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问题十篇

2024-09-13

现代化问题 篇1

一、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性

(一)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档案管理现代化成为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类对科学技术的研发能力也在逐步提升, 从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 自从人类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一代计算机研究成功以来, 计算机科技的进步可谓日新月异, 这些技术都为当前的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可能。从管理理念上来看, 随着人类知识水平的提高, 原有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管理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人们的要求, 只有利用新的管理理论、管理理念才能真正符合人们的实际需要,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二) 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完全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有效管理, 比如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编目、检索、统计等各项工作, 人们在查找各种资料的时候, 只需要利用电脑进行搜索就可以掌握到相关的信息。这不但有利于提升管理效率, 而且还节约了人力资源, 因此, 从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 实施现代化的管理已经成为档案管理的现实要求。

二、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一) 档案管理实现无纸化、虚拟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网络的不断延伸, 无纸化办公将变为现实, 传统的以纸质为载体的档案管理方式将发生根本的变革, 无纸化办公和自动化已成为当今的发展趋势。文件可以通过网上收发, 报告可以通过网上传输, 这样既简化了文件收发过程中的手续, 又使文件的传递更加安全、快捷。档案资源共享是档案管理的目的, 而支持档案资源的是一定量的档案馆藏, 虚拟化就是通过网络互联和馆际互借来增加馆藏, 丰富档案资源。如果把全世界的档案信息都并入互联网, 从一定意义上说, 档案资源可以无限扩大, 远至大洋彼岸, 近到同城邻里, 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查到你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档案管理的难题, 而且具有占地小、容量大、投入少、管理简便、查阅方便等优点。

(二) 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标准化。档案工作信息化是促进信息资源全面收集、整合、开发的重要基础, 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 能够实现对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 成千上万倍地提高利用效率, 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难以估算。而档案信息化的基础是档案工作的标准化, 没有经过标准化整理的档案不可能实现信息化, 因此, 必须要抓好标准化建设。

(三) 档案管理人员要适应现代化发展。作为档案工作者, 自身素质应与新形势对档案工作需要相适应, 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抓紧自身的学习提高, 尽快使自己成为合格的档案工作者。随着设备的更新和引进, 档案管理部门既要注重引进具有丰富档案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精通业务的各种人才, 又要注意引进相关学科的专门人才, 合理调整档案工作者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同时, 也要加强对原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知识更新, 使更多的人熟悉和掌握有关现代化管理技术, 科学地管理档案, 成为复合型人才。

三、如何实现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

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要求管理档案的所有行为都是在统一安排的基础上进行的现代化的管理, 因此, 制度就是确保能否达到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基本要求。根据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 对于单位来说, 要建立符合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就需要从档案管理部门和广大员工着手。对于档案管理部门来说, 符合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的管理制度主要有档案的收集制度、整理制度、移交制度、立卷制度、查阅制度、管理人员制度等。档案管理部门要根据自身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制度。在具体操作上, 档案管理部门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监督防止任何形式违反制度的情况存在。对于广大员工来说, 员工是借用、查看档案的主体, 因此, 还需要依据广大员工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 特别是要突出现代化的管理制度这一点内容上来。比如可以建立员工借阅档案制度、归还制度等, 这些制度要统一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条件, 让所有员工都能通过网络了解到自己所查阅档案的基本内容、借阅情况等。不管是对档案管理部门, 还是对于广大员工, 制定的所有制度要重在落实上, 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对于违反规定进行查阅档案等各项行为, 要给予一定的批评教育, 甚至罚款。对于表现优秀的, 包括档案工作人员和全体员工要给予一定的表扬, 形成良好的档案管理管理制度, 在现代化技术条件的约束下更好地执行各项制度, 确保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制度沿着科学的正确的道路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润连.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28

[2] .朱延荣.浅谈人事档案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 2013.2

现代化问题 篇2

自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以来,国外企业的进入对我国各行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诸如美英烟草公司等国外烟草巨头也对被打开的中国市场虎视眈眈。与此同时,国内烟草业开始采取并实施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自2003年实行“工商体制分离”以来[1],国内烟草行业的总体面貌焕然一新,取缔或合并了一些地方性的中、小烟草企业,基本完成了业内的资源整合和各地区的统一规划。2009年物流业被列入调整振兴的十大产业之一,物流活动的重要性开始被社会所重视,物流系统的建立及完善也开始成为各行各业的一种革新浪潮。物流现代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烟叶物流的现代化建设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有助于增强我国烟草业的国际竞争力。烟叶是重要的农产品经济作物,烟叶物流系统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适应国内当前的农产品种植模式。受各种原因影响,目前国内的农产品种植模式[2]仍然是以一家一户的传统种植模式为主,以多种种植模式为辅的不均衡的现状,而烟叶物流系统也是与之相匹配的几种形式,具体如下:

1.1 基于传统种植模式下的烟叶物流系统

传统种植模式[3]下的烟叶物流系统是国内目前最主要的烟叶物流系统存在形式,所谓传统种植模式即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的模式。在该模式下,烟农以家庭所承包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以家庭劳动力为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烟叶采摘后,经过烟农初烤的烟叶在经由烟农所在地的烟站统一采购后进入烟草公司,之后再经复烤、发酵、制丝等工艺流程最终制成卷烟并流向消费者市场。该模式下的烟叶物流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1.2 基于新型种植模式下的烟叶物流系统

随着社会的进步,基于传统种植模式下的烟叶物流系统所固有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如:起始端的种植户多且户均产量不高、烟叶收购工作的集中化程度低且工作量大、物流成本高等。在这种情况下,国外先进的种植模式也开始被国内部分地区所借鉴、并且出现了与我国现状相匹配的、新型的种植模式。这些新型的种植模式主要有:种烤分离模式、种植大户模式、烟草农场模式等[4]。相对于传统种植模式下的烟叶物流系统,这些新型种植模式下的烟叶物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烟叶物流的起始阶段出现了一个类似于集散中心的功能节点,而扮演这个节点的正是种植大户、烟草农场等新生组织。具体如图2所示:

2 现代化烟叶物流系统存在的问题

2.1 物流组织模式落后

现代化烟叶物流系统的发展离不开烟叶种植模式的改进,新型的烟叶种植模式虽然已经开始出现,但占主导作用的仍是传统种植模式下的烟叶物流系统。在这种物流组织模式下,供应源分散且供应量小、不必要物流活动的发生等成为了阻碍烟叶物流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物流成本过高

物流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装卸成本、搬运成本、流通加工成本、信息处理成本、配送成本以及围绕物流过程发生的管理成本等[5]。物流组织模式的落后增加了不必要物流活动的发生,运输、保管等环节的不科学等使得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长期以来烟草专卖体制的存在以高利润的回报掩盖了烟叶物流成本过高的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降低物流成本的意识,这其实是阻碍了烟叶物流的健康发展。

2.3 信息化程度低、设备落后

现代化烟叶物流的发展离不开烟草业物流政策、基础设施、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完善,虽然部分省份在烟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现代化仓储设施、专业化运输工具以及基于计算机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还比较薄弱,离真正实现烟农、烟草公司和卷烟厂三者之间及时的信息流通还有一定的距离。具体表现在:现代化烟叶物流信息化意识不够强,RFID、GPS/GIS和EDI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普及等。

2.4 行业标准化不统一

物流标准化是现代化物流建设重要的标志和体现, 是提高物流效率的关键之所在。烟叶物流标准化不统一主要表现在烟草行业规范实施制度不健全、运输设备不统一、商品信息标准化工作滞后以及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落后等。这些问题影响了烟草物流的一体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 造成货物流通和信息交换不畅, 使流通环节增多, 流通速度变慢, 费用增加, 降低了物流的效率和效益, 制约了烟草物流的快速发展。

2.5 物流人才匮乏

由于我国现代化烟叶物流建设起步较晚,虽有国家政策方面的支持,但在物流人才方面仍然十分匮乏,且作业员工专业素质较低,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烟叶物流的现代化建设。

3 对策建议

3.1 引进先进设备、构建完善的物流信息平台

先进的设备是提高物流效率的硬件保障,完善的物流信息平台是物流信息高效率运行的软件基础。加快推进自动输送机、自动升降卸货平台、RFID自动扫描仪、自动安保设备、仓库温湿度自动控制设备等现代化设备的普及和构建完善的物流平台是现代化烟叶物流系统建设不可缺少的软硬件基础。

3.2 完善烟叶物流标准化建设

烟叶物流标准包括物流服务标准、技术标准、信息采集标准、信息分类标准、编码标准、电子单证及信息交换平台标准、物流信息管理标准等。目前烟草行业已经制定了部分物流标准体系,但并未完全符合现代物流的要求。中烟电子商务公司在2007年底发布的《烟草行业物流标准体系》并在全行业征求意见,就是以期能够早日形成一套统一的烟草物流标准,这为日后编制真正的烟草行业物流标准奠定了基础。

3.3 培养物流人才,打造优秀的物流团队

要加强对行业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物流建设的要求。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具有物流管理经验、掌握物流先进理论并熟悉中国市场的物流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加强危机竞争意识教育、职业品质教育。组织学习现代物流基础知识、岗位技能,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4 加强与第三方物流的合作,并积极开展物流增值业务降低成本

物流配送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所耗费的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据有关资料统计,大型企业通过专业物流进行市场配销,可比自行设立配销网络节省24%-30%的成本[6]。因此,烟草企业也可将物流部分工作委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合同约定好双方在烟叶物流各个环节中各自的角色和分工。由于我国烟草行业具有市场控制、政策保护和资金充足等优势,拥有完善的销售网络和配送网络,所以可以利用现有卷烟销售和配送网络,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并做第三方物流外包服务工作,提升物流网络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军.中国烟草业“工商分离”改革制度经济学分析[J].东岳论丛, 2009, 30 (6) .

[2]任颍洁, 马静.现代化农村农业物流系统现状、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 2011, 4:179-181.

[3]吴亮, 周宏, 张兵.基于RFID技术的烟叶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烟草科技, 2011, 9:30-33.

[4]何广生, 吕永华等.烟叶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比较分析与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2010, 6:146-149.

[5]张鹏洲.简析我国烟草物流发展现状及其“精益化管理”模式探究[J].中国商界, 2010, 6:283.

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 篇3

可以说,关于农民问题的各种理论与政策在复杂的现实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农民的问题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最大、最难、最让人头疼的问题,它需要长期实践才能解决。

一、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

“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换句话说就是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过渡。所以这整个过程是消灭农民阶级的过程,是要把传统的“农民”消灭掉。我们可想而知,一个将要被消灭的阶级的命运肯定是非常凄惨的。对于这一点,我们思想上要明白,在解决农民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农民的历史使命就是,作为一个阶级,它在现代化进程中将要被消灭。消灭农民阶级并不是说从肉体上消灭掉,也不是说实现现代化后没有土地经营了,而是说传统的农民阶级不存在了。发达国家也有农村,农村里也有人口,他也种地,但是这些人已经不是农民(peasant)了,而是farmer,是农场主。美国的农民都是农场主,他们有的可能是夫妻俩种几百亩的土地,依靠机械化、电子化来工作,与“农民”不是一回事。

作为将要被消灭的阶级,农民注定了在现代化进程中要经受更多的苦难。实际上,在落后国家,主要的不是工人阶级的问题,而是农民问题。农民是一个保守性很强的阶级。因为在传统社会他们生活在各种“共同体”(家庭的、村社的、宗教的等)中,财产公有制思想与平均主义的观念都很重。农民的依赖性很强。在西欧庄园制下的农民一方面反对憎恨贵族,但另一方面又依赖贵族,因为在庄园制里有许多公有制的成分。中国的农民也一样。他们一方面恨当官的,另一方面如果当官的不去他们家里吃饭他们就受不了。他们整天盼望着“父母官”,盼望着好县长、好乡长来解救,他们的很多观念与一种非常陈旧的官僚制体制是相互适应的。即使在一些教育很落后的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很低,甚至连说话就只有很少几个词汇,但这些观念他们都会一一具有,因为它们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不用学习。中国农民的这种保守性也是扩展化的,平均主义思想、公有执着、依赖意识、官本位价值观等,现今在我们知识分子中仍然十分普遍。

由于农民的历史命运及自身保守性两个原因,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始终是蕴含着巨大的危机的地方,时刻都有可能爆炸,引起农民革命。农民革命的结果是什么?如果农民问题解决不好而引起农民革命,就会导致现代化进程的中断。法国大革命为什么能够成功并具有世界性意义呢?主要是因为抱着平均主义方案的法国农民在大革命进入高潮时突然退却了。假如法国农民在大革命中再继续前进一步,法国大革命就完了,法国的现代化也就完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革命并不能改变农民阶级的命运,因为农民阶级是注定要被消灭的。农民革命即使成功,其结果也只不过是一部分掌权的人得到了利益,另一部分革命者被打死了,而整个农民阶级的境遇可能比原来更惨。这是历史的宿命,是没有办法的。

二、中国农村目前面临的问题

最近,李昌平在网上发了一篇文章,引起大家比较强烈的反应。在这篇文章里,他列举了中国农民的十大问题。这十个问题是:农民负担加剧;农民收入下降;县乡债务上升;干群关系恶化;基层当权者搞非法私有化;疾病流行;义务教育不落实水利设施老化;县乡政权危机。他所说的农民问题、农民不满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我非常同情农民,也经常考虑这些问题,但是仅仅依靠这样的批评解决不了问题。那么,应该怎样对待呢?我认为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思考和理解:

一是要看到农民问题的长期性。依据官方公布的数字,目前我国城市人口“超过30%”根据我见到的资料,外国对城市人口的统计有两种:一种是5万人口规模以上的城市,一种是2万人口规模以上的镇。2万人以下规模的镇,就不在统计之列了。前面说的官方公布的“30%以上”的数字,包括全国的所有“建制镇”,而许多建制镇的人口只有几千人,按照国际做法,应该不在统计之列。这就是说,严格计算起来我们可能还没有达到30%。这个比例也只相当于马克思年轻时的法国,相当于1960年的韩国。这的确是很低很低的。即使我们按照韩国的速度来进行城市化,那至少也得两代人的努力,也就是说需要至少40-50年时间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80%的目标。

所以,关键问题是“半城市化”或“半市民化”的发展。我国农民进城以后孩子能享受到政府办学待遇吗?他们的孩子根本上不了学。这就是“半城市化”或“半市民化”。多数民工都是在过年的时候跑回家,他们在家乡结婚,根本就不能算是城市人口。还有许多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结了婚生了孩子的,也一直不能取得市民身份。第二个方面需要我们思考的是,解决农民问题不能老是从农村考虑,更重要的是要从城市来考虑。我们以往一谈到农民问题,就会想到改良品种,发展多种经营,推动农业发展,兴修水利设施、扶贫等措施,这些的确要做,以后还必须努力做得更好。但仅靠这些措施不能根本解决农民问题。有点经济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如果70%的人口留在农村,农村收入永远赶不上城市,也不可能实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1999年以后农民的收入呈下降势头,原因是什么呢?根本原因是结构和制度上的原因,使农民无法流动。而一个直接的原因,则是粮食市场饱和了。粮食的需求弹性是很小的。我们可以一次买10件衣服,一天也可以换10件衣服,但粮食就不一样,原来一人每天吃一斤大米,现在不可能每大吃10斤大米,无论大米怎样便宜。而且我们的粮食的质量也不是太好,出口没有很强的竞争力。我们现在常说要搞什么“合作经营”,“规模经营”,还是从提高产量与生产率出发。这些是要搞活经济的,但不要指望光靠这些就能解决农民问题和终结农民的苦难。

农民的出路在于城市化的进程,尤其是做好几个方面的城市改革:一是户籍制度的改革。我们城市要求,要得到本城市的户口,需要交纳一笔钱,还要在本市投资,或者是高学历的专业人员等。这不就是在模仿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移民政策吗?我们的对象是本国公民,他们应该享受在国内选择定居地和流动的自由。即使在中世纪的欧洲,农民逃出来以后,只要在某个自治城市居住了一年零一天,就可以成为那个城市的市民。现代化不是官僚主义地推动什么“现代都市”,而是不断地扩大人们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让人民自己在城市发展,自己发展城市。加拿大等国际移民的那一套,不是什么先进的东西,而是国际保护主义的政策!我们应该去学习西欧中世纪的自治城市的经验。这点体现了人的本质,自由的本质。

二是城市的经济体制的改革。目前城市最大问题就是下岗工人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把国有企业占整个工业产值的比重迅速降到15%以下,达到这个标准,经济才能走向良性循环。在各行各业压缩国营企业,允许私营进入是改革的关键。不这样做,以后连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都解决不了,更别说农民转移问题了。城市的改革一定要彻底的解放思想,否则将会留下严重的后果。

三是树立城市发展的生态系统观念。我们在城市发展方面,需要有一个“生态系统”的观念。一方面,城市生态系统是多样化的,有不同的服务、不同的行业。现在我们城市里的服务行业很单调。许多行业不让农民进去,没有竞争,有竞争也把他们排除在外。实际上有些农民的素质可能比有的城里人的素质要高得多。同时,也要允许自由发展,许多外国都有的行业在中国受到禁止,中国人口这么多,这样做当然是自设障碍。另一方面,是要求我们克服那种完全平均、平等的观念,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城市系统里都有不同的层次。一个城市总会有富人、穷人的区别,总会有不同的教育、文化等群体,“平等”应主要体现为身份之间流动性,而不是一刀切。第三个,农民问题不能仅依靠政府来解决,更重要的是转向依靠个人与社会来解决。现在一提起农民问题,就是喊着要让政府投资、喊“干部”、“父母官”,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想与封建主义家长制观念。政府投资过多、干预经济过多,必然使“官僚化”永远不可遏止,从而成为民族振兴的最大障碍。什么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一个重要的事情,是要把县乡的机构重组。把乡撤掉,或者小乡并大乡,把县乡机构大大精简。没有他们问题便少了一半。要彻底抛弃陈旧的“父母官”思想,别说那么多好听的话,给农民平等的公民待遇和同样的竞争机会就足够了,他们有能力自己解救自己。

另外一个最重要的事情是把土地给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土地所有权不变,和原来一样。原来的土地产权是什么形式呢?国家与集体(公社、生产队)共有,这是极其模糊不清的。这种模糊的产权制度,不仅限制了农业发展,也限制了工业发展。模糊不清的土地所有制,对国家、对个人都没有利。这种模糊不清的制度,为官僚化的继续推进、为不正当的掠夺留下了无限的空间。

总之,我们需要观念上的革命性变化。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走到一个新的阶段,不能再在“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深挖洞、广聚粮”的思路上考虑问题。这种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观念早已经落后于形势发展了。现在中国经过了“绿色革命”和“白色革命”,粮食产出率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而且有进口粮食的国际环境条件,农业生产已经不再是满足“口粮”、避免“粮荒”的问题了。不能再以这种观念作为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了。

贵州山地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 篇4

——以铜仁市为例

黄廷安

(中共铜仁市委党校

贵州铜仁

554300)

摘要: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平原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大有不同之处的,其主要区别在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了农业能源的开发、生产工具的使用与交通的建设受阻,还有就是耕地面积分散不容易集中,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关键词:铜仁市;山地农业;农业现代化

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平原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大有不同之处的,其主要区别在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了农业能源的开发、生产工具的使用与交通的建设受阻,还有就是耕地面积分散不容易集中,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铜仁是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之一,森林覆盖面积58%,是全国最典型的山地农业地区,探讨铜仁农业现代化对全国山地农业现代化推进具有普遍性意义。

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

1.1优惠政策叠加。从中央到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政策,特别是中央2013年1号文件,对发展现代农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铜仁市出台了加快土地流转、山区特色现代农业等政策,提出了“三个万元”工程和高效农业示范区等政策措施。从2012年起,国家财政部江铜仁市列入2012-2015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创新实验区建设并且单独扶持,每年中央财政下拨专项资金5600万元。水利部将铜仁作为水利扶贫试点。中央专项资金12.19亿元。环保部同意把铜仁市列入全国土壤污染治理的6个地区之一。国家发改局、财政部将印江、石阡县列入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将江口县列入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年投资1000万元;将铜仁市松桃自治县列入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县。国家扶贫办同意将铜仁市茶产业、油茶产业特种种养殖业纳入国务院扶贫办产业扶贫规划。在融资平台上,同意将两个到3县列入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计划。国家烟草专卖局同意实施铜仁烟厂异地扩能改造,将产能从11万箱提升到20万箱。

1.2基础设施正在改善。工程性设施日趋完善。物流建设正在形成,铜仁市相继开设了阿里巴巴淘宝网,农产品网上交易逐步攀升。铜仁市农网改造已经全面完成。国家民航局对铜仁凤凰机场改扩建工程给予了最大的资金优惠。交通运输部同意铜仁市通村油路通畅率,由27%提高到76%。投资补助标准从35万元/公里提高到50万元/公里。增加里程8700公里。国道按二级公路提级改造,投资补助标准从400万元/公里提高到550万元/公里。铜仁到怀化高速公里,铜仁到玉屏城际铁路等项目已经启动。

1.3 农业龙头企业。铜仁市龙头企业发展较快,国家级企业2家,省级5家,市级 900多家。“公司+农户+基地”,“公司+农户+农民协会”,“公司+农户+支部”,模式逐步成熟。订单农业,商品化率高。涌现了不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00户。如,思南塘头镇华丰农民合作社,形成了“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带动了周边农户的经济发展,省、市、县领导相继到村考察,特别是省委书记赵克志视察了这个合作社,评价很高。

1.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县(区)都有主导产业。“三万元”工程,作为山地农业推进的载体。城市农业公园的规划、农业科技园区的设计正在有序进行。2

农业现代化的不利条件

2.1土地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农民土地过于分散,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铜仁市石漠化面积3749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0.82%;水土流失面积9479.22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2.65%。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仍较重,是贵州省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环境也有不同强度的污染,且呈加剧的趋势。

2.2科技水平低,人力资源严重匮乏。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团队、领军人才缺乏,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激励办法不多,创新氛围尚未形成;科技人员和劳动力素质、能力与更好更快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科技成果的引进、二次创新和转化应用力度不够,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5%左右,低于全国50%的水平。初中以上大多数在外打工。农业现代化的核心主体是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没有人力资源谁来做。收入差距大,拴不住劳动力。

2.3资金不足,投入少。农业是高风险产业,相比其他行业,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1元做成的东西,10元也做不成,成本高。最明显感到不足的就是资源和能源浪费现象特别严重。通过一些发展国家的经验和科研成果来看,这些都是珍贵的原材料,人为浪费实为可惜。

2.4生产机械化欠账大。山区的农业生产工具在平原地区已实现机械化生产,比如水稻、小麦收割机,耕地机、插秧机、除草机、农用机动车、电动车等这些机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提高,但在贵州山区却很少使用或是问及农民他们根本还不知道有这些机械,在铜仁这里出现这种原因主要是这些工具未得到普及或是不适合山区使用,因而被人们所忽视。

2.5城市化加快,与农业争地。坝子田生产条件好,基础好,本来是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城市化将一些土地圈占。有的县甚至将菜篮子土地也挤占了,造成市民的蔬菜来源没有稳定的基地。推进山地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3.1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搞好农业产业布局。按照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和以农户为主体的要求,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特”和“一县一业”,加快培育产业大县,形成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带、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功能区。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现代农业示范区。

东部沅江水系城镇型现代农业示范区:范围为位于铜仁市东南部,包括铜仁、玉屏、万山3个县、区,共有28个乡镇、办事处。土地总面积236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28万亩,农业人口40.42万人。本区交通优势突出、自然条件较好、经济社会较发达的区域,特别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以旅游为首的服务业发展远比铜仁中部、西部区域发达。城镇型现代农业,就是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依托、服务、服从城镇和工业聚集区发展战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一种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中部梵净山景区型现代农业示范区:范围为铜仁市中部梵净山区,包括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江口、印江、松桃3个县(自治县),共有54个乡镇。土地总面积669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02万亩。农业人口124.82万人。本区处于铜仁市旅游资源集中分布的中心地带,集中分布了生态和地质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等一批不同种类的特色旅游资源。特别是梵净山为世界级旅游资源,具有强大的资源竞争力优势。景区型农业现代化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依托、服务、服从景区和城镇发展战略,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西部乌江流域生态型现代农业示范区。范围为铜仁市西北部,包括思南、沿河、德江、石阡4个县,共有87个乡镇。土地总面积894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7.55万亩,农业人口202.23万人。本区乌江流域水能优势突出,但生态环境较脆弱,自然条件较差,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铜仁东部和中部区域。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交通和水利基础设施的落后仍然是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瓶颈。生态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区的首要功能,是作为长江中下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功能,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其次是在保障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服务和社会功能。

3.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地生财,异地发展,股份合作。党和政府是制定正确的政策,保证农业发展,政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保证。出台土地流转、山林和宅基地、农业保险等相应的政策。铜仁市2013年创建亩产值达万元的田10万亩、亩产值达万元的山10万亩。到2016年,铜仁市累计创建万元田50万亩、万元山50万亩,实现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万元目标。将特色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将农业布局、主导产业培养与区域合作,实现产品的集中度与规模化结合起来;将农业与农业市场、流通、物流建设结合起来。盘活山区农民土地,实现土地股份制和异地股份制。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整理,将新增农用地用于三农,节约的建设用地用于建房出租。通过股份合作,整合资源、资产、资金,让农民变成股东,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通过用地发展,打破瓶颈,克服地理位置、规划控制、资源禀赋、土地指标、资金紧缺、招商引资制约。通过与上级银行部门协商,在农村设立金融服务机构和成立产业扶贫基金,改革二元经济结构,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以城带乡,产城一体化。

3.3依靠科学技术,推动农业发展科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整合农业资源,从分散型想集约型过渡,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品牌商品。改变效益低的问题。在农业科技支撑上实现突破。强化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种,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强化技术推广,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方便实用的农技服务。

3.4建立新型合格农民培养培训体系。在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过程中,要统筹发展,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强化对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授人以渔,变农民为市民,农业人口的迁徙和转移既是是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需求。高标准高要求高起点高规格的新农村建设及城镇规划,然后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是必须的前提和要求,没有技术的农民在变成市民之后,必然会沦为难以生存的境地,还有农民原本的土地承包权益,必须从根本上得以保护,我们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绝不是14、15世纪西方式的“圈地运动”,所以农民在原有村庄的所有权益,都应该从法制的层面得以保护,让农民幸福地离开土地,幸福地融进城市生活。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强化农民教育培训,支持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培养一大批新型农民。将对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实行特殊的奖励扶持政策。经营主体。劳动力严重不足,培训新型农民。强化市场风险意识,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合理转移剩余劳动力,城乡加减法,即城市增加人口,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减少农村人口,实现规模化和集中度发展。

3.5建立农业品牌与农业园区载体体系。在农产品市场开拓上实现突破。依托优势企业的品牌优势,尽快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依靠品牌占领市场。加强交通网、物流园建设,加快改善物流条件,大力发展新型流通业态。积极发展各类营销主体,把贵州农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出去。农产品深度加工,提高农产品商品效率,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衔接,发展农民合作社,产业化组织,解决组织化程度提升问题,发展订单农业,详细规划粮油生产加工基地,完善“公司+农户+基地”模式中主体之间的利益共同体,搭建产品与市场平台。在农业园区建设上实现突破。切实像抓工业园区建设那样抓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引进龙头企业、经营大户、合作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延长产业链条,把农产品的加工研发、品种培育、市场交易以及对农民的培训等都集中到园区。要把农业园区建设与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促进产城联动。

3.6建立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体系。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特别是水利、电力、网络工程、建筑工程、信息技术工程等多项工程的发展;必须重视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发展,比如旅游业、野外俱乐部服务业等与农业环境或农业相关的业行的发展;要研究出自己特色的工具比如能上坡耕作的机械和半自动化工具,自动爬山抽水机(浇灌机)、耕地机、收割机、除草机等这些的开发与研究必然能带动农业工具进步与发展。

浅谈水利现代化问题的初步思考 篇5

1 20世纪的水利建设出现的问题

20世纪我国的水利建设是以“兴利”、“除害”为目标, 大量兴建大坝、堤防、闸涵、渠道、机井等水利工程, 以满足防洪、发电、城市供水、灌溉、航运、水产等多方面的要求。但是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必然要改变流域水循环的状况, 出现了许多始料不及的问题。

1.1 流域水循环的短路化

流域水循环的短路化是指由于水利工程的大量建设使流域水循环的时间过程加快的现象。在大量堤防和水库建成后, 降雨迅速汇入河道, 其水量大部分被贮存在水库内, 河道内的汇流又因为河道的疏浚和堤防的修建而快速地排入大海, 流域的水循环时间过程加快。

1.2 流域水循环的绝缘化

河流的广大中下游平原地区大多是河流泛滥形成的冲积平原, 河流的洪水泛滥过程不仅是一个灾害的形成过程, 也是一个形成冲积平原的生态过程。河流洪水的泛滥给广阔的洪泛区带来水资源、土沙、肥料、物种、鱼类饵料, 并冲洗河流和土壤的污染, 维持流域的特有生态系统, 因而洪水的泛滥过程也是一个生态过程。但是, 由于河流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 河流不再泛滥, 洪泛区的水循环与河流的水循环无关, 称之为绝缘化。

1.3 流域生态系统的孤立化

生态系统是连续的, 起源于水域的生态系统由水生物、两栖生物、陆地小动物、陆地大型动物等形成一个连续的流域生态系统, 通过食物链关系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平衡。但是, 水库的建设破坏了河流的连续性, 堤防的建设破坏了水陆的连续性, 使大量湿地消失。同时, 陆地渠道、公路、铁路等大型连续性工程的建设也割断了流域生态系统的连续性, 流域内的动物难以自由移动觅食, 生物通道被阻隔, 连续的生态系统被分割成一个个孤立的区域,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被破坏, 生态系统难于保持平衡。

2 水利现代化问题的探索和实践

我国提出和实现水利现代化, 是在近期期间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以后, 一直就明确一个目标, 就是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以后要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并要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在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刘少奇同志代表党的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政治报告就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全面完成以后, 党要领导人民逐步实现工业、农业、交通和国防的现代化。”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把经济社会现代化主要是在四个方面实现现代化的问题提了出来。到了1974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一次重申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邓小平同志在“文革”中复出主持中央工作以后, 他更是多次重申这一目标, 并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从此, “四个现代化”这一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扎下了根。

当然, 在这些现代化的提法中还没有明确提出水利现代化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加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截至2000年, 我国已经提前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奋斗目标。特别是沿海地区, 改革步子更大, 开放程度更高, 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省、直辖市已成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不管是城市建设、交通建设、水利建设乃至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 都走在全国前列。在此情况下,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向这些地区提出"沿海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这一要求提出后, 这些地方的水利系统, 在认真总结水利发展成就的基础上, 开始提出和思考水利现代化问题, 即水利如何适应这一重大战略目标, 把工程硬件标准搞得更高一些, 管理手段更先进一些, 水环境更好一些, 并都初步进行了现代化水利的探索和实践。

1998年三江大水后, 水利部以汪恕诚为班长的新一届部党组,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新的治水方针, 从中国国情出发在认真总结治水经验、深入分析宏观形势的基础上, 提出了新的治水思路, 目现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这一新的治水思路主要内容还是要把水利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要转变人们对水的认识,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对水资源实施综合治理, 正确解决我国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严重和水土流失四大问题;要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节约、保护, 特别要重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注意研究经济问题, 使水利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等等。其实, 这也是提出了一套水利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要求。从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提出以后, 可以说, 我国水利系统开始全面地研究和探索水利现代化的问题, 水利现代化问题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3 水利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及内涵

水利现代化是指在水利领域广泛采用当今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的工艺设施、新型的仪器设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网络化的信息系统, 以现代的思维转变人类传统的水利观念, 研究水利、装备水利, 管理水利, 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有效保护水环境, 严格控制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的源头, 大力治理其末端 (指已被污染的水域和已产生水土流失的土地) , 加速建立以供定需、供需协调发展的机制及决策科学化和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的先进的管理体制, 积极推进水利产业化进程, 实现水利产业可持续发展,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坚强、有力的后盾, 保障国家社会安全、经济安全、食物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的全部运作过程, 它有很强的时间性、社会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水利现代化至少应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 观念现代化

对于当代社会与水有关的各种先进观念和科学结论应当充分融入水利建设和管理理论之中, 在观念上充分吸收和利用人类最科学、最先进的智慧。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水和谐共处、湿地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尊重流域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等。

3.2 技术现代化

首先应当掌握和了解国际水利建设领域内最新的水文、勘探、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进展, 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和财力, 引进或吸收必要的技术。同时, 能及时了解通讯、计算机、管理、监视、预报等相关领域内的技术进展, 随时吸收高新科技成果, 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水利技术。

3.3 管理现代化

包括管理技术和管理法规的现代化。在管理技术方面应当充分吸收信息、通讯、预测、决策等方面的最新技术, 使水利管理过程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同时建设完善的水利管理法规体系, 通过宣传、教育和有力的执法, 使公民自觉遵守法规, 依法治水。

水利现代化是一相对概念, 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有新的变化。水利现代化是有起点的, 即我国水利建设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近之时, 但它是没有终点的过程。

4 结语

为满足我国现代化对水的需求, 中国水利需率先实现现代化。中国水利现代化过程将贯穿21世纪, 目标应当是:在20年左右时间内使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周围首先实现水利现代化, 用40年至50年左右时间完成全国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景观建设等方面的现代化目标, 在本世纪末使全国水生态系统得到基本恢复。为实现这一目标, 需抓紧制定我国水利现代化的行动计划, 包括人才培养、资金保障、技术进步、法制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等。针对我国水利观念上的落后应通过宣传和教育来弥补, 对水利技术的落后要通过发展水利科技和增加水利投入来解决, 而对管理体制上的落后必须通过有力的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来解决。

摘要:关于水利建设进入新的世纪, 建立能够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现代化需求的新的水利建设已成为必然, 水利现代化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特别是水利系统广大职工对这个问题思考更多。本文论述了中国水利现代化的由来、探索、实践、内涵, 供同行研究参考。

关键词:水利现代化,探索,实践,特征,内涵

参考文献

[1]汪恕诚.加强科技创新, 促进水利现代化[C].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 2000, 10, 15.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3]李荣生.论西北生态用水问题[J].水利规划设计, 2000 (4) .

[4]国家科委.中国农业水危机及其对策.国家农业科学技术管理系列书籍, 1997, 6.

[5]李原园, 石海峰, 李荣.水利现代化初探.

[6]陆孝平.关于水利现代化的思考.

现代化问题 篇6

关键词:档案管理,现代化,思考

1 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管理现代化就是把管理工作信息化和最优化。着重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方法和手段来研究和处理管理工作中的规律性问题, 使管理工作更趋于完善。

1.1 档案管理现代化是解决档案工作发展中突出问题的必然出路

目前, 在档案工作发展过程中, 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 其中突出的有:档案数量剧增;新型信息介质和记录方式的出现;如何有效保护档案, 以及如何适应利用档案的社会需求发生的变化。这些问题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手工管理手段和方法。一是它提供的管理能力和效率低下, 已适应不了档案数量剧增和利用档案数量范围的迅猛扩大的需求。二是它囿于管理传统的纸质档案的范围, 而对新型档案, 显得无计可施, 更加适应不了需要。在这种情况下, 档案管理现代化便自然提到日程上来, 成为解决档案工作发展中突出问题的必然出路。

1.2 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首先, 它承担收藏和保护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形成的档案的任务, 这是负责管理国家宝贵历史文化财富的重任, 是造福于子孙后代的长远大计。其次它担负提供档案, 直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任务。档案是开展各项工作的依据和必要条件, 充分有效地利用档案, 可以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实施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开发利用好作为科技储备形式的科技档案, 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3 档案管理现代化将会提高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 推进全面建设

1.3.1 提高贮存、收藏能力

缩微技术、光盘技术等行动技术的采用, 将极大地提高存贮密度, 减少存贮空间。这就为日益增多的档案的存储和管理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进而增强了档案部门的收藏能力, 使其存贮的信息量增大, 真正成为社会存贮回溯性信息的基地。

1.3.2 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电子计算机具有高效率的信息处理功能, 可以用来组卷、编目、分类、鉴定, 进行各种统计分析等。在这些业务中代替某些人操作, 大大提高了档案信息处理能力, 加快工作进度, 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1.3.3 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档案编目、检索、借阅管理是最成功和主要方面。它的突出优点是速度快、准确性高, 提供多种检索途径, 可以大批量提供利用, 能满足系统或专题利用的需要。实现多次重复利用, 联网检索, 为档案资源共享的实现创造了条件。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手段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极大地提高了开发能力和效率, 进而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

2 档案现代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贯彻实用原则问题

实用, 就是从本企业、本单位的实际需要出发, 选择那些应用计算机后确实能够获得比手工劳动优越实效的项目。离开实用原则, 就会使计算机的应用变为一种装饰门面的累赘。有些企业档案管理部门为迎接档案管理升级的考核, 草率地建立了计算机检索科技档案目录系统。升级之后计算机便被闲置起来, 造成极大的浪费。要从实际需要出发, 既要防止功能不足, 又要防止功能多余, 一旦应用系统研制成功, 就要及时投入使用, 不应闲置。

2.2 软件开发应用问题

目前我国各地档案部门已建立的计算机档案检索系统有限多相似之处, 有很多是低水平的重复, 是一种浪费。很多单位过分注重自己出成果而不愿采用别的单位研制的软件, 同时封锁一技之长的技术经验。应当注重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重视通用软件开发应用和标准化工作, 通用软件提供灵活扩充的功能和自编程软件接口。各企业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集众家所长, 研制优化通用的各类应用软件。

2.3 计算机应用两种知识的结合问题

在应用计算机的开发试验中, 曾出现两种欠妥的做法。一是完全依赖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去研制, 因为他们对档案管理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 以致实用性差;二是主要由档案工作者去研制, 以致功能低。只有对档案管理业务有着深刻的了解, 对改进档案业务有着科学的创想, 才能搞好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应用, 既要重视计算机软件知识, 又要重视档案管理业务知识, 二者缺一不可。因此, 特别是今后为扩大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范围, 更需要两种知识的结合, 更需要档案业务人员的主动进取精神。

2.4 档案管理现代化对档案工作人员的要求

2.4.1 增强现代化意识

增强现代化意识, 就是在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档案事业的过程中, 档案工作人员要树立与现代化建设目标、规模和方法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的观念, 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在管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从实际出发, 总结经验, 大胆探索和改革, 全面推进科学管理, 形成和强化现代化管理意识。

2.4.2 调整知识结构, 掌握多种技能

现代化问题 篇7

关键词:高等音乐教育,现代化教学,问题,对策

此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批准号D/2006/01/055) 。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课题编号2006-R-3584) 。

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了加强对高等音乐教育现代化教学的研究,本人曾就高等音乐教育现代化教学现状在江苏的五所音乐院系进行了相关调研,结果显示:1.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音乐教育现代化教学体系正在形成;2.高等音乐教育现代化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3.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匮乏令人忧虑。暴露出的问题:1.缺乏认识弱化了音乐教育现代化的教学;2.设备投入的偏向影响了音乐教育现代化的教学3.教师现代化教学的能力制约了音乐现代化的教学。本文结合调研针对以上问题谈一些看法,进而提出解决问题对策。

一、转变观念是先导

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育实践运用中表现出的问题,表面上看,大多是属于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但实际上却是认识层面上的问题,这一点在我们的调研中只有18%的正确观点就是最好的证明。因为教学方式、方法,总是受一定的教育思想影响和支配的,正是各种观念形成了做事的态度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所以,观念的变革是第一位的。我们认为转变观念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转变陈旧的现代教育技术观

影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根本因素,是来自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旧思想、旧观念以及直接受这些思想观念影响的思维方式。因此,要转变传统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彻底抛弃教育技术就是单纯考虑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简单运用的狭窄教育技术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方法论和技术手段的总和的新观念。具体来讲,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现代教学媒体为手段,以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为中心环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校进一步开放,实现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更加合理配置。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相比,其能动作用表现得更加突出,不仅仅是更新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全面冲击与挑战,最终将导致教育发生整体性和根本性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代表和反映着教育现代化的水平。然而,我们的调查发现,即便计算机辅助教育已经非常普及的今天,高校音乐教师对掌握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仍然有32.3%的教师认为没必要、用不上或无所谓。更令人惊叹是,尽管当今社会,现代教育技术几乎是日新月异,却有不少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还停留在原有的认识层面或单纯片面的认识层面上,25.8%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各种电化教学设备或设施的运用,14.5%的教师认为是MIDI音乐制作,12.9%的教师认为是普通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8%的教师表示不清楚。同样的问题,在大学生中有12%的同学认为是各种电化教学设备或设施的运用,52%的同学认为是MIDI电脑音乐制作,44%的同学认为是普通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还有4%的同学回答不清楚。正是基于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认为: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认识,是阻止音乐教育现代化教学发展的重要原因,这种陈旧落后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严重弱化了当今音乐教育现代化的教学。

2.建立新型的学校观与师生观

进入21世纪,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并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中,推动着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现代化教学已经把传统学校、网上学校、网络学校、虚拟大学等一起构成了新型的教育系统,学生除了可以通过面授的方式获取知识外,还可以足不出户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接受优秀教师和专家的辅导,也可以浏览世界各地电子图书馆中的资源,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也由学校转向家庭和工作场所,不同地方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同时坐在一个“虚拟的教室”中进行学习和讨论。教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更多会关注学生的设计和开发,特别在网络环境中,教师会自然而然地专注于对信息教学系统的设计、研究和评价。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计算机多媒体,利用计算机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获取、操作、编辑、存储等综合处理的手段,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通过交互界面来实现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处理系统正以无穷的魅力越来越多的显现其现代化教育的独特优势。面队这种迅猛发展的崭新教育,建立新型的学校教育观与师生观也是适应现代化教学的必然。

3.构建科学发展的教学观

现代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而是主动地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习需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因此,学习不能通过教师的简单地传递给学生,需要学生自己与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从而完成知识建构。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学应该由学生传递知识的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性、个性和创造性及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动机的激发与维持以及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在音乐教育方面世界不同音乐教学体系都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强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电脑多媒体进行教学,强调通过亲身参与音乐活动来加强音乐体验,强调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来开发学生音乐潜能,强调教学必须以激发音乐兴趣与培养良好态度为基点并视之为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等等。这些教学思想无疑将是今后音乐教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必须指出的是,应用教育技术并非只是单纯的物质技术,它更重要的是设计和运用教育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或方法来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

二、科学投入是保证

在调研的五所高校中,42%的教师反映学校没有音乐教学专用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室,22.6%的教师反映只有公共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室,17.7%的教师反映有专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学生有36%提到没有专门的计算机多媒体音乐教室,52%的同学反映只有公共计算机多媒体教室,28%反映拥有专用的计算机多媒体音乐教室(集中在个别学校)。各高校均投入了MIDI电脑音乐制作设备,但由于MIDI电脑音乐制作设备精贵,系统复杂,各学校一般只应用于电脑音乐制作课程的教学。而应用课程更多、使用范围更广的普通计算机多媒体音乐教室的建设却被严重忽视,多数院校的音乐专业至今都没有适合自己专业特性的普通计算机多媒体音乐教室,只能依靠各学科公用的公共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进行音乐教学。虽说可以解决教学设备不足的困境,但违背了音乐专业对设备和周边环境的特殊要求。从而制约并影响着音乐教育现代化的教学。必须指出的是:用MIDI电脑音乐制作系统的投入替代普通计算机多媒体的投入也是错误的观念,是不科学的。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清楚地感受到,音乐教育现代化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普通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与普及,它不仅是现今现代化教学发展的主流,也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音乐教育现代化教学发展的趋势。任何轻视、忽视普通计算机多媒体在音乐教育现代化教学中的行为,必将严重影响音乐教育现代化教学的顺利展开与发展。因此,加强音乐专业普通计算机多媒体音乐教室的建设是普及与开展音乐教育现代化教学不可忽视的必要条件。

三、提升教师现代化教学的素质是关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现代化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现代化教育的理念和技术,还要有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的有关知识及掌握、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能力。教师是现代化教学的主力军,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学媒体的使用者。但是,在职的音乐教师由于专业特性的缘故,大多对计算机都比较陌生,有的甚至根本就不会,因此,音乐教育现代化教学的展开,首先是教师的培训,不培训,教师就不能熟练自如地运用教学媒体,现代化教学就难以有效的展开。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现代技术教育人员的优势,根据实际需要组织教师接受培训,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强化教师的现代技术教育素质。尽快地适应音乐教育现代化教学的基本需求,才是解决目前音乐教育现代化教学问题的关键。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我认为可采用应用性培训、阶段式培训、科研式培训等方式进行。

1. 应用性培训

对计算机基础特别薄弱的教师首先应进行计算机应用性扫盲,学会基本的操作与简单的运用,并通过简单的运用帮助其激发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热情,为进一步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奠定基础。

2. 阶段式培训

针对教师实际情况,采用渐进式培训模式从初级开始,逐步向中级、高级发展,以实用教育技术的培训为引子,结合实际教学的教例,渗透教学设计的理念和现代教育教学的方法,力求获得满意的效果。经过基本的培训后,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辅助管理的尝试和探索;要通过定期组织中青年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比赛、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比赛等措施,让全体教师感到学习教育技术不再是一句空话,他们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工作,因而进一步增强了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形成了良性循环。

3. 科研式培训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展开课题的研究,让教师带着任务去学习,可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实践多媒体教学的各种方法。因此,将课题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师资培训形式,并采取措施落实这项工作也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方法。使教师在教学中带着课题 (任务) 进行研究,再把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学校制定各种合理的规章制度,明确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方向,并有的放矢地对立项课题的研究者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使用方法的专题培训。在课题结题时,评出“精品课程”和“示范课程”。这样,力图“以点带面”,以对立项课题的培训和支持带动音乐教师教育技术工作的发展。要求教师花大量时间去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参加报告会等,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深化教学改革。此外,面向现代化的教育还需要我们具有不断创新的精神,综合以上一个方面才能真正有实效的推进高等音乐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N].《人民日报》1993, 2月27日, 第一版.

[2]陈至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N].《中国教育报》1998, 5月18日.

[3]教育部[2002]6号文件《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年—2010年) 》.

[4]苏教体艺[2003]35号《江苏省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3---2010年) 》.

[5]孙伟斐芳宁左良.实用现代音乐教育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6]赵易山张路路.音乐多媒体课件制作[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

[7]黄荣怀..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现代化问题 篇8

关键词:档案管理;标准化;信息化

收稿日期:2010-10-22

作者简介:迟耀林(1954-),男,山东蓬莱人,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干部,研究方向:档案学

加强对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开发应用,离开推进应用水平的提高,就脱离了实际。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一是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争取条件采用先进技术;二是要充分掌握系统的综合性、系统性、统一性,统筹兼顾,全面安排,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要从现实出发,循序渐进。本文试从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阐述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全面认识当前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档案事业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实现的过程,是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档案事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信息化从理论方式到技术手段,都不断丰富和发展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内容:

(一)其手段是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

档案信息自动化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推进档案自动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

因此要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就要改变档案管理模式,提高档案管理水平,针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手工检索查档方法,以智能化的计算机管理档案,以数字化的信息技术提供利用服务,提高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其优势是档案管理标准化

档案管理标准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基础。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建立在先进的技术、严密的分工和广泛协作的基础上的。在信息时代,信息的共享与网络的沟通更依赖于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制定和建立各类档案管理标准,形成档案管理标准体系,来确保档案管理现代化各项工作的有效实现。

(三)其核心是档案资源信息化

21世纪,信息化已成为各行各业现代化的核心与主导,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是今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档案资源信息化作为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领域的创新实践,是将档案资源和档案各项管理过程,通过信息系统加工和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序、有效开发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因此信息化是新时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四)其开放性使档案利用也实现了现代化

保管档案的目的在于利用。随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手段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已经成为档案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未来的档案馆是一种以电子计算机和通讯网络联系起来的档案馆的集合。它将使档案馆走出自我封闭,从有限开放到全面开放,为社会各界提供最快、最新、最准确的档案信息服务。

二、档案管理现代化存在的若干问题

现阶段存在的若干问题概括如下: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滞后;系统的整体水平参差不齐;数据库建设步伐较慢;管理体制落后;系统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人才培养滞后。

三、采取哪些对策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第一,要培养一批高层次的档案信息专业人才和新型化高层次管理人才入手。要尽快培养既懂专业知识,有懂信息技术,具有综合工作能力的信息专业人才和新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要加强档案信息素质教育,加快建立档案信息网络。要注意加强档案主体意识和获取意识教育,利用档案信息守法意识,加强档案工作者的档案信息保密意识,传播意识和更新转换意识。提高运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获取档案信息技术和设施武装档案信息网络,不断提高档案信息的效益功能。

第三,要科学地制定、贯彻和修订各项标准,使档案工作逐步实现标准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档案工作技术现代化的中心,而电子计算机的高效率是以档案管理业务标准化为基础的。因此,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加快档案现代化管理就必须实现档案工作标准化。

第四,要强化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要从重管理、轻利用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主动面向知识经济主战场,把档案工作的重心转到为知识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饿轨道上来。

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就是应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对档案和档案工作实现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以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这就需要广大的档案工作者积极开拓,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现代化的手段科学管理档案,迅速准确而有致的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

现代化问题 篇9

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它的基本内涵包括:档案信息的标准化建设、档案信息存储数字化和档案信息利用网络化。档案管理现代化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

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档案工作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利用人工对档案实体进行精细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日益普及,政务公开全面推行,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传统档案管理方法弊端已突显。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步伐,适应时代需要,成为现代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档案部门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档案部门既要为政府各项工作提供基础服务支撑,又要成为党和政府连结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服务社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谐社区建设等各个方面,做好结合文章,发挥服务效能。

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档案事业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档案事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档案工作的外部条件和内部需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档案管理现代化无疑是奠定档案事业基础性地位、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促进传统档案管理理念的转变,有利于新一代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档案事业持续、协调、有序发展。

二、制约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认识不到位,整体氛围尚未形成。从目前情况来看,多数地方对于档案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复杂性、艰巨性普遍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摆上议事日程,进行全面规划和组织推进。同时,由于档案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目前全省乃至全国都还处在摸索阶段,整体环境并不成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大范围的统一信息网络平台尚未建成、档案信息网络之间不能互联互通、各类档案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等,这也给档案现代化建设造成了许多困难,直接影响档案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步伐。

组织规划滞后,投入严重不足。档案现代化建设周期长,投入大,难度高,必须通过合理有效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才能逐步取得成果。目前我国档案现代化发展规划在总体框架、目标、措施、技术支撑、标准规范以及相关内容等方面还缺乏全面谋划和统一部署,导致各地标准不一、各自为政,难以保证档案现代化建设沿着健康、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同时,档案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基础设施的配置、应用系统的使用,还是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工作,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但由于资金问题,多数地方只能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诸如档案馆(室)库建设、档案保管条件改善等更为迫切的工作中,这也是造成档案现代化建设滞后的直接原因之一。

规范标准不统一,相关立法规范滞后。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是档案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目前的状况是:档案专业管理软件开发缺乏整体规划,软件在通用性、实用性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档案信息规范化管理缺乏统一明确的管理性、业务性和技术性标准,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档案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同时,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而在档案管理现代化中,档案多数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在,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具有便于修改、易于复制特性,而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才具有法律凭证作用,这就引发了电子文档的原始记录性和凭证作用如何确定的问题,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迫在眉睫。

复合型专业人才不足,缺乏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基础。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前提是人才现代化,要求档案人员既要懂档案管理,又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目前大多数档案人员还停留在收发、查找的阶段,专业知识单一,普通操作型人才多,系统开发、程序维护、咨询服务和信息导航等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三、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档案管理现代化理念

档案管理现代化本身就是档案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课题。档案工作要实现由传统模式向内涵提升、素质优化、知识管理的战略转型,必须“强化四种意识”,“实现五个转变”:

“强化四种意识”:强化服务大局意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明确主题,找准定位,选准切入点,拓宽服务面,为各级领导决策、为各部门工作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服务,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强化档案为民意识。现代档案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档案服务为民思想。要转变传统观念,客观分析档案利用的特点和规律,认真研究社会对档案的需求,突破传统的日常接待利用方式,采取咨询服务、史料汇编、档案展览等方式,积极主动地提供档案利用。同时,要加快实现档案检索查阅的公开化、网络化,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档案文化产品。强化法制意识。档案利用工作的政策性很强,哪些内容可以公开,哪些不宜公开;哪些可以全面提供利用,哪些需要控制使用等,必须根据不同对象和不同利用目的区别对待,严格按照保密规定和有关规章去操作。要强化法制意识和规范化意识,按照《保密法》、《档案文件整理规则》和《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等法规规章的要求,落实电子档案在形成、收集、保管、利用、安全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逐步建立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制度。强化现代化管理意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档案信息处理手段有了质的飞跃。因此,必须树立强烈的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实现信息收集、存储、加工、传输诸环节的智能化、网络化,以适应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实现“五个转变”:从主要服务于政治的封闭保守型向既服务于政治又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开放型转变;从重视档案收集保管向重视档案利用服务转变;从传统手工管理方式向以计算机管理为主的智能管理方式转变;从侧重档案实体管理向侧重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转变;从主要依靠行政管理手段向突出法律手段依法治档转变。通过上述变革,走新型档案工作发展之路,大力推进档案服务利用社会化、档案工作管理法制化、档案资源结构多元化和档案基础工作信息化,构建一个管理体制优、基础设施好、信息化程度高、服务功能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档案事业体系。

(二)抓好日常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

档案管理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没有标准化、规范化就没有现代化管理。

抓综合管理:就是将各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作为一个整体实行统一的管理。这是有效保护档案,充分发挥档案整体效益的重要措施,是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基础。

抓全程管理:在制定规范上,要明确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并加强指导,及时反馈,避免不规范的归档材料产生;在档案收集上,明确制度规范,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整理分类上,要采用科学方法,将各种复杂的档案材料进行合理的分类。

抓标准化管理。档案标准化通过制定和贯彻各种标准、规范,使档案现代化建设有了统一科学的准则和依据,在档案现代化建设中,信息的共享和网络的沟通更依赖于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要按照《档案文件整理规则》和《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的规定,根据电子档案接收、保管、利用的技术方法,在日常工作中抓好电子文件收集、鉴定、著录、归档等的标准化管理工作。

(三)加强档案管理软硬件环境建设

硬件建设,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软件建设,是发挥档案作用的重要抓手。硬件和软件,好比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两条腿”,少了哪条“腿”,档案事业都难以健康发展。

大力加强档案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档案馆和档案室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提高应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普及率,计算机及配套设施逐步统一;加强档案馆内部局域网建设,与政府电子政务外网(政务办公网络平台)联通,并力争实现一、二级立档单位档案专网联通;推进档案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档案数字化工作,充分发挥档案馆室的各项功能和作用。

做好档案管理软件系统开发利用工作。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建设要遵循“规范、先进、实用”的原则,既要满足当前工作需要,又要兼顾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要加快普及应用文书档案一体化管理软件系统,保证档案信息交换和为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要加强档案信息建库入网工作。把档案数据库作为重要信息资源,纳入政府电子政务总体格局中,逐步构建档案文献数据库;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网站的作用,使档案网站成为宣传档案工作、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窗口;要积极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以档案局(馆)网站为主体,利用统一的网络出口与其他地区档案网站链接,形成方便快捷、四通八达的档案工作信息网。

(四)注重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事业的影响愈来愈大,为了满足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队伍。主要途径包括:

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特点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既懂得档案管理,又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着重在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管理、创新能力和对新技术的吸纳、整合能力上下功夫,培养高素质的“通才”。

抓好档案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抓好档案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传授有关档案工作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使档案工作人员及时了解档案界的研究动态、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及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运用,进一步拓展学习领域,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整体水平。

合理配置人才,优化人才结构。要将不同专业、学历、年龄、职称的档案工作人员进行科学整合,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使不同层次的档案工作人员互相配合、互相影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整体优势,

现代化问题 篇10

1.1 缺乏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的核心技术

在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体系中, 核心技术的缺乏是我国的阿喀琉斯之踵, 很多技术效仿国外, 核心的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平台没有基础, 这造成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缺乏创新, 也制约了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持续发展。

1.2 整个社会缺乏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战略

当前企业和社会没有制定正确合理的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战略, 缺乏明确的目标, 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体系。这导致与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相关的产业难于发展, 同时也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制约作用。

1.3 缺乏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结构的转型基础

目前, 有些电子信息产业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化技术平台, 没有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网络化, 产业结构单一, 资源浪费严重, 没有形成结构升级和转型的基础。

1.4 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不足

缺乏专业的人才资源, 人才队伍力量薄弱是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的短板, 一些年龄大的人员缺乏创新意识能力, 缺少年轻的专业人才, 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高, 缺乏实践操作能力, 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差。

2 新时期电子信息工程建设中现代化技术发展的应对策略

2.1 支持电子信息工程核心现代化技术的发展

电子信息工程中技术处于核心位置, 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是整个体系的中心, 电子信息产业应该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 取得经济、舆论、环境、社会和政策的全面支持, 使整个社会认识到电子信息工程的重要价值, 给予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以重要的地位, 做到政府投资、社会融资、企业筹资的不断扩大。在舆论上给予电子信息工程建设创立适宜的空间, 优化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环境, 为电子信息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引导社会的认知和意识, 为电子信息工程的持续进步提供平台。在政策上要争取政府对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支持, 调动政府资源和引领的优势, 将电子信息产业建设成整个社会和经济系统的领头羊。

2.2 调整社会和经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

当前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社会应该对这一战略敏感期和机遇期要有高度的重视, 要将电子信息工程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要发挥电子信息技术在生产、管理等工作上的优势, 真正将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产业调整和生产转型的平台, 以现代化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来确保社会和企业获得超额的社会与经济价值, 弥补社会和企业在发展与提升过程中各类不足和缺陷, 找到社会经济转型和企业自我调整的新路径, 通过社会信息化、企业电子化、经济数字化等目标的实现, 做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成果的充分展示, 坚定企业和社会应用电子信息工程, 使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信心, 为电子信息工程建设和现代化技术产业的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

2.3 夯实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基础

针对当前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缺乏基础性保障的实际, 应该采用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的策略来夯实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通过建立和完善整个社会的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平台, 发挥出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基础作用, 使整个社会和经济看到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重要价值, 为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目标提供认知的平台。

2.4 培养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专业人才

人才建设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提升、发展的关键, 尤其是当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存在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实际情况下, 人才建设更是成为制约电子信息工程的瓶颈。新时期, 要转变整个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的人才观念, 真正将人才的专业性、通用性发展作为核心要点。要加强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理论学习, 使专业性、现代化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发展能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 要加强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专业实践和专业操作训练, 将人才发展置于电子信息工程建设的实践中, 真正锻造出理论扎实、操作熟练的专业型、通用型人才队伍。

3 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和综合实力的根本体现, 是现代化技术最为根本和综合的实际应用, 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建设存在核心技术、发展策略、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内外不同层次问题, 特别是在现代化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的人才方面, 还存在力量、基础的薄弱和不足。新时期, 应该将电子信息工程作为国家层级的核心重点工程,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转型、发展策略升级等形式, 为现代化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探寻新的平台与基础, 实现对电子信息工程建设和提升的支持, 做到对发展大局和趋势的有效把握和提升, 这是电子信息工程整个产业新的、核心的目标和任务。

摘要:本研究分析了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现实性问题, 提出了支持电子信息工程核心现代化技术的发展, 调整社会和经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 夯实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基础, 培养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专业人才等措施。

关键词: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基础,发展战略,核心技术

参考文献

[1]刘伟星.试论电子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趋势[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4, (24) :133-134.

上一篇:联盟不如实干下一篇:女性生活别样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