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调控

2024-09-13

灵活调控 篇1

经济形势乐观变化

9月10日, 统计局发布8月份经济数据。PPI同比增长10.1%, CPI同比增长4.9%。海关总署也同时发布数据, 出口增长21.1%, 进口增长23.1%, 8月贸易顺差286.9亿美元。经济指标出现了一些比较乐观的变化。

首先, 商务部稍早公布的数据, 食品价格连续9个月增幅下降。从超过30%的水平下降至10%左右。中国属于食品价格对CPI的影响超过75%的国家。食品价格的涨幅下降, CPI水平增长的下降相应就非常显著了。食品价格下降与季节性因素有关, 也与前期财政支持农产品生产的政策到位, 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周期完成, 供应增加有关。

其次, 是通胀的翘尾影响。这一轮CPI上涨从去年7月开始, 8月有一个较大的跃升。从统计数据上, 今年同期的CPI去掉翘尾影响就会下降。去年8月的跃升幅度较大, 今年8月的翘尾影响也就比较大了。

第三, 经济增长有所放缓的影响。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从去年11.9%放缓至10.4%。经济增长减少1.5个百分点。这1.5个百分点减少对应的一定是相应的三大经济驱动力的减少。我们看到了实际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也有相应的放缓, 顺差也有所减少。今年上半年, 10.4%的增长加上7.7%的通胀水平等于18.1%, 而M2的增长仅仅16.3%, 小于18.1%0.8个百分点, 说明货币政策对通胀也发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约束作用。这些负面的变化都从总需求的角度减少对通胀的拉动作用。通胀水平的下降是政策作用和国内外宏观形势变化综合影响的结果。

第四, PPI势将回落。近期PPI的高位运行, 主要受去年年底, 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和其他大宗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随着近期全球大宗产品价格的下降, 特别是石油价格的下降, 预期第四季度的PPI会有所回落。

央行“两率”应时下调

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部署, 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结构优化的原则,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从2008年9月16日起, 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从2008年9月25日起, 除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 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 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这是央行4年来首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 也是自2003年9月21日起连续2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来, 首次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货币政策试行放松

下调利率和准备金率尽管有些出人意料, 但宏观经济政策已经由从紧转为适度放松加局部放松。如果说前一阶段提高出口退税率、放宽中小企业信贷的政策信号还不够明晰的话, 现在, 政策取向已经明白无误。

首先, 经济增长可能下滑已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此次政策调整出台, 正值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之时。表面上看似有强调了国际金融形势恶化的背景, 但调整的主要因素仍在国内, 在实体经济。同时表明政府对经济下滑的担心大于市场的预估。此前虽提高出口退税率及松动中小企业信贷措施, 但市场认为其作用和力度远远不够。当然, 上次的财政和货币松动措施可以看做是一种试探, 鉴于当时的CPI涨幅, 政策调整力度也不可能太大。可以预料, 如果本次双下调政策仍不足以遏制实体经济下滑的苗头, 进一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还会陆续推出。

其次, 中央对控制通胀的效果比较满意, 对继续控制物价上涨势头有信心。目前CPI已经见顶, 年底月度涨幅可能降至3%左右。目前工业品出厂价格 (PPI) 涨幅还在两位数, 其中主要因素是生产资料尤其是资源性产品价格的上涨。由于世界经济放缓, 美元走强, 国际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势头已是强弩之末;同时, 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也制约了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涨势。两项叠加, PPI高涨之势估计也难以持续。

第三, 中央对经济下滑的关注点仍在中小企业, 大中型企业问题应该不大。此次准备金率下调把工、农、中、建、交和邮政储蓄银行排除在外, 是一种稳妥的做法。从目前情况看, 最困难的是东部出口加工型、中小型企业。这次银根松动先从中小银行开始, 体现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同时也是对货币政策松动“度”的一次试探。

宏观调控更显灵活

央行有针对性地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符合国家“一保一控”方针政策。这种结构性调控的优势就在于提高了效率和质量, 相比“一刀切”的调控方式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同时也会使中小企业资金偏紧的状况得到改善。此外, 对扩大就业也有好处。

事实上, 早在7月份, 胡锦涛总书记就强调“必须稳定政策,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必须适时微调, 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必须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 灵活而准确地解决问题”。此后, 央行在年中工作会议也提出“继续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着力解决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增强金融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把握好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 并在《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 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适时微调, 合理把握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 加强对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

人们注意到, 央行下半年的政策一直贯穿“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8月份, 央行调整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 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在原有基础上调增5%, 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 且信贷规模定向投放于“三农”、中小企业以及灾区建设。9月初, 央行又发布“窗口指导”意见, 再次强调“区别对待、有保有压”, 提出优化信贷结构, 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要求金融机构要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坚持财务可持续、注意防范风险的同时, 加大自身结构调整力度, 坚持总量微调与结构优化相结合, 确保新增信贷资源向“三农”、中小企业、灾后重建倾斜。而此次央行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并明确工、农、中、建、交和邮储银行暂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充分反映了央行因势利导、相机抉择、区别对待、灵活而准确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意图。

宏观调控任重道远

目前,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现在无论国际经济还是中国经济, 正在经历着一个重要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接踵而来, 经济活动中的复杂性、不确定性超过以往。在这种背景下, 宏观调控更要采取随时观察、随时微调的方式, 而这显然对我国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是出口最大不确定因素。

顺差超过280亿美元, 没有延续上半年增长下降的情况。顺差的平稳增长与国内一些政策的调整有一定的关系。比如, 提升纺织业出口退税率, 以及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态势, 等等。但是, 今年特别是明年, 顺差的变化, 特别是出口的变化, 将更多受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比如美国经济、欧洲经济进一步放缓, 多大程度导致这些地区进口消费市场的萎缩, 可能是顺差变化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因为现在的美国仍然是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 欧洲已经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的市场, 而国内的贸易政策对出口企业来说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出口企业贸易地区的多元化, 和一些潜力市场的进一步发掘和开拓, 可能是应对美国、欧洲经济下滑带来的出口贸易困扰的策略。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 国际能源价格高企、粮食价格居高不下的态势仍然没有得到缓解, 国内外经济发展中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 尽管刚刚公布的CPI增长回归到“4”时代, 但从整体来看, 通胀压力仍然较大, 且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不断创新高, 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仍然较为充裕, 新涨价因素也不容忽视, 潜在的通胀压力使得目前的政策难以出现全面松动, 随着下半年政策越来越关注保证经济增长, 更多结构性调整会不断出现。

精心预设 灵活调控 篇2

一、课前预设——准确

要营造一种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教师的课前预设十分重要,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和“先行官”,又是师生双边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课前预设只有立足教材与学生实际,设计开放的学法方案,才能为品德课堂的动态生成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命历程中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1.准确把握学生

课前预设,要求教师深入全面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和班级心理状况,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如此才能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如在低年级的品德教学中,教师可运用活动游戏的方法组织教学,因为这种方法符合低段学生活泼、外向的性格特征,学生的参与积极度自然就高。但进入中年级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心理会发生变化,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更喜欢经过理性思辨后再表达,浅层次活动游戏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教师的课前预设就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2.准确把握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新课程倡导,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关注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融会贯通地利用教材。因此,教师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优化、重组,以实现教學效果的最优化。

教师首先应独立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弄清教学目的要求、教材体系、基本内容,然后研究所教教材,通读课本,再阅读参考资料,对整本书、整个年级的知识、整个学段的体系,都要了如指掌。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对每一节课“学什么”“如何学”“教什么”“教多深”做到心中有数,对驾驭教材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各个教学环节才能胸有成竹;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教材的思路和学生的道德现状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教学构思,做到手中有法(教法),胸中有书(教材),目中有人(学生),使课前预设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3.准确把握流程与方法

课前预设的教学流程与方法因为最终要落实到课堂的具体操作上,所以其是否合理同样也是激活课堂的前提。具体地说,当教师明确了教学内容之后,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目标的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选用有效的方法。如浙教版六下年级《不平静的世界》一课的提示语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种战争时有发生,战争与和平问题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命运,和平稳定、和谐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必要前提。”关键词是“战争、冲突”。由于本课学习内容跨度大(人类社会发展整个过程)、范围广(各种战争和冲突),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在课前预设中进行恰当的取舍、定位,以保证课堂教学主题明确,流程顺畅。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预设中,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即“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战争→聚焦现代战争→聚焦伊拉克战争,再把落脚点放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儿童”,并运用视频播放、照片呈现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战争的灾难,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过程调控——灵活

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维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课堂教学并不一定都会按照课前设想的顺序发展,卡壳、尴尬现象会时有发生,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上动态生成性资源,及时进行灵活的调控和引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

1.认知发生冲突时调控

教学是一次次活跃的思维碰撞过程。充满魅力的课堂应该是灵动的和充满变数的,常会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教师应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例如:我在执教《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当学生讲到我们萧山一带的民风民俗有“清明扫墓,端午划龙舟挂菖蒲艾草,中秋吃月饼……”时,立即有学生站起来批判:“清明扫墓是一种封建迷信活动,不能说是民风民俗,应该破除。”“扫墓时,人们点香烛、烧纸钱,容易引发山林火灾!”显然,学生的认知发生了冲突!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点,马上引领学生讨论:“清明为什么要去扫墓?”“我们应该怎样去扫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争论中明白了,清明扫墓是为了纪念为我们后代作出贡献的英烈、祖先……我们可以用献花、写祭文、诵祭言等文明的形式来缅怀我们的英烈、祖先。这样,教师用心地捕捉了教学中的即时生成资源,据此调控教学行为,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成为孩子们个性张扬的天空。

2.方向把握不准时调控

在课堂教学中,或因教师所提问题不很明确,或因学生对教师提问的敏感性不够,或因学生把不准问题关键点时,课堂常常会出现冷场或答非所问的情形。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启发和引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防止学生走入思维的误区。如一位老师执教《不平静的世界》一课,教学结束时,出示了一尊雕塑的照片,画面是一把枪管被扭转打结的手枪,问学生这尊雕塑表达了怎样的含义。由于雕塑的夸张与抽象,课堂一度冷场,偶有学生举手发言,答案也非常离谱。看到这情况,老师可及时引导:这尊雕塑的主体物是什么(枪)?枪管怎样了(不仅扭转了方向,还打了一个结)?联合国是一个怎样的组织?为什么要在联合国大厦前放置这尊雕塑?经过启发引导,希望和平、反对战争这一主题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课堂又恢复了活力……

3.思维卡壳时调控

所谓思维卡壳,就是学生的记忆、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产生阻塞,无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作出判断,或恰当地补充材料,或提出更加细致、具体的分层问题,以降低难度,激活课堂。如在执教五年级下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时,我在出示了开国大典时的一组图片后问学生:“在开国大典上,人们为什么这么欣喜,这么激动?”学生一时语塞,课堂陷入沉默之中。面对这一思维卡壳情况,我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哭泣的圆明园》《不能忘却的屈辱》等课文里学过的历史事件:火烧圆明园、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南京大屠杀以及许许多多不平等的条约,出示事先准备的图片:吸食鸦片的烟鬼、旧社会贫民的生活、上海外滩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引导学生观察、感受。顿时,学生的情感激活了,课堂激活了,他们纷纷发表见解,从而深刻理解了新中国成立时人们激动万分的原因。

4.价值相悖时调控

当代社会充满着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而这些价值观念又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学生,学生的价值观念会不时地流露于教学过程之中。当学生对事物持不同的,甚至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价值观念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澄清价值观念。如在教学《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时,我让学生看图片谈感想。同学们都说清洁工太辛苦了,总是早早地忙碌在大街小巷,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精神真值得学习。突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清洁工都是外来民工,他们没有文化、没有本事,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才去做这种又苦又累钱又少的活。”听了这句话,我心头不禁一震。是呀,这位学生道出了孩子们的真心话,也反映出了歧视农民工的社会现实。 于是,我让同学们讨论:如果没有这些清洁工的辛勤工作,我们的生活将会是怎样的?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如果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的周围将是垃圾遍地,臭气熏天,我们不会生活得这么舒适。是呀,这些外来清洁工用他们的勤劳换来了我们的幸福,我们怎能不尊重他们?这时又有一位学生说:“我爸爸把奶奶从农村接到我们城里生活,让她享享福。可奶奶在城里‘闲’得慌,找到社区领导,主动要求义务为小区打扫道路。奶奶还开心地说‘我这样既活动了筋骨,锻炼了身体,又做了好事,积了德。’我觉得这样的清洁工更应该尊重。”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巧妙调控,激活了课堂,收获了不曾预约的精彩。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只有想方设法激活品德课堂,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其中,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巧于动手,才能使我们的品德课教学更加精彩灵动、扎实有效。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回澜小学

浙江杭州 311203)

上一篇:社会应用下一篇:新媒体传播视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