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化现象十篇

2024-09-12

两极化现象 篇1

极化的概念与测量

在现代政治话语中, “极化 (polarization) ”尽管被给予了显要的地位, 但却很少有文献能够为其提供定义概念的指导。迪马鸠等认为, 对极化的定义可以从否定的意义开始。它首先不是吵闹的、不文明的政治意见的交换, 而是反对意见的程度。因此意见的呈现方式不是极化, 这意味着极化测量的是两种态度间的强度距离和极端性, 而不是内容实质本身 (1) 。

在现代政治选举研究中, 极化概念常被应用于测量选民对某政治人物或政治立场的反应, 而我们所说的“政治极化”被通常定义为公众舆论的分化, 并有走向极端的趋势 (2) 。因此, 极化本身既是一个过程, 也是一种状态。作为一种状态, 极化是与某种理论最大化相联系的反对某一观点的意见程度;而作为一个过程, 极化则指的是这种反对程度是否会随着时间而递增 (3) 。

政治极化的悖论

一直以来, 人们明确感知到的政治极化现象与学者实际得出的证据存在很大出入。比如, 近几年来“美国政治日益极化”的看法往往来自非学术圈的外行观察家, 而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 除了小部分诸如枪支管制、堕胎和伊拉克战争等议题外, “不同社会群体对于政策的偏向基本上是朝着相互平行的方向前进” (4) 。也就是说, 总体而言很少有证据能够说明在道德、社会、经济和外交政策方面的议题存在日益极化的趋势 (5) 。

有学者认为,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矛盾主要是基于两个悖论:第一, 一些议题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成为强烈关注的焦点, 把人们的注意力从其他大量的议题中吸引过来, 从而使人们感知到社会宏观结构的极化是“存在”的, 但事实上极化在议题总体的背景下却又是“缺席”的;第二, 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与专家知识存在落差。由于人们实际上是在与有限数量的其他人互动, 并且讨论着对他们来说较为重要的少数议题。这很可能意味着当个体正在经历意识形态同质化时, 他们在更大的群体中却仍然保持着观点的异质。对这两个悖论的思考十分重要, 因为这与媒体建构有很大关联。

政治极化与媒体偏见

媒体偏见指的是在大众媒体的生产过程中, 记者或新闻生产者在选择报道什么新闻故事和如何报道的问题上往往存在偏见;而媒体的政治偏见则体现在对某个特定的政党及其所属的政治人物或政策采取压倒性的支持或反对态度 (6) 。但更重要的是, 媒体偏见将在议程设置中得以体现, 表现在为受众提供有选择的议题, 并对媒体认为的重要议题放在显要位置。但是, 认为媒体偏见是促成政治极化的原因之一至少是基于如下两个假设:第一, 大众媒体的受众自愿选择符合自己政治立场或意识形态偏好的媒体, 而不愿意接受与自己立场相左的媒介内容;第二, 大众媒体进行的是强效传播, 人们会因为接受带有政治偏见的新闻报道而强化自己原有的立场, 从而可能导致态度极端化。

如果说“一对多”、“单向传播”的大众媒体在技术特征上更容易被精英、政党所操控, 而且受众也相对被动, 缺乏可供自由讨论的平台, 那么互联网的出现则使得学者们重新思考:在被赋予了“低门槛、双向互动、匿名、自由、分享”等属性的新媒体中, 网络使用者是否愿意与具有不同观点的人交锋, 还是仍然只选择强化自己的观点或具有相同意识形态的人互动?互联网提供的公共空间是否能够促成持不同政见的人进行对话和协商, 还是以侮辱谩骂相对, 从而失去对话的空间, 最终导致群体内部的态度走向极端化?

尽管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由精英设置议程的技术阻碍, 但更重要的是网民自身仍然有可能倾向于选择自己认为重要或感兴趣的有限议题进行讨论。虽然这与宏观社会环境中的政治极化并不一致, 但如果参与讨论的人群范围是相对有限、割裂的, 那么人们感知到政治极化现象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这时, 群体内部成员在网络协商过程中, 面对有限的观点库和不成比例的具有意识形态偏向的信息, 是否还能够进行理性探讨, 会不会更为极端?这是必须关注的。

网络协商民主与群体极化

桑斯坦的“群体极化”论对实现互联网协商民主的可能性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群体极化是指一个协商群体中的成员必然会在协商之前的倾向所暗示的方向指引下走向一个更为极端的观点 (7) 。桑斯坦认为互联网正在使人们能够设计他们自己高度个人化的传媒节目, 过滤掉一些麻烦的问题和不喜欢的声音。他用“飞地商议” (enclave deliberative) 这个词来形容网络上出现的分裂现象, 并认为“飞地商议”的出现不仅会加深社会的分裂, 而且也已经变成群体分化甚至极化的“滋生地” (8) 。

然而, 桑斯坦的群体极化观点并不能完全预见或充分解释网络中可能出现的政治极化现象。一方面, 网民作为个体行动者的能动性不能被简单忽略。不能排除具有反思能力的网民坚持己见, 形成理性互动, 并在网络讨论中获得影响力, 从而降低极化的风险;另一方面, 网络中的政治极化现象还与存在的意识形态冲突及其关注的议题有关。而网络中的意识形态及其争论的议题又是与宏观社会结构和变革密切联系的。

在我国, 由于区别于西方大多数国家的政治建制, 两党或多党派间因选举相争而引起的政治极化问题并不显著。但这不意味着我国的民意在政治意识形态层面上没有分歧, 事实上, 意识形态上的极化正是政治极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维度。

我国网络BBS论坛讨论中的意识形态分化

近几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留意到中国互联网中逐渐浮现的意识形态冲突。彭兰观察到在强国论坛中存在着“左派”与“右派”, 他们在几乎任何问题上都形成对立。她指出无论是“左派”与“右派”的对抗、“亲美派”和“反美派”的过招, 还是“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较量, 这背后都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更为广阔的生活土壤 (9) 。乐媛和杨伯溆通过对中西方左右意识形态演变过程的梳理与归纳, 并对强国论坛和猫眼看人BBS论坛的实证对比分析中得出, 在中国确实存在左派论坛和右派论坛, 并且它们各自所关注的议程也有所不同 (10) 。唐芳和杨伯溆则在此基础上就这在两个论坛中发言的网民政治倾向及其社会经济地位进行了问卷调查, 研究发现互联网政治言论的主体源自社会中间阶层的温和派讨论, “激进主义”和“群体极化”现象虽然存在, 但却只是少数派现象 (11) 。

可见, 在我国的网络BBS论坛的政治讨论中, 不同意识形态群体的分化与对立已经初步展示出来。这暗示着网络政治极化现象很有可能与意识形态相关联, 但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来进行验证。

网络政治极化现象研究的展望

基于上述回顾, 本文认为针对我国网络政治极化现象的一个进路是通过截面研究: (1) 调查和验证极化现象的存在范围与程度; (2) 进一步探索政治极化现象的存在与意识形态是否存在关联, 以及“政治激进主义”是否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3) 比较不同议题间的极化现象差异, 以确认哪类议题是目前社会政治环境中的“起飞议题”, 更易导致网民的极端化。

如果说以上几个基于截面研究的思路仅可能展现“极化”测量的一个维度, 即态度的分布状态。那么, 对网民群体态度的历时性考察则可能揭示一段较长历史时期态度的转变。或者, 还可以对一群范围较小的网民在讨论特定话题过程中的态度变化进行捕捉, 通过深度访谈等方法对其背后的动因和机制进行探索等。

不可否认, 基于实验心理学和社会调查方法的“极化”测量在新的互联网环境中存在研究方法上的种种困难, 诸如海量数据、网民样本难以跟踪获取、信息虚假等一系列问题。但本文认为, 对极化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通过厘清“极化”的概念、争论与已有的经验研究后, 以上所提供的研究进路将可能为推进网络政治极化现象探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注释

1 (3) DiMaggio, P., J.Evans, &B.Bryson (1996) .“Have Americans’Social Attitudes Become More Polarized?”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2:690-755.693.

2 Wikipedia, polarization (politics) :URL:http://en.wikipedia.org/wiki/Polarization_ (politics) .Retrieved on September-19-2009

3 (4) Page, B.I.&R.Y.Shapiro (1992) The Rational Public:Fifty Years of Trends in Americans’Policy Preference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288

4 (5) Baldassarri, D.&P.Bearman (2007) “Dynamics of Political Polariz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2:784-811

5 (6) Wikipedia, media bias, URL:http://en.wikipedia.org/wiki/Media_bias.Retrieved on September-19-2009.

6 (7) Sunstein, C. (2001) Republic.com,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7 (8) (11) 唐芳:《政治网民的社会经济地位与政治倾向》, 载《中国传媒报告》, 2009 (3) 。

8 (9) 彭兰:《强国论坛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载《信息网络安全》, 2008 (6) 。

两极化现象 篇2

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在他的著作《极端的人群》中, 将群体极化现象定义为“进行讨论的一个群体的成员通常到最后所采取的立场, 与讨论前成员所持有的倾向总体相同, 而且更为极端。这种现象称为群体极化。”[1]

网络极化的群体不仅限于活跃的网民, 借助于口口相传也吸引很多不接触网络的非网民的关注。而且很多热点的网闻, 更吸引了大众媒体的关注, 大众媒体的参与, 不仅吸引了非网民的关注, 更加剧了网民的关注热情, 客观上助推了群体极化程度的加剧。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 没有人去修补, 隔不久, 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 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 很快的, 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 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 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 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 丝毫不觉羞愧。这是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的“破窗效应”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1]

网络无疑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由于网络匿名给人一种不负责任的心理。所以造就了敢于第一个砸破玻璃的人。而网络这个平台, 又从不缺乏围观者, 于是更多的人, 则如看到血肉的蚂蚁, 一哄而上。

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 网络上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水军”。他们为了利益而存在, 不仅成为率先打破玻璃的的人, 并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促成或加剧极化现象的发生。当网民为网络这个舆论平台为草根一族提供了公平的话语权而欢呼时, 该警惕地确认一下, 时至今日, 究竟是谁掌握着网络的话语权。掌握网络的话语权就意味着言论在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为此, 需要大量的点击率、回帖、转发。而网络推广公司利用旗下的水军操纵了高点击率, 海量回帖和转发。庞大的水军能够因一句无厘头的话在瞬间促成网络群体极化。不能否认, 网络推广公司以利益驱使水军掠夺了网络话语权。

2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破坏性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赤裸裸地暴露着人类内心的欲望, 撕毁了因羞耻心而遮遮掩掩的伪装。极化现象给了群体肆无忌惮的勇气。网络上充斥这大量恶俗报道, 猎奇、刺激和低俗的娱乐信息大行其道, 为了追求轰动效果, 不惜以诋毁他人、揭露人隐私的方式来吸引人的眼球。而寂寞、无聊的围观者, 网络上随波逐流的人, 正在敲响文明的丧钟。

小三、二奶炫富, 蛊惑人心的言论在社会蔓延无疑会将社会道德文明观念引向歧途。没有完善自控能力的青少年, 聚集在一起咒骂老师或家长。网络炒作伤害了网民的善意, 透支着社会诚信……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涉及面广, 庞大的网民数量, 便捷的获取信息方式为极化现象提供了数量保证, 成就了惊人的极化速度。“贾君鹏, 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 在短短五六个小时内被390617名网友浏览, 引来超过1.7万条回复, 被网友称为“网络第一神贴”。“贾君鹏”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走红于网络堪称是一个奇迹。互动媒体公司CNET2010年8月26发布互联网重要事件爆料:贾君鹏事件波及了全世界公众3200家公共媒体, 受注人群将近20亿。

Qq与360的网战被称为3q大战。马化腾表示:“不到3天2000多万用户感染扣扣保镖, 并且每天过1000万速度增长。”“即使是只有2000万用户被劫持, QQ每个用户平均有40个好友, 这也意味着360公司可以通过2000万用户影响8亿人。这是很恐怖的事情。”

最值得重视的是,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联动现实社会。躲猫猫事件, 重庆出租车罢工事件, 人肉搜索事件等, 都是联动现实社会的经典案例。人肉搜索, 将网络上虚幻的人物和现实中真人相对应, 公开身份, 对现实社会中人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压力。加剧网络极化的程度, 在网络内外引发一场更大规模的舆论风暴。

若群体发展成为稳定的实体, 他们将变得危险。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大多是客观上由某些临时因素引起的, 是短暂的。然而一旦群体发展成为有组织, 有行动规范的实体, 他们将变得危险, 成为社会文明有序发展的阻力。例如, 虐待小动物团体, 色情产业链, 网络推广公司等。

笔者总结了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模型。网络群体极化事件有客观发生, 有个人或团体独立炒作, 也有借助推广公司炒作。客观发生的事件中, 有网络上引发的事件, 也有现实社会发生的事件在网络暴露出来, 这两种情况都要经过网民的传播而导致群体极化现象。这个过程中网站对信息的放大——标题着重显示, 信息置顶、置首页或弹出宣传——促进了网民宣传, 但网站并不是直接促使群体极化。只有网民认同网站信息, 买网站的账, 对信息加以点击、回帖、转发才能促进群体极化。另外, 网民对信息的关注、传播, 也会促动网站对信息的关注、放大, 网民和网站之间有个相互作用。

人为炒作的信息中, 个人或团体独立炒作和客观发生事件一样, 发生群体极化都要经过网民的传播。值得注意的是, 通过推广公司, 借助水军宣传能够直接促成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水军掠夺了看似公平的网络话语权。

群体极化现象发生, 如果不断有冲突或新的情况产生作为言论支点——矛盾激化, 发布网络通缉令, 网络舆论引导人暗示等——那么将促使极化现象加剧。同时, 网络舆论引导人此时能发挥重要作用。网络舆论引导人有计划的宣传、推进, 能够从主观上提供言论的支点, 促使群体极化加剧。群体极化不断加剧, 个体更具主动性导致群体失控, 极有可能联动现实社会。而此时, 大众媒体的报道, 必然对现实社会产生直接影响。而现实社会的联动必将反过来促进网络极化现象的加剧。

若群体极化事件对现实社会的作用导致某些个人和团体有利益可寻, 那么将促进有组织、有行动规范的实体形成。而这种实体必将产生网络舆论引导人, 不断加剧群体极化, 再次作用于现实社会, 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3 期刊编辑的责任

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模型可以看出, 大众媒体报道对极化加剧, 是否联动现实社会, 并形成有组织实体,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期刊编辑, 应该本着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则, 当好舆论把关人, 做好舆论引导人。不能为了吸引读者, 扩大销量而盲目跟风, 炒作网络热点。

媒体谋求自身的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大势所趋, 在网络的冲击下, 媒体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为了吸引受众, 一些媒体把社会效益放下, 追逐网络热点, 炒作新闻。网络上一些未经证实的新闻, 甚至捏造的虚假信息, 被媒体不经查证就跟风发布出去, 对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媒体不仅仅是一个盈利的企业, 它是喉舌。在享有话语权的同时, 必须肩负起随之而来的社会责任。那就是媒体的导向作用、教育作用。媒体要倡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让受众趋向正常的审美取向、价值取向。媒体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为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建设服务。

作为一个期刊编辑, 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尽早判断出可能发生网络群体极化的事件。群体易冲动, 失去理智, 易被煽动, 作为期刊编辑, 要掌握群体心里, 采用合理的方法, 借助媒介的力量及时疏导群体过于偏激的言论, 将群体极化现象扼杀在萌芽之中。树立期刊媒体的形象。

作为期刊编辑, 要敢于同不正当的网络极化现象的网络舆论煽动者展开论战。把客观、正确的意见呈现在读者面前, 让读者看清事实, 冷静面对问题, 不被利用。引导群体极化现象的发展走向, 让它发挥正面积极作用。

期刊编辑, 针对一些恶意炒作的事件, 要积极开展调查, 及时给予解释、澄清。对于恶意炒作促使群体极化的行为, 只要有权威人士站出来及时给予合理的解释, 将真相呈现在群体面前, 群体便会渐渐散去, 事件很快会被冲淡, 群体极化现象也就随之而终结。

例如, 2011年3月, 日本九级大地震, 引发了我国内地抢盐热。不良盐商利用网络疯传海水被污染, 食盐将短缺, 碘盐防辐射等消息, 以次哄抬物价, 牟取暴利。不够理性的网民再一次成了信息炒作的传播者和受害者。但这次事件, 大众媒体很快作出反应, 发出辟谣消息——我们食用的主要是矿盐, 海盐短缺对食盐供应影响不大, 碘盐并不能起到防辐射的作用等。大众媒体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及时稳定民心。政府加大食盐供应, 并严惩哄抬盐价的商家。很快解除了此次群体抢盐风波。

这是大众媒体应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采取的有效措施。作为期刊编辑应加以借鉴。期刊发稿周期长, 及时性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弱。但编辑可以发挥期刊特点, 更加全面深入地剖析问题, 引导读者辨明是非, 并让读者增加识别能力, 避免被别有用心的团体和个人所利用。

总之, 期刊编辑要认清自我的价值和责任, 增强自律学习能力, 加强道德建设和社会责任感, 克服浮躁心态, 树立期刊的正面形象, 并为维护网络良好的舆论环境, 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2][法]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许列民, 薛丹云, 李继红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3][美]E-A-罗斯.社会控制.秦志勇, 毛永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

[4][美]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梁永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5][美]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丁德良译.海口:南海出版社, 2010.

微博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分析 篇3

关键词:微博;群体极化;网络行为

近两年,随着微博用户数量的持续增长,微博的影响力持续扩大,成为很多媒体事件的发源地和孵化地。在中国,网民是在公民中社会参与热情度最高的群体,是网络舆论的群众基础,而微博是承载网络舆论的最大的最便捷的平台。微博与论坛和社交网络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开放性和互动性,在一系列公共事件中,微博赋予了每个人一个的麦克风,当微博中的声音成为一种舆论,往往深刻影响事件的走势,促进网络民主。但是,微博中往往出现很多口水话语和非理性的言论,如果这些言论上升到群体极化的程度,将对我国网络环境的和谐产生不良影响。

一、概念界定

(一)微博

微博是一种互联网产品,是微型博客的簡称。原型是美国的Twitter,为传统博客的一种变体。中国最大的微博提供商新浪微博的介绍如下:“在微博中,您可以将您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写成一句话(不超过140个字),或发一张图片,通过电脑或者手机随时随地分享给朋友。您的朋友可以第一时间看到你发表的信息,随时和您一起分享、讨论。您还可以关注您的朋友,即时看到朋友们发布的信息。”微博是一个虚拟的传播平台,但在网络空间已经和成为现实空间的一部分的时候,它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2009年8月,新浪涉足微博领域,开创了中国微博的蓬勃发展局面。目前国内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多达几十家,像最早在中国实验迷你博客应用的饭否,以位置社交见长的嘀咕,以文学评论为主的豆瓣说等,其中很大一部分并不用微博这个词语,微博服务用户群也各有侧重。

(二)群体极化现象

群体极化的概念是1961年美国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James Stoner)根据研究群体讨论时出现的现象提出的。在一个组织群体中,个人决策因为受到群体的影响,容易做出比独自一个人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可能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这个社会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本文所说的群体特指参与了微博讨论或书写的微博使用者。

极化不仅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走向极化的过程。就极化的方向来说,可能是朝向好的方面,也可能朝向负面的方向。芝加哥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用群体极化的理论解释了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他给群体极化下的定义:团体成员一开始就有某种倾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后来,美国心理学家萨拉凯?拉尔在研究中发现:“群体极化”现象不仅存在于现实中,而且同样存在于网络中。在网络和新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具有相似意见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凯斯·桑斯坦也在其《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网络就像一个巨大的回音室”,网络中的人们置身于相近的看法中,会强化原有的观点,变得极端,最后会导致“群体极化”的后果。

二、微博中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1.微博用户对微博的利用习惯

微博参与者数量众多、背景各异,但是从中国的微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承担了民众太多对于民主的渴望。每个微博中的公民都可以是惩恶扬善的法官、道德审判者、政策评论家、信息发布者多种身份,通过这些角色扮演,网民在微博中呈现出一个自我来。所以微博空间充满了怀疑、批判的声音和情绪表达。微博的其他参与主体,如政府机构、媒体、企业,可能利用社会情绪实现自己的利益,把网民的情绪作为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

2.匿名的微博更易沉醉于集体的狂欢

中国是个面子社会,在现实生活中,即使一个人有了错,人们往往处于自己修养的考虑或者对别人尊重的考虑等因素,不会对当事人直接恶语相加。微博中,人们是在后台,并没有面对面、一对一的和当事人交流,所以不存在给对方留面子的问题。微博中人们往往还是匿名的,匿名性可以降低其心理压力,不必在意自己的话语对自己的影响,更愿意使用快意恩仇使得谩骂来发泄自己的愤慨。尤其是大家都在挥舞着道德的大棒打向当事人的时候,每一个个体其实是去个性化的,是融入群体之中的。在这种集体围观的环境下,会让个体有一种自己的声音被极度放大并被广泛认可的错觉,在群体的保护下,表现出违反他们在社会情境中常常遵守的社会准则的行事倾向也就不难理解了。

3.微博的书写机制和关注机制助推极化情绪

网民的意见表达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一个复杂的互动环境里相互影响形成的。微博的具有简短、碎片化的特征,短短的微博不足以阐述太多的观点,140个字的容量限制了人们充分说理的欲望,人们在书写微博时往往不会经过仔细思考,往往会通过转发并加上自己简短的评论表示自己的关注,在接受某一个信息时,往往会是感性的主观的情绪的认识,根据已有的经验贴标签、下结论。名人微博聚集了数量庞大的粉丝,人声嘈杂,人们往往有墙倒众人推的心理,简短的语气词往往最符合微博的传播环境。

从微博的关注与跟随机制来看,粉丝可能只是因为围观心理关注微博博主,而众多的关注者之间没有关注关系,别人说什么自己没有必要花费很大精力批驳,在一群情绪化的人群里,有理性的声音往往被很快淹没,愤怒的情绪更易被分享。其去中心化的结构和便利的交互性,使微博舆论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网民往往处于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中。

4.现阶段,我国很多网民还不够理性和成熟

多数网民并不会独立的产生自己的观点,这部分群体处于集体无意识中,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认为,在群体的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占了上风。这部分人更容易受到意见领袖和有支配欲望的人的影响。而大量关注者的声音会影响其他的关注者的看法,从社会规范的角度来看,当人们认为群体的一般意见是什么的时候,那种意见对于自己来说就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人们会通过比较,衡量自己的观点和一般性言论的距离,并倾向于把自己的观点向可以预见的方向靠拢,或者被说服,或者主动把自己的观点收起,选择沉默或者附和,最终,小群体意见保持了趋同和极端化的倾向。从意见领袖的角度来看,在微博中会观察事态的走向,通过比较来确定自己的立场,因为大多数意见领袖关注者众多,身份明确,对于他们而言,自己位于角色扮演的前台,更愿意说一些能够符合民众心境的话语。当意见领袖发现自己身边都是附和自己观点的声音,会强化原有的观点。

三、小结

在涉及到道德情感的事件中,不少网民依然缺乏理性和人文关怀精神。这和微博的聚集效应和传播方式有关,也和网友的非理性情绪发泄有关。更多的时候,在一系列公共事件中,微博发挥了科学分析、理性引导的作用,也承担了社会情绪的减压阀的作用,有了这个平台,现实生活中积攒的怨气才寻找到一个相对宽松的出口,所以不必对一些情绪化的言论过分指责。但是群体极化现象可能带来“多数人的暴政”,甚至导致现实生活中极端行为的发生,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对广大网友开展网络修养的教育,减少网络上莫名的愤怒情绪和嘶喊似的语言暴力,有利于更好的互动并解决问题,能够提升网络空间的文明与和谐程度,促进网络民主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桑斯坦.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两极化现象 篇4

内容摘要: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英语教师,发现学生们一个突出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好坏差距悬殊大,两极分化严重,差异性造成了传授知识的困难与学习效果差距。因此我试着去调查„

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教师,发现学生们一个突出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好坏差距悬殊大,两极分化严重,差异性造成了传授知识的困难与学习效果差距。因此我试着去调查和思考这个问题,并尝试用各种方法来改变这种现象。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尝试会对学生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习兴趣的持续,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的教育观的改进都有很大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生刚学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时,兴趣高,学得也顺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难度的增大,部分学生开始走下坡路,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特别在出现了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考试之后,他们从原来的乐于接受到被迫接受,甚至拒绝接受,成了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习中最大的障碍。而另外部分学生由于程度好,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往往集中在他们身上,因此兴趣就保持了下去,从而使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成绩更加优秀。这也就在两部分学生之间划清了明显的界限。

一 两极化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生的心理特点调查及改进措施

两极化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生:顾名思义,也就是学习成绩优秀的部分学生和程度极其差的部分学生,这两部分学生是如何形成的,上面已经谈过,但这两部分的学生究竟有什么样的心理特征,我们又如何根本他们的特征进行改进。

1)琢玉成器,使后进生能够健康发展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面对后进生,教师固然会感到沉重的压力和无奈,但也决不能听之任之,让其自生自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对于后进生,教师更应先了解他们的心理。只有根据他们的心理来实施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心理健康学的角度分析,后进生普遍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卑型。对学习任务感到紧张、厌倦和自暴自弃,失败使自己感到一无是处,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

2.放纵型。对学习毫无责任心,怠惰、懒散,学习习惯不良,积习成性。

3.焦躁型。在学习上缺乏信心和自信性。碰到困难容易急躁、动摇、退缩,学习情绪不稳定。

4.抑郁孤独型。不求上进也不惹是生非,学习动机微弱,学习被动,又不喜欢与人交流。

抓住后进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转化,我认为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用心灵的爱抚来医治心灵的创伤,用精神的甘露来涤疗精神的污染。作为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后进生,充分尊重、信任他们,与他们交朋友,谈心,了解他们,研究他们,尽量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极大的耐心和宽容心去积极地引导他们,并细心捕捉他们的闪光点,有意识地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机会。平时,我常与后进生沟通,平等地与他们交换意见,鼓励并帮助他们解剖自己,分析成绩上不去的原因,根据实际情况,探讨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在课堂上,我精心地设置有利于后进生参与的情景与活动,让他们自由发挥,自由组合。如在分角色表演对话时,我尽量让后进生选择自己能胜任的角色。当他们表演得不错时,我会毫不吝啬地说:“Good!very good!Wonderful!„”。常言道“越夸越灵”。后进生一旦意识到自己被赏识,被重视,便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习中去。

(二)、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学生千差万别,同是后进生,也各有各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因材施教,使人人得到应有的发展。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应对处在不同学习水平层面上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分层辅导,满足不同需求。在保护后进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可适当降低问题、作业等的难度及要求。如在让学生掌握“apple”时,对于中等生,可要求他们达到“四会”的同时,组成诸如“a red apple”、“an apple tree”的词组;对于优等生,可要求他们会说“I have a red apple.”“This is an apple tree.”之类的句子;而对于后进生,则只要求他们达到会听、会说、会读、会写四项基本能力。这样,既满足了优、中等生的求知欲,也让后进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三)、培养合作互助精神。小学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教材是按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原则编写的一种口语课程,以对话形式体现语言功能,每个对话都设计了情景,并配以生动形象的插图。因此,活动式学习成了小学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课堂的主体。无论是同桌操练、小组活动,还是情境表演,都需要学生间的精诚合作。在合作中,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思维活跃;同时也消除了羞涩感,变得善于说、敢于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出自己的才能。有效的合作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能力,而且能促进后进生的学习。小学生非常看重集体荣誉,当老师把他们分成一个个小小组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取长补短,好的学生拼命地指导、帮助差的学生。当他们的合作取得了成功,得到了好评时,他们很可能觉得在学习上取得了成功,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更增进了合作精神。我任教的班级人数多,插班生也多,对于补差工作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为了更好地帮助后进生,我让学得好的学生与学得差的学生组成“黄金搭档”,进行对话,做问答练习等,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如此这般,不仅加大了学生语言的实践量,还能够培养学生在群体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这是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素质。

两极化现象 篇5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1.缺乏学习兴趣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心理因素

对初中学生来说, 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 对数学缺乏兴趣的学生上课很难集中精力去听课, 作业肯定做不好, 当然不会有好的成绩.

抽样调查表明, 在284名被调查的学生中, 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不大的占49%, 其中原来有兴趣, 后来兴趣减退的有118人, 占42%.

2.意志薄弱和缺乏自信心是造成分化的性格因素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 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 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 初中数学难度加深, 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 教师辅导减少, 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 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差, 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 意志不够坚强, 在学习中, 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 甚至丧失信心,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3.知识出现了断层现象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 初中教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 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内容的基础;其次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 新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 就出现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有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好, 又没有查漏补缺, 及时衔接, 就导致了知识的断层, 长此以往, 学生所学知识形不成完整的系统和网络, 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 导致学习成绩分化.

4.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中学教学学习的要求

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成绩分化最明显的阶段, 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明显比小学要高, 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期, 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慢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必然要受到影响.

初中生学习的自主性差, 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 没有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初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 往往偏重于对课本上定义、公式、定理的记忆, 不会比较, 不善归纳, 不能形成完整的学习操作系统, 尚未从小学的机械识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走出来, 无法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 以致严重影响了知识摄入的数量与质量, 最终逐步导致了分化.

5.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也是造成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初中数学教学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下列情况.

(1) 课堂教学中, 教师面对几十个知识水平和个性存在着差异的学生, 常常发出同一个指令, 很少考虑到高、中、低不同水平的情况, 这种划一的要求, 必然导致分化的产生.

(2) "一言堂""满堂灌"仍是一些教师习惯的教法,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况.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 没有及时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不注意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 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被动地位, 进而产生分化.

(3) 作业布置过多或偏少, 学生作业抄袭现象严重, 作业效率极低.

二、消解学习成绩分化的教学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适当难度的提问、讨论和测试的机会, 让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 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 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 认识到自己的力量, 增强自信心.

(2)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感受教学的魅力, 创造情境是指教师给学生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 又提倡学以致用,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应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 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 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 其教学效果是教师"一言堂"式的讲解不可比拟的.

(3) 重视情感和理想教育, 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 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 教师如能够尊重、爱护、体贴学生, 能够严以律己、以身作则, 就会赢的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 那么教师的忠告和批评就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 教师的赞扬就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愉快和深深的满足, 教师的正确引导就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此外, 还有许多方法, 比如发挥区位数学的作用, 介绍数学家的故事, 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 等等, 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手段,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加以运用.

2.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力, 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意志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 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对其智能的发展是有强化和推动作用的.教学中, 用榜样的生动范例教育学生, 对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有较好的作用.例如讲华罗庚、陈景润等我国著名数学家的事迹及成才的故事, 指出他们之所以能登上数学的高峰, 是因为他们具有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 从而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可贵品质, 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 勤奋而顽强地学习,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克服困难的机会, 并积极启发诱导,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初中生思想不稳定, 兴趣容易转移, 上课容易分心, 在课堂上, 教师可不断以目光、表情、手势以及声音的变化或者作必要的停顿来警示他们, 使其感到老师始终在关注着自己, 从而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对部分依赖性强、不爱动脑筋、爱抄作业的学生, 教师要教育他们认识到做作业的好处和抄作业的害处, 教育他们要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养成良好的自控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力, 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后, 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同样, 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的成功感, 也可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与此相反, 如果学习总是失败, 就会丧失信心, 就会产生失败感,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适当难度的提问、讨论和测试的机会, 让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 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 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 认识到自己的力量, 增强自信心.

3.分解教学难度, 调整教学进度

现在我们所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可能标准实验教材, 和原教材相比, 增加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内容, 提高了灵活度, 学生学起来感到有点困难, 我们在进行教学时, 要分解教学难度,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尝试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适时调整教学进度, 使学生能迅速适应新教材的要求.

4.加强思维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要针对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教学学习的问题, 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 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 培养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一方面, 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 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5.改革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树立立体意识

(1)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绝不能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题的活动, 教师要讲究教学策略, 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 使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参与, 大胆实践, 在参与过程中品尝成功的愉悦, 激发学习数学的动机.

(2) 数学探究性学习, 能有效地沟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为教师, 要善于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 营造探究的氛围, 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

(3) 掌握反馈信息, 精心设计练习, 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注意掌握反馈信息, 及时采取措施, 弥补缺陷, 以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两极化现象 篇6

一、造成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原因

造成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原因多种多样, 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追求教学氛围的活跃, 以及学生参与的程度, 整节课几乎都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而缺少了对他们的引导;其次, 教师过多地利用现代化技术辅助课堂教学, 他们认为使用的先进的教学手段越多, 就越能够体现教学的与时俱进;再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提高知识层次, 认为这样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 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其实, 英语教师忽视了学生间存在的差异, 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的学习, 会导致有些学生不适应教师的快节奏教学而逐渐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而且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进而造成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

二、解决两极分化现象的对策

(一) 调动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当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 教师要认真地研究教材,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其次, 教师要有超前意识, 要能够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并找出解决困难的方法, 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再次, 教师要善于运用录音、录像、调频广播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和实物模型、挂图、幻灯、简笔画等直观手段, 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最后, 教师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如通过建立英语角、师生表演课本剧、演唱英语歌、上演英语戏等活动, 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始终高涨。

(二) 尊重后进生, 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

古语云:“亲其师, 信其道。”这句话证明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和爱护每一位学生, 要平等地看待他们, 尤其是后进生, 教师更要给予他们多一些关注和呵护, 并及时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给予肯定和表扬, 这样就能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体验, 激发出积极学习的情感。这种积极的情感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 丰富他们的想象, 增强他们的记忆, 能够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挖掘。相应的, 学生的良好表现也会让教师非常有成就感, 激发了教师教好英语的动力。同时, 教师应当为后进生设计合理的、适合的问题, 对他们循循善诱, 而且要多用鼓励性、赞美性的评语, 使他们获得情感上的鼓励, 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后进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欲望, 就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 并有所收获, 就能逐渐缩短与其他学生的差距。

(三) 教师要多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 多与他们交流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 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师热爱关心学生, 往往会受到学生的热爱, 学生会爱屋及乌, 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因此, 教师要多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 多与他们进行交流, 如对于掉队的学生, 教师要及时了解其困难, 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对于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 教师不要当众指出他们的不足或错误, 而要在私下及时找他们谈心, 帮助他们找到出现差错的原因;对于后进生, 教师要抓住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并及时予以肯定,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及克服困难的勇气, 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 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 通过合作学习让后进生获得成功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能够为后进生提供一个平等融洽、相互交流, 以及自由发言的舞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后进生能够从同伴那里获得帮助, 解决自己的疑虑、难点, 而且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是学习的主人, 都有自己的责任, 使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增强, 同时他们与同伴一起分享学习经验, 能够感受到小组其他成员的认同。此外,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能够培养后进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协作精神, 有助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取长补短, 更顺利、更快速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要发言者, 而是学生的指导者和评价者, 在这里, 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尤其是在后进生发言后, 教师要及时评价, 要表扬他们的勇气, 要多挖掘他们发言中的亮点和可取之处, 即使他们的回答不准确或者不完善, 教师也不要立即否定, 而要恰当引导, 鼓励他们继续发言。后进生通过合作学习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 就会对英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

总而言之, 两极分化现象是初中英语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要改变这种格局, 我们需要从后进生入手, 弄清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 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施教, 同时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动向和发展。相信经过我们英语教师的共同努力、艰辛付出, 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一定能够得到缓解, 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定会得到提高。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 两极分化成了教师在教学中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 这一现象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英语成绩, 同时也阻碍了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 如何转化在英语学习中的“学困生”, 缩小两极分化,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是我们英语教师应当研究、讨论并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英语,两极分化,思考

参考文献

[1]管笛.初中英语学习“两极分化”成因探究[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 2010 (2) .

[2]靳晓星.浅谈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两极分化及解决方法[J].新课程, 2010 (1) .

[3]陈锋.小议农村初中英语课的两极分化现象[J].新课程学习, 2011 (5) .

[4]黄菲.初中英语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浅析[J].祖国·教育版, 2013 (3) .

两极化现象 篇7

前人对于教育本质的探究与论述、论点繁杂, 观点各有不同, 但让人们心灵触动最大的是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Jaspers, K.) 在《什么是教育》中对教育的定义———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Jaspers, K.1991) 。这样的描述极富诗意, 它将教育从理性的知识传承上升到感性的灵魂交汇和人格感染,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并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简单的传道者, 而是能用感性的人格征服学生, 让学生在感知世界和知识的同时健全自己人格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英语语言的功能性, 关注和分析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心理和现实成因, 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困生”, 才是英语教学的本质。

二、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 小学与中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亟待解决

《英语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掌握的语言基础知识从语音、词汇、语法和话题五个方面进行了目标描述, 小学到高中各级毕业阶段分别要达到二级、五级和八级的要求, 从课程的目标和编排来看, 中小学英语教学应该是比较顺畅的。但在实际教学中, 初一入学时, 英语教师往往会发现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从而产生教学困惑, 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语音问题

由于小学英语教学淡化音标和语法, 学生通常对英语读音规则一知半解, 对英语的准确发音认识不够, 没有良好的读音习惯等。

2. 基础问题

由于小升初考试等问题, 很多小学对英语学科重视不够, 英语师资薄弱, 小学英语课程设置少, 课堂上教师也不重视知识性教授, 对学生要求比较低, 导致小学毕业时, 学生无法达到应有的二级水平。

3. 学习方法和习惯问题

学生习惯于被动地由教师带动着学习, 没有良好的预习、复习和自习的习惯, 不习惯在课堂上做笔记等, 导致在初中英语课程难度上升较快时跟不上步子。

4. 学习兴趣缺失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一方面, 学生很早就已有无目标被迫学习英语的经历;另一方面, 初中英语课堂无法像小学英语课堂那样常常在游戏中度过且压力较大, 很多学生初入中学就已经对英语学科头疼不已。

(二) 初中英语教材的选用问题

目前, 各地使用的教材自由度较大, 同一个省份也可能选用几种不同的教材, 各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侧重不同, 也存在不时更换教材的情况, 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一定困扰。

(三) 两极分化是初中英语教师面临的最大难题

在初中教学中, 英语学科的两极分化情况最为严重。近年来, 中考命题者一直致力于降低标准差, 但从公布的数据来看, 情况并无改善。事实上, 这种分化在初中入校时就已产生, 在三年的教学中不断扩大, 至于两极分化从最初的产生到其后的扩大, 笔者归纳成因如下:

1. 学生的心理变化

两极分化以往总是在初二开始出现, 但由于教材难度的加大, 学习要求不断提高, 两极分化现象在初一甚至小学阶段就相当明显了。初中阶段是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的过渡阶段, 学生情绪波动大, 对外界评价敏感, 也容易因受到外界干扰而出现不利于学好英语的心理障碍。

2. 教师的教学问题

教师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初一年级不注重趣味性, 教学活动枯燥、乏味不具吸引性, 对教材钻研不够, 在教学上采取“新教材旧教法”, 上课照本宣科, 搞“满堂灌”“一言堂”, 复习搞“题海战术”, 教学效率不高。许多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 感到英语对他们不再有吸引力了, 于是开始排斥、厌恶甚至放弃它, 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3. 教育的功利性

由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 “学困生”常表示在英语课上如听天书般困难, 有些学生提起百般勇气, 想重新挑战却往往被现实打败, 此时他们需要的可能只是点滴的鼓励和关心。如果教师采用粗暴或不闻不问的态度, 对“后进生”缺乏理解和关心, 他们就会对英语学习产生惧怕以致厌恶, 造成彻底放弃英语学科的学习, 从而扩大学生的掉队面。

三、如何解决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两级分化问题

教育是否存在功利性?回答是肯定的。很多英语教师尤其是高年级的英语教师, 常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优等生的培养上, 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不是应付某一次考试, 而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教育部2003) 。其实没有教师愿意放弃任何学生, 如何更好地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 思想上更新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命是强大的, 但同时又是脆弱的, 有时一句冷酷无情的话语、一个漠不关心的眼神, 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线。”“学困生”的形成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 但教师本着教育的本质目的, 应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们, 让学生重拾信心。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应做到以下3点:

1. 学会赞赏

年轻人都希望受教育、能从师获益、能进行自我教育, 并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慧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 (Jaspers, K.1991) 。英语的语言功能性决定其对学生的智力因素要求并不高, 英语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能力学好英语, 在课堂上尽量创造机会使每位学生都可以适时表现, 课堂上多使用“Good”“Excellent”“Well done”等赞赏性语言, 作业后评语要具有激励性, 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进行及时地肯定和赞赏等, 通过适度的赞赏, 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优势, 找到自信的支点。

2. 尊重差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育部2003) 。学生存在性格上的差异、学习基础的差异、学习态度的差异、对待英语学科的兴趣差异, 甚至对待教师的尊重程度的差异等。英语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 也要尊重这种差异的存在, 并在英语课堂上更为主动、自觉地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为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活动和任务, 适时采用分层教学的手段。如教学中对于同一个课文材料 (英语对话) , 可以设置仿写表演, 对话背诵和对话朗读等不同任务, 让中等生和“学困生”也有能力参与课堂教学, 展示自我, 同时增强对英语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3. 重功能轻考试

英语首先是作为语言而非学科存在着, 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要注意把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放在首位, 课堂上更重视对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英语语言能力。

(二) 行动上师生共勉

教师不能因一次考试成绩给学生挂上标签, 应鼓励学生始终以高昂的热情、自信乐观的态度对待英语教学。英语学习是快乐而有用的 (胡春洞1996) , 英语教学也是充满乐趣的, 可以课堂上或在课后听英语歌曲、观看英语新闻、品评英语名著等, 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教授英语, 同时教师要与时俱进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多种多样, 教师要多方面分析, 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和监督机制, 了解学生课后学习情况, 对“学困生”进行必要的课后辅导等。教师与学生共进退, 一起面对英语学习, 不管是困难也好, 是失利也罢, 都会始终让学生饱有学习的热情。

(三) 评价上改变标准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也就是强调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 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重视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李建平2002) , 因此, 英语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多方面发展, 避免学生学哑巴英语或高分低能, 为学生未来的英语学习和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 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Jaspers, K.1991) , 传道先融情, 育人先交心。初中英语教师在学生英语学习道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师把英语当作语言而非简单的一门学科, 注重英语的交际性,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赏识学生, 关注学生, 分析教学得失, 提高自身英语和教育水平, 走进学生心灵。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学困生”的英语水平, 改善两极分化现象,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推进英语教育。

参考文献

胡春洞.1996.英语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2003.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建平.2002.聚焦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两极化现象 篇8

【关 键 词】 两极分化;英语教学;农村;初中

初中阶段英语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普遍存在。在农村中学这种分化现象更为严重,并且很难解决。一般来说,初一刚进校门的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很高,好奇心强,学习成绩较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知识点难度的加深、单词量的增加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减弱,一些学生的成绩开始逐步下降。这种情况说明学生从主动学习英语开始转向被动学习英语。要改变这一现象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产生两极分化的原因

(一)学生方面

1. 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且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多数学生学英语是因为学科的设置,他们别无选择。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将来不出国,学英语没有用。有的学生学英语是出于好奇,内容简单、容易、新鲜的就学,内容较难、复杂和枯燥无味的就“知难而退,不思进取”。

2. 学习习惯不良。小学英语起步较晚,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小学时就对语、数两科的学习就感到力不从心。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科目明显增多,难度加大,特别是英语科的教学使他们难以招架,再加上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记笔记、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按老师的安排进行练习,不会做作业就抄袭别人的来应付老师的检查。

3. 学习方法不对。如死记硬背课文和单词,一到用时,脑袋里面混乱不堪、一团糟。不知道如何答题做作业,“读哑巴英语”,造句、写作文只知道生搬硬套,不遵循英语习惯强行逐词逐句翻译等。

4. 不了解英语学科的特点。英语是交际工具,学英语的目的是培养听、说、读、写英语的能力,所以反复、大量地练习口语是必需的,并且练习要得法。然而不少学生忽视这一点,把精力放在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满足于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

(二)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性格、学习态度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农村学生家长大都未受过高等教育,多数是农民,这些父母对子女虽有期望,但是对子女的关心不够。还有的家长自身素质差,对子女的学习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三)教师方面

1. 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有些教师认为语言就是由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构成的综合体系。故教学时重视知识的系统传授和笔头练习,忽视听、说、读、写语言能力训练和口头练习。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中心,没有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2. 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强调听、说教学,忽视读、写训练。《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目的是为交际。交际是双向性的,既要输入,也要输出。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听和说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既是训练的手段,也是训练的目的,两者是统一的关系。

3. 教师对新教材把握不准。新课程不仅是教科书,还包括由其他因素(如教学辅导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

二、防止两极分化的对策

(一)切实抓好入门教学

英语入门教学是学英语的启蒙阶段,抓好入门教学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首先,教师要及时摸清新任班级的学生情况,如学习基础、父母文化程度、学生个性、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个别交流和思想沟通,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更要引导他们多开口、多接触,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体验到英语教师的特别关爱,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克服困难的自觉性和毅力。其次,强化语音教学,使学生过好语音关,掌握读音规则,培养拼读能力。第三,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克服懒散和不愿开口的毛病。

(二)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

新教材突出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新教材容量大,课时有限,因此不能在教学中一味地使用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应积极探索英语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尽量使用简笔画、课堂游戏、讲故事等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从而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加强学法指导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如何记忆单词和灵活运用单词,如何记忆课文并进行知识的迁移等。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英语才会变得轻松、愉快。教师是英语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要让学生学会英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四)创造良好氛围

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情感交流,学生才会有活跃的思维和高涨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信任他们,鼓励他们,消除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指导者,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五)赢得家长支持,形成合力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教给家长家庭教育的方法,促使家长确实重视和关心子女成长,为子女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共同督促、引导,使学生尽快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总之,农村初中怎样提高英语教学水平,防止两极分化,需要我们广大农村教师不断进行探索和积累,善于总结,做到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勇于开拓,不断总结好的教学经验,使教学能真正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1] 吕德双. 新课标下农村初中英语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对策[J]. 科学时代(下半月),2014(3).

[2] 邓先强. 怎样防止农村初中生英语两极分化[J].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2(5).

两极化现象 篇9

小学五年级数学关于“两极分化”

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乌鲁木齐市第八小学 姜萍

2017年6月 小学六年级数学关于“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研究

摘要: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程度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加剧,因此,有效缓解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已成为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详细阐述了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习中”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和解决策略。

关键字:两极分化 成因 对策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发生着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发生着改变;但由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的评价方式多样化,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发挥,因此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浓了,解题的思路更活跃了。同时也由于新课程中增加了一些新的较难的内容,数学题目由于强调与生活的联系及开放性,课堂教学由于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性等原因,加剧与提早了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无论是数学学习兴趣还是数学学习能力,原本在初中才有的现象,现在在小学六年级已经普遍存在,数学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正在急速扩大,这使我们许多教师感到担忧。

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学生家庭的两极分化产生了影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压力都在大大增加。家庭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由于社会压力过大,导致家长大量精力都在改善经济上,从而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六年级学生属于高段学生,孩子的独立意识开始增强,但自控性差,这也是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六年级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现状分析。

1、学生自身个性的差异。由于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探索实际上是给优秀生创造了思维空间,学困生只是一种形式的参与,实际收效并不大,成了合作学习的观望者。

2、教师认知的差异。由于受传统教学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许多地方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科学实施分层教学,课后也没能及时辅导,学困生与学优生距离也将越拉越大。

3、教师教学评价差异。在应试教育时期,由于教学评价单一,大家习惯于用考试分数这个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的发展,有的只用一张试卷来检测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就明显地拉开距离,优生和学困生就因一张试卷而产生了。

4、家庭教育的差异。农村、外来务工家长或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自身素质不高,目前,有部分家长,缺乏基本责任感,不能给予孩子最起码的家庭学习氛围。还有的家长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或娇宠过分放任自流,或严厉有余,使这类学生的文化求知的价值和人生价值观取向发生偏离。家庭教育的失策,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障碍。过早地使一些孩子丧失了学习努力的目标和学习钻研的兴趣,以至于小小年纪就成为了老师、学生、家长眼中的“差生”。

二、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特点,找出并分析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

通过对本校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详见附件一)的调查,研究者发现:喜欢数学的有77.3%,而较喜欢数学和不喜欢数学占到22.7%,且这其中大部分学生是平常成绩处于中(60到74)或差(60分以下),可见,学习兴趣是影响两极分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数学学习中,家长不指导或有时指导有时不指导的占到28.7%,反而是成绩处于优(85分以上)的家长能够辅助孩子学习,这也说明了要想让学生快速地取得进步,家长和老师相互配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成绩处于中(60到74)或差(60分以下)的学生中,大部分认为,数学基础知识太 难了,根本无从下手,占到25.4%,可见,新教材的改版确实让五年级的学生一时难以接受,这也是引起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89.3%的学生认为,上课听懂了,但一进行综合考试,就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可见,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整体知识梳理的能力;当问到学生在课堂上不举手发言的原因时,有49.4%的学生认为,害怕说错了,怕被同学和老师嘲笑,长期以往的不发言,让教师无法清楚的了解学生的薄弱部分,这也就直接引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

综上所述,将以上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教师、教材的变化。

新课标的教材给人的感觉耳目一新,体现了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感觉可亲、可用,但是教材为降低难度,对有些内容进行了删、添,对有些教材内容及顺序进行了重新组织和编排,使得知识的跳跃性大,学生反而不容易接受,优秀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容易内化,而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加无所适从,从而加剧了分化。

对于教师来说,新教材给了教师很大的发展空间,挑战性也随即大了,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预设,又要学习新理论,研究新教法,努力应对课堂生成,所以教师的负担在无形中增加了不少,无暇顾及那些学困生,久而久之就使得分化更加严重了。

2、学生欠缺对整体知识梳理的能力。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知识框架是先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全貌,然后再具体问题上细究。教材的结构跳跃性、系统性强。在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的形成都必须借助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如人教版四下的简便运算这一章节中,首先学习的是加法和乘法的几种运算定律,在此之后就要巧妙的用到这几个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对于定律掌握不好的同学来说简便运算一点都不简便,因为他连最简单的运算定律都没有熟练掌握,就更谈不上灵活运用 了,因此在后续的学习中是困难重重,使他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3、家长的不关心、不重视。

部分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不重视,有的甚至置之不理,他们认为学习那是老师的事情,我们不识几个字,怎么给孩子辅导呢?还有部分家长忙于为生计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试问,孩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他怎么会安心、认真地学习呢?我们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缺乏自制能力,他们需要有人给他们引导正确的方向,而在家里这个引导者就是家长。家长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当然家长在处事中还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太专制,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多和他们沟通,交流,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生的心理出现了变化。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在性格上,他们对老师的教育有时违背,有时顺从,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会感到难为情,会产生自我保护、避免犯错的抑制心理。这时的他们开始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上课不积极主动发言,没有勇气或者怕出错被人取笑,这种少开口、少出错的心理占据了很大部分。长此以往,课堂就缺乏竞争氛围、合作意识,学生思维缓慢,学习懒散。特别是学习动机不明确,无上进心及竞争意识的部分学生,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数学学习,使他们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5、学业负担重,对学习缺乏兴趣。

刚入学的孩子对任何知识都充满了好奇,任何有意思的东西都想学、都愿意学,孩子的思想也比较单纯。而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学生由原本的直观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之上,不能适应新知识的学习,在多次失败的打击下逐渐缺乏了对学习的兴趣,也打击了他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再者,学生之间个别差异较大,在生活体验上也存在差别,因此出现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再加上自身的不重视和学习目的不明确,就引发了两极分化。

三、减少小学数学六年级学生两极分化的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求知欲,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给那些学困生一些体验成功的愉悦的机会;也可以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题目)在课堂上多关注这些成绩中下的学生,多一些鼓励的评价;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2、融合其他教学途径,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习。(1)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传统的板书教学固然有它的优势:教学容量较少,书写较慢,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领悟、理解和消化老师所讲的知识。采用多媒体教学容量大,节奏较快,对数学教学有不利之处。但是对于那些比较抽象、复杂的数学算理,采用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能够形象地观察数学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比如在探究平面图形面积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形象的感知平面图形的推导过程,自然能得出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另外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激情,提起学生的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有帮助。

(2)因材施教,把握教学深度。

了解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加强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把新知识有机地融入旧知识的框架中,从而突破原有的认知结构,构成新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把要学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联系,通过比较分析,揭示新知识,使学生能把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掌握新知识。适当降低教学要求,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普通中学的学生大多数基础薄弱,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循序渐进,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真研究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循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定势思维的基础上,多让他们做一些穿插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稍高的问题,刺激他们的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及时与家长沟通,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有计划地调整教学策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举足轻重,至关重要。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对孩子要因势利导,加强管理。家长平时要经常与孩子谈心,查看他们的作业,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加强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并交换意见,共同商讨解决孩子学习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积极配合学校做好辅弱转差工作,切实帮助孩子走出学习困境,减少学习中的分化现象。

4、有效加工教材,分层备课,缩减差距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也是转化“学困生”的主渠道。要想上好课,必须要备好课。因此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还应考虑不同学生中各自的不同状况,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方案,使“导学”有效果、“诱思”达目的、“探究”遵程序深入了解学生,是教学目标确定的必要依据。

在备课时,老师要考虑到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必须的条件,学生到底掌握了哪些要求掌握的知识,有多少学生没有掌握?哪些知识学生可以自己学会,哪些知识需要教师去教?哪些地方可以作为学生的亮点出现?只有对学生有了相当准确、深刻的了解,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从而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如袁松华老师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他认真撰写的教学设计中,提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应建立在圆柱的侧面积计算的基础上。特别是一些学困生,应该让他们先学好侧面积计算,再学新知。

5、多元评价,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1)尊重每一个学生,坚持多元评价

教师衡量学生智能的标准不能太单一。多元智能理论分析:有些 学生可能语言智能不突出,但运动智能非常出色,有些学生可能数理逻辑智能不突出,但音乐智能非常出色。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语文、数学考试成绩去衡量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从多种角度、积极的心态去认识学生。

(2)评价要因人而异,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

四、课题研究后的反思及疑惑

总之,新课程下小学中高年级数学两极分化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导致数学两极分化的因素很多,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新的、综合性的教育改革,对于新课改小学生提前两极分化的原因有待于我们继续探索,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更有效的措施以缩小两极分化,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以搬用或借鉴,因此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不断的实践、反思中进一步提升观念,总结经验,为课改能更深入开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探索。新课改给我校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生机活力,把我校小学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虽然我在课题实验中还存在着某些不足,但我们坚信在上级教研部门指导下,通过广大教师潜心研究,开拓创新,新课改一定会不断的深入,不断的拓展,不断地取得可喜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版。

2.《数学教师教学用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4月版。3.《教学评价》 柯孔标著 知识出版社 2011年6月版。

4.《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廖志坚 《广州教研》第374期 附件一:

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习两极分化情况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

为了了解小学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和现状,加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特制定了本调查表。本调查在于了解你的班级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情况的调查,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要求真实,调查与你的任何学习成绩都无关联,调查不公开,不署名,我承诺不会给你带来任何不良的影响和后果,调查结果主要用于本课题的研究。只要填上你认为合适的选项的序号,希望你实事求是填写。一般情况下,进行单项选择,如果你认为有必要也可以多项选择。谢谢你的合作!

一、基本情况调查

1、你喜欢数学吗?()

A:很喜欢

B:较喜欢

C:不喜欢

2、你平时的数学成绩(以100分计算)()A:优(85分以上); B:良(75到84分); C:中(60到74); D:差(60分以下)

3、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家长给予指导情况()A:指导; B:不指导; C:有时指导有时不指导

二、数学学习两极分化成因的现状调查:

1、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发言调查:

A:发言积极;

B:有时有发言;

C:很少发言

2、你在课堂上不举手发言的原因是: A:老师的问题太简单了,我不屑回答 B:害怕说错了,被同学和老师嘲笑 C:问题太难了,实在不会回答

3、你认为上五年级以来,数学基础知识对于你来说:

A:太简单了;

B:有点难度;

C:太难了,根本无从下手

4、单元测验成绩成绩不理想时,你认为考不好的原因是: A:上课没有听懂;

B:上课听懂了,但一综合考试时,就不能面面俱到;

C:考不考好无所谓,反正学习也不是我自己的事情

5、当你需要老师单独指导数学学习时,什么原因使你立即打消了这个念头? A:不好意思去找老师,怕被老师发现自己不会的地方;

B:老师每天太忙了,不好意思去打扰老师;

C:我每天的课(作业)也好多,根本没时间去找老师

6、你认为影响数学成绩的根本原因是: A:课业负担太重了,感觉力不从心;

B:我其实真的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

两极化现象 篇10

摘 要:目前教学中存在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而且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两极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的因素,但是这个现象是可以找到办法解决的。两极分化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下面是对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简单研究。

关键词:数学教学;两极分化;措施;原因

一、两极分化现象的内涵

两极分化,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具体到数学课中,是指在一个班级内,每个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成绩比较好;有的学生学习被动,成绩比较差,而且从成绩看,容易出现断层现象,两极分化不仅对于教学不利,而且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也不利。

二、两极分化的原因

1.个人因素

在个人因素中又存在着许多因素,具体有:学生的智力因素、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是不同的,这是不可控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就是主要的原因,好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利于给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对于学生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2.教师因素

教师的教学方法是造成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很不利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学方法陈旧,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核心,学生没有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对于一部分学生学习是很不利的。

3.数学课自身的因素

数学本身比较抽象,需要比较强的逻辑思维,由于学生智力存在差异,这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学会是比较困难的,这是数学本身应该改进的地方。

三、解决两极分化的措施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两极分化问题越来越被关注,许多教师积极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小学教师在这方面承担的责任应该是比较大的,我认为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我们现在正进行课程改革,教材在不断更新,教师也应该不断接受新的事物,改变自己的方法,理解新教材的新颖之处,灵活地运用新教材,同时采用不同的方法,给学生一种不同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教师要一视同仁,关注学习方面的弱势群体

因为学生的智力不同,对于同一事物接受的能力和程度不同,因此教师要耐心指导,并且关注那些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帮助,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树立学习的信心,不断的进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师要促进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使学生互帮互助

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关键还得靠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教师要积极发挥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取长补短,达到双赢的效果。学习不好的学生可能会不好意思向老师询问,小组学习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也可以使学生之间增进友谊。

两极分化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也是一个教学方面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分析研究,并且结合不同情况找到具体的解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促进我们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陆丽群.中学生英语两极分化成因及对策[J].河池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2]侯玉.中学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及教学对策[J].吉林教育,2005(05).

[3]李进忠.什么才是有效的教学[J].基础教育参考,2004(12).

上一篇:不明原因不孕论文下一篇:铃木教育法