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 积累 运用十篇

2024-07-30

感悟 积累 运用 篇1

那么, 写作素材从何而来呢?写作源于生活, 写作素材便从生活中来, 离开了生活, 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而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是积累素材的最好途径。有的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 不善于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因而在写作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使文章的质量大受影响。

在一次作文比赛中, 我发现有一个学生在习作《冬天的校园》中写道:“冬天校园里, 紫荆花的叶子绿油油的……”冬天时紫荆花的叶子全都落了, “绿油油的”叶子从何而来?还有位学生在写作《春游》一文时写道:“我乘坐的汽车奔驰在高速公路上, 我凭窗欣赏着外面的风景, 陶醉极了, 远处的稻田, 绿油油的, 有几位农民伯伯在田间劳动, 他们眼神中流露出丰收的企盼……”这位学生和前面的学生犯了同样一个错误, 你能用一双肉眼看清楚远处的眼神吗?更何况坐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呢?其实, 这些学生作文中涉及的生活常识都很普通, 很简单, 只要平时稍加注意, 留心观察, 善于积累就可以避免错误的发生。由此可见, 观察生活, 积累素材在写作中极为重要, 它是写作的基础。

如果说, 观察生活, 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是写作的基础, 那么, 在认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生活的体验, 感悟生活, 则是写作的关键。如果只是一味地观察、收集别人的素材, 而自己没有真正去体验, 很难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只有细心观察, 善于积累, 用心感悟, 学生的作文才能具体、深刻、真情流露。在一节公开作文指导课上, 有一个学生诵读了自己的习作《我的父亲》中的一段:

“晚上, 我依偎着父亲的肩膀, 看见父亲两鬓的白发在台灯柔柔的照射下闪着光, 好像一层霜花, 我用手轻轻地拨弄着, —根、二根、三根、……数都数不清。”

“爸, 我帮你拔掉白发好吗?”

“傻瓜, 白发会越拔越多的, 人都这么老了, 还怕什么白头发?”

“刹那间, 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 突然有一种冲动感。我真想对他说:‘爸爸, 你不要老, 不要老, 不要老。”

该学生读到这里时已控制不住自己, 泪水也流了出来了。课后我了解到, 该学生的妈妈早在几年前因病去世, 留下姐妹二人, 由父亲一人独力撑起这个家。在她的生活中, 父亲把全部心血都给了她们姐妹, 只有她才能感受到父亲白发的含义。她在文中的真情流露, 她诵读时的情感, 不正是对生活的体验, 对生活的感悟吗?人们常说“养儿方知父母恩”, 也正说明了体验生活的重要性。用心去体验生活, 才能真正地认识生活, 懂得生活。

然而,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生活的海洋是广阔无边的, 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生活都体验到, 那些不能亲身体验的就要用心去思考, 去积累, 去感悟。人们常说有感而发才能写出好文章, 这里所说的“感”就是对生活的感悟。如有一个学生在写《我的父亲》一文时写道:“夏天回校上课时, 同学们都有爸爸妈妈给买的小水壶, 可漂亮了。我却没有, 于是便要求爸爸给我买一个。由于家里经济条件差, 花钱的地方又多, 爸爸决定自己动手, 用弃置了的可口可乐瓶给我做一个。第二天, 爸爸拿着连夜赶制出来的小水壶, 满意地交给我……”这里用“满意”就缺少对生活的感悟, 大大影响了文章的情感表达。作为父亲, 因无钱给孩子买水壶而给孩子做水壶, 这的确尽了父亲的责任, 无可非议。但在孩子心里, 自己做的总不如从商店买的好, 这是孩子的天性, 而且, 同学们用的水壶都是从商店买的, 这时的父亲把自己做的水壶交给孩子, 尽管是在夜里赶制而成, 他可以对自己做的水壶满意, 但对孩子却应该感到抱歉, 如果我们把“满意”改为“歉意”则更能体现父爱的深沉和伟大, 更利于文章情感的表达, 也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体验生活, 感悟生活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感悟 积累 运用 篇2

一、在咀嚼品味中感悟

首先是联系。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讲到“雪中送炭”一词中,我先让学生理解“雪中送炭”的字面上的意思及比喻义(比喻在别人急需解难的时候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接着结合课文理解其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弄清文中的“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通过读课文,学生知道了文中的“雪”指的是战场上环境险恶,敌机封锁,供应困难,战士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急需食物。“送炭”是指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们送来了打糕。这样,词语学习是有层次的,是立体的,学生对这个词便有了具体的感受,以后再见到这个词语就会想到帮助的及时和宝贵,情谊的高尚与温暖。

其次是比较。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中作者对主人公的称呼出现四次变化:“小红军”“小家伙”“小鬼”“小兄弟”,体现了作者情感的微妙变化。我让学生比较这四个词语的异同,联系课文看看其是否可以互换位置,在表现作者思想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否一样。通过联系比较,学生明白了四个词语虽然都是带个“小”字,都点明了主人公的年龄,但其内涵是有区别的,不能互换。“小红军”一词用在陈庚刚碰上小红军时,点明了这孩子的身份;“小家伙”用在陈庚对小红军的外貌观察描写之时,体现了陈庚对小红军的怜爱之情;而“小兄弟”一词用在陈庚悟到真相往回找小红军,可小红军已经牺牲,陈庚深深自责和悔恨之时,陈庚同志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对阶级兄弟的满腔深情倾注笔端。

第三要深抠。如《荔枝》一课最后以一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戛然而止,与上文形成了思维的跳跃,言尽而意犹未尽,是痛楚,是遗憾,是无奈,更是无限的怀念,浓缩了作者深沉而复杂的情感。这里我引导学生联系全文细细品味,想想作者没有说出的话是什么。有的学生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可母亲却永远地离我而去了。”有的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可母亲已不在人世,我再也无法弥补我的遗憾了!”也有的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睹物思人,要是母亲还健在该多好啊,我一定让她把荔枝吃个痛快。”从学生的言辞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真正领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

二、在诵读中积淀

诵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方式,诵读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注重诵读中意会、涵泳、体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如《林海》一文中,有一句“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句中为什么连用了四个“点儿”呢?去掉它们行不行?,我让学生去掉句中的“点儿”比较读一读,想一想,哪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学生很快就体会到:去掉“点儿”,不仅句子意思发生变化,不切实际,且读起来显得呆板无味。加了“点儿”,才能说明兴安岭的岭差别不多,确实是“温柔”,也使句子灵动活泼,韵味十足。又如人教版第五册《秋天的雨》中第一段话:“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这段话中为什么连用了两个“轻轻地”呢?用一个不行吗?这是值得让学生感悟的。用什么策略呢?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诵读体味。通过诵读体味,学生明白了加上一个“轻轻地”,一方面突出了秋雨的温柔,一方面使句子读起来节奏舒缓优美,显出诗般的韵味,和全文优美的语言风格融为一体。

三、在实践运用中强化

要最终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加强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练习运用语感、强化语感。对文本中反复诵读和选点品读形成的语感,可通过情境性的填词、情境性造句等模仿性练习运用内化。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针对“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一句表达特点,设计这样的仿写;太阳出来了,先是________,随后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这一句是个总分句,可作这样的仿说或仿写:公园里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鲜花,有的像_______,有的像______。学了“林海”一词,知道了“海”字可比喻数量多的人或事物,让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可称为“海”。学生很快想到了书多可叫“书海”,人多叫“人海”,会议多叫“会海”, 学习的广阔天地叫“学海”等等。

此外,教师还可挖掘文本训练点,精心设计书面练习运用语感。如进行改写句子,提供词语组合成句、续写、改写、重组、补写、扩写等语言运用的练习。每天、每课练一点,只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感就能逐步得到提升。

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篇3

谢屋小学 易顺昌

一、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六年级下册第2课,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 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二、设计理念

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三、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2.积累语言。

五、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3.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初步感受。

出示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让学生大胆猜想。

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用这些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匆匆,为下面学习文章打下基础。)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出示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要读正确读通顺,注意读好标注拼音的词语,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接读课文,教师和学生评价。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从整体上了解。)

教师指导问号的读法。

大家看“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句子应该怎样读?你能不能试着来读一读。教师范读,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因为这篇文章中的问句比较多,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读好一个问句,其他句子学生也会受到启发,从而能读得更好。)

三、默读课文,个性感悟,交流感受。

出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边读边随着作者的描写,想像文中描写的画面。

学生默读课文。读完以后,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你想像到了什么?说说自己读文章以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逐步掌握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从整体到部分理解课文。)

四、自由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提出问题。

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标点符号。对哪些句、段的印象最深呢?对文中的哪些地方还读不明白?画出有关的句子或者自然段。学生默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精读课文,在感受全文、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读懂文章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读书方法。)

五、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揣摩朗读。出示要求:

1.不懂的地方通过相互交流能不能弄懂。

2.找出了哪些印象深的句子,设计如何读才能把这些句子读好。3.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合作设计读好一句话,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方法,并且是个性化朗读。)

六、全班交流,指导朗读,体会情感。1.你们小组画了哪些句子?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学生汇报。

2.鼓励学生讲出自己和时间有关系的一些故事。学生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

(设计意图:用身边的人和事,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积累,对时间匆匆可以感触更深。)3.怎样才能读好这些句子呢?除了想像作者当时的心情,还要加进我们自己的感受。下面同学们再读一读。

自由读,指名读,老师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适时恰当的评价,让评价起到指导朗读的作用。)4.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想像到了什么?作者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出示作者简介,加深学生的感受。

自由朗读作者简介。交流读了作者简介以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读简介,了解朱自清一生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的人,从而体会作者的当时的心情和感受。)第二课时

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2.汇报交流,感受语言。

你认为作者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引导学生找到: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体会句式的运用)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教师随机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评价和名家的评价互相对照,一是给学生成功感;二是让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规范起来,不能漫无目的;三是从不同的侧面为学生提供思想的借鉴。)

随机出示朱自清本人对写文章的感受:

──“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

──谈描写“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来看”,“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的秘密”,只有这样“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

(设计意图:出示作者本人对文章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写作的本质是浓厚的情感和细致的观察,而不光是词句的运用,使学生对写文章用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3.个性解读,朗读交流。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大声朗读画出的句子。

交流:把划的句子读出来,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老师和其他同学评议并示范。(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共性的基础上,体现自己对文章语言的个性化理解。用朗读的手段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抑扬顿挫来自情感的浓厚,而不是简单的停顿重音。)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学生前面的学习已经读熟,这里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语言的基础上积累语言。)

二、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故事拿出来,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一是对时间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积累语言,以时间为线索,背诵和理解一些诗词、名句、格言„„拓宽语文的学习领域,培养有目的地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抒发感受,积累运用。

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对时间的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出自己现在最想说的话。可以引用刚才交流的一些名言警句。学生练习。全班交流。(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语言,用情感支配语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写文章的本质。)

四、分层作业,课外延伸。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在熟读中积累 在精思中感悟 篇4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务。文言文远离现代生活,缺乏语境,是一种在“弱语境”条件下学习的语言,而熟读课文可以弥补学习文言文没有语言环境的缺憾。对文言文进行逐字逐句地认读,做到有节奏地进行朗读,学生在“熟读成诵”中养成语感,就可能深刻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1通读以悟意

“稚儿勤诵读,音节更琅琅”。清朝孙枝蔚在《无酒》诗中无疑道出了通读文章的重要性。通读就是要把文章从头到尾阅读一遍,并且理解其意思。这正是我们缩短对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增强感悟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在读通、读懂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默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指导学生对生字反复认读,要求读准字音,尤其是多音字,要将其在语镜中比较辨析。

例如,《孟子二章》一文中,有通假字:“衡”通“横”,“畔”通“叛”;古今异义词:“池非不深也”中的“池”指护城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指父母兄弟等;还有一词多义等。学生只有做到读准、读通、读顺,才能理解文章每一句话的意思。

2朗读以悟情

很多文言文都存在借景借事抒情明志的情况,它们有的气势磅礴,有的深情款款。在“语势文气”的背后,潜藏着作者情感的起伏;在语言文字的背后,汩汩流淌着作者情感的河流。这些承载着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的文章,需要我们在自读、仿读的基础上,进行破题释义、研读重点语句,才能理解文章深意。

例如,《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一文,文章的气势比较强,尤其是气势磅礴的排比句,教师要在字音、语气、感情等方面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抓住关键词句,做到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理解其中大意。

3诵读以悟妙

“要领略文章的气势,念诵是唯一的途径”。一篇古文或诗词虽然篇幅短小,却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和民族精魂。这些文章或议论,或叙事,或抒情,在经过千年锤炼之后,语言表现力非常强,它的优雅音韵、凝练字句,无不具有古典的美,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思考,值得我们仔细欣赏玩味。那么,如何从现代社会的角度去感悟文言文所表述的思想感情,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呢?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

例如,《陋室铭》一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一些字词的意蕴十分丰富,很值得我们在诵读中慢慢咀嚼品味,体会作者的妙意。

二、读后静思考,潜心会文本

文言文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是丰富的,但却因年代的久远和语言的变迁,学生难免会对古文中的难点、重点字词理解不到位,对写作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意图不熟悉。因此,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深思熟虑文章的精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批判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障碍。

1思语言之美

文言文用词惜墨如金,却节奏和谐,平仄错落有致,使其音韵美、节奏美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出现,可谓是字字珠玑,读来朗朗上口,已经达到了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境地。如果让学生读后对其静静思考,一定收益匪浅。

例如,《使至塞上》一文,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字;写边塞荒凉,唯独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那横贯沙漠间的黄河,用一个“长”字准确道出了苍凉壮阔之感。而最后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一句仅十个字,竟然蕴涵了如此之多的信息,使我们不得不惊叹文言文语言的凝练之美。

2思人物之美

文言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因此,在美的人物长廊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古文是古代大家精神的积淀物,洋溢着古代仁人志士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文言文情感和意境美需要通过静静的思考来品味,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在审美的过程中,实现心灵与文字的撞击,才能使灵魂得到荡涤和洗礼。

例如,《愚公移山》一文中,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正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表现。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思想,是人类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体现,也是肯定了人力的无究无尽。而智叟轻视愚公,反对移山,“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从开始时的振振有词,到被驳得哑口无言,道出了自作聪明的人应得的下场。对比之中,愚公不愚的执著、坚韧和矢志不渝不言自明。

3思情感之美

每篇文言文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这些古圣先贤的博大胸怀和非凡智慧对学生认识社会、思考人生、修身养性极其重要。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清理字词句,还要挖掘文言文中所蕴涵的思想内涵,只有用情感及理性的思考穿透文字外壳,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素质。

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气势磅礴,极具说服力、感染力。孟子在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现在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

感悟 积累 运用 篇5

写文章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不但需要有一定的读写知识做基础,有具体的写作方法做指导,还需要有正确的思想观点,需要掌握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面对中考,你就胸有成竹了。中考在即,具体要做好下列准备:

明确中考的作文要求

中考写作测试重在考查学生规范、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具体体现在:“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作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是近年中考作文试题的重要设计意图之一。一个初三学生,从牙牙学语,用好奇的眼光看世界,到十四五岁,以花季的遐想悟世界,经历的生活已有十多年,写作素材的积累史也有了十几年,中考作文,就是调动生活的积累,唤醒尘封记忆的过程。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想模仿罗丹的话说:生活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作文,不是缺少生活,而是缺少感悟、缺少认识、缺少积累。

生活在家庭中、校园里、社会上,周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一些事情,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成长过程,都会在我们的心灵中留下痕迹。为此,同学们可以围绕自然、社会、人生三大方面,精心准备相关素材,如有关“爱国爱乡”、“勤奋惜时”、“勤俭节约”、“保护环境”、“构建和谐”、“豁达乐观”、“理想抱负”、“执著追求”等方面的素材。同时,对于积累的素材要学会 “一例多用”,比如,“爱迪生经历了800次实验后才成功”这个例子,既可以用来证明“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个观点,也可用来证明“要有恒心”、“要有执著精神”等观点。

精心修改自己的文章

修改是写作的重要一环。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生产一种产品,那么,修改就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有道理。不妨把进入初三以来写过的课堂作文、考试作文、随笔等挑选几篇,从拟题、立意、选材、篇章结构、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等多方面进行增、删、改,使文章更完美、更周密,对提高你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有帮助。

明确各种文体的关键

把握细节是写好记叙文的关键。一篇文章可写的事情很多,可以从多角度选材,但角度不宜太大,要善于从小处入手,于细微处见精神。

有位考生在写以 “精彩”为话题的作文时,选取在爸爸匆忙出门的时候忘记了系鞋带,妈妈没有吆喝而是默默地帮爸爸系好鞋带,作者抓住这一瞬间爸妈的动作、表情来构思文章,在动作和表情的描述中,就把爸妈这种深厚而甜蜜默契的和谐之情显露了出来。

写记叙文在叙事完整的基础上,应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有篇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先写班上的同学在检查组来学校检查工作时,按照老师事先布置好的问题来回答,看到一个个同学“配合”得很好,他实在无法再忍受下去,心一横,豁出去了,从心灵深处发出:“我们不需要如此千篇 一律的作答,不需要如此天衣无缝的合作。合作本身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需要真诚,需要用心沟通。隔着心门的交流,越是‘完美’越是虚伪。我们无需‘完美’,只要真诚!”

抒写真情实感是本文最大的特点,小作者眼光独到,将焦点放在了小小的课堂上。文中的“我”“豁出去了”后的一番慷慨陈词,“无需完美,只要真诚”的立论,体现了作者痛贬虚假丑恶的勇气,充满真情实感,极具思想的穿透力。“方似看山不喜平”,写记叙文,还要让情节摇曳多姿,引人入胜。可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可一波三折,储蓄隽永;可适当地安排插叙;可节外生“枝”,在故事主线叙述中,横生变故,情节自然就多了一些波澜。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统帅,论据是血肉,是供调遣的士兵。写议论文,要精心选择论据。论据要“与时俱进”,即选择论据要选择新近出现的人和事(如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事例),力避“地球人都知道”的陈旧“经典”。同时,使用论据要注意中西合璧,古为今用,这样的论据更有说服力。

加强专题性写作训练

所谓专题性写作训练,就是集中围绕一个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反复练习。比如“家庭”专题,可以以“家”为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审视它:《我心中的爸爸 (妈妈)》、《我爱我家》、《三口之家咏叹调》、《家中来了陌生人》、《我的兄弟姐妹们》、《好大一个“家”》等,通过以上练习,你就能多角度、多层次地领悟“家”的内涵,无论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小“家”,还是引申意义上的大“家”,你都会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会有许多新的`理解。考试时,面对《有家真好》《我想唱首歌》这类试题,你就能轻松地调动积累,选出恰当、有个性的材料,表现出对写作内容较为深刻的思考,从而获得阅卷老师的赞赏。

讲究卷面整洁与工整

近年来,卷面整洁、书写工整,已经成为中考作文的一项重要评价标准。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卷面应该是符合字数要求,书写格式规范,标点正确,字迹工整,没有错别字的。否则,卷面分被扣在所难免,更重要的是卷面能直接影响到阅卷者的心情,可以想象,受伤的总是卷面不洁的你!因此,平时书写要养成工整、流利的习惯,给评卷者留下美好直观的好印象。

用词,积累就是为运用 篇6

小蓬:每个词都有特定的含义,我们可以按照某个词的意思寻找同类语境的词,丰富自己的语言。

郭老师:对。积累是为了运用!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就是强调积累——积累词语为的是能在文章中或生活中去运用,所以我们经常要温故而知新,使所积累的词语不被遗忘。我们要积累的东西必须让自己真正理解了、领会了,尽可能地用过了,才有可能积淀为自己的东西。因此,要努力创设运用的语境。

小钟:我觉得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展示一些场景,让同学们说说联想到的警句名言;带领他们置身蒙蒙春雨中或是烂漫的春花中,让他们说说想到的有关诗句。

小川:在写作兴趣课上组织成语接龙;利用午饭后,大家闲聊时,让大家说说上学路上、校园清晨等的所见所闻,引导同学使用积累的词语,如阳春三月,在上学路上便会“睹景生词”:春光明媚、春风吹拂、春暖花开、鸟语花香、春意盎然……

小蓬:多少个词语仿佛远在天边,忽一下飞至眼前,仿佛原在沉睡之中,猛然间被唤醒来,这又是一个积累词语的大好时机,信手记下,揣摩加工,一篇小文就问世了。

郭老师:我们说话写文章,要讲究谴词造句正确——乱用词语和成语就要出笑话。据说解放前的山东有个军阀,有一次去给大学生讲话——(今天到会的人数十分茂盛),(敝人实在很感冒)。你们都是大学生,(懂得七八国的英文),我不懂这些。(今天真是鹤立鸡群了。)

小川:哈哈,他连词表示的基本意义都没分辨清楚,就乱用一气。

小钟:是啊,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的词语不能一同对待——有的带有肯定、赞扬或喜爱的感情,叫褒义词。有的带有否定、批评或憎恶的感情,叫贬义词。如果弄不清楚词的感情色彩,在作文中不注意感情色彩的差异,就会影响表达的效果,甚至出现病句。

郭老师:积累之后的“正确运用词语”是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检验大家是否真正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标尺。希望大家在运用中加油啊!

安徽的粉丝:叶圣陶在《语文随笔》中提到语文学习的基本功,第一是识字写字,第二即是用字用词。和老教材相比,新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大幅增加,难度也有所提高。以人教版第八册为例,八个语文园地的词语盘点中,最少的48个词语,最多的63个。如此大的词汇量使学生在运用时产生较为普遍的错误。怎么办?我是小学语文教师,看在眼中急在心上。

郭老师回复:字词是组成句子最小的语言单位。词语运用说到底,就是对语言本身的认识。词语之间细微的差别,还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点一点地领悟。

感悟 积累 运用 篇7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并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春天到了,春姑娘带来了春风,也送来了春雨。滴嗒,滴嗒,雨点落下来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雨点》。(板书课题:雨点,并读题。)

小朋友,雨点来到不同的地方,它们分别有哪些不同表现呢?认真读了课文,你们就会明白了。

【导语的语言亲切而又简单,同样赋予了雨点以生命,使学生不仅能明白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层层递进,引导初读。

1.自读课文: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课文一共有四句话,配有四幅图,请小朋友按顺序,看图读有关的一句话,再想想它的意思。

3.检查初读效果:

(1)通过读课文,你知道雨点来到了哪些地方?(引导学生用“雨点落进________”说话。)

根据回答,贴出:池塘图、小溪图、江河图、海洋图。

(2)你能把刚才四位小朋友说的四句话并成一句话来说吗?(引导用“雨点落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说话。)

4.师:雨点来到不同的地方,它们的表现究竟有什么不同?我们一句一句来读,好吗?

【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对诗歌有了一个整体感知。接着让学生用“雨点落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句式,说清了诗的大意,把感知课文与听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又用“雨点落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了句式的转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同一意思可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三、创设情境,读好课文。

1.指导读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

(出示池塘图。)

(2)感悟句子意境: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贴出词语:睡觉。)

呀,小雨点怎么一落进池塘就睡起觉来了呀?(看图回答:因为池塘里的水静静的;池塘边很安静;池塘里的水一动不动,很舒服。)

(3)指导读:你能把小雨点感受到的,用朗读告诉大家吗?(指名读,自由读。)

2.指导读第二句。

(1)指名读第二句。

(2)理解“散步”。

(出示词语:散步。)

小朋友,你们散步过吗?谁愿意和我一起来“散步”?

师生共同表演,教师叙述:原来像我们这样轻轻松松走,就是散步。

(3)读词语。

(4)感悟句子意境:小雨点怎么会在小溪里散步呢?请看——(出示雨点在小溪散步的情景)

(5)指导读句子:能把你感受到的情景用朗读告诉大家吗?(指名读、齐读。)

3.指导读第三句。

(1)自由读第三句,边读边想想雨点在江河里的情景。

(2)指名读。

(3)指导读。

①感悟“奔跑”的情景:你奔跑过吗?你在什么时候奔跑的?

②出示词语,读好词语。

③感悟句子:雨点怎么会在江河里奔跑呢?(出示图,学生说:因为江河里的水在哗哗地流着,小雨点也随着江水哗哗地流着,像在奔跑。)

(4)反复朗读句子。

4.指导读第四句。

(1)一边想像,一边自由读句子。

(2)指名读句子。

(3)评读:你觉得他读懂了没有?从哪里听出来的?

相机理解“跳跃”:(出示图)海洋里波浪汹涌,一浪比一浪高,小雨点在海洋里一会儿被掀到浪尖,一会儿被抛到浪底,就像小朋友在跳跃。

(4)反复读句子。

5.齐读课文。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学生学习书面语言,其主要途径是范文语言的内化,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一年级的学生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所以借助色彩鲜明的贴图、动画、音像手段等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应该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激发他们围绕课文内容,感受雨点落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情态,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

四、凭借板书,复述课文。

1.情境中背诵。

教师提示:你们能看着板书和图来给大家介绍雨点落在哪些地方,各是什么样子的?

【这是一种借图画和板书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的方法。】

2.自由介绍后,再指名指着板书介绍。

【背诵、复述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通过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本课设计的这一背诵环节,不提背诵两字,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背诵。这样,规范的书面语言反复进入学生的口语,就会自然地同化、改造学生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模式。】

五、创设情境,运用语言。

1.小朋友,你们注意观察过吗?春天的雨点还会落在哪些地方呢?

根据回答,相机板书:雨伞、玻璃、花朵„„

2.它们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根据回答,相机板书:跳舞、打鼓、开放„„

3.小朋友,能把你看到的情景也作成一首小诗吗?

4.朗诵诗:把你作的诗朗诵给大家听。(评点。)

【“说话”是我们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尤为重要。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说和写并不是同步的,为了缩短说和写间的差距,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当小诗人来作诗的情境,这样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语言。】

六、识写训练。

写字指导。(略)

附板书:

雨点

(池塘图)睡觉 雨伞 跳舞

(小溪图)散步 玻璃 打鼓

(江河图)奔跑 花朵 开放

(海洋图)跳跃 „„ „„

中考成语运用纠错及基础积累 篇8

【江苏泰州】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 经过我市锲而不舍的努力,中海油气一体化项目终于落户泰州。

B. 泰州园博园内,鸟儿翩飞起舞,花儿竞相怒放,鱼儿浮游潜泳,真是美不胜收!

C. 低保户老王昨天搬进了政府提供的保障房后,情不自禁地笑了。

D. 华裔篮球新星林书豪膝伤现已痊愈,他很想早点重返球场,和队友们水乳交融在一起。

【纠错】“水乳交融”指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十分融洽或结合得非常紧密。错因在于“语义重复”,应把句尾的“在一起”删去。故选D。

【积累】语义重复:正方兴未艾;还记忆犹新;忍俊不禁地笑;津津乐道地说;好像如芒在背;自然水到渠成;百姓民不聊生;人民生灵涂炭;灾民哀鸿遍野;大家众所周知;许多莘莘学子;被人贻笑大方;忽然恍然大悟;显得相形见拙;暗中移花接木;独自孑然一身;浑身遍体鳞伤;感到自惭形秽;妄自菲薄自己;海内外闻名遐迩;接踵而至地进来;三令五申地强调;责无旁贷的职责;扪心自问的自责;满腹经纶的知识;难言之隐的苦衷;虚怀若谷的胸怀;任重道远的责任;惴惴不安的心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不言而喻的潜台词;普通的芸芸众生;目前的当务之急;令人难忘的教训刻骨铭心;各种形形色色的商品;几天几夜通宵达旦;历历在目地呈现在眼前;没想到受了不虞之誉;心里一直耿耿于怀等。

【江苏南京】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青奥会议中心建筑群形似太空帆船,这样的设计打破常规,极富创意。

B. “六一”儿童节,孩子们在市民广场上载歌载舞,引得行人驻足观赏。

C.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各地美食,丰富多彩,让人莫衷一是。

D. 经过科技工作者孜孜不倦的探索,“蛟龙号”载入深潜器终于出征深海。

【纠错】“孜孜不倦”意思是勤勉而不知疲倦。一般用来形容勤奋的精神,而不能用来形容“探索”这一动作。错因在于“搭配不当“。故选C。

【积累】搭配不当:安居乐业,限用于人;相濡以沫,限用于困境;天伦之乐,限用于家人;反戈一击,限用于同伙内部;未雨绸缪,限用于事发之前;栩栩如生,限用于艺术形象;下里巴人,指通俗音乐;阳春白雪,指高雅音乐等。

“搭配不当”一般属于结构、语法问题,这需要我们了解词性、培养语感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并解决。与此类似的错误还有“用错对象”:豆蔻年华(专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楚楚动人(形容青年妇女);咏絮之才(只形容有才华的女子);弄璋之喜(祝贺他人生了儿子);济济一堂(指有才能的人相聚);琳琅满目(用于书籍或工艺品);耳提面命(长辈对晚辈);三令五申(上级对下级);登堂入室(指学问、技能等循序渐进,造诣很高);祸起萧墙(祸乱从内部发生);美轮美奂、鳞次栉比(形容建筑物);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琴瑟之好、破镜重圆、秦晋之好(多用于夫妻之间)。

【江苏无锡】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一本好书就如一座堡垒,抵御着来自花花世界的喧嚣,成为人们心灵宁静的港湾。

B. 在北大,胡适与钱穆的讲座因精彩而风靡校园,他们在学生中也留下了“北胡南钱”的美誉。

C. 少年时代总有人觉得时间如白驹过隙,有的是弥补的时候,转眼却已是青年。

D. 最美丽教师张丽莉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人们面前,她英勇行为的每个细节如刚发生一样,历历在目,催人泪下。

【纠错】“白驹过隙”是说时间过的很快,与后面“有的是弥补的时候”相悖。错因在于“前后矛盾”。故选C。

【积累】前后矛盾:他七手八脚;兄弟情同手足;终于旗开得胜;大自然巧夺天工;我们感到形单影只;老同学萍水相逢;明显的蛛丝马迹;紧锣密鼓地进行;安步当车地跋涉;很感激地付之一笑;不易之论的理论初稿;浮光掠影与深刻印象;不期而遇与精心组织;身无长物与腰缠万贯等。

【江苏宿迁】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舍己救人的事迹现已家喻户晓。

B.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得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

C. 全国推选文艺新人活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

D. 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是侃侃而谈,知识渊博的人则往往出言谨慎。

【纠错】“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不可用于知识浅薄的人。错音在于“感情色彩偏差”。故选D。

【积累】

褒义词:?摇安之若素、惨淡经营、重整旗鼓、殚精竭虑、等量齐观、东山再起、凤毛麟角、合浦珠还、狐死首丘、集腋成裘、侃侃而谈、口若悬河、苦心孤诣、名噪一时、破釜沉舟、死得其所、危言危行、细大不捐、有口皆碑、雨后春笋等。

贬义词:?摇半斤八两、长篇大论、大而无当、弹冠相庆、翻云覆雨、官样文章、好好先生、好为人师、连篇累牍、明哲保身、囊中盛锥、评头论足、平铺直叙、巧舌如簧、罄竹难书、倾巢而出、如丧考妣、三姑六婆、死灰复燃、拾人牙慧、始作俑者、推波助澜、舞文弄墨、一团和气、颐指气使、亦步亦趋、炙手可热等。

谦词:百身莫赎、报乏琼瑶、敝帚自珍、不情之请、绠短汲深、狗尾续貂、敬谢不敏、绵薄之力、抛砖引玉、蓬荜生辉、尸位素餐、问道于盲、一得之愚等。

敬词:不吝赐教、大笔如椽、大材小用、鼎力相助、高朋满座、高抬贵手、门墙桃李、如沐春风、率先垂范、洗耳恭听、虚怀若谷、虚左以待、卓尔不群等。

【江苏连云港】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自今年4月以来,菲律宾在黄岩岛问题上所表现出的狭隘认知和低劣手段,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B. 目前,我市正在兴建城市快速公交。每天晚上,工地机器轰鸣,人声嘈杂,各种声响不绝如缕,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C. 北洋军阀之一的张宗昌,原本胸无点墨,却偏好附庸风雅,以致常常闹出各种丑剧,贻笑大方。

D.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折射出的是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

【纠错】“不绝如缕”意思是像一根线那样连系着,随时可能中断。比喻形势极端危险。错音在于“望文生义”。故选B。

【积累】望文生义: 安土重迁、不刊之论、不赞一词、不知所云、不忍卒读、不足为训、差强人意、大而化之、登堂入室、二三其德、风声鹤唳、高山流水、瓜田李下、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涣然冰释、火中取栗、毁家纾难、江河日下、敬谢不敏、久假不归、明日黄花、木人石心、目无全牛、七月流火、期期艾艾、生吞活剥、师心自用、首当其冲、首鼠两端、万人空巷、万马齐喑、危言危行、文不加点、五风十雨、下车伊始、一文不名、一定不易、罪不容诛、坐地分赃等。

成语是特殊的固定短语,文化内涵丰富,学习起来难度较大,突击难以奏效,因此想要征服中考成语只能重视积累,一方面对已学成语做到熟知会用,另一方面要持续扩大积累数量,增加库存。使用时才能辨明特定意义,辨明褒贬色彩、,辨明适用对象、语境和范围等。

积累运用二教案 篇9

1、积累古代名言警句,了解中华优秀文化。

2、阅读短文《毛遂自荐》,了解短文内容,体会其表达的思想。

3、口语交际“自己选自己,好不好”,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看法,注意文明礼貌。

4、习作:家人的星期天。

二、教学重难点

1、读背名言警句,能叙述《毛遂自荐》的故事内容,体会其思想。

2、习作:写清家人怎样度过星期天,叙事要有意义。

三、教学准备

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进入《积累运用》的学习,现在先看“读读背背”。

二、学习“读读背背”:

1、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正音。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想语句的大致意思。

3、逐句朗读并说说意思,师生评议。

4、练习背诵。

5、指名背诵。

三、学习“阅读”:

1、自由朗读短文,边读边想短文的主要内容。

2、小组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指名说说大意。

3、同桌互说“毛遂自荐”的意思。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的意思。

5、结合现实生活,说说这个故事给自己的启发。

6、齐读短文。

四、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读读背背”。

2、把成语故事讲给家人听。

3、预习“口语交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读读背背”。

2、指名说说“毛遂自荐”的意思。

3、谈话导入:自己推荐自己确实很重要,那么自己选自己呢?你有什么看法,让我们进入口语交际。

二、明确要求:

1、齐读提示,思考交际的要求。

2、指名说说要求,其他同学补充。

三、进行说话训练:

1、自组小组,组内讨论“自己选自己,好不好”。要求:

(1)每个同学都要发表自己意见,注意文明礼貌。

(2)推荐出本组的代表。

(3)汇总小组意见。

2、全班交流汇报。

3、小结本次活动情况,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自己选自己”的问题。

四、作业:

1、整理自己的意见。

2、预习“习作”,留心观察自己的家里星期天是怎么过的。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星期天,是个令人期待的日子。你家的星期天是怎样度过的呢?这节课,我们大家来交流交流。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提示,边读边想习作要求。

2、交流习作的范围和要求。

3、齐读提示,明确要求。

三、交流习作内容:

1、谈话:作文内容应是写怎样度过星期天的。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那么在星期天,你家发生了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请你把准备的材料拿出来,在组内交流,充分发表见解。

2、组内交流,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3、全班交流,评议是否有意义或有意思。

4、引导学生试着把本组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把内容再说具体些。

四、练习作文:

把刚才自己说的话按顺序整理出来,语句要通顺,内容写具体,写出自己和家人的真实感受。

第四课时

学生继续作文,写完后再检查修改,最后誊写在作文本上。教师巡视指导,对先完成的同学进行面批,并指导先完成的同学帮助个别后进生。

第五课时

一、小结本次习作完成情况:

1、指出好的地方。

2、强调不足之处。

二、评议、修改中等作文:

1、出示一篇中层且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全班同学自读,提示自己见解。

2、全班同学交流见解,重点说清为什么。

3、再读修改后的文章,说说为什么好?

4、小结修改的落脚点。

三、自读作品,修改自己作文:

1、对照上面修改的.地方,自读自己作文,找找自己有没有出现同样问题的地方,自己修改。

2、改后再自己读一读。

3、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作品。

四下、积累・运用四 篇10

1.读背成语,积累词汇。

2.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3.进行口语交际,互相交流学到的本领。

4.学写文章梗概,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重难点、关键

1.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2.学写文章梗概,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课时划分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读背成语,积累词汇。

2.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指名背含数字的成语。

2.指名背描写刻苦学习的成语。

二、教学“读一读,背一背”部分。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部分成语。

2. 出示小黑板。

3.自由说,读准字音。

4.说说这些成语是用来描写哪些方面内容的?(人物的神态、外表、动作等方面的。)

5.齐读成语。

6.分小组讨论:你理解成语的意思吗?它可以用在什么情况下?

7.汇报,师酌情指导。

炯炯有神:形容人的.眼睛发亮,很有精神。炯炯:明亮的样子。注

意指导“炯”的字形)

目不转睛:一动不动地看着某个东西。形容看得认真。

神采奕奕:很精神的样子。

眉开眼笑:形容非常高兴。

眉清目秀:形容容貌清秀。

笑逐颜开:很高兴的样子。与“眉开眼笑”是近义词。

身材魁梧:魁梧,高大的样子。形容身材高大健壮。

仪表堂堂:形容相貌好,帅气。

举止文雅:形容一举一动都很文明优雅。

心花怒放:心情很高兴。怒放:形容花开得很旺的样子。

手舞足蹈:手挥动,脚跳动。形容十分高兴。

表里如一:外表和内心一致。

8.找出这些词中的近义词。

(1)“眉开眼笑、笑逐颜开、心花怒放、手舞足蹈”都可以用来形容人

高兴的神态、动作。

(2)“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炯炯有神、神采奕奕、眉清目秀、举止文

雅、表里如一”都可以用在夸奖一个人或描述一个人的相貌时。

9.试着用其中的一、二个成语写几句话。

(1)生讨论、思考。

(2)试说话,师评议指导。

10.齐读成语。

11.指导背诵。

三、阅读短文。

1.揭示短文标题,释:启示。

2. 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拼读,理解。

兴味盎(ang)然:趣味很浓的样子。

经久不忘:过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忘记。

椭圆:长圆形。(可让学生动手画椭圆来理解)

胸有成竹;形容做事情很有把握。

哲理:很深刻的道理。

人云亦云:人家这么说,也跟着这么说。

3.简介主人公林巧稚。

林巧稚:新中国诞生以来的一位有名的妇产科医生。

4.指名读短文,正音。(其余边听边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短文以林巧稚回忆的形式介绍了她中小学时期老师讲课注意理论

联系实际,使她从中受到启发的事。

(1)生阅读后,划出重点词句填写上表。

地理课:带到海边做地形沙盘。

生物课:带学生到山上去采集树叶回来观察树叶的颜色与形状。

A.结合教学短文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的省略号用法:“内容多,无法一一列举”,并试着让学生补充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B.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明确作者从中得到的收获,并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a.指名读,其余边听边划出写作者收获的句子。

b.指名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像‘树叶是绿的’那么简单,因而自己的头

脑也要复杂一点,你要认识它,就要到实际中去调查了解,不能人云亦

云。”

生:只有去调查了解,才能真正认识一种事物。

生:要多实践。

生: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

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别人说什么你都信,更不能别人说什

么,你也说什么。

c.你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谈谈自己过去的做法和学了短文后

的做法?

生:青蛙没有听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就信了,而且自己跳出井口去

---------------------------

看一看。

生:以前我听说××公园很脏,我信了,也不敢去那儿玩了,还劝别人不要去,后来,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去玩后,回来说那儿其实很干净,我才发现自己没有去调查了解,人云亦云。以后我要先做好调查再发布消息。

(2)师小结。

6.齐读短文。

四、作业。

1.读背成语,抄写成语。

2.完成短文后面的思考题。

上一篇:有趣的成语表演下一篇:移动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