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十篇

2024-05-03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篇1

一.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优势

苏教版的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追求语文教学的整体效应, 注重教与学的双边效应, 讲求知识与能力的双边效应, 着意于语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开放效应。总的来说, 具有以下优势。

1. 有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苏教版语文教材在内容上, 注意充分体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的融合。苏教版新教材的选文从作品风格、类型看, 既有高雅的精品佳作, 如鲁迅、冰心、老舍、季羡林等名家的经典作品, 力求为学生提供典范的文化内涵丰富的白话文作品, 如《我的母亲》, 还有反映民俗风情的通俗而富有理趣的小品文和民俗对联, 如《端午日》。教材在文言文板块选择了反映手足深情的《人琴俱亡》, 选择了体现民族传统精湛技艺的《核舟记》, 还选择了反映士大夫微妙心境的《小石潭记》。

2. 课文选择立足生活紧扣时代

苏教版的范文和读写听说活动、专题的材料还重点编进了时代感强、生活气息浓、文化内涵丰富的具有现代理念和现代色彩的中外典范作品, 如引进了《幽径悲剧》这样的一些文质兼美的“时代活水”。现代科技日新月异, 时代发展的步伐也越迈越大, 所以, 新教材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 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生活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新教材的选文注意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关注人类, 关注自然, 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苏教版的编写有利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求的人才必须具备多种能力。以往应试教育所催生的“高分低能”儿已经遭受到各界的批判。在应对社会竞争和日常生活等各种能力中, 语文学科承担了最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任务。为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苏教版教材开设了“口语交际”、“专题”、“社会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和探究”等栏目。“专题”栏目的开设将重点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不足

尽管苏教版语文教材有许多优点, 但在使用中也表现出了不少弊端。

1. 过于强调人文性而减弱了工具性

任何一个初中语文教师都明白, 不论如何地强调突出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性, 也不能忽视其工具性。与人教版相比, 苏教版在课后练习题的设置上过于强调对文章的宏观把握, 而忽视了对字词句的落实, 尤其是没有编入像人教版课后习题中一词多义现象。这是一个失误, 因为一词多义现象对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 应该来编入并加强化一下。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系统的认识, 切实可行的语言运用体系会让学生有随时随地的收获, 会让学生像做数理化练习题一样随时都有成功的喜悦, 这对学生是有益的。

2. 选入篇目多, 教师学生压力大

必修 (一) 到必修 (四) 共4册书, 有16个专题94篇文章, 教师要在一个学年内完成原先人教版两个学年的教学任务, 时间很紧, 难度很大。有些篇目讲明了是自读课文, 可是也需要老师点拨。例如必修 (三) 的第一专题内的现代诗歌板块, 是必须要对学生进行讲解的。与教材配套的读本中有许多的现代文和古诗文名篇, 教师必须带着学生梳理一遍。再有课堂教学中还有大量的实践活动课要进行, 这样一来, 上课十分紧张, 每堂课都必须给学生讲很多内容, 学生短时间内很难一一理解透彻。

3. 教材的适用度受到限制

教材的适用度可能更偏向于城市地区。在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地区, 这套教材对教师有效、高效使用教材提出巨大的挑战。农村经济水平相对落后, 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教学技能、资源欠缺。许多农村教师对教材的各个板块编写理念琢磨得不够透彻, 或根本无意去解读编者意图, 不少教师还是按自己的老步调、老节奏、老习惯去使用教材, 对为什么而教、如何教、教得怎么样等问题, 并没有作深入的思考, 导致在使用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篇2

一语文阅读技能培养的新思路

阅读认知过程是一个文字辨识、词义理解、篇章分析的活动, 不仅仅是单纯地将文字、句子念出来, 而是通过对文章进行审视, 改变传统阅读教学中烦琐的分析和机械的训练, 有效地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的能力。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 针对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采用新的编写方法进行阅读训练, 在对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整合与优化时, 对阅读技能的培养构建了新的体系。

第一,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 将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进行了整合,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语文教材各个单元的内容相互连贯, 以书写促进阅读, 进而推动写作和口语交际, 为培养初中生阅读技能奠定基础。

第二,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 范文、知识、辅助阅读以及作业等系统构成了其主体结构, 对相同题材的课文进行归纳和整合, 使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内涵与魅力, 便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另外, 将知识系统与课前导读和课后训练有机结合, 明确训练的标准与方法, 帮助和指导学生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章, 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技能。

第三,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对语文教学中的各种矛盾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更加注重对课文难度的分析和掌控。因此, 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结合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 以学生为主体, 在一个单元的课文安排上, 注重把略读、诵读及精读进行有机结合, 兼顾数量与质量, 使学生体会语文阅读的魅力, 逐步培养其阅读的技巧。

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阅读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分析

1. 从教材体系设置上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第一, 以教材为出发点表现培养阅读技能的方法。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 七年级的教材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表现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方法: (1) 逐渐分散其在各章节中对阅读要求的介绍, 并进行相关的阅读训练; (2) 集中多个独立的单元突出重点阅读技能的训练。往往年级越高, 对阅读及其技能的要求也就越高, 九年级语文教材往往以七八年级为基础, 为培养学生阅读技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帮助学生自主阅读。结合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教学体系安排,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训练学生普通的阅读技能, 指导学生获取有用的阅读信息, 使其感悟出语文教材阅读的方式和技巧。

第二, 以教材范文引导阅读技能的培养。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范文, 对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范文内容丰富, 在难度上比教读的文章容易一些, 十分适合学生在课余进行阅读技巧的训练。同时, 这些范文在课文中出现, 多数是以鉴赏或点评的形式出现, 帮助学生快速把握全文, 实现从老师启发阅读到自主阅读的跨越。

2. 以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第一, 利用教材作业明确阅读技能训练要求。由于初中学习任务比较繁重, 为确保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过程中进行阅读训练, 就必须提高其阅读能力。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 基本上每个单元后面都安排了相关的阅读欣赏内容和适量的练习题, 这些题目涵盖了各种不同的阅读技能训练。同时, 对一些经典的内容往往要求背诵, 将这些单位训练任务结合起来, 就实现了新课标对学生背诵数目的要求,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使其充分感受文章中的人文情怀。

第二, 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初中语文教材中, 在每个单元结束后, 往往会安排一定的语文实践活动和专题活动, 这些专题式学习内容基本都是用于培养学生阅读技能、开阔学生阅读视野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为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学校和老师应注重语文教材中阅读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在实际教学中, 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结合语文教材体系设置和人文情怀, 积极采取有效的训练方法, 建立一个完整合理的教学体系,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论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特色 篇3

[关键词]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选文特色 练习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003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之本,是科学文化的载体,也是精神文明的结晶。所谓语文教材有“泛指”和“特指”两种解释。“泛指”的语文教材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中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非书面的材料。“特指”的语文教材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需要编写,供师生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材料,如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等。[1]2001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初中语文教科书,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简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语文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简称“语文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本文着重介绍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的特色,从选文和探究练习方面进行分析。

一、选文方面

(一)选文注重传统文化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重视知能训练的同时,也注重语文人文熏陶的功能。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无论是七年级、八年级还是九年级,其选文都选入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时间上较早的有《诗经二首》,较晚的有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内容上既有叙事也有议论和抒情;形式上有词、曲、绝句律诗等,可谓形式多样,像《天净沙·秋思》就是典型的一首元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是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与古人心灵交流的重要手段。选文选入的古诗词有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古诗词作为一种古代文体其体例多样、语言凝练、节奏鲜明、情感丰富,对学生美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选文引进生活的“活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中说道:“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2]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这些选文不仅具有育人功能,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贴近学生的生活。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奇妙的克隆》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克隆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当今生物学的伟大发明,对激发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用不着繁琐的举例,就可以看出入选课文有时代感,它就像一个窗口,学生从这里可以看到全中国、全世界,看到历史的进步。

(三)选文关注学生情趣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顾及学生的情趣和实际需要,以学生为本,不像传统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根本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指出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因而初中学生仍然处于儿童范畴,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选入适量儿童题材的作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适应学生的兴趣。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所选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颗枸杞豆》、《我们家的男子汉》等都是有关童年趣事的,这样的文章一定程度上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学生认知的发展水平,对正确引导学生体味情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探究练习方面

(一)探究练习注重语言训练

夸美纽斯说过:“所教的科目若不常有适当的反复与训练,教育便不能够达到彻底的境地。”[3]可见一套好的教材除了选文要好,练习设计也要好。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探究练习注重语言的训练,设计了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句子语境义的练习。如七年级下册《一面》中的探究练习三:“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这些练习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认知规律以及语言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它引导学生明白要想准确地理解就必须认真地阅读课文,融入语言环境,只有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才能准确地理解语言。

(二)探究练习重视语料积累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探究练习注重语言材料的积累,主要表现在练习中设计“熟读”或者“背诵”这一项。据统计,背诵默写类的练习在2001年人教版(七上)教科书、2003年苏教版(七上)教科书、2003年语文版(七上)教科书中分别占了17.2%、15.7%、8.3%。[4]可见背诵这一项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探究练习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不仅仅能够积累大量优秀的语句,为写作奠定基础;而且学生反复阅读和记诵语言材料还能锻炼学生出口成章的素养,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如八年级上册探究练习第四题要求学生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深刻的感悟,能够很好地传承文化,从而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发展自身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修养。

(三)探究练习重视多元解读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探究练习重视学生的多元解读,即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这种练习具有开放性,从课本上某一知识点或者能力出发,沟通课内外,广泛挖掘相关的学习资源。如八年级上册《我的母亲》的探究练习中有这样一题:“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这样的练习具有开放性,没有统一的答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充分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了教师的权威性。

三、启示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自问世以来,受到家长、教师、学生的一致好评,这套教材较好地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选文既重视传统文化,又引进生活的“活水”,还关注学生的情趣。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仔细钻研教材,用心理解课文的价值,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当然教师仔细钻研课文并非是照搬照抄教学参考书,而是进行多元解读、个性解读,以便找到教学的突破口和教学设计思路,打开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该教材中的练习由“思考·练习”改为“探究·练习”,注重语言的训练以及语料的积累,这对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速度,要利用好探究练习。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旧知的巩固,还能促进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全面发展。另外,探究练习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解读,这就打破了教师的权威地位,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徐宗文,任范洪.洪宗礼初中语文教材研究荟萃[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3]李卫霞.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作业系统的设计类型和特点[J],语文学刊,2008(8).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篇4

七年级上册(2005年6月第5版)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1、为你打开一扇门(赵丽宏)

2、繁星(巴金)

3、冰心诗四首(母亲、纸船、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

4、“诺曼底”号遇难记(雨果)

5、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韩非子》)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次北固山下(王湾)赤壁(杜牧)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

写作 有感而发

语文实践活动 我爱文学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

6、往事依依(于漪)

7、幼时记趣(沈复)

8、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

9、伟人细胞(秦文君)

诵读欣赏 现代诗二首 少年歌(朱湘)生活是多么广阔(何其芳)

写作 说真话,抒真情

口语交际 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名著推荐与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第三单元(民俗风情)

10、社戏(鲁迅)

11、端午日(沈从文)

12、本命年的回想(刘绍棠)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王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过故人庄(孟浩然)游山西村(陆游)一剪梅&S226;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

对联六副

写作 从生活中找“米”

语文实践活动 走进图书馆

第四单元(多彩四季)

14、春(朱自清)

15、三峡(郦道元)

16、济南的冬天(老舍)

17、夏(梁衡)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秋词(刘禹锡)

文笔精华

(一)充满活力的春天(高晓声)夏夜(钱钟书)

晚秋的原野(叶以群)草原之冬(玛拉沁夫)

写作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口语交际 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第五单元(关注科学)

18、斜塔上的实验(亨利·托马斯 达纳·李·托马斯)

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

20、宇宙里有些什么(郑文光)

21、《梦溪笔谈》二则(沈括)以虫治虫

梵天寺木塔

诵读欣赏 《论语》八则

写作 简单地说明小制作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词语的修改

语文实践活动 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

专题:狼

第六单元(奇思妙想)

22、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23、七颗钻石(列夫·托尔斯泰)

24、蔚蓝的王国(屠格涅夫)

25、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写作 想像

口语交际 婉转拒绝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条据 通知 日常书信)

附录二 名家书法鉴赏(王羲之、颜真卿)

附录三 字词表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目录七年级下册(2004年12月第4版)

第一单元(人物风采)

1、童年的朋友(高尔基)

2、一面(阿累)

3、我的老师(魏巍)

4、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余玮)

5、赵普(《宋史》)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登岳阳楼(杜甫)

周总理,你在哪里(柯岩)

写作 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口语交际 做一回小记者

第二单元(童年趣事)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7、月迹(贾平凹)

8、三颗枸杞豆(程海)

9、我们家的男子汉(王安忆)

10、柳叶儿(宋学孟)

诵读欣赏 两小儿辩日(《列子》)

黄纱巾(薛涛)

写作 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口语交际 劝告

第三单元(建筑艺术)

1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周定舫)

12、巍巍中山陵(刘叙杰)

13、凡尔塞宫(吉祖英)

14、短文两篇

黄鹤楼(阎伯理)

于园(张岱)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二)天坛(秦牧)

古罗马斗鸡场(乔万尼奥里)

昆明花街(李广田)

苏州小巷(陆文夫)

写作 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

口语交际 话须形象才动人

第四单元(动物世界)

15、松鼠(布丰)

16、松树金龟子(节选)(法布尔)

17、国宝——大熊猫(叶永烈)

18、黔之驴(柳宗元)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蝉(虞世南)

孤雁(杜甫)

鹧鸪(郑谷)

写作 抓住特点介绍动物

语文实践活动 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

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

第五单元(信息传播)

19、三个太阳(黄传会)

20、录音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21“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廖文根)

22、新闻两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被屏蔽词语])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人民日报》)

诵读欣赏 七子之歌(闻一多)

写作 写消息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句子的修改

语文实践活动 网上读写与交流

专题:荷

第六单元(诗词拔萃)

23、[***被屏蔽词语]词二首

沁园春&S226;雪

卜算子·咏梅

24、古代诗词三首 木兰诗(《乐府诗集》)观刈麦(白居易)破阵子(辛弃疾)

25、现代诗二首

回延安(贺敬之)

再别康桥(徐志摩)

26、歌词三首

我的中国心(黄霑)在希望的田野上(晓光)黄河颂(光未然)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使至塞上(王维)黄鹤楼(崔颢)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陶渊明)

写作 自由作文

语文实践活动 赛诗会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 申请书、聘请书、请柬、介绍信

附录二 语法简表(词的分类)

附录三 词语表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目录

八年级上册(2005年6月第4版)

第一单元(长征组歌)

1、七律·长征([***被屏蔽词语])

2、《长征组歌》两首(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萧华)

3、老山界(陆定一)

4、草(王愿坚)

5、《长征》节选(王朝柱)

诵读欣赏 诗人 领袖(任先青)

写作 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口语交际 当一次主持人

第二单元(爱国情怀)

6、枣核(萧乾)

7、最后一课(都德)

8、始终眷恋着祖国(刘敬智)

9、古诗四首

春望(杜甫)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过零丁洋(文天祥)泊秦淮(杜牧)

10、晏子使楚

诵读欣赏 革命烈士诗二首

把牢底坐穿(何敬平)

花(白深富)

写作 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语文实践活动 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专题:长城

第三单元(至爱亲情)

11、背影(朱自清)

12、甜甜的泥土(黄飞)

13、人琴俱亡(刘义庆)

14、我的母亲(邹韬奋)

15、父母的心(川端康成)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己亥杂诗(龚自珍)

写作 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口语交际 一姿一容总关情

第四单元(江山多娇)

16、小石潭记(柳宗元)

17、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8、阿里山纪行(吴功正)

19、美丽的西双版纳(李舵)

20、蓝蓝的威尼斯(马信德)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望岳(杜甫)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登飞来峰(王安石)

写作 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口语交际 假如我是导游

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五单元(人与环境)

21、苏州园林(叶圣陶)

22、都市精灵(舒乙)

23、幽径悲剧(季羡林)

24、明天不封阳台(杜卫东)

25、治水必躬亲(钱泳)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三)大地上的事情(苇岸)

写作 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标点符号的修改

实践活动 一次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

第六单元(高新科技)

26、从小就要爱科学(苏步青)

27、在太空中理家(杰瑞·M·利宁杰)

28、奇妙的克隆(谈家桢)

29、送你一束转基因花(小祥)30、(师生自荐课文)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雁门太守行(李贺)

别云间(夏完淳)

写作 自由作文

语文实践活动 师生自行设计

专题“汉字”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规则、计划、表扬信、建议书、倡议书)

附录二 名家书法欣赏(米芾、赵孟兆页)

附录三 修辞简表

附录四 字词表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目录

八年级下册(2004年12月第3版)

第一单元(咏物抒怀)

1、海燕(高尔基)

2、白杨礼赞(茅盾)

3、石榴(郭沫若)

4、马说(韩愈)

5、紫藤萝瀑布(宗璞)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四)杨柳(丰子恺)

写作 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口语交际 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

专题:鸟

第二单元(道德修养)

6、纪念白求恩([***被屏蔽词语])

7、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8、多一些宽容(郭安凤)

9、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周国平)

10、陋室铭(刘禹锡)

诵读欣赏 诗词曲三首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写作 写简单的议论文

口语交际 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第三单元(事理说明)

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竺可桢)

12、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伽利略)

13、短文两篇

活板(沈括)

核舟记(魏学洢)

14、叫三声夸克

15、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

诵读欣赏 山市(蒲松龄)

写作 写简单的说明文

语文实践活动 如果我主办校刊

第四单元(小说之林)

16、孔乙己(鲁迅)

17、范进中举(吴敬梓)

18、口技(林嗣环)

19、变色龙(契诃夫)

20、窗(泰格特)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五)一双明亮的眼睛(巴金)

写作 写人记事突出中心

语文实践活动 市场新商品调查

名著推荐与阅读《水浒传》

第五单元(人生体验)

21、错过(刘心武)

22、散步(莫怀戚)

23、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24、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李瑛)

25、有的人(臧克家)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写作 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语文实践活动 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

专题“叶”

第六单元(精彩演讲)

26、悼念玛丽·居里(爱因斯坦)

27、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左拉)

28、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答词(公刘)

29、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郭沫若)

30、向生命中一切的青春举杯(克努特·汉姆生)

诵读欣赏 两小儿辩日(《列子》)

写作 写简短的演讲稿

口语交际(师生自行设计)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通告、布告、启事、广播稿

附录二 语法简表(短语结构简表)

附录三 词语表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目录

九年级上册(2005年6月第3版)

第一单元(学会读书一: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1、鼎湖山听泉(谢大光)

2、林中小溪(普里什文)

3、飞红滴翠记黄山(柯蓝)

4、画山绣水(杨朔)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六)《温泉》(碧野)(节选自《山泉水暖》)

专题“气象物候”

第二单元(学会读书二:品味·感悟·欣赏)

5、故乡(鲁迅)

6、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7、在烈日和暴雨下(老舍)

8、多收了三五斗(叶圣陶)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诗经》二首

《关雎》

《蒹葭》

名著推荐与阅读 《格列佛游记》

第三单元(学会读书三:学学牛吃草)

9、成功(季羡林)

10、创造学思想录(罗曼&S226;罗兰)

11、学问和智慧(罗家伦)

12、论美(培根)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四单元(阅读有独特的感受)

13、散文家谈散文 关于散文《白鹭》——晓雪 附:白鹭——郭沫若

14、小说家谈小说 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茅盾 附:百合花——茹志鹃

15、诗人谈诗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曾卓 附:一个深夜的记忆——鲁藜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乡愁(余光中)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结构的调整

第五单元(学会读书五:借助注释学文言)

16、陈涉世家(司马迁)

17、桃花源记(陶渊明)

18、与朱元思书(吴均)

19、捕蛇者说(柳宗元)

20、岳阳楼记(范仲淹)

21、醉翁亭记(欧阳修)

诵读欣赏 词二首 相见欢(李煜)

浣溪沙(晏殊)

第六单元(学会读书六:读书动笔)(自由读写单元)

22、绿(朱自清)

23、囚绿记(陆蠡)

25、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宋淑运)

25、一双手(姜孟之)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绿(艾青)

古代诗词三首 龟虽寿(曹操)

使至塞上(王维)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专题:广告多棱镜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简单的会议记录、简单的总结、简单的调查报告、简单的实验报告、说明书)

附录二 名家书法欣赏

附录三 修辞简表

附录四 词语表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目录九年级下册(2004年12月第2版)

第一单元(学会阅读七:比较与辨微)

1、威尼斯商人(节选)(莎士比亚)

2、江村小景(田汉)

3、《陈毅市长》选场(沙叶新)

4、一厘米(毕淑敏)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七)莎剧独白两则

《哈姆雷特》

《雅典的泰门》

古诗二首

《饮酒》(陶渊明)

《行路难》(李白)

第二单元(学会读书八:迅速捕捉阅读信息)

5、藤野先生(鲁迅)

6、生命与和平相爱(铁凝)

7、热爱生命(杰克·伦敦)

8、享受生活(海伦·凯勒)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八)《老人与海》(节选)(海明威)

专题“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

第三单元(学会读书九:疑为学之始)

9、送行(比尔博姆)

10、给我的孩子们(节录)(丰子恺)

11、台阶(李森祥)

12、呼兰河传(节选)(萧红)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九)《往事》之七(冰心)

第四单元(学会读书十:知人论世读经典)

13、曹刿论战(《左传》)

14、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15、《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

16、愚公移山(《列子》)

17、出师表(诸葛亮)

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文章的综合修改

名著推荐与阅读 《朝花夕拾》

第五单元(学会读书十一:横看成岭侧成峰)

19、雪(鲁迅)

20、《雪》四人谈

读《雪》需要联想(王蒙)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黄蓓佳)

简洁精纯的《雪》(斯妤)

《雪》的独特之处(李允经)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十)《延安纺车抒怀》(吴伯箫)

专题

我心中的语文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

附录二 语法简表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整合运用 篇5

一、苏教版教材内部整合

新课标的价值取向变语文课程的统一和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变语文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变语文课程的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同时,新教材的信息量(仅课文就增加了近一倍)如此之大,而语文课己减少到每周四课时左右。这就对教师的教法在不能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的情况下,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要做一个教材的被动接受者,而要不拘泥于教材,做一个教材的整合者。对于既定的课程内容,教师有责任对已审定使用的教材作适宜的“剪裁”,依据本地、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来调整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不盲目照搬统一的课程计划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观念转变。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使用教材,可以精读某些单元、篇章,也可以略读某些单元、篇章,甚至可以重新整合教材、重新调整教材课文的篇章,整合成新单元;对选学内容或自读课文大胆科学地取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苏教版教材的整合使用,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加强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强化专题板块意识,对部分篇目进行“捆绑式”教学。但这里所说的板块意识,并不单纯指苏教版教材的人文板块,还兼顾知识和能力板块。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用“专题”取代了原来的“单元”,如必修一的教材分为“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4个专题,每个专题都确定一个主题,根据主题安排文章。苏教版教材按主题来分,其实就是以选文的思想内容上的共性为标准来筛选、组合,更多地强调了语文肩负的思想教育的使命。

二、教材与读本及课外课程资源的整合

新课改倡导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把教材从唯一课程资源向重要课程资源转变。苏教版高中语文的课程资源,不只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还包括与之配套的《高中语文读本》及其它课外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由单一性向丰富性的转变可以鼓励师生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以外的多种资源,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积极选择和开发课外、校外各种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利用资源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形成科学的价值观。高中语文教学重视课内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而苏教版的《高中语文读本》是课内知识迁移和延伸的指南。只要我们认真阅读《语文读本》,就不难发现,几乎教材中的每一单元,甚至每一课,都能在《语文读本》中找到延伸点。这样就能较好地把课内知识同《语文读本》阅读科学地结合起来,既扩充教学容量,又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科书和读本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不同的是,教材是例子、是示范。通过教材的精讲和系统训练,可以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从精读教材方面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读本,让教材变成读本的向导,即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这个“点”去带动学生课外阅读的“面”,同时教材这个“点”也得以强化,从而带动整个的阅读“面”,通过对接教材与读本及其他课外的某些篇章,达到赏析激趣的目的。比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摘录毛泽东不同时期的诗作;在教学郁达夫《江南的冬景》时,可以让学生课外去阅读《故都的秋》,从而感受郁达夫散文的风格。

三、教材与生活的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社会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最为鲜活的资源。当课程与社会生活资源整合在一起时,学生学习的空间将会得到不可估量的拓展,给学生以无尽的启迪。

建构主义认为,最好的感悟方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利用媒体直观、形象、生动、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的特点,借助媒体呈现教材,从可视、可听、可感等各个角度调动学生的感官,创设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的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比如说,在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的教学中,审视传统、认识和沟通、拿来主义与接纳这三个板块,教师可以结合《视野》和互联网上都曾报道过的在中国有着40多年历史、售价仅20多元人民币的球鞋回力鞋渐为国人冷落,近来却成为欧美人士争相购买的畅销货这样的生活实例。据报道,法国人派特斯巴斯坦3年前在上海街头无意中发现了回力鞋,并把它推广到海外。当初签署协议时,中方代表还对这名老外报以怀疑的目光,因为在地摊上廉价到12元一双、已淡出人们视线多年的“古董”,一名老外竟然想到国外卖上50多欧元。当时也没人会想到,3年后,这双鞋在欧洲会火。为何中国自己生产的地道的中国货,在中国却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一旦到了外国人手中,却变得如此时髦和畅销,甚至能卖个高价钱?此外,还有像百雀羚、海军衫的回归,等等。所有这些生活中的现象,我们都可以拿来探讨,作为这个单元三个板块教学的生活情境,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去感受、体验。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解读与反思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产生的背景

(一) 环境变化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这与教育是分不开的。教育进行改革是为了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而教育的改革必然要涉及学科的革新, 语文作为一个学科分支, 面对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 必然要进行反思。

首先,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因此这个时代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知识与多元化的阅读方式。过去人们以机械、应试的方式进行阅读, 如今这种方式已不能适用于当今时代的发展, 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人们普遍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对人的高效学习能力、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语文教育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其次, 在21 世纪我国需要打开国门, 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我国加入WTO, 这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面对全球化, 语文教育应开拓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放眼世界, 走向世界。

(二) 思想变化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 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要求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 注重人才培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教育部于2001 年颁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以下简称 《纲要》) 。基础课程改革要求改革知识传授方式, 变被动为主动,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纲要》 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少整合的现状,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评价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并且分别指出了课程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

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观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产生的思想依据之一, 新的课程理念与新的课程观指导着国家基础教育改革, 它包括学习社会化、终身教育、大众教育思想等, 这些理论指导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另外教材编写的新要求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产生的思想依据。

(三) 实践基础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在统一要求前提下实现教材多样化”的教材建设方针, 从1994 年起, 原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教研室开始组织编写一套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和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 并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这套教材“以 《九年义务制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 以切实打好小学语文基础为目标, 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继承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成功经验、吸纳我国当代语文教学改革优秀成果等方面, 作了有益的探索, 课本具有一定特色”。[1]

在这样的背景下, 2001 年经教育部核准, 江苏教育出版社启动了课程标准配套的义务教育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编写工作。经过编者们的不断努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最终获得了专家和师生的一致好评。自新课程改革以来, 这套教材成为全国第一本被审定通过的小学语文教材。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

目前, 江苏省小学生都在使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而山东、安徽、福建、陕西、海南、广西等部分省和自治区也在使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 原因是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 注重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分12 册, 每册教材前几页都与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内容有关, 称为 《习惯篇》。概括来说, 《习惯篇》 的内容有:在学习过程中, 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 自主预习复习, 认真完成作业, 勤查字典, 主动识字。在阅读方面要求学生勤于朗读背诵, 乐于课外阅读, 不懂就问, 勤于搜集资料, 要求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 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乐于倾听、勇于发言。在写字方面不仅要求学生认真写好铅笔字、写好钢笔字, 而且还求学生要写好毛笔字。 在每册教材《习惯篇》 中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图片, 包括读写姿势、课上听讲姿势、握笔姿势等。在教学上, 教师都是从 《习惯篇》 开始讲起, 采用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形式, 使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而且还能够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 注重育人为本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 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做人, 这与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是一致的。“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改革课程功能, 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 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里可以发现很多关于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课文。如二年级语文教材第6 课《英英学古诗》, 这篇文章中有一首古诗 《静夜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第3 课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19 课 《钱学森》, 这两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向往、热爱之情。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还注重对学生传统美德的熏陶, 比如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勤劳节俭、孝顺父母、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在一年级语文教材第21 课中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 《锄禾》:“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这首诗主要告诉小学生要珍惜粮食的来之不易。一年级语文第10 课 《陈毅探母》, 这篇文章意在教育学生要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从小就要树立孝顺父母的意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还编写一些故事来教育学生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如一年级语文教材第6 课 《司马光砸缸》, 在这篇文章里, 作者主要想告诉学生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要沉着冷静地思考和具有挺身而出的精神。在二年级语文教材第18 课 《青松》 中,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陈毅面对困难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态度, 意在告诉学生要以乐观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迎接挑战。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收录了 《朱德的扁担》 《孔繁森》 《大禹治水》 等教育学生要铭记历史, 向杰出人物学习。

(三) 注重夯实基础

在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二年级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后面都有对应的生字笔顺, 学生每学完新课生字后教师都要求学生完成课后描红、仿影、临写练习, 目的是让学生从小树立写好汉字的意识。

与其他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不同的是,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于描红、仿影、临写要求从小学一年级一直持续到小学六年级, 它已经形成了一个序列, 而在描红、仿影、临写方面对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有着不同的要求。针对低年级 (一年级、二年级) 学生, 教材要求学生注重对笔顺、笔画、间架结构的学习。对于高年级 (三年级至六年级) 学生, 教材在书写速度、汉字格式、行款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描红、仿影、临写练习, 可以加强学生对生字笔顺的学习。关于生字笔顺练习在低年级教材中出现较多。三年级至六年级开始训练钢笔描红, 学写毛笔字。在三年级至六年级教材中每个单元练习都有写好钢笔字、学写毛笔字的要求。

事实表明,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抓起, 注重对汉字笔画的学习, 在一年级、二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册都录入了几百个生字笔顺, 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小夯实基础。

(四) 注重课文模式创新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把要学的生字放在课文里编成押韵的词串, 采用串词识字, 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在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一中, 编者借用邵康节的 《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让学生学习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在二年级上册第一课中编者把生字秋、烟、芦、夕、歌、灯放在课文里串成金秋、烟波、芦苇、夕阳、渔歌、灯火。另外,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还把儿歌编写在教材中, 以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如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 《人有两个宝》:“人有两个宝, 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 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 才能有创造。”此外, 教材中还选取了大量的寓言故事, 如 《狐假虎威》 《揠苗助长》 《鹬蚌相争》等, 这些寓言故事都具有一定的哲理,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所以, 以这样方式编写出来的教科书, 学生也愿意去读、乐意去读。

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不足

(一) 缺乏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 而是课程的创造者。”[3]然而在使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让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然是被动的。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 编者在课文前、课文中都未编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 所以一部分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容易形成机械式阅读, 带有一种盲目性、无意识性。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学生对课文读得滚瓜烂熟, 但是如果对课文理解并不透彻, 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做到高效学习。长此下去,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全面发展, 这对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利的。由于教材在这一方面编写不尽合理, 因此它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在自主预习过程中出现偏差。通常一些学生会这样完成预习内容:他们打开教材后先是读课文, 然后在读的过程中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再借助 《新华字典》 查阅圈出来的字, 最后熟读课文。在这一过程中, 很少会有学生主动带着问题预习课文。尽管学生在小学阶段思维比较活跃, 但是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完全打开,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一直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那么学生很难成为学习的主人, 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在 《好学的爸爸》这篇文章中, 编者在课文之前、课文之中、课文之后都没有编写相对应的思考题。如果编者把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编写在课文前后, 学生就会自觉地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 这样学生可以缓解读书枯燥乏味之感, 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 习题结构不尽合理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由课后习题与单元练习两部分组成。首先来谈谈课后习题。由于课后习题大部分内容是与记忆相关的, 因此它只能够提供给学生基础知识的练习, 思考的题目非常少, 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6 课 《英英学古诗》 课后的要求是:“一、朗读课文, 背诵 《静夜思》;二、描红;三、读读, 抄抄, 再听写。”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意识, 即语文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学好。其实不然, 语文学习既需要背诵, 也需要观察、思考。由于课后基础知识习题太少, 因此学生基础知识就得不到及时巩固。其次来谈谈单元练习。在单元练习中基础知识方面练习也相对较少, 如字、词、句方面看拼音写汉学、给生字组词、成语填写、古诗默写、反义词、近义词、词语搭配, 等等, 在教材中这方面练习几乎没有涉及。它更多关注的是实践、积累、感悟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些练习中, 有些题目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但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题目中大部分是偏难的, 它往往需要学生与教师一起才能完成。还有些题目需要借助网络、查阅课外书籍才能够完成, 由于学生处在小学期间, 家长与教师又不允许学生过早接触网络, 以及一些学校在物质方面的投入还不能满足这方面的需求, 如图书馆、教学工具等, 因此对于一些学生来说, 这类题目就偏难了, 在课堂上有些教师也直接略过该题不讲, 而让学生作为一般性了解, 时间久了, 学生见到类似的题目就会直接跳过, 忽视它的存在, 这样题目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然而 《纲要》 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4]所以, 这与 《纲要》 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对学生的学习也是不利的。

(三) 课外知识扩展不够

在选文方面,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很多题材, 在革命传统题材中, 编者把历史人物故事编写在教材中, 目的是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通常情况下, 一篇课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历史人物故事进行教学, 要花费3~4 个课时, 教师 (不是所有教师) 很少对文中人物进行课外补充。对于文中引用名人故事素材的文章, 编者没有在课文前后对文中人物做出注释, 所以在教材中很难找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链接。其实教材中所列举的名人, 他们不仅伟大而且有很多故事值得学生学习。由于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知识面较为狭窄, 因此学生学习完一篇课文之后往往只知道这个人物一个故事, 结果就会导致学生对人物认识不全面,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这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如 《吃水不忘挖井人》, 这篇文章主要描述毛主席带领老百姓挖井的艰辛, 意在教育学生要知恩图报。然而在教材中编者对毛主席其他内容没有做出注释, 有些教师没有对这方面内容进行补充、扩展, 所以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很难对毛主席做到全面了解。在课堂上, 有些教师向学生进行课外知识扩展, 但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听讲不做笔记, 时间久了就会忘记。也有些教师会要求学生记下毛主席一生的情况, 但是学生在抄写过程中要浪费很多时间, 这样无形当中就会拖延课时, 教师在按照计划执行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问题。然而 《纲要》 要求“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5]显然,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这一方面的编排与 《纲要》 的要求是矛盾的。

四、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改进建议

教材的编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它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教材内容不仅需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还要与当今的时代相吻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既有创新也有不足, 我们在看到教材创新一面的同时要更多地思考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应如何改进自身的不足, 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些都是有待编者进一步思考的。就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进一步改革而言,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注重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对学生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它对学生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教材中应该出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内容。

虽然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内容有所涉及, 但大多是出现在单元练习里, 很少在课文里出现, 所以编者应该从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抓起, 增加这方面的知识。

由于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初期学习往往是被动的, 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很重要, 如果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他们的思维就很难激发。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 而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 学生单凭教师在课堂上提问、讲解, 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不一定透彻。所以编者在教材中可以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编写在书上, 即课文前、课文中、课文后都要出现对应的思考题, 课文前的思考题由学生课下自己完成, 课文中的思考题让学生先思考, 再让大家一起讨论, 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 课文后的思考题由学生相互讨论或者自己单独完成 (依学生个人能力而定) 。这样可以让学生懂得在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带着问题预习、学习、温习课文。这样学生大脑得到了开动, 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就有所提高, 从而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索的兴趣。学生探索问题兴趣越高, 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也就越快。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话意在指出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与思要相结合。因此,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这一方面的编排是不容忽视的。

(二) 建构合适的习题系统

叶圣陶先生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上提到, 现在大家都说学生的语文文化程度不高, 推究起来, 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语文教学没有形成一个周密的体系, 恐怕是多种原因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特别需要调查研究的是语文训练的项目和步骤, 为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究竟应当训练哪些项目, 这些项目应当怎样安排组织, 才合乎循序渐进的道理, 可以收到最好的效果。叶圣陶老先生的这段话意在表明:在小学阶段, 语文教学需要设立科学的训练项目。如果小学语文教材缺乏科学的训练项目, 儿童的学习就得不到有效的巩固。凭空想象的训练项目对于儿童知识的运用和巩固是不利的, 因此教材中课后练习题目的编写必须有坚实可靠的依据, 以大纲为依据最为重要。学生在低年级阶段, 教师要打牢他们的基础知识, 夯实基础, 让学生从一年级就认识到抓基础的重要性。抓牢基础知识, 教科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教科书编写的质量对学生学习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课后习题与单元练习是学生在考试之前复习的重点, 习题质量对学生的成绩也有一定影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不仅需要改进习题布局结构, 而且还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练习。首先习题布局应该由易到难, 课后不仅要有背诵、读一读、写一写等要求, 而且还要有组词、造句、描红等有层次有结构感的练习。其次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练习, 它不仅在课后要出现, 在单元练习中也要出现。一方面, 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 把所学的知识记得牢固。另一方面, 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效果。在教学上, 教师可以使用教材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那么在课后教师就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出试卷、改试卷, 这样教师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去做与教学相关的深层次教研活动, 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习题系统有必要进行重新审视。

(三) 延伸知识系统, 扩展儿童视野

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要求:“改革课程内容, 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6]因此,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可以从人物事迹、旅游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等几个方面着手, 添加与此相关的内容。

1.人物事迹知识扩展

从心理学角度看, 儿童在低年级阶段模仿力极强, 到了高年级阶段模仿力有所下降, 而且一些习惯已经养成, 那么教师很难再去改变学生已经形成的习惯。所以, 学生在早期初学阶段接触历史人物、名人故事越多, 他们所受到的影响就越大, 这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在生活、学习上积极进取, 而且还能够激励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报效祖国。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 编者选取了大量的名人故事题材, 为了使学生对文中人物有更全面的认识, 编者可以把文中人物一些基本情况注释在教材中, 或者在课文后附上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更广的知识面, 而且还可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此外, 编者在整理这些内容时, 语言上还要做到言简意赅。

2.旅游知识扩展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每册教材中对风景名胜题材的选取有很多, 如 《东方明珠》 《西湖》 《拉萨的天空》《庐山的云雾》 《黄山奇松》 《莫高窟》 等。

在教学上,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其实, 知识的获取不仅仅从书本上获得, 生活中也有值得学生学习的知识。学生在旅游的过程中, 他们会接触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景、不同的物, 这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 学生的视野、世界观、价值观也会有所改变。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 吸引他们到真实的情境中去, 编者应该在教材中对文中的风景区、名胜古迹进行详细介绍, 即地理位置、著名景点、旅游路线、气候类型等, 这些内容可以放在课文后, 以便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仅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而且还要激发学生对该景区的向往和憧憬, 促使学生到真实的情境中去。这就会促使学生亲自去观察、体验。学生在小学阶段, 对世界充满着好奇, 喜欢提问题, 所以学生就会边看边思考, 在欣赏、观察的过程中, 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回忆教师跟他们讲解的内容与书本上的内容是否相符。经过这一阶段的发展, 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问题能力就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3.自然科学知识扩展

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益的,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这方面题材的选取有所涉及, 但是不多, 如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诺贝尔》 等。爱因斯坦、诺贝尔他们分别在物理、化学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为了促进学生对自然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编者不仅要把在科学研究方面有着突出贡献的人物的故事写在书本中, 而且还要把他们的科研成果以简洁的语言整理出来, 呈现在课本中。

综上所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创新思维能力发展、习题系统、课外知识延伸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语文教学在小学阶段处于关键时期, 而教材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起主导作用, 语文教材的风格、难易程度等内容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教学目标、侧重点等。而教材的完善不是简单的脑力劳动, 其背后的付出是艰辛的, 所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进一步完善需要大家共同携手完成。

参考文献

[1]杨九俊, 姚强.小学语文教材概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篇7

一、“文”为何要包“诗”———“文包诗”的编写意图

1.降低学生学习古诗的难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副主编朱家珑先生在《2008年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修订会议发言提纲》中指出:“‘便教利学’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价值取向。这也是我们这套教材最突出的优点, 即:一方面便利老师的教学, 另一方面又有助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从‘便教利学’的思想出发, 我们还自主编写了‘文包诗’的古诗故事, 把诗词的写作背景、诗境赏析融在一篇文章中, 促进他们对古诗的理解……”“文包诗”这类课文是苏教版的创造, 不管从编写理念, 还是“文包诗”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看, 编者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学生学习古诗的难度。

2.使学生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白话解读。“文包诗”之“文”就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而产生的文体。“文包诗”就是希望先通过“文”给学生一种整体认识, 然后从“诗”入手, 以“诗”统“文”, “诗”“文”对照, 最后归结到诗, 力求让学生对诗的内容、意境、情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如《少年王勃》一文通过对王勃创作过程的叙述, 描写了“王勃站在窗前, 凝望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 天连着水, 水连着天, 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 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通过这个情境, 引出“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 编者的目的就在于希望通过“文”为学生了解古诗的内容、意境和情感提供一个背景, 以便让其从本质和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涵。

3.为古诗教学提出了一个革新的方向。随着2001年语文课程教材改革, 苏教版教材出现了“文包诗”的课文。这类课文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 目的在于想为古诗教学提供一个革新方向。我们认为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第一, 希望小学生可以关注古诗创作背景。由于传统的古诗课文设置的特点, 以及教学的要求, 老师较少关注一首古诗创作的具体背景。而“文包诗”这种课文的出现正是要让学生明白古诗这种特殊的体裁之所以有魅力, 是因为它是有感情做基础的, 而不是诗人的无病呻吟。第二, 希望小学生可以体会揣摩诗人的情感。“文包诗”中的关键词句往往与诗歌紧密相连, 编者希望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进行朗读领悟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第三, 希望小学生学以致用。对语文教学来说, 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是首要任务。“文包诗”这样的课文希望学生把“文”看做一个学习的范例, 在教学中利用这样的范例, 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小学生学习古诗的终极目的不是让他模仿着写一首古诗, 而是通过学习“文包诗”的课文, 使其根据其中意境构建一个场景, 促其展开想象, 让他们从中找到学习古诗的快乐, 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兴趣。

二、“文”不能包“诗”———“文包诗”的实质:“抛玉引砖”的教材编写现象

1.对史实和诗意的解读存在偏差。“文包诗”的课文在诗歌教学上是一次大胆的创新, 但不难看出这样的“创新”显然伴随着一些实际问题。最明显的是在解读文本时, “文”的文化品位不高, 且对诗人生活史的解读也时有偏差。如《但愿人长久》这篇文章, 课文开头写道:古时候, 有个文学家叫苏轼。有一年, 他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课文用“古时候”一笔带过苏轼出生的实际朝代———宋朝有失偏颇。“古时候”是一个很含糊的说法。苏东坡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高度是众所周知的。我们认为对于这样的大文豪, 课文可以直接说明“宋代有个大文学家叫苏轼”, 明确又不失崇敬。另外, 对“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解释也不太准确。书中写的是:“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 虽然远隔千里, 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但其实, 所谓“人长久”并不是指“感情常留人们心间”, 而是指苏轼希望大家都能健康长寿, 只有人健在, 才能长久地拥有这轮明月。

2.“抛玉引砖”的改写破坏了诗歌的意境。“文包诗”的课文大多都是构建一个具体场景, 然后再把对古诗的翻译穿插其中。但是如此直白的白话文翻译, 距离古典诗词要传达的意境相去甚远。如《英英学古诗》这篇课文用简短的对话把诗的意思、诗人、朝代都包含其中。其对诗的解读是这样的:“秋天的夜晚, 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 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 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这样看来, 这篇课文完成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知道诗歌的意思、诗人、朝代, 仅此而已!这样粗糙的改造破坏了诗歌本来的意境, 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真的是这简简单单的几句白话文就能够传达的吗?古典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它短小精悍, 内涵丰富, 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字一句都包括了深刻的思想感情和独特的意境, 否则为什么中国古代会出现那么多对一句古诗的一个用字都要反复斟酌推敲的故事呢?可见, 编者对于这首诗做出如此的改编, 确实让我们对于古典文化的慢慢流逝感到惋惜。

3.本末倒置, 喧宾夺主。“文包诗”这种课文的核心应该是“诗”。但是编者在编写时似乎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颇有舍本逐末之感。如《但愿人长久》一篇。课文要求背诵第四到第六自然段, 这三个自然段是对《明月几时有》一词的部分翻译;而对《明月几时有》一词本身, 课文只要求背诵最后几句:“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如此看来, 编者认为翻译出的白话文比流传千古的经典诗词更有背诵的价值!这种不分主次的做法, 既浪费时间又没有实际价值。我们认为倒不如让学生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背下来。

4.小题大做, 急功近利。“文包诗”课文的出现带有十分明显的目的, 就是让学生理解一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了解其中的意思。但是这样的文章似乎太过实用, 就是只挑它所认为的重点告诉你———考试会考什么, 它就告诉你什么, 不考的内容几乎不会涉及到。如凡是考诗句填写, 涉及到王勃的《滕王阁序》时, 就必考那著名的“落霞与秋水”两句, 但是我们只学这两句诗就足够理解王勃作此文的精髓了吗?这显然是不够的。太功利的教学, 虽然看似一种“捷径”, 但那只是表面上的“捷径”。事实上, 我们会离经典文学越来越远。此外, 从教学功能上看, “文包诗”其实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儿童身心发展阶段及其心理特点, 同时也没有考虑到学段的要求———二、三、四、五年级用的基本都是同一个写作模式, 那就是“生活史+诗歌”;再从选材上看, 写作模式化导致知识结构也没有体现出根本的教学梯度!

三、如何改造“文包诗”———对“文包诗”的建议

1.去粗取精, 回归选文的经典面目。根据以上论述, 我们认为教材选编应回归选文的经典面目, 呼唤经典。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之大成, 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历史见证。这样的文学经典不需要所谓“华丽”的包装, 也不需要束缚的笼子, 只需回归经典本来的面目, 将包诗之文去掉, 除去清河里的泥沙, 直接呈现古诗, 在经典中品味我国古典文化的丰厚内涵, 在古诗本来的面目中体会那一份意境的悠远。

2.去除“伪形”, 将“文”置于助读系统。现在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 存在着两种不当现象, 分别是“伪形”和“空无”。伪形, 即教材编写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鸠占鹊巢”现象, “文包诗”即属此类———文本属“用件”, 应归入辅助所选正文的课后资源或助读文献, 或归入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作者生活史的附加单元, 但现在却占据了不该占据的位置, 结果妨害了师生对“经典”本体内容的教学。“空无”, 是说教材中本来应该有的内容实际却没有进行编写的现象。如教材中不仅应该包含经典的选文及课后练习, 还应该提供专门的板块, 如助读系统、资源在线, 必要的教学策略、教学情境的基本条件等, 以供师生参考。但长期以来, 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始终坚持“单篇选文”加“课后练习”这样一种粗糙的编写思路, 以致该有的没有, 不该有的却有了。因此, 科学的编写思路应该是把“文包诗”之“文”从选文中“剥离”出来, 去除“伪形”, 弥补“空无”, 用以填补“助读系统”、“资源系统”的空白。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编选初探 篇8

一、 课文语言规范化

《语文课程标准》系统总结了我国语文教育的经验,分析了语文教育的现状,全面阐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和任务,构建了新的语文教育目标体系,体现了全新的理念、崭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前瞻的视野。实践证明,苏教版小语课文的编选只有紧紧围绕新“课标”,领会其精髓,感悟其新视角,用以更新我们的课文编选理念,才能编选出文字优美,文化含量厚重,道德情操高尚,审美情趣丰富的课文,为学生提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精神食粮。

与此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小语教材课文的选编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儿童为本的编创理念,从儿童习得语言的规范性、收获文学题材的多样性方面进行选编,给学生提供一套为他们所喜爱的教材。

张华曾说:“我们编选的课文是语言材料的集中体现和文化积淀,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言语材料,是学生课堂语文学习最主要的语言资源。”学龄前儿童学习口语的效率非常高,其主要途径是模仿父母的语言,以父母的语言为“范本”,感受、领悟言语的内在信息。然而,父母的语言常常是南腔北调,甚至还夹杂着方言土语。因此,迫切需要给予规范,而进入小学的学生则开始学习书面语言。语文教材的课文,融汇形象各异的汉字、色彩缤纷的词汇和意蕴悠远的语句,这些都成为了学生习得书面语言的“范本”。

我们编选的课文是学生学习母语的主要凭借,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学习语言的规范运用、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所以,课文语言的行文表达要力求生动、准确、简约、通畅。

苏教版小语教材对名家经典采取了慎选的态度。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编者要熟知儿童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要蹲下来看孩子。若用成人的文学眼光会认为名家名篇不仅语言功底深厚、塑造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所展现的思想感情隽永丰富,但孩子未必能欣赏得了。“因为所谓阅读欣赏,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主体的经验和阅历,阅读欣赏的过程,就是文本信息与阅读主体头脑中原有的相似认知模块相互激活、相互匹配的过程。孩子的经验与阅历较少,当文本负载的信息与儿童的经验世界相距较远时,孩子就读不懂了。”(《张庆文集》第1卷,508页)因此,选文要研究学生的语言基础和生活背景,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点。从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在教材中尽可能呈现可供学生诵读和内化的符合现代规范的语言。例如五年级上册的《少年王冕》一课,它是根据著名作家吴敬梓《儒林外史》的第一回改写而成。教材的编者反复推敲,感到原著虽然是白话,但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的发展变化,已与今天的语言规范有了一定的距离。为此,我们参照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和规范,在语言表达和语言结构上做了适当的删改和缩减。将与课文第3自然段对应的原著244个字调整为156个字。如原著第6自然段第一句:“第二日,母亲同他到隔壁秦老家,秦老留著他母子两个吃了早饭,牵出一条水牛来交给王冕。”句式比较长,不利于学生阅读,我们的教材就把它改为两个短句,突出句式的明快节奏。“第二日”的“日”是文言词改为“天”,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运用;“隔壁秦老家”语序颠倒,删去“老”字,改为“隔壁秦家”,句式通顺易懂,也富有韵律;“秦老留著他母子两个吃了早饭”是故事主题情节的枝杈部分,删减为“一早”,所以教材第一句为:“第二天一早,母亲便同王冕来到隔壁秦家。”句式表述干净规范,富有张力和节奏。本段原著的第二句:“指著门外道:‘就在我这大门过去两箭之地,便是七泖湖,湖边一带绿草,各家的牛都在那里打睡。又有几十棵合抱的垂杨树,十分阴凉;牛要渴了,就在湖边上饮水。小哥,你只在这一带玩耍。我老汉每日两餐小菜饭是不少的;每日早上,还折两个与你买点心吃。只是百事勤谨些,休嫌怠慢。’”谁“指著门外道”?由于缺少主语,教材便增加“秦家人“的主语。“著”是“着”的通假字,故将“指著”改为“指着”。与此同时,教材删去“两箭之地”“一带绿草”“打睡”等学生难于理解的词语,将“饮水”改为“喝水”,“两餐小菜饭”改为“两顿饭”等,便于学生理解。经过规范的删改,自然的收束,教材呈现出符合儿童语言背景的妥帖的语段:“秦家人牵出一头水牛来,交给王冕,指着门外说:‘离这不远就是七泖湖,湖边的草地上有几十棵合抱粗的垂杨柳,十分阴凉。牛要渴了,就在湖边喝水。我每天供你两顿饭,早上再给你两个钱买点心吃,只是做事要勤快些。’”

再如四年级下册《燕子》这篇课文,是根据1932年由新中国书局出版的著名作家郑振铎的原文《海燕》改写的。郑先生70年前成就的作品不一定是写给儿童阅读的。原著中描写活泼伶俐的燕子是这样的:“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当春间二三月,轻飔微微的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熳无比的春天时,那些小燕子,那末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作为学生教科书的范文,必须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要求,我们在选编时做了适当的删减处理。删去作品中学生难以掌握的冷僻字“飔”即“风”的写法,遇到文章的语言文字趋于欧化的现象,如“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如毛的细雨”形容词前置,我们改为“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和“毛毛细雨”,更加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便于学生接受。另外对“积伶积俐”“齐舒”“奔聚”等学生难于理解的词语,我们也进行了斟酌修改,“齐舒”改为“展开”,将“奔聚”改为“聚拢”。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利用课文的规范语言去指导学生的言语实践,使学生的语言走向规范。正如编写教科书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他主编的《开明国语课本》中说:“本书尽量容纳儿童文学即日常生活上需要的各种文体。用词力求正确,造句力求精密,务期与标准语相吻合,堪为儿童说话作文的模范。”(未完待续)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篇9

本册教材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1)”、“课文”、“习作”和“练习”组成,全册安排了7个单元,每单元安排课文3至4篇,共25篇。此外,每单元安排了习作一篇,共7篇;安排“练习”一个,共7个。继续安排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即“学和做”)1个。

1、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册承接前10册“习惯篇”的内容,继续安排了“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两项习惯培养。

2、关于课文

本册教材安排阅读课文25篇,其中韵文3篇、自读课文1篇。全册教材大体上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单元,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共分7个主题单元,依次是“心中有祖国”、“人间真情”、“奋斗与生存”、“民风民俗”、“景物聚焦”、“名人风采”、“读书有方”。课文语言规范,篇幅适当,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等训练。插图新颖精美,富有童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

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一是朗读、背诵、复述等常规训练,意在继续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培养语感,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用钢笔描红,以每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为内容,意在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写字基本功。三是常用词语的训练,目的是通过读、抄、用,比较意思相近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增加词语积累,提高运用能力。四是阅读训练,意在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五是相机安排的“小练笔”。

本册课本仍然采用“识写分流”的方法安排生字。要求学生能识会写的生字,排印在田字格内;排在两条绿线中的生字,只需学生认识,不列入生字考核范围。

本册教材继续安排了推荐一本好书的内容。本册推荐的是《鲁滨孙漂流记》,放在“我读书,我快乐”栏目中作专题介绍。意在激发阅读兴趣,真正做到“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3、关于习作

本册课文仍然将习作教材列为专门的课文,共安排了7课。每课习作的要求、观察要领、写作要点都作了分析与指点,让学生获得具体明确的习作知识,部分习作安排了范例,以便学生借鉴、迁移。

4、关于练习

全册共安排综合练习7个。内容包括字词句训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及写毛笔字练习等,训练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练习设计上训练目标明确、要求适度、可操作性强,力求简约,既能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能为教师处理教材和设计教法提供方便。

5、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

本册综合性学习“学和做”以“读报和剪报”为话题,安排了“小组交流”、“做一做”、“考考你”、“学做剪报”和“成果展示”等活动内容。教学要求

1、培养做读书笔记和不懂就问的习惯,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学会搜集材料并养成习惯。

2、准确认读206个生字。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152个字.能把字写端正、写匀称。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和写毛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4、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5、学习有顺序、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文章;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课内习作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教学措施

1、始终用素质教育理论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日常的教学工作,并且注意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使理论和实践融合为一体。

2、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情况,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

3、平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努力做到不歧视,多鼓励;不粗暴,多宽容。耐心细致地帮助,上课时多留意,多体贴,下课督促他们及时完成相关作业。必要时适当地降低作业要求。同时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家长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育人。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

5、授课过程中,依照设计好的教案,灵活多样地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电教设备,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始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6、课后,注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及时复习好所学的新知识。

7、认真、及时地批改学生的作业和作文,并组织好单元测试。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篇10

一、体验人文情感, 唤醒人文意识, 凸显人文精神

情感体验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作用重大, 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 我尝试努力创设阅读情境, 营造情感气氛, 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人文氛围中, 使之动容、动情、动心, 调动他们的人文积累和经验, 用心品味, 最终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提升个人品位。

1.激情朗读, 用心领悟

文学是感性的, 读, 能够让学生感动, 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种重要方式。诗歌语言不同于日常口语, 也不同于普通的散文化的语言, 诗的语言精练, 意蕴丰富, 有极强的表现力。如:教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我先向学生介绍了作者在人生道路上遭受的沉重打击, 告诉学生这是作者被贬到黄州时写下的作品。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揣摩:第一次, 读准字音;第二次, 读出停顿;第三次, 读出情感。同学们兴致很高, 教室里书声琅琅。在多次的朗读交流中, 我发现学生的思想被激活了, 他们已渐渐感受到了作者面对挫折却仍乐观超脱的人生态度。接着我又指名朗读。在朗读时, 学生居然能把“谈笑间”“一樽”“早生”“人生”等词句处理为重音, 我很惊讶, 因为这些是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词句。原来, 学生经过朗读, 已基本领悟了诗歌的主题。而作者藐视挫折, 达观自信的智者情怀已经使学生在诵读中得到渐染式的熏陶, 从而引起心灵上的震撼和情感的激荡。整堂课学生沉浸其中, 课堂上弥漫着人文关怀的气息。

2.读出真味, 丰富精神内涵

阅读是感悟文本的重要途径, 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一环。蕴含在文本中的人文情感, 有的学生容易感受、领悟;有的则是内隐的, 不经过研读、思考, 就无法准确把握作者希望通过文本传递给读者的人文指向。因此, 指导学生对文本深入研读, 也是感悟人文精神的途径之一。如:在学习《长江三峡》一文时, 学生很快领悟到作者热爱大自然、希望融入大自然的情怀与心境。但在探究交流中, 我发现, 学生还没有完全把握隐含在文中的最重要的人文精神。于是, 我引导学生进一步品味:“文中有哪些语句表现了三峡险峻秀美的特点?作者说被大自然的伟力所吸引了, 用意是什么?”学生们开始寻找文中相关语句, 并反复研读, 仔细品味, 最后领悟:文章不仅仅歌颂大自然, 更表达了刘白羽的思想———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 更加突出地表现了长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摇篮。这样,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研读、探究, 同学们更为完整地理解了作者的理想和价值追求, 并自觉地融入作品中。

二、适时点拨, 积极引导, 努力提升人文内涵

学生感知、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 就是体味并养成人文精神的过程。教授《十八岁和其他》一文时, 在学生已经感悟文本流露的人性美的基础上, 我抓住文中“东东, 假如人生能够重来一次, 我真会情愿溺爱你的”的语句作拓展探究, 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的积累, 讲述一个类似的爱的故事, 并谈谈自己的体会与看法。在教师的引导下, 同学们纷纷发言。从同学的发言中, 我发现他们谈的大多是局限于个人的亲人之爱, 也就是说, 他们没有真正把握课文的人文背景。但是我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的发言, 我深知:赏识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 这是一种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方式。我又讲了“贫困孩子被资助”的感人事例, 让学生从中感悟, 能否把父母对自己的爱上升到社会大家庭中的博爱。果然, 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 境界也升华了。同学们经过思考认识到:文中流露的, 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及人与人之间无言的爱, 这比他们刚开始所理解的爱更为深刻, 因而更能触动人的心弦。

三、拓宽互动平台, 灌输人文意识, 提炼人文精神

灌输人文精神, 不仅体现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 更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教授《贝多芬传》一文时, 学生有的从贝多芬失去了母亲, 过早担负起家庭重任的叙述, 看到了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要有积极勇敢的态度:有的从贝多芬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生活上的种种难题的智慧, 学到了在困难面前除了要有坚定的决心, 还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有的从贝多芬临走时的话语中领悟到:人生道路上需要有信念的支撑……在课堂上, 我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整理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学生在思想的交流、碰撞、融合中, 得到了更多的人文体验, 提炼出了更多的人文精神。

新形势下, 语文课堂应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民主、开放、自由的人文环境, 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理解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美好的情操和向上进取的精神, 最终使我们的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人文素养获得全面提升, 精神境界永远健康向上。

参考文献

[1] .吴建方《浅析诗歌中的“想象·诵读·品评”》, 《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2013年第1期。

上一篇:保护神经下一篇:江西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