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风水学六篇

2024-05-11

古代风水学 篇1

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地球”这个独特的圈层而独立存在。人类和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的“血缘”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以自然环境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

在居住环境方面,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心理诉求一直在战胜自然与顺应自然的对立统一中徘徊。中国古代用了两个非常物质的词汇来描述居住环境:一个是“风”,一个是“水”。“风水”这个概念源自郭璞的《葬经》,“气”乘风而散,界水而止,迎“生气”取“旺气”是“风水”这一概念的终端愿景,包含现代所说的有形、无形、人文、自然、抽象、具象等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由此,我们可以就中国古代居住“风水”作以下简单的描述:

我国传统民居历来注重生态环境,我们的祖先总是尽量选择倚山傍水、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建造住宅,并通过建筑结构的变化来改善日照、通风、温度,防止噪声侵扰和灾害侵入。中国古代住宅建筑通常渗透了神秘的风水文化观念。因而常常遮蔽了其合理的人文与科学内涵,掩盖了其独特的审美意蕴,淡化了朴素的居住理念。

在人居环境的创造中,常常表现出“以己度物”的情感倾向,强调住宅与主人之间的“物我同一”和“同情同构”。认为自然界的山形水势,一草一木,都与房屋居住者的情感和命运紧密相连,好的风水意味着必然带来好的前景,坏的地理就预示着不祥的兆头,甚至住宅环境中某一物的存毁也关乎房主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和情感。

当文明社会兴起后,中国人就开始把这些经验整理出来,记入典籍。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管子》一书中,就有了这样的概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古代的中国人更懂得建设城市应考虑到环境。我们的祖先知道,水可以在地下运行,地上水和地下水本身之间是相通的。把自然作为一个总体来认识,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大特点,中国人较早就形成了水土这一统一的地质环境概念,这对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生存并能发展起来,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人很重视水土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在《管子》中已认识到,土壤的性质、地下水的质量和埋藏深度等条件,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水土对人的生活影响之大,给古代中国人以深刻的印象,以致认为它不仅与人的身体健康有关,还对人的性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管子》中讲了若干不同地区的人的性格特点,结论都是与那里的水土有关。

以上描述,不仅逐渐被现代科学所证实,而且也为西方同时期著作所认同。

我国现代科学家李四光就作出过如此分析:“山路崎岖,往来行旅必要费许多的精力,且山上的气候往往比平原的气候变更较为剧烈,所以山居的人民往往体力较大,并且富于坚忍耐劳之性。”但他同时也指出,不能把这些自然条件作为根本原因。

与《管子》年代相近的西方人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公元前337年)著有《论空气、水和环境》,其中许多观点与古代中国的环境地质观点相似或简直一样,文章也重视水和地面形态还有气候对人的体质以及精神世界的影响。

因此,古代中国出现的把自然与人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认识的思想,应有其可取之处,按照这种思想,比较不易走向片面和极端。在近代科学发展起来以后,如能把中国古代早就出现的一些含有生态环境及地质思想的风水文化观点发掘出来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将会产生出很有意义的成果。中国的古代典籍,可谓浩若烟海,如果能有更多的人去发掘这个历史宝库,那将是对人类莫大的贡献。

上述是我们对中国古代住宅建筑观念即居住风水进行的粗线条勾勒。但当我们更深入一层以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审美关系来审视它时,则发现其中蕴涵了难得的生态美内核。其生态美则表现为生命之美、和谐之美、创造之美和参与之美。人对于生态美的体验是与该生态系统密切相联的,以此来对照中国古代住宅的建筑观念,我们发现,它在许多方面蕴涵着中国古人追求人与自然一体和谐、诗意栖居的生态美愿景。

住宅建筑作为一门实用艺术,无疑应在满足人们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一点无论欧洲的哥特式建筑理念,还是古巴比伦的土台建筑神韵,抑或日本的唐式建筑精神,莫不如此。然而,中国古代住宅建筑经验何以把人与自然一体和谐、生态智慧与诗情画意高度的融合在一起呢,何以建立起朴素的生态宜居观呢?我以为这跟东方文化掌握世界的独特审美方式密不可分。早在3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就形成了一套鲜为人知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人类生态理论体系,来认识各种自然规律,如天文、地理、气象、生物等。中国封建社会正是靠着对这些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靠着物质循环再生、社会协调共生和自我调节的生态观,维持着3000年稳定的社会结构,形成了独特的华夏文明。中国“风水学”也按照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一类的宇宙图式来规划经营宅居环境,表征天人合一或天人感应的信仰,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显著性格和基本精神。“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当然不在话下,无论城市里集中的或是散布于田园中的房舍,都常常显现出一种对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位、节气、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无数的历史事实反复证明着:在建筑观念上,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思想既有相同,又各有千秋。

(二)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20世纪80年后,陆续出现了多种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如新都市主义、健康城市、园林城市等。生态环境共建意识得到极大的提升,可持续发展意识得到全球的共识。但全球范围的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人居环境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中问题日益突出,宜居城市建设成为关注的焦点。

迄今为止,人类为居住环境所做出的许多努力都集中于解决恶劣的地理条件给我们提出的难题,中国人利用祖先传承下来的“风水”理论在几千年的时空中同大自然作了很多有益的交流,堪称典范的是北京的紫禁城,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风水流派在这里都会找到理论的根据与实践的最佳模板。西方建筑学家皮埃尔洛蒂这样评价:“我们欧洲的都城里没有哪一座宫殿设计规划得如此雄伟壮观,更无法像紫禁城那样流露出皇帝的威严。”不仅如此,紫禁城还作为城市宜居的地标式建筑屹立在跨越古今的世界建筑奇迹之林中!

然而,对于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我们是否应传承并发扬她的辉煌?现实非常遗憾,一座座庞大密集的“城市石林”以惊人的速度耸立起来,对于自然的过度索求与西式建筑模式的浸润打破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建筑模式,以至于走向了中国人一直信奉的“天人合一”的反面,城市生态危机不可避免地摆在了世人的面前,大学里建筑师的培养已经完全西化,“风水”一词停留在一些家装设计师的口头,以满足人们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流淌在血液里的对于环境宜居的心理慰藉。而真正的风水概念与风水理论却时刻要与游走于社会的众多江湖术士作艰难并尴尬的PK。

无独有偶,西方的城市化进程虽然比我国早很多年,但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牵动的巨大社会生产能力,已经接近可以穷尽某种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地步。因此城市宜居、生态平衡等问题也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当人类高度的城市化越来越严重地带来了不堪设想的后果之后,人类终于幡然猛醒,不断寻找着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城市生态的关注,当代各国专家学者均有不同的理论贡献与有益的实践,其中自然包括了中国业界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探索。这种理论贡献与实践探索,是动态的,即不断发展、补充、纠正而得以不断丰富的。

(三)

根据历史的“经验”与发展的现实,窃以为对宜居环境特别是城市宜居的研究,应把古老的中国“风水”理论推到中流砥柱的位置上来。其原因在于:

1.人类生产过程中和狂热消费过程中释放出的负能流——废水、废气、废渣、核污染等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已从整体上威胁到人类生存发展的可能性。地表损毁、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的缺失,人类生存环境价值的降低等等,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而风水理论从本源上是“藏风聚气”,此“气”为天地之元气,是自然界再生循环体系的“本气”,中国风水理论向来注重时空交汇点的暗能量吸收方法,特别在“玄空”风水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单从这一点就足以说明风水这一古老的东方文明面对现今的诺亚方舟驶向何方的问题作了几千年的准备。

2.随着服务设施信息化发展,宽带网、电子保安设备等进入了社区并逐步普及。日益完善的信息服务设施,虽然便利了人们的居住条件,但关于磁场、辐射、采光、通风等自然能量的人文关怀还远远没有达到“天人合一”的诉求。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这种日益加剧的紧张关系,像以往一样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利用机械和物质的手段去解决已经成为不可能。但古老的中国风水却可以独辟一条柳暗花明之路,几千年的理论与实践积累了大量的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时空秘笈,只是需要我们有效甄选就可以峰回路转。

如今,我国正在向城镇化大踏步前进,去年的城镇化水平已达40%。这是一个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关口和关键时刻。处理得当,城市就能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处理不当,就会留下许多城镇化后遗症。鉴于我国人多地少,城市建设用地尤其紧缺,居住向空中发展势在必然。因此,应尽快集中最优秀的建筑学家、设计师、建材研发与制造者、风水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探索人共同来研究生态宜居与自然和谐的建筑理论及实践经验,以期达到生态平衡、天人合一理论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初步诠释!

古代风水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篇2

关键词:古代风水学;城市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8-0114-02

根据已有的考古发掘资料的历史研究成果,可以初步推断出,中国古代的风水勘舆学(以下简称风水学)是从商周时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7世纪)的占卜发展起来的。所谓占卜,即是通过火灼龟甲观其裂纹,或是任意抽取一组笠草的数列,查对相应的卜辞,以推测事物发展前途的凶吉。它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预测学,盛行于商周的帝王和上层社会中。著名的典籍——《周易》,即是周代一部卜笙辞书。

物质是城市的基础,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经济是城市的实力,文化是城市的魅力。“风水”之术的核心是建立在对自然环境的直接观察并在文化图式的基础上对村落、居住理想环境认知的结果,是与“圆”的形态密切相关的。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也是建立在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之上的,二者的这些共同之处,可以在具体的规划项目中进行运用,使规划更具有合理性和文化内涵。下面以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概念规划为例,简述风水学与城市规划的联系。

1 区域文化内涵

运城地处中原地带,其外滨黄河、内恃中条,自古就有“表里山河”美称。运城市是中国历史上的瞩目之地——古河东郡,有着灿烂的古文化,是中华古文化的发祥地。凡与中国、中华民族有关的总称谓,其原始意义几乎无一例外地起源于河东地区。

1.1 河东最早称“中国”

“中国”一词最初的含义是指“京师”,即帝王建都之地。而史传最早帝王尧、舜、禹都建都于河东,所谓“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就是这里,故历史上最早称作“中国”只能是河东这块宝地。

1.2 “中华”之“华”出自河东

中国称为“中华”,中国人称为“华族”、“华人”、“华裔”。据考证,“华族”是由于先民居于华水、华谷而得名。《水经·汾水注》曰:“汾水又西与华水合,水出北山华谷,西南流经一故城西”而这华水、华谷就是今稷山县化山峪镇一带。化山谷即“华谷”,今称“黄华峪”,至于“华水”则由于气候变迁早已干涸不复存在了。

1.3 “华夏”之“夏”亦指河东

“夏者”,“夏人”所居之地也,史籍或称为“大夏”,或称为“夏墟”均集中在河东一地。如《吕氏春秋·本味》曰:“和之美者,大夏之盐”,这个大夏指的是安邑。《国语·齐语》、《史记·封禅书》都记载了齐桓公“西伐大夏”,这个大夏在“平阳”即今之临汾市,等等。

2 新区文化特色

舜帝陵位于新区西北部,虞舜文化可以说是新区最为鲜明的文化特色之一。舜,姓姚,名重华,生于诸冯,又称姚墟(今山西省永济市张营乡舜帝村),是中国4 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领袖,历史上被尊崇为五帝之一。其孝行、品德、功绩在中华民族千古流芳,被万世崇仰。虞舜文化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百孝之首

德以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倡导家庭美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孝道文化是生长、生活、卒葬在河东大地的虞舜文化的根基。

舜的大孝之德,益于本人、泽惠天下,他继帝位后,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向百姓推行五常之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常之教遂为家庭美德、为社会公德、为用人标准,以至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国家最高法规的基础。直至今天,其敬老、睦邻、诚友之精华依然为中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内容!

2.2 文明之元

人们常说:“中国是文明古国”。这“文明”,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在中国,“文明”不是起于三皇时代,也不是起于尧帝时代,而是从舜这时代启始的。

就历史的进程而言,舜帝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段。他之前,那些民族的神圣人物所作出的辉煌业绩,可以说无一不是为了脱离野蛮时代,为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创造条件。而舜帝的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他全面铺开了步入文明社会之路,奠定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基石。从舜帝时期开始,历经四知余年,直至今天,我们国家在政体、经济、人伦、道德、教化、礼乐诸方面,就其总体而言,无一不是从这一源头上发展拓新的。《史记·五帝本纪》有言:“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这是最确切的定评。

2.3 道德之祖

《史记·五帝本纪》:“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德,即道德、品德。德治,用圣人的道德感化来治国安民。舜的思想和政治作为,使东方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舜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伟大的历史人物。以舜为主体形成的虞舜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源头。舜的道德文化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持家有德、为人在德、做官在德、法政在德等4个方面。舜倡导持家、为人、做官、法政均以道德为大本,无愧为“德祖”!今天我们高擎“以德治国”的旗帜,深入了解和弘扬虞舜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3 新区的规划理念

3.1 大山大水格局

从较大的山水格局来看,盐湖新区北眺孤峰山、南望盐池,新区中心恰好位于盐池—运城主城区中心—孤峰山一线,其建设可以说很好地传承了古人营造运城古城时所采用的“背山面水”的风水选址意向,对运城城市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内涵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

3.2 小山小水格局

从较小的山水格局来看,盐湖新区北依鸣条岗,南临运风高速低洼地,东接下马水库退水渠,西连209国道。小山水格局亦暗合古人“背山面水、左河右路”的风水营城理念。

3.3 新区规划核心理念

新区规划核心理念生态与文化互补,强调人工与自然、城市与乡村、教育科研与产业开发、新区与市区、不同产业、不同肌理、不同文化的多元共生,意在构建“呈向心融合的组团群落”,打造“具有王城(舜帝故里)印象的新区格局”。

“王城印象”即通过借鉴和参考中国古代传统筑城营国理念,进行新区中心区的布局,如周王城、唐长安等,规划将帝王儒家文化思想在局部的城市建设中得到具体反映和真实体验。

“组团群落”犹如自然界一般,有着一定内在联系的产业、生活组团形成的有机群体环绕在中心区周围,对应于不同方位的天体星座守护在“王城”左右,正暗合了中国古代朴素的世界观和象天法地的风水学说。

4 城市文化定位

运城城市作为运城市(古河东地区)的代表城市,其城市建设应该充分体现宏观区域的历史人文特色,以文化营城,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融入文化内涵,以营造一个更加具有魅力的城市空间,这将是21世纪运城城市建设的必然之选。

盐湖新区作为运城未来大学教育基地所在地、作为运城城市周边山水格局最好的地区、作为运城城市21世纪的战略新城、作为运城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其应该充分承担起运城城市文化魅力塑造的重任,在开发中应充分体现运城城市“华夏之根”的文化魅力,亦应结合区内舜帝陵旅游开发,在城市空间营造中充分体现“虞舜文化”的特色。运城城市集5 000年古老文明积淀于一身,作为中华文明起源之地,其城市建设应该具备能够体现其尊贵身份的王者印象。基于此,规划确定盐湖新区城市文化定位为:融入山水格局,具备王城印象的文化之城。

5 总结

风水学历来都是有争议的,不仅是现代有争议。对这个问题,要有历史观点。风水学从它的发展过程来看,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强烈的传统文化色彩。它应当被看作为一种文化观念来研究和对待,正如饮食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一样,其中有占卜的重要文化内涵。但从风水学对古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几个影响来看,积极成分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处理城市规划中一些与自然环境要素的关系方面,它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当重视这份遗产,研究它、剖析它,为今天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吴硕,浅谈风水在住宅建筑平面布局中的应用.山西建筑,2007,(02)

[2]吴明,何东升.住宅建筑的间距计算.城市问题,2004,(06)

[3][5]徐智鹏.精华还是糟粕——漫谈中国建筑风水学.安徽建筑,2004,(01)

[4]胡颍荭.住宅生态屋顶的溯源及发展.中外建筑,2003,(05)

[5]姜玉艳.某清水混凝土住宅建筑.室内设计,2005,(04)

[6]彭仕廉.住宅建筑与家居装饰.室内设计与装修,1999,(02)

[7]李梦侠,陆可人,陈宁.略论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形成.江苏建筑,1996,(02)

[8]侯新宇.风水学中的现代生态美.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2)

[9]翟振威,传统建筑中的风水文化与现代科学的联系.山西建筑,2006,(06)

[10]邬扬明,建筑与风水(一)——种神奇的汉族民俗.电器工厂设计,1998,(04)

[11]张莹,浅议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关系.山西建筑,2006,(06)

[12]谢浩.风水学与居住建筑设计.古建园林技术,2006,(04)

[13]许美群.人居环境与建筑风水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作者简介:李昕,女,1977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与规划学院,工程师。

Ancient Times Wind Hydrology in Urban Planning Application

Li Xin

Abstract: China ancient times the wind hydrology and the urban planning relations were close. Did the article through the windward hydrology’s research discovery ancient times the geomancy study theory to urban planning’s positive influence, how and analyze through the example manifests this kind of theory and to the modern desig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plan.

古代风水学论文 篇3

摘要:风水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门关于如何选择理想环境的学问。本文通过对古代风水学的起源和基本思想的介绍,阐述了古代风水学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以及其在现代的运用和价值。我们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去发掘、研究、应用风水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风水理论中还有大量值得风景园林借鉴利用的理论,思想和方法有待进一步发掘,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参与古代风水学的研究。关键词:古代风水学;基本思想;城市规划;现代运用

古代风水学的基本思想

2.2风水学强调城市与建筑的“面南朝阳”

风水学强调城市与建筑的“面南朝阳”,这即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又有着非常合[4]理的科学依据。中国的天文星图是以面南而立仰天象而绘制的,地图是以面南而立用俯视地理方法绘制的。所以中国古代的方位观念也很独特:前南后北,左东右西。这种“面南朝阳”思想的产生,又是由它特定的环境特点决定的。因中国处在北半球中,阳光大多数时间都是从南面照射过来,人们的生活、生产是以直接获得阳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人们采光的朝向必然是南向的。再者,面南而居的选择亦与季节风向有关。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冬季盛行的是寒冷的偏北风,而夏季盛行的是暖湿的偏南风,这就决定了中国风水的环境模式的基本格局应当是坐北朝南,其西、北、东三面多有环山,以抵挡寒冷的冬季风,南面略显开阔,以迎纳暖湿的夏季风。

2.3“风水宝地”的条件

青龙、白虎等四神作为方位神灵,各司某职护卫着城市、乡镇、民宅,凡符合以下要求者即可称之为“四神地”或“四灵地”。其条件是“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即玄武方向的山峰垂头下顾,朱雀方向的山脉要来朝歌舞,左之青龙的山势要起伏连绵,右之白虎的山形要卧俯柔顺,这样的环境就是“风水宝地”。从现代城市建设的角度上看,也需要考虑整个地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与生态系统一个非常良好的生活环境。其科学的价值是:背后的靠山,有利于抵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朝流水,即能接纳夏日南来的凉风,又能享有灌溉、舟楫、养殖之利;朝阳之势,便于得到良好的日照;缓坡阶地,则可避免淹涝之灾;周围植被郁郁,即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又能调节小气候,获得一些薪柴。这些不同特征的环境因素综合在一起,便造就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这个富有生态意象、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或村镇,也就是古代建筑风学中始终追求的风水宝地。

3.1风水选址

概括地说,风水理论的一切具体措施也就是围绕如何寻生气之凝聚点[6],如何迎气、纳气、聚气,通过对宇宙天地之气的迎合、引导和顺应,使人体之气与之产生合谐,从而有助于改善居住环境,保证人类的身心健康及后世的昌盛。从这种意上看,风水可以说正是使宇宙之气与人体之气和合的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受风水影响最大的就是追求一个适宜的大地气场,即对人的生长发育最为有利的外环境。这个环境要山青水绣,风调雨顺。因为有山便有“骨”,有水便能“活”,山水相匹,相得益彰[7]。所以,几乎所有风水环境均讲究山水相配,并按照一定的风水空间结构进行组合。为什么许多风水地能成为人们修心养性、休养生息的理想场所呢?原因在于其山水组合合理,能给人一种幽雅舒适旷神怕的感觉。从这种意义上讲,“地灵人杰”并不是没有道理的。难怪乎人们会孜孜以求地追求合理组合的山水环境。

3.2风水学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人类社会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发展”之后,开始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果作总结和反思,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据弃自然、毁坏自然,将人与自然本应和谐的关系推向了反面,并尝到了由此而带来的种种“恶果”。[8]然而,人毕竟是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自我调控自己,世界各国围绕“人与环境”这一命题采取了种种对策。19世纪末,美国出现了“城市美化运动”,英国出现了“田园城市”的思潮,所有的这一切都反映了人们要求与环境和谐、重归大自然的愿望。“田园城市”一度付诸实践,其思想启迪了不少城市规划学家,大多新的城市设计方案就是从这里受益的。中国在50年代提出“城乡园林化、绿化”的对策之后,又于1993年2月召开了中国“山水域市讨论会”,钱学森先生指出,21世纪的中国城市应该是集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为一体的“山水城市”。规划学家吴良镐先生指出:“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形成这些特点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说’等理论有关。”吴先生独具慧眼,认识到了风水说在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山水构图中的重要作用;也启示我们,风水说关于山水空间的有效组合,一定能在“山水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4古代风水学的现代价值与运用 4.2古代风水学的现代运用

当代社会的发展,是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的。但众多的城市却没有山峦,或缺少河流,似乎与传统风水中强调的依山傍水距离甚远。但只要略加变通,依然可以找到符合传统风水宝地的范例。在考察城市中的风水状况时,可以将一座座的楼房看作是重重迭迭的山峰峦头,左右护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可以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道路,看作是一条条的河流溪水[10]。因为对于城市、民居建筑而言,自然环境即山岳河流等要素的影响,远不及毗邻宅周的其它屋宇、墙垣及道路等影响更为直接和密切,因此在城市井邑之宅的辨形方法中,龙、砂、水、穴遂被赋予了新的特殊喻义而加以应用。在遵循传统风水学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与发挥各个地区、各种先天条件的优越性,细心发现个别地区的先天缺陷,并通过各种努力去改善其整体环境,去完善这个小区的建筑,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5结语

小议风水学中蕴含的地理观 篇4

风水术把大地看作一个有机体,认为大地各部分之间通过类似于人体的经络穴位相贯通,而“生气”便沿经络而运行。例如,风水领域的名著《水龙经》中有:“夫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为山之皮毛,皆血脉之贯通也”。在此基础上,风水术形成了一套十分系统的相地方法,可概括为“先看水口,次看野势,次看山形,次看土色,次看水理,次看朝山朝水”等,后来被总结为龙、穴、砂、水、向,称之为“地理五诀”。其中,“龙”代表山脉的走向和起伏变化;“穴”即为吉祥之地,风水术最显著的功能就是寻找这个吉祥之地;“砂”是构成穴的要素,即环绕着穴草木山石的形象所体现出来的“生气”,风水先生以砂定穴,有“砂越壮,穴越旺”之说;“水”是指河流、湖泊等形态、走势,风水家认为,水是山的血脉,所谓“龙脉”,就是山绕水聚、两水交汇之处,这就是所谓的“水交则龙止”;“向”即方向、方位的意思,有“千里江山一向间”之说,从而说明确定建筑方向的重要性。

从以上阐述中可发现,风水学中所体现的地理观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体现地理学中“区位”的观念。风水说最显著的功能是为居住地和墓地选址,其选址方法根据山、水、土、气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来确定,尽管其依据的联系中不少是唯心主义的主观臆造,但其中的科学成分还是很明显。如主张在河流交汇之地建居住地,如今看来也很有道理:河流交汇处,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靠近河流生活用水及农业灌溉方便,同时,利用河流航运,对外联系方便。追溯到远古,这样的位置也是捕鱼、狩猎的好地点,是先民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容易生存的地方,即要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二是追求“人地和谐”的观念。在选择居住地时,注重协调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格外看重地貌、地质、地势,看重山、水、草、木等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融洽、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符合现代审美观,也符合现代的可持续发展观。

三是渗透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观念。如将“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作为宅、村、镇的选址原则。背山,即基址的后面要有马蹄形山丘,左右有左辅右弼的次要山峰,这些山峰不能有崎岖不平、丑陋不堪的形貌,这样才是“吉山”;面水,即基址前方不远处应有水,最好是月牙形的池塘,若是村、镇,水流则要平缓,迀回曲折。现在从地理学观点来看,这样的地区不仅利于避风、取水,生产、生活方便,而且是洪涝、滑坡、泥石流极少发生的地区,现在仍然是良好的居住场所。再如,“大门朝南,子孙不寒,大门朝北,子孙受罪”,这样的方位朝向,很是符合北方建筑朝向,可以充分利用光照,防寒保暖。

中国风水学中经典入门风水书籍 篇5

“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这是从古流传下来对此书的一个评价,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其在历史中的地位。它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且深邃的经典巨著,它包罗万象,其中亦有对未来事态的发展的预测,最早的风水便是从这本书里演变而来。

经典风水学书籍推荐之二:《青囊经》

在风水当中,堪舆是重中之重,比如选择一个好的风水宝地,这便需要用堪舆的手段来寻找,而《青囊经》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权威也是首部理气堪舆的经典巨著,为学习风水必看的经典,后一些古名人也是据此书而创作了许多经典的风水书籍。

经典风水学书籍推荐之三:《撼龙经》

此书亦是属堪舆一脉,乃是风水地形脉络方面的权威圣典,它也被称作是最极至的中国古代测绘学代表,古代许多皇帝找的风水师,选择龙脉时便是依此来挑选。

经典风水学书籍推荐之四:《葬经》

《葬经》是中华古代术数奇书,也是中国风水文化之宗,其作者郭璞亦是受后世代风水界的推崇,被尊称为东晋后历代中国风水的鼻祖。《葬经》从阴阳到五行等方面,都开辟了风水历史上的一个先河,也算是万经之首。

经典风水学书籍推荐之五:《地理正宗》

杨筠松等人著作。上卷为搜集整理的阳宅典籍及注解,如《黄帝宅经》、《阳宅十书》等;中卷为阴宅典籍,历代风水宗师存留下来的理论著述及注解;下卷为针对风水的历代檄文,如王充、嵇康、胡翰等人的辩论与对答。

经典风水学书籍推荐之六:《地理五诀》

《地理五诀》一书著于清乾隆丙午年间,著作者为赵玉材先生,字九峰;,当年编写《地理五诀》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风水学中“泥沙俱下,龙鱼混杂”的局面,希望言简意赅,言语显近,地理风水学者一读能懂,达到通俗易懂的目地。

经典风水学书籍推荐之七:《发微论》

《发微论》・一卷〔通行本〕 宋蔡元定撰,从辩证的角度讲解了风水的理论精髓,只有一定风水基础的人才能感觉到内容全面,思想深邃,于事无所不究,义理洞见田原,奥义精妙,融会贯通。此书可称的上是风水理论的“心经”。

经典风水学书籍推荐之八:《葬法倒杖》

葬法倒杖,唐代杨筠松・著 。共六章:认太极、分两仪、求四象、倍八卦、倒杖十二法、二十四砂葬法。

经典风水学书籍推荐之九:《玉尺经》

作元刘秉忠撰,明代刘基作注解。为风水实践的玉尺经“三赋”――《造微赋》、《逐吉赋》、《天机赋》是选择、衡量风水好坏的标准。所以《玉尺经》“三赋”的内容是精微至妙的正统风水文化。

经典风水学书籍推荐之十:《催官》

《催官篇》・二卷〔通行本〕 是书分龙、穴、砂、水四篇,各为之歌。龙以二十四山分阴阳,以震、庚、亥为三吉,巽、辛、艮、丙、兑、丁为六秀,而著其变换受穴吉凶之应。明代地理家徐试可注:至若星垣贵贱,妙在《催官

结语:古语有云:顺应天时,巧借地利,促进人和。建立天理人的和谐系统,就是风水的本质。古往今来。风水学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就是很多人不得要领,今次编者推荐了一些相关书籍,希望风水学爱好者们能够自己找到风水的入门方法,很好的传承下去。

1.风水学入门书籍有哪些

2.风水学书籍

3.风水学书籍有哪些

4.风水学书籍《理气心印》

5.风水学书籍市面概况

6.不宜初学者看的风水学书籍

7.周易风水入门书籍

8.seo入门书籍

9.编程入门书籍

鱼缸风水学 篇6

1.首先鱼缸不能摆在沙发后面,从风水的角度看,以水来做背后的靠山是不太妥当的,因为水性无常,作为靠山的话难求稳定,所以靠山靠山,背后应当放置稳定的物件。沙发附近如果有比较多的空间,把鱼缸放置在沙发的旁边是比较适宜的,因为这样对住宅的风水没有太大的影响。

2.其次是不能放置在厨房。厨房的灶炉属“火”,而鱼缸是属“水”,水火相冲,会对家人的健康有害。水能克火,受害的是属火的炉灶,而经常掌勺的家人,也会因而连带受害。所以,避免把鱼缸放置在厨房内。

3.最终,鱼缸不要放置在房屋的背后,因为寓意着“漏财水”,对个人的财运会带来比较负面的影响;鱼缸也不应当过高,这样是犯了“没顶水”,收到压抑的家人会受影响,从而使运势转不开;鱼缸也不应当直接放置在地上,这样没有垫高是犯了“割脚水”,这样的摆法将会阻挡贵人上门,反而财势不顺。

室内鱼缸位置风水

1、养鱼一般在西南位

为家中的西南方,可是这个方法并不是异常适用于每个家庭的,因为此刻的城市住宅多是东西门的一梯两户,这样的话,西南方大部分都是设置了卧室,并必须都是客厅的位置,这一方位要根据实际情景来选择。除了西南方位之外,北方、东方、东南,这三个方位也是能够用来摆放鱼缸的。

2、玄关处摆鱼缸好处多

把鱼缸放在玄关位置,就当个屏风用,又有观赏价值,又能够使门路的气场曲曲折折而来,无情变有情,一举两得。

3、鱼缸适合摆在光线最亮处

选择一室之内,光线最亮的地方来摆放鱼缸,就能够了,这样就能够到达室内的气场平衡。可是光线过暗,那么依然是催动不了吉气的,不但发不了财,还会破财生病。所以,如果你的鱼缸已经放在光线不好的地方了,那么最好设几个小的长明灯吧,这样就能够改善了。

室内鱼缸方位风水禁忌

一、不能摆放在西北方

鱼缸不能摆放在西北方,摆放在这个位置会阻碍到财运,赚钱会变的苦难起来,最主要的是大家没掌握住赚钱的好方法,所以导致不容易赚钱。有了这个位置摆放后,无论是打工者还是生意人,收入都会大幅度下降,要更加努力才行。

二、不能摆放在东南方

鱼缸摆放在东南方这个位置桃花会受到影响,烂桃花居多,虽然会有人喜欢,但这些追求者只会让你的生活变得麻烦起来。在这时大家就会被感情问题困扰,感情中的失落感就会多起来,会开始对感情产生恐惧感和质疑。

三、不能摆放在东方

鱼缸不能摆放在东方,这样大家的贵人运会受到破坏,那就会很难遇到贵人了。当生活有困难和感到迷茫的时候,就得不到贵人帮忙。没有贵人指点迷津,那就得花更多时间去走出迷茫期,有的人甚至可能会在生活中迷失。

四、不能摆放在东北方

鱼缸摆放在东北方的时候大家的工作会有阻碍,事业心会下降,会导致大家不想好好工作,依懒性变大,只想靠别人去帮忙完成。可是这样的想法也只限于在每个人的幻想中。现实生活中,大家还是得靠自我去努力。

上一篇:文字表达下一篇: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