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的高职教育十篇

2024-07-15

职业教育中的高职教育 篇1

一、高职教育中审美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1. 对高职人才进行审美教育,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 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 相互配合, 全面推进。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 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 更要重视德育, 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 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 审美教育可以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需要的是各种教育的结合。高职院校首先是应培养合格的“人”, 其次才是“人才”, 要正确把握“能做”与“会做”转化过程。实施审美教育,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净化心灵, 升华人格。注重学生的内心修为, 不局限于物质的束缚, 不刻意形态的表现, 最终成为全面发展、个性突出的应用型人才。

3. 审美教育能提高高职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审美教育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艺术注重的是形象性、自由性和情感表达, 切具备丰富的想象力, 能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手法上可以置换, 可以虚构, 可以模拟。没有死板唯一的答案, 能自由发挥表达个性, 所以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前提是注重形象思维教育。

二、高职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 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忽视了审美教育, 对此没有按职业教育的规律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定位;片面理解审美教育或是对本科美学教育进行压缩式的照搬;过多强调为经济服务实用技能, 不太重视或没意识到综合职业素质、健康心理这个“软实力”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

1. 社会、学校重视经济效益, 忽视审美教育的作用。

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重视对学生的技能传授, 要求在短时间内掌握一技之长, 顺利就业为经济服务成为了学校的主要目的。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的高职教育忽视审美教育的作用, 认为审美教育的教育效果不能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 靠潜移默化的方式很难跟上前进的脚步。

2. 高职学生不重视, 认为只需要学好专业技能即可。

据调查, 我国绝大部分高职学生上职业院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 他们文化基础薄弱, 审美情感欠缺, 内心浮躁, 言行

它不仅有利于手工艺教育的开展, 更有利于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注释:

[1]关爱华.工艺教学.见吴香生《基础美术:理论与实践》, 香港教育学院2001, 选自美术课程标准研修[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2

跟风, 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不够。将学习的目标固定在专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上, 极大忽视了个体存在的价值。这种做法导致的结果是缺乏健全的人格、团对协作精神、创新研发的独立性以及漠视他人夜郎自大等。这个结果要比不会技能的结果更可怕, 对国家、社会、个体都没有实在的好处。

三、对高职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几点建议

1. 以通识教育为基础, 重视审美教育、人文素质培养的工作。

我们不要害怕就业压力, 不要急功近利, 《易经》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做学问应“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建议高职课程设置中要求所有学生在致力专业学习前, 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同时最大能力的提供美育课程。

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理念可在相当程度上, 整合多样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 赋予通识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既体现时代性, 又保持民族性, 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结合起来, 把现代信息文明与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统一起来。其培养目的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

2. 构建完整的高职教育审美课程体系。

在素质教育思想知道指导下系统、科学地开设审美教育课程, 既要考虑开设课程中技能学习的短期目的又要考虑审美教育长期目标, 要求学生选修一定数量的人文学科。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符合其美育课程体系, 编写计划目标培养教材, 落实审美教育的作用。不要过多考虑眼前实效性, 不要过多在意专业的具体划分。

3. 注重校园文化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一方面在“硬件”上遵循审美原则来设计建筑造型、布局;充分发挥湖泊、花木、雕塑、音乐等元素来展现人文关怀或纪念作用。众多高校采用大型雕塑或壁画的艺术形式来展现校训含义、学院的夙愿。它既是美化校园的景观, 又是校园精神文明的载体, 彰显着高校所独有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理念, 潜移默化地润泽着学生的美学修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日常化、生活化地参与到校园美育教育中去。

另一方面“软件”方面可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到审美中来, 通过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表演或艺术鉴赏活动:科技文化节、名家讲座、跨专业的艺术大赛、文学研讨等。通过这些形式有效的提高高职学生对美的认知, 积累审美实践经验, 为今后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4. 对师资力量的建设培养。

高职教师的审美修养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和根本, 他们的一言一行, 举手投足间都默默的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条件下, 职业院校应该抓住机遇, 合理利用审美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技能精湛、人格健全、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高度审美能力的高职人才。实现职业教育的价值, 完成国家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创新型的伟大转变。

[3][5]王卫东.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价值观[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9作者简介:

职业教育中的高职教育 篇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积极主动地了解和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职责也是高职院校的出路。

1 高职院校中素质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目前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1 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较普遍地存在着重客观知识、轻内在品质,重技术效率、轻技术伦理等现象,使职业素质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于职业技能教育。当前高职教育在专业理论上以“够用”为原则,强化学生的技术操作。因此他们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也“够用”就行了,可以压缩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深度。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着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水平,也影响着学生自身的发展,难以适应就业岗位和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

1.2 缺乏专业针对性的素质教育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决定着高职学生的发展方向,不同职业群对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和侧重,若仅从专业技能素质的单一角度去培养高职学生,则不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因此对高职学生应实施具有专业针对性的素质教育。然而当前高职教育只单单从职业技能上区分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却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多样性和专业针对性,总是大而广之地进行素质教育,这显然是不符合新时期对不同职业者综合素质的要求。

1.3 高职学生本身对素质教育的不重视

由于学历层次的差异,高职学生在就业时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增加竞争力,高职学生大都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对思想道德教育却形成一种偏见,把职业道德教育看成多余,是形式主义,忽视了“成人”与“成才”的关系。

2 在高职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

2.1 应试教育仍然占很大比重,干扰素质教育的实施

这不只是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教育体系所形成的应试教育,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转变为素质教育的,这是一个长久持续的过程。一方面学生本身认为升学不仅是个人谋生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获取社会地位和较丰厚的经济待遇的必经之路,因而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学校通过传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水平的高低,对学生进行的所谓的素质教育也只是形式主义、敷衍了事。

2.2 师资队伍建设不到位

许多教师从思想上还没有认清高职的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致使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高职院校受办学条件的限制,既对社会上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吸引力,又使校内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2.3 学生结构的复杂性

这既是高职教育的特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之一。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学生组成复杂、录取分数不高、理论知识基础相当薄弱等现状,这些都给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影响了高职阶段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 在高职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3.1 创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从整体上可划分为职业技能教育课程和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两部分。针对目前职业技能课程设置比例过高的现状,应从以下几方面调整课程设置。一是要合理设计,并加大有关职业素质方面课程的比例。在设计上因专业而异,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有侧重的合理的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或审美素质等素质教育进行搭配,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切实具备从事该行业的综合素质。二是结合市场实际需求,对课程进行动态管理,随时增减调整课程,保持课程体系的灵活性。专业和课程的取舍或更新方面,均严格按照职业群集或行业、企业的特点与需要来确定,并根据社会变革对人的知识、技能和品质的要求以及个人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的调整,为在不同层次上提供更为灵活的职业教育服务。三是增设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职业理想和学习兴趣选修适合自己需要的课程。起到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发挥个人的特长和才能、扩充知识面的作用。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终身学习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而应转化为行动。提高学历学位、参加短期培训、到企业生产岗位挂职以及利用假期参加校内短期集中培训、在校内外教学实训基地培训等,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拓宽师资来源渠道,优化师资队伍。可以从企业和科研院所引进人才,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技术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并以他们的实践经验和技术进行教学,很受学生欢迎。

3.3 根据学生特点“分门别类”进行素质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应该是让所有进入学校学习的学生都能成为合格人才,而作为求学主体的学生的实际情形千差万别,所以对学生的成才目标定位必须区分为多种类型。针对学生对素质教育不重视的问题,从市场需求和就业能动性上去引导他们,使广大学生在职业教育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将个体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差异转化为专业技能、专业方向的侧重点的区别以及专业特长的不同,而其“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本质特性不能有任何的改变。加快推进高职教育中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关系到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前途,同时也关系到我国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发展及其命运,是当今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曹阳.浅谈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4,(2).

论高职高专教育中的赏识教育 篇3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

赏识教育是一种从肯定受教育者身上的优点出发的教育方式,是尊重受教育者生命和人格的教育方式。它要求教育者在尊重受教育者个性人格的基础上,用爱心去发现受教育者身上的“闪光点”,并对此加以肯定和赞扬,以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和行为,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活泼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在赏识教育里,尊重是前提,爱是根源,肯定是核心,理解宽容是关键,自主发展是目标,激励、赞赏是基本形式。其实不光是学生,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需要得到赏识。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则能发挥其能力的60%-80%。

二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及实施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1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巨大惯性影响下,当前许多高中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生活、个性、社会交际等方面的不足。而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通常是参加高考的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中最后一批被录取的,他们中大部分学习基础差,底子薄,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比如上课经常迟到、早退、缺席,课上不能认真听讲,自制力较差,缺乏刻苦钻研、积极上进、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在今天崇尚高学历、高能力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高专学生又普遍存在一种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上了高职,毕业后拿的是大专学历,到社会上处处低人一等,因而对前途感到渺茫,缺乏学习的信心和热情,缺乏前进的动力,甚至抱着“过一天少一天”的想法混日子。不过也正因为高职高专学生有以上弱点,才使得他们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另一方面,从身心发育的特点来看,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其心理发展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关键阶段。他们的个性逐渐趋向稳定,自我意识更加强烈,自尊心强,爱面子,但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他们的感情开始丰富,情绪容易波动,易受感动。这决定了高职高专学生很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和看法。

2实施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鉴于高职高专学生的以上特点,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推行赏识教育就显得极为必要了。因为赏识教育是一种关注生命、善待生命的教育,它主张“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赏识每位学生的优点、长处,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使学生不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增强勇于进取的精神。学生从教师的赏识中,可以体味到爱的力量,可以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期望,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进而产生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这是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这将重新激发起他对学习的兴趣、对各种有意义活动的兴趣。赏识教育几乎对任何层面的学生,都有着一定的效应和价值,对高职高专学生也一样,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高职高专学生需要更多的鼓励、认可和更多的宽容和爱,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三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实施赏识教育的策略

1.给学生一个适度的目标,让学生在赏识中体验成功

恩格斯说过:“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而努力奋斗。”高职高专学生基础比较有限,如果把目标定得过高,他们就会有畏难情绪,甚至直接放弃努力;或者脑子一热就努力一阵,一旦看不到目标达成的希望就心灰意冷、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制定难易程度合适的奋斗目标,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实现目标的追求,始终保持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与此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善于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加以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的过程中去体验战胜自我的愉悦。就拿英语学习来说,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对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就让他们默写单词,对写得较好或有进步的同学教师要予以表扬,以激励他们下次做得更好,这样他们一方面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自信心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要求也不同,教师要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就,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逐步增强。

2要爱护、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

赏识教育不拒绝批评,但要注意批评的场合和方式。教师在批评教育个别学生时尽量不要当着全体同学的面,而要私下以谈心的方式进行,维护他们的自尊,这样学生就会感到你关心他、尊重他,把对学生的爱化为学生可以感知和接受的具体的行为,从而满足学生对于爱和自尊的心理需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而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人的认识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师生情感交融是赏识教育的重要原则。对学生只有用真实的、体现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目前令人担忧的是,我们有些教师给予学习成绩差、纪律涣散的高职高专生们的更多是批评和抱怨。有的教师说话很刻薄,在课堂上常常让学生丢尽脸面。比如有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教师就会说一些讽刺挖苦的话,甚至采取罚站的措施,更有甚者将学生赶出课堂。这不仅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而且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样的粗暴做法往往会使本来就不愿上课、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以及害怕被指责的学生直接选择逃课,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状况会更加糟糕,另一方面这些不上课的学生由于无事可做往往会在校内外滋生事端,又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因此,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不好的现象,教师应及时给予暗示,课下再找他们了解情况。教师善意的提醒、微笑的面孔和温和的声音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愉快的气氛,学生也只有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才会乐于上课和学习。

赏识教育承认差异,并尊重差异,更需要教师有一颗公正的心。无论学生的成绩好坏、品行如何,教师都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高职高专生对公平感有着深切的需要,他们讨厌教师的一切不公正行为,更厌恶教师“因人施教”的态度。教师只有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赢得全体学生的心,获得全体学生的喜爱,教师的言传身教才能对全体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力。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实践证明:感情象一只无形的大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在实践中也可以观察到,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的热情高,经常是因为他喜欢某个教师的结果。

3赏识要及时,持之以恒

赏识的作用是使被赏识的人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从而起到维持和增强行为倾向的效果,赏识越及时,其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学生及时地了解到自己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会激发学生进一步行为的愿望,通过成功的体验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克服困难、征服新的目标。高职高专生自信心普遍不足,自卑感较强,情绪不稳定,如果对他们通过努力取得的成绩或进步不是趁热打铁,而是等“事过境迁”后再进行表扬,就会削弱赏识的积极作用。尤其对一些后进生,他们最需要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关心。如果教师没有对他们的成绩表示出及时的关注,就会让他们感到失望,而这种失望很可能会让他们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不会得到教师的认可,进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延迟奖赏效应也告诉我们:为了产生最大的效应,赏识必须及时。如果延迟赏识的时间很长,就会出现反应消退的趋势。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要持之以恒,不能因自己的情绪或学生的表现而忽冷忽热。当学生在前进中出现反复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随口讽刺挖苦。要想方设法弄清反复的原因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要鼓励他们,给他们信心,相信这是他们前进中的必然,从而各方面帮助他们度过这个人生道路上的关键阶段,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学识基础和心理基础。

参 考 文 献

[1]刘美霞,肖嵘.高校“特殊群体”与赏识教育[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5).

[2]高跃芳.论赏识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7.

[3]崔学鸿.赏识教育初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成功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篇4

【摘要】

高职学生在学习上欠缺积极性,所以高职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塑学生的信心。本文首次将成功教育的理念引入高职教育,并对高职学校实施成功教育的必要性、实施步骤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做了初步的探讨,希望可以借此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信心。

【关键词】

成功教育;高职教育;学习兴趣;信心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头良好,成为了为企业输送高级技术人才的主要途径,然而,职业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其生源与本科高校相比较差、学生自制能力欠缺、自信心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甚至造成消极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影响着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与人生幸福。

据调查,高职学生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学生学习困难或厌学的现象,个别同学甚至因学习困难而主动或被动退学。笔者就接触过不少这样的事例。因此,如何重塑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习兴趣成为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经过思考,笔者认为成功教育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

1、什么是成功教育

所谓成功教育,就是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通过由老师帮助学生成功,逐步达到学生自己争取成功的教育模式。它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和发展的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是对自己的肯定,并最终积累为个人强大的自信心,促进后续的成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然而,对于屡屡受挫的学生来说,这种对成功的渴望往往被忽视或掩盖,成功教育就是要为这些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学习和活动过程中重新体味成功,使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得以恢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逐步产生自我渴望、自我激励,养成积极的心态,并通过反复成功,获得自信心。

2、为什么要对高职学生实施成功教育

成功教育的对象群非常广泛,它适用于各类人群,尤其是高职学生,这是由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据调查高职学生的学习目的基本明确,但不清晰、不具体。相对模糊的学习目标使得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持续学习能力不佳。成功教育就是通过不断地肯定学生的成功,让学生在成功中获得成就感,找到自己的长处和人生发展的方向,树立具体、清晰地学习目标。

其次,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根据一项针对高职学生的调查,面对学习,35.8%的学生认为这是目前最大的困难。43.9%的同学学习兴趣不高,其原因在于专业课学习难度较大。有17.6%的学生认为自身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对目前的学习,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有44.6%的同学感到学习压力大。调查者也从一些职业技术学院的心理咨询中心获悉,学习压力大,害怕被学校劝退而来咨询的学生也为数不少。面对压力,许多学生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上课分心,下课揪心,平时上网,考试作弊。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这一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屡受挫折,未获得过成功感 ,长久的挫败感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长此以往导致学习兴趣低下。成功教育就是通过教师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习信心。

再次,学生学习方法欠缺。许多学生在学习上不计划,基本上是被动上课,课后也只是单纯完成作业,基本上不涉及预习、学习、复习这样基本的过程。由于学习的主动和探索性不够,学生几乎不提问题,对不懂的学习内容也难以表达哪里不懂,为什么不懂。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教师在实施成功教育的时候,要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味到乐趣,树立信心。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导致他们学习信心发生动摇,产生心理压力,甚至出现焦虑、厌学等情绪。成功教育旨在通过教师辅导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厌学的学习态度,一步步强化学生的自信心,逐渐形成学生的自我激励,最后自发的走向人生的成功。

3、怎样实施成功教育

关于如何实施成功教育,根据成功教育家刘京海的观点,应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帮助成功、尝试成功和资质成功。首先由教师或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来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激励他通过努力来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并通过反复成功,恢复成功心理,形成基本学习习惯,提高基础知识和能力。其次变单纯的教师帮助为主的成功方式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成功方式。学生通过积极探索与尝试,增强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获得较高层次的成功,即令学生逐步产生自我期望、自我激励。最后弱化教师的帮助作用,强化学生主体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主动争取成功的机会。经过三个阶段的循环学生可以逐步做到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能自我激励,形成积极、稳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

4、实施成功教育需要注意方面

4.1 兴趣是成功教育的基础

首先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更容易获得成功,教师在实施成功教育前要摸清学生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对学生在个人兴趣上的成功要适时鼓励,促使学生把兴趣发展成特长。其次,学生体验成功的渠道应该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包括理论学习,还包括各种有益身心的实践活动,包括技能竞赛、社团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等,各个方面的成功都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不同程度的增强学生的信心。

4.2 教师是成功教育的关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学生的成功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和鼓励,作为教师更要抛弃“生源决定论”的悲观想法,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的观念,及时发现和鼓励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在成功中获得自信。学生在通向成功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这时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帮助,我们实施成功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所以要不失时机地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4.3 培养学生平凡的成功意识

现实社会的成功有着太多的功利色彩,而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这些所谓的成功目标是很难达到的。我们在对高职学生实施成功教育的时候,要从小事做起,,不要订立过高的目标,只要他们尽了力,哪怕取得再小的进步,我们也要承认和鼓励,并激励他们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不断进步。

4.4 成功教育可以和心理辅导相结合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我们可以借助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通过专业心理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修复学生的成功心理。

职业教育中的高职教育 篇5

现今高职体育教育过程中, 主要还是以竞技体育为主要教学内容进行展开教学的。教学内容沉闷、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产生了消极应付、毫无积极性可言的情况。使得很多高职学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存在着逃课, 缺课, 以及许多以诸多理由为借口的缺课情况。使得高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不仅无法满足广大青年的成长需要, 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高职体育教育成为一个鸡肋教学。

二、主体教育、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如何在高职体育教育中发挥作用

主体教育是一种基于主体哲学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教育活动的认识, 是一种教育的观念或教育哲学思想, 它相对于依附性教育或客体教育而言。主体教育能使高职体育教育过程中更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程安排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能更贴切的了解学生意愿,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安排课程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叫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收益良多。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 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 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 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在高职体育教育中占有一定地位, 可使高职体育教育的课程安排上能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健康, 成长的需要。

与应试教育相对应。高职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如今大多数的高职体育教育中比赛类教学, 使得教育内容不符合广大学生心理, 导致诸多不良后果。素质教育在高职体育教育中贯彻, 不仅避免了体育教育过程中过多应试类教学的出现, 也可以使教学过程更符合广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高职教育的体育教育得以健康发展。

三、主体教育、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在高职体育教育中的结合

在课程发展目标上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我国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在课程发展上应突破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旧体系, 建立以增强体质、提高体育能力、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的课程目标体系。注重体育文化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 结合身体锻炼, 形成体育、卫生保健教育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调培养高职学生体育能力和锻炼习惯;重视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培养新型的现代人才服务。

在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注意增加体育教材的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 在体育教学中紧密结合身体锻炼;高职体育课程应该是体育教学与身体锻炼的有机结合, 在体育教学的同时, 不仅要重视达到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目标的练, 更要重视达到锻炼身体目标的炼。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出现了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新兴运动项目, 如街舞、瑜伽、踏板操、搏击操, 有的院校甚至设置了保龄球、垒球、棒球等对场地要求特别高的运动项目, 这些运动项目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受到学生喜爱, 便于学生毕业后自学、自练, 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

在体育课程编制过程中注意增加选修内容, 将体育课外活动纳人体育课程, 按多元化原则改革体育课程结构, 增大体育课程的总体弹性;要改革运动教学大纲, 编写以增强高职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育课程大纲, 重新组织运动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建立以增强体质实效为中心的成绩考核制度改革以运动技评和达标考核体育成绩的体制和做法。要根据课程评价体系的要求, 按《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 强化激励, 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 变过去单一的技术考核决定学生成绩的做法, 改为技术考核、身体素质达标、理论知识考核、平时课堂表现的综合评定。

建设三型师资队伍结构根据我国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新发展, 有关部门提出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建设三种类型 (教学型、训练型、科研型) 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的要求。其设想是教学型承担体育教学和开展校园文体活动的任务, 训练型承担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和组织各类体育竞赛的任务, 科研型承担体育科研、学科建设和竞技体育研究的任务, 三种类型的师资人才分工合作, 共同推动高职体育全面发展, 开创高职体育的新局面。

主体教育、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反映的现代教育理念与我们当前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是紧密相关的。我们把握了这一现代教育的基本精神并运用它去思考高职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才能更好地在高职体育教学中, 明确高职体育教育指导思想, 以课程改革为中心, 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变革。

四、结语

高职体育教育是高职教育过程中一项重要的科目, 他直接反映了教育过程中素质教育, 健康教育的突显。高职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实现主体教育、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才能真正落实高职体育的教育, 也才能很好的促进高职教育的进行, 对高等教育的发展都起着良多的帮助。教育过程中要使得主体教育与素质教育, 健康教育, 相得益彰, 共同促进, 共同发展。

摘要:高职教育已经发展成为当今社会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职教育走过的20多年里, 高职教育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高职教育中的体育学科是对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学科, 在高职教育的体育教育中, 主体教育、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如何有效的结合, 是高职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点。

关键词:主体教育,素质教育,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编:《素质教育实施手册》, 红旗出版社, 1999年。

[2]吕庆祝:《高校体育实施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

职业教育中的高职教育 篇6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进一步深入发展, 对于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教育的招生来源主要是一些高中和中专毕业生。一般来说, 能跨入高职校门的学生, 在许多方面比社会上同龄人具有优势。然而调查表明, 心理健康者占被调查学生人数的63.67%, 存在某些心理问题者, 占被调查学生人数的24.63%, 存在心理障碍倾向者占被调查学生人数的11.70%。可见, 高职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是一个普遍现象。

一般高职学生的年龄都在20岁左右, 在这个年龄时期, 学生的思想比较灵活, 个性比较开放, 有着很强的进取心和自尊心, 同时情绪波动大, 容易出现大喜和大悲极端的情绪特点, 这个时期的学生心里渴望独立, 心理正是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过度时期, 这个时期的高职学生遇到问题, 一般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敏感、缺乏学习兴趣, 独立性差、自卑感强等心理特点。需要以良好的心理教育进行辅导, 尽量地使学生能够快速地度过内心波动的危险期, 使学生的身心保持在健康的状态上, 保证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心理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1、应用心理教育提升自信, 扫除自卑的心理

由于我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在社会的大环境的影响下, 社会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高职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由于来源于社会的各种信息对高校的冲击和影响, 使高职学生在很大程度上, 内心缺乏稳定性, 面对社会上各种信息的冲击, 在计划经济下可以保持安静的校园,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下, 很难让学生保持住自己内心的安静, 尤其是这个阶段的学生, 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 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还没有形成, 缺乏良好的心态来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这些心理落差极容易在学生心理形成一种矛盾, 带给学生新的困苦和迷惑, 没有办法以自己的方式适应校园和社会的发展, 这些都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 使学生失去了找寻自我的方向。在调查中发现, 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在很大的程度上, 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更多地还存在偏见和歧视的心理, 对职业教育表示轻视, 在学校里, 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因为受到社会的普遍影响表现得都不高, 学校需要学校和社会的认可, 承认自身所存在的价值。面对这些高职学生所产生的心里偏差, 必须要让高职教育的管理者进行思考, 思索出一条如何让学生在校园跟社会接轨的思想观念上, 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让学生能够以正确的观念来正确看待社会变革,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弥补自我认识的不足, 加强自身的思想和道德教育, 从更高的人生层次上来看待社会的发展, 纠正自己的内心不正确的观念。

针对高职学生所存在的社会性问题, 需要及时地调整学生的思想观念, 要让学生能够以发展的眼光, 看待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不能让社会这个大环境来适应学校这个小环境, 只能从内心里改变自己, 让自己学会正确地看待社会上各不相同的思想道德观念, 在心里教育的基础之上, 不断地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所存在的差距, 不断地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 培养和树立起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不要被外在的过多的社会压力所打垮, 从人性心里需求的角度上, 要学会建立起自我赏识的能力, 以自我认可的方式, 缓解和减轻来至社会上各种压力, 将自己从高考的失利, 或是成绩差、分数偏低等不良状态下解脱出来, 不能因为没有考入理想的大学, 就表现得情绪非常低落, 对于高职学校产生很强的抵触心理, 感到人生没有了前进的动力, 产生了自卑和压抑的心理。一般来说高职学生, 对于自己的评价都比较低, 对自己存在一种轻视心理, 认为自己没有考取本科院校, 就感觉到低人一等, 对自己的智力产生怀疑, 其实可以从心理教育上改变学生所存在这些负面心理, 让学生重新认同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从心灵的深处改变学生的这种自卑心理。

2、应用心理教育中提炼价值, 消除失落的心理

高职学生跟普通高专的学生的主要区别, 就是专业性比较强, 专业的社会实践性的空间比较大, 大多数高职学生都是因为没有考上高校本科, 才报读高职学校, 因此面对本科生有很强的失落感, 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和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多少发展的前景, 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比较渺茫, 缺乏自信的心理, 学习的目标性不强, 因此对于学习兴趣不浓。还有部分高职学生, 在填报高职高专志愿时, 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并不中意, 不过因为在没能办法的情况下, 这种没有办法是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来源于家庭, 一方面来源于社会。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所学校, 就需要面对这种无奈的选择。有的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情况不了解, 填报志愿时比较盲目, 在被录取到校就读之后, 才认识到实际情况跟自己当初的选择相去甚远, 因此在对待学习上也不感兴趣。正是由于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 造成一些高职学生对学习, 产生了厌烦和抵触不良情绪, 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很沉重的事情, 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了压力, 时间久了就形成了心理问题, 严重地阻碍了这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这种失落的心理, 需要及时地进行调整, 否则会严重地制约学生的自我发展。针对高职学生内心里普遍存在的失落心里, 需要通过心理教育的方式, 让学生重新拾起失落的自我。让学生明白失去的已经失去, 再怎样追悔也无济于事, 同时也要认清高职教育, 也同样是一块发展自我的良好的园地, 只要肯于努力, 敢于在社会的竞争中拼出自己的风采, 同样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教育学生做人一定要树立起长远的发展目标, 不能以一时的得失, 来谈论一生的成败。在对待专业的选择上, 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所选择的专业, 并非每一个人天生就都会喜欢自己的专业, 有很多人是通过后天的学习, 通过学习来培养自己专业兴趣, 既然无法再重新选择, 就要努力学会喜欢这个专业, 从这个专业里去看自己人生发展的前景, 让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的价值, 最终消除自己的失落感。

3、应用心里教育提高修养, 和谐人际关系

进入高职之后, 每天在学校面对新的学习环境, 还有来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的同学, 他们的背景各异, 各种生活和行为习惯, 都存在很多的不同。因为存在着很多明显的差异, 要与同学之间做到协调相处并不容易。要是处理得不好, 不能使彼此相互融入和谐相处, 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心理压力。这种高职生之间因为人际关系的紧张所造成的不协调, 是高职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困扰。

人际关系, 是人生永远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有社会, 都需要我去适应生活中不同的人和事。高职学生在学校所遇到的人际关系不协调的心理问题, 是一种在社会上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个心理问题解决需要从自身入手, 不断地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 以自己的修养在为人处世中显现自己的魅力, 以自己的魅力来吸引更多的欣赏的目光。人与人之间, 往往因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不同, 有很多时候是无法相互融合, 这个时候只有求同存异, 多看同学的长处, 少看同学的缺点, 这样在人际关系上才会拥有更多的和谐。

总之, 心理教育在高职教育管理的应用中十分广泛, 这里只是简单地进行阐述, 很多具体的内容, 还需要进一步具体地深化和挖掘, 仅就当前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来看, 以上论述的几点, 是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的关键所在, 希望能够以此来让更多的学生打开心结, 在健康的心态下拥抱每一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Z].教社政[2005]l号.

[2]刘民瑛.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 .

[3]胡三.论实施班级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及可行性[J].当代教育论坛, 2004, (11) .

[4]石磊, 钟国芳.谈团体心理辅导与高职院校班级德育工作[J].教育与职业, 2006.

[5]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3.

职业教育中的高职教育 篇7

一、音乐教育与“人文”的关系

“人文素养”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活动而反映出来的人的整体综合能力和水平。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积累文明成果的结果, 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我国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强调以人为本, 个性发展, 使学生通过教育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 使学生达到一专多能。通过音乐教育, 不但从政治态度、伦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在许多音乐作品熏陶下, 更可以让其振奋民族精神, 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开展。例如歌曲《走进新时代》, 通过欣赏和教师讲解, 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到祖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及民族的强大, 并且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播下了爱我中华的种子。音乐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 音乐教育无疑会潜移默化, 循序渐进地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对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全面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

音乐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 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加之音乐本身就能够陶冶情操,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极其有效的途径,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 有许多学习内容都能够体现出团队精神, 例如合唱、合奏等。因此通过组织排练、演出等一系列需要相互配合的活动, 带动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 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 为他们将来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更好的参与社会活动奠定基础。

二、音乐教育的倾向性与德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中的倾向性主要表现在音乐对于各种社会生产活动产生的影响上, 以情感的方式影响人们精神生活的某种社会需要。它是民族的、时代的以及富有个性的艺术家对于某个特定社会实践的概括性内容。音乐的发展依赖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种艺术形态不以说教方式来传播, 而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 因此, 在人的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人的德育结构中, 更有着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渗透作用。我国著名音乐家贺渌汀指出:“音乐是表达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手段”。一首好的歌 (乐) 曲, 常使人浮想联翩, 回味无穷, 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 走上抗日最前线。一曲《爱的奉献》促使千万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 帮助失学儿童, 共同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国际歌》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象征, 不但在巴黎公社时代起到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而且在今天仍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象征。因此, 音乐艺术的倾向性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 示人以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

德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联系, 并渗透其中, 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通过学校音乐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 塑造学生精神境界, 使他们形成高尚的政治思想品德, 进而在“润物细无声”中, 使学生们德育素质得以全面提升。音乐教育不仅有审美功能、认识功能、娱乐功能, 更重要还有教育功能, 对学生的政治态度、伦理道德、意识品格等方面对学生都会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形成一种迁移默化的力量。音乐教育是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相结合, 因此, 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 使学生在特设的音乐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 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 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三、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 音乐教育可以抒发情感、陶冶情操。

音乐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音乐教育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 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 使学生达到净化心灵, 塑造完美人格的目的。

(二) 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形象思维。

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比, 音乐艺术教育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有利于培养人的形象思维。审美过程需要思想和创造, 因此审美活动能够开拓思维, 激发幻想, 进而激发人的创造才能, 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所应具有的良好心理和独特个性, 而音乐教育过程就是审美过程。所以, 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 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 进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三) 音乐教育可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音乐教育事业是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的需要。音乐艺术教育居于上层建筑, 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 因此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古代就提倡礼乐治国。所谓礼, 即指行为规范, 乐就是精神陶冶。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 不仅要靠主观的自我修养, 还必须通过教育和外界的影响去实现。因此, 通过开展积极健康的音乐教育, 才能更好的把青年一代塑造成有理想、具有高尚情操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四、音乐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构建方式

(一) 音乐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

音乐是一门集绘画、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课程为一体的交叉学科, 这是由音乐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音乐艺术与人类从事的活动一样, 都是人的主体行为, 受人心理活动的支配。同时, 音乐艺术也是人类社会的精神产品, 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部分, 并参与人际关系的交流, 以实现其社会功能。例如, 人们在谈论艺术作品时, 经常会说这首乐曲简直就是一副美丽的风景画, 这种感性经验不仅表明了音乐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也表明了音乐中可以表现某些绘画性的内容。我国早期的诗是以诗、乐、舞一体的形式存在的, 这也说明音乐与文学天生就是相联系的。许多作曲家为了达到表现文学过程的目的, 常常通过富有个性的主题暗示文学情节的发展过程, 并通过主题的相互交织反映事态发展的各个阶段。因此, 在这些课程中适当进行音乐教育, 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程要领, 达到课程教学目的, 而且教育过程本身也是学生情操的培养过程, 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通过音乐潜移默化的作用受到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开设音乐欣赏选修课, 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非音乐专业的普通高职院校, 要开设音乐课程, 目前来看师资和设备都存在大量困难。以选修课的形式作为补充, 是一个既有效、现实的途径。在高职院校开设音乐选修课, 可以吸引大量有音乐爱好和有音乐潜能的学生参加, 系统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表演技能,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 也可以从中培养一些音乐学习和传播的骨干, 带动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音乐活动, 从而全面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三) 通过音乐社团活动,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社团, 是高职院校学生活动的主要力量和载体, 利用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 是在高职院校中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音乐来表达学生自身日益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正确引导学生欣赏健康积极的音乐作品, 教育学生组织一系列社团活动, 进而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 我们可以在高职院校中成立相应的如表演、合唱、舞蹈等音乐社团, 用高雅的音乐启发学生灵感, 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也可以在学生文学社、大学生艺术团等社团中引入音乐教育, 指导学生利用适合的音乐辅助手段来更好的开展社团活动。

(四) 利用学校文艺活动, 完善音乐教育普及

在各高职院校, 利用各重大节庆日和特殊纪念日活动, 组织安排全校性音乐活动, 是音乐教育普及的另一重要方式。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这些活动中, 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帮助学生选择高雅的、优秀的音乐作品, 通过学生自主组织、排练、演出, 使音乐作品的教化作用自然内化, 在活动中不但能够加强自身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共同发展, 而且更能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目的。

总之, 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 应在更广泛、更高的层次上对学生加以引导, 利用音乐艺术本身的教化作用, 丰富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 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发展, 从而使学生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能的增强, 培养良好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动机。在当前, 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 高职院校应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把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统一起来, 全面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马积高:《中国古代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3]《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4]朱彤:《美学与艺术实践》, 江苏人民出版社。

职业教育中的高职教育 篇8

关键词:美术教育;高职院校;创新人才

我国的教育观念和体制伴随着改革开放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职院校教育在全国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的位置,而美术教育更是重中之重。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必要部分,决定了它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特殊作用。本文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美术教育有助于审美意识的形成

审美意识,包括审美的感知、感受、趣味、理想、标准等各个方面,是审美心理活动进入思维阶段后的意识活动。人们常通过艺术来研究人的审美意识。

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开设美术鉴赏课等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是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一个必然趋势。而美术鉴赏课其实就是美术教育的形式之一,未来可能也会成为其他专业必修的一个发展趋势。开设美术鉴赏课程,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才能根本上改变个人的艺术修养、人文修养、价值观,等等,有助于艺术生个性的养成,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和就业。除了掌握扎实的艺术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审美意识,能敏锐地感知、感受、欣赏各种事物的美,从而间接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意识的潜移默化力量强大,可以改变一个学生全方面的能力。随着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压力大,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面对紧张的就业形势,艺术生必须学会用恰当的艺术语言和知识在社会上进行交流和沟通,并对自己的服饰也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和审美观,让自己的身份和审美水平等符合艺术专业。因此,艺术生在校期间就有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二、美术教育有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

美术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演讲、书法、唱歌、跳舞、表演、旅游、茶艺、演奏等。学生通过参加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校园生活,从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人,欣赏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与大家互相交流中悄然反观自身并进步与成长。此外,开展组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美术或艺术讲座;或在学生中举办专门的培训班、组成研究团队等,通过教学方式、团队合作使学生增加一定的美术知识或学到艺术创造的一技之长,使其美术素质得到有效提高。这些学习的过程与经验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会到乐趣所在,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美术素质无形中得到提高,从侧面促进了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例如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美术欣赏课,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年代和题材的美术作品,有外国的有中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反映的每个时期不同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书法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修身养性,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骨子里改变一个学生的内涵……诸如此类的美术活动,有助于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帮助积累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形象地接触到许多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因此,有了基本的审美能力、理解能力和丰富的美术知识,艺术设计的学习更得心应手,设计的作品也会更有层次和内涵。它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美术教育有助于道德素质的提高

道德素质可以直接影响一个学生,成为其生活、工作的一个衡量标准。高职院校开设美术教育课程,加强个体的道德塑造,为其提供坚定的感情基础,能让学生认识、体验各种社会道德现象,掌握社会政治标准和道德规范准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品德,衡量自己是否符合社会的各种道德现象。

美术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培养的优秀人才,应该具备强健协调的身体、先进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健康的道德品质,同时还包括具有敏锐的观察感觉能力、创新求异的能力、奇特的想象力和强大的精神世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感知能力和认识能力得到提升,优秀的校园环境塑造高尚的道德和行为习惯。例如,平面广告专业《包装与设计》欣赏课的进行,学生上课是否迟到,提早到达教室或旷课,这是对教师和学校甚至是对自己的尊重。从他思想活动的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都可以反映出学生的道德素质。他们在学校的一言一行,知识的学习与智慧的训练靠智育,身体的强健靠体育,在很大程度上都要通过美术教育来完成。而在这个过程中,内心得到巩固就会呈现出一种状态,从而推动道德意志的形成,进而形成崇高的道德情操、坚定的道德信念。

四、美术教育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生活的压力致使人们奔波劳碌,精神生活贫乏,市场经济中的商业活动和社会现象会给艺术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甚至扭曲人格。因此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中的美术教育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散发出强大的人格力量,耳濡目染地感染着学生追求高尚人格。美术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带有很强的艺术气息,学生身在其中熏陶自己,满足精神世界的追求,心灵深处受到深深的感染,起到协调人心、涵养性情的作用。

美术教育具有鲜明的情感性,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感的释放与交流,感性与理性的交叉与感知,能丰富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爱的态度、能力和需求,养成良好的处事能力,促进他们塑造健康的人格。一位优秀的学生干部,无论是从待人处事,还是专业学习、做事态度,能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肯定能感受到他身上的人格魅力;而学生干部身上具备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都是在整个美术教育中形成的。因此,对高职学生实施美术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使人的身心——感觉、情感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当然,美术教育并不是塑造人格的唯一方式。

五、 美术教育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是进步发展的源泉。培养具有必需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一直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而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则是发展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这也是近期国家教育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重在尊重和鼓励学生,重视学生积极情感的调动和激发,支持学生发明创造创新,学习方法、技术等,呈现一种崭新的、富有成效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人类有自己的统一性、共同性,这是作为群体存在的因素,但不可能大家都是一样的,还必须培养和训练个体的创新求异能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求异如果那样人类将永远停留在茹毛饮血的阶段,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正是通过创新与求异,人类才有了科技的发展,有了现在各种先进产品。正是有了创新与求异,才有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美术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求异能力的最好形式。美术教育有共性也有差异性;艺术创造不是共性的,强调独创性和个性,它们的共同存在使人的创新求异追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和发展。美术教育通过审美活动中的种种创新求异现象,能够充分有效地培养人的自觉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学校教育中,书法课程的开设,充分调动学生对书法的认识和喜爱,使学生主动地形成自己的书法创作个性,那才是真正的美术教育。

六、 美术教育有助于高职院校工作的开展

不同对象,同样的美术教育,由于生活背景、心理和文化不同,其审美能力、人生价值观效应的大小也不同。美术教育有长短期之分。短则动摇人生价值观的某些部分,长则多方面或者全方面影响人的价值观念,以至改变人的习惯、行为。高职院校开展美术教育,就是为了使青年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且乐于接受教育。这样,高职院校的教师、辅导员以及工作人员,能较好地开展学生工作,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高职院校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种隐形课堂,它育人无形,学校的建筑物、图书馆、实训室等高雅的建筑物,一花一草一木,都散发出美;美术教育与思想政治的结合,使美术教育贯穿课堂……在这些的熏陶、感发下,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学校开展工作更得心应手,也就不会出现学生闹事、打架等现象。当然,这些关系的存在都是相互的。

总之,美术教育是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素质教育,学校应加大力度设置并优化美术教育课程和教育资源,建设美术教育师资队伍和谐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让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美术教育绽放灿烂的奇葩。

参考文献:

[1]张道森.美术教育学[M].上海:三联书社上海分店.2014.

[2]李婷婷.浅析高职院校开展美术教育的必要性[J].教育探索.2014,(03).

[3]李连方.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

[4]刘玲.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美术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3,(07).

[5]李海燕.论高职院校开设美术鉴赏课对培养大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性[J].美与时代(中).2015,(07).

作者单位:

公共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 篇9

---公共基础课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功能定位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问题始终是教学改革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近些年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未曾间断。实质上,在高职院校,要想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必须明确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定位。在这一个月的大讨论活动中,我对公共课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定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以下我将就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定位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沿袭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设计或者直接搬用,教师忽视高职教育的特点,学生不知学以致用,普教色彩过浓,公共基础课基本是单一的学科性课程,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模糊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

2.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呆板。老师在课堂上以纯理论教授为主,“满堂灌”现象普遍,教学辅助手段缺乏。高职学生的生源决定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现有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与教育方法产生排斥和惧怕心理,不会主动学习,学生中明显产生轻公共基础课,重专业课的学习倾向,这不利于公共基础课教育目标的实现。

3.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举步维艰。在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中,存在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认为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基础知识基本已经够用,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阶段不必再开公共基础课;二是认为公共基础课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应该为学生的继续发展打好基础,按学科体系开设公共基础课。事实上,在部分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面临着教学资源的限制。

二、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作用

要明确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科学定位,我们还要弄清楚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作用。

当今世界是人才竞争的世界,人才的竞争不仅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这些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也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可见,只有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充分重视公共基础课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所体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共基础课可以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职业技能打好基础。公共基础课是学习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是现代社会中学习和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必备条件。

其次,公共基础课可以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转换职业、适应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在现代社会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迅速,职业和岗位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学好公共基础课,是将来转岗、创业立业的前提条件。高职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只能作为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所以教学必须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次,公共基础课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智力、个性和特长。

最后,公共基础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体魄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写的报告中提出的未来教育发展的“四大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

时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具有民族观念、大局意识等政治思想素质,诚信、敬业、团队、勤奋等职业道德。

可见,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开设不存在“应不应该开”的问题,而是存在“如何开、如何上好”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定位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定位,要从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出发,着重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办学理念,以其培养目标为准则,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公共基础课教学要体现职业院校的特点,增强为专业服务的服务意识。我们要对照“就业导向、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根据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认真思考高职基础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关系,解决基础知识与学生专业能力接轨的问题。为此,我们公共基础课教学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基础素质教育培养;针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基础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2.公共基础课教学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创新课程科目,优化教学内容。传统的高职课程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确定课程内容、组织课程体系。打开高职教材,似乎遍布“知识点”,从抽象的概念到严密的理论体系,但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知识,使学生觉得进了大学就要进行深奥的理论研究。由于培养专业技能需要大量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职学校不可能也无法给予学生所有基础性的知识。

首先,要大胆地对课本内容进行删减整合。我们要明确高职的基础理论,不要求学生掌握严谨的学科理论,完整的学科体系,而是要掌握实际工作中必需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中要大胆删去“偏、难、杂”的理论知识,保留必需的基础知识,但知识面应当宽泛一些。

其次,要注意把握“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笔者认为,“必需”,是指知识的讲授和学习能够满足专业和职业能力的需要,而不是像本科教育那样,立足打好深厚基础;“够用”,是不再追求学科体系逻辑严密性,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

再次,要兼顾学生素质的培养。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除了使学生了解文学知识,感受人事景物形象外,更要让学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3.公共基础课教学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灌输式”、“讲稿+粉笔+黑板”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以教师为主体,把学生当“容器”,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成了抽象的、晦涩的说教,加上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现大部分学生对公共基础课厌学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进行改革。

首先,要调整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要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探讨,以造就具有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其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运用项目教学法,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综合,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和思路。

再次,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使用,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

最后,要改革考试方式方法。传统的考试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对教学效果的多层面的评价,因此考核的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改革后的考试方法应坚持开卷、闭卷相结合,口试、笔试相结合,还可以有答辩等多种形式;考试题以分析应用型为主,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4.公共基础课教学要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基础能力培养。公共基础课要体现“基本素质和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构建上,依据的不是学科理论知识体系,而是高职生应具备的能力体系。对于公共基础课,理论知识应通俗、浅显,减少理论推导方面的内容,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即结合实际应用,多突出知识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因此,我们要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实践性教学为平台,着力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明白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性,以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

公共课部基础英语教研室

高职教育中的班主任工作 篇10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 招生规模的夸大,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班主任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如何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培养出更好的能够适应企业需要的职业人才, 学生班主任承担着管理、引导的重要职能。因此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做好班主任工作, 管理教育好学生, 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 企业需要的人才, 值得我们探讨。下面就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1 创造团结的班级氛围,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1]

美国劳工部的一份报告指出:“团队合作是一种劳动技能, 应该在学校里受到更多的重视。不管对个人在工作职位上的成功, 还是美国企业与国内外对手竞争的胜利, 这项新技能的传授是很必要的。”这充分说明了团队合作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 也充分说明了学校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素质的责任性, 任何企业的发展最终靠的是全体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有团队才有个人, 每个人都要积极融入到团队中。那么如何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我个人认为可以在大学里通过形成“团结班集体”的过程得到培养。团结的班级体的形成, 不紧说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培养而且也很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管理。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单元, 就是一个团队, 从学生进校那一刻起就要对其强调团队合作的理念及其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只有班级的团结, 班级才能有凝聚力, 才能有好的班风, 学风, 才能为自己提供良好的学习的软环境, 才能让自己拥有一个愉快的大学生活。另外团级的班级使得策划一些有意义的班级活动成为可能, 学生能够献智献策, 从而在活动中得到认可, 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班级里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 无论是性格, 还是生活习惯, 待人接物的方式千差万别, 要做到团结, 融入集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尤其是独立个性的同学。融入是一种双方的相互认可、相互接纳, 并形成行为方式上的互补互动性和协调一致性。自制力强、感悟力好的人, 融入得自然和谐、顺乎情理, 被群体接受的程度就高, 因此就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条件和机遇。但对于具有独立个性的同学, 我们必须通过多种教育方式来帮助他们融入到集体生活中, 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自身发展。我们要告诉学生, 每个人的优缺点都不尽相同, 应该积极去寻找团队成员中积极的品质, 并且学习它, 让自己的缺点和消极品质在班级合作中被消灭。碰到问题时或产生碰撞时, 要学会“换位思考”, 检查一下自己的缺点, 比如自己是不是还是那么对人冷漠, 或者还是那么言辞锋利。这些缺点在单兵作战时可能还能被人忍受, 但在团队合作中会成为你进一步成长的障碍。同时告诉学生要学会包容, 那些融入集体较快的同学在包容下带动独立个性的同学, 这样在“包容”和“换位思考”中, 学生会渐渐融入集体, 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在和谐的班集体中团队合作精神进一步得到锻炼。

2 过有目标的生活, 形成制定目标的习惯[2]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做什么事有了目标和计划就容易取得好的结果, 反之则不然。有没有学习目标和计划对学习效果有着深刻的影响。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注明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 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 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 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 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 25年后, 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那些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 大都在社会的中上层。而占60%的模糊目标者, 几乎都在社会的中下层面, 他们能安稳地工作, 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的27%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 他们几乎都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都过得不如意, 常常失业, 靠社会救济, 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 抱怨社会, 抱怨世界。制定目标的习惯可以说对学生整个人生都很重要, 因此做为班主任也要让学生的大学生活有目标的完成, 否则大学毕业时很多同学将一丝无成。那大学目标又如何去制定呢?我们可以把学生大学目标分为能力培养和文化学习两方面去安排, 文化学习方面专业课, 专业考证 (技能证书) ;英语A、B级、四级。计算机一级、二级。一个个去完成。能力方面当选班干、学生会干部, 多参加社会实践。要安排好每一学期要完成哪些方面。由于学习生活的千百万化, 总有各种因素在引诱学生去偷懒, 因此在实现目标的过程当中, 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多鼓励, 多提醒, 让学生明白大学生活就象长跑, 大家一起出发, 在跑完每一圈之后就会有人落下, 最后到毕业的时候差距就更大。有人过了四级, 有人是优秀学生干部, 有人自学本科, 有人比赛拿奖, 有人拥有了全部, 有人什么也没有到最后甚至毕业证也拿不到, 一丝无成。让他们产生压力, 告诉他们差距不是突然产生的, 而是在每一天自己的懒惰中慢慢累积的, 让松懈的学生提起斗志。使学生相信只要有信心, 就会有更好的成功!这样时时保持紧张赶, 保持学习的斗志, 学生的大学生活会更加充实、丰富、快乐。

3 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得到快乐

苏联教育学家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学说, 提出了集体教育原理:集体是形成的教育基本原理集体是形成新人的基本条件, 只有加强集体教育, 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特点的集体主义者, 也只有在集体教育的基础上, 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 作为班主任, 我们必须注重通过集体来影响每一个人的思想, 用集体的舆论、集体的作用和集体意识形成强大的教育力量。

从学生的第一次班会开始, 告诉他们班级就是一个整体, 自己是班级的一员, 平时自己的言行不光代表自己, 还代表了班级, 还代表了班主任, 也代表了学校。因为在集体教育中,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很关键的一环。集体荣誉感让学生自觉意识到作为集体一员的尊严和荣耀, 从而更加热爱集体, 珍惜集体的荣誉, 并能推动学生积极向上的一种情感。那么如何更好的具有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呢?我觉得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让学生学会赏识他人, 那就是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指在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中, 认识的主体对被认识的客体的才能、成功等价值获得一定的基础上, 通过对被认识的客体的重视和赞扬, 对被认识客体施加影响, 使被认识客体乐于参与, 并内化为一定素质, 按照一定方向前进的培养人的工作。在工作中, 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我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使学生在学会赏识别人的同时弥补自己的不足、完善自我, 认识到在集体生活中人人都是重要的, 别人的进步我要高兴, 因为大家都在为集体争光, 从而产生对集体的归属感。

4 班级班规的制定和执行[3,4]

有句俗语叫“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班规管理制度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总爱把没有纪律约束说成一盘散沙, 只有把沙子装在容器里, 它才有了形状。容器格式各样, 你想让沙子呈现什么形状就一容器而定, 所以规矩好比是装载沙子的容器。所以说班规也就是来约束学生的一种手段。在大一第一学期就班级学生自己制定班规, 班规从劳动、纪律、参加集体活动等多方面进行制度的汇总。任何给班级带来不好影响的事我们都要加以扣分甚至处罚, 对于班级争光的事我们都要予以奖励。班规制定过程中, 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审核生效。各项制度的执行由相应的班委进行, 并做好相应记录打分, 形成班级管理台帐, 这样学期结束后每个同学根据班规就有一个综合分, 这个分数学生评奖学金、各项奖项的时候我们都要作为其中的指标。班规的制定和执行有几个好处, 第一让班级干部能够确确实实运行起来, 让班干部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第二个在评奖评优时有据可依, 第三通过具体的班级账目, 学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不足。

如果以上几点都做好了, 班主任的工作就会变得相应轻松些, 有成效些。班主任平时的主要作用就是起监督作用, 督促学生有没安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 督促班干有没有把自己的职权运用起来, 各项制度有没有很好的执行, 为班级做事, 为同学服务。另外值得重视的就是班主任不管什么时候对学生都要有耐心和爱心, 让学生的每个问题都能得到及时解决, 这样学生才会对班主任信赖感, 有问题就会愿意主动找班主任沟通, 班主任就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问题, 这样就避免了很多不好事情的发生。总之只要用心努力, 作为高职教育基层的教育工作者班主任就能为培养适应社会的高职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 高等职业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 做为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班主任也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工作。因此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做好班主任工作, 管理教育好学生, 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 企业需要的人才, 值得我们探讨。现根据作者的工作经验, 对高等职业教育中班主任工作的一些具体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执行

参考文献

[1]曹翔.我对高职班主任工作的几点认识[J].教育战线, 2009 (25) :128.

[2]张自玉.对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9:75.

[3]杨丹妮.基于高职学生特点的班级管理[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8) :64.

上一篇:高层规程下一篇:思维形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