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特色文化十篇

2024-07-25

校园特色文化 篇1

一、坚持文化建校, 实现文化立人

1.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石。

我校东倚铜鼓岭, 西临文教河, 集天地之精华, 聚山水之灵气, 可谓“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000年以后, 校园环境得到了改善, 特别是海外华侨邢李先生的捐资, 让联东中学焕然一新。“文化区”风景独好, 是知识的氧吧、文化的海洋, 这里绿树成阴、鸟语花香、名言石雕、喷泉吐丝;“教学区”教学楼雄姿焕发、造型独特, 科技楼布局合理、功能齐全, 演播厅宽敞明亮、设备一流, 这里是思维的竞技场、希望的发源地;“运动区”400米跑道犹如玉带、足球场好似绿毯、篮球场是阳光体育的舞台、排练场恰是文昌人的练兵场, 这里学生可以放松身心、体验快乐, 用肢体来表达、用智慧去超越;“生活区”的公寓楼、宿舍楼和食堂楼别具特色, 融进环保意识和人文内涵, 学子们在自理中成长, 在自立中成才。走近学校, 你会看到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建筑, “联东中学”四个大字映入眼帘。走进联东, 你会感叹一所地处乡镇的学校竟会如此美丽, 红绿相间的花坛、俯仰生姿的花木、优美舒适的草地, 以及满面春风的学子。

这一切都源自我们的共同信念———仁爱。因为仁爱, 联东换上了新装;因为仁爱, 联东人踔厉风发。与其说联东校园优美, 不如说联东处处充溢着仁爱。

2.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保障。

我们把制度、规范以文化的形式融入到各项工作之中。首先是建立目标管理体系, 实施自主管理。我们建立三个层次的目标:一是学校发展目标, 用3年的时间实现成为海南省农村素质教育示范学校、10所思源实验学校的“示范学校”、海南省规范化学校;二是学校管理目标, “优质、便捷、经济、安全”, 优质———提供优质服务、培养优秀人才, 便捷———择校自主, 办事方便, 经济———政府以较少投入获取较好社会效益、学校以较少成本获取较高教育质量、家长以较少费用获取较大成才回报, 安全———校园安全、教学安全、学生安全;三是教学质量目标, 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成绩合格、顺利毕业, 师生参加的各类竞赛榜上有名、成绩突出, 中考、期末质量检测考试上升两个名次, 考上文昌中学的学生名列全市前茅。其次是构建年级管理模式, 实现重心下移。实行年级组长负责制, 将年级组长置于年级“校长”的地位, 负责年级的师德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年级班级日常管理, 赋予他们组内教师聘任的人事权、活动经费的支配权、教师和班级的考核权, 做到职、责、权、利相统一, 从而实现“权力下放、重心下移、责任明确、运行高效”的管理目标。

3. 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我校的学生全部来自农村, 自理能力低、行为习惯差、学习基础弱、集体观念不强。为此, 我们把学生的养成教育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一是规范行为, 制定“联东中学一日常规”、“加强学生校园行为管理的规定”、“联东三不准”等制度;二是量化考核, 每天对教室、清洁区、宿舍打分评比, 每月进行集中反馈, 每月开展优秀班级、文明宿舍表彰;三是创办学生社团, 开展各项活动, 如校园文学社、书画协会、电影协会、读书协会、发明协会、舞蹈队、运动队等, 出现了一批校园歌手、校园作家、运动健将、小舞蹈家、发明家及社会活动家等;四是综合治理, 管理上自上而下, 学校统一计划、年级具体负责、班级组织实施、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自下而上, 个人的参与、班级的竞赛、学校的评比, 全校上下齐抓共管, 人人都是活动者, 人人也是管理者。行为文化让我们形成了“低、小、细、实、恒”的特色, 即低处着眼、小事做起、细微见真、实事实效、持之以恒。

4.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根本。

第一, 坚定“我能行”的志向。由于我校学生来自农村, 他们纯朴而自私、礼貌而野性、上进而依赖, 交往少又眼光高。为此, 我们从小事开始、从身边的事做起, “我的事我做”、“今天的事今天做”、“明天的事我能做”, 让学生抬起头来做人, 让他们明白:只要通过努力, 没有学不会的东西, 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让自豪和骄傲伴随着他们。第二, 强化“第一次”的经历。人生中经历的许多事情往往淡忘了, 但第一次却终生难忘, 譬如第一次军训、第一次演讲、第一次比赛、第一个晚会、第一个感恩节、第一次社会实践、第一个敬仰的老师, 等等。我们希望这些第一次是在联东出现或经历的, 更希望学生走出联东以后, 难忘的第一次伴随一生。为此, 我们为“第一次”精心组织、全员参与、全程体验、反思深化。第三, 转变“我为你”的观念, 营造充满活力、服务学生的教师文化。现代教育观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我们要求教师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对未来负责的观念, 把学生视为同学、朋友、竞赛对手, 把学习的权力、管理的权力交给学生, 把生活乐趣还给学生,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尤其要善待后进生, 平等对待家长, 尤其要善待对学校工作有误解的家长。

二、铸特色文化, 办特色学校

1. 找准办学定位, 形成办学理念。

目前, 联东中学正在实现完全高中向九年一贯制学校过渡的过程中, 现阶段我们依托一贯制办学模式,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方向, 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坚持“教育新扶贫”思路, 促进教育平等、农村优先, 让农村孩子通过教育, 掌握生存和生活技能、改变命运、脱贫致富。以“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办学宗旨为核心, 践行“厚德、笃学、和谐、发展”的校训, 营造“崇德、博学、乐教、求真”的教风和“志高、勤学、多思、力行”的学风, 形成“一条龙、全方位、高起点、会感恩”的办学特色, 实现“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 使联东成为成长的乐园”的办学目标。

2. 强化系列活动, 构建文化特色。

一是我们启动了文化校园工程, 初步形成了“一区、一墙、两点、八廊”的文化景区。“一区”———思源文化区, 以奇石、奇树、石刻、喷泉为背景, 这是读书、交心、会友的好去处;“一墙”———文化墙, 包含“教育篇、校园篇、行为篇、安全篇、励志篇、鉴赏篇”六个板块;“两点”———教室文化和宿舍文化, 突出了学习、生活的文化特点。“八廊”———包括历史长廊、民族长廊、名胜长廊、艺术长廊、科技长廊、作品长廊、运动长廊、英语长廊等。二是大力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 根据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的不同, 实施分层教育。初一的感激教育 (父母) 、初二的感谢教育 (老师) 、初三感动教育 (校园) 、高中的感恩教育 (家乡、社会) ;从“三个一” (一句话、一封信、一件事) 做起, 从“三个转变” (做人态度、行为习惯、人际交往) 抓起, 集小“恩”为大“恩”, 饮水思源, 感恩言爱。三是实施德育系列活动, 每年都组织“五节” (感恩节、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 、“一赛” (技能比赛、才艺展示) 、“一训” (新生军训) 、“一评选” (星级评选) 、“一创新” (科技制作创新大赛) 。第四, 开展“认种一棵树, 共建一片林”植树活动, 学校中层以上领导认种27棵树 (每棵按200元计) , 共捐资5400元, 教师和学生有32人认种, 捐资2600元。

校园特色文化 篇2

一、建设和谐校园, 铸就和谐的校园文化

学校发展, 离不开和谐的校园文化的支撑, 建设和谐校园首先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发挥文化的调节和导向作用, 使和谐发展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基本价值取向, 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思想道德基础。

1. 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

建立良好的学风。学校, 首先是学习的地方。在这里, 我们一定要建设一种文化, 就是要营造浓厚的校园学习文化, 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使同学们能自主学习、自觉学习, 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和学习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主和合作意识, 促进学生全面进步与发展。学生在学校期间, 以优异的成绩完成自己的学业, 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建设陶冶情操的环境文化。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净化、绿化环境可优化人的心境, 调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加拿大教育家蒂芬·利考克教授也认为:“对受教育者而言,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与环境。”校园环境文化对于陶冶师生情操, 净化师生身心, 培养学生遵守公共道德具有重要作用。比如, 要建设具有商贸特色的校园文化, 可在校园内立历史上名商人雕塑、街道命名中有商人街名称、营销路等环境氛围, 校园景观建设标识中渗透商贸特色等;在学生中还可以开展商人文化教育讲座与活动等。在社团中, 要建立“现代商人社”“电子商务协会”等社团, 推进商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校园环境文化应处处体现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育人宗旨。校园文化无时不在、无时不有。校园的环境文化对师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是“润物细无声”的, 因此, 要加强学院的绿化、美化、文化建设, 把学院建成风格独具、现代气息浓郁的新型职业学院。

3. 建立和谐的“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制度文化通常是指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等, 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包括师生的价值观、行为理念在内的精神成果和学校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及管理模式的凝结形式。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的所有人的行为都起着重要的约束、规范作用。学校制度文化具有思想导向作用, 并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师生的政治方向、价值观念、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必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尚、健康的学校制度文化能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 注重人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 尊重人, 体现出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思想倾向, 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彰显人文关怀思想。制度建设是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中, 有些院校引进并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建立健全了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 这些制度成为规范学校教学行为、行政管理行为、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准绳, 为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外, 我们还应该做到, 制度建设不要搞“形式主义”, 要重在解决实际问题, 具有可操作性;制度建设还要体现民主性, 要从群众中来, 反映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呼声, 维护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利益, 为建设和谐学校发挥作用。

4. 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支撑校园文化的基石。和谐的班级文化是一种充满文明、健康、理想、道德、民主、平等、团结友爱的综合体。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 可以陶冶学生情操, 优化学生心境,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促进优良班风形成。长期以来, 我校班级文化在班主任老师和同学们的精心努力下, 一直开展得蓬蓬勃勃并且各具特色, 在今年, 学院又对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进行交流和培训, 使得我院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得到了提炼和升华。在此基础上, 我们还要进一步推进班级文化建设, 形成“百花齐放, 争创一流”的班级文化建设氛围。班级文化建设要结合本班级实际, 突出班级特色, 打造自己的旗帜, 创出自己的品牌;并及时总结经验, 交流做法, 推广借鉴, 使班级文化上水平、上台阶, 从而, 大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5. 发挥娱乐文化的积极作用。

职业学院的学生, 其自身特点, 是更擅长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所以, 我们要利用开展校园文化、娱乐活动的机会, 来引导学生, 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陶冶情操,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的凝聚力。但, 我们如何能更好的发挥这一文化优势呢?首先, 我们要保证组织的文体活动都要具备明确的、积极健康的思想内涵, 要引导学生以积极心态看待活动, 以正确的态度参加活动, 无论比赛个人成绩如何, 都要看到自己的收获;其次, 活动组织要严密, 准备要充分, 力争使组织的每一项活动都能取得圆满成功, 让活动组织者、更让活动参加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组织者、参与者的积极性;第三是总结活动要及时、客观, 体现公平, 让成功者和失败者都能心平气和, 各取所需。

二、加强培训和管理, 提升教师文化

教风, 也是校园文化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师,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群体, 他们的思想、行为都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 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社会文化的代表和化身。我们建设校园文化, 其核心内容是体现在广大教师群体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上。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 必须要提高整体教师的素质。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 也要着重提高整体教师的综合素质, 好的教师文化对校园文化起着引领作用, 同时对学生文化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 与时俱进, 不断充实教师的文化底蕴。

教师应该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知识,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没有一个人的知识是“一劳永逸”的, 老师更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注重自己的文化品味、内涵、气质与修养, 加强个人文化修养。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老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专题研讨、论坛等方式营造一种学术氛围, 潜移默化地影响全体教师, 让每一位老师都意识到, 要终生学习, 不断成长。

2. 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专业水准。

教师的专业水准、专业能力是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关键。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价值观等都会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关键的影响。在职业院校中, 教师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的传递者, 而且还是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者。要使教师成为研究型、专家型、学习型的教师, 现在的教师就必须要有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导和研究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的能力、科研和创新能力, 富有教育机智等, 这样, 在教师改变自身文化的同时, 才能改变学生的文化。

3. 确立开放的、合作的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必须是开放的、合作的文化, 这样才有利于学校教育。有经验的老教师, 要帮带新的教师, 使他们尽快适应自己的角色。新的教师, 也要带进新的文化和新的理念, 在这个大家庭中, 融入新鲜血液, 以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另外, 教师文化的确立, 需要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和教学改革。只有这样, 才能让教师文化跟新课程倡导的新文化兼容, 为学院的发展和改革搭建文化平台。

4. 提倡尊重学生、服务学生的教师文化。

重视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应是教师文化的重要内涵, 是教师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教师文化的建设, 就要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的学生”, 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 帮助学生塑造健康、良好的心态。

5. 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教师是一把尺子, 一块基石, 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实力的最根本的标准。教师形象是教师人品、学识、能力和外表的综合表现。教师要塑造德高者的形象、博学者的形象、外在美的形象。在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上, 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 严格师德考核, 提升教师素养, 浓厚“以德育人”、“身正为范”的人文氛围。

总之,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和精心呵护。同时, 还要看到,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既有积极的一面, 又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最大可能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而尽量减小局限性影响, 就要在尽量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 兼收并蓄, 积极吸收兄弟院校的优点;拓宽思路, 创新发展, 不断充实新鲜血液, 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 绽放出绚烂的色彩。

摘要: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是优秀的校园文化, 优秀的校园文化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学生、提升学院品牌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我院校训, 秉承“勤学、求精、诚信、创新”的文化底蕴, 对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进行了分析、总结和探讨。

关键词:校园文化,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陈述.浅谈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策略[M].苏州大学商学院, 2009.

[2]冯新生.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J].教学研究, 2008.

校园特色文化 篇3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校园;和谐校园;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228—02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是校园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1]。尽管近些年来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多成绩,但随着高校的扩招,德育教育无法深入到学生个人,在校学生和高校毕业生的“失德”,“非文化人”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有学者提出“必须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园。”[2] 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看似只是词序颠倒,事实上是一场校园建设理念的变革。校园文化是校园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文化校园是把文化的传承融入到校园运作的血液中,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学校各个层面和方面。

因为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就业的巨大压力,现在的大学教育多数关注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和应试教育。然而,“教育的至高境界,不是纯然去传授一种知识,而是通过知识,使学生熏染一种情怀,一种面对世界的人生态度。”(韩军,2003)爱因斯坦曾说过,“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忘得掉的是具体的知识,是特别的技能,剩下的是人文素养,是文化的浸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从软硬件的角度来加深校园的文化内涵

文化校园的建设最重要的方面自然是文化的传承,观念的渗透,思想的影响,但也不要忽略环境的感染力。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从校训,标语,到教学楼树立的伟人雕塑和张贴的人物肖像,再到校园的建筑风格,一花一木都可以传达文化的气息。

二、从显隐性的角度来加深校园的文化内涵

张占一教授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即引起偏误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我们不妨把大学里知识文化的传输看成是显性的,那么交际文化的传播就是隐性的。

1.从显性角度加深校园的文化内涵。若要从显性的角度来增加校园的文化内涵,就必须重视高校文化课的开展。我们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在必修课的设置上,我们要重视加大文化课的比重。目前我们国家很多高校都取消了大学语文,笔者对此相当不解,同样都是语言课,何以大学英语是一门两年的必修课,而我们的母语——大学语文却不再重要?事实上,我国的升学体制决定了大学之前的教育更倾向于应试,学生很少有机会以欣赏的角度去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采。一旦大学都取消了语文课,学生便失去了接受文化熏陶的优良途径,实在可惜。同时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我认为,任课教师也因时刻牢记语言课注重的不仅是语法语音,更应该侧重在文化的传输上。而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我们进行的是跨文化活动,中西文化的对比应该是重要课题。另一方面,高校应多鼓励有文化底蕴的教师多开设选修课,如书法、汉服等传统文学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毕竟, 民族是才是世界的,尊重传统让我们更自信地面向未来。

2.从隐性角度加深校园的文化内涵。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气息和人格气质,从隐性的角度传播交际文化,高校首要注重宿舍文化建设。学生的校园生活有至少1/3是在宿舍中度过的。同时,宿舍包容了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涉及到话题包括学习、师生、社团、同学关系、甚至爱情观等等。宿舍文化的复杂性直接决定了其重要性,健康的宿舍文化可以规劝学生走向正确导向,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等等,而恶劣的宿舍氛围也必将影响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构建健康的宿舍文化,高校不妨多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至理名言,引领学生去思考。孟子曾提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由此可见,宿舍同学相处时“和”的重要性。主张“无为、无欲、无争”的老子曾提出,“上善若水”。《中庸》里记载的“万物并遇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以及《周易》中“君子以厚德载物”都在指引众人人际相交可做到“和而不同”,即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又不会伤及他人自尊。

同时,文化校园倡导积极向上的社团文化。除了一些常规的社团活动,高校不妨鼓励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如民俗风情节,将一个时期全国各地不同的民俗习惯汇集起来,即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也对其他各地风俗有了更好的了解。此外,我们悲哀地发现,在不少学生的头脑里,端午、清明、中秋只是一个多出来的假期,已不具特殊色彩。在一些特殊的节日,如端午、清明、中秋、七夕等等,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去追寻被现代文明抛在脑后的传统美德和情操。一个不懂传统文明的大学生就是一个没有“根”的“读书人”,是“空心人”,他一味追赶时新的资讯,殊不知当新的资讯变成旧的,他已找不回自我。因此,普及中华传统文明刻不容缓,以时下备受重视的“环保”话题为例,其实这并非一个“时髦”的话题,而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就提出“人与自然”观点的延伸。

此外,文化校园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应言传身教,文化育人。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秉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真正做到“仁爱”关心入微。在处理争议性问题时,不忘孔子“政者,正也”,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来裁决。

综上所述,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需要高校调整办学观念,更需要在贯彻执行时,全方位地文化育人。

参考文献:

[1]王欣.当代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从“寝室英语”看和谐校园文化[J].科教文汇,2008,(8):54.

[2]衣俊卿.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园[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2):1-2.

[3]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4]韩海燕.“文化校园”视角下的英语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9,(2):92-93.

[5]项仁才.刍议文化底蕴与和谐校园建设[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3):5.

[6]张萦.传承民族文化构建和谐校园[J].广西教育,2008,(4):25-33.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harmonious campus

——from campus culture to culture-oriented campus

WU Dan

(Engineering Colleg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1,China)

Abstract: Culture is indispensable to the advanced education, hence it is essential to cultivate campus culture. What’s more, the educ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culture should stretch into every facets of the college to construct culture-oriented campu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transferring cultural heritage, the paper tries to explore several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deepe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harmonious campus.

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书香校园 篇4

睿智启航

发展目标:大力开展校园、班级读书活动,优化校园文化和育人环境,引领广大师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用阅读引领成长”,让校园回归到阅读的本真中来,打造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 “书香班级”。用阅读让“师生的精神亮丽起来”,用洋溢的书香感染师生。重视学校传统,立足人文积淀,凸显文化特色,为学校建设寻求新的发展亮点。活动规划:

一、以“晨诵、午读、暮省”为主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动员,在学校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和环境。“晨诵”为每天早晨到校后的一段时间,以“每日一诗”的形式,广泛开展“走近经典”的诵读活动。全班同学或自由朗读或齐声诵读,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在大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优美及音乐感,在大声诵读中走近文化经典和民族底蕴。学校将组织相应的古诗文诵读大赛或诗词知识积累竞赛。

“午读”为每天午读课时间,学生按照语文老师安排的进度阅读每个班级学生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师生可针对其中片段作赏析、点评交流。

“暮省”则是学生课后,抽出时间,在读书笔记上,记录晨诵、午读的主要内容,写一些心得体会。或以日记、随笔、读书手抄报等形式记写成长的记录。暮省主要是以写的形式,记写感悟。师生之间,亲子之间要用语言相互激励,以共勉。

二、精心设计了学生读书活动,做到了“三定”:

一是定等级,将图书分为八个星级,每个星级5本书,学生读完一个星级的五本书,经教师验收,达到标准的,学校安排统一时间面向全体师生向该生授星;二是定标准,验收标准是学生学生积累的好词好句,书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心得体会三个方面,学生能完成验收模板可顺利获得授星;三是定活动,学校安排各班每周开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各班每月开展一次读书成果展示活动,通过讲故事,交流心得,片段表演等形式,交流学习成果,相互借鉴提高。

三、活动引领,进行全方位展示;一是系列读书成果展示,学生每周一份手抄报,班级两周一份班刊,教研组每月一期校刊《山果果》,学校每期一期《师生优秀作品集》。二是活动展示,即班级每周一次读书会,每月一个主题阅读擂台赛,定期举办课本剧展演和经典美文诵读比赛活动。活动剪影:

博览伴我同行,让书香溢满校园;经典伴我同行,让生命光彩照人。

校园特色文化 篇5

和谐校园文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 内涵丰富, 既包含物质方面的文化因素, 也包含精神、制度和行为方面的文化因素; (2) 是一个系统的概念, 体现着整体性,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3) 校园文化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并对全体师生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等方面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使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形成合力, 发挥整体效应; (4) 和谐校园文化对广大师生员工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和凝聚功能; (5) 和谐校园文化对师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人际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等,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整体性的内涵分析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人的所有创造物。文化塑造国民的性格、精神、偏好和思维方式, 进而影响其行为, 对于国民心理、意识、观念和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持久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为了完成治学育人的任务而营造的一种环境文化, 它以校园为空间, 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 以精神文化为基础, 制度文化为保障, 物质文化为外显的一种群体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整体性, 这种整体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 内涵结构的整体性。校园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精神、物质和制度三个维度, 其结构应是一个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综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在校园文化中, 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维度之间不是相互独立和毫无关联的, 相反, 三者不可分隔、相辅相成, 共同组成校园文化的整体结构。其次, 文化建设的整体性。校园文化内涵丰富, 博大精深, 既包含着空间的结构, 又蕴含了时间的跨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突破传统的“文化活动”观, 要将精神的因素、环境的因素、人的因素等充分整合, 建立一种整体的文化建设理念。在文化建设中既应考虑到空间的立体性, 又要考虑到时间的连续性;既应考虑到布局的合理, 又要考虑到结构的完整, 从而构建一个整体完美的和谐校园文化体系。

二、校园文化整体性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校园文化的整体性体现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宗旨, 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石和保障。

首先, 实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需要校园文化的整体性。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系统, 即树立客观务实的办学理念, 建立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开展健康而丰富多彩的师生文化活动, 创造浓郁、文明的人文环境, 实现校园中人与人、人与制度、人与环境及各种思想、观点的和谐, 为和谐校园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实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必须遵循文化整体性原则, 将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统筹考虑, 使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形成合力, 这种合力的集中作用对象就是广大师生员工。

其次, 校园文化的整体性体现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包括两个层面, 显性的和隐性的, 显性的包括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整体氛围;隐性的包括健康的心态、积极的处事态度。对于校园文化,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唱歌跳舞和规范约束,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学校传统和学校作风的综合体现。这种文化的整体性表现的是一种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内在动力, 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 校园文化的整体性充分体现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 它将对师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

三、以校园文化整体性为基点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校园文化重在建设, 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这三个方面建设应遵循文化的整体性, 全面、协调地发展, 这将极大地丰富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与底蕴, 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1. 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以及校风、教风、学风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 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校园精神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和谐精神文化建设, 首要的是培育学校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以办学实践为基础, 以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为特色, 凝练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和共同愿景。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注重学校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 包括校领导与教职工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 提高工作效率, 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此, 学校管理者必须大力改善学校中的沟通渠道, 充分发扬民主, 信任广大师生员工, 努力追求一种认识上统一、感情上融洽、步调上一致的和谐人际氛围。

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还应重点抓好校风、教风和学风。校风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作风。优良的校风是一面旗帜, 激励着教师为人师表, 辛勤育人, 也鞭策着学生勤奋学习, 积极向上。教风是一所学校教师长期积累和形成的教学风格。为培养良好的教风, 学校要经常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为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 关心教师的生活疾苦等。学风是一所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治学态度的集中体现。优良的学风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校风、教风和学风集中代表了一所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程度, 是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2. 和谐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建筑、教学设施、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运动场、食堂、宿舍等方面的建设, 这些既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优良校园文化的外显。校园物质文化也被称为显性校园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校园建筑。学校的建筑应力求体现某种风格, 或朴素, 或典雅, 或造型别致。尽可能避免设计成“火柴盒”式的传统校舍, 给人一种呆板单调的印象。 (2) 学校标识。为营造鲜明的校园文化, 每一所学校都应力求有自己独特的标识, 如校牌、校服、校旗、校徽、校报等。这些标识一方面突出了学校的整体形象, 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3) 校容校貌。校容校貌包括学校的整体卫生以及校舍内部如教室、走廊等的装饰和布置。校舍的装饰布置要富有教育意义, 同时又要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4) 校园美化。绿化、美化校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它不但能改善学校的环境, 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 而且也能给人一种美的熏陶, 激发良好的情感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提高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品位。学校要尽可能做到校容校貌整洁优雅, 使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能起到陶冶性情、激发美感的作用。

3. 和谐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 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程度。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 是和谐校园实现科学管理、严明纪律、规范行为的重要保障, 包括学校的教代会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考核制度、学生的行为规范等。

制度文化创新是和谐制度文化建设的中心, 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根本保证。加强和谐制度文化创新, 最重要的就是把政策导向和价值导向有机结合起来, 既要注重效率, 更要注重公平, 努力创建公平有序、平等竞争、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良好的制度文化平台, 以制度规范行为, 以制度协调利益, 以制度保障和谐。在制度文化创新的过程中, 要对不符合构建和谐校园要求、有违和谐精神理念、背离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师生员工需要的制度措施, 及时地加以修订、改进和完善, 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发展需要。同时, 制度文化创新一定要深入了解师生员工不同利益群体及群体内部的利益诉求, 缩小分歧, 扩大共识, 形成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满足和保障师生员工共同利益的制度措施, 通过这些制度措施, 调整利益格局, 协调利益关系, 进一步增进校园的和谐。

参考文献

[1]王宏宇.文化校园:一种新的校园文化观.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2) .

[2]骆郁廷.建设和谐的大学文化.中国教育报, 2007-04-10.

浅析如何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篇6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本届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 深入研究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创新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 把德、智、体、美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和工作环境。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在特色文化建设方面着重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模块。下面就我院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 针对以上三点作如下分析。

(一) 人才培养方面

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学术品位, 学院决定邀请吉林大学一些学科领域中的优秀学者来我院开展校园文化系列讲座。目前, 我国正在深入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认真反思人才培养的现状, 就会发现存在“人文教育”沦为配角、“社会化教育”不到位、“心理健康教育”浅尝辄止、“思想道德教育”有待提高、“法制教育”弱化等问题。对此, 我院坚持“以人为本”, 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凸显人文特色, 建设和谐校园, 有针对性地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 在教育方面, 我院不仅加强课堂理论的教学,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的能力。例如, 我院机电工程系通过对学生布置课程设计与生产实习的课程, 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与软件的掌握能力, 还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分工合作意识, 教学效果尤为显著。从机电实训楼、实验楼的建设就足以证明我院对人才教育的足够重视。

(二) 科学研究方面

我院将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作为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 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部分, 科学研究实践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条件, 而科学研究平台则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基石。高校应重视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使之协调发展, 有利于增强我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我们在保证教学工作有序进行的同时, 积极倡导师生开展科研工作。我院的自然科学技术创新活动, 一直是围绕地方的产业发展、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展开的;人文社科的探索研究, 则是直接服务于政府的决策, 为地方立法调研咨询, 为城市的功能定位、城市规划、经济运行、人才开发管理展开研究。如《珠海市横琴岛开发战略与规划提纲》、《珠海市地方旅游立法调研咨询报告》、《珠海市无线电管理办法的调研与实证研究》、《珠海市高技能人才紧缺工种目录的调研》等我院教师的优秀作品都直接成为政府立法或制定有关政策的依据。

(三) 社会服务方面

高校社会服务作为促进大学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良好的社会服务职能使我院在促进现代高校教育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作用显著。我院坚持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作为社会服务的首要任务, 积极鼓励广大师生参与社会服务。迄今为止, 高校的社会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科学合理的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有利于指导高校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有利于高校对社会服务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控, 更好地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作用。因此, 如何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进行有效评价, 并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决策系统,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3年年初, 我院毕业生黄炊患白血病的消息就曾牵动母校师生的心。2013年1月8日, 珠海学院学生会发出微博, 倡议全院师生慷慨解囊, 伸出援助之手, 帮助黄炊渡过难关。随后, 在她的母校, 一股股爱的暖流汇聚成河, 全校师生纷纷捐款献爱心, 共募得4.7万多元善款。目前黄炊第三次化疗已结束, 精神状态不错, 近日将回到医院进行骨髓穿刺术, “如病情完全缓解, 就可以进行造血干细胞配型”。人间自有真情在, 相信通过大家的力量会帮助黄炊渡过难关。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办学过程中长期下来形成的一种文化成果和价值的认同, 不仅包括以上三大模块的建设, 同时还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多个方面。它无处不在, 小到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 大到一座庞大的建筑物。它是学校意识形态的综合体现, 不仅影响学校的办学和教学, 还决定着一代代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的作用, 决定着学校对社会的影响。

(一) 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形式, 它是校园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是校园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校园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理环境、规划与布局、建筑与设施、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其他小型的或辅助型的物质文化。

吉林大学珠海校区是吉林大学在珠江三角洲设立的战略窗口。占地5000亩, 现有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珠海分院、吉林大学南方研究院、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珠海分实验室、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珠海分中心、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珠海分实验室、吉林大学海洋油气资源研究中心、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南方基地、吉林大学粤港澳台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等9个教学、科研和管理机构。已经形成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培养的完整高等教育教学体系, 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完整高等学校功能体系。

(二) 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主要由高校价值观、高校办学理念、大学校风、高校伦理观等几部分组成, 具有促进人才培养、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作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沉淀形成的, 并能为全校师生员工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当前,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 校园精神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定位不准确, 文化活动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对社会不良思潮的抵抗力弱等。由此造成个别学生个人意识浓厚, 社会责任感缺乏, 价值取向扭曲, 道德知行脱节等现象。所以,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优化德育教育环境是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有效途径。2013年3月17日由我院学生处、学院团委组织的“青年学子形势政策学习会———观看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现场直播”活动

WENJIAOZILIAO

在大多功能厅举行。从中我们学到, 青年学生要求真务实, 在学习中脚踏实地, 击破不解, 不断寻求发展, 为我们的未来添砖加瓦。

(三) 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高校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当前,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存在开发力度不够, 民主性不强, 缺乏系统性、权威性的管理理念等问题。加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应从提升民主性, 依法治校、注入“以人为本”理念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我院保卫处以“确保学校安全稳定, 真诚服务师生员工, 共创安全和谐校园, 肩负责任重于泰山”作为服务准则。在管理制度上我院在各个地点设置保安亭, 通过24小时全天候的轮班看守, 保证了校内学生的人身及财产的安全。通过各种形式对师生员工进行法制、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保卫工作的宣传教育, 增强师生员工遵纪守法的观念和防范意识, 提高预防犯罪的能力和同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的自觉性, 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我院“宿舍门禁通道管理系统”2010年考察立项;2011年面向社会招标并在35栋学生宿舍全面实施门禁管理系统;2012年9月在新启用的2栋学生宿舍也同步配套门禁通道管理系统。本系统通过技术手段, 不仅提高了宿舍管理效率, 而且强化了宿舍安全管理, 完善了在校生宿舍管理与服务。该系统大大提高了宿管员对出入宿舍人员身份异常情况的识别能力, 减少了外来人员进入学生宿舍非法推销、盗窃等治安案件的发生, 为保障学生安全, 维护学校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 我院还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编写校园安全校规校纪手册, 进一步加强我院的管理制度, 使得我院的各项组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校园文化体现着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思想精神和价值取向, 是培育学生道德文化修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要养成学术自由的风气, 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 体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上是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针对如何加强校园建设的总结与规划, 因此校园文化将成为今后学院办学的生命线, 同时对学院的声誉也起着重大的作用。学院要根据新形势, 用新思维来审视和思考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问题, 为独立学院的今后发展壮大提供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的指导和服务。

参考文献

[1]龚作奇, 王东文, 马雨林.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属性[J].武陵学刊, 2013 (31) .

[2]肖妍玎.浅议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内涵的四个因素[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13) .

[3]郭鹏飞.略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高校校园制度文化[J].传承, 2009 (35) .

[4]李湘健, 谢国忠.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 2004 (7) .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管理的窗口 篇7

但是呢, 时下几乎所有的校园, 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 不过都是格式化的校园文化和教室文化——墙壁上有”名人名言”、“学习园地”, 各个角落也被充分利用, 如“图书角”、“植物角”等;走廊有走廊文化——悬挂着各种条幅 (如名人名言、格言等) ;餐厅有餐厅文化—叫削占着关于节约粮食的图片、格言与警句;甚至, 连厕所也有厕所文化——墙壁上张贴着“文明如厕”的标语……

然而, 近日我去晋江参观了两所学校, 发现她们用于校园环境布置的材料各不相同, 引起了我对校园环境布置的一些思考。

A校的校园环境布置是“豪华版”, 不论是张贴在教室里的、走廊上的、还是厕所墙壁上的, 都是请专业的电脑制作公司量身定做的。虽然精致、美观, 但我感觉与校园不是十分协调, 而且该校师生对墙壁上张贴的内容较为冷漠, 在参观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一位该校师 (生) 驻足观赏;

B校呢, 与A校相比就显得“寒酸”多了, 因为B校用来进行校园环境布置的材料都是源自本校师生的作品, 有书法作品、卡通画、水墨画、手工作品等。虽然制作略显简单, 但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文化吸引力, 不仅我们在参观的过程中驻足观赏、评价, 该校的许多学生也会时不时地围聚于前对其评头论足。

在进行校园环境布置的时候应该选用何种材料、何种制作方式呢?我认为, 校园环境布置最好取材于“师生”。师生是学校的主体, 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 每个师生员工都生活在其中, 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 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

一、易促使学校形成节约风尚

大家都知道, 那些电脑制作的材料价格不菲, 而且刚制作好的时候看上去色彩艳丽, 但它们具有“时效性”, 一段时间以后, 便会出现褪色、气泡等现象, 严重影响美观, 因此不得不重新做。如此一来, 对于本来就经费紧张的学校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试问, 就为了所谓“面上的好看”, 这难道不是一种浪费吗?而如果是采用师生作品的话, 我们只需要制作一个木框来装饰即可。而且, 当下次我们对作品进行轮换的时候, 木框仍然可以用, 只要替换一下相关作品就可以了。

如此, 既耐用, 又实惠。古人云:“克勤于邦, 克俭于家。”中华民族历来倡导节约, 学校更应起表率作用, 继承中华民族的勤俭美德, 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自觉建设节约型校园, 让节约成为校园风尚, 让“节约光荣, 浪费可耻”的理念在校园里蔚然成风。这难道不正是一种真正意义的文化吗?

二、能激发师生不甘人后的精神

毋庸置疑, 师生的作品能够被展示在校园的墙壁上, 不仅可以激励师生, 而且还会产生榜样效应。

自己的作品被选中的师生, 心中自然十分高兴, 自豪感油然而生, 从而会对自己的专长更加有兴趣, 自然而然就有了学习的不竭动力;与此同时, 那些自己的作品暂时未被选上的师生, 在当了一回忠实的观众之后, 心中不免会想:“这些作品的确是不错呻口果我的作品也能被选中, 也能引来别人驻足观赏、啧啧赞叹的话, 那该多好哇。这样的想法就会促使他们暗中努力, 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 力争迎头赶上。

这样一来, 校园就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良性竞争氛围, 从而促使校园真正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 散发文化气息。

三、能引起家长的关注

首先, 家长由于接送孩子等原因会经常来到校园中, 有的家长看见自己孩子的作品悬挂于校园的墙壁上, 心中自然很是欣慰。相反, 有的家长未能看到自己孩子的作品, 自然就会产生不满足感。

两种家长的心态都利于学校的发展, 前者会在觉得自己孩子不错的同时感谢学校、教师的培养, 会更加重视孩子的成长, 自然也就会更加配合学校、教师, 形成良好的家校互动, 双管齐下, 从而促进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后者则会不甘人后, 自觉进行反思, 从自己及孩子身上找原因, 主动与教师沟通, 从而努力让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共同进步。这样一来, 家长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培育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篇8

【关 键 词】 校园文化;和谐;高中

校园文化是师生在教和学的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反映学校整体形象的一种意识和精神状态,是学校神和形的统一。它是学校在长期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具有本校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教育风格、培养目标、学校传统等因素,包括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网络文化、班级文化等。它为学校成为管理之优、育人之范的名校奠定坚实的基础。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学校管理层应该努力培育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一、塑造校园精神,培育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是学校师生员工精神面貌的总体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培养爱国爱校的家园情感,增强师生职工的凝聚力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立足之点;树立远大理想、强化成才意识、共创学校美好未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如何塑造校园精神,培育精神文化呢?

首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全体教师。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因此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武装师生员工,深化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敬业意识,提高育人水平,塑造师德风范,加强师德建设。

其次,狠抓班集体建设,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认真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第三,增强“以校为荣,为校增光”的强烈向心力和凝聚力。确立校训、校歌、校徽、校旗、校报、校刊等校园主体文化作品,编写校史,弘扬学校光荣的历史传统,抓住学生评“三好”、“优干”、入团、入党等关键点开展好爱校建校的主题教育活动。

二、完善校园网络设施,培育网络文化

信息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体现现代化与时代性、开放性的结合,必须完善校园网络设施,培育网络文化,尤其是要加强校园信息和网络建设。

校园网建设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校园网硬件方面,建成校园网络系统,主要包括Internet及校园网络系统、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监控系统、多媒体编辑制作播放系统、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其他电教设备系统。以校园网络为基础,把学生机房、学生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校园电视台、图书馆、信息中心等各处连为一体,真正实现信息的高速传递。同时,有线广播、有线电视系统应遍布学校各个角落;二是软件建设方面,建立自己的资源库,通过购买、改造、开发等途径积极收集各种素材;开展电子课件建设,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图文声像并茂、宏观微观模拟、多种感官接受大量信息等。笔者所在学校近几年来注重课件的制作和积累,已有600多个课件在教学中应用,其中有几十个课件在省、市、区评比中获奖;学校网站建设要体现“对内服务,对外宣传”的原则,可以开设《学校概况》《信息频道》《教学科研》《德育天地》《学生频道》《图片频道》《视听频道》《下载中心》《校园论坛》《访客留言》等栏目,社会各界可以通过网站了解学校,同时也提供了校内师生信息交流的平台和展示自我、创造自我的舞台。

校园网络的出现,使校园文化的内涵、内容、教育目标以及主要任务发生了重要变化,已逐步体现出网络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特点。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信息高速传输,网络交互性、实时性日益增强,已在悄悄地改变着师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逐渐成为广大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积极的、消极的网络资源都对学生产生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加强以体现信息化、人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一台(学校电视台)、三站(校园广播站、心理健康辅导网站、校园文学网站)、五页(学校主页、科组主页、班级主页、个人主页、专题主页)为主题营造健康活泼的、信息化的校园文化生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学习知识、体验生活和感悟人生,自觉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人。

三、美化校园环境,培育环境文化

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办好学校的物质前提。古人曰:“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获超然世外之感,在万籁空寂之中悟通反真。”我国古代书院大多依山傍水,景色宜人。优雅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首先是校园标志建筑的文化设计。校内建筑群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而校园标志性建筑则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集中反映,是校园建筑布局的灵魂和统领性建筑。要确定学校已有的标志性建筑中哪些属于重点标志性建筑并加以保护,同时进行新的规划,如附加雕塑,改善绿化。对新修的标志性建筑,要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并进行精心论证,充分展示其文化内涵,使新建标志性建筑体现意识形态与学术特征的结合,体现现代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其次是学习区、活动区文化氛围的营造。学习区文化氛围的营造要体现严谨治学的文化主题。在教学楼和教室布置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句,在主要教学楼或阅读场所设立著名学者雕像,书写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标语,如校训、校风、学风等内容,悬挂学生书画作品;活动区是进行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要注意发挥其综合功能,在主要的艺术和体育场馆,塑造以艺术、体育为主题的浮雕、标语等。

四、引领学校活动,培育活动文化

加强课余文化建设,开展各种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

一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继续贯彻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坚持每周升旗仪式,进行国旗下的演讲,并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给校园文化注入政治导向功能。

二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开阔视野、锻炼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认识和了解社会。

三是通过大型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视野、磨炼学生的意志。

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文化娱乐活动,塑造向上的人文精神。

五、加强班级建设,培育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是一种无形的教育,是一种“教育存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通常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学校要引导班主任重视班级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营建班级文化要体现班级特色,要有艺术气息,要用环境来熏陶人、感召人。班级应有自己设计、制作的班徽,有自己作词、谱曲的班歌,有壁报、艺术角。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班歌的谱写,班标的征集,班规的制定,教室的布置,班会的设计……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增知识,长才干,明道理,在营建过程中凝聚人心,形成集体。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班级的目标内化为自己的追求和行动,一旦发现自己和班级的进步,获得成功喜悦,就会更热爱自己的班级,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全面推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于构建和谐校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洪疆. 论校园文化建设[J]. 华夏地理中文版,2016(5).

[2] 吴波.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 文学教育(下),2016(6).

校园特色文化 篇9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品牌,是学校长期历史积淀和文化积淀的产物,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是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校园中的人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以尊重人、尊重人的差异、尊重人的创造精神为特征。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氛围和个性发展的总和,是生活在校园里的人,在各种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校园中的每个人都要公平公正地履行职责,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在工作中要有竞争意识、目标意识、创新意识、反思意识和质量意识。

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主动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服务,为其后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形象是校园中一种流动的精神文化,塑造教师形象就成为校园文化中提升人品位的关键。奉献成就师德。只有具有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恪尽职守、敬业奉献、爱生如子就成为教师的人格背景和职业文化景观。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文素养。要让生活在校园中的每个人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不断反思自身行为,不断修正自己。

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文化理念贯穿教育过程。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评价。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的形成根植于教师的精心设计与组织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交往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

校园特色文化 篇10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而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也增添了学校的活力, 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有效地改善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同时也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 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

二、构建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和目标

1. 构建的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包括学校在体育教学、健身娱乐、运动竞赛、体育设施、体育环境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运动中所体现的一种现象和精神。它包括学校体育思想、体育观念、体育道德、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方式等, 校园体育文化构建, 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已得到学校领导和教师们广泛的认识和重视, 因此学校加强了对构建起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的工作, 如:开展各种年级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校庆文化、体育文化、艺术文化等。我们期望以“生动、活泼、自主发展”的校园体育文化, 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形成体育锻炼的热潮。

2. 构建的目标

校园体育文化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以“生动、活泼、自主发展”为主题,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广大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文明、健康、活泼的课外文体活动为目标。体育课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体育课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使每个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爱并经常参与的运动项目, 强化校园环境的体育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文化潜在的教育功能。

三、研究成果与展望

1. 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文体生活

从课题的实施过程看,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走进武鸣高中的校门, 你就会感受到一股浓厚的体育氛围, 无论是清晨、午间, 还是课外活动时间, 在校园内的每一块场地、每一个角落, 你都会看到有许多学生在积极地参与运动, 如:有在田径场慢跑、在球场打篮球、打排球、气排球、踢足球、打乒乓球、在操场打太极拳、练武术、踢毽子、跳竹竿、跳绳、踩高跷、转呼啦圈、跳健美操等,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令人目不暇接。每年的校运动会、体育摄影、校运会会徽设计、体育宣传口号征集、体育专栏板报、体育知识竞赛等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2. 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创新发展

通过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实践, 促进了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 民族体育和趣味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课外活动, 它符合农村高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改变了以竞技为主单纯的体育比赛形式, 使学校体育活动向大众化、娱乐化、健身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习惯也逐步形成, 学生对早操、课间操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动作明显认真到位, 每天晨练和课外体育活动参加锻炼的人数大大增加, “体育无处不在”已经成为我校课外活动的一大特色。学生运动能力、个性特长得到较大发展, 学校体育工作也因此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学校在篮球、排球、田径这些传统项目和游泳、太极拳、跳竹竿这些特色项目上, 已有较强的实力和影响力, 多次在县级市级各种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我校学生的“千人竹杠阵”表演在武鸣县的“壮乡三月三歌圩”活动中闻名遐迩;“千人太极拳”表演在第五届县运动会开幕式上得到观众的赞誉。跳竹竿和太极拳表演已多次作为接待来访和接待家长、校运动会开幕式等重大活动的特色节目。

3. 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

体育运动不仅作用于人的身体, 同时, 它对人的精神也能产生重要影响, 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拼搏精神、公平竞争, 以及团结协作精神、爱国主义等, 也是德育思想的一种积极表现, 无论从生理方面还是从精神方面来看, 体育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又是有效的德育手段。课题研究以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为载体, 把弘扬体育精神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一系列的体育实践活动, 提高了体育活动的思想性, 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的, 积极、健康、向上、和谐、团结、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既塑造了学生健美的身体, 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 形成了一种勇于拼搏、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提高了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 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实践研究证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外文体生活, 并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进而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促进学校体育和学生个性体育的发展。我们建议大力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并从改善学校教育的软环境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角度, 与学校其他校园文化融为一体系统化地建设, 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与作用, 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园体育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价值, 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铮, 滕炜莹等.论校园体育文化[J].体育文史, 2001 (4) .

[2]陶华滨等.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

[3]朱柏宁.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 1999 (02) .

上一篇:自建离子检测系统论文下一篇:灵动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