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六篇

2024-05-07

科普文章 篇1

关键词:科普文章,文章鉴赏,文采

科普文章是通过通俗易懂的方法和深入浅出的语言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文章。其中少儿科普文章根据读者的性质, 自成一派, 形成了独特的科普文章风格。这类文章如何甄别优劣, 或者说, 这类文章的鉴赏有什么标准呢?

一、文章要让人看得懂

不管什么类型的文章, 首先要让人看得懂, 所谓文章千般好, 先要看得懂, 这是好文章的第一要素。一篇文章云山雾罩, 不知说云, 语言再优美也不能称得上是好文章。

例如, 有一篇文章叫《镜子里的阿凡达》, 看标题有点摸不着头脑, 来读其中的一段——

你想走进精灵的世界, 变成阿凡达吗?这面魔镜能圆你的梦。魔镜的大名叫作“阿凡达变形站”, 它来源于中国艺术家陈丹青的创意。它采用了最新的人脸识别技术, 能快速捕捉到站在镜前的观众的影像, 然后利用计算机对影像进行染色、变形和拉伸等处理, 最终, 一个阿凡达就出现在魔镜之中!更神的是, 这面魔镜还能分析每个观众独特的面部特征, 从而使阿凡达形象保留着观众的面部特点, 也就是说, 这个阿凡达和你非常神似。

原来, 这是讲艺术与科技结合在一起的新创意。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这么一读, 什么都清楚了。

二、文章标题要吸引人

“题好一半文。”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 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颖独到的题目, 容易引起人的阅读兴趣。

例如, 一读到《来一克上帝的“大便”》这个标题, 脑子立刻冒出来好多问题:上帝的大便是什么?上帝拉屎吗?为什么上帝的大便是论克的?其实, 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金元素的, 一个很平常的选题, 但是引文从上帝的大便入手, 说生活在古代墨西哥的阿兹特克人认为, 上帝的大便是金灿灿的, 就跟黄金似的, 引出了文章要讲的内容——金元素。当然, 在文章中, 作者重申了“黄金当然不是上帝拉出来的大便”, 这里题目“大便”加引号是非常贴切的。

再如, 《在那海参崴脚的地方》这篇文章介绍的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海参崴, 作者原来的题目叫《美丽海滨海参崴》, 这个题目很一般, 而且海参崴的“崴”经常被人误读成“威”。编辑经过思考以后想了一个题目, 叫《在那海参崴脚的地方》。这么一来, 一是可以以“崴脚”一词来纠正“崴”的读音, 让学生记住这个字的读法;二是海参是一种生物, 以“海参崴脚的地方”来命名, 立刻增加了幽默感, 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文章选题非常好

文章选题很重要。好的选题能够吸引人去关注, 有一定的影响力。选题好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时效性强, 是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例如, 《寻找空难的真相》, 这篇文章是从当时马航失联客机事件入手, 让读者了解发生空难的可能原因以及在空难发生时搜救遇到的一些问题。二是着眼点好, 是人们不知道的。例如, 《从太空中看沙尘暴》, 咱们平时看到的沙尘暴都是地面上的, 那么从太空中看沙尘暴会是什么样的, 读者非常想知道这个, 这个选题就很好。

四、文章内容很有趣

好文章主题突出, 趣味性强, 仿佛将人带进了一个开心乐园, 令人捧腹大笑。文章既可以让人快乐起来, 又可以让人从中学习到很多知识。

例如某篇写动物的文章《奇猴相聚花果山》, 其开篇为:

“整天对着花果山上这些模样都差不多的猴子猴孙, 好没意思。世界这么大, 长相奇特的猴子肯定不少, 我为什么不把它们请到花果山来, 和我一起欢庆猴年的到来呢?”

猴年越来越近了, 住在花果山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突发奇想, 要举办一场奇猴喜乐会。主意已定, 大圣找出一本《奇猴名录》, 给名录上的一些猴子发出了邀请信。然后大圣吩咐手下, 张灯结彩, 备好瓜果梨桃, 准备迎接客人。

猴年了, 以《西游记》经典人物形象孙悟空来串起整个故事, 介绍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猴子, 很有趣。

再如一篇写植物的文章《吉星高照贺新年》:

电影宣传海报

电影名:《吉星高照贺新年》

编剧兼导演:菠萝

领衔主演:红星凤梨

参演嘉宾:黄星凤梨、紫星凤梨、虎纹凤梨、莺歌凤梨、火炬凤梨、白雪公主凤梨、水塔花等众多观赏凤梨

号外!号外!植物小学凤梨班集体创作拍摄的新年贺岁片《吉星高照贺新年》, 因集搞笑幽默喜庆于一身, 毫无悬念地登上本年度最新贺岁片排行榜榜首!

一时间, 红星凤梨红遍大街小巷。

这篇文章以植物小学凤梨班集体创作的新年贺岁片《吉星高照贺新年》引入, 主要介绍凤梨家族的几种植物。整个文章就好像贺岁电影的宣传发布会一样, 开头是介绍编剧兼导演, 接着是领衔主演, 还有参演嘉宾, 热热闹闹过新年, 看着就喜庆, 非常有趣。

五、文章的科学知识要讲清楚

知识要讲得清楚、精确, 如果讲不清楚, 还不如不说。

例如, 《又见圆明园》, 这篇文章是一篇资深编辑的采访稿, 来看其中有关知识点的部分——

二维码算得上是条形码的升级版。条形码是通过粗细不同的线条和线条之间不等的间距来存储信息的, 而二维码却是通过大小不等的黑点和白点来做到这点的。二维码中的黑点表示计算机二进制中的“1”, 白点表示“0”。通过它们的排列, 二维码就像一个小型计算机一样, 可以存储很多信息。比起一次只能存储几十位字符信息的条形码来说, 二维码的存储量要大得多, 它携带的信息量可以达到几千个字符, 而且识读的速度也比较快。通过摄像头等扫描设备, 平板电脑可以读取二维码中的信息或者从电脑中调取和编码相对应的资料。

2013年, 那时候二维码还没现在这么普及, 所以, 当时这个知识点很新。读了这一段后, 读者就会知道“二维码的黑点、白点排列起来, 就像一个小型计算机一样, 可以存储很多信息”, 非常好理解。

六、文章能感动人

好文章不干瘪、苍白, 有故事, 有情节, 有细节, 看后让人感动, 令人深思, 有所启发。我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读者》, 它择稿的唯一标准就是“我选择让你感动的文章”。

例如《海豹宝宝的幸福生活》, 讲的是海豹宝宝和妈妈的温情故事。海豹宝宝全身雪白, 眼睛大大的, 看着好可爱。但是, 这篇文章刊登不久之后, 爱护动物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给编辑打来电话, 说海豹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幸福, 它们每年都面临着被人类杀戮的凄惨境遇, 而且就在海豹繁殖的春天, 这种杀戮非常猖獗。所以, 爱护动物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提供了一篇稿子, 这篇稿子是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亚洲地区总代表葛芮的文章。葛芮亲自考察过海豹的生存环境, 看到海豹繁殖的温馨画面, 同时海豹的繁殖季节, 又是不法分子捕猎海豹猖獗的时节, 所以, 编辑跟作者沟通之后, 选择了两个故事角度——海豹的喜与悲, 来讲海豹的故事, 发表了《海豹的悲喜之春》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写了海豹繁殖、哺育等感人的故事, 也写了捕猎者杀害海豹的故事, 真实、生动、感人, 能带给人反思, 激发人的爱心, 提高读者的环保意识, 这应该是一篇好文章。

七、文章语言活泼, 有文采

文章主要靠语言来表达和体现。鲜活的、具有美感的文字总会惹人喜爱。在科普文章中, 优美的文字更是难得, 因为既要把知识讲清楚, 又要有文采, 作者文理兼备, 实在不易。

那么, 何为文采?文采就是要有美感, 语言上能给人带来鲜明的视觉冲击力和愉悦感, 让读者一接触就不忍放手。这里面大概包含语言的调子、语言的韵味、语言的组合、词汇的丰富、修辞的多样化等。不一定要有多华丽的语言和辞藻, 重要的是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有的放矢, 不能无病呻吟, 要通过真情实感来打动人。

还是拿《又见圆明园》举例。看其中优美的文字——

工作人员指导小编用平板电脑上的摄像头对准了一个半米见方的纸板上的二维码, 扫描了一下。霎时, 奇迹出现了——

屏幕上忽然矗立起巍峨的宫殿群, 粗大的红色廊柱, 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庭院里, 树木扶疏, 花红柳绿, 清泉喷涌。

小编手举平板电脑慢慢转动身体, 周围的景色随之变化, 就像在看360度全景电影一般。宫殿群东北角高大的戏楼仿佛传来喧天的锣鼓声, 正在上演着一幕幕戏剧;东边热闹的街市熙熙攘攘, 皇帝足不出宫就可以在此体验民间生活;御笔题写的“礼园书圃”匾额高挂在藏书楼内, 手抄本《四库全书荟要》静静地躺在书柜里, 等待着皇帝去翻阅……

将虚幻的场景用语言描述得生动有趣, 就好像读者现在就身临奇境, 看到了当时圆明园的盛景, 非常真实, 又虚无缥缈, 从而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

八、文章图文并茂, 读起来不累

文字描写一大堆, 不如一张图更直接。所以用图将一件很枯燥的事情, 表达得生动、到位, 这样的文章才好看。

例如, 《地震来了怎么办》这篇文章。这种选题如果只是用文字讲知识就很枯燥乏味, 但是用搞笑的漫画来表达, 知识就有趣了, 文章也好看了。

九、文章要百看不厌

百看不厌的文章必定是好文章, 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筛选, 成为杰出的艺术精品留传下来。要达到百看不厌, 除了故事好看、语言优美以外, 还要能给人以启迪, 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果读者从头到尾把一篇文章看完, 没有任何感觉, 看完就忘, 那么这篇文章就没有发挥它的作用。

因此, 百看不厌的文章, 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是知心的朋友, 让人终生难忘。

十、结语

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莫言先生, 在《檀香刑》里有这么一句话:世界上的事情, 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 你看那天上的月亮, 一旦圆满了, 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 一旦熟透了, 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 才能持恒。

科普文章阅读指导 篇2

在文体特征上,科普文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和原理的说明性文章。内容科学,表达准确,条理清晰,生动易懂。一般,要求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知识。此外会在具有知识性的基础上,讲求艺术性,即以生动灵活的方式介绍知识。

语言上,以普及科学知识(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为己任,所以它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等特点。

结构上,多采用总分式或递进式结构。(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主体部分详写说明对象,结尾部分总结说明对象。在说明顺序上,常采用空间、时间或逻辑顺序。(1)空间顺序: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2)时间顺序: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3)逻辑顺序:具体表现在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在中心意思上,在于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介绍科学道理和科学规律。因此,中心意思首先要弄清中心论点及分论点,支撑观点的材料等;要弄清介绍的是哪个领域的知识,破除了哪些旧认识、旧观念,阐释了哪些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在评价上,一般是破除旧知,更新观念。要特别留意文本中所提到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在学术等领域所得到的相关评价,注意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对人类发展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特色的深度思考和判断上,要注意其科学严谨的特点,不仅表现为内容上的科学求实,而且表现为行文上的逻辑严密。行文逻辑严密正是作者思维严密的外在表现,从熟悉到陌生,从现象到研究,从本质到应用,作者层层深入地展现着科学的行文思路,既条理清晰地体现了行文科学严谨的特点,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规律。

在时代精神上,对文章探究要注意结合时代,挖掘科学研究成果对改善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

李政道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与世界古代的物理学很相像,都以天体物理学为基础。“物理”这两个字的使用最早可能是杜甫。杜甫在公元758年写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

杜甫这两句话,现在应用仍很正确。杜甫对“物理”用了“细”和“推”两个字,“细”就是要仔细观察,“推”就是要推理,所以这两个字,一个是实验,一个是理论,每一个字的份量都很重,如果要取两个字来描写物理实验和理论,很难有比“细”和“推”用得更恰当的字来说明研究物理的方法,也可以说是科学研究的方法。杜甫是诗人,怎么对“物理”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呢?杜甫当时还是工部侍郎,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计委副主任,大家称他杜工部。可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科学与文学艺术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现保存有一片甲骨,其上所刻甲骨文的内容是世界上第一次关于新星(Nova)的观察记录。所谓新星是与太阳相似的一颗恒星,一颗恒星的一生可以有几次突然变成新星的经历,每次它能够在几天,或者是一个月左右忽然亮度增加一万至十万倍。在另一片甲骨上,记录着一星期之后,那颗新星的亮度减少很多。这两片甲骨上的甲骨文是世界上对新星最早的记录。

除新星外,还有超新星。超新星的亮度是太阳的1010倍。像太陽这样的星,当它的氢核完全变成氦核时,就变成中子星,这个中子星直径只有几千米。所以像太阳这样大的星一下子变成几千米大,就要变成超新星了。关于超新星,全世界最早、最完整的记录也在中国,是1056年宋朝时发现的。宋朝的天文记录已经很详细,每天有记录,记录中说,当超新星刚出现的时候,大如鸡蛋,然后它的亮度一天天慢慢变小。从记录中可以推出现在的蟹状星云是哪个时候哪颗超新星演变产生的。这颗超新星的寿命差不多是一年。

我想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对于天体构造的看法。中国很早就推测地是圆的,天也是圆的。这是诗人屈原推测的。屈原在他的《天问》里写着: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屈原用解析推理的方法,也就是“细推”了地是圆的。当时没有实验的证明,是推理出来的。屈原充分运用了诗人的想象力和解析思考能力,那是公元前5世纪。得到了这样重要的结论:天像蛋壳,地像蛋黄,两者都可以转,所以中国从古代开始,天体的运行轨道就有黄道、赤道两个道。屈原接着推测,地的形状可能偏离完美的球形,可能是椭球形。他问:“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屈原问,赤道圆周比通过南北两极的圆周,哪个更长。南北顺椭圆的长度到底多长。但是屈原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那时不知道,我们现在才知道地球的赤道直径和极直径差得很小,可是那个时候他问这个问题是相当了不起的。(节选自作者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纪念会上的报告《物理学的挑战》第一部分,原文发表时作了部分编辑处理,并经作者和叶铭汉教授审定。)

1.下列对科普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有着天体物理学这一共同的基础,是中国古代的物理学与世界古代的物理学唯一相像的地方。

B.最早使用“物理”两个字的可能是杜甫,从其诗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中可找到。

C.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现仅保存下来一片甲骨,但却留下了世界上对新星所作的最早记录。

D.中国宋朝1056年发现了亮度为太阳1010倍的超新星,并留下了全世界最早、最完整的记录。

E.屈原是充分运用诗人的想象力和解析思考能力做出“天地都是圆的”这一重要论断的世界第一人。

2.古代中国在天体物理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答:

3.从文中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科学与文学艺术有着怎样的密切关联?

答:

4.杜甫和屈原的作品所出现的符合科学精神的东西,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谈谈你的认识。

答:

参考答案1.B、D(A“唯一相像的地方”错。C“现仅保存下来一片甲骨”错。E“做出‘天地都是圆的’这一重要论断的世界第一人世界第一人”错,原文是“很早就推测出”。)

2.中国现存甲骨留下了世界上对新星最早的记录;关于超新星,全世界最早、最完整的记录也在中国;中国很早就推测地是圆的,天也是圆的。

3.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蕴含有与科学精神相通的东西,给科学研究带来过某些启示;中国古代文人运用其想象力和解析思考能力,对世界的大胆认识与推测,给科学提出了值得研究的课题。

4.自圆其说即可。示例:文学作品虽然会有一定的创造性成分,但这些创造性的东西中总会有意无意地带上合理的成分。这也就告诉人们,科学贯穿在一切事物之中,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科学精神。

统计科普文章 篇3

[关键词]统计数据失真、信任危机、改进统计方法

[摘要]近几年来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如房价、CPI、在岗人员平均工资等屡屡遭到老百姓的质疑,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针对目前有些统计数据存在争议的现象,本文就该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公布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上涨1.5%,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了2.8%。对此,老百姓的感觉是:小数点打错了地方。

这不是统计数字首次遭遇信任危机。由此追溯到去年的工资“被增长”、“被就业”,中国现行的统计方法和制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争论的声音总会渐渐平息,但是一场统计新政却是势在必行。

实际上,从2009年开始,从专家到民众的质疑声一直不绝于耳。200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2%,农村居民增长8.1%。而此前央行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前两季度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8.6%,是199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网络上喧嚣一片,网友愤慨地说“工资被增长”,而“被”字也成为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写入了2009年的历史。

当统计数据不再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当一种全民关注的社会氛围悄然成形,数据就变成了关乎个人收入和生活的具体可感的事情。上世纪90年代以后,统计体制改革不断迈出新的步伐。如建立新国

民经济核算体系,实行新的统计报表制度,应用抽样调查方法„„等等。但是,原有的统计方法沿用多年,一直没有改进,已经有些滞后、渐渐不符合形势发展的要求了,统计数据无法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应该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这是大家一致的观点。

那么,有哪些因素导致了统计数据的偏差、失真或遗漏呢?除了存在统计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统计调查方法不灵活等显性原因外,还存在着统计对象不配合等非统计因素的隐性原因。例如,在居民收入的统计调查过程中,如果被调查对象拒绝接受调查或提供不真实信息,特别是高收入阶层的灰色收入很可能涉及钱权交易、腐败、土地收益或其他垄断利益分配问题,就很容易造成居民收入的统计数据偏差、失真现象。

上述所言形成的数据偏差、失真或遗漏,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采用更科学、更合理的调查方法、样本设计予以纠正,以此减少统计误差。但应更为警觉的是,导致当前统计数据失真的主要症结并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性因素或非统计性因素,来自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可能依然较为突出。例如,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或经济利益,有目的地编制一些统计数据,这个制度性因素可能是导致部分地方统计数据出现较大偏差或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此,一场从方法到制度的变革正在统计部门酝酿和推行。

新修订后的统计法从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其中特别强化了对统计数据生产过程的监督,以及对统计机构的约束。第二十九条规定统计人员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否则视作违法行为。

除了法规的硬性规定之外,一些技术手段也将在今年相继实施。从一季度开始,国家统计局将公布统计数据的环比数字,与同比数字相比,短期环比将更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的细微变化;为了杜绝地方政府注入水分,GDP将上交给国家统一核算;在平均工资统计方面,正试点将个体和私营企业纳入到平均工资统计范围。

另外还从三方面入手完善科学统计方法。

一是赋予统计工作更大的独立性和中立性。可以考虑像税务和审计系统一样,对统计系统实行垂直管理,这将有助于增强统计的抗干扰能力。因为,我国基本统计信息主要是依靠地方各级统计部门收集的,地方统计部门的干部任用和统计工作的保障条件都依赖于地方政府,这使得统计部门很难顶住来自地方政府干预统计数据的巨大压力。所以,增强统计系统的独立性,可减少此类干扰。

二是增强统计工作的公开、透明度,提高其专业性。也就是说,不仅要及时定期公布各类统计数据,而且还要公开统计数据的指标含义、样本范围数量和调查方法等。同时,要通过发现问题、积累经验、验证方案和完善方法等形式来不断提高统计部门的专业化水平,避免出现统计数据的偏差、失真或遗漏等现象。

三是应当逐步放开相关部门对统计工作的行政垄断局面,并向民间机构开放统计市场。事实上,官方统计部门与民间统计机构之间的相互竞争,将有助于促进、改善我国的统计质量与水平。

当然这不是全盘否定旧的统计方法,就比如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了2.8%,虽然统计数据显示很低,但并非是统计

方法的问题,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如果能够更好宣传CPI、在岗人员工资的概念以及数据是怎样统计出来的,大家的质疑就不会如此强烈。

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英文缩写,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CPI不是单一商品的价格涨幅,而是一个总体指标,反映的是全国13亿多人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化情况。而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感受往往是对单一商品价格变化的感受。有些商品和服务是经常性的消费项目,百姓对价格的上涨更敏感。比如大蒜价格暴涨,老百姓感受特别深,但可能忽略了猪肉价格低于去年同期,其他蔬菜价格也没像大蒜一样疯涨。虽然蔬菜涨幅很大,但蔬菜在CPI中的比重有限,短期的暴涨对CPI总指数的影响是有限的。另外普通居民感受价格变化,对比的基期往往是三五年前,甚至10年前。而CPI主要公布的是同比、环比指数,对比的分别是上年同期、上月,观察时期较短,其反映物价涨跌的变化也只是特定的一段时间内。如果把居民消费价格放在比较长的时间内观察,价格涨幅也是比较明显的。2007年猪肉价格开始大幅上涨,现在猪肉价格同比下降,是与去年的价格相比较的,但比起2006年还是在高位上。

商品在CPI总体中的重要程度,即在CPI中的权重对分类指数、总指数的影响程度是很大的。而权数的确定是一个地方总体消费结构所决定的,和个人的消费结构可能很不一致,因此造成一种商品价格的涨跌对CPI的影响是固定的,但对个人的影响不同,因而感受也不同。

最后,普通居民关注的是“吃穿用住行”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商品和服务。而CPI调查的范围更加广泛,是一个加权计算后的综合平均数,其中既包含有上涨的品种,也包括了下跌的品种,如果居民用具体上涨的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价格与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相比,就会觉得CPI低估了。如果大家都知道这样的计算方法就不会再有质疑声了,由此可见统计工作的宣传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当然也不是说这样的方法就是最适宜的,如果能考虑适当降低其他类别商品在CPI统计中的权重,并将房价纳入CPI指标就更能反映当前真实的价格水平。

科普文章读后感 篇4

这部宣传片,让我触目惊心。看来,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准则,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首先,我们要节约用水,不浪费每一滴水,洗好手关紧水龙头,循环利用每一次生活用水。

科普经典文章:像银杏树一样生长 篇5

春天到了,被暖暖的微风摇醒了,银杏树揉揉惺忪的睡眼,看看身边的桃花开了,桂花树也爆出了嫩芽,这才慵懒地舒展舒展腰肢。不经意地吐出一点一点的新绿。那些嫩芽一小簇一小簇挤在一起,让人分辨不清是叶芽儿还是花骨朵。

冬装一层一层脱下,阳光一天一天暖和起来。不知不觉,满树嫩芽已经是一把把翠绿的小扇子了。他们在微微的风中轻轻地摇摆,那柔美和顺的样子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虽然没有桃花、迎春、月季那么艳丽多彩,但是他们快乐的舞姿,和碧绿的色彩,为浓妆艳抹的春天添上了清新自然的一笔。

一场春雨过后,那一把把小扇子挂上了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闪烁的光芒。月夜,清风徐来,树影婆娑,燕子呢喃,闭目聆听,这时,时间仿佛停滞,心灵已经穿越到一个完美的梦幻世界。

夏天到了,银杏树在浓烈的阳光下蓬勃地生长着,它的干通直光洁,主枝与主干间的夹角小而适度,分枝侧生而不凌乱。端端正正地站在田野间,院落中,显得正直而又威武,肃穆而不失优雅。硕大而葱绿的树冠下则是一片清风徐徐的荫凉。树下常有熟睡的乡人,或架两张木凳,或在地上铺一层凉席,衣衫不整,自由随意,凉风习习,好梦正酣,好不舒爽!也有打牌的少年,也有闲聊的老汉,也有闲不住纳着鞋底纳着凉的老妪,他们在树荫下愉悦地消暑,时间在这里变得缓慢而绵长,岁月静好,蝉鸣悠扬。

当秋风起时,我最喜欢穿行于银杏树下,看着煦煦的秋阳从疏朗的枝叶间滑过,感受着嗖嗖的秋凉在耳畔飞起。此时,银杏树的青果已经泛黄并被人采去,银杏树卸下一身重荷轻松直立。金黄的银杏叶,宛如一颗心脏的两瓣,宛如人生的思想和语言,在秋风里飘飘洒洒零落不休,虽然零落,却依然明媚、清晰,如同永远铭记的曾经过往,如同永远记忆清晰的青春岁月。它们一片叠着一片,一片挨着一片,飘飘洒洒,落满道路,人踩上去沙沙作响,如同在跟沧桑岁月对话,在和自然生灵对话。感受着秋天的开阔与斑斓,大片大片的赤橙黄绿、大块大块的丰硕与灿烂,一颗心再不会感到迷茫,也不会感到孤寂。

冬天银杏树是孤独的,他傲然屹立在大地上,静静地抵抗着风霜雪雨,站出了肃穆尊严与奉献向上的精神。

站在银杏树下,那一片片迎风招展的银杏叶让人思索,她有着洗尽铅华的纯净,剥去虚荣的皎洁,历尽沧桑的温婉。也许没有那种热血沸腾让人痴狂的爱恨情仇,却由然产生一种细腻而婉约的心情。在这物化而浮躁的生活中,我只愿迷茫不知方向的心灵慢慢变得平和,只愿生命像银杏树一样默默地生长。

科普文章 篇6

《考试说明》将科普文章阅读列入实用阅读部分,其题型、分值都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相同,且放在同一题位上。科普类阅读由于其实用性大,语言通俗易懂,反映的问题与社会、人们关系密切,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科普类阅读再次出现仍然是可能的,备考中要多读些科普类文章,还可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

1.科普文的含义

科普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因此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普文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昆虫记》。

2.科普文的类别(1)科学小品文 概念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主要特点 ①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过夜”,理由是植物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内过夜,有害人的健康。事实上,每300平方米叶面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出量。可见,几盆花放在室内过夜,不会影响人的健康。所以,科学小品介绍的知识必须有真凭实据,合乎科学。

②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

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比如《死海不死》中关于一段神话故事就用了记叙的写法,而《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有许多精彩的描写。

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比如《死海不死》中插入一段神话故事,把人在死海中不下沉的情形叙述得形象生动,从侧面说明死海水的浮力大的科学道理。又如在《人类的语言》一文中插入在上小学时大师兄作文中两句话的情景,都使得文笔轻松活泼。

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因为有些科学知识不太好懂,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以使科学原理通俗易懂,便于介绍、普及科学知识。

③内容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比如《人类的语言》、《话茶》、《天石》等文,都具有内容通俗易懂的特点。形式

随着科学小品内容越来越广泛,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太阳;无论是工业、农业方面,还是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科学小品的题材。所以小品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描述式

描,指描写;述,指叙述。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比如《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之一。这种描述式便于说古到今,旁征博引,趣味盎然,吸引读者。

②自述式

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于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比如《灰尘的自述》、《我是电》等题目就是自述式的。

③故事式

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理性。

既然是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节;在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当然不能强调了故事性而忽视了科学知识,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④谈话式

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这种方式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容易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同时,这种写法文字更易精练。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前两种比较常见,也容易把握,后一种是把人物对话组织到具体故事当中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对话内容的变化而推进,对话是文章的主体。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要依据内容而定,要突出以说明为主线,集叙述、描写、抒情甚至议论为一体,看似散文,实为说明,用文学笔法的感染作用,达到说明的目的,可读性更强。

(2)介绍性说明文

介绍性说明文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介绍某种事物或说明某种事物特点的一种说明文体。它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向别人介绍清楚事物“是怎么样”的,对被介绍对象起解释、阐述的作用。

在传统高考中,纯科技类说明文,如《颅脑与肠脑》;社会科学类说明文,如《铜奔马》;自然科学类说明文,如《沙尘暴》,这些都属于介绍文。传统高考中一般把它们放在第一卷,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侧重考查学生对概念、语句、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以推断的形式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新高考把它放在第二卷实用类阅读部分,以主观题形式呈现。

特点 ①知识性

介绍性说明文以知识的传导作为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读者认识介绍对象是它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知识性便成了介绍文的内涵。介绍文的知识性内涵,建立在写作态度的“客观”“如实”之上。作为文章,介绍文不可能没有见解,不可能不包含着作者的倾向。不过,这种“倾向”是历史的、客观的定论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不能带有作者的偏见。

②直接中介性

介绍性说明文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作者通过介绍文,把知识传授给读者。这种中介,不是通过暗示,不是通过旁敲侧击,不是通过画龙点睛,而是直截了当地把作者想让读者知道的知识展示出来。

基本结构 ①总分式

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②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主体部分详写说明对象,结尾部分总

结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①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

②时间顺序

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③逻辑顺序

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说明方法 ①下定义

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出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②分类别

把被说明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进行说明。③列数字

援引有关数据以解说一定事物性状。④举例子

列举事实材料来说明事物。⑤作比较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异类事物作比较,通过同点和异点的分析,达到说明事物本质的目的。

⑥作比喻

运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⑦设图表

用图画、表格对被说明事物作较直观明晰的说明。3.科普文阅读要求

在考试过程中短暂的时间内,要做到迅速地阅读说明文,准确解答问题,考生就一定要在考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分清类别读懂文本

拿到说明文要立即分清说明文的类别,注意各自的特点。介绍性的说明文在于让人开阔眼界,增长见闻;记叙性的说明文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研究对象的变化;文艺性的说明文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阐释性说明文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说明文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2)考试中应该三读文本。文本就是我们要阅读的文章本身。要做好阅读题,就必须把文本

真正读懂,这是答题的必要前提。

一读,快速浏览了解大意。因考试时间宝贵,不可能像平时那样慢慢地读,快速浏览的目的是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正确把握文章的思路,知道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还是“总—分—总”,是按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进而准确地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说明实体事物一般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以时间为序,阐明事理一般按逻辑顺序,对某事物做单一的说明则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有的说明文综合几种说明顺序。

二读,根据题目细读重点句段。细读不再是全文泛读,而是有针对性地读,这样集中读,不仅速度快而且实用性强。题目问什么或者要求什么,就读什么,重点阅读相关内容。注意那些起限定作用的词语及那些表示各种不同的判断的副词,以更好地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是桥梁专家茅以升的说明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作者先用“大约”、“可能”表示估计,再用“有记载的”限定范围,然后用“最”强调程度,极有分寸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阅读这篇文章,只有用心揣摩,才能体会出这篇说 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读,这是对前两次阅读的深化。就是根据全文的意思和题目的要求深入品读,考虑答题思路,确定【答案】。

考点一 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文章。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类型的特征和性质。它方便、灵活、适应面广,可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甚至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社会科学合为一体,融说理、抒情于一体,兼有杂文的犀利、论文的深刻、散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甚至诗的清醇。

阅读科普文章,要注意把握好两个层面的目标和要求:

一是科学与人文的层面。也可以说是科学的人文性。从科学中吸取智慧与力量,体会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另一个是知识和能力的层面。要根据科学小品这一体裁的特点,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有用信息,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重点研习将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蟋蟀之话 夏丏尊

①鸣虫是秋季的报知者。

②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声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究有共同之点。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

肉声。

③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它们的鸣声由翅的鼓动发生。用显微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翅的特别的发音装置,前翅的里面有着很粗糙的状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质部”的部分,两者磨擦就发出声音。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叫做“发音镜”,这是造成特殊的音色的机关。秋虫因了这些部分的本质和构造,与发音镜的形状,各奏出其独特的音乐。其音乐较诸鸟类与别的虫类,有着如许的本质的差异。

④螽斯与蟋蟀的发音样式大同小异。螽斯左前翅在上,右前翅在下;蟋蟀反之。螽斯的状部在左翅,硬质部在右翅;而蟋蟀则两翅有着同样的构造。此外尚有不同的一点:螽斯之翅耸立作棱状,其发音装置的部分较狭;蟋蟀二翅平叠,因之其发音部分亦较为发达。在音色上,螽斯所发的音乐富于野趣,蟋蟀的音乐却是技巧的。

⑤无论鸟类、螽斯或蟋蟀,能鸣只有雄,雌是不能鸣的。这全是性的现象,雄以鸣音诱雌。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蟋蟀是有耳朵的,说也奇怪,蟋蟀的耳朵不在头部,倒在脚上。它们共有三对脚,在最前面的脚的胫节部,有附着薄膜的细而长的小孔,这就是它们的耳朵。它们用了这“脚耳”来听对手的情话。石块或落叶丛中是它们的生活的舞台,它们在这里恋爱,产卵,以至于死。

⑥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可是有一极有兴趣的现象:它们是极端的女尊男卑的。试把雌雄二蟋蟀放入小瓦器中,彼此先用了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以后,雄的即开始鸣叫。这时的鸣声与在田野时的放声高吟不同,是如泣如诉的低音,与其说是在伺候雌的意旨,不如说是一种哀恳的表示。雄的追逐雌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犹淡然不顾。于是雄的又反复其哀诉,雌的如不称意,犹是淡然。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雄蟋蟀在交尾终了后,不久就要遇到悲哀的运命——所存在者只翅或脚的碎片而已。

⑦蟋蟀产卵,或在土中,或在树干与草叶上。雌蟋蟀在产卵时,先用产卵管在土中试插,及找到了适当的场所,就深深地插入,同时腹部大起振动。产卵管是由四片细长的薄片合成的,卵泻出极速,状如连珠,卵尽才把产卵管拔出。一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雌蟋蟀于产卵后亦即因饥寒而死灭,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夏孵化。

⑧蟋蟀在昆虫学上属于“不完全变态”的一类,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这情形和那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像蝶或蝇等叫做“完全变态”的昆虫。)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经过数次的脱皮,身体的各部逐渐完成。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其时期因温度地域种类个体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

(选自《名物采访》,有删改)

②①

【注】 ①螽斯: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触角呈丝状。②若虫:不完全变态类(渐变态)昆虫的幼体。

1.文章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表达技巧,解读科普文要像解读说明文一样。

【答案】文章采用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科学、形象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原理和发音样式,清晰地展现了蟋蟀的生命历程。

2.根据全文,概括蟋蟀的生命历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阶段:卵孵化成若虫。第二阶段:若虫经数次脱皮变为成虫。第三阶段:成虫“恋爱”、交尾。

第四阶段:交尾后雄蟋蟀死亡,雌蟋蟀产卵后死亡。3.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特色。答题时,考生既要从文体的角度去考虑语言特点,又要从文章语言的具体叙述与描写去把握其特色。一般来说,科普文章的语言以平实、准确为主。但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中,亦可能运用修辞手法,使之显得生动形象,活泼有趣。考生应结合文章作具体分析,并举例说明。

【答案】(示例一)本文语言平实,善于以科学而准确的语言说明蟋蟀的生命特征和生活习性。如,第③段“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的原理和构造。再如,第⑥段“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恋爱过程。

(示例二)本文语言生动,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第⑤段“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雄蟋蟀发音器官发达、发音富有技巧、所发的声音对雌蟋蟀具有诱惑力。再如,第⑥段

“这时的鸣声„„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这几句,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蟋蟀恋爱过程中“极端的雌尊雄卑”。

【方法技巧】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筛选并整合科普文信息的步骤

第一步:从科普文中的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第二步:抓住科普文中的重要的知识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提取的信息包括体现概念和语句内容的若干要点(形成的条件、原因或相关因素)。第三步: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或者是按提供的例句去寻找同类的语句。

第四步: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或在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2.提取科普文章信息常用的两种方法(1)组合法

有些科普文章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在某些重点段落,只要将有关段落中的信息加以组合就可以了。

(2)摘录法

有一些文章,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在文中,这就要分散摘录。

二、分析文本特色

科学性和文学性是科普文的特征,分析科普文章的文本特色主要分析这两个方面。1.科普文章的科学性

科学性首先体现为思维的严密。思维的严密不仅表现为内容上的科学准确,也表现在写作的条理和整个文章的布局安排上。

结构的合理性是作者思维严密的外在表现,科学的行文思路,既条理清晰地体现了行文科学严谨的特点,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规律。

把握文章结构一般的思维流程如下:

第一,一般来说,科普文章的层次是比较分明的,或以时间为序,或以空间为序,或按总分的顺序解说。

第二,体现语言的严谨性。

主要表现在用词、造句方面要力求精确,合乎语法习惯,所运用的专业术语、科学解释也必须准确无误,毫无歧义。

2.科普文章的文学性

①借助文学表现手法来加强它的趣味性,或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表达知识内容,使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或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使科学的小品富有情趣;或把科学知识编织成为有情节的小故事,让读者通过想象,在阅读故事中认识和掌握科学知识。②标题生动活泼,富有新意。

三、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文本一旦产生,就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并呈现一定的社会价值。我们可以评价它是否激发人们热爱科学的情感,也可以评价科普文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影响,或者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和影响等等。

解决这类题目的一般思维流程是: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要评价的问题,问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第二步:结合文本,找到文中原来支撑问题的依据;

第三步:整理【答案】,检验自己的文字能不能回答“为什么”。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海底装上“眼睛”

——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

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的科学热点正在出现:这就是海底观测系统。其功能是把深海大洋置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

迄今为止,人类“入地”的能力仍然远逊于“上天”。海底是最贴近地球深部的去处,从海底“第三个平台”观测地球,将揭示地球系统“运作”之谜。

建设中的海底观测系统,是通向新突破的捷径,作为新开的领域,各国都处在起步阶段。中国,正经历着数百年不遇的良机。

假如把地面与海面看作地球科学的第一个观测平台,把空中的遥测遥感看作第二个观测平台,那么新世纪在海底建立的,将是第三个观测平台。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部不断扩展视野的历史。古人没有想到海洋有这么大,15世纪重新发现的“托勒密地图”上并没有太平洋,以为欧洲航海西行到亚洲并不遥远,否则哥伦布也许不敢冒这个险。当然更不会知道海底的地形起伏,会比陆地的高山深谷还大,这要等到20世纪中期,有了声波测深技术才能发现。现在我们知道,海水比河水多百万倍,海洋的平均水深3 800米。隔了厚层的水,人类对深海海底的了解,还不如对月亮和火星表面的了解。而地球深处“地幔”里的水,又比地球表面的海水多许多倍。

人类视域的突变发生在17世纪:用新发明的显微镜,看到了细胞,看到了微生物;用新发明的望远镜观察行星,提出了“日心说”,导致“哥白尼革命”。又一次突变发生在20世纪:航天技术使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第一次看到地球的全貌,开始将地球看作一个整体,将地球上种种现象连结为“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导致地球系统科学的产生,被喻为“第二次哥白尼革命”。

这次“革命”对地球科学的影响最大,尤其是浩瀚的大洋。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大都是19世纪晚期以来通过航海从船上取得,这种星星点点、断断续续的观测,带来了许多错觉和误会。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测量海底地形的办法还是用绳子系上重锤抛到海底,用绳子的长度测算水深,如此得来的测点寥若晨星,绘在图上当然只能说明海底平坦,地形单调。再如船上用温度计测量海水表层,只能测了上一点再测下一点,永远也画不出一张同时的海洋温度图来。20世纪出现的遥测遥感技术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开辟了全新的对地观测系统,能够获取全球性的和动态性的图景。同时得到的不仅有海水表面的温度、风场、海流和波浪,而且有生产力、污染以至浅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

但是遥感技术的主要观测对象在于地面与海面,缺乏深入穿透的能力。隔了千百米厚的水层,遥感技术难以达到大洋海底。现在要问:能不能换一个视角,不要老是从海面看海底?可不可以从海底看海面,把观测平台放到海底去?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的热点正在出现:这就是海底观测系统。

海底的观测平台的功能是把深海大洋置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结果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

1.请简要概括建设海底观测平台的意义。

【解析】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应大纲对科普文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C。答这类题,首先要弄清问题的方向,看问的是什么;然后,要在原文中找准答题的区间,即【答案】在原文的哪几段中;最后,根据问题在原文中提取有效信息(关键词句)组合【答案】。

【答案】 将深海大洋置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海底观测平台是地球系统的第三个平台,使人们换一个角度观察地球。

2.综观全文,人类对海洋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中心的能力,对应大纲对科普文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C。答此

题,【答案】 第一阶段: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主要通过航海从船上获得;第二阶段:人类通过简单的工具测量海洋;第三阶段:遥感遥测技术出现后,人类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加强了对海洋的认识。第四阶段:海底观测系统的建成,人们可以从海底看海面。

3.根据文意,你认为建设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能否导致地球系统新科学的产生,从而带来“第三次哥白尼革命”?

【解析】 此题考查探究文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对应大纲对科普文阅读要求的第三点:探究F。答这类题,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有小论文意识,即答题要有理有据,简明、连贯、条理清晰;第二,既要联系文本,又要联系社会现实;第三,要有自己的观点,态度鲜明。

【答案】(示例)能导致地球系统新科学的产生,从而带来“第三次哥白尼革命”。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不断探求海洋的秘密,已经对海洋有了较深的认识,特别是20世纪出现遥测遥感技术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后,人们不仅能探测到海水表面的温度、风场、海流和波浪,而且能了解海洋的生产力、污染以至浅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另外,人类有“上天”探求月球的本领,就应该有“入地”观测地球的能力,因为,相对而言,“入地”不比“上天”难。

【答题模板】 1.审清题意把握要求

许多同学轻视了审清题目这一关,从而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如因漏读或错读题目而失分,这是一种过失性的失分,只要细心读题,完全可以避免。有的学生忽略题目中的修饰语而失分,还有的是因为没有真正把握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而失分。仔细审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得分率,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或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更需要认真审题。有些所谓难题,只要仔细阅读,捕捉到题目所给的信息,就能发现其内在含义,进而攻下难关。捕捉到的“信息”只是一个“毛坯子”,需要根据题意作比较后进行精加工。

2.准确表述灵活回答

前两点如能做好,就已胜利在望,但如果在表述上略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表述要准确,就是将前面通过阅读确定的【答案】以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做到准确、简洁、灵活。准确是答题最重要的要求,语言再漂亮,不准确也绝不会得分。在准确的前提下,还需要简洁。答题的语言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准确和简洁。所谓灵活,就是在答题时不能死板地套用平时的练习或检测,考试中有许多题目会让考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即使这个题目与平时做过的某道题差不多,也要细致分析,灵活回答。

3.掌握方法避免失误

考查的知识点不同,阅读解答方法也不同。解题方法不是绝对的,但要绝对避免容易给解题造成错误的方法。为了节约时间,可以先看题,然后在文中寻找与题意有关的语句。

一、(2015·福建卷,12~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说不尽的萤火虫

中国有着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中“盯瞳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囊萤夜读”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

现代人是不再需要“囊萤”来夜读了。到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它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几乎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

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LED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50%以上。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LED生产中。

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萤火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甙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的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去年夏季一些城市刮起萤火虫展览热,千里迢迢从外省引入萤火虫,然后在公园放飞。但萤火虫的很多种类年复一年地在同一个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不会迁往别处。萤火虫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萤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徙,目的地栖息环境又不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不少专家为此呼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环境。

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进不能“引”来它们的回归。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而且,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萤火虫如是,熊猫如是,白鹳也如是„„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而发明的荧光灯,在减少热损耗方面成效显著,但发光率不如萤火虫。

B.科学家模仿萤火虫发光器的天然结构,用以制作LED覆盖层,这种设计在应用中将起到节能的作用。

C.人们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癌细胞检测、玉米新品系的培育和水质检测。

D.引进萤火虫的做法不合乎自然规律,因为长途迁徙影响其正常繁殖,异地放飞又改变其栖息环境。

E.对一个物种的保护必将使其它物种获益,因而做好了萤火虫的保护工作,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

【答案】 CE 2.为保护萤火虫,我们要注意萤火虫的哪些习性?请简述。(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答题信息主要集中最后两段内容。【答案】 ①萤火虫对栖息地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②多不喜迁徙。③求偶时以闪光信号吸引异性。④对外界亮光反应敏感。(意思对即可。)

3.请根据文本,分析“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句话的含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萤火虫“也是文化的”:有助于人类对血吸虫病的防疫;能启迪人类的科学发明;还是我们民族审美情感的寄托。②“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萤火虫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对它的保护要遵从大自然的规律。(意思对即可。)

二、(2015·广东卷,19~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

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时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结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以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的几率通常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

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素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收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植物透过Pr对Pfr比率能预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有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14年,有删改)

1.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第①句体现了科普类文章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使用打比方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发芽”比喻成“分娩”,“攸关生死”“找对时机”则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发芽的重要性,给人以亲近之感。

(2)第②句体现了本文语言科学严谨的特色。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红光/远红光比率的变化准确而具体地说明光的改变。“大部分”“远小于”则体现了严谨的特点。

2.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些先天休眠型种子经冬天才会发芽,如扁蓄的种子。(2)有的植物年初结不休眠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种子,年初生产的种子当年发芽,繁衍后代,后来所结的种子保存至第二年春天发芽,如羊腿藜。(3)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秋天发芽,度过寒霜存活下来的比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抢先一步发育成长,如雀麦草。(4)冬季一年生植物有分散风险的本能,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春天发芽的种子存活几率大一些。

3.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请用文中观点解释这种现象。(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摆出文章的观点,再结合现象分析。

【答案】(1)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土壤表层的杂草被除掉之后,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种子就开始发芽,因此长出更多的杂草。(2)光敏素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土壤表层的杂草被除掉之后,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种子也会发芽,从而杂草也更多。

三、(2015·北京卷,1~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24分)材料一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曾被誉为“文明之母”。毕昇的活字印刷,更是领先了西方数百年,揭开了世界印刷史的辉煌一页。然而,时至20世纪,中国印刷业遇到了巨大的危机和挑战。

20世纪40年代,美国发明了第一代打字机加照相机的手动式照排机,但该照排机效率不高,一旦按错键,改版很麻烦。1958年美国发明了光机式西文照相排字机,在计算机控制下依靠光学和机械方法选取字模,逐字照相形成版面,称为第二代排字机。1969年,日本也研制成功第二代汉字排字机。1965年西德成功研制出阴极射线管输出的第三代排字机。三代机的速度可以比二代机快10倍,适用范围也广。日本引进西德和美国的技术,于1975年也初步研制成第三代汉字排字机。1976年英国研制出第四代排字机,它采用激光技术,用激光束在底片上扫描打点形成版面。日本也正在研制第四代汉字排字机,但尚未成功。

此时此刻,中国的印刷业却仍在沿用古代的技术,在汉字的“丛林里”艰难跋涉。

从美国的第一代手动照排机,到英国的第四代激光排字机,世界照排技术的发展进步大大依赖于不同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实力。就拿阴极射线管输出的第三代排字机来说,该类排字机对底片要求高,对所使用的阴极射线管分辨率也要求很高。这些困难,在中国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难以克服。

汉字相比表音体系的文字,数量巨大。从印刷的基本需求看,排字机的字库通常要收7 000多字。而从一般书报的需求来说,字体就有书版宋、报版宋、标题宋、仿宋、楷体、黑体、长宋、扁宋、长黑、扁黑等10多种;字号还有小六号、六号直到初号,共15种。如此一来,字库的收字就会成倍增长。

汉字的巨大数量,为排字机字库的存贮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再加上文字印刷质量上的需求,要保证字形美观、笔锋明晰,汉字带给排字机的技术困难就会更大。20世纪已进入信息时代,只有几十年历史的计算机,向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汉字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有外国人说:“汉字如果不废除,中国就不能进入现代文明,也永远无法真正走向世界。”

(取材于1979年7月1日《汉字信息处理》)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印刷业面临“巨大的危机和挑战”的原因,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究进程的落后

C.汉字自身的特征

B.计算机的历史短 D.技术条件不具备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B项,“计算机的历史短”是所

【答案】 B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汉字在信息时代遇到“严峻的挑战”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汉字数量大,排字机字库存贮困难 B.因字形字体的制约,汉字排版繁复 C.表意系统的汉字无法适用于排字机 D.汉字美观、笔锋明晰的要求难解决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C项,“表意系统的汉字无法适

【答案】 C 材料二

世界最先进的第四代排字机使用激光技术,将激光束在底片上扫描打点形成版面。由于激光很强,普通底片便能感光,还可用转印的方式在普通纸上印出逼真的大样。更有意义的是,它用三到五瓦的强激光束直接打到版材上就能形成凹凸版面,称为激光直接雕版,这无疑免除了早期借助照相技术进行照排制版的一大套工序。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采用第四代排字机的激光技术,但要解决字模存贮、文字变倍、激光只能逐线扫描而不能逐字扫描等关键问题。其中,汉字字模存贮量是横亘在科学家面前的最大的技术难关。汉字的常用字在3 000字左右,印刷用的字体、字号就更多。不同字体和不同字号使印刷用的汉字字头数高达100万个以上,汉字点阵对应的总存贮量竟达200亿位,约合1万6千兆个存储单元。即使制成超容量的巨型磁盘,其缓慢的存取速度和高昂的代价也足以使它丧失实用价值。如果不能另辟蹊径解决汉字字模的存贮问题,研制汉字精密照排系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过程中,王选所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确保文字质量的高倍数汉字信息压缩技术,可使每个五号字的信息量大幅度下降,即从1万位下降到平均800位。这种压缩方法还允许文字变倍,能变大变小并保证质量,只需4千万位的存贮量就能存下65万字头的全部信息。在照排过程中,有一个微程序汉字点阵生成器把汉字压缩信息高速复原成点阵。汉字信息压缩技术的研制成功给汉字照排系统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得高速、廉价的先进汉字照排机的研制成为可能,激光和照相机的结合带来了排版系统和信息处理的新突破。这些技术获得我国第一项欧洲专利和多项中国专利,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核心和基石。

除此之外,为了实现文字变倍和变形时的高度保真,我国又自主发明了用参数信息进行控制的独特方法,从而为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制扫除了又一个障碍。这项发明是世界首创,比西方早了10年。当外国电脑企业大举进军我国市场的时候,唯独在出版领域,来华研制和销售照排系统的英国蒙纳公司、美国王安公司和日本写研、森泽、二毛公司等全部退出了中国市场。国产照排系统在与国外产品激烈的竞争中大获全胜。

我国精密汉字照排系统的自主创新与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计算机编辑排版系统和汉字信息处理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使中文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大步跨进“光与电”时代。

(取材于徐炎章、王素宝等相关文章)

3.下列为“材料二”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激光照排系统原理及其使用 B.汉字照排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C.高速廉价的先进汉字照排机 D.汉字信息处理技术领先世界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的能力。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材料二探讨的主题

【答案】 B 4.根据“材料二”,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过程中,不属于技术难关的一项是()(3分)

A.字模存贮 C.文字变倍

B.汉字信息压缩 D.激光逐线扫描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根据题干“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难关”可定位于材料第二段第一句话“汉字激光照排系统采用第四代排字机的激光技术,但要解决字模存贮、文字变倍、激光只能逐线扫描而不能逐字扫描等关键问题”。A、B、C三项在原文中都能找到对应句。【答案】为D。

【答案】 D 5.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凹凸:两个字书写的第一笔都是“丨(竖)”。B.横亘:“亘”读音是“gèn”。C.存贮:“贮”读音是“zhù”。D.另辟蹊径:“辟”也可以写成“僻”。

【答案】 D 材料三

21世纪的中国,期待着更多的自主创新。如何实现自主创新,无疑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重

要课题。

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中国的现代科学大多也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这是事实。然而,同样确定无疑的是,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科学技术也需要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

相比于西方,中国古代科技无论是具体的成果,还是研究的思路方法,都有着显著的不同。有学者曾经感言:“当今不少人一提到科学,脑子里想到的就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科学。而我要强调的是,除了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科学之外,事实上还有跟它们完全不同的所谓东方科学。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鸿篇巨制里就曾认为,东方的科学,跟西方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有着不同的思想方法。”因此,我国的科技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就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吴文俊,最早发现中国最古老的数学十分适合计算机时代,他称中国古代数学为“算法的数学”或“计算机的数学”,并运用它创立了著名的“吴方法”,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看,自主创新对于进一步弘扬和传播中国固有的科技与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汉字源远流长,使得中华数千年的文化绵延不断。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使得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然而,进入20世纪的信息时代,中国的汉字排版与印刷却因汉字信息处理的困难,落后于西方。王选这位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科学家,率领自己的研究团队,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卓有成效地继承并发展了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正是王选团队在20世纪信息时代掀起的这场印刷技术的革命,大大弘扬了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如今,举国上下正满怀豪情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征途中,我们既不能轻视创新,更不能数典忘祖。中国的科技人才应该在中国传统科技与文化的丰硕成果中汲取营养,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发扬光大。

(取材于徐立《王选与中国文化》)

6.下列对“材料三”中“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所指代的对象,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印刷术 C.四大发明

B.研究思想

D.算法的数学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的能力。在材料三第四段中有提到“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使得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正是王选团队在20世纪信息时代掀起的这场印刷技术的革命”,从整个段落来看讲的是关于中国古代印刷术的要点,所以选A。

【答案】 A(答C得1分)

7.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成功研发有何意义?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回答。(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筛选、整合能力。材料一主要论述了中国印刷业与

【答案】 要点一:使承载中国文化的汉字摆脱了危机,顺利进入了信息的时代。要点二:使中国印刷业达到新的水平,民族产业占领市场。要点三: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使中国走向世界。要点四:弘扬了中国古代的科技,启示我们继承和发展东方科学实现自主创新。

8.下列对“材料三”中成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鸿篇巨制:著述。.C.自强不息:停止。.

B.源远流长:水流。.D.数典忘祖:经典。.【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包括熟语)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的能力。A项,鸿篇巨制:鸿,巨,大。形容工程大、功夫深的著作。制即著述、著作。B项,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C项,自强不息:自己要强大必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息,停止。D项,数典忘祖:数,数着说;典,指历来的制度、事迹。谈论历来的制度、事迹时,把自己祖先的典制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D项,把“典”解释为经典,错误。

【答案】 D

1.(2014·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说到光伏发电,人们往往会想到那些巨大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年轻的朋友们也许会联想到美国电影《变形金刚》中那些具有“超能力”的“汽车人”所配备的能量块。其实,________________。光伏效应就是太阳光射在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使其能量达到最佳转换的效果。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业内称之为光伏产业。光伏效应的重要条件就是离不开太阳能资源,而太阳能资源则具有永不枯竭的优势。

光伏发电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70年代,由于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光伏发电在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发展较快。自1969年法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太阳能发电站以来,太阳能发电的比例在欧美国家逐渐提高,太阳能光伏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发展。

在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并网发电和独立式发电应用系统已经实实在在地出现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在很多大中型城市、甚至一些偏远地区,太阳能路灯的使用已经很普及;还有住宅区的照明、机场照明、医院照明、公交站牌指示灯等,都可以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只用太阳能电池组件将光能直接转换成了电能,多余的电量被储存在蓄电池里,待需要时再释放出来。

在特殊天气和自然灾害来临时,光伏发电的独特优势更是显现无遗。由于各个组成部分相对密闭,且在生产时大都进行了抗强风、暴雨、地震、雪压等极端恶劣自然条件的试验,在面对灾害时,光伏独立发电产品往往能够平安度过。当传统电力系统无法供电时,这些太阳能发电设备却可以迅速恢复供电,成为救命的能源。

实践证明,太阳能光伏发电有适宜分散供电的优势,非常适合在偏远山区或牧区应用。它既可以为农牧民提供家庭用电,又可以驱动水泵灌溉农田。这些地方光照强、遮挡少、太阳能资源丰富,独立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中国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太阳能资源大国,具备了广泛应用光伏发电技术的地理条件。我国的光照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1平方公里可安装100兆瓦光伏阵列,每年可发电1.5亿度。我国有荒漠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如果开发利用1%的荒漠,就可以发出相当于2003年全国一年的用电量。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能源。

值得欣慰的是,为鼓励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家近年出台了一些关于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其中《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已公布实施,2013年更是加快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和相关基础能力建设的步伐,体现了国家政策对正在起步阶段的光伏发电技术研发的扶持和鼓励。

(取材于2013年《科技生活》陈雷博的文章)链接材料:

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部件是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其特点是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不污染环境、能独立发电又能并网运行,受到各国企业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5.下列是为第一段横线处补写的句子,其中最能够使文意完整、贯通的一项是(3分)()A.光伏发电是能形成产业规模的 B.光伏发电是光伏效应的另一说法 C.光伏发电的原理是很容易理解的 D.光伏发电是光伏效应的一种应用

【解析】本题考查依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前文说的是光伏发电,后文说光伏效应,所以横线处必然从光伏发电过渡到光伏效应,故A、C项错误;由后文可知,光伏效应是光伏发电的原理,所以B项错误。

【答案】D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含链接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光伏发电系统属于新兴的能源产业,有传统的煤电水电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受到很多国家高度重视。

B.光伏发电系统中并网发电应用广泛,所以城市住宅区、机场、医院的照明都可以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

C.光伏发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构成,因而有抵御灾害的能力,被称为救命能源。

D.我国荒漠面积非常广阔,太阳能资源丰富,这为光伏发电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地理条件和基础能源。

E.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十分成熟、可靠性高,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的能力。“光伏发电在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发展

”“

【答案】A D

17.下列为本文所拟的标题,恰当的一项是(3分)()A.后来居上的光伏发电 B.光伏发电纵横谈 C.光伏发电与太阳能 D. 光伏发电在中国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文中虽说到光伏发电的优势,但并未涉及

上一篇:翻转机械系统论文下一篇:水危机对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