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十篇

2024-08-10

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篇1

下面, 我主要从教师的职业道德、文化素质、人格魅力、穿着打扮以及教师情绪等五个方面谈谈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是学生道德行为的榜样, 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学的基础。我们说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所谓育人, 就是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 更要学会做人。作为一名教师, 必须要崇高的敬业精神, 要热爱本职、忠于职守。“教师首先必须有对教育事业的敬爱与热诚之心, 由此才能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快乐”。能够以愉快的心情进行教学, 才能让学生也愉快地参与学习。同时, 教师还必须对学生有高度的责任心, 要热爱学生, 以满腔热情的工作态度投入教学。“爱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需要,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学生是教育中的主体, 教师如同学生的父母。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用真心去对待教学和学生, 这样学生感受到被爱, 才能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教育无小事, 教师无小节, 教师要严于律己, 言行一致, 处处用道德规范要求自己”。教师如烛光, 照出什么样影像是非常重要。教师自身的言行、自身的修养, 就是学生明日言行修养的写照, 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对学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负责、认真的教师能够教出认真、刻苦的学生。相反, 对工作不负责任、散慢的教师就会造成学生懒惰、散慢、随心所欲的学习作风。

二、教师的文化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因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学生要向教师吸取文化的养料。因此, 教师的文化素质是教学的必要保证。一名优秀的教师, 必须具备渊博的文化知识, 要能够有“讲得出、讲得好”的本领。时代的步伐在不断往前迈, 知识也更多样化,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不断学习, 加强知识的积累。教师知识丰富, 才能让学生信服。古人常说, 教师是“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这就告诉了我们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与能力, 才能成为符合现代化社会和教育所需要的教师。一名教师是否有能力, 直接影响学生对其教学的肯定。“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 是开展有效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教师知识面广、教学能力强, 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 使学生很好吸收所学内容, 很好理解所学内容。如果教师知识面窄, 在教学中不能多方面连贯的传授知识, 教学就会变得枯燥乏味, 同时也会使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 对教师产生怀疑, 从而降低教师的威信, 所以说教师的业务素质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

俗话说得好:“亲其师而信其道。”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一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时, 就会处处表现出一种向师性, 这也许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吧!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它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一个热爱学习的教师也将成为学生的楷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可见, 人格是教师的灵魂。在学校里, 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 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崇高人格, 就会像一丝丝春雨,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影响着学生的人格。

四、教师的穿着打扮对学生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们的穿着打扮越来越个性化, 花样款式越来越多, 但教师不能穿奇装异服, 不能留奇异的发型, 也不能佩戴奇异的装饰品。教师的穿着打扮奇异。不仅会引导学生去追求稀奇古怪的, 或者流行的前卫的服饰, 更为严重的是, 在穿着打扮奇怪已被教师的示范无形的“合理化”后, 学生接受一种个性无止境张扬的观点, 他们的思想言行久而久之会显得更加夸张、偏激。自我意识发展不合理, 自我评价夸大, 在发展下去, 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五、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影响

情绪与人的心理品质面貌有直接的关系, 人们行为很大程度是在情绪的影响和支配下进行着, 不恰当的情绪则会产生不合理的行为, 一个人的长期情绪特点, 会影响个体对所有事物的态度和行为, 情绪面貌是人们评价一个人的心理品质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关注一切影响学生情绪的因素, 尽力使学生保持积极情绪, 避免学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具有相互感染性, ”一个人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会感染给学生。教师的情绪感染给学生, 学生的情绪表现影响教师的情绪, 这种感染还带有循环性, 即当教师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导致了学生的积极或消极情绪后。学生的情绪又会反过来影响教师的情绪。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所承担的教育任务已由传授知识型教育转变为能力素质培养型教育。教师素质对学生有着决定性影响, 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 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 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才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摘要:从目前全国教师队伍构建来看, 大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历职称都有较大的提升。但大多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个人教学行为还存在不当。这些不当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本文主要从教师的职业道德、文化素质、人格魅力、穿着打扮以及教师情绪等五个方面谈谈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教师,教学行为,职业道德,影响

参考文献

[1]龚亮.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J].教研视角, 2009 (5) .[1]龚亮.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J].教研视角, 2009 (5) .

[2]王晓闻.注重提高教学反馈效率[J].上海教育, 2010 (04) .[2]王晓闻.注重提高教学反馈效率[J].上海教育, 2010 (04) .

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篇2

一、导入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英语教学的导入行为是指教师指导和组织学生为即将开始的英语教学活动做好准备的行为。英语教学导入行为是否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但是有的教师对导入教学并不重视。

我们在听课时多次发现, 许多初中教师在上课伊始, 常常通过与学生用英语谈论天气、日期等开始一节课的教学。教师在谈论天气、日期时运用的是程序化的语言, 反复就那么几句话;进行的是程序化的教学, 千篇一律, 这不能为学生带来上英语课的新鲜感, 没有满足学生对新鲜信息刺激的期望, 不能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可以这样做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达到导入学习的有效性。

1. 告知学生教学目标, 引起学生注意。

比如一名初三英语教师在讲冀教版“Clones are the same”这一课前就告知学生, 我们今天要讲述大家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关于克隆技术“Today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a very interesting topic-cloning.”学生的情绪马上就被调动了起来, 期待着今天关于克隆技术的话题。

2. 组织讨论, 激发思维。

教师告知学生教学目标后, 可以就话题进行提问, 组织讨论。还是关于上面关于克隆技术的问题, 教师可以问些有关克隆的一些问题, 比如“Do you know the first cloned animal?”然后让学生列举他们知道的有关克隆的植物的品种, 学生马上就会投入到热火朝天的讨论中。

3. 合理运用体态语, 建立情感纽带。

导入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 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支持学生、鼓励学生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 具有一定的安全感, 这对于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非常重要。

二、问答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问答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 如果运用不当, 也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挫伤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这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反而会束缚和限制学生的思维, 甚至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 这显然违背了英语问答教学的初衷。

比如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拿着画着钟表图案的图片问学生:“What time is it now?”老师希望学生按照图片内容回答“It’s half past ten or ten thirty.”但是一位学生回答说“I have no watch.I don’t know the time.”老师的脸色马上晴转多云, 让这位学生站着, 叫另外一位学生回答。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What time is it now?”学生的回答没有错, 而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追求标准答案、统一答案、唯一答案, 对学生的质疑、奇思妙想往往采取回避, 冷处理甚至简单否定的做法, 这必然会闲着学生的思维空间, 抑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长此以往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会逐渐丧失。

上面的例子我们是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角度探讨英语问答教学行为, 即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我们还要关注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或同学回答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提问有助于形成学习和练习使用英语的良好氛围, 增加锻炼学生运用英语口语进行表达的机会, 是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 传统的外语课堂问答教学大多采用的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容易使学生形成被动接受教师提问的倾向, 他们没有主动质疑、主动提问的习惯, 长此以往, 也逐渐丧失了向他人提出问题的意愿和能力。所以要实现《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 培养学生形成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 学生需要得到更多的像问答问题那样多的机会来练习向老师和同学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外语疑问句的能力。要想实现以上目标, 教师在提高自身提问能力素养的同时, 也需要对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自主提问的能力予以足够的重视。

三、课堂纠错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在初中英语课堂纠错教学行为方面, 教师往往是有错必究, 见错必改;而且纠错的方式往往比较单一, 具有一定的惩戒性和机械性。如对学生拼写错的外语单词或错的外语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重复抄写十几遍乃至几十遍。学生写到最后, 抄写变成了胳膊和手的肌肉运动, 大脑的参与度极低。没有大脑参与额外语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更有甚者, 这样的纠错理念以及受此种理念影响的教学行为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外语的可持续发展, 导致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丧失, 自信心下降, 甚至厌烦。另外可能会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形成一种片面的认识, 那就是英语学习是一种仅仅依赖机械重复。死记硬背进行学习的科目。

通过调研我们总结发现在初中英语课堂上, 教师纠错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纠错的方式, 还有一种是间接纠错的方式。直接纠错的方式目标清晰, 便于学生直接感悟到自己的错误之处:但运用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 不要让学生感到过度焦虑, 或失去自信心。另外要注意纠错就是纠错, 不要由此扯出一些其他方面的事情。

间接纠错行为指教师不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 而是给予一定的语言提示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的行为。比如一名学生说“I go to Beijing yesterday.”很显然学生动词时态有误, 而老师并没有直接指出错误而是对学生说“Can you say it again?”学生重复了一遍自己的句子之后发现表述有误, 忙更正“I went to Beijing yesterday.”这是一个有效的间接纠错行为。但间接纠错行为因人而异, 当无效时, 就要把直接纠错和间接纠错结合起来。还是关于动词时态的句子, 一名学生表述“This weekend I go to the zoo.”老师提示“Go to the zoo?”学生回答“Yes, I go to the zoo.”显然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于是老师就采取了直接纠错方式“Say went to the zoo.”这种直接干预的方式, 行为意图直截了当、非常明确, 因此, 很容易就被学生理解了, 学生立即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显然, 教师这种有的放矢、直接处理错误的教学行为产生了有效的教学效果。

指出以及如何纠正学生错误都需要教师在处理学生的语言错误时谨慎, 灵活地处理, 因为这些问题的处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处理对待英语歇息的情感态度和学生的认知行为。因此, 教师在处理学生的语言错误时,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外语水平、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影响着初中生英语学习的有效性, 因此需要不断地培养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行为, 使之不断进步才能对学生学习英语产生有效性的影响, 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从而提高英语成绩。

摘要:近年来, 有关英语教师教学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多, 对英语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经研究表明, 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同样, 英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领导者, 只有具备良好的教学行为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从多方面来分析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策略, 以对学生形成学习有效性的影响。望每个初中英语教师能够积极完善自身的教学行为来提高教学效果,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行为,学习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郭云莲.简论改进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策略[J].英语广场, 2012, (12) .

浅谈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篇3

关键词:教师 心理品质 情感 学识

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深刻影响。教师的心理品质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劳动工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和塑造,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法无法代替的。它不仅表现为一种教育才能,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展现;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教育艺术的欣赏,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我们推行素质教育、实施和谐教学法的今天,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

首先,教师要有积极的情感。对于教师来说,什么是积极的情感,回答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教师的情感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教师高尚的情感品质不仅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还能推动激发教师积极工作的热情,是教师教学科研和创新教育的动力,而且教师的情感对学生起着直接的催化作用。对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对学生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对高尚道德的崇尚,作到富有正义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同情心,都是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教师的爱是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它能激活一个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但是教师不能让学生的情绪干扰自己的情绪,也不能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给学生。

第二,教师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教师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复杂、系统而繁重的劳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坚定、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忘我的工作态度,每时每刻都在感染教育着学生。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美和外表形象相结合,这样对学生的影响力更大。如果教师能在特殊场合针对具体教育情境恰当地运用面部表情和语调手势,往往能更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志力量,强烈地感染教育学生。

第三,教师要有广博的学识、创新的精神。作为文化知识传授者的教师,本身必须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努力给自己进行知识充电,提升人生价值,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才不会千篇一律,毫无差异地重复做功,同时也不会把自己的教学方法年复一年的照搬使用。学识广博的教师,会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时间、不断地改变教学、途径、方法,能够与时俱进。教师就是要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善于探究,在不断的探索中用创新的思维解决新的问题,来教育影响学生。

第四,教师要有良好的观察力。良好的观察力是教师组织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也是工作成功的保证。教师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能面对各种挑战。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教育他们。要想了解学生,教师必须细心观察、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教师必须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远见卓识,才能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此外,教师还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先行者,在课改过程中,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新的角色转换,掌握新的专业技术,多渠道多网络接收信息,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学会”到“会学”,由“静”到“动”,由“空想”到“实践”,由“实践”到“探究”。教师的教学手段能与时俱进,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才能为学生搭建起自立、体验、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的影响 篇4

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实际上也就是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成败。

一、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依据。

学生上学后,与家庭的关系开始减弱,与学校的关系开始加强。在对人的关系上,教师和同学的关系也就越来越重要。教师的喜爱或轻视,成了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每个学生都不断做出评价:“我是班上最好的学生,老师喜欢我”、“我脑子太笨了,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我”。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来自教师,他们通过教师的语言行为,认识自己行为的对错好坏,从而形成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是一种信息反馈和期待。因此,热爱学生协调师生关系是教育获得成功的需要。

二、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强大动力。

教师爱学生,能激起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教师真诚地爱学生,尊重学生,天长日久就会使他们内心感受到温暖,产生一种精神力量。这是促使学生前进的内部动力,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通过老师的言行、态度等把喜爱和期待的感情微妙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老师的期待中看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更加自爱、自强、奋发向上,力求使自己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最终取得进步。可见,学生的成长进步与教师的爱好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期待可以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动力,促使学生追求进步,积极向上,并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

三、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达到教育效果的途径。

教师只有关心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依赖,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对教师采取的态度,和他的学科兴趣、学习成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学生喜欢的教师,他的学科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该门课的努力程度高,学习成绩也就好。反之,学生不喜欢的教师,连同他教的学科也受到学生的轻视,学习成绩也就不好。学生所喜欢的教师,一般都是关心爱护学生的教师。所以对一些后进生,更应付出比其他学生更多的信任和关爱,一点点打开他们闭锁的心灵,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是一片真心,是真正对他们好。所以,教师的爱对学生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育要求只有溶解在对学生的爱的情感里,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引起他们积极反应,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获得教育的成功。

四、热爱学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影响学生情感的发展;能够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够提高学生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兴趣。

教师不断对学生施加爱,使学生从教师的爱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更树立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于是,就能促使他们乐观向上,奋发进取,培养出自尊、自信、积极豁达的性格和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般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对善与美无动于衷的人。”法国教育学家卢梭说:“热爱可以弥补才能之不足,而不能弥补热心。”

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篇5

一、教师过分斥责自制力差的幼儿, 不利于幼儿认识错误

自制力差是由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精心布置了一个活动区, 幼儿却不能领会教师的意图, 将玩具扔一地;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活动, 由于个别幼儿的违纪行为, 活动不能进行下去。这时, 教师的情绪很容易失去控制, 大声斥责孩子, 甚至惩罚这些孩子。然而, 对于教师的发火生气, 自制力差的孩子, 首先感受到的并不是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对, 而是在想, 怎样才能逃过或减轻老师对自己的惩罚。

教师对幼儿经常大声呵斥, 还会对幼儿造成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如幼儿学着老师的样子呵斥其他幼儿。孩子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模仿, 对知识经验缺乏的幼儿来说, 他可能认为大声呵斥别人, 也是人们之间交往的一种方式, 而这与我们培养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可见, 教师失控的教育行为, 会被孩子模仿, 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在工作中, 教师首先要有足够的耐心, 控制情绪, 原谅孩子们所犯的一些“错误”。即使孩子真的违反了“规则”, 老师也要查清根源, 让孩子真正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明白怎样做才是对的。只有这样,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对能力弱的幼儿采取过急的态度, 不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形成

自信心是坚定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意志品质。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时期, 自我评价能力较差, 大多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评价, 尤其是教师的言行对幼儿自信心的程度有很大的影响。

如:在一次教学活动中, 教师辅导一名平时在各方面能力都较差的幼儿, 老师一遍又一遍教, 这位幼儿就是不开窍, 渐渐地, 这位老师的话语中, 焦急成分增多, 幼儿也显得不安起来, 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 最后到低头默默不语;这时, 正好旁边的幼儿之间也发生矛盾, 随之听到了告状声, 等待老师的解决, 老师的情绪终于控制不住了, 盯着那位能力弱的孩子, 生气地说:“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快让你妈妈领回家吧!”那个孩子委屈地哭了。

再如:幼儿园要检查孩子们学习跳绳的情况, 班里每天利用户外活动时间组织幼儿练习跳绳。半个月过去了, 还有两位小朋友不会, 老师一次又一次的示范讲解动作, 结果还不行, 老师着急说:“你们俩怎么回事, 今天学不会就别吃饭!”第二天, 两位孩子都不愿意来幼儿园, 并和妈妈说, 自己是一个笨孩子。可见教师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容易失去控制。教师斥责孩子的这些话, 虽然是情急之下说的气话, 却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

对那些能力差的孩子来说, 在做其他事情时, 也会缺乏信心。老师要信任每一个孩子, 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 采取少批评、多鼓励的教育方式, 要以肯定的口吻对孩子说:“我相信你能做好”、“你肯定行”、“你真是个好孩子”。这样, 孩子就会从成人肯定与信任的态度中, 获取强大的推动力, 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内驱力, 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并克服困难, 体验成功的快乐, 使自信心不断的增强。

三、教师压制幼儿个性, 影响其创造力的发挥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 发展他们, 不去用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 鼓励独立工作——创造。”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 要给幼儿极大的自由, 使幼儿巨大的创造潜能释放出来。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 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由于某些幼儿的表现出乎教师的预料, 致使教师教育行为失控。

如一节美术活动课, 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让孩子学会添画, 丰富画面内容。教师已经提醒了一个孩子好几次, 要他在画面上添一些内容, 使画面更加漂亮, 幼儿就是不动。教师有些生气, 但孩子非常自信地说:“我觉得已经非常漂亮了, 不需要再画了。”这时, 老师为孩子的“公然抗命”而恼火, 并斥责他, 强迫他按照老师的意愿去做。

教师这种失控的教育行为, 仅仅是为了达到一节课的教学目的, 然而却剥夺了幼儿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从此, 幼儿也许只会循规蹈矩, 自我创造精神被老师粗暴的做法熄灭了。

与之相反的一个例子:在一次美术活动中, 有一个小朋友的作品中企鹅和北极熊在一起玩。老师问:“企鹅生活在南极, 怎么来到了北极呢?”孩子说:“企鹅生活在南极, 没有伙伴多寂寞, 它能和北极熊生活在一起多快乐呀!”老师及时表扬了他不仅画面有新意, 还有爱心。并把他的作品挂在“展览栏”里, 当别的小朋友来看他的画时, 他总是很高兴, 并非常高兴地介绍他的作品。

这个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其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老师要对幼儿具有创新意义的行为, 给予及时的强化, 允许一些看似不符常规的行为出现。

四、教师过分娇纵“好孩子”, 影响其良好个性的形成

教师教育行为失控也表现在对一些孩子的过分偏爱上。有的孩子长得漂亮, 有的孩子聪明活泼, 有的孩子会讨人喜欢, 教师对这类孩子过分的肯定、爱抚等等, 易使这些孩子形成骄纵的个性。

如:在一次“猫捉老鼠”游戏活动中, 有一个扮演猫的小朋友违反了游戏规则, 钻进“鼠洞”抓老鼠, 其他小朋友大声喊, 花猫不能钻鼠洞!这位小朋友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却说:“管得着吗?老师喜欢我!我就能进去!”边说边显出一副骄傲的样子。

再如:在一次公开课中, 老师正声情并茂讲“猴子捞月”的故事, 突然平时受宠的浩浩小朋友站在椅子上大声喊:“猴子大笨蛋!猴子大笨蛋!”给老师以措手不及, 其他老师暗示浩浩, 可他满不在乎地说:“猴子就是大笨蛋么, 张老师还说我聪明呢!”

通过以上例子说明:幼儿会将教师的这种亲昵性交往行为不分场合地加以应用, 还会对教师的态度极为敏感, 有时教师稍加批评就会极大挫伤其自尊心, 甚至会由于老师与其他小朋友的亲昵而心生嫉妒, 这些都不利于幼儿健康个性品质的形成。因此, 教师在工作中, 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 即使遇到特别招人喜爱的孩子, 也要有意识地藏起那份“爱心”, 不要让他们感受到优越感, 要让他们融入到集体生活中, 使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篇6

那么,作为大众体育范畴之一的家庭体育在学生体育意识形成过程中有何作用,对学生的体育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以下作简要阐述。

1. 家庭体育的特殊性

1.1 特殊的体育环境。

家庭是学生出生后的第一环境,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参与、参与时间最长的群体。家庭体育环境是影响学生童年期体育意识发展的关键因素。入学前,学生接受的体育活动大都是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家庭体育活动是学生认识体育的最初阶段,因此,家庭体育容易对学生的体育观念和兴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2 特殊的体育教师

通过调查研究众多家庭对子女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以及家庭在培养子女体育意识过程中的作用的资料表明,家庭尤其是父母本人参与体育的态度对子女参与体育的态度影响最大。孩子出生后,关爱他最多、影响他最深的父母自然而然地成为他的第一任教师,在父母与学生亲密的接触中,学生能以最自然的心境,最专注地去观察、模仿家人的言行举止,他们会从中实现自我、感受成功、享受快乐。在学生体育意识的朦胧期,儿童游戏是他们接触最多的体育活动。据研究:学龄前儿童70%左右的觉醒时间都是伴随着游戏度过的,家长与学生一起进行的各种亲子游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意识,而且能增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1.3 特殊的组织形式。

家庭体育可以说是一种亲子活动,它没有硬性的体育目标、要求、手段,主要采用游戏、游玩、玩耍等方式方法,因而,家庭体育在组织形式上比较机动、灵活、多变,是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的具体实现形式。家庭体育这种特殊的组织形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积极性,培养其个性,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于体育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从而影响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1.4 参与者的特殊关系。

家庭体育的参与者主要是家庭成员,他们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情弥漫在整个家庭体育活动过程的始终。因此,在活动中学生在父母家人的陪伴下,无忧无虑的天性可以得到尽情的释放,其好动的本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有利于其形成活泼、开放、健康的性格,有利于家长与学生之间体育互动,加深相互间的感情,建立“亲情式”的体育关系,而这种特殊关系对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一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所无法替代的。此外,从某种程度上说,家庭体育就是一种小型的社区体育,具有社区体育的一些特点,所以在家庭体育中,学生同样可以加快自身的社会化程度,并且不断形成和强化自身的体育意识。

2. 放大家庭体育对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影响力

2.1 促进情感交流。

以家庭为体育组织形式会产生强烈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尊重的环境气氛,使学生的情绪得到良好的熏陶。家庭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家庭成员通过身体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在集体场合从事身体锻炼的各种活动中,可以促进社会交往、增进友谊,有助于消除人的孤独感。家庭体育活动中的合作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寻找横向帮助和合作的意识。邻居、朋友、亲戚家中有年龄相仿的学生,教师就可以与他们合作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利用同伴效应或激将法帮助学生纠正问题行为。

2.2 培养学生自信、勇敢、坚韧的性格品质。

体育生活是恢复人的本质与体现人的价值的生活活动及社会实践,意味着人性的解放。愉快、自由的享受体育活动可以发展人的身体、智力和认识能力,可以轻松愉快地与社会和自然产生沟通和交流,使人拥有健全的人格,体验人生的幸福完美。

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在体能类和有氧类型的身体活动的练习中取得个人的进步更直接、更明显,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和成功的感知会被提高到更高等级,从而养成自信、勇敢、坚韧的性格品质。因此,家长应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并使其感知成功的喜悦,养成其自信、勇敢、坚韧的性格品质。

2.3 实施道德教育。

体育运动是育人的一个动态过程。德育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新一代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性格等优秀品行和健全人格的奠基工程。德育的作用在于为形成良好的品行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如自尊自爱、关心他人,具有一定意志力等。

2.4 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生活秩序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体育运动的公平、公正竞争、合作的特点,使家庭体育活动有助于形成家庭成员之间平等、互助、互爱的良好的家庭氛围,从而培养学生活泼开朗、诚实勇敢、合群友善、自制独立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促进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有很大帮助。

2.5 培养学生行为规则意识。

体育是具有规则性的游戏,家长可以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他们遵守规则的意识,告诉学生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不正确的。这对学生的一些偏执行为、好发脾气、好挑衅打架、破坏物品等攻击性行为,以及如偷窃等违纪、违法行为的纠正有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应做到褒贬适度、“奖惩”分明,既要从校正的目的出发“奖惩”分明,又要以儿童接受能力为依据,做到适度。

3. 促进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建议

3.1 提高家庭成员的体育素养,不断完善家庭体育服务体系。

目前,人们在进行家庭体育活动时,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而致使家庭体育活动过于单一化,所以我们要加大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体育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在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健康素质的前提下,逐步完善家庭体育服务体系,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指导和培训,给家庭成员提供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技能等方面的指导,促进家庭体育的不断开展。此外,要完善相关服务体系,努力促进家庭体育的科学化和社会化。

3.2 要加强对家庭体育的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

家庭体育的开展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于家庭体育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研制适合不同家庭成员在室内或在庭园摆放的各种类型的健身器械,要做到廉价实用、科学安全、简便有效,从而创造良好的家庭体育大环境。

3.3 构建“家庭体育、幼儿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一体化的体育发展模式。

我们构建“家庭体育、幼儿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一体化的体育发展模式,目的就是更好地促进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家庭体育是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萌芽期,幼儿园体育是萌芽的延伸期,二者是基础,学校体育是形成初期,社区体育则是体育意识形成和稳定发展期。要加强四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不断促进和巩固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家庭体育的特征, 阐述了学生体育意识行为形成的早期性、连续性。提出应放大家庭体育对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影响力, 呼吁加大对家庭体育的宣传、政策扶持、科学普及力度, 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体育意识行为的完善。

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以学校为单位,使用随机数字表抽取银川市8所初中,在选定学校分别抽取初一、初二年级各2个班学生共计1 600名。发放问卷1 600份,收回合格问卷1 581份,有效应答率为98.8%。其中男生764名(48.3%),女生817名(51.7%)。年龄11~16岁,平均为(13.5±0.03)岁。

1.2 方法

采用国内《青少年伤害相关危险行为调查表》[2](初中版)结合银川市伤害实际情况完善,并进行预调查后正式使用。主要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伤害相关危险行为两部分,第二部分涉及饮食、运动锻炼、日常行为、吸烟、喝酒、药物赌博成瘾、性知识等方面。本次研究涉及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共8项,即自杀未遂、打架、有意识自我伤害、吸烟、喝酒、网瘾、赌博、看色情书籍;以上8项中至少有1项即定义为发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具体评定标准[2]:自杀未遂指在过去的12个月里考虑自杀并曾采取措施;打架指在过去的12个月里,和别人打架致严重受伤(严重受伤指由于外伤而需要得到医生或护士的治疗,或者至少1 d不能上学或参加运动);有意识的自我伤害指在过去的12个月里,采取方法自我伤害致严重受伤;吸烟指到目前为止,曾尝试过吸烟,即使只吸过一两口;喝酒指喝过一杯酒(一杯酒,指半瓶/一听啤酒、一小盅白酒、一玻璃杯葡萄酒或黄酒);网瘾指即使不在网上,脑中一直浮现与网络有关的事情;赌博指在过去的12个月里,参加过类似赌博的娱乐性活动(用金钱、代币或其他物品作为赌注);看色情书籍指在过去的12个月里,看过色情书籍、音像制品(电影、录像、VCD、图片等)。

1.3 质量控制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全体调查,对缺勤者注明人数、原因。统一指导语及对各项的解释,采取不记名方式当场填写、统一回收问卷;剔除缺性别、漏答20%以上以及有逻辑错误的问卷。每份调查表在进行录入前先进行编号,并进行认真审核和校对,剔除不合格问卷。对数据进行双重录入,以确保数据录入质量。

1.4 统计分析

使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录入,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青少年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的比较采取χ2检验,P<0.01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情况

发生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的总人数是993人,总发生率为62.8%,8种伤害危险行为的排序依次是:喝酒(53.7%)、吸烟(17.5%)、网瘾(16.2%)、打架(8.4%)、赌博(8.2%)、有意识自我伤害(6.1%)、看过色情书籍(4.5%)、自杀未遂(4.4%)。表1显示,除自杀未遂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意识自我伤害报告率女生高于男生外,其他6种危险行为发生率男生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注:()内数字为发生率/%。

2.2 家庭因素与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的关系

2.2.1 不同父母年龄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比较

按学生父亲年龄情况分为30~40岁、40~50岁及50岁以上3组,其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1 a内发生3种以上)发生率分别为10.6%,19.1%,11.0%;父亲年龄在40~50岁之间的中学生吸烟、喝酒的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高,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按学生母亲年龄分为30~40岁和40岁以上2组,其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1 a内发生3种以上)发生率分别为12.1%,10.5%;母亲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中学生自杀未遂、有意识自我伤害的发生率较高,两年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2.2.2 不同父母文化程度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比较

按学生父亲的最高学历分为研究生及以上、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下5组,其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1 a内发生3种以上)发生率分别为24.0%,9.6%,11.2%,10.2%,12.8%;父亲是研究生及以上的中学生网瘾(34.9%)、吸烟(28.9%)的发生率较高,父亲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中学生喝酒的发生率高达60.0%。按学生母亲的最高学历仍分为以上5组,其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1 a内发生3种以上)发生率分别为28.0%,8.3%,12.2%,10.6%,8.2%;母亲文化程度是研究生及以上的中学生网瘾(32.0%)的发生率最高,母亲文化是大学(本、专科)的中学生赌博(5.7%)的发生率最低,各学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2.2.3 不同父母职业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比较

按学生父亲的职业分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公务员、公司职员等)、商业和服务业人员、农业劳动者、警察和军人及其他7组,其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1 a内发生3种以上)发生率分别为17.1%,10.2%,10.9%,10.8%,14.8%,10.0%,9.2%;父亲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者的中学生喝酒(61.9%)的发生率最高,父亲是警察和军人的中学生吸烟的发生率高达23.9%。按学生母亲的职业情况同样分为7组,其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1 a内发生3种以上)发生率分别为18.2%,4.9%,9.8%,13.8%,10.7%,0,11.6%;母亲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者的有意识自我伤害(13.6%)的发生率最高。经χ2检验,各职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4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比较

按家庭人均月收入情况分为0~499元、500~999元、1 000~1 999元、2 000~2 999元、3 000~4 999元、5 000元及以上和不知道7组,其中0~499元组(13.7%)及5 000元及以上组(13.7%)的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1 a内发生3种以上)发生率较高;1 000~1 999元组中学生打架(13.0%)的发生率最高,5 000元及以上组的中学生喝酒(69.2%)的发生率最高,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2.2.5 不同家庭类型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比较

按核心家庭、大家庭、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分为4组,其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1 a内发生3种以上)发生率分别为11.3%,10.0%,13.0%,15.2%;重组家庭的中学生自杀未遂、赌博2种伤害危险行为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2。

注:()内数字为发生率/%。

2.2.6 不同家庭关系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比较

按父母间的关系分为融洽、一般、不融洽和离婚四组,其中不融洽和离婚组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1 a内发生3种以上)发生率高,分别为19.0%,17.4%;父母间关系不融洽的中学生喝酒(76.3%)发生率最高。父母离婚的中学生喝酒的发生率也高达72.5%;按中学生与父母关系分为与双方都好、只与母亲好、只与父亲好和与双方都不好四组,其中与双方都好组(8.9%)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1 a内发生3种以上)发生率最低;在家庭中与父母双方关系都不好的中学生喝酒、吸烟的发生率均较高,分别为70.8%,32.3%。只与父亲好的中学生自杀未遂(11.0%)的发生率列各组之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2.2.7 不同家庭教育类型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比较

按父母教育主导地位不同分为以父亲为主、以母亲为主、父母双方共同和其他方式四组,其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1 a内发生3种以上)发生率分别为12.7%,11.2%,10.3%,23.9%;以母亲为主组的中学生喝酒(63.7%)和吸烟(22.6%)的发生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8 家庭教育方式与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的关系

按父母教育方式不同分为以说服为主、以惩罚为主和两者结合3组,以惩罚为主组(30.7%)的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1 a内发生3种以上)发生率最高;自杀未遂、打架、有意识自我伤害、吸烟、喝酒、网瘾和赌博7种伤害危险行为的发生率均位居各组之首,分别为13.2%,19.7%,14.5%,35.5%,73.7%,31.6%和14.8%,3组间各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2.2.9 不同父母教育态度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比较

依父母教育态度一致、基本一致、经常不一致分为3组,表3显示,父母教育态度经常不一致的中学生自杀未遂、打架、有意识自我伤害、吸烟、喝酒、网瘾和赌博7种伤害危险行为的发生率均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注:()内数字为发生率/%。

2.3 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父母亲年龄、学历、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类型、父母关系、与父母关系、父母教育主导地位、教育方式及教育态度均可影响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的发生。以伤害相关危险行为作为因变量,以上述相关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渐向前进入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进入方程的自变量见表4,其中常数项回归系数为1.646。

3 讨论

3.1 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现况

调查显示,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前3位的是喝酒、吸烟、网瘾,且其发生率高于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学生3种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的发生率(30.6%,9.4%和6.9%),赌博、有意识自我伤害的发生率低于石景山区中学生(13.1%和12.3%)[3]。自杀未遂发生率高于宁夏固原地区中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3.1%),打架发生率较低[4]。除自杀未遂和有意识自我伤害外,其他各项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男生均高于女生(P值均<0.01),与聂少萍[5]、陈天娇等[6]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3.2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的影响

3.2.1 母亲年龄

母亲年龄在30~40岁的青少年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较高。可能与处于这一时期的母亲事业、家庭、生活的压力较大,对孩子关注度少,使孩子缺乏安全防范知识教育,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及缓解压力的方式。

3.2.2 家庭关系

青少年在家庭中所感受到的亲密度越差,在家庭中的适应越差,越容易表现出抑郁和焦虑,容易引发行为问题[7]。本研究中发现,父母关系融洽是青少年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的保护因子,且在家庭中与父母双方关系都好的青少年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较低,说明父母在青少年成长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地位举足轻重、不容忽视。

3.2.3 教育方式、教育态度

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父亲或母亲以惩罚为主要教育方式的中学生伤害危险行为的发生率最高,这可能与子女在家庭中难以体验到成就感并获得对自己的支持,易产生逆反心理,注意力不集中[9],转而采取吸烟、喝酒、打架等伤害危险行为来缓解内心的压力有关。此外,家庭亲密度较高的家庭,不仅能在学习、交往等方面为青少年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还能给予他们家庭的温暖和情感交流与支持,使其感受到较少的压力,产生安全感,而促进其健康发展[7]。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父母教育态度一致性与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的发生率呈负关系。

综上所述,家庭因素是影响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10]。在预防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过程中应加强家庭因素的控制,不仅关注家庭硬环境(如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等)的巩固,更应注重家庭软环境(如家庭关系、教养方式、教育类型等)的建设,尽可能为中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家庭氛围,以促使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超,马迎华.2001年美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5,32(1):47-51.

[2]季成叶.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322-327.

[3]史平,王丹,王治凤.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及相关因素[J].首都公共卫生,2009,3(2):59-62.

[4]安利平,董翠琴,高俊武.固原市青少年2008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5):628-630.

[5]聂少萍,李海康,许燕君,等.广东省城市青少年伤害危险行为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30-931.

[6]陈天娇,季成叶.北京市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流行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3):328-329.

[7]阳德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初中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6):417-419.

[8]赵国香,荆春霞,杨光,等.青少年危险行为与母亲教养方式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9):1062-1063.

[9]郭书芹,孙业桓,范亚平,等.家庭因素对儿童伤害相关行为的影响[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3):218-220.

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篇8

关键词:教师 道德修养 幼儿 道德行为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c)-0218-01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还是教育幼儿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重要作用。提到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给人的感觉就是青春活力、有爱心、有素质、有修养,别人可以做的不雅的动作,你不可以做;别人可以说的粗俗的话,你不可以说……,这样才能对得起“幼儿教师”这个称号。在学校里上学的时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牢牢的在心里扎根。如今从和谐社会到和谐社区都要求人们道德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普天之下哪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温文尔雅,远离粗俗、粗野,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人们给予了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赞誉,要想当好这名工程师自己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服人、以德育人,才能无愧于这一赞誉,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那么幼儿教师的道德修养对幼儿的道德行为有哪些影响呢?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工作体会,着重和大家分享以下三点粗浅认识。

1 “他律”对孩子道德行为的影响

“他律”是伦理学的一个术语,所谓他律,就是运用受他人约束或外界影响而形成的道德规则,来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幼儿最初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取决于孩子们对道德规则的掌握,这时候,幼儿尚不具备自己制定道德规则的能力,还需要成人教给他们一些道德规则,这就是典型的“他律”的性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就不宜讲抽象的道理,我们要教给他们一些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道德规则,比如要关心和照顾比自己小的小朋友,要尊敬师长,要懂礼貌,要注意谦让等等。都说孩子是一张白纸,如果这时候我们的孩子受到较多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便会在白纸上留下污点,所以这时候教师较高的道德修养为孩子带来正能量,引导儿童积极的、正确的道德情感,并不断重复,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分清善恶,逐渐从他律走向自律。

2 教师的语言行为对孩子道德行为的影响

“哭哭哭,再哭没有一个小朋友跟你玩”,“老师最讨厌整天哭的孩子了。”对于接受能力较慢的孩子,老师大吼:“怎么就是不开窍呢,啥也不会,再做不完回家叫你妈妈教你吧。”对于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有时也不问缘由大声呵斥:“你干什么呢你,啊?站一边去。”说着就一把把幼儿拖到角落里,或者“你给我站好了,如果你再……你就别坐下了”等,这些看似普通的语句,对于教师来说却是最大的忌语,是对幼儿的一种软暴力,这些刺耳的话语在无形中深深地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所以幼儿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考虑到对孩子心灵是否造成不良的影响。在圣诞节来临之际,我班的孩子为我们老师准备了平安果、巧克力等礼物,只有一个小女孩送给了我们一张画,我对这张普通的画表现出了极大的好感,并表扬了这个小女孩,其它小朋友随之投来羡慕的目光,并纷纷为我们作画。这时候教师及时的言语表扬对幼儿良好的行为表现起到了加强和促进的作用。所以,我们的言语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孩子们,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做一名言语的榜样者,为幼儿传播正能量,避免和消除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

3 教师的情绪和态度对孩子道德行为的影响

在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气氛活跃的班级,其带班教师往往是性格活泼开朗、态度积极向上的;而那些沉闷、内向的教师所带的班级往往很“安静”,甚至是沉闷的。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老师对于班里漂亮可爱的幼儿过分宠爱,而总是对那些普通、朴素的孩子说:“你看人家长的多聪明漂亮,穿的多好看。”这样就无形中传递给幼儿一个信息:老师只喜欢那样的孩子。教师作为一个自然人,有这积极的情绪情感也有消极的情绪情感,大家都知道积极的情绪可以让人活力四射,心情愉悦。当孩子接收到这一信号时,也会表现的积极向上,孩子们的活跃气氛又会感染老师,这样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从而高质量的完成了活动内容。反之,当老师把消极的情绪情感带入到活动中来时,对幼儿的影响也是消极的,活动效果也是不尽人意的。可见教师平日里的情绪、态度对幼儿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多用自己的积极情感感染幼儿,微笑每一天,公平对待每一个幼儿,为幼儿创设一个愉悦、开朗、公平的学习生活氛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讲过:“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孩子具有模仿的天性,教育孩子并不仅是讲道理,平时的言谈举止、处世态度,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等,都对孩子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可见,幼儿教师道德品质的优劣是影响幼儿园品德教育效果,甚至是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一方面要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想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献给学生。”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以博大的胸怀,包容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你的爱。就让我们从本职工作做起为道德加温,让爱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周念丽.敬畏我们神圣的职业[J].幼儿教育,2011(7):3.

[2]曾映棉.浅谈幼儿教师的影响力[C]//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2005.

[3]陈迁,孙英.这样的话你对孩子说过吗[J].幼儿教育,2011(16):18-19.

[4]李翠兰.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幼儿成长的影响[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2(8):78.

[5]谢春芳.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对幼儿及其教育的影响[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5):21-22.

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篇9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很大,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方式,或者不经意的表扬和批评,对学生作业或考试结果的评价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平常我们的教研活动,注意力大多集中在讲授知识的科学性和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上,而忽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即对学生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教学行为影响的学习动力对学业进步的制约作用常常被疏忽,因而有意无意地破坏学生的学习动力机制。我们看到,不少后进的学生往往是丧失学习动力后学习积极性衰竭,学习不能进步;一些中等程度的学生,学习动力机制未能得到及时强化,因而降低学习积极性,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滑坡现象,影响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试图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并强化学习动力机制,以充分挖掘学习潜能。对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动力两者关系进行研究,对增强教的科学性,调动学的积极性,进而形成良性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教育心理学认为,决定学生学习是否具有成效的心理因素,除了学习能力外,主要是学习的积极性,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等,对学习成效具有动力作用。

(一)学生学习兴趣与老师的教学行为

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选择性,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大多与教师的教学有关。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喜欢某门学科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老师讲得好,听得懂,第二是老师待人好,愿意听,第三才是对该门学科知识本身感兴趣。并且前两者成为制约影响第三者的因素,就是说老师的讲课语言和对学生的情感倾向,必定影响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前两者较好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会增浓。有些学生对某一学科没有兴趣,主要也是老师教的原因,年级越低,表现尤为突出。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上课语言形象生动,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表扬与批评

表扬与批评在教师日常教学行为中经常遇到,尽管教师都知道,表扬是最鼓舞人心的,但是,实际工作中,只表扬优秀的学有进步的学生,而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老师的表扬与之无缘。课题组在与后进学生座谈中得知,89%的所谓“差生”,从未得到老师的表扬,而经常受批评的却占了相当多数。

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是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从不对学生说一句好话,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

实验表明,表扬与批评运用得当都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推动作用,但表扬鼓励必须多于批评、指责,否则就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设法说一句表扬鼓励的话,这是我们教师几乎每天都要提醒自己的一种简便的教学行为。

(三)课堂提问与面向全体

调查问卷设计了三个有关课堂提问的问题。(1)课堂上老师是否经常提问到你,即叫到你的名字让你回答问题?回答是“经常被提问”的81.7%是中上水平的好学生,大多则是“很少被提问”。(2)你对老师提问后的态度如何?答案选项:A、积极思考,争取回答;B、有点紧张,怕回答不出;C、不加思考,反正与自己无关。我们看到的一些公开课,研讨课,讲课老师总要向学生提问一连串问题,站起来回答老师问题的往往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个别优秀学生不断地被老师叫到回答提问,班上的大多数学生只是乖乖地坐着、听着,也许是老师怕“差生”回答不出,拖延时间,影响上课水平,但是这样的课堂与占班级学生多数的中差生关系似乎不大,他们不需要回答,他们也觉得老师不会叫自己回答,因此,对老师的提问干脆不加思考,认为反正与自己无关。学生广泛参与性差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好不到哪里去。问卷调查中,选的是少数所谓“尖子生”,选B项的一般是第二梯队的,一大批学有困难者选利于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面向全体的教学观相悖。

(四)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

调查中发现,不少教师为了“节省”时间,舍不得课堂上让学生做练习,把该讲的全在课堂上讲了,临下课,就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余完成。殊不知,学生对此是极为反感的,老师的消弱学生的学习动力。从初中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而言,否则会分散注意力,影响听课效果。初中学生大多喜欢课堂上有讲有练,讲解与练习结合,且合理分配两者的时间,不仅适合学生心理特点,而且符合教与学的规律。

(五)作业评改与学习状态

学生非常注意老师对自己作业的批改,进初中后,学生一般不追学求老师的红钩或优良等第,开始注意起老师在自己作业本上的圈点,如果能面批效果更佳。实验表明,老师的批改认真态度与学生作业的认真态度相关。

把一个“差生”的作业本连续三次认真面批,以后的几次作业一定会认真起来。连续三次不批一个好学生的作业,第四次就不会像前几次那样认真了。

(六)考试结果与学习状态

考试是检阅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影响学生学习状态的主要不是考试的次数和内容,而是教师因学生考试结果而表现出来的情绪。有的教师,因为学生考得不好,而对学生表现出极为严肃的态度或者采取非常强硬的措施,这样,对学生的学习进步不利,反而会破坏学习情绪,影响学习成效。研究表明,考试测验以后老师对学生个别表现的态度对学习动力也有影响,对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常是少不了批评,这是雪上加霜,不会达到教育的目的。对一般中等学生采取随意的态度,不冷不热,客观上会影响学习动力。教师自己明白并且也让学生明白,学业成绩考试的真正意义:分数高低不是最主要,而在于通过考试,帮助教学者发现问题进而找出继续努力的方向。

总之,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动力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的动力联系起来,学的动力诸因素相互联系,形成动力机制,教的行为要尽可能科学,前后一致,始终如一,保证学习动力的持续有效地推进,形成良性发展的课堂教学行为一般模式。C项。这样的课堂参与格局不 “好心”却是在抑制学生的求知欲,45分钟,老师讲解时间最好不超过

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合作学习,农村,留守学生,学习行为

农村留守学生作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下出现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状况和学习行为令人担忧,如果不改进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当前这类特殊群体的需要,难以提高 其学业成 绩,更不利于 其终身发 展。 但是,对于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适合这类特殊群体,以往鲜有人研究。为此,笔者在农村普通高中教学 中,通过精心设计高中历史教育模式并付诸实践,探究各种模式对农村留守学生学习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一、研究样本:广西横县峦城完全中学高中部留守学生现状

(一)基本情况

留守学生指的是因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 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分开生活的学生。笔者所在中学———广西横县峦城完全中学,是课题研究的样本来源。该校高中部三个年级共计学生640人,其中留守学生128人占20%,男生59人占全部 留守学生 的46.1%,女生69人占全部留守学生的53.9%。从留守学生分布情况来看,镇上7人,乡下121人,乡下的占全部留守学生的94.5%。从其父母工作地址来看,广西外36个,广西内92个,分别占28.1%、71.9%。通过数据显示,该校高中部的留守学生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每5人就有1人是留守学生,每个班约有15名留守学生,加上双亲中一亲留家一亲长期外出务工,比例更高。二是随着广西的快速发展,父母在广西外务工的家庭比例明显少于父母在广西内务工的家庭比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留守学生探亲的安排。

(二)高中留守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动能力与成绩较差。留守学生 由于长期 缺乏家长监督,学习生活仅靠其自律性。自律性稍 差的,一旦成绩平平或 长期靠后,极容易受 外界干扰 和转移兴 趣,上课常开小差,不愿做笔记,成绩也变得更 差,厌学情绪增强。

2.性格缺陷。留守学生长期缺乏家长引导、缺乏家庭的激励教育、交际圈狭 窄,容易自信 心不足、情绪低落、偏执不合作、内向、自卑、胆小等。游戏机和 手机的流行,为其提供了一个人消遣的巨大空间,成为单向度幸福的人,变得更加内向和偏执,严重影响了这些孩子的身心发展,玩手机等行为很普遍。美国的赫伯特·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一书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象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当今高中留守学生普遍存在此种现象。

3.爱好缺陷。留守学生 长期缺乏 家长管教、关爱, 也很少受到社会法治文化与道德文化的熏陶,容易自暴自弃,没有理想和目标,贪玩等。随着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很多留守学生出现了沉迷于网络游戏、崇尚暴力和网恋等问题,正确的价值观没有形成,兴趣爱好也容易误入歧途。

二、合作学习模式与农村高中留守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学习为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合作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也是合作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合作认知、合作情感、合作技能与合作行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与运用。基于此理念,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合作课堂教学模式

2014年,笔者申请的课题“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策略探究”刚好进入教育策略实践阶段,广西横县峦城完全中学高中部也刚好引进“MS-EEPO有效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为“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策略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该校高中部的学生主要来自于六景一中、峦城镇一中,这两所初中都是“MS-EEPO有效教育”的实验学校,这为“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策略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此外,笔者还特意研究了现代成人教育广西组织部系统干 部培训、中德合作 全面推广 项目 “行动学习”,掌握了“行动学习”一整套高效组织培训方法,也为合作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了借鉴。

以个案为研究对象。笔者发现在所教的班级中,留守学生小军多 才多艺,唱歌、弹吉他、跳街舞等 样样在行,但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却表现得不够自信、不够大胆。为了解其中缘由,找出相应对策,笔者特地 找机会和小军长谈了一次。原来他的父母因为生计不得不长期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十岁的弟弟,这让他觉得很孤单。为了排解苦闷,充实自己,他在学校尽可 能地参加社团活动,担任了学生会主席,除此之处,他还是学校吉他社的社长,街舞团的团长,城乡清洁工程先锋队的队长,还是班级学习委员。由于担任的职务很 多,学习时间就有所减少,学习成绩迅速下降,这让他感到很迷茫,在社团和学习之间难以取舍。在了解了小军的真实想法后,笔者首先肯定了他的文艺才华和组织能力,帮助其增强自信心;其次,与他分析了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目标;再次,让他认识到把一些锻炼机会留给他人也是一种成全,建议他在社团方面根据自己的实际适当作出取舍;又次,建议他把组织能力运用到合作课堂上,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本次谈话后,小军辞去了学校的吉他社社长、街舞团团长和城乡清洁工程先锋队队长的职务,并帮助老师选出各社团合适的干部人选,而他则继续担任学生会主席和班级学习委员。根据小军在初中学过“MS-EEPO有效教育”的经历,笔者安排他担任合作课堂的历史大组长,负责组织、督促同学开展小组讨论和学习,使班级学习氛围迅速好转,他的学习状态也随之渐入佳境,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成绩迅速提高。由于合理分配时间,小军的文艺才能也得到充分展现,他参演的《鼻子逃跑记》舞台剧在2014年横县中小学艺术节中荣获金奖,在南宁市第十六届中小学艺术节中获得银奖。

小军积极参与的“MS-EEPO有效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其核心理念是“教育要讲效率,过程要讲优化”;制定明确的规则和流程让小组成员自主合作学习是它的灵魂。因此,在组织教学中,笔者让小 军担任大组长即“执行促进师”,而笔者只当“总促进师”。笔者先向学生发放流程控制方案,讲明组建学习小组的五个基本元素即关注、关照、倾听、资源利用、亲和力;行动学习的六个原则即组长主持,独立思考,确定顺序依次按时间规定发言,每人不论对错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时间规定内不打断、不质疑他人见解,小组反思并由代表作总结发言;其余如讨论 方法———头脑风暴 法、团队列名 法、四副眼睛法等均是在及时协商后由执行促进师小军根据情况决定。这样通过具体的操作程序既强调了合作也关注了学习中的边缘人物,既突出了个人的风采鼓舞了士气也体现了合作的思维碰撞所带来的快乐和集思广益的集体成就感,既消除了个别学习带来的孤独感也扫除了胆怯的心理障碍,使每个留守学生都能排除干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其学习质量有了保障。

(二)爱心园模式

以价值观培养为研究对象。在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后,有些留守学生只能独自在家生活,缺乏必要的监管。 在长期的孤寂生活中,他们不愿与人交往,喜欢宅在家里,喜欢通过网络倾诉自己的烦心事。有部分留守学生的家庭情况较为复杂。在笔者研究的三个学生中,小黄的父母在她三 岁左右就 已经离异,而且各自 组建了家 庭,有了新的孩子,小黄自小由外公外婆照顾。阿东的父亲在他八岁时因车祸去世,母亲为抚养他一直在外打工挣钱,由外公外 婆照顾他。每当要填 家庭基本 情况时,小黄和阿东感觉很伤心,不愿与别人谈起 父母。很多农村留守学生逐渐形成情绪低落、偏执不合作、内向、 自卑、胆小等性格特征,对前途普遍感到迷茫和无助。

针对留守学生普遍感到迷茫的现象,经过研究笔者决定以“我最喜欢的中国皇帝”为载体,对本校高中留守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在课堂上,笔者设计了两个平台。平台一:我也“追星”,“我最喜欢的中国皇帝是 ______,他的丰功伟绩是_____ ,他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是______ ”。平台二:畅谈理想,“我”想做一个_____的人,理由是_____ (用一句话概括)。通过设计多向度平台,关注、关照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人人有事可做;让学生感受品质,陶冶情操;通过共筑爱心 园,让学生体验爱的教育,感受美好前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提高留守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使其受到了一次前途理想教育。最值得称道的是,爱心园模式将每个人的理想价值观以美的形式呈现在全班面前,引得学生纷纷拍照留念,十分珍惜成果。爱心园模式经教师或主持人设计一句话现场感言,每个学生在集体面前肯定了集体的成果和自己的努力,锻炼了自己,鼓舞了信心,增强了合作乐趣和团队意识。

(三)合作作业模式

以作业练习为研究对象。在传统的历史作业中,教师一般是以某本练习册为标准,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完成,缺乏想象力和趣味性,很多学生在一成不变的枯燥的作业中逐渐丧失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程有了很大 的变化,以专题史为主线,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刚从初中阶段升入高中的学生,最初会有点不适应,如果引导不当,学生会逐渐丧失历史学习兴趣,最终可能会放弃。针对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科的迷茫心理,笔者尝试从历史作业形式方面进行改革,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历史作业。比如笔者在高一年级布置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以4—6人为小组归纳1840—1901年列强侵 华战争,以本组最 喜欢的方式写到小 卡上,完成即可 上交。”布置作业 的第二天,笔者所教班级的所有小组都能按时上交作业,且样式多样化:有的小组以表格形式呈现,有的小组以花状图呈现,有的小组以云状图呈现,有的小组以树状图呈现……通过改变历 史作业形 式,每个小组 都能群策 群力,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梳理知识点,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和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四)课外行动学习课题调研合作模式

以课外行动学习课题研究为对象。经过一学 期的合作课堂教学实践后,笔者所教的班级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大多数留守学 生变得开 朗、活跃,学习思维 更为活跃,对历史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视野更为开阔。

2014年秋季学期,笔者以课题的形式布置了一个任务即“了解、介绍一下家乡的名胜古迹”,然后通过征题, 确立了校级研究的项目和团队,并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通过教师引导,广西横县峦城镇高村的高中留守学生组成了一个历史课外活动小组,组员是黄清林、彭聂东、黄增云、雷敏、雷燕、黄增菊、雷海宁和赖永康等学生。在笔者指导下,历史课外活动小组成员以行动学习的方式制订了实施方案,大致为:一是以团队列名法,每人贡献两个以上题目,然后以头脑风暴法讨论,最终进行民主决策,决定以承露塔为研究对象。二是开展集体调研,深挖高村和承露塔的历史,利用周末时间查阅族谱,以及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和走访老人等形式, 获得了一些关于承露塔的资料,如《怀乡赤子———高村百年纪事》、《广西通志》中的横州古迹、《关于中共峦城镇第十三届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雷为松讲述雷燕整理承露塔故事》等,汇集成册。三是召开第三次行动学习研讨会,每人提供一份写作提纲互相借鉴,然后依次发言讨论,绘制鱼骨图分类归纳,讨论出小组提纲,分好工。四是召开第四次行动学习研讨会,将各部分写作初稿加以整合,以四副眼镜方法,分成四个小组,万花镜组先总体介绍全文情况,墨镜组以反思的形式提出不同意见,放大镜组充 当读者和 可能使用 成果的对 象如校方、政府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并提出感受和建议,望远镜组提出成果 展望和建 设性的意 见,最后确定 修改意见,形成定稿,以团队行动学习的形式提交物化成果(见附件)。笔者认为,其成效超出了预期。

附件:广西横县峦城完全中学高中留守学生行动学习课外立项研究课题“名胜古迹承露塔研究”物化成果展示

课题组成员:雷燕、黄增菊、黄清林、彭聂东、黄增云、雷敏、雷海宁等

课题报告(限于篇幅在此仅提供提纲)

一、承露塔的前世今生

二、承露塔的基本构成与周边环境建设

(一)基本构成

(二)周边环境建设

1.村落与乡村经济

2.公共服务设施与环境承载能力

三、承露塔的相关传说与地方信仰的形成

(一)相关传说

(二)地方信仰的形成

1.美的信仰——以天人合一的建筑形式提升了当地绿色文明观念

2.善恶观念的信仰——以善恶有报的故事宣传增强了当地道德观念

3.成功的信仰——以名胜古迹和先贤为激励倡导了好学向上的观念

四、对学校、政府的建议

1.编入乡土教材,将承露塔的时代背景与历史课本结合起来,开发现场教学

2.鼓励民间组织与学校联合开展合作课程,发挥民间理事会等在教育中的作用

3.加大对村民和学生保护古塔的宣传力度

4.以承露塔为中心,建设一个文化公园,并将其打造成旅游胜地,增加就业机会

5.以承露塔为基地开展留守学生团聚和关爱活动

三、余论

上一篇:语文课教学下一篇:区域循环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