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都江堰市四篇

2024-07-06

四川省都江堰市 篇1

一、设计总体构思

特殊的建设背景促成了特定的建设要求,重建规划方案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建设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个体特点鲜明、布局科学合理、富有时代精神的人文校园。为此,在设计过程中特别强调了两个核心目标。

首先,结合青少年成长特点,创造“以人为本”的人文校园氛围;校园环境是青少年形成人生观和生活、学习目标的重要场所,可识别性强的校园建筑形象、开放的校园公共空间,对陶冶学生情操、形成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都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因此,根据青少年日常学习、活动和教学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设计,将有效提升校园空间的使用效率,突出校园的学习氛围,增强学校师生的归属感与集体凝聚力。为此,需要从校园整体形象塑造、功能布局、公共空间步行化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掘场地优势,形成景观层次丰富、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校园环境。

其次,通过建筑与景观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建构园林化的校园公共空间及安全避难体系;在用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强调公共空间使用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尽可能高标准地集中设置更多的运动与室外活动场地,以提高场地适应多种使用模式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建筑群体的灵活组合,形成多个半围合的公共空间,促使建筑室内环境与室外绿化环境相互交融、呼应,从而在有限的用地内创造出较丰富的内外空间层次和步移景异的园林化特色,同时又以围绕主要功能区域的室外绿化空间为骨架,构成校园避难逃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建筑内外交通空间的优化,提高其使用效率,相应缩短学生避难逃生的疏散距离。

二、整体空间布局设计

新校址用地西北侧临城市主干道,规划控制要求学校围墙后退道路红线20m,以形成城市公共绿化带,同时要求建筑红线后退道路红线40m;用地东北侧、东南侧临城市次干道与支路,规划控制均要求建筑红线后退道路红线5m;由于场地形状与南北向呈约450的角度,而主运动场及主教学楼需要保证正南北朝向,由此带来了总平面布局上的矛盾;为了充分探讨有效利用现有场地空间资源的途径,在设计过程中提出了两个总平面布置方案;总平面方案一(图1)强调教学楼与运动场的正南北朝向,而由此带来的不规则用地通过景观处理加以消解;总平面方案二(图2)则考虑通过牺牲一定的正南向采光,使建筑群体平行用地边缘布置,从而获得更加完整有序的校园公共空间;最后经过专家组评审以及多方面的利弊权衡,确定方案一为实施方案。

1. 以轴线为导向的校园整体景观建构;

教学建筑群与公共空间是体现校园整体形象的两个核心要素,为此,在总体布局上,将提高可识别性与空间使用的有效性作为突出校园特色的主要切入点。校园公共空间具有集中使用强度大、使用时段性强等特点,因此需要建构一个连续的、相对完整的、对不同使用要求适应性强的公共空间体系。本方案通过将轴线性空间序列与自由景观布局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塑造了一条贯穿场地、连接南北两个主次入口的主景观轴线,由于这条轴线斜向穿过整个场地,使其与场地各部分功能区域保持了较多的接触面,而在轴线两端结合校园人口空间设置景观广场,则进一步提高了沿主轴线展开的林荫步道在校园整体格局中的景观引导性,强化了校园空间的序列感,同时成为容纳多样性公共活动的一个开放平台。另一方面,借助外廊与弧墙整合而成的教学建筑群,以其超常尺度的整体形象,成为校园主要公共空间的视觉背景(图3)。

2. 以优化空间利用为目标的集中功能分区;

本方案根据学校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特点,将学校空间分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场区三个功能区,结合用地形状,在场地南北最长轴上布置400m跑道运动场,使运动场及其东侧的教学建筑群成为学校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而运动场长边与主教学楼群相邻,使运动场真正成为能够“快速可达”的避难场所。由于校园建筑本身的体量高度被限制在5层以下,很难与周边大尺度的城市环境相协调。本方案采用将相关功能建筑集中布置的方式,不仅强化了主入口的可识别性,而且通过建筑形态、局部装饰、色彩等方面的统一协调,增强了校园建筑群在视觉上的整体性与标志性。同时,相对集中的功能分区,减少了各建筑单体之间的交通联系距离,从而将更多的空间资源转化为校园公共空间,增加了建筑的可停留性。

为了充分利用因运动场与主体教学建筑群斜置带来的三角形空间,在校园西北临城市干道一侧,设置了不受建筑后退红线要求影响的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器械健身场地等开放性运动空间。同时,尽量将道路、绿地、公共活动场地布置在用地红线的周边,充分利用建筑后退红线所产生的边角空间,减少道路占用场地中心用地的比率,使土地利用最大化。而将场地东侧较为规整的小块临街用地作为生活服务区,可以减少内部后勤运输交通对教学区的干扰,流线较短,便于日常管理。服务区建筑群沿着场地边缘平行布置,使其与教学楼之间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公共绿地,从而兼顾了教学楼的最佳朝向及三个功能区的动静分离。

3. 以步行为核心的公共空间建构;

校园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与步行化程度有密切关系,而步行化又涉及公共空间的安全性、开放性与连续性。在机动交通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充分保证校园内部公共空间的步行化,在总体交通组织上作了针对性的处理;首先,充分利用场地周边的城市交通条件,分别在东、西、南三个方向设置了校园大门和机动车出入口,将主要机动交通外移到教学建筑群的周边,在充分满足建筑消防扑救要求的基础上实现人车分流。其次,校园主次入口空间充分考虑学生出人校门时的安全性,尽可能地退让道路红线,保证足够的缓冲区,同时也突出了学校大门的形象(图4)。其三,利用学校入口空间设置停车场地与停车库,相应减少了外来机动交通进入校园核心区的频率,在减少机动交通对校园内教学秩序干扰的同时,也间接提升了校园主要道路的步行安全品质。

在步行人流组织上,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有序的分流处理。在主教学区,沿着南北向的景观主轴依次布置行政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运动场等不同性质的功能空间,从而将外部进入人流沿路进行了逐次分散。在校园内部的学生流线组织上,则是利用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的半开放空间实现双向的人流转换,并结合总平面布局组织不同功能用途的景观广场,形成空间节点。

三、主体建筑功能与造型设计

八一聚源高级中学的校园建筑主要包括行政楼、教学楼、实验楼、室内体育馆、学生宿舍等单体建筑,其中行政楼、教学楼、实验楼作为校园的主体建筑,是此次设计的重点。与当前一些重建学校的方案思路不同,我们在设计中并没有刻意追求纪念性和特殊性,而是按照一般的中学设计要求进行方案深化;毕竟伤亡太惨重了,没有必要让幸存下来的师生每天都生活在这一阴影下,因此在设计上既没有强调与过去的联系,也没有生硬地去适应当地所谓的建筑传统,就当它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学校,在建筑形态上更关注如何体现面向未来的校园精神。整个校园建筑群体的设计,均是按照使用功能的要求,没有刻意的造作,仅仅通过建筑形体的虚实相间、高低错落以及与环境的融合方式等产生变化,力求给人以清新、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空间形象,追求形式和功能的理性结合。

行政楼设置在校园北端次入口处,主要布置了图书馆、教学管理、行政办公等功能,通过一层的公共大厅与阶梯教室(报告厅)相连接。教学楼主体为两栋4层建筑,设置了48间普通教室,平面采用自然采光、通风较好的外廊式布局。实验楼布局于校园主轴线的南侧,平面采用内廊式,设置了实验室、美术室、音乐教室、科技活动室、计算机教室等功能(图5)。所有教学功能房间均通过西侧的公共休息外廊联系起来,为不同楼层的师生课间休息提供了不受气候影响的、便捷的活动与交流场所,结合外廊设置的公共疏散楼梯,则起到了阻挡西晒、降低运动场噪音干扰的双重作用(图6)。

校园建筑造型设计结合教学建筑和南方建筑的特点,力求轻巧空透、活泼自然,在立面风格上多采用竖直条窗分格形式,整体处理上更趋简洁,借助强烈的几何关系及色彩对比,体现严谨有序的教育建筑特色。在立面造型上,利用较大的屋顶出檐强调建筑的水平延展特征,注重建筑表皮与外部空间的关系,在建筑造型语汇上,运用点、线、面的手法,使窗洞、外墙和柱三者之间关系抽象化,形成丰富的层次变化;教学楼入口立面,考虑青少年的心理喜好与特点,通过圆形开洞处理,进一步强化其视觉焦点作用。建筑外墙经过反复的考虑,确定采用厚重又不失活泼的赭红色面砖,并以此为基调,将不同功能、形态的建筑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四、结语

无论何种校园建筑、有何种特定的使用与建设背景,满足基本的功能要求是设计的起点,而在设计过程中因地制宜地解决实际问题,克服场地的先天不足,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场地的空间资源,应是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的主要目标。场地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地域独特性和唯一性,以及所要解决问题的特殊性,将会带来特定的解决方式与结果,在此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建筑艺术追求与空间景观建构才有存在的现实意义。

摘要:都江堰市八一聚源高级中学设计,以创造人文校园为核心理念,通过建构明晰的校园景观轴线和功能分区,形成了安全体系完备、建筑群体形象突出、以步行为主的校园空间格局,从而使新的校园环境成为学校发展的新起点。

四川都江堰:幸福“断点续传” 篇2

一袭白纱的金璇欣赏着镜子里的自己,抑制不住满心欢喜。

2009年12月12日的这个清晨,她安静地等待着她的新郎叩响迎亲的房门。在都江堰,12是个吉祥的数字,取意“月月红”。

这是一场迟到的婚礼。

2008年6月28日,原本是金璇步入婚礼殿堂的日子,她一直牢牢记着。

从5月12日至今,都江堰人从痛苦、绝望、平静直到重新站起来,那个6月28日,只是这个过程中的平凡一天。

如同岷江水在都江堰的白墙乌瓦间蜿蜒流淌,金璇的幸福日子,又兜兜转转回到她面前,就像下载了一半的程序,又开始“断点续传”。

“彩虹”板房

水利十局医院板房区的这间小屋,金璇的父母已经住了一年多。

房间很小,但收拾得整整齐齐。里面的床上,铺着像彩虹一样的五色横条纹床罩,紧挨着床的沙发上,摆放着红、黄、绿三色靠枕。

金璇坐在这间挂着“彩虹”的简单板房里,微笑着等待。美丽婚纱下露出板房里难得一见的木地板。金璇的父亲说,大地震后,房子不能住了,地板还好用,他就把地板起下来,找了个三轮车,花了400块搬运安装费,“安上了地板才像—个家嘛。”

金璇家喜庆的鞭炮声叫醒了四邻。一个五六岁、扎两条马尾辫的小姑娘站在自家的竹篱笆前认真地刷牙;七八十岁的阿公端着大瓷碗,坐在门口的竹椅上吃饭。

在这个不大的板房区,家家户户的门前都多多少少种了些香葱、莴苣类的蔬菜,人们把自家做的腊肠、腌肉、榨菜干挂在窗外,还把受灾的老房子里的家具绑一绑,钉一钉,做成了隔板。比起整齐划一的崭新板房,这里显得局促和凌乱,但却让人心里感到暖和踏实。

这种踏实还来自一个期待:到2010年五六月间,金璇爸妈和不少同事都可以搬回自己家了。那一片被损楼房已经原址重建。

2008年5月12日,金璇的工作单位——建设银行都江堰支行奎光路储蓄所并没受到很大损伤。和同事一起逃出门外的她远远看到父亲跑了过来,“好几条街,50多岁的人大气儿都没喘一口,”金璇回忆起当时的情况,笑声有些发抖,“快到银行的时候,他看到我站在那里,就放下脚步,慢慢走了过来。”

正在手足无措的女儿看到父亲,开始哭泣。“房子毁了,你妈没事,”父亲安慰女儿。“他递给我一瓶矿泉水就离开了。”金璇说,父亲在水利十局医院工作,而医院对面的那所小学,就是吞噬了几百名花季少年的地方。

或许是惊魂甫定,爸爸并没把金璇妈妈的准确位置讲清楚。“他一句‘你妈在空旷的地方’,让我好找。”

参加婚礼的亲戚们陆续挤进金家这间小屋子。金璇妈煮了汤圆,大家一边吃着一边商量,决不能轻易放过一会儿要来接亲的新郎。

9点左右,迎亲队伍抵达。金璇被舅妈、姑姑们挡在身后,“别让新郎看到。”一群人哄笑着把窗帘拉严,只留了一条小缝儿和新郎“谈判”。

“红包拿来!”房间里的人嚷嚷着。金璇在伴娘身后,往左探探身,往右伸伸头,开始为新郎担心。

火红玫瑰在新郎赖晶宇手中绽放。一个个红包从窗缝里递进来,屋里的人还在不断地“发难”:“唱首歌来听听噻!”

赖晶宇是个瘦瘦高高的警察。往常办事从不拖泥带水的他被磨得没了脾气,乖乖地吼了一句,“老婆老婆,我爱你!”

板房的门被新郎敲得当当响。“老婆,你帮帮我!”新郎求救的声音从门那边传来,金璇笑得好开心。惊魂的日子

在金璇笑意荡漾的眸子里,两人过去的点点滴滴开始浮现。

初次見面是2007年初。因为双方的父母有着共同的朋友,在老人们的聚会上,两个陌生的年轻人随便聊了几句。

“到现在也不知道父母是不是有意安排的。”赖晶宇说。金璇也坦言,初次见面,印象并不深。29岁的赖晶宇是都江堰市公安局蒲阳路派出所的一名普通警察,话少,不会讨女孩欢心。

金璇和其他女孩子一样,想找个人品不错的男人安安稳稳过日子,最好还要有点经济实力,但赖晶宇是个“穷小子”。

2002年,自贡小伙子赖晶宇从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分配到都江堰。刚来时,一间小小的寝室里摆了两只大枪柜,一个摆枪支,一个装子弹。赖晶宇晚上睡觉时就守着这两个铁疙瘩。一个月拿2000元工资,一干就是七年。

赖晶宇的妈妈看到儿子在都江堰的日子孤单,就和老伴举家迁了过来。金璇说,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比起儿子,还是对总是一脸亲切的婆婆印象更好。

之后,两个人就开始了网聊。聊着聊着,“发现臭味相投。”看上去有点儿酷的赖晶宇这时显得很得意,“等她想起来我只是个穷警察,已经被我俘虏了。”

平时很安静的赖晶宇和金璇笑言是“宅男宅女”,正式开始交往后,空闲的时间他们总是腻在一起。

在父母帮助下,赖晶宇在都江堰华夏广场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背着30万房贷,赖晶宇笑言“可能要还一辈子”。但想到讨到了个好老婆,“房奴做得很心甘,连粉刷和装修中都忍不住要笑。”装好房子,选好了6月28日这个吉利日子,金璇爸准备在都江堰的四星级酒店——国堰宾馆好好摆上几十桌,把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叫来热闹热闹。

5月11日,赖晶宇付清了装修费用。

5月12日,新房要刷最后一遍涂料。

下午2点,赖晶宇在都江堰市公安局大楼11楼备勤室值班,他看到房间里的简易上下铺床从左墙撞向右墙,又从右墙撞向左墙。等他夺门而出时,天花板已经裂开。

迅速逃出大楼的赖晶宇站在大街上,被瞬间出现的灾难景象震傻了:不远处的荷花池市场,黑压压的人群哭喊着“救救我的孩子”。二层小楼的底层瞬间变成了瓦砾堆,三、四层建筑开始坍塌,摇摇晃晃。

此时他还没想到,他那粉刷一新的新房已成危房。

5月13日,赖晶宇出完现场回公安局待命,一下面包车,就看到了站在公安局门口的金璇。

“我就想,肯定能等到他。”这一天,金璇所在的储蓄所坚持复工。上班路上,她去了公安局,一眼就看到停在门口的赖晶宇的摩托车。

两人见面,她扑上去抱着他嚎啕大哭,“动静大得很。”

“从地震发生到见到她,我没有分一点时间去找她,”赖晶宇说,“这可能会是我这辈子最亏欠她的事。”

被“震”掉的结石

赖晶宇终于把新娘“抢”上了车。迎亲车队从板房区开出来,向新房驶去。

昨夜的那场细雨让古城的空气非常清新。

道路两旁,一片片金黄的银杏叶子摇曳而下,铺在绿色的草地上,好像一幅彩色蜡笔画。

车窗外,城市的样貌已经和地震前一样安宁,一辆辆摩托车灵活穿梭在大街小巷,只是车上那些黄色的安全帽和驾车人油漆斑驳的外衣在提醒大家:这座城市还在“自我修复”中。

杨柳河畔的漂亮女孩子们坐在“茶与布朗”的小小店面里,小口饮着奶茶;

都江堰边的老人们三五成群,自弹自唱。金璇和赖晶宇并肩坐在新房里,望向窗外。这问在地震时严重受损的房子已经修补好,看不出半点痕迹。而正在修复的,不仅是建筑,还有人心。

震后,赖晶宇曾被派到殡仪馆执勤。他看到殡仪馆大厅里停放着一具具尸体。“看着大我不过几岁的年轻父母站在那里,给死去的孩子擦脸、换新衣服,他们已经哭干眼泪,表情木然……”赖晶宇真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心碎”。

赖晶宇讲述这一切时,看着安静地坐在旁边的金璇,一脸满足,“地震让我们明白,有家人陪伴是多么可贵。”

2008年5月13日晚上,都江堰一片漆黑。赖晶宇接到任务,看守中国建设银行都江堰支行农业专柜。

怀抱一把冲锋枪,赖晶宇和派来支援的两名预备役军人坐在车里,盯着窗外的银行营业大厅。地震中,最外面的卷帘门被挤压变形,拉不下来,里层的拉闸门也被压扁。银行职员为了自救,用灭火器砸开了防弹玻璃,但装有400万现金的保险柜却放在柜台上,没上锁。

同伴睡着了,赖晶宇却不断抽着凉气。两天前,赖晶宇刚刚碎掉体内三颗尿结石中的一颗,打了杜冷丁止疼。这天深夜,结石发作,一阵阵钻心的疼痛袭来。

凌晨两三点钟,赖晶宇一个人抱着冲锋枪,在这座死寂的城市里不停地跳、跳、跳。他用这种方式来减轻自己的痛苦,他想把那两块石头从输尿管“震”到膀胱里。到了早晨8点,赖晶宇发觉双腿已经发麻了。

灾后,金璇把妈妈安置在了老成灌路犀浦園的建设银行培训中心,这里是建设银行为员工提供的暂时安置点,爸爸住在水利十局医院临时安置点。赖家爸妈回了自贡老家,赖晶宇天天出警,晚上就睡在车里,持续了两星期。“七八个人排排睡,睡到半夜觉得鬼压身,吓醒了却发现同事趴在身上。”

金璇坐着公交车跑到成都,走了好多家商店,给赖晶宇拖回了顶帐篷,不上班的时候就陪他睡在赖家小区的花园里。有天,两个老奶奶拄着拐杖,牵着狗,路过这顶比抗震救灾专用帐篷差很多的帐篷,嘟嚷说:“这不是个鸡窝吗。”

谈起这一切,小两口相视大笑。关于那场灾难的回忆中,这是难得的趣事。

那个难熬的夜晚逝去了,而在赖晶宇身体里,两颗石头也没了“动静”。公安局的同事跟赖晶宇开玩笑说,“石头被地震震没了”。

地震后,更单纯了

婚礼上,金璇爸牵着女儿,慢慢走完红地毯,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终于亲手把女儿的手交给女婿,他郑重地拍了拍赖晶宇的手背。

酒店门口的大幅海报上,“‘金’生‘晶’世‘宇’你相伴”几个字映着金璇和赖晶宇的笑脸,格外醒目。

赖晶宇说,经历过地震“人变得更单纯了”。现在他又开始还房贷了,每个月900多,还要还个20多年。他把工资卡交给老婆,自己留点零花钱,“够买烟就行啦。”

除了上班,赖晶宇都尽可能陪在老婆和父母身边,现在他觉得一家人平平安安、幸幸福福地生活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

地震让都江堰失去了很多,但也让都江堰得到了很多。

在满目疮痍的街上,赖晶宇亲眼看到昔日的小偷忙着教人。映秀建设银行的一个小伙子背着破旧的书包,走着到了都江堰,看到正在汽车站工作的金璇和同事们,激动地说:“可算找割组织了。”打开书包,金璇看到一摞摞的现金,足有几十万,都是这个小伙子从倒塌的银行里拖出来的。他当时甚至还懊恼地直说对不起,因为“没来得及把硬币盒里那十几枚硬币都拿出来。”“那时候觉得,人真善良。”金璇说。

震后,人们的生活一直在改善中,买私家车的人多了,买房的人多了。

都江堰人正慢慢忘记那些伤痛。

在都江堰唯一的一家电影院——“希望”电影院里,大银幕上放着《2012》;潺潺的岷江水边,大嗓门的大嫂炖出的蹄花儿汤白肉软,上面漂着细细的葱花,清水煮出来的南瓜不加任何调味料,却甜到人心里;三轮车夫们穿梭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爽朗地笑着,带劲儿地生活着。

四川省都江堰市 篇3

考试方式

本次考试采用笔试加面试方式进行。笔试成绩(含加分)和面试成绩以50:5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百分制)。

(一)笔试

1.笔试科目:《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公共基础知识》或《医学基础知识》、《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成绩(百分制)分别按照50:50比例计算笔试成绩。

2.笔试时间:2013年5月18日(星期六)(具体时间、地点见《准考证》)

3.开考比例:1:3。确属特殊岗位或紧缺专业,经都江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同意后可放宽至1:2。岗位取消或调减情况,于2013年 5月7日在成都市人事考试网公布。已缴费但招聘职位被取消的报考者,可于2013年5月10日17:00前凭本人身份证到都江堰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转报其它符合条件的招聘职位,也可于2013年5月10日17:00前凭本人身份证到成都市人事考试中心办理退费,逾期不再受理。

4.政策加分

(1)加分条件

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四川省“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干部”计划以及参加成都市高校毕业生服务城乡基层项目的志愿者,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

(2)申报方式

符合加分条件的报考者,提供所在区(市)县大学生志愿者项目管理办公室出具盖章的证明材料(内容包括:志愿者姓名、身份证号、所属项目计划、服务单位、服务年限、考核合格)。待报名成功后于2013年5月8日17:00前交都江堰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办理加分手续,不按要求提供证明材料或逾期未提供证明材料者,视为自动放弃加分。

四川省都江堰市 篇4

四川都江堰、青城山文化景观探讨

宋才发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博物馆,北京 100081)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都江堰市,距成都约50公里处,地处北纬30°52′—31°01′,东经103°25′—103°38′,面积1211.2平方公里,人口62万人,被誉为“天府之源”、“镇川之宝”。都江堰古时属都安县境而名为“都安堰”,又称“湔堰”、“湔堋”,宋元后开始用现名“都江堰”①。都江堰创建于公元前256年左右,距今已有2250多年的悠久历史。当时的秦蜀郡太守李冰,根据当地的地理特点并借鉴前人治水经验,巧妙地利用岷江出山口处的特殊地形,在恰当的位置选址作堰,顺应自然规律利用高低落差,在生产工具和施工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采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凿离堆、穿“二江”(郫江、检江即今走马河、柏条河)化害为利,自流灌溉成都平原,造就了中外闻名的天府之国,使成都平原成为中国著名的粮仓。具体地说,李冰就是利用鱼嘴分水堤从岷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动将岷江60%的水引入内江,40%的水排入外江;遇洪水时能够自动将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内江②。都江堰建于岷江弯道处,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层水流向凸岸,将洪水冲下来的沙石大部分从外江排走。进入内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头岩的支引、宝瓶口的节制和“离堆”的顶托,将大部分沙石从“飞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宝瓶口引水口和灌区干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宝瓶口引水口控制进水量,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过量洪水涌入内江灌区造成灾害。都江堰是成功地运用自然弯道形成的流体引力,自动引水、泄洪、排沙的典范。在建堰时,李冰还在江中埋石马做淘滩标志,立“三石人”来观察水情消长,开创了中国古代水情测量的先例。据《永康军志》载:“春耕之际,需之如金,号曰‘金灌口’”。因此,宝瓶口(古时又名“金灌口”)是内江进水的咽喉,能够自动调节进入灌区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成为天府粮仓③。经过2200多年的发展,成为集防洪、灌溉、运输、发电、水产养殖、旅游及城乡工业、生活用水为一体,综合效益巨大的大型水利工程,开创了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工程之先河。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都江堰流传着许多美好的民间传说。战国后期秦楚两霸争夺天下,秦为实现一统天下大业,便将“得蜀则得楚,得蜀先治水”列为秦的根本国策。蜀居楚之上陆路不通,自古以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④,如水上运兵攻楚,则旦夕即至。秦出于政治目的遂派李冰治理岷江,所以有“秦并六国,自蜀始”的说法。都江堰由渠首工程和灌区两大部分组成。渠首工程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1000米处,它是灌区的中枢,保护面积231.5公顷。都江堰能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就是渠首位 作者简介

宋才发(1953—),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原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① 刘耀编著:《中国绝色风景》,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② 李振湘著:《世界遗产中国行》,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页。③《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5页。④ 吴丈蜀主编:《历代诗词曲佳句名篇大全》,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829页。置选址科学,工程与地形条件配合巧妙,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具有布局合理科学系统的完整性。渠首工程选在成都平原顶端,海拔726米,为全灌区制高点,它接纳了岷江上游丰富而稳定的水资源。渠首工程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口、飞沙堰溢洪道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组成,是一个分流引水、溢洪排沙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工程。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①。它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愧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发挥的效益越来越大。据1998年文字资料记载,实际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同时为四川50多个大中城市,数百家工矿企业提供了工业和生活用水,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②。历代政府对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视,逐步完善了管理机构,建立了岁修、防洪等维护制度,积累和总结了“六字诀”、“三字经”、“八字格言”等宝贵的治水经验,使古堰持续发展相沿不废。都江堰与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相比,其构思、设计、选址独具匠心,它是自然生态、科学文化、人与自然紧密协合的伟大创举,中国乃至世界其他任何古代水利工程都无与伦比③。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1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④。

李冰纪念馆位于都江堰市区西1公里的二王庙⑤内,于1992年4月1日建成开放。纪念馆坐落在二王庙东侧山麓,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主体建筑高18米,墙面用大理石、瓷砖贴成。二王庙位于都江堰左岸玉垒山麓的山坳中,隔江与鱼嘴相望,原为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齐建武年间(公元494—498年)改祀李冰(称“崇德庙”);972年铸塑李二王像,因父子二人相继被敕封为王。清代建造“二王庙”,占地面积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布局,轴线多次转折,以大殿中心为祭祀、饮食、住宿的功能要求,从纵横两个方向组成井然有序、主次分明、功能各异、整体性强并带有浓厚川西民居风格的建筑群。庙前左右各有一座临街楼,与照壁疏江亭长廊连接,形成自横向入庙的通道。沿石阶上依次为乐楼、灌澜亭、灵官殿、大照壁、山门、李冰殿、二郎殿,然后右行是铁龙殿及食宿区,左行为堰功堂、圣母殿、老君殿及新建的后山门。大殿为穿透式木构架、双脊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7间34米,进深5间22米,高18.5米。山门为三重檐坎山式顶建筑,门额上部均用凤凰窠装饰,重重飞檐翘角,气势十分壮观。门额正中“二王庙”匾额,为冯玉祥将军所书。庙内崇敬李冰治水功绩、记录前人治水经验的石刻、诗碑、匾额、楹联,举目可见。主殿分别供有李冰及二郎的塑像,造型明朗、新颖、庄严、肃穆,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庙中还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和闻名的治水《三字经》、《八字诀》,还有光绪帝御笔的“功昭蜀道”,以及张大千、徐悲鸿、关山月的墨宝。展厅分为生平简述、古堰丰碑、泽惠天府、千秋景仰四部分,概要的介绍了李冰的生平、创造都江堰的历程和科学技术成就、富国利民 ①②《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4页。《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5页。③ 世界古老的著名水利工程中,古巴比伦王国建于幼发拉底河上的纳尔——汉谟拉比渠和古罗马的人工渠道都早已荒废,只有都江堰独步千古,永续利用,长盛不衰。④《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5页。⑤ “二王庙”位于都江堰玉垒山腰,前临都江堰,因在五代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封为王,后人为纪念李冰父子而称之为“二王庙”。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及人们怀念敬仰李冰的景况,展示了鲜为人知的文物20余件及史、志、典籍。附馆陈列着毛泽东、江泽民、董必武、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及海内外著名人士的诗文、书画等。“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既有官方主持的祭典活动,也有民间祭祀活动。传说旧历六月二十四日是二郎生日,因此川西受益区群众不辞艰苦跋涉,扶老携幼,带着祭品来庙祭拜,每日络绎不绝的香客多达万人①。

离堆又名灌口山,原系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李冰开凿宝瓶口后成为孤丘②。宝瓶口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称离堆。离堆位于市区西部,占地面积约60000平方米,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离堆古时为果园,宋代魏了翁《永康军花洲记》:“永康之城南曰花洲者,俗号果园”,清末为桑园;1925年改为“都江公园”(翌年更名为“离堆公园”)。离堆大门联云:“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歌颂李冰治水功绩,描述公园特色。这里三面绝壁,直对惊涛,与附近山、水、城、堰、古迹、津梁交相辉映,更显雄伟。建筑群不强调中轴线,老王殿、铁佛殿、玉皇殿等单幢建筑依地势逶迤而上,前部封闭,后部开敞。玉皇殿后有“观澜亭”,登亭眺望皑皑雪山,滔滔江水尽收眼底。伏龙观原系晋代为纪念青成隐士修的范贤馆。后因李冰降伏孽龙伏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并取名伏龙观。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祠、李公庙等,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伏龙观有庙宇三重:前殿塑有公元168年(东汉)所雕的高2.9米,重约4吨的李冰石像,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伏龙观中文物甚多,如树立在正殿中的东汉李冰圆雕石像,1974年迁建索桥时于3号桥基坑出土。像用灰白砂岩琢成,高290厘米,肩宽96厘米,厚46厘米,底部有一方榨,长18厘米。石像冠冕长衣,手置胸前,面含微笑,两袖和衣襟上各有浅刻题记一行。1975年8月18日加座竖立在伏龙观正殿中。正殿右侧竖立的堰工石像,是1975年1月18日在都江堰外闸下开挖护滩时发现的。石像宽衣重袖,持插而立,通高1.85米,肩宽0.7米;插高0.28米,宽0.25米,插把长1.34米。石像头部已被冲毁,背部冲蚀严重。正殿中的飞龙铁鼎是唐容宗女玉真公主故物。鼎重约千斤,上有8条飞龙和云纹花卉,是不可多得的古代铸造精品,1978年10月移入观中陈列。

安澜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桥梁形式之一。索桥位于都江堰渠首鱼嘴处,横跨内外二江,全长261米,为古代沟通岷江东西两岸的交通纽带。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大理评事梁楚知永康军重建后称“评事桥”。明末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贵州大定府何先德夫妇募捐重建,以碗口粗竹缆十根平列,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有较细竹缆为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名安澜桥(时人又称夫妻桥)。安澜索桥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桥身也缩为240米③。坐落于都江堰首鱼嘴上横跨都江堰市区内江的南桥,元代称凌云桥,清改称普济桥,是连接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廊式古桥。历史上屡有毁建,1958改木桥桩为钢筋混凝土墩,增建了牌坊形桥门,正式命名为“南桥”。1979年改建,桥5孔、长50米,加高了桥身,增建了桥亭、石阶、花圃。修葺后的桥头飞檐翘角,各种人物、动物雕塑,生动逼真;桥身雕梁画栋,桥廊屋面琉璃瓦与山水一色;桥廊两侧还增饰了名人题记的诗词、书画、楹联、匾额,成为吸引中外游人的胜景。近年来离堆又新建了清溪园、天府源茶庄、堰功大道,改建了荷花池,素有“川西第一名园”之美称。

①② 周剑锋编著:《西南民情之旅》,湖南地图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页。

刘耀编著:《中国绝色风景》,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③ 刘耀编著:《中国绝色风景》,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版,第281页。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城南距都江堰市中心约16公里(距成都75公里)处,属邛崃山脉南段的东支,以大面山(又名“赵公山”、“丈人山”)为主峰,青城山的山体由红色砾岩和沙泥岩构成,属丹霞地貌形态。由于构造抬升与流水切割等的作用,形成了群峰耸立、峰峻坡陡、涧壑幽深的地形。36峰姿态飞舞多变,每一峰都有茂密的植被覆盖,遂使山色郁郁葱葱,轮廓线条柔和,随着山谷的起伏,处处幽深清静,峰峦叠翠,状若城郭故称青城。青城山素有“洞天福地”、“人间仙境”之誉,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省级旅游度假区,与大熊猫的故乡卧龙自然保护区相接,与世界级风景名胜区九寨沟、黄龙寺遥相呼应,自古以来就是川西平原旅游热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城外诸峰环绕,山上树木茂盛,山路两旁古木参天,浓荫覆地,四季常青,故名“青城山”。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前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后山自然景物神秘绮丽、原始华美如世外桃源。青城山与都江堰地处四川成都平原西缘,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接合部,也是中国西部两大地形阶梯的转折点,是两大植物区系的交汇区。保护区内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生物的形成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青城山背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群峰环绕,状若城廓;林深树密,四季常绿;丹梯千级,曲径通幽,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称①。青城山位于都江堰渠首工程南侧,从岸边迅速隆起,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背靠千里岷山,俯临成都平原,层峦叠嶂,自古就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人文景观驰誉中外。青城山保护面积1522公顷,有36峰、8大洞、72小洞、108景②。龙溪自然保护区位于都江堰渠首工程北侧,其地形从最低海拔726米逐步抬升,最高峰光光山海拔达到4582米,形成鲜明的植物带谱。生物多样性丰富、独特,是国宝大熊猫重要分布地之一③。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翠欲滴是“幽”;荆溪白石,飞瀑连珠是“幽”;曲径蜿蜒,林木遮天是“幽”;云雾缭绕,烟波四起是“幽”;宫观藏趣,自然天成也是“幽”。同时,它又体现了以“金鞭岩”为代表的“雄”的特色;以“降魔石”为代表的“奇”的特色;以“掷笔槽”为代表的“险”的特色,满山密林,日穿不透,直与峨眉争秀色④。

青城山确实有“幽”的特点。由于历代开拓者为上山的人设想,在上山的路途中,游人每行10分钟左右就可以看到一座小亭。这些小亭有的建在路旁,有的建在石桥上,它们与周围景色颇为协调,而且越往上走亭距越短,因为游人越感到疲劳就越需要多休息几次。游览青城山的乐趣,就在于沿着浓荫密布的石阶山路拾级而上,看眼中的绿意盎然,听溪涧的流水淙淙;来到一处道观就可以坐下来喝一杯茶,欣赏观中建筑和所藏文物。青城山风景区内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大熊猫、川金丝猴和珙桐、银杏等动植物,有36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和亚洲规模最大的杜鹃专类植物园和苔藓园。代表性旅游景区有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龙池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溪——虹口,目前基本形成以世界遗产观光为主,集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产品体系,是四川旅游发展重点地区。该区以大规模的珍稀动植物、舒适宜人的气候、优质的生态环境为特征,是距离特大中心城市最近的世界级生态旅游区。今后发展重点是切实有效保护世界遗产,加大遗产科研力度,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都江堰水生态文化;以青城山、龙溪——虹口为主要依托,大力开发生态度假旅游项目,建设青城山道教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青城镇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区、龙溪——虹口生态度假旅游示范区、紫坪铺水体生态度假区等。根据资源特征和市场需求,开发多层次、多元化的生态旅游活动项目,包括青城山徒步旅行、龙池滑雪、滑草、溜索、白沙河漂流、虹口原始森林徒步穿越、青城镇生态农业观光和乡村度假等;加快都江堰生态旅游城市建设,打造“西部绿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构建城市景观绿地生态系统。植被 ①② 青城山“青城天下幽”的美誉,意思是在天下名山中,青城山是最幽深、恬静的。

《中国文化遗产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李振湘著:《世界遗产中国行》,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③《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4页。④ 刘耀编著:《中国绝色风景》,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丰富的青城山不仅是道教的圣山,还拥有730多种木本植物和大量珍贵药材。唐太宗时代道士孙思邈来到了青城山,他在这里采集了大量药材,研究了解各种药性,撰写了医学著作《千金方》。因为这本至今仍然是中医必修的典籍,孙思邈被后人称为“药王”。

青城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之一。早在公元前2世纪,秦王朝即将青城山列为国家祭祀的18处山、川圣地之一。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汉安二年(公元143年),道教创始人张陵(又名张道陵)选中青城山深幽涵碧的赤城崖结茅传道,次年定居天师洞,立24治(教民区)。他用先秦“黄老之学”创立了“五斗米道”①,青城山便以道教发源地和天师道祖山、祖庭名标史册。张陵四世孙张盛后裔在龙虎山建天师府后,历代天师均要到青城山朝祖②。汉晋之际道教逐渐兴旺,范长生移居青城山,助李雄建立成汉政权,蜀中一时安定繁荣,天师道成为成汉政权和蜀民的精神支柱。公元618—907年间,唐王朝崇奉道教,我国道教进入一个繁盛时期,青城山尤其兴旺。唐僖宗封青城山为“希夷公”,亲草祭文,命青城山修灵宝道场周天大醮,设醮位2400个(道士设坛做法事)。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炼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和山林的栽培更为重视。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青城山道士逃走。直到清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才使局面重新改观。后来陈在四川官员的帮助下,得到康熙皇帝的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并封他为“碧洞真人”。至此中国道教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山中道观达40多处,先后演变成7个教派。8世纪中叶,一名叫做清虚子的道士,在一次使用硫磺、木炭和硝石为燃料炼丹时发生一场意外爆炸,这次爆炸让中国人早于西方1000多年掌握了制造火药的技术。9世纪晚期,道教学者杜光庭对各派道法进行深入研究,圆融各派,成为一代宗师。他居青城近30年,著述约30部250多卷,是道教理论集大成者,影响遍及中国道教名山和东南亚各国,成为“道门领袖”之一。五代时,道教音乐进入宫廷。青城道士张孔山传谱的古琴曲《流水》,1977年被美国录入镀金唱片,由“旅行者二号”太空飞船带入太空,在茫茫宇宙寻觅人类知音③。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五大洞宝仙九室之天”。青城山有全国最集中的道教宫观建筑群,始于晋、盛于唐,体现了中国西南民俗民风的特色。它与公元1416年所建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群有许多不同,如武当山体现的是宫廷建筑特色,青城山的道教建筑群自然、古老和悠久,体现出浓郁的中国西南地方特色和民族习俗。青城山道教自创建至今宗派繁衍,久盛不衰,香火未断④。青城山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珍藏着大量古迹文物和近代名家手迹。可以说,青城山是一座纵横千百年的活的“道教博物馆”。它的主要风景名胜有:(1)建福宫。建福宫始建于唐代,修建在丈人峰下,宫前有一条清溪,四周古木葱茏,环境幽美。(2)天然图画。天然图画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座阁。这里苍岩壁立,绿树交映,游人至此如置身画中,故将此建筑名为“天然图画”。(3)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30代孙“虚靖天师”的像。山东麓有距今约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芒城遗址,在我国同时期古城址中实为罕见。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对揭示古蜀文明具有重要意义。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良,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附近还有三岛石、洗心池、上天梯、一线天等名胜。相传东汉末年张道陵曾在此讲经传道,其主殿三皇殿中供有唐朝石刻三皇,殿内现存历代石木碑刻,最著名的有:唐玄宗旨书碑、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等。出天师洞过访宁桥便到祖师殿,再向北去可到朝阳洞,出之则直达高台上的“上清宫”⑤。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 ①② “五斗米道”是东汉顺帝时沛国人张道陵在四川青城山创立的,因入道受教必须交纳五斗米,因之而得名。《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4—175页。③《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6页。④《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5页。⑤ 据有关资料和讲解员介绍,宫门上“上清宫”三字为蒋介石所题写。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山石刻①。其后山景区更有神秘的洞、大蜀王遗迹、遍布山中的飞瀑渊潭、曲桥栈道,颇具原始野趣。自中国道教在青城山创建以来,道脉繁衍,逐步从山中扩大到山外乃至全国,以后历代龙虎山的天师多来青城山朝祖。晋时青城山为巴蜀道教中心。青城山道士杜光庭对老子理论进行注释和传播,对道教理论进行研究整理,被道教界称为“扶宗立教,天下一人”。现在青城山仍是弘扬中国道教文化的主要场所。中国道教协会于1995年在青城山举行中国第二次全真派传戒教务法会,全国各大道教名山住持参加传戒。青城山住持、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圆天被推举为“全真律坛嗣天仙正宗第23代傅圆天大律师”②。总之,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创立的圣地,它按照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形态进行创新,逐步发展壮大,使之成为中国的国教,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和前所未有的开创性。

都江堰青城山的英文名为:Tht Dujiangyan Irrigationg System and Mt.Qingcheng,是中国首批公布的风景名胜区之一。2000年11月29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联合国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VI),都江堰、青城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青城山与都江堰的总体评价是: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属于道教名山。建福宫,始建于唐代,规模颇大。天然图画坊,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座阁。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30代孙“虚靖天师”像。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建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仍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③。

依据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严格管理。1982年青城山、都江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后,当地政府在严格按照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保护办法进行管理的同时,出台了《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实施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管理的条例和办法,确保青城山、都江堰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都江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群山环抱的龙池盆地之中,盆周山地海拔在3500米以上,盆中龙池水面海拔1800米。巨大的相对高差决定了与众不同的气候特点和植被特点,由下而上,植物随着高差垂直分布,层次分明美丽如画。由于受到严格的环境保护,这里各类高等植物达3012种,名贵的珙桐、灿烂的杜鹃,及中国科学院建立的华西亚高山植物园内的许多珍稀濒危植物异彩纷呈,是我国重要的珍稀植物基因库。在26平方公里的密林之中,动物种类也十分繁多,已知的就有11000余种,其中大、小熊猫、金丝猴、扭角羚、天鹅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区内大熊猫分为东西两个山系繁殖种群,数量约达50—70只④。这些均超过临近的峨眉山和同类遗产区,1994年被中国科学院列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五大基地”之一⑤。山青水碧,风光旖旎,被国外科学家誉为“自然博物馆”、“天然动植物乐园”。独特的地貌景观,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优美神话传说,使之风情独绝,名闻遐迩。都江堰市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江堰市是山水园林城市,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市域林木覆盖率达70%,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年平均气温15.2℃,空气质量和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水平,人均寿命77.1岁,比全国人均寿命高5.7 ①② 刘耀编著:《中国绝色风景》,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281页。《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6页。③ 《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8页;《中国文化遗产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④《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8页。⑤《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6页。岁,获“天然氧吧”、“长寿之乡”美誉。都江堰渠首傍城,5条河穿城而过,灵岩山城区矗立,山水城林堰相融,人与自然和谐,都江堰市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

依据世界遗产管理规定加大对世界遗产保护力度。都江堰、青城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都江堰市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大了保护力度,成立了都江堰市世界遗产管理机构,代表市委市政府对遗产地进行保护、管理、监测、规划和监督等。同时按照世界遗产标准对环境进行了进一步的整治和完善。当地政府部门坚决落实监测措施,加强对遗产地自然景观、水文、地质、大气、文物古迹、生态环境等全面系统的监测,对破坏世界遗产的行为进行坚决处理和纠正;进一步完善项目报批程序,凡是遗产地保护范围内的重大建设项目,必须首先请专家论证,再按照规定程序报批。2002年开始实施的《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第4条规定:“世界遗产保护坚持有效保护、统一管理、科学规划、永续利用的原则。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第7条规定:“世界遗产总体规划,由其世界遗产地的县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按照规定程序审批。”①《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规定,禁止在世界遗产保护范围内建设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和造成水土流失的设施,禁止进行任何损害或者破坏世界遗产资源的活动;禁止在世界遗产核心区、保护区建设宾馆、招待所、疗养院及各种培训中心等建设项目和设立各类开发区、度假区。凡不符合总体规划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必须限期拆除或者改造。譬如,2003年4月都江堰鱼嘴上游修建电站,此事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世界遗产保护专家的强烈反对,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介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为此,2003年8月2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做出决定,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进行前期工作。从而及时阻止了在都江堰鱼嘴上游修建电站的行为,使都江堰、青城山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了有效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得以永续传承。青城山、都江堰已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重点风景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文明风景区、国家4A级景区、国家园林城市行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青城山景区已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国际性、现代化的生态文化旅游名城已具雏形。都江堰市是国家经济实力十强县(市)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四川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市),全国最早的优秀旅游城市之一②。该市旅游资源丰富,都江堰、青城山、龙池三大景区,被评为全省旅游服务综合目标管理第一名。都江堰正在按照《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第14条③的要求,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每年接待游客4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10亿元。近年来都江堰市与国际组织合作成功地举办了3次世界遗产保护和生物资源多样性保护知识培训班,邀请国内外世界遗产专家和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对有关部门的基层干部及遗产地村民进行培训,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干部和市民的遗产保护意识,提高了保护世界遗产和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

摘自宋才发著:《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及鉴赏研究》(上卷),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第397-410页

①②《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40页。

刘刚:《都江堰市概述》,《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中国三峡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③《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第14条规定:“按照世界遗产总体规划确定的旅游环境容量,世界遗产管理机构可以对世界遗产核心区、保护区采取分区封闭轮休制度,限制游人数量,保护生态环境。其具体方案由世界遗产管理机构制定,并经世界遗产地县(市)人民政府审核,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并予以公告。”

1998年8月5日,宋才发教授实地调研考察四川都江堰文化景观

2014年1月31日,宋才发教授携夫人夏桂霞教授在四川青羊宫留影

1998年8月5日,宋才发教授实地调研考察四川青城山文化景观

1998年8月4日,宋才发教授和儿子宋威在四川杜甫草堂留影

1998年8月4日,宋才发教授在四川杜甫草堂留影

1998年8月4日,宋才发教授实地调研考察四川武侯祠历史文化景观

上一篇:正确使用拖拉机离合器下一篇:日本的送礼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