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发展管理十篇

2024-09-12

农业产业化发展管理 篇1

1 加快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业安全

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土地、水以及农田设施条件等是农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肥西县从农业基础设施着手,加快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节地、节水、节时、节能的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保障农业安全。一是推行基本农田保护区域政策,落实各项基本农田保护措施,保持基本农田不被占用和破坏,保障农业基础;二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按照农业集约化、精确化的方针,着力推进U型渠建设,大力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保障农田水利安全;三是大力推行农田改造项目,增强基本农田保护力度。

2 树立新的农业产业观,发展核心农业产业

尊重客观规律,用科学的产业观认识现代农业产业,树立新的农业产业观,发展核心农产业产,使农业产业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城乡协调发展。一是强化效益优先。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优化资源配置,依靠制度和科技创新,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程度,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建设以生猪为重点的养殖业发展,着力打造万头生猪养殖基地,提高企业效益,鼓励和扶持一批以生猪养殖为主的养殖大户,推动生猪养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实现“养殖大县”的宏伟目标。二是强化区域优势。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思路,突出产业布局,提高差异性竞争水平。三是强化协调发展。蔬菜的加工、包装、运输、保鲜等后续产业,拓宽农业市场空间,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外向型农业发展,强化农业基础产业地位。

3 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产品内在竞争力

一是用经济规律经营农业,用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指导农业。着眼于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增强农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二是大力推进骨干农民的培养,推行适度规格经营,促进土地等要素向专业大户集中,扶持一批蔬菜种植大户,提高要素优化组合配置效率。鼓励兴办现代家庭农场,增进农业获利能力,提高产品内在竞争力。

4 树立现代农业意识,注重提高科技含量

牢固树立科技意识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树立现代农业意识,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改变农业粗放经营模式。进一步调整农业科技发展目标,逐步从保证农产品供给向保障农产品质量转变,从增加产量向增加收入转变。围绕水果、蔬菜及茶叶特色农业发展,以开发水果、蔬菜和茶叶产品为主,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引导社会力量创办民营科技型企业和服务大户,使农业科技推广变为全社会共同促进的事业、共同参与的行动。注重引进高科技含量的农业品种,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保障农产品质量。

5 科学规划,树立新的生态观

科学规划,树立新的生态观念,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利用生物循环规律,促进农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深入实施沃土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及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保护和提高生态质量。大力治理农村、农业污染,推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扩大绿色植被,净化基础环境,积极推进清洁化、集约化、工厂化生产,防止掠夺性经营。

6 加快建设和谐新农村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利益主体,是这项事业的直接受益者。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诚心诚意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之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7 结语

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 各种利益关系趋于复杂化, 社会矛盾处于多发期。农村社会矛盾尤其突出, 因征地拆迁、土地承包等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 农民上访和农村群体性事件有所增加, 一些地方党群、干群关系趋于紧张, 这已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农业的发展, 农村的进步, 最终体现在农民身上, 体现在农民的利益上, 体现在农民增收上。对任何牺牲农民利益、侵害农民权益、损害农民收益的问题, 都要坚决打击并尽快消除。把保障农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满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放在第一位, 把农民的增收作为首要任务, 努力培育和全方位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一是增强农民素质, 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二是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酿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三是以增长农民收入为目的, 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突出人本理念, 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参考文献

[1]刘光亮, 陈叶敏, 姜增坤, 等.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 (S2) :271-273.

[2]牛树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2006 (6) :5-7.

[3]赵培生, 徐海涛.谈北安市用现代农业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3) :276.

农业产业化发展管理 篇2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高效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临沂市河东区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坚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重要举措, 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 有力促进高效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目前, 全区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0家, 其中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6家, 国家级农业类高新技术企业1家, 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41家、区级龙头企业50家, 全区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18个, 其中专业合作社256家。农业产业化发展, 助推高效特色农业快速发展, 形成了以八湖脱水蔬菜为代表的蔬菜加工产业、以汤头三益生态园为代表的生态循环农业、以汤河沂州海棠为代表的苗木花卉产业、以凤凰岭为代表的特种动物养殖等高效特色农业。2010年5月16日, 省农业厅厅长战树毅同志率领全省高效特色农业现场会与会人员, 来河东实地参观现场, 并对河东以产业化推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给予充分肯定。河东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县 (区) ”、“全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荣获“中国脱水蔬菜加工城”、“中国莲藕之乡”、“中国草莓之乡”、“中国杞柳之乡”、“中国海棠之都”等称号。

近年来, 区委、区政府立足辖区资源优势, 统筹规划、大力实施产业化战略, 积极引导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基地发展, 鼓励科技创新和品牌创建, 形成产业化发展和高效特色农业互促互进、共同提高、和谐发展的格局, 开创了以产业化推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

1 八湖蔬菜加工高效特色产业

八湖蔬菜加工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 发展于90年代中期, 逐步形成以河东区八湖镇为区域中心辐射河东全境的蔬菜加工产业集群。集群依托临沂大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临沂全益食品有限公司、临沂赛博特食品有限公司等8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及大批市级、区级龙头企业, 带动发展周边360多家蔬菜加工企业, 实现产值40亿元, 实现利税6亿元, 带动农户3万余户, 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水蔬菜加工基地。河东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 实现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 充分发挥集群集聚效应, 培育河东整体优势, 提高蔬菜加工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努力打造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推动蔬菜加工特色产业快速发展。蔬菜加工产业集群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影响力产业集群。

2 三益生态循环农业

临沂市三益畜禽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蛋鸡育雏育成、绿色无公害鸡蛋生产、有机蔬菜基地、有机农业观光园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位于鲁东南地区著名汤头镇温泉度假区东侧的长虹岭上。岭上养鸡, 岭下种菜, 中间建沼气站, 依托原有的养鸡产业, 走出了一条“鸡-沼-菜”的生态循环农业之路。

公司成立三益养鸡专业合作社, 为养殖户提供种苗、饲料、技术、防疫、信息、销售六统一服务, 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养殖体系。目前, 合作社带动社员和中小养殖户2600余户, 总存栏蛋鸡1000万只, 年产蛋高达到1.5亿㎏, 建立起企业与农户密切利益联结机制, 实现互惠共赢。于2009年发起成立河东区众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流转土地, 按照“环境生态化、设施现代化、种植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产品有机化”的标准要求, 建立三益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在鸡场与基地之间建设大型沼气站, 日处理鲜鸡粪15t, 日产沼气900m3, 年产沼渣、沼液等有机肥2万t, 并利用长虹岭地势差自流入生态园区, 解决养殖污染, 发展高效种植, 保护生态环境。沼气站还为附近村400余户农户提供生活燃气, 助推当地新农村建设。该公司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获得社会广泛认可, 先后被授予“农业产业化山东省重点龙头企业”、“省级食品安全诚信单位”、“生态循环农工业示范单位”、“临沂市名优农产品”、“沂蒙特产放心品牌”等称号。去年, 全省高效特色农业现场会专程来生态园现场参观, 生态循环农业成为河东区高效特色农业的一面旗帜。

3 汤河沂州海棠特色产业

沂州海棠是沂蒙山区特有的花卉精品, 栽培历史悠久, 临沂在明清时期即有沂州海棠的栽植 (清乾隆二十五年《沂州府志》) 。自上世纪60年代, 汤河镇就以独特的沂州木瓜而闻名全国, 80年代初, 汤河海棠种植户经过多年的良种选育, 让其与本地的沂州木瓜嫁接, 嫁接后的海棠, 花繁朵大, 红、兰、白各色分外艳丽, 且抗病性、适应性强, 花期在春节前后, 是一种观赏性极强的多色木本花卉。1996年, 农科院陈俊愉院士到临沂考察, 认为木瓜海棠是明显别于贴梗海棠和传统木瓜海棠的新型观赏资源,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并将其命名为“沂州海棠”。2010年1月14日, 沂州海棠高票当选为临沂市市花, 河东区先后荣获“中国海棠之都”、“中国木柳之都”称号, 2010年“沂州海棠”地理标志商标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批准。

为做大做强海棠花卉特色产业, 政府指导建立“沂州海棠研究所”, 注册“沂州海棠”商标, 引导成立河东区春卉沂州海棠种植专业合作社, 实行“五统一”管理 (统一规划、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 , 完善各项生产措施, 确保海棠品质。合作社在产前、产中、产后统一为社员提供服务, 有效地提高了海棠种植户的组织化程度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的衔接问题, 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树立了品牌, 增加了收益。走出沂州海棠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4 特种动物养殖产业

河东区特种动物养殖已有近40年的历史。近年来, 区委、区政府积极开展标准化养殖场示范工程, 扶持特种动物养殖加工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特种动物养殖业的发展。目前, 全区特种动物养殖主要以毛皮类为主, 狐、貂、貉养殖已有较大规模, 形成以三益、六合等养殖加工企业为龙头, 带动发展养殖企业11家、养殖小区 (场) 64个、养殖大户1000多户。

为进一步扩大特种动物养殖规模、降低饲养风险, 由区畜牧兽医部门引导成立的临沂政泰特种动物养殖合作社, 下设10个分社, 在特种动物良种培育、技术推广等方面给养殖户进行业务指导, 在养殖资金信贷方面给予扶持, 有力促进了全区特种动物养殖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5 城郊休闲观光农业

河东区是一个农业大区, 生态环境良好, 旅游资源丰富, 拥有大批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 适合观光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目前已建有标准化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1.53万hm2, “双备案”基地4000hm2, 流转土地面积5200hm2, 拥有“沂平”牌番茄、“长虹岭”牌草莓、“玉湖”牌莲藕、“正旺”牌大蒜、“同德”牌有机蔬菜等众多知名农产品品牌, 为休闲、旅游农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河东区在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的同时, 结合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通过优质农产品基地、知名地方农产品品牌带动和政府举办“草莓采摘节”、“海棠观赏节”、“农家风情游”等节庆活动助推休闲、旅游农业快速发展, 改造、提升、新建了一大批集生产、休闲、观赏、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基地。区内兰冠花卉现代农业科技园、八湖镇金刚岭万亩荷塘生态示范园、刘店子乡万亩草莓采摘园等已成为人们观光休闲旅游、健身养性的好去处。

河东坚持以产业化理念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 以产业化带动高效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在全区重点选择一批基础好、成长性强的农企, 给予重点扶持、重点培育, 多层次、多形式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鼓励扶持种养大户、科技人员依托特色产业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发挥合作组织的技术、信息优势, 引进发展适合区域特点、具有地域特色的特色农业产业, 走出一条优势产业区域化、区域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品牌化、品牌产业集群化的产业化促高效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占仁, 加快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径[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0 (2) :1-6.

[2]王兰进, 投资兴业的沃土:中国脱水蔬菜加工城-八湖镇[J].科技致富向导, 2008, 6:43-43.

[3]陈晓华, 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0, 9:2-7.

[4]张景岩、王永慧、刘洪产等, 河东区三益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探索[J].农业知识.科技与三农, 2009, 03:76-77.

农业产业化发展管理 篇3

【摘要】 随着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文章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介绍了我国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的政策保障,并提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措施,如正确引导,提高认识,做好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工作;加强领导,建立反馈机制,确保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组织开展各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法规宣传和科普活动,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等,以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农业转基因生物 安全管理 政策保障 对策措施 宣传

像任何一种新技术刚刚出现一样,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在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转基因安全问题。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是指防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危险或潜在的风险[1]。随着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应用的不断扩展,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做好宣传工作,提高认识,对于保障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的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发展的政策保障

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2001年5月9日,国务院第3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部根据该条例,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对实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进口、标识、加工安全管理等制度作出了详细规定[2]。2009年2月20日,为切实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健康发展,农业部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这些政策的实施,既提高了科学的审批水平,保障了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又把握了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趋势,促进了生物技术产业健康发展。

2.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措施

2.1 正确引导,提高认识,做好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工作

农业转基因技术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趋势,它不但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核心,而且是目前农业科技领域最具活力的技术。运用农业转基因技术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缓解食品短缺,而且还能增强农作物的抗性、提高农产品品质、改善生态环境等。如将抗草甘膦的基因转入大豆,使大豆对这种除草剂产生抗性,从而大大简化了控制大豆杂草的措施[3]。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虽是一个科学问题,但稍有不慎,很容易引发社会、政治和经济等问题。因此,在开展科普宣传或新闻报道时,要注重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知识性,以正确的舆论引导,普及相关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认识,保障农业转基因生物正常有序地开发、生产、应用[4]。

2.2 加强领导,建立反馈机制,确保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健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将责任落实到单位,具体到人头,确保农业转基因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信息反馈制度,成立专门的信息反馈联络小组。这个联络小组除定期向相应管理部门报告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加工、安全管理和产品流向方面的情况外,还要及时将有关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检查和标识审查认可以及安全执法情况报到主管领导[5]。此外,要加强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问题的调查研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清楚掌握本地区、本单位转基因生物的研发、试验、生产、加工、标识、经营和植物品种权的情况,建立健全监管档案。

2.3 组织开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法规宣传和科普活动,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作,要加大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宣传,普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常识。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区域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相关管理人员或科研人员深入学习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和生物安全的科学知识以及安全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文件,进一步提高农业转基因生物行政管理者、研发者、经营者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依法从事相关活动的自觉性。同时,还要定期举办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和考试,以强化农业转基因生物行政管理者、研发者、经营者的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对于表现出色、成绩优异的人员要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奖励。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大对农业转基因生物法规、管理制度和科普常识的宣传力度,加强正面引导,注重实效,在全社会形成遵守法规、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为转基因生物发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6]。此外,还可以依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通过编制和发放科普材料,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等,提高广大消费者的科学认知水平。例如,通过向消费者发放宣传材料并向消费者展示标识转基因的大豆色拉油、菜籽色拉油、豆奶粉等产品的实物展示法,使广大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有深层次的了解,提高消费者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认识。

2.4 严格执法,强化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

(1)建立执法队伍,强化监督管理。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对执法队伍、监管机构、人员素质的要求,围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执法严格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做好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和执法监督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以及安全证书使用情况、流通领域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的申请和使用情况、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等进行检查[7-8],对违反《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行为,特别是生产、经营和应用中的突出问题,要依法予以严厉查处。

(2)建立健全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一方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协调、统一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管理和监督执法体系和有效的安全监管机制,确定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不断增强安全监管能力,加大监管力度[9-10]。另一方面,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发单位要建立自我监管体系,制定安全措施。研发单位必须克服重研发、轻安全评价的思想,提高依法研究开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落实好与安全等级相适应的各项安全措施,将严格的安全评价试验和技术检测贯穿于研发工作全过程,将各环节的管理职责明确到人、落实到位,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人民政府. 天津市关于贯彻落实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意见[EB/OL]. (2005—05—6) [2009—07—20]. http://www.agri.gov.cn/zcfg/dffg/t20060124—542366.htm.

[2]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农牧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 (2009-03-02)[2009-06-20].http://nc.mofcom.gov.cn/news/P1P15I11465221.html.

[3] 葛晶,陈连军. 关于农业有害生物防控的经济学分析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9(3):41—43.

[4] 陈超,展进涛,廖西元. 国外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分析及其启示[J]. 中国科技论坛, 2007(9):27-28.

[5] 农业部 . 关于贯彻执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的通知[EB/OL]. (2002—03—14) [2009—07—20]. http://law.laweach.com/rule—48642—3.html.

[6] 廊坊市农业局. 廊坊市农业局关于开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规宣传与科普活动的通知[EB/OL]. (2006-07-17)[2009-07-10]. http://www.lf.heagri.gov.cn/langf/inc/detail.jspid=45134.

[7] 李飞武,刘信,张明等. 国外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机构发展现状及趋势[J].农业科技管理,2009(3):33—36.

[8] 刘信,宋贵文,沈平等. 国外转基因植物检测技术及其标准化研究综述[J].农业科技管理,2007(4):2—5.

[9] 马春艳,冯中朝.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出路[J].农业科技管理,2006(6):52—54.

[10] 王明远. 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模式及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7(2):16—17.

农业产业化发展管理 篇4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规制度和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由省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用于支持我省粮食生产奖励、做优做强湘米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引导、蔬菜产业发展、农垦系统富民工程、农业产业化发展、乡镇企业职工技能培训补贴、农产品加工及村级经济扶持等方面的资金。

第三条 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符合财政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讲求效益的原则,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和高效。

第四条 专项资金对项目的扶持主要采取无偿资助的方式进行,部分采用贷款贴息或者以奖代补的方式。同一项目原则上不重复安排专项资金支持。

第五条 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厅和省农委共同管理。省财政厅负责专项资金的年度预算编制,审核资金分配方案并下达资金,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绩效管理;省农委负责专项资金方案的编制,组织项目申报和评审,并做好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管和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

第六条 专项资金实行管理办法、申报流程、评审公示、分配结果、绩效评价等全过程公开。

第二章 资金、分配与拨付

第七条 专项资金使用范围主要包括:

1、粮食生产奖励,主要用于奖励我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先进县、先进村等方面;

2、做优做强湘米产业,主要用于对接米业龙头企业的.高档优质稻基地建设,扶持高档优质杂交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高档优质稻等方面;

3、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引导,主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新技术研发推广、农业产业园建设、农业农村信息平台和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4、蔬菜产业发展,主要用于扶持蔬菜设施基地、新扩专业基地、特色蔬菜基地、蔬菜集约化育苗场、完善运转蔬菜预警系统建设及“五新”成果推广等方面;

5、农垦系统富民工程,主要用于推进农业业务培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以及支持新品种改良和新技术推广基地建设等方面;

6、农业产业化发展,主要用于省级和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新建生产项目及原料收购与基地建设贷款贴息以及休闲农业企业的农业主导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

7、农业企业职工技能培训补贴,主要用于提高农业企业职工素质,增强农业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农业企业职工进行技能培训鉴定补贴等方面;

8、农产品加工及村级经济扶持,主要用于支持我省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村级经济组织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和休闲农业等方面。

第三章 申报与审批

第八条 每年9月底前,省农委根据省财政厅年度预算要求下发次年度项目申报通知,各市州、县市区和有关单位按照通知要求,向省农委提出次年度专项资金申报计划。资金申报计划主要包括当年工作目标、绩效目标、重点任务和资金安排计划,绩效目标要明确、具体、可考核。

第九条 省直农业有关单位、市州和县市区农业或财政部门要对申报项目进行现场调研和可行性论证,对上报项目的真实性和文件的合规性负责。项目审查后,以市州、县市区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正式文件向省农委、省财政厅申报。

第十条 专项资金按照因素法和项目法进行安排。按因素法安排的资金,省农委会同省财政厅按项目有关因素进行测算和分配。竞争性项目资金,省农委对上报项目进行汇总和初步审查,会同省财政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年度资金预算规模,确定资金支持项目和资金安排方案。对于非竞争性项目,按相关规定直接安排资金计划。

第十一条 专项资金应纳入财务系统核算,统筹安排。年初编制预算,应明确省本级支出预算和对市县的转移支付预算两大部分,执行过程中不得随意调整。

第十二条 专项资金原则上要求每年分两批安排(年底提前下达安排下年度专项资金70%以上,其余部分在翌年6月底前下达安排)。

第四章 资金监管

第十三条 各级财政部门或农业主管部门应配合审计部门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

第十四条 各级财政部门或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对专项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对项目单位不按规定使用资金的,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可停拨项目资金或中止项目执行。

第十五条 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严禁虚报、冒领、截留、挤占、挪用。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第十六条 项目完成后应抓紧做好年度总结和绩效评价工作。

第十七条 对专项资金管理执行有力且绩效好的市州、县市区,下年度可优先安排扶持项目,并加大支持力度。

第十八条 对在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中弄虚作假骗取资金、改变资金用途或挤占、挪用、滞留资金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取消下年度申报专项资金的资格,由财政部门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理处罚。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九条 本专项资金设置年限为三年。到期后自动终止,确需延续的,重新评估后按新设专项报批。

农业产业化发展管理 篇5

山的贡献率超过50%。截至2011年底, 该西

省园区资产总额达86亿元, 年产值达到永42亿元, 年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6 000

市万余元。同时, 带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农组织38家, 带动晋陕豫3省1万余农

局户养殖肉鸡6 000万只, 年增加农民收闫入3亿元;带动永济2.5万农户种植棉胜花2.01万hm2, 仅棉籽加工一项年增加

农民收入9 780万元, 实现了农业产业

赵化从基地到企业、从产业到市场的全面永

昌跨越。

2012年, 永济市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覆盖卿头、开张两镇16个村。永济市委、市政府对示范园区进行了新的规划, 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大示范园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从根本上逐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关键是引进和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依靠科技进步来改造传统农业。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生产手段, 是科学技术的物化和载体, 在农村改革以来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是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延伸。农机化要适应和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就必须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1. 突出抓好种植业生产机械化, 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将会带来农业内部专业分工的细化。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农机的替代作用, 促进农业劳动力向种植业以外领域的大量转移, 同时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 必须突出抓好种植业机械化生产。从卿头、开张两镇的实际来看, 应主要抓好三大类农业机械的发展。

(1) 主要粮食作物的机械化当前, 要在巩固和发展小麦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同时, 加大科研和推广力度, 在玉米、甘薯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上下功夫, 立足大农业, 发展大农机, 并取得重点突破, 使农机化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

(2) 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抓好棉花和以枣为主的干鲜果等经济作物的机械化, 要集中精力, 加大科技投入, 加快科技创新, 开发、研制关键生产环节的作业机械, 尽快促进其机械化生产, 提高经济效益。

(3) 发展高科技设施农业重点发展东安头为主的大棚及高科技的设施农业, 研发配套机械, 不断提高高科技设施农业的产量、质量和效益。

2. 突出抓好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械化, 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目的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有两个渠道, 一是面向市场需求, 调整农业种植品种, 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通过对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 变产品优势为经济优势。这样就为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目前来看, 要抓好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 就要以粮、薯、果、菜四大主导产业的产前、产后服务为切入点, 引导农机服务向深度、广度发展, 延长服务链, 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在产前服务方面, 要积极促进种子精选、包衣等环节的机械化, 尽快形成规模和市场, 并进一步延伸。在产后服务方面, 要重点抓好粮食产地烘干、清洗、分选等加工的机械化;重点搞好红薯加工、干鲜果品和蔬菜在贮藏保鲜以及分级、包装等方面的加工机械化, 不但要完善、丰富现有技术, 扩大推广应用范围, 还要加快农技科技创新, 充分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3. 突出抓好养殖业生产机械化, 提高集约化经营程度

养殖机械化生产, 不仅是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更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需要。因此, 畜牧业发展必须在市场化、集约化上有所突破, 必须在规模化、机械化上多做文章。永济市卿头农业产业化园区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忠民集团和粟海集团, 均是华北地区最大的食用油加工龙头企业和畜禽加工企业。2012年, 为扩大企业产业链,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全市狠抓千万只肉鸡工程建设。粟海集团旗下的各养殖户在养殖业机械化生产方面, 要充分利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扶持推广现代化养鸡设备, 要继续发挥在机械化养鸡等技术方面原有的优势, 加大已成熟的工厂化养鸡技术的推广力度, 提高科技投入, 稳定肉鸡生产。在开张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超人奶业养殖牧草示范基地, 工作的重点将转移到发展肉牛和奶牛等草食畜牧养殖机械上。要通过大力推广苜蓿种植、秸秆收获青贮和秸秆氨化处理机械化技术, 推广草食型、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要通过开发、引进, 大力推广适合家庭农场生产的机械化养殖技术和养殖机械, 推广畜草种植、收割、烘干、加工机械化, 尽快使“公司+基地”步入发展轨道, 推动草食畜牧业的规模养殖。同时, 要以辐射于乡农场生态农业建设为中心, 充分发挥大型农业机械的作用, 建设高标准的机用农田, 组建播—管—收—储—加“一条龙”的机械化生产模式, 加快高质量的草地建设, 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4. 突出抓好农机社会化服务, 把千家万户大市场衔接起来

(1) 要发挥农机在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广泛应用农产品流通是连接生产与市场的纽带, 过去农业机械在搞活农村商品生产中作用重大, 现代农业结构调整中, 拖拉机、农用运输车在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流通方面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组织好这项服务, 既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 也有利于调整农机化发展方向, 提高自身经济效益。

(2) 要加强信息中介服务为农民和基层服务组织适时提供农机产品的市场供求、作业需求以及新技术、新机具信息服务, 为农民选好、选对农机产品提供服务。

(3) 鼓励和支持卿头、开张农机合作社等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发展积极推广小麦跨区机收作业这种成功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模式, 逐步探索向玉米等其他农作物品种和机耕、机播、秸秆还田等其他生产环节的延伸, 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生产率, 解决家庭承包经营和机械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通过专业组织的示范作用, 引导农民发展农机, 开展社会化服务, 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

5. 突出抓好机械化农业重点工程,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

乡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措施 篇6

关键词: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措施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载体;是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取向, 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1,2]。只有形成生产经营一体化、经济利益共同化、管理企业化和服务社会化, 农村支柱产业才能形成, 农业产业化的步伐才能加快, 农民增收才有基础、有保证, 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的目标才能够尽快实现[3]。作为基层的乡镇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 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 肩负十分重要的职责。在农村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 乡镇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大力引导调整产业结构, 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各级领导、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 不断增强其锐意进取、实干兴业的创业精神,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努力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产业布局, 提高农业规模效益。为村民提供各种服务, 培训生产技术, 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以提高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 从而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

2 主攻薄弱环节,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的组建要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法则, 避免依靠行政命令强制性的结合。龙头企业必须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 龙头企业与关联企业、农户的联系主要以资本为纽带, 以利益为动力。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责、权、利关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 改善龙头企业的发展环境, 促进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龙头企业的自身素质、管理水平及科技含量, 尤其要注重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积极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打造龙头企业的精品名牌, 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乡镇政府要组织、协调龙头企业与农户以链式结构进行连接, 把龙头企业的优势转移到农业, 将农业产业化、合作化的方式运作到农业, 形成以工促农、工农一体化的格局, 从而使农村成为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 使农民就近就地为企业生产提供原料, 并就地务工。

3 发展支柱兴产业, 建设生产基地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产业, 没有一个有规模、有档次、有科技含量、有市场潜力、有经济效益的支柱产业作支撑, 产业化就是一句空话。而要培育支柱产业从宏观上应重点抓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4]:一是立足对现有传统产业的创新和改造, 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与生产能力。二是积极开拓新的支柱产业, 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生产要素, 对具有明显开发优势、市场前景广阔的潜在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建设。三是根据当地优势,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名、特、优产品和高附加值、高创汇产品,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升级。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要遵循3个原则, 即比较利益原则、产量最大化原则和经营集约化原则。总体思路是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解决好3个结合, 即把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农业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农产品生产基地与龙头企业的建成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农产品生产基地与推进家庭经营向成规模、成区域的连片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4 发展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 大力倡导农民自主自立的产业化组织

要着力培育和扶助社会化的农技服务组织, 包括农技推广中心。可以以产业为核心设立专业技术协会或推广服务中心, 配备各专业人才, 为该产业提供综合技术服务及产前、产后全程服务, 使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能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并探索逐步走向产业化, 包括指导和鼓励先进农民、种养购销大户、龙头企业、涉农单位、科技人员等创办建立在农户基础上、吸收众多农户参加的科技示范园区 (场) , 以及各种农民协会、研究会及合作社等民办科技型服务组织, 为会员及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连锁经营服务, 让科技、生产与市场结成共同体。

5 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

农村市场体系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 要抓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培养农村市场主体, 即确保农户独立自主和身份自由, 调动农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增加科技含量, 激发农村市场主体的主动性;依托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 提高农村市场主体的组织性;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程度, 释放市场主体的潜能。二是完善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和农村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体系, 建立农产品的产区初级市场、多级批发市场和销售零售市场。三是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体系, 包括农村土地市场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四是培育农村市场中介组织, 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五是加强市场设施的建设与市场规则的制订, 以保证农产品生产、交换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二是建立和健全全国性的信息网络系统, 为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三是建立发达的交通运输、仓储服务体系;四是加强对农产品国际贸易规则的学习和研究, 及时制订应对措施。

6 加速土地流转, 推动劳动力转移

“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 而要解决农民增收的难题, 就必须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方式、就业结构进行调整, 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进而使农民富裕, 同时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供大量的土地。从实践经验来看,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减少农民整体数量的必然要求, 其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租赁经营。租赁经营是土地流转最直接的一种形式。通过租赁经营的方式, 采取以基地带农户、以户联村、以村带乡的办法, 示范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的耕作模式, 发展产业化经营, 收效很好。二是土地合作型。成立合作社, 直接把土地连片规模种植写进章程。合作社的目的很明确, 就是通过合作社社员之间的土地合作, 完成土地连片经营。合作社的生产基地实行订单生产、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种子供给、统一整地、统一施肥、统一机播、统一播量、统一排灌、统一防病治虫, 该方法是土地直接流转的效果, 达到了土地直接流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汤国俊.关于农业产业化融资问题的探讨[J].陕西农业科学, 2010 (2) :159-161.

[2]赵忠平.生态农业产业化初探[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4 (4) :65-66.

[3]李文伟.关于农业产业化的探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3) :70-72.

灌南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 篇7

1 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 发展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

龙头企业外联市场, 内联千家万户, 是发展特色农业的“牛鼻子”。为此, 灌南县应该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首要环节来抓。对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型的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 实行政策倾斜, 从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重点扶持, 促其更快更好地发展。近几年, 灌南县农委引进50余家食用菌企业, 仅灌南县农业园区就有12家。食用菌企业全部采用现代化的厂房、现代化的设备、现代化的管理。企业的建成为新安镇周边近1万人提供就业机会, 与近500户农民签订食用菌的生产和销售合同, 并为农民提供菌种, 给予栽培技术指导, 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2009年灌南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县”, 2010年被江苏省农委授予“江苏省食用菌产业基地”。食用菌龙头企业仍不断壮大, 总投资10亿元, 集菌种研发中心、双孢菇加工厂、食用菌浓缩液厂和蘑菇多糖胶囊厂为一体的裕灌现代农业产业加工园于2010年9月28日成功奠基, 将于2011年建成投产, 必将带动灌南县现代高效农业再上新台阶[1,2]。

2 立足特色优势, 大力扶持合作经济组织

灌南县立足特色优势, 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引导农民采取合作经营方法, 打破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界限, 使农户与农户、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在组织内部的分工协作, 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一体化进程。至2010年底, 全县已创办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120多个, 包括由荣善食用菌牵头组成的润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由丽沙食用菌牵头组成的朝阳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长茂兴农辣椒专业合作社、李集雨点粉丝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合作社组织已发展到生产、流通、金融、农技服务等各个领域, 遍布农作物种植、畜牧业养殖、花卉生产、瓜菜和食用菌等行业, 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一是坚持合作经济与开拓市场相结合, 建立市场开拓型合作组织, 其典型代表是润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朝阳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以生产和购销为手段, 除自己生产外, 还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 将小批量的产品变成大批量的商品进行统一销售, 解决小生产销售难、价格乱的问题, 稳定农产品市场, 保护农民的正常生产经营。二是坚持合作经济与基地建设相结合, 建立生产服务型合作组织。如花园乡的科技服务合作社和新集乡的花卉协会, 集科研、生产、推广、经营于一体, 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集合各种分散闲置的生产要素, 建设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主要为社会提供技术、信息等生产服务, 规划产业布局, 引导农民发展规模生产。三是坚持合作经济与主导产业、主导产品相结合, 建立专业型合作组织。围绕畜牧、食用菌、花卉等特色产业、特色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发展, 建立润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朝阳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百禄镇肉牛养殖合作社等特色专业型合作组织, 集产供销、贸工农于一体, 为农民和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 合理分配产、加、销各环节的利益, 有效地解决农民和企业相脱节、利益分割的矛盾。2010年, 这类合作社实现利润4亿多元, 成为灌南县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

3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树立名牌观念

农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 农业的产量不再具有优势, 高品质的名牌农产品成为市场追捧的对象, 名牌农产品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一个县若没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被动地位。灌南县的荣善纯白金针菇, 四季有秀珍菇, 丽沙姬菇、三口百草园有机大米、硕湖东明缘绿色大米等优质产品无论从色泽、味道、口感都具有优势, 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均有销售, 很受欢迎。在产业发展工作中,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树立品牌观念, 制定名牌战略;二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 带动农业名牌战略的发展;三是以质量作后盾, 以科技为靠山, 创名牌保名牌;四是优化创立名牌农产品的社会环境。

4 农业产业化需要农业标准化

大量事实证明, 要使农业产业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 就必须开展农业标准化。一流的产品来自一流的品种、一流的种养技术与环境、一流的加工、一流的包装。以食用菌生产为例, 采用标准化生产技术, 确保菌产品的质量、产量和效益的提高。厂房的设计, 使用的材料 (高密度冷库板) , 房内栽培架子的摆放, 其他硬件的配置, 都要按一定的标准, 才能达到需要的温度、湿度、空气、光线、酸碱度等环境条件。荣善纯白金针菇的生产要经过培养基配置、原料搅拌、栽培包制作、灭菌、冷却、接种、培养、催蕾、开袋、套袋、吊袋、采收、包装等环节, 每个环节都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 例如培养基配置、材料选择、各种材料比例、水分控制、p H值都需标准化控制[3,4], 必须把标准化贯穿于金针菇生产的全过程才能生产出一流的产品。

5 积极争取专项资金, 带动地方产业化发展;充分利用银行资金, 为产业化发展保驾护航

一直以来, 国家对农业非常重视, 投入也相当可观。2011年, 灌南县获得3 000万元农业开发项目, 据连云港市开发局年度计划编报会议内容, 灌南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所申报的4个项目全部通过国家及省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审批, 总投资达3 004万元, 现已进入全面启动阶段。项目分别为:省级规模开发项目, 总投资1 17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 总投资624万元, 省级产业化项目———万头肉牛核心养殖, 总投资500万元, 世行三期贷款加强灌溉农业项目总投资590万元, 省级科技示范项目总投资120万元。

6 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保证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农业部门要从产前、产中、产后对农业生产进行监测, 尽快建立农产品、种子、农资产品、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网络, 建立完善的农业监测体系。农业执法大队、种子管理站、植保站、作栽站、农检中心要各司其职, 及时了解种子、农药、化肥的市场情况, 作物的生长环境、长势情况, 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情况, 做好环境监测的各项工作, 对质量进行把关[5,6]。2009年种子管理站有5人取得省发的检验员证书, 占在职人员的50%;2010年12月6日灌南县农业检测中心已通过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农产品四大类27种参数的资质认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从外部加强监管, 保证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政府部门要加强地方监测, 做好基础设施的配套工程, 不仅要保证产品质量, 还要保护环境, 不仅要监督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 还要从外部进行监督, 使农业不仅能够满足人们“胃”的需求, 还能满足人们“肺”的需求, 更能满足人们“心”的需求, 全面提升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品位。

参考文献

[1]殷立平, 张文静, 王玉玲, 等.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 :388, 392.

[2]吴春伟.灌南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情况[N/OL].[2008-03-28].江苏广电网, http://www.jstv.com/2008jsbc/zhuanti/gaige30/tebieguanzhu/182815.shtmL.

[3]吕作舟.食用菌无公害化栽培与加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240.

[4]黄毅.食用菌栽培[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5]汪国莲, 谢忠谊, 陈明, 等.淮安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 :165-167.

农业产业化概念、特征及发展意义 篇8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2.农业产业化特征

2.1专业化生产 从宏观上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地区根据当地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的特点,形成地区专业化;从微观上,实行产业化经营的农业生产单位在生产经营项目上由多到少,最终形成主要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现在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要从大农业到小农业,逐步专业化。只有专业化,才能投入全部精力围绕某种商品生产,形成种养加,产供销、服务网络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系列,做到每个环节的专业化与产业一体化相结合,使每一种产品都将原料、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制作成为最终产品,以形成商品品牌形式进入市场,从而有利于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经济效益。

2.2一体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从经营方式上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商品贸易、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产的一体化经营一体化组织中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生产经营,紧密相连,组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不仅从整体上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而且使各参与单位获得合理份额的经济利益。这与实施产业化经营以前的分割式部门“条条”化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能把千千万万的“小农户”、“小生产”和复杂纷繁的“大市场”、“大需求”联系起来,又能把城市和乡村、现代工业和落后农业联结起来,从而带动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等一系列变革,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再生产诸方面、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良性循环,让农业这个古老而弱质的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充分发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战略作用。

2.3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农业与工商业的结合,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和产品的销售方式,使农业生产者有机会获得农产品由初级品到产成品的加工增值利润。产业化经营的多元体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单纯的市场机制下,一旦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场价格便随之波动,甚至是剧烈波动,影响农业生产者的利益,也影响农产品加工、贮运企业的利益。产业化经营系统内各主体之间不再是一般的市场关系,而是利益共同体与市场关系相结合、系统内“非市场安排”与系统外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特殊利益关系,就要风雨同舟、休戚与共。由“龙头”开拓市场,统一组织加工、运销,引导生产,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系统均衡,使其内部价格及收益稳定,实现各参与主体收益的稳定增长。产业化经营的多元参与主体之间是否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是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特征,也是衡量经营实体是否为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标准。

2.4企业化管理 农业产业化经营需用现代企业的模式进行管理。通过企业管理的办法经营和管理农业,使农户分散生产及其产品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经营计划,把农业生产当作农业产业链的第一环节或“车间”来进行科学管理,这样,既能及时组织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又存在农产品适时收获后。分类筛选,妥善储存,精心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增值和销售,从而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3.农业产业化的意义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篇9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04日 16:25

来源:《求是》期号:2006.2作者:林炎志

一、遵循发展规律,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大计吉林省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从“六五”到“十五”,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粮食总产连续登上300亿斤、400亿斤和500亿斤三个台阶。2005年总产达到516亿斤,创历史新高。但是,多年来我们遇到的突出问题是:贡献很大收益小、产量不低效益低、增产不难增收难、产粮大县财政穷县。为破解这些难题,我们对省情和国情进行重新审视,从中认识到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四大趋势:一是市场需求由原粮向加工产品转变,二是生产供给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三是安全保障由粮食安全向食品安全转变,四是农民收入由农业增收向多元增收转变。基于这样的判断,全省上下形成了三点共识:一是解决农业问题必须跳出农业发展农业;二是解决农民问题必须通过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三是解决农村问题必须用发展城镇的理念来运筹和思考。于是,我们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重点定位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上,明确提出:在增产粮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养殖业,在种养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加速推进种养加结合、贸工农一体,农工商配套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经过十几年努力,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走过了三个阶段、实现了两次跨越。第一个阶段是“八五”时期的起步阶段。当时主要是针对“卖粮难”,组建了以肉鸡加工为主的德大、以玉米加工为主的黄龙等一批龙头企业,通过与基地农户联结,形成了“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第二个阶段是“九五”时期的快速发展阶段。省委、省政府出台政策措施,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到2000年底,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00多亿元,比1995年翻了一番,实现了第一次跨越。第三个阶段是“十五”时期的整合扩张阶段。通过兼并、重组、扩建、技改等形式相继建成了以粮食加工和流通为主的吉粮集团,以玉米加工为主的大成、黄龙、赛力事达和红嘴集团,以肉牛加工为主的皓月和金昌,以肉猪加工为主的华正、金锣和四海,以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为主的吉绿,以乳业为主的广泽和九牛,以鹅业为主的吉发和正方,以鹿业为主的敖东和长双鹿业,以中医药加工为主的紫鑫、益盛和茂祥,以农作物

种子为主的吉农高新等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并辐射带动了一大批中小企业快速兴起。到2004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70亿元,比2000年又翻了一番,实现了第二次跨越。200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可实现1000亿元,不仅与汽车、化工产业呈三足鼎立局面,而且有后来居上之势,成为全省最具潜力和活力的支柱产业。

二、狠抓项目建设,着力培养大型强势企业

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基地,辐射带动千家万户。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科技含量的高低、带户功能的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因此,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我们始终注意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通过项目带动、改革驱动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在项目建设上,先后启动了农产品加工转化“213”工程(扶持已建成的20个,抓好在建的10个,新建改建扩建30个大型农产品加工项目)和“粮变肉”工程,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在国债资金和软贷款投入上给予重点支持。据统计,仅2004和2005两年就新上较大规模农产品加工项目150多个,粮食加工能力提高50多亿斤,畜产品加工能力提高5000万头(只)。在深化改革上,我们坚持创新搞活,放手发展,主要是打破所有制、行业和地域界限,积极培育一批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具有高起点、大规模,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广等特点,能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抗衡的“联合舰队”。经过十几年发展,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呈现群龙起舞、各显优势、多极增长的可喜局面。目前,全省具有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300多家,拥有固定资产520亿元。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50家。长春大成集团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加工能力居世界第二位,年产赖氨酸占世界销量的70%,2005年销售收入120亿元。皓月集团成为亚洲最大的肉牛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牛50万头、肉羊20万只,居世界第四位,2005年完成销售收入50亿元。红嘴集团拥有粮食加工、食品制造等多个子公司,2005年完成销售收入70亿元。德大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肉鸡加工企业,年加工肉鸡1亿只,熟食品10万吨,还有稻米、酿造等产业,产品覆盖东南亚1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全省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1户,50亿元以上的2户,10亿元以上的10户,1亿元以上的30户,辐射240

万农户,带动户均增收1200元。德惠、公主岭、敦化等一批产粮大县财政收入60%以上来自农产品加工业。

三、强化科技支撑,建设好标准化优质商品基地

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基地原料好坏直接关系着龙头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市场信誉。近些年,我们围绕发展精细种植业,大力推广增产配套技术;围绕发展精品畜牧业,大力推广标准化饲养技术;围绕发展精深加工业,大力开发和引进高新技术。目前,全省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全面完成了品种更新,肉牛、肉猪、肉鸡全面完成品种改良,其中五元PIC猪成为全国最好的品种。赖氨酸、化工醇玉米深加工技术世界领先,SOD提取技术、生化制药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规程,主要粮食的优质品率超过90%,1000万亩水稻、800万亩大豆全部实现优质专用,专用特用玉米达到2000多万亩。在牧业小区示范带动下,畜禽防检疫水平进一步提高。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监控面积达到2500多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1%。现在全省已形成了中部黄金玉米带、东部特色产业带、西部优质杂粮和油料产业带、城市郊区高效复合型产业带,以及农区优质牧业基地,对龙头企业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四、突出品牌培育,全方位开发国内外市场

品牌是企业的形象、产品的嫁衣、产业的灵魂,象征着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水平。从200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实施名牌战略,通过评选吉林名牌农产品培育品牌,通过展会宣传品牌,通过联合重组整合品牌,通过开拓市场推介品牌,收到了较好效果。在培育品牌方面,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严格把关,动态管理,全省拥有吉林名牌农产品591个。在宣传品牌方面,我们连续5次成功举办了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积极参加北京农博会和上海绿博会,先后在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南非、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农产品展洽会,签订各类合作项目600多项,金额300多亿元人民币。在整合品牌方面,我们按照市场需求,对大米、人参等进行了兼并重组,集中捆绑使用“鼎吉大米”、新开河人参、皇封参等大品牌,较好地解决了品牌过多过乱的问题。在北京农博会上,吉林“鼎吉大米”每市斤售价18元,深受消费者欢迎。在开拓市场方面,我们确定了“南下、北上、东拓、西进”的发展思路。南下就是引导企业向南方沿海地区延伸,北上就是向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发展,东拓就是向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进军,西进就是向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挺进。通过四面出击、多点进攻,吉林省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不断增加。在千方百计开拓市场的基础上,我们还特别注重开发新产品,创新需求,引导消费。

五、实行多元统筹,加大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力度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产业上的分工协作,又有企业间的联合重组;既有区域间的市场竞争,又有经营上的合资合作。多年来,我们坚持实行多元统筹,科学指导,大力扶持,合力推进。在组织指导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抓,全省上下形成了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氛围。在政策扶持上,省里相继制定两个政策性文件,在工商税收、招商引资、用地用电、产品流通、人才开发等方面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1997年确定省级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1.5亿元,2005年又安排5000万元,今年增加到1个亿,2007年以后达到2亿元。在强化合力上,省、市、县三级政府都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主管领导负责,农委、发改委、财政、税务、银信等部门按职能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从不同角度加大工作力度。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已形成了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探索 篇10

生态休闲农业是以生态景观资源为物质基础, 以乡村旅游为载体, 满足人们对原生态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生活的追求, 是对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 是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 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的新型产业模式。随着全国各地生态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 诸如生态资源过度开发、项目重复、游客垃圾遍地污染环境等现象。想要真正使生态休闲农业成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就必须寻求一种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促使农业、农村、农民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基于此, 本文提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需要借助产业化发展思路, 使生态休闲农业走绿色产业化发展之路。

1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指以市场消费者需求为导向, 以生态资源合理开发为基础,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链中的领军企业为核心, 通过一体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 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真正发挥生态休闲农业的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效应。

1.1“农业、农村、农民”经济改革的战略转型

“农业、农村、农民” (简称“三农”) 问题一直是农业经济改革中的重要议题。从总体来看, 当前我国农业基本上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 尚未形成规模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来袭, 传统的农业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 如何有效应对国外集约型农业的挑战、加快产业转型、提高农业经济竞争力已成为当今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事实。

于此同时,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引进科学农业技术, 部分农业经济强县实现了连续丰收, 大大扭转了农产品短缺的市场局面, 从总体上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多数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已进入充裕阶段, 这既反映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卓越成果, 但也带来市场的供需失衡, 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预测和规模运作, 农民的收入不能得到稳定保证, 因此, 创新农业经营组织, 积极进行市场化运作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旋律;另一方面, 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征收之后释放的大量剩余劳动力, 如何解决和稳定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也是“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

由此, 只有实行农业产业战略转型、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才能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次及长远问题, 而生态休闲农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为农业生产与经营形式的战略转型指明了方向。生态休闲农业一方面可将单纯生产性农业向较高附加值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 发挥产业集群效益, 另一方面可借助原农业生产资源, 拓展农业生产的内涵和外延, 发展集农业种植、生产、加工与休闲、游览、科普推广、农产品展示、销售、农家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形态, 为农业注入了新鲜活力, 可以为区域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1.2 社会休闲需求增长的市场推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等外部利好, 社会消费结构已由生存型和温饱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性, 从国外内休闲旅游的人数和收益的增长数据可以看出, 市场对休闲产业的需求空前暴涨, 并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享有天然生态资源的生态休闲农业来说, 自然而然成为都市人们休闲旅游的首选, 这也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生态休闲农业不仅是满足人们休闲生活需求的途径之一, 更是一种综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创新产业类型, 只有借助于产业发展思路才能真正提升区域休闲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提高人们对休闲产业的市场满意度。

1.3 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态休闲农业是在生态环境资源合理开发的基础上, 将农业和旅游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可以为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经济收入, 然而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 全国各地不顾当地生态环境条件, 纷纷上马休闲农业旅游项目, 造成盲目开发, 缺乏整体规划, 集约化程度低, 项目重复, 人工痕迹明显, 景区垃圾遍地, 环境遭到破环, 竞争力弱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都与生态休闲农业的本质要求相违背。

因此, 促使生态休闲农业实施产业化发展是实现“三农”经济改革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 也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综合性农业产业跨越的必然之路。

2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2.1 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从生态休闲农业的主要客源分析, 一般以城市居民为主, 这其中既包括向往自然风光、体验人文风情的年轻白领阶层、三口之家、退休老人, 也包括满足培训、拓展训练等工作需求的单位团体等。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 城市居民中有30%的人愿意到郊外体验生后, 有50%的人有去郊外旅游的意愿, 生态休闲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 不仅能够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 实现城市和乡村和谐共存的发展, 而且能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农业的生态绿化功能, 提升农业科学化发展的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截止2013年末, 我国城镇人口近7.4亿人, 城镇化率达53.73%。城镇人口的日益增多及城市群空间分布密度加大让更多的城市人需要在工作之余舒缓心情, 释放压力, 这为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市场, 同时对生态农产品的热衷消费也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2 产业资源供给分析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各地丰富的生态资源, 包括地域风貌、人文环境、特色农业文化等, 我国地域辽阔, 拥有独特的地形风貌, 且南北各有差异特色珍贵的农业景观, 并且各地的民族还仍保留着自己的风土民情、乡土文化、农耕生活, 加上我国农产品种类丰富, 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以外能够挖掘更多的市场价值, 这些产业资源都为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物质基础。

随着人们休闲需求的不断开发,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市场运作体制的不断创新, 生态休闲农业将不仅仅是一种旅游娱乐的方式, 更是一种市场化消费时尚体验, 能够给社会大众和农业经营者带来更多的价值。

3 对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3.1 合理选择产业化发展模式

对国内外已有的一些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 就国外而言, 一般有专业协会模式, 即是由社会团体牵头, 将分散的农场或农户依靠市场开拓和技术、信息服务等环节联结起来, 形成利益分享、相互依赖的社会化生产和销售服务体系;或农业企业模式, 即是由一些专业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 建立大规模联合发展农业公司, 形成产供销垂直一体化企业;或是合同制模式, 即是由一些私人企业与农场主签订业务合同, 明确双方经济责任和利益;或是合作社模式, 即是由小、中农户自由加入, 全体社员共同协商处理事务, 在生产、交易中统一决策行动, 共享农业加工增值收益。

就国内而言, 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有“4+2”模式, 4即是指“市场+企业+基地+农户”, 2即是指“研发中心+培训中心”, 其中, 市场是导向, 企业是桥梁, 基地是基础, 农户是关键, 而研发是核心, 培训是手段, 或是“企业+农户”模式, 即是社会化企业与农户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合同结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 围绕一种重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建立优质产品生产基地, 以社会化服务为纽带, 以优势企业为龙头, 实行市场牵龙头, 龙头连基地, 基地带农户, 或是“中介组织+农户”模式, 即是以中介组织为依托, 创办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运销企业, 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此外, 我国还有“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的模式。

由于当前我国在生态休闲农业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市场化运作薄弱、专业指导人才匮乏, 因此在借鉴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 并结合未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方向, 我国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可以采取农业企业和“4+2”综合模式, 一方面优选社会化企业, 与当地农户们合作成立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 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研发技术、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经营培训等, 而另一方面农户则提供土地资源、劳动力以及特色文化资源、生态农产品等。由于农户既是被管理者, 也是公司股东之一, 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下, 必然会与企业共同积极合理地发挥资源优势, 推动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例如目前全国知名的“多利”品牌, 便是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北京等全国10多个省份的当地农场、农户进行产业战略合作的行业先锋。

一方面多利农业公司以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为核心, 通过网络信息平台, 超市直销等营销方式宣传自身品牌特色, 吸引潜在客户, 并在有机农庄园区基地开发一系列特色休闲项目;同时在绿色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过程中自组车队, 与优质冷链服务商结成合作同盟, 从绿色农产品生产源头直至最终客户的整个过程加强控制, 构建绿色农产品的高效供应链运作体系。

而另一方面各地农场 (如北京大兴留民营生态农场) 则利用十余年有机认证的基地和丰富的有机种植经验, 结合多利农业公司现代化企业管理优势, 先进的蔬菜加工、包装、冷链配送系统及物联网、互联网的深层次应用, 为市场提供品质优异的有机农产品。多利农业公司联合农场产业化运作生态休闲农业的这一经营理念和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生态休闲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3.2 统筹协调产业链利益相关方

根据分析, 传统农业产业化发展只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加工、销售等, 是产业链的上下游直接延长, 而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是或不仅仅是产业链的简单延长, 它不仅具有传统农业产业化的所有功能, 同时还具有观光、体验、休闲等功能, 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功能的实现都依赖于农业生产。

所以, 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链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协作, 具体来说, 就是要从全局出发, 既要综合考虑产业链上下游中的农业资料供应商、休闲农业园区、 (种植和经营) 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销售商、消费者 (游客和农产品购买者) 等, 又要考虑旅游公司、冷链服务商、有机食品餐饮服务商等并行利益相关者, 进行一体化管理。

3.3 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

在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中, 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 只有拥有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才能为产业化运作的实施和深度开发带来新鲜理念和创新途径, 因此, 为保证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有足够高质量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需要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 具体来说, 一方面是要深入基层, 广泛调研, 确切掌握解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 为各部门建立系统、真实的人力资源现状数据库提供决策依据。并为从业人员的培训、招聘信息及时公布提供可靠依据与高质量服务;另一方面是通过以中职、高职为核心的职业教育, 设立与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相关的对口专业, 逐步建立生态休闲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链条, 并构建人才开发、考评和激励机制, 形成系统开发、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的人才培养机制。

3.4 积极发挥政府在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作用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包括在行业制度、扶持政策、财政拨款、公共建设等各方面, 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政府在产业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相继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有效措施, 比如日本与此相关的应对措施是提供相应的专项财政和农业补助津贴, 加大产品的开发、宣传等;美国与此相关的应对措施是设立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专项财政资金, 用于支持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其作用已经得到美国公众的认可等, 此外, 还有很多国家都积极的发挥着政府在产业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我国应借鉴该成功经验, 用于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由于当前我国在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 在行业制度、扶持政策等各方面不够完善, 从而对于各地开展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并无统一组织原则和管理机制, 从而造成了很多混乱和阻碍。因此, 有必要制定相关制度和规定来规范和引导各地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运行和管理, 以确保我国生态休闲农业能够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政府需要给予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资助, 对生态休闲农业经营者 (企业和农户等) 进行支持和保护。

总之, 我国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将会出现若干问题, 包括产业化模式的选择、产业链利益方的协同管理、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产业扶持政策等, 需要理论学界、企业专家、政府、农户等主体联合制定解决方案。值得肯定的,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将会推动我国农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生态休闲农业是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产业支柱,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如何促进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良序发展, 是当前理论界需要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本文通过分析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涵义, 对其进行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解读, 同时对其发展思路进行探讨, 以期指导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但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具体构建和实证分析等, 将是笔者日后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牛沙沙, 韩兴勇.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 2010, 38 (5) :79-82.

[2]张广海, 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及其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 (10) :30-37.

[3]邱佳, 史亚军.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33) :314-317.

[4]严先锋, 黄靖, 张伟.海南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条件与策略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15, 05 (5) :14-19.

上一篇:科研成效下一篇:地名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