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核算十篇

2024-06-30

财务报表核算 篇1

[例]假定P公司能够控制S公司, S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2月31日, P公司个别资产负债表中对S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为3000万元, 拥有S公司80%的股份。P公司在个别资产负债表中采用成本法核算该项长期股权投资。2007年1月1日, P公司用银行存款3000万元购得S公司80%的股份 (假定P公司与S公司的企业合并不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P公司备查簿中记录的S公司在2007年1月1日可辨认资产、负债等的公允价值资料如表1。2007年, S公司实现净利润1000万元, 提取法定公积金100万元, 向P公司分派现金股利480万元, 向其他股东分派现金股利120万元, 未分配利润为300万元。S公司因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资本公积的金额为100万元。2007年12月31日, S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为4000万元, 其中股本为2000万元, 资本公积为1600万元, 盈余公积为100万元, 未分配利润为300万元。S公司股东权益结构如表2所示。假定S公司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与P公司一致, 不考虑P公司和S公司及合并资产、负债的所得税影响。 (本案例来源于《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06) 》第526页, 略有改动。)

直接在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基础上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其基本程序包括: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1) 调整子公司的净利润。P公司应当根据S公司在2007年1月1日 (即购买日) 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调整该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 所涉及的调整事项仅包括累计折旧的调整, 调整分录应为:

借:管理费用50000

贷:累计折旧50000

调整后实现的净利润=1000-5=995 (万元)

调整后S公司当年年末未分配利润=300-5=295 (万元)

(2) 确定少数股东损益。少数股东损益应按照子公司调整后的净损益和少数股东的持股比例计算确定。

少数股东损益=995×20%=199 (万元)

(3) 确定调整后子公司的股东权益。调整S公司股东权益的事项应当包括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100万元和以固定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调增折旧费用的5万元。即2007年12月31日, S公司调整后的股东权益为:

调整后的股东权益=4000+100-5=4095 (万元)

(4) 确定少数股东权益。少数股权权益应当按照调整后的子公司股东权益乘以少数股东的持股比例计算确定。

少数股东权益=4095×20%=819 (万元)

(5) 按照权益法调整母公司的投资收益。S公司已于当年分派了600万元现金股利, P公司享有480万元, 因而, 在成本法下P公司已经确认了480万元的投资收益。但在权益法下, 母公司的投资收益是以子公司实现的净损益为基础计算确定的, 子公司分派现金股利则作为股权投资的收回, 相应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由于两者在投资收益的处理上存在差异, 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需按照权益法调整母公司的投资收益, 调整方法为:

母公司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购买日后子公司累计实现的净利润×持股比例

母公司投资收益的累计调整额= (购买日后子公司累计实现的净利润-子公司累计分派的现金股利) ×持股比例

在权益法下,

P公司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995×80%=796 (万元)

P公司投资收益的累计调整额= (995-600) ×80%=316 (万元)

需要强调的是, 为减少逐年调整的工作量, 在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情况下, 母公司按照权益法确认的投资收益及其调整额应当按照累计金额计算。

(6) 确定商誉。

商誉=按照权益法确定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调整后子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中享有的份额

其中:按权益法确定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成本+ (调整后累计实现的净利润-累计分派的现金股利±其他权益变动) ×持股比例

P公司应确认的商誉=[3000+ (995-600+100) ×80%]-4095×80%=120 (万元)

编制P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S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销分录:

借:股本20000000

资本公积17000000

盈余公积1000000

未分配利润2950000

商誉12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30000000

少数股东权益819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S公司800000

投资收益3160000

其中, 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80万元, 是因为S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100万元, P公司享有80%。本项应按累计变动额调整。

P公司对S公司的投资收益与S公司当年利润分配的抵销处理应为:

借:投资收益7960000

少数股东损益1990000

贷:提取盈余公积1000000

应付现金股利6000000

未分配利润2950000

其中, 借记“投资收益”科目796万元, 是因为在成本法下P公司已经确认投资收益480万元, 在抵销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时又转入了316万元, 从而将“投资收益”科目余额调整为权益法下应确认的投资收益金额796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 直接在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基础上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其他项目的抵销处理与常规合并程序相同, 在此不再赘述。基于成本法核算基础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优点在于能够简化账项调整的工作量, 尤其是在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情况下, 这一优点格外突出。另外, 在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销及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的抵销等相关处理上可以直接依据成本法的核算资料进行, 便于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财务报表核算 篇2

财务报表附注是财务报告不可或缺的组织部分, 它是对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明细资料或文字描述, 包括重要会计估计及政策、不符合会计基本假设、资产负债日后事项、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和财务报表中重要项目的说明, 它可以使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从而更加全面的理解财务报表的内容。

会计报表 (这里主要指主表及附表) 往往是通过货币计量单位, 数字化的表现形式, 简明扼要地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成果、资产状况与现金流量情况。但对于其具体构成, 特殊项目, 从数字及其对应关系中往往难以判断。因此, 对于企业的真实情况、表外情况、往来款项、坏账与准备等利益相关者急需的详细信息, 报表中无法反映, 从而才有了对会计报表附注的需求。

二、财务报表附注信息的作用

(一) 有助于提高会计报表信息的使用价值

会计的根本目的在于向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很明显, 会计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会计报表 (会计报告) , 但仅凭几张主表, 我们只能简单地分析出企业的资产状况、现金流量状况与盈利状况。因此, 对于会计报表进行补充说明, 以附注的方式进行强调、解释、例外分析, 是完全有必要的。只有通过结合会计报表与会计报表附注综合考虑, 才能够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相对准确的判断, 这样才能使企业会计报告更加具有使用价值, 而不是一堆数据的堆砌。

(二) 有助于协调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之间的矛盾

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重要性、及时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相关性是要求对企业会计报表使用者有用;可靠性是要求会计报告数据真实、准确;可比性是在相关企业中, 纵向、横向对会计信息进行可比;重要性是对企业的若干信息进行重要性判断并表述;及时性是要准确快捷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这些主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往往对会计的计量、报告有着不同的要求, 存在着矛盾也显而易见。

(三) 通过财务报表附注可以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

企业会计报表往往是数字的表达, 是通过货币计量单位反映企业的基本经济业务情况。但是对于企业的一些具体情况或者是特殊情况, 则必须通过会计报表附注来了解。比如, 假定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大宗、订单式生产, 则存货数量往往很大, 明显不同于快销企业。对于成本结转、存货情况, 会计报表附注中都会有明确的反映。通过对财务报表附注进行认真的分析, 可以发现问题, 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 从而减少报表使用者的风险和损失。与此同时, 我们可以发现, 会计报表的主表篇幅有限, 所提供的信息更是有限, 而财务报表附注作为主表的补充, 它会提供一些格外特殊或详细的补充信息, 通过阅读此附注将进一步加深对该企业的分析, 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融资决策。

三、财务报表附注在财务分析中的地位及作用

(一) 财务报表附注有助于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

在财务报表分析中, 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必不可少, 但是现实中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未必就是企业的负债总额, 因为还可能有或有负债的存在, 而或有负债正是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得到反应。负债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定义为:由企业承担的、能够可靠计量的且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当三个条件有一个未满足时就需要将其确认为或有负债, 在报表附注中予以体现。倘若企业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了或有负债, 那无疑会削减企业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举例说明, 在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后, 众多上市公司有一半以上披露了或有负债的存在且金额巨大;而早在2000年ST棱光公布年报时, 公众就发现其披露的担保金额总计远远超过了自身所有的1.5亿的净资产数额。倘若公司利益相关者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时候不进行财务报表附注的查看, 会遗漏掉很多重要信息, 仅仅或有负债一项有可能就会使企业由盈变亏, 导致负面影响。

(二) 财务报表附注有助于企业营运能力的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中的第14条规定企业发出的存货可选择的计价方法有加权平均法和先进先出法等, 它们都是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在销售成本以及期末存货之间进行一定程度的分配, 所以平均存货成本和销售成本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那么投资者为了知悉企业准确的存货周转率, 就必须通过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查明企业到底运用了何种存货流转假设, 从而了解其运用了何种存货的计价方法, 便于投资者计算企业相关的资产管理比率, 进而了解企业的营运能力。其实按照规定, 存货周转率严格意义上应该用个别计价法来计算, 但在现实中, 由于企业存货进出频繁, 且实物流转与价值流转的不一致, 用个别计价法计算存货周转率并不可行, 很多企业故意用不当的方式分摊存货成本, 来降低销售成本、增加营业利润, 因此, 通过认真分析财务报表附注中有关存货流转的假设, 是防止企业调整利润、了解企业真实运营情况的有效办法。此外, 企业营运能力的好坏也可通过应收账款的周转率来进行衡量, 但在具体实务操作中, 有些特殊收入只会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如果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时候不进行特殊事项的研读, 有可能会忽略某些特殊收入, 落入企业人为调节收入的陷阱中。

(三) 财务报表附注有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中, 主要用营业利润率、销售毛利率、资产净利率、净值报酬率来反应企业的盈利能力, 其中利润是影响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而财务报表附注对盈利能力的分析体现在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说明上, 往往一个母公司为了虚报利润, 粉饰财务报表, 会将自己的某项资产以低价卖给子公司, 而上市的子公司再以正常价格卖出, 获得的高价差额就可以记为投资收益反应在企业的利润中。但是这种收益并不反应企业正常的营业状况, 所以就不能说明企业真正的盈利能力。例如2000年的年报显示, 陕长岭用每股7元的价格购买了母公司持有的圣方科技1000万股, 但随后又以每股8元的价格转让给了美鹰玻璃实业公司, 这笔交易使陕长岭获得投资收益7000万元, 占2000年其年利润总额的52.4%, 如若投资者未观察到财务报表的附注中此关联交易的详细情况, 不免会受此被粉饰报表的欺骗。

四、结语

在财务分析中, 仅仅依靠财务报表提供的事项进行分析是远不够全面的, 甚至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必须重视财务报表附注, 只有认真阅读附注的内容, 与财务报表系统相结合, 经过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从而准确的评价企业的各项能力, 并找出相应的问题, 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及相关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 笔者相信我国企业的信息披露将更加规范。

摘要:财务报表附注是为帮助理解企业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有关项目所作的解释, 它和会计报表、附表以及财务状况说明书一起构成了企业会计报表体系。在我国由于会计制度建设的落后, 财务分析者习惯上只重视对财务报表的分析, 而对于财务报表附注的分析则重视不足。而实际上, 财务报表附注在财务报告的分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对于正确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很大的帮助。财务分析的关键在于分析是否客观和完整, 要想达到满足客观性和完整性的要求, 对财务报表附注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财务报表附注,财务报表分析,影响

参考文献

[1]佟志超.浅析财务报表附注在财务分析中的重要性[J].经营管理者, 2013, (32) .

财务报表核算 篇3

摘 要 在合并财务报表的实务操作中,直接在成本法的基础上编制合并报表,将使合并报表的工作得到简化。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和所有制权益在实际编报过程中的抵消处理如果结合excel的运用将更加简化。此外,在合并报表中常见的几种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在成本法核算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合并报表的编制。

关键词 成本法 合并报表 并抵消

目前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先“按照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后,由母公司编制”。同时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也提到“合并报表准则允许企业直接在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基础上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但是所生成的合并财务报表应当符合合并报表准则的相关规定”。在实务操作当中,由于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都是按成本法核算,所以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如果先进行权益法调整,然后再合并抵消,编制过程会十分繁琐。而如果直接在成本法的基础上编制合并报表,合并报表的工作将得到简化。在合并报表的工作实务中,一般首先要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和所有制权益的抵消,再进行其他内部交易的抵消。下面仅就直接在成本法的基础上如何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和所有制权益的抵消,以及合并报表中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做一个初步的探讨,希望同行朋友们指正。

一、在成本法的基础上长期股权投资和所有制权益的抵消处理

这种抵消是编制合并报表的基础,相对也较为简单。本文仅讨论一下存在少数股东情况下的实务操作。在进行母公司长投对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消时,在存在少数股东的情况下,合并资产负债表会通过抵消出现少数股东权益,合并利润表会通过抵消出现少数股东损益。抵消完成后,合并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各行列示的结果就是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加上子公司未抵掉的资本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本期变化数(由于新准则规定合并抵销后,子公司计提的盈余公积不需转回,因此子公司个别报表中本期提取的盈余公积不会体现在合并报表中);少数股东权益行列示的就是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额乘以少数股东持股比例。合并利润表中,在没有未实现内部利润的情况下,合并净利润就等于母公司净利润加子公司净利润,通过合并抵消只是多出一个少数股东损益,少数股东损益行所列数额就是子公司净利润乘以少数股东持股比例。可以看出,在没有未实现内部利润的情况下,合并利润表就是母子公司利润表的简单加总,只是把子公司的当期利润在母公司和少数股东之间按持股比例进行分配,归属于母公司的部分,列入合并报表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归属于少数股东的那部分给它单独列示到“少数股东损益”里。

现举例说明上述抵消的实际操作:

A公司对B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成本80万元,持有B公司(实收资本100万元)80%的股权。A公司實收资本500万元,本年实现利润80万元,提盈余公积8万,年末盈余公积余额30万元,未分配利润余额450万元。B公司本年实现利润10万元,提盈余公积1万,年末盈余公积余额4万元,未分配利润余额28万元。

按双方报表金额,直接编制合并抵消分录:

借:实收资本100

盈余公积4

未分配利润2.4

贷:长期股权投资 80

少数股东权益26.4

抵消完成后,合并资产负债表实收资本就是母公司实收资本500万元。子公司计提的盈余公积全部冲回,盈余公积就是母公司的盈余公积期末余额。

该抵消分录可以按下面的方法编制:先算少数股东权益,等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乘以少数股东持股比例。其次用母公司长投加少数股东权益,减去资本公司和盈余公司的简单加总数,这样就得出了应抵消的未分配利润数(如果子公司的资本公积数额本期有变动,则需考虑本期变动数)。合并利润表中只要按子公司当期净利润乘以少数股东持股比例,把少数股东损益列出即可。实务中,如果在excel中设置好公式,该抵消分录往往可以自动完成,非常便捷。

由于本文旨在探讨成本法下合并报表的编制,对于其他内部交易的抵消,再次不再赘述,可参照准则解释在合并底稿中逐一完成。

二、几种特殊情况下的合并报表实务

1.交叉持股情况下的合并

有时子公司的少数股东是母公司的另一家子公司或几家子公司,这就是交叉持股的情况。在交叉持股的情况下,理论上母公司和其他子公司对被投资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合计数应该等于被投资子公司的实收资本,这样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就要把母公司和其他子公司对被投资子公司的长投总成本,全部视同为母公司的长投,和子公司的实收资本抵消。

2.子公司出现超额亏损情况的处理

由于是在成本法的基础上合并报表,无需按权益法调整长投,所以子公司的超额亏损不会影响母公司的长投数额。在合并时,仍可用母公司的长投与子公司的权益相抵消。按《企业准则解释第4号》第六条规定: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子公司少数股东分担的当期亏损超过了少数股东在该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的,其余额仍应当冲减少数股东权益。可以看出,《企业准则解释第4号》对《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 —合并财务报表》进行了修订,即无论公司章程或协议是否规定少数股东承担子公司超额亏损,都将子公司超额亏损冲减少数股东权益,这时少数股东权益项目可能会出现负数。

也就是说,对超额亏损的子公司,仍可以用子公司少数股东持股比例乘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直接得出少数股东权益。由于是超额亏损,所以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相应少数股东权益也会出现负数,此时在合并报表中只需直接列示即可。

此外还应注意,《企业准则解释第1号》第九条规定,母公司对于纳入合并范围的未确认投资损失,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冲减未分配利润,不再单独作为“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列报。所以,对于未确认投资损失,在合并报表中应反映在未分配利润中。

所以,在此种情况下,编制合并报表时,可是视同于正常子公司,完全按前述抵消分录的编制方法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和所有者权益的抵消。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2]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财务报表核算 篇4

为进一步规范外贸出口企业申报,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特对外贸出口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报表填写规范及相关财务核算要求明确如下:

一、外贸出口企业外购货物收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必须按相关规定要求和时限进行认证和申报。

二、外贸出口企业的内外销必须分开核算。

三、外贸出口企业出口货物和内销货物所对应的进项发票应分别取得、核算和申报。其中内销货物对应的进项发票允许抵扣,外销货物对应的进项发票计入待抵扣税额;如取得的同一份进项发票既有用于外销的货物也有用于内销的货物,则应采取换票方式进行处理;出口货物中属于不予退(免)货物的,其对应的进项发票准予抵扣。

对购进的货物不能区分是否用于出口和内销的,一律暂视同出口货物处理,对应的进项发票计入待抵扣进项税额。

四、财务核算上,在“应交税金”科目下增设“待抵扣进项税额”明细科目。

五、涉及纳税检查调整的按现行相关规定处理。

六、增值税申报表填写规范及财务处理要求:

1、取得用于出口退(免)税货物的进项发票,纳税申报时进项相关内容按下列要求处理:

抵扣明细表应选择“外贸出口退税”,附表二填在“待抵扣进项税额”相应栏次(报表自动跳转,请注意核对)进项税额的财务处理:(1)取得进项发票时: 借:库存商品等科目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待抵扣进项税额)

贷:应付帐款等科目(2)申报退税时:

借:应收出口退税(购进货物不含税金额×退税率)

主营业务成本(外销)等科目(购进货物不含税金额×(征

税率-退税率))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待抵扣进项税额)

2、可退(免)税货物报关出口后,向征税机关纳税申报时,出口货物免税销售收入按下列要求处理:

出口销售填在主表“免税货物及劳务销售额”栏及相应明细栏次及附表一“免税增值税货物及劳务销售额明细”。出口销售收入的财务处理:

借:应收外汇帐款等科目

贷:主营业务收入(外销)等科目

3、对按政策规定不予退(免)税的出口货物(不包括进料加工复出口贸易出口货物),需视同内销计提销项税额的,则应按内销货物相关要求填写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即出口货物销售额应填写在增值税申报表主表“按适用税率征税货物及劳务销售额”栏和附表一“按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货物及劳务的销售额和销项税额明细”相应栏次;取得的相应进项发票在抵扣明细表中应选择“专用发票抵扣”,附表二填在“申报抵扣的进项税额”相应栏次(报表自动跳转,请注意核对)。

相关财务处理:

进货时:

借:库存商品等科目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帐款等科目

货物报关出口时: 借: 应收外汇帐款等科目

贷: 主营业务收入(出口视同内销)等科目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4、对出口货物(不包括进料加工复出口贸易出口货物)前期已按退(免)税货物进行申报,后按政策规定需视同内销计提销项税额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填写规范: ⑴如按日常正常申报方式申报的:

出口货物销售额应先红冲相应已申报的免税销售额,再填写在增值税申报表主表“按适用税率征税货物及劳务销售额”栏和附表一“按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货物及劳务的销售额和销项税额明细”相应栏次;需视同内销出口货物的进项税额凭主管退税机关出具的《外贸企业出口视同内销征税货物进项税额抵扣证明》列示的进项税额申报抵扣,填写在附表二第11栏“外贸企业进项税额抵扣证明”栏。⑵如按补充申报方式申报的:

应对视同内销计提的销项税额补充申报,主管退税机关出具的《外贸企业出口视同内销征税货物进项税额抵扣证明》列示的进项税额于次月正常申报时填写在附表二第11栏“外贸企业进项税额抵扣证明”栏。

上述涉及的进项税额如已按待抵扣税额申报,且征退税率差部分已转入了成本,按下列要求进行财务处理,并从待抵扣进项税额或应收出口退税、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转入进项税额:

进项税额的处理: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主营业务成本(外销)等科目(购进货物不含税金额×征退税率差)

应收出口退税(购进货物不含税金额×退税率)或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待抵扣进项税额)销项税额的处理: 借:应收外汇帐款等科目(红字冲回)

贷:主营业务收入(外销)等科目(红字冲回)借: 应收外汇帐款等科目

贷:主营业务收入(出口视同内销)等科目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对进料加工复出口贸易出口货物需视同内销补税的,根据国税发[2006]102号文件规定,自2006年7月1日起(以出口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注明的出口日期为准)按下列公式计算应纳税额, 并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应纳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格×外汇人民币牌价)÷(1+征收率)×征收率

注:上述公式现行征收率为3%。

暂通过“税票录入”方式征收增值税,企业做补充申报时销售额填写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第5栏“按简易征收办法征税货物销售额”。相应财务处理:

(1)如原已申报免税销售收入:

借:应收外汇帐款等科目(红字冲回)

贷:主营业务收入(外销)等科目(红字冲回)

借: 应收外汇帐款等科目

贷:主营业务收入(出口视同内销)等科目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2)如尚未申报免税销售收入:

借: 应收外汇帐款等科目

贷: 主营业务收入(出口视同内销)等科目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6、下列情形,在货物内销时,其内销部分可按现行相关规定向退税机关申请开具《出口转内销证明》,凭《出口转内销证明》申报进项税额抵扣,并按内销货物相关规定处理:(1)已申报办理退税的出口货物发生退运后又转为内销的;

(2)对原已按出口货物处理的购进货物,如部分已出口且已申报办理退税,部分进行内销的;

上述进项税额的处理: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待抵扣进项税额)(《出口转内销证明》注明的税额)

常州市国家税务局货物与劳务税处

进出口税收管理处

财务报表核算 篇5

关键词:递延所得税,内部交易,合并财务报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定, 企业合并中的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合并财务报表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其编制主体是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以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 根据其他有关资料, 抵销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后编制。在企业集团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 集团内企业法人适用的税率很可能存在差异。那么在集团内买卖双方的企业法人主体适用税率不同的情况下涉及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 计算由其形成的递延所得税应使用哪一方的税率呢?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此并无专门论述, 现笔者通过案例加以分析税率。

一、交易主体税率不同下内部存货交易未实现损益形成递延所得税

例1:甲、乙两公司同属集团内的企业。其中, 甲公司为母公司, 适用税率为15%。乙公司为子公司, 适用税率为25%。2011年5月16日, 乙公司将一批存货销售给甲公司, 款项于当日通过银行转账结清。该批存货的成本是200 000元, 内部交易价格是300 000元, 假定交易中不存在相关的税费, 且以前期间甲、乙公司不存在任何内部交易。至2011年12月31日, 甲公司未将该批存货向集团外的企业销售。

2011年5月, 乙公司个别报表对于该项交易编制的会计分录:借:银行存款300 000;贷:主营业务收入300 000。借:主营业务成本200 000;贷:库存商品200 000。

乙公司在该项交易中确认了100 000元的内部交易利润, 同时此交易利润也是应纳税所得额, 按25%的适用税率计算得乙公司当期所得税费用为25 000元。

2011年5月, 甲公司个别报表对于该项交易编制的会计分录:借:库存商品300 000;贷:银行存款300 000。

因甲公司从乙公司购入的存货未向集团外销售, 2011年年末母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编制调整分录:借:主营业务收入300 000;贷:主营业务成本200 000, 存货100 000。

因合并调整, 存货的成本被调低了100 000元。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对存货账面价值的调整会导致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存在差异。合并财务报表中存货的账面价值是200 000元, 计税基础是300 000元, 其差异属于暂时性可抵扣差异,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费用。但100 000元的差异应选择哪个法人主体的适用税率计算来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我国无专门的规定。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中第51段, 递延所得税负债和资产的计量, 应反映在资产负债表日从企业预期收回或清偿其资产和负债账面金额的方式中推算出的纳税后果。结合本例, 笔者认为应该选择购买方企业法人适用的税率进行计算。因为未来期间甲公司对外出售或耗用由内部交易取得的资产时, 纳税申报表中允许扣除300 000元的税务后果是体现在甲公司的纳税申报表中, 所以计算递延所得资产应选择未来期间拥有税前扣除此项金额权利的企业主体的税率。按照甲公司的适用税率计算上述递延所得税, 满足国际会计准则的此项要求。

2011年末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100 000×15%=15 000 (元) , 会计处理为:借:递延所得税资产15 000;贷:所得税费用15 000。

若2012年甲公司将此存货全部售出, 则甲公司通过税前扣除300 000元的存货成本, 节约税费45 000元 (300 000×15%) , 实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转回。在本例涉及交易的主体中, 采购方的税率比销售方的税率低;相反, 若涉及交易的主体中, 采购方的税率比销售方的税率高, 计算上述递延所得税仍然采用采购方的适用税率。

二、交易主体税率不同下内部固定资产交易未实现损益形成递延所得税

例2:甲、乙两公司同属集团内的企业。其中, 甲公司为母公司, 适用税率为15%;乙公司为子公司, 适用税率为25%。2010年12月21日, 乙公司将自己生产的产品销售给甲公司作为固定资产使用。乙公司销售该产品的销售收入为120 000元, 销售成本为100 000元。甲公司对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折旧年限为5年, 预计净残值为零。假设会计和税法对该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方法、折旧年限和预计净残值的处理一致, 且该交易不存在任何相关的税费。

2010年12月, 乙公司个别报表对于该项交易编制的会计分录:借:银行存款120 000;贷:主营业务收入120 000。借:主营业务成本100 000;贷:库存商品100 000。

乙公司在该项交易中确认了20 000元的内部交易利润, 同时此部分交易利润也是应纳税所得额, 按25%的适用税率计算得乙公司当期所得税费用为5 000元。

2010年12月, 甲公司个别报表对于该项交易编制的会计分录:借:固定资产120 000;贷:银行存款120 000。

因甲公司从乙公司购入的固定资产未计提折旧, 2010年末母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编制调整分录:借:主营业务收入120 000;贷:主营业务成本100 000, 固定资产20 000。

因合并调整, 固定资产的成本被调低了20 000元。合并财务报表中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是120 000元, 计税基础是100 000元, 由此形成的20 000元差异属于暂时性可抵扣差异,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费用。那么20 000元的差异应选择哪个法人主体的适用税率计算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根据现行会计准则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的规定:“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的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 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本例中, 由内部固定资产交易产生的未实现损益20 000元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在未来期间通过甲公司对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得到逐步实现转回, 即通过逐年在税前利润中扣除该折旧费用实现税费的抵扣及递延所得税的转回。如下表:

单位:元

单位:元

表1中, 固定资产在内部交易当期未计提折旧的情况:账面价值是合并报表中固定资产项目抵销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后的价值, 计税基础是甲公司单个报表中固定资产的价值。可见, 此项固定资产内部交易当期导致产生20 000元差异, 在不同税率的选择下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数额亦不同。选择适用税率的原则为:根据该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允许税前扣除的所在企业的税率。因为税法针对企业法人个体征税, 并不对集团企业征税。甲公司个别报表上固定资产的年折旧额大于合并报表上该项资产的折旧额, 两者的差异通过在甲公司纳税申报表中扣除实现整个集团企业税费的减免。这部分减免的税费正是合并财务报表中因固定资产内部交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转回。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 每年甲公司为企业集团减免税费600元, 因此递延所得税资产每年转回亦应该是600元, 5年共实现递延所得税资产3 000元的转回。表1中若按照固定资产出售方企业法人乙公司的税率 (即25%) 计算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5 000元 (20 000×25%=5 000) 与表2中固定资产在使用期间实际为集团节约的税费总额3 000元 (600×5) 不等。由此可得, 对于固定资产内部交易确认的递延所得税应该按照最终持有固定资产方的企业法人的适用税率来确定。

2010年末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20 000×15%=3 000 (元) , 会计处理为:借:递延所得税资产3 000;贷:所得税费用3 000。

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内每期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600元, 会计处理为:借:所得税费用600;贷:递延所得税资产600。

综上所述,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递延所得税应以可能对未来所得税产生的影响进行确认, 固定资产内部交易产生的递延所得税的计算应按交易双方处于购买方地位 (亦即资产最终持有方) 的企业法人的适用税率确定。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 .财政部会计司.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8.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浅析财务报表 篇6

关键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一、各个报表所反映的信息及分析

(一) 资产负债表包括企业所掌握的资产总额及资产的分布状况;企业所负担的债务以及投资者在企业所拥有的权益。

首先, 可以核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总额。由于资产负债表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公式编制而成, 因此根据资产总计数即可推知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计数, 企业的资产合计数大致可以反映出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小。另外, 如果知道企业所在行业的平均资产的情况, 还可以推知该企业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其次, 可以核查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大项目的合计数。再次, 可以进一步观察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分别在资产总额、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和财务弹性, 了解企业的资本结构和长期偿债能力等详细情况, 则需要使用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作具体分析。

(二) 利润表全面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收入与成本费用等情况, 确定企业在一定期间实现的利润或发生的亏损。

利润表可以告诉报表使用者企业在一定时间内产生了多少营业收入, 为实现这些营业收入, 投入了多少成本和费用, 以及最终赚了多少钱, 即利润情况。利润表是企业年度或季度及月份财务报告最先看到的内容, 里面包含的信息, 如营业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是报表使用者最为关注的企业基本面数据。表上体现的利润, 分别是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 又称毛利润。毛利润/营业收入, 其结果是毛利率。毛利率越高, 说明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越强;营业利润是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和三项费用及资产减值损失和考虑投资收益后得来, 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 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企业不仅要尽可能压低营业成本, 还需要在提高管理效率、做好效能监察、控制经营风险、减少资产损失、降低三项费用上挖潜增效。

(三) 现金流量表可提供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流入与流出的有关信息。

1.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

(1) 将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购进商品。接受劳务付出的现金进行比较。在企业经营正常、购销平衡的情况下, 二者比较是有意义的。比率大, 说明企业的销售利润大, 销售回款良好, 创现能力强。

(2) 将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经营活动流入的现金总额比较, 可大致说明企业产品销售现款占经营活动流入的现金的比重有多大。比重大, 说明企业主营业务突出, 营销状况良好。

(3) 将本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上期比较, 增长率越高, 说明企业成长性越好。

2.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当企业扩大规模或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时, 需要大量的现金投入,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补偿不了流出量, 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 但如果企业投资有效, 将会在未来产生现金净流入用于偿还债务, 创造收益, 企业不会有偿债困难。因此, 分析投资活动现金流量, 应结合企业目前的投资项目进行, 不能简单地以现金净流入还是净流出来论优劣。

3.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一般来说,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越大, 企业面临的偿债压力也越大, 但如果现金净流入量主要来自于企业吸收的权益性资本, 则不仅不会面临偿债压力, 资金实力反而增强。

二、各个会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资产负债表列示了企业在会计期初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揭示了企业管理当局在本期内使用、保持、增加资本等经营活动的结果。这些活动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期末资产负债表则表明了这些变动带来的结果, 反映了企业在经过一个时期经营后的财务状况。由此可以看出, 企业各种财务报表之间具有严密的内部勾稽关系。

(一) 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间勾稽关系。

根据资产负债表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 复核、匡算利润表中“投资收益”的合理性。如关注是否存在资产负债表中没有投资项目而利润表中却列有投资收益, 以及投资收益大大超过投资项目的本金等异常情况。

根据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金额, 复核、匡算利润表中“管理费用—折旧费”的合理性。结合生产设备的增减情况和开工率、能耗消耗, 分析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动是否存在产能和能源消耗支撑。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未分配利润”项目与资产负债表“未分配利润”项目数据勾稽关系是否恰当。注意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 “年初未分配利润”项目“本年累计数”栏的数额应等于“未分配利润”项目“上年数”栏的数额, 应等于资产负债表“未分配利润”项目的期初数。

(二) 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相关项目的勾稽关系。

(1) 现金流量表与年末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1. 现金流量表附注中的“递延税款贷项 (减借项) ”必须与年末资产负债表中递延税款贷项年末年初之差减递延税款借项年末年初之差的差相等;

2. 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不包括现金等价物的情况下, 年末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的年末年初之差必须与现金流量表正表的最末一行和补充资料中的最末一行相等;

3. 在没有发生坏账转销和已转销的坏账又收回的情况下, 年末资产负债表中坏账准备的年末数与年初数之差必须与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的“计提的坏账准备和转销的坏账”项目相等;

4. 在没有发生固定资产处置、以固定资产投资等情况下, 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的“固定资产折旧”项目必须与资产负债表中累计折旧的年末数和年初数之差相等;

5. 在没有购入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处置和以无形资产投资等情况下, 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的“无形资产摊销”项目必须与年末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的年末数和年初数之差相等;

6. 在没有用存货偿还非经营性负债、没有用存货对外投资和用存货交换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情况下, 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的“存货的减少 (减增加) ”必须与资产负债表中存货的年末与年初之差相等。

(2) 现金流量表与利润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 (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 (1+17%) +预收账款增加额-应收账款增加额-应收票据增加额;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现金= (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存货增加额) × (1+17%) +预付账款增加额-应付账款增加额-应付票据增加额。

2.现金流量表中关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是这样说明的:该项目“反映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实际收到的现金 (含销售收入和应向购买者收取的增值税额) , 包括本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以及前期销售和前期提供劳务本期收到的现金和本期预收的账款, 减去本期退回本期销售的商品和前期销售本期退回的商品支付的现金”。所以, 本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不应少于本期利润表提供的主营业务收入减去本期新增应收票据、应收账款, 加上前期已确认但记录在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中的主营业务收入, 再减去退回已销售商品支付的现金。也就是说, 该项目与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以及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等项目之间存在相应的勾稽关系。

3.现金流量表附注中的“净利润”和“投资损失 (减收益) ”项目必须与年度利润表中的同名项目相等。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 2006.8

[2]曾玉平.关于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与研究.企业家天地, 2008.6

财务报表的浅解 篇7

所编写的表格就是财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变动表,附注说明,从而提供企业各方面的信息,以便方方面面的人了解企业。现在将我解读主要财务报表组成分解如下:

一、资产负债表

1、公式

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的资产,就好像我们要买房子先自己有点钱再借点钱就有了房产,同样企业先是自己投入钱形成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即所以者权益的一部分,借点钱成为企业的负债,企业的资产就是有所有者权益之和加负债之和总数,就形成了资产负责表的公式即资产=负债+所以者权益,从而就构成了资产负债表的框架。

2、明细账户

同时报表中有很多科目组成即账户,也就形成了资产类账户为借方余额,负债和权益类账户为贷方余额,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丁子账户。

先从所有者权益分解账户,所有者权益分为两类实收资本,留存收益。

(1) 实收资本:是企业投资者投入资本也可以说是启动资金是法定资本,是无需偿还而能长期使用的。投入的资本是现金对应资产的银行存款,是实物资产对应资产类科目可以是存货、固定资产等,还可以是无形资产。

(2) 资本公积:是企业收到投资者投入的资本超出其在企业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的投资,对应的一般实收资本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金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一般是由于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存货或用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以及金融资产的从分类而引起的其他资本公积金。

(3) 盈余公积:是企业的留存收益既是企业净利润先提取法定公积金、任意公积金、向投资者分配利润(股利)。盈余公积分为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企业提取盈余公积金主要可以用于弥补亏损,转增资本扩大企业生产经营。

(4) 未分配利润:是企业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的结存利润。

再看负债,按期流动性分为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顾名思义就是偿还的期限,流动负债就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生产生活中付给供应商的款项、预收账款预先收到的款项、应该付给职工的费用应付职工薪酬,应该给国家支付的说应付税金、付给股东的利息应付股利。

最后看资产,资产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资产和负债是相对应的流动资产按其流动性速度排列,现金、银行存款或称货币资金,接着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应该收取销售货款为应收账款对应利润表中的收入,预先支付的购货款为预付账款对应银行存款原材料,其他应收款,存货一年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其他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负债就是流动性比上面所说的科目较弱,非流动资产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应收款、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其他非流动负债等;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专项应付款、递延所的税负债其他非流动负债等。

二、利润表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报表,从而可以看出是指的一段时间所以是时期指标,资产负债表是反映某一点上的企业资产状况,是时点指标,所以如果利润指标和资产负债表去求什么时段指标,资产的数字就要期初加期末除以二变成时期指标。

利润表既然是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所以他所包含的内容就涉及企业的收入成本费用损失,收入就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是反映企业日常的收入计营业收入中营业外收入对应应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外支出,给国家缴的税金反映在营业税金及附加,三大的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就是企业管里部门而发生的费用包括佷多项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置一般有办公费、工资、折旧、工会经费、业务招待费等等与管理企业发生的费用,销售费用企业为了推销产品而发生的费用,包括保险费用、广告费、运输费、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等一系列与销售相关的费用。财务费用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和收入,汇兑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财产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

收入减成本再减费用加减调整事项就反映企业的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利润总额减去给国家应上的企业所得税费用就是企业最后的劳动成果净利润。

三、现金流量表

当今社会是经济时代企业的现金流决定企业的发展正常运行及企业发展方向,掌握企业现金及其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现金流量表就产生了。通过现金流量表, 可以概括反映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对企业现金流入流出的影响, 对于评价企业的实现利润、财务状况及财务管理, 要比传统的损益表提供更好的基础。

1、现金流量的组成

组成投资活动是企业将一部分财力投入某一对象,以谋取更多收益的一种行为,筹资活动是企业根据财力的需求,进行直接或间接融资的一种行为,企业的投资和筹资活动和企业的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对现金流量中所揭示的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信息,可以结合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信息和企业净收益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对企业的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作出评价。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还应创造现金收益,通过对现金流入来源分析,就可以对创造现金能力作出评价,并可对企业未来获取现金能力作出预测。现金流量表所揭示的现金流量信息可以从现金角度对企业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作出更可靠、更稳健的评价。企业的净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计算出来的,而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通过对现金流量和净利润的比较分析,可以对收益的质量作出评价。

2、企业现金的来源

企业现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投资活动流入和筹资活动流入。一个企业在生产经营正常、投资和筹资规模不变的情况下,现金流入越大则企业活力越强;如果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占总现金流入的比重较大,则可以反映出企业经营状况较好,收现能力强且坏账风险小,现金流入结构较为合理;如果企业的现金流入主要是由收回投资产生的,甚至是由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引起的,则可能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能力衰退,维持和发展出现问题;如果筹资活动现金流入所占比重较大,则可能意味着企业拥有广阔的筹资渠道,拥有获得足够的资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潜力。

四、企业现金的使用方向

企业现在如何使用现金决定企业未来现金的来源。现金流出同样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出、投资活动现金流出、筹资活动现金流出。一般来说,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占总流出比重大的企业,其生产经营状况正常,现金支出结构较为合理。在企业正常的经济活动中,其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又应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若出现较大的变动,则需要进一步寻找原因:将经营活动现金流出中占绝大部分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付现与损益表主营业务成本进行比较,可发现企业财务状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主要特征是较少发生大规模的一次性现金流入,而可能发生大规模一次性现金流出,一般是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长期资产引起的,也可能是对外投资引起的。这时的现金流出意味着企业未来可能有更大的现金流入,要视企业经营者决策正确与否而定。

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主要为偿还到期债务和支付现金股利。债务的偿还意味着企业财务风险会变小,但一个较短时期内,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占总现金流出比重过大,也可能引起资金周转的困难;股利的支付要考虑企业的支付能力,它可能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吸引潜在的投资者,增强筹资能力,但必须确保在股利支付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之间保留足够的现金来维持未来的正常运营,以实现未来的现金流量。

五、会计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之间的对比分析

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独立经营的企业只要其经济活动还在继续,那么,就必须考虑保持财务上的均衡。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会计利润是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其中包括很多应收账款等债权性资产,如果这些资产质量不高,即使利润再高,也无法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如果其中存在着关联方交易等人为操纵手段,由此产生的净利润更是一个极大的陷阱。这些情况单从净利润中是难以辨别的,此时结合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信息进行分析,才能更为客观全面地了解企业利润中的“现金”成分,以此判断企业真正的收益质量。

财务报表的不足与改进 篇8

关键词:财务报表;企业;财务分析

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报告的核心,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它由报表本身及其附注两部分组成,而报表部分,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编制的报表至少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四张主表)。

财务报表是企业会计系统的产物,是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的基础。每个企业的会计系统,都受到会计环境和企业会计战略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财务报表会扭曲企业的实际情况。这种财务报表的不足导致财务分析与评价的局限性,进而影响投资决策、经营管理的结果。

一、现行cause报表存在的不足

1.未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现行的会计系统模式遵循“财务资本保全”原则,会计核算的基础是历史成本。但是,通货膨胀影响的加剧与扩展,会计核算的基础发生了动摇。此时,企业的经济资源被扭曲,资产的账面金额脱离了资产的现行成本;产品成本不真实,以原始成本与现行收入相配比的体系,物价上涨造成利润虚多;货币性项目因内含购买力的变化而产生的持有损益未能在财务报表上加以披露。所以,未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财务报表出现了严重的低估资产价值和高估企业收益的现象,不能如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大大地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

2.可比性较差

会计战略是企业根据环境和经营目标做出的主观选择,各个企业会有不同的会计战略。会计战略包括决定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选择,补充披露的选择以及报告具体格式的选择。不同的会计战略会导致不同企业财务报表的差异,并影响其可比性。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会计估计,使得会计报表中的某些数据并不是十分精确的。即使在同一集团下的子企业,执行的会计政策也有不同,使用的会计估计方法也有不同。虽然财务报表附注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有一定的表述,但报表使用者未必能完成可比性的调整工作。

3.时效性不强

为了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报表采取了定期报告的制度。而如今,随着竞争的加剧、科技的进步和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经济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动,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会适时转换,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能够随着业务变化而变化,提供“实时”信息。财务报表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及时性。过时的信息已无助于决策甚至有害于决策。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讲,会计信息的披露和传递是越快越好。

二、改进现行财务报表的方法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同时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其不足之处也越来越突出,目前的财务报表编制要求提供的报表已经不能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针对以上不足之处,笔者提出以下改进方法。

1.对财务报表加以调整,减轻通货膨胀对财务报表影响

为了减轻通货膨胀对财务报表的影响,采用一定的方法

对财务报表加以调整,以提供真实相关的会计信息。例如:(1)在存货计价方法上,鼓励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采用后进先出可使现行的收入与近期成本相配比,避免了由于通货膨胀使企业存货价值补偿不足而引起的虚盈实亏,使计量的收益较为接近实际。(2)在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上,鼓励采用加速折旧法。这一方法有利于企业固定资产成本在使用期限中加快补偿,避免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

2.分行业建立起标杆性数据,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加强立法,统一企业会计战略,提高财务报表可比性是一种理想化的方法。各个企业面对各自不同的情况,搞一刀切的会计战略显然是不切实际和有背于科学规律的。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在时刻清晰地知道它在所处行业的竞争环境占据的位置。我们可以建立起分行业的会计战略,出具指导意义的标杆性财务报表数据。这样有利于行业内企业以及集团内企业的比较和分析,增强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同时,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职业判断能力。

3.缩短财务报表披露时间,编制财务预算报表

尽可能及时提供财务报表,必要时可以缩短财务报表提供的周期,例如,适当发表临时财务报表,实时财务报表等:编制财务预算报表可弥补报表使用者在经验、技术和对行业了解程度上存在的欠缺,对企业的未来情况做出合理的预计。另外,编制财务预算报表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需要。预测信息虽然缺乏可靠的保证,但毕竟能克服历史信息的不足,增强报表使用者决策与评价的相关性。

三、结语

财务报表附注披露浅析 篇9

关键词:财务报表,附注,披露

财务报表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报表表内所提供格式的固定性和以数字反映为主的报表不能满足使用者的信息要求,不能提供完整的信息以供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此大形势的情形下,文字辅以数字表达的财务报表附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但是,我国财务报表附注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

一、我国财务报表附注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规范财务报表附注的准则不统一

不同性质的企业,会计准则对其财务报表附注的要求不同,且会计准则中的某些规范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不一致,这样的分歧会使企业不能按照统一的准则,使得会计信息没有可比性,在披露的内容上就有着不同,不同行业的重要信息是不同的,若仅靠一部无行业区分的会计准则无法突出各行业的重点,不能充分发挥财务报表附注的灵活性,不便于分析本行业中企业的竞争能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适时迅速的更新准则。

(二)财务报表附注披露信息不够全面,尚待完善

虽然我国财务报表附注准则发展越发趋势完善,但就目前来说,他还不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披露的信息不够全面,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衍生出更多影响企业价值的资产,而这些资产的会计信息是不能通过财务报表表内进行反应。就目前的规范来说,很多的重要项目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必须向公众列示,这就容易形成有些会计人员能自主选择哪些项目进行披露,哪些不披露,隐藏那些对公司不利的信息,只是列示有利信息。

(三)附注披露的信息滞后

信息的及时性对使用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机会错过就不在,有的企业先披露有利的信息,把不利的信息会拖延滞后,也就失去了信息披露的真实意义,搜集的数据显示,在前30天披露年度报告的上市公司不足1.5%,在前60天披露的上市公司不足18%,而大多数企业会选择报告期限的后60天披露,这就会造成信息的滞后,那些选择在最后60天披露的公司是故意延期披露,这就使得那些需要及时进行披露的信息如或有事项、未决诉讼等滞后,严重的影响了投资者进行决策。

(四)企业内部原因造成信息没能准确披露

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经营者为了能表现他们的业绩会指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以掩盖事实,而且会计人员是在管理者的直接领导下,本身就是缺乏自主独立性,这就使得他们听从管理当局,在附注中避重就轻,只是列示对企业有利的信息,甚至违反准则和规范给投资者提供虚假的信息,从而会造成投资者作出错误的决策。

(五)监督部门和执业规范尚未健全

财务报表附注不能充分的展示,并不单仅仅因为准则和企业的不足,政府监督部门对附注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现阶段,我国的政府监督力度还不够大,他只是对企业虚报信息进行严厉的惩处,而对需要披露且影响力大的项目但未披露的企业只是给予轻微的处罚,我国的法律也没有明确的严厉惩罚条例,在无形中放纵了那些违反准则的人。

(六)和国际准则比较的不足

十多年期间,我国的财务报表附注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经历,其逐渐发展形成了即靠拢国际规则,又有中国特色,但是由于开始较晚,还是和国际准则具有较长的一段距离,我国的会计准则仅仅是对指出应当披露内容,大部分的内容只是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却没有宏观方面的指示。相比较国际准则而言,我国的附注规范对于披露的格式规范较不严谨, 附注的内容繁多而且未按逻辑顺序排列, 往往给使用者查阅有关会计信息带来不便和困难。

二、完善财务报表附注的若干建议

如上了解了财务报表附注披露的不足,从根源了解产生的原因,总结分析不同的解决方法,具体的建议如下所示

(一)制度的完善至关重要

我国的会计准则等规范还存在着不足,其相互之间存在冲突,不统一,造成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应,给企业留下空隙,使得他们不能按照统一的规定进行信息披露,不具有可比性,这就要求各部门协调统一,互相合作,制定一套较完整的统一的会计准则。

(二)改善披露信息内容与时效性

由于经济发展迅速,更多的经济业务发生,新的会计信息无法在主表中列示,这就需要在附注中披露,但是由于准则中没有这些新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有些企业就选择性的披露那些对公司有利得会计信息,而隐藏那些对企业不利得信息,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对报表使用者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及时得到会计信息,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才能较早的做出准确的决策,这就要求会计准则中对附注披露时间进行规范,要求企业尽快将会计报表向公众列示,且证监会也应做出规定要求上市公司,不列示或故意拖延的给予严厉的惩罚。

(三)公司自身关于财务报表附注的制度

仅靠外部的硬性规定企业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应自主改善财务报表附注披露的相关问题,只有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才能使附注的发展取得质的飞跃。公司也可改进报告方式,使得使用者对信息的分析简便明了,企业应加强重要信息的披露。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的事件是由于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等水平,假如制度是完善的,企业也有规范的自身制度,但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没有提高,他们会有许多的盲区,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现有的规范制度不够了解且实际操作能力较弱,许多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主要是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若他们没有及时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会对会计信息的披露造成影响,因此这就要求强化会计人员业务的培训,增强会计人员职业素养。

(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监管力度

政府部门在加强财务报表附注披露方面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完善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范围体系,此外,还有政府的性质允许政府规定法规和制度,加强法规制裁的威慑力,同时也最大力度发挥证监会的监管力度,使得企业不敢轻易违反会计准则。

(六)借鉴国际先进成果

鉴于我国会计准则发展起步较晚,虽然发展十分迅速,成为即靠近国际准则,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准则,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的不足。在拓展财务报表附注的内容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在这方面,国际准则就有很好的体系,我国应更加努力的靠近国际准则,借鉴其对财务报表附注的层次结构要求,是我国财务报表附注的结构更加完善。

财务报表核算 篇10

关键词:合并会计报表,财务状况,管理模式

近些年,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健全和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确立, 很多企业在国际化竞争环境中屹立起来, 也让其具有了国际化、全球化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所以合并会计报表逐渐上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这是以企业国际化、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大背景为前提的, 也就是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或共同控制时, 长期的股权投资就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 这可以准确反映母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中整体的财务状况, 以及企业在被投资单位中享有的权益。不仅有利于体现整个企业集团的真实盈亏和经营成果, 还有利于企业集团管理层及时了解并掌握资金的分配与来源渠道, 保障企业集团经济效益最大化;使国家更好的进行宏观调控, 及时调节国家相关产业的政策, 所以在奉行严格执法的大背景下, 探索合并会计报表实际操作, 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就成了关键。

一、合并会计报表与企业财务状况的关系

1. 合并会计财务报表的概念

合并会计财务报表就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为会计主体, 在母公司和所属子公司的财务报表的基础上, 由母公司编制的能够综合反映企业经营成果, 集团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能够反应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 现金流量和经营成果, 其所反映的是母公司及其全部的子公司所组成的会计主体, 母公司是合并财务报表的主要编制人;合并财务报表是以企业集团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的, 往往不以会计主体的全部账簿记录为依据编制;同时合并财务报表有其自己独特的方法, 是需要专业的会计人员深入学习的。

2. 合并会计报表与企业财务状况的联系

在最近一段时间, 通过相关实践的数据可以发现, 合并会计报表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占据了相当大的位置, 尤其体现在它的编制方法上面, 企业通过现金等方式购买到对方持有的股份, 从而取得对竞争对手的企业实现表决权和控制权, 再者是通过积极兑换其股票, 来促进双方股东权益的提升。所以在合并会计报表的实践中, 企业的财务部门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 即通过购买、权益集合等方式合并, 从而达到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实践证明, 这两种方式通过相互结合相互作用, 可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不小的作用。由于企业之间的合并利润是指各个方面利润的相加, 所以对企业的年度利润也有不小的影响。

3. 合并报表需要考虑的问题

合并会计报表最重要的就是合并范围, 所以要严格遵守企业会计报表的有关规定, 在编制报表的时候, 将拥有控制权的各类子公司及时的列入到合并会计报表之中;并且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 确保每一个报表都准确无误;由于将长期股权投资分为非合并形成和合并形成两个方面, 所以在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所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应当在合并当日按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按其差额调整投资企业的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同时, 根据权益法对其进行修改与调整, 可以全面反映母公司控制实质的投资权益的变化, 便于母子公司相关项目之间的抵消会计处理。所以只有结合合理的合并财务报表, 才可以将企业的发展更进一步。

二、合并会计财务报表对企业财务状况的不利影响

1. 过低的反映母公司可供分配的利润

由于财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都需要通过货币来计算, 其所有的会计信息都是用货币量可以衡量出来的, 但是企业的很多重要信息却无法通过见到的货币衡量反映出来, 其中就包括母公司可供分配的利润。从理论上讲合并会计财务报表之后子公司的利润分配往往体现不出来, 而母公司自身的利润分配情况则展露无遗, 由于盈余公积金本身就为子公司所提取, 也为它所积累, 所以母公司并不能直接支配。不仅如此, 如果子公司当年不分配股利, 还会造成母公司账面利润与货币资金不相符的现象, 即利润高而资金短缺。这给母公司的现金流量带来很大影响。有时企业的实际偿债能力并不能通过简单的合并会计报表反映出来, 若是在这时候已抵消的盈余公积予以冲回, 那么就会使母公司可供分配的利润过低的反应出来。况且现金红利不是权益法核算的子公司实际分配的投资收益, 所以母公司想要带来现金的实际流入就成了奢望, 同时母公司也不能按照母公司账面实现的利润进行分配, 给母公司股东期望的资金回报不能实现。那么它的最终原因就是企业内部的各成员单位互相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相对独立。

2. 合并的会计报表不能反映完整的信息内容

财务报表的数据, 是企业过去经济活动的书面反映, 作为对企业过去经济活动的总结, 务必需要较强的时效性, 但是很多时候, 由于货币自身的价值也会随着时间或是其他不特定的因素而产生波动, 所以会计要素并不会仅仅通过合并会计报表而真实的反映出来, 比如资产、负债、还有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要素并不是母公司自己能完全控制和支配的部分, 虽然合并报表能向母公司股东提供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资金流动的情况信息, 但股东却无法得知未来股利分派的信息。在合并财务报表上计算出来的各种比率是既不能反映母公司的绩效也无法代表子公司的绩效, 因为公司财务的每一步运行都相应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母公司需要在遇到比较严重的会计方面和财务管理方面的困难的时候, 必须站出来履行相应的担保责任, 还必须把公司的资产作为偿还基础, 即使是公司能够直接融资并且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 那么对于企业整体来说, 偿还债务的风险也是必不可免的。所以虽然母公司握有子公司大部分的股权, 但对子公司的资产却不能实现完全的控制。由于总的会计和财务政策的规定相同, 但是由于不同行业之间的会计科目和计算方式有所不同, 使得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时候有很多不科学现象的存在, 比如即使在报表中有大量的留存收益及支付能力, 也不能保证每一个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母公司都可以分配到股利。

3. 无法及时反应出特定时期的财务风险

一些公司从银行等金融机构中获得资金支持, 他们往往通过母公司获取担保贷款, 虽然这样也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公司融资的方式, 这就为企业财务埋下了相当大的隐患。一些企业在编制合并报表的时候比较吃亏, 因为其企业各项指标在合并后的企业之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同时也给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因为企业很难详细区分实际分回的股利和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 通货膨胀这种现象在市场经济中将无法避免, 这使企业集团在集中缴税的过程中不能实现利润并进行盈亏相抵, 这就导致企业价值与账面数值不匹配的现象频繁发生, 且资产与负债往往会列入企业发展所需的成本与费用中。这就不能按照合并口径进行纳税调整, 所以合并后的企业在日后的经营过程中, 集中缴税的优惠政策就不能实现。

三、对合并会计报表的不利影响进行纠正

1. 增加合并会计报表对多层控股关系的衡量

大部分公司现有的做法是对具有重大影响的多层控股关系的子公司的经营和财务资料进行披露, 这会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 同时还要积极确定企业的表决权及拥有的股票衡量标准, 同时合并报表应反映母公司在整体提取数中属于母公司所享有的那一部分数额, 不能将母子公司提取的盈余公积金相加, 所以企业要想实现对竞争对手的企业的表决权和控制权, 就需要购买到竞争对手的相应的股份和权利并积极兑换股票, 从而实现企业双方股东权益的最大化。在编制完成合并报表的时候, 要真实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各项财务的状况, 在企业将子公司的权益与母公司的投资进行会计处理的同时, 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从而真实完整的反映出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所进行的各种经营活动。企业要不断探索采取审计问卷等形式进行调查取证, 同时高度重视各类审计报告, 计算企业各个部分应享有的投资收益, 从而使企业能够获得直观的收益。

2. 加强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

要始终围绕母公司从而加强对于子公司的各种控制作用, 合理掌握子公司的各种财务情况和经营活动, 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企业超过一半以上的表决权, 并积极履行企业之间的合作协议, 在合并报表的实践过程中, 实现会计报表的合并可以通过企业母子公司财务管理部门的购买的方式, 加强企业各主体之间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对外的交易, 进而各种利益的综合和利润的相加, 从而将企业的真实经营的状况和成果反映出来。要想充分反映出企业的经营业绩, 就要通过有效的合并会计核算, 就必须坚持以企业作为根基, 同时要认真坚持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基础是否完整和正确, 坚持从原始数据出发的原则, 并且要综合系统地得出相应的财务管理信息。

3. 提供集团下独立法人实体的财务分布信息

提供分部报告, 可以将集团下独立法人实体分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使报表使用者清楚的了解, 同时还可以揭示出一些与集团的主要经营没有太大关系的行业在投资结果上的业绩欠佳现象。如果企业能够进一步合理确定出合并报表的各种范围, 对之加强合并报表的控制, 并且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进一步明确母公司对于其合并后的子公司的权利和义务, 同时包括合并报表的分布报告所提供的信息, 合并在一起, 共同提供给报表的使用者, 就有利于评价这个集团的风险或预计它将来的收益和现金流量情况。所以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项目要进行认真的审核, 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检查的职责并确保每一个项目都列入合并的范围。加强企业内部有关会计事项的研究和分析, 始终坚持把会计作为企业主体的理念, 认真整合各类合并会计报表的各种数据, 考虑企业内部不同会计报表的各种影响, 只有这样才可以及时反映出企业特定时期的财务风险。

四、结语

通常认为, 企业要想对竞争对手实现表决权和控制权, 就可以通过购买、权益集合等方式实现合并会计报表, 所以说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的实际操作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高度重视, 它对于优化国有企业的财务治理模式起到重大的作用, 它可以合理配置国有企业的财权, 并逐渐强化国家对企业财务内部的控制管理。所以为了给国有企业经济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使用权益法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调整, 之后再编制合并会计财务报表, 对于那些首次采用该方法的企业应当根据相关准则的规定对被投资方进行重新评估, 并确定是否应该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中。

参考文献

[1]余信军.关于企业合并报表会计问题研究[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5 (14) :218-219.

[2]傅建木.合并会计报表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35 (9) :45-47.

[3]陈荣举.合并会计报表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5 (23) :218.

[4]唐晓青.合并会计报表若干理论问题的建议及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15 (09) .239.

[5]童学达.关于合并会计报表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 2013 (05) :177.

上一篇:侦探片的常见元素下一篇:采油工程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