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海洋文化产业论文五篇

2024-05-27

特色海洋文化产业论文 篇1

2004年,我校和北京海洋馆建立了合作教育关系, 海洋馆市场部将海洋科普教育送进校园,组织讲座,培训海洋生物小组,举办海洋生物展览等。为了激发更多的学生对于海洋生物的兴趣,我校在2005年暑假期间建设了海洋科普活动教室。以舰船元素及海底科考船符号为核心装饰,以活体养殖、多媒体互动为主要元素力图打造一个神秘、趣味、科学的教学环境。

一、海洋文化主题教室的设计理念

1. 走廊设计

走廊设计为水下舰船内风格,在上楼的第二层台阶处设置船舱门框造型,两侧的墙壁上有玄窗造型、天花板为拱形,绘制水纹给人一种进入水下科考船的感觉。 走廊延续这种感觉但在两侧墙壁上配有超薄鱼缸、触摸屏和展窗,为课下活动增添内容同时使得学生有机会将课堂所学在走廊里延伸。

2. 教室设计

两间海洋教室分别为海洋科普实验室和海洋信息教室。

海洋科普实验室是一个教学舱的概念。这里安装了逆渗透海水淡化装置和负压鱼缸。增添了学生动手和互动的机会。教学显微镜下的海洋生物被清晰的投射到大型银屏上,在趣味的基础上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负压鱼缸原理:要了解负压首先要了解正压。什么是正压?正压就是通常指的大气压力。大气压力是大气层中的物体受大气层自身重力产生的作用于物体上的压力。所谓负压,通常指某处的气压低于大气压力。 把装满水的瓶子口向下,水就会流出来,如果瓶子里装半瓶水,把瓶子口向下堵住瓶口并且把瓶子里的空气抽掉,再把瓶口打开,水是不会流出来的。这是因为瓶子里水面的压力低于正常的大气压力,产生了负压力把水托了起来。负压鱼缸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鱼缸上部空间中的空气被抽走了,产生了负压,所以缸内的水就不会从鱼缸下方开口处流出来。它被由下向上的空气托住了。

逆渗透海水淡化装置原理:小型海水淡化设备是利用了反渗透膜材料进行海水淡化的。 它使用的薄膜叫“半透膜”。半透膜的性能是只让淡水通过,不让盐分通过。 如果不施加压力,用这种膜隔开咸水和淡水,淡水就自动地往咸水那边渗透。我们通过高压泵,对海水施加压力, 海水中的淡水就透过膜到淡水那边去了,因此叫作反渗透,或逆渗透。

海洋信息教室设计为拱形舱室。其特点是打破了学生的听课座位习惯:学生座位被安排到教室两侧和后部。 3台投影机安装在天花里面,地面是荧幕:多媒体互动教学内容投影在地面上和学生产生互动,使得教学更生动更具有活力。在学生的背后安放有小笔记本电脑,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室内的无线网络交流和查看资料。投射灯照着摆放在舱室墙壁上的各种海洋标本增添了海洋教学的气氛。

二、学校海洋教育的开展

2005年9月23日与海洋馆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 海洋科普教育的师资配备采取校内外结合,聘请了海洋馆总经理担任海洋科普实验学校名誉校长,聘请了海洋馆专业人员担任顾问、专家、教师,给学生讲授海洋科普知识、指导课题研究。海洋科普实验学校的命名,为德育、科技教育搭设了特色建设与发展的平台,标志着北京海洋馆与向东小学科普教育资源整合的成功,标志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又有了新的突破。

2006年,学校自主开发,编写了校本教材《走进海洋》, 正式开设海洋教育校本课程。

2008年,学校开发出新的校本教材《认识海洋》, 进一步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视野。

2009年,学校编辑出版海洋教育文集《蔚蓝色的呼唤》,系统地总结了海洋教育的成功经验,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同志作序。同年,学校被中国海洋学会命名为“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同年年底,学校承办了海淀区校本课程建设研讨会。

2010年,学校编写出第三套校本教材《探索海洋》, 将普及海洋知识上升到探索海洋奥秘创新海洋科学的高度。至此,校本教材《走进海洋》《认识海洋》《探索海洋》 基本满足了低、中、高年级开展海洋教育校本课程的系统需要。2010年,海洋教育不断深化,学校被评为“北京市首届课程建设先进单位”。

2011年,学校编辑出版海洋教育文集《蔚蓝色的行动》,为教师海洋教育提供了辅助教材,同时也固化了学校海洋教育的成果。学校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2012年初,学校少先队大队启动学雷锋红领巾志愿者行动,结合践行北京精神、组织同学们走进海洋馆为游客讲述海洋故事、普及海洋知识、宣传保护海洋动物, 倡导环保低碳生活,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2012年8月1日~ 5日,开展第一届“拥抱海洋,快乐成长”夏令营活动。同年8月,第一批海洋中队队员,在高考中获得优异成绩。回到母校,感怀海洋教育对自己的熏陶。 回忆起海洋教育充满深情,无不认为对自己成长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他们说在认识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互相影响的基础上,体会到人应该与海洋和谐相处,人应该像大海一样充满进取精神和拥有博大胸怀。10月,学校成功举办“2012全国少年儿童海洋教育北京论坛”, 国家海洋局宣教中心授予我校“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 称号。来自全国各地的16所海洋教育特色学校和对海洋教育关注的学校及多家单位积极参加了此次论坛,最后12所海洋特色学校共同成立“少年儿童海洋教育促进会” 并通过章程,促进会确定我校为会长学校,每年举办一次论坛,确定了2013年论坛在青岛举行。

2014年9月,学校与北京海洋馆合作的课后一小时探究活动计划正式启动。本活动以海洋馆为平台,海洋科普实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解海洋知识的实践场地,提高学生对海洋知识的兴趣和认知,并且通过课题探究使学生对海洋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学生在显微镜的帮助下了解了中华鲟和鲫鱼的血液组成、分类、作用以及各种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这次实践活动对于本校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活动以《中华鲟与鲫鱼血细胞对比》论文结题,总结此次的血液细胞探究活动。

三、取得的成果与发展

经过十年的发展,海洋教育特色初步形成,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成效。近年来,基础教育发展的重心正在从以外延扩张为主转移到以内涵发展为主;由学校规模的扩展,转移到注重学校内涵,提高育人质量上。向东小学作为一所普通学校,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不断提升办学质量,服务学生多元发展需求,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办学之路。

开展“海洋教育”就是为了在学生中普及海洋科普知识,树立海洋意识,掌握海洋环保智能的启蒙教育,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生态质量、涵养生命质量。 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在教师和校外辅导员的带领下,在课堂上或走进社会大课堂,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形式, 把课内外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锻炼提高了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技能等科学文化素养。“中华鲟回家”“走进海洋馆玩中学”“携手北极精灵,共倡低碳生活”“中国海岛”“关爱水生动物,我们在行动”等丰富的社会实践给学生们提供了生动的学习体验。

海洋文化也要沉淀为人格,学校师生的人格里也应该有海洋文化的影子。开展海洋特色教育,就是要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营造一个蓝色海洋教育的氛围,在教育教学的细节渗透海洋教育教研的特色,培养具备拥有海洋情怀、气质的师生,搭建一个实现海洋梦想的舞台,让师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去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

四、结束语

特色海洋文化产业论文 篇2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虽以陆地文化得名,但仍包含海洋成分;就历史层面看陆地文化在历史上一直占主导地位,海洋文化则处于从属地位,确切的说海洋文化一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直到郑和下西洋成为我国历史意义上的海洋文化的开端。

1 文献回顾

1.1 海洋产业相关文献回顾

据相关统计,海洋产业全球总产值上世纪70年代仅为1 100亿美元,而1980年和1990年分别是3 400亿美元和6 700亿美元。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球海洋产业总产值占全球经济总产值5%,而到2000年占比约为16%,联合国将1998年定为“国际海洋年”,海洋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日益重要。《21世纪议程》将海洋列为重点可持续发展领域,且宣称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1]。

王婷婷[2]从国家政策层面指出,上海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四个中心”建设,提升海洋产业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规划对上海海洋经济在“十二·五”期间的增长率明确提出不低于15%的要求。通过对上海当下的产业结构及近十年的发展概况的宏观分析,认为上海第一海洋产业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正在逐步减小;第二产业中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业发展潜力有限;海洋交通运输业是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它与滨海旅游业在海洋产业产值中占比很大。同时指出上海海洋产业结构稳定性不强,易受对外部经济环境尤其是国际环境影响。储永萍等[3]认为上海海洋产业结构矛盾严重,总体依然偏重粗放型的传统产业,高科技含量低;海洋高技术产业、海洋咨询及海洋信息服务业等新兴海洋产业没有形成集群。海洋产业结构与产业集群整合优势不强,不能很好的促进上海海洋经济发展以提高海洋经济总量。

1.2 海洋文化产业相关文献回顾

郑峰[4]认为海洋文化是相对陆地文化的一种文化。新时期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大国战略的具体构想:海洋文化产业拉动地区经济,提升沿海城市的文化形象和魅力,加快区域经济高速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是与海洋紧密相联的产业。海洋文化因海而生,是对海洋资源从认识到利用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商业文化,海洋文化的出现和发展体现当代文化的发展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标志。张韶华等[5]认为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的共识,传统海洋产业在转型中扩展,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互动加速发展。国内关于海洋文化产业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可以肯定的是海洋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特殊组成部分。通过研究海洋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定义,将海洋文化产业界定为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物质追求,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

1.3 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关文献回顾

叶丽君等[6]依据产业竞争力的概念给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定义: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企业通过利用文化资源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开拓并占据国际或国内文化市场,并能以此盈利的能力,也是文化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毕小青等[7]通过关键字文献检索的方法对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归类、对比研究,指出目前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概念界定还没达成一致看法,学者观点各异,王颍从获利能力方面研究,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一国文化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占有市场和持续获取利润的能力。赵彦云则从发展能力方面考虑,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基于文化产业需求与供给活动的内在发展能力,包括文化内容和文化产业活动两种竞争力。徐萍从综合能力的视角出发,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在一定市场环境下,掌控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占据文化市场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能力。王安琪[8]从研究层次的角度指出文化产业竞争力属于中观层面研究,运用波特竞争力优势理论,经过对文化产业的相关理论、文化产业的价值形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对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构建一个由生产要素系统、需求状况系统、外围产业系统、文化企业战略系统、政府行为系统等五大要素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模型。

概念界定是深入研究的基础,海洋文化产业竞争力概念界定的明确性会直接关系到海洋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深入探讨。综合以往的文献研究,本文认为,海洋文化产业竞争力即以海洋文化资源为依托,提供海洋文化产品和服务,并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能力。

2 海洋文化产业的特点与发展现状

2.1 海洋文化产业及其发展现状

海洋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一个子集,包括滨海旅游业、涉海休闲渔业、涉海休闲体育业、涉海庆典业、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业,涉海工艺品业、涉海新闻出版业、涉海文化服务业以及艺术业等,是与海洋相关的旅游、体育、民俗、历史、文艺等产业领域[9]。从概念层面上看,海洋文化产业的概念可从性质、产业过程和产业功能三个维度理解:性质方面,它生产并提供海洋文化产品及海洋文化服务,属于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经营性行业;产业过程方面,它将海洋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和分配按照产业化的方式运行操作;产业功能方面,它的主要作用是满足消费者和市场的精神需求。海洋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其产业已涉及到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动漫等众多领域,海洋文化特色的创意艺术形式越来越多样。依据产业内容和性质,结合行业分类法,可将海洋文化产业划分为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海洋节庆会展产业、海洋休闲体育产业以及海洋文艺产业四个产业类别[10]。

2.2 海洋文化产业与海洋产业的关系

海洋文化产业是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海洋文化对于海洋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是海洋产业中的朝阳产业,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平台。

海洋文化伴随海洋经济产生并发展,但当海洋文化形成相对独立于经济的形态时,会成为推动或阻碍海洋经济发展的外在力量。即特定的海洋经济结构需要特定的海洋文化与之匹配。若海洋文化能与海洋经济活动的融合度高,它会成为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动力;反之,则成为阻力[11]。

2.3 海洋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点

软实力象征层面。海洋文化产业属于海洋产业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化产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软实力强弱的代表,因而海洋文化是增强区域软实力的着力点。且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海洋文化作为世界交流的窗口,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形象宣传层面。海洋文化追根究底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必然有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海洋文化产业也自然具有文化产业不可替代的特征。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托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虽然是近年的新兴产业,但是它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其深远的历史,同时海洋文化的差异性也会随着地理的变化而不同。海洋文化全球化是各国文化交流的平台,它比一般意义上的陆地文化传播的更直接,更迅速。因此,海洋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是一个产业的兴起,当产业走向世界它同时也是国家文化的宣传载体。

可持续发展层面。海洋文化产业是低碳可持续发展产业的重点领域,无工业领域发展造成的污染,破坏环境;且文化存在传承性,海洋文化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更具可研究性,人文价值会愈加体现,比有限性资源更具优势。海洋文化产业是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产业的支撑。

可附加性。21世纪的世界是海洋的时代,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海洋文化产业具有高附加价值性。海洋文化的发展总是与当时的经济密不可分,它代表的是先进文化,自产生以来就被赋予商业文化的特点。它与高线技术产业及其他产业的结合所具有的经济效益很高。

3 上海海洋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分析

3.1 海洋文化产业竞争力现状

根据《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 20794—2006),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12个产业。上海涉海产业“全国海洋经济试点调查”结果显示,其海洋产业涉及11个产业(海洋矿业除外)。其中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是其海洋产业四大支柱[12]。

海洋渔业,包括海洋捕捞、远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为上海第一海洋产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汽业、海洋电力业为第二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为第三产业,一二三产业形成多行业联动发展格局。第一产业发展水平低下,已不是上海海洋产业的支柱产业;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其中二三产业成为产业主力,基本实现从第一、二、三产业模式向三、二、一产业的过渡转型。

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数据显示:滨海旅游业收益是全球旅游业收益总额的50%;其中沿海37个国家的旅游收益是全球旅游总收益的81%。上海大陆海岸线17415 km,岛屿岸线27714 km,滨江临海的地理条件优越,发展游船和游艇等滨海旅游业优势明。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和东滩林湿地、浦东华夏文化旅游区、宝山横沙岛、南汇滨海、奉贤海湾等五大滨海旅游区将成为未来上海旅游经济和海洋经济的新亮点[13]。上海是著名的滨海城市,滨海旅游业在“一五期间”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形成东北部崇明三岛、东南部洋山深水港区--临港新城、南部杭州湾北岸等特色鲜明的滨海旅游区。2008年上海滨海旅游业增加值达到894亿元,连同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船舶工业三者占上海GDP 11.13%,日渐成为上海经济的支柱型产业。

3.2 海洋文化产业开发不足

崇明三岛的腹地深广,陆域面积1 411 km2;水路四通八达,扼居长江入海口并通黄浦江和钱塘江,区位优势明显;淡水、生物及港域空间环境优越。但区域经济受到自然和历史等因素限制,较之世界发达岛屿发展水平很慢,与国内沿海岛屿甚至上海其他郊县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如2006年崇明县(包括长兴和横沙)地区生产总值为1081 3亿元,不到全市生产总值的1/9,而同期金山和奉贤分别为2541 5亿元和2681 8亿元;经济密度(GDP/陆域面积)765万元/km2是全市平均值的4.7%,上海市区平均值的0.9%和上海郊县平均值的11.8%,呈现出城市、岸线、岛屿的阶梯经济,反应出层次分明的不平衡发展格局。

4 上海海洋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4.1 加强海洋文化产业的保护及开发力度

针对上海海洋文化产业开发状况,加大开发力度,完善开发措施,加强政府监管。陆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受到政府的保护,并没有完全市场化,而海洋文化产业的兴起,具有高回报的经济特性,使得海洋文化从产生到目前的状况一直走商业化运作道路,即重在开发,而保护方面则略有不足。海洋文化产业归根结底属于文化产业,不仅具有商业价值,还具有本体价值,本体价值在文化产业一般体现在历史研究价值中。那么,文化产业的这个性质使得其在开发之中不能完全市场化,而需要政府机关及相关事业单位的监督和保护。

4.2 推进海陆产业联动

相对于陆地文化,海洋文化具有本身鲜明的特性,但并非与陆地文化完全割离开来。它是陆地文化的延伸,是生活和劳作方式从陆地向海洋拓展的标志,故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归根结底是具有共性的。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深入挖掘区域海洋文化的内涵,大力推进区域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海洋文化产业与陆地产业相互补充,实现产业功能互补,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海陆产业联动效应。上海海洋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3 大兴创意文化产业

创意海洋文化产业是海洋文化与高科技优势互补的新型产出,是文化与科技、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的体现。提高海洋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是将强其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促进海洋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由文化产品的“三低”(低技术含量、低文化附加值与低服务水平)向“三高”转变。依托上海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优势,改造、重组和调整传统的海洋文化产业,加强与海洋文化创意相结合,开拓具有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海洋文化支柱产业,使海洋文化产业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点。

海洋文化产业广义上不仅包括海洋文化旅游、海洋影视制作、海洋演艺娱乐、海洋节庆会展等传统方面,还包括涉海产品设计、海洋产业的营销传播、海洋产业的品牌设计与维护、海洋产业的企业文化与营销咨询服务等海洋文化产业门类。多角度认识和开发海洋文化产业,突破传统文化单一发展的局限,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升级转型。

4.4 建设特色海洋文化名城

我国的海滨城市数量多,而海洋文化建设属于新兴产业,受到海滨城市的普遍重视,因此上海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提升必须走差异化道路,建设具有上海特色的上海海洋名城。上海海洋文化起源历史悠久,“沪”字的来源就与海洋有关,上海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海洋捕捞;港口经济时代,上海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海岸地理优势,成就其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到国际航运中心时代,上海利用各种海洋条件及人才流、资金流成为国际航运枢纽[15]。上海海洋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上海发展的成名史,这是国内任何一座城市无可比拟的。

4.5 培育创新型海洋文化人才

在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上,应该敢于打破行业壁垒,以产业平台吸纳现有的各方人才[16]。海洋文化人才的培养应该打破常规,与创意文化产业相衔接。使用标杆管理的思想进行人才选拔及培养,跨行业人才与文化产业结合才能给文化产业带来新鲜血液,仅局限于文化人才等单一类型人才,海洋文化产业则会出现天花板效应。所以在人才选拔上应该走两条路线,一是选择适当的其他行业人才补充建设海洋文化产业,二是将现有海洋文化人才进行其他行业的培训,以期达到知识互补交流,真正产生出创意想法。

5 结语

海洋文化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对于上海来说,上海海洋文化产业又落后于其他滨海城市的步伐,因此大力发展上海海洋文化产业是上海发展海洋产业的着力点。海洋文化不同于陆地文化,就文化本身,总的来说具有“多元异质性”、“开放包容性”、“开拓进取性”。上海海洋文化产业要想得到大发展,必须探究本地海洋文化的起源,理顺海洋文化发展的脉络,还原产生于海洋文化的生活状态。把海洋文化最原始的结构特征展现出来,从源头寻找海洋文化产业的动力。

摘要:文中首先对海洋产业、海洋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竞争力采用文献回顾的研究方法,进而对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上海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论述及分析,然后对上海海洋文化产业的特点进行阐述,最后针对上海海洋文化产业及上海海洋产业的特点提出深化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相关建议。

特色海洋文化产业论文 篇3

鉴于此,笔者认为,青岛“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的基本战略思路应该是: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打造海洋文化品牌、建设海洋文化名城。

进一步突出海洋文化特色,努力将青岛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现代海洋文化名城

借鉴各个城市的文化建设定位,从青岛市的市情出发,笔者认为,青岛未来文化建设要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把建设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于一体、海洋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文化名城(简称为具有海洋特色的现代文化名城或现代海洋文化名城)作为青岛市今后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

之所以要突出海洋特色,将现代海洋文化名城作为青岛市今后文化建设一个重要战略目标,理由如下:

突出海洋特色、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具有丰厚的文化基础。正确的目标定位必须源于文化基础,城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积累、沉淀、改造、创新,必然会形成特殊的城市文化,这种文化包含着城市的历史与记忆,流露着城市的理想与追求,标志着城市的精神高度与前行视野,是支撑城市发展的无形力量。城市文化的个性和魅力既是不同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历史文脉的延续,也是不同城市居民在千百年来的交往实践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在城市文化中的折射和聚焦,更是不同城市的居民对自己所喜爱的文化样式的创造。正是这种历史文脉和不同的城市文化样式,形成了不同城市的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

青岛是一个典型的滨海城市,海洋特征非常鲜明,海洋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是一个具有浓重海洋特色的城市。青岛有近7000年的海洋文明史,早在20世纪中叶,青岛就开启了现代中国海洋科教事业的先河,青岛文化的方方面面也无不深深打上鲜明的海洋特色,青岛未来文化的发展当然不应该也不可能离开海洋特色。青岛作为中国海洋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东部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半岛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山东滨海文化产业带的龙头城市,发展海洋文化有雄厚的经济社会基础、深厚的文化资源积累。

突出海洋特色、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符合青岛城市的总体发展要求。从青岛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来看,《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青岛市的城市性质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港口城市、滨海旅游度假城市;城市职能是中国东部沿海的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家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可见,这座城市的性质、职能和定位都强调海洋特色这个因素。从城市发展战略来看,“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就是要保护滨海环境、发展滨海经济,相应地,在文化领域,我们就应该发展滨海文化,这样才能使城市的各个方面协调、一体推进。

突出海洋特色、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是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内在要求。当前中国的沿海和海洋开发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时期,沿海和海岛已成为中国最有希望的发展“热土”,中国迎来了亲近海洋、开发海洋的新时代。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省考察时提出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这是青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重大机遇。“十二五”期间正是青岛市乃至山东省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的“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指示之际,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与建设蓝色经济区的目标相适应,应该充分利用、整合自己得天独厚的海洋文化资源,打造海洋特色的文化,把海洋文化建设作为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有机部分和先导,并作为国际间和区域间交流与合作的坚实基础。青岛文化的发展应充分利用世界最美海湾的自然条件和宜港宜航的区位优势,借助海洋科研实力和海洋教育传统,挖掘海洋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海洋文化,在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的基础上,全力打造“现代海洋文化名城”,使青岛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包括具有海纳百川开放创新的海洋文化精神、发达的海洋教育系统和海洋科技系统、先进的海洋文化产业系统、繁荣的海洋文学艺术系统、精美的海洋文化形象展示系统以及多样的海洋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系统等等。

突出海洋特色,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是增强青岛文化魅力、扩大青岛文化影响,推动青岛城市文化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世界上一些公认的文化名城,如巴黎、纽约、罗马、莫斯科、东京以及曼谷和开罗等等,无不个性鲜明,特点突出,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品牌,因而没有人怀疑他们的文化都市的地位。青岛要建设文化名城应把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打造海洋文化品牌作为基本的战略思路。

着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为建设海洋文化名城提供支撑

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最关键的是要围绕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目标打造一批海洋文化品牌。

青岛在实施品牌战略,推进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青岛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创建品牌城市的经验和将文化建设纳入品牌城市建设之中,将文化建设作为品牌城市建设的一个有机部分,从打造品牌文化项目、品牌文化产品入手,扎扎实实地推进文化项目的建设,努力争取持续不断地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品牌文化项目或产品,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品牌文化行业、品牌文化企业推进,进而向创建富有海洋特色的品牌文化城市进发,形成历史传承与时代特征水乳交融、兼容并蓄的海洋文化特色和城市文化风格。

大力推进海洋教育科技城建设。青岛的海洋文化教育有着坚实的基础,全国最著名的中国海洋大学坐落在青岛,众多的海洋科研教育机构,积聚了一大批海洋教育和海洋与研究专家,汇集了中国70%的海洋科研院所和50%的海洋科研人员。建设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城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大力推进海洋艺术城建设。树立高起点、创新新机制,围绕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在设施建设、文艺创作、文化活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凸显海洋特点,逐步打造国内

外沿海城市立得住、叫得响的海洋文艺精品工程,展现海洋风采,展示青岛城市形象,使青岛成为走向全国和有国际影响的现代海洋文化名城。

大力推进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城建设。大力推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经济社会效益俱佳的海洋文化产业群。培育城市支柱型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产业既是海洋文化建设的标志产业,又是海洋经济的“半壁江山”,更是沿海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海洋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是一个自成结构的系统,主要包括“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创意”、“海洋文化生产”、“海洋文化产品”和“海洋文化市场”等基本部分。

大力推进海洋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城建设。完善海洋文化游、欧陆风情建筑文化游、啤酒文化游,发展崂山文化、琅琊文化旅游,开拓博物馆、工业遗产旅游,发展休闲度假文化游、海岛休闲旅游等,构建以度假旅游为核心的高端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国际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办好青岛国际海洋文化节、金沙滩艺术节、崂山旅游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彰显青岛海洋文化特色。

大力推进海洋文化展示城建设。要尽快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标志性海洋文化设施,大力建设海洋文化中心和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博物馆、展览馆等,使城市海洋文化形象更加鲜明。

建设青岛海洋文化名城应把握的几个方面

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文化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我们要从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出发,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创造出更好的精神文化条件,使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精神生活质量不断得以提高。文化建设也只有符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实现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努力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这是当今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两个轮子。例如在美国,传播高雅艺术文化的林肯中心和传播知识文化的图书馆、博物馆系统,是纽约精神文化中心,其功能定位是提高公众文化水平、科学素养、审美情操、传播先进文化价值理念,铸造民族精神,因此被称为公益文化,属于非营利性社会事业范畴。洛克菲勒中心和纽约的许多歌舞厅、影剧院、夜总会,为公众提供娱乐场所,其功能定位是让公众休闲娱乐,因此被称为商业文化,属于营利性的产业范畴。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均同时拥有强大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

在大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经营性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已成为许多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青岛市在这方面尚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必须知难而进,奋起直追,抓紧发展,做大做强,尽快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开放与竞争,尽快形成青岛市文化产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和参与竞争的主体力量,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文化产业成为青岛市的一个支柱产业。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管理体系。研究制定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办法及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考核办法。

积极推进市属专业艺术院团改革,组建青岛市文化演艺集团。对市属演出公司和剧场等资源进行整合,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市属演出经营公司,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尽快在全市形成几家实力强、水平高,能代表青岛水平的演出公司。加快推进转企改制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培育一批国有龙头文化企业或集团。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创新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建立政府资助公共文化项目公开招标和政府采购制度,通过购买服务、项目资助、定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降低公共文化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政府要积极发挥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各级财政要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设立青岛市发展文化事业专项资金,扶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改革财政投入方式,财政资金优先安排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益性文化项目,重点用于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普及和文化精品生产以及对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的扶持。

研究建立发展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制,鼓励组建各种类型的文化发展基金、文化投资公司,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手段融资,推动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产权交易机构及中介机构组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中介组织,为文化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发挥青岛对外开放的优势,以更大决心和气魄全面提高青岛的发展水平,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通过增创开放新优势,促进和保障青岛文化的更快更好地发展。

特色海洋文化产业论文 篇4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王端清***6

3【内容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近年来,我校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借助沿海区位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海洋文化特色,做足海洋文章,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导

向,以制度文化建设为杠杆,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行为文化建设为载体,逐步形成了具有较为浓厚文化底蕴和鲜明办学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人文情韵,使全体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接受了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笔

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实践,就“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谈谈一些

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海洋文化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将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近年来,我校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借助沿海区位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海洋文化特色,做足海洋文章,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导向,以制度文化建设为杠杆,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行为文化建设为载体,逐步形成了具有较为浓厚文化底蕴和鲜明办学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人文情韵,使全体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接受了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提高认识,全面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以人为本,注重软环境建设;抓住关键,突出精神文化建设;突出特色,彰显校园文化的个性;人人参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一、提高认识,全面制定总体规划。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硬件建设,又包括软件建设;既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又包括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为此,我们就校园文化建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师生的认识,让全体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有一种认同感,提高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并积极投身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严格按总体规划进行操作和落实。

我们的总体规划是:以海洋文化为特色,建设海洋文化馆。以“海纳百川,争创一流”为学校精神,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导向,以制度文化建设为杠杆,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行为文化建设为载体,逐步形成了具有较为浓厚文化底蕴和鲜明办学特色的海头中学校园文化特色。

二、以人为本,注重软环境建设。

1、校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头雁”。

校长首先是思想文化的领跑者,是先进文化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建设者,应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走在时代的前沿;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品格修养、形象风范上成为师生的楷模。校长应是勤奋好学的模范,校长只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引领师生共同建设学校特色,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育人的教育使命。作为海头中学的校长,我充分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积极挖掘海洋文化底蕴,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做传播海洋的积极中实践者,充当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头雁”。

2、创建健康优美的校园育人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首先,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2 打破常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在我们熟知的领域里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其次,教学区、活动区的设计要相对独立,各有特色,相互辉映,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我们具体做法是:校园的每幢楼、每条路、每个广场都结合海洋文化赋予一个诗意的名字:如津渊楼(图书馆)、厚德楼(教学楼)、博雅楼(教学楼)、格致楼(实验楼)、海天广场、求真路、求善路等。结合廉洁文化进校园,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如设立廉洁故事长廊、廉洁格言长廊、廉石长廊、廉洁书法长廊等,对学生进行廉洁教育。发动师生,全员参与,筹措资金,组织师生共同制作海洋生物标本、贝壳工艺制品等建立海洋文化展览馆,海洋文化馆里陈列的展品,大部分是由我校师生搜集而来,馆里的海洋生物标本大多是同学们在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制作完成的,作为学习成果,体现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海洋的热爱;作为展品,体现了学生对学校的热爱。我们通过海洋文化展览馆让学生在领略海洋知识的同时,感受海洋宽容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的气度。

3、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

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必要保障。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三、抓住关键,突出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核心和灵魂。我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校风建设,二是校园文化活动,学校按照“深层次、多角度、生动性、先进性”的要求,着力打造校园精神,深入挖掘学校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成昂扬向上的校园精神,1、校风建设:校风包括教风和学风,教风是主导,学风是主体。学校首先从教风入手,不论是领导班子还是教职员工,都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洁、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在教师中树立“严谨、务实、创新、奉献”的教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校历来要求全体教师把修身养性作为“为人师表”的基础,大力倡导用“责任、爱心和学识”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办公3 室正中墙上悬挂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个鲜红的大字已内化为每一位教师的精神坐标。

2、“教学做合一,真善美共求”的校训体现了我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和整体风貌。近年来,我校更赋予校训鲜明的时代内涵,引领全体师生团结向上,友爱互助,共同托起希望的明天。教室的黑板上方正中是国旗,国旗两旁写着“刻苦、求真、善思、好问”八个大字,内化成学生一种自觉学习的习惯。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进行的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卫生教育、品德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发挥了良好的育人功效。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一股正气尉然成风,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校纪。

3、“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氛围,无疑会对师生心灵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为此,学校管理者运用学校的种种设施,活用教学资源,多渠道充实学校图书馆,开放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就是力量”。这些前瞻性名言、古训,均为我们揭示出读书文化的重要性。

为此,我校开展了作文、剪纸、美术、音乐、书法、舞蹈、乒乓球、象棋、沥粉画等兴趣小组活动,并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比赛,学生创作手抄报,开展美术、书法、作文课外活动等。我校的校园卫生更能体现我校校风建设工作的成就,保持校园“四无”,为我校创造了优美洁净的育人环境。

4、创新活动形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近年来我校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团队活动是主要育人载体,这种育人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兴趣点扩散和渗透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之中,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能力,较易为学生接受。不仅丰富了校园课余生活,而且对于稳定同学情绪,陶冶情操,培养健康心理,开阔眼界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形成和谐宽松的校园氛围,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5、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规范的校园生活氛围。在德育工作中,我校还注重规范学生的生活氛围,使学生生活的规范化。这包括文明得体的行为举止,合理的作息制度、良好的生活秩序。通过 “学生一日常规评比”活动,通过文明班级评选、达标争章、周末例会等形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我校长期开展“弯弯腰、伸伸手、动动脑”活动,号召同学们无论在校内校外,只要看见地上有垃圾就主动弯腰拾起,像吸尘器一样,使自已路过之处、停留之处、活动之处不留下任何垃圾。同时,主动完成一些力所4 能及、举手之劳的事情,为美化校园、方便他人做出一份贡献。

四、人人参与,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有良好人格和个性的人才。相对而言,课堂教学是一种共性的教育活动,而校园文化活动则可更充分地使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并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充分认识自我,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结合学校的传统与实际,建设以海洋文化为特色、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让健康、高雅、生动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活动。如我校结合学校海洋文化特色,组织开展“海之帆”体育节、“海之馨”读书节、“海之韵”艺术节、校园百家讲坛等活动、组织“海之声”校园广播站、海贝文学社、合唱团、球队等各种校园社团,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素质、提升能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

会公益活动,为贫困学生捐款捐物,为四川地震灾区献爱心等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净化校园的精神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灵魂,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核心是价值观念。出类拔萃的学校都有优秀的校园文化。一个好的办学理念,好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足以支撑“文化育人”的天地。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特色,注重创新,没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

我校近年来,以“思想管理学校,以文化提升品位,以质量促进发展”为办学理念,以“用灵魂唤醒灵魂,用思想孕育思想,以素养提升素养”为育人途径,通过建设学校的

特色海洋文化产业论文 篇5

一、文化产业视角的研究

所谓文化产业, 在英文中称“Culture Industry”, 是指现代社会以工业化的方式生产文化符号以满足精神消费需要的产业。2004年, 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藏族世代生活在神秘的雪域高原, 在千百年的民族演进中, 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藏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当前, 一些藏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不仅弘扬了藏族的优秀文化, 市场反应也很好, 藏族文化产业成为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藏族文化产业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即所有一、二、三产业中具有突出的藏民族文化内涵的那部分产业, 都应属于藏族文化产业。借着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 有效规划、开发藏族特色工艺产业的发展, 加强对其文化产业化的研究, 以实现在传承藏族文化的同时发展藏区经济。

二、藏毯产业发展的现状

藏族特色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 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情。民族手工业、农业和畜牧业并列为西藏历史上的三大传统产业。藏族特色工艺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丰富, 如享誉世界的三大名毯之一的藏毯;高档别致的“松巴”靴;江孜的“仲丝”卡垫、氆氇;拉孜的藏刀;寺庙中的祭器等。这些民族手工艺品既有实用性又具观赏性, 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成为藏区旅游纪念品的首选。

藏毯编织品保暖隔潮、经久耐用, 既是藏区人民经济实用的生活用品, 又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装饰品。藏毯品种繁多、形式独特、色彩艳丽, 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极高的观赏价值。藏毯主要用牦牛毛、、绵羊毛等, 加上纯天然的矿物质颜料染色编织而成。藏毯编织艺术以其精美的质地、高超的工艺、变幻无穷的图案、绚丽的色彩, 成为雪域藏民族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据拉萨市工业与信息化局的统计, 拉萨藏毯产业2008年出口不到3万平方米, 而2009、2010年每年都超过10万平方米, 占全区产量的80%以上。到2010年拉萨市有藏毯生产企业5家, 从业人员1091人, 2010年实现产值7643万元, 销售收入3449万元, 上缴税金89.5万元。拉萨市现有4家重点藏毯企业, 即:拉萨地毯有限责任公司、城关区地毯厂、西藏邦锦美朵有限公司和西藏毯华地毯厂。

三、藏毯产业发展的模式

藏毯作为藏族的传统工艺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市场越来越广, 同时, 来自国内外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 应优化发展传统的藏毯产业、摆脱企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寻求准确的发展方向,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以藏族文化为内涵

民族文化是民族特点和民族内涵的重要表现形式。藏族人民在繁衍生息中, 受自然环境、藏传佛教等多方面的影响, 积淀形成了独特的雪域文化。以藏毯为例, 其采用的染色工艺、图案内容、编织方法等不仅是值得保护与传承的特色工艺, 更是一种民族文化。藏毯产业在今后的发展中, 应以藏族文化为内涵, 突出产品蕴含的文化性,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如藏毯上的八宝、佛教法器等图案, 及传统的藏毯编织工具、技艺等。将藏族优秀的文化资源转变成为经济资源, 实现经济效益。

(二) 以特色资源为条件

藏毯生产原料需采用有毛纤维粗长、富有弹性、光泽较强、耐酸性好等特点的特有“藏系绵羊”羊毛, 常见的富有藏传佛教文化的藏毯图案, 藏毯生产所需的技艺、染料等都是藏民族独有的特色资源, 这些特色资源使得藏毯在市场中有很大的比较优势。在将其进行产业化发展中, 可与牧民合作建立原料基地, 专供藏毯生产。并多开发藏毯所需要的矿植物染色原材料, 以形成具有不可替代性、较强的竞争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藏毯产业。

(三) 以工艺产品为载体

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需要特定的载体。藏族特色工艺产业正是通过藏毯、藏纸等产品, 展示着精湛的工艺技艺, 传承民族文化。藏毯在藏民族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也是备受国内外游客青睐的纪念品。对于藏毯产业的发展, 在将其进行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 要选取合适的产业发展路径, 注重对工艺产品的开发与保护, 同时加强创意产业的发展, 加强工艺产品的创新性, 创造更多富含民族文化的特色工艺产品。

(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任何行业的发展、产品的开发, 都有着特定的市场需求。有需求才有市场, 有市场才有交换, 有交换才有发展。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开发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新产品, 始终与市场保持一致。同时, 面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藏毯产业的发展不能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企业应加强对市场现状的调查研究, 面向国内外的广阔市场, 寻求企业发展的新途径。

(五) 以龙头企业为主体

充分发挥优秀企业的带头示范作用, 如以传播藏族工艺品文化为载体的唐古拉文化传播公司, 正以独特的经营方式把这些具有浓郁藏族风格的手工艺产品推向海内外。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作用, 鼓励大的藏毯企业对小企业的兼并, 培育大企业集团, 实现规模优势。同时, 注重对文化企业发展模式的探索, 对于藏毯产业, 可以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展会”的模式, 藏毯企业为核心, 建立企业原材料基地, 与当地农户合作、扩展家庭作坊式生产, 并以产品展会的形式接受销售订单,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六) 以文化产业为契机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时, 胡锦涛强调要使西藏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契机下, 《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等文件的发布及西藏自治区政府将逐步推进“藏毯产业科技工程”, 扶持藏毯出口, 促进西藏藏毯产业尽快形成规模化等, 一系列政策措施都有力地支持了藏毯产业的发展。藏毯企业应充分利用现实的有利政策环境, 借助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东风”, 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上一篇:过载保护用低压电器下一篇:《全宋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