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学专业十篇

2024-07-30

编辑出版学专业 篇1

在我国,编辑出版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1909年商务印书馆开设了第一个以培训出版类技术人员为目的的教育机构——商业补习学校。1983年武汉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图书发行学专业。1984年在胡乔木同志的建议下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建立编辑学专业。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将编辑学专业和图书发行专业进行合并,统称编辑出版学,列在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之下,标志着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走上了规范发展的道路。2003年,武汉大学、北京传媒大学、北京大学等具有一级学科授予权的院校自己设置了相关专业,开始以出版发行学、出版学等专业名录招收博士生,构建了编辑出版学的本、硕、博三层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及其研究方向的学校到2006年已经达到100余所,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了科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体系,既有博士、硕士等高级别的教育,也有双学位和本科生教育。

二、编辑出版学专业面临的困境及改革思路

20多年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发展过程让我们看到了编辑出版专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面临的困境

1. 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混乱

作为一门学科,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载体,决定着能否确切地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同时也决定了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好坏和专业能力整体水平的高低。在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科归属十分混乱,各个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形成“各自为政”的状况,经常是根据学校或者院系原有的学科基础、学科特点、师资力量来设置。例如北京大学、河南大学将编辑出版学专业设置在新闻与传播学院,主要培养策划创意、报刊出版类的编辑出版人才;北京印刷学院将其设置在管理工程系,培养市场营销类的编辑出版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将其设置在文学院,培养内容编辑类人才。

这种混乱的、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课程设置,不利于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科建设的规范,使该专业无法建立规范、统一的专业课程体系,影响了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2. 师资队伍薄弱,教育资源匮乏

在高等院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师队伍中,教师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在质量上,各院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教师大部分都没有编辑出版实践经验,只是一个懂得理论的教书匠。在教学内容上,过多关注理论性。在教学方法上,只注重理论灌输,而完全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数量上,各院校的师资力量普遍不足,许多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骨干教师年龄老化现象严重,而直接从事编辑出版高等教育的青年教师又缺乏实践经验,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的发展。

3. 实践环节薄弱

目前,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降低,就业前景不容乐观。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对编辑出版人才的大量需求,但是却找不到合适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另一方面是不少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出版单位在招聘时更希望直接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士,或者是有“三年或五年以上相关领域工作经验”的人员,这就使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研究生被挡在了门槛之外。作为刚毕业的本科生,缺乏实践经验是其致命的弱点。学校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实践环节薄弱,致使学生的就业率降低。

(二)改革思路

笔者通过对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出版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几点改革思路。

1. 调整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设置

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发展依赖于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科建设。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科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其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随着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从质和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从文化事业单位转为产业单位,那么在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上会产生很大缺口,以前为传统出版社输送人才的教育体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的市场需求。现在的出版市场需要的是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了解出版市场运作,懂得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具有文化产业前沿视角的专业管理者和出版策划者。

因此,调整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各院校应该根据新的市场环境需求,调整落后的、不符合编辑出版市场需求的课程,结合自身的优势学科,注重设立一些新生、前沿课程,多设立与管理学、出版学相关的课程,培养出具有专业编辑出版知识,懂得编辑出版市场运作,懂得管理策划的现代编辑人才。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资源的投入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我们可以借鉴一些院校的成功经验。第一,在出版行业聘请具有丰富编辑出版经验的人员,通过特聘、兼职、客座的形式吸引他们加入到教师队伍当中。第二,可以将年轻的教师送出去,让他们到新闻出版单位去实习,了解编辑出版行业的流程,增加实践经验,然后再回到学校从事教学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教育投入也不断增加,但是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资金的投入已经跟不上其发展速度,一些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师缺乏必要的教学科研经费,大大制约了其发展速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学院增加资金投入或者吸收外来资源的方法来解决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以缓解由于教育资源不足给编辑出版学专业带来的压力。

3. 注重实践环节,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我国开办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院校大多有“重理论、轻实践”的通病,理论课太多,实践课太少,培养出的学生只懂理论,不会动手操作,很多院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没有任何校对和编辑经验,对于编辑出版的业务流程更是一无所知。不难想象,这样的毕业生在就业中会面临多大的困难。

实践对于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各院校可以适当地增加实践、研讨类的教学内容,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授课原则出发,传授学生业内知识,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审稿、改稿和校对。还可以和当地的出版单位联合办学,将产学结合起来。由学校和出版单位联系,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假期到出版单位去实习,参与策划选题、校对稿件,了解编辑出版流程,掌握最基本的出版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出具有扎实基础、宽口径的编辑出版人才,既掌握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业务技能,具备广博的文化与科学知识,又熟练运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精神,能从事编辑、出版、发行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编辑出版学专业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与世界的接轨、融合,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发展势必充满机遇和挑战。在当今同质化竞争严重的情况下,各院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应依托自己的优势学科,积极探索,汲取经验,建立起符合市场需求,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我国由出版大国变成出版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王刘纯.中国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检视与分析.中国编辑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编辑出版学专业 篇2

一、编辑应用实务能力的提高应当是出版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

新世纪以来, 陆续有80余所高校开设编辑出版专业, 但是统观各高校制订的培养计划, 出版学、编辑学、出版文化论、中国编辑出版史之类的概论性课程比比皆是。 学生们在名目繁多的专业课中习得的是相对空洞的理论与历史的经验教训, 他们并不熟悉出版业一线的工作流程, 只能称为“纸上谈兵”。正因为这样, 对于投身编辑出版工作, 他们同样也欠缺热情。

美国著名出版家小赫伯特·贝利在《图书出版的艺术和科学》一书中说:“我对那些需要几个学期才能学完的、精深的、雄心勃勃的培训计划没有太多的信心, 因为出版不是数学、政治、经典著作研究那样的理论性学科;它是一种活动和一种加工处理过程。 作为一门正规的课程, 意味深长地对它进行抽象概括和阐述, 其程度是非常有限的, 比如打网球, 你虽然能够从书本上或讲授中学到不少东西, 但是必须很快走出去练球。 好的教练虽然会对你提高球艺有帮助, 但是只有实践才能提高你打球的水平。 ”[3]作为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师, 我们首先应当扮演的是教练的角色, 将可操作性的实际知识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其次应当成为学生的经纪人, 将他们推荐到各出版社、杂志社实习, 切实地承担职责, 完成工作任务。

笔者承担“现代编辑出版技术”与“现代图书设计”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在最初拟定教学大纲的时候, 就明确了这两门课的实践性与操作性。 “现代编辑出版技术”涵盖了对文字软件Microsoft Word, 图像软件Photoshop及网页制作软件Adobe Dreamweaver的使用, 培养学生全面的编辑素质与能力, 以适应将来从事现代化、 数字化编辑出版工作的要求。 “现代图书设计”则详细介绍书籍装帧的技术性与艺术性, 从科学与审美双重角度定义书籍的封面设计与内页设计。 Adobe Indesign是该课程需要着重掌握的排版软件。

在设置教学内容的过程中, 笔者将出版社的工作流程引入了课堂———首先要求学生每人策划一个有意义且有市场的选题, 并撰写约稿信;接着向班级里适合的同学约稿;收到回稿后需要进行编辑校对的工作;最后完成设计环节, 将定稿以网站或图书的形式呈现。 每位学生在课程中不仅学会运用桌面出版系统, 了解基本的设计原理, 更独立承担出版社编辑的重要职能:

1.设计选题, 选择书稿, 提出出书计划;

2.物色作者, 组织写作, 与作者建立经常性联系;

3.进行书稿审读和加工;

4.与出版部门商定装帧设计方案。

从出版公司编辑加工的角度而言, 经过此类实务操作训练的未来编辑, 甚至可以将美术编辑、排字人员的工作兼容为一, 更具有竞争力。

二、版权贸易相关的课程亟须发展。

在1992年中国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之前, 中国出版社在未获得外国出版社许可的情况下, 大规模翻译或影印了西方出版物。 尽管这些书从技术上说是未经授权的版本而不是非法盗版, 但中国无法避免地成为大规模利用他人知识产权的典型代表。 这是因为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出版社是在截然不同的版权理念下经营的。 1992年以后, 国内的著作权法不断修订, 国际版权和贸易条约成员国的要求也使其更接近西方普遍适用的版权认同的标准。 经过15年的谈判,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依据关贸总协定, 必须尊重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规定。目前, 图书行业的情况虽然已有明显好转, 但是我国文化产品的输出与引进在品种、 总量和市场规模上仍有相当大的上升空间, 在国际合作的经验、运作模式、专业人才等方面都存在差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使新闻出版产品、服务、企业、资本“走出去”, 扩展版权输出与对外合作出版的区域和范围, 提高版权输出质量。

值得重视的是, 中国版权贸易一直持续逆差。 一方面, 由于文化背景、语言环境、阅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差异, 中国图书选题及内容要获得国外市场的认同并不容易。 另一方面, 专业翻译人才的缺乏、昂贵的翻译费用和漫长的翻译周期也成为中国图书“走出去”的一大掣肘。 更重要的是, 我国缺乏熟悉版权贸易的专门人才。 近十年来, 国内不少出版社设立了专人专职从事版权输出工作, 但是一般人数较少, 对于国外出版市场与渠道的了解不足, 需要长期的沟通与磨合才能顺利实现合作;而专业的版权经纪尚处于起步阶段, 并不能很好地代表作家的利益与出版商进行磋商。因此, 开设版权贸易相关实用性课程, 培养专门性人才迫在眉睫。

“版权贸易实用英语”是笔者新开的专业选修课, 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是全面介绍并讲解本专业相关英文术语, 涉及图书出版发行的方方面面, 比如编辑、设计、印刷、发行、宣传、营销等;二是版权贸易, 通过汉英对照条例的学习, 了解著作权保护的各类法律规定;三是英文具体案例分析, 将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的运用有机结合, 了解版权引进与输出时的流程与关键点。 教学中介绍很多成功版权输出并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广泛认可的图书的案例, 比如《〈论语〉心得》、《山楂树之恋》、《暗算》等, 分析西方国家对我国图书的明显需求落实在哪些门类的作品上。 版权贸易是中国出版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对国际版权法的认识及对国外出版市场的熟悉程度, 能够为他们今后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打下必备的基础, 有利于他们在未来拓展出版事业的深度与广度。

三、数字时代的出版教育必须搭上时代的高速列车, 教师应当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并体现在教学当中。

数字时代的出版产业链开始变动, 内容商与渠道商之间不再有泾渭分明的界限, 出版与营销实现了有控制的一体化, 但是出版的内容, 尤其是文学, 开始变得无法控制。 自助出版公司Blurb的总裁Eileen Gittins曾说:“现在任何人都可以制造出一本书, 它看上去和你刚刚在书店买的没什么差别。 ”[4]这家公司在2008年一年出版300, 000本书, 其中的大部分只有作者本人购买。 在这个意义上, 自助出版不仅仅是一场数字化技术的革命, 更是一场文化上的变革。

传统出版中, 出版商与文学中介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 为大众读者过滤掉他们认为不够资质出版的书稿, 我们习惯接受他们的权威性。 但是在Web2.0时代崇尚的是多元化、交互性的大众智慧。 网民自撰的“维基百科”代替了大部头的百科全书成为网民重要的知识来源, 博客 “德拉吉报道”第一个揭露了克林顿绯闻事件, 美国911事件幸存者在个人博客里进行了深切的反思, Twitter微博在汶川地震后迅速传播了这一消息……出版业的微博营销不断成熟, 微信公众号成为新媒体营销的重要战场, 成为我们碎片阅读的信息来源。 这些层出不穷的数字时代的产物, 体现出新闻自由与出版自由。 大众由被动接受转向引导阅读, 甚至颠覆了出版的规范与标准。 这场文化变革无论好坏, 都是时代与技术发展引致的必然结果。

在这场文化变革中, 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掌握新兴的数字出版物的基本知识, 包括其起源、形式、特点、分类等;了解数字出版物与传统出版物的区别, 数字出版存在的必然性与可行性;熟悉数字出版物的编辑制作方法和过程;最终通过自身的调查和实践, 探讨数字出版中存在的问题与监管方式, 分析数字出版物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并合理地展望未来。 笔者经常鼓励学生们身体力行地投入数字出版的大潮之中, 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尝试着运营一个出版相关的小而美的微信公众号, 可以包括新书速递、图书评论、业界动态、书展信息、书店导览等内容, 既负责内容又负责推广, 一举多得。 “做书”、“出版商务周报”“数字出版在线”等公众号是非常好的参考与学习对象。

四、教师与学生都应当树立编辑出版研究直接面向业界服务的学术态度, 进行行之有效的学术革新。

出版专业教育的起步较晚, 虽然与新闻、图书馆等已有较长历史的学科密切相关, 但只是初步形成和确立了自身的学科体系, 科研、教学成果和经验的积累不足。 出版研究的成果多是出自文学史、思想史、图书馆学, 甚至经济学、法律学等领域。 对于很多出版现象的研究, 着眼点始终落在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上。 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者往往把出版媒体作为切入的新角度, 最终建树于各自的领域, 这必然使出版研究更难以聚焦, 学生在选择科研方向及论题的时候难免不知所措。 笔者认为教师应当一以贯之地引导学生研究出版行业中切实存在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利用他们习得的编辑学、出版学理论, 以及广泛的社会学、 政治学、 历史学知识来深入剖析出版活动。 举例来说: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问题、出版业微信营销的可行性研究、实体书店面临网络书店挤压的对策, 这些我们正在经历的问题或者即将面临的考验更有实际意义与可操作性, 更好地体现出编辑出版专业产学研一体的特色。

综上所述, 出版作为一门实用科学, 必须依靠充分实践来提高能力水平, 不能纸上谈兵;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更迭, 教学务必跟上业界的发展, 甚至需要有超前意识;出版研究应当脚踏实地, 从具体的现象出发, 学以致用。

摘要:编辑出版学是典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学科, 始终与信息传播的业务实践紧密相连。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充分考虑到应用实务训练的必要性, 同时树立编辑出版研究直接面向业界服务的学术态度。本文主要从提高编辑实务能力、发展版权贸易相关课程及数字时代更新知识结构与技能三方面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编辑出版,教学实务,版权贸易,数字出版

参考文献

[1]李长生.日下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201.

[2]肖超, 张志强.近五年来出版教育研究述评[J].出版科学, 2010, 5 (18) :92-102.

[3]小赫伯特·贝利.图书出版的艺术和科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157.

编辑出版学专业 篇3

出版经纪人这个职业可以理解为版权所有者的代理人,主要工作是参与出版经纪活动,简单的说,这个职业和星探很是相似,它从事的工作就是挖掘那些很有潜力的文学骄子,一方面帮他们找到对口的出版商,另一方面帮他们开拓出版市场,使他们迅速上位,成为文学界的新星。例如因《哈利波特》而名声大噪的J·K·罗琳就是出版经纪人挖掘的一颗新星。

编辑出版学专业是培养出版经纪人的专业之一,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研究出版过程的规律性,培养既具有创造性思维,又具有出版物市场调查、选题策划、审读、改稿、校对等实际能力的编辑人才。

关于编辑出版学专业的特色,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曾说过,该专业的特色直接体现在我们毕业后所从事的出版工作上。“早在西汉年间,太学近旁的综合贸易集市里书籍买卖就非常频繁。每逢初一、十五,成千上万的读书人云集在一起,一方面进行思想交流,一方面买卖‘经传书记’等物品。”老师说,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的是儒商,即伯乐型人物,作为一个出版人身在槐市中,与书为伴,既要有文化人的儒学,更要具有现代商人的商道;既要做一个儒家,更要做一个商人。

该专业主要开设有两方面课程:一是编辑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儒”性,使其能舞文弄墨,传承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二是知识产权法、书业营销学、出版美学(含装帧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与网络出版等法律、经济、技术类课程,给学生“儒”性的骨子里再渗透商业的血液,使他们行走在编辑、出版和营销的路上胸有成竹,游刃有余。总而言之,编辑出版学的特色就在于无论是开设的课程也好,还是培养的人才也好,都体现了“文”与“商”的结合。

还记得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实习时一位资深编辑说过的话,他说作为一个出版人就必须具有五项本领:一是要掌握编辑与出版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比如图书的社会性和经济性、编辑的流程和原则、出版的环节和特点等等;二是要了解市场分析、选题策划、文字加工、宣传促销的知识与方法,也就是当具体到市场调研、选题策划、营销的每一个环节时,出版人必须是能攻能守的全能型选手;三是要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及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四是要了解我国有关编辑与出版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法规,因为不同的市场、不同的政策都隐藏着巨大的商机;五是要通晓有关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基本知识,也就是说出版人既要是专家,又要是杂家。

关于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据我所知,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到书刊出版、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等业务与管理工作。

推荐高校:

NO.1: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创办于1983年,是国内同类专业中最早创建的。该专业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有在全国出版业享有盛名的罗紫初、黄凯卿、吴平和方卿四大博导。同时,该专业在保持学生市场意识和出版营销技能为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学生的文史素质和文献生产设计能力,朝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方向发展。

NO.2: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是国内第一批设立编辑出版专业的大学,几经变迁后,现编辑专业落户新闻与传播学院,聘有王振铎教授、李建伟教授、张天定教授等业内颇有学术声望的学者。2004年,该校申请设立了编辑出版研究中心及新闻编辑出版科学研究所。

NO.3:上海师范大学

2003年,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民营思考乐书局合建了上海第一家本科编辑出版学专业,落户于文史积累深厚的人文与传播学院。学院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上力求覆盖面广,遵循出版领域广博而专的特点,涉及营销、法律、印刷、设计、公共传播等多个方面。

除以上高校外,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高校还有北京印刷学院、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

如何选专业37:编辑出版学专业 篇4

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报考一个合适的专业,就要全面的了解不同专业学什么、适合什么人学、就业前景如何。新浪教育为大家分享一些大学生对常见专业的介绍,通俗易懂。以下是编辑出版学专业的介绍。

50305编辑出版学

我是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毕业,目前有一个小小的图书发行公司,现在应高考填志愿看看通说下这个专业。

专业介绍

有人问编辑出版学出来是做什么的呢?学了编辑出版学专业将来主要是能在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网站等地方从事图书内容策划、编辑、出版项目经营、版面设计、审读、改稿、校对等等工作。我们平常看到的报纸、图书、杂志,网上看到的网页、电子书等等,所有这些都是通过编辑出版专业的人员加工、制作形成的。

总的来说编辑出版学专业一方面要学出版知识,另一方面要学编辑知识。

专业方向

从全国来看,编辑出版学主要有两个方向,有的划归新闻系有的划归中文系。划给新闻系的,大多是按照传播学的理念进行培养;划给中文系的,是按照传统的文字编辑方向培养。

学习内容

这个专业学习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语言文字方面,另外一个是新闻业务方面。所学习的课程主要分五大类:文学文化类、写作类、编辑类、出版及文化经营类、现代传播技术类。

具体的会相应开设现代汉语、大学语文、文学欣赏及评论、编辑概论、新闻写作、新闻采访、出版社管理、新闻事业、书籍编辑史、图书装帧设计、大众心理学、传播学等一系列课程。

另外还要学一些软件,方正飞腾排版软件和PHOTOSHPO图片处理软件等等。

总之编辑出版这个行业学的挺丰富,各个方面的知识都会涉及到,能有一门很精通挺重要的。

老师补充

一、随着文化的大发展,特别是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编辑出版工作的面也愈来愈广阔,除了传统的文字编辑之外,电子编辑、网络编辑、动漫编辑、影视(像)等多媒体数字化编辑也层出不穷。编辑出版学专业学习(研究)的`核心是文化的汇聚、整理、设计、创意和传播,其中包括文化史、文学史、语言文字学、出版思想史、文化传播、文化市场营销等。

二、编辑出版学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分三个层面,医师专业主干课:编辑学、目录学、校勘学、资料检索学、训诂学、出版学、中外编辑出版史、图书装帧设计、出版策划与营销等;二是专业实践课:电子音像编辑、网络编辑、文字与图形编排和设计、书刊版式设计、数字出版与编辑、多媒体策划、出版市场调查与营销等;三是专业基础课: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艺学、美学、语言学概论等。

就业方向

这个专业在新闻类专业中,考研率最低,就业率最高。毕业后就业方向有:

1。可以主做编辑,编辑分为很多种,工作内容差别很大,如书刊编辑、电台编辑、影视编辑等。同是编辑,你可以去:出版社是做图书编辑,杂志社是做刊物编辑,报社是做专栏或版面编辑,也可能兼做记者,如果是电子音像编辑出版方向,主要是到网络媒体负责新闻出版编辑,还有就是电子影像企业的编辑工作。

2。也可以做出版策划、印务管理等。

3。再次点的话,大学毕业也可以先到出版社的发行部先锻炼一下,因为有出版就有发行,如果你肯在图书发行市场摸爬滚打两三年,拥有了书感和敏锐的眼力后,再晋升为编辑,到时候也会有一定的发展机会。

总之从实体出版物到虚拟信息出版物,编辑出版学专业都可以做。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高考填志愿看看通把我们总结的这些专业心得既印成了书,又做成了电子书和视频,印成的这本书就是实体出版物,做的那个电子书和视频就是虚拟信息出版物,这些都需要用到编辑出版学专业的人员操作的。

谈新媒体下的编辑出版学培养方法 篇5

当代社会正处于新媒体时代, 与传统的媒体相比, 新媒体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电视媒体、收音机媒体是传统的媒体, 互联网媒体以及手机互联网媒体都是新生的媒体。新生媒体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传播新闻信息, 这就使得当代新闻编辑要有良好的网络操作能力, 更要具有一个现代编辑的素质。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 新媒体编辑成为一种新生的、实践性较强的职业。加强编辑人才的培养, 是新媒体快速发展的重要依托。

二、新媒体下的编辑应当掌握的能力

新媒体下的编辑, 不仅需要具有传统媒体编辑的基本能力, 如良好的新闻写作能力以及文章编辑能力, 此外, 还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素质。在传统编辑能力之外, 新媒体环境下的编辑需要具有媒体内容的制作能力, 也就是将新闻内容制作成为符合新媒体需求的形式。一篇新闻报道, 要发表在互联网上, 就需要制作成为网面形式, 这就要求新媒体编辑具有网页制作能力。如果传播在手机上, 就是手机短信或者采集的形式, 这就要求新媒体编辑要具有编辑手机彩信的能力。

三、新媒体下的编辑的培养方法

(一) 做好编辑出版学教学安排

新媒体编辑能力的形成, 需要在校编辑出版学方向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等课程, 这些核心课程可以帮助当代媒体出版学学生成为专业的新媒体编辑。根据培养方向的不同, 在校期间, 编辑出版学的学生需要在这样的安排下进行学习。

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 编辑出版学的学习者需要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学习, 从而熟练掌握当下流行的Window7/8系统的操作方法, 了解IE以及Outlook的操作方法, 掌握最基本的办公室软件的使用手段, 从而具有新媒体要求的基础计算机能力。在第二学期, 需要学习有关于图文设计的课程, 掌握Photoshop以及Corel Draw两个软件的使用方法。从而能够在未来的编辑工作中进行有效的平面设计, 让媒体作品更加符合大众的期待。

在大二的第一个学习, 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需要对网面的设计与制作知识进行学习, 从而了解网页的基本制作流程, 并尝试着进行个人主页的制作。在第二个学习则要学Flash动画的制作方法, 从而自由地在多媒体作品中添加动画, 提高编辑作品的质量。

在大三的第一个学期, 学校应当设计视频编辑以及影视编辑的相关课程, 在学习视频、影视编辑技巧的同时, 促进学生掌握Premiere软件的操作方法, 让学生形成独立制作一个完整短片的能力。在第二个学期, 需要对照片的数码处理技巧进行学习, 让照片在修理之后具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效果。

在科学有效的课程安排之下, 编辑出版学学生的专业视角才能更加独特, 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作媒体人才。

(二)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是促进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方法, 也是引导学生验证理论知识正确性的重要手段。在编辑出版学的教学过程中, 学校可以通过采编实验室、图文设计实验室、网页制作与动画制作等多门类实验室的建立, 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实践环境, 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环境中考查自己的能力。实验室应当被充分利用起来, 教师根据教学发展以及学生的个人要求, 对实验室的使用进行安排。例如, 在讲解有关于新闻写作的知识时, 教师先给学生讲完理论知识, 再让学生在真实的新闻场景下进行信息的采集以及写作, 从而促进学生头脑中的理论与实践的实际工作相结合。

(三) 加强校内实验室与网站的结合

学校应当多给学生开设实践工作的机会, 在校内将工作室与网站进行结合, 加强学校网站的开发, 专门建立一个工作室负责学校网站的建设, 将学校的日常动态上传到网上。校内的编辑工作室建立, 应当根据学校的规模对其数量进行设计。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 配置足够量的计算机, 安排指导教师对日常工作进行指导, 安排学生在编辑室内值班。这样一来, 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具有上机操练的机会, 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获得网络信息的采编、编辑以及发布新闻的成就感。

(四) 加强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

当代学校应当具有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的意识, 在为企业输送人才的同时, 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进行学习, 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对于学生来讲, 他们可以在实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从而在学校学习时, 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对于教师来讲, 他们可以通过实习去发现学生的不足, 明确教学重难点, 推动编辑出版人才的有效培养。

四、结语

编辑出版学专业所培养出的人才, 都是服务于当代媒体发展的人才。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变化, 编辑出版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应当进行适当地调整。掌握先进的新媒体技术, 具有操作现代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是一个新时代新闻人应当具备的能力。高等院校以及相关单位都应当关注新时代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 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 让培养出的人才具有新媒体环境适应力。

参考文献

[1]袁世全.编辑出版学学科定位的若干思考[J].现代传播, 2005 (04) .

[2]陈大琪.浅谈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建设[J].中州大学学报, 2005 (03) .

[3]宋木文.我国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发展历程和加强建设的意见[J].出版发行研究, 2005 (11) .

[4]肖东发, 许欢.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01) .

[5]李建伟.谈编辑出版学的学科地位[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3) .

[6]于巍, 陈少志, 侯增文.协同创新培养编辑出版学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09) .

编辑出版的经济化 篇6

一、在选题中求突破

英国皇家出版社总编马克雷说过:“我想找的选题是我从未看过的东西。因为新观念, 新的表达方式和忧郁惊奇而受到的震撼, 都最能鼓舞编辑和读者。”市场创意从畅销书的选题开始, 图书选题要寻找读者的兴奋点, 才能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和购买欲。编辑必须对出版市场信息进行搜集和分析尤其是读者的喜好和社会发展趋势, 找到新的时代关注点;同时透视市场卖点, 步步为营, 发掘潜在选题。市场需求是变化的, 并不因为出版社的选题策划而改变。面对日益变化的图书市场, 要满足读者的口味十分艰难, 因而出版社的选题策划必须按照科学的方法设计, 为图书的销售赢得一定的利润空间。

确定目标群体, 是策划畅销书的关键。近年来, 青春文学类图书常常占据畅销书的榜首。出版人路金波认为细分市场是必需的, “中国图书市场已经进入一个中学生占消费主导地位的时代。王朔、王安忆、池莉等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传统作家, 把持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出版市场。而现在, 大家都知道是‘80后’的天下了。”图书市场经历了由知识分子读者主导到白领文艺青年主导到现在的中学生消费群主导的转变过程。市场经济模式下, 一种由多人组成的编辑团队, 提出包括人物关系、故事走向等小说框架的提纲, 由小有名气的作者扩充情节、操刀完成写作的出版物生产模式出现了。形成以“流水线”式的“工业化”方式生产畅销书的产业链。可见, 如今的畅销书不能仅仅只靠作家十年磨一剑的创作, 这样虽高质量却低产值, 要使图书出版事业达到新的高峰, 必须在“农业生产”图书的同时, 开始新型的“工业生产”图书的进程。这种新型的畅销书策划方式是否有“枪手”之嫌, 仍然值得商榷, 然而它取得的成功却不容置疑。

二、装帧设计, 抓住消费者的心

人靠衣装马靠鞍, 书籍也是一样, 人类追求美的事物, 书籍也应一改往日陈旧面貌, 换上新装。图书的整体设计质量, 是提高图书整体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图书的整体设计质量, 是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方面。

出版物的美学本质特征及内容与形式的审美规律, 书刊

的装帧设计艺术都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 需要用心去改变, 从细微之处找到突破口, 使出版物以最完美的展现出来。书籍设计在表现书籍所固有的精神性、人文性、创造性的时候, 将书的精神与人的思想通过设计这座桥梁嫁接起来。

我国古典书籍中的线装书虽然看起来随意简单, 然而无论从色彩上还是材料应用上都蕴含着浓郁的文化底蕴, 即使是现代的高科技装帧技术也难以达到这种效果。在现代对古典书籍装帧设计时, 应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对书籍装帧设计的精华, 使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韵, 与现代的美学要求有机地融合。在整个总体设计上, 既不失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含蕴和意境, 又能融合现代人对书籍装帧的审美要求。古今装帧审美学方式的统一是当代对中国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的最起码要求。新瓶装陈酒, 完美的结合, 更能品味名著风采。

因人而异的设计出个性书刊, 儿童类读物在内容上因大量配图, 每页的字体应较大而稀疏。而对于一些少女读物可以采取在图书中附赠小便条, 小饰品的方式, 也可以一改常态, 将书籍纸张大小适当调整, 使其比一般图书窄小些或宽大些, 这样非常规大小的图书摆放在书架上更有吸引力。

三、营销策略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 借助媒体的力量, 与读者互动, 已成为畅销书策划、营销的经典策略。广告的目的是要在潜在购买者那里引起对被宣传的产品的购买欲, 而图书的广告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针对书商的广告, 即出版社向书商介绍自己的新书。另一种是针对读者的广告, 这在推广图书, 刺激销量上起到很大作用。具体来说, “大型图书宣传攻势可以按照如下程序进行:销售代理商开始促销旅行数周前就在图书行业的专业媒体上刊登广告。旅行开始时和进行期间用更改过的广告内容和创意继续在专业媒体上做广告, 以支持销售代理商的销售谈判。广告部应在促销旅行前就将审读样书寄给所有被访书商。根据代理商搜集上来的书商的要求, 图书正式发行时附上长条形的彩色广告画或为书店橱窗准备彩色展示品。挑选特定的、书上自己针对此次发行印制的目录或广告中为作品做广告。图书正式发行后紧接着就反复地、大范围地在最大的跨地区日报和周报上做针对读者的大众广告。”

畅销书并不等于好书, 畅销并不意味着它适合每位读者。止庵说过, “什么书好卖就卖什么书, 无可非议;什么书好卖就读什么书, 愚不可及。”因此, 在读书的时候, 自己要给自己做主, 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不靠畅销书, 更多的是靠底层大量作家的默默无闻的努力, 很多畅销书也只是一时畅销, 并没有太大的普世价值和穿透力。《中华读书报》每年都要评选一个年度图书十佳, 但在2007年的榜单中, 几乎没有畅销书入榜, 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要振兴中国出版界, 走上国际化营销道路, 必须直接面对发达国家进行合作与竞争, 以原创、自主创新和高水平高效益为主, 去开拓竞争国际国内市场。中国的畅销书不仅仅只是创造销售奇迹, 更要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提升, 开发新的读书热点, 品味人生、社会百态。中国是个人口大国, 潜在图书消费受众数量巨大, 我国的图书出版事业有如此庞大的受众基础, 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支撑, 有义务向亿万同胞和世界其他各民族宣扬中华文化, 做好做强图书出版事业。

摘要:振兴中国出版事业, 与世界接轨, 必须做好图书的选题策划和营销工作, 用新思路指导书籍出版工作。注重细节和情感营销策略是图书出版发行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选题策划,书籍装帧设计,市场营销,畅销书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署1997年6月26日《图书质量保障体系》

数字出版时代编辑人员素养探讨 篇7

一、数字出版的特征

数字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 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 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数字化出版是在出版的整个过程中, 将所有的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盘、磁盘等介质中, 信息的处理与接收则借助计算机或终端设备进行。它强调内容的数字化、生产模式和运作流程的数字化、传播载体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学习形态的数字化[1] 。

数字出版的特征从它的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形态方面来说, 具有记录、储存、呈现、检索、传播、交易数字化的特点, 具有运营的网络化特征。无论是互联网还是手机电信网络, 都赋予了数字出版即时互动、在线搜索等功能, 能够满足大规模定制、个性化服务的需要。与传统出版的产业特征相比, 数字出版具有高增长、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特点, 并依靠互联网、手持阅读器、手机阅读等多种出版方式, 丰富了原有出版的业态, 使得出版业务丰富, 便于满足各个方面、层次的多种需要[2] 。

另外, 数字出版还具有显著的高技术性特征。一是依赖于数字化与网络技术的数字出版, 其出版流程趋向简约。二是内容增值技术化。内容是出版业的基础, 但内容必须依赖技术来实现它的传播和增值。凡颇具规模、初具产业链模式的数字出版活动, 基本都由技术提供商主导。三是由纸质载体置换到电子载体, 实现了传播媒介物质载体在技术进步上的巨大飞跃。

二、我国数字出版现状

(一) 数字出版发展迅速

数字出版在我国起步较晚, 但却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其产业发展的覆盖范围甚至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例如CD、VCD、DVD、电子书、网络、MP3以及通过手机下载彩铃、彩信、图书图片等, 这些数字出版的产物在丰富了出版物内容和形式的同时, 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3]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201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指出, 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年产值达799.4亿元, 首度超过传统书、报、刊出版物的生产总值, 比2008年增长50.6%, 与前几年相比, 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据业内专家分析, 到2010年年底, 我国数字出版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 000亿元。未来几年, 数字出版用户每年将增长30%, 收入每年将增长50%。

(二) 手机出版异军突起

2000年世界第一部手机小说《阿由的故事》在日本出版, 阅读者一年之内突破2 000万人次, 数字出版的巨大潜力让运营商看到了商机, 随后继续推出与各种方式结合的手机文学、手机书刊、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等, 几乎覆盖了传统出版的所有形式[4] 。不断革新的移动通讯技术和成熟的收费模式的出现, 也为手机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网络出版的延伸, 手机出版具有便捷、全球化、互动性、跨文化传播、多媒体等网络传播的优点, 是“带有体温的媒体”, 人们使用手机收看电视、上网、读书读报等, 已经非常普遍。据统计, 目前国内手机用户已达7.5亿, 手机上网用户达到2.33亿, 手机阅读用户接近2亿[5] 。随着3G的广泛应用, 移动传播将更加方便快捷, 同时提高了阅读舒适度, 读者可随时随地下载或在线阅读电子书或电子报刊, 并进行评论。

(三) 数字出版面临大好机遇

首先, 数字阅读人数快速增长, 为发展数字出版提供了契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兴媒体的出现, 可供人们选择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载体呈现出多样性。在数字化阅读方式中, 网络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成为两大主要阅读方式。其次, 国家及政府部门十分重视数字化出版, 制定了鼓励数字出版的一系列政策。2010年1月, 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9月, 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它们均明确提出, 要积极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和手机出版等以数字内容、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传输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新闻出版业态, 从政策的高度为数字出版的发展保驾护航。2011年4月, 上海市政府正式签发《关于促进本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从宏观政策、财政扶持、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和人力资源等领域, 切实将政府推动上海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举措具体化。另外, 《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等重大文化工程项目, 采用国家支持和企业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 正在加快实施。

三、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应具备的素养

一般来说, 编辑的素养包括几个方面, 如编辑的政治理论水平、编辑的专业知识、编辑的学术造诣、编辑的心理素质和工作经验等。编辑工作的特点决定了编辑素养的重要性。在数字出版时代, 对编辑素养的要求将大大高于传统出版时期。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 编辑人员要解放思想, 努力学习, 迎接挑战, 尽力提高自身的素养。编辑除了要具备传统出版时代的职责和素质要求外, 还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 较强的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数字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大大增加, 但信息量太大、太滥, 使人们获取高质量的可靠的信息变得困难。数字出版已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处于出版业中心地位的编辑, 首先对信息要有高度的敏感性。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海量信息, 编辑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要能快速地检索、筛选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要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强大的信息阅读能力。编辑是社会正确舆论及出版物的把关者, 有责任有义务对信息资料进行分析、识别和判断, 以将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信息及时、准确地提供给读者。其次, 编辑在掌握基本编校知识的同时, 还必须掌握与数字出版相关的信息技术能力。如能熟练应用各种采访编辑工具, 把握文字、图片、音视频的特点, 并能将它们综合运用, 并且具备熟练的信息检索能力, 能运用各种检索工具和检索手段检索信息。编辑还应了解一些电子阅读器的相关知识。电子阅读器近年发展很快, 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阅读革命。电子阅读器与纸质平面出版物相比, 具有显著的优点, 如能实现在线互动、引文自动链接和检索词开放链接等。

(二) 丰富的版权知识

数字化版权保护是传承优秀文化、传播科学理论的基础。然而, 版权意识淡薄、版权管理不到位、侵权主体责任难以界定等问题导致数字出版的严重侵权, 已经危害到整体的知识产权保护, 这将阻碍数字出版的进一步发展。为此, 有关管理部门应在分析数字化版权问题特点的基础上, 找到问题的原因, 通过技术手段、管理手段、法律手段等来进行规范化管理[6] 。作为编辑, 要带头学法、懂法、守法和宣传法律知识, 特别是要加强对知识产权法和著作权法的学习, 自觉增强版权意识。编辑要自觉置身于数字出版的发展浪潮中, 了解政府关于数字出版的各项政策, 要有大局观念、长远眼光, 深入了解数字出版版本的特点, 及时更新版权知识, 对一些版权问题要有前瞻性;既不能侵犯他人权利, 也要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出版物的利益。

(三) 必要的外语能力

外语能力是衡量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出版物借助互联网跨出国界, 走向了世界。如中国知网的海外机构用户已包括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美国EastView公司、香港大学图书馆、剑桥大学出版社等五百多家。出版业的加速走向国际市场, 中外出版交流、贸易活动和版权交易的频繁往来, 都需要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素养, 有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当今的数字环境下, 大多数信息资源, 特别是科技信息资源, 都是以外语尤其是英语为载体的。世界上公开发表的各类文献大多以英语出版, 同时英语还是国外专业数据库和网络检索语言的通用语言。因此, 编辑最少要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这样才能有效利用先进国家的最新资料, 在工作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数字出版因其海量存储、搜索便捷、互动性强、低碳环保等特点, 已成为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 数字出版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变革, 它隐藏着深刻的文化变迁和观念更新。在这样一个出版业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 编辑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 改革传统的不合时宜的工作方式和流程, 不断创新, 锐意进取, 多向新媒体学习, 从思维方式和操作实践上接受数字出版, 努力提高自己的数字出版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以成为一名新型的现代新闻出版业的称职编辑。

摘要: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出版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支柱产业。在阐述数字出版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了目前我国数字出版的现状, 提出在新的出版时代, 编辑除了应具备传统出版时期的素质和要求外, 还应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丰富的版权知识和必要的外语能力。

关键词:数字出版,传统出版,编辑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晓英.我国数字出版业盈利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7) :97-99.

[2]郭志蓉.我国数字出版的新情况与趋势[J].青年记者, 2011, (3) :10-11.

[3]数字出版[EB/OL].http://www.hudong.com/wiki/%e6%95%b0%e5%ad%97%e5%87%ba%e7%89%88.2011-04-25.

[4]蔡秀娟.数字出版背景下的学术期刊发展[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 (3) :148-150.

[5]石峰.关于当前期刊业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J].编辑之友, 2010, (12) :6-10.

编辑出版学专业 篇8

伴随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专业出版社在完成转企改制工作后,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转型升级挑战。这一挑战的关键,在于“内容创新和内容提供”。众所周知,编辑工作是现代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作为承担专业出版任务的专业出版社,要想实现其专业产品内容的不断创新,也必然要依靠大量优秀的编辑人才。这其中,思维活跃、具有“自我实现需要”的青年编辑自然责无旁贷。在熟练掌握编辑工作基本技能,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工作经验基础上,专业出版社青年编辑自身也在渴望谋求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转型升级对青年编辑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对促进专业出版社青年编辑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专业出版社自身的成功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董事长陈昕在上海出版高级论坛上,对“十三五”时期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趋势做出了“总体上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即从传统出版向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转型升级”的判断,并指出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从图书市场转到阅读市场,“只有当我们把传统图书市场的边界扩展到阅读市场时,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开启数字融合的征程,并逐步完成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此之前,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就数字出版转型领域内传统出版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报告指出,一方面,“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仍需深化,要积极挖掘内容资源潜力,巩固内容资源优势,强化品牌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带来的将不只是产品形态的变化,而是借助大数据技术,运用互联网思维,深入掌握渠道和用户,进而实现从提供产品到提供服务,从文化产品加工制造商向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角色转变”。

此外,曾刊登于《中国编辑》上的《编辑要成为出版与科技融合、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一文中,又具体指出了编辑人员在转型升级背景下需要具备的七种能力和意识,包括“树立科技意识、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版产业、发展新兴出版产业、创新产品体系、注重核心技术研发、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上述观点与相关研究成果启示我们,在出版转型升级背景下,对专业出版社内处于职业发展成熟期的青年编辑而言,至少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准备。

一、拓宽编辑理念,增强阅读市场意识

专业出版社以其长期坚持专业领域选题的深度开发、精耕细作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专业出版社的青年编辑在其职业发展初期,通过老编辑的言传身教,完成了一系列基本工作技能、基础知识、编辑学及一定的学科内系统知识的学习。步入成熟期后,青年编辑则逐步开始选题策划、产品框架设计等一系列复杂工作技能的探索。客观地说,受传统出版理念的制约,青年编辑在上述成长阶段,相对更为关注图书产品的内容及质量,对读者可能产生的阅读感受相对缺乏意识;即便关注到了市场和读者的阅读需求,其关注点仍然在可见的图书市场上。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阅读模式正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原先这种仅仅关注图书(包括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内容本身,不去研究和关注读者即时的、交互的、形态各异的阅读需求的编辑理念,便容易使得编辑加工生产的专业产品,变得曲高和寡,难以适应实际的阅读市场需求。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讲,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由微博、微信引发的碎片化阅读、浅阅读等阅读现象,无一不提示着青年编辑,特别是从事专业图书出版工作的青年编辑,应当更新与拓宽编辑理念,增强阅读市场意识。具体而言,这就要求青年编辑不断思考和把握专业读者群的阅读心理,全面了解这类读者在寻求高质量专业信息服务方面的真实需求,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应当重新审视“阅读”这一概念本身,在借助专业优势的基础上,拓宽视野与眼界,创新专业产品的呈现形式。正如陈昕所言:“当我们有了阅读市场的理念和眼界后,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带来的新的介质、媒体、平台,刹那间都从对我们的挑战变成了我们的机遇。网络、手机、视频……从阅读的角度看,都有可能是我们驰骋的战场和舞台。”

二、树立全方位整合资源的意识,从提供内容走向提供服务

进入出版工作环境的青年编辑,一般很快都能意识到,出版工作本质上就是一种对有价值信息的传播过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不断丰富,信息获取便捷程度的不断提高,专业领域读者获取专业信息的方式、手段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对于专业出版社的编辑而言,仅仅依靠图书传播专业内容、依靠“信息不对称”赢得利润的意识和传统出版思路,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并且正在经受着严峻的市场挑战。

事实上,青年编辑在从事出版工作过程中,应当意识到,提供专业内容即在提供服务,只是这种服务,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对资源整理利用的效率较低。为了适应专业读者获取信息方式的变化以及不断细分的专业信息需求,青年编辑需要树立全方位整合资源的意识,从提供内容走向提供服务。

全方位整合资源的意识,首先意味着青年编辑要做好案头工作,紧紧围绕图书产品及其主题,创造性地开发基于不同介质、媒体的延伸产品。全方位整合资源的意识,还意味着青年编辑要拓展以往的版权意识,不能将版权仅仅理解为输出文字的版权,要在与作者共赢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内容版权的利用程度,为立体化地开发、设计产品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好充分的保障。

从提供内容走向提供服务则意味着,青年编辑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工作的位置与价值。传统出版环境下,专业出版社的编辑主要与作者进行沟通,对产品内容(主要是书稿)进行包括文字加工与专业问题解决在内的一系列修改工作,后期则主要是为专业图书产品设计宣传方案、辅助市场营销——这是典型的提供内容的出版思路。在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年编辑要更多地考虑,如何结合作者及自身专业优势,为满足读者(客户)多层次、即时性和交互式阅读需求而创新内容呈现形式,直接面向终端读者群,了解其在获取专业信息服务方面的总体需求,基于这些需求与自身的技术手段、资源储备为不同读者(客户)量身打造个性化的专业发展资源体系。在此方面,国外众多教育出版企业、集团已有众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借鉴。在此,我们可以简单地以生产、加工教育专业图书产品为例,除了要在图书产品内容上多下功夫,我们不妨进一步扩大视野,考虑如何围绕专业图书产品,设计打造系列化、多层次、主题细分式的培训资源课程体系,发展线下培训,机动、灵活地满足不同读者(客户)的专业发展需求。

三、进一步积累传统出版经验,夯实业务技能,并保持不断学习的开放心态

转型升级并不意味着推倒重来,无论阅读市场发生怎样的变化,无论信息资源及其传播介质丰富到何种程度,从传统出版工作中获取的筛选、预判、整理、组织有价值信息,并以适合读者心理需求的形式呈现的能力,在可见的未来,必将依旧适用。并且,随着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专业读者在获取专业信息服务方面一方面会更容易变得无所适从、难以抉择,另一方面,也必将生发出新的专业信息服务的需求。因此,在转变出版编辑工作理念和思路的同时,专业出版社的青年编辑要切忌随波逐流,而要进一步积累传统出版经验,向出版界的杰出老编辑虚心学习,传承其宝贵的工作经验,夯实自身的业务技能。产品内容的创新,在当下的专业出版领域,至少仍然是基于图书产品设计实现的,因此,上述种种优秀的传统经验、技能,也必将在图书产品设计与延伸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得到重用。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编辑工作安身立命之所在。当然,在此基础上,青年编辑更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来处理和解决出版编辑工作之中的新问题,在时代发展中彰显自我职业之价值。惟其如此,青年编辑的职业发展之路才能走得更加平稳、顺畅。

编辑出版学专业 篇9

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出版物发行与营销策划方向

人才培养方案(讨论稿)

(Editing and Publishing studies)

一、培养目标

本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良好综合素质及较强开拓创新潜能的优秀学生,使其具备专业的文化产业经营和出版物发行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业务拓展和经营管理能力,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竞争力,掌握出版物发行、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结算、商业谈判、心理学、统筹管理、计算机相关实践技能,适应未来管理、发行相关专业领域从业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素质结构要求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军事训练标准。

2.知识结构要求

掌握出版物发行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出版物发行事业和相关的文化传播事业;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掌握出版物发行基本的采购、销售、储运、管理等专业技能;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传播技术从事发行活动和相关的文化传播活动。

掌握英语和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英语达到学校规定的合格要求,计算机达到全国或浙江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核一级水平;完成规定周数的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或作品);参加出版物发行员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3.能力结构要求

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在专业出版物发行领域和相关的文化传播行业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三、主干学科

新闻传播学

四、学制与学位

1.标准学制:四年

2.弹性学制:三——八年(根据所获学分确定修业年限)

3.学位:文学学士

五、主要课程

编辑出版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国编辑出版史、新闻编辑与评论、写作、中国历代文

学作品选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外国文学作品选读、书刊编辑学、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校对实务、新闻采访与写作、摄影摄像基础、报刊版面编排、网络编辑实务、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版权与图书贸易、出版经营管理、海外出版产业通论、图书视频策划与制作、出版物发行物流管理、书业电子商务、书店经营管理等。

主要实践环节有:

军事理论与军训;相关课程的课内实验;毕业论文;另有专业实训、“读百部书,看百部电影”、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专题教育、学术讲座、社会实践活动等第二课堂实践。

六、学分

最低毕业学分170学分(其中第一课堂160学分,第二课堂10学分)

七、各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表

各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表

八、学分和学时汇总表

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学分和学时汇总表

1.“读百部书,看百部电影”:要求学生在第一、二学年“读百部书,看百部电影”基础上,至少完成5篇书评(读后感)、5篇影评(观后感),或者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此类文章2篇,共计2学分,由学院负责组织、落实,图书馆协助完成。

2.学年论文: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专业和课程学习在第三学年内完成,研究方向与新华书店经营管理实践相关,字数一般不少于5000字,计2学分,如论文在专业刊物公开发表,计4学分,超出部分学分可抵第二课堂选修学分,由学院组织、落实。

3.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科研训练项目、学科竞赛项目、职业技能认证项目、职业资格考试项目,要求学生任选一个项目完成(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可凭2张相关部门颁发的技能合格证书申请免修),每一个项目共计4学分。项目如在校级以上(含校级)竞赛中获奖,经学院认定、教务处审定后,给予相应学分奖励,该学分可以抵第二课堂其他选修学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由创新中心(实验电视台)、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和科研处共同制订实施方案,学院协助组织、落实。学生也可以选择“四年一本书”项目作为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但必须是作为独立负责人策划的图书项目并在毕业之前公开出版方可计4学分,否则不予计分。

4.专题教育、学术讲座、社会实践活动等:学生可以任选一项或几项完成。鼓励学生多参与专题教育和学术讲座,每完成2篇心得计1学分,在公开刊物发表文章计2学分,最多不超过2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凭有关成果或证明获得学分,原则上一项活动1学分,凡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含省级)奖励的,参照学校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学分奖励,该学分可以抵第二课堂其他选修学分。

九、教学计划表(见EXCEL表)

浅析转型时期出版编辑的必备素质 篇10

1.出版发展的自身需要。

改革开放以前, 一本书的写作、编辑、印刷、发行各环节周期都比较长。讲究的是深思熟虑, 精雕细琢。现在则不同, 涵盖了策划和组织选题、文字的编辑和加工, 包括校对、版式设计、图书的运作和宣传等多项工作, 作为责任编辑都要全权负责, 甚至封面设计、印制和发行, 以及图书的成本核算等都需要编辑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 因为任何一个环节都对出版质量和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2.作者队伍变化的需要。

由于全民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 高级知识分子的队伍越来越强大, 有思想和见地, 能够撰写书籍的人越来越多, 作者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图书的功能也大大丰富, 从以前的正襟危坐的学习课本, 发展成功能各异的传播媒介;作者队伍也从以前的高端专家, 变得越来越大众化、娱乐化、市场化。编辑针对市场需要, 策划组织选题也需要接触社会不同层次的作者, 取其所长, 开发对市场有用的图书品种。作者队伍的变化也对出版人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

3.图书功能的丰富。

图书的出版在多年前还是一种稀少的资源, 只是少数精英、专家们的“专利”, 在人们眼中是一项十分神圣的事情。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出版形势渐渐从“神坛”走下。它在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同时, 也泥石俱下, 影响了出版的圣洁性。但是商业化大潮的社会, 要求编辑放弃守旧思想, 打开思路, 成为新型的出版人, 需要出版人转变传统的出版观念:只要是有益于民、有益于社会的出版, 不囿于它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

4.出版新格局的需要。

我国的出版事业已经不再是国家包办的事业单位, 而是在市场中自我生存的企业。出版社的发展壮大, 需要出版人更加具有竞争力和专业素质。出版的垄断地位和国家保护政策已经一去不复返, 出版的激烈竞争是摆在每个出版社和编辑面前的重要题课, 需要出版人转变思想、修炼内功以适应这种变化。笔者从多年从事出版工作的基础上, 归纳了出版人的必备素质:

一、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出版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是出版工作的基础。图书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 是传承、发展、宣传先进文化的载体, 图书编辑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设计者、生产者和传播者, 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修养, 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 在选题策划、内容设计、编辑加工各个环节要有敏锐的政治嗅觉, 担负起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责任和义务, 坚持图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多出精品, 服务广大读者。树立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 准确把握出版发展趋势, 策划出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图书选题, 是图书生命力的源泉。

二、商业头脑

如上所述, 出版业的发展已改变了过去埋头于文字堆的编辑形象, 更为迫切需要具备的是出版编辑的市场意识和商业头脑、创新思维和营销思想, 把握好市场脉搏, 善于整合资源, 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比如, 中国经济出版社的《第二次转型》把握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巨大成绩后, 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转型十字路口。此书2010年出版当年引起经济界的热议。一本经济理论著作得到热销, 这与出版社善于感知中国经济发展走向, 准确把握出版时机, 以及在宣传和营销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分不开。作为文化产品的组织者和主导者, 图书编辑必须具备敏锐的市场嗅觉, 洞悉信息的能力, 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即商业眼光和嗅觉。出版人从以前单纯意识上的知识人、文化人, 演变成为文化商人。

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

出版人还必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出版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工作。这些专业知识涵盖:编辑出版专业知识, 文字加工、策划组稿能力, 商务谈判能力, 印务知识, 较高的审美观, 版式、装帧设计知识, 财务知识以及对每本书所涉及的专业内容也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具备消费心理学、营销学、策划学等多门相关的学问和知识, 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对新型出版人又提出了信息学、网络电子出版等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新课题。为此, 出版编辑必须具备的八项专业素质:一、编辑专家。二、理论专家。三、谈判专家。四、社会活动家。五、写作专家。六、文化学家。七、信息专家。八、语言文字专家。所以, 做好一名优秀编辑, 需要成为一个杂家, 才能在浩瀚的精神产品的海洋中游刃有余。

转型时期, 出版工作已从单纯的文字加工工作演化成为一项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 也势必诞生出一支能力强、素质高、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新型编辑队伍。在不断学习和探索的道路上, 感受着知识的无穷魅力和在市场搏击中的快意。这正是出版业发展前进的生命和活力所在。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 纸质出版物受到了来势凶猛的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的冲击, 出版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进入了强社愈强, 弱社淘汰的竞争态势。主要表现在出版周期加快、商业效益压力增大, 新型出版方式与技术的掌握使得图书编辑的素质变得综合化、全面化。出版人已经从纯粹的专注文字的编辑加工, 走向了策划、商务、组织、谈判等多元素质的综合, 本文对新时期图书编辑所必备素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出版人,业务素质,转型时期

参考文献

[1].《当代编辑职业素质中应具备的五种能力》靳莉, 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05

上一篇:视觉引导下一篇: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