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学习十篇

2024-09-11

母语学习 篇1

关键词:英语学习,母语修养,成因分析,关系

前言

在这个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社会, 人们的学习观念也往往随着这个导向慢慢发生着变化。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的经济腾飞, 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不再将视野局限于国内, 而是更多地投向西方发达国家。面对西方经济、文化的冲击, 国人更多的选择是欣然接受。走出国门成了许多人的梦想和最佳选择, 在这样一种心态驱使下, 英语的学习首先成为一种时尚, 接着成为一种热潮。在英语热潮的环境下, 母语的地位受到撼动, 人们的母语修养开始下滑[1], 如何保持母语的地位、如何让国人重视母语修养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

一、英语过热现象

改革开放至今, 英语一直是中国教育的重点, 与语文、数学并列为三大主修课程。三十年来, 这种趋势历久不衰, 并有强化的倾向。目前, 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学校里, 人们对英语学习的状况的确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许多孩子在母语还说不流利的年龄就开始学习英语, 为学好英语不惜以牺牲母语为代价;初、高中学生以优秀的英语水平为自豪的理由, 却在汉语言表达上频遇尴尬, 甚至连最基本的标点符号以及简单的“的”、“地”、“得”都不能正确使用;在大学里, 英语教学是贯穿始终的, 英语专业生过专业四、八级, 非专业生过大学英语四、六级, 学生的奖学金、评优甚至入党等活动都与英语成绩直接挂钩, 所以大学生们拼命学英语, 为通过这些过级考试也为获得一些奖项;还有学生为了出国花去大部分时间准备雅思、托福考试;在校门外, 情况依然如此, 公务员考试、职称考试、资格考试等也让国人卯足了劲学英语。毫不夸张地说学英语如今成了中国人的一项全民活动。

学习本身是好事, 学英语同样如此。可是, 凡事皆有度, 面对如此的英语热潮, 当国人如此投入地学习英语的时候, 我们同时也发现了一个很令人担忧的现象: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认为英语比我们的母语重要, 过于重视英语学习而忽略了汉语学习。在2004年由上海市文联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联合主办的首届“卡西欧”杯翻译大赛上, 一等奖空缺, 唯一一个二等奖被华裔新加坡选手姚登南夺得。本次参赛原文是美国当代作家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纤弱娇妻》 (Delicate Wives) , 国内外近700件参赛稿件参加了译文评比。将文章用恰当的中文传神翻译出来, 按理说应当是我国参赛者的强项, 然而匪夷所思的是新加坡选手击败了中国参赛者, 也就是说外国人的汉语水平比我们自己的还高。这让我们感到太意外、太遗憾, 事件过后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对现象的思考

英语热、母语冷的局面形成已久, 其起因是多方面的。我们须认真对待并思考:

从人们的思想认识领域来看, 语言受重视的背后是经济文化的强大。恰恰英语具有这种优势, 这是以美、英的强大论、先进论为直接背景的。这两个国家在近现代积累的财富、表现出来的国家富裕, 使得英语在目前全球范围的教育学科中占据了一个相对主流的地位。经济导向性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 文化教育的方向也随之而转。英语不仅是一种语言工具, 它也是文化的载体, 逐渐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 一旦我们的母语优势缺失, 人们的意识形态随之发生质的变化, 那么这将会是一件令人万分恐惧的事情。

从母语教学方面来看,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说:“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把学生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语文胃口给重新调过来。”应试教育模式僵化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未能在汉语的学习当中体味汉语文化的魅力和乐趣, 不言而喻, 中小学语文教学不应该瞄准应试,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根本。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改革, 半个世纪以来没有解决。”吴伯箫先生说过:“理想的教材不容易编。被全国采用并得到一致赞扬的教材, 不但解放以后三十年没有, 就是从辛亥革命以来七十年也没有。”从众多专家学者的话语中, 可以得出一个概念, 就是我们的母语教学改革, 实在是一个“老、大、难”的课题。

再者, 英语学习被提升到了一个政策性的高度, 这也是英语过热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年来, 不管大小机构、学校或团体都将英语的重视程度提到了相当的高度, 不管是升学还是就业或是晋级都将英语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衡量指标, 在这样一种氛围中, 人们的英语学习热必然形成。更为不可思议的是社会上流行一种观点“不懂英语的人不是人才”, 在国内一些行业, 即便在本职领域有再高的造诣, 如果英语不娴熟, 也可能登不了大雅之堂。为了“适应”这个潮流, 学生们花过多精力和时间学英语, 母语的习得难免就大打折扣。

三、正确处理英语与母语的关系

我们这里谈及英语热的问题, 目的并不是削减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 只是希望用一种更为冷静和理性的思维来看待它。我们不希望以母语水平的下降为代价来换取好的英语能力, 这种代价过大, 得不偿失。而是希望母语与英语和谐相伴, 共赢共发展。

汉语, 我们的母语, 是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伟大载体。而我们作为华夏子孙, 有什么理由和权利不让我们的母语继续发扬光大?进入到21世纪, 我们需要与世界对话, 并且要向世界传播我们的母语文化和华夏文明。因此我们必须懂得:母语是基础, 英语是工具。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2,3]

加强母语修养应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英语学习过热必然导致广大学子、家长的“母语无用论”的错误观念, 从而不注意母语修养的提高。流畅的汉语表达能力是外语学习尤其是翻译所必需的, 试想如果一个教师连普通的汉语文章都写不好, 又怎么能译出“信、雅、达”的语句呢?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任何“厚此薄彼”的学习方法, 都违背了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 不可能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需承担起主要责任。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言行产生直接影响, 他们自身的母语修养能让这门课程的魅力得到较好的展示, 也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倾向。语文教师要有较好的英语能力, 而英语教师更应当具备高的母语水平, 他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好手中的教材, 更需要让学生通过翻译和鉴赏来亲身体验英语的地道优美和母语的博大优雅, 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这样母语和英语教学才可以相得益彰。[4]学生通过比较两种语言的异同, 可以加深对母语和英语文化的体会, 从而提升学生的母语和英语水平。另外在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 更应该去体会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诗词歌赋的神韵, 它们既能提升人们的审美情操也能引导人们对人类社会作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样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就不会忘记我们自己的文化, 就可以做到英语、母语学习相长。

结语

现代中国需要英语, 更需要母语。母语是文化和文明的载体, 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依靠的是母语, 只有将母语的功能发挥到更大, 文明的程度才会发展到更高。因此国人在努力学习英语的同时, 要切记英语和母语的关系, 积极加强母语修养, 这才是我们的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段红霞.外语教学要与母语教学和谐为伴[J].西部科教论坛, 2008, (8) .

[2]宋志强.浅谈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报, 2000.

[3]金环.浅谈外语学习中重视汉语修养的意义[J].中国地质教育, 2006, (3) :46-48.

母语学习 篇2

一、语言迁移理论

所谓迁移, 是指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技能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如果影响是积极的, 起促进作用的, 就是正迁移;如果影响是消极的, 起干扰作用的, 就是负迁移。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一直是语言学界一个颇受争议的问题。母语迁移是指在二语习得中所表现出来的母语的影响, 这种现象被称为“语言迁移”。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有好有坏, 但人们注意更多的是母语知识的迁移对外语学习的负面影响, 甚至认为使用母语策略会导致负迁移。但大多数人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 如Corder和Krashen (Krashen, 1982) 把母语看成是一种学习策略, 肯定了其在二语习得中的积极作用。

二、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

长期以来, 我国外语研究工作致力于研究如何使外语的教学成效更大, 使外语的学习更适合语言学习的规律。

1. 正向迁移 (positivetransfer)

正向迁移是指母语与目的语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第二语言学习, 加深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例如, 母语为汉语的人学习英语时, 就很容易学会句子的语序。如He comes from Beijing, 这句英语表达同样意义的汉语语序和英语语序相同, 即他来自北京。然而, Ellis (1994) 指出, 第二语言习得的早期母语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 因为这时学习者还未能构建一个发展规则。由于母语的促进作用不像母语干扰那样表现为明显的错误, 所以Odlin认为, 衡量母语的促进作用要看错误减少的数量和学习的进度。所以, 研究母语的正向迁移对如何掌握第二语言的学习方法有非常大的意义。

2. 负向迁移 (negativetransfer)

即母语干扰 (interferenc) , 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某些形式和规律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母语干扰会导致错误出现, 延长学习者犯错的时间, 延缓其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的速度。在应用语言学的研究中, 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往往会对同一术语有不同的理解。迁移是由先前习得的任何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共性和差别而引起的影响。语言的迁移是一种心理过程, 在此过程中, 第二语言学习者激发起母语知识去发展或使用其中介语。

三、外语学习中最大限度地调动母语正迁移

1. 促进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是基础

汉语对英语学习者的影响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前苏联语言学家谢尔巴曾说过:“经验证明, 可以从教学过程中除去母语, 但却不能从学生的头脑中把母语除掉。”本族语的正迁移作用对于外语教学具有特殊的意义, 那么, 在教学当中如何促进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呢?

(1) 将汉语的翻译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由于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 离开汉语的翻译, 用直接法教学在实践中很难展开, 所以汉语翻译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桥梁的作用。 (2) 用汉语比较语言现象, 讲解英语的语法规则。在教学中用汉语跟英语进行语言的比较, 用汉语讲解英语的语法规则, 经过实践证明, 在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正迁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好办法。

2. 减少母语负迁移是关键

吕叔湘在《中国人学英语》中指出: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们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 对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等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 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体会, 这样才能更有效、全面地学习英语。母语负迁移在很多方面作为学习外语的障碍, 很多语言学家都在追求如何减少母语的负迁移, 以提高外语学习的效果, 在如何减少母语负迁移上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1) 提高英语语言知识的技能训练水平。学生在实际使用语言中, 只有经过亲身体验, 才能做到正确地理解和表达, 从而克服母语的干扰。因此,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愉快的语言环境和活跃的课堂气氛。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 对词汇、句法、语篇等不同的层面进行有效的训练, 如听说、阅读、写作和翻译等, 来巩固英语的影响。学习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越多, 技能训练得越熟练, 就越容易顺利地掌握目的语的信息和知识。此外, 还要引导学生自发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实践, 真正掌握应用语言的能力。

(2) 加强背诵。背诵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输入活动。通过背诵, 可以增强语感, 促进语言习得。加拿大语言学家Bialystok (1978) 的第二语言学习理论模式将外语习得者的语言知识主要分为显性语言知识和隐性语言知识两种。显性语言知识指学习者意识层中的所有目的语的语言知识, 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隐性语言知识指那些内化了的语言知识, 它们存在于学习者的潜意识层中, 学习者不一定能清晰地表达出来, 但能不假思索流利地使用语言。一个人的隐性语言知识越多, 他熟练使用目的语的程度就越高。背诵输入由于加强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 因而能将原本是显性的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的语言知识, 学生的语感也因此而形成。在此基础上对其输出过程中的负迁移进行监控和修正, 从而排除母语干扰, 更好地用目的语交流, 促进其语言习得。通过背诵, 可以降低学生的情感焦虑。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认为, 二语学习者的情感状态, 如动机、自信、焦虑等可影响习得所必需的输入。为此, 教师应设法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 尽量用熟悉的方法向学生提供可理解输入。我国学生十分熟悉背诵这种输入方法, 因而乐于接受。这样, 就能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 促使学生积累输出所必需的语言知识。

(3) 教学中输入第二语言的文化知识,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在于交际。长期以来, 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只重视词汇和语法, 对英美文化重视不足的情况, 使得学生无法跨越自己的文化去理解另一种文化。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兴趣, 使学生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 而且也不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英语教学中要导入文化教学已逐渐成为广大英语教师的共识。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或报刊时留意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阅读和讨论使学生在文化方面获得知识, 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3. 在外语学习中学会母语与目的语的比较是重要条件

在母语和目的语言的对比中学习, 努力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文化的模式进行思维。在以英语为目的语的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地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 让学生从对比中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从微观到宏观结构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在教学中适当地做些汉英对比分析, 使学生明白造成错误的原因, 逐步克服汉语思维的负面影响, 从而学着用英语文化模式进行思维。

实践证明,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同时存在着正迁移和负迁移。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扬长避短, 帮助他们认识到语言的共性, 并且在语言习得中加以运用。此外, 要充分重视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从对比分析的角度出发, 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减少母语对学习目的语的干扰。在外语学习和教学过程中, 要合理地运用母语的正迁移, 尽量消除或降低母语的负迁移, 从而达到促进外语学习与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政.试论基础英语教学中母语迁移的影响.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

母语学习 篇3

【关键词】母语迁移 外语学习 中学生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54-01

1.引言

中学生在进入中学学习英语之前都会或多或少的接触英语学习,但相比起一出生就接触和学习的母语来说,必然会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受到汉语的影响,这种影响我们又称之为母语迁移影响。迁移原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术语,指原有的知识或经验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或影响。而母语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母语)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母语迁移现象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以来受到了教育学家的高度重视,并认为母语迁移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最为重要的概念。按照母语对英语学习的结果,将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在学习英语时运用了汉语的习惯及规则促进了英语的学习现象;例如:中学生在学习英语发音时,英语字母“I”可于汉语中找到“爱”对应;负迁移指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由于汉语的习惯及规则阻碍了英语的学习现象。中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由于尚未成年,其不具有成年人多年的母语知识的支持,不容易在短时间内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其次,由于自出生后形成及学习到的汉语规则及思维必然阻碍其英语的学习过程;最后,即使中学生之间由于本身掌握的语言知识和学习水平不同也造成了对外语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所以,中学生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十分重要。

2.中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受汉语影响调查

我们运用调查表的形式调查了高一年级10个班共计560名学生,让其选择在初中学习英语以来所认为的母语对其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其中58份因缺项或字迹不清无法辨识而排除统计,有效调查表共502份调查表进入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正迁移对词汇学习的影响最深(32%),而负迁移对写作的影响最深(36%)。现将从词汇学习及写作方面浅谈母语迁移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3.母语正迁移对词汇学习的影响

词汇学习在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都非常重要,扎实而灵活的运用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在充分认识词汇学习的负迁移基础上,中学生可以利用汉语对英语词汇学习的正迁移现象,加深词汇理解及灵活使用所学词汇。首先,英语词汇与汉语一样,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汉语中将其称之为多义词,这些词汇之间通过原始意义的变化,如转喻、隐喻等产生派生义或引申义,而它们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与英语多义词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中学英语教师在英语单词学习和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相关的汉语知识;其次,大部分国家的地名及音译外来词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词汇。

4.母语负迁移对写作的影响

写作是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评判英语学习的效果多可通过写作能力显现;但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流,而写作是语言交流的重要形式。结合5年来中学英语教学发现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普遍较差,引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汉语的负迁移作用却是突出而明显的,主要表现在:①主谓不一致现象。5年来与学生谈话及沟通中发现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常常受到汉语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影响自然而然的套用了原有的知识结构,而这正是母语迁移中的认知理论。例如:“同学们的想法是美好的”翻译为“The idea of students is good”,而中学生写作时常将“is”写为“are”,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汉语习惯对英语学习的影响;②时态错误;汉语的动词无时态的变化,不存在时、体等句法现象,汉语的时态多采用副词状语(现在,已经)来体现或利用补语(着,了,过)来反应,而英语时态是通过动词的时、体来体现的。如:“我昨天回来的”英语为“I came back yesterday!”;而中学生的汉语习惯必然导致学生写作过程中的错误及对于时态理解的困难;③句型应用错误;句型选择在写作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并影响着写作水平,而中学生在写作时常常由于母语的影响对句型的选择产生疑惑;如“There be句型的应用”:“桌子上有土”常常被写成“The dustis on the desk.”学生们很难想到此处应用There be句型,其实学生们对There be句型相当熟悉及应用熟练,但受到汉语负迁移的影响很难在句型选择时应用自如;④中国式英语;在初学时学生常常会闹出“中国式英语”的笑话,比如: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受汉语的影响对英语句式结构理解产生的误区;同时,由于缺少必要的英语语言环境,许多中学生即使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英语词汇及基本的语法知识后仍不可避免的写出中国式英语;这严重影响到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进步。此时就需要英语老师予以正确的引导,关注英语与汉语间的差别,营造英语语境,讲授正确的英语写作方式。英语写作体现了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反映出的问题也是最多最全面的,所以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也必然最大,这与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那么,中学英语教师就应该更全面的了解汉语负迁移的影响,提高英语教学能力,拓展英语教学思维,为探索中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方法而努力。

5.结语

本研究针对母语对中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及探讨,认为中学生在进入正规的英语学习时尚未形成成人式的思维定势,但无法自行区分及避免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需要在初始接触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正确的引导;这就要求中学英语老师要充分认识母语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充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效力,避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让中学生奠定扎实的英语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袁丹.从英汉对比翻译看迁移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1,(48).

儿童是如何学习母语的 篇4

薛瑞萍(安徽)

第一部分 什么是母语?

一、出生之前,母语是母亲说话时体内的振动

人有五种感觉:听、视、嗅、味、触。这五感的获得和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国际著名右脑专家七田真认为,五感之中首先开始的是听觉,然后是触觉。医学观察证明:婴儿出生之前,耳朵就已经长成了,7个月的早产婴儿耳朵已经发育,完全可以使用了。

娇弱的胎儿在子宫里的处境是绝对安静、温暖、舒适的。子宫和羊水把胎儿与外界的一切侵扰、病害、噪音隔离开来。在获得听觉之前,发育中的胎儿的耳朵最初感知到的并非声音,而是母亲在说话时带来的体内的振动。每一个民族的母语都具有特定的波长范围和频率范围的,儿童对于母语特定节奏和频率的感知和认同其实从胎儿期就开始了。

法国心理学家、音响音声学权威托马提斯认为,体内振动音是语言的母体。“胎儿在子宫内通过感知母亲说话的声音学习语言,在这一时期,语言被记忆,而说话机能的形成也是在这一时期。”

儿童是怎样学习说话的?对于这个问题,人们经常这样回答:他们天生就有理解人类语言的能力。这个答案等于什么都没有说,因为婴儿周围有上千种声音,他们却只学到了人类的声音,只对人说话的声音格外敏感,这是为什么? 多种声音之中的海洋里,只有人类的语言给婴儿留下的印象最深,如同一座光明的岛屿,以它奇异的风光,极为强烈地吸引着婴儿那没有意识的心灵,促使婴儿的神经系统产生热情,在内心激起情感共鸣,进而促使他们发出相同的声音。这股强大的热情和共鸣的洪流,其源泉就是出生之前胎儿对于母亲体内振动声的熟悉。早在出生之前,孩子就对将要学习的母语有了亲切甜美的感知了,就归依母语了。母语作为人类永久的精神家园,是从出生前就注定了的事情。所以,母语只能叫做母语,而不能叫做父语。二、一到两岁时期,母语是婴儿耳朵浸泡其中的温暖话语

爱,尤其是母爱,乃是学习母语和其他一切生存能力的力量和智慧的源泉。从前我们的母亲在我们出生之初是一刻不离地把我们带在身边的,哪怕自己在辛苦的劳作中,也要把宝贝背在背上。到了我们做母亲的时候,开始听到一种新的理论,鼓励父母早点放开孩子紧紧搂住自己的臂膀,掰开孩子紧紧牵着我们的小手,软硬兼施地逼迫孩子独自睡觉。可是,在我们学习西方人,让孩子很小离开母亲独自睡觉之前,作为医学博士和幼儿教育专家的蒙台梭利利就提请西方母亲反思自己的做法。“有人说,西方国家的儿童比较爱哭”,蒙台梭利说:“儿童经常哭,性格暴躁、动辄发脾气,表明他们处于精神饥饿的状态。”孩子其实是在用哭泣要求着母亲的拥抱,抚摸和喁喁絮语。

在孩子的婴儿幼期,尽量多地和孩子待在一起,并非出于理智的思虑,而是服从天赋的本性。当母亲把孩子当作体外胎儿倍加呵护、母子一体的时候,既满足了孩子的需要,也满足了母亲情感和天性上的需要。从前的母亲是这样做的,将来的母亲也应当这样做。

孩子出生之初的一两年内,耳朵就浸泡在母亲温暖的话语里,从前在母亲腹内就熟悉了的振动和节奏,随着婴儿耳朵的发育,正在变成一天比一天明晰的话语,正在变成一天比一天清晰的意义,这种连续可靠的亲切感、喜悦感、清晰感,就是促使儿童学习语言的甜蜜而强劲的诱惑。从这个意义上说,母语只能叫做母语,而不能叫做父语。

三、母语应当是滋养健康的生命之树的沃土

6岁以后,儿童开始具有独立意识和一定的行动能力,他们的脚步迈出家门,耳朵就更多听到了庭院以外的声音。作为小学生,他们也开始了书面语言的学习。这时候,社会提供给他们的母语环境应当是滋养健康的生命之树的沃土

但就在此刻,就在今天,从报纸到杂志到影视到网络到街头巷尾的张长李短,包围着我们的那些文字和话语,垃圾并不为少。这些谣言、绯闻、脏话和那些冠冕堂皇的大话、官话、套话等,正无情地侵犯着儿童的视听,正在把我们的儿童往低级、恶俗、丑陋的方向拉。它们是不是母语?或者说,在今天,我们的母语环境怎么了?母语还是我们可以归依的家园吗?

在当地,我的写作和讲演是数一数二的,但我从来不担任演讲和征文比赛的评委。因为我不能、不忍、不敢听见小小的孩子,被我们的教师,被我们的语文教师训练得只会说成套的假话、空话、废话。小小年纪,就准备了两张脸,一登台就是一副慷慨激昂的样子,一下台,又完全是另一副面孔。对于这样的孩子,我既怜悯,又害怕。

夺人性命尤可恕也,夺人慧命不可恕也。当一个孩子因为我们的母语教学,变得不会好好说话,不会说自己的话的时候,这实际上就是在精神上彻底杀死了一个人。

一群游客来到太平洋上的一座岛屿,见一个孩子爬上了高高的槟榔树,一个土著妇女在树下大叫。游客中一个母亲说:“她在喊孩子,快下来,当心摔坏了!”翻译颇为惊讶:“她喊的正是这些话,难到您懂得当地方言?”“不。是母亲都会这样说。”

母语——妈妈说的话——“是母亲都会这样说”的话。

温柔、慈爱、关切、呵护,如此深切、真诚地表达了人类对于爱和被爱的渴望的,才是母语温暖的内核;忠诚、坚贞、奉献、公正,如此深切、真诚地传达了人类共同价值取向的,才是母语的力量的泉源。

母语教学的境界,就是教师的人格境界。如果没有了真诚、善良、美好、趣味作为内核,一个人再怎么口若悬河,再怎么下笔千言,也只是噪音发声器垃圾制造者或者环境污染源。我所拥有的对于本该纯净温暖的母语的虔诚,好比是满把的种子,我对面对的孩子就是我的福田。当我们播下的母语的种子在他们那里生根,当他们长大,连同语言能力、思辩能力、语言素养、语言品质一起获得更新和提高的,也是他们的精神境界——想到这一点,就会为自己从事的教师这一职业感到自豪。

第二部分 儿童是如何学习母语的?

儿童学习母语要经历口语和书面语两个阶段。儿童是如何学习母语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儿童是如何学会说话的?

一、儿童是如何学会说话的?

这是一个迄今为止没有达成共识的问题,也许永远没有确定的答案可以找到,人们能做的只是观察和猜测。

——10个月的时候,儿童开始意识到听到的声音具有某种意义,有了学习说话的内驱力。

观察显示:婴儿出生之前,耳朵就已经长成了,婴儿10个月的时候,开始意识到听到的声音具有某种意义。当父母对他们说话的时候,婴儿知道这些话表达某种意义,并努力去理解其中的意思。这个时候在儿童的心里,说话具有神奇的力量——如“要有光,就有了光”是一样神奇的。自然赋予人类的学习语言的能力,好比一粒种子,需要落在适宜的土壤,才能顺利发芽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成人,尤其是双亲的爱,是儿童学习语言和其他能力必不可少的力量来源。很多有着语言障碍的孩子,其听觉器官发音器官和大脑机制都没有问题,所以造成自闭、口吃,胆怯,不敢、不会说话,是因为在出生之初,遭受到没有得到及时修复的心理创伤。

——儿童一般1岁左右开始说话。此时需要营养丰富的语言环境,需要听见符合标准的语言。

这时候,儿童开始意识到语言与事物的联系,学习语言的愿望日益强烈,他们试图冲破过去的无意识状态,趋近意识状态。就这样,儿童将经历人生发展中的第一次冲突。他们有强烈的交流欲望,但因为无法达到这个目的而苦恼,于是他们在潜意识里加紧学习,不久就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就。灵魂和意志冲破婴儿肉身的束缚,要用语言来呈现自己。

儿童到一岁半左右,就意识到每样东西都有名称,每个东西都由一个特定的词来表示。也就是说,他能从听到的词语中分别出一些具体名词,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进步啊!刚开始说话的儿童,只会说单个的名词,心理学家称这些名词为“一个词的句子”。

有时侯,我们看到大人与一岁左右的孩子对话,往往会心一笑,觉得这个成年人童心未泯,其实我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此时所遇到的困难,没有意识到应当给予儿童提供学习正规语言的机会。——儿童2岁后不久,进入语句爆发期。

这个词语爆发期又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词汇的爆发,第二阶段是思想的爆发。在第一阶段的词汇爆发期,3-4岁的孩子会指着见到的每一样东西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在第二阶段的思想爆发期,孩子则会问:为什么?因为随着语言能力的增长,思维能力在增长,随着词汇的丰富,思维也在丰富。

0-3岁的儿童在无意识地学习语法。凭着无意识的心灵对环境的吸收能力,儿童从海量的,没有解释的话语中,一个接一个地理解了那么多词语的意思,并且抽象出语法规则。用于表达自己的愿望。在利用意识学习的成人看来,在我们目前以理解为中心的学校教育看来,这是最不可思议的事情。

儿童一般在3岁左右完全学会了说话。儿童一旦开始说话,就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不再依赖别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已经是人类成员之一,因为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儿童掌握了语言,就开始了社会交流。

3-6岁的儿童对词汇兴趣盎然,学习起来不知疲倦,学会的词汇也不易忘记,并在以后的岁月里,能够很流利地使用这些词汇。可是到了下一个发展阶段,情况就不同了,儿童的发展方向转向其它能力,学习词汇变得困难起来。所以儿童学习语言的最好时期是3-6岁。这时候,日常语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儿童对于词汇的渴求,怎么办?大手小手同捧一本书,为孩子朗读起来。阅读,听读,最迟从三岁开始。

当然,我们不能对儿童强行灌输词汇,而要把词汇与实物结合起来,进行户外活动,对词汇的学习与实践经验应保持同步。比如,向孩子们展示花草昆虫的标本,让他们看到实物,或者给孩子们看地球仪,与此同时讲述一些地理知识。只要对照实物、图片、图表,儿童学习起来就不会有困难,而且很容易记住单词。

二、6岁基本决定了人的一生

儿童最初2—3岁的生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一时期所受影响将会影响到他的一生。假如儿童0—3岁的发展遇到障碍,形成了心理和人格上的缺陷,进行治疗的最好时期是3—6岁。因为在此期间,大自然正在全面培养和完善儿童的各种能力。如果0—3岁造成的缺陷在3—6岁得不到更正,这些缺陷就会一直保留下去,而且发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到6岁以后,这个儿童就会形成人格偏差,影响儿童是非观念的形成。

这样的孩子身上,就不会出现这个年龄应有的道德特征,而且智力也会低于正常人,也就无法形成自己的性格,难于适应学习的要求。这如同蝴蝶的生长过程,不论外形还是生活习性,蝴蝶和幼虫都大不相同,可是蝴蝶的美丽取决于幼虫的形态,而不是对其他蝴蝶式样的模仿。

这一事情告诉学校和教师:既不要贪天之功,也不要过于苛求自己。永远不要强求一致,永远不要为班级,为具体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设定目标。我们要做的,只是为他们的成长提供适宜的环境。让花朵美丽,让树木参天,让草色青青——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原。

三、阅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阅读开始于什么时候?阅读开始于手指的触摸。阅读开始于完全没有任务和压力的聆听。

经过了书籍融入人的内部,是从双手不为阅读的触摸开始的。开始对图书,对图书上的画面和文字的触摸。如果那种触摸发生在双亲的怀抱和膝盖,如果触摸的同时,孩子听见父母的朗读,那么他就会不被告知地意识到:文字是有好听的声音和有趣的故事藏在里面的,图书是如同爸爸的怀抱妈妈的声音一样让人觉得甜蜜亲切的好东西。

阅读等到上学开始已经太迟太迟。

那些在6岁以前从来没有过亲子共读的美好体验的孩子,那些在作为新生领到教材之前,没有从手指到耳朵到心灵沉浸在图书舒服的手感和悦耳的听感的孩子,当他们来到学校和其他孩子一起学习书面语言,拼读、识字、阅读、朗读,对于他们无异于一场毫无准备的冒险。除非少数先天秉赋特别优异的超常孩子,对于大多数这样的孩子来说,就像一匹刚刚出生走路还不稳定的小马驹拉到了赛马场上。是的,在教室里进行的,为考试而组织起来的学习、考核、提问,就是一个赛马场,等待那些孩子的只有失败的屈辱。一对一的帮助只能实现在父母和孩子中间,要求承受着考试压力的教师做到一对一,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公道的。

作为语文教师,面对马驹和赛马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情况,应当怎么对待那些弱孩子? 我的意见是,拒绝机械意义上的一视同仁,不要让教室成为赛马场。很多时候,也许放松会更好。好母亲的标志,不给孩子设定目标,不拿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

第三部分 需要提醒自己的几件事

6岁之前的儿童的学习,如呼吸一样自然,他们在如同呼吸一样自然的状态中,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绝大多数孩子走进学校后,就能坐在教室里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听老师传授,解释——而这种能力的获得竟然主要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完成的,这是多么神奇和伟大的成就?教师面对这些孩子,怎么能如同面对一张白纸,忽略了他曾走过的神奇的学习之路,而不溯流而上,寻觅一条使得孩子入学之后的学习,也如学前一样自然的路径呢。

连续性原则,杜威称之为第一重要的教育原则,实在是真知灼见。在上文循着蒙台梭利的文字和目光,回顾0——6岁之前儿童学习母语的状态,就是为了从中得到的启发,使得我们的教学成为顺应儿童发展规律的行动。在下文中要提出的是在行动中需要我们提醒自己的几件事。

一、环境

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向儿童提供学习环境,使大自然赋予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不仅仅是出于我们的爱心,或者让孩子们高兴,还要求我们调整观念,遵循自然法则,与自然进程协调一致。一方面,建立班级共用图书,一方面,教师定期为学生朗读,因为朗读是最好的广告。让儿童的目光浸泡在美好文字里,耳朵浸泡在美好声音里。

教师必须大胆放手,仅仅为孩子们准备好材料,就让他们动手。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家长和教师明白,对孩子的干涉是不必要的,即使孩子做错了什么也没有关系,这就是所谓的“非干预教学法”。教师应当判断孩子可能需要什么,像一个仆人细心地为主人准备好晚餐后退下,由主人随意享用。教师还应该具备谦卑的品性,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同时还保持警觉,随时注意孩子的进展,为他们准备好下一步所需要的材料。

适宜的环境、谦虚的教师和科学的材料——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方法的三个外部特征。

二、诵读

人是用耳朵学习语言,而不是用眼睛。那些入神地阅读的人其实是在入神地倾听;那些奋笔疾书的人,其实在口若悬河。最好的文字不是诉诸于眼睛和头脑的,而是诉诸于耳朵与心灵的。

蒙台梭利认为“理智的沉静”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优秀品质。理智的沉静是指一种没有杂念的、更好的和畅通无阻的状态,它是内心清澈与思考自由的泉源。拥有这种沉静的教师,首先是具备了心灵的谦虚和理智的纯洁,它是理解儿童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阅读、朗读,诵读,这是儿童深入进行母语学习的最朴素也是最可靠的途径。如果教师自己是有过诵读体验,如果教师自己深得母语学习三味的,他就一定是一个吝于解说的沉静的人。他一定是一个把全部热情投入到激发儿童阅读朗读兴趣的好的牧羊人,不要数羊,反对抽象化。只一心一意想着如何将自己的对阅读朗读的热爱传达传染给学生。让孩子且听且醉,陶醉中渐渐松弛了劳累的意志,平常遭到压抑的意识、潜意识的右脑开始运转起来。人在非思虑状态获得的东西,将融入骨血。

三、节律

连续的活动几乎能像魔杖一样叩开儿童天赋的正常发展之门,这一点是最令人惊讶的。这种活动要求将受心理指导的手的运动专注于一项简单的工作上。能够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情是儿童心理发育成熟的标准,当儿童全神贯注地摆弄某件物体的时候,他的心理处于一种和谐、满足的状态。当儿童不知疲倦地从事他的工作,心理正发生着新陈代谢,而这种新陈代谢与他的生命和发展息息相关。节奏就是成熟的标志,力量的标志,强大的自我形成的标志。每周的学习从朗读开始,每周四的读书课,还有日有所诵,都是对节律的追求。

四、重视对于无意识和潜意识的呵护和培植

浸泡、环境、声音、节律、放松——笼罩所有这一切的,是对于无意识和潜意识的呵护和培植。当感觉足够放松,当环境足够亲切,意识就松懈了——这时候,儿童的学习是如同呼吸一样的自然。日本铃木镇一的小提琴教育就是这种从无意识开始,重视无意识吸收的成果。

在无意识中,儿童心灵回复到入学前,三岁前的状态,是具有吸收能力的心灵。成人如果常常放下功利之心,教师卸下教师的甲壳,也可以随儿童,具有童心——具有吸收能力的心灵。这才是我们教师能够得到应当得到的最美好的馈赠。

减少初级英语学习中母语的负迁移 篇5

1. 定义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一般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多指一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如反应定势(response set)等对另一学习的效率或准确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Luchins, 1942)(潘菽,1980),或一种学习使另一种所需要的时间或所需要的练习次数增加或阻碍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以及知识的正确掌握。

2. 英语学习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对人类的学习下了这样的定义:“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而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它是本族人约定俗成的话语习惯。学习英语,是培养一种新语言习惯的过程。对中国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是脑力劳动中的体力劳动。它具有以下特点:1)机械枯燥,特别是入门阶段,咿呀学语,好不容易过了语音关,接着大批的生词涌现,这边学来那边忘;2)英语学习是某种意义上的“体力劳动”,“汗水多于灵感”。英语与数理化的学习方法不同,需要更多的苦功。以记单词为例,最差的学生也可通过多下苦功去追赶最好的同学;3)英语知识难掌握,易遗忘。

3. 母语的负迁移

由于本族语(汉语)与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因此,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中所遇到的困难要多得多。下面所讲的迁移是指母语知识的迁移,尤其是负迁移。它既是过程,又是结果,发生在学习和应用外语的过程中。现在,我从四个方面举例说明英语学习负迁移现象。

(1)语音方面

由于汉语没有长短音之分,而英语却有长短音之别,中国学生初学时不易掌握,如汉语里的a,学生常误为英语中的[a:];而汉语中的ou,学生常把它当成英语中的[藜u];汉语中的ji;又常误为英语中的[j];汉语中的e,也常误为英语中的[e]或者[覸];汉语中的ri,误为英语中的[r],[l]或[n];汉语中也没有[p]、[t]、[k]结尾的词,没有[bl]、[gr]等辅音群,故初学者常把teach, desk念成teacher, desk念成desker,把blow念成below, grass念成gerass。

(2)词汇方面

例如汉语:“漂亮的女孩”,“漂亮的妇女”,“漂亮的男人”,初学者往往受到母语的负迁移,一看到“漂亮的”就会想到“beautiful”这个单词,而用英语来表达却需要不同的词:pretty girl, beautiful woman和handsome man。又如,in在英语中是很常见的一个介词,但在下面两种场合中给中国学生增加了麻烦。

(1) 你看了今天报纸上的社论吗?

Have you read the editorial on today’s newspaper?

(2) 我们两小时后完成工作。

We’ll finish our work after two hours.

中国学生一不小心,on就脱口而出,原因是“报纸上”在作祟(母语的负迁移),并且想当然地认为after对等于汉语的“在……(时间)后”。

英语基本词汇中,最难学习和掌握的要数动词。动词不仅形态变化特殊,用法繁杂,而且意义多样,难以捉摸。例如:do, go, look, make, get, take, come等都能表达几十种意义。例如:play games(玩游戏),play football(踢足球),play the piano(弹钢琴),play chess(下棋),play a joke(开玩笑),play basketbal(打篮球)。在汉语中,可译成“玩”“踢”“弹”“下”“开”“打”,而英语就用“play”这一个单词。

(3)语序方面

由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语序差别较大。因此,汉语语序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有较大的负迁移。试比较下列例句中划线单词的位置:

(1) 这是一张中国地图。

This is a map of China.

(2) 王玲经常是第一个到校的人。

Wang Ling is always the first to come to school.

(3) 我不知道她住哪。

I don’t know where she lives.

(4) 李明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个老朋友。

On his way home, Li Ming met an old friend.

(5) 我有重要的事情要告诉你。

I have something important to tell you.

(6) 现在学习其它民族语言的需要越来越大。

Now the need to learn other people’s language is becoming greater and greater.

(4)语法方面

汉语的动词是没有时态变化的,也不要求主语和谓语动词在形式上一致。英语则要求主谓一致,而且谓语动词有时态变化。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经常会受母语迁移的影响,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此类的错误。

例如:

(1) Last semester, there is a sports meeting in our college. (is改为was)

(2) Mary have no food.(have改has)

(3) We will has much money.(has改have)

(4) Where do you find your notebook?(do改did)

(5) A doctor, together with two nurses, have been sent to that faraway village to help sick people. (have been改为has been)

(6) Her father has died five years. (应改为:Her father has been dead for five years或Her father died five years ago)

(7) She has come here almost an hour. (应改为:She has been here almost an hour或She came here almost an hour ago)

4. 减少负迁移

英语和汉语无论从文字、文法还是文化背景方面看均差异巨大。因此,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是正常现象。以下是几条针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建议:

(1)毫无条件地接受英语知识点。

(2)使用英语时尽量忘记汉语。

(3)对英语知识点的记忆尽量做到准确无误。

(4)为了获得词汇的准确意义,最好用英语词典。(5)组织有效复习,避免遗忘。

(6)巧记单词,扩大词汇量。

(7)既要重视读、写,又要重视听、说。

(8)学英语要有信心、恒心和热心。(所谓热心,是指对语言学习感兴趣,主动交流,乐于在语言的海洋中搏击,勇于开口,不怕说错,不怕“丢丑”)。

参考文献

[1]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24-27.

[2]刘绍忠.“请”字用法汉英对比与语用负迁移.外国语, 2000, (5) .

母语学习 篇6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 也是最基本的交际交流工具, 有了语言人类的文明成果才得以保存和延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她承载了人类的思想、信息和知识, 但它在多方面多层次上受着文化的影响。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该语言对应的文化, 了解该文化与母语文化存在的差异。英语教学正是通过不断地视听说来掌握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要想掌握一种新的语言就必须了解其相对应的文化。这种文化涵盖了所学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文学艺术、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在外语的学习运用中, 母语文化与目标与文化因差异而造成的对目标语学习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在学习外语时不能及时准确的了解该语种的的文化体系就很容易造成交际无效甚至是失误。

大家知道, 所谓迁移现象是指人们已经掌握的技能、知识、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的知识本领时产生的影响, 负迁移当然就是消极的影响。研究发现, 在外语学习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负迁移现象。

长期以来, 语言学家、外语研究者及心理学家都把学习另一门语言当做研究的重要课题。外语是在母语的环境中学习的一门外国语言。因此, 母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势必影响英语的交流模式和话语的形成, 这种影响也就是“语言迁移”, 即在第一语言习得环境中所获得的知识向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迁移。

今天, 已经广泛承认了语言迁移在另一种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并已经形成了全面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著名的语言研究者Collier把语言迁移概括为:因为目的语和其它任何已经习得的语言之间存在共性和差异, 由于此差异产生了对目标与的学习的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影响。语言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 如果旧知识, 经验的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它就是正迁移;反之, 如果旧知识, 经验的迁移防碍了新知识的获得, 它就是负迁移。显而易见, 正迁移有利于英语学习者的学习, 负迁移则阻止英语学习。在实际教学中, 不仅要讲解理论化概括的原理知识, 还要结合实际生活和相关的教学经验, 采取积极地相应的方法和措施, 有效的把负迁移转化为正迁移, 从而更好地有利于教学和英语学习者的学习。

2 负迁移在英语学习中的体现

由于受不同的政治、宗教、地理、历史和民族、经济的影响, 英汉语系民族之间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交际方式和交际原则等, 这些差异在日常生活和交际中体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研究发现, 语言的负迁移现象不仅在语言本身展现出不同的形式, 而且在语用方面呈现出多种变化, 前者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而后者主要是在语篇和交际习惯方面。

2.1 发音不准

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词形变化较多, 词序变化极其灵活且对句子有很高的形式要求;而汉语是属于汉藏语系, 没有词形变化而且词序相对固定。这些表现在发音上, 就体现了音标的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形式如下:1) 在英语中, 我们通常把语音分成元音和辅音, 而在汉语中则为声母和韵母, 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例如, 汉语中的i (衣) 易于与英语中的[i:]和[i]混淆, 在汉语中无长短音之分, 而且还有发音部位的区别, 对于初学者来说, 我们很容易把英语中的[i:]读成汉语中的i (衣) , 同时, 汉语中没有[p][t], [k]结尾的词及[bl], [gr]等辅音群, 学习者常常把look读成looker, blue[blu:]读成[belu:];2) 在音调上, 汉语被称为声调语言, 有四声之分;而在英语中, 音调则随句子或短语的需要而变化, 因此被称为声调语言。而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 我们很难把握语调, 因为英语中的语调表达说话者的口吻情感或其他相关信息。例如, You are right.如果我们读成降调, 则表达了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意见一致;相反, 如果把该句读成声调, 则使我们觉得说话者否定了听话者的观点和看法。汉语语调受字的声调限制, 不像英语那样起伏, 因此, 学生容易受到汉语语调的影响, 读出来的英语句子缺乏韵味。

2.2 词义内涵和外延模糊

在英语教学中发现, 初学者很难把握英语词汇的真正内涵和外延, 其负迁移体现不能准确运用词汇的词义和搭配:1) 在词义方面, 英汉两种不同语系中的词的概念意义所表达的范围是不尽相同的, 这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例如, 在汉语里的“农民”泛指“农业劳动者”;而在英语里则有farmer和peasant之分, 而它又是根据经济状况, 文化教育不同而区分;又如, dragon在汉语中指龙, 是一个褒义词, 而在英语中却为贬义词, 是邪恶的象征, chicken在英语里是胆小鬼之意, 而在汉语中则表示从事色情行当的女子。在词语之间的固定搭配方面, 不同种类的语言在搭配上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例如, big rain是大雨的意思, 它是汉语的一种表达习惯, 而在英语中我们应该说成a heavy rain.

2.3 语法混乱

语法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规则, 但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上呈现各自的文化特点, 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学习者在开始阶段往往用汉语的思维去思考, 然后创造出千奇百怪的英语句子, 我们很难理解出原作者所要表达真实意思, 更重要的是它会学习者不能形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汉语的词语本身没有形态的变化, 而需要附加的助动词才能表示从属的语法范畴;而英语属于有形态标记的语言, 名词所有格和数的变化以及动词有时态, 语态和语气的变化, 汉语缺省的规则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所以,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在传授语法知识的同时, 要不断的训练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克服语法混乱而带来的语言负迁移现象。

2.4 语篇和交际习惯难以把握

在语篇层次上, 这与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息息相关, 在中国的文化里自谦是一种美德, 受之影响我们经常用否定的方式来接受别人的赞美, 而西方人是会很坦然的接受的。例如, 在英语里, 当对方说—You are so beautiful.我们可能会说—No, no.但是在英语里应该说Thank you!

3 负迁移现象的克服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 不同种族的语言既然作为了具有同一功能的工具, 肯定存在着大量的共同因素, 这一点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也得到了印证。心理学家认为, 只要有共同的因素存在, 就会发生迁移, 而且两种语言之间的共同因素, 或者相似因素, 就很容易产生正迁移;反之, 大多数情况下会产生负迁移。在英语的语法教学中, 我们已经学习过make后的宾语补足语用动词原形, 而不能用带to动词不定式, 例如His interesting remarks made everyone laugh.但是, 当我们把它变成被动语态时, 则是Everyone was made to laugh by his interesting remarks.那么, 原来不带to的不定式则保留了to, 同时, 在由反身代词做宾语时, 宾语则用过去分词, 即His foolish actions made himself laughed.如果没有对其成分加以分析, 在做题时就很容易导致错误搭配, 只有认真分析并了解其用法, 才能全面而正确的掌握这一类词语的用法。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 在学习英语时很容易机械地把汉语中的某个词与英语中词语等同起来, 按照汉语的思维习惯去考虑, 然后翻译回来用英语表达。例如, 汉语中的“为人民服务”应该翻译成serve the people, 但是由于受汉语习惯的影响, 我们极易翻译成serve for the people, 而没有注意到英语单词含义及其用法而造成的。

以上这些例子都是没有克服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作用的影响而造成的。心理学上认为,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回避负迁移现象, 但它一定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 并有着某些特定的规律, 而且一般情况下负迁移是暂时性的, 只要经过练习就可以消除, 甚至可以变负迁移为正迁移。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排除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负迁移现象呢?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学习和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三点。

3.1 加强对比, 分析异同

语言学家提出两种语言之间有着共性、差异性和相识性三个特点。其中共性是两种语言间共同的特征, 它对外语的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也就是产生正迁移;其中差异性, 两种语言不同的地方, 会给学生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相识性会使学习者难以区别两种语言的使用, 容易导致混乱、混合使用两种语言规则, 这也是导致负迁移的关键因素。可见, 克服母语干扰的关键是找准两种语言间的不同点和相似点。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是新旧知识相关联的部分之间的可辨别性。所谓可辨别性, 就是不同知识之间相互区别的程度, 当新旧知识相关联部分之间在内容和组织上呈相似但不同时, 往往原由组织倾向于先入为主, 新旧知识常常被理解为原有知识, 被原有知识所取代, 或者学习者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有些不同, 但是不能说出具体在什么地方不同, 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新知识向类似的旧知识还原, 出现负迁移。

因此, 我们应该从纵横两个方面加强各种概念, 知识间的联系和对比, 发现其异同, 增强学生的辨别能。例如, 在我们学习lie这个单词时, 它的非限定形式有lied, lying, lay, laid, etc.如果我们不采用对比分析方法, 很容易把它们之间的区别记混, 抓不住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从而导致负迁移的发生。如果我们加以整理, 就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当lie的基本含义为“躺下”时, 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分别为lay, lain;当lie的基本含义“撒谎”时, 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分别为lied, lied;当lay的基本含义为“放置”时, 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分别为laid, laid.

3.2 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学习方法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在学习时老师应该不断的变换问题的条件, 结论和形式, 或者教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会更加全面, 更加系统。灵活多式的教学学习方法, 有利于我们从知识之间的矛盾和联系上来理解语言, 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例如, 对于remember一词的记忆,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 remember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可以知道remember的基本含义为“记住, 背诵”, 而且是及物动词;第二, 通过对比remember doing sth和remember to do sth所在句子中的基本含义, 1) He remembered to open the window;2) He remembered opening the window.可以知道, 第一句话表示还没有去做, 而第二句话表示已经做过。

3.3 体会文化内涵, 熟悉基础语法

语法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它连接了词与词构成了句子, 然后连句成篇, 使之成为通顺的文章, 文章又体现社会文化的内涵。受西方文化影响, 英语可以使用多种多样的连接手段, 让多变完整的句子体现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状态。例如, 在汉语中, 当我们说“我知道那所学校在哪里以及怎样到达那里”, 对于这句话, 大部分学生可能会翻译成I know where the school is and how to get there.And不能连接一个从句和一个不定式, 正确的翻译为I know where the school is and how we can get there.这就充分体现了and在英语中的连接作用, 而汉语中的“和”则没有这个限制。

4 结束语

今天的我国正迅速的走向世界, 我国面临的国际大环境更是日新月异, 这也给我们的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一般说来不同的文化培育出的人具有不同世界观、价值观和民族性格, 这些特性将对人们的心理、交际、社会认同性和语言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分析发现, 母语文化和思维等多方面的应经存在对另一门语言的学习产生负迁移作用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学习英语的初学者母语在其大脑中已经根深蒂固, 而英语知识还不十分完善, 没有形成特定的条件反射模式, 就很难排除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但实际教学表明, 通过不断的进行英汉文化差异的比较、纠正, 不断地增加视听说训练, 可以更改学习英语者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语言结构和文化习惯, 克服母语的干扰。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应该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并采取灵活有效地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另外, 学生也应该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 去积极地探索新知识, 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只有这样, 才能迅速而又准确的掌握外语。

参考文献

[1]孙元旭.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及其成因[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4 (4) .

[2]周玲.浅析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6) .

母语学习 篇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堪称是语言的精华。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涉及语言的各个层面。不了解西方文化,以母语文化的风俗习惯、价值观来应对西方文化,自然会造成用语失误,形成交际上的障碍。英汉习语中存在着大量不对等的习语,例如英语中常这样比喻一个人很穷: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church mouse”(教堂老鼠)这一形象也很有文化特点。中国的庙里的供品是食物,因而有可能让老鼠富得流油,如果用这一形象去理解西方教堂,当然很难理解像“教堂的老鼠,沾不到一点油水”这样的比喻。在西方教堂里是没有供品的,“穷得像教堂里的老鼠”相当于汉语的“一贫如洗”。

如果我们对习语的文化内涵不了解,则可能在翻译、理解和交际中造成许多障碍。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习语过程中往往受母语文化干扰,常犯下列错误。

(一)未弄清习语的特定文化含义,望文生义。

无论是汉语习语还是英语习语都是在语言的长期使用中形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因此使用时,不能随意改变其结构和含义,更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比如,有学生编了这样一组对话:

A:Can I use your umbrella for a while?I’ll be back very soon.

B:I’m sorry, you can’t.I’m going home right now.

A:Bad luck.

这位A学生的想法是表达一下感到“自己运气不好,我想借你的伞,可你正好也要用”,于是,脱口而出“运气真不好”。这是一种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和说法。“运气不好”是对自己因借不到伞而下的评语。在英语里,在此语言背景下这句话应当看作是祝愿语,如同“Good luck.”一样,那是对对方的一种祝愿。

(二)不注意文化背景、文化习俗的不同,从而导致理解上的误区。

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的差异反映到语言里,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例如,汉语中的“一箭双雕”或“一举两得”,到了英国人那里则成了“A stone hit two birds.”。因此只有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才可充分理解作者的真正含义。如:to sit above the salt就涉及旧时的一种风俗,当人们吃饭时餐桌上摆上一个盐罐,家长和贵宾坐在盐罐上方,晚辈和地位较低的人坐在下方,所以“to sit above or below the salt”有地位尊卑、待遇高低的区别,如果不知其来历就会感到十分费解。因此中国学生要学好习语,应深入理解其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和不同的风俗习惯。

二、如何预防母语文化对中国学生的负干扰

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母语干扰所造成的语用错误主要是由于文化差异和词汇内涵差异。要防止或减少学生因母语干扰在双语交际中的失误,那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克服以下困难。

(一)教师要具备双重文化理解能力。

教师必须熟悉英汉语言内涵和外延包括其文化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需的解释,并且应用本族语进行比较,要求学生记忆一些在汉语中有相应词汇但内涵和外延不同的英语词汇,尤其要掌握其不同文化内涵。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的语言特征,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中特殊事物的感性认识,以及对所学语言民族时空观的了解等,从而使他们认知英语文化,并初步感受到它们的差别。

(二)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达到英语文化理解。

培养学习者的英语文化意识,重要的是排除母语的干扰,让英语学习者建立全新的模式,学习英语文化知识,了解其前因后果,作出解释。培养英语文化意识最终要达到对英语文化的理解,自己不是以异族人的眼光看待英语文化,从心理上认可其在英语文化环境中的合理性,调整自我观念,达到文化理解,只有通过培养文化意识达到文化理解才能培养出真正跨文化交际的人才。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所接触的并非都是来自同一文化的人,因此我们还须做到不仅使自己拥有本族人对英语文化的认识;同时还要使得了解英语的人对母语文化的认识。这样我们就能够突出英语的实际应用功能,保留和传播本国文化,尊重异国文化。

(三)丰富文化信息,进行文化实践。

英语习语的意义有时很难从字面上看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加强对常用习语的导入,以免误解作者的原意。如在《大学英语》第二册第四单元“My First Job”一句话:“This was the last straw.I was very young:the prospect of working under a woman constituted the ultimate indignity.”“the last straw”源于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本意是:压跨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转意指:终于使人忍无可忍的最后一事。通过这一文化因素的导入,学生们便能明白:尽管作者需要一份工作,但他最终还是拒绝了。在大学校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组织周末英语论坛、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演讲比赛,还可以聘请外籍专家给学生们讲座,为学生们用英语进行交际提供广阔的施展天地。此外,我们还可利用科技来帮我们学语言、学文化,如上视听、视说课及多媒体外语软件的应用等。

(四)加强分析,对比联系,促进知识的类比转化。

教师在教学中可恰当使用母语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对比,挖掘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揭示两种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某个文化点的对比、词汇对比、称谓对比、非语言交际对比等,特别注意在内容和结构上相似而在本质上有区别或截然不同的语言现象。

(五)加强对话教学,设计多种练习,强化正确形式。

教师应充分利用对话材料,使学生了解话语受文化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如称呼语、恭维语、话题的选择和个人隐私等;语法的选择和语言的组织等。设计对比性和选择性训练,使学生通过训练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防止受到母语的干扰。

总之,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既要重视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又要重视英语语言本身的特点。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要注意英语语言迁移的作用,并要预见可能发生的母语造成的干扰,以图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梁镛, 刘德章.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98.

[2]黄景明.英语通俗习语精选[Z].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538-540.

[3]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3:1-3.

母语学习 篇8

俄语是词的形态变化十分丰富的一种语言,它主要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句法关系。例如:Пишу новую статью мамы. (译:我正在读妈妈的新文章)。пишу – 动词第一人称单数变位,通过词尾у表现出省略的主语я;новую 形容词,形容词是修饰名词的,它用来修饰статью,并且格前后都保持一致,новую статью 都是四格,因为动词писать 是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后面要求直接加四格;мамы 是二格形式,在俄语中二格是从属格,表明文章是妈妈写的。而汉语是靠虚词、词序等表达句法关系,例如 “妹妹的书包”——“妹妹”和“书包”之间的限定关系是借助于“的”的表达。由此可见,俄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很大。

语言的迁移主要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表现形式。当母语与第二语言存在共同之处时就会产生正面迁移,如果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差异就会产生负迁移。为了避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语法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策略[2]。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母语是汉语,而汉语和俄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在学习俄语的过程中,语音、语法、词汇、句法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必然就会产生负迁移,该迁移会给学习者带来困难甚至于阻碍。基于这种现象,学习者应该充分地了解汉语在俄语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负迁移,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俄语的语法比较复杂,在俄语学习中有一定的难度,也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当然,学习一门外语不仅仅是为了记住所有的语法规则、规律,也是通过各种规则、规律学会遣词造句,从而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如此一来,就达到了活学活用的目的,而不是把语言学“死”了。

对于中国的学生而言,在学习俄语语法时,由于语言负面迁移的影响会产生很多困难,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主要通过语法层面中名词的性、数、格三个方面来分析和阐述汉语对俄语学习的影响。一、名词的性

汉语名词没有性的概念,而在表达性别的时候通常是借助于词汇。如男同志、女同志、公鸡、母鸡等。俄语名词表示性的概念,分为阴性(женский род)、中性(средний род)和阳性(мужской род)三类。名词的性通常根据单数第一格的结尾来确定。阳性名词是以硬辅音、й和阳性软音符号结尾的,如студент(大学生)、герой (英雄)、словарь(字典)。阴性名词是以а、я、阴性软音符号结尾的,如книга(书)、статья(文章)、 тетрадь(练习本)。中性名词是以о、е、мя结尾的,如окно(窗户)、поле(田野)、 время(时间)。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共性名词掌握起来较难一些。共性名词是既可以表示男人,又可以表示女人的名词。共性名词单数第一格以а (я) 结尾,如староста、грязнуха、задира、мамля等等。这类名词的特点在于:句法搭配取决于所指的具体人的性别,如果指男性,该词就当阳性名词使用;如果指女性,则当阴性名词使用。性的特征通过句法手段表示出来,阳性:горький пьяница,сущий размазня;阴性:круглая сирота,настоящая плякса[3]。二、名词的数

汉语名词没有数的概念,例如:他、她表示单数,而在表达复数意思的时候,只需要在人称代词后面加上 “们” 字,如:他们、她们,先生们,女士们。也就是说汉语名词中的单复数是通过词义而不是语法来体现的。俄语名词绝大多数都有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如:студент-студенты,герой-героя, словарь-словари,газета-газеты,деревня-деревни,тетрадь-тетради,окно-окна,поле-поля。

俄语中有些名词复数形式比较特殊,如:брат(兄弟)-братья,россиянин (俄罗斯人)-россияне,учитель(中学教师)-учителя,дом (房子)-дома。

有些名词只有单数形式,如:сахар(糖),добро(善良),молоко(牛奶);而有些名词只有复数形式,如:деньги(钱),ножницы(剪刀),чернила(墨水);还有一些外来词单复数形式不变化,如:кино(电影),пальто(大衣),кофе(咖啡)[4]。三、名词的格

汉语名词没有格的概念,但是可以借助虚词、动词来表达。俄语的格是通过名词结尾的变化表现出来的,与汉语相比自然有着一定的差异,这就容易使学习者在从事研究的过程中产生母语负迁移。在俄语中名词的格有六种:一格是主格,相当于汉语中的主语,如:Мама убирает комнату,在这个句子中“мама”是第一格,也就是主格。第二格是所属格,相当于汉语中的定语,如тетрадь Маши(玛莎的练习本),在该词组中“Маши”是所属格。第三格是给予格,相当于汉语中的补语,如:писать письмо другу(给朋友写信),другу是三格,即给予格。第四格是宾格,就是汉语中的宾语,如:писать письмо(写信),письмо 是四格——宾格。第五格是工具格,表示被某人用某种物体完成的一种行为,如:писать статью ручкой(用钢笔写文章),“ручкой”就是工具格“用钢笔”。第六格是前置格,如:Я приехала из Китая(我来自中国),Китая应位于前置词“из”的后面,表达的是 “来自”的意思,相当于汉语中的介词词组[5]。

由于受到汉语的影响,学习者经常会忽略了名词格的变化,这样就导致了Я ненавидеть ты的错误。因为在汉语中只要词序排列正确就可以表达意义。但是在俄语中词序是非常自由的[5],可以表达Я ненавижу тебя(我讨厌你),也可以表达тебя ненавижу я(我讨厌你),而且还可以是ненавижу я тебя(我讨厌你) 的表达方式,具体怎么理解是由句子中的变格决定的。“Я ненавидеть ты”是错误的,因为在该句中完全没有格的变化,我们既可以翻译成“我讨厌你”,又可以理解为“你讨厌我”,不能正确地表达意义,所以一定要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从而通过格的变化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学习者不断地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多听、多练、多写、多用、多说。

亲近中华母语 篇9

——新城铺联校课外阅读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读健康书,做健康人》为指导,以“亲近中华母语,诵读百家经典”为读书活动主题,认真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走近名家,阅读名著,享受经典,快乐成长。通过广泛诵读中华经典,彰显中华语言与文化魅力,提高我校学生普通话的应用水平,在孩子们心灵纯净空廓的少年时期,引导他们阅读经典、吟诵诗文能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培养优雅的举止和谈吐,感受母语的厚重与韵味。养成孔孟所说的至大至刚的人格,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时将我校开展的书香校园活动落到实处。

二、具体方法与措施

阅读活动按照“前期策划、中期推行、后期比赛”三个阶段运行。具体措施:

1、在课程安排上,每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2、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倡导学生自主阅读一定量的诗文。

3、每日课前、午间诵读形成常规,教师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每班选一名普通话好,朗读水平高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

4、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5、设立经典诵读读书卡。指导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诗文,建立诵读卡,随时进行诵读,便于记忆。

6、建立有效的评价制度。评价分别由教师、家长、小组和自评四个部分组成,使学生形成习惯,持久地进行。建立学生的诵读档案,积累好实验的一系列过程资料,如:学生诵读情况分析、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分析、家长意见征询、班级活动方案、记录照片、好做法经验推广等。

7、指导学生撰写诵经读典的体会和感受,评选优秀诵读日记。

三、活动口号

母语学习 篇10

一、发展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是一个发展的、能动的过程。“Go for It!”教材在编写的体例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等方面, 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的每个阶段均考虑到学生的需要, 包括帮助学生作出决策, 即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它是灵活多样的, 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在英语的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 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 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 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通常一名优秀的中学生的学习策略是有效的, 并且在无形当中对他的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观察发现, 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都会使用以下策略:根据学习进度进行预习;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学习中善于做笔记、记重点;善于利用图画等非语言信息理解主题;借助联想学习和记忆词语;对所学内容能主动复习;善于在学习中运用整理和归纳法;熟能生巧, 注意发现语言规律, 善于发挥利用;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及其它英语课外读物。

现代社会倡导终生学习的思想。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的前提, 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必经之路。因此,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学会如何学习, 以便走入社会之后能够真正实现自主的终生学习。

二、在教学中应选择哪些策略

教师研究学习策略可以促进教学。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 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另外, 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包括不同的要素、不同的层次、策略的有效性和可教程度, 因教学时间和条件等制约而不同, 教师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策略, 因此选择并确定教授哪些策略是策略教学中首先应解决的重要问题。选择策略主要应遵循以下要求:

1. 实用性与理论性相结合

在选择策略时, 既要考虑这些策略的潜在作用以及掌握它们所需花费的努力程度, 又要能够用一定的理论说明它们为何起作用和怎样起作用。例如:“Go for It!”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建议老师教会学生“guessing&sequencing”两种学习策略。“guessing&sequencing”这两种学习方法既简单又实用, 且学生在使用它们时会觉得英语课很有趣, 英语学起来并不难。

2. 具体性与一般性相结合

策略教学既要突出某类特殊策略, 又要考虑教给学生具有通用性的策略。例如:在教授学生“五到”记忆策略时, 则应向每位学生强调在学习英语时要做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 即用心去听、专心地去看、专心地去说、专心地去写。特别是在学习、记忆单词时, 更要使用“五到”记忆策略。许多学生在读单词、句子或课文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策略, 就出现了单词易忘, 课文、句子记不住等问题。因此, 教师在教授这一策略时, 要给有记忆困难的学生以具体指导。

3. 有效性与可教性相结合

role playing, listening for key words, deducing, practicing, listening for specific infomation等都对学生学好英语有利。在课堂上教授这些策略时, 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三、学生在课后学习英语常用的学习策略

1.“五到”记忆策略

课后学生要学会使用“五到”即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记忆策略来记单词、背词组、记句子直到能够背诵课文。

2. 重复记忆策略

为了学好英语, 教师要教授学生使用重复记忆策略, 即避免突击记忆。

3. 读音记忆策略

真正要熟练高效记忆单词, 离不开单词的读音。因此, 教师要教会学生48个国际音标, 教会学生按字母、字母组合、发音规律直接拼读单词的音, 然后按音节拼读、记忆单词。

4. 联想记忆策略

有些学生擅长联想, 教师不妨充分利用此特点。例如, 有部分学生喜欢利用汉语来记单词, 诸如:evening———衣服领 (子) , tooth———兔死, spide———是白 (的) (问:蜘蛛是什么颜色?答:是白的。) , 用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脑筋急转弯问答形式来记忆单词也是很有效的。当然长期依赖汉字注音是不可取的。实际上联想出的东西必须“生动鲜明, 新颖独特, 离奇可笑, 违背逻辑”。只有这样, 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加强记忆效果。再比如, 形容词表示一类人, 谓语用复数。常见的形容词有:poor, old, deaf, blind, young, brave, rich, dead, living, injured, wounded, sick等。可以联想成如下一个故事, 帮助记忆上述单词:一个穷老头, 带着他那既聋又哑的幼子, 勇敢地向村里那个富人要钱, 结果被打得半死不活, 双双受伤而归, 大病不起。

四、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使用学习策略对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意义, 要有意识地渗透学习策略的训练, 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尝试和使用学习策略。具体建议如下:

1. 加强反思和监控

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视情况分阶段进行反思。例如:某个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比较注重笔头练习, 除了按时高质完成老师的作业外, 另外还买了两、三本课外习题资料, 一有空就埋头苦做。经过一段时间后, 这个学生发现这些书中的题目大同小异, 在老师的建议下, 他只选择其中的一本来做, 并且常与老师交流, 果然效果提高了很多, 考试成绩越来越好。

2. 根据学习风格调整学习策略

学生要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 看自己的学习策略是否与学习风格相匹配。所谓学习风格就是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偏爱。比如, 视觉型的学生相信“眼见为实”, 凡是教师板书的内容就抄录下来或加以特别注意, 而这类学生不太注意老师口头讲解的内容。教师如果使用了某个不太熟悉的单词, 他们经常会问“How to spell it?”。而听觉型的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的听觉, 对老师口头讲解的内容很敏感, 听到不太熟悉的单词, 他们往往根据发音把单词拼写出来, 不太喜欢问老师“How to spell it?”。学习风格因人而异, 并无绝对优劣之分, 但学生应该结合自己的学习风格探索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3. 注重交流和相互学习

学生要善于观察学习他人的学习策略, 与他人交流学习体会。如有必要和可能, 尽量尝试不同的学习策略。每个学生可能有自己的一套学习策略, 这些策略对别人可能不适用。但是, 有些方法和策略是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因为学习毕竟有它的客观规律, 尤其是在文化背景、心理因素、生理因素、教育环境等因素较为相近的情况下, 学习策略的可转移性是很大的。

4. 教师要为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

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策略,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自己首先必须了解学习策略。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咨询时, 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学习策略, 更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以合作伙伴或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 避免给学生造成一种“我说的就是对的”的印象。教师应该做到积极创造条件, 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 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 感悟语言功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上一篇:原中央苏区下一篇:空气板式换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