心是慌张的, 所以读出紧张的语气;有的孩子抓住了提示语的“红着脸、低着头”感悟出列宁当时的心虚, 读出慌张的语气;有的揣摩出列宁和表兄弟、表姐妹当时的心理, 读出沉着的语气;还有的观察到课文插图中人物的表情, 分别读出各种不同的情感……接着, 放手让学生继续读课文, 学生又有了新的体验, 有的体会到列宁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还有的认识到做了错事后要赶快认错。他们在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验, 习得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更可贵的是唤起了学生更为深切的体验, 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关注。

三、拓展阅读, 激活厚度生成

语文课仅仅靠课本是不行的, 必须把书本变厚, 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开放必须是有机的、有效的。

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策略 篇2

一、有效生成需要精心预设

平时我们所说的备课, 就是对教与学的预设, 一是对教材的预设, 就是准确把握教材, 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 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重组和设计, 使之更贴近学生。二是学生的预设, 就是全面了解学生, 尽可能多地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临阵不乱。这样的预设不是侧重于教师的教, 而更多的是为学生的学而预设。

如, 在教学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时, 上课一开始, 笔者按照教学预设出示摩天轮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师: 根据图上的信息, 你能不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并打算怎样解决?

生: 我提的问题是玩摩天轮的有多少人? 算式是: 4 + 4 + 4 + 4+ 4 = 20. 学生的答案跟笔者的预设一样, 笔者赞许地看了他一眼, 点点头让他坐下。

师: 你是怎样想的? ( 学生陷入了沉思) 。

生: 我看到了一个吊篮里有4 人, 那么几个吊篮就是把几个4加起来。

笔者心里暗自高兴: 他不经意间把简洁表示几个几相加的意义也说出来了。

师: 那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笔者语音刚落, 就有学生举起了手。

生: 我写的算式是4 × 5 = 20. 我肯定了他的回答。那些写了加法版式的小朋友都看着我, 一副不明白的样子。我笑了。

师: 你们不明白, 是吗? 那就请这些同学来告诉你们。

学生一下来了兴趣, 有的问: “这道题这样列式是什么意思?”有的问: “4、5、20”分别表示什么? 还有的问: “乘号怎么写, 这个算式该怎么读?”

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 虽然有些问题学生一开回答得并不好, 但在学生的补充和老师的引导下, 乘法意义逐渐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清晰起来。

二、有效生成必须不拘预设

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 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复杂性, 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 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 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 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教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 使教学富有灵性, 彰显智慧, 使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下面是笔者进行《100 以内数的认识》教学时的一个片段:

当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数后, 老师一一写下, 按照预设进行讨论:

师: 这些数有些乱, 怎样把这些数整理整理? 先小组讨论, 再全班交流。

学生们交流了多种分类方法, 有的把它分成单数和双数; 有的分成了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 有的分成了小于50、大于50……

师: 一个很有趣的名字, 在数学上这些数叫“整十数”, 挑一个自己喜欢的整十数, 说说它的组成。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 教师进行总结。

师: 真不简单, 不仅讲出了自己的看法, 还讲出了理由。因为, 100 个一和一个百都可以看作是10 个十, 所以, 100 可以看成是整十数, 但通常还是把它看成整百数比较好。

师: 余下的数有哪些特点?

生:读起来都是几十几, 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师:请每人选一个数把它的组成说给同桌听。

虽然孩子的分类有些过于笼统, 有些幼稚, 没有多少实用价值, 但每一种分类方法都是他们自己的发现, 甚至是创造的, 如果老师不放手, 就不可能生成出如此丰富的分类结果。可见, 在生成与建构的理念下, 只有以老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 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更加美丽!

三、有效生成讲究求异质疑

宋代的著名学者陆九渊认为: “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其实在课堂上有时故意留点疑问, 布设陷阱。让学生发现矛盾, 能有效激发学生质疑, 促使学生生成有效的数学问题, 由质疑而求异, 由质疑而生成, 在生成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比如,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大象伯伯把动物们勤工俭学得来的钱分给大家。小猪、小兔、小猴每人都拿到一个信封, 三只动物却有不同的反映: 小猴拿着厚厚的信封可开心了, 小猪看着薄薄的信封伤心地哭了。小朋友立刻产生疑问:“这是为什么呀? 大象伯伯应该是公平的。”这时老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小朋友, 你能劝劝小猪吗?”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自然而然地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 通过质疑生成了要学的新知识1元: 10 角, 把1 元= 10 角的道理由学生对小猪的劝说教会了其他学生。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促进教学有效生成的策略 篇3

一、师生平等对话,促进有效生成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改变过去那种教师高高在上,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地位的平等性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生成,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地对话,围绕教学的内容畅所欲言,使课堂教学闪烁出灵动、智慧的光芒,在意外中捕捉收获,在收获中演绎精彩。下面是笔者在执教《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请读这一句:“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抱我那样。”大家来说说,文中作者的这一抱,究竟抱出了什么。

生1:抱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感。

生2:作者的这一抱,一种恨意涌上心头。

(全班同学都向他投去了惊讶的目光。)

师:为什么是恨意涌上心头?

生2:作者当然是这样的,他恨自己平时没有关心自己的母亲,没有帮母亲去挑重担!

师:哦,原来你所还说的“恨意”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爱意”啊。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母亲吗?那么,请同学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受吧!

……

在这个片段中,在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和学生围绕课文展开对话,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感恩的心被唤醒,教学获得实效。

二、巧妙运用错误,促进有效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受理解能力的限制,学生在对课文的解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面对这些错误,教师要善于对其进行精当地点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与课文进行对比,与课文展开正确地对话,使错误转化为一种教学资源,变成一种美丽,促进有效生成。

例如,笔者在执教《荷花》这篇课文时,发现有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一句读成了“一个碧绿的大圆盘”。于是,我抓住这个错误,与学生展开这样的交流。

师:大家想想,是“一个个”好还是“一个”好呢?

生1:当然是“一个个”好了,课文上是什么就该是什么。

师:读成“一个”会是什么样子呢?

生2:“一个”就是感觉只有一片荷叶,而“一个个”就能使人联想到有一大片的荷叶。

生3:是的,我联想到了一片片的荷叶,它们挤在一起,就是挨挨挤挤的样子……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是生硬地去纠正,而是将这个纠错的过程转化为挖掘课文内涵的良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错误转化成了教学资源,使学生更深层次地解读了课文,促进了有效生成。

三、创设生动情境,促进有效生成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所描述的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更深入地解读课文,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比如,在执教《江雪》这首诗时,我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们展示这篇课文的插图,创设了情境,使师生如同置身于垂钓的现场。接着,笔者引领学生进行了如下交流:

师:同学们,看着这幅非常特别的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不明白,冰天雪地的,钓鱼翁为什么还出来钓鱼?根本钓不到鱼的。

生2:他的家里一定穷得掀不开锅了。

……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真的是在钓鱼吗?我这里找到了一篇介绍作者柳宗元的资料,大家先来读读吧,也许可以帮助你们找到答案。(学生读)

生1:我明白了,他不是真的钓鱼,而是在锻炼自己抵抗严寒的意志。

生2:我认为这是因为柳宗元此时内心非常的孤独,非常的郁闷,在种天气出来钓鱼,表现出他具有顽强不屈的精神。

师:你可以成为作者的知音。

生3:他不是在钓鱼,他是在寻找一种心灵的寄托,一种希望。正如雪莱所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柳宗元在纷飞的大雪中,垂钓着春天。

……

学生在这个生动优美的情境中,思维跨越时空,与作者进行对话。这样,课堂不断涌现出智慧和灵感。教师进一步的引领,促成了有效的生成,使学生理解了这首诗真正的内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有效的生成,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精心预设,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能够促进生成的每一个细节,灵活地驾驭。只有有效地引领和点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给学生更宽阔的思维空间,才能演绎语文课堂的精彩。

物理课堂有效教学资源的生成策略 篇4

践行着新课程,面对着众多有鲜明个性的独生子女,每当考试评卷结束,总听到教师常说“这个问题课堂上我都讲了好多次了,同学还是不会?”。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挖掘有效的教学资源,应是一线教师上课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一、从学生发展需求的预设中生成:

新课程要求教学朝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向发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那么,教师就应该在处理和加工教材的环节上下功夫,努力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教育资源,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预设能被学生掌握、消化、吸收,并转化为学生内在学习能量的课堂教学资源。可以立足“三要知道”去挖掘生成:一要知道学生需求什么(即三维目标是什么)?二要知道怎么做才能使学生欲深入探究的问题达到其“最近发展区”?三要知道学法指导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笔者在教授司南版必修2第5章第1节《万有引力定律及引力常量的测定》时,为了能充分展现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不畏艰难险阻永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对教材进行这样的加工处理:科学的足迹(介绍科学家对行星绕太阳运动原因的思考)牛顿的猜想(苹果的重力与月球受到的引力其性质相同吗)牛顿的睿智(领会牛顿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引力定律推导(顺理成章建立质点的圆周运动模型)。其中,对牛顿的引力猜想,进行了理想实验的理论探究:设想一个小月球非常接近地球,以至于几乎触及地球上最高的山顶,那么使这个小月球保持轨道运动的向心力就应该等于它在山顶处所受的重力;如果小月球突然停止做轨道运动,它就应该同山顶处的物体一样以相同速度下落;如果它所受的向心力不是来源于重力,那么它就将在这两种力的共同作用下以更大的速度下落,这是与我们的经验不符的,所以二者是同性质的力。对牛顿科学探究过程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设置“三个困难”供学生思考领悟。困难之一: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速度的大小、方向不断发生变化,如何解决这种变化的曲线运动问题,当时还缺乏相应的数学工具。困难之二:天体是一个庞然大物,如果认为物体间有引力,那么如何计算由天体各部分对行星产生引力的总效果呢?当时同样缺乏理论上的工具。困难之三:如果天体间是互相吸引的,那么在众多天体共存的太阳系中,如何解决它们之间相互干扰这一复杂的问题呢?

案例中,不仅丰富了教材中单一推导万有引力定律匮乏的教学资源(教材只描述:“牛顿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开普勒三大定律和自己在力学、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于1687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正式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且使学生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及其思想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的的欲望,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从课堂的动态教学过程中生成:

传统的教学过程,按固定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课堂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课堂教学过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是师生积极互动、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教学中会出现的情况和事件,教师要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学过程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领略”学生的“学习景象”,及时捕捉到为学生清淤除障、释疑解惑的有效教学资源。

动态教学资源的生成可以立足于“一观二闻”:一观,教师课堂上不能目中无人、视而不见,置学生于不顾,一味地按照自己的主观预设机械照搬;而要善于察言观色,密切注视学生的学习动态变化,细心观察学生在学习信息输入大脑后所作出的反映,善于从学生的异常表情中推测、探寻、发现学生存在的学习障碍与思维顽疾,生成诱思、激疑、释疑的有效教学资源。二闻,不仅师生间问答式的交流、学生之间思辨的对话要细心聆听,而且学生一声轻微的叹息、几句私下的话语,都要一一留心;仔细分析、筛选,予以准确地判断、识别,从中发现带有普遍性、一般性的问题,生成答疑解惑的有效教学资源。

课堂上生成的原创问题虽然打乱了原定的教学预设,但教师却机智地将学生暴露出的错误观点扭转为有利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积极地深入探索,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科学、引向成熟,在师生、生生的思想碰撞中擦亮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激发出教学内在的生命活力。

三、从学生的错例形成中生成:

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练习、平时作业、测验、考试等评价方式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部分教师习惯乐于接受正反馈的信息,对负反馈的信息深入分析不够;其实负反馈的信息更能体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它可以为教学提供最具体的、最鲜活的实例,可以生成反思、感悟和深刻理解的有效教学资源,达到对学生思维的“拨乱反正”。

笔者在课堂练习中遇到这样的问题:如图所示,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放着相接触的质量均为m的物体A和B,物体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水平恒力F推A,A、B保持静止,求A对B的弹力(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学生做法:对AB整体,有F=2f静 对B,有FAB= f静 则:FAB=F/2

对这样的结果大多数同学表示赞同,造成这一错误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弄清AB之间存在弹力的条件――“若无B,在F的作用下A相对地面将滑动?”,而且受“受力一起运动问题”思维定势的影响。

正确解法:当F≤μmg时,B无相对运动趋势,则FAB=0。当μmg

拓展:①若受力后一起向右匀速②若水平面光滑,则结果将怎样?

案例中,学生错误的做法成了完善学生思维的有效教学资源,不仅实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使课堂在师生积极互动交流中生成了创造性学习的新格局。

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策略 篇5

一、充分预设, 化繁就简, 事半功倍

教师有效的导学, 课前的充分预设非常重要。要科学预设, 预设得越充分, 越能提高课堂的效率。这就要求体现整个备课组集体智慧, 有效整合教学资的, 最大化地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学校要从制度上进行引导和规范, 使集体备课真正落到实处。完善集体备课制度, 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还要做到“五备”, 即备教材、备大纲、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手段, 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点、统一教学进度。我们的通常做法是备课组提前一周布置集体备课的内容, 要求中心发言人一周后拿出方案导学方案初稿, 备课组其他成员同时参阅相应教学资料, 并于集体备课时提出修改意见以做相应补充。教研组长与备课组长共同审阅后方可实施, 从而从制度上保证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杜绝误导学生。

要做到科学预设, 还要做到化繁就简。有的导学方案内容很多, 看似很认真很有效果, 比如, 有的导学方案规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习方法、设计思路、相关链接、学习内容、注意事项、重点反馈、预期效果、查漏补缺等十几项内容。但是过多的想法不仅使得学生云里雾里, 教师使用起来也觉得不顺, 实际效果大打折扣。还有的导学方案, 教师把它做成了大拼盘, 到处找资料, 尤其是现在网络资源丰富, 没有针对自己学校、自己班级的学情, 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导学方案的制作者应该针对自己学生的学情, 深入领悟教学内容, 不仅整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 更要挖掘教材的有利因素, 确定好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并依据目标的达成和重难点的突破作深入地思考和设计, 最后形成优化方案。比如, 在设计人教版八下第十课第二框做诚信的人这一课的导学方案时, 根据现在中学生思想比较单纯, 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对简单的说教并不认同的实际情况, 在导学方案中设计了“找一找 :诚信守则要明确”、以及“议一议 :诚信复杂我分析”,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精选案例, 增加了话题探讨, 对导学方案进行充分预设, 看似简单, 实则包含着丰富的教学内容。它提供了学习的方法 :“找一找”, 限定了学习的主要范畴 :“诚信守则要求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 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关系”, 指引了思考的方向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看待善意的谎言”。这样的导学设计,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该是事半功倍的。

二、明确目标, 理顺思路, 有的放矢

优化导学策略, 要求教师对学习目标要明确, 学习思路要理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也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设计导学方案的时候, 对本堂课要有充分的准备, 要仔细阅读对应的课程标准, 尤其是新颁布的2011版课程标准。要注意深挖教材, 要全盘理解所教内容。这是对教材的处理。另外, 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及学生在学习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事先思考,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为课堂应急与问题生成做好相应准备。

“教”应该在认真研究思想品德教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 基础上, 在课前准备阶段, 事先把本课学习内容, 按照其在单元或整册书的地位、作用, 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 要让学生学习掌握的基本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 制定与之适应的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导学方案”或多媒体课件的开始部分明示。上课开始的时候, 教师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目标有所了解, 从而带着明确的目的有任务地参与课堂学习, 明确本课所要注意的地方、要重点思考的内容、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做到思路明确, 减少无谓劳动, 避免舍本逐末, 有的放矢, 提高效果。

三、导向明确, 层层深入, 启迪思维

课堂导学要突出“导”字。教师的“导”要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我探索, 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强化思维活动。指导初中生掌握思想品德的学习方法, 实际上是给学生思维插上翅膀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 实际上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创新学习能力的过程。教师导学, 可指导学生联系、比较、想象和质疑, 将知识与方法综合渗透, 实现理论与过程、方法的综合, 创立思想品德课综合化的方法体系。要做到导向明确, 要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同时注意层层深入。

1. 有效设问。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是课堂导学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师在备课时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依据学情, 精心设置问题。问题设置要体现四性 :即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 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和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作适当的提示, 配以一定数量的探究话题, 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各环节的设计要让学生学得懂、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探索性,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要使学生明白, 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 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 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 达到让学生学会看书, 学会自学的目的。

2. 层次分明。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突出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 设置的问题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和难度,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让全体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预习和活动的过程中。因此, 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依据学情, 精心构建导学问题链。在设计课前预习环节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不同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难度, 体现知识的梯度与层次性,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做到循序渐进, 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在设置反馈练习的时候, 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达标”, 难度不大, 紧扣基础知识, 用以检验学生的课堂效果, 要求全体学生基本能独立完成 ;第二个层次是“能力达标”, 目的是经过组内合作讨论后在课堂上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 ;第三个层次是“创新达标”, 目标是使一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完成。这样的导学方案才能真正启迪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科学分组, 人人参与, 学会分享

1. 科学分组, 优化组合。孔子说要因材施教,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是有差异的, 另外男女生的学习特点也有些区别, 所以在实施导学方案导学的过程中, 注意进行分组讨论, 对分组的方式和标准, 教师要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能力、学习风格作全面了解, 要注意标准多元化, 除成绩外, 还有如口语表达能力、提问能力、表达能力等参考要素。在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再按或四或五或六人组进行搭配, 最多不能超过6个, 做到动静结合、男女搭配和优差互补。在讨论过程中, 要注意使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权得到尊重, 不能变成个别学生的专利。只有当每一个学生的价值在组内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他才能更积极地融入到小组中去, 从而学得更轻松、快乐。此外, 每个小组的小组长是该组的灵魂人物, 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小组长, 教师便等于多了一只“手”;如果每一个组都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小组长, 教师就真的能实现轻松地教, 就能实现无为而教了, 但小组长的培养有个过程, 不能操之过急。

2. 人人参与, 达成目标。教师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所以课堂导学, 应考虑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提问题、说困惑、提建议、想对策的活动, 资源共享, 学有所得。通过活动设计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 调动人人参与的热情, 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 激励人人参与的意识, 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在学习中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3. 交流反馈, 分享成果。学生在课堂讨论的交流成果, 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方法, 使之外显, 这就要求, 把讨论探究的问题具体分到各个讨论小组, 分配的形式可以由教师具体安排, 也可以通过其他形式进行分配。在分配相关探究任务时, 要注意公平与整体的关系, 要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展示和反馈的程序。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成热烈的课堂讨论氛围, 当然要注意讨论活而有序、稳而不乱。教师在学生展示时, 要注意倾听和思考, 最重要的是要用鼓励性语言做好点评和总结, 以求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五、适当留白, 注重生成, 活跃课堂

1. 正确使用, 智慧灵动。思想品德课是充满灵性的有生命的课堂。导学方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预习课文, 自主学习, 发现问题, 合作探究。要注意其与教案的区别 :导学方案的使用对象是学生, 教案的使用对象是教师。教师上课时, 必做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 和思想品德课程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 对所学生内容作全方位的设计, 以促成三维目标的达成。如果仅仅按照导学方案上的设计内容, 逐条讲解演练, 就会把灵动的、充满智慧的思品课堂上得了无生气, 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绝不能用导学方案代替教案, 不能照搬导学方案内容, 导学方案只能成为上课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不是全部环节。

2. 留白创新, 注重生成。教师在上课过程中, 不要把学习内容通过讲述、讨论、交流等方式直接告诉学生, 而要通过巧妙的有启发性的语言、精巧设问、科学布置练习留下“空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引发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实践与操作、联想与想象、思考与探究, 利用学到的知识及时填补空白, 更好地体现学生是主体的理念, 引发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实践与操作、联想与想象、思考与探究, 利用自己的想象填补空白, 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教学策略。“留白”不是省略、轻视、回避。学生的许多智慧火花是在“教学留白”中, 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或与小组同伴共同探讨得出来正确答案。“留白”是一种教学机智, 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教师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学“留白”, 这其实也就新知识新观点过程。仅有“留白”和生成也始终代替不了对本堂课学习内容的巩固。高效课堂的实现离不开当堂测试, 当堂测试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环节, 更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教师要根据思想品德课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及时关注学生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情绪状态, 并根据所教班级的变化对教学目标进行及时调整。

3. 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实施过程中, 需要淡化课程教学中的预定性,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再生性, 采用开放性的课堂结构进行教学, 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使教学成为多向交流、充满活力的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教师为导, 及时调控, 积极评价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主体, 但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地位, 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关注学生, 有效调控。在学生的自主探究环节, 教师的导, 主要体现在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如小组任务分配是否得当、每个学生是否都积极参与、学生思维角度是否正确、是否生成新的问题等。教师只有及时掌握了学生的动态, 才能有的放矢, 作出有效调控。其次, 教师要利用在小组间巡视的机会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 可以是对他们讨论结果的充分肯定, 可以是对思维死角的拨云见雾, 可以是对辩论质疑的推波助澜, 也可以是对正确答案的直接揭示。总之, 教师必须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隐性调控。再次, 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并进行课堂探究成果交流后, 梳理知识,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并且核心观点要给予问题式、要点式的明示。教师机智地调控课堂, 课堂必将张弛有度、动静皆宜, 这样的课堂也必定是智慧在砥砺, 思想在飞翔, 心灵在唱歌。

2. 科学评价, 注重实效。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 (课前) 、跟进式评价 (课中) 和总结式评价 (课后) 。诊断性评价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情, 对课堂导学进行充分预设。跟进式评价有利于及时检验学生课堂讨论效果, 检验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水平。如果说编导学方案需要教师高屋建瓴的精心预设, 和谐分组需要海纳百川的因材施教, 调控课堂需要立足全盘的运筹帷幄, 那教学评价则需要教师张弛有度的扬鞭策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 还要注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对小组进行捆绑评价, 并在小组之间也引入竞争机制, 这是为学生创造“团队意识”的有效途径。总结性评价可以以周为单位做学习过关测试, 以月为单位作阶段性回顾, 以学期为单位做学习调整, 适时辅以物质和精神奖励, 充分发挥小组长作用, 以实现生生互助, 生生互促。这样的评价机制拉动的是每一个学生自信心的日益昂扬, 带动的是小组团队合作的逐步成长, 形成你追多赶, 相互促进的学习场景。

参考文献

[1]顾润生, 朱志平.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107-110.

[2]熊川武, 江玲.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202-204.

[3]王强.教师胜任力发展模式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99-101.

[4]周彬.教育考试与评价政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32-46.

[5][美]克里斯顿·纳尔森, 吉姆·贝利.教师职业的9个角色[M].刘坤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57-102.

[6]李贺.如何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成才之路, 2011, (13) .

[7]吴奇.新课程背景下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6, (9) .

理念更新促进生成有效课堂 篇6

一、更新我们的学生观

新课程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学校要以老师为本, 老师要以学生为本。所以, 作为教师, 为了能构建真正有效的课堂, 我们首先就应该更新我们的学生观。在新课程理念下, 学生是发展的人, 是独特的人。

所谓发展的人是指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在一定的意义上, 可以说, 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和教师的手里。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 是不是能学得很好, 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 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所谓独特的人, 是指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 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 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 “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 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 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通过对上文的理解, 我们发现之所以以前我们的教学是无效或者低效的, 就是在于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性和发展性。在以前我们的教学中过分强调老师的讲解, 一堂课总是老师一讲到底。这种“满堂灌”的课堂模式的问题在于, 在老师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常常会自觉不自觉的以自己 (老师) 的标准要求学生, 这固然有利于部分优秀学生的成长, 但却忽略了占学生大多数的中差生的感受, 让他们无法感受到的学习的快乐, 相反总认为自己无法学好, 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如此一来, 在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现象就是:老师滔滔不绝, 学生昏昏欲睡;老师自认为讲得十分精彩, 部分学生却觉得万分无聊。如此课堂当然无法称之为有效课堂了。

在新课程理念下, 虽然也不排斥老师的讲解, 但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只要这种方法操作得当, 就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每一个学生每一堂课都能有所收获, 这就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也就为构建有效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更新我们的备课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要想我们的课堂是高效的, 课下的功夫当然必不可少。在以前的教学中, 我们也是每天都再备课, 并且是相当地认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编写教案等等。但在以前的备课中, 我们更多关注的往往是书上的知识点, 考虑的也往往是如何传授相关的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参与与活动, 甚至忽略了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这种脱离学生实际的备课方式必然导致的后果是在课堂上老师曲高和寡, 课堂也成为老师的“独角戏”, 直接导致课堂效率的低下。

那么, 我们应当如何备课呢?笔者认为, 在新课程理念下, 我们备课的关键是备学生。

首先, 备学生要求我们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包括他们的智力水平, 认知水平, 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等等。因为只有全面的了解了学生的情况, 我们备课的内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才能一切从实际出发。

其次, 备学生要求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他们的学习目标。注意这里得学习目标一定是分层次的: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能达到什么水平;成绩一般或成绩差得学生又能达到什么水平。对此, 作为教师,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应当心里有数。

再次, 备学生重点考虑的是备学生的参与。现在我们一般都编写了导学案。那么在导学案中, 我们一定要体现出那些东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 又有哪些地方让学生合作探究, 在合作探究时, 我们还一定要搞清楚学生探究的目的, 掌握好活动的时间;另外还有哪些地方让学生来展示, 让什么层次的学生来展示等等。

我们必须认识到, 一堂学生真正参与了得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 因此改变我们以前以知识为中心的备课方式, 将之改变为以备学生为主, 备知识为辅的手段已经势在必行, 这也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更新我们的教材观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材是考试的依据, 也就成为我们所有的依托。教材讲到的, 我们尽量深化、细化, 唯恐讲得不透, 让学生在考试时吃亏;教材没有讲到的, 我们则三缄其口, 不敢有丝毫的涉足, 又唯恐耽搁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但问题的关键在于, 以前的教材普遍理论性较强, 而与现实联系则不够密切。这就使得我们的教学脱离了现实, 因此不能充分地吸引学生, 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这也是导致我们的教学不能高效的原因之一。

在新一轮课改中, 教材已经多元化 (如笔者执教的历史学科就有三个不同的版本) 。这就使得我们必须更新我们的教材观。笔者认为, 当前我们使用的教材只是我们实现课程标准的一个 (注意是一个, 而非全部) 依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 一定要在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对我们所使用的教材进行大胆地取舍。教材涉及到的并不一定面面俱到的给学生讲解, 而是将更多的时间来延伸学生感兴趣的、与现实联系更紧密的知识, 重点培养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树立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保证课程标准的实现。

提高课堂生成有效性刍议 篇7

一、科学的“预设”是课堂生成有效的前提。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并及时反馈。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让“预设”真正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1. 教师要把握好“书”关,为“预设”打好基础。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这样才能体会新教材蕴含的教学理念,备出高质量的教学预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对课堂生成的信息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引导。

2. 教师要把握好“人”关,为“生成”预设对策。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预设学生对教学环节的可能反应,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为课堂有效生成作充分准备。

二、灵活驾驭课堂教学是课堂生成有效的主体。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有力地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1. 把握好问题开放的指向性是课堂生成有效的关键。

问题开放可以促进课堂生成丰富多彩,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多方面的生成。但缺乏针对性、指向性的问题情境,即使是开放的,也很难有有效的生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设计问题情境,所提出的问题与要求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性。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有一位教师教“数数”,课一开始教师出了一道情境题:情境很美,在这个情境图中呈现五只鸭、五只鸡、五只小白兔,还有小溪、树、小草等景物。教师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都不是教师想要的答案,这样的生成是无效的。如果把问题稍微改一下:请你数数动物有几只?这样的生成就有效多了,但这还不是最好的,如果换成:请你用和别人不同的方法数一数动物共有几只?这种提法更加有指向性,而且有挑战性,这样的生成性就会更加丰富,生成的东西就会更有价值。

2. 运用教育机智处理课程即时生成资源是课堂生成有效的捷径。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思考灵感参与课堂的。因此,课堂上出现“意外”或者说是学生的“奇思妙想”、“奇谈怪论”都是正常的。一些教师在面对意外时,有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担心“意外”让自己下不了台,担心“意外”会改变原有教学设计的严谨和流畅,因此,有些教师对意外视而不见,其实,这是违背教学本质的做法。另一种是过于突出,放大生成性信息,把一些意外小题大做,这样做的结果非但不能锦上添花,反而使教学南辕北辙,无功而返。因此,教师要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善待课堂中的意外,真正树立起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学会耐心等待,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的生命历程,让学生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比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中,出示例题53—17后,我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后进行汇报。这时,大家畅所欲言,说出了许多种计算的方法,我和学生对这些方法一一作了评价。这时,有一位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学生站起来说:“7-3=4,……”也许是有些紧张。他一时说不下去。这时,下面的学生议论纷纷:“7-3,倒过来减可以吗?肯定是错了。”还有一些学生发出了叽叽喳喳的嘲笑声。我连忙示意学生静下来,并且说:“他还没有说完呢。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慢慢来,请接着说。”这位学生又接着说:“7-3=4, 50-4=46, 46-10=36。”绝大多数学生将信将疑。我也一下子愣住了,“倒着减”的算法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是把学生拉回到自己预设的程序来,还是顺着这个学生的思路,调整教学程序?“这种算法到底对不对?我们请他仔细地说一遍好吗?”这位学生解释说:“个位3减7不够减,用7减3等于4,就是说3减7不够,还差4,再从50里减去4得46,最后再减10得36。”这时,大家基本上形成了共识,认为这种算法是正确的。虽说不是很简单,但我仍然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创造性。

上面教学过程中出现令人头疼的意外,在我真诚鼓励和耐心等待下,竟然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精彩。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意外的出现不一定是坏事,可能是好事。意外是课程的生长点,是好课的亮点,意外能让人眼睛一亮,让人砰然心动的情节。教师应学会善待这些意外,发现意外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耐心等待,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表达的机会,使课堂生成“意外”资源,让学生个性飞扬。

3. 课堂评价是课堂生成有效的催化剂

课堂生成的有效性如何,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起着很大作用。不论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它都需要教师进行课堂即时评价,否则就会阻碍课堂的有效生成,甚至陷入“无效”。课堂即时评价的形式可以是赞赏、批评或点拨。赞赏或批评,能促进情感的生成;点拨,能促进能力甚至智慧的生成。但是,应用即时的评价要得当,要注意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委婉的语言批评学生,用具体形象的语言启迪学生打开思路。恰当的课堂评价可以“在学生茫无头绪时,帮助找到思路;在学生没有信心时,帮助重新唤起力量;在学生取得细微的进步和变化时,在老师的关注下保持进步并得以发展;在学生争论时,帮助擦出思维的火花”……所有这些都是借助评价的力量,取得有效的课堂生成。

初中思想品德促成有效生成三策略 篇8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生成;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学来定教师的教,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同与接受,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具体的途径来实施。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活动性比较强的学科,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显得特别重要。那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促进有效生成呢?

一、教学目标——弹性预设,以生为本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如果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其他教学元素就不能够有效地得以实施。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深入理解与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更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来预设弹性的教学目标,以此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例如,讲解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的《生命只有一次》一课时,当学生通过学习感知生命的可贵以后,教师把“学会自救的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进行实施,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组,第一大组为呼救组,第二大组为溺水自救组,第三大组为防火自救组,第四大组为地震自救组,然后这样设计提问:“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碰到一些危及我们生命安全的突发事件,当这些突发事件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样来保护自己的生命呢?”由于教师在课前就布置学生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呼救组的同学上台演示了110、112、119、120电话的拨打方法,与其他同学交流了紧急情况下呼救报警的策略。溺水自救组的同学则上台演示了救生圈的使用技巧与人工呼吸的操作流程。防火自救组的同学演示了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在火灾中用湿布逃离着火点的情境表演。地震自救组的同学则分场地为同学们讲解了不同情况下发生地震时的自救策略。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以生为本的,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弹性预设的,在课堂上,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并习得了不同危急情况下的自救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并不是机械地去完成教学目标,因此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二、教学内容——关注体验,强调多元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组成要素,是实现教学目标、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载体。如果教学内容单一、不生动,那么学生对学习是不感兴趣的。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的体验,要强调多元,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有效的课堂生成。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避免出现单一的现象,而要紧扣教学目标,选取丰富的、典型的,能够让学生进行理解与感知的内容,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

三、教学过程——板块设计,突出主体

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执行教学内容的主要途径与方式,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不应该是线形状的,而应该是板块化设计的,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例如,在教学在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九年级的《融入民族文化生命》一课,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只是给学生呈现与感知相应的教学内容,学生是不能够有效地进行生成性的学习的,因为中国的民族文化涉及到方方面面,内容非常繁多,在这一种情况下,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就是采取了化繁为简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切入点自己分组对这一内容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具有生成性,整个课堂教学显得十分和谐,充满了灵性。

可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采取板块化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加突出,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策略 篇9

城关镇中心小学

钟秀娟

余旭炎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我们越来越倡导有效、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可以从“捕捉亮点资源”“有序安排资源”“善待错误资源”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平台。因此,能否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这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需要有敏锐的教学眼光,给予学生以清晰的引领。【关键词】:课堂生成; 捕捉; 引领

课堂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我们的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化的头脑,教学是一次次思维的碰撞,好的课堂应该是灵动的,是富有机智和充满变数的。

新课程实施以来,进行“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已形成了我们教师的共识,但随着探索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发现伴随而来的是这样的一些常见问题:学生动起来了,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多了,教师如何对课堂教学进程进行合理调控?学生在探索中偏离了教学预案,教师该如何引领?动态生成了,却杂乱无章,教师该如何有效捕捉、筛选、利用这些生成资源?这不得不使我们理性地思考:什么是课堂生成?是不是“拣到篮里就是菜”,也就是说不管什么样的生成都欢迎;更关注了什么是有效教学?更有意识地促进有效的课堂生成,防止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课堂生成。为此,怎样有效的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成为我们关注的话题。

怎样善待课堂生成,怎样应用智慧促成更多的课堂生成?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捕捉亮点资源

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的体系,由教师、学生、教材等诸多子系统组成,而连接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手段是信息的传递与对信息的应对,它使教学处于不停顿的运动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过程是调控的过程。课堂信息如何应对,就是要体现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生成信息,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从而调节课堂节奏,达到课堂最优化,这样就会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使教学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案例】《认识角》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比一比,下面两个角谁大谁小。学生操作、交流、汇报。

生1:先用活动角量一下∠1,再将活动角的顶点和∠2重合,活动角的一边和∠2的一边重合,再看活动角的另一边在∠2的内部,所以∠1<∠2。

师:这个方法多好。

生2:我先用直尺和∠1的一边对齐,从角的顶点量出1厘米,作上记号,同样在∠1的另一边也量出1厘米作上记号,再用直尺和∠2的一边对齐……

生2在叙述过程中好像自己忘记了自己的方法,停下来想。

师:你的想法真了不起,这可是“伟大”的发现啊。谁听懂他的想法了?把这个“伟大”的方法补充完整。

……

学生在叙述过程中对方法不够深刻,才会出现忘记自己的想法。教师有效的评价引领学生把想法补充完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生成性资源。使这一生成资源得到开发,课堂也显得更为生动。利用这一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我们的课堂便会勃发生机,学生便会享受到探索的无限乐趣。灵感稍纵即逝,火花瞬间即灭,教师能不能及时捕捉住“灵感”、“火花”,并变成有价值的“生成资源”,需要教师的智慧,这种智慧源于教师“知识的底蕴”和“精神的底色”长期滋养。

(二)有序安排资源

面对相同的生成资源,反馈的顺序不同,教学效果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在组织反馈时,我们还要考虑反馈的顺序。对于一些学习思路比较模糊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结合学生反馈的情况作出清晰的思路点拨,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既要关注不同学生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及时掌握学习资源生成情况,合理安排反馈的先后次序。

【案例】前不久,我校开展了“师徒同上一节课”的教研活动,其中杨老师上的四年级第八册教材中的《精打细算》,令我印象深刻。

甲商店5包牛奶要花11.5元,乙商店6包牛奶要花12.90元,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

先解决中间问题:甲商店每包要花多少钱时,学生出现了这些不同的答案。生1: 11.5元=115角

115÷5=23(元)23角=2.3元

生2: 11.5 101.5 10÷5=2(元)1.5÷5=0.3(元)2+0.3=2.3(元)生3: 11.5÷5=2.3(元)

在反馈这些生成资源时,教师就要先考虑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即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第一个同学的方法把元转化成角,把小数转化成整数,用旧知来解决新的问题,对于这种方法学生比较好理解。所以,重点反馈第二个学生的方法中的:1.5÷5=0.3(元),并让学生思考这样想法的过程。这样,学生对于算理也更为深刻,对下一步(方法3)用列竖式的方法中的过程也打好了铺垫。

(三)善待错误资源

学生的学习错误,作为一种源于学习活动本身、之间反映学生学习活动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善于把握预料之外的生成性资源,善于分析学生的学习表象,挖掘在现象后的数学本质。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总难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 错误,教师应改变以往对待“错误”的消极态度,而应站在新的视角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合理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1、在错误中引领

“错误”,向来是个贬义词,而在追求“滴水不漏”的传统课堂中,“错误”更是“法理难容”。但我们知道课堂是常出现错误的地方,如果我们以一颗平常心来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发现学生身上的“错误”只要稍加开发,就会成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生成的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乃至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对于这些教学资源,教师必须迅速地做出相关检索,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有效的生成性资源,适时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资源中的“闪光点”,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出错”中奇光异彩。

2、在质疑处引领

在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发表的诸如“我反对”、“我喜欢自己的算法”、“我认为这样做也可以”的意见。有些看似无关紧要甚至有些谬误的学生的争论,说明尚存疑惑,其中就可能蕴藏着绝妙的教学契机。教师要珍视学生这种积极思维的情势,及时把握适当的角度予以引领,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境界,使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得到迸发。

【案例】:

一位教师上“小数单元复习”课,当复习到小数的读法时,突然有一位学生提出:“小数点的前面和后面读法为什么要不一样?”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使教师呆住了,这可是预设时没有想过的问题,教师想用“这是自古以来的规定”搪塞过去,但仔细一想,觉得这是一个引导学生探究的好时机,于是便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汇报交流时居然给大家带来了惊喜,有一个小组说道:“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部分的末尾加上0,大小都一样,如果按照整数读法就读不清了,如,24.35如果可以读作二十四点三十五,那么24.350就读作二十四点三百五十,三十五怎么跟三百五十一样呢?所以我们觉得还是应该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开读。”这个理由虽然不一定是数学家们的科学规定,但学生毕竟用自己已有的 知识和想法去理解了,这是他们自己建构起来的探究问题的方式。

教师巧妙地把学生课堂上的错误作为一种资源,以此展开教学,改变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这显然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要更有效果,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有了体会,有了争论,就会有更深的认识,也会获得思维上的发展。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不应是封闭的、狭隘的,它应该更多地走向生成,走向开放。但无论是教师意料之中的生成,还是教师意料之外的生成,教师既不能因尴尬而刻意回避,也不能为求精彩而一味迎合。而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以学生发展为本,或“放大”或“缩小”;或“搁置”或“延迟”,捕捉瞬间出现的信息资源,变成丰富精彩的“课堂生成”。惟有如此,教师才能创造性地驾驭课堂,师生才能在情感的交流中,碰撞出灿烂的思维火花。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标》

2、《中小学数学》 谈谈“走课”现象的分析和策略 2009年04期

也谈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生成 篇10

一、深入挖掘,精心预设

不打没准备和胜算的仗.没有经过预设的教学活动是迷茫的.要想感知数学,进入数学,就要营造“有效课堂”,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精心的预设:

1. 高中数学课本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内容,不断改革、调整和部署的新课程的内容结构更加优化,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老师事先深入挖掘课本,使知识前后联系,为课堂教学的“精心预设”做好准备,才能精彩呈现数学的魅力.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努力发掘高中学生的认知基础和个性取向.把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跟学生的学习实际相联系,制定出学习目标、问题对策,习题演练……有层次地呈现在学案上,让学生自主预习.这种“预设”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为“有效课堂”的顺利生成“奠基”.

二、创设情境,巧妙设计

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要有不断的问题情境,老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不同要求的问题.在关键处设问,在疑难处设问,在互动中把数学问题深入,这是“有效课堂”生成的核心.

1. 在关键处设问,有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数学主题

一节高效的课堂,一节充满活力的课堂,在过程的关键处创设问题情境尤为重要.如在讲到函数的单调性时,设问:“谁能在黑板上随便画出一个函数的图像,并在图像上体现出定义域和值域?”这样的问题情境,马上把学生带到了前面所学函数的概念、表示、图像、定义域和值域上去了,并为紧接着的单调性学习埋下了伏笔,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在讲到函数y=Asin (ωx+φ) (A>0,ω>0) 的图像时,设问:y=sinx, y=sin2x, y=2sinx, y=sin (x+) ,y=2sin (x+) ,y=2sin (2x+) 中的A,ω,φ分别是多少?它们的图像怎么画啊?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样,学生会在回忆、动手、体会中使新旧衔接,循序而渐进,符合认知规律.

2. 在疑难处设问,在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培养认知的连续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在数学问题的疑难处,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会使学生的思维延续,认知递进,理论升华.若跳跃过大,会使绝大多数学生思维不畅通.如在讲到函数的对称问题时,由“若f (2+x) =f (2-x) ,则函数y=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x=2对称”引发以下问题:

(1) 函数y=f (2+x) 与y=f (2-x) 的图像关于直线___对称;

(2) 若f (2+x) =-f (2-x) ,则函数y=f (x) 的图像关于点_____对称;

(3) 函数y=f (2+x) 与函数y=-f (2-x) 的图像关于点___对称.

学生会在 (1) 的横线上填“x=2”,对 (2) 和 (3) 更是分不开,通过模仿“引发问题”利用点的对称性使问题得到一一解决.学生们的认知和思维的连续性很好的得到了发展.

三、捕捉课堂,调动生成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善于捕捉,会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探索欲望、表达欲望、成功欲望.让学生的发散思维随时流淌出来,师生亲近和谐、心灵交融,以形成情感动力,从而为课堂“有效生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1. 更新观念,彰显“错误”的魅力

一切课堂上生发出的美丽的因素是使有效课堂生成的宝贵条件.学生的课堂思维不断变动,发散而曲折,错误在所难免,学会捕捉,借题发挥尤为重要.

学生的错误除了从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来纠正外,还要有一个“自我否定”“自我反省”的过程.在教学中随时可能碰到学生的“错误”,如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时,学生往往把“任意”忽略,那就在黑板上画一段并不单调的函数图像,然后在指定的区间上取两个具体的x1, x2,并使x1

2. 合作交流,彰显思维的活力

高中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适度的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团体意识,激发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质疑、反思,在争论中“释疑”,在探究、验证、反思的过程中建构,能很好的促使动态的“有效课堂”生成.

上一篇:电子废热下一篇:寻找陌生地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