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八篇

2024-05-13

中华姓氏 篇1

以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宗法社会,人们很重视自己的家世渊源、血缘纽带;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公民社会,讲民主、法制,人们的家族观念、血缘观念很淡薄了。以前的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血缘、地缘关系;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业缘,因工作、事业结成的缘分、关系。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交往范围的扩大,导致人们重业缘,轻血缘、地缘是可以理解的,但完全摒弃血缘、家族观念却是不可取的。因为从哲学角度来说,“我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是哲学的终极问题,离开了血缘,离开了对“我从哪儿来”的思考和探索,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从培养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角度讲,一个对自己家庭、家族都很淡漠的人,何谈爱国主义呢?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要提倡恢复以前宗法社会的那一套家法家规,但也不应该将自己的血缘和文化生生地撕裂割断。

一个连自己祖宗流传下来的家族符号、姓氏名字都胡乱书写的人,其实已经割裂了自己的血脉,正在践踏着民族文化。

说了这么多,我们现在就要来思考一个问题,探究一下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在我看来,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既有政治的因素,也有教育的责任。

解放之初,国家为了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大力推行简化汉字,这是造成人们胡乱书写姓氏名字的一个原因,比如,将萧写成“肖”,将戴写成“代”,大致就跟推行简化汉字有关。汉字存在难记、难写的缺点,汉字的简化有它的必要性,但是,“肖”并不是“萧”字的简化字,“代”并不是“戴”字的简化字,这就跟汉字的简化没有必然的关系了,这是跟社会的浮躁,人们的思想认识有关。

说到政治因素对人们宗族观念的影响莫过于十年内乱时期。中国向来有国有史,方有志,族有谱的传统,这三者构成了记载、传承民族文化的史学架构。每一个家族都有定期修谱,记载家族发展的传统。可是,到了十年动乱时期,族谱成了所谓的“四旧”,成了封建糟粕,被搜来付之一炬。从此后,家族观念、修家谱成了人们讳莫如深的话题,即使到了现在比较开放的年代,有的家族也在修家谱,但都没有得到国家有关方面的明确支持和鼓励。国家宣扬要每一个公民爱国,但同样也应提倡让每一个人爱自己的家族,自己的祖宗。两者是并行不悖的。

旧时的教育,入学初的识字教学就从《三字经》《百家姓》开始,向学生灌输“首孝悌”“孝于亲”“亲师友”的观念,对学生进行包括宗族观念在内的品德教育。现在的教育强调爱国、爱社会,这是理所当然,无可厚非的。但毕竟,国家、社会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在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爱社会教育的同时,能将学生“孝于亲”的观念培养起来,爱国家、爱民族就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当下教育在这方面的不足,教育者是有一定责任的。但是,教育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的教育,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需要国家更大力度的支持和引导。我们教育者也应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向来痛恨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人。某些“台独”分裂分子说“大陆没有真正的中华文化”。这样的话,显然是对大陆传承中华文化的全盘否定,不值一驳。听了这样的话,每一个作为“爱我中华”的炎黄子孙都应该引起警醒。我们应该努力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从传承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民族传统文化做起,从珍视自己的姓氏名字做起,大力发扬民族精神。

先前的人们胡乱书写自己的姓氏名字,还有这样两个具体原因,那就是一部分人不识字,没有在意自己的姓氏名字是否被别人写错,而进行户口登记的人,往往想当然的用简捷的方式,以同音字代替别人的姓氏名字。另外,户口登记部门在登记后,当事人发现错了也以种种借口不愿意改正。而事实是,我们现在很多地方都很重视姓名的唯一性和确指性,一旦弄错了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比如,乘坐飞机时,如果购票时的姓名与登机时的姓名不符合,乘务人员会拒绝你登机。又比如,你到邮局取挂号信件或取汇款时,如果身份证件上的姓名与邮件上的姓名不符合时,邮局可能拒绝你领取。既然姓名具有确指性和唯一性,为什么人们就不重视自己和他人的姓名的书写呢?其实,只要我们每一个人本着对他人的最起码的尊重,我们国家的有关部门真正站在人文关怀,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也是尊重事实以及复兴民族文化的高度来办事,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已经错乱的姓氏名字,可由国家教育部,会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公安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国家机关联合发文,在电视等大众传媒上广泛宣传,当事人对错乱的姓氏书写愿意改正过来的,公安部门的户籍管理机构应积极配合,予以重新改正登记。国家既已颁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应切实贯彻执行。

中华姓氏 篇2

哂笑之余, 不禁有些感慨, 这是许多中国姓氏的尴尬之处。随着时间的流逝,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许多姓氏已经或者将要沉没于历史长河中, 成为一现昙花。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小姓易遭淘汰

中国姓氏有3000多个, 常见姓氏300多个。排名居前的百家大姓的人口达十一亿左右, 约占全国总人数的87%, 是中国的主体姓氏。剩下的近2700个姓氏都是小姓, “人口蛋糕”就那么大, 如此多小姓来分, 自然不够分, 一些小姓被淘汰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

古代一些贵姓逐渐成了“濒危”姓氏

古代先秦时期, 姓氏一般由嫡长子继承, 其他子女只能另立门户。像夏、商、周三代的国姓分别是姒、子和姬, 现在都十分罕见了。曾经的辉煌不代表什么, 这些贵姓最终还是衰落了, 这就是历史规律。不过, 从这些贵姓衍生出的姓氏却很多, 像姒姓衍化出了夏、曾、鲍、欧阳、夏侯等姓氏;子姓衍化出汤、殷、商、林、王、孙等173个姓氏;姬姓衍化出的姓氏就更多了。

复姓衍化为单姓

有人统计, 中国现存的复姓有81个, 而历史上曾出现的复姓要多得多, 这些复姓都去哪儿了呢?大多数的复姓都衍化为了单姓。比如, 马姓主要源自马服这个复姓, 战国时赵国将军赵奢被封为马服君, 其后代就以其封地马服为姓氏, 后来逐渐演变为马姓。许多复姓也是同样情况, 或将复姓拆开, 或谐音转音, 或拆字加部首, 而衍化为众多的单姓。

此外, 历史上曾经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复姓和外来复姓, 如鲜卑复姓、西域复姓、契丹复姓、女真复姓等, 甚至还有来自天竺 (印度) 、高丽 (朝韩) 、日本等国的复姓。其中很多复姓因其民族淡出历史舞台而消失了。

忌讳姓氏消失

中国最古怪的姓氏有难、死、黑、老、毒等, 其中难、死是最稀有姓氏的冠亚军, 这些字在汉语里都属于十分不好的字眼, 能传承下来, 堪称奇迹。个别古代帝王有给人赐恶姓的癖好, 像武则天就曾给王皇后、萧淑妃及李唐皇室的成员改姓为蟒、枭、虺、蝮等。

古都洛阳拟建中华姓氏文化园 篇3

黄河夕照

洛阳被誉为九朝古都,早在3700多年前,大禹就在洛阳建立都城,此后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朝代在此立都。新莽、北齐、北周、后周、宋、金把洛阳作为陪都和行都,建都时间长达1400多年。河洛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河图洛书、大禹治水、苍颉造字、周公制礼、司马氏治典、老子完成《道德经》、佛教传入中国、张衡制浑天仪、蔡伦造纸、毕发明印刷术等重大的文化活动都产生于洛阳。龙门石窟是世界历史上建设规模最大、艺术品位最高的石刻文化艺术宝库;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座寺庙;天子驾六的发现是周天子出巡豪华壮观场面的再现。据史学家考证:道学肇始于洛阳,儒学渊源于洛阳,经学兴盛于洛阳,佛学首传于洛阳,玄学形成于洛阳,理学寻源于洛阳。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成语典故都产生于洛阳或与洛阳有关。

洛阳人杰地灵,不仅孕育出伊尹、杜康、周公、老子、蔡邕、班固、蔡伦、张衡、许慎、班昭、曹植、左思、玄奘、杜甫、韩愈、白居易、程颢、程颐、范仲淹、欧阳修等历史名人,而且有105位帝王长眠于洛阳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中华的人文始祖主要活动在中原;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百家姓前73个大姓源自中原,河南堂派生出的姓氏有140多个。在中国历史上,因居官、经商、流放、戍边、避灾祸、躲战乱等多种原因,造成中原住民多次南迁,有历史记载的就有五次大规模的移民,从中原迁徙到江西、福建、广东沿海一带以及台湾,形成客家人。南方各地至今还有以洛阳命名的地名和纪念性建筑,客家人在生活中仍然保留着许多中原人的生活习俗,堂前挂着“河洛世第”、“根在河洛”的堂训铭言。“根在河洛”已被炎黄子孙和客家人所公认,洛阳是全世界华人寻根朝圣祭祖的圣地。洛阳正在筹建的百家姓总祠堂,是继龙门石窟、白马寺之后,又一处文化旅游景点。

唐恭陵石刻仪仗 周公庙

中华姓氏文化园主体内容:

历史展馆:中国历代帝王的生平业绩介绍及历史发展概况以及对历史有过重大影响的洛阳名人生平介绍。

百家姓忠孝祠:逐姓介绍姓氏起源、发展、变迁、分布状况及该姓氏所产生的对中国历史有过重大影响的名人名家。除建造5000平方米姓氏总祠堂外,另建200~300座大姓氏单列祠堂。

书法艺术展馆:荟萃古今中国汉文化书法艺术精品,近、现代海内外书法名家作品,作者的照片、生平简介一一勒石,留传后人。对绘画、剪纸、陶瓷、名砚等收藏、交流、展销。

九层碑塔:喻意九朝古都,塔高暂定81米,内壁镶嵌近、现代书法精品,塔顶观光,东迎嵩岳,西望函谷,南观伊阙,北俯黄河,洛阳全貌尽收眼底,再现邙山晚眺美妙奇景。

元圣宗谱

功德馆:为建园做出贡献的史学、文学、艺术家等,将介绍生平,刻石表彰。

联系人:洛阳老城文化寻根协会李发立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中州东路254号

百万庄四楼

邮编:471002

电话:0379-6466393213653798583

传真:0086-0379-63980706

网页:www.baijiaxingci.com

中华姓氏源流 篇4

一、姓氏的由来

“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姓”对人类来说,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在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每一个氏族都以某种崇拜物作为本氏族供奉的神物与标志,此即图腾,后来就发展为用来区分身份、地位等的姓氏。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初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所以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后来在战国时期姓与氏合而为一,统称为姓氏。

姓的产生是作为共同血缘关系的识别。《白虎通〃姓名》称:“人所以为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而氏则是部落、氏族的标志,是用来区别贵贱的。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故有同姓、异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东周末年,随着奴隶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开始混合使用,姓氏成为表明家族来历的标志,正如郑樵所说:“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郡望)明贵贱。”封建社会时期,人有贵贱之分,到了近代,姓氏才无贵贱之别。

二、姓氏的源头

中国人的姓氏的总源头可以追溯至炎黄时代,中国的姓氏基本上都来源于当时的后代。具体来说总源有三: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与炎帝共同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黄帝族主要有两大分支:一为颛顼族,二为帝喾族。颛顼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史记》说他是“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号高阳氏。颛顼后裔比较有头绪的,主要有三支:一为舜族,二为禹族,三为陆终族。舜,《史记》说他是颛顼的7世孙,其后代产生出陈、袁、田等姓氏。禹是颛顼的6代孙,他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夏朝,后产生出一些姓氏。陆终父祝融,是颛顼的曾孙,曾孕育出一些姓氏。帝喾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号高辛氏,《史记》说他是“黄帝之曾孙”,“于颛顼为族子”。帝喾后裔中主要有尧族、商族、周族。尧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是帝喾之子,其后产生出一些姓氏。商族始祖名契,是帝喾之子,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赐姓子氏。子姓商族产生的姓氏,一部分直接源于商朝王族,而大多数则出自由殷纣王帝辛的哥哥微子启所建的子姓宋国。周部族始祖名弃,也是帝喾之子,姓姬氏,其后衍生的姓氏多达数百个。此外,据有关文献记载,匈奴族和鲜卑族同黄帝也有血缘关系,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鲜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黄帝族系。

炎帝是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领,因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故姓姜;因以火德王,又以火名官,故称炎帝;相传他教民耕种,又曾尝百草为医药以治病,故又号神农氏。他原居姜水流域,后发展到中原地区,《竹书纪年》说他曾居陈,“陈”即今河南淮阳。他的子孙大部分在河南境内定居,使姜姓失而复得,又衍生出其他一些姓氏。在河南境内的炎帝后裔,主要有方氏、雷氏、吕氏、许氏、文氏、申氏。炎帝后裔还有在山东北部的齐氏,但其始祖吕尚是南阳吕国的子孙。

“东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东夷族分为太昊族与少昊族。太昊,是传说中古代东夷族首领,也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太昊族以龙为图腾,曾以龙为官名,其后裔姓氏有任、郝及白姓的一支等。少昊,号金天氏,也是古代东夷族首领,相传他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少昊与太昊是继承关系,少昊部落是从太昊部落分出来的,活动中心在今山东曲阜一带,但其后代却分布在全国许多地方。少昊后裔有两个重要人物,即皋陶和伯益。皋陶是少昊的曾孙,也是东夷族的首领。当今第一大姓李及廖姓的一支,都是他的后裔。伯益是皋陶之子,是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他是古代嬴姓(秦朝)各族的共同祖先,后裔相当繁盛,赵、黄、徐、马、谭、江等姓都是他的后代。

三、姓氏起源

由于姓氏繁多,所以来源也相当复杂。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族、图腾为姓。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河北境内),当时,黄帝指挥熊、罴、貔、貅、貙、虎六个猛兽参加战斗,经过3次较量才打败了炎帝。乍听起来是荒唐可笑的,实际上是以猛兽为图腾的6个氏族的黄帝部落,其中以黄帝所在的熊氏族为首的,故黄帝又称“有熊氏”。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由此而产生的姓氏在古代被认为是“贵”姓,如姒、姜姓等人数少,但姓氏高贵。

2、以国名、邑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蔡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居住地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宋恒公之子字子鱼,其后人以鱼为姓。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赐姓、避讳改姓。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13、避仇、避难改姓。多为本族有人触犯刑律而要诛九族者,因避祸而迁入异地而改姓,如汉代大臣杨恽被害后,其后世子孙改恽性;司马迁因祸下狱,其族人改姓同。

14、其他姓源。少数民族的多字姓大部分简化、汉化改为单姓,如“拓拔”改为元姓、“贺鲁”改为周姓、“柯拔”改为柯姓、“丘穆”改为穆姓、“哈巴色”改为翦姓等。满族大姓“索绰罗氏”改为索姓、“瓜尔佳氏”改为关姓、“钮祜禄氏”改为郎姓、“纳喇氏”改为那姓、“爱新觉罗氏”改为金姓等。另有以德行或闻著之事为姓氏者。如汉武帝时年高德劭的老丞相田千秋恩准参乘着入朝,人称“车丞相”,其后人遂以车为姓。此外,还有以古都名为姓,以古朝代名为姓,纷繁复杂。

中国姓氏复杂,往往一个姓也有好几个源头。例如:尹姓的起源有二:其一出自少昊的后代,以邑为姓;其二以官名命名,尹氏为商周时的官名,职位相当于宰相。商汤时有伊挚为尹,周宣王时有兮伯吉莆为尹,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尹为姓的,也称为尹氏。司徒的起源有二: 其一出自姬姓,是舜帝的后代。尧帝为炎黄部落首领时,舜为尧的司徒官,执掌和管理土地事务,又名土司。舜的后代子孙有的以其职官命姓,称司徒氏。其二 春秋时卫国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儿子期任司徒,其后也称司徒氏。傅起源如下:其一出于殷商名相傅说的后裔,也即商王武丁发现大臣的地方命名的姓氏;其二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大由(唐侯丹朱之子)封于傅邑,故其子孙便以地为氏,也称傅氏;其三出自赖氏改傅姓,赖氏族人有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其四清代有部分满洲贵族也改姓傅,如傅恒,满洲镶黄旗人,本姓富察氏。

姓氏中不但有单字姓,还有复姓,如诸葛、夏侯、司马等。复姓来源如下:一是汉族复音姓氏绝大多数产生在商周和春秋战国时代,如钟离、上官是以封邑为氏,东郭、南门是以居地为氏,公羊、子阳是以王父之字为氏,司马、司空是以官名为氏,公孙是以爵系为氏,叔孙是以族系为氏等等。二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复音姓氏都是来自当时的译音,由于读音的原因,翻译成汉字就成了慕容、宇文、万俟(mo qi)等。古代少数民族的不少姓氏原是有其意义的,如鲜卑族慕容氏,其意是“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宇文氏,为辽东南单于之后,因打猎捡得一个玉玺,自以为上天所授,是贵为天子的象征,鲜卑人称天子为宇文,因号宇文氏。尔朱氏,其先祖为契胡部落酋长,世居尔朱川,以住地为氏。除复姓外,还有合姓。所谓合姓,即由二姓合并而成。合姓的产生,大抵为外甥继嗣舅父,女婿继嗣岳父,而又不忍使自己的本宗“断了香火”,于是将二姓合并为一。如“陆费”,本姓“陆”,因“陆”姓之子养育于外家,继承其业,遂合外字“费”姓为“陆费”,清代有陆费墀。申屠、夏侯、范姜等均为合姓。这种合姓现象在我国古代妇女的姓名中更为常见,姓李的女子嫁姓赵的男子,则称赵李氏,如此这般的李王氏、张刘氏、吴周氏、姚朱氏等到处都有。

四、姓氏的演变

战国时期,姓氏混一,而姓氏也基本固定了下来,但在以后的两千年里也不断发生演变。大致说来有两点:姓氏的迁移和改姓。

在两千多年里,由于战乱、灾荒以及其它零星的迁移,中国的人口流动很大,在这流动中,姓氏也随着迁移,分散到全国各地。大的迁移大概有这么几次:

1、秦汉时代。秦朝的南征北战,促使了大量人员的流通。由于灾荒及战乱,汉代多次有大批灾民南迁。

2、晋末。“八王之乱”后的动荡迫使大量中原人迁到淮河以南地区。

3、唐五代时期。安史之乱及五代时期的战乱使大批中原人外迁,后来又有很多人迁到中原。

4、北宋。靖康之乱后,宋室南迁,随行人员之多前所未有。其它还有很多的迁移。在这些迁移中,有很多姓氏也随着传播,有的姓氏也发生了融合和演变,极大地丰富了中华的姓氏文化。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会有很多改姓的情况发生。其中有很多原因,主要如下:因避讳改姓,避长者讳、避贤者讳等都会导致姓氏的改变,如秦亡后项籍称霸,“籍”氏为避霸王讳,改姓为“席”;因避难改姓,如秦焚书坑儒,有个姓桂名贞的博士早早得了风声,与全家改姓逃亡,此后桂家后代有的姓昋,有的姓炅,有的姓炔,音同字不同,以示不忘本;因迁徙改姓,由于融于当地的民俗也会导致改姓,如秦汉时期“韩”姓多流散到江淮一带,当地土音以“韩”为“何”,自随音变,遂有“何”姓;因得罪或功赐改姓,如刘邦赐项伯、娄敬姓刘,赐英布后人姓黥;在民族融合中改姓,少数民族的姓在与汉族融合后得到汉化,从而出现了康、安、米、石以及贺兰、宇文等姓。还有其它多种改姓原因,这里不再赘述。

晋江姓氏分布与经济发展初探 篇5

1. 晋江经济概况

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陆域面积649平方千米,海域面积6345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10千米,在籍人口102万,外来人口58万,旅外侨胞、港澳台同胞220多万,号称“海内外300万晋江人”。现辖13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385个行政村。几年来,晋江市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福建省首位。晋江模式、珠江模式、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一起称为中国的四大经济模式。2001年社会经济综合指数位居全国100个“最发达县”第13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县”第6位。

晋江模式的经济发展是以乡镇为次经济中心,各个镇遍地开花,经济实力一浪胜过一浪,陈埭鞋业、安海食品玩具、磁灶建陶、英林服装、东石伞业、深沪内衣等。每个镇都有自己独特的经济支柱产业,而各镇区经济发展虽各有特色,但发展水平仍存在空间差异,相对比较而言,安海、陈埭、青阳、东石等几个镇经济实力稳步上升,而相对较弱的主要在英林、新塘、金井、罗山等几个区域。近几年来,紫帽、池店、西滨、磁灶、深沪等镇区,由于地理位置凸显,经济发展较快。

2. 晋江姓氏分布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晋江姓氏较多,而各镇又具有典型姓氏分布。表中列出了各镇主要姓氏,在这些姓氏当中,有些姓氏家族企业规模庞大,如丁氏的安踏集团、特步(中国)有限公司、361度 (中国) 有限公司,洪氏的劲霸中国有限公司、柒牌(中国)有限公司、皇宝集团,柯氏的福马食品集团、晋工机械、优兰发集团,陈氏的泉州环球鞋服有限公司、九牧王洋服有限公司,等等。从这些姓氏分布和企业集团来看,晋江姓氏与经济存在一定的联系。

3. 晋江典型镇姓氏分布与经济的联系

为了调查典型姓氏与经济的关系,我们采用局部地区调查采样方法进行跟踪分析,选取典型乡镇龙湖镇和深沪镇进行室外调查取样,进一步分析乡镇级别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对全市姓氏分布与经济发展进行宏观分析,找出内在规律与联系。

3.1 晋江典型镇姓氏分布调查3.1.1龙湖镇姓氏分布

龙湖镇以湖得名,是民族英雄施琅将军的故乡。位于晋江市东南部,毗邻石狮市区,距深沪、围头万吨级码头各6千米,距泉州晋江机场20千米,是晋南的重要交通枢纽。福林粘厝埔、衙口粘厝粘氏为满族,后溪郭氏为回族,其余均为汉族。总人口8.7万人,总户数1.68万户,福林粘厝埔、衙口粘厝粘氏为满族、后溪郭氏为回族,其余均为汉族。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达12.5万人,全镇共有侨属6.5万人,侨眷占全镇人口的80%以上,素有“侨乡中的侨乡”之美誉。

深沪镇地处福建省晋江市东南沿海突出部,台湾海峡西岸,镇域面积33.46平方千米,辖19个行政村(居),本地人口4.8万多人。海外侨胞4万多人,外来人口4.2万多人。民族以汉族为主,其次还有少数回族,畲族。主要姓氏分布有施、陈、吴、蔡、周、杨、许、詹、王、石、李、吕、郑、林、张、颜、柯。通过调查,发现深沪镇主要姓氏为陈姓,而施姓在深沪镇中则较多。

3.2 姓氏分布与经济的联系

通过对典型镇的调查分析,发现各镇经济与姓氏分布均存在一定的联系,主要姓氏家族企业规模庞大,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龙湖深沪等地的施氏对当地经济影响较大,施姓氏不仅家族庞大,而且家族企业规模很大,如深沪的施能坑家族,控制着浔兴企业11亿的股份;龙湖镇施能业家族、信义集团施能狮家族均是资本庞大,在当地是赫赫有名的大族世家。2007年胡润百富榜中,福建晋江籍9人(家族)入选,见下表。

从各姓氏分布与家族企业情况来看,晋江丁、洪、柯、陈、李四大姓多见于企业界,规模庞大,影响着晋江的经济格局与发展。

丁氏代表企业家:安踏集团董事长丁志忠、特步(中国)有限公司总裁丁水波、361度 (中国) 有限公司总裁丁五号。姓氏考证:丁姓回族是阿拉伯穆斯林入籍中华传衍的后裔,当时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丁姓迁入泉州之后,史料记载元末泉州地方发生“亦思巴奚”十年战乱,丁氏三世祖硕德公携带儿、媳、孙三代七人,于至元二十六年(1366年)从城内文山里避居海边陈埭。

洪氏代表企业家:劲霸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肇明、柒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肇设、皇宝集团董事长洪文伟。姓氏考证:史料记载:宋初,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之后裔陈顺斋,携子温斋为避元兵追剿而入英都,温斋入赘洪家,生子良斋,始承母姓为洪。其后裔就居住于英林各村。

柯氏代表企业家:晋江福建福马食品集团董事长柯永开、晋工机械总经理柯金鼎、优兰发集团董事长柯文托。姓氏考证:柯氏是晋江当地最为古老的姓氏,要追溯到元代。历代柯氏人才辈出,有“龙图学士”、“理学名儒”、“父子五进士”、“四世凤毛”、“父子伯侄科第”等。随着闽人崇商之风,柯姓企业在晋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陈氏代表企业家:泉州环球鞋服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永培、九牧王洋服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加芽。姓氏考证:陈姓是晋江的第一大姓。晋江陈姓分布较广,是当地企业家的一大姓。由于晋江是有名的侨乡,海外也出了陈永栽、陈守仁、陈祖昌等优秀企业家。

李氏代表企业家:晋江市恒达利鞋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康利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晋江凤竹鞋业发展有限公司、泉州市汇亨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等。姓氏考证: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池店(凤池)李是晋江最大李氏聚居地,名人有三世李五(英),字俊毓,富甲一方,重修洛阳桥。李氏分布较广,以池店、青阳等镇居多,李氏家族在运动鞋类企业居多。

4. 结语

通过对晋江各乡镇姓氏的空间分布,以及对晋江各乡镇的经济分析,可以看出晋江经济的发展与乡镇主要大姓氏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一些庞大的家族,从各镇大型企业入手,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姓氏与经济之间的主要规律与联系。

4.1 典型姓氏占主导地位

晋江各乡镇姓氏种类较多,从表1中可以看出姓氏种类繁多,每个乡镇区域典型姓氏又较突出,均有一定代表性的姓氏。然而,从家族式企业姓氏分布来看,丁、洪、柯、陈、李五大姓多见于晋江企业界,这四大姓企业几乎占了晋江GDP的60%以上,典型姓氏占主导。

4.2 姓氏空间分布较为集中

晋江姓氏空间分布有向乡镇集中的趋势,随着家族式企业的发展,主要的几大姓氏也趋于集中,如青阳的庄氏;龙湖、深沪等地的施氏;陈埭的丁氏、李氏;英林金井的洪氏;罗山的柯氏;陈氏分布较广,各镇均有。金井的施姓;东石的蔡氏、安海的许姓,等等。从姓氏人口数分布来看,如图可以看出,池店以丁氏较为集中,陈埭的丁氏,安海许氏、施氏、杨氏等,金井周氏、深沪施氏等均很集中。

4.3 主要姓氏影响着经济格局

中华姓氏族训家规(范文模版) 篇6

治生宜勤,居家宜俭 宁朴勿华,宁俭勿奢 不丰不菲,从俗从宜

激励族人,教育子孙,规范人生,感召他人。匡扶正义,自强不息,治学修身,兴家济世。章氏族训

一、孝悌以笃亲长

人生天属,父母弟昆。欲臧百行,宜先是敦。孝惟爱尽,弟则友存。温情冬夏,定省晨昏。牵车服贾,酒醴鸡豚。曾子养志,冀广亲恩。周公代武,岂以君尊?推觞让豆,连理同根。怡怡聚处,和气满门。光前裕后,报在子孙。操戈同室,没痛幽魂。九重泉路,哭泣声吞。乡闾凉薄,颜垂泪痕。檐头滴水,亦复何论。

二、诚敬以崇祖宗

水则有源,木则有本。本植枝蕃,源疏流远。祖孙一气,情相缱绻。秋露春霜,自切忱悃。栖神之祠,必洁且稳。致祭之筵,毋陵且混。偶入宗枋,整冠束琨。长守墓茔,禁止开垦。榆祀蒸尝,恭谨勤恳。实非有加,何容有损。实无能先,胡失于晚。贫则豆笾,富则圭琬。

敬斯尊严,诚斯柔婉。乡里推称,荣于华衮。

三、雍睦以聊同宗

角弓翩反,必宜于张。行苇践履,惟恶牛羊。分自一体,宁若参商。喜则同庆,忧则共伤。维雍维睦,是辅是匡。勤修家谱,费取公偿。袱包箧贮,轮年掌藏。岁时伏腊,各设豆觞。杖履情见,负担义彰。何贫与弱,何富与强。外人訾议,代分短长。自家骨肉,更何所妨。薄俗宗族,竟分炎凉。清夜自忆,能弗凄怆。

四、耕读自安本业

农则惟耕,士则惟读。二者本业,安之是福。千仓万箱,于野得谷。千驷万钟,于朝的禄。肇牵车牛,远贾难服。考工尤艰,金石若木。灯火窗前,夜番篇读。来耜田间,朝驱黄犊。二者即兼,非甚仆仆。秋稼如云,获多积蓄。文史三冬,书声满屋。自享优优,何至穷蹙。二亲在堂,春洒献祝。快绝胸怀,村前鼓腹。

五、节俭对裕资财

一日节俭,数日不饥。一岁节俭,数岁不衰。去蔬而肉,食有几时。去布而帛,服实难支。中途乞丐,惜无余资。世上财主,常锁愁眉。黄昏有米,早起即炊。落市钱少,局促忧危。

滥叨不得,待悔已迟。虽所当用,亦复何辞。有如浪费,仔细自思。非言嫖赌,日用事宜。一丝一粟,非易支持。当夫缺乏,何处挪移。

六、婚嫁以免失时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人常言,宝真无价。男婚失时,外游忘夜。女嫁失时,勤妆偷暇。秧长必分,花开易谢。有室有家,如马得驾。任织任耕,胥堪资藉。室多棉梭,男增禾稼。圭窦荜门,竹篱茅舍。仙坛屿头,婚姻绝娅。百世不通,失蹈詈骂。祖遗当遵,能勿恐怕。猛然思量,真是造化。

七、守分以避官刑

第一国课,必宜早完。次虽穷苦,宁忍饥寒。哨黄盐铁,偷漏尤难。典当货物,风起波澜。鸡豚外入,毋攘牢栏。桌椅篮桶,袜履衣冠。便宜细小,动辄经官。刑法难受,受实悲酸。血肉狼藉,肢体摧残。竹杖木棍,有紧无宽。里党评论,莫免讥弹。黑索拘锁,形象难看。五体投地,含厚自叹。安分守己,坐饿心欢。

八、周济以厚阴德

举头有神,阴骘无失。修德必知,惠迪自吉。饥荒之年,饿莩宜恤。穷涂之人,些须宜出。

(缺二句)

或遇逃亡,或逢赢疾。周以钱文,可延时日。疥人勿嗔,乞人勿叱。所求无多,休待屈膝。雨天借伞,日暮栖室。冻假吾衣,冤须吾笔。为周与济,奚能殚述。为之者疏,察之者蜜。空际神祗,记录祥悉。凡我族人,各施仁术。尹氏族训

立训说

训者,教也。族繁丁广,非教无以凝其心,非教无以励其志,非教无以广其识,非教无以厚其德。故自古豪门望族皆立训以为则,令举族阖家遵循不渝也!自吾族与周室偕兴以来,以家法之严而威望久传直至唐宋,其功名垂诸青史,何其伟哉!今世虽不当以官爵财积论人,然德才兼美者充族,则非独族之望,实亦国之望也。今尹氏有后学者贯吾族之祖传,摄古今之要义,撰为六十言族训,以为尹氏子孙行为立极,而广树大气磅礴之才耳!

尹氏族训

怀祖宗以晋族

毓子孙以兴姓 守忠义以利国

奉孝悌以事亲 悦忧劳以齐家

避逸豫以修身 精文理以涤愚

秉道德以去尘 虚名利以冶心

实功业以立命

先人有德有才

文韬武略

子孙再接再厉

光宗耀祖

吴氏族训

延陵吴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彪炳辉煌;祖上有德,历史有光。

家风淳厚,家规谨强;世代相传,继承弘扬,发扬祖德,创造辉煌。

家训毋忘,光大发扬;社会为先,国家至上;吾族子孙,裕后前光。

教子务严,健康成长;遵纪守法,循规守章;友爱兄弟,孝顺爹娘。

治学求精,尊师敬长;奋力拼搏,青史留芳;爱国为民,和谐兴旺。

切勿溺爱,恶习须防;教严由小,勿使荒唐;注重道德,正正堂堂。

择偶当慎,品德高尚;莫嫌寒门,不慕富强,唯重品格,德性为上。

恭亲敬老,恭俭温良;夫妇和睦,互敬互让;百岁寿星,远近传扬。

事亲须孝,后代榜样;关注起居,谨奉茶汤;孝顺父母,万世传扬。

嘘寒问暖,冬暖夏凉;有病早治,侍候周详;率先敬老,后辈榜样。

以诚交友,远恶近良;益友是福,有难可帮;亲情友情,淳风浩荡。

损友莫近,小人要防;人以群分,友以义长;同行同事,诚挚谦让。

以德处世,行止有方;戒丑戒恶,戒赌戒娼;自爱是宝,族荣家强。

热心公益,友邻相帮;扶贫帮困,古道热肠;胸怀天下,齐奔小康。

若为人师,师德高尚;解惑授业,传道为上;重道贵德,传承鸿昌。

律己要严,诲人有方;树人育人,造就栋梁;桃李天下,芳名远扬。

若入仕途,官德至上;不贪不占,廉洁莫忘;服务社会,载誉四方。

勤政务实,为民奔忙;无愧天地,政声流芳;文明高尚,繁荣盛昌。

百事可业,农工医商;业无贵贱,品有弱强;自食其力,无限荣光。

不为强贼,不事妓娼;勤奋求精,敬业爱岗;贡献社会,富国强邦。

族训立就,家规须张;承我祖德,光我郡望;同心协力,源远流长。

子孙遵循,代代传扬;振兴华夏,强国兴邦;光宗耀祖,永勿遗忘。

王氏族训

四字歌

人类社会,基于家庭。尊祖敬宗,睦族敦伦。齐家爱国,兴邦固本。夫妻二人,家庭核心,情深意笃,互爱互敬。男不尊大,女不卑从;相互理解,情感交融;穷莫易节,富不变心;风雨同舟,比翼鹏程。双方父母,共同侍奉,善其衣食,便其住行,医其疾病,娱其精神,桑榆逢春,夕阳更红。婆媳翁婿,理解尊重,情同骨肉,休戚关情。偶有不贤,理解宽容。婆待儿媳,应若亲生;儿媳对婆,应为娘亲;婆媳难处,儿应居中,巧施斡旋,妙语开心。兄弟姐妹,手足情深;心相默契,行相照应;供养老人,协力同心;遗产继承,以法为凭;亲密无间,黄士成金。妯娌融洽,家门有幸,若有摩擦,兄弟秉正,不可偏信,切勿怂恿,温言明理.,春阳消冰。.邻里相处,以和为重,与人为善,坦荡真诚,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倘生纷争,主动调停,据手言和,高下莫争,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幸勤劳动,致富光荣。财源广进,俭朴节用。用而不奢,俭而不吝;衣莫厌旧,食莫贪丰;有当思无,富当慈贫;细水长流,筹划精心。合家和睦,夫妇相亲。择妻选婿,重在情缘;情投意合,志在言端;自主婚姻,幸福美满。计划生育,优育优生。琢玉成器,教子成人。天下父母,人同此心。人生启蒙,贯沏终生。身教重范,言教莫松。勤劳务实,庄敬持身,严而无度,反生怨恨。爱而不宠,严格示训。拨苗助长,反害儿孙。自古纨绔,毁于嬉纵。寒门贵子,并非天生。矢志苦学,磨砺成锋。儿孙年少,应端品行;纵欲有害,恶习伤身。坚持正义,旗帜鲜明。效国酬志,学好本领。知识高峰,奋斗攀登。文明家庭,守法为荣,权利义务,自觉履行。严守法度,处变不惊。违法犯罪,祸国殃民。王氏族訓

三槐世第,及至于今,英才輩出,卓爾不群。孝悌爲先,忠信爲本,惟耕惟讀,恩澤子孫。不奢不侈,顆粒成廪,婚喪從儉,持家以勤。嫁女擇媳,勿尚重聘,積德行善,不惟俗倫。自強自立,處事以忍,廣結賢良,不謀非分。當差有事,尊上寬仁,努力進取,友朋謹慎。勿以誘善,禍及自身,勿以親惡,招惹公忿。酗酒無度,傷其身心,聚衆賭搏,财帛散盡。貪婪飄蕩,荒廢青春,胡作非爲,辱沒先人。戀衙投宦,必愛人民,忌才害賢,毒族害群。聳人告訟,不如獸禽,利令智亂,災難必臨。祖靈在天,察爾甚真,陰誅陽譴,追究必深。祖靈陰佑,和順永存,後裔繁昌,福壽盈門。一榮一辱,天地一新,世德世業,糾察昭昏。一謙受益,一滿招損,神靈有鑒,莫辱斯文。陰受其殃,陽惡是因,安貧樂道,其心也欣。焚毀朝夕,何堪明晨,纨绔堕落,愧對鄉鄰。不肖爲賢,浪子如金,振興美族,直上青雲。秉公懲戒,繁榮後昆,恭願後裔,永傳家珍。百世不竭,積厚且純,張德揚惠,守規遵訓。

黄氏族训 一 黄氏族训:

追思祖德 宏念宗功 毋忘世泽 创造家风

遵循孝道 睦族敦宗 济困扶危 意志一同

毋因小忿 以伤和融 毋贪小利 以失大公

团结合作 共存共荣 父慈子孝 言顺语从

为尊爱幼 为幼敬尊 为兄则友 为弟则恭

夫妻相敬 和乐相容 治家勤俭 常虑穷通

处世待人 至诚为重 认清善恶 辨别奸忠

须识持物 莫贪虚荣 良朋多结 恶友毋逢

步步踏实 贯彻始终 遇雄不缩 励志前冲

克苦耐劳 自得成功 至於宗族 或荣或辱

发展落后 全关教育 百年树人 十年树木

所谓子孙 诗书宜读 听者共勉 愚者加督

先求裔贤 后求金玉 莫因贫困 精神退缩

迈向前途 创造幸福 思念水源 裔孙多诵 二 黄氏族规: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不得有箕豆相煎之行为 敬老尊贤敦亲睦族 不得有忤逆不道之行为

明理尚义入孝出悌 不得有悖反伦常之行为 慎终追远光宗耀祖 不得有辱没门风之行为

崇法守纪爱国爱家 不得有祸国殃民之行为 三 黄氏家训:

(一)训 孝

自古司徒掌教,首在明伦,而明伦之教,必以孝行为先。帝王统天下为一家,故以孝治天下。而其教为甚宏,庶民联一族为一家,故当孝训一族,而其教可遍及圣经,贤传言孝者,众人所熟听。考先代颖考公,秉性淳厚,以至孝闻,身为宰辅,尊养并至。南北朝,琦公事母棒檄逮存,终养后即隐居不仕,二公之孝思,可谓笃而且切矣!凡我同族讲孝者,当以是为标准。

(二)训 悌

五典之中,立爱自亲始,而立敬必自长始,故友于之化,施-于有政知悌弟之道。而后长幼之伦,秩然有序,悖逆之气,焕然而消,所谓兄弟既翕,和乐且耽者也。稽元前代点公、胤公,情同手足,友爱性成。南北朝时,昆季同徵,兄已托疾而不起,弟亦辞职而隐居,似此,兄难为兄,弟难为弟,故得有大山小山之美称焉。凡我同族言悌者,当以此为景行。

(三)训 忠

尽已为忠,中心为忠,忠之时,义大矣哉。故不忠为省身之首务,效忠乃匡国之要图。圣贤之明训,既详言于典籍矣。若晋之次道公,社稷为怀;明之相刘公,城颓尽节。吾族之光,于史册者实不乏人。果知忠之为道,凡于应事物之际,尽其心而竭其力,质诸已而可对诸人,庶俯仰无惭,影衾不作矣。

(四)训 信

有诸己之谓信,神圣之始基也,昔孔子以轧轨,喻信之不可无,信可行之蛮貊①,不信则难行于州里,圣贤问答,亦綦详矣。溯庐江子思公,西城栖风公,著书立说,无不以信为指归④,即参西铬近思录,亦以信为根底,则信实为家传之宝,后人切勿放弃焉。

(五)训 礼

人禽之别,礼教攸关,凡在百行,安可无礼,大而见宾承祭,小而辑让周旋,礼固不可不学也。人不知礼则上下无分,尊卑莫辨,相鼠之讥,何以能免,在昔,吾祖叔度公,职列大夫,清身洁己,礼法甚严,吴郡太守,深为赞赏;无忌公②临危不苟,握节以殉。二公动必以礼,常变不渝,故得名垂千古。凡兹后裔,其于持身接物,尤当循规蹈矩,无忝于先人之礼节焉。庶乎可矣。

(六)训 义

以义制事,动合时宜,见义不为,实曰无勇,圣贤立身行己,可舍生取义,断不至响利而背义。故不义之行,人所深恶,好义之士,众所咸钦。如《三国)时,有祖进公,仗义以诛阉宦;明时巨川公,守义以辞请谒,惟其知义之为义,乃能勇赴义也。吾愿后之人,以贼义为戒,而以前人之重义者,为法也可。

(七)训 廉

语云“贪夫殉财,烈士殉名”。故为富不仁,贻讥阳虎,见得思义,特重子张,临时不苟谓之廉,廉者察也,察其所当取而取之,是谓义,然后无伤于廉也。若不辨礼义,利今智昏,虽千驷万钟,名节安在!吾祖敬容、敬叔,仕宦俱以廉称;并公、远公,史册皆以廉纪,清白传家。贻厥后人,庶几绍厥苏徵,绳其祖武。

(八)训 耻

孟子云:“人不可以无耻,人而无耻,则凡卑污,苟且,鲁莽灭裂之事,何所不为。”

世间凡趋炎赴势,谄富欺贫,败名丧节,昧己瞒心,乃天下之最可耻者也!知其可耻而毅然除之,人格自高,人纲自正。考明时乔新公,以及厚公俱耻附权贵,独立不群,故能清操拔俗,丕振家声。知耻近乎勇,维兹后进,尚其敬承先德,以迪前光。

(九)训敬祖

夫人之有祖,犹水有源,木有本也。水之混混其源必深,木之欣欣其本必固,子孙之蕃衍,其祖德积之之厚也,水木物也无知也。科盈放海,荫落归根,似有反本之义,人於宗祖可忘报追之道乎?余家自宋开禧卜居兹土,己历四百余岁矣!金牛江口咸此分第,历年己久,列世坟莹榛坍塌渊,每诣奠扫靓之深用感怆,遂考询谱识,自始祖下凡十一所,乃于嘉靖乙酉岁(注:公元1525年),捐资整修作台勒石,使子孙咸知其所。自又谋诸伯叔昆弟,置有杷田,俾祭扫各有所资,报追之道虽未殚夫万一,孝思之心庶几乎其少展耳,以后子孙当以敬祖为心,尊祖为念,每遇祭扫毋怠忽,使孝敬与我祖考精灵,保我后生,云仍翼翼,如水之混混,无穷木之欣欣向荣也,若夫立家庙以萃,精神明昭以致孝,享有志未逮,惟于嗣胤有望。

(十)训敦族

有宋范文正曰:宗族之在吴者,于吾固有亲疏以吾祖观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乃置以义壮均膳,设赈而族无隅瘠,诚百世仁族之模范也。每读其记未尝不三复叹,仰时异势殊心同力,歉弗克效之徒,自愧焉然渊。自幼至长,颇加修饰,不敢失礼於尊卑长幼,族中有贫甚者,量力给财资,其生理不使为不义事,虽多寡无差,而不责其偿,礼师训子族弟侄有愿学者,咸听其从而复资以书籍,然此固无足齿,亦难尽已一点念亲之心耳,为我子孙务雍睦,富毋恃财而骄,贵毋挟爵而傲,勇毋恃力而侮,事尊长必以敬,御卑幼必以礼,弗以疏而忽贫,而慢年幼而亵狎以至婚姻丧葬不能自举者,各出赀以助之,则於敦族之义殆庶几矣。或有藉祖德而奋庸者,又当志范公之所志,行范公之所行。

(十一)训为善

赏读伊训有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盖至善无恶者入之性也。福善祸淫者天之道也,为善则顺之,而获福为恶则逆之,而降殃理之所必然者也。人岂以不为善,今如为善,期如圣贤虽不万一蹴,而至苟能奋然做儆省惕,若戒励入能孝,出能悌,不昧心负人,不欺心骗人,不忍心害人,刻簿暴戾之行勿为,济人利物之事行之,日积月累安知善之不已乎!循是而进,圣贤地位亦可驯至,百祥之福有不降自天耶,福纵末降殃可免噫。人不可以不为善,余无片善可纪然存恒存戒惧不敢为逆,理事见人有争者息之,灾者救之,贫老无依者周之,道之艰步水之病涉者杜之平之,唯勉强学好而已。昔昭烈戒子曰(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汝父德薄不足效也,尔曹当三复斯戒而敬佩夫伊训之言。

(十二)训守成

中华姓氏论坛,世界潘氏宗亲总会 篇7

世界潘氏宗亲总会

潘氏宗亲的国际性联谊组织。世界潘氏宗亲总会何时成立,说法有二,一说“潘氏宗亲早已经有了世界总会的组织,并定期举行集会”。但成立时间和地点等不详。另一说法是:1989年10月30日新加坡南洋潘氏总会举行成立50周年会庆时,邀请世界各国各地宗亲1200多人参加,同时举行首届世界潘氏宗亲联谊大会。旨在联络宗谊,扩大团结,发挥互助精神。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兼内政部、政务部部长李文献主持仪式,并参观潘氏祖庙。1990年10月在台北举行第2届世界潘氏宗亲联谊大会时,成立世界潘氏宗亲总会,秘书处设在台北。世界潘氏宗亲总会理事长潘维刚女士

个人履历

现职:“立法委员中常委”,原国民党组织发展委员会副主委兼妇女部主任 现代妇女基金会董事长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理事中国国民党立法院党团书记长

出生年月:1957年3月31日

籍贯:出生于台北市,原籍江苏省泰县(现泰州市)

党籍:中国国民党

学历:台湾私立铭传商业专科学校、中国文化大学社工系毕业,台湾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硕士,革命实践研究院结业,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三民主义研究所博士。人物简介

主要经历:曾任台北市主计局主计员,合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经理。1981至1993年获国民党提名连选连任台北市议会第4至6届市议员。1992年12月、1995年12月、1998年12月连续当选第2、3、4届区域“立法委员”,曾任“立法院”司法委员会召集人。1996年获得“中华民国第十六届十大杰出女青年”。2004年曾组织“半边天娘子军”为连宋辅选。2004年12月当选为第6届区域“立法委员”。2008年一月当选为台湾地区第七届不分区“立法委员”。

政党任职:1994至1996年兼任国民党中央妇女工作会副主任,后任妇女部主任。2002年至2004年10月任国民党组织发展委员会副主委兼妇女部主任。国民党第13至16届中央委员,15届4中全会中央常务委员,第16届1中、2中全会中央常务委员。无明显的派系色彩。社团任职:曾任“中华儿童育乐福利促进会”、“中国老人教育协会”理事长,京华狮子会会长,工商妇女企管协会理事。1987至1993年任现代妇女基金会执行长,1993年起任该基金会董事长。1988年10月创办妇女护卫中心并任董事长。1989年开办“中国老人社会大学”。1999年发起成立中寮重建联盟。还任“中华民国”舞蹈运动推广协会理事长。主要著作:

著有《妇女安全手册》

政治主张:

主张捍卫“中华民国”,反对“台独”,两岸未来应统一。强调要落实推行荣民荣眷,警察警

眷的服务工作,改善生活品质,贯彻公权力,重建司法公信力与执法尊严,保障妇女的平等、安全、尊严,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加速推动老人福利,提供银发族生活资讯。家庭情况:

丈夫田正超。子田长沛。出身政治世家,受国民党黄复兴党部培养与支持。父潘天禄,已故前任台北市议员。与前“国防部长”郑为元关系密切。来

350多名潘氏宗亲汇聚泉州笋江潘氏大祠堂遗址

2011-10-13,来自中国台湾、新加坡、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等地的潘氏宗亲迎来了世界潘氏宗亲总会的理事长潘维刚女士,并与之一起参观了笋江潘氏大祠堂的旧址。目前,潘氏宗亲拟在此基础上打造中华潘氏文化博览园,展示潘姓来历、潘氏名人等内容,借以弘扬宗族及姓氏文化。

花絮

和光堂原为宗族学堂

现在的泉州鲤城区江南社区一带,在元代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曾修起了一座气势宏伟的宗祠,祠中奉祀唐初时潘氏入闽的先祖潘源节。据当地的工作人员介绍,和光堂最早其实是作学堂之用,以培养宗族中的子弟成才。

祠堂在元代以后历经三次大修,后因年深日久日渐倾颓,至1951年倒塌。全盛时期,潘氏祠堂占地30余亩,红墙大柱,具有典型的古建筑风格。

香港团“探亲服”有深意

昨日到会的香港宗亲团都穿着整齐划一的“探亲服”。这套服装以大红色为主色,正面有个古体“潘”字,奇怪的是,“采”字部分最上头的撇却不见了。

据团长潘邦松介绍,这个字大有来头。大约在3年前,香港潘氏宗亲会前往河南荥阳潘姓祖地寻根,在当地的文献上发现了这个古体字。至于少掉的那一笔,传说当时有潘姓官员向皇帝建言,认为这一笔笔画过重,令潘姓“不能出头”,于是皇帝格外开恩,允许“潘”字少掉这一笔画。

有趣的是,这套“探亲服”的背面还有一个由水、禾苗、田地、大米等意象组成的图案。据潘邦松介绍,这几个意象就是“潘”字的笔画构成,象征着有田、有水、有禾、有米。在他的祖籍广东当地,人们常认为“潘”姓娶了“何”姓太太就是天作之合,因为这一家除了丰衣足食外,还能“添人、添丁、添口”。

姓氏、宗亲文化的凝聚力量

探亲团里,香港团的团长潘邦松已经81岁,他的团友平均年龄都在75岁以上。和香港团一样,台北团、台南团的团员们也大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这一份回归族群的执著和热情叫人动容,也叫人心生敬佩。

中华姓氏 篇8

【山东联谊会】菲律宾山东联谊会

菲律宾山东联谊会2011年13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大酒店隆重举行成立庆典大会暨首届理监事会职员就职典礼,菲律宾副总统杰约马尔·比奈出席。

菲律宾总统贝尼尼奥·阿基诺三世、副总统杰约马尔·比奈、教育部长阿尔明·路易斯特罗、旅游部长拉蒙·希门尼斯、贸工部副部长克里斯蒂诺·潘利略、马尼拉市长阿尔弗雷多·林等向大会发来贺信。

比奈在大会致辞中说,我上任后曾两次访华,但还没有机会访问山东。但是,我听过许多孔孟之乡的美谈。菲律宾的历史和现况都表明,中国文化已经深入到菲律宾的许多方面。菲律宾华人兄弟的职业道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比奈表示,希望菲律宾山东联谊会成为连接菲中两国的桥梁,在促进两国商业、教育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菲律宾山东联谊会会长钟诚富说,联谊会主要由在中国山东省投资的菲律宾华商以及在菲山东企业组成,目前有76名会员,其宗旨是促进中菲友谊和经贸发展,特别是山东省与菲律宾的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国山东省派出了以山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亓同秋为团长的代表团专程赴菲参加这次大会。

上一篇:城市新区建设下一篇:应用基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