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数学家论文十篇

2024-08-29

瑞士数学家论文 篇1

一块真正的20克拉黄金, 非常轻, 不会沉在卡布奇诺里, 漂浮在牛奶泡沫上———这件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 已经由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完成了。由食品与软质材料系教授Raffaele Mezzenga领导的科学家团队, 已经创造出一种由黄金制成的新型泡沫, 一种主要由孔隙构成的三维网格黄金。它是史上最轻的金块。“这种所谓的气凝胶材料比传统的黄金轻1 000倍。这种新材料比水轻, 几乎轻如空气。”Mezzenga说。

我们仅用肉眼无法将这种新型黄金泡沫与传统黄金区分开来———这个凝胶甚至还有金属光泽。但是与传统形态相比, 如果我们用手触摸会发现它很柔软, 而且可延展。它由98%的空气和2%的固体材料组成。固体材料部分, 超过五分之四是黄金, 不到五分之一是牛奶蛋白纤维。这就相当于20克拉黄金的重量。

科学家发明多孔材料的过程如下, 通过加热牛奶蛋白产生出纳米精细蛋白纤维, 形成所谓淀粉样纤维, 然后将它们置入金盐溶液中。蛋白纤维交织成一个基本结构, 顺着这个结构黄金同步结晶成小颗粒, 这就形成了在凝胶状的金纤维网格结构。

“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干燥这个精细网格而不破坏它, ”Gustav Nystr.M.解释说, 他是Mezzenga团队的博士后也是这个团队发表在《先进材料》期刊的论文第一作者。因为空气干燥可能会损坏精细的金结构, 所以科学们选择了一个比较温和但是很费力的干燥方法, 那就是用二氧化碳。他们需要跨学科的合作, 在过程工程教授Marco Mazzotti领导的研究团队帮助下完成了这项任务。

黄金颗粒在制造气凝胶蛋白结构过程中直接结晶时选用的方法是全新的。这个方法最大的优点是, 很容易获得均匀的金气凝胶 (完全模仿黄金) 。

想要以简单的方式达到影响黄金性质的目的, 科学家们依靠制造技术完全有办法做的。“黄金的光学性能非常依赖于金颗粒的大小和形状, ”Nystr.M.说。“我们甚至可以改变材料的颜色。当我们改变反应条件时, 黄金不是结晶成微粒, 而是形成更小的纳米粒子, 就会出现暗红色的黄金。”通过这种方式, 科学家们不仅可以影响材料的颜色, 还可以影响其他的光学特性如吸收和反射。

瑞士数学家论文 篇2

但在瑞士, 75%的初中毕业生的首选是职业中学。仅820万人口的瑞士, 人均GDP超过8万美元 (2014年IMF数据) , 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瑞士这个既有普通高中也有职业中学的“双轨制教育体系”, 最早可溯源于一百多年前的学徒制。通过师徒相授的方式, 那些只能意会的制造知识得以传承下来, 并造就了高水准的“瑞士制造”——钟表、精密机床等。

学徒制在近代转身为企业、高校、社会各界协作的职业教育体系。受惠于此, 瑞士的年轻人早早开始探索个人的兴趣、潜质, 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自由切换。自愿提供学徒岗位的企业, 在为行业培养新人的同时, 也不断吸纳年轻人的创意、创新能力;职校在政府资助的基础职业教育之外, 在继续教育阶段延续着终身学习的理念。

“双轨制教育体系”能否复制?它是如何发挥社会协作的力量, 使瑞士的制造业获得竞争优势的?

“不上大学, 也可以找到好工作”

2015年2月末, 瑞士首都伯尔尼, 在当地最大的一所职业教育学校WKS的教室里, 一名穿着红色POLO衫、牛仔裤的男老师, 正在上一堂有关税务的课程。投影仪将他用记号笔标注的教材内容投到墙壁上, 下面四排座位上散坐着12名肤色各异的学生, 分别来自秘书、文员、市场、汽修、建筑工程等不同学徒工作岗位。

当地初中毕业生, 找到学徒岗位之后, 就可以申请在该校就读, 学生不用支付学费, 全部由政府承担。瑞士平均每年75%的毕业生会选择这类职业学校、半工半读。

对15岁的年轻人来说, 要找到一份学徒工作并不容易。课堂上一名女学生蒂娜·赫瑞 (Tina Heriot) 介绍说, 他们一般在网上投简历、面试, 成功率大概为1/14。

如果初中毕业时没找到工作, 还可以有一年缓冲期。如果在职业学校就读期间, 因为个人或公司原因终止学徒合同, 学校可以再给3个月时间寻找下一份工作, 如果3个月内还是找不到, 就必须离校。这看起来有些残酷。

蒂娜·赫瑞表示, 如果因为害怕竞争、担心找不到工作而选择普通高中、大学学习, 意味着大学毕业之后你面临的竞争会更激烈, 因为你完全没有工作经验。

选择职业中学的另一个好处是, 学徒工作岗位可以拿700~1300瑞郎 (相当于4600元到8500元人民币) 不等的月薪。这些钱无法自给自足, 但可以支付基本的生活费用。

在WKS上学的前两年, 学生们每周有两天在学校上课, 学习语言、数学等基础知识, 三天在公司上班、学习职业技能;第三年则每周一天上学、四天上班。为了更接地气, WKS的老师很多是由行业人士兼职, 课程设置也紧跟行业变化发展, 每5年邀请行业人士参与评估、调整一次。

要同时兼顾学业和工作, 教室里的同学都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职业学校的考核指标中, 学校理论知识学习和在企业学习工作情况各占50%, 如果有考试未通过或者学徒期导师不认可, 则面临补考、降级 (多学一年) , 或者拿不到毕业证。

瑞士国家教育、科研与创新秘书处传播负责人丹尼尔·杜特韦勒 (Daniel Duttweiler) 的太太, 15岁时一腔热情选择了售书员的学徒工作, 其间她对历史产生了兴趣, 于是决定上大学, 最后拿到了历史学硕士学位。

“我们这儿的工作人员, 70%拿的是职业教育文凭。”瑞士联邦教育、科研与创新秘书处的国务秘书莫罗·迪·安伯罗乔 (Mauro Dell’Ambrogio) 说。

在很多国家, 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往往被认为是loser, 但在瑞士不是, 接受职业教育同样可以拿高薪水、受人尊重。以莫罗·迪·安伯罗乔的两个孩子为例, 其中一个在初中毕业后选择了职业教育, 4年学徒之后再上应用技术类大学, 成为了一名建筑师;另一个孩子选择的是普通高中、大学的路径, 成为一名教授。莫罗笑称, 建筑师的薪水比教授要高哦。

瑞士国家教育、科研与创新秘书处提供的数据显示, 瑞士年轻人拿一类大学 (Tier-one University) 文凭的占比20%, 拿应用技术类大学文凭的占比15%, 55%的年轻人拿的是职业教育文凭。按照2015年的统计数据, 瑞士的失业率仅为3.8%, 在欧洲国家中最低。

“不上大学, 也可以找到好工作。”WKS KV Bildung的CEO皮特·凯撒 (Peter Kaeser) 坚信这一点。

职业教育作为进入劳动力市场和终身学习的基础, 它更加贴近劳动力市场, 减少了年轻人的失业率, 提高了社会竞争力、创新能力, 同时为企业提供了不同级别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当然, 这类职业教育并不仅仅是让年轻人找到一份工作, 毕业也并不意味着职业教育到此为止。除了免费的基础职业教育部分, WKS还有收费的高等继续职业教育部分, 以“终身学习”为理念, 主要面向有一定行业经验的职场人士, 年龄从22~50岁不等, 课程通常设在晚上或者周末, 最后通过高等职业教育考试获得相应文凭。

据皮特·凯撒介绍, 企业通常都很支持这类继续教育学习, 70%的雇主还会为员工支付相关考试费用。

为何难以复制

总部位于瑞士卢塞恩的迅达集团, 是世界第一大自动扶梯生产商、第二大电梯供应商。它们在总部设有专门的职业培训中心, 提供12个类别、共计300个学徒岗位, 有24名导师专门指导学习。

在迅达职业培训中心的学徒车间里, 21岁的托比亚斯·赫尔佐格 (Tobias Herzog) 是出生在香港的瑞士人, 至今父母都仍在香港生活。他独自回到瑞士, 用两年时间完成普通高中学习的同时, 在迅达申请到了综合机械类的学徒岗位。今年是他在迅达培训中心的第三年, 他也是卢塞恩应用科技大学一年级学生。

尽管在刚开始自我介绍时紧张得手抖, 托比亚斯动手操作机床、在一块金属长方体中央钻出一个螺纹孔时, 显得相当自信。他说自己喜欢和机器打交道。看完他的演示, 迅达全球供应能力中心负责人尤根·科桑称, “他非常优秀”。

迅达学徒的平均年收入为1.4万瑞郎 (相当于9.22万元人民币) , 获得职业教育文凭之后的年收入为6万瑞郎。瑞士人均月工资约为6300瑞郎, 迅达学徒薪资相当吸引人。

通常, 拿到职业文凭后, 61%的人选择留在迅达工作, 也有20%的人选择上应用技术大学, 还有19%的另有去向。迅达人力资源部会与那些上应用技术大学的学徒们保持联系, 一些人在大学毕业之后还会回来。

迅达全球安装负责人科特·艾韦 (Kurt Haerii) 说, 迅达公司鼓励学徒们毕业后接受更高教育之后再回来。

“就职业规划来说, 我认为学徒是个很好的起点。当然, 系统学习也很重要。”科特·艾韦坦言, 自己也是选择职业教育, 曾在一家汽车修理厂从事汽车机械师学徒工作, 瑞士很多顶尖企业高层都是从学徒开始。

科特·艾韦介绍, 每年, 迅达职业培训中心平均会接待10个左右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政府代表参访团, 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代表。很多国家都对瑞士的双轨制教育感兴趣、想要学习, 但科特·艾韦认为, “什么都可以被复制, 但唯独它不行。”

在他看来, 瑞士的双轨制教育体系, 由企业、学校、社会各界的协作三大支柱组成, 缺一不可, 尤其是协作部分最为重要。

校企合作在全世界都很常见, 社会协作很大部分来自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对技术人才的认可和尊重, 学徒可以从学校、家庭、企业、政府获得各种支持。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时半会学不来的。

哪怕是在实行类似双轨制教育的邻国, 如德国、奥地利、卢森堡, 高等教育文凭和职业教育文凭还是有差异, 而在瑞士则不会。在瑞士国务秘书莫罗·迪·安伯罗乔看来, 双轨制教育体系最早是在瑞士推行, 发展得最好。比如, 瑞士某些银行的总裁就只有职业教育文凭, 若是放在德国, 这是不可能的。

吸引全世界的聪明人

要保持科研与经济领先, 瑞士的做法是吸引全世界的聪明人加入。据统计, 瑞士820万人口中, 外籍人士约占1/4, 高校和科研机构中这一比例更高。瑞士国家教育、研究和创新秘书处的数据显示, 瑞士12所大学的50%的教授和50%的博士生都来自海外。以ETH (苏黎士联邦理工大学) 为例, 它的本科教学以德语为主, 瑞士人占比86%, 国际学生占比为14%, 硕士、博士则采取英语教学, 硕士类国际学生占比为36%, 博士则高达67%。

瑞士的基础研究工作主要由10所州立大学、2所联邦理工大学 (ETH和EPFL) 、4所专业研究所承担, 同时这些科研机构都非常注重与产业的结合, 它们内部都设有专门的技术转让办公室, 为科研人员和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技术授权与转让等服务。

洛桑联邦理工大学的博士后李雄, 也有在中国高校的研发经历, 他感叹, 瑞士高校的技术转让办公室真正是为科研工作者服务, 研究人员只需要提交主要研究成果, 其他琐碎事项都由办公室完成。

以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 (E T H) 为例, 在过去2 0年 (1996~2015) 间, 一共分拆出330家独立企业, 特别是在200年以后, 分拆企业数量每年都在20家以上。不过在EPFL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的科学家马克·拉佩鲁泽 (Marc Laperrouza) 看来, 初创公司在瑞士获得天使投资容易, 但是想要获得风险投资还是比较困难, 以至于一些初创公司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 不得不将视野投向瑞士以外, 甚至搬出瑞士。

在瑞士最大的研究所保罗·谢尔研究所 (PSI) , 主要资金来自联邦政府财政支持, 每年约为2.7亿瑞郎, 外部资金约1.1亿瑞郎。PSI的部分实验设备由企业出资, 同时获得一定时间的使用权限。如果是政府资金支持的实验设备, 则需要向研究所提交大量申请文件, 由相关委员会审批, PSI所长乔尔·莫修比划了一个高度过尺的手势。

2015年, PSI为2400多位世界各地的科学工作者或机构提供凝聚态或基本物理、化学、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实验条件。要获得实验使用权, 包括PSI职员在内的所有人都必须得向PSI用户办公室提交申请, 由他们进行评估。

PSI的实验设备, 50%提供给瑞士国内科研工作者和机构, 50%提供给国际科研工作者和机构, 这类试验场地供应, 也给PSI提供了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

因为是公共财政支持, PSI有向公众说明、介绍其科研情况的义务。人们可以提前预约参观, 并由研究所协调相关科研团队人员做专业讲解。在PSI的Swiss FEL项目光电负责人拉斐尔·阿贝拉 (Rafael Abela) 看来, 这项工作十分重要, 特别是培养青少年一代对科学的兴趣。

即使像PSI这样的研究机构, 也设有100名学徒岗位。拉斐尔·阿贝拉介绍, 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 他所在的项目组甚至收到了来自印度、意大利的学徒申请。

瑞士数学家 篇3

欧拉的成长与他这段历史是分不开的。当然,欧拉的成才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那惊人的记忆力!他能背诵前一百个质数的前十次幂,能背诵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的史诗Aeneil,能背诵全部的数学公式。直至晚年,他还能复述年轻时的笔记的全部内容。高等数学的计算他可以用心算来完成。

尽管他的天赋很高,但如果没有约翰的教育,结果也很难想象。由于约翰·伯努利以其丰富的阅历和对数学发展状况的深刻的了解,能给欧拉以重要的指点,使欧拉一开始就学习那些虽然难学却十分必要的书,少走了不少弯路。这段历史对欧拉的影响极大,以至于欧拉成为大科学家之后仍不忘记培育新人,这主要体现在编写教科书和直接培养有才华的数学工作者,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大数学家的拉格朗日(J。L。Lagrange,1736-1813)。

欧拉本人虽不是教师,但他对教学的影响超过任何人。他身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学者、教授,肩负着解决高深课题的重担,但却能无视“名流”的非议,热心于数学的普及工作。他编写的《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法》和《积分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自从1784年以后,初等微积分和高等微积分教科书基本上都抄袭欧拉的书,或者抄袭那些抄袭欧拉的书。欧拉在这方面与其它数学家如高斯(c:F。Gauss,1777-1855)、牛顿(I。Newton,1643-1727)等都不同。他们所写的书一是数量少,二是艰涩难明,别人很难读懂。而欧拉的文字轻松易懂,堪称这方面的典范。他从来不压缩字句,总是津津有味地把他那丰富的思想和广泛的兴趣写得有声有色。他用德、俄、英文发表过大量的通俗文章,还编写过大量中小学教科书。他编写的初等代数和算术的教科书考虑细致,叙述有条有理。他用许多新的思想的叙述方法,使得这些书既严密又易于理解。欧拉最先把对数定义为乘方的逆运算,并且最先发现了对数是无穷多值的。他证明了任一非零实数有无穷多个对数。欧拉使三角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他首先用比值来给出三角函数的定义,而在他以前一直是以线段的长作为定义的。欧拉的定义使三角学跳出只研究三角表这个圈子。欧拉对整个三角学作了分析性的研究。在这以前,每个公式仅从图中推出。大部分以叙述表达。欧拉却从最初几个公式解析地推导出了全部三角公式,还获得了许多新的公式。欧拉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条边,用A、B、c表示三条边所对的角,从而使叙述大大地简化,得到一系列的著名公式,同时又把三角函数与指数函数联结起来。

在普及教育和科研中。欧拉意识到符号的简化和规则化既有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又有助于数学的发展,所以欧拉创立了许多新的符号。如用sin、cos等表示三角函数,用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用f(x)表示函数,用∑表示求和,用i表示虚数等。圆周率π虽然不是欧拉首创,但却是经过欧拉的倡导才得以广泛流行。而且,欧拉还把e、π、i统一在一个令人叫绝的关系式中。欧拉在研究级数时引入欧拉常数C,这是继叮r、e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数。

欧拉不但重视教育,而且重视人才。当时法国的拉格朗日只有19岁,而欧拉已48岁。拉格朗日与欧拉通信讨论“等周问题”,欧拉也在研究这个问题。后来拉格朗日获得成果,欧拉就压下自己的论文,让拉格朗日首先发表,使他一举成名。

欧拉19岁大学毕业时,在瑞士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1727年春,在巴塞尔他试图担任空缺的教研室主任职务,但没有成功。这时候,俄国的圣彼得堡科学院刚建立不久,正在全国各地招聘科学家,广泛地搜罗人才。已经应聘在圣彼得堡工作的丹尔·伯努利深知欧拉的才能。因此,他竭力聘请欧拉去俄罗斯。在这种情况下,欧拉离开了自己的祖国。由于丹尼尔的推荐,1727年,欧拉应邀到圣彼得堡做丹尼尔的助手。在圣彼得堡科学院,他顺利地获得了高等数学副教授的职位。1731年,又被委任领导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教研室的工作。1733年,年仅26岁的欧拉接替回瑞士的丹尼尔,成为数学教授及圣彼得堡科学院数学部的领导人。

在这期间,欧拉勤奋地工作,发表了大量优秀的数学论文,以及其它方面的论文、著作。

古典力学的基础是牛顿奠定的,而欧拉则是其主要建筑师。1736年,欧拉出版了《力学,或解析地叙述运动的理论》,在这里他最早明确地提出质点或粒子的概念,最早研究质点沿任意一曲线运动时的速度,并在有关速度与加速度问题上应用矢量的概念。

同时,他创立了分析力学、刚体力学,研究和发展了弹性理论、振动理论以及材料力学。并且他把振动理论应用到音乐的理论中去。1739。年,出版了一部音乐理论的著作1738年。法国科学院设立了回答热本质问题征文的奖金,欧拉的《论火》一文获奖。在这篇文章中,欧拉把热本质看成是分子的振动。

欧拉研究问题最鲜明的特点是:他把数学研究之手深入到自然与社会的深层。他不仅是位杰出的数学家,而且也是位理论联系实际的巨匠,应用数学大师。他喜欢搞特定的具体问题,而不象现代某些数学家那样,热衷于搞一般理论。

正因为欧拉所研究的问题都是与当时的生产实际、社会需要和军事需要等紧密相连。所以欧拉的创造才能才得到了充分发挥,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欧拉在搞科学研究的同时,还把数学应用到实际之中,为俄国政府解决了很多科学难题,为社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菲诺运河的改造方案,宫延排水设施的设计审定,为学校编写教材,帮助政府测绘地图;在度量衡委员会工作时,参加研究了各种衡器的准确度。另外,他还为科学院机关刊物写评论并长期主持委员会工作。他不但为科学院做大量工作,而且挤出时间在大学里讲课,作公开演讲,编写科普文章,为气象部门提供天文数据,协助建筑单位进行设计结构的力学分析。1735年,欧拉着手解决一个天文学难题——计算慧星的轨迹(这个问题需经几个数学家几个月的努力才能完成)。由于欧拉使用了自己发明的新方法,只用了三天的时间。但三天持续不断的劳累也使欧拉积劳成疾,疾病使年仅28岁的欧拉右眼失明。这样的灾难并没有使欧拉屈服,他仍然醉心于科学事业,忘我地工作。但由于俄国的统治集团长期的权力之争,日益影响到了欧拉的工作,使欧拉很苦闷。凑巧的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Freder-iek the Great。1740-1786在位)得知欧拉的处境后,便邀请欧拉去柏林。尽管欧拉十分热爱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他工作生活了14年),但为了科学事业,他还是在1741年暂时离开了圣彼得堡科学院,到柏林科学院任职,任数学物理所所长。1759年,他成为柏林科学院的领导人。在柏林工作期间,他并没有忘记俄罗斯,他通过书信来指导他在俄罗斯的学生,并把自己的科学著作寄到俄罗斯,对俄罗斯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他在柏林工作期间,将数学成功地应用于其它科学技术领域,写出了几百篇论文,他一生中许多重大的成果都是这期间得到的。如:有巨大影响的《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学原理》,都是这期间出版的。此外,他研究了天文学。并与拉格朗日一起成为天体力学的创立者,发表了《行星和慧星的运动理论》《月球运动理论》《日蚀的计算》等著作。在那个时代还不分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对他来说,整个物理世界正是数学方法的用武之地。他研究了流体的运动性质,建立了理想流体运动的基本微分方程,发表了《流体运动原理》和《流体运动的一般原理》等论文,成为流体力学的创始人。他不但把数学应用于自然科学,而且还把某一学科所得到的成果应用于另一学科。比如,他把自己所建立的理想流体运动的基本方程用于人体血液的流动,从而在生物学上作出了他的贡献,又以流体力学、潮汐理论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船舶设计制造及航海理论,出版了《航海科学》一书,并以一篇《论船舶的左右及前后摇晃》的论文,荣获巴黎科学院奖金。不仅如此,他还为普鲁士王国解决了大量社会实际问题。1760年到1762年间。欧拉应亲王的邀请为夏洛特公主函授哲学、物理学、宇宙学、神学、化理学、音乐等,这些通信充分体现了欧拉渊博的知识、极高的文学修养、哲学修养。后来这些通信整理成《致一位德国公主的信》,1768年分三卷出版,世界各国译本风靡,一时传为佳话。

自从1741年欧拉离开彼得堡以后,俄国的政局一直不好,政权几次更迭,最后落人叶卡捷林娜二世的手中,她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开始致力于文治武功。她一方面与伏尔泰、狄德罗等法国启蒙学者通信,另一方面又四方招揽有影响的科学家去圣彼得堡科学院任职。欧拉自然成了她主要聘请的对象。1766年,年已花甲的欧拉应邀回到彼得堡,这次俄国为他准备了优越的工作条件。

这时欧拉的科学研究工作已经是硕果累累,思想也已经成熟。除了一些专题还需继续研究外,他希望能在晚年对过去的成就作系统的总结,出版几部高质量的著作。然而,厄运再次向他袭来。由于俄罗斯气候严寒,以及工作的劳累,欧拉的左眼也失明了,从此欧拉陷入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之中。但欧拉是坚强的,他用口授、别人记录的方法坚持写作。他先集中精力撰写了《微积分原理》一书,在这部三卷本巨著中,欧拉系统地阐述了微积分发明以来的所有积分学的成就,其中充满了欧拉精辟的见解。1768年,《积分学原理》第一卷在圣彼得堡出版。1770年第三卷出版。同年,他又口述写成《代数学完整引论》,有俄文、德文、法文版,成为欧洲几代人的教科书,正当欧拉在黑暗中搏斗时,厄运又一次向他袭来。1771年,圣彼得堡一场大火,秧及欧拉的住宅,把欧拉包围在大火中。在这危急的时刻,是一位仆人冒着生命危险把欧拉从大火中背出来。欧拉虽然幸免于难,可他的藏书及大量的研究成果都化为灰烬。种种磨难,并没有把欧拉击垮。大火以后他立即投入到新的创作之中。资料被焚,他又双目失明,在这种情况下,他完全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回忆所作过的研究。欧拉的记忆力也确实罕见,他能够完整地背诵出几十年前的笔记内容,数学公式当然更能背诵如流。欧拉总是把推理过程想得很细,然后口授,由他的长子记录。他用这种方法又发表了400多篇论文以及多部专著。这几乎占他全部著作的半数以上。1774年,他把自己多年来研究变分问题所取得的成果集中发表一本书《寻求具有某种极大或极小性质的曲线的技巧》中,从而创立了一个新的分支——变分法。另外,欧拉对天文学中的“三体问题”、月球运动及摄运问题进行了研究。后来,他解决了牛顿没有解决的月球运动问题,首创了月球绕地球运动的精确理论。为了更好地进行天文观测。他曾研究了光学,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研究了光通过各种介质的现象和有关的分色效应。提出了复杂的物镜原理,发表过有关光学仪器的专著,对望远镜和显微镜的设计计算理论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在1771年他又发表了总结性著作《屈光学》。欧拉从19岁开始写作,直到逝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论文、著作,甚至在他死后,他留下的许多手稿还丰富了后47年的圣彼得堡科学院学报。就科研成果方面来说,欧拉是数学史上或者说是自然科学史上首屈一指的。

作为这样一位科学巨人,在生活中他并不是一个呆板的人。他性情温和,性格开朗,喜欢交际。欧拉结过两次婚,有13个孩子。他热爱家庭生活。常常和孩子们一起做科学游戏,讲故事。

欧拉旺盛的精力和钻研精神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783年9月18日下午,欧拉一边和小孙女逗着玩,一边思考着计算天王星的轨迹,突然,他从椅子上滑下来,嘴里轻声说:“我死了。”一位科学巨匠就这样停止了生命。

历史上,能跟欧拉相比的人的确不多,也有的历史学家把欧拉和阿基米德、牛顿、高斯列为有史以来贡献最大的四位数学家,依据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创建纯粹理论的同时,还应用这些数学工具去解决大量天文、物理和力学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他们的工作是跨学科的,他们不断地从实践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但又不满足于具体问题的解决,而是把宇宙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力图揭示它的奥秘和内在规律。

瑞士的自行车交通 篇4

在瑞士, 铁路四通八达, 火车站点通往所有的乡镇, 不仅班次密集, 时间也是以分钟卡点, 非常准时。从甲地去乙地上班或出差或旅行, 自行车可以从家里骑到火车站上火车, 或者搁在那里, 回来时再骑自行车回家。如果是旅行, 多数人都选择自行车随车而行。瑞士的火车上都预留了自行车专用车厢, 方便骑自行车的人运输自行车。自行车专用车厢上有很明显的“自行车”图案。自行车专用车厢一般设有专门的自行车停车架, 停车架的设计也非常合理, 一般有错位, 方便停靠时把自行车车把错开。在有点历史的小火车上, 也能看到竖挂的停靠方式。

在瑞士, 提倡骑自行车出行, 政府首先解决了自行车专用道问题。市内的自行车道非常明显, 路面或红或黄等, 颜色总是与机动车道有明显的区别。而且, 路面特别是交叉路口, 总是画着自行车图案, 使人一目了然, 路口还有为自行车设置的红绿灯信号。

一般的单向双车道, 自行车道有设置在中间车道的, 也有设置在路边车道的。设置在中间的自行车道, 在公交车靠站时, 自行车完全不受影响, 减少与公交车抢道的几率。在比较宽敞的大马路上, 有的竟然设置了单向3 条自行车道, 可见自行车的路权在瑞士有多高。

一个完整的自行车生态, 当然不能缺少停车位的设置。瑞士自行车多, 随处都可以看到停放的自行车, 但不是乱停乱放, 公共场所都建有自行车公用停车设施。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公用停车架时, 不禁感叹, 这是多么人性化的设计, 直接把车头挂上去就可以把车停好。 同样是错位的设计, 压缩停车空间。在很多商店超市门口, 都设置自行车停车架。在学校、单位都有专门的自行车停车场地。

瑞士骑车的人非常多, 停在路边的自行车自然也非常多。在这些车中, 大多数都是钢架公路车, 而郊游的多是各种变速车。最有趣的自行车当数父 (母) 子车, 这车设计的是大人在前面骑行, 儿童在后面骑行, 连着的车体前高后矮。

瑞士中小企业生存之道 篇5

企业虽小,放眼全球

瑞士中小企业很早就认识到,随着专业分工发展到相当程度,很多拥有强大资金实力、科技实力和品牌、市场网络的大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必将寻找合适的协作配套伙伴。为此,瑞士中小企业十分重视与世界著名大企业沾上“裙带关系”。目前瑞士机械制造业的3000多家中小企业中,近一半专门为欧洲汽车生产大厂生产汽车零配件。瑞士自己没有汽车制造厂,但其小厂专门生产汽车的某一个零部件供外国汽车行业配套,如汽车门锁和橡胶、塑料制成的汽车密封件、安全装置、排气装置、刹车装置等产品。由于这些产品技术优、质量高,德国奔驰、大众、意大利菲亚特等大汽车厂,都主动进口瑞士这些小厂的零配件为其配套服务。又如,日本、香港、美国的大电子表集团,都需要从瑞士进口那些钟表小厂生产的电子表马达、表壳、机芯以装配各种型号手表。

瑞士中小企业与这些知名厂商协作配套,带来的实惠十分可观。因为知名厂商在很大范围内组织产品的开发、生产与销售,网络体系十分健全,瑞士中小企业自是免去销售之苦。更何况,自己干得好,订单多拿不说,还可以经“亲家”引荐,得到更多发展机会。例如美国摩托罗拉驻瑞士公司,每年有1亿多美元的零部件订单发给它在瑞士的合作伙伴,此外还向总部推荐,每年为该国的中小企业和摩托罗拉在其它国家的分公司揽到2亿多美元的“额外活”。

开发技术,走精品路

瑞士保持着百多年钟表王国霸主地位,主要靠的就是众多中小企业世代相传的钟表技术。

60年代以前瑞士钟表几乎独霸世界市场;到了70年代,日本、香港、美国的电子表工业迅速崛起,对瑞士传统的机械钟表业形成了猛烈的冲击。

面对国际钟表市场的激烈竞争,瑞士在大力开发电子表技术的同时,保持中小企业生产传统机械表的技术优势,走“专精优特”路线,将产品做到极致,做出了同行业其他人无法取代的特色,走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精品之路。

如大力发展高档名牌表和豪华装饰表。瑞士的老牌名表欧米茄、劳力士和具有收藏价值的金表、钻石表、蓝宝石表、景泰蓝表、多功能用途表、高技术的太空表、潜水表等,大部分都是由小企业承担装配和生产的。这些高档豪华表技术含量高,工艺水平无与伦比,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居高不下,很能满足一些富翁和达官贵人的需要。据调查,瑞士手表平均价格相当于世界市场手表平均价格的5—10倍。瑞士高档豪华表只占瑞士钟表出口量的4%,但其出口值却占其出口总额的50%以上。

瑞士企业界人士说,瑞士中小企业各攻一门专业技术和一种系列新产品,不搞小而全,从而使其产品精尖化。他们这样比喻小企业专精特优的生财之道:“瑞士船小,所以从不到大海中去同别国的大船相争捕鱼,而只是在小河里捕捞大鱼。”

注重质量,讲究信誉

瑞士中小企业十分重视企业的产品质量,对他们来说,新科技和专利发明固然是改进产品的重要因素,但产品的质量才是最为关键的。惟有质量才能赢得信誉,才能赢得市场,企业才有生产力。而质量的关键取决于工人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瑞士的企业员工素质很高,就业者不仅要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训练,而且还需接受专门职业教育培训,否则就很难找到就业岗位。瑞士中小企业为了保证产品质量,都十分舍得花钱对企业员工进行再训练、再教育。因此,瑞士企业员工特别是一线工人理论实践知识都很丰富,动手能力特别强。

瑞士中小企业还十分舍得投入大量资金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设备 (全部自动化) 和检验设备 (有些中小企业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的投资各占一半) ;每道生产工序都需检验才能过关,有的产品需经几十次检验才能最后包装出厂。盛行于瑞士中小企业的一句口号便是“产品质量合格率必须是100%,99.9%都不行”。

目前,世界上大型体育比赛所需的误差不到千分之一的计时表,全部为瑞士钟表企业所垄断,这足以说明瑞士钟表产品质量是如何之高。例如,瑞士有一家名叫奈压精密金属制品公司的小企业,该公司只有38名职工,专门从事超精细零部件加工。由于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加工设备,它加工的超精细零件误差正负不大于0.02微米。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信誉,这家企业的产品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5%以上。而瑞士生产军刀的一位企业家曾对顾客夸口说:“我们销售的多功能用途的小军刀,从没有见过用坏了的,只听说有用丢了的。”

推陈出新,创造市场

据了解,瑞土的中小企业规模小,人员少,一般只有十几人、几十人;中型企业一般不超过500人,自身不具备科研力量。但是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科技产品的激烈竞争,瑞士中小企业市场敏感性、前瞻意识特别强,他们积极主动与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公司的科研单位联系,以及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推陈出新,引导消费,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如针对中东国家缺水严重和世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情况,去年瑞士一家防水公司推出最新科技环保产品——“无水洗液”。这种洗手液使用时无需用水,且携带十分方便,产品一出世即深受消费者欢迎,当年就销售4000多万箱,以色列政府还对这一产品实行免税政策。

10年前,世界上不少著名的服装生产商纷纷抱怨服装市场饱和,然而瑞士一家小服装商却以独到的眼光,发现了成熟女性职业装仍短缺的事实,并据此推出了这类服装。结果,产品以高品位、款式新、色彩符合国际流行趋势等特点赢得了众多职业女性的青睐,从而一举成为当年世界服装市场成长最快的女装名牌之一。

瑞士中小企业还善于发挥决策快、经营机动灵活等特点,以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生产众多的深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一家纺织品公司专门生产折叠式桌椅、野营床、帐篷等旅游用品,就是这家专门生产不起眼小产品的企业,去年产品出口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销售额1亿多美元。

建立网络,增进出口

从生产角度来讲,瑞士中小企业从不分散自己的力量,总是集中全部资源从事专业化生产,但在营销上则全然不同,四面出击,大力开展国际化的营销。这与瑞士本国地域小、市场容量不大有着重要的关系。

瑞士中小企业自50年代起就开始了市场营销国际化过程。时至今日,瑞士中小企业平均每家拥有7.8个国外分支机构。与世界其他同样规模的企业相比,这个数字是十分高的。瑞士成功的中小企业中,85%以上在美国市场上有自己的分支机构,60%以上在日本建立了自己的全国性服务网络。这种现象在发达国家中除了德国外是绝无仅有的。

为了扩大企业影响和促进产品出口,瑞士中小企业普遍重视到国外参加各种国际博览会、专业展览会和各类出口商品交易会。瑞士一家生产火车模型的小企业只有15名员工,其中有6人就专门负责外出参展等事宜。正是这家企业生产的模型火车占据了世界市场份额的40%。

瑞士洛桑开通全自动地铁车 篇6

瑞士第一条全自动地铁线路于2008年11月在洛桑开通。花费7.06亿瑞士法郎 (6.08亿美元) 的M2线是世界上坡度最大的地铁线路之一。位于日内瓦湖的乌希与Crosettes之间的爬升距离为348 m。

平均坡度为5.5%, 在坡度最大区段可达到12%。在6 km长的线路上, 大约90%在地下。

采用阿尔斯通公司制造的15辆橡胶车轮列车进行运营服务, 可载客220人。预计该线路每年运送旅客达2 500万人次。

走近瑞士银行 篇7

瑞士最大的银行——瑞士联合银行(UBS)的总部,一座花岗岩的古老建筑就坐落在电车站的背后。

从外观上看,苏黎世是个很普通的欧洲城市,一如这座普通的花岗岩银行。苏黎世的舒适、惬意,基本上在其内涵之中。以服务周到著称的银行便是构成其内涵的一个重要内容。

汇丰、花旗、渣打、东亚四家首批转制的外资银行,均无起存金额要求,但账户余额如果低于一定金额,银行将收取管理费,最高300元/月。这种做法是国际通行的,瑞士银行也不例外。以UBS为例,本国国民哪怕只存10个瑞郎,银行也照样受理,只不过储户得交7个瑞郎的管理费。此外,储户如需通过银行汇款或办理其他业务,银行每笔业务都另外加收费用。当然,如果储户的存款额达到一定数目,银行将不再收取管理费。这个门槛,各家银行规定不一。

瑞士银行信誉卓著,若干年前因为吸纳的存款太多,储户在银行存款不但没有利息,反而还得向银行交纳管理费,这在世界银行业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对大客户,跟其他银行一样,瑞士银行照例是优待有加。我在苏黎世工作期间认识一位老先生。这位老先生可不简单,当年曾是国民党华中剿总司令部白崇禧将军的少将外事处长,与宋美龄也是以姐弟相称。据说当时美国方面给了白崇禧一笔军援,由这位外事处长负责联系落实。但该笔钱尚未到白的手上,白的桂系部队就被林彪的“四野”打得溃不成军。最终这位外事处长把钱存在了瑞士银行。时光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这笔钱恐怕有几亿美元也说不定,但仍然静静地趴在瑞士银行的账户里。老先生也已年近九旬,去日无多。据说当年国共双方都在打这笔钱的主意,但老先生始终不为所动。瑞士方面也生怕这笔巨款流走,给了老先生各种礼遇和优厚的待遇,利息更是高得出奇。一般储户在银行存款的利息只有百分之零点几,而银行给企业和个人商业贷款的利息却高达9.9%~14%。估计老先生享受的利息可与商业贷款相比。

瑞士银行为本国国民办理金融服务,在某种程度上是福利性质的。如UBS对待本国储户就没有起存数额的要求。但对海外客户,则根据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要求。如对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客户,起存数至少是200万美元。在UBS内部有不成文的概念,即25万美元的起存数只能算是平民;25万至200万勉强算是中等收入;大客户至少都在200万美元以上。从以上规定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瑞士银行对本国公民基本上是本着服务意识,他们挣的是老外的钱。

“007”电影和好莱坞大片《达芬奇密码》等许多电影中都有镜头反映瑞士银行在为客户保密方面的严格规定和具体做法。虽然前些年因为犹太人存款问题,瑞士的银行法备受国际上的指责,并被迫做了某些修改,但即便如此,瑞士的银行法对客户信息的保密程度还是很高的。也因为如此,依然吸引着国际上的各种客户放心地把钱存在这里。据说世界上1/3的个人财富都在瑞士的银行里,此言诚可信也。

在瑞士银行存款,个人信息并非是匿名的,而必须实名。存款在2万瑞郎以上须向银行提供保证书,保证自己的存款来源合法,不是黑钱。如警方要求向银行查阅客户的个人存款信息,须出示客户确凿的犯罪证据。如客户上了国际刑警组织的黑名单,涉嫌恐怖活动,则该客户的存款将被自动冻结,任何人不能支取。

旅居苏黎世期间,我也曾经在银行里存过钱,数额微不足道,只是想体验一下在瑞士银行开户的奇妙感觉。像我这样乃至普通瑞士公民,在存款时须出示居留证或身份证。现在银行有了新规定,办理2万瑞郎以下存支业务的小客户,只能委屈自己在自动存取款机(俗称自动银行)前办理,银行的柜台概不办理。银行因此裁减了不少员工,当然也就节约了不少成本。但对于大客户,甚至是远在海外的大客户,银行方面的服务是非常周到的,甚至派人上门服务。当然,任何服务都是收费的,费用随服务内容的不同而不同。

在国内,上班族的消费通常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但瑞士的银行只在平时营业,营业时间也只到下午四点。如果不搞清楚这点,到了周末囊中羞涩时再想去银行取款,可就抓瞎了。

瑞士职业教育为何一枝独秀 篇8

全民重视职业教育

“一个国家不仅需要培养学术尖子, 还要培养职业尖子, 即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 这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如果没有严谨、完整、高标准的职业培训系统, 一个国家就不可能取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功。”在瑞士联邦经济事务、教育和研究部官员杰罗姆·休格里看来, 瑞士职业教育的普及正是得益于长期以来家庭、学校和社会达成的这种共识。

“一个健全的人必须掌握一技之长, 并获得一份工作”, 瑞士人从小就被灌输这种理念。为此, 瑞士别出心裁地设立了“女儿节” (11月13日) , 孩子要在这天陪爸爸妈妈工作一天, 以便深入了解父母的职业。瑞士的职业教育法规定, 小学二年级就要开设各种手工课, 以培养孩子的劳动兴趣和习惯;从初中二年级开始, 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指导。

瑞士社会并不鼓吹上所谓的名牌大学, 而且并非所有的家庭都以上大学为唯一目标, 因此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没有想象中那样多。“只有25%~27%的青少年在中学毕业后选择直接上大学, 大多数人会选择职业教育。”瑞士联邦政府科技文化中心执行主任孟思恺 (Pascal Marmier) 介绍说。

此外, 瑞士企业的用人标准是“够用就好”, 因此很少有高学历应聘低职位这种教育浪费的现象。

显然,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 没有人会因为选择了职业教育而感到低人一等。

灵活务实的职教体系

瑞士的职业教育是一种衔接高等教育、面向终身教育的体系。由瑞士联邦职业教育与技术办公室发布的《瑞士职业教育与培训2010年报告》显示:瑞士目前拥有超过200个职业教育项目, 分为两年制或三到四年完成。学生在获得联邦职业教育与技术文凭后可以就业, 也可以进入高等职业学院, 或通过会考进入应用科学大学乃至联邦理工大学继续学习。

在苏黎世大学教育经济学系教授乌席·巴克斯-盖勒讷看来, 瑞士职业教育成功的秘诀, 在于由企业、政府和学校三方紧密合作的学徒制教育模式。“在瑞士, 职业教育由公司和学校一起承担, 课程全部由行业组织、公司和政府共同参与设计, 从而保证内容与行业现状、未来发展紧密对接。这样学习三到四年后, 学生就能掌握所学行业的专业技能。”

瑞士的酒店管理教育闻名于世, 有很多酒店管理学校都属于私立的职业培训学校, 目的是为酒店业培养专业的工作人员。“我们不仅仅教学生一个大的概念, 要如何管理好一个酒店, 还要求他们必须了解每一个实际操作, 例如从厨房运营、餐厅服务到客房管理……这些都是经营好一个酒店的细节。”瑞士理诺士酒店管理学院首席执行官索妮亚·塔塔尔 (Sonia Tatar) 说。

“我知道在中国, 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找工作, 而瑞士的职业教育体系恰恰能避免这种问题。”据孟思恺介绍, 瑞士正在职业教育领域与中国开展合作, 希望将成功经验介绍给中国的职业院校。

国际学生趋之若鹜

国际化是瑞士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另一大特色。以酒店管理教育为例, 当地的酒店管理学校原本是为欧洲学生开设的, 所以授课语言多是法语和德语。这几年, 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看到了瑞士酒店行业的蓬勃发展, 都把去瑞士学习酒店管理作为自己的目标, 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酒店管理者;而瑞士各大酒店也瞅准了行业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纷纷开设下属酒店管理学校, 既为自己培养合格的员工, 也为其他酒店培养优秀的管理者。

2009年, 90后女孩沈琛驹如愿去了瑞士理诺士酒店管理学院学习酒店管理专业。2012年毕业回国后, 她先是在广州文华东方酒店做管理培训生, 现在与人合伙开了一家旅行产品定制公司。“感觉从瑞士的职业教育中受益很多。比如, 在课程考核上, 老师通常不会闭卷考试, 而是让大家分组做项目, 再进行辩论、展示。这样, 你就要清楚自己擅长什么, 需要收集哪些资料, 如何与团队进行有效协作……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看到了过去一个人的眼光看不到的东西。”沈琛驹说。

在理诺士酒店管理学院的校园内, 学生来自全球约100个国家, 他们甚至还创造过一个游泳池内国籍数最多的吉尼斯纪录。“国际化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适应并尊重不同的文化, 这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尤其重要的一部分。”索妮亚·塔塔尔表示。

不过, 也有很多留学生来瑞士学习其他专业。据孟思恺介绍, 除了机械工程、精密制造业以及生命科学等这些世界领先的传统优势学科外, 在社会科学方面, 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的国际发展专业、日内瓦大学的国际法专业也非常不错。“你会发现, 很多瑞士大学毕业的学生活跃于银行业、服务业甚至大型国际组织, 所以说, 酒店管理只是瑞士教育的一小部分。”

瑞士数学家论文 篇9

一、瑞士高等教育体系概况

瑞士为地处西欧中心的联邦制小国,经济发达,文化多样性特征明显。2006年总人口为750.87万,其中外国移民占20.7%,有多种官方语言。

1. 高等教育体系与管理

瑞士广义上的第三级教育机构,[1]包括有5A类——大学(包括联邦技术学院)、应用科学大学、教师教育大学和5B类——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学院。一般所指的高等学校为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UAS)。二者的目标不同:前者主要开展基础科学、前沿技术研究和教学活动,培养人才到博士层次;后者重视实践性教学,突出应用性研究和开发,培养人才到硕士层次。再进一步细分,上述定义为“大学”的包括州立大学(cantonal university)和联邦技术学院(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两部分,瑞士共有10所州立大学、2所联邦技术学院。其中,8所应用科学大学,7所公立院校,1所私立院校。2007年,瑞士12所大学共容纳学生11.69万人,授予博士学位3,236个,全日制教职员3.15万人;年轻的应用科学大学,有学生6.08万人,全日制岗位1.12万个。[2]

瑞士的教育体制深受其联邦政体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没有国家一级的联邦教育部,26个州各设自己的州级教育管理机构,具有教育自治权;联邦政府只有原则立法权,各州均有自己的教育法。联邦政府主要通过联邦国内事务部(DHA)和联邦经济事务部(DEA)两个部门对高等教育进行管理。联邦国内事务部设有教育和研究国务秘书处(SER),专门负责管理有关普通教育、大学、科学研究的相关事宜。联邦经济事务部设有联邦专业教育和技术办公室(OPET),负责管理有关职业教育和培训、应用科学大学、革新政策等相关事宜。

州立大学在学术、财务和组织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自治性,全国层面上的政策由瑞士大学联席会(SUC)负责协调。2001年,由联邦和州共同设立的大学质量保证和认证中心(OAQ)负责确保和提升大学的研究和教学质量以及认证学习项目和机构。大学联席会负责监督大学质量保证和认证中心的工作。两所联邦技术学院和4所另外的研究机构共同组成所谓的“联邦技术学院领域”(ETH domain),联邦技术学院委员会负责“联邦技术学院领域”的管理工作。

在州际之间设立的瑞士州教育部长联席会(EDK)承担着诸如协调、互认、合作、科研、信息、项目研究、跨州的相关政策颁布等职能。州教育部长联席会内设高等教育委员会作为协调应用科学大学及教师教育大学的机构。另外,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协调机构还有大学联合建立的大学校长联席会和7所应用科学大学的执行校长共同组成的应用科学大学联席会。

2. 高等学校的财政支持

瑞士有23个州(full cantons)和6个“半州”(halfcantons),[1]并不是每个州都有大学或应用科学大学,因此投入模式很有特色。所有学校不仅要为所在的州服务,而且还要为周边的州服务。反过来说,其他州也要为地处别州的学校提供经费。一般按入学人数计算,每几年相关州协商一次。例如:有关应用科学大学的联邦法案规定,1/3的整体运行费用由联邦政府提供,主办应用科学大学或有分支学院的州要为学校的运转拨款,州际间的协定规定了每个州为其生源学生的拨款数额。另外,联邦技术学院和州立大学的财政结构不同,例如联邦技术学院主要由国家资助,接受联邦的指定用途的拨款。

2005年州立大学的经费结构为:[4]本州42%,私人15%,其他各州15%,邦联14%,第三者资金11%,学费3%。而第三者资金亦主要是由邦联提供,通过不同的资助机构使用竞争机制拨付给大学(如来自瑞士国家科学基金的研究补贴)的经费。另据2008年11月4日瑞士教育和研究国务秘书处一位负责大学事务的副主任介绍,2007年10所州立大学的整体经费结构为:大学所在州提供50%,其他州提供15%,联邦政府提供25%,私人部门提供8%,学费2%。该数字应该也比较权威,但与2005年的数据有一定的差异,这与数据分类(如没有单列第三者资金)及年份不同均有一定关系。

2005年联邦技术学院的经费结构为:[4]邦联79%,第三者资金13%,私人7%,学费1%。如苏黎世联邦技术学院2005年和2007年来自政府预算和第三者资金的经费支出分别为:[6]9.77亿和1.80亿瑞士法郎,10.02亿和2.15亿瑞士法郎。虽然研究型的联邦技术学院更接近工业界的利益(与州立大学比较),但私人资金所占总经费比例(70%)比大学(15%)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绝对计算中,联邦技术学院比州大学吸引私人资金少。例如,与日内瓦大学或巴塞尔大学相比,苏黎世联邦技术学院就吸引了两倍多的私人资金。[7]

在应用科学大学,平均而言52%的经费来自各州的技术、经济和设计部门,国家补贴占28%,其余的20%来自合同研究项目。在2008年11月4日的访问中,联邦专业教育和技术办公室应用科学大学服务中心主任布莱瑟·鲁莱特(Blaise Roulet)提供的2007年支出比例为:教学69%、研究与开发15%、继续教育10%、对第三部门的服务6%。

二、高等教育体系变革的回顾与展望

上述瑞士的高等教育体系是近期改革的结果。在OECD国家中,瑞士是最后启动第三级教育改革的国家之一。[8]因为瑞士有着高度发达的职业培训系统且实行着联邦制,改革的阻力很大。直至上世纪80年代,瑞士第三级教育的入学率仍然较低,而且直至90年代其职业培训系统依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平上。可以说,瑞士的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向上延伸。

1. 改革的集中体现——应用科学大学的组建

瑞士的州立大学和联邦技术学院历史悠久。如巴塞尔大学成立于1460年,是瑞士历史上最古老的大学。两所联邦技术学院均创建于150年以前,其中洛桑联邦技术学院成立于1853年,苏黎世联邦技术学院成立于1855年。其他的州立大学也大多有着一个或几个世纪的历史,如洛桑大学创建于1537年,日内瓦大学创建于1559年,苏黎世大学创建于1833年。

瑞士的职业教育更是有着鲜明的传统特点。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实行分流,其中70%左右的学生选择上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一直保持着“双元制”的基本模式,且企业师傅带徒弟环节占2/3以上的时间,有力地保证了教育的实用和有效性。随着社会进一步的发展,瑞士在职业教育基本联邦证书之上再增设高级联邦证书,并架构了应用科学大学通道,以满足更高的教育需求。

1995年,瑞士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调整了职业培训系统使之朝现代化方向发展,并且建立了一个高等教育第二部门以作为传统大学架构的补充。此次改革将60多个规模较小的学院合并为7所“应用科学大学”,涉及的学科有工程、管理、旅游、酒店管理、艺术及设计、应用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等。应用科学大学与传统大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科、硕士层次上提供应用型的大学水准的教育和培训,根据法律规定专注于高质量的专业教育、科技创新和知识转化。

7所应用科学大学覆盖了瑞士各个地区。如西北部地区的4个州将其管辖的学院合并为1所应用科学大学——西北应用科学大学,于2006年正式成立,由7所第三级教育机构合并而成。在上述7所机构中,至少有3所是由更小的机构合并形成的,合并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98年至2006年间。

近些年来,瑞士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主要应归功于应用科学大学的建立。表1显示了瑞士高等教育的增长状况,表2显示了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变化。

2. 改革的继续深化

目前,存在着两项不同的法律,一项规制传统的大学,另一项规制应用科学大学,两类学校分属于两个内阁部门的管理。2006年5月21日,瑞士公民就《重新调整宪法教育条款的联邦决议案》进行了投票表决。该决议案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主要议题为:政府是否应设立“一个整合的高等教育体系”,并制定法律规制整个第三级高等教育部门。根据瑞士法律规定,任何关于宪法的改变,都必须通过公民投票来认可、赞成才能正式批准。新法律的通过,必须在上议院中得到多数投票认可,并且至少在26个州中有超过13个州的有效投票赞成。这项特别表决的结果是85.6%同意,14.4%反对。[9]

资料来源:Bundesamt für Statistik http://www.bfs.admin.ch.

资料来源:SER副主任Susanne Hardmeier的PPT介绍:“The Swiss Education System”.

这一投票结果表明,联邦级别的教育改革不仅是外部和行政关注的结果,而且也要回应民意的需求。随着国家内部州与州之间流动性的增加,对教育系统的协调统一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包括:统一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协调教学水平目标和时间进度,使各州的考试和颁发的文凭具有可比性,使各高等教育机构处于平等的地位,等等。当人们发现州政府不愿意统一时,他们就施压于联邦政府。迄今为止,联邦政府在教育事务上只有微弱的传统权力。如果各州不愿意自己解决问题的话,联邦政府只能以修改宪法这样一种方式来推行在国家层面的解决方案。

有关高等教育的另一项新的法律草案——《第三级教育的促进和高等教育领域的协调》已经被提出,现正处于政治讨论的阶段。在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之间,这项草案已与150多家利益相关机构进行了协商。正式法律可能于2010年生效。

与此同时,传统大学也在发生着变革。这种变革一方面是大学适应社会需要的源泉,另一方面也是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关于统一学制的规范要求,同时又是对政府诉求的呼应。例如,在2007年对巴塞尔大学的访问中,艾斯曼汉根(H.Isemhagen)教授把该大学的改革归结为以下5个趋势:(1)大学由自主趋于承担明确责任(autonomy→accountability);(2)大学内部由传统的合作趋于现代企业管理(traditional cooperation→a“firm”);(3)决策由自下而上趋于自上而下(bottom up→top down);(4)由学校结构跟随学校发展目标趋于学校发展目标跟随学校结构(structurefollows strategy→strategy follows structure);(5)管理人员由专业化趋向于官僚化(professionalization→bureaucratization)。这种现象不仅瑞士有,中国和其他国家也有,是大学从象牙塔步入社会轴心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瑞士教育的特色

瑞士教育多样而明晰、古老而年轻。瑞士这个发达的小国对事务的安排比较精细,并建立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之上,追求着各部分的卓越发展。在教育上,既希望满足人才培养和个性发展的规律,更旨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精心维护好传统的基础上,耐心而坚定地通过缓慢的决策甚至是公决的程序,实现着政府对制度的设计与完善。

1. 根据社会需求,丰富培养体系

从大的架构来看,瑞士的教育和研究是一个双重的体系。进一步细分,多样化特征非常显著。州立大学守卫着古老大学的传统,是自治性组织,推崇学术自由;联邦技术学院兼有法国工程师学校和德国工业大学的影子,直接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主要接受国家资助,内部强调集中管理;近年来集中改造的应用科学大学则明显是德国高等专业学院(Fachhochschulen)的翻版,培养应用性人才,并主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按瑞士区域分布情况规划布局。它们的使命、目标、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和经费来源等都有很大不同。

瑞士尽管人均收入很高,但非常重视职业教育,70%的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即在高中阶段选择接受职业教育。他们重视技能,认为技能是人生中最好的安全保证(Skills are the best security),因此,大部分人以自己的一技之长谋生并贡献于社会。那么,随着社会发展,年轻人有了更高的追求怎么办?解决的办法是建立应用科学大学,并在职业教育基本联邦证书之上再设立高级联邦证书,以衔接应用科学大学通道。

2. 追求体系卓越,保持各自特色

瑞士教育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特色鲜明,并不盲目追高,不追求一个模式的所谓“一流”,更注重追求整个体系的卓越。但是,不追“高”并不代表不追“好”,各类教育均注重自己的特点,追求精致与卓越,注重多个“好”的标准而不是一个“好”的标准。各部分均好,且功能配合,这就是体系的卓越。

在高等教育发展上,瑞士不同的大学遵循着不同的办学模式。以苏黎世联邦技术学院和苏黎世大学为例,二者均为世界级的高水平大学,均有一、二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或正在学校工作。但是,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前者设立高科技园区直接推动高技术企业发展、更多采纳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后者则源自宗教大学、推崇民主管理。两校地理位置相临,学科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据说每隔20年左右,关于两校合并的议题就会被集中地讨论一次,但因两校特点不同,一直没有合并。

3. 尊重协商机制,实现制度设计

瑞士的各项制度都是充分协商和精心设计的结果。作为一个“联邦合作制”小国,瑞士各个层面都喜欢投票和自治,平均每年的公决次数占到全球的一半,充分的协商有助于保证决策兼顾更多群体和个人的利益、保证政策的实施。自治单位经由协商而实现合作,需要建立各利益群体的协商机制,通常的形式是各种联席会议。瑞士高等教育也是这样:自治,但需要协商和合作。充分自治不是没有约束,更需要相应的质量保证机制,瑞士大学质量保证和认证中心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

各州享受自治权,州教育部对制定教育政策负有重大责任,因此各州之间存在着不少差异。例如,大学教师的学术职称和工资限定于特定的州范围。在联邦层面,教育事务也分由不同的联邦部门管理。分管及权力的分散导致控制的减弱和标准的多样,为了克服由此带来的弊端,瑞士显示出了超凡的制度设计能力和足够的耐心来完成设计目标的实现。如从由传统大学演变而来的州立大学,到150年前开始创建的、主要由邦联管理并提供资金的2所联邦技术学院,再到近10年成立的跨州按区域设立的7所应用科学大学,就明显带有制度设计的痕迹。这种设计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不同的高等学校确立了不同的使命和服务,既满足了社会多元的需求,又符合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的需要,更体现了现代组织的分工原则,从运行上看也是有效和高效的。

在经费上,高等学校所在州和周边州都要为其提供教育拨款,也是一项由协商而产生的很有特色的制度。最近,州教育部长联席会正在通过协商,以期在2008~2014年间达到更多的一致:进一步统一义务教育各阶段的学制和教学标准,协调中小学的语言教学,完善中等教育升学系统,推进联邦职业教育法的实施,提供对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财政资助,与联邦共同推进大学的标准化管理,制定最低的奖学金标准,建立定期监测瑞士教育体系的系统等。他们的理念是:教育可以不同,但要有可比性。

4. 地处欧洲中心,重视国际参与

此外,瑞士政治上保持中立,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很高,这有助于直接站在世界一流的平台上进行教学和研究。如苏黎世联邦技术学院有20%的本科生、35%的硕士生、60%的博士生和60%的教师来自国外;苏黎世大学24,000名学生中有14%来自国外,430名教授中有40%来自国外;圣加仑大学的国际化办学更为明显,2007年共有来自69个国家的学生1,615名,占学生总数的32.54%,教师中有48%来自国外。总体而言,在瑞士的大学有1/5的学生、超过一半的博士后和大约1/3的教师来自国外。[1]

四、对加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一点体会

瑞士是一个分散治理的发达小国,中国是一个权力相对集中的发展中大国。尽管二者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其处理教育问题的方式及推动教育适应社会的特点仍对我们有所启迪。中国未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进一步地“加强协商、架构体系、追求卓越”,要追求教育体系的一流而不仅仅是个别学校的一流。这一过程需要民主协商与政府规划的统一,以并行而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推进每所学校育人工作的精致与卓越。

我们要努力把握国际教育发展规律,应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加强对高等学校发展的总体设计和分类指导工作,通过全国性的总体规划和地区性的定位规划,促进学校、学科和专业的特色发展与和谐发展。在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宏观统筹的基础上,应促进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提倡不同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在按“教学型学院——研究型大学”的层次结构和按“学科性人才培养——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构建高等学校分类体系[11]的基础上,笔者结合“两级管理”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架构进一步提出“国际化的大学、国家的大学和地方的高校”可操作性的分类推进方案。

国际化的大学是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大学,也是我们要建设的一流大学,包括注重科学创新的综合大学和注重技术创新的工业大学。既然要建设世界一流,就需要有更崇高的信念——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需要真正按一流大学的规律和模式办学,加强开放和国际化程度,以文理贯通的通识教育思想指导育人工作,以国际化学术标准接受检验和评价。开放包容而不是封闭狭隘的一流大学,才能真正成为世界和民族共同拥有的财富,也才能积极发挥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提升我国基础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平台。

国家的大学也是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大学,是与国家重点建设行业关系密切的多科性专业大学。它们是我国农、林、地、矿、油、交通、电子、电力、传媒、航空航天等行业及军事领域的技术先导,在国际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以自身专业、技术集约化的工作为国家的根本利益服务。它们需要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关注国际同行业的最新技术信息,努力做好引进、吸收、转化、再创新的技术准备工作,加强产、学、研合作,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努力实现与通识教育的相融与互补。科学无国界、技术有壁垒,这些大学要努力成为国家实力和重点行业发展的支撑性要素。

地方的高校是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校,包括地方综合院校、工业或专门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地方高校要努力为地方建设服务,有地方特色,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有生命力且人才不易流失。以专业教育思想为指导进行人才培养,并注重一定的通识教育扩展,关注创业和就业教育,努力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融入到教育中,加强教育的务实性,提升学生的就业和专业谋生能力。

参考文献

[1][3][10]SER and OPET“Higher Education in Switzerland”, Bem,Switzerland,p 12.ISSN 1424~3342,1424~3342,1424~3342.

[2]OPET应用科学大学服务中心主任Blaise Roulet的PPT介绍:“应用科学大学”.

[4][5]OFS.Martin Benninghoff,Ga(e|¨)le Goastellec and Lukas Baschung:“Changes in Allocation Mechanisms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The Swiss Case”,2008年4月28~5月2日“高等教育治理国际研讨会”(中国).

[6]ETH ZURICH:“Annual Report 2007”,pp45.

[7]OFS,2006年.

[8]Peter Abplanalp,Markus Freiburghaus,“Service of tertiary Education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Switzerland”,2008年4月28~5月2日“高等教育治理国际研讨会”(中国).

[9]Raymond Saner,“Accredit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of Swiss Universities”,2008年4月28-5月2日“高等教育治理国际研讨会”(中国).

“瑞士三城”治污记 篇10

在上海世博会上,瑞士的苏黎世、日内瓦和巴塞尔三城将联合展示他们在水处理和污染治理方面的经验,诠释“改善水质,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参观者可以看到,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是如何净化城市里的每一滴水的。他们希望,能够与长江沿岸的上百个城市达成政府间的合作关系,以自己的经验帮助中国的城市进行水净化。

“我们的展馆主要是由两个圆柱形展区组成,”瑞士驻上海副总领事及文化主任托马斯·施奈德先生告诉《世界博览》记者,“第一个圆柱形展区将着力表现城市元素;第二个展区内的参观者可以乘坐缆车体验绿色的田园风光,时长约4分钟。城市和自然之间的互动,就是我们要传达的主题。”为什么选择这个角度来诠释瑞士?施奈德解释道:“在瑞士,很多人在城市工作,却生活在乡村里,所以把这两者同时搬进展馆,是再合适不过了。”

整座联合城市馆矗立在水池之上,参观者不仅能够触发水中的喷泉,还能直接从泉眼中饮用纯净水,充分体现了“美好水生活”这一主题。同时,三座城市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经验与使用的技术,将通过水池边的互动电子杂志进行展示。

城市让水质更美好

巴塞尔、日内瓦、苏黎世是瑞士三个重要的城市,每个城市有河流流经或有湖泊分布。三城市联合展馆的目的,是让参观者了解到改善水质、长期投资、供水处理和城市间及跨国合作等水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公民和政府只要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更好的水质、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

巴塞尔位于大名鼎鼎的莱茵河上游,是重要的医药化工城市。莱茵河与流经苏黎世的利马特河有过相同的命运,并发生过严重污染事件

1986年11月1日,山德士化工厂发生火灾,致使近20吨杀虫剂、灭菌剂和除草剂流入河水,造成河中的大量生物被毒死,影响远达荷兰。

在过去10年中,巴塞尔市政府为水质与河流的保护投入了相当大的资金、人力和技术。巴塞尔市中心有大片宝贵的森林。处理系统把莱茵河水抽出来经过简单的物理处理、沉淀、过滤,再引入森林,利用森林下面几十米左右的土壤,以自然生态层层净化河水。大约lO天后把水抽起来,再经过过滤和杀菌后,就可直接饮用。

除了技术手段和资金投入,瑞士严格的环保立法和普遍的公民意识也在维护城市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瑞士的《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大江大河源头沿途的企业和居民,严禁将有可能导致水体污染的任何物质排放或渗入水体,如含有害添加剂的洗衣粉。当然,水质净化不是短期行为,瑞士自20世纪中期就致力于改善水质,建造了大量污水处理设备和排流设备,这种传统保证了各个城市的“宜居”。

2010年4月23日,日内瓦市市长托内尔在本国召开了世博会瑞士城市馆的媒体推介会。托内尔表示:“瑞士展示上述三座城市的例子,并不是要给其他国家‘上课’,而是希望与其他城市分享自身的经验,希望世界各国能够从中有所借鉴,并共同应对城市环境等问题。”他讲话内容的主要思想是“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生活质量,刻不容缓”,这也是我国一位政协代表曾经的提案题目。这些话语从对城市环境保护最有心得和发言权的瑞士人口中说出来,颇值得玩味。

宜居之城的惨痛史

在大城市里居住的人们,如今已不再仅仅满足于繁华喧闹或高级物质享受,“宜居”一词既是现代城市人追求的梦想,也是许多城市标榜的发展目标。它在字面上很好理解,但在现实中很难达成。每年,“全球宜居城市”的榜单都会为向往宜居生活的人们提供一个城市建设图景的范本。

有关宜居城市的信息其实是有些混乱的。

2008年,丹麦的哥本哈根挤掉瑞士的苏黎世,夺取“全球最宜居城市”的桂冠,哥本哈根人高兴了好一阵子,丹麦人奈杰尔·曼德还为此在丹麦的外交官网上撰文《这是官方消息!哥本哈根是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到了2009年6月,苏黎世又把丹麦首都拉下“宝座”,重拔头筹。

这两年间激烈争夺的“官方裁判”是英国著名杂志《单镜片》(Monocle)。主编泰勒·布鲁勒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竞争难分伯仲。我认为人们应当记住,这是一次关于生活质量的调查,而非最性感城市或者最佳商业中心、文化中心的排位。这是讲的是真正的适宜居住性。”他表示,评选标准有许多项目,例如公共交通的投入、公共安全、健康、教育程度,甚至一座城市中摄像头的数量。“我们同样会非常关注一座城市与其中的中小企业的关系,而苏黎世显然在所有评选城市中得分最高。”

《单镜片》杂志的榜单能够引发两个城市的你争我夺,证明了“宜居城市”的荣誉对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性。《单镜片》并不是宜居城市排行榜的唯一权威发布者,另一份由美世咨询公司(Mercer consulting firm)评比的结果中,苏黎世位列第二,排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之后;著名杂志《经济学人》的智库会参考美世咨询的数据,同时也会加入自己的评判准则。无论是哪一份榜单,能进入的前十的城市多来自欧洲和澳洲,瑞士的苏黎世、日内瓦等地则是TOP10的常客。

由此看来,国人将瑞士列为欧洲游的重点选择,绝对是有数据和事实支持的。除去旅游目的地,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舒适生活,也是很多人的憧憬。托马斯·斯奈德出生在伯尔尼。他记忆中的瑞士城市却并不是彻头彻尾的干净整洁或舒适宜人:“我对小时候见到的‘生病的河流’记忆深刻,有一阵子河面上都是死鱼,人们远离河流。”

托马斯说,瑞士是一个曾经走过弯路的国家。这个弯路指的是几十年前瑞士各大城市遭受严重污染、河水污浊恶臭的年代。

要知道,“最宜居城市”苏黎世是该国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工业生产占全国第一位,机器制造业占到全国生产总值的3/4040年前,苏黎世湖曾因工业发展成为污染重灾区。事实上,在那个年代里,瑞士许多河流和湖泊的水质都难逃污染的厄运。工业和生活污染曾使这里的河滩垃圾成堆、河水臭气熏天。苏黎世污水处理厂的一位专家回忆说,那时,利马特河的一些支流都可以见到泡沫漂浮物、鱼虾绝迹,下河游泳成为了人们的奢望。

如今从瑞士湖畔观望,湖水清澈见底,游鱼成群,白天鹅、黑头鸭、鸳鸯等大量鸟类在湖水中畅游。

治理水污染在苏黎世是有传统的——1860年,苏黎世人就从巴黎“取经”,建成了第一个污水处理厂;此后,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瑞士经济的狂飙,也把自然水体污染的老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苏黎世Werdholzli污水处理厂是欧洲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污水处理厂之一,1964~1969年,该厂耗资6000万瑞士法郎进行扩建,以对抗日益严重的城市水污染问题,到1985年,该厂经过第三次扩建,已经成为一个耗资3亿法郎、全部由电脑控制、包括机械、生物、化学、渗透四个处理过程的工厂。

现在,瑞士97%的废水都经过污水厂处理,比例大大高于欧洲其他国家。有报道称,瑞士八成的湖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对此,污水厂的工作人员自然是持谨慎态度,但他们也自豪地表示,流入利马河的每一滴水都经过了处理。

上一篇:电动汽车驱动下一篇:景区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