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发展战略十篇

2024-05-22

“十二五”发展战略 篇1

发展清洁、安全、低能耗、高纯度、规模化的多晶硅生产技术, 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 缩小与国际先进生产水平的差距。实现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 鼓励规模化生产, 提高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密切关注清洁、环保的新型光伏电池及材料技术进展, 加强技术研发。

(二) 提高国产设备和集成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水平。

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光电转换效率, 降低生产能耗为目标, 支持多晶硅、硅锭/硅片、电池片及组件、薄膜电池用关键生产设备以及发电应用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加强本地化设备的应用。推动设备企业与光伏产品企业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

(三) 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不断降低产品成本。

大力支持低成本、高转换效率和长寿命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研发及产业化, 降低电池产品成本和最终发电成本, 力争尽快实现平价上网。推动硅基薄膜、铜铟镓锡薄膜等电池的技术进步及产业化进程, 提高薄膜电池的转率效率。

(四) 促进光伏产品应用, 扩大光伏发电市场。

积极推动上网电价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并在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加强光伏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力度, 支持建立一批分布式光伏电站、离网应用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 (BIPV) 系统、小型光伏系统及以光伏为主的多能互补系统, 鼓励大型光伏并网电站的建设与应用, 推动完善适应光伏发电特点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

(五) 完善光伏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十二五”发展战略 篇2

“十一五”节能减排六大成效

节能减排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十一五”前四年, 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8%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4%的增速,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了1.6。

二、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排放大幅度上升的势头。“十五”后三年, 全国单位GDP能耗上升了9.8%, 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上升了32.3%和3.5%, 而“十一五”前四年, 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了15.61%,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了10%以上。

三、促进了结构优化升级。2009年与2005年相比, 电力行业30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总容量的比重由47%上升到了69%, 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的大型高炉比重由21%上升到了34%, 电解铝行业大型预配槽产量比重由80%上升到了90%。建材行业, 特别是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 由56.4%上升到了72.2%。

四、推动了节能技术进步。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能效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 2009年与2005年相比, 火电供电煤耗由每千瓦时370克降到了340克, 下降了8.11%, 吨钢综合能耗由694千克标准煤, 下降到了615千克标准煤, 下降了11.4%。水泥综合能耗下降了16.77%, 乙烯综合能耗下降了9.04%, 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了7.96%, 电解铝综合能耗下降了10.06%。

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根据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监测, 2009年好于二级标准292天以上的城市比例由2005年的69.49%上升到95.69%, 地表水国控断面劣五类水质比例由2005年的26%下降到了20%, 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三类比例由2005年的41%上升到了57%。

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十一五”前四年通过节能提高能效少消耗了4.9亿吨标准煤, 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11.3亿吨, 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也体现了我们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

这些成效的取得是在经济增速较大幅度超出预期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取得, 确实来之不易。

“十一五”节能减排八个措施

对于节能减排, “十一五”期间主要采取了八个方面的措施。

措施一:强化目标责任。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分解落实到省级人民政府、1000家高效能企业和五大发电公司。国务院发布了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实施方案, 从2008年起, 国家每年对省级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进行现场评价考核, 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 形成了目标明确、责任明晰, 一级抓一级, 一级考核一级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

措施二:调整产业结构, 强化产业政策和项目管理, 提高节能环保准入门槛, 严把土地、环保、信贷等关口, 调整出口退税的配额, 清理和纠正各地在电价、地价、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大力淘汰落后产能, 大约节能1.3亿吨标准煤。

措施三: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十一五”共安排中央资金2232亿元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以及配套管网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节能环保能力建设等等, 带动全社会投资达1.6万亿元。建成以后可形成节能能力约3.4亿吨标煤, 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6100多万吨, 燃煤电场投运脱硫机组超过了5亿千瓦。

措施四: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 发布两批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 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近几年安排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大约有140多亿元, 推广节能灯3.6亿只, 高效节能空调2000多万台, 节能汽车20多万台, 以及高效节能电机等等, 2010年又安排中央财政补贴将近20亿元, 用于推广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 对企业实施节能改造。

措施五:推动重点领域节能, 组织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 推动落实目标责任, 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 实施能效水平对标, 公告能源利用状况等等。“十一五”累计节能1.5亿吨标煤, 2009年底全国累计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1亿平方米, 发布汽车燃料消耗量的限制标准, 加快淘汰老旧汽车, 推进餐厅标准化、发展电器化铁路, 优化航线航路。在中央机关也开展了节能诊断。

措施六:完善经济政策。实施了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 实行烟气脱硫机组上网电价问题, 对限制类、淘汰类的高耗能产品实施差别电价政策, 对节能节水环保设备给予税收优惠, 调整了不同排量乘用车消费税税率, 中央财政采取以奖代补、以奖促制、转移支付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项目, 在五个城市开展了排污权的交易试点。

措施七:健全法规标准。修订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水污染防治法》, 制订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 发布了27项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41项主要终端用能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和24项污染物排放标准, 组织开展了节能法的执法普查, 节能减排专项督查和环保的专项行动。

措施八:加强能力建设和宣传动员。完善能源计量统计制度, 改进合同方法, 推动各地建立节能监察机构、污染源监控中心等等。国务院还印发了开展节能全民行动通知, 中央十七个部门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和全民行动, 每年组织全国的节能宣传周, 在法宣方面开展了不少的活动。

2010年年初随着经济企稳向好, 高耗能行业快速增长、能耗强度由降转升, 一季度全国单位GDP能耗上升了3.2%, 加大了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的难度。面对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 国务院作出果断的部署, 温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通知, 提出了十四项强有力的工作措施, 经过各地区、各部门的艰苦努力, 政策效果已经显现。

虽然说节能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节能减排的形势非常严峻、压力还很大。有些地方片面地追求GDP增长, 不顾资源环境盲目发展高耗能产业, 结构调整进展不快, 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 行政手段多、市场手段少, 企业还缺乏节能减排的内生动力, 监管不到位, 能力建设滞后。

“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大势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 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推广低碳技术,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而且还强调要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 必须增强危机意识,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以节能减排为重点, 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正在兴起, 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不少发达国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提出绿色新政, 制订发展战略, 投入巨额资金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研发, 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新领域。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会更加突出。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由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 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 资源环境约束突出, 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新挑战。实现我国政府承诺的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目标, 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我国现阶段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主要靠节能提高能效, 其贡献率要达到90%以上, 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推广低碳技术走节能低碳绿色发展之路, 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编制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 我们将在认真总结“十一五”节能减排经验的基础上, 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的精神, 研究提出“十二五”节能减排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措施。

“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降低能源消耗强度, 以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 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倒逼机制, 把落实责任、加强法制、完善政策有机结合, 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节能技术进步, 加强节能管理相结合, 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成效机制。就是要落实目标责任和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强度作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 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和节能潜力等因素, 科学合理确定“十二五”及2011年的节能目标, 分别落实到各地区, 完善评价考核办法。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就是要提高产业的准入门槛, 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以后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要对节能进行评估, 就像环评一样, 占必要的一个环节, 从源头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 通过严控增量、优化存量, 切实改变敞开口子供应能源, 无节制使用能源的形势。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加快发展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 几个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型新兴产业,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 要推进节能技术进步, 加大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加快实施重点节能改造工程、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 加大高效节能家电、汽车、电机、照明产品的推广力度, 要推动重点领域节能, 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节能。实施重点行业能效水平对标, 组织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 推动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标准, 加快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 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 发展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强公共机构节能, 推进节能精细化管理。

要完善政策制度、政策机制, 推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形成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加大财政税收金融对节能的支持力度, 全面改革资源税, 开展节能量交易试点, 推行产品领跑者能效标识等市场化等节能管理机制, 要强化依法节能, 要认真落实节约能源法,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 完善配套法规和标准, 加强节能执法监督检查, 确保各项制度落实, 制止各种浪费能源的行为。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 必须增强危机意识,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以节能减排为重点, 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二五”发展战略 篇3

这一天,李克强出席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开幕式并致辞,出席中欧高层能源会议闭幕式并致辞,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活动一场接着一场,但天道酬勤,辛勤的劳动必将迎来丰硕的果实。

中国古诗云,“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说的是春天生机勃勃、光彩熠熠,正是展望和规划未来的好时机。

今年2月,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北京成功举行。作为会晤的一项重要成果,双方领导人宣布建立城镇化伙伴关系,重点推动在城镇可持续发展广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双方同意进一步深化能源合作,欢迎并支持举行中欧高层能源会议。

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和中欧高层能源会议便是落实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共识的重要举措。

皇家剧场是布鲁塞尔最大的剧场之一,是许多国家和国际知名人士的聚会场所及著名国际会议的举办地。3日上午,近600名中欧双方官员、企业家、专家学者相约在此,欢聚一堂,以“交流借鉴、互利共赢”为主题,围绕可持续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与流动性两个专题进行全方位交流。

欧盟委员会总部大楼是欧洲联合的象征之一。当天下午,300余名中欧高层人士在此举行能源会议,其中包括中国和欧盟27个成员国的能源部门负责人,就能源合作规划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上,李克强作了题为《开启中欧城镇化战略合作新进程》的讲话。“中国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欧双方开启了城镇化战略合作的新进程。”他的开场白直奔主题。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各国经受了严峻考验,世界也进行着一场“思想风暴”。世人深入思考未来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发展方式,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共识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创新不仅成为中国的必需,也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必需。

危机孕育机遇。面对世界形势的深刻变革,中欧有识之士惊喜地发现,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和欧盟“2020战略”同步启动,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从长计议,描绘了各自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体现出双方在发展思路和战略导向上难得的契合,将为双方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提供新动力。

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规划还要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欧盟“2020战略”则提出,要努力促进欧盟建设一个资源利用效率更高、更环保和更具竞争力的经济,主张与中国等国在能源和气候变化等领域进行高层次战略对话。

人气在凝聚,共识在升华。

李克强的两个讲话不断闪现出中国“十二五”规划深度对接欧盟“2020战略”的智慧火花——中欧能源合作的巨大潜力在于城镇化、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一方面,城镇化是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资源环境是中国发展的瓶颈制约,在城镇化中厉行节能环保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另一方面,欧洲在新能源、节能环保上处于领先地位,在能源科技上有突出优势,需要开拓应用领域。双方具有的这些特性,恰好形成中欧战略性互补。

李克强对中国的城镇化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说,中国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城镇化。

当“欧洲设计”遇上“中国制造”,“欧洲技术”遇上“中国市场”时,就会产生显著而奇妙的效应。李克强表述生动,听众聚精会神。

面向未来,李克强主张中欧突出加强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分享中国城镇化和欧洲高技术产业化带来的巨大效益,为中欧合作发展注入新动力。为此,他提出三项具体建议:共促绿色发展、深化项目合作、加强管理交流。

作为此次俄欧之行的最后一场正式活动,李克强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共同出席了有关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中欧能源安全、中欧促进电力市场相关合作等共同宣言和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双方宣布建立中欧能源消费国战略伙伴关系,标志着中欧能源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继城镇化战略伙伴关系后,中欧互为能源消费国战略伙伴关系,中欧合作更趋务实,路越走越宽,在中欧双方人士中引起强烈共鸣。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吴海龙大使认为,中欧应抓住双方发展战略同步实施的有利时机,积极致力于实现中国“十二五”规划和欧盟“2020战略”的深度对接,扩大双方利益汇合点,努力寻求在可再生能源、城镇化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可持续发展。

武汉市市长唐良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前提下推进城镇化建设,中欧能够实现互利共赢。他介绍说,目前有400多家欧洲企业在武汉投资,投资总规模超过20亿欧元,其中很大一部分与节能减排有关。中欧之间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保方面合作潜力很大,中国地方政府与欧盟的合作项目将会得到积极推动。

欧盟地区委员会秘书长格哈德·斯塔尔对记者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需要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这正是欧中的共同利益所在,即实现可持续的城镇化建设,包括减少对能源的依赖及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等。目前,欧中在加强城镇化合作上已取得共识,接下来就是如何具体落实的问题,这需要相关机构、组织、地方政府积极参与、互动。他说,李克强此次访问欧盟并出席城镇化论坛,表明欧中关系已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欧中伙伴关系将更紧密、务实。

欧洲一环保组织首席执行官尼克·玛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欧中可以通过加强双边的能源合作来分享“低碳经济”蛋糕。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对欧中双方都意味着巨大的机遇。李克强此次访问欧盟,出席高层能源会议,显示出欧中需要更加频繁的高层对话,通过相互了解,展开务实合作,共同开发国际“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市场。

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的中欧问题专家安娜·斯塔尔对记者说,李克强此次与欧方重点就新能源、城镇化建设合作进行交流,是深化欧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具体体现,恰逢其时。

欧洲一些媒体认为,李克强此访期间,中欧双方签署有关清洁能源、电力市场、城镇化等协议,表明中欧关系不断拓宽,双方合作得以深化。中欧双方将在建设能源节约型绿色城市上进行更紧密的合作,同时注意到李克强在多个场合力促欧盟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相信这对中国和欧盟双方都有利。

……

飞机在跑道上开始滑行,我还在争分夺秒地和国内编辑部电话沟通稿情,必须赶在飞机起飞之前将所有稿件发回国内。成功了!飞机腾空而起,离开了布鲁塞尔上空,带着我们成功的喜悦,返回中国。

欧盟简介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成员国12个。经过6次扩大后,至2007年1月,欧盟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5.025亿、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2万亿美元的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

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最高决策机构为欧盟首脑会议,即欧洲理事会。欧盟首脑会议由欧盟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及欧盟委员会主席组成,理事会主席由各成员国轮流担任,顺序基本按本国文字书写的国名字母排列。欧盟首脑会议主要负责制订“总的政治指导原则”,其决策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目前,欧盟首脑会议每半年举行2次。2012年1月1日,丹麦正式接替波兰,成为现任欧盟轮值主席国,任期至2012年6月。

“十二五”发展战略 篇4

关于印发《山东省妇女发展“十二五”规划》 和《山东省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鲁政发〔2011〕18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山东省妇女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山东省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三日

山东省妇女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言

实行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男女平等的实现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发展中维护妇女权益,在维权中促进妇女发展,是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途径。妇女占人口的半数,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妇女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妇女事业,始终把维护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2001年,省政府颁布的《山东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妇女纲要》)确定了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妇女与教育、妇女与健康、妇女与法律、妇女与环境六个优先发展领域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十一五”时期,省政府将妇女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有力地促进了妇女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下,我省妇女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截止2010年年底,《妇女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妇女参与经济和享有社会保障的程度普遍提高;妇女参政比例和层次逐步上升,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能力增强;妇女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男女受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妇女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保护妇

女权益的立法、执法力度持续加大,妇女合法权益得到较好维护;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普及程度提高,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妇女纲要》的实施,对于促进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十二五”时期妇女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妇女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历史文化中残存的男女不平等的陈规陋习尚未消除,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法律规定的男女平等权利在一些领域未能完全实现,妇女在社会分工和资源占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城乡、区域妇女发展不平衡;妇女在文化教育、经济参与、决策管理、社会保障、法律保护等方面的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制约妇女发展,也影响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进程。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既为妇女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全面促进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任重道远。

根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妇女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促进男女平等的法律法规,将妇女发展融入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局,保障妇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妇女在全面参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着眼妇女发展需求,解决关系妇女切身利益问题,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2.坚持男女平等,促进男女和谐发展。注重社会公平,进一步缩小两性社会地位差距。

3.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区域妇女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妇女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区域妇女发展差距。

4.坚持妇女参与,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保障妇女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权利。

二、总目标

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地方法规和公共政策,推动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公共卫生优质服务,妇女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保障妇女平等获得教育资源的权利和机会,妇女受教育程度持续提高;保障妇女平等获得经济资源和参与经济发展,妇女经济地位不断提升;保障妇女平等参与国家社会事务决策与管理,妇女参政比例和决策水平明显提高;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妇女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妇女社会福利水平显著提高;加强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妇女生存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一)妇女与健康。

1.主要目标。

(1)妇女人均预期寿命延长。

(2)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9/10万以下,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3)降低孕产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

(4)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率达到50%以上。提高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

(5)妇女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与性病感染得到控制。

(6)减少妇女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发生。

(7)以长效为主的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达到95%以上,节育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1‰以下。

2.策略措施。

(1)加大对妇幼卫生的支持力度,保障妇女整个生命周期享有卫生保健服务。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

化卫生投入机制,进一步整合公共卫生资源,健全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改善农村妇幼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资源短缺状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孕产妇和儿童系统保健工作,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开展妇幼卫生服务。保障流动妇女享有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

(2)保障孕产妇安全分娩。加强基层产科建设,加大妇幼保健人员医疗技术的培训力度,提高孕产妇医疗保健水平。依法开展孕前保健服务,做好孕前卫生咨询、卫生指导和孕前医学检查。落实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政策,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城市达到90%以上,农村达到85%以上;孕早期检查率保持在90%以上;农村孕产妇保健覆盖率和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保持在95%以上;开展高危孕产妇的筛查,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保持在99%以上。

(3)创造促进自然分娩的社会环境。普及自然分娩知识,为孕产妇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帮助孕产妇树立正确生育观,科学选择分娩方式,降低剖宫产率。加强围产保健工作规范化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医学干预。

(4)加强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宣传普及妇女健康知识,加强对基层妇幼卫生人员培训,提高妇女常见病预防和治疗水平。根据国家和省医改方案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服务项目,加强项目管理,扩大农村妇女受益面。认真执行《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规定,确保用人单位每年安排本单位女职工进行一次妇科病、乳腺病筛查,县级人民政府至少每两年安排生活困难的妇女进行一次妇科病、乳腺病筛查。每年对65周岁以上老年妇女免费进行一次查体。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为贫困妇女妇科病、乳腺病筛查提供帮助。

(5)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传播。完善艾滋病和性病防治工作机制,加强对妇女重点人群宣传教育,强化对娱乐场所的监管,推广有效干预措施。把预防艾滋病、梅毒等母婴传播纳入妇幼卫生常规工作,强化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服务。提供规范化的艾滋病、性病诊疗服务,积极实施医疗救治,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

(6)保障妇女享有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整合公共卫生资源,建立人口计划生育和卫生工作互补、资源共享长效机制,为育龄妇女提供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等服务。加大避孕知识宣传力度,强化男女共同承担避孕节育的责任意识,预防和控制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产。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达到85%以上。

(7)提高妇女营养水平和身体素质。宣传普及妇女营养保健知识,加强合理膳食指导,提倡科学的膳食结构。面向孕妇、乳母贫血高危人群开展针对性干预,倡导孕前3个月和孕早期3个月合理补充叶酸、复合维生素等营养素。大力推进妇女健身示范站点争创和基层妇女体育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妇女健身活动。

(8)提高精神卫生工作服务水平。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加强对精神卫生

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针对妇女不同时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和干预,普及妇女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

(9)加强对妇女食品、用品等安全监管。加强对与妇女健康有关的食品、药品、卫生用品、保健品、化妆品、服装的质量检测和卫生监督,定期组织质量标准检查。

(二)妇女与教育。

1.主要目标。

(1)性别平等原则在教育法规、规划、政策和各级各类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

(2)适龄女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以上。

(3)小学适龄女童入学率达到9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以上。

(4)女性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

(5)妇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

(6)提高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比例。

(7)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

(8)成人妇女识字率达到90%以上,其中青壮年妇女识字率提高到98%左右。

2.策略措施。

(1)教育工作贯彻性别平等原则。在有关教育法规政策和发展规划的制定、修订和评估过程中,在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体现社会性别意识。改善教育管理者的性别结构,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管理层的妇女比例。均衡中、高等教育学科领域的性别结构,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弱化性别因素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鼓励更多妇女参与高科技领域的学习和研究。

(2)保障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抓好农村和城市新建小区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残疾儿童免费学前教育,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

以资助。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多形式增加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保证农村适龄女童入园。

(3)保障适龄女童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加大对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家长保障女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自觉性。制定支持贫困女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防止女童辍学制度。继续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确保贫困家庭女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4)保障女性平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加大对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加快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保障未升入高中的女童在就业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实施残疾学生免费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女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

(5)提高妇女接受高等教育水平。保障妇女平等接受高等教育,保持高等院校在校生中的男女比例均衡。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妇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落实对贫困女大学生的资助政策。

(6)加强妇女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坚持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为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在政府补贴的专项培训中,保证符合条件的妇女平等享有参加培训的权利。完善相关资助政策,为失业妇女、贫困妇女、残疾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创造条件。

(7)提高妇女终身教育水平。鼓励妇女接受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妇女提供继续教育机会。普及网络知识,提高妇女利用网络媒体接受远程教育的能力。整合教育资源,探索多样化教育模式,满足妇女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继续扫除妇女文盲,巩固扫盲成果。

(三)妇女与经济。

1.主要目标。

(1)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妇女新增劳动力就业增加。

(2)城镇就业人员中妇女比例稳定在40%以上,失业人员中妇女比例降低到50%以下。

(3)创业人员中妇女比例不断提高。

(4)提高妇女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比例,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妇女比例不低于35%。

(5)男女非农就业率和男女收入差距缩小。

(6)保障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减少女职工职业病的发生。

(7)妇女贫困率明显降低,贫困妇女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2.策略措施。

(1)加大对妇女经济权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力度。把性别平等理念纳入经济分析和经济结构调整,制定和完善保障妇女平等参与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保障妇女平等获得资本、信贷、土地、技术、信息等权利。

(2)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禁止人力资源市场中的性别歧视行为,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用人单位在国家规定不适合妇女从事的工种或岗位外拒绝录用妇女、提高妇女录用标准、在劳动合同中规定限制妇女结婚和生育的违法行为。

(3)全面落实男女同工同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确保在任何行业、职业中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的劳动者获取同等劳动报酬。

(4)拓宽妇女就业渠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为妇女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岗位。鼓励和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吸纳妇女就业。优化妇女就业结构,推动妇女在新兴产业和行业就业。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鼓励妇女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加强对困难妇女群体的就业援助,帮扶失业妇女、失地妇女就业和再就业。

(5)促进女大学生更加充分就业。完善女大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实施岗位拓展、创业引领、就业服务与援助、就业见习与培训、基层服务项目等计划,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创业培训和服务,为女大学生正确择业、自主创业、充分就业创造条件。

(6)提高妇女就业层次。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初、中、高级技能劳动者妇女比例。完善妇女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激励等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妇女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妇女平等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依托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研项目,集聚和培养妇女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

(7)促进农村妇女持续增收。实施蔬菜、渔业、畜牧、果业、苗木花卉等产业振兴规划,提高农村妇女从事高效特色农业的收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家庭工副业、乡村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创造适宜农村妇女就业的岗位,增加农村妇女非农收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减少制约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

制度障碍,引导和帮助农村妇女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村妇女工资性收入。

(8)依法维护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加强对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女职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推进已建工会的企业签订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协议。加大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妇女健康的保护力度,将女职工劳动保护和防止职业病危害纳入劳动监察和劳动安全监督内容,严肃查处企业侵犯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案件,保障女职工劳动安全。

(四)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

1.主要目标。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换届选举时,正式代表候选人中妇女比例不低于30%。各级人大妇女代表的比例要比上届有所上升,各级政协妇女委员要占一定比例。

(2)公务员中的妇女比例逐步提高。

(3)市、县(市、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各至少配备1名女干部,并逐步增加。乡镇(街道)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要配备女干部。

(4)担任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的女干部要有一定数量。

(5)省、市党委、政府工作部门要有一半以上的领导班子配备女干部;县级党委、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女干部数量在2010年基础上有所增加;担任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正职的女干部要有一定数量;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民政、司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的领导班子要首先配备女干部。

(6)后备干部队伍中女干部比例,市不少于15%,县(市、区)不少于20%。党委、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后备干部中要有一定数量的女干部。

(7)提高高等院校和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中的妇女比例。

(8)村(居)民委员会中应当有妇女成员。村(居)民委员会党支部成员中妇女比例和妇女担任村(居)民委员会主任、党支部书记比例提高。

(9)国有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中妇女比例逐步提高。职工代表大会中妇女比例逐步提高。

(10)各级妇女联合会、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等妇女组织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水平提高。

2.策略措施。

(1)保障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决策和管理的权利。制定和完善促进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法规政策,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委员会委员、职工代表等妇女比例作出规定,为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

(2)提高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能力。加强对妇女的宣传教育,鼓励和引导妇女参与民主管理。加强对女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女干部综合素质和决策管理水平。

(3)完善公务员招录制度。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加强对公务员录用各个环节的监管,保障妇女平等参加公务员考选。

(4)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力度。加强对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的规划,明确各级领导班子配备女干部比例。注重从基层、生产一线培养选拔女干部。加大竞争性选拔女干部力度,将更多优秀女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

(5)促进妇女参与企事业管理。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通过组织推荐、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方式,促使更多妇女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女代表比例与女职工比例相适应。

(6)推动妇女广泛参与基层民主管理。贯彻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山东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加强对村(居)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指导,严格程序,确保村(居)民委员会中有妇女成员,保障妇女参与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宣传普及保障妇女当选村民委员会成员的法律法规,加大培养农村优秀妇女人才工作力度,为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提供人才保障。

(7)拓宽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渠道。制定涉及公众利益和妇女利益的重大方针政策时,充分听取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妇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形式多样的参政议政活动,为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提供机会。

(8)发挥妇女组织参与决策和管理的作用。制定涉及妇女权益的法规政策时,充分听取妇联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妇女人才库建设,把妇女人才库作为培养选拔女干部的重要来源。有关部门和单位在选拔领导干部时,重视妇联组织、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的推荐意见。

(五)妇女与社会保障。

1.主要目标。

(1)生育保险基本覆盖城乡企业,女职工生育保险享有率和城乡妇女生育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

(2)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城乡妇女,城乡妇女医疗待遇水平逐步提高。

(3)城镇妇女失业保险参保率和失业保险待遇水平提高。

(4)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妇女覆盖率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妇女参保率大幅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提高。

(5)保障特困妇女依法享有社会救助。

(6)妇女家务劳动负担减轻,男女自我支配时间差距缩小。

2.策略措施。

(1)建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制度。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为妇女普遍享有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提供保障。

(2)建立统筹城乡的生育保障制度。贯彻实施《山东省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规定》,将各类企业纳入生育保险覆盖范围,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提高生育保险统筹层次,全省实现市级统筹和生育津贴社会化发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妇女的生育保障水平。

(3)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城镇妇女医疗保险参保率和农村妇女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提高制度保障能力。

(4)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妇女养老保障享有率。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目标。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妇女养老服务水平。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探索建立

政府为城乡散居“三无”和低保家庭等困难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制度。增强社区养老照护能力,以城乡社区为单位的养老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

(5)提高失业妇女基本保障水平。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农民工中妇女从业人员为重点,提高失业保险覆盖率和参保率。加快推进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步伐,建立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失业保险工作机制。

(6)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发展社会救助事业。建立科学规范的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实现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妇女应保尽保。推行分类施保制度,对低保家庭中的残疾贫困妇女、单亲贫困妇女给予重点保障。多渠道发展社会救助事业,鼓励社会各类慈善基金组织建立专项救助基金,为特困妇女提供救助。完善扶持贫困妇女发展的政策措施,帮助贫困妇女脱贫致富。

(7)提高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在社区优先发展方便家庭生活的公共服务。将发展家庭服务业纳入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扶持发展各类便民服务站点,加快建设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倡导夫妻共同承担子女教育、家庭事务管理、家务劳动等家庭责任,减少妇女家务劳动时间。

(六)妇女与法律。

1.主要目标。

(1)促进男女平等、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不断完善。

(2)地方性法规体现男女平等原则。

(3)妇女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增强。

(4)保护妇女人身权利。

(5)预防和制止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

(6)保障妇女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财产权益。

(7)保障农村妇女平等获得经济资源的权利和机会,保障农村妇女平等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

(8)保障妇女依法获得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2.策略措施。

(1)完善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针对妇女权益保障中的突出问题,制定和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保障妇女在政治、文化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人身、财产、婚姻家庭等权利。

(2)加强对地方性法规的性别平等审查。在制定地方性法规过程中,对违反性别平等原则的内容进行审查和清理。

(3)保障妇女的立法参与权利。拓展妇联组织和其他妇女组织参与立法的途径,引导和鼓励妇女参与立法,发表意见和建议。

(4)加强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检查,推动解决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法律法规执行中的问题。

(5)宣传普及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知识。将维护妇女权益法律知识纳入全民普法规划,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民依法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制定妇女“六五”普法宣传教育规划,加大普法工作力度,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妇女依法维权能力。

(6)加强对立法、司法、执法人员社会性别理论教育和培训。逐步推动将社会性别理论纳入司法考试内容和立法、司法、执法部门常规培训,提高社会性别意识和依法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自觉性。

(7)依法严厉打击侵害妇女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打击强奸、拐卖妇女和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卖淫等犯罪行为,提高破案率。依法查处残害、遗弃女婴等违法犯罪行为。预防和制止性骚扰。

(8)完善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机制。贯彻执行《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决议》,建立多部门合作的预防、制止、救助一体化工作机制。推动实现家庭暴力报警服务全覆盖。在设区市救助站设立反家庭暴力妇女庇护中心,在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庇护所,救助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妇女。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自觉抵制家庭暴力的意识,提高妇女自我保护能力。

(9)维护婚姻家庭关系中的妇女财产权益。人民法院在审理离婚、继承等家庭财产案件中,体现男女平等。在离婚案件审理中,考虑婚姻关系续存期间妇女在照顾家庭上投入的劳动、妇女离婚后的生存发展以及抚养未成年子女的需要,实现公平补偿。

(10)保障农村妇女的经济收益权。完善和落实保障妇女平等获得经济资源的地方性法规,加强对村规民约的监督管理,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关于备案审查和纠错制度,清理与法律法规冲突、损害妇女权益的村规民约。严肃查处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生产经营、宅基地分配、集体资产分配等合法权益的案件。

(11)保障妇女举报、控告、申诉等权利。司法机关及时受理侵害妇女权益案件的举报、控告、申诉。健全信访接待制度,畅通投诉渠道,及时受理和查处侵害妇女权益的案件。完善符合妇女特点的刑事惩罚和教育措施。

(12)加强对妇女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建立完善基层妇女维权站(点)、妇女法律服务热线、妇女法律援助中心、家庭暴力致伤鉴定中心等各类妇女法律救助和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为妇女提供公益性的法律援助和服务。为经济困难或因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救助的妇女提供司法救助。

(七)妇女与环境。

1.主要目标。

(1)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形成两性和谐的社会环境。

(2)性别平等原则在环境与发展、文化与传媒等公共政策中得到充分体现。

(3)提高社会性别理论研究水平和高等学校女性学课程普及程度。

(4)完善传媒领域男女平等的监管机制。

(5)建立平等、文明、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

(6)降低环境污染对妇女健康的危害程度。

(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

(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6%,城镇公共厕所男女厕位比例与实际需求相适应。

(9)倡导妇女参与节能减排,实践低碳生活。

(10)提高妇女应对气候变化和预防灾害的能力,满足妇女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灾中的特殊需求。

2.策略措施。

(1)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理论的深入研究,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和各级干部的培训规划。广泛开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创建两性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

(2)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规划。对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规划进行性别分析、评估,促进妇女参与有关规划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

(3)加强社会性别理论研究和高等院校女性学学科建设。建设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在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增加社会性别和妇女发展研究的相关项目和课题。鼓励高等院校开设女性学专业和社会性别学课程,培养女性学和社会性别研究专业人才。

(4)加强对媒体传播社会性别意识的引导与管理。制定和落实促进两性和谐发展的文化和传媒政策,正确反映两性的不同影响和需求。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传媒培训规划,提高媒体决策者、管理者及从业人员的社会性别意识。完善传媒监管机制,增加性别监测内容,禁止在媒体中出现贬抑、损害妇女人格等性别歧视现象。

(5)宣传妇女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领域充分展示妇女参与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大力宣传先进妇女典型,引导妇女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

(6)营造和谐家庭环境。开展以家庭美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推进移风易俗,倡树婚育文明,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7)减少环境污染对妇女的危害。完善环境监测和健康检查数据库,从性别视角分析评估饮用水、室内空气污染和生活、工业、农业等环境污染对妇女健康的危害,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加强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改善家庭能源结构。

(8)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集中供水系统建设,提高饮水工程和供水量标准。强化水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质监测、饮用水安全监管和社会化服务。

(9)提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程度,推动城镇公共厕所厕位比例与妇女需求相适应。将改厕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对农村改厕的技术指导和服务,鼓励和支持农民自觉改厕,改善农村妇女生活环境。在城镇场馆、商场等公共场所建设规划中,充分考虑妇女生理特点,确定合理的男女厕位比例。

(10)组织动员妇女参与环境保护。开展保护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妇女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妇女参与环境保护能力,引导和组织妇女主动参与节能减排,绿色消费,低碳生活。

(11)满足妇女应对气候变化和预防灾害的需求。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妇女应对气候变化和预防灾害的能力。加强对灾区妇女的生产自救和就业指导。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省及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实施本规划。省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省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承担落实规划中相应的目标任务。

(二)制定地方妇女发展规划和部门实施方案。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依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妇女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将主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省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结合各自职责,制定实施方案,将实施规划纳入部门计划。

(三)优化规划实施的法规政策环境。完善促进妇女发展的法规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充分体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执法检查和司法保护,保障妇女合法权益。

(四)保障妇女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省及各级人民政府逐步加大妇女事业经费投入,将实施规划和妇联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

(五)实施重点项目。“十二五”期间,围绕解决妇女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实施妇女发展项目,为妇女办实事。

(六)建立健全实施规划工作机制。建立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规划实施工作。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将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目标管理和考核体系。健全报告制度。各有关部门每年向本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实施规划工作情况;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每年向上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报告实施规划工作情况。健全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联络员会议,研究实施规划工作;每2-3年召开全省

妇女儿童工作会议,总结部署实施规划工作。健全监测评估制度。成立由各级统计部门牵头的监测组,负责实施规划情况的监测统计工作;成立由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牵头的评估组,负责实施规划情况的检查评估工作。建立示范制度。通过分类指导、示范带动,总结推广经验,推进规划实施。健全表彰激励制度。每5年由省委、省政府对妇女儿童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七)加大实施规划的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规划内容,宣传实施规划工作的典型经验和成效,宣传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营造有利于妇女生存、保护、发展的社会氛围。

(八)加强实施规划的能力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研讨会等形式,有计划地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将实施规划所需业务知识纳入部门培训计划,对相关专业工作者进行培训。开展调查研究和妇女理论研究,掌握妇女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探索妇女发展和妇女工作规律,为制定法规、政策提供依据。

(九)鼓励妇女参与规划实施。在实施规划过程中,注重发挥妇女的作用,听取妇女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妇女参与规划实施,在参与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五、监测评估

(一)监测评估是实施本规划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环节。监测是指收集、整理、分析反映妇女发展状况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动态反映发展目标进展情况和趋势变化。评估是指在监测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和评价规划目标达标状况,衡量和判断规划策略措施和实施规划工作的效率、效果,预测规划目标和妇女发展趋势。通过监测评估,准确掌握妇女发展状况,制定促进妇女发展的法规、政策和措施,推动规划目标如期实现,为规划未来妇女发展奠定基础。

(二)省级规划和各地规划分别实施监测,2-3年进行中期监测评估,5年末进行终期监测评估。

(三)监测评估工作机构和职责。

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设立监测评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同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及有关部门领导组成,负责组织领导监测评估工作,审批监测评估工作方案,审核监测评估报告等。监测评估领导小组下设监测组和评估组。

监测组由各级统计部门负责,承担规划目标任务的有关部门人员组成,负责规划监测工作的指导和人员培训,研究制定监测方案,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和信息,撰写并提交监测报告等。

评估组由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承担规划目标任务的有关部门人员和专家组成,负责评估工作的指导和人员培训,制定评估方案,组织开展评估工作,撰写并提交评估报告等。

(四)监测评估工作步骤。

科学设计规划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确定监测指标和重点评估指标;区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明确指标定义和判断标准等。

制定监测评估方案。明确监测评估的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监测评估的内容、标准、方法和要求。

开展监测评估并撰写报告。通过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收集数据,通过调查、检查等方法了解工作信息;对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质量审核;及时分析数据和信息,全面、客观评价规划目标进展情况和实施工作成效;撰写监测报告和评估报告。

(五)监测评估工作要求。

各级人民政府要重视规划监测评估工作。各级监测评估领导小组切实履行职责,保证监测评估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效。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及时研究监测评估结果,加强实施规划工作。

完善监测评估相关制度。健全性别统计制度,规范并完善分性别统计指标,纳入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建立并完善省、市两级妇女儿童发展状况监测数据库,规范各级数据信息的收集、发布和展示,实现数据信息的交流、反馈和利用,逐步实现数据的资源共享。

实行监测评估工作报告制度,加强工作指导。各级有关部门按要求向同级统计部门报送监测数据和部门评估报告;各级监测组向同级政府和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提交监测报告,各级评估组向同级政府和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提交评估报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向上一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提交评估报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对下一级规划的监测评估工作进行指导,对实施规划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

山东省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言

本规划所指儿童为出生至未满18周岁人口。

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儿童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促进儿童发展,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1年,省政府颁布的《山东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儿童纲要》)从儿童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环境四个领域提出了儿童发展的目标和策略措施。《儿童纲要》实施10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切实加强领导,各职能部门积极履行职责,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儿童发展。截止2010年年底,《儿童纲要》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儿童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城乡妇幼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儿童健康水平稳步提升;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不断加强,儿童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保护儿童权益的立法和执法力度持续加大,儿童合法权益得到较好维护;保障儿童优先发展的社会意识明显增强,儿童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儿童纲要》的实施,对于促进儿童和儿童事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儿童发展和权利保护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儿童优先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儿童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儿童发展不均衡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儿童在健康、教育、社会保障、法律保护等领域的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保护儿童合法权利,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仍然是“十二五”时期我省儿童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推动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根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山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儿童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优先保护、平等发展、普惠福利为主线,保障儿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和儿童事业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儿童优先原则。在制定法规政策和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考虑儿童的利益和需求。

2.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利益出发,处理与儿童相关事务,保障儿童利益最大化。

3.儿童平等发展原则。为儿童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4.儿童参与原则。创造有利于儿童参与的社会环境,鼓励、支持儿童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

二、总目标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儿童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儿童享有高质量的教育;建立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体系,提升儿童福利水平;建立完善儿童法律保护体系,保障儿童合法权利;优化儿童发展社会环境,促进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权利的实现。

三、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一)儿童与健康。

1.主要目标。

(1)减少出生缺陷所致残疾。

(2)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和8‰以下。

(3)预防和控制儿童常见多发性疾病、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增长和蔓延。

(4)纳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的11种疫苗接种率,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达到90%以上。

(5)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以县为单位控制在1‰以下。

(6)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控制在2%以下。

(7)婴儿母乳喂养率达到90%以上。

(8)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控制在2%以下;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贫血患病率控制在5%以下;中小学生贫血率以2010年为基数下降1/3。

(9)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7%以下,低体重率降低到5%以下。

(10)减少儿童因伤害所致死亡和残疾。

(11)中小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和及格率达到90%以上。

(12)减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发生。

(13)提高适龄儿童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普及率。

(14)禁止儿童吸烟、酗酒和吸毒。

(15)减少环境污染对儿童的伤害。

2.策略措施。

(1)加大妇幼卫生工作保障力度。根据国家医改方案规定和现行政府卫生投入政策,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投入机制。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和基层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儿童医疗保健机构建设,强化儿童急诊急救体系建设,提高妇幼卫生保障水平。

(2)加强优生优育工作,减少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完善以三级防治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将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婚前医学检查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和婚前医学检查率。健全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网络,产前筛查率达到50%以上;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和新生儿听力筛查率均达到90%以上。建立残疾儿童早期治疗、早期康复的干预体系。

(3)降低5岁以下儿童主要疾病死亡率。大力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儿童疾病综合管理等适宜技术,降低新生儿窒息、早产与低出生体重、肺炎和先天性心脏病等儿童疾病死亡率。

(4)加强儿童保健管理和服务。为3岁以下儿童免费提供系统保健服务,为7岁以下儿童提供基本保健服务,将流动儿童纳入流入地社区儿童保健管理体系。3岁以下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均达到90%以上。

(5)预防、控制儿童疾病。扩大免疫规划范围,完善免疫服务形式,规范预防接种行为,加强冷链系统建设和维护,提高免疫服务质量。以农村和城市社区为重点,普及儿童疾病预防基本知识,提高儿童疾病预防技能。对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提供干预服务,并纳入儿童保健常规工作范畴。

(6)提高儿童营养水平。开展科学育儿指导,倡导母乳喂养,严格执行《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推行爱婴医院管理模式,提高婴儿母乳喂养率。普及辅食添加相关知识,继续推行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伙食补贴范围。宣传普及碘缺乏和碘过量知识,缺碘地区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5%以上。

(7)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制定实施多部门合作的儿童伤害综合干预计划,建立完善儿童伤害监测系统和报告制度。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预防儿童伤害事故发生。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普遍开展灾害避险、交通和消防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儿童自护、自救、防灾和逃生能力。建立健全学校和幼儿园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校园伤害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减少各类灾害对儿童的影响,为受灾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生活、教育、心理康复等救助服务。

(8)提高儿童身体素质。全面实施《国家中小学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实现学生健康体检网络化管理,确保中小学生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定期组织开展儿童体质监测。加强儿童膳食、用眼卫生和口腔卫生指导,控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恒牙/龋齿、超重/肥胖、营养不良发生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学校保证中小学生每天至少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学校、幼儿园体育活动设施和儿童体育俱乐部建设,新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兼顾儿童健身需求,为儿童参加体育锻炼创造条件。

(9)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加强对儿童的健康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儿童禁烟、禁毒、防病宣传教育。严禁向儿童出售烟酒,杜绝儿童吸烟、酗酒和吸毒等不良行为,严厉打击诱骗儿童吸毒的违法犯罪行为。

(10)提高儿童心理卫生服务质量。建立儿童心理健康公共服务网络,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医院、精神专科医院设置儿童心理科(门诊),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促进儿童心理和行为健康发展。加强儿童精神疾病预防与治疗,减少儿童精神疾病发生。

(11)提高儿童生殖健康服务质量。建立儿童生殖健康公共服务网络。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儿童掌握相关知识,形成正确观念,做出知情选择。

(12)加强儿童食品、用品等安全监管。提高儿童食品、药品、用品的质量安全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婴幼儿食品、药品安全监测、质量检测和预警机制。加强婴幼儿用品、玩具和游乐设施生产、销售的监督管理和质量认证,定期开展儿童食品、药品、用品、游乐设施质量安全检查。

(13)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控制和治理大气、水、固体废物、噪音等环境污染和工业、生活、农村面源污染,建立环境污染暴露监测网,确保主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主要重金属(铅、镉)暴露水平符合国家标准。

(二)儿童与教育。

1.主要目标。

(1)促进0-3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

(2)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适龄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经济发达地区达到85%以上。

(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以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初中学生毛入学率达到99%,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保障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4)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学生毛入学率达到97%。

(5)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增加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人数。

(6)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公平教育,率先在县(市、区)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在设区市域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7)提高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所有中小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标准。

(8)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2.策略措施。

(1)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发展教育,并适度超前发展。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增加教育投入。提高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确保在2012年达到20%以上,并保持稳定增长

(2)促进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和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发展差距。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完善教师交流制度,缩小学校间办学条件、师资素质、教育质量上的差距。

(3)支持发展0-3岁儿童综合发展指导机构。发展公益性托儿所和以社区为依托的儿童早期发展指导场所,为0-3岁儿童家庭提供儿童早期保育和教育指导。构建多种形式的残疾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网络。

(4)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将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办园体制。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公办及公办性质幼儿园、在园幼儿分别达到总数的70%。每个县级政府至少建设一所达到省级标准的实验幼儿园;每个乡镇(街道)政府至少建设一所通过省级认定的公办中心幼儿园。扶持发展民办幼儿园,建好用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支持社区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兴办幼儿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实施残疾儿童免费学前教育,保障流动和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5)重视发展民族教育。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加强我省内地西藏班、新疆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6)保障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和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受为主,解决流动儿童的就学问题。在社区建立流动儿童就学登记制度,制定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办法,保证流动儿童享有与当地儿童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住宿需求。

(7)保障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落实孤儿、残疾儿童、贫困儿童就学资助政策,保障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和完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扩大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规模,实施残疾学生免费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消除制度障碍,为流浪儿童、具有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创造条件。

(8)加强普通高中教育。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发展,全省所有普通高中达到基本办学标准。鼓励普通高中增加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

(9)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到2015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59万人。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发展具有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的开放式基础实训基地。

(10)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制定实施《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条例》,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坚持德育为先,将德育工作纳入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问责制度。实施教育行政问责制度,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政绩“一票否决”的指标。实施“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行动”,建立覆盖全省的社会实践基地。

(11)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进修深造和评优奖励的依据,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水平。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8%以上。

(12)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改造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建成覆盖全省城乡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园区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现代化。

(13)建设民主、文明、和谐、平等、安全的友好型学校。保障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利。提供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学习、生活条件和服务设施,改善寄宿制学校学生食堂和宿舍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儿童与福利。

1.主要目标。

(1)扩大儿童福利范围,推进由补缺型福利向适度普惠型福利转变。

(2)提高儿童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为贫困、残疾和大病儿童提供医疗救助。

(3)基本满足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公共服务需求。

(4)保障孤儿生活、教育、康复、医疗和适龄就业等基本需求,提高孤儿的家庭寄养率。

(5)提高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率。

(6)减少流浪儿童的数量和反复性流浪。

(7)增加孤残儿童养护、流浪儿童保护和残疾儿童康复专业服务机构数量。

(8)保障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和服刑人员未满18周岁子女的生活、教育、医疗、适龄就业等权利。

2.策略措施。

(1)提高儿童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增加财政对儿童福利资金投入,实

现儿童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分类施保提高贫困家庭儿童的生活保障标准。

(2)健全儿童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减轻患病儿童家庭医疗费用负担。

(3)加大儿童医疗救助力度。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贫困家庭儿童医疗救助水平。继续开展“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程”、“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低保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免费手术”、“唇腭裂患儿重生行动”、“齐鲁福彩助残行动”等孤残儿童专项福利救助活动,开展儿童重大疾病救助试点,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

(4)扩大儿童福利范围。探索建立5岁以下贫困儿童和残疾儿童生活津贴制度,改善5岁以下贫困儿童和残疾儿童营养状况。

(5)提高孤儿福利水平。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自然增长机制,保障孤儿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对孤儿参加城镇儿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予以政府补贴。建立替代养护制度,完善福利保障措施,为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父母是重度残疾的儿童提供生活、医疗、教育、就业等保障。

(6)完善孤儿养育模式。推行适合孤儿身心发育的养育模式,完善孤儿收养制度,规范家庭寄养,倡导社会助养。

(7)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建立0-6岁残疾儿童特别登记制度,对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需求给予政府补贴。建立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体系,开展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

(8)加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建立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健全流浪儿童生活、教育、管理、返乡和安置保障制度。对流浪儿童开展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矫治、医疗卫生和技能培训。鼓励并支持社会慈善机构和志愿者保护和救助流浪儿童。

(9)建立和完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服务机制。建立16岁以下流动儿童登记管理制度,保障流动儿童享有教育、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建立发展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场所。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和行为指导,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监护意识和责任。

(10)加强儿童福利设施建设。每个设区市有一所孤残儿童医疗康复基地,每个县(市、区)单独或依托县

级社会福利中心建立一所儿童福利院,依托社区服务设施为特殊儿童提供服务保障。

(四)儿童与法律保护。

1.主要目标。

(1)完善和落实保护儿童的地方性法规。

(2)依法保障儿童获得出生登记和身份登记。

(3)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趋势,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合理。

(4)完善儿童监护制度,保障儿童获得有效监护。

(5)中小学生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6)预防和打击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禁止对儿童实施一切形式的暴力。

(7)保障儿童的合法财产权益。

(8)禁止使用童工(未满16周岁)。

(9)保障儿童依法获得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10)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降低未成年人罪犯占刑事罪犯的比重。

(11)建立与完善适合儿童的司法体系。

2.策略措施。

(1)完善保护儿童的地方性法规。加强保障儿童权益的立法调研,制定和完善儿童福利、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地方性法规,依法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

(2)加强法制宣传和执法监督。加大保护儿童权益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家庭、学校、社会保护儿童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继续开展“法制进校园”活动,提高儿童的法律意识和

自我保护能力。定期开展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专项执法检查。

(3)落实儿童出生登记制度。完善出生登记相关制度和政策,简化、规范登记程序,确保出生儿童依法获得合法公民权利。

(4)消除对女童的歧视。建立有利于女童及其家庭的利益导向机制,实施“关爱女孩行动”,落实奖励生育女童家庭的优惠政策,提高农村生育女童家庭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加大对利用B超等进行非法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人工终止妊娠行为的打击力度。

(5)建立完善儿童监护、监督制度。加强保护儿童监护权的宣传,提高儿童监护人的责任意识,落实监护人资格撤销相关法律制度。逐步建立以家庭监护为主,以社区、学校等有关单位和人员监督为保障,以国家监护为补充的监护制度。

(6)保护儿童人身权利。依法严厉打击强奸、拐卖、绑架、虐待、遗弃等侵害儿童人身权利和胁迫、诱骗、利用儿童犯罪的刑事犯罪。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利用儿童进行乞讨、卖艺、卖淫等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儿童免遭一切形式的性侵犯。妥善安置被解救儿童,为被解救儿童提供心理康复服务。

(7)加强对儿童财产权益的保护。依法保障儿童的财产收益权和获赠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一定权限内独立的财产支配权。

(8)建立健全监督和惩罚违法使用童工的监管机制。加强执法监督,严肃查处违法使用童工的行为。严格执行国家对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未成年工的保护规定,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等劳动或者危险作业。

(9)完善儿童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机制。健全法律援助机构,加强基层法律援助队伍建设,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为儿童提供法律援助。为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提供司法救助。

(10)教育挽救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刑事处罚。重视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回访和教育,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和重新犯罪。

(11)加强对儿童的司法保护。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指定相应机构或指定专人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加强少年法庭或专门审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合议庭建设,落实民事、刑事、行政统一的综合化未成年人审判制度。坚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公开审理原则,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完善司法分流措施,推行非审判处置方式。逐步实现犯罪前科有限消灭,保障解除羁押、服刑期

满的未成年人在复学、升学、就业中不受歧视。

(12)完善具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矫治制度。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运作机制,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早期介入、有效干预和行为矫治。加强对具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探索专门学校教育与行为矫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保障专门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权利。

(五)儿童与社会环境。

1.主要目标。

(1)营造尊重、爱护儿童的社会氛围,消除对儿童的歧视和伤害。

(2)提升儿童家长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3)提供健康向上的儿童文化产品。

(4)保护儿童免受网络、手机、游戏、广告、图书和影视中不良信息的影响。

(5)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增加儿童图书阅读时间和阅读量。

(6)设区市和80%以上的县(市、区)建有一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增加儿童课外活动设施和场所。

(7)保障儿童参与家庭生活和学校、社会事务的权利。

(8)保障儿童享有闲暇和娱乐的权利。

2.策略措施。

(1)营造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儿童优先、儿童权利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儿童优先发展和保护儿童权利的意识,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家庭教育工作。制定实施《山东省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落实《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完善适应城乡、区域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形式多样的家长学校,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咨询服务站,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建立家庭教育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和指导服务机构准入制度,培养专兼职家庭教育工作者。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倡导平

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家庭关系,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家庭环境。

(3)优化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各类媒体传播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信息,鼓励创作优秀儿童作品,宣传积极向上的儿童形象,丰富儿童精神生活。制定实施传播优秀儿童作品的鼓励政策。规范管理文化市场,打击非法出版物,减少色情、暴力等信息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损害。

(4)规范与儿童相关的广告和活动。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禁止母乳代用品广告宣传,规范儿童食品、营养品、保健品和烟酒广告的播出。禁止组织儿童参加商业性演出和活动。

(5)为儿童健康上网创造条件。采取有效防控和监管措施,强化网络监控平台建设,防止网络中不良信息对儿童的伤害。推广绿色上网软件,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打击和治理。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监督管理,严格实行消费者实名登记制,依法查处接纳儿童进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行为。加强对儿童上网的引导,防止儿童沉迷网络。

(6)加大对中小学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的管控力度。全面落实中小学、幼儿园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在校园周边治安复杂地段设立治安岗亭,增设报警点,加大对重点地区、路段和易发案件部位的监控和巡逻密度。加强对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商业网点和经营场所的监管,校园周边禁设互联网上网服务、电子游戏、营业性歌舞娱乐等场所。

(7)加强儿童活动设施建设。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儿童课外、校外活动设施和场所建设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加大扶持力度。规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儿童课外、校外活动设施和场所的管理,坚持公益性,提高利用率和服务质量。加强各类文化、科技、体育、图书等公益性场馆设施建设,并对儿童免费开放。

(8)强化街道、乡镇和社区对儿童的服务和管理功能。增加街道和乡镇综合服务机构承担儿童服务的功能,整合社区资源,创建以娱乐、教育、卫生保健、心理咨询、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儿童之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儿童保护。

(9)优化儿童阅读环境。推广儿童图书分级阅读制,为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为儿童家长选择图书提供建议和指导。增加社区图书馆数量,公共图书馆设儿童阅览室或图书角,“农家书屋”配备一定数量的儿童图书。开展图书阅读活动,培养儿童阅读兴趣。

(10)保障儿童发表意见的权利。将儿童参与纳入儿童事务和儿童服务决策过程,决策有关儿童的重大事项吸收儿童代表参加,听取儿童意见。增加儿童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儿童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庭和社会事务。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省及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实施本规划。省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省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承担落实规划中相应的目标任务。

(二)制定地方儿童发展规划和部门实施方案。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依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将主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省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结合各自职责,制定实施方案,将实施规划纳入部门计划。

(三)优化规划实施的法规政策环境。完善促进儿童发展的法规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充分体现儿童优先原则,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执法检查和司法保护,保障儿童合法权利。

(四)保障儿童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省及各级人民政府逐步加大儿童事业经费投入,将实施规划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

(五)实施重点项目。“十二五”期间,围绕解决儿童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实施儿童发展项目,为儿童办实事。

(六)建立健全实施规划工作机制。建立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规划实施工作。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将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目标管理和考核体系。健全报告制度。各有关部门每年向本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实施规划工作情况;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每年向上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报告实施规划工作情况。健全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联络员会议,汇报、研究实施规划工作;每2-3年召开全省妇女儿童工作会议,总结部署实施规划工作。健全监测评估制度。成立由各级统计部门牵头的监测组,负责实施规划情况的监测统计工作;成立由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牵头的评估组,负责实施规划情况的检查评估工作。建立示范制度。通过分类指导、示范带动,总结推广经验,推进规划实施。健全表彰激励制度。每5年由省委、省政府对妇女儿童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七)加大实施规划的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儿童优先”原则,宣传规划内容,宣传实施规划工作的典型经验和成效,宣传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营造有利于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的社会氛围。

(八)加强实施规划的能力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研讨会等形式,有计划地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将实施规划所需业务知识纳入部门培训计划,对相关专业工作者进行培训。开展调查

研究和理论研究,掌握儿童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探索儿童发展和儿童工作规律,为制定法规、政策提供依据。

(九)鼓励儿童参与规划实施。在实施规划过程中,注重发挥儿童的作用,听取儿童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儿童参与规划实施,在参与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五、监测评估

(一)监测评估是实施本规划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环节。监测是指收集、整理、分析反映儿童发展状况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动态反映发展目标进展情况和趋势变化。评估是指在监测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和评价规划目标达标状况,衡量和判断规划策略措施和实施规划工作的效率、效果,预测规划目标和儿童发展趋势。通过监测评估,准确掌握儿童发展状况,制定促进儿童发展的法规、政策和措施,推动规划目标如期实现,为规划未来儿童发展奠定基础。

(二)省级规划和各地规划分别实施监测,2-3年进行中期监测评估,5年末进行终期监测评估。

(三)监测评估工作机构和职责。

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设立监测评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同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及有关部门领导组成,负责组织领导监测评估工作,审批监测评估工作方案,审核监测评估报告等。监测评估领导小组下设监测组和评估组。

监测组由各级统计部门负责,承担规划目标任务的有关部门人员组成。监测组负责规划监测工作的指导和人员培训,研究制定监测方案,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和信息,撰写并提交监测报告等。

评估组由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承担规划目标任务的相关部门人员和专家组成,负责评估工作的指导和人员培训,制定评估方案,组织开展评估工作,撰写并提交评估报告等。

(四)监测评估工作步骤。

科学设计发展规划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确定监测指标和重点评估指标;区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明确指标定义和判断标准等。

制定监测评估方案。在方案中明确监测评估的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监测评估的内容、标准、方法和要求。

开展监测评估并撰写报告。通过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收集数据,通过调查、检查等方法了解工作信息;对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质量审核;及时分析数据和信息,全面、客观评价规划目标进展情况和实施工作成效;撰写监测报告和评估报告。

(五)监测评估工作要求。

各级人民政府要重视规划监测评估工作。各级监测评估领导小组切实履行职责,保证监测评估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效。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及时研究监测评估结果,加强实施规划工作。

完善监测评估相关制度。健全性别统计制度,规范并完善分性别统计指标,纳入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建立并完善省、市两级妇女儿童发展状况监测数据库,规范各级数据信息的收集、发布和展示,实现数据信息的交流、反馈和利用,逐步实现数据的资源共享。

实行监测评估工作报告制度,加强工作指导。各级有关部门按要求向同级统计部门报送监测数据和部门评估报告;各级监测组向同级政府和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提交监测报告,各级评估组向同级政府和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提交评估报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向上一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提交评估报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对下一级规划的监测评估工作进行指导,对实施规划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

主题词:妇女 儿童 发展 规划 通知

抄 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济南军区,省军区。各民主党派省委。

“十二五”发展战略 篇5

《规划》称, 目前, 我国物联网发展与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 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如, 应用推广初见成效。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 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

尽管我国物联网在产业发展、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应用拓展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应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瓶颈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差距较大, 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 缺乏骨干龙头企业, 应用水平较低, 且规模化应用少, 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等方面。

《规划》指出, “十二五”期间, 物联网是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 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 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 创新活动日趋活跃, 创新要素不断积聚。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 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

《规划》提出三大具体发展目标:一是在技术创新领域, 未来五年里我国要攻克一批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 在感知、传输、处理、应用等技术领域取得500项以上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制定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推动建设一批示范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载体, 为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奠定基础。二是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 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 100家以上骨干企业, 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 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 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三是应用规模与水平显著提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广泛应用, 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应用水平明显提高, 形成较为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 在10个重点领域完成一批应用示范工程, 力争实现规模化应用。

《规划》提出物联网发展八大主要任务。其中, 大力攻克核心技术放在第一个。内容包括提升感知技术水平、推进传输技术突破、加强处理技术研究、巩固共性技术基础。在感知技术领域, 要重点支持超高频和微波RFID标签、智能传感器、嵌入式软件的研发, 支持位置感知技术、基于MEMS的传感器等关键设备的研制, 推动二维码解码芯片研究。

而关于标准化问题, 《规划》要求明确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急需标准和重点标准, 开展开展顶层设计, 构建并不断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

十二五规划与贸易强国战略 篇6

一、关于外贸的进口与出口并重问题

《建议》首次提出,我国的对外贸易应当由出口为主转向进口与出口并重。这个指示切中外贸的要害,既指出了过去长时期重视出口而轻视进口的倾向,又强调了“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国家缺少外汇,一直把创汇放在外贸的首位,格外注重出口,而轻视进口。进入市场经济时期,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而延续了下来,实际上仍然把出口和创汇置于第一位。从1994年起至2010年,连续17年都是出口大于进口,出现了年年顺差。顺差累计已高达15000亿美元。这分明是中国亿万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但却成了美国一些议员恶意攻击人民币汇率的口实,甚至被贬为重商主义的“证据”。这个问题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从理论上说,长时期大量顺差或逆差都不是正常的,对国内外经济都是不利的。只有出口与进口基本平衡才是最佳的。适应这种要求,党中央决定把我国今后的出口与进口置于并重(并举)的位置,以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以及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作用。这是我国外贸上的一次重要的战略性转变,必然加快走向贸易强国的步伐。

二、关于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的并重问题

《建议》还第一次提出,要把吸收外资为主转向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这个指示揭示了我国30年多年来走向世界时外贸“长腿”与对外投资“短腿”二者十分不协调的根源及解决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地吸收了外商的大量外资,2010年底已超过1.2万亿美元,而对外直接投资不过3000亿美元,仅相当于前者的1/4,二者很不相称。由于对外投资少,我国走向世界只好主要依靠对外贸易。而对外贸易规模大,增长速度又高,占据的市场份额明显增多,这又招致了反倾销、反补贴的急速增加。目前,我国成了贸易摩擦最多的户主,这有损我国的国际形象,也不利于我国外贸的发展。适应这种形势,党中央决定加快我国对外投资,使之与吸收外资并重。今后,我国将大量在国外办企业、开工厂,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绕过外贸这个渠道,就可以减少以至消除所谓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磨擦,使我国的外贸在更好的环境里发展。由此可见,我国加快对外投资是走向贸易强国的重要路径之一。从历史上考察,西方贸易强国都是主要依靠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这两条腿走向世界的。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揭示了这条路径。现在看来,社会主义国家走向世界也主要依靠这两条腿。当然,这两条腿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性质不同,作用方式不同。但二者必须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则是相同的。

三、关于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问题

世界贸易组织(WTO)虽然已成立15年了,也为推动建立多边贸易体制做了不少工作,但至今也没有把公认的体制建立起来,仍然存在着一些重大分歧。在这种背景下,《建议》率先提出了这种多边贸易体制及其运行的基本原则,即“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据笔者理解,所谓均衡是指各国的进出口尤其是贸易大国的进出口要保持基本平衡,既不要出现大量的逆差,又不要形成大量的顺差;既使世界贸易(国际贸易)总体均衡运行,又使各国对外贸易均衡运行。所谓普惠是指贸易既要惠及出口方,又要惠及进口方;既要惠及发达成员,又要惠及发展中成员;既要惠及老成员,又要惠及新成员。真正实现非歧视性原则。所谓共赢是指贸易各方共同遵循商品等价交换的基本原则,即国际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获得各自应得的利益。坚决反对各种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同时加强贸易争端仲裁机制建设。我们相信,具有以上三大特征(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不仅会受到WTO多数成员的欢迎,也将为我国走向贸易强国扫除障碍,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四、关于逐步发展我国的大型跨国公司问题

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还仅限于为中国企业的进出口服务,满足中国自身的需求。严格说来,这还不是国际贸易,更不是世界贸易,还仅仅是对外贸易。由外贸升至真正的国际贸易以至世界贸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必须再上一个大台阶。所谓国际贸易是指买入世界各国的产品、卖出世界各国的产品、既为本国企业服务,又为世界各国企业进出口服务的贸易。像美国的沃尔玛公司、日本的伊藤忠株式会社等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型跨国公司。这些公司是美国、日本成为贸易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要成为贸易强国,非出现若干大型跨国贸易公司不可。适应这种要求,《建议》提出:“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这是我国走向贸易强国的重要方针。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必然有市场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我们应当借助于跨国公司这种国际贸易的组织形式,走向世界,将中国目前的对外贸易逐步发展为国际贸易,世界贸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贸易强国。

五、关于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问题

“十二五”发展战略 篇7

1. 发展加工制品业, 并非简单的产业链延伸, 主要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为支撑, 生产具有高附加值并满足多功能要求的精、深加工产品。

2. 加工制品业的发展以建筑业为主要服务对象, 重点发展建筑结构件、多功能建筑墙体、建筑门、窗、屋面系统等产品。

3. 加工制品业要确立“大建材”的发展理念, 按照“以我为主、兼容其它、综合集成”的发展思路, 实现由原材料供应商向工程问题整体、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

4. 通过发展加工制品业, 推动我国的建筑工业化进程, 实现由建筑施工业的被动适应者向建筑工业化的推动者的转变。

(二) 走绿色发展道路, 实现由“两高一资”产业向“两型”产业的转变

1.“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

淘汰能耗高、对环境污染较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对现有节能、环保不达标的生产线实施节能、环保技术改造, 提高能效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推广纯低温余热发电等余热利用技术, 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

2. 大力发展高强、高性能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 通过延长建筑物寿命的途径从整体上实现节能、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从根本上实现减量化发展。

3. 通过发展复合多功能墙体、节能门窗、节能屋面系统产品, 为建筑节能提供支撑。

4. 资源综合利用仍以水泥产业和建筑墙体产业为主要领域, 重点转向城市污泥、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脱硫石膏等大宗废弃物的协同处置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环保生态产业。

5. 积极发展为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的玻璃材料及产品和其它无机非金属材料及产品。

(三) 走创新发展道路, 实现由资本驱动型产业向创新驱动型产业的转变

1. 创新发展思路, 转变发展理念。

善于从全球视野、国民经济全局、产业链上下游去发现甚至发掘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 寻求行业新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商机, 使得行业发展实现从主要依靠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转移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和经营管理制胜的轨道上来。

2. 创新发展模式, 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推动以技术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以产业联盟为载体的各种形式的企业间重组联合和并购, 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运作能力强、质量保障能力强、社会责任感强、有很强的文化影响力且资本运作能力强的领袖型企业, 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行业整体竞争能力。

3. 高度重视技术创新, 提高全行业研发投入水平。

走产业技术联盟道路, 推动企业设立技术研发中心, 在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功能性材料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发展加工制品业的工业设计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为转变行业发展方式提供技术支撑。

解读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8

2012年2月14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计划到2015年,我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完成物联网产业体系构建。

“十二五”是中国物联网发展的黄金期,也是产业模式从“政府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关键五年。可以想象:未来五年间,政策将推动物联网市场高度繁荣,科幻电影中众多智能场景将逐步照进现实,科技逐日创新,市场创造财富传奇……这场盛宴中,哪些行业将成为真正受益者?

内容详实凸显高度重视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提出: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进行连接以及信息交换和通信,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通俗而言,物联网即是把物品与物品通过网络连接起来,使人可以通过网络识别方法控制各类物品,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遵循以上核心理念,我国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制定了系统全面的发展战略,包括“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及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

《规划》明确指出:力争在“十二五”末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无疑,此次规划是中国首次出台如此详细的物联网规划,自上而下地充分体现了政府对物联网产业的高度重视。工信部预测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的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5千亿元,而在2020年将达到万亿元级,未来5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超过30%。

当前,中国物联网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应用少,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这些问题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根据此次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须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

四大行业分享物联盛宴

深入剖析此次《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可以发现,在物联网行业众多分支中,智能卡技术、二维码识别、RFID芯片和传感器等诸多细分行业,将最大程度地分享市场带来的增长收益。

首先是智能卡技术,该技术已成为物联网的技术核心。智能卡是一个带有微处理器和存储器等微型集成电路芯片、具有标准规格的卡片。智能卡作为IT行业的一个小分支,原本市场份额很有限,但随着通讯、金融和政府安全等项目的实施,智能卡独特的技术特性及不可替代的地位已开始显现。

二维码识别则是物联网的关键环节,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矩形方阵记录数据符号信息。二维码能多次读写且存储容量更大,在产品溯源、物流、防伪、防串货、会员管理、精准营销、召回等环节均能扮演关键角色。此外,二维码可通过网络传输和下载,其应用具有高度灵活和便捷性。随着智能手机普及,二维码的应用已更加便利快捷,目前二维码和智能手机相结合的应用包括电子票、电子折扣券、手机广告、手机上网及下载、二维码名片等。

RFID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灵魂,主要包括标签和终端设备两部分。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讯号读写标签中的信息,实现高速无接触式的物体标记和识别。由于RFID标签无需电源,且成本低廉、方便易用,因此已成为物联网中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但由于成本的原因,目前还未得到大规模的应用推广。

传感器则是物联网信息采集的基础。目前,我国传感器行业发展落后,国内传感器需求,尤其是高端需求严重依赖进口,国产化缺口巨大,目前传感器进口占比80%,传感器芯片进口占比达90%。

全力突破“应用”瓶颈

尽管国家已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并出台了相应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且许多行业部门将物联网应用作为推动本行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以支持,但“应用层面突破乏力”仍是物联网产业商业化的瓶颈。

目前,物联网的应用推广还处于探索阶段,清晰的规划和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依然缺位。一位曾参与《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表示,传感器、安保以及云计算等领域近年来发出的声音不少,但真正产生经济效果的却并不多,如果真用产业产出的标准去衡量物联网的发展,那么其距离真正的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而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物联网发展的同时,带动了诸如微电子技术、传感元器件、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并不断催生市场利润。

专家估算,目前中国约有1亿台个人电脑,而物联网终端的需求量则远大于此,诸如10亿数量级的信息设备、30亿数量级的智能电子设备、5000亿数量级的微处理器和万亿数量级以上的传感器需求,仅从终端潜在需求的角度,即可比较得出物联网市场空间远远大于互联网。

此外《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还指出将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先导应用为引领,注重自主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开展应用模式的创新。

其中重点支持物联网在工业、农业、流通业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开展面向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领域的应用示范,重点支持交通、电力、环保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并开展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示范。还将重点支持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管理水平,推动面向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创新。

nlc202309040344

从这些内容中不难看出,未来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是寻找规模化应用突破口。目前,很多城市已陆续制定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方案,城市应用将是未来三至五年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

政策之春泽被上下

自物联网概念提出以来,最初发展模式是地方政府驱动,无锡、江苏、杭州、成都、重庆、上海等各个地方政府已相继出台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地方规划和政策。

然而,纵观各地的物联网规划,由于缺少顶层设计和统一协调,在产业发展重点和应用上多有布局重复的弊病,且各地对物联网概念理解不一致,政策扶持对象也各有差异。尤其涉及重大指导意义的物联网标准方面,各地方政府很难达成一致,造成本就薄弱的物联网产业资源趋于分散。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此起彼伏的优惠政策,也使得物联网产业背上了“过热”、“虚假繁荣”等恶名。

而本次出台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产业范畴,使各地方政府与中央指导思想达成一致,还明确了包括“建立统筹协调机制、营造政策法规环境、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注重国际技术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在内的五大保障措施。无疑,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迎来政府驱动的优惠政策之春。

根据规划精神,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将围绕几个重点展开。首先是重点技术领域,诸如传感器、信息处理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尤其是与制造业有关的传感器制造业领域,是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发展的重点。

其次是重点应用领域。在关乎经济安全运行的基础行业,如环境、工业、农业等已成为了发展的重点,而在民生密切关联的医疗、食品及社会管理领域,也已成为焦点。

此外,在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域规划领域,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思路是以“市场驱动”模式,以靠近关联应用产业为原则,如以推进物联网应用技术进步及物联网服务业为导向,以特色农业、汽车生产、电力设施、石油化工、光学制造、家居照明、海洋港口等特色产业基地,打造物联网聚集区。

物联网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建设。与产业基本面政策之春遥相呼应的是政府对于物联网人才培养的“给力”政策。2010年8月,教育部即公布了通过审批的140个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在新增本科专业名单中,“物联网”成为最大热门,各高校纷纷申报物联网相关专业,目前共有37所高校获批,新设专业在2011年已开始招生。

而物联网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正式进入高校培训人才的教学课程,不仅是国家和政府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巨大体现,也是国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及时做出反映的重大举措。目前,国内开设的物联网专业包含传感器原理、无线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近距无线传输技术、二维条码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和物联网组网技术等教学课程,为物联网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繁荣发展,培养大量精通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人才生力军。

商业模式日渐清晰

随着物联网市场商业盈利模式的日渐清晰,以及物联网设备和产品制造业、物联网运营产业、基于物联网的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正在形成。据美国独立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有望形成下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展望未来,从物联网进入政府工作报告,直至“十二五”规划正式出台,政府一直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但专家同时指出,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要克服技术问题,及市场规模化应用瓶颈;其次,需要培育一些能够整合物联网产业上下游环节的龙头企业;再次,需解决需求与技术不匹配的矛盾,形成市场导向的产业整合;最后是绿色发展,将物联网应用于节能减排、自然和谐、环境友好等领域,以创造更美好的城市发展前景。

当前,物联网应用已于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工业监控、食品安全等多个行业崭露头角,并广泛出现在政务、公共安全、健康护理和国防等各大领域,商业模式亦日渐清晰。在广阔的市场前景面前,世界各国都对其寄予厚望,视之为“占领全球竞争制高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

业内人士同时指出,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其发展也是一个漫长而逐步深化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中国近年来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网民数量已达全球第一,夯实了未来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础。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此次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将引发新一轮生活方式变革。

与此同时,作为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物联网将有力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和战略性调整,引发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度变革,具有巨大的战略增长潜能。而人们可以确信的是,未来的物联网科学必将使一个个看似科幻的场景真正变为现实。

十二五:国家战略桐乡实践 篇9

顶层设计往往来源于基层的探索实践,顶层的决策需要在地方落地生根。作为一个县域如何把上层的决策转化为基层的行动,把基层的实践上升到可复制可推广的高度,是时代赋予一个县域的责任与使命。

在梳理回顾‚十二五‛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在桐乡这片土地上,上层精神与地方实践的无缝衔接,以及在改革发展中的那份责任和担当——

肩负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的重任,桐乡市它跳出旅游看旅游,在旅游改革中劈波斩浪先行先试,冲破体制的壁垒,推进镇区景区化,景区全域化,‚一业驱四化‛的发展理念令人耳目一新。

肩负着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承办地的国家重托,一场声势浩大的大整治、大转型、大招商在桐乡全面展开,‚一网引领四化‛成为桐乡在数字化时代的路径选择,开启了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全新视野。

在‚十二五‛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善于把握历史性机遇,把上层的决策转化为地方发展的利好,创造新的发展优势,为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一业一网‛的转型路径在桐乡也显得愈加清晰。‚十二五‛的五年,作为一个县域,桐乡屡屡引起媒体的聚焦。除了世界性盛事、国家交付的大事,还有来源于桐乡在社会治理、党性锻炼、民生发展等方面的基层破题。

无论是以‚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为目标的‚三治‛经验全省推广,还是‚百千万‛活动中的干部一线锻炼,都一度占据着媒体的重要位置,也为上层决策、外地取经提供了重要参考。

‚改革走在前列,发展绩效突出,社会管理一流,人民群众满意‛。回眸‚十二五‛提出的‚四大奋斗目标‛,无一不在改革探索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桐乡人民的获得感得到不断增强。……

站在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关口,‚十二五‛的成果令人振奋,‚十三五‛的愿景令人憧憬。

谈及‚十二五‛期间,桐乡的每一个落子都掷地有声,不论是党的建设,还是改革探索,亦抑或是社会治理和全面小康建设,桐乡都有着超前并坚实的实践。它既是一个县域城市对百姓需求的有力回应,更是推进转型发展的责任担当。

展望‚十三五‛的宏伟蓝图,桐乡市委书记卢跃东满怀激情地说,‚十三五‛期间,桐乡市仍将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的思想不动摇,把‚一业一网‛作为压倒一切的重点来抓,一以贯之地全力实施‚十二五‛确定的工商强市、宜居水乡、人文名城、安康家园、党建高地‚五大行动计划‛,同时,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市场强市、旅游强市、互联网智慧强市‚四大战略‛,努力将桐乡建设成为诗画水乡典范、旅游休闲名城、互联网智慧强市,实现一座城市的凤凰涅槃。

全国试点 旅游改革的深水实践

中央决策: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

桐乡实践: 2013年10月,国家旅游局批复同意桐乡作为全国首个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旅游改革在桐乡拉开帷幕。

‚十二五‛期间,围绕提升行政效能,优化政府服务开展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围绕要素保障开展的企业绩效综合评价改革等一系列改革陆续展开。而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在全国县域范围内开展的全国首个旅游综合改革试点。

伴随着旅游改革的步步深层推进,不仅桐乡的旅游业发展迎来了黄金机遇期,而且旅游发展的理念和路径也正在颠覆人们对于传统旅游的认识。

改革伊始,桐乡市首先在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架构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发展,确立了全面深化领导体制、管理体制、融资体制‚三项改革‛的发展路径。无论将桐乡市旅游局升格为桐乡市旅委,还是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单一行业管理转向产业统筹及促进部门,或是专门打造政府融资平台,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无不体现着桐乡市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作为桐乡旅游发展的标杆,乌镇旅游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桐乡旅游发展的高度。通过十多年的开发,乌镇成功创造了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乌镇模式‛,将一个江南小镇打造成了一流的文化古镇。而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定址乌镇,让乌镇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乌镇不单单是桐乡的乌镇,而是世界的乌镇。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借助龙头效应,一个宏大的旅游发展蓝图在桐乡徐徐展开。去年以来,桐乡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环境大整治,把桐乡市的旅游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那就是努力实现镇区景区化、景区全域化,让游客走进桐乡就好比走进了景区。

一年多来,在全力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的同时,桐乡市按照江南水乡‚粉墙黛瓦‛风格,对公铁沿线建筑立面、屋顶进行改造提升,完成改造4570户。拆除沿线两侧违法建筑、屋顶广告和有碍观瞻建筑物13.9万平方米,整治绿化景观144.2公里。同时对沿线各类垃圾、堆放物和废品收购点进行了全面清理,共清理废品收购点48家。

目前,桐乡实施的多个景点也陆续开工。旅游景区提档升级稳步推进:太师山庄、港龙木屋、坝桥历史文化民俗基地、蚕桑产业观光园正在创建国家2A级景区的指导工作;桐乡世贸中心旅游综合体、稻乡人家景区、桐乡市文化中心正在创建国家3A级景区;福严寺景区、红杉邨景区正在创建国家4A级景区。

根据规划,桐乡市还将大力推动‚双十双百双千‛工程,即要建立十大景区、十大系列旅游,打造100个好景点、引进100位旅游业领军人才,到2020年左右实现总计1000亿元旅游投入和全市年旅游收入达1000亿元。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跳出旅游看旅游,把旅游业作为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支点,作为驱动‚四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桐乡市旅游发展的一大亮点。

以旅游业驱动新型农业化。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家庭农场、特色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和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努力发展庄园经济。目前,工商资本已开始进入农业领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得到切实提升。以乡村游为代表的东方斗牛园、江南乌村、海华历史文化村、横港古村保护项目和以现代旅游农庄为代表的梧桐婚庆园、西施槜李庄园项目均已规划或建设。

以旅游业驱动新型工业化。毛衫、皮草、皮鞋、蚕丝被等传统产业经过改造提升,逐步向时尚产业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全力做大做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工业经济的华丽转身,目前已实现房车的整车生产及出口外销。同时,众多制造业企业依托自身独特的工业资源,加大工业旅游项目开发,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逐渐兴起。

以旅游业驱动新型城镇化。根据桐乡市提出的‚一带一路‛规划,推动乌镇、濮院、崇福、石门四大千年小镇建设,形成全国最大的‚运河古镇群落‛。以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的濮院为例,桐乡正举全市之力进行该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整个投资将近百100亿元,预计2016年底完成一期工程,2018年全面对外开放。

以旅游业驱动服务业现代化。推进旅游业与专业市场、文化创意相衔接,特别是推动与养生养老产业的融合。目前,桐乡市有乌镇国际健康生态休闲产业园、平安养生养老综合社区2个百亿级项目正在全力建设。2013年,乌镇古镇开发又开始向文化要内涵,经过三年多的发展,乌镇戏剧节逐步成为中国当代最具规格的戏剧盛宴。

全球瞩目

乌镇峰会的‚蝴蝶效应‛

国家重托:2014年,乌镇被确定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每年举办一次。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当年11月19日至21日举行。这是我国首次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互联网大会,也是世界互联网领域一次盛况空前的高峰会议。

桐乡实践:通过会议展示桐乡新形象,谋划互联网产业发展新路径,提出‚一网引领四化‛的发展架构。

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成功举办,并确定乌镇作为大会的永久会址,为桐乡这片热土注入了互联网的发展基因。

如何抓住世互会召开、世界互联网大佬云集、互联网技术产业碰撞的契机,是摆在桐乡市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去年以来,桐乡市从实际出发提出‚一网引领四化‛思路,通过创建一个试验区,建设一系列‚智慧项目‛,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为新型农业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服务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翅膀。

目前,桐乡最大的契机是建设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在发展格局上,试验区定位于‚一核一带多点‛。‚一核‛是乌镇区域,重点培育引进一些互联网企业的总部基地、互联网的教育培训机构、创新孵化中心、互联网文化的展示体验区等。‚一带‛主要是从乌镇到城区到高铁站这一条带上,主要是助推互联网产业和传统产业怎么有效融合。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建设,可以说是‚一网引领四化‛的一块综合性样板田。

而综合性样板田的效应,最终将辐射整个桐乡。世界互联网大会落户乌镇后,桐乡迅速与多家互联网龙头企业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了腾讯‚互联网+‛城市发展项目、阿里巴巴的农村电子商务项目、浙大网新的互联网信息产业园区项目以及中电海康集团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乌镇街区等40多个互联网产业项目。

在农村大地,作为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的平原地区试点项目,桐乡正构建起由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服务站、村级青年电商创业创新孵化中心、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点、农村青年电商创业金融服务点共同组成的创业创新生态圈,着力打造平原地区农村电商的‚桐乡模式‛,为该市经济跨越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目前,桐乡市龙翔街道元丰村、濮院镇永乐村、梧桐街道城东村等20个村级服务站,以及10个农村青年电商创业创新孵化中心已经开业。与此同时,崇福食虫植物主题生态园、屠甸‚老园丁‛月季花园等一大批现代农业园区也通过电子商务探索出了一条‚互联网+农业‛的新路径。

在工业领域,两化深度融合、电商发展硕硕累累。2014年,桐乡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指数为68.35;2015年桐乡两化融合100个重点项目计划投资40亿元。与此同时,桐乡特色优势产业更是喜沐电商春雨。阿里巴巴桐乡产业带自去年11月5日正式上线至今年6月底,入驻企业已从150家增加至625家,实现在线总交易额24亿元,为桐乡五大特色产业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桐乡电商企业及个体店超过2万家,去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680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136亿元。

在城镇化领域,‚互联网+‛使生活变得更美好。以乌镇‚互联网小镇‛为例,除了中电海康项目外,更多的是政府投入为主,改善公共设施、提高为民服务能力。现在,主要有城乡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其平台示范项目、移动工信部‚面向家庭的社区综合宽带应用示范‛项目,此外还有乌镇管委实施的WiFi镇区全覆盖等,旅游公司承建的智慧停车诱导系统等。

在服务业领域,智能物流、智慧养老、金融咖啡、乌镇互联网医院以及创客小镇等‚互联网+‛项目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通过建设无线城市WiFi热点以及无线AP,桐乡实现了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WiFi)基本全覆盖建设,继而推动‚互联网+旅游‛应用快速增加。今年8月15日起,桐乡已共计开放AP点4114个向市民免费开放,桐乡免费开放的AP点数量多于嘉兴地区其他县市的总和。

全省推广

社会治理的‚三治‛样本

中央决策: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就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桐乡实践:2013年,桐乡市高桥镇先行试点以‚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为目标的社会治理新模式,随后在桐乡全市铺开。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布局改革的内容之一,也是桐乡‚十二五‛创新发展的一大重点。

‚十二五‛期间,在桐乡,一场以‚三治合一‛为手段,以‚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为目标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由点到面轰轰烈烈铺展开来,并成为全省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推广样本。

所谓‚三治‛是指法治、德治、自治。法治的建立与维护离不开道德的基础。同样,道德价值的凸显离不开法治精神的张扬。自治就是通过党委政府主导下的治理社会化,让老百姓在常态下按照法治与德治型构的日常规范进行自我管理,融合团结社会成员,达成社会认同。

作为‚三治‛工作探索的最早发源地,由此带来的巨大变化,高桥人感触颇深。

相较于GDP的增幅,身边的小事更能成为老百姓对政府的评价依据。一个桐斜路南段拓宽工程,让许多高桥人对率先试点‚三治‛的高桥镇党委、政府竖起了大拇指。

贯穿高桥南北的桐斜路,在高桥镇区段被卡了‚脖子‛,变得窄小拥挤。多年来,镇党委、政府一直想拓宽桐斜路南段,无奈被征迁的个别居民要价过高,此事就此搁浅。此后,镇党委、政府把桐斜路的拓宽工程先交由百姓参政团讨论,最终解决了这个久拖未决的问题。高桥的百姓参政团,也成为镇党委、政府规范自身权力运行,‚问需于民、问情于民、问计于民‛的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在高桥实验的基础上,桐乡市从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培育社会组织等方面入手,在全市层面着手探索建立‚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新型社区管理服务机制,以进一步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水平。

随着高桥镇试点成功展开,‚三治合一‛在桐乡市也如火如荼地推广,每个地方还根据各自的特点对高桥模式因地制宜进行创新。如凤鸣街道组建了覆盖全街道的‚三团一站‛,在原来的百姓参政团、道德评判团、百事服务团基础上,增添了村民法治驿站。除了定期给村民进行各类法治宣传,还免费给村民提供法律咨询和调解纠纷。梧桐街道环南社区也不落人后,亮出自己的自主创新的‚作战图‛——‚三五‛工作制。形成了‚5号我计划,15来自理,25环南行‛的网格化常态工作机制。千年水乡乌镇在开展‚三治‛工作时,则保持了旅游名胜区的‚本色‛,发起志愿者建立了一支找‚碴‛队伍一起来找碴,让村民成为‚文明旅游‛的督察员,这为乌镇打造‚中国旅游第一镇‛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桐乡‚三治‛工作打响‚攻坚战‛后,在社会上引起不小轰动,还吸引了全国各地不少专家来到桐乡跟踪调研,这种新时期的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更是被频频点赞。长期跟踪调研桐乡‚三治‛的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郁建兴认为,桐乡‚三治‛的社会治理模式探索正是对‚枫桥经验‛的继承和创新。为当下转型期的社会管理带来制度变革的探索,也为全国2000多个县域带来可复制、有价值的社会治理创新经验。

全力抓好党建 身入心入洗练党性

中央决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桐乡实践:破除党员‚终身制‛,推行党员‚净化工程‛;开展‚百千万‛活动,推动干部深入一线,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抓镇促村,强化党的基层组织的堡垒作用。

党的建设是我们干好各项事业的最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十二五‛期间,桐乡市盯住党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不断强化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增强广大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党建工作亮点纷呈。

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让干部走进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强化干部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实效。早在2011年,一场声势浩大的‚百千万‛活动在桐乡全面铺开。

暂别工作岗位,卷起铺盖,走进乡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是‚十二五‛期间桐乡广大党员干部接受群众路线再教育的生动写照。而这项活动也被有关专家誉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党校‛。‚党校‛每批招收‚学员‛100多名,对象为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干部,‚学制‛为一年,‚课堂‛是该市168个村,‚教员‛是广大村民。开展此项活动是重新巩固基层组织、基层队伍的需要。

4年来,桐乡市三批住村干部联系农户10020户,走遍农户13万户,绘制基础村情民情图3100张,组建志愿者工作室169个,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3618个。住村,让年轻干部在直面基层中增强了民本意识。

持续推进的‚百千万‛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那些刚离开家门、走出校门、进入机关门的年轻干部来说,既是一场全新的人生体验,也是一场党性理念的洗礼。‚十二五‛期间,一场触及灵魂的、给广大党员当头棒吓的党员队伍‚净化工程‛也由点及面全面展开。党员自评、群众测评、支部评议、党员评定、党委审定的‚四评一审‛制,是‚净化工程‛中将不符合标准的党员清退出队伍的一个关键步骤,确定不合格党员‚十条红线‛,并作为评定不合格党员的创新手段,被首次加以运用。

‚净化工程‛的核心是牢牢把住了党员的‚入口关‛和不合格党员的‚出口头‛,而一名党员是否合格,群众有了话语权,党员是否还是一名党员,要过群众这一关。先行试点的梧桐街道自开展‚净化工程‛以来,已有31名党员被认定为不合格党员,其中6名被清退。

这项举措,不仅打破了不少人对于‚党员终身制‛的惯性思维,对广大党员来说,厘清‚入党为什么?‛‚作为一名党员应该干什么?‛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意义。

市委下抓两级,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镇村。牢牢抓住镇街这个关键层级,持续深入抓强抓实,努力把龙头挺起来。‚抓镇促村‛是桐乡市‚十二五‛期间强化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的一项重大工程。

在镇级层面,桐乡市纵深推进强镇扩权,依法赋予镇街必要事权,推动市、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中心全覆盖、标准化;细化实化党建任务,分类制定镇街党委和书记、班子成员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其中对党委书记明确4方面23项任务。同时选优育强镇街干部。在村级层面,做到紧抓带头人队伍不放松、紧抓党员素质提升不放松、紧抓党领导的基层治理不放松。

全民得实惠 民生事业协调发展

中央决策:党的十八大提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桐乡实践: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地方抓改革,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上抓突破,努力建设幸福安康之城。

改革发展的目的是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改革发展的成果,也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来检验。

‚十二五‛期间,桐乡市着力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做起,民生事业取得丰硕成果。

治水,事关民生、事关发展、事关长远。经过近几年的治水,桐乡的水环境污染得到了控制,水环境的质量得到提升,治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众多的探索实践中,桐乡的‚三偿‛ 机制引人关注。‚企业排污得有偿、破坏环境须赔偿、保护生态有补偿’的‘三偿’机制,这是我们筑牢生态屏障的机制保障!‛桐乡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排污有偿,让企业告别免费时代。目前,桐乡359家有排污的企业100%实行有偿排污,新老企业一视同仁,如此彻底全省少见。污染赔偿,违法违规严厉惩戒,污染的低成本甚至零成本时代在桐乡也告终结。去年7月,桐乡检察院将一小作坊老板告上了法庭,要求赔偿2万元的污染清理费,这是浙江省首例针对自然人提起的环保公益诉讼。而生态补偿,则体现了赏罚分明的原则。根据桐乡市相关政策,不仅在绿色信贷和企业环境保护信用等级方面给予一定的鼓励,还专门安排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用于补助重点污染治理设施改造项目、区域性污染防治项目和具有示范意义的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等。

在解决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水环境污染的同时,桐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治安等事关老百姓生产生活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成功引进浙江传媒学院,高等教育也实现了‚零‛的突破;高考成绩再创佳绩;教育公平得到彰显,在全省率先实行‚教育券‛制度和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制度,努力推进入学机会均等化,新居民子女、残障儿童、贫困家庭儿童的入学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城乡一体发展、结构相对合理、功能比较完善的国民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建立,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走在浙江省前列。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DNA。坐拥7000多年历史遗存的桐乡,拥有与太虚大师、茅盾、丰子恺、钱君匋、木心等文化名人。近年来,桐乡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着力做好文化惠民的新篇章,先后成功创建中国民间艺术(漫画)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摄影之乡,中国排舞之乡、全国武术之乡等。同时,桐乡十分重视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基层文化活动推广。过去两年,全市建起了47个农村文化礼堂,新增公共体育设施572处,桐乡名人场馆、文化地标鳞次栉比,让桐乡老百姓享受着高品质的文化盛宴。

此外,围绕解决大众关注的医患矛盾,桐乡公立医院已全部建立患者‚满意度‛回访机制,收集患者对医院医疗服务的评价、意见和建议,推进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升。

建成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25家,其中社会组织托管服务30家,在嘉兴率先完成14家养老机构设立许可。

建立事件处理网上网下联动机制,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推进‚阳光信访、法治信访、精准信访‛,‚六五‛普法通过嘉兴验收,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桐乡全市形成了‚半小时公路交通圈‛,公交车、自来水通村率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覆盖面均达到100%。

投入绿化造林总资金十多亿元,林木面积保持高速增长,全市林木覆盖率位列全省平原县市前列,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慈善影响持续扩大,慈善氛围日益浓厚,慈善作用不断增强,今年上半年,实现了村社区帮扶基金的动态全覆盖,首次建立了能够世代传承的以家族名义命名的慈善基金,市妇联的关爱基金、市文明促进会的精神文明基金等一批微基金应运而生。

铸铁散热器“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10

一、基本目标

发挥铸铁散热器耐腐蚀、使用寿命长、易于加工、图案造型多样等特点, 淘汰铸铁散热器的老旧产品、更新改造工艺、生产节能新产品, 保持铸铁散热器现有的市场占有率, 做到持续发展。

二、基本思路

1. 与时俱进, 改善生产条件, 做到节能减排, 生产节能新产品;

2. 更新工艺, 淘汰老旧产品, 优化产品类型, 确定产品市场定位;

3. 研究国内外市场需求, 确定市场布局, 策划整体营销战略;

4. 加强业内交流, 合理竞争, 保证行业利益, 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5. 加大宣传, 打造高端品牌, 加大利润空间;

6. 扩大社会交流沟通, 与高端用户形成战略伙伴;

7. 建立营销网路, 加大销售力度, 提高销售人员水平;

三、实施内容

1. 采用先进铸造冶炼技术, 实现铸

铁散热器的文明生产, 使得铸铁散热器持续发展。在冶炼和铸造、制芯和脱模等产生烟尘处, 有效地设置强制除尘系统和机械通风系统。注重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 增加了除尘装置, 达到环保要求;

2. 采用内腔无粘砂工艺、外观处理

工艺等, 生产外形美观、热效率好、承压高, 被建筑行业认可的高档产品。淘汰陈旧翼型等。通过推陈出新, 让社会对铸铁散热器有重新的认识。针对公共建筑和高档住宅的特点和要求, 生产高档优质、与建筑物同寿命的精品。并组织编制高档精品的有关技术标准和细则;

3. 针对铸铁散热器市场萎缩, 研究国内外市场需求, 确定重点销售区域和可开发市场的区域;

4. 加强生产铸铁散热器企业的交流, 策划整体有效的营销战略, 策划组织交流会、推介会, 整体参加各地展会;

5. 与策划单位合作, 编写统一的铸

铁散热器宣传材料, 在散热器行业、暖通专业刊物, 建设报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宣传铸铁散热器特点, 宣传铸铁散热器新产品, 以全新形象宣传铸铁散热器。宣传龙头企业和高端产品, 加大产品利润空间, 打造出国家建设行业著名品牌, 让采暖区域人尽皆知优质优价产品;

6. 由散热器委员会组织与住建部及

各地建设管理部门汇报交流, 与采暖区域著名的开发商沟通, 与高端用户形成战略伙伴。在公共建筑投入力度大的地区, 如北京、天津等地, 加大销售组织机构, 针对国家大型公共建筑实施统一安排项目跟踪;

7. 建立采暖区域省、市营销网路,

联系利用社会现有采暖设备销售单位, 对适用铸铁散热器使用的工程进行有利助销, 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市场销售布局。培训有关销售人员, 提高销售人员水平;

8. 采取有效措施, 不定期的进行价

格协调, 保证企业利润在一合理百分比, 避免企业之间不合理价格竞争, 损害行业利益。尤其是恶意竞争, 降质降价的企业, 各企业可举报, 采暖散热器委员会与产品质量监督单位查证属实后, 将情况通报有关单位和建设使用用户, 并在媒体向社会通报;

9. 为使铸铁散热器持续发展, 对铸

铁散热器做全寿命周期的能耗分析, 进行碳足迹量化, 使社会对铸铁散热器的能耗有准确的认识。

四、规划的组织与实施

上一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八法下一篇:语言文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