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比赛模式十篇

2024-07-23

教学比赛模式 篇1

1 高中足球教学中“比赛探究教学”的重要意义

伴随素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对高中足球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赛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以往以提高技能为目的的教学目标,而是通过对教师所提出的知识点给予探究引导,利用两场比赛活动(第一场初次了解所学的新知识及技能;第二场则学习完所有知识及技能进行比赛)。整个教学过程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并留足思考、练习、探究的 空间。一方面,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投入较大热情到体育课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应用“比赛探究教学”,可提高学生间相互配合的能力[1],并获得足球比赛中的技战术配合能力,获得比赛胜利的喜悦。学生为了尝试更多的喜悦,就会不知不觉的投入到足球练习中,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变当前的“我要学”,最终使全班学生得到共同成长。

2 “比赛探究教学”在足球教学中的实践应用途径

2 . 1 合理设置教学比赛

高中足球教学中,在比赛项目设置上应注意比赛并不是目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完成所要学习的技能。这就要求根据高中生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比赛,这样一来,才不会失去比赛最初的意义,也不会使比赛与教学内容相脱节。由于足球是一项强度较大的活动,学生需要较大体能,这就需要在赛前了解每一位学生身体素质及其能力,合理安排“岗位”。否则,在比赛中一些学生为了追求胜利,过度锻炼,极易引发运动损伤,也失去了比赛教学的意义。此外,比赛规则是比赛成功的一项基本标准,合理的比赛规则,可使参赛者全身心投入到比赛中。因此,教师要根据足球教学中的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状况、比赛形式等,并结合教学重难点,合理制定比赛规则,能够使学生在比赛中锻炼某一项技能。如:可将传接球的次数定位胜负的基本依据[2]。

2 . 2 加强比赛教学组织

教师是比赛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组织及引导作用。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分小组时根据每一位学生技能掌握度、身体素质情况,实现男女混搭、强弱搭配。并保证每一小组人数相等,实力相当。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比赛积极性,对比赛结果心悦口服,避免学生由于比赛失败而丧失学习体育的热情。此外,教师要及时、科学、公正评定比赛。由于高中生学习压力较大,在体育课上希望放松心情,有的学生喜欢参加比赛,而有的学生则喜欢观看比赛,这就需要教师扮演好裁判者的角色,比赛中当好裁判,比赛后做好总结[3]。如若有必要,在比赛当中趁着学生场下休息的时间给予部分动作的讲解,对学生比赛现场所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消除学生心中疑虑,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比赛中,掌握足球技能。

2 . 3 合理控制运动负荷

由于足球比赛,有着较强的竞争性,这就使得学生消耗较大体力,若不加以规范引导,学生在比赛中一旦动作幅度过大,或者小组内动作配合不合理,极易造成运动损伤。因此,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调节动作、心理,通过观察学生面部表情、呼吸等,来控制学生的运动负荷,可灵活变换组织,以免产生较大负荷。如:在分组淘汰赛中,可采用轮流上场比赛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得到休息,避免运动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在赛前帮助学生树立安全观念,育课程教学中[4],教师必须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安全意识。明确哪些动作应该怎样去完成,避免学生错误操作。运用典型事例告诉学生安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重视课堂纪律,在运动中保护自身安全,做到防患于未然,真正让学生在足球比赛中获得心情的愉悦和身体的锻炼。

2 . 4 加强比赛道德教育

当前,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应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因此,教师要在足球比赛探究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通过学生在比 赛活动中的 表现,对于吃苦耐劳的 学生给予激励,对于在遇到困难时仍坚持不懈的学生给予赞扬,对于胜利时还冷静对待的学生给予鼓掌。通过这些措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从而培养积极进取、不断拼搏及持之以恒的道德品 质。

2 . 5 科学评定、考核比赛

一场成功的比赛探究活动,评定及考核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要设置合理的评价目标,对各项能力给予综合考核。由于足球比赛活动可较好的反应学生运动技术、身体机能、团结精神、意志品质等。教师应将这些指标综合考虑在内,而不是单一对某一项指标进行评定、考核。可参照百分制,对每一项指标给予评分。同时采用累积考核方法,综合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比赛成果等,采用学生推选,选出优秀队员、队长等,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认真对待每一项比赛。

3 “比赛探究教学模式”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选取 本校2个教学班 的学生作 为研究对 象,每一个班25人,分为对照班与观察班。教学实施一个学期,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观察班则采用比赛探究模式,均由同一教师教学,教学设施、教学组织、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等均相同。一学期后,比赛两个班的教学效果。实验前,两个班的每个项技能平均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后,两个班的各项技能平均成绩如下表1所示。通过下表1可知:观察班的绕干射门、颠球、25 m传准、30 m跑等平均评分均高于对照班,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证实了足球教学中应用“比赛探究教学模式”可提高学生足球技能,掌握足球知识。

4 结语

教学比赛模式 篇2

1推攻战术

1.1推攻战术特点与方法分析。推攻战术主要是有效运用正手攻球和反手推挡的速度和力量,并结合乒乓球落点的变化和节奏的变化来压制和调动对方,以争取主动得分的方法。也就是说,推攻技术就是要运用左右手的力量,在不同的乒乓球落地点实现战术的分析,从而可以锻炼出运动员的战术组合的意识,要求力量大,出手快。

1.2推攻战术注意事项。(1)线路、落点和节奏的变化,是为推攻战术在比赛中运用时争取主动和创造扣杀机会的策略。因此,掌握好球的落地距离以及落地点,进而来分析战术,制定反战术。(2)推挡一般要以压制对方的反手为目的,适时突然变正手,以创造进攻的机会。同时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给对手一个出其不意。(3)在推挡中多采用突然加力的方法来推对方中路,这可以使对方难于做到用力的回击,之后迅速用正手或侧身扣杀对方。总的来说,就是要灵活的运用战术,及时的应对突发状况。(4)比赛中要针对对手在比赛中的节奏,做到近台和中台位置的经常转换以掌握主动。

2两面攻战术

2.1两面攻战术的特点与方法分析。此战术主要是利用正手或反手攻球的速度来压制对方回球,以争取到主动并创造扣杀的机会,是两面攻打法的运动员对付攻击型打法运动员所采用的主要战术之一。其方法有:攻左扣右、攻打两角和猛扣中路。

2.2两面攻战术的注意事项。正手或反手攻球时要经常有线路和落点的变化,同时要多采用压对方反手,然后攻击对方正手或中路,来创造进攻的机会。在遇到机会球时一定要大力扣杀以鼓舞士气。两面攻的战术看起来比较麻烦,在与对手与比赛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个比较不清晰的结果,这就使得两面攻战术有了一个全面的发展。

3拉攻战术

3.1拉攻战术的特点与方法分析。拉攻战术是指在比赛中连续运用正手快拉技术以创造进攻机会,之后迅速采用突击和扣杀的方式得分,是快攻打法的运动员对付削球类打法运动员所采用的主要战术。拉攻战术强调的是力量,要有快攻快打的决心,和慢攻慢打的心态。

3.2拉攻战术的主要事项。首先采用拉攻战术时要有耐心,没有把握时不要急于扣杀。其次要多采用落点和线路的变化以争取进攻机会,一旦有机会时就要果断突击。

4搓攻战术

4.1搓攻战术的特点与方法分析。搓攻战术主要是采用“转、低、快、变”的搓球控方式以控制对方,达到一定的效果后再把握机会进行连续进攻以达到得分目的。搓攻战术是乒乓球比赛中经常运用的战术打法,是目前我们社会上最为普遍的一种乒乓球技术,这个战术讲究的是一个你来我往的打法,也就是一个考验耐力的战术。

4.2搓攻战术需注意的事项分析。采用搓攻战术时最主要的是心态要平稳,不能太急躁。在遇到机会球时要早起板来争取主动,大力扣杀,大力的扣杀和迅速的掌握主动权。要有一个平和的态度来年对,不能冲撞,不能着急,不能太主动,要有一定的可变动性。

5发球抢攻战术

5.1发球抢攻战术的特点与方法分析。发球抢攻战术是运动员在比赛中争取主动、先发制人的一种战术方法。运动员在发球时利用发球的旋转变化或落点变化来控制对方。抢攻,也即是抢在别人之前进行发球和攻击,使得对方来不及防备,使得对手没有一个合理的应对措施,这也就使得我们的乒乓球战术变得更加的成熟和完善。

5.2发球抢攻战术需注意的事项分析。在比赛中运用发球抢攻战术时要注意发出的球落点和线路的精准,球发出去之后马上就要准备进攻,因此发球和抢攻之间的配合很关键,更加需要一种长久的培养和形成。此外还需注意的是发球之前就要预判出对手回击球的位置和线路,做到稳抓稳打,避免应付了事的心理,有备无患的面对一些情况的发生,保证我们能够在发球的时候抢占先机。

6接发球抢攻战术

6.1发球抢攻战术的特点与方法分析。接发球抢攻战术是乒乓球比赛中经常应用的主要战术。在比赛中这种战术占比赛中所有战术的50%,可以实现变被动为主动,先发制人的目的。特别是在对手发球质量不高的情况下,可以达到对对手的威慑作用。其特点是进攻性比较强,争取主动直接得分,也是进攻性打法运动员在比赛中经常采用的主要战术之一。其训练方法有:用快攻或中等力量突击的方式进行接发球抢攻以及专门进行第二板和第四板的衔接练习,并延伸到进入相持反攻或连续进攻的练习。

6.2发球抢攻战术需注意的事项分析。由于接发球抢攻战术需要在对方发球质量不高的情况下,采用此项战术一定要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抢攻要及时迅速,但注意避免下网,急于求成的心态要调整好。接发球抢攻一板完事后马上要做出连续进攻的准备,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压制对手的气势。接发球抢攻还要注意的是回击球的线路和落点的变化,及时调整身体姿态和位置以达到连续的目的。在此我们要区分发球抢攻技术和接发球抢攻技术,不能混为一谈,要注意区分。

结束语

随着乒乓球的发展和比赛战术的日益成熟,我们对于乒乓球的战术组合分析做了一定的调整,我们对于乒乓球比赛中所要组合的一些战术做了一定的了解和分析,这些战术的每个研究和分析的内容都是和具有代表性的意义的,我们知道了,一个战术的形成需要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更大程度上的决定我们比赛的过程中战术的运用和选择。另外,我们知道,这些因素都是我们平常能看出的,单独分开可能没什么,但聚集在一起就造成了我们研究的难度,这些方面都是需要我们重点研究得出来的,最后笔者也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新的认识和理解,希望读者能够将乒乓球比赛的过程学到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贾建学,常建华.对乒乓球战术训练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1995,2.

小学体育比赛式教学模式探究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比赛式”;基本思想;实施原则;操作程序

新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更注重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新课程标准把学生推向前台,还学习权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乐学兴趣,让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创新精神得以发挥。比赛式教学模式是将比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此改变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的态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比赛教学模式的实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更注重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生进入小学阶段后,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开展一定的体育锻炼和活动。教学中继续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形式,既单调又枯燥,容易产生厌恶心理。学生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和锻炼方法的兴趣不浓,给体育教学和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新课程标准把学生推向前台,还学习权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乐学情绪,让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创新精神得以发挥。为此,我们设计了比赛式教学模式,将比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此改变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的态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比赛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

1.挖掘学生的内在动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内在动力,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突出地表现在具有主动学习、能动适应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积极创新的精神。

比赛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构建的。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学生发展健全的个性,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

2.让学生学会学习

古人云“授其鱼,不知授其渔”,学会学习是现代学习的一种新观念,较之于传统的注重手段意义的学习,现代学习活动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要求学习者逐步进入“会学”的境界。所谓会学,不仅是指学习者要善于选择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及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要能使自身的学习活动切合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心理能力,能够对学习过程作切合实际的操作,既有明确的目标,又能构造出趋向于目标的步骤。运用某种学习方法的过程就是一个显示会学的过程。

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会学习首要的就是要学习者能够自如地开展自学。比赛式教学模式提供学生自学的机会,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模式所规定的教学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的,使学生的思维领域不断扩大,潜力得以更大的发挥。

3.让学生学会竞争与合作互助

竞争体现体育的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是指学生们在课堂里充分展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照优胜标准而使自己超过对手的过程,只有当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时才会发生学生之间的竞争:一是学生们在课堂里有共同争夺的目标;二是学生们必须争夺同一个对象;三是争夺的结果必使一方获胜。课堂里的人际竞争能激发个人的努力,提高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缩小个人能力与成绩之间的差距,提高学习效率。竟争也能使学生较好地发现自己尚未显示出来的潜力和局限性,有助于自觉地克服某些不良人格特征。竞争还可以增强学习兴趣,注意向竞争对手学习,使集体生活朝气勃勃、充满生机。

合作互助就是学生们为共同目的在课堂里一起学习或完成各项任务。学生解决新的复杂问题时,往往需要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假设,学生间合作常常要胜过个人的努力,学生间合作讨论而形成一致的意见便更有效。其次合作能够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对尚无定论的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合作探讨,可以开阔眼界,激发思考,促使学生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观点,提高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合作也能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最后,学生之间的合作还能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

比赛式教学模式中的竞争是激烈的,但它同时也注中重在合作基础上的竟争。学生之间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的,既培养了他们的竞争能力,又加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竞争与合作也就是让学生学会生存。

三、比赛式教学模式实验原则

1.教学目标个性化原则

教学目标既是认识、技能、身心素质,由此建构学生的主体性个性结构,培养自主性、竞争性、使用性、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2.教学过程学习化原则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育活动以交往为中介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转化的过程。教师不可能直接教会学生,而只能教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学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本质是指导和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促进教学过程的学习化。

3.教学关系民主化原则

建立民主、平等和合作的师生关系,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在师生互动合作中开发增值教学合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动力机制。

4.教学组织形式整合性原则

构建一个由教师全班教学、小组合作竞争学习、学生个体独立学习动态组合的教学组织系统,充分开发课堂集体的交往、竞争、合作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育潜能。

5.教学风格创造性原则

教学风格是教师的个性化的教育艺术、学习指导策略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综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习目标的设计指导,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成果的评价,都要承认差异性,包括多样性,珍视独特性,鼓励创造性。

四、在一节课中,要根据项目、学生运动水平不同采用多种方式安排,可以采用先比赛再学习、先学习再比赛、现学习现比赛等多种方法,灵活运用。运用比赛相结合就将课堂中学生灵活的分成不同的练习小组,有自觉练习的,有在比赛中练习的,有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的,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自觉融合到体育课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做到——比赛为练习,练习为提高比赛,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基本知识和得到锻炼,最终达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目的。

教学模式比赛用教学设计 篇4

一、看家乡美——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枣庄宣传片

教师导入:鲁南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有华夏人文的始祖,光辉灿烂,圣贤辈出,美丽的京杭运河流淌出千年历史古韵,台儿庄大战遗址显示了中华民族扬威不屈的圣地神彩。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家乡——江北水乡枣庄,同学们,枣庄历史悠久,是一座传统文化的宝藏,正等待着我们挖掘、继承和发展。让我们一起领略枣庄的传统文化,同时探究传统文化的继承的相关知识。(多媒体展示题目)

请同学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学习目标)。借助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说家乡美-谈传统文化。

二、说家乡美——学习探究

(一)请同学们感受“家乡的古韵”,畅谈传统文化。

1、说一说枣庄有哪些传统文化?

2、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文化,试说明传统文化的含义。

(多媒体展示问题及合作探究要求: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p39-41,结合视频内容,自主思考以上两问题,时间为3分钟。)(播放视频,2分钟)

学生发言:枣庄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 教师:这些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下面请同学们对号入座,连连看。(多媒体展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思想、传统文艺,以及事例,找同学到多媒体前连线。)

教师:尽管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但他们的地位不同,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找出来,并迅速的记忆,看谁能过目不忘。(多媒体展示传统文化继承性表格)简单检查,被称为凝固的艺术的是指?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指?

教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很精彩,能不能运用刚才的知识解决问题,请小试牛刀。(测试题)自主思考回答。

(过渡)我们枣庄的文化不仅博大,而且精深。我国第一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收录了枣庄的柳琴戏。让我们说一说我们的家乡戏

(二)说家乡戏——看传统文化特点

展示:材料一:柳琴戏起源于清朝,其主弦乐器柳琴经原来的两弦改革为三、四、五、六弦,演奏的技法也有很大创新。演奏出的仍是浓重的鲁南腔调,材料二:柳琴戏扎根鲁南民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台湾的馥化清先生闲暇时最爱听柳琴戏,他接受采访说:因为那是家的味道。

通过柳琴戏的简介,同学们能总结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你能列举事例说明这两个特点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2第一、二段,自主思考后合作探究。时间为3分钟。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家乡文化、中华文化很关注、很了解,从同学们的言谈中可以感受到同学们的自豪感,老师也很受感染)

(过渡)柳琴戏又名“拉魂腔”是把人的魂魄都能拉走的腔调,这种艺术曾经涌现出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下面让我们听一听家乡戏

(三)听家乡戏——感受传统文化作用(播放视频,1分钟)

教师:采访一下同学们,1、你的直观感觉这个小剧怎么样?与《倍儿爽》比你更喜欢哪个?与《江南styie》比你更喜欢哪个?

2、从本段视频反映的内容看,夫妻间的地位怎样?你认可吗?

预想学生回答:

1、一般,比不上

2、夫妻地位不平等,男尊女卑,不认可。教师:

1、曾经的经典,今天遭遇尴尬,为什么?

2、为保护柳琴戏枣庄政府花费巨大,对此问题,市民在网络上众说纷纭,有网民认为:这是传统文化,是文化的精华,要加以保护。有网民反对说:传统文化是陈旧腐朽的东西,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是包袱应忍痛抛弃。你认为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试以举例说明。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2-43,自主思考后合作探究以上问题,时间为5分钟。)

预想学生回答:

1、柳琴戏起源于小生产社会,生活节奏慢,很能适应人们的需要,现在生活节奏快,这种慢吞吞,咿呀呀的节奏不适宜社会需要了,曾经人们的娱乐方式单一,柳琴戏很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现在娱乐方式很多,人们的审美发生变化了

柳琴戏起源于封建时代,有很多经典剧目都是反映旧时代生活的,所以内容上也会有一些落后的、腐朽的东西。

总结说明:传统文化如果能与是俱进,则适应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否则,起阻碍作用。

2、柳琴戏是枣庄民间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是枣庄人民的骄傲,应该保护。

借柳琴戏,我们可以研究枣庄的民俗、方言等,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通过这种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等,3、传统文化是财富,如指南针、造纸术、鲁班传说,墨子思想 传统文化是包袱:如男尊女卑、愚忠、愚孝等。

总结:可见传统文化既要精华也有糟粕,如果能顺应时代发展就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否则,起阻碍作用。

那么如何对待柳琴戏?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呢? 学生回答:

教师:我们辩证对待传统文化。不仅对传统文化,对任何事物——评价一个人,看待一件事,都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

三、巩固记忆,练习提升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本课的重点,请同学们争分夺秒,看谁能用1分钟记住。(学生记忆,教师检查一下。)学以致用,请同学们再试牛刀。(练习题)

四、知识构建、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探究了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形式、特点、作用及我们的正确态度。下面我们一起梳理一下本节课的知识,建立知识体系。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在知识上有很大的收获,在情感上也有很大触动。请用一句话说明对家乡文化的感受。教师简单总结。

下面让我们用最饱满的热情表达我们对优秀的家乡文化——枣庄文化的崇敬和传承的决心。

教学比赛模式 篇5

一、排球教学运用“教学比赛”形式的意义

(一)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常在排球课的教学中, 为练习某一项专门技术, 教师会要求学生做几组, 一组多少次的技术练习, 用这种方式使学生完成任务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但是效果却差强人意, 一直不断地练习某一个技术, 难免枯燥, 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只为完成一定的数量而不能保证质量, 这样就违背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并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从而使学习积极性和教学的效果变差, 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如果在练习同一技术时, 运用“比赛教学”方式让学生练习, 就会大不一样, 学生在比赛中为争取胜利, 不甘落后, 认真对待, 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 这样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教学效果就会有明显的提升。

(二) 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排球运动是技术性要求很高的项目, 要掌握好其动作技术需要不断练习, 采用教学比赛形式进行教学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在比赛中学生为了获取胜利, 必然会努力练习好每个技术动作, 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比赛中获胜, 在心理上又会获得很大的成就感, 这样就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让自信激励他们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

(三)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采用比赛的形式必然会有输赢, 这就要求教师在比赛结束后, 采用正确合理的教导方法, 对获胜者进行表扬, 并激励落后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下次比赛中争取胜利, 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 培养不服输的拼搏精神。

(四) 加深动作技术印象

在比赛中由于某一个动作技术不正确所造成的失分或者是由于某一个动作技术运用得当而得分的案例, 会使学生对这一技术动作的运用印象深刻, 印象的加深能够刺激并促进学生提高练习效果。

二、“教学比赛”方式在排球课上的实际运用

“教学比赛”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 按照比赛用时的长短、场地限制的大小、对抗双方人数的多少、比赛中限定参赛队员行为的标准、胜负结果的评定等基本要素组成的具有教学特定目的的练习方式。

(一) “教学比赛”在技术练习中的运用举例

自传 (垫) 球比赛: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 可以个人进行比赛, 也可以分组团队间进行比赛。个人比赛比谁连续传 (垫) 球次数最多。团体间比赛比哪个团队队员一次累计个数最多;两人对传 (垫) 球比赛:规定距离和时间比哪组连续对传 (垫) 球的次数最多;围圈传、垫球比赛:按照班级人数分组, 规定时间和圆圈的半径长度, 比哪组连续传垫球次数最多;隔网传垫球比赛:按照班级人数分组, 规定时间, 每组平分人数各组半人数分别站在球网两侧, 连续隔网传垫球, 比哪组连续传垫球次数最多;三点移动传垫球比赛:三人一组, 规定时间, 比哪组连续传垫球次数最多, 提高变换方向传垫球能力;发球比赛:站在距网6米处, 在规定时间内, 比谁发过网次数多 (初学时距网近一些, 逐渐接近端线最后端线后发球) ;三人发、垫、传串联比赛:三人一组, 规定时间, 比哪组完成次数最多;个人和团体的横向比较:在规则一样的情况下, 完成的技术动作和完成的数量自我比较, 比较是否有进步。

(二) “教学比赛”的课时安排

1~4节课:抛接球比赛, 培养学生脚下移动找球的能力。自传 (垫) 球比赛、两人对传 (垫) 球比赛, 培养学生自我控球能力;5~7节课:围圈传 (垫) 球比赛、隔网传垫球比赛, 培养学生技术串联意识;8~11节课:三点移动传垫球比赛、三人发、垫、传串联比赛, 提高变换方向传垫球能力, 熟悉运用传、垫球技术;12~14节课:发球比赛、六人制比赛, 减少接发球失误率, 通过传球组织进攻, 熟悉场上站位、换位, 熟练运用所学的主要技术。

三、小结

1) 传统排球的教学模式相对比较枯燥, 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 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 采用教学比赛形式上课, 可以使课堂氛围更具趣味性, 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课堂技术动作的达标率, 课堂效果也更加明显。

2) 分阶段采用比赛形式进行教学, 满足学生不同技术水平的练习需要, 使所学技术能在实战中运用, 让学生真正学会一项运动。

3)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比赛形式教学, 使学生爱上排球运动, 能把排球作为锻炼身体的一项运动,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促进其身体的全面发展。

4) 培养学生的体育组织、管理能力和裁判能力, 使学生全面掌握这一运动项目。

参考文献

[1]李晟.体育游戏在排球教学中的应用.才智, 2014.

[2]部立春等.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思考与实践.体育教学, 2003.

教学比赛模式 篇6

关键词:教学比赛,足球教学,高校

足球是现代该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之一, 其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 足球教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教学比赛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广泛的关注。教学比赛以其自身的优势来激发学生足球学习的积极性, 让其在比赛游戏中更好的掌握足球技巧, 本文主要对其进行探索。

一、教学比赛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 教学比赛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众所周知,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其学习的质量, 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必然因素, 所以在足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而教学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 让其在良性竞争的环境中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并在比赛中掌握足球的基本技术与战术, 明确竞赛的规则, 教师通过教学比赛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足球教学中, 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教学比赛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对基本技术学习的渴望, 由于参与比赛需要一定的基础基础, 学生为了比赛进行准备的阶段也是对基本技术进行训练的阶段, 教师需要对这一环节进行把握, 并实施基本技能的教学, 让其更好的活跃在赛场。此外, 教学比赛可以推动学生之间战术的配合, 通过比赛来对团队之间进行磨合, 由于足球竞赛需要团队的配合, 而比赛的方式则是帮助学生对战术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其在教学比赛的环节中获得的成功也会提高其学习的自信, 让其深刻体会到足球教学技能的重要性。

(二) 教学比赛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比赛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 其可以帮助学生足球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这一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教师在比赛的过程中进行临场指导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在比赛中进行安排与指导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其临场比赛时的问题, 这也是教学比赛的意义。同时教学比赛可以帮助教师有目的的进行教学, 教学比赛主要是围绕教学内容来制定的, 其服务与教学, 教师在比赛的环节中认真观察与分析, 可以以此来为日后的教学提供规划的前提。教学比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所以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 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

(三) 教学比赛是足球运用的内在要求。足球是同场对抗的集体性运用项目, 其要求在比赛的形式下运用自身的技能, 并在战术中与队友进行配合来发挥自身的优势。中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足球比较普遍, 所以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时均有一定的足球技术作为基础, 所以大学阶段的足球教学应该重视在实战过程中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与团队意识。我国高校进行足球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对足球方面的基本知识、技能进行掌握, 并在教学中培养起对足球的兴趣, 并在比赛过程中形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这也明确了教学比赛的重要性, 其是足球教学的内在要求, 也是现代高校足球教育的必然趋势。通过比赛的方式来组织足球教学可以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娱乐性以及完整性, 将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高度统一, 采用比赛的形式来为让学生在对抗的过程中锻炼个人技巧与团队精神, 并通过不断的引导来让其不断完善自我, 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完美的统一。

二、教学比赛在足球教学中的运用

(一) 适当的运用教学比赛。现阶段很多高校的教师对教学比赛缺乏正确的认识,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比赛过于形式化, 难以真正的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对教学比赛的宣传力度, 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使其可以按照学生的实际状况来适当的增加比赛场次,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教学比赛的适当性, 不能在教学中过渡使用教学比赛, 这种方式并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比赛的方式来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其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教学水平。

(二) 对全新教学方式进行应用。足球教学比赛受到其自身特点的影响, 要求学生想要真正的适应激励的争夺, 其对学生身体素质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 这也是进行技能训练的硬件措施。由此, 教师在教学比赛训练的阶段应该按照足球比赛的特点来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日常训练中掌握技巧, 注重对身体素质的锻炼, 让技巧与身体机能高效结合。教学比赛是将比赛作为核心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式, 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对这种全新教学方法的运用, 以此来提高教学的完整性与时效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对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运用, 例如多媒体教学, 通过DV来将其比赛过程进行记录, 并在比赛结束之后放给学生观看,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其做好对自身的评价与总结, 更好的发现自身不足之处, 并在这一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三) 比赛制度化。在课堂教学开展的环节中应该有意识的对学生自身裁判能力进行训练, 并通过教学比赛的方式来让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 以此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帮助学生明确足球比赛的制度, 在教学比赛的时候也应该注重制度化, 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与标准来进行评判。通过规范化与制度化的比赛方式可以让学生明确足球比赛的规则, 并在比赛中对学生的组织能力进行培养。

结语

教学比赛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与足球教学的内在要求相符,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帮助其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 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和平.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基本思路[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0 (05) .

[2]吕吉旭.教学比赛在足球教学中运用效果的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 2013 (06) .

教学比赛模式 篇7

对此, 笔者认为, 可以把基本技术练习有机地融入到比赛中, 使学生在比赛中掌握足球运动的基本技能, 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足球的积极性。而通过比赛教学法,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足球比赛的经验, 加快技能的掌握、巩固和提高, 同时,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此外, 通过比赛, 还能让学生发现自身足球技战术能力的不足, 以便在足球课中加强练习。

一、小学各年龄阶段足球比赛教学法的具体目标、主要形式以及内容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是6~12岁。从生理特征上看, 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骨骼、肌肉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均衡, 兴奋过程占优势, 表现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从心理特征上看, 他们正处于发育向成熟过渡的时期, 小学生的思想还不稳定, 容易受周围事物的影响, 注意力易分散, 理解能力不强, 好模仿。同时, 他们的情感日益丰富, 但自我控制力较差, 容易外露。

1.小学一、二年级 (6~8岁)

此年龄段学生身体已经进入“速度、灵敏、柔韧”素质的快速发展期, 在教学中, 把速度、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爆发力等身体素质练习融入技战术练习中, 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这些方面的身体素质。

在比赛中, 可为学生们制定的具体目标主要是, 在初步完成技术动作的基础上, 将技术动作与比赛结合起来;同时, 使学生熟悉比赛环境, 了解比赛规则, 逐步培养他们对足球比赛的理解。

比赛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数对等的比赛 (2对2、3对3、4对4等比赛) ;另一种是人数不对等的比赛 (3对2、4对3、5对4等比赛) 。在比赛中, 教师应尽量把所学的技术动作和比赛要求结合起来, 达到合理运用所学的技术动作的目的;同时, 培养学生了解比赛规则的意识。如, 4对4的小型足球比赛 (见图1) 规则:每两个学生手拉手, 如果在比赛的过程中, 拿球的一方出现了松手的情况, 那必须把球权交给对方重新开始比赛。通过手拉手的小场地比赛, 可以提高比赛的娱乐性, 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小学三、四年级 (9~10岁)

这个年龄阶段学生速度、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爆发力处于快速的增长期。

在比赛中, 可为他们制订的具体目标主要是, 进一步了解比赛要素, 体会比赛中技术的重要性, 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同时,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信心。

比赛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数对等的比赛 (2对2、3对3、4对4的小型比赛) ;另一种是人数不对等的比赛 (2攻1、3攻2、4攻3、5攻4等以多攻少的小型比赛) 。在比赛中, 主要运用的技术包括:利用脚的不同部位进行传球;快速向空位跑动接应;传球和跑位接应时, 以二人短距离的传、切配合为主, 注意传球和向前插的时机要恰当, 不能过早或过晚。此外, 要注意培养学生一对一攻守的意识和能力以及提高抢断球能力和快速转攻的意识;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个人意愿适当安排比赛场上位置, 并明确各个位置的职能。如, 5对5的小型足球比赛 (见图2) 规则:每方都有两个球门, 打进两个球门都算得分。在小场地比赛中, 由于设置了4个球门, 增加了防守的难度,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防守和快速转攻意识。

3.小学五、六年级 (11~12岁)

该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较前一个阶段有了较大的变化, 速度、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逐步提高, 同时, 他们的技战术能力和渴望参与足球运动的兴趣都有所提高, 对比赛的渴望也相应提高。在比赛中, 可为他们制订的具体目标主要是, 深刻领会跑位、接应、传球的时机, 将平时所学的战术合理运用到比赛中;掌握比赛中团队防守和个人防守的基本原则, 在注重个人控球能力的基础上, 提高观察力和判断力, 开阔视野, 巩固和提高比赛技能。

比赛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数对等的比赛 (2对2、3对3、4对4、5对5、7对7等小型比赛, 适当安排11对11的比赛) ;另一种是人数不对等的比赛 (以多攻少的小型比赛, 可采用4攻2、4攻3、5攻4、7攻6等形式) ;在比赛中, 主要运用的技战术包括:充分发挥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个人所在场区、位置上的主要攻守职责和战法等;进行“攻守角色的互换”, 让前锋充当守门员, 守门员充当前锋, 这样可以让队员了解处在不同位置时的技术及心理特点。如, 4攻3的小型足球比赛 (见图3) 规则:进攻方进球时所有人必须都超过中线才算得分;进球后, 攻守方进行位置的变换。

二、采取比赛教学法的意义和建议

通过比赛教学法, 一、二年级学生提高了对足球学习的兴趣, 了解了比赛规则;三、四年级学生能将平时所学技术合理运用到比赛中, 同时, 比赛的过程, 也是对学生所学技能检验的过程, 学生通过比赛能够了解自身技战术能力的不足, 以便在平时加以练习。此外, 通过比赛发展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五、六年级学生能将平时所学的技战术合理运用到比赛中, 巩固和提高他们的技战术水平, 增加对比赛的理解, 培养自己团结协作、顽强拼搏, 以及不怕失败的良好品质。

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发现, 为了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根据各个年龄段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不同, 对学生的教学内容要有所侧重, 对比赛要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 因此主要以竞争性的游戏为主, 以提高比赛的娱乐性, 从而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二、三年级学生通过一、二年级阶段的足球学习, 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技术动作, 因此可以培养他们把课堂上所学的技术动作合理运用到比赛中的能力, 同时提高学生速度、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爆发力等身体素质。五、六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水平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比赛的能力, 合理运用技战术及对比赛规则熟知的能力;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麻雪田等.校园足球比赛练习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0 (7) :5~91.

[2]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王崇喜等.足球[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曹宪民.比赛教学法在足球选项教学中的妙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0.2.

体育教学应合理运用比赛法 篇8

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练习积极性。比赛法顾名思义,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比赛,最终需分出胜负。在这种练习情境中,学生会为了本组的胜利而全力以赴去努力,而且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表现欲望,渴望在集体活动中表现自己的才能和成就,以获得其他同学的尊重和信任。使学生在比赛中展现自己,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如有的学生跳得高,有的跑得快,通过教学比赛,学生的这些优点就会一一展现出来

2.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赛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学比赛、游戏比赛、专门性的测验比赛等,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有着严格的比赛规程和裁判方法。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它决不允许有任何不符合规则的过激行为出现,而且比赛中始终坚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宗旨,这无疑将对学生道德作风的培养与教育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和应变能力。比赛中,各种情况变化无常,为了获取胜利,需要学生在复杂的情况下及时不断的调控自己的心理,调整自己的行动,根据比赛中的即时变化,要及时地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并随时准备调整和改变战略战术,力求使之更为合理。因而,比赛法对学生的自控能力和应变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经常运用会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比赛法在组织运用时,多采用集体活动,而获取胜利的力量,乃至集体中每一名队员的团体协作和协调配合。比赛中,学生会清楚的认识到集体力量的巨大,单靠某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最后胜利的。认识到这一点,学生就会自觉自愿的做出最大的努力,以获取和捍卫集体的胜利和荣誉,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从中得到升华。可以说,教学比赛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

5. 有利于强化身体练习对学生和机体作用的实效性。实践证明,完成同样的练习,比赛时机体的机能变化要比非比赛时大得多。因为比赛的最大特点就是富有竞争性和挑战性,获取欲望强烈,在这种心理活动的驱使下,他们会倾尽所能,很容易使机体出现最大限度的承受能力,从而强化了身体练习对机体作用的时效性。

6.有利于促进运动技术的提高。运动技术的学习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单纯的技术练习会显得比较枯燥,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的教学比赛可以加速运动技术的掌握。

二、比赛法也存在消极影响,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1.比赛方法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运动水平以及教学条件、教学任务选择与设计比赛方法。体育课的比赛有个人和个人,小组和小组,大组和大组等不同人数的比赛,不同教学内容在比赛的形式上也有所不同,如篮球项目可以比传球、运球、投篮等,田径项目可以比速度、远度等,排球项目可以比垫球、发球等。选择好比赛的方法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2.比赛规则的制定。任何体育项目的比赛都要有规则来约束参加比赛者的行为,才能使比赛顺利进行,而教学比赛规则的制定要根据比赛的方法和参加者的技术水平以及比赛项目灵活制定,不能生搬硬套地把国内外比赛的规则用上去,否则比赛无法进行。如篮球比赛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可以改变为六人对六人,三人对三人,在时间上也可以变化。

3.做好比赛前的准备。场地器材的准备和身体、心理上的准备是顺利进行比赛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为了节省时间而不考虑场地和器材,不加强身体的准备活动,一旦造成伤害事故,会给比赛带来不良的后果。既破坏了课堂学习、练习气氛,又达不到教学目的,给学生造成害怕心理,甚至留下阴影。

4.掌握好比赛中的强度和难度。學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增强身体健康,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它是为学习技能服务的。因此,教师在采用比赛法前要掌握好比赛的强度,防止出现意外伤害事故。同时,过高的比赛难度,也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影响学生练习的兴趣。运用比赛法时要掌握适量的运动负荷。由于比赛法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会使得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学生活动中有时会不遗余力。

5.合理的分组。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体育技能的差异性较大。因此,在进行教学比赛时,应注意进行合理的分组,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比赛中起到应有的作用,都能获得成就感。如果分组不当,容易挫伤部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6.比赛法不能代替体育教学。比赛法是对体育教学成果的检验。它虽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运动技术的提高。但是,如果在没有学习掌握运动技术的前提下,一味地进行比赛,反而会影响运动技术的掌握和提高,有时会导致技术变形或错误动作,不利于运动能力的培养,进而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粗略掌握动作,改进与提高动作,巩固与运用自如等三个阶段。

7.比赛法不可频繁运用。一是容易减弱比赛对学生的刺激程度,使学生对参与比赛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降低;二是易造成学生间的矛盾,故而运用时先做好学生的赛前思想工作和赛后调整总结工作,使他们了解比赛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8.注意比赛奖惩制度的建立。奖惩制度的建立是为了提高比赛的效果,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因此,平日里的教学比赛中的奖罚应多采用精神鼓励以满足参赛者的愿望,适当用一些身体练习的惩罚如做做俯卧撑或原地向上跳等,也可以作一些娱乐性的表演。这样既可以很好地激发同学们的求胜欲,同时也让同学们更容易接受。

9.剧烈的比赛后应组织放松活动。比较剧烈的比赛结束后应安排放松活动,学生跟随教师在音乐或口令的指挥下进行各种轻快、舒畅的舞步动作放松或简单的几节放松动作,都能让学生进入一种轻快享和的自然境地,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充分的放松,从而有效地消除疲劳,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的心率,轻松自然地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工作。

足球教学比赛 篇9

通过教学比赛的形式,促进基本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增强对抗因素。比赛的形式应在提高单项技术游戏和比赛的基础上,结合所学技战术、比赛规则多进行小场地的教学比赛。要求充分利用所学技术、战术及规则,提高实战能力,培养各种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热情。1.比赛方法

① 各种形式的接力比赛 ② 传球踢准比赛

③ 以多攻少比赛(二对一、三对二)

④ 等数比赛(三对三、五对五等小场地比赛)⑤ 两球比赛 ⑥ 四门比赛等 2.教学建议

① 每个比赛应该明确目的、规则和要求,提高比赛效果; ② 应根据每次的学习内容合理设计比赛形式;

③ 比赛应多以游戏和团队合作为主,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④ 多采用进攻人数稍多的小场地比赛形式,可以较多的模仿真实比赛的情景,学生可以多触球并有机会更多的尝试已学技术和简单战术。

(四)足球教学的总体建议

①在每个技术教学前,应设定一些形式,通过游戏或简单的练习让学生先体验该技术,有了体验后的教学更能吸引学生,教学效果会更好。

②减少频繁的讲解,应通过适时的师生示范,甚至是夸张的正误对比,在欢声笑语中让学生逐渐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③ 示范时,一般先进行慢动作的侧面示范。做击球点示范时,可采用静止动作示范法。讲解动作方法时,需按照技术动作结构的顺序讲解。

④技术练习的设计必需强调练习密度、次数。因为足球技术需要不断的重复,强化肌肉记忆,提高球感。不要让学生在练习时有10秒钟以上不能接触球的时候,这样也会使他们注意力分散,失去兴趣,影响教学质量。⑤球类教学中教学顺序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建议采用以下顺序。设定情境的体验练习—讲解示范—徒手模仿-原地练习-移动中练习-慢跑中练习-在消极防守下练习-在积极防守下练习。(在以上练习中穿插适度的集体纠正和个别指导)

⑥ 练习脚下技术时应注意左右脚交替练习,但应以常用脚为主,熟练掌握技术动作。

⑦ 在掌握动作要领后,应多进行3或4人一组的迎面练习,避免学生在无球时原地站立。要让学生在每次接触球后都有跑动,离开原位的动作。

⑧ 小场地比赛贯穿足球模块。很多学生喜欢足球但不喜欢上足球课,很重要的原因是缺少实战的机会。我们应该尽量在每一次足球课的最后10分钟安排小型的对抗比赛,体验实战快乐,检验教学效果。并且,小场地比赛的优势是学生触球次数多,射门机会多,攻防节奏快,非常符合足球教学目标。同学们也会通过小场地比赛发现自己的技术不够娴熟,此后会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⑨ 培养意识和养成良好的踢球习惯。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对技术的指导外,非常重要的是培养正确的足球意识,尤其是观察的能力和习惯,不但要抬起头来,更要主动的观察场上情况,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有这样,好的技术才能得以发挥。

体育课比赛教学法的应用 篇10

案例一

一名教师在一节八年级的障碍跑课上设计了“勇敢探路者”的比赛,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距离内穿越所有障碍。在组织好学生进行准备活动之后, 该教师将学生分为四组, 首先进行分组穿越教师设计好的障碍路线进行穿越障碍练习, 各组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穿越障碍的练习;然后让学生按照分组讨论各组的所有障碍物如何摆放并进行尝试练习;最后, 在教师的口令下进行各组的穿越障碍接力比赛。学生基本上都很好地融入到课堂中, 大多数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兴奋性, 特别是在各组自行设计的障碍跑中, 达到了本课的高潮。整个课堂教学在快乐的氛围中结束。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发展学生穿越障碍的能力和团队协助精神,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纵观本节课, 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比赛教学法, 让学生最后在竞争中完成障碍跑, 学生的学习氛围较为浓厚, 学生不但在体育活动得到了身体的锻炼, 而且得到了团队合作的学习, 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不失为一节成功的体育课。

教师在设置好教学情境后没有让学生直接进行比赛, 而是要求学生首先进行穿越障碍的练习, 这体现了运用比赛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原则, “有练有赛、先练后赛”, 在学生有了穿越障碍的切身体验后再进行讨论、安排穿越障碍物的顺序, 最后进行穿越障碍比赛。学生穿越障碍练习的体验, 为后面的分组讨论、竞赛做好了铺垫, 保证学生可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而不是凭空想象如何进行障碍物的摆放等。学生在课中既体验到了团队合作, 又感受到了竞争。如果学生没有事先练习, 直接进行竞赛, 那么学生只会在“热闹”的课堂上锻炼身体, 仅仅体验到竞争带来的“刺激”, 难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比赛教学法, 深受学生的喜爱, 它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比赛中去, 切身体会比赛所带来的乐趣, 享受体育的快乐, 做回课堂的主人, 这也是为什么比赛教学法经常出现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该合理安排学生进行教学比赛时间, 使之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案例二

一节七年级的田径课上, 学习内容是直线跑。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快速跑中的直线跑技术。在学生进行了跑步姿势、摆臂等练习后,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教学比赛。组织方法是全班学生分为八组, 男生和女生各四组, 进行直线接力比赛。在教师宣布比赛开始时, 课堂气氛非常激烈, 没有跑的学生都高声呼喊加油, 跑步的学生全身心投入。但是经过仔细观察, 比赛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肌肉紧张而导致摆臂动作严重变形, 有些学生只顾自己能尽快到达终点, 跑步路线发生了严重的偏离, 有的甚至串道。

教师在课的最后部分采用了比赛教学法, 利用比赛调节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积极性, 从表面上看课堂的气氛确实达到了高潮, 学生们也都沉浸在竞赛所带来的乐趣之中, 但这种“热闹”的体育课堂不仅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直线跑, 直线跑的关键是跑步的动作, 如果跑步的过程中身体姿势、动作发生错误的话, 学生很难沿着直线跑。由于七年级学生身体本体感觉能力较差, 特别是在进行最大强度运动时很难控制自己的身体, 而教学比赛中学生在竞赛的氛围中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跑步, 对于动作技能掌握不熟练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出现错误动作, 学生动作严重变形, 没有按照直线跑, 这明显与直线跑本身教学目标相悖。该班学生学习快速跑时间不长, 对于跑步的姿势掌握情况还不是太好, 处于技能学习的分化期, 此时的教学应该以强化学生的正确动作为主, 充分利用到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进行动作技能的学习, 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沿着跑道上的直线进行中速跑练习, 提示学生在慢速或中速跑的过程中自己注意摆臂、抬腿动作等, 让学生体会正确的跑步动作, 逐渐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掌握运动技术, 达成教学目标。

从本例也可以看出, 使用比赛教学法误区, 没有考虑比赛教学的目的, 仅仅是以比赛教学作为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来应用, 似乎“为了比赛而比赛, 为了快乐而比赛”, 这也是体育课上运用比赛教学法时所存在的通病。笔者认为, 在技能课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比赛教学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 而不是主要为了调节课堂气氛。走出这个误区的方法是教师在技能课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比赛教学法时间。在技能课的学习过程中, 比赛教学法应该是在学生对运动技能比较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的, 多是在一个教学模块快要结束的时候, 这样, 学生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技能的水平, 并把整个模块教学单元推向高潮, 而不能在学生刚刚学习此项技能、运动技能掌握不熟练时应用, 此时运用比赛教学法很可能产生错误的动力定型, 干扰教学目标的完成, 反而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上一篇:现代农业课程下一篇:教育质量与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