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商学院十篇

2024-08-19

企业商学院 篇1

我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 经济快速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综合国力极大提升, 但随之也产生了诸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贫富悬殊等环境和社会问题。过去粗放的发展模式、不计后果的资源投入使得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忽略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近年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企业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度逐渐改观, 企业愈加重视构建自身价值观, 培育在共性基础上兼具个性的企业文化, 参与公益项目担当社会责任, 这不仅是企业家个体德性的体现, 也是在公众的关切下政府、行业、市场以及企业共同促使企业重视长远战略目标的体现。商科院校是各层次商业管理和运营人才的培养摇篮, 商科学生自身的道德认知和责任意识对于其今后在企业经营中的决策选择与伦理践行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此, 在商科学生的教育中, 应重视对于商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的培养, 让学生在校期间即得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情感认同、认知共振。

二、企业社会责任教育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高校已经设置了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学科和专业, 如英国诺丁汉大学商学院拥有从学士生到博士生的企业社会责任专业, 美国CSR教育也通过“牛虻计划”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渗透到商科教学的整体过程中。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界及学术界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 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就目前国内商学院总体的人才培养教育状况来说, 尚未形成以研促教的格局, 对企业责任教育的重视和建设相对滞后。

商科人才在学历培养途径上主要有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高职教育、中职教育等。2014年一项针对全国108所“211工程”大学的调查显示, 其中41所大学没有商学院或管理学院;12所大学没有找到课程列表信息, 29所大学没有设置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课程, 只有26所大学 (24.07%) 设置了企业社会责任课程相关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涉及4类核心领域:商业道德、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与领导力, 共15门具体课程, 而这些相关课程主要被设置在MBA项目中[Zahid A.Memon, Muhammad Aamir Obaid Khattak“企业社会责任”在商学及管理学教育中的应用———以中国为例[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 (8) ]。环保部宣教中心和国内领先的企业社会责任独立咨询机构“商道纵横”于2014年起共同启动全国商学院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估, 重点选取了全国MBA教育指导委会员官网收录的20家商学院MBA教育项目进行分析。评估从组织愿景、师资与教研、学生培养、行动倡导四个维度展开, 得到的结论是:商学院在MBA层面责任教育教学、课程及认证方面表现较好, 但总体情况参差不齐, 仍需深入推行[《商学院责任教育现状评估》报告]。2015年这项评估在范围和样本上得到扩大, 调研评估了全国238所经济管理类商学院, 目前评估结果正处于公示阶段。从现有数据来看, 责任教育在商学院本科培养阶段仍显不足。极少数院校在本科阶段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管理学的二级学科进行建设, 有的学校将企业伦理、商业伦理或企业社会责任等相关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于本科三年级阶段。伦理教育及责任教育在本科教学中已有起步, 但相较于商科院校应培养德才兼备的商科人才的社会需求来说现在的所为还远远不够。事实上, 在各层次商科人才培养中, 都应尽快引入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可以说这一任务任重道远, 且十分紧迫。囿于课程时数的限制, 商科类高职高专没有条件开设专门的商业伦理课程,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要依靠其他课程、校园文化以及企业实践间接实施。但是, 在商科类本科专业教育层面, 伦理教育和责任教育应该得到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与服务、实习与实践的综合教育网络支持。

三、企业社会责任教育渠道探索

1. 创新课程设计, 建立培养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综合课程体系。

首先, CSR教育既是培养商科学生德商的教育, 也是用全新角度看待商业发展及个人成长的专业素养教育, 商科院校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充分意识到对于学生培养和学校品牌的有益影响, 增加开设商业伦理或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课程, 保障授课时数。通过授课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企业公民、利益相关方、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关键概念。企业社会责任对授课教师要求较高, 既需要有商科专业背景知识, 更需要从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探寻本源, 所以学院需要通过进修学习、多学科教学会商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其次, 商科院校还应将全国高等院校通开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与企业社会责任教育有机结合。该课程是教育部要求国内所有大专院校必须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一, 基础课在理想信念、人生价值、人生环境、道德实践、法治思维方式、大学生择业与创业、个人品德等具体教学内容中都能够融入企业社会责任。再次, 商科学生所需具备的通用能力需要符合商科专业特点, 因此在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加强CSR通用能力的渗透。CSR教育可以渗透到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课程案例研讨中, 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启迪学生对CSR理念的潜在认知;还可增设如企业领导哲学、中外商界精英精选案例、企业发展与社会变迁等选修课程, 让学生深入领会企业管理者和运营者在认识市场、适应市场、发展市场过程中的社会责任观念;亦可增设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课程, 以适应国际化浪潮, 帮助学生具备国际化战略眼光, 了解国际企业管理所必须遵从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绝对不是哪一门课程就可以完成, 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就予以全面认识, 需要教育团队合作构建责任教育培养网络, 形成滋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沃土。

2. 丰富课外培养, 全面营建培养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氛围。

CSR教育目标的实现, 仅靠课堂的传输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需要在实践中锻炼, 也要在实践中得到认可。因此, 要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 使学生在处处彰显的校园文化中得到滋养。可以通过培训、讲座、研讨等方式邀请企业家、杰出校友等共话成长;在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建议增加对学生企业责任意识的考察, 在模拟情境中引导学生担责向善;组织学生开展力所能及的公益实践活动, 践行志愿者精神。校园文化的培养不仅从其内容上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 其建设过程也会影响到学生构建未来所属组织的文化建设, 从而形成责任教育在认知和方法上的传承。同时, 还应在学生的课外活动和实习实践中全面营建培养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氛围, 在互动体验中提升学生CSR认知, 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3. 制定多元化全方位过程性考核机制, 有效评估学生CSR意识。

对于商科学生通用能力项目及内容的考核, 应当着眼于未来管理者的角度和执行者层面进行思考。在情境模拟、任务驱动的培养设计中, 实现教、学、做统一, 理论与实践统一、课堂内外统一。最终引导学生在实习和工作期间, 能够基于企业责任视角, 灵活运用各项能力, 正确处理企业内外社会关系, 从而使学生能力能够在校期间“养成”, 在工作岗位“体现”。因此, 可以通过CSR视域下建立学生社会责任个人档案数据库、制定学生社会责任评价办法及离校后校友信息管理中心等方式, 多元化、全方位、过程性考核机制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估。

综上所述, 作为企业的未来主体, 商科学生的管理思维与经营理念对于企业业态发展与商业氛围走向有着重要影响, 商科学生自身商业伦理的素质高低及对社会责任的认识程度决定着未来所属企业文化构建程度与方向, 决定着未来所任岗位职责的思考与担当, 决定着未来所在企业的工作经营模式乃至行业内风气指向。基于此, 企业社会责任教育应当在现有研究生教育取得的相关成果基础上前置, 在商科教育本科阶段形成行之有效的综合培养模式, 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到应尽之责。

参考文献

[1]Zahid A.Memon, Muhammad Aamir Obaid Khattak.“企业社会责任”在商学及管理学教育中的应用——以中国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 (8) .

企业商学院 篇2

南洋理工学院教学企业介绍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最重要的办学特色就是教学企业、教学工厂。商科专业创办教学企业, 工科专业创办教学工厂。南洋理工学院林靖东院长之所以要在学院内创办教学企业与教学工厂, 是为了使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基础上推出的这一新的教学模式, 是一种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并与学校教学有效融合的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 体现的是一种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 以学院为本位, 在现有教学系统 (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 的基础上全方位营造工厂实践环境的新的办学理念。这种理念渗透于学校教学的各个方面, 甚至体现于学校教学机构的设置与校企合作企业的选择上。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 缩短了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教学的距离, 可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同时, 教学企业项目也充分实践了南洋理工学院所倡导的教导、实习、学习的教学理念。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企业实习训练包括企业中心训练、企业项目训练和理论教学三个单元 (如图1所示) 。

企业中心训练单元包括零售营销服务中心 (由MSC义卖市场Bazzar、MSC迷你市场Cheers、MSC化妆品店Pretty face、MSC物有所值店Value、MSC电器及电子店Fusion、MSC左丹奴服装店Giordano、MSC Unity、MSC运作与行政部、MSC货物管理/开发部等组成) , 客户关系管理电话服务中心, 运动与保健中心, 电子学习发展中心, 财务资源服务中心, 媒体设计服务中心, 外包服务中心等。企业项目训练单元包括佳节组、室外展销会、市场调查、项目研究等 (如表1所示) 。

目前, 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企业在一个学期内总共能提供360个工作岗位供学生实习训练。学生在教学企业的实习训练过程分三个批次进行, 每个批次约120人, 不同的实习训练单元同时进行。理论教学单元包括项目管理课程、客户服务课程, 为学生在教学企业的实践提供理论知识指导。教学企业的训练重点集中于商业程序/业务流程发展, 让实习学生参与到从概念形成、方案规划策划、履行实施到回顾评价的整个商业管理流程中。具体实习安排见表2。

南洋理工学院对学生在教学企业的工作评估也很有特色, 评估指标充分体现了以职业素质与技能提高为导向, 对我国高职学生的评估考核有较多的借鉴意义。其工作评估共分四个部分:综合报告 (10%) 、个人对外行销 (10%) 、同辈评估 (5%) 、表现鉴定 (75%) 。在表现鉴定方面又分为十个指标进行评定:商业计划程序的表达与悟性能力、企业精神、工作态度/职业因素、产品知识、素质与效率、语言表达沟通技术/客户关系、主动性和领导能力、团队精神/组织合作性、料理事务和个人修饰及穿戴整洁、纪律, 各指标的权重均为10%。

关于建设教学企业的启发

(一) 建设教学企业的重要意义

教学企业能改变目前我国在专业实习、岗位实习方面对学生实习管理的“放羊”状况目前, 我国在学生实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有的学生与教师联系不到实习企业, 学生基本处于休假状态;有的学生虽然教师为其联系到了相关企业实习, 但实习期间几乎无工作可做, 无任务, 无工作压力, 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岗位工作中;有的学生虽有岗位工作可做, 但所从事的岗位工作与其专业学习不相关, 实习对其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提高毫无裨益;有的学生在校外企业实习, 企业无指导教师对其进行相关岗位知识的培训与指导。学校的指导教师因学生分布在各校外企业, 无法对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及学习进行及时指导, 导致管理滞后。而教学企业的每个项目和业务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 都是满足市场上客户的现实需求的, 教学企业的每个教师都扮演多个角色, 既充当项目或业务的管理员及客户联系人, 要为客户负责, 又充当培训员、导师、监督管理员, 要为学生和学校负责。因此, 通过教学企业的经营可以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能加强教师与企业、市场的联系。同时, 学生通过在教学企业进行实际业务操作、项目操作、产品知识培训, 可以在工作中边学习边训练, 接受系统的、有组织的培训, 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与技能。

创建教学企业是实践“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改革理念的有效途径学院通过创建教学企业, 可为师生提供高效的技能教学环境, 使学生能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技术、技能, 自然地获得真实的体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 从而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教学企业的建立能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开辟新的领域, 有利于校企文化的相互渗透, 有利于建立并巩固合作双赢的长效机制。教学企业的创建还有利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 使其真正进入内涵发展的轨道, 进而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品牌专业的建设提供有力帮助。总之, 教学企业模式的创建与探索, 是实践“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改革理念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 吸取南洋理工学院教学企业的建设经验, 规划创办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企业

南洋理工学院教学企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对我国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创办教学企业有很多可资借鉴之处。我国有的经贸类高职院校也创建了类似的教学企业, 一般称为×××实验公司。为使所创办的教学企业更好地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一开始就应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可根据学院各专业自身的特点及设置状况设立相应的专业性业务分公司, 各业务分公司的经理可由各专业教研室主任或相关专业带头人担任, 其主要职责为承接相关业务并负责对业务及项目的执行和管理, 同时负责对实习学生的培训和指导管理。×××实验公司可作为总公司, 其主要职责是为各分公司的业务开展提供支持服务与咨询指导。另外, 由于×××实验公司只是学院内部的教学企业, 不利于承接外部客户的外包服务, 笔者建议注册一个面向社会或市场的公司, 如××工商企业服务外包中心 (或××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这样, ×××实验公司可以××工商企业服务外包中心的名义在外承接业务, 然后将所接业务分解成各个工作任务项目, 由相关的业务分公司完成, 从而满足客户的需求。拟创建的教学企业可进行如下规划 (如图2所示) 。

当然, 教学企业的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 各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 选择具有业务基础和能力的教研室成立业务分公司作为试点, 按照教学企业的运行模式先营运起来, 然后总结经验与教训, 不断探索并逐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白彦婷.新加坡“教学工厂”的经验与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2) .

[2]王水云, 徐爱胜, 张丽丽.NYP教学工厂模式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6) .

[3]陈蓉芳.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企业”模式对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的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3) .

[4]郭振武.学校管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4.

企业商学院 篇3

半岛商学院是由智汇半岛教育集团发起,联合众多著名高校、优秀企业共同打造的企业家学习、交流、合作、发展的高端互动平台,助力“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家的二次发展。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晓华在仪式上表示:“互联网+”时代,创新是大势所趋、创业是万众需求、创客是时代呼唤。半岛商学院旨在为企业移植“互联网+”基因,在理念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都值得学习和借鉴,这在国内是一个创举。

半岛商学院的特色是“三创一高”,颠覆了培训行业的传统模式。在组织架构创新方面,半岛商学院下设管理咨询中心、名企交流中心、人才发展中心、体验教育中心四大教育主体,以企业运营为核心,在营销咨询、品牌策划、人才甄别与引进、企业内训等多方位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1+2+N”服务模式更是半岛商学院的独创,使会员在享受精品课程的同时,还能获得“N”项根据实际需求提供的定制化服务;在会员管理模式上,半岛商学院以会员“自驱动、自运转、自组织”为主导,形成“岛”“礁”“云”互动模式;半岛商学院为企业合作提供了一个互助共赢的高端生态圈,提升企业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半岛商学院每年会邀请国内外一流的实战管理导师、知名院校教授、行业管理专家等300余位专业人士组成师资平台,融合商学院的高端管理资源,为会员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量身定做、可落地解决方案,为企业的二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半岛商学院成立仪式圆满结束后,半岛总裁班首批学员的开班课程如约而至。半岛商学院特邀京东股权众筹投资总监和京东众创生态负责人靳毅为学员授课《从京东众筹到众创的新奇点》,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授课《“互联网+”大背景下实体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高德地图与华为联合研发推出立体导航 李根

近日在华为年度旗舰Mate 8发布会上,华为消费者事业部CEO余承东宣布华为Mate 8联手高德地图共同推出了立体导航产品。

区别于传统手机地图中的二维导航,立体导航可以解决:只能识别经维度、无法识别高度信息、汽车明明下了高架路或者立交桥,导航还以为车在高架上,汽车明明上了高架,导航还以为车在地面上等使用问题。

高德方面表示,此次推出的立体导航,联合了华为和高德几百名工程师共同研发,为期两年。具体技术方面,首先在手机上装载了高精度气压传感系统、方向传感系统等的智能感知设备,可以实时感知到汽车上坡、下坡的行为。其次,高德地图采集全国的高架道路和高架桥大数据,用户在手机上使用高德地图进行导航的过程中,高德地图的导航算法引擎会实时分析高精度地图数据、手机的高度变化、方向变化、GPS信号强弱、卫星数量等信息,实时调整导航线路。

此外,高德和华为合作研发的融合定位技术FLP,则解决了手机定位中准确度和耗电量两个核心问题。高德方面表示,根据测试,在短暂丢失GPS信号的情况,FLP技术利用手机提供的运动轨迹数据,依然可以准确导航,同时可以降低对基站定位的依赖,导航过程的续航时间提升20%-30%以上。

企业商学院构架参考材料 篇4

一、蒙牛商学院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蒙牛商学院的组织架构如下:

培训管理部

企业文化部

干部培训部

经销商培训部

讲师部

二、蒙牛商学院的职责

蒙牛商学院的职责:宣传公司的战略意图,提炼并弘扬公司文化,培育学习精神,传输先进基因理念,提升综合素质,造就蒙牛职业经理人。

(1)针对整个集团层面所作的新员工及经理的培训,包括经理干部的研讨;

(2)企业管理的研究、企业文化的培训、通用技能的培训;

蒙牛商学院各部门职责如下:

培训管理部:负责各种培训管理方面的工作。

企业文化部:梳理蒙牛的企业文化。

干部培训部:为公司大量地培养干部。

经销商培训部:蒙牛所有的销售都是以经销商形式的,该部门用以培养并奖励优秀的经销商。

讲师部:由专职的讲师专门讲企业文化和蒙牛的最基础的一些管理理念。

三、蒙牛商学院的培训体系

商学院不应该是一个空壳,一定要有七大体系,在这七大体系当中,又分为两大子体系。前面三个称为商学院的管理体系,后面四个称为培训管理体系。一个商学院有两大内容,而这两大内容正是由这七大体系所组成。

一、管理体系下的子体系

1、制度体系:负责理清公司哪个层面要培训,培训哪些内容

2、流程体系:做任何课程都要做出一个流程体系。比方说年会的流程,具体谁来做哪件事情,这些就是流程体系。

3、培训课程体系:外面现在有大量的课程,这些课程非常的实用,还有一些课程换汤不换药,换了一个好像比较漂亮的名称,其实还是讲这些内容。这些就叫课程体系。

二、培训管理体系

1、学院管理体系:负责学员管理,比如对于学员是用学分制来管,还是用什么来管。

2、讲师管理体系:商学院要有五大体系讲师,有内部的讲师,有外部的讲师,有专职的讲师,有兼职的讲师,有所有的管理者作为讲师等等。该体系负责管理整个讲师队伍。

3、课程研发体系:商学院必须能够自主产品,自己研发课程,这是它与培训部最本质的区别。商学院要有自己的课程,有自己的课程包,这就需要课程研发体系。就好像摩托罗拉大学,就有一整套完善的课程体系,而且这些课程体系都是自主产权,所以人家称为大学。而惠普商学院之所以能叫惠普商学院,就是因为人家有一整套惠普的,所谓惠普之道的内容。

4、人力晋升的课程体系:这是研究如何来晋升,以及培训怎么来支撑人力晋升的体系

四、蒙牛商学院如何培育人才

曾有一位跨国公司的CEO对培训有这样的评价:“培训对于企业来讲确实投入很大,但是一个没有任何培训的企业无形中损失了更大的财富。”由此可见,培训不仅可以使企业避免由于人力资源素质低下而遭受的损失,作为人力资源发展重要的实现工具,培训更是创造学习型组织,从而孕育出一个实力型企业的有效孵化器。

正因为此,很多企业专门设立了类似于企业大学的专业培训机构。摩托罗拉公司早在1993年就在中国建立了摩托罗拉中国区大学,但国内企业创建企业大学热潮的掀起,还是在2000年前后。

1.全员梯队培训制

很多企业的大学,包括我国最著名的华为大学,都是以培养新员工为主的。这些企业认为,如果新员工在入职之初就能很好的接受具体业务和企业文化的培训,那么正式着手工作以后将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岗位工作。蒙牛在2003年创办自己的商学院之初也是主要针对新员工全封闭入职培训,如果试用期3个月内,新员工还没有接受企业文化培训,人力资源部会“跳闸”,新员工是没有办法脱离试用期正式进入该工作岗位的。

蒙牛将人员培训主要分成了五个层次:第一层,基层员工的培训;第二层,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第三层,厂长经理级、中心主任级的培训;第四层,高层管理团队的培训;第五层,董事会成员的培训。每个层次的培训,蒙牛每年都要投入200万,一年要拿出1000万元进行培训。

2.讲师内部化

从2005年开始,除了部分尖端技术和有特别需求的情况下,蒙牛才会聘用外部试师,蒙牛商学院的讲师绝大部分都是启用蒙牛内部素质比较优秀,且通过了严格的考试的年轻人。这样做主要是因为这些人在基层工作过,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在培训师的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后,往往成为内部各个业务单位特别抢手的储备干部,因为他们的综合素质、全局意识、对企业的忠诚度都非常高。

3.培训一致化

因为蒙牛的业务区域遍布全国,很多基层单位在创立过程中都会遇到操作不规范,地域文化冲突等问题。蒙牛商学院除了对总部的员工进行培训以外,还接受基层单位的邀请进行培训,并且肩负着基层培训师的培训。蒙牛商学院每年会要求每家工厂选派2~3名员工到总部,商学院要教会他们如何讲企业文化,再由他们回自己的工厂进行企业文化的宣讲。这样一来,即使是基层单位的员工,掌握的技能和企业文化的熏陶也和总部员工没有什么分别,有效地保证了企业员工发展的一致性。

4.召开学习例会

蒙牛商学院的整个培训体系当中有一个特色活动:每周有一次学习例会。蒙牛是做牛奶的,它不像IT行业,人员素质并不高。所以,自成立之初,蒙牛就订了一个规矩,每周的周二下午3点到6点召开学习例会,整个公司所有的干部,都要去参加这样一个学习例会。

在学习例会当中,蒙牛很少请外面的人来讲,因为公司的管理者有义务为公司传承企业文化和管理经验。牛根生是学习例会的第一个讲师,他每个月都要讲一次课。第二讲师团队是蒙牛的十个副总裁以及党委书记。副总裁们在学习例会上一年讲两次,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蒙牛的第三个讲师团队中层干部、蒙牛商学院的老师、专职讲师等。

企业商学院 篇5

一、企业文化与独立学院教师队伍文化的特点

企业文化是上世纪80年代初, 在欧美、日本等国家产生发展起来的, 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企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就必须普及深化企业文化建设。即, 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创造和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哲学、管理思想、文化教育、道德规范、企业形象等诸多方面, 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对全体员工进行“企业意识”教育的亚文化体系。

独立学院是以普通高校优质资源与社会资金、资源结合的方式举办的, 其独立性和民营性决定了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不能简单地克隆公立大学或民办高校的模式, 因此探讨在企业文化视角下的教师队伍建设具有现实意义。独立学院的文化即是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及精神财富的总和, 涵盖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当前, 独立学院在教师队伍的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以下特点:

(一) 对母体高校的依附性

独立学院是在依托母体高校优势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母体高校的优良传统、精神理念直接影响着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 两者一脉相承。但由于办学历史短, 有些独立学院在文化建设方面过分依赖母体高校, 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如:缺乏校训、没有独立的制度规范等, 缺乏厚重的文化底蕴、缺乏凝聚人、鼓舞人的精神核心。

(二) 教师队伍构成多样化

独立学院的教师主要来源于母体院校、附近其他高校、企事业单位、退休高级教师以及应届高校毕业生等渠道。不同来源的教师队伍推动了独立学院的发展和建设, 但同时也给教师队伍的管理带来了挑战, 如母体院校教师教学理念与独立学院存在差异;高校刚毕业年轻教师的流动性大、缺乏教学经验等。

(三) 教师聘用方式的多样化

独立学院的教师大致可以分为专职专任教师、兼职教师两大类。其聘用方式多样化:有享受合作方事业单位编制待遇的, 有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专职教师, 还有只签定一定教学任务量的兼职教师等。不同的编制意味着不同的待遇, 这从根本上动摇了人才公平竞争的基础, 直接影响到以对学院实际贡献的大小作为衡量、评价和奖惩教职工的标准绩效考评原则的有效实施。此外, 与公办学校的教师相比, 独立学院教师的地位和收入均不高, 且相关政策模糊, 教师管理模式较落后。

二、企业文化视角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温总理对制订我国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时指出:“高校办得好坏, 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 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独立学院应充分利用民营机制的特性, 打造自身企业文化, 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建设一套独立学院所独有的“面向应用、面向职业、面向能力、面向实践”的教师队伍。那么, 如何将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渗透到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中呢?本文从精神、制度文化两个层面来考虑。

(一) 精神文化——培育共同价值的观念

共同的价值观来源于独立学院在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办学思想、校园文化等, 包括办学宗旨、育人理念、办学定位、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学院的价值观念可以通过教育、倡导和模范人物的宣传感召等方式内化为教师的自我意识。如, 多渠道的定期、不定期倾听和收集教师对学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适时召开教师工作会议、经验交流会、联欢会和其他的一些文娱活动, 促进教师在心理上、感情上认同和接受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 提高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从而树立正确的、有利于学院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念。

(二) 制度文化——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师队伍管理制度

独立学院应充分利用民营机制的优势, 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师队伍管理制度, 按制度规范操作, 克服管理的随意性。包括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制定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 完善福利制度和人才激励机制, 创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和谐环境。通过制度文化建设,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鼓励教师自觉研究独立学院高等教育的教育规律, 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毅.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探析.教育发展研究, 2006年6月.

[2]邹继康.独立学院“大学精神”的培育.学习月刊, 2009年6月.

企业商学院 篇6

职业院校“产学合作”不仅是给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更为重要的是找到一个“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新加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成功经验, 结合当前技工院校机械专业技能教学实际,探索一条“面向企业”的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途径,使“产学合作”深入技能教学课程开发层面。

二、“面向企业”的职业技能培养途径特征

1.“面向企业 ”的职业技能培养途径首先要求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

学校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具有人才、专业、办学资源等得天独厚的优势, 而企业则是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与新材料的重要基地。学生的技能发展只有做到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甚至做到超前,才能真正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作用, 真正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

2.“面向企业 ”的职业技能培养途径注重技能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企业产品的综合性,决定对技能多样性的需求,因此“面向企业”的职业技能培养途径更强调技能的“一专多能”。

三 、“面 向 企 业 ”的 职 业 技 能 培 养 有 效 途 径—企 业 项 目开发

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开发, 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零距离接触,是培养“面向企业”的技能型人才的最佳途径。

开发企业项目明显的优势是: 不仅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学校教学提供新颖、较高水平、切合企业生产实际的教学项目,而且可以减少刀具、材料的浪费,并且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1.企业项目的选择 。

选择产品的开发阶段作为学校教学项目。企业项目开发不是简单的重复过程,而是不断的创造过程。一个产品从开发试制,再到批量生产,技术含量最高的阶段在产品的开发试制阶段。这个阶段对产品加工工艺安排,软、硬件的操作技能都提出较高要求,是教师与学生不断攻克技术难关,技能上得到最大提升的阶段。然而,一旦到了批量生产,特别是在现在数控机床应用广泛的情况下,技能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

企业项目开发要十分注重项目的技术含量, 并不是选择企业项目就代表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 一些技术含量低的企业项目,对提高学生和教师的职业能力作用极其有限。所以在选择企业项目时关键还是要体现项目技术的先进性。

根据机械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单件小批量的企业项目。如模具专业学生参与企业比较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 数控专业学生参与一些质量要求高、工艺复杂、批量小的如航空类零件的试制加工等。这些单件小批量的企业项目不仅技术含量较高,而且具有个性化生产的特点,是企业项目开发的较好选择。

2.企业项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 。

企业项目开发的教学目标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设计或加工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产品。其评价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企业。企业除了要把产品质量、交货期、技术含量等方面作为评价指标以外,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产品经济价值,产品经济价值越高项目开发的评价就越高。

四、以企业项目开发促进校本项目开发融入专业教学

企业项目开发,由于技术上有一个不断探索过程,开发时间受到企业限制,项目内容和数量也由企业决定,不可控因素较多。事实上,企业项目开发仅仅适合一部分技能水平较高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如何让企业项目开发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 以适应教学进度和不同技能水平学生的需要。有一种方法就是在企业项目开发的基础之上, 把企业项目开发的经验积累起来形成校本项目,实施校本项目开发。

校本项目开发具有企业项目特征, 却更容易导入专业课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及学生技能水平,选择合适的校本项目。同样可以达到企业项目的教学效果。

企业项目开发和校本项目开发,如何融入教学之中,可以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做法,即专业课程+项目教学的课程框架。第一学年专业基础课程+学期项目,第二学年专业课程+学期项目,第三年安排一个学期的专向课程+学期项目,一个学期的企业实习+毕业项目。尽管如此,企业项目开发一般也仅仅安排在部分优秀学生的毕业项目中, 大量的还是以校本项目为主。

企业项目引领校本项目开发,企业项目开发和校本项目开发齐头并进。其关键是项目能否体现技术上的先进性。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作为实施企业项目开发的成功范例,无论是企业项目还是校本项目技术上的先进性,不仅能符合企业的较高要求,而且能做到超前于企业,值得国内职业院校借鉴和学习。

目前在技师学院的教学中, 可以考虑在技师研修阶段融入企业项目开发+校本项目开发的技师培养模式,同时可以在平时实训课程中融入校本项目开发, 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五、“一专多能”的学生队伍培养

由于企业项目开发对于学生技能水平要求较高, 只有培养出一大批技术精湛,“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技能学生队伍,企业项目开发才能较好开展。学生除了要完成日常专业学习任务之外,还需要在技能的深度和广度上多下工夫。

1.技能大赛促进学生技能向纵深发展 。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指引下, 各级技能大赛在职业院校深入开展, 成为培养、选拔技能型人才的宝贵平台。技能大赛不仅紧贴国内行业、企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而且近年来国家组织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 技能大赛更是跨越国界,与国际技能水平相接轨,引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技能大赛的竞争和选拔机制对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技能潜力, 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向更高层次,纵深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广泛开展技能大赛训练,不仅能够培养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而且学生扎实的技能功底能对学校的企业项目开发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

2.开展技能选修课促进学生技能向广度发展

企业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技能要求。有能力实施企业项目开发的学生,一要有技能的深度,二要有技能的广度。在精于一个工种的情况下,能够熟悉其他相关工种。

目前学校专业技能教学围绕单一工种组织教学的情况下,适当淡化工种界限,开设一定数量的技能选修课,让学生熟悉相关工种技能,以培养综合运用能力,有效解决企业项目中的技术难题。

六、企业背景、钻研技能、合作共赢教师专业要素

无论是企业项目开发、校本项目开发还是“一专多能”的学生培养,其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要有企业工作背景 。

要培养面向企业的学生,教师要“来自于企业”。目前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大多毕业于学术型大学, 大多缺乏实际工作经历。虽然近年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双师型”教师培养,但也仅仅加强了单项操作技能, 教师仍然缺乏整体的相关工作经验。因此拥有一支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成为“面向企业”职业技能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

2.教师要成为是 “一专多能 ”的多面手 。

根据企业项目的特点,教师要做到尽可能够独立完成。教师的能力不仅有利教学, 而且与企业的洽谈联系同样尽显优势。要求学生“一专多能”,教师首先要“一专多能”。

3.教 师要具有超前意识和掌握新技术 、 新工艺及新设备的能力。

学生的职业技能如何与企业接轨,又怎样超越于企业,关键是教师的技术水平要适应和超越企业。因此教师要不断钻研新技术、新工艺与新设备,从而不断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提升自身技能水平。

4.教师要有团队合作精神 。

所谓“隔行如隔山”,再有能力的教师,也不可能做到技术上“面面俱到”,在面对企业项目的过程中,教师之间团结合作,发挥自身长处,企业项目开发就容易成功。把企业项目开发、校本项目开发融入专业教学,更需要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合作共赢,从而全面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七、结语

“面向企业”的职业技能培养途径 , 以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企业岗位工作特点实施教学;以企业项目开发为载体,密切结合企业生产;以企业项目开发带动校本项目开发融入学校专业课教学, 以点带面全面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提升;是一条提高技能教学质量,培养企业所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摘要:文章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提出以“企业项目开发”为“面向企业”的职业技能培养的最佳途径,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提出“校本项目开发”并融入学校专业教学,整体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多种途径建设“一专多能”的学生队伍,并以较高的教师专业素养,保证企业项目开发和校本项目开发在学校中切实可行。

企业商学院 篇7

关键词:学分制,学年学分制,高职教育

1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现状——以企业管理专业为例

学分制是以学习一定的时间分量为单位,计算某一教学活动量的制度。学生修习的课程成绩合格,就可以取得该课程的学分,当学生取得规定的总学分后,即准予毕业,而不考虑修业年限。目前,在全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大多数高校都实施了学分制的管理模式。根据实施学分制自主选课的幅度,可将高校学分制管理模式分为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2种。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现行的学分制度正处于学年学分制的阶段。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在2008级学生首次实行学分制改革,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学分制改革与实践成为该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教务管理的载体和平台。

企业管理专业是该校经贸系的专业之一,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为此,我们将其他高职学校多年来实施学分制改革的经验和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具体情况相结合制定了一套人才培养方案(见表1)。

企业管理专业采取基于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一年级完成大学生基本素质教育和必要的专业基础教育。二年级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学生要利用暑假和寒假时间进行专业调研和专业实习,企业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工作岗位,双方各自指定实习指导老师,共同完成各项实习指导任务。由此来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强化他们的实践技能和积累工作经验。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学校专门开辟实训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下学期,结合学生的就业问题让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产学双方共同参与,结合企业实际同时完成毕业实践环节的任务(原则上应为企业解决某个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分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透过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分制改革主要面临的问题在于如何调整课程的结构,整合资源,加强学分制的管理,使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学生更加适合社会多元化发展要求。

2.1 现行管理有很强的学年制成分,学生自由选择度不高

学分制的实施要求教学计划具有很强的弹性与柔性,选修课占有很大的比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哪怕是采用学年学分制的管理模式,该校教学计划仍带有学年制下的刚性和指令性,弹性和柔性不够,学生远没有充分享受自主选课权。此外该校制订教学计划还不够规范(如对于不同专业的相同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名称、编码、学时数和学分数),给选课与排课带来难度,制约了学分制深化改革。

2.2 选修课程数量不足,教学质量不高

学生知识结构缺乏完整性,学生自主选课空间取决于选修课程总量,而选修课程数量又取决于教师。目前,该校的教师队伍不够完整,尤其是一些热门学科的教师更是紧缺,因此该校开设的选修课数量很有限。另外,教师和学生往往对选修课不够重视,教师备课不够充分、学生上课不认真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学生在选课上也就易避难,形成“凑学分”现象,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被破坏。

2.3 软、硬件教学资源不足制约着学分制深化改革

实施学分制管理需要具有充裕的教学资源,包括技术先进、设备优良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教室、实验室、设备、图书资料等。目前,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教学硬件建设不足,而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房等需求增加,但图书馆文献资料陈旧,欠缺服务意识,无法满足学分制发展需求。

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管理工作既需要专职工作人员具有对学分制的深刻认识和研究,又需要他们精于管理,对教学工作有较高的管理造诣,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纷繁庞杂的日常事务变得井然有序。

3 解决问题的对策

3.1 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先导。从实行学分制的最终目标来看,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根据个性需求和社会需求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性与选择性,促进全面发展。要完善学分制,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学生,都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培养观;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3.2 合理安排课程设置,全面修订教学计划

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的优化组合,突出专业特色,注意学生个性培养,进行文理渗透、学院间交叉设课,对一些利于素质培养的特色课、综合课进行全校公选,并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在低年级开设基础课和大类平台课程,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完善导师制

导师制是成功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证,而学分制为学生独立安排学习、选择课程的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及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必要条件。导师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和管理学生,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在强调发挥学生主动性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合理地引导学生选课。

3.4 推进学校综合配套管理制度

推进学分制建设与实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加大改革和投入,建立与学分制适应的运行机制,更需要教务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后勤管理、图书馆管理等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以保证学分制的有序实施。教学管理是推行学分制改革最有力的保障系统,学校要在人员配备、管理手段、稳定队伍等方面加大投入与管理,要通过管理干部队伍的培训、研讨、交流等形式,培养一支精明强干、高效有力、相对稳定的干部队伍,并在政策上予以保证。

总之,推行学分制的过程是一个教学改革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及各项配套教学管理制度改进,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分制必将变得成熟。

参考文献

[1]杨德广,王锡林.中国学分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2]彭长宇,胡屹,杨柳.学分制下的高校教务管理[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

企业商学院 篇8

关键词:高层;施工;质量

一、引言

企业导师制是指企业中富有经验的、有良好管理技能的资深管理者或技术专家,与新学员或经验不足但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建立的支持性关系。建立这种制度的初衷是为了充分利用公司内部优秀员工的先进技能和经验,帮助新员工和部分转岗人员尽快提高业务技能,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

二、双方职责和义务

2.1导师的职责

(1)注重徒弟岗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在培养期间,对徒弟的学习内容、培训方式、知识和技能水平达到何种程度,以及如何检查、督促、落实,导师都要有具体的安排。

(2)有计划地安排徒弟进行實践锻炼。鼓励徒弟积极参加相关工种(岗位)的各种竞赛。

(3)做好师徒间的安全生产联保互保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教育和引导徒弟注意安全,严格遵章守纪,确保安全无事故。

(4)明确通过“导师带徒”活动徒弟应达到的业务技术水平。根据不同阶段,对徒弟业务技术水平制定具体考核标准,使徒弟技术、业务素质有明显提高,达到预期目的。

(5)为人师表。在日常工作中,导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和引导徒弟热爱企业,热爱本职工作,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2.2学生的职责

(1)尊敬导师,虚心求教,勤学苦练,积极配合导师完成学习计划。

(2)努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主动向导师报告思想和生活状况,虚心向导师学习良好的职业操守,模范遵守国家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践锻炼,积极投身实际工作,在导师的指导帮助下,主动承担任务,参加各种业务比赛;通过亲自动手,提高感性认识和独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不仅要努力学技术、学业务,还要学政治,提高自身修养,做“四有”新人。

三、校内导师作用

丰富的社会实践可以全面锻炼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积累其工作经验,并能尽早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其非智力因素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学校已经与施工企业等合作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一般是接收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社会资源有限,仅靠其自己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教师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给学生提供很多社会实践的机会。

四、校外导师作用

导师的确定。导师制是一项利在长久的系统工程,导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执行的效果,这是企业实施导师制成败的关键。它要求“导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理念、能力和技巧,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符合任职资格的导师一般是公司正式任命的干部、确定的后备干部或者部门骨干员工,人品好、工作能力强、工作经验较丰富且乐于助人,认同并理解企业理念、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参加过导师技能培训或已具备指导新员工的实际经验,对实施导师制有积极的态度。导师的聘任在满足导师任职资格基础上,还须考虑员工担任导师的意愿,并且指导的双方都可以提出变更指导关系的请求。对于导师的确定,公司人力资源部先根据个人的综合素质、管理能力、业务能力、个人专长等情况建立导师库,分别确定一级导师、二级导师和三级导师。不同资格的导师带不同层次的学员,每名导师至多带3-4名学员,形成梯状的人力资源结构。

“导师带徒”对提高青年技能方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是青年员工岗位训练、建功成才的最佳途径之一,是企业乃至项目培养高素质青年员工的有效形式。

导师带徒可以尽快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新员工。这个活动可以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保持企业的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在导师带徒活动中,可以发现青年人才,锻炼青年人才,培养青年人才,造就青年人才。

在某项目上,就是一个大家庭,师傅们都毫不保留的把自己的工作经验传授给所带的徒弟,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和引导徒弟做人做事。师傅们都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还有重点的教导徒弟,无论工作忙与否,总是坚持带好自己的徒弟,传授给自己的平生所学。徒弟在各自的师傅

精心的教导下,逐渐的成长起来,成为项目上的精英和骨干,大多数都能够独当一面,挑起项目上的重任,能够胜任任何工作,并积极的做好,成绩突出,大家都认为导师带徒活动举办的非常好。

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尝到甜头的学校,都不会放弃校企合作。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合作范围会扩大,合作内容会增多,合作水平和效果会逐步提高。在校企合作成为培养技能人才成功之路的认识逐步深入人心,校企合作遍地开花的大好形势下,也要防止出现削弱校内教育作用,出现走极端的可能。

从理论上讲,企业是技能人才培训和技能人才使用双主体。他们既可自主培养,自主使用;也可不自己培养,对外聘用;还可自培与他培结合,择优者用。实践中,部分企业,主要是国有和非国有规范企业以自培为主,外聘为辅。但是,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培能力有限,紧缺的技能人才主要靠外聘或校企合作办法解决。从现实和发展看,校企合作培养应包括全日制培养和社会化培训两个方面。培养对象包括学生、新成长劳动力,在岗员工。其中,学生和在岗员工应成为主要对象。

五、结论

为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项目部把“导师带徒”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结合各项培训工作持续推进,其做法得到项目领导及全体员工的大力支持,有力的促进了项目青年员工的快速成长。

作者简介:李宝昌(1981-),男,吉林,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硕士,从事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企业商学院 篇9

一、问答题(4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企业都有哪些职能性活动?

2.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3.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具有哪些特点?

4.何谓精益生产?

二、论述题(1题,每题30分,共30分)

1.试论管理思想的发展。

三、案例分析题(1题,每题30分,共30分)

1.新业务员的流失之痛

H广告公司的张经理花很大劲在2006年大型人才交流会上新招募8名业务员(牛大至牛八),无论学历、知识结构、形象等均属中上层,比较满意,薪资待遇在同行中不高不低还可以,经过一个星期的培训后开始走上市场。然试用期两个月内走了两个,牛大感觉自己不适合做业务,性格内向,很爱面子,压力太大;牛二是公司感觉不行,不能吃苦,比较懒惰,“聪明”有余而力不足,只好劝退。又过了三个月,牛三出局,自己尽力了,然工作仍不上道,拉不到业务或业绩很少,而工资是和绩效挂钩的,拿着不高不低的工资,看不到头,只好另寻它路。过到八个月的时候,又有二人离职,牛四是刚开始觉得这个人很好,相当不错,可时间一长感到有些毛病,看那里都不顺眼,让他走人;牛五业绩不错,但觉得提成不高,觉得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选择走向“高枝”。一年过后,剩下的三个人中,除牛六比较老实、能力还凑合的在按部就班地做外,牛七能力强但不合群,独来独往,牛八也蠢蠢欲动,准备跳槽,眼看差不多的就要走光,弄的张经理犯了头疼病。新员工流失给 H广告公司带来巨大损失,公司为此付出高额的招聘费用、培训费用,人力、财力,同时不利于公司业务的衔接和服务质量的稳定,对现有员工也带来一定的影响,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企业商学院 篇10

关键词:企业文化,专业建设,课程改革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逐步从浅层次合作向深度合作发展, 但由于校企双方在组织文化、价值观、管理体制、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 企业对于职业院校毕业生企业文化素养的满意度远远低于对其知识技能的满意度, 尤其在纪律、团队、责任心等方面差距较大。要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有效融通, 缩短毕业生进入职场的磨合期和适应期, 就必须将先进的企业文化融入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中, 使学生通过先进企业文化熏陶, 熟悉热爱专业, 提高职业素养, 将观念与行为方式融入企业, 为将来顺利进入职业领域, 成为企业合格员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空乘专业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基础上, 将先进企业文化融入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中, 特别强调素质教育, 按企业员工的标准教育学生, 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办学体系与课程体系, 培养了一批批适应民航企业需求的优秀毕业生。

一、将先进企业文化融入专业建设中

先进企业文化是企业运用文化的特点和规律, 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基本途径, 以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为原则, 以培养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等为核心内容, 以争取企业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方式。先进企业文化是一种实践文化, 开放而张扬。高职学校应加强对与专业相应的企业文化的研究, 重视对学生企业文化的教育与熏陶, 将企业文化的核心与精神渗透在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中, 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1、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对接

校企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而有效的校企合作离不开校企之间的文化对接。先进企业文化的渗透离不开企业的参与, 包括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教学模式的创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专业课程的教学等方面的全面参与。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空乘专业依托校企合作平台, 聘请各大航空公司专家, 召开实践专家座谈会, 共同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了基于校企共育的“主体定位、多向分流”人才培养模式。“主体定位”是指本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为适应民航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空中乘务员和民航地勤人员, “多向分流”是根据本专业学生不能全部满足在民航相关岗位就业的实际, 在校企双方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就业意愿与特长, 实施分流教学,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招生、培养、实习、就业四个“一体化”、校企密切合作的教学过程及分流教学、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过程, 实现空中乘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这种模式中校企共同建构专业课程体系, 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方案, 共同实施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反馈教学科目、教学重点, 按合格企业员工的标准教育培养学生。

2、将竞争、优胜劣汰等企业原则引入空乘专业招生、就业工作中

在武职校企共育的空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 学生从招生、实习到面试都由航空公司全程参与, 共同培养, 实现学校与航空公司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招生时对有志报考本院的学生进行提前面试, 由国航、东航等航空公司人力资源部领导和学院专业教师组成评委团, 实施专业面试, 面试严格按照航空公司招乘流程, 按企业招聘员工的标准, 对适合做空乘和地面服务的学生进行筛选, 符合条件的学生发放合格证, 获取报考本专业的资格, 高考后按分数由高到低录取, 单招学生也按此标准面试。这样, 学生一入校便能感受到竞争、优胜劣汰等先进企业文化氛围, 大学期间本专业也将以综合实训项目的形式, 按这种标准多次对学生进行模拟面试, 这样, 学生就业时就能从容应对各个航空公司的面试, 这种企业文化的熏陶, 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与职业成长。

3、校企合作进行专业介绍与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入校完成军训后, 由专业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 (来自航空企业的专家, 资深民航乘务员等) 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 告知学生在校三年的培养方案, 并聘请行业专家做诸如“我的空乘职业生涯”等形式的讲座, 邀请毕业的优秀校友进行现身说法, 告知学生如何利用三年在校学习时光, 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顺利进入就业岗位, 进入企业后又如何做一名优秀员工, 如何获得晋级和优厚待遇, 如何可持续发展等等。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聘请企业专家授课, 加强对学生工作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使学生了解这份职业, 让其具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导向性, 培养其爱岗敬业精神, 使其在校就接受先进企业文化熏陶。

4、营造具备浓郁先进企业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 实施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吸取企业文化中优秀的元素, 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武职空乘专业校企合作共同管理学生, 企业派员常驻学校, 协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 其中企业按照民航企业的管理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养成, 加强先进企业文化熏陶。学校则以空乘人员职业素质要求为标准, 建立职业素质养成平台, 实施职业养成教育, 促使校园文化与先进企业文化对接。

按照“重素质养成、重能力培养、重语言提升、重形象塑造”的思想, 建立标准化职业素质养成体系。以礼仪训练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切入点, 做到学生着装规范化 (统一着空乘制服, 化职业妆) 、礼仪训练日常化, 从课堂环境、生活环境、仪容仪表跟踪检查等方面, 进行建设, 并以一名合格空乘人员所需综合素质为标准, 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严格、系统的职业素质塑造, 逐渐形成本专业独特的标志识别系统, 形成一种渗透空乘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5、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技能大赛、学生文体和社团活动, 营造先进企业文化氛围

通过技能竞赛等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这几年, 本院空乘专业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民航总局与金通航空培训公司主办的全国空乘院校空乘技能大赛, 每次都能取得较好成绩。参加的“爱在蓝天”等全国空姐大赛活动, 成绩斐然。同时自己组织了湖北省空乘专业技能大赛等赛事, 通过大赛历练, 使学生不断接受职业技能训练, 让其接受先进企业文化熏陶。

通过第二课堂、社会服务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拓展知识和能力,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本院学生积极参加世界杯女足抽签礼仪活动、城运会礼仪活动、亚运会引领活动等, 通过一系列活动与服务不断提高职业素养。

二、将先进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改革中

1、校企合作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在毕业生跟踪调查、企业走访调研的基础上, 组织召开实践专家座谈会, 邀请民航人力资源部领导和空乘出身的企业专家参加, 聘请校内外课程专家直接主持, 进行空乘及民航地面服务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确定了空乘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将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客舱设备运行、客舱服务、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等行动领域, 并将这些行动领域按照教育学有关规律, 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 构成空乘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每一学习领域在对企业具体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后, 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进行整合, 建立主体学习单元, 以企业真实工作场景为依据, 设计模块化学习情境,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空乘专业课程体系, 突现民航先进企业文化特色。

2、素质教育贯穿整个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空乘职业特征, 空乘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特别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首先, 通过空乘形象塑造、民航服务礼仪、形体训练、社交礼仪等课程, 培养学生的形象气质, 礼仪规范, 彰显民航企业对员工形象气质的要求。其次, 第一年基础应用英语的学习, 第一、二年专业英语的学习, 意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满足民航企业服务不同文化背景国家旅客的要求。再次, 通过客舱设备运行、客舱服务、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机场要客服务等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最后, 通过世界历史文化、航空运输地理、客源国概况、文学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美学等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

3、在通识课程教学改革中渗透先进企业文化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 通识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应具备的一般知识与能力, 即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普遍适用的知识与能力;专业课程培养胜任某一职业 (群) 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注重专业技能的掌握;拓展课程是培养从事相近专业以及跨专业工作的能力。

通识课程也要注意渗透先进企业文化。以思政课为例, 针对校企合作中企业专家提出压缩思政课的要求, 本专业老师与专家研讨, 并与思政课老师进行交流, 要求思政课也要与专业相适应, 要培养符合企业、行业要求的学生, 走工学结合之路。企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水准, 比如人品、敬业精神、责任感、职业认同感、团队合作精神, 这是先进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 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同时, 也要将先进企业文化渗透在课程教学中, 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锲而不舍的职业精神。教师应立足学生的专业、职业的实际, 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组织、职业规范、文化氛围, 然后将其融汇到思政课理论教学之中。再以体育课为例, 空乘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具备健康的身心, 能胜任繁重的航班工作任务, 因此应将体能训练纳入体育课教学中。

4、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先进企业文化

在客舱设备、客舱服务、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等实训课程中特别注意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先进企业文化内容渗透在教学实践中。“保证飞行安全”是民航企业的第一要务, 实训课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安全意识, 养成安全操作飞机设备和实施机上安全检查的良好习惯, 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课程更要通过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培养学生临危不乱的素质。在客舱服务课程实训中注意培养学生资源节约、垃圾分类等环保意识。

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全面接受先进企业文化教育。聘请国航、南航、深航等国内大型航空运输企业的技术骨干指导学生校外顶岗实习。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是专业课程的最后一项, 也是企业工作的开始, 学生将进入全面真实的企业环境, 以实习员工的身份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 接受企业全方位管理, 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在这个阶段学校要积极配合企业, 教育学生遵守员工纪律、接受企业管理、提高职业技能、爱岗敬业, 以便能更快更好地融入企业, 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

5、聘请企业专家授课, 直接将企业文化带进课堂

聘请企业的技术权威、技术大师定期到学校举办讲座、技能演示观摩课。东航武汉分公司、南航湖北分公司客舱部的经理、书记, 天河机场领导受学校邀请, 每学期定期给学生做讲座, 举办技能演示观摩课, 将企业对民航客舱服务员、民航地面服务人员的要求, 对员工的成长规划及日常管理, 通过这些讲座与课程告知学生, 使学生耳濡目染, 接受企业文化熏陶。长期聘请企业专家、民航资深乘务员讲授实践技能课程。聘请国航、南航、深航、天河机场等各大民航企业及管理机构的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 讲授实践技能课。比如, 本专业聘请的楚天技能名师盛美兰 (原海航客舱部总经理) , 每年集中给本专业学生讲授客舱服务课程, 她严格按照企业管理要求, 对学生进行课堂和日常生活管理, 在教学中将学生按班级划分为乘务大队, 各班再每六人划分为一个乘务组, 以乘务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活动, 每个乘务组展开竞赛, 各个乘务大队也进行比较, 完全按企业管理要求对学生进行课堂和日常生活管理。

6、将先进企业文化要求纳入课程考核标准

在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训考核中模拟企业业绩考核办法, 将形象气质、礼仪礼貌、安全意识、操作规范、服务质量等纳入实训课程考核中, 综合评定学生实训课程成绩。在课程考核中实行学校教师、企业专家多元化评价标准, 将企业评价标准纳入课程考核标准。

总之,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开办空乘专业以来, 特别重视对民航企业文化的宣传与教育, 注意将先进的企业文化融入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中, 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重视职业养成教育。因此, 该院空乘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尤其是毕业生的工作态度、专业技术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了企业的肯定和认同。

参考文献

[1]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新动向[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9) .

上一篇:交易浅析下一篇:保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