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风险及防范十篇

2024-08-23

新生儿护理风险及防范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至2012年8月期间在我院出生的婴儿131例, 其中男孩71例, 女孩60位,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66例, 其中男孩36例 (54.55%) , 女孩30例 (45.45%) ;对照组65例, 其中男性35例 (53.85%) , 女性30例 (46.15%) 。组间一般资料如发病时间, 新生儿出生时间、性别, 体重等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先分析新生儿病区的安全隐患, 然后指定相关的防护管理措施, 对照组只给予正规护理, 不对护理过程中的风险进行防范;观察组不仅给予正规护理, 而且采取相关防范管理措施对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防预[1]。

1.3 疗效评价标准

统计婴儿留置套管针脱出的发生率, 臀红发生率以及新生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如果婴儿留置套管针脱出的发生率越低, 臀红发生率越低, 新生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越高, 则护理效果越好[2]。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软件分析, 建立数据库,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数据对比采取χ2检验进行验证, 若得出的结论为P>0.05, 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若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效果以及新生儿被护理风险伤害的情况, 见表1。

3 讨论

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具有工作重, 责任大, 难度大, 风险高的特点, 如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常输注脂肪乳等高渗性液体, 这对新生儿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相对地增加了护理风险。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降低护理风险[3]。

注:两组新生儿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要好,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风险防范与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率, 由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具有直接联系, 护理风险防范是前瞻性的, 可以控制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起到预防为主消除隐患保证护理安全, 提高护理质量的作用, 在护理过程中做好新生儿室的卫生工作, 做好空气和物品的消毒工作, 例如新生儿的衣物和奶瓶等;在消毒时严格遵守消毒制度, 并且强化危机和风险意识, 护理危机的发生随时存在, 因此做好预防工作至关重要;强化制度建设与质量监控, 周密的规章制度是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的保证, 通过进行风险教育及强化风险管理的各项措施的落实, 明显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因而新生儿受到的风险降低[4]。

本次研究结果观察组婴儿留置套管针脱出的出发生率为1.53%, 臀红发生率为7.69%, 家长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5.38%, 对照组婴儿留置套管针脱出的出发生率为10.76%, 臀红发生率为27.69%, 家长护理工作满意度为69.23%。由此表明采取护理风险防范管理措施的观察组新生儿护理事故发生率明显要比对照组低, 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 而且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说明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可以降低护理缺陷, 减少护理过程给新生儿带来的不利因素, 提高新生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可加以推广使用[5]。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防范措施的效果和意义。方法 针对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建立防范措施, 选取2011年4月至2012年8月期间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131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只给予护理, 观察组给予护理的同时对护理风险进行防范与管理, 统计婴儿留置套管针脱出的发生率, 臀红发生率以及新生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婴儿留置套管针脱出的出发生率为1.53%, 臀红发生率为7.69%, 家长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5.38%, 对照组婴儿留置套管针脱出的出发生率为10.76%, 臀红发生率为27.69%, 家长护理工作满意度为69.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新生儿实施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可以降低护理缺陷, 减少护理过程给新生儿带来的不利因素, 提高新生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风险,臀红

参考文献

[1]程凌燕, 蔡金华, 李加宁, 等.护理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09, 9 (12) :10-11.

[2]何少玲.对新生儿科护理行为实施风险管理的分析与干预探讨[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13 (6) :564-566.

[3]仓孝洁, 姜常青.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6) :241-242.

[4]Drinkwater Julie, Magnesium sulphate for pre-eclampsia:care of the neonate[J].Pract Midwife, 2012, 14 (11) :17-19.

新生儿护理风险及防范 篇2

1 儿科常见护理风险分析

1.1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 护士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服务对象不断增多, 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也越来越多。护理人员普遍存在法律意识不强, 特别是缺乏与护理有关的法律知识, 认为在工作中只要不打错针、不发错药, 护理行为与法律无关。而实际上自病人入院起, 就与医院建立了合同关系, 就享有知情同意权、安全治疗权、自由选择权等。护士在工作中往往忽视了病人的合法权益, 自我保护意识差。

1.2 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

护理记录存在问题, 从而失去其作为法律证据的作用, 甚至起反作用。有病情变化, 出现护理问题, 也有护理措施, 但无护理记录。护理记录中, 护理措施无依据:如遵医嘱给退热药口服, 但无论长期还是临时医嘱都查无依据。同一时间, 护理记录和体温图的生命体征不符。入院评估不准确, 护理评估直接影响护理措施是否符合病情, 同时评估资料的记载为举证提供依据。如病人入院时即存在压疮, 在入院评估中未发现、前后矛盾, 或护理记录和其它记录不一致、不完整。

1.3 沟通不到位

服务态度与沟通不良, 日常工作中护士语言生硬、缺乏耐心和热情。操作过程中护士动作粗暴如输液时粗暴地移动病人肢体, 剃发时损伤头皮, 拔针时穿刺处按压不好出血等。

1.5 执行规章制度不严格, 自律性差

1.5.1 医院规章制度是保证医疗安全, 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 是规范护理行为的准则。临床护理工作有多种相应的规章制度, 如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三级护理制度等。若管理者管理力度不够, 缺乏指导、监督机制, 就会造成护理人员玩忽职守, 护理行为有章不循, 导致纠纷发生。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 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力, 致使病人发生院内感染。

1.5.2 巡视不及时睡眠中, 婴儿坠地;家长将衣物或手遮住婴儿口鼻而致使婴儿发生意外;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输液渗漏等;输液速度过快致循环过重、过慢不能按时执行医生的用药计划。

1.5.3 宣教不到位病人擅自离开病房出现意外。

1.5.4 三查七对制度执行不力用错药物剂量、打错针、输错液、医嘱单未执行即签名或执行后不签名。

1.6 护理业务知识及技术水平低下

静脉穿刺不能一针见血导致静脉用药延误, 或病人家属因着急、心疼而不满意;药物剂量计算不准确, 致药物过量或不足如氨茶碱针、山莨菪碱针、西地兰针等, 而小儿用药剂量准确至关重要;急救技能不熟练, 不能争分夺秒挽救病人生命, 如吸氧、吸痰、心肺复苏等。不能掌握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致使用药过程中药物混浊;分不清轻重缓急而延误治疗。

1.7 医疗设备管理不善

设备性能不稳定如婴儿暖箱使用过程突然不制暖, 护士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导致婴儿体温下降;操作不当致使箱体导电。未定点放置, 使用时因寻找而延误。

1.8 环境管理不善地面潮湿, 病人跌倒。

瓶放在小儿能够触及的地方, 致小儿烫伤。

1.9 医疗护理费用的产生与病人经济承受能力发生矛盾

当医疗护理费用的产生, 与病人经济承受能力发生矛盾时, 极易引起病人及其家属对医疗服务的怨愤。加上社会上长期以来, 对护士职业的误解与歧视, 认为护士不过是打针、发药, 是医生的腿, 医生才是救世主。把对医疗或其他环节上的不满, 以及对护理服务产生的费用的不理解, 统统发泄在护士身上, 常借故找护士的麻烦。来发泄对用药的不理解或不满。

2 防范风险管理

2.1.1 建立护理风险管理组织

护理部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 由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组成;各病区成立安全管理小组, 制定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病区安全管理小组职责, 并开展工作。定期召开护理安全管理会议, 分析护理现状及问题, 不断找出安全隐患。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实施护理质量的监控, 及时上报, 采取对策。

2.1.2 严格执行护理常规、护理规章制度, 制定安全管理规定。

对照《侵权责任法》, 规范护理管理, 分析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和护理管理的薄弱环节。制定防范意外事件的《护理应急预案》, 明确护士发现风险事实或潜在风险的因素, 应采取相应对策。

2.1.3 规范护理记录书写

根据《医疗故事处理条例》有关护理记录书写标准, 使护理记录在内容、格式、表述上, 适应新要求。病人入院评估准确, 护理措施及相关因素均应记录准确、完整、及时、全面, 客观反应病人病情变化, 并与其它记录相一致;危重病人、一级护理使用重症护理记录单, 病情有变化要准确及时记录, 所有记录均应妥善保存。

2.2 重视护士的法制教育, 提高风险意识

针对护士法律意识不强, 防范风险能力差, 继续教育中广泛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教育, 及时通报其它医院相关安全信息, 组织护理纠纷个案分析会等。引导护士学法、懂法、知法,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让护士认识到违规行为导致的法律后果, 增强责任感。

2.2.1 认真学习医院护理部制定的护理风险紧急预案, 结合科室具体特点, 制定出儿科护理风险应急预案, 要求人人掌握。

2.2.2 制定儿科常见重危疾病护理路径表, 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护理、转归、健康教育等情况, 界定出单位时间内所需实施的护理措施和需与病人/家属互动的项目, 督导当班护士执行。设有执行护士签名、上级护士及病人/家属确认栏、护士长审查确认签名栏。规范儿科常见重危疾病的护理流程和护患沟通流程。

2.2.3 素质教育按护理人员的学历、毕业年限、职称和进院时间, 制定出岗前培训、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培训计划。计划就核心制度等医院相关制度、护士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三基理论及技能等知识的掌握作了明确的指引。结合儿科特点及要求, 制定出儿科培训计划, 包括阶段性培训内容、方法、时间、考核办法等, 力求具体、可操作, 确保实效。力争经过培训, 科室每一个护理人员, 都能明确儿科特点, 掌握儿科理论及技能, 并能灵活应用于实践, 指导临床护理工作, 保证护理工作质量, 保证病人安全。

2.3 环境及设备管理

2.3.1 履行告知义务, 与病人/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规范物品放置, 如水瓶一律放置在离开病床、小儿不能触及的地方。病室内设有"告家长书", 对相关安全事项进行温馨提示, 每个病人入院时, 由当班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指导, 并在其理解的基础上, 由家长签名确认。

2.3.2 病区设有醒目的标志牌:如"注意防滑", 在插座盖上贴上:"请不要触摸"字样等, 提醒家长加强对小儿的监护。

2.3.3 督导清洁工, 保持环境整洁、干燥。清洁工具定点放置。

2.3.4 在无陪护病房, 对病儿加用标有其姓名、床号、母亲姓名的识别腕带, 以确认病儿的身份。

2.3.5 严格执行急救仪器及药品"五定一及时"的管理制度, 并尽量留有备用抢救床。及时向领导汇报, 淘汰不能保证性能的设备。

2.4 科学排班

按职称、年资、综合素质的高低, 搭配排班, 在病区病人≥35人或I级护理病人数≥病人总数的40%时, 避免单人值班, 合理安排休息, 避免疲劳工作。保证及时落实护理措施, 和与病人/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 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

3 讨论

3.1 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护理服务行业是一种高技术性、高风险性的行业。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大众医疗健康知识水平不断提高, 其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新的《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实施,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所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界的共识。因此建立完整的医疗风险管理机制, 把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 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 使护理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才能为病人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

3.2 我国医院及医护人员对医疗纠纷事前缺乏针对性的措施, 一旦出现纠纷难以拿出有力的法律证据, 以致许多一般的医疗缺陷成为医疗纠纷的起因。因此, 全面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势在必行。

3.3 护理风险防范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 是减少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 是控制和消除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

3.4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确保护理安全。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有着直接的联系, 是维护安全护理最重要的基础, 因此要让每一位护士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加强学习, 在护理过程中遇到新问题及难点、疑点时, 学会观察、思考、学会分析、判断, 并能把知识运用到护理实践中, 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确保患者安全。

护士长必须牢记自己管理的职能及管理的效率, 即科学地应用你所掌握的有限的人力、物力, 监控好重点的人物 (组织内工作三年内、性格不稳定、理论水平差、态度欠佳的护理人员) 和重点时段 (中午班、晚夜班、节假日、休息日) , 做到用合适的人、物, 在合适的时间, 用合适的方法, 一次便把事情做对了。避免因一次做的"不对", 而给组织在人力、金钱及声誉上造成损失;和给组织内的员工造成心灵上的创伤。

参考文献

[1]程红群, 陈国良, 蔡忠军, 等.医疗风险管理初探[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0 (1) :94-95.

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探讨 篇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54

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革新,影响护理风险发生的因素也在不断增加。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尤其是在患者病情复杂、住院时间长、护理工作繁琐的情况下,护理风险发生的比例大大提高。护理人员如何在工作中尽早发现隐患,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发生风险,保证患者的安全,已经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将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发生比例降到最低,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

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护理管理因素:护理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操作不规范,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按习惯、凭印象草率办事,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管理措施未认真落实,监控缺乏力度,对潜在的护理风险缺乏预见性。

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时动作不标准,语言失当,忽视人文关怀,易造成患者的心理伤害;护士未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或者因种种因素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易导致操作的失误;护士缺乏沟通技巧,导致患者误解、不满,甚至护患纠纷。

技术因素: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经验缺乏,特别是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也会加大护理工作的难度,给护理人员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如果对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未培训或使用不熟练,就可能无法完成比较复杂的操作,从而导致护理工作技术方面的风险加大。

基础设施因素:护理的基础设施配备不足或者布局不当同样是护理风险发生的不安全因素之一。如缺乏安全警示标志,使护理人员和患者都不能防患于未然[2]。如不能及时供应热水、床边无护栏造成坠床、停水、停电、停氧,以及机器故障导致患者治疗中断或不能进行有效治疗。

其他因素:如患者因素,有些患者是高度过敏体质,在应用其他药物时有发生过敏反应的危险;医生因素,有些医生的医嘱书写潦草或者有误而未及时更正,特别是口头医嘱更容易导致医疗差错的发生等。

风险对策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护理安全管理是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保证,其在保证患者身心健康,避免发生护理纠纷和事故的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护理管理者应对护理安全教育常抓不懈,护理安全控制要标准化、具体化和数量化,确保护理安全管理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准确性。护理安全管理关系到医院、医护人员、以及患者三方的安全,同时对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起到重要的影响。如果在护理工作中能够有效落实安全管理措施,对于降低护理风险发生几率将起到重要作用。

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有深切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视患者如家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患者至上”的护理理念。在护理工作中要认真执行各项具体制度和操作的规程以及医生医嘱,定时巡视病房并细致观察患者的病情和心理变化,杜绝输错液、发错药等。要把“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贯彻于护理实践中,为患者提供全程的、全员的、全面的服务。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与护理风险的发生几率成反比关系。首先应让护理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拓宽知识面;其次,重视对护理人员的新技术培训和新知识获取方面的工作,对不同层次不同技术水平的护士进行分类教育培训,定期考核,选送年轻骨干护士外出短期学习。最后各科室应针对专科特点开展专科理论、实践操作和应急能力的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使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得到有效提高,使护理人员不仅综合理论水平高,并且实际操作娴熟、准确、及时,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在实践中护理文书常出现内容不准确、涂改、字迹潦草、漏记、医护记录不相符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首先是患者入院时的入院评估一定要注重客观资料的书写。重症患者的护理记录必须要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在发现护理记录与医生的病情记录不一致时,护理人员应该主动找医生核实,避免医护记录的不相符性。护士长应加强督查,对护理文书书写中存在的问题坚决纠正,定期监测护理文书的书写水平,以提高护理文书的质量。

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强化法律意识,是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和保证护理安全的关键。护理人员应当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培训,树立医疗纠纷重在防范的意识,引导护理人员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使护理行为合理、合情、更合法。培养护理人员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和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增强风险意识和抗风险能力。

讨论

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琐碎性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其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减少护理风险发生的主观要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种高新技术的應用,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也在逐步加大,在护理实践中从制度上加强护理管理是基础;强化护理人员责任意识是关键、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是保障、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必须重视、加强法制教育有利于护理人员把法律知识运用到护理工作的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邹晓清.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3,3(6):22.

2 张敏,蒋萍.护理标识在普通外科病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6,6(9):59.

新生儿护理风险及防范 篇4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和法律观念逐步提高, 医疗护理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在新生儿护理的过程中, 新生儿科护士肩负着新生儿的健康安全和孩子家庭的幸福和谐。因此, 人们对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提出了高的要求, 为使护理服务和护理质控能够得到提高, 减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 本文就新生儿护理风险及防范问题进行一系列的讨论。

【关键词】 新生儿护理;护理风险防范;护理风险 1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到满28 d的婴儿。新生儿在生理方面有许多特点, 为了更好地护理孩子, 必须了解新生儿的生理特征。新生儿皮肤呈粉红色, 一般在出生后3 ~ 4 d起, 都会出现生理性黄疸, 因此, 这时的肤色稍带黄色。1 周前后为黄疸高峰起, 大约2 周后自行消失。由于新生儿的皮肤细嫩,毛细血管丰富, 防御能力差, 容易损伤或细菌感染, 发生脓疱疮、疖子等。新生儿呼吸较快, 可达40 ~ 80次/min, 有时甚至出现呼吸暂停现象, 这是呼吸中枢发育还不够完善的缘故, 属于正常现象, 以后逐渐地稳定下来。但若发现新生儿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紫, 就应尽快就医。新生儿的脉搏无规律, 以每120 ~140次/min为正常。正常新生儿体温应在36℃ ~ 37℃之间。但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完善, 控制血管舒缩的植物神经功能不够健全, 体表面积大, 皮下脂肪少, 容易散热, 因此体温波动较大。因此, 新生儿的体温易受外界影响, 室内温度调节很重要。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平均为3 000 g。在出生后2 ~ 4 d内, 由于排泄大便, 以及皮肤开始排泄水分, 呼吸和大小便也丢失大量水分, 身体表面水分的蒸发, 导致了体重下降, 约下降出生时体质量的3% ~ 9%, 大多在200 g左右, 这是暂时性下降, 大约1周左右可恢复。新生儿胃容量小, 呈水平位, 胃贲门括约肌松弛, 幽门发育较好, 最初只能容不足30 ml的流食, 所以容易出现溢奶现象。2周内可逐渐增到50 ml左右。一般出生后10 h内排出粪便, 呈深绿色或黑色黏稠糊状, 而第2天或第3天排出黑黄混杂的过渡性粪便, 第4天始应变为正常新生儿的黄色粪便, 每天排尿一般4 ~ 5次, 一星期后每天可达10次左右。新生儿的护理风险

医院环境、设备、卫生条件等都会给护理工作带来风险,直接或间接地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同时医院和医务人员将承担经济、法律、人身的风险。护理人员是医院最前线、跟患者接触时间最长最频繁的工作者, 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和风险。由于新生儿护理工作量很大, 护士劳动强度较大, 工作压力重, 护理人员思想浮动, 加上过快的人员更新,使得护理人员整体业务水平下降, 被投诉的现象有所增加。医疗护理行为具有高风险性的隐患, 如护理工作对护士的压力、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护理的不满、服务态度与沟通不良、医疗设备与环境管理不善、护理业务技术水平等。新生儿护理风险防范

3.1 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组织实施并建立完善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是做好护理风险防范工作的保证。制订护理常规及操作规程, 如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护理会诊制度、护士长夜安全护理查房制度等, 以降低医疗护理风险系数,是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基本保证。

3.2 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护理技术水平

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护理人员配备和科学的工作流程, 改善护士的工作环境, 对新上岗护士从综合实力、理论知识、技术操作、规范服务等方面进行考核, 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 并指定高年资护士进行一对一带教, 以减轻低年资护士的心理压力, 加强护患沟通。3.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医护配合是提高医疗护理水平, 消除疾病, 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在护患沟通中, 护理人员是主体, 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精神和语言艺术能力。同样, 患者也应主动配合护理人员积极完成护理过程, 尽到自己的义务, 以达到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关系与良好的氛围, 相互理解, 相互信任, 缩短双方的距离。

3.4 规范护理记录

护理记录是护理人员根据医疗护理措施和患者的病情及住院期间的护理过程的具有法律效应的真实记录。护理记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护士法制观念淡薄, 观察不严密, 资料收集不全, 记录不完整, 影响护理记录书写质量, 导致医疗纠纷案件时有发生。所以, 注意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培训,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提高其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熟练掌握护理书写的要求和规范。是对当今医疗科学的飞速发展进程中沉着应对新形势的要求和挑战。

ICU护理风险事件及防范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选择2010年9月~2012年9月间收治的50例ICU患者, 其中32例为男性, 18例为女性;年龄在14~88岁之间, 平均为 (54.2±15.6) 岁;其中18例为外科患者, 6例为妇产科患者, 2例为泌尿科患者, 8例为内科患者, 8例为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 2例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4例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2例为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入选标准, 在ICU进行救治。

1.2 方法

将上述所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整理, 根据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2 结果

ICU护理风险事件包括:26例出现意外拔管及管道脱落、6例发生压疮、6例意外受伤、12例输液泵使用不当或药物使用不当、6例出现护患纠纷等等。

3 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原因

3.1 意外拔管和管道脱落

这两项是ICU病房出现机率最高的护理风险事件。进入ICU的患者病情多复杂危重, 除了常规的管道之外, 还包括很多引流管及监测管, 在帮助患者翻身、治疗及转运的过程中容易压折及牵拉管道引起脱落, 而且存在患者自动拔出的风险[2]。

3.2 压疮发生

ICU患者因病情较重, 多需要长期卧床, 一些患者甚至连翻身都受到限制, 二便失禁, 抵抗力降低, 皮肤感觉不灵敏, 引起压疮的几率很大。其中有1例存在高位截瘫合并颈部损伤的患者, 同时存在肺损伤以及双侧多发性肋骨骨折、气胸、胸腔积液, 因病情较重, 在治疗期间不可以翻身, 骶尾部无法避免的出现压疮[3]。此外, 一些护理人员在更换患者体位时没有将肢体正确摆放, 引起局部受压, 一些患者因处于昏迷状态, 无法对受压情况进行描述, 引起皮肤出现程度不等的损伤。

3.3 输液安全

(1) 药物使用不当, ICU患者多需要应用血管活性类药物实施治疗, 以此来提升抢救的成功机率, 稳定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如果患者建立的静脉通路数量不足或者在换药时, 护理人员在同一个静脉入口推注药物, 就会导致血管活性药物快速的进入患者体内, 引起心率和血压水平大幅度变化, 影响循环系统的稳定性[4]。 (2) 微量泵、输液泵使用安全, 因ICU病房的患者病情危重, 需严格控制输液量以及输液速度, 同时每位患者均需建立至少2条静脉通路, 能够根据需要输注液体。

3.4 护患纠纷

ICU患者病情较重, 亲人不能在旁守护, 患者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易出现绝望、悲观的不良心理, 对治疗和护理产生消极的态度, 患者的家属对ICU给予最后的希望, 但是又不能完全信任医院, 一边担心患者, 一边考虑医院费的昂贵, 增加了其心理负担[5]。这些都增加了护患之间沟通的难度, 使得护患之间出现沟通障碍, 引起多种纠纷。

4 防范对策

(1) 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落实各项风险管理制度; (2)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增强操作各项机器的熟练度; (3) 以预防为主, 最大限度的降低意外事件出现的几率; (4) 将基础护理充分落实, 避免出现压疮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5) 真正重视输液中的安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武淑敏.护理风险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现代临床护理, 2012, 11 (01) :70-71.

[2]姜慧芬, 郑云仙.ICU常见的护理风险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05) :709-710.

[3]张文兰.ICU护理的风险管理与对策.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15) :2008-2009.

[4]崔晶, 叶翠英.ICU危重患者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护理.中国伤残医学, 2009, 12 (06) :119-120.

新生儿护理风险及防范 篇6

1 手术室护理危险因素

1.1 护理人员方面因素

(1) 护理人员心理问题:手术室是一个工作强度大、风险高的科室, 长期的夜间急诊、连台手术使护理人员处于高度紧张、疲惫的状态, 加上饮食、作息时间不规律, 护理人员容易在这种大压力、疲劳、烦躁的状态下发生心理健康问题, 导致护理工作中出现态度不好、失误和纠纷等问题。研究发现护理人员在高度紧张情况下操作失误发生率达10%, 但在大脑清晰阶段操作失误发生率不足万分之一[2]。 (2) 业务素质问题:手术室收治的病例多、病种复杂, 尤其是急诊手术多为病情危重、进展快的病例, 对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相对较高, 应具备反应敏捷、动作迅速、操作娴熟等能力。年轻护士是手术室护理团队的重要力量, 但在救治危重病例时由于经验的缺乏、心理素质不过硬而容易发生引流管脱出、多次静脉穿刺失败等情况, 不仅增加了患者痛苦, 而且容易产生医疗纠纷。 (3) 法律及自我保护意识问题:护士通常以接受护理知识方面的教育为主, 侧重点在于围术期护理及与术者术中配合等问题, 缺乏相关的医疗法律知识及自我保护意识, 在护理过程中不注重相关证据的收集, 同时也对自身在护理过程中的法律责任、义务及范围没有充分的认识。 (4) 责任心缺乏:表现在护理资料记录不认真、术前消毒检查不规范、无菌操作不严格、患者体位管理不正确等方面, 此外手术间由于责任心不强而体现出的漫不经心、护理技术操作不规范甚至擅自离守等, 容易导致患者坠手术床、术中器械损伤患者身体等, 均会增加手术风险。

1.2 组织管理方面因素

(1) 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够:安全、可靠的手术室护理是医院护理质量的直观体现, 也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预后良好的重要因素。否则, 轻则导致手术失败, 重则危及患者生命。 (2) 护理资源分配不合理:手术室护士每日处于繁忙状态, 精神高度紧张, 体力、脑力均容易产生疲劳感。由于人员编排或分工协调的不合理, 导致部分护士经常加班加点而缺乏充足的休息, 工作超负荷、注意力不集中而发生护理差错。 (3) 仪器、技术操作流程不及时更新:一些新的技术、新的仪器设备需要制订配套的制度及操作流程, 但实际工作中未能及时更新变化, 给仪器的使用埋下安全隐患。 (4) 护理人员培训管理不到位:管理人员忽视对业务、素质的培训, 容易导致护士对护理危险因素缺乏预见性及相应防范措施, 造成一些护理差错事故如接错病例、错放手术室、错用药、错输血、异物遗留体内等的发生[3]。

1.3 围术期操作因素

(1) 术前:不重视消毒灭菌管理制度造成的手术室消毒灭菌不合格, 使得手术室内环境及物品遗留细菌, 增加感染风险;手术相关器械设备准备不完善, 造成术中操作不能满足手术所需, 影响手术的顺利完成, 由此造成腔内暴露、手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接送患者时由于没有认真执行查对制度而容易发生接错患者、做错手术部位等。 (2) 术中:不合理的手术体位不仅容易发生压疮、感染等, 还会影响患者循环功能、呼吸功能、神经功能及造成皮肤、肢体损害等, 术中护理人员由于没有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 造成室内空气、器械、辅料等遗留细菌, 而增加手术部位的感染风险。此外术中由于对器械设备不了解而造成操作不当, 或者术中仪器管理不当而发生故障, 均可导致手术意外风险的发生。 (3) 术后:术毕没有严格参照清点制度仔细清点相关物品, 造成器械、纱布或辅料等遗留患者体内, 不仅导致患者不必要的伤害, 还会引发医疗纠纷。术后标本的保管和送检是保证患者准确诊断的前提[4], 由于缺乏相应的标本管理制度造成患者之间标本混淆或者遗失, 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及时诊治。此外术后患者搬运、护送回病房过程中管理不当, 发生输液管道、引流管脱落或患者坠床、坠车等事件均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

2 防范对策

为减少手术室差错事故、避免医疗纠纷、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笔者结合实际临床工作经验, 针对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危险因素, 提出以下几项相应的防范对策。

2.1 完善和健全手术室安全规章制度

针对目前已经存在的手术室危险因素以及技术、设备、环境、工作内容等变化, 更新和健全各种安全规章管理制度, 包括护理安全制度、消毒灭菌制度、交接班制度、隔离措施、患者查对和物品清点制度、器械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标本管理制度等, 使得护理人员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同时实施护理质量监控, 针对护理风险制订符合实际情况的风险管理制度与计划, 并配备相应的监管措施使其得到组织实施, 尽可能降低风险成本。

2.2 规范查对和清点制度

手术室护士应以高度的责任感来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术前仔细核对患者病历资料, 包括姓名、性别、住院号、手术名称和部位等, 避免发生医疗差错事故。术中器械、纱布、辅料、缝针缝线等物品清点也是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手术前后尤其注意刀、剪、镊子、钳子、缝针缝线、纱布等的清点, 术中临时增加物品时需及时记录, 避免术后物品遗留手术患者体内。

2.3 加强护士法制教育及自我保护意识

定期举办护理安全及法制讲座, 学习《护士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等与护理实践相关的法律、法规, 强化护士法律观念, 加强侵权或医疗差错事故防范意识, 减少护理医疗纠纷。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和实施为医护人员提供了自我保护的法律, 也增加了执业风险, 护士须从思想上明确自身工作与法律责任的关系, 并运用相关法律法规来维护医患双方权益。术中锐器刺伤及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是手术室护士的主要职业危险因素[5], 需加强护士自我保护意识和全面性防护教育, 避免护理过程中的自身伤害。

2.4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护士业务水平

研究显示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很多风险的发生均与护士自身护理技能水平有关[6],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护理技能水平对减少或规避手术室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医院内部经常举办各种护理专业技能培训外, 还应选派骨干至外院进行进修或参加学习班、交流会等, 提高护士业务水平, 尤其是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 做到急诊手术中反应敏捷、动作迅速。对术中的操作步骤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并熟练掌握各种手术室新设备、新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术中有条不紊地配合外科医生的工作,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2.5 提高护患沟通能力

良好的护患沟通对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保障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也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形象。从风险管理角度来看, 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是获得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 也是减少风险发生的重要措施。护士应树立“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充分了解患者性格、文化水平、职业、家庭等差异, 采取针对性的交流沟通方式, 使患者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和尊重, 减少护患纠纷, 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医护人员在术中需注意相互间的语言交流, 尤其是对于实施局麻手术的有认知能力的清醒患者, 避免由此产生的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2.6 合理调配护理资源

护理管理人员应本着人性化关怀的出发点, 对各类护理工作进行合理统筹安排, 排班时应根据洗手护士、巡回护士、主管护士等实际工作进行适当调整, 使得护理人员间做到各有分工、相互配合, 既要保障手术工作的连续性, 又要兼顾护士身心疲惫的缓解和放松。根据手术情况合理、灵活安排护理人员, 如在高危时段如中午、夜班及手术增多时可进行弹性排班, 适当增加护理力量, 保证因连台工作而疲劳的护士得到充分休息, 减少差错的发生[7]。

3 讨论

手术室内多涉及侵入性操作, 是医院内担负治疗、抢救工作的重要部门, 在外科手术和护理过程中稍有不慎即有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这也对手术室护理人员提出了比其他科室护理人员更高的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需要充分认识手术室护理过程中的相关风险因素, 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性, 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提升风险管理意识, 将手术室医疗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减少或消除护理风险隐患, 以确保患者围术期的安全、提高医院整体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韦喜艳.手术室护理危险因素的分析及管理对策[J].北方药学, 2011, 8 (3) :88-89.

[2]赵曙光, 张秀红, 杨红娟.手术室护理工作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2) :37-38.

[3]吴明慧.手术室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与管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 (外科版) , 2010, 25 (4) :65-66.

[4]罗忠梅, 雷菊红, 李芬, 等.条形码在手术室病理标本处理流程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3, 27 (5) :1395-1396.

[5]程真霞.手术室护理危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14) :137-140.

[6]傅铭, 邵志华.医院手术室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9, 17 (1) :92-94.

新生儿护理风险及防范 篇7

1 常见风险诉讼发生的因素

1.1 医源性因素

主要是指医务人员的言行不当给病人造成的不安全感和不安全结果。医务人员的责任心、职业道德、思想作风对医疗安全与否起着很大的作用, 有时起着决定性作用。

1.1.1 因责任心不强而发生差错, (1) 执行医嘱有误, 如打错针、发错药、输错液, 未做到"三查七对一注意"。 (2) 交接班不清, 遗忘医嘱, 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3) 护理不周, 观察不细, 导致病情恶化, 不能及时发现, 失去最好抢救时机。 (4) 抢救危重病人护理不得力。

1.1.2 护士法律意识薄弱, (1) 护士对患者的权利认识存在误区, 如擅自公开病人的健康资料, 泄漏病人的隐私。 (2) 对临床带教老师和护士的法律责任认识不够明确。 (3) 对自身职责权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如有些不属于护理工作权限范围内的工作仍由护士在做, 未从法律角度认识及考虑由此引发的后果。

1.2 技术操作因素

护理行为是具有超过各种服务之上的, 独立的, 同时又是具有科技行为的组合行动, 其中风险始终存在, 所以具有高风险性, 这也是导致医疗纠纷和投诉发生的隐患。

1.3 药源性因素

用药不当、药物配伍不当或无效用药都可能给病人带来危害, 形成药源性疾病, 造成病人不安全后果。

1.4 院内因素

院内感染, 特别是医院外源性感染、环境污染、食物污染、射线损伤等均属于直接影响医疗安全的因素。

1.5 组织管理因素

(1) 管理制度不健全:护士职业有多种规章制度, 如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护理分级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 不健全规范, 是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2) 随着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 合同制护士大量增加, 加上轮科、转科、进修、新毕业生、实习护士, 护士流动性大大加大。同时,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加上个别护士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够重视。若未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会导致有事故的发生但不能落实到具体的人员上。 (3) 护理人力资源未能合理配置导致护士缺编。 (4) 管理者缺乏指导和监督, 如对突发事件缺乏应急措施的指导工作。

1.6 护理人员自身因素

1.6.1 护理文书书写缺陷问题:

具体有 (1) 正确性缺陷:护理书写格式不正确, 字迹潦草, 有涂改现象、页码、住院号书写错误。 (2) 及时性缺陷:医嘱开具时间和护士执行时间不符, 交接记录不及时, 下一班护士发现后予空行, 未及时通知当事人记录, 试用期护士书写后带教老师未及时修改签名。 (3) 真实性缺陷:护理记录和病人的病情, 诊疗护理常规不符。 (4) 完整性缺陷:护理措施记录不完整, 重点不突出, 针对性不强, 内容不联贯, 未反映动态病情、治疗及护理效果。 (5) 准确性缺陷:只有客观数据无任何护理措施的描述等。

1.6.2 护理沟通不当:

(1) 护士工作忙时, 出现语言行为不当。 (2) 护士带着情绪上班。 (3) 对病人或家属提出的问题不回答或是回答简单, 态度生硬, 引起病人的反感, 导致病人家属不满。

1.7 病人因素:

(1) 病人对医疗质量护理质量不满意。 (2) 病人因医院费用发生疑问时引起费用纠纷。 (3) 慢性病晚期病人住院时间长, 治疗效果差, 担心自己病情, 难免积怨满腹, 会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

1.8 社会因素:

由于高新技术不断引进, 加之新药、特药的应用, 使医疗费用的增长同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之间产生矛盾。另外如下岗职工, 经济状况差, 不能承受昂贵医疗费用等, 均会影响护患间的沟通, 而导致投诉和纠纷。

1.9 不可抗拒或不可预见的因素:

如严格按规定做皮试而导致病人过敏死亡, 无过错输血造成各种感染。在有防护人的情况下病人自杀等, 医务人员没有责任, 但可引起医疗纠纷。

2. 护理工作中常见的诉讼问题

(1) 病人跌倒 (2) 没有绝对执行医嘱 (3) 给药错误 (4) 使用仪器错误 (5) 对病人监察不利或不及时 (6) 沟通障碍 (7) 未能提供安全合适的照顾 (8) 病情变化没有及时报告。

3 防范对策

3.1 要严格按医院规章制度与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工作。医疗护理工作中有很多规章制度与操作常规是前人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是医疗护理不出差错的法宝, 要认真学习、借鉴。

3.2 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高素质护理队伍。每位护士都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 用爱心去尊重、护理照顾病人。

3.3 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 沟通能力,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才能保证在护理过程中遇到新问题及难点、疑点问题, 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才能确保患者的安全。学习和掌握与病人和家属沟通的艺术和技巧, 在与病人的沟通中要注意语言的礼貌性, 针对不同疾病不同心理患者实行个性化语言沟通, 恰到好处地运用非语言沟通的技巧, 对于患者予以重视, 认真解答。

3.4 加强管理

3.4.1 用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的管理理论, 来提高护士长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效果, 促进科室内部的和谐气氛, 为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奠定基础。

3.4.2 定期开展医疗风险讨论会, 对易发生纠纷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讨论, 提出整改措施。

3.4.3 定期组织进行法制知识及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与培训。

3.5 常见护理诉讼的防范措施

3.5.1.防止延误病人治疗 (1) 严密观察病情:生命体征、按时巡视各种管道、输液、输血 (2) 正确使用各种仪器、设备 (3) 发现变化立即报告。

3.5.2防止病人跌倒 (1) 60岁以上, 半年内有跌倒史 (2) 用镇静药的病人, 要注意 (3) 卫生间要有警示 (4) 特殊时湿滑地面应采取适当的措施

3.5.3防止用药错误 (1) 学习药物知识, 了解药物说明书 (2)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制度 (3) 按时吃药, 看服到口 (4) 留意病人的药物过敏史 (5) 观察用药后反应 (6) 患者和家属不能自行更换液体 (7) 护士不能自作主张停药、减药。

3.5.4 使用约束带、约束衣 (1) 使用前应有医嘱 (2) 告知家属并签字 (3) 掌握正确使用方法 (4) 观察病人四肢循环情况。

3.5.5 预防病人自杀 (1) 对有异常的病人要及时报告 (2) 陪护不能离开 (3) 拿走可用作自杀之物品, 如刀、剪、绳、药等 (4) 观察病人如频繁上厕所、发呆、烦躁等均要注意 (5) 多与病人沟通、安慰病人, 了解自杀的原因。

3.5.6 预防病人失踪 (1) 按时巡视病房, 一旦发现病人离开及时报告 (2) 对老年性痴呆的病人一定要家属陪护, 告知其危险性并记录 (3) 对老年性痴呆的病人, 穿病号服或有标记的背心, 后印有医院和病区科室的名称。最好在其口袋里放好写有名字、电话号码及联系人的卡片 (4) 一旦发现病人失踪立即通知家人、科室负责人及公安科。

3.5.7 运送病人 (1) 正确使用平车, 推送者应在头侧 (2) 定期检查平车、轮椅的安全制动 (3) 运送期间密切观察病人情况 (4) 危重病人要有医生护士陪同 (5) 一旦发生意外应知道正确的处理办法 (6) 与接受部门沟通协调好再运送病人, 以缩短运送的时间。

3.5.8 输液、输血中的护理 (1) 不能自行调节滴数 (2) 认真观察输血、输液反应, 知道反应的常见症状及处理措施 (3) 有问题及时报告。

3.5.9. 沟通 (1) 头交代注意点 (2) 病人的主诉或反应问题要重视。 (3) 与病人和家属要经常沟通 (4) 病情有异常要及时沟通 (5) 登记与家属的联系方式。

总之, 在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均有可能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 护理人员必须加强法律意识, 严格履行岗位职责, 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谨言慎行、谨慎操作, 将护理诉讼杜绝在萌芽状态。

摘要:目的 预防护理工作中护理诉讼的发生, 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规范护理行为。方法 回顾性调查我院近年来发生的护理纠纷所引起的多方原因, 分析护理纠纷的环节。结果 发现问题主要由服务意识差、擅离职守、违反操作规程、执行医嘱不当、护理措施不到位、护理记录不规范等方面的原因引起。结论 要预防护理诉讼的发生, 护理人员必须加强法律意识, 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将护理诉讼杜绝在萌芽状态。

关键词:护理诉讼,防范对策

参考文献

[1]卢金凌.急诊外科护理潜在的法律问题及防范.《中国护理管理》, 2008.9.

[2]王一方.敬畏生命.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67-72

新生儿护理风险及防范 篇8

【摘要】目的 在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对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寻求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心内科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收到的风险呈报表21份,对其进行原因分析,探讨心内科护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探讨其防范措施。结果 心内科潜在风险主要存在于急救药品与设备、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及责任心、护理临床记录等方面中。结论 通过强化护理管理制度、提前制定风险预案、加强护理人员自身业务能力等方式可以有效防范心内科护理的潜在风险。

【关键词】 护理风险;心血管;管理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一切不安全事故。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可能伤害到护理人员、患者、探视者的潜在风险进行判断、评估并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的过程。护理风险始终存在于护理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在心内科由于病人年龄跨度很大、对治疗的依从性差,使得护理潜在风险更加突出。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维护患双方权益,避免护患纠纷,我科自2010年1月起开始实施风险管理制度,在事前积极防范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并获得了较好的成绩。现介绍如下:

1 转变管理观念,建立风险呈报制度

风险管理作为全新的管理理念,是在不安全事件发生前的積极预防、防范,而不是事后诸葛亮,做善后工作。通过对全科护士的培训、教育, 让其了解到风险管理的作用和目的,重视风险呈报工作做为风险管理基础的重要性。为确保得到准确、及时的呈报,可以采用奖惩措施,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如实上报风险事件。

2 风险事件的识别及原因

分析我科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收到的风险呈报表21份。失误类事件6例: 用药时间错误3例,放错药1例,送检标本错误2例;安全性风险事件6例: 跌倒4例,坠床2例;比例最多的还是沟通问题,共9例。通过对收到风险呈报表及我科管理的薄弱环节,以及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患者投诉等的分析,总结得出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护士因素

护士的责任心缺失:不能严格执行医院的规章制度,尤其是交接换班仓促,护理工作不仔细,不认真查对医嘱等。护士的业务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不足:不能及时学习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护理方法,无法为病人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此外, 护士不能熟练使用各种急救抢救仪器, 以及不能及时识别各种恶性心律失常等直接危及病人的生命的症状。 护士的沟通能力欠佳:不能有效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没有把病情、护理行为及时告知家属或技巧不恰当,沟通质量欠佳。护士的法律意识薄弱:不能及时准确的填写护理记录或字迹潦草、重抄等。

2.2 病人因素

心内科病人的疾病有着其高风险性: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心律失常都是造成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些诊疗措施也有一定的高风险性。生活习惯改变:不能适应患病后的生活习惯,如活动,限制卧床大小便等。并且大多数病人的年龄偏大,身体机能差,发生坠床、褥疮、跌倒、烫伤等风险事件的机率很大。

2.3 制度因素 护理规章制度不完善或执行力度不够,工作流程不科学。

3 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3.1 规章制度的健全和落实

良好的风险管理是建立在各项完善科学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而切实落实制度是防范各类事故、避免纠纷的前提。在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根据我院实际情况,修订出符合我院实际护理规章制度。我科在医院规章制度上进一步细化、具体化,使之更加符合科室的实际情况,更加有可操作性,如遇突发事件时,对危重病人的应急处理预案。

3.2 加强护士的风险教育

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最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选择曾发生过的风险事件作为个案分析,通过临床工作中遇到范例开展自我教育,每季召开关于护理风险因素讨论会,主持领导应积极鼓励工作人员参与到风险管理中主动呈报科室内存在或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共同参与到防范策略的探讨中,提高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节假日和夜间等精神容易松懈时段,更应该突出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消除护理不安全因素产生根源。

3.3 护理书写的管理

时刻强调护理文书书写的重要性。观察病情要有预见性,及时准确记录, 有异常情况出现时及时上报医生。管理组长每天检查护理记录填写情况,禁止随意涂改或简单抄写。

3.4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心内科疾病的护理技能,增强其问题的能力;使护理人员能够熟悉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尤其如何使用心电图机、除颤器等设备,只用工作;支持其参加医学进修教育,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才能保证护理工作高效无差错的开展。

3.5 强调沟通技巧,搞好护患关系

由于心内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交流沟通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在与患者交流时务必注意自己的情绪,保持诚恳大方的态度;护理操作开展前务必向病人解释清楚,争取病人合作,必要时可通过手势、眼神等非语言交流方式给患者表达关爱。晨、晚间护理时刻同时与患者交流,了解其生活状况和身体状况,给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

3.6 规范急救物品的应用与管理

落实“五常法”在规范管理抢救药品、用物的应用,做到数量定量、放置定位、专人负责、检查定期,定时核查、及时消毒、及时补充,设立登记本记录抢救药品、物品的使用情况,建立设备保养记录,定期对各种设备、仪器进行保养和检修,保证其正常运转;设置专人负责各种新设备、新仪器的管理;在仪器上统一悬挂操作规程,新仪器启用前先对使用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每位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操作,避免因不能正确操作仪器、设备而医疗护理事故的发生。

4 体 会

心内科疾病变化快,危险高的特点,心内科护理具有其特殊性。提高安全意识,避免护患矛盾,越来越受到重视。心内科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护理风险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落实护理规范程序和风险管理的策略提高护理质量。通过不断发现护理风险因素,坚持积极改革,我科的护理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护理纠纷、护理投诉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

[1] 白瑞娟,秦延平,杨萌. 风险评估与防范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3,06:329-330.

[2] 许风梅. 心内科护理潜在风险及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2013,06:332-333.

[3] 李小波. 心内科护理安全干预机制构建的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6:149-151.

[4] 谢匀菊. 神经内科护理的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分析[J]. 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6:2401.

[5] 黄琼,周敏. 风险评估与防范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1,25:176+381.

[6] 王秋芳,王璇,徐楠.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疗养医学,2010,01:8-9.

新生儿护理风险及防范 篇9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及针对性防范措施。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月-2013年7月收治的900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同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8月-2015年1月收治的900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总结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对常见的护理风险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比较两组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及护理人员安全隐患意识。结果:2012年2月-2015年1月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共计61例;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人员安全隐患认知、管理、风险意识、工作积极性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常见的手术室护理风险采取针对性防范处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手术室; 护理风险; 防范措施; 安全隐患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4-0099-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4.052

手术室是治疗与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相对于其他科室其护理风险性更高。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后可对患者的手术效果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时可引起医疗事故,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1]。可见强化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意识,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为进一步探讨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及相应的防范措施,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

2月-2013年7月收治的手术患者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于2013年8月实施针对性防范措施,旨在减少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月-2013年7月收治的900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8月-2015年1月收治的900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男483例,女417例,年龄12~85岁,平均(57.3±6.3)岁;对照组男491例,女409例,年龄12~85岁,平均(57.3±6.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总结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护理对策。

1.2.1 护理风险因素分析(1)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风险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对于手术室护理的重要性与不安全因素引发的危害缺乏深刻的认识,部分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不够认真、仔细,工作态度不严谨。手术室护理本身工作量大,护理人员一旦意识有所松懈,可导致手术标本遗失、错误输血、错误用药等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2)护理人员缺乏扎实的知识储备,职业素养有待提高,低年资护士缺乏护理经验。(3)未按严格操作流程进行护理操作,由于手术室存在新仪器的引入,旧仪器的更换,手术室护理人员如无法及时更新知识,易导致违规操作情况的出现。

1.2.2 护理对策(1)完善手术室管理制度,包括手术前后查对制度、手术室进出制度、无菌操作规范、手术器械与仪器管理制度等等,促使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做到有据可循,规范自身的护理操作行为。(2)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职业道德培训,在专业技能培训中,着重介绍手术室护理中常见的问题与注意事项,新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方法,并给予示范操作,培训结束后统一考核。与此同时,鼓励护理人员继续深造,进一步丰富其理论知识,并将继续教育学分与绩效挂钩,为护士提供晋升、职称评定平台,以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另外,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增强其责任感,做到手术护理操作时仔细核对医嘱,及时清点医疗用品,并做好记录,防止输血、用药差错等发生。(3)增强法律观念,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让护士明白护患关系属一种法律关系,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如侵犯患者的合法权益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由此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风险的意识,自觉落实各项操作规程与规章制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采取笔者所在医院自行设计的量表对16名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意识进行评价,包括安全隐患认知、安全隐患管理、风险意识、工作积极性4项,每项总分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护理风险统计

2012年2月-2015年1月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共计61例,详见表1。

2.2 手术室护理各项指标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2.3 安全隐患意识

观察组护理人员安全隐患认知、管理、风险意识、工作积极性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3。讨论

手术室作为治疗与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护理工作中的任一环节出现差错都可威胁到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导致医疗纠纷的产生[3]。故对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产生的常见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并给予针对性防护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月-2015年1月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护理技术风险、操作流程不规范、护理风险意识不强、缺乏责任心、法律意识淡薄是引发护理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

护理技术风险与操作流程不规范都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不够有关,手术室护理操作本身就具有复杂性,要求护理人员不仅熟知医护基础理论,包括护理基础知识、护理操作技能、仪器设备的操作与保养,此外还应了解各类手术治疗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与手术医师进行配合[5]。故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意义重大,可选择理论知识扎实且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定期教学计划的实施,可帮助手术室护理人员提高专业知识储备与护理操作技能[6]。另外,在培训工作中还应重视对护士的职业素养的培训,培养护士严格审慎的工作态度,增强其责任感,促使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7]。另外,完善手术室各项管理制度可促使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做到有据可循,严格实施各项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包括严格查对,规范手卫生,复用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如此可有效降低护士因不规范操作而引发的护理风险[8]。由于手术室接收的患者有其特殊性,一旦护理操作失误可产生严重影响,增加护患纠纷,故增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通过分析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后,2013年8月-2015年1月1年半的时间里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率分别为1.56%、1.44%、1.22%,均较防范措施实施前有了显著下降,而患者满意度则有显著上升。另外,观察组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认知、管理、风险意识、工作积极性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针对性防范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意识,规范护理操作,减少护理差错,进而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常见的手术室护理风险采取针对性防范处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意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新生儿护理风险及防范 篇10

1 风险因素识别

1.1 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由于急诊科是医院内病种最多、重症患者最集中、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 所以护理人员应该要充分认识到急诊急救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性。而作为护士, 应当恪尽职守, 积极的与患者做好沟通工作, 了解患者的病情, 对于所做的工作应该具有危险的预见性, 要做到根据自己所学知识或经验从工作中评估所获利益或潜在风险的比例, 按照规章制度以及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完成工作。

1.2 规章制度不健全

只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才能规范和约束医院内各种医护活动, 从而起到有效预防各项风险事件的发生。若抢救制度、护理安全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以及无菌操作等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 就可能给患者造成损害。

1.3 护理人员专业能力不高

有些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不能够有效指导护理实践工作, 而且急诊科患者的病情一般发展、变化均较快, 护理人员不能够自主、快速、熟练、短时间内完成各种机器的准备, 从而延误抢救的时机。而且对于护理文书的书写不规范, 经常出现涂改、字迹不清、病情描述不确切、医疗术语应用不恰当、病情观察记录不及时、药物使用情况不清楚等现象[2]。

1.4 仪器、药品管理制度不健全

急诊急救过程中, 各种仪器的使用和急救药品的供应, 对于保证患者抢救成功至关重要, 但是由于仪器、药品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不能够责任到人, 使得仪器和药品不能及时供应, 会造成严重的护理风险事件。

1.5 患者自身因素

急诊室患者的病情急, 家属的心情急, 对急诊护理的要求高, 由于患者的文化程度不同, 对疾病的理解、医疗护理措施、医护人员的讲解不能理解, 很容易造成治疗的延误。

2 防范对策

2.1 强化风险教育

对定期举行法规专题学习、观看警示教育片、防范医疗纠纷等讲座, 并结合急诊科的特点, 教育护理人员坚持“以患者为本”的服务理念, 增强工作责任心、定期对工作进行总结, 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急诊护理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发生、发展过程,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并制定风险应急预案, 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2.2 提高护理人员专业能力、

通过继续教育、急救技术训练、仪器使用训练等多种形式,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能力培训, 提高抢救技能、仪器使用能力、应变能力、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文书书写能力等, 使护理人员能够适应急诊科的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为抢救争取时间。

2.3 落实规范性制度

健全的制度与落实可以保证医患双方的利益与安全, 有效防范护理纠纷。可根据急诊科的特点建立如护理意外登记、护理告知书签字、药物使用不良反应登记报告等规定和上报程序, 并且注意环节质量的控制, 使执行制度惯性化, 从而做到在任何紧急情况下, 急诊护理工作都能高效、有序地运行, 达到最佳的急诊抢救效果。

2.4 合理配置人员, 优化就诊环境

考虑到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工作范围的扩大与工作量的增加, 所以要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 避免出现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质量下降等现象。同时积极优化急诊室的环境科学布局, 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 并且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急诊的安全。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护理质量要求的提高, 护理风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命健康损伤或致残事件的不确定性或者一切可能发生的不安全事件。而急诊急救的护理风险不仅对于患者的抢救与治疗有重大关系, 而且还影响着医院的发展, 所以应该重视急诊科对护理风险的识别与防范措施的采取。本文通过对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9月急诊急救科护士的工作进行回顾性总结, 认识到急诊急救患者的护理中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风险因素, 如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规章制度不健全、专业能力不高、药品管理制度不健全和患者自身因素等;针对以上风险采取的防范对策有强化风险教育, 提高护理人员专业能力, 落实规范性制度, 合理配置人员、优化就诊环境等。综上所述, 只有对急诊急救患者护理中的风险进行充分的认识, 并做好防范对策, 才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与抢救质量, 减少护患纠纷和差错的发生率, 降低抢救风险, 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3,4]。

参考文献

[1] 段晓巧.急诊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2) :170.

[2] 赵慧, 张丽, 李季.急诊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2) :327.

[3] 邹志杰.急诊急救中的护理风险因素与管理策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6) :691.

上一篇: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下一篇:毛细管电泳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